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日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环境”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涉及环保的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如何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制定适宜的环境经济政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与环境经济政策有关的研究不胜枚举。这方面文章主要有:《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The Eco- innovation Action Plan(Eco-AP)1Brus-》,通过欧洲创新联盟(IU)间的合作关系推动生态创新;《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ssistance Program for SMEs (ECAP)》认为中小企业却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占整个欧盟工业污染排放量的64%;《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1Brussels》提高环保措施改善的利益增进。
从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相关文献政策性研究居多,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结合起来并研究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文献很少。本文在借鉴、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统计测度,并对不同的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分析
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的效果大小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改善的程度,以此作为政府制定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本部分,我们利用灰色系统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影响越大,政府应该加大这类政策的实施。
由于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较晚,故其对应的指标很难找到相关数据,故我们根据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及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则,在此部分的分析中,选取指标体系中的下列指标:生态环境环境补偿政策中的排污费指标;环境税费政策中的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指标;综合环境经济政策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指标。
利用Matlab软件,根据2001年~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及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灰色关联,以2001年至2010年我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为参考序列,以同一时间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为比较序列,通过无量纲化、计算绝对差、计算关联系数、最后算出灰色关联度为:
r1=0.7019 r2=0.5825 r3=0.6466 r4=0.5828 r5=0.6159
r6=0.6541 r7=0.6063 r8=0.7437 r9=0.7701 r10=0.7671
这里,r1、r2、r3、r4、r5、r6、r7、r8、r9、r10分别表示为排污费、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其中,r9>r10>r8>r1>r6>r3>r5>r7>r4>r2。
由上述的关联度排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产产业的增加值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最大,其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有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排污费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较大,为0.7019。说明我国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比较突出。
第三,在环境税费政策中,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说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类似环境税费等后制性政策对于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Ayres R U.Sustainability economics:Where do we st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2]EC1(2011b).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J]. The Eco-innovation Action Plan (Eco-AP)1Brus-sels,2011.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显示了不良贷款率与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低迷的CPI使美联储调低利率刺激需求,也使银行放松贷款审核,导致信贷快速扩张,信贷高增长会引起未来不良贷款大量积聚的风险。趋势反转时,美联储为抑制资产价格增长调高利率、收紧银根,企业资金链断裂,偿债能力出现困难,大量不良暴露。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前些年为促进复苏我国采取4万亿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这些政策会影响信贷质量。因此,分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不良贷款的关系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关于宏观经济与不良贷款的关系,Gambera(2000)[1]and Fofack(2005)[2]分别研究美国和非洲银行,发现不良贷款主要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周忠明(2005)以江苏省379户企业为样本进行调查,得出约70%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3]李思慧(2007)[4]和李麟(2009)[5]分别采用主成分回归和VAR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指标呈强负相关。
对于货币政策与不良贷款的关系,Jimenez(2008)and Ioannidou(2009)分别研究西班牙与玻利维亚银行的“风险效应”,研究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带来更高的信贷风险。于一(2011)采用1999-2009年50家银行数据考察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风险,风险的动态性将其延续到货币政策紧缩阶段。[6]
由此可知,大多文章忽略了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实际上,不良贷款率在随
经济波动而变化的同时,货币政策也会影响信贷质量,本文将同时考虑两者的作用。
三、机理分析
经济增长会对不良贷款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不良贷款率会随着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随着经济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提高,有足够多资金偿还贷款,可降低信贷风险,即宏观经济状况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国家往往会采用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波动,央行会收紧流动性,这将增大银行风险暴露,不良率上升。
货币政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具体可分析如下:当经济低迷时,央行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时银行放松贷款准入条件,扩大信贷规模,使得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的项目也获得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变好,拥有足够多的资金用于还贷,使得当期不良贷款率下降。但实际上信贷高增长会降低贷款质量,引起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大量积聚的风险。等到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央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紧缩的出现使得大量不良贷款开始逐渐暴露。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会对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削弱,两种效应究竟哪一种效应占主导,需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加以研究。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实际GDP增长率(GDPR)反映经济景气程度,采用M2增长率(M2R)、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BIR)和存款准备金率(RE)作为货币政策变量,被解释变量为不良贷款率(NPLR)。采用2004年Q1至2012年Q4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样本对象为我国商业银行。为使结果更准确,本文采用施华强(2005)的方法[7]将银监会网上的不良率数据加以变换,计算剔除剥离的不良率,即NPLR。
