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危险货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机理研究
HMTE(HazardousMaterialsTransportationEmergencies)属于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目前国内HMTE机理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危险货物运输量急剧增加,由危险货物运输造成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仅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货物就高达2亿多吨、3000多个品种,各种运输事故的比例也最高,2006年达40.7%。欧洲一项研究表明:在近70年3222起危险货物事故中,41%是在运输过程种发生的,HMTE给人类生命财产、社会财产、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甚至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破坏和损失。
我国政府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属于事故灾难类。
一、引言
HMTE发展变化机理的研究,是发现问题根源、寻找研究对象内在规律,以及探索HMTE应急管理机理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HMTE发展变化和其它事故灾难,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有很大的类同之处,它的特征同样体现在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扩散性、连锁性、灾害性及危害性等方面。灾难或重大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有限,但是,一但扩散将极有可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并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典型的HMTE,如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ExxonCorporation)瓦尔德斯号油轮原油泄漏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不仅自身演化成特大突发事件,还引发了其它突发事件,并形成连锁反应,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危害。由于危险货物的特殊性,HMTE也有它自身一些独特的发展变化机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本文首先对突发事件的特征和机理构成进行了研究,然后将HMTE分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和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研究,最后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内在关系,并研究构建了基于突发事件机理分析的应急管理机理分析框架。
二、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机理构成
机理的主要含义,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对于突发事件,分析事件的机理,就可以找到孕育事件的源头,发现事件的形成规律和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以便在应急处置中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Jacob.M和Hellstrom.T的研究表明,对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机理分析和研究是开展应急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才有可能在面临突发事件危机发生时迅速做出有效反应,才有可能采取尽可能优化和合理的应对措施,达到比较满意地处理突发事件、减少损失的最终目的。
有学者认为机理可以描述为一些特征,比如中科院陈安博士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书中,就把事件的机理总结为:突然性和信息的高度缺失性、危害性和蔓延性、主体规律性、多范畴性,认为这是宏观层面上的机理。因此,研究突发事件的机理还应首先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入手。
2.1HMTE的基本特征
许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了各种不同描述,但有时存在使用不同的动词或形容词描述了同样的性质。基于文献进行总结,无论是一般突发事件还是HMTE,它们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这类事件在一定范围内会引起较大危害,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况且,这样的危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蔓延、滋生、甚至连锁发生更加严重的危害,因此,称之为危害性和扩散性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突然性和紧急性。突然性是指不易被感知的特征,即它的危害性和扩散性具有很大的意外性,往往在事先毫无征兆或者征兆没有被人们获知的情况下就发生了;紧急性是指由于这类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和扩散性,在时间上形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特征。正是由于这类事件所具有的不易被感知性和事故的严重性特征,就称之为突发事件(Emergencies)。
第三个特征是HMTE的特征性还包含危险货物自身的理化特性。
2.2突发事件机理的构成
突发事件除了上述自身三个基本特征外,面对突发事件的危害对象,或者说突发事件管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规律性特征。
作者提出构建了一套分析研究突发事件机理的体系结构模型图,整个体系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机理构成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两个组成”、“四个类别”、“三个过程体系”和“八个具体变化”。
图1突发事件机理体系结构模型
(1)突发事件机理的“两个组成体系”
从专业性和一般性角度对机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成体系。第一个组成体系是一般性的突发事件机理及应急管理机理,它刻画了突发事件一般性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并研究了相应的一般性管理机理;第二个组成体系是专业性、行业性、领域性的特定机理,比如,HMTE机理,除了具有一般性机理的一些共同特征外,其突发事件机理还存在一些特殊性,需要借助与危险货物的理化特性,以及与运输有关的物理学、化学、交通运输组织学和物流工程等学科进行解释。
(2)一般性机理的“四种类别”
一般性机理,应该包括一般性突发事件机理和一般性应急管理机理两方面内容,它们又分别由四种不同类别的机理组成,即特征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和操作性机理。突发事件的四个类别机理含义分别为:
1)特征性机理: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借鉴模型和仿真等方法,描述其共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原理性机理:对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性进行刻画。
3)流程性机理:说明突发事件所应遵从的前后逻辑顺序,一般认为流程性机理是突发事件选择的发展路径,即突发事件向着最坏结果发展的路径。
4)操作性机理:突发事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约束或应急管理措施,它们会影响该突发事件发展的路径,这些过程中的约束或措施,称为操作性机理。
(3)原理性机理的“三个过程”和“八个变化”
原理性机理分析是开展应急管理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旦掌握了事件的原理性机理,在灾难发生后就可能做出迅速、有效反应,并采取尽可能合理、及时的应对措施,以达到处理突发事件、减少损失的终极目的。
根据事件的过程和特性,原理性机理划分为“发生”、“发展”和“演化”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分别被定义为八个具体变化:即“发生”包含“突发”和“渐发”二种形式,“发展”存在“空间上的扩展”和“烈度上的增强”二种变化,以及“演化”可以分为“蔓延”“衍生”“转化”和“耦合”四种方式。
上述理论内容的提法和描述,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有比较成熟的各种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借助危险货物运输行业领域的优势,从危险货物自身基本特性出发,从HMTE相对明晰的发展变化规律入手,对HMTE和应急管理机理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三、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二阶段体系划分
由于突发事件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因而,对它的研究只能采用分阶段线性化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与时间相关的系统过程,对突发事件的线性化处理,可以按时间序列或扩散进程划分。
国内目前对此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阶段界定,提出了众多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如比较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斯蒂文·芬克(StevenFink)四阶段划分理论,称为“F模型”,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四阶段理论,简称4R模型,以及核危机管理专家米特罗夫(Mitroff)五阶段模型,又简称“M模型”。各种划分从不同侧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形态有了一定的描述,但都没有论述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机理特征。