2.实证研究过程
首先采用ADF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所有变量都是I(1)序列。其次进行Johnso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NPLR,GDPR,M2R,BIR,R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本文选用VAR模型来具体分析各宏观经济变量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滞后阶数由LR、FPE、AIC、SC和HQ值确定为2。由脉冲响应函数可知GDPR对NPLR的冲击为负,这表明宏观经济形势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M2R对NPLR的冲击为负,BIR和RE对NPLR的冲击为正,这表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当经济形势良好时,虽然货币当局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抵消一部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但总体而言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还是下降的。根据方差分解,可得出NPLR受其自身影响最大,其次为GDPR和M2R,而受BIR、RE的影响较小。这也说明货币政策只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抵消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且BIR和RE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较小,与脉冲响应结论相一致。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这表明虽然货币政策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增长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M2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故扩张性货币政策会降低不良贷款率。
(2)在货币政策工具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而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小,这与我国实际情况相一致。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而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工具较为猛烈,故我国常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2.政策建议
(1)由于货币政策会影响信贷质量,所以央行要对其风险效应做出前瞻性和系统性把握。在衰退时,当期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较快带来经济企稳回升的效果,但这一过程积累的风险会在随后几期释放,为随后经济复苏中的风险埋下隐患。
(2)不良贷款大部分都是在贷款增长较快时期投放出去的,因此为保证银行稳健运行,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央行有必要抑制信贷过快投放。
参考文献:
[1]Gambera M. Simple Forecasts of Bank Loan Quality in the Business Cycle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2000.
[2]Fofack, Non-performing loans in sub-Saharan Africa:Causal Analysis and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J].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2005.
[3]周忠明.不良贷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银行业监管,2005,6:45-46.
[4]李思慧,颜向农.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7,5:45-46.
[5]李麟,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6:55-63.
[6]于一,何维达.货币政策、信贷质量与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11,
12:59-68.
篇3
国内外已不少学者通过构建不同模型对经济周期进行监测预警,人工神经网络是方法之一。神经网络实质是一个大规模的连续的非线性时间动力系统,它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连续时间非线性动力学、网络全局作用及学习联想能力和高度的鲁棒性等特点。[1]与此同时,它也具有不可预测性、自适应性、耗散性和吸引性等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所共有的特性。[2]对于宏观经济这样一个复杂的“黑箱”运作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体现出其优良性。
再者,崔胜铉和瓦里安(2011)认为利用大数据信息可以为实时预测提供服务。[3]比如,提前捕获GDP这样的经济数据。人们可以依靠网络技术和实时信息的可采集性,比如,在2016年12月31日得到我国本月GDP的数值。本文将通过构建以经济理论为支撑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介绍
(一)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由三层构成: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入层。输入向量首先与权值向量相乘,输入到隐藏层的节点;再计算样本点与节点中心的距离,该距离通过径向基函数的转换形成隐藏层的输出;最后通过输出层的线性表达形成网络的最终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之一是如何确定隐藏层节点的中心和其标准差σ,以及隐藏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4]其中节点中心可用聚类的方法确定,或直接从样本中选择;而标准差则可通过经验公式
其中dmax表示所选中心之间的最大距离,n为隐藏层节点个数。根据径向基函数中心确定的方法不同,RBF神经网络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本文将使用有监督选取中心的方法。“监督”即神经网络的权值通过输出数据来调整,整个过程采用误差修正来学习,其代价函数如下定义:
设E为一个输出节点的误差,N为训练样本的个数,ej为输入第j个训练样本所得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误差:
其中,I表示隐含节点的个数[6]。学习时,正是通过寻找合适的自由参数使代价函数最小。
由于RBF网络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可以处理系统内的难以解析的规律性,并且具有很快的学习收敛速度,因此RBF网络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5]
三、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宏观经济预测的实现
宏观经济预测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因素之间关系复杂,是具有高度不确定的非线性系统,故而先构建影响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再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实现宏观经济预测,以陕西省1996年~2015年的数据作为实证样本。
(一)宏观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陕西省省内内生产总值(亿元)表示陕西省的经济水平。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划分出四类一级指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6]但人力资本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增加技术、教育投资和文化公共事业这三项一级指标。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指标来衡量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原始数据见附表1。
(二)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的实现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陕西省宏观经济预测的实现依照以下步骤实现:
1.数据的预处理。利用RStudio处理初始数据,调用matrixplot查看是否存在缺失数据,结果显示共有7个缺失数据。补充方法如下:对于教育经费(EF)的第一处缺失、图书(TB)、期刊(TJ)和报纸(TN)的缺失采用均值插样做补充;教育经费(EF)的第二处缺失参考新闻“教育经费不少于地区总产值的4%”[5],加之2014年、2013年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大于陕西总产值的5%,那么一定程度上用2015年地区总产值的5%作为本地的教育费投入。博物馆数量(NM)的两处均以1998年的67个类推。
接着定义样本并划分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其中1996~2000年的数据为训练样本,2001~2005年的数据为测试样本。
2.训练样本。为了充分利用样本,对15份训练样本进行插值得到100份样本。具体操作为先将训练样本和对应的目标输出合并为16×100矩阵,采用Matlab2013(a)中的二维插值函数interp2插值后,再将该矩阵拆分为样本和对应目标输出。
3.创建径向基神经网络。使用newrb函数创建径向基神经网络,其中设定设误差容限为,扩散因子为22,最大神经元个数为101。调用函数后,得到的误差下降曲线图如下:
考虑到不同指标的数据量级不同,对数据做归一化后得到的神经网络如图3:
相比初次得到的RBF网络结构图(图4),数据归一化后误差下降速率更稳定:
4.测试显示测试结果。
相对误差结果总结如下:
四、总结
从实证过程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第一,指标有效,合适的数据预处理可以保证算法的收敛速;第二,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仅有0.071629,因此有理由认为,径向基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宏观经济的走势;第三,预测值随着时间的推后,预测偏差逐渐扩大,这说明该方法和其他预测方法有着同样的确定,即只适合短时期内的预测,预测误差会随着预测期的延长而变大。
参考文献
[1]李爱军.前馈神经网络工作机理分析与学习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5.
[2]赵贵玉.多层前向网络泛化能力研究与应用[D].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2005.
[3]Hyunyoung Choi,Hal Varian,“Using Search Engine Data for Nowcasting -An Illustration”,In Actes des Rencontrees Economiques;Aix-en-Provence,FRANCE,Recontres Economiques d'Aix-en- Provence,LeCercle des economists,http://Lecercledesecono- mistes.asso.fr/IMG/pdf /Actes_ Rencontres_Economiques_d_Aix-en- Provence_2011.Pdf,2011.L.Wu,E.Brynjolfsson,“The Future of Prediction:How Google Searches Foreshadow Housing Prices and Quantities”,Thirtie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Phoenix 2009,pp.1-14.
[4]陈明等.MATLAB神经网络原理与实例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
[5]韩力群编著.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篇4
摘要: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主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利于从整体角度把握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简单的阐述了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经历、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等,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失业现象。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内容;发展;中国失业现象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通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种总量的变化,来说明资源利用是如何得以优化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以及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之为就业理论、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纵观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等。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用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论建立的不同的经济模型,主要用于经济理论的验证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总体说来,它的产生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也开始涉足宏观经济问题,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又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著名的凯恩斯革命是分不开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入了困境,美国失业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断下跌,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失业率和总产出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于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失业长期存在的原因,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第三阶段:补充拓展阶段。凯恩斯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了宏观经济,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主张政府应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应执行货币供给原则,保持货币存量的稳定增长。现代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首先,两者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其次,两者互为补充。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化。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2]。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以家庭、厂商等单个经济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特点。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经济,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运用平均量或个量的总和来分析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第三,基本假设不同。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设,假设“看不见的手”能够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假设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过“看得见的手”调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这一中心理论还涉及到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具体包括开放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一)中国失业现象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不同的失业类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向恶化是中国失业现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国失业现象作简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造成中国摩擦性失业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求职者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是:社会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强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职员因各种原因而辞职失业;广大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业。中国结构性失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求职者数量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区拥有大量工作职位却无人求职,而有的地区则多人争抢同一职位,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性造成东部地区人满为患,西部地区无人问津;二是求职者自身素质较低,专业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职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苦于缺乏技术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失业人数增加就属于周期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结构性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岗位,继续完善市、区、街三级就业体系,促进就业人员的流动,全面提升就业者的专业性素质等等都是防止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防止摩擦性失业。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阶段中国各大高校频频扩招,难免会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为了防止结构性失业,必须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注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加大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与职业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应对周期性失业。为了应对周期性失业,可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我国要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企业改革,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民生工作,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等。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等[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活动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的一门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学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会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武建奇.关于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03)