HMTE与其它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相比,频率比较高,事件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它发展的过程却很典型,往往遵循突发事件的机理体系特征。为了比较清晰地表述突发事件的机理及其严重或复杂程度,本文用二阶段体系划分法,把这个机理体系中的突发事件变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分别命名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和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阶段,如图2所示。
3.1单一线性HMTE
单一线性突发事件,也称为单一突发事件,是指性质单一、危害较小的突发事件,一般是指一种事件对应引发一种结果,形成一种相对简单的线性发生和发展过程。这种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包括三种情况:
首先,是指突发事件的规模小或危害力有限,仅仅经历单一的发展过程就结束,不会诱发更加严重的突发事件,如损害范围比较局限的爆炸事件,会很快就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一般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指突发事件虽然较为严重,有进一步引发更多或危害更广复杂事件
图2突发事件二阶段变化机理
的潜在可能,但由于应急管理的干扰作用,这类突发事件仅仅停留在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也未造成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是指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的发展初期,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单一线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当,将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因此,也称之为单一线性突发事件阶段。
对于单一线性突发事件,主要强调的是直接导致事件出现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它的间接原因,对于间接原因,则是探讨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不可缺少的。
3.2多重非线性HMTE
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或多重突发事件,是指性质复杂、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多种事件对应引发的多种不同结果或危害,形成复杂的非线性扩散、演化发展,如图2所示。多重事件主要是由于一些间接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单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不当或失误,造成事态的恶化或扩展,它的演变方式主要有四种,即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
在多重非线性突发事件阶段,突发事件之间存在连锁反应。等级高、强度大的突发事件爆发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不同等级的次生灾害事件爆发,或几个突发事件同时发生,如图3,表示了次生灾害事件的爆发与突发事件及其影响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四、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件HMTE与应急管理
中科院计雷研究员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研究突发事件以后管理的一些规律。
从2003年大陆“非典事件”发生以后,开始研究这块领域,它的内涵很大,内容也非常多。因为突发事件本身类型就非常多,那么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按照它次生的规律来做应急管理。实际上,突发事件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有先兆的,一类是无先兆的。有先兆的突发事件是大量存在的,无先兆是比较少的,当然还有地震,因为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但大部分是有先兆的。特别是2008春季南方冰雪灾害、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以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成熟。
图3多重突发事件的非线性扩散
中科院陈安博士认为:应急管理是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而且是在损失已经造成的情况下进行的管理,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前奏,而不是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应急管理面对的是一个可能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事件,只能通过努力减少损失或者终止损失事件的蔓延,而无法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使状态恢复到损失之前。
4.1系统特征关系分析
由图2突发事件二阶段变化机理体系结构模型所知,HMTE与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内的一对矛盾,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方式表述其特征。尽可能应用量化、细化、精确的仿真数学描述,不仅会有助于建立优化的系统应急机理,更有助于对进一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选取、评估趋向和方法的确定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HMTE应急处置过程中,一般总是希望其数学模型是线性的,在事态处理过程中,不断采用各种举措或政策,总希望有一对一的结果和收益。但是,突发事件的本质是非线性构造、非线性方程的解,往往需要利用线性方程的解。线性稳定性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技术之一,这就给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即在HMTE应急管理整个过程中,线性关系是追求的理想关系,每一个时间、空间事件的处理力争线性化,使每一个举措都能实现一个预期的结果,即:
F=f(x)x:表示举措;F:表示结果
基于系统理论,HMTE与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之类的非线性作用,其处置关系是非线性的,它符合非线性函数的九个特征,即变化特性、饱和性、非单调性、振荡性、多值响应性、循环性、失灵性、折叠性和滞后性。
4.2HMTE应急管理机理
通过对突发事件变化过程,以及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系统特征关系研究发现,合理、优化的HMTE应急管理机理,是一种对HMTE变化过程的干扰和阻断机理,而不仅仅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后续应急管理措施。
从应急管理角度来讲,应急管理的特征性机理涉及多主体相关性、动态博弈性、及时性、复杂性等多种特性;从突发事件角度而言,每一种突发事件的原理性机理,又都对应着一个应急管理的原理性机理,因此,使各种关系更加难以刻画,在此,将应急管理的机理按照图4进行分析说明。
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可以采用过程阻断机理来进行应急干预。对于“突发式”事件,宜采用紧急通知、快速反应的策略;而对于“渐发式”事件,就希望采取一定措施,以减缓它的发生或发展。
对于突发事件的发展机理,可以采用中止隔断机理来进行应急干预。其中,空间上的扩展采取隔离措施来阻断,如因燃气爆炸导致的火灾,可以制造隔离带来防止火势进一步扩散;烈度上的增强可采取遏制缩减措施来阻断。
图4应急管理原理性机理
对于事件转化机理,可采用路径控制机理来阻止事件的连锁转化与传递。突发事件出现蔓延态势时,更多情况下应该采取“弃子”的应急管理机理与之对应。事件的蔓延,是指一个事件出现后不断会有类似事件连续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处置先发事件上,所以,很难彻底避免后续事件(次生灾害)的接连发生,如果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预见和判断的,那么,采用“弃子”措施可能反倒会更加合适。所谓“弃子”,是指对于暂时不宜或不能处理的HMTE状态或局面,采用一种“弃卒保车”的态度,使生命或一些重要的财产得以保障。事实上,“弃子”措施是一种应急管理过程的决策选择,如2005年“3.29”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由于发生液氯大面积泄漏和蔓延,造成约2千多亩农田受灾,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最终只得选择暂时关闭高速公路,并疏散近十个村子的1万多名村民。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弃子”应急管理处置机理案例。
对于突发事件的衍生机理,在正式采取措施前,对这些看似能取得积极效果的措施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争取识别其后续可能潜在的一些消极影响,尽早采取行动,并尽量避免这些潜在负面影响的出现,因此,采用“策略评价”机理来进行应急管理。
针对突发事件的耦合机理,则需要在掌握耦合机理的基础上,解除它们的耦合条件,或已经形成耦合状态的,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解耦措施。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简单某一个原因产生的,经常是若干个原因的耦合作用,如2005年“3.29”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就是超载、超速、疲劳驾驶、汽车轮胎过度磨损、违规操作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类似这类事件原因,就得采用“解耦”应急管理机理,解除各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达到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HMTE属于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应急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而言,以缩短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而突发事件机理的探索,又是应急管理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的研究依赖于突发事件的各种研究成果。因此,突发事件机理的研究,以及突发事件生命周期模式的研究都将为应急管理研究服务。只有更好地掌握了HMTE的各种变化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探索HMTE应急管理的机理及处置措施。所以,不但要重视研究突发事件的机理,还要进一步掌握它的变化周期、它的消长和存亡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而且同样要重视应急管理机理的研究,以及二者内在必然特征关系的研究。