篇5
近年来,中央对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土资源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总体看来,国土资源部门还存在着对参与宏观调控准备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实践中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的学习。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当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事,是国土资源部的事,作为地方来说,只是执行罢了。因此,懂不懂宏观经济知识,都无关紧要。这样想就错了。且不说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对某个具体的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来说,不懂宏观经济,很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失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调控政策,有的人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却“走投无路”,干出顶风违法的事情来。
篇6
一、从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一)内容上的发展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以及模型建立三个方面。从纵深发展角度来看,凯恩斯提出流动偏好相关理论,费里德曼则在该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货币需求的函数;索洛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这对将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费尔普斯对预期的通货膨胀纳入到政策分析当中,让人们对长期与短期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横向扩张角度来看,舒尔茨与刘易斯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将时间连续性纳入到了动态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中,为制定连续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增强了经济政策的可行性。
从模型建立角度来看,国民账户相关体系是由库兹涅茨与斯通共同创建起来的,它为科学分析与预测经济政策提供了数据参考。希克斯与蒙代尔建立了一般均衡相关模型之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正,以便对经济政策进行更清晰的分析。克莱因建立了很多相关模型,并在分析经济政策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充分运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与高通胀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于社会上,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随后费尔普斯在该曲线基础上融入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一因素,提出了新菲利普斯曲线,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上的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中是一个比较显著的进展。在数学工具的帮助下,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认识、分析以及判断经济现实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可以发现,应用数学方法所带来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创立了经济计量学并推动了其发展,二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对国民经济相关统计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例如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格纳·弗瑞希与简·丁伯根两位学者创立并发展了经济计量学;1975年获奖者佳林·库普曼斯在经济计量学中对数理统计学进行了应用;1989年获奖者特里夫·哈维莫在经济计量学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分析法,并将其运用到经济预测当中;库兹涅茨建立了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随后斯通将这一核算体系转变为具体的应用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分析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一般均衡相关理论逐渐成熟。希克斯、德布鲁和阿罗三位学者对原有的一般均衡相关理论进行了改进,使经济理论变得更加科学缜密。随后克莱因创立了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相关模型,并对一般均衡相关理论与最大效益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希克斯创建的一般均衡相关模型可以用图示来更清晰的展示经济政策实际的应用效果。
二、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推动国家经济增长都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在研究时应当找出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有效对策。目前大多数增长模型都是着重从某一方面来对技术进步展开探讨。日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应将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解读作为研究重点,以便从政策层面为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目标提供有效支持。
(二)宏观经济学相关研究会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指的是提高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卢卡斯、詹姆斯·托宾、蒙代尔、普雷斯科特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为制定出更加科学精确的经济政策,他们都嘗试了很多不同的办法,并对各种条件下政策可能与政策后果做出了比较。另外,很多经济学家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的优势,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三)预期在未来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1995年,卢卡斯获得诺贝尔奖使得理性预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对经济政策中时间的延续性进行了研究,这是考虑到预期因素的一种具体体现。费尔普斯在菲尔普斯曲线中加入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一因素,合理解释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两者间的关系。结合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萨金特与西姆斯建立了宏观经济的模型。加入预期因素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因此预期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四)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将成为热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国家内部和外部所要面临的均衡问题给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各国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实施开放政策,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所以在开放背景下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政策进行研究将会是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郑贺.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宏观经济理论[J].管理学刊,2012(01)