建议:1、加强HMTE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2、加大政府应急管理政策制度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和财政经费投入;3、加强海陆HMTE分类专项应急演练,建立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专业救灾抢险队伍;4、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5、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指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6、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独立的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和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科研机构及专业化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7、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咨询,一些高校可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本、硕、博专业及研究方向;8、加强与国外先进的应急管理职能部门、研究所及高校等机构进行对口合作与交流;9、加强专项应急演练、培训和教育,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力争使损失降低到最低;10、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和典型案例总结备案,增强全民应急管理意识和经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自救能力,以及必要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Dombrowsky, W.R, Again and again: is a disaster what we call “Disaster"? Some conceptual notes onconceptualizing the object of disaster soc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2003
2 Jacob M, Hellstrom T, Policy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blic trust and the BSE-CJD Crisis, 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 2000
3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Association. (1986)
4 Robert 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as amended by Public Law 106- 390, October 30, 2000
5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 计雷、 池红、 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陈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8 冯凯,徐志胜,王丽,可视化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及实证研究——本质解析及仿真理论可行性分析,灾害学,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
9 陈熙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J].,当代行政, 2003,(9)
10 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 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J],新华出版社,2004年
12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3 祁明亮、池宏、赵红、孙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006年11月8日第4期
14 李铁鹰,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2007年第2期
篇2
( 一)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和谐社会中文化的基本理念
高校和谐校园属于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维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存在于校园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再来诠释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其校园文化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按照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等要求所构建起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形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宗旨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和谐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应体现的主旋律,其重点建设内容在于一个融和谐校园物质、精神、制度和网络文化等四大因素于一体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而文化创新是构建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路径,这需要以对高校师生的主体地位高度尊重为根本前提。创新校园文化应以满足校园人文化需求与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实践作为依据。在各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因素中,其核心在于和谐精神文化建设,只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完善,才能使高校校园人的理想和信念得到高度凝聚,并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够沿着积极向上的轨道前进。而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体现的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不和谐音
所谓大学生突发事件是因自然、人为或政治因素所突然引发于高校校园内部,出乎高校教育管理者意料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校园内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突发性事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改变了高校的校园内外环境,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影响度也呈增加趋势。这些事件不仅打破了校园正常的管理状态,而且还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是同志所论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的最主要的一条。高校主要由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与高级知识分子所构成,是社会文化精英的汇集地和“知识形成、传播,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场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性环节,然而大学生突发事件作为校园内的不和谐音,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象牙塔”的社会影响,也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抹难以忽略的不和谐色彩。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从此入手,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采取有力的预控措施。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对于预控大学生突发事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是社会群体对其成员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从而使其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相符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来看,所指的就是无产阶级以思想品德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活动。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意见尚未取得一致,可依据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将倾向性观点概括为:高校辅导员以社会一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有目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影响活动过程,促使其内在思想品德矛盾运动有效产生,以期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能够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密切相关