[2]吴海民.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04)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宏观压力测试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22-05
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波动冲击能力的一系列方法与过程。根据关注范围的不同,压力测试可以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推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06)于亚洲金融危机后联合推出银行部门评估规划(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银行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Erlenmaier(2004)和Gersbach(2005)利用宏观经济模型RIMINI对总体审慎指标的趋势与发展进行预测,并且建立了评估贷款违约率的宏观信贷方程。Froyland和Larsen(2002)利用宏观经济模型RIMINI对银行不良贷款在宏观经济波动情境下进行了压力测试。
虽然国际上宏观压力测试已成为政策当局分析银行稳定性而广泛使用的工具,但国内宏观压力测试尚处在推广初期。陈华、伍志文(2004)运用1978年-200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宏观经济变量是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银行稳定的传导路径。徐光林(2008)利用线性压力测试模型,分析GDP增长速度和CPI同时发生不同程度恶化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速度的影响。华晓龙(2009)通过假设情境法进行宏观压力测试,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对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目前,全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入到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经济下我国宏观经济亦不可避免的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因此,如何识别潜在的宏观系统性风险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许多不同于发达市场经济的特点,能否寻求一种不严格依赖经济理论、从数据变化中寻找规律、把握动向的宏观压力测试方法,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定量评估分析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对我国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防范和化解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宏观压力测试原理
宏观压力测试通过宏观压力情境的构建,预测极端但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变动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图1所示,宏观压力测试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定义压力情景及强度,选择能够体现宏观经济风险的主要因子;其次,构建宏观经济因素的关联关系,确定压力情景下各宏观经济变量取值;最后,建立风险因子与内部因素的冲击路径。
(一)定义压力情景
压力情景的定义方法有历史情景法和假设情景法两种。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环境主体上还是呈良好的上升趋势,缺乏较严重的经济衰退或压力事件。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假设情景法进行情景设定。
1.定义压力情景因素
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及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年期银行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IR)等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外部宏观经济因素,选取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作为内部因素,即衡量银行系统稳定性的指标。本文选取上述四个指标1996年-2009年季度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PBC版X-12-ARIMA1年季节调整软件剔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因素影响。
2.设置压力测试强度
选择实际GDP增长率作为主因素,根据实际GDP增长率历史数据拟合Beta分布,确定它在三种不同宏观经济衰退情景的取值,代入压力测试情景设置模型,确定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取值。
参照FSA压力情景设置标准,以所拟合的Beta分布上1/10分位数数值(6.69%)、1/25分位数数值(5.87%)、1/100分位数数值(4.89%)表示实际GDP增长率在温和、严重、极端宏观经济衰退情景下的取值,其发生概率分别是10年一遇、25年一遇、100年一遇。沈利生(2000)认为现阶段我国 GDP 潜在增长率为 8.6%,2009年四季度我国 GDP 增长率为10.7%。因此,设定GDP在温和、严重和极端压力情景下取值为7%、6%和5%。
(二)宏观压力测试情景设置模型
Sims(1980) 提出了使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构建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VAR)。它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将每个变量均视为内生变量,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它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让数据自己说话”。
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变量各自均为随机游走时间序列。而长期来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变化比例关系,这时称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失衡状态,如果能从动态角度将它们之间的短期变动行为和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联系起来考虑,分析结论会更具针对性。Johannes(1991)提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引入了协整关系方程的误差项反映这种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因此,本文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基础上,构建宏观经济变量VECM模型(1)确定各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
计算自回归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S,对协方差矩阵进行柴可夫斯基分解。选择主因素y1,t,如,实际情况下选择GDP作为主因素,给定某宏观风险因素的压力值,代人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第一个方程反解出残差项m*1t,产生由伪随机残差m*1t以及蒙特卡洛模拟产生的其他两个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m*2t,m*3t组成的向量r=(m*1t,m*2t,m*3t),将m=r*A代入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出压力情景下其他变量值。重复此过程,计算足够次(大于100万次)蒙特卡洛模拟下的变量值,然后求平均值作为压力情景下宏观因素取值。
(三)压力测试传导机制
本文借鉴Wilson(1997)研究框架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贷款违约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定,使用Logit模型将贷款违约率转化为宏观综合指标Y,以指标Y作为因变量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更好地利用各宏观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
t= 1, 2 ……N (2)
NPL代表主要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Y为反映银行体系违约概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中介指标”,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估计,通过处理的贷款不良率值代人式(2)就可以得到估计的综合指标Y的估计值。
1, 2 ……N(3)
式(3)反映了Y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传导关系。考虑经济变量之间与商业银行不良率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若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用差分后的序列建模,但差分往往使数据中包含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忽略了变量水平之中包含的信息。本文对具有协整关系的序列算出误差修正项,并将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期看作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他反映短期波动关系的变量一起,从而能够反映这种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构建宏观经济因素X1、X2……Xm与银行贷款不良率Y的传导关系(3),在执行压力测试的时候,将压力情景下宏观经济变量值代入估计出的式(3)就可以得到压力情境下的Y,代入式(2)就估计出了压力情境下银行系统不良率。