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文化是增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其能够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塑造产生引领作用,能够创造接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条件。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可因和谐校园文化而得到丰富和拓展,以感染力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有效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作用无可替代;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德育功能进行了着重强调,这就成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部和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与改进工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有效保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对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有促进效应,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而其正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作为和谐校园文化价值归宿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围绕如何服务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构建。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控作用
新形势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为和谐校园文化下的不和谐音,引起人们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新思考。人们发现,预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需要高校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和必要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发挥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方面,其有着独特而有效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来担当,从而发挥出在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有效预控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第一,发挥预防作用。首先,避免学生认识偏差的产生。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其欠缺相应的危机事件知识关系很大。因此,就需要辅导员把突发事件相关知识作为从事各种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来对待,强化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危机规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向的内容灌输,使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的敏感度获得增强。不仅如此,还应通过学生忧患意识的强化教育,使其免疫力获得增强。其次,减少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几率。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其对于学生极端行为发生的有效减少作用极大,也是预防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以过硬的自身法制观念才能对非理发生上好牢固的“门栓”。第二,发挥导向性作用。这包含着思想导向与行为规范导向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导向作用,是高校辅导员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引导,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获得提高,从而能够对事件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并能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二是行为规范导向作用,针对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需要积极塑造学生思想,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统一,并对其正确行为进行引导,有效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理性的行为。第三,发挥整合作用。整合在汉语里与综合、融合有着基本相同的意思,可概括为组合零散要素为一个有价值和效率的整体。而学生突发事件中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作用,则是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辅导员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及时准确客观地估计事件形势,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这一整合的作用应包含情感和组织两方面的整合内容。一是情感整合,当目睹到校园突发事件,大学生身处此情景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个体情感反应。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一契机,将情感整合切入其中,及时捕捉学生不同个体情绪情感上各种细微变化和差异,为减少事态恶性发展多做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二是组织整合,高校也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的组织,高校组织要维护自身特有的生活秩序,必须发挥好组织的整合作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整合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凝聚共识和达成一致性的价值观,通过把自身与组织的关系良好处理,共建良好组织秩序,从而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
三、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预控学生突发事件机制的构建
(一)坚持三项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与稳定大局相结合的原则。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根本利益的维护作为评价其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威胁到学生生命安全之际,应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一线,尽全力抢救受伤学生,与学生在一起,应对各种危机。同时,还要以稳定校园秩序为首要原则,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必须从稳定大局出发,协助相关部门和学生,遏止事态恶化趋势,维护校园稳定大局。2.快速反应与冷静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校园突发事件一般有突发性强和危害性大的特点,需要辅导员快速反应,行动迅速,到现场及时。并准确了解事件详细情况后,立即向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报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局面和控制事态发展。另外,还要求辅导员处乱不惊,以足够的冷静让学生感到信赖,确保学生情绪稳定。3.教育引导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发生突发事件后,需要辅导员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将突发事件在大学生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高校辅导员还要承担起学校基层管理者和学生知心朋友的职责,带领学生将学校采取的应急措施落实和贯彻到学生中去,并协助相关部门,解决突发事件给学生所带来的生活和学习的问题。
(二)把握两大环节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到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两大环节:
1.优化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创新方法。要在对以往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和成果吸取的基础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辅导员比较擅长的典型示范法、知识教育法、心理疏导法等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有效地预防发生学生校园突发事件。二是规范手段。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突发事件潜伏期开展工作,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要立足长远,从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角度来实施思想教育的手段,从而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相关部门整体力量,取得最大化的教育效果。2.优化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主要在于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机制的完善。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应对辅导员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要善于在全局的高度来妥善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科学整合与配置各类有效的教育资源,使合力效应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来。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突发事件的缺陷进行弥补。若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就难免有辅导员在教育引导、沟通协调、事后救济等方面的缺憾产生,这就需要辅导员完善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动态中和整体上介入学生突发事件过程存在的不足。
(三)开展四项教育
篇3
关键词:手机摄影;新闻传播;价值;优势;报刊新闻;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负面新闻报道;反映生活
1前言
手机携带方便,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拍摄图片,手机社交软件功能强大,可以迅速广泛地传递信息,手机的像素较高,可以拍出相对清晰美观的图片,这些都成为手机摄影得到更多群众青睐的原因。加上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面临更大的新闻时效性压力,此时,手机摄影无疑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2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2.1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
在社交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手机摄影成为手机持有者必然会运用的技能。随手拍摄、随时随地分享,成为了手机摄影的最有力的优势。在十来年之前,快速广泛分享是很有困难的,而随着现在微博、微信等交互式软件的诞生,更多的人借助照片来展现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利用社交平台传递个人感知内容,完成彼此互动。网络沟通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图片分享具备了更多用的功能,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在,人们对大量信息有了更多的渴望,新闻的接触渠道也更丰富,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新闻传者,只要掌握了新闻信息、编辑文字、拍摄图片、在网上,就可能使新闻在广泛的范围内快速传播开去。这给专业的新闻记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及时了解信息并且快速反应进行传播,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编辑速度快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现在许多专业新闻记者选择的工具。
2.2手机拍摄效果良好
新闻图片必须能清晰反映真实的新闻事件,甚至需要在报纸上进行印刷刊登,这就对像素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手机摄影近年来在硬件条件上的改善,正大大满足了新闻工作者在图片质量方面的要求。手机的像素在不断提高,还开发了连拍、闪光、延时等功能,可以调整曝光、白平衡、焦距等参数,同时辅之以明度、饱和度、亮度等基本图片调整工具,就为拍摄出质量更佳的新闻图片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软件厂商开发的一系列图片处理软件也为照片的调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快捷地优化图片风格、进行裁切,虽然新闻图片必须保证真实性,还原第一现场的内容,不可以进行过多的创意性发挥,不能进行过度艺术美化,但是适当地处理是必需的,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起到传播效果。
3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就工信部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额早已超过13亿。而且目前的手机更新换代速度令人惊叹,更高级的智能化操作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功能,除了简单通讯,还有图片拍摄、高清视频观看和制作、复杂的软件应用等等,手机成为重要的多媒体传播载体。手机是第五媒体的代表产品,其功能持续完善,4G网络更宽覆盖。手机新闻摄影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对像素的要求会比杂志和专业各个作品更低一点,而手机中集成的相机功能的像素从几百万到千万不等,这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纸质媒体的印刷需求。现在,快捷方便的手机为许多报社摄影记者和通讯员得到新闻图片创造了技术条件,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摄影中带动了一股新的潮流。
4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手机摄影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而言,优势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广泛的网络覆盖特征。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突发事件新闻图片的拍摄和传播的基础条件。我国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明确指出了突发事件的概念,它指的是骤然发生、给社会带来或者可能带来重大危害,需采用应急处置方案及手段加以处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此可以看出,突然性、快速性和危险性属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习惯中,唯有专业新闻摄影者才可以拍出合格的照片,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就由报社派遣专业摄影记者,携带照相机赶往现场,其中几经波折,很可能导致摄影记者错失拍摄时间。文字记者能够按照现场状态与当事人陈述描述现场和事件细节,而现场的不可复制性导致错失拍摄机遇的摄影工作者再也无法拍出最佳照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而现在,一旦突发事件爆发,摄影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场群众却可以利用手机拍出事发时的图片,留下最能反映真实状态的影像资料。或者是现场存在媒体通讯员,他们也可以在拍照后用微信等平台传送到新闻媒体编辑部。通讯社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稿可谓争分夺秒,这更需要手机助一臂之力。比如2013年7月,上海陆家嘴一观光车自燃,媒体发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是由手机拍摄而成。2013年7月,甘肃省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这一消息就存入了新华社通稿库中,其对应的图片新闻也来自于新华社摄影师的手机,尽管画质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手机拍出后的第一时间径直传送到了新华社编辑部,体现了很高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2014年,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图库东方IC,正式推出了摄影师专属APP,创造了摄影师快速上传照片到图库的途径,手机拍出的图片能够在平台上随时随地编辑上传。
5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
负面新闻往往是披露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批评道德不端和行为不正的个人,因此在采访和报道时往往会遇到阻力,当事人不愿意透露具体情况,甚至是采取武力等强制措施来抵触报道行为。因此就需要用到一些不易于暴露记者身份的手段进行人物采访、信息搜集和图片拍摄。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利用体积轻便的手机、可以反映生活真实状态的摄影技术来拍摄负面新闻图片,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手机摄影的隐蔽性特征得到了许多摄影师的认可。比如2014年5月,有群众反映,稷山某食品加工厂存在着卫生质量不达标、无证经营的情况。报社在掌握这个信息之后,派出记者伪装成客商,亲自到工厂的现场开展暗访工作。在生产车间内,记者隐蔽性地利用手机拍到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将这些内容交给了该地的食药监局。食药监局在经过核查与检测之后,对该厂进行严格的查封处理。在这个报道工作中,可以发现记者为了完成负面新闻的报道,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假扮成“客商”,用“观察者”身份悄悄进入第一现场,拿到了专业的证据资料。手机摄影为照片拍摄提供了方便,毫无疑问,如果用专业摄影机去拍,是很容易暴露身份的。
6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
在手机摄影快速广泛流行的今天,更多的摄影记者开始研究能否用手机摄影取代那些专门的相机摄影。在单反摄像机上添加镜头部件,能够把重量增加到10公斤以上,这就为摄影者的外出携带造成了巨大的不便。但是,体积很小、可以四处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更为方便了,这也进一步触发了摄影者利用手机获取新闻图片的念头。毫无疑问,手机在兴起之初的作用只是联系亲朋好友,互通往来,传递信息,而拍摄照片仅仅是作为衍生的功能出现,拍出照片的质量总是不能和专业的高质量的单反相机相提并论。2013年3月《淮安日报》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组影像照片,图片资源来自于淮安日报视觉中心主任程钢的手机,陈述了家在贵州飘于淮安的洗车小哥陈浩南的生活经历。程主任自己反映,有一次他去洗车,在车中看到陈浩南在车外拿喷枪冲洗车,就用手机拍摄了递给小陈看,小陈看看,笑着没反对。第二次带着洗好了的照片去洗车,小陈看了表示很开心。此后,程主任向对方表达了想多拍些照片并且采访的意愿,得到了小陈和洗车店老板的同意。第三次就拍了网吧里的陈浩南,开车跟随骑单车的浩南穿过了马路和小巷,最终去到了小陈的住所。在轻松的聊天、采访过程中,程主任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小伙子的生活状态。在这版照片新闻稿里,影像的质量无法超过相机的水平,色彩的明亮度也不高,然而照片是最接近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触发了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情感,也体现了摄影者的人文思考和价值观。
7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强手机摄影的运用,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价值。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且手机拍摄效果良好;其次,是加强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等方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海松.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2]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7(2).