二、 构建宏观压力测试情景设置模型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由于虚假回归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进行动态回归模型拟合时,必须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本文用扩展的单位根检验法(ADF)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GDP、CPI、IR的ADF序列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检验显示,上述三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即DGDP、DCPI、DIR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稳
的。
(二)建立VAR模型
由于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建立VAR模型。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参考赤池信息准则AIC、施瓦茨准则SC,以及极大似然估计量,可以从统计意义上,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结果如表2所示,从统计意义上,最优的滞后阶数为1阶。从经济意义上考虑,压力测试需要考虑银行在经济衰退情景下一年内每个季度的表现,因此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设置为4阶。
滞后期数为4阶的VAR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三)建立VECM模型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的多元协整检验,判断多元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表3列出Johansen多元协整检验的临界值和似然比率。
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协整方程为:
令误差修正项为:
VECM模型估计结果为:
(四)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如表4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滞后阶数为1和2时,GDP是CPI、IR的Granger成因,CPI是IR的Granger成因;滞后阶数为3时,GDP是IR的Granger成因。
(五)压力情景设置
将GDP在三种不同程度(温和、严重,以及极端)的宏观经济衰退情景的取值,代入VEMC压力情景设置模型,即可确定CPI和利率在相应宏观经济衰退情景下的取值。由于模型所基于的宏观因素数据为季度数据,因此,需要确定实际GDP增长率在每个季度的施压路径。徐光林(2008)假设宏观因素指标呈指数增长或下降,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K表示施压路径的总季度数,i 的取值从1到K,b为总冲击量。a 为待定参数,其计算公式为:。计算出压力情景下各季度GDP取值,代入VECM模型,获得压力情景下各季度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取值。
三、 构建宏观压力情景与银行不良率的传导机制
(一)模型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建立长期均衡模型之前,必须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模型相关变量都是I(1)过程,即一阶单整的。
* 对于Y而言,其0.01和0.05相应的临界值分别为-3.83和-3.03。
(二)协整检验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出台对应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减少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相比于2008年第3季度有较为大幅度的下降。这段时
期不良率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反映它们长期均衡关系,另外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选取2005年第1季度和2008年第3季度数据构建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与GDP,CPI之间的协整关系:
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p值为0.02说明残差项在95%置信度是平稳的,说明上述协整关系成立。
(三) ECM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已证明,不良率与GDP和CPI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将回归方程的残差作为误差修正项,可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之前,加入了哑变量,以反映金融危机期间外部政策的作用,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如下:
四、 结论与建议
理论上,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不良率会升高。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也可能出现其他因素,缓和银行不良率的上升。缓和不良率上升的因素包括以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货币政策方面表现为在经济衰退期,国家往往会调低贷款利率,加大货币供给量,这些政策使得银行不良率倾向于下降。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后,央行自2008年9月以来9次调整利率水平;财政政策方面表现为经济衰退期,国家加大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如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政策。
因此,本文不仅分析理论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也分析实际上国家采取应对政策进行调控下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变化,我们设计了三个压力情景:压力情景下国家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变;压力情景下国家保持货币政策不变,但不采取应对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压力情景下,政府应对的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情景一:假定在经济衰退期,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不采取类似于次债危机期间的管控手段(即将哑变量设置为0),结果显示随着经济衰退程度的加强,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的幅度增大。
情形二:假定在经济衰退期,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采取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管控措施(即将哑变量设置为1),结果显示随着经济衰退程度的加强,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水平值不断上升。由于政府的管控措施,在经济衰退情景下,不良率水平相比当前时点,出现下降。
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上证指数;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83-02
一、引言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极富争议的一个问题。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引申而出的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也是最近研究热点之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经验关系,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外学者对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表明在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结论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例如,Chen, Rol和Ros(1986)研究发现可以显著解释股票收益率的因子有风险溢价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但消费支出、原油价格和股票收益率之间却没有明显关系。Mukherjee和Naka(1995)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东京股票交易所(TSE)和日本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他们研究发现,TSE股票价格指数和六个宏观经济因子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Binswanger (2000)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用子样本滚动回归方法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和实质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成立。