[4]逯明宇,刘畅.新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J].青年记者,2014(11).
篇4
医院在抢救药物以及抢救药品的管理方面需要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进行管理,要确保能够做好抢救物品消毒、保养以及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要不定期的抽查抢救药品,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处理,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详细记录,促进急救物品的消耗得到有效减少,保证急救物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2]。由于急诊科室有着不同科室的患者,输液药品也比较繁多,而在使用新药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导致患者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全面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以及治疗的基本作用等,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要全面了解,确保患者在用药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转换观念思想,促进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医院的急诊科室中护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医院急诊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严格的规范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工作,健全反馈信息的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知识,使护理工作与力量得到全方面协调,对于抢救突发事件的患者,要有着一定的指挥能力,提高控制护理质量的力度,加强监督质量的制度建设,促进急诊科室的护理安全往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方面发展。急诊科室的护士长则要通过了解科室的基本特征,对一些比较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疾病要充分重视,另外,要根据急诊科室护士的情绪、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安排其能够适应的工作。还要通过了解急诊科室收治病人病情的基本特征,运用有效、积极的防护手段,在行动上全面帮助患者,并且要规范护理人员要根据制度进行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安全知识的相关培训,让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岗位上的工作,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山区桥梁;安全管理;安全控制;应急预案
1 前言
桥梁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差,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特点,这些都加重了安全管理的难度,限制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相对于平原区的桥梁,受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施工难度更大,现场安全隐患更多。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开始重视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但是施工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施工安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分析事故致因,从多种致因理论中找出适合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事故分析的理论,对应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工序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伤害类型,研究得到山区施工中发生几率最大的事故类型。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主要事故类型和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2]。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到,施工中风险级别较高、发生几率大的事故分别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应用了事故树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事故树,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识别了引起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系统、有序地从施工中涉及的人、物、管理、环境等四个方面,结合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找出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的技术方法。
2 相关知识简介
“应急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研究只是近年来的事。但是,学者们对于应急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较为久远的时间,尽管当时可能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应急管理概念。国内学者陈安教授认为,出于对应急管理的层次性特征的考虑,按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危害程度来分,风险的表现可以是三种情形干扰情形、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与此相对应的应有三个层次的管理概念,这就是干扰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3]。可以认为,干扰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预防危机管理则是应急管理的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阻止危机发生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高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危机己经发生,进行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最早是化工生产企业为预防、预测和应急处理“关键生产装置事故”、“重点生产部位事故”、“化学泄漏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它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种事故和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主要涉及火灾、爆炸、中毒毒物泄漏、工伤事故、自然灾害、刑事案件、恐怖活动等[4-5]。所涉及的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其它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等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特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3 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
3.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和不足
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在对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时,应事先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中毒、特殊气候影响等。
(2)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及其内容。
(3)准备充分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
(4)定期按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2)现有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不足
首先,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其次,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另外,应急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救援能力差;还有,应急法制基础不健全;最后,应急预案操作性差,应急难以有序进行。
3.2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原则
1)落实组织机构,统一指挥,职责明确
预案中应当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强调统一指挥,明确施工单位、其他有关单位的组织、分工、配合、协调。施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一般由公司总部、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两级构成。
2)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
结合本单位或本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分析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3)程序简单,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保证在突发事故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及时启动,并紧张有序地实施。
3.3应急预案的编制的步骤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需要应急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应急预案的成功编制需要城市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和团体的积极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的各方进行合作。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是将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可有效地保证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为应急各方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协作与交流机会,有利于统一应急各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一般应包括应急管理部门,下属区或县的行政负责人,消防、公安、环保、卫生、市政、医院、医疗急救、卫生防疫、邮电、交通和运输管理部门,技术专家,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法律顾问,有关企业,以及上级政府或应急机构代表等。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确定后,必须确定小组领导,明确编制计划,保证整个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实施。
2)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危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最大可能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包括组织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必要时请上级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和批准后,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
5)应急预案的实施
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预案的实施便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急预案的实施包括开展预案的宣传贯彻,进行预案的培训,落实和检查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组织预案的演练,并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预案,使应急预案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真正将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6]。
4 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和响应
有了应急预案并不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地对实际发生的事故做出响应。经验表明,如果应急响应人员不能充分理解每项职责和步骤,在对事故进行应急救援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执行应急行动预案,施工单位还必须就预案的整个理念、他们在其中的职责以及执行程序进行培训。培训要确保帮助事故应急救援的有关部门和应急人员充分理解预案。具有事故应急预案而不理解和不明白,在事故应急救援中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应急救援行动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即发生火灾、爆炸和坍塌等重大事故时,为及时营救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减缓事故后果和控制灾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援助行动。
各应急机构应在事故应急的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应急决策,指挥和控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应急行动,从实践中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检验各应急机构之间协调能力和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发现应急救援预案、工作程序、应急资源推备中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修订、更新相关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程序。
应急训练与演习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训练和演习可以看作应急预案的一部分或继续。它是通过培训和演练,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和贯彻。为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5 贵州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分析
针对贵州省山区的基本特征,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制定本预案。
根据从事工程的项目特点,所承接的项目主要有机械设备、电气焊、高空作业等工程施工。可发生和重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安全事故有高处坠落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
5.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项目经理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成员分别由商务经理、生产经理、项目书记、总工程师、机电经理组成。安监部长是应急救援第一执行人,担任副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
生产经理是坍塌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机电经理是触电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现场经理是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火灾及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应急第二负责人,分别负责相应事故救援组织工作的配合工作和事故调查的配合工作。
其中下设主要有:抢险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部、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理组和事故调查组,各个部门、组协调运行,实施自己智能。
5.2 预防与预警
1)预防高处坠落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管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
(2)重点部位项目,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旁站监督制度。
(3)随施工进度,及时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各类竖井安全门栏必须设制警示牌。
(4)各类脚手架及垂直运输设备搭设、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禁止使用。
(5)安全专业人员,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落实解决。
2)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3)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5.3 应急响应
主要包括: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处置、触电事故应急处置、坍塌事故应急处置、电焊伤害事故应急处置、车辆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和机械伤害事故应急处置。
5.4 应急物资及装备
救护人员的装备头盔、防护服、防护靴、防护手套、安全带、呼吸保护器具等灭火剂水、泡沫、、卤代烷、干粉、惰性气体等灭火器干粉、泡沫、、气体灭火器等简易灭火工具扫帚、铁锹、水桶、脸盆、沙箱、石棉被、湿布、干粉袋等消防救护器材救生网、救生梯、救生袋、救生垫、救生滑杆、缓降器等自动苏生器适用于抢救因中毒窒息、胸外伤、溺水、触电等原因造成的呼吸抑制或窒息处于假死状态的伤员。通讯器材固定电话一个,移动电话原则上每个管理人员一人一个,对讲机若干。
5.5 预案管理
1)培训
根据受训人员和工作岗位的不同,选择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鉴别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的能力与意识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故自救与互救能力各种救援器材和工具使用知识与上下级联系的方法和各种信号的含义工作岗位存在哪些危险隐患防护用具的使用和自制简单防护用具紧急状态下如何行动。
2)演练
项目部按照假设的事故情景,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实际演练,将演练方案及经过记录在案。
5.6 预案修订与完善
1)为了能把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应急救援中去,以及对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预案应进行及时更新,必要时重新编写。
2)对危险源和新增装置、人员变化进行定期检查,对预案及时更新。
3)在实践和演习中提高水平,对预案进一步合理化。
6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介绍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方法,对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山区桥梁施工现有应急救援工作及应急预案的不足进行阐述,详细说明了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过程,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与响应工作的进行流程,并对山区桥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宋晓东.山区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