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经验研究,谈儒勇(1999)研究了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了股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股市发展的三个指标(市价总值/GDP、成交金额/GDP和成交金额/市价总值) 在回归模型中都不显著, 这意味着我国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郑江淮、袁国良等(2000)的经验研究认为,虽然我国股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股市发展与储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存在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李广众(2002)的经验研究认为中国银行、股市发展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投资规模扩大,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从上述国内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研究重点大多放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研究中的一部分,很少涉及关于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经验检验。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部分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回归分析,很少考虑时间序列不平稳带来的谬回归问题。基于上述考虑, 研究将根据月度数据,在宏观经济变量与股市价格的理论关系和经验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对上海股票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模型形式、变量和数据选取, 第三部分给出实证结果, 第四部分是总结和结论。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选取
宏观经济对股指波动的影响主要体现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行为方面,因此建立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情况、房屋价格变动、通货膨胀及消费者信心指数的VAR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Yt=C1Xt-1+……CnXt-n+ξt
其中,Yt=[AINDEXt]Xt=[AINDEXt,Rt,M2,GDPt,HGINDESt+HOUSEINDEXt,CPIt,CCIt],C表示常数项。其中AINDEX表示上证收盘综合指数;R分别表示利率水平和M2同比增长率,用以衡量货币政策;GDP分别表示GDP增长率和HGINDES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两者结合衡量宏观经济变动;HOUSEINDEX表示国房景气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变量一起表示市场变化;CCT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样本区间为2001年1月―2013年12月共计156个样本。
三、实证结果
建立VAR模型,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检验,所有的变量都可以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用来构建VAR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稳定性,如图1所示。
(一)滞后阶的确定
进行VAR模型检验的最后一步就是确认滞后阶,模型滞后阶的选择过程如表1所示(最大试算阶数为2)。
根据表中所示,LR、FPE、AIC准则都显示最优滞后阶数为2,SC、HQ准则显示最优滞后阶数为1,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我们选取最优滞后阶数为2。
(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
我们得到VAR模型形式如下:
AINDEX=0.857088397461*AINDEX(-1)+
0.126504716401*AINDEX(-2)-0.00230273338677*CCI(-1)
-0.000963551505897*CCI(-2)+0.0093385588814*CPI(-1)
-0.0195604202722*CPI(-2)+0.00942041778789*HGINDEX(-1)-0.0140177132655*HGINDEX(-2)+0.0138781296713
*GDP(-1)+0.00954420314823*GDP(-2)-0.000221171008889
*HOUSEINDEX(-1)-0.00501632789264*HOUSEINDEX(-2)+
0.0043259281095*M2(-1)-0.00657125075722*M2(-2)+
0.00636285095489*R(-1)-0.00643171398778*R(-2)-
0.007661618
R2=0.96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较能对被解释变量做出解释。从估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证指数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上一期对本期的解释高达0.857,再前一期对被本期的解释达到0.1265,二者结合就解释了全部的0.98,表明上证指数受自身影响最强,而其他变量对其解释力较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经济连续增长多年而股票市场却熊冠全球。再看其他变量,其余变量中,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最弱且负相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前两期的CPI对本期上证股指影响较强,达到0.02,且呈负相关,表明上两期的CPI指数如果上升,则会一定程度上导致本期股票市场的下跌,而上一期的CPI指数则对本期股票市场呈微弱正相关;除此之外,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前一期和两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分野现象,与CPI相同的是都是前两期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而前一期呈现微弱的正相关,表明宏观经济指数与CPI相关性较强;前一期的GDP对本期股指影响呈现正相关,而且相关指数达到0.014,前两期的相关就变得微弱,表明当期GDP的增加能明显增强下一期的股指,但之后影响就逐渐减小;货币政策在前一期对本期呈正相关,前两期对本期则呈负相关,也具有一定的分野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利用VAR模型对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调控政策、市场变化和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宏观经济环境本身的发展状况将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变动对经济基本面变化的反映功能的缺失;货币供应量变化将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较为微弱,宏观经济环境不会对货币供应量调整政策调控中国股票市场的效果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这个结论既是中国股票市场资金拉动型特征的直接结果,同时也为中国股票市场具有的资金拉动型特征提供了实证证据;市场变化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产生的负向影响更大,而且不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市场有效性特征和噪音交易特征为这个结论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而且中国股票市场的政策调控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利率调整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调控效果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明显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存在使得利率调整政策调控股票市场的效果变得不确定和不可预测。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理想情况下,投资者的入市决策和股票交易决策都会受到利率变化的显著影响,而在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对中国股票市场条件波动性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可能对利率调整政策调控股票市场的效果产生了替代作用,从而致使利率变化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产生的影响不显著。利率调整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的近似随机的现实现象也证明了该结论与中国股票市场现实情况的一致性。研究结论启示我们,加大理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改革政策机制、降低政策信息的获取成本,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相关制度、特别是信用交易制度,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上市力度,科学制定调控政策、提高政策调控能力、规范政府调控行为是提高政策调控效率、保障中国股票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研究工作仅仅是笔者有关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调控政策与中国股票市场关系研究的一项阶段性实证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 蓉,徐龙炳.“牛市”和“熊市”对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3).
[2] 赵振全,张 宇.中国股票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
[3] 郭金龙,李文军.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6).
[4] 许均华,李启亚.宏观政策对我国股市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9).
[5] 谢 赤,吴 丹.论股票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 当代经济科学,2002(4).
篇9
一、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确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内容,蕴含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思想
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考察,抽象化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顺畅,社会资源才能实现合理配置。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不仅研究了生产需求即投资需求,也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在社会再生产即社会总需求中不能忽视消费需求。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增长理论,蕴含结构优化的思想。在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并且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追加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经济增长。马克思还论证了,在相同的价值总量下,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者之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总量增长。
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凯恩斯抛弃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将经济系统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包括总收入、总利润、总产出、总投资和总储蓄等,对其进行了宏观经济总量分析。在政策上,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质性内容。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在内容上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由于这三大规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在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上,凯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观点。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立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简单模型。他认为收入=产出的价格=消费+投资,而储蓄=收入-消费。因此,储蓄=投资。这一模型的理论寓意在于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提供了一种公式分析。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现:(1) 国民收入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2) 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3) 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显然,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凯恩斯的总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逻辑起点的分野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为线索,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逻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即发生经济危机进行强制平衡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较为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分配理论,始终没有构建好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出现了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对立与割裂。这也成为国外反对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强力武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传统凯恩斯主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趁机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的逆转,凯恩斯主义由此进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构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动态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描述。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持总量不变的社会总产品生产,扩大再生产则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他还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通过对c、v和m的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为经济增长理论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也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更多的强调横截面的静态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分析。
在内容构造上,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更为系统完整。以宏观平衡为例,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包括价值平衡,也包括实物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凯恩斯在《通论》中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宏观平衡理论,只是在价格形式上分析总量的平衡,而忽视了实物的平衡。在实际经济过程中,总供给是否等于总需求,不仅取决于等号两端用货币计算的价格总额是否相等,还取决于等号两端的商品在实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对方需要。如果在实物形式上不符合,单纯的价值平衡也难以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凯恩斯的宏观平衡理论也缺乏结构平衡分析。如果投资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违背合理化发展,即使投资在总量上等于储蓄,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真正平衡。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对于当前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要注重消费需求管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既研究了生产需求也研究了消费需求,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商品(抑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积压,最终影响生产的发展。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引起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努力方向,且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文化消费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消费需求领域,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投资需求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在出口需求领域,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宏观经济平衡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强调,生产生产着消费: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就必须重视供给侧管理。从实践来看,一国的生产供给能力,不仅可以用来衡量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作为平衡宏观经济运行的物质保障,反映出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篇10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著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政策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政策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著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财政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主张。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政策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政府)目标而不是稳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尽管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含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将财政学重点和基点放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政策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与斯莫琳斯基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由戴门德(Diamond,P.)撰写的第八章名为“配置与稳定混一的预算”,资源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问题,而经济的稳定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因而该标题清楚表明了作者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两大内容统一于财政的意图。(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带应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张财政也应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西方财政学著作中,其体系内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础部分仍然是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西方财政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没有包括微观经济学基础,而在于有没有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总之,尽管现代西方财政学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看,它沿袭的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此外,西方财政学在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变化而变化。早期西方财政学专著已包含了福利经济学思想,这在道尔顿《公共财政学原理》第二章“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该章中批判了萨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税收是数额最低的税收”的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税收邪恶论”,提出了财政和税收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支的福利经济成为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的分析,最终落实到社会福利函数所确定的最大效用点上。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与私人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一样,都统一到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来了。这是西方财政学完全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表现。
西方财政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 上一篇:供应商质量处罚管理办法
- 下一篇: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