[2]杨沪湘.高烈度地震山区桥梁抗震设计研究[J].公路,2009,""(8)
[3]王航.山区桥梁基础的设计与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6)
[4]田炜.西部山区桥梁深水基础钻孔平台施工[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篇6
关键词:考试焦虑;相关因素;考试焦虑量表;相关分析
一、引言
随着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就业形势的渐趋紧张,伴随考试产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其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焦虑情绪较为严重,而考试焦虑(Test Anxiety)作为学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方面,也日益受到相关人士的关注。目前国内对于考试焦虑较为普遍的认为是一种情景化特质焦虑,受特定的考试情景激发,通过人格基础反映及个体认知评价产生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及逃避为其行为方式,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既往研究表明,人格和行为类型、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等心理因素表现出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这些影响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考试焦虑产生影响及作用并不明确,男女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相同与否也尚无定论。且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学生,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当今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及心理咨询方法,为考试焦虑的预防及干预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大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测量,了解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
本研究以四川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500名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4个年级比例相当,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2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2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为96%。具体的被试取样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分析
1、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低度焦虑的学生有127人,占总人数的26.5%;中度焦虑的学生有262人,占总人数的54.6%;高度焦虑的学生有91人,占总人数的19.%0;有焦虑感的学生有265人,占总人数的55.2%。四个年级的学生中度焦虑各年级均为50%以上,高度焦虑各年级也均达到20%左右。而有焦虑感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5.2%,这说明大学生考试焦虑情况严重。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程度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程度差异不显著,X2=0.411,P=0.938。但从焦虑水平的趋势上看,大一、大四的学生分数最高、大二最低、大三的分数居中。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考研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所以大四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也明显增加,而大一的新生由于刚开始不太适应大学的生活,尤其是各个学校都制定了挂科的严格处罚,所以面对考试,会发生考试焦虑。
2、不同性别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度焦虑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而高度焦虑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低于女生,有焦虑感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通过对不同性别学生考试焦虑程度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低于女生,差异不显著,Z=1.035,P=0.300。
(二)大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考试焦虑各影响因素的年级主效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对学业不良的担忧这个影响因素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3.380,P
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三、大四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更加成熟,而且也马上面临毕业选择的问题,所以已经开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发展,未来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学习成绩都是获得成功的一个条件,有些用人单位会关注学生的在校成绩,所获奖励,而大学的奖励更多的提缪及成绩相联系的。所以不良的学业会更影响大三、大四的学生。另外,从大三开始,专业课的学习也开始深入,课程内容增加、课程难度增大,尤其一些理科专业的学生,每天的花大量的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考试期间也会比大一、大二是考更多的科目,所以考试压力更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些学校规定只有通过外语四级,才能获得学位证。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容易产生对外语四级考试的焦虑情绪。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不良的学习成绩的担忧相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大一些。
2、 大学生考试焦虑各影响因素的性别主效应分析由表可以看出,考场环境的不利因素及求全心理这两个影响因素上性别主效应显著。
其中考场环境的不利因素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女生受考场环境的影响高于男生;求全心理也达到显著水平,女生的求全心理高于男生。而在对学业不良的担忧、对考试后果的担忧及突发事件的干扰这3个影响因素和总分上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的性格特点更希望事情做的完美一些,做事更加细致,对犯错误后的惩罚地接受能力更弱一些,所以这种心理会更期望获得好成绩,当这种要求过于强烈时,也就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四、研究结论
通过此次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第一,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考试焦虑现状已经十分严重,考试时有焦虑感的大学生的占总人数的55.2%,而高度考试焦虑人数也达到总人数的20%左右,这种焦虑程度己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
第二,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第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是:对学业不良的担忧、考场环境的不利因素、对考试后果的担忧、突发事件的干扰以及求全心理。其中,对学业不良的担忧是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原因,同时,其他4个因素也成为学生考试焦虑的缘由。
第四,对学业不良的担忧这个影响因素上年级主效应显著。大三、大四的学生对学业不良的担忧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在考场环境的不利因素、对考试后果的担忧、突发事件的干扰及求全心理这4个影响因素上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第五,女生在受考场环境的影响和求全心理两个影响因素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对学业不良的担忧、对考试后果的担忧及突发事件的干扰这3个影响因素上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首先,对学业不良的担忧是引起大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所以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应该加强辅导,老师课堂授课时应该给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应该格外关注。
其次,考试环境也会影响学生考试时的情绪,所以,考试是学校要充分保证考场的环境,考前应该清扫卫生,监督监考老师的行为,控制考场外的环境,给学生一个优良的考试环境。
此外,对考试后果的担忧也使外界给考生的压力,家长、学校、老师等等的期望都会造成大学生的压力,突发事件的干扰、求全心理表现的是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较差,所以可以开展一些团体合理训练、心理讲座、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测量和咨询等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从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女生更容易受到这5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女生的心理培养应该加强,可以组织一些需要男女同时完成的活动,创造女生向男生学习的机会,培养双性化的人格,改善女生性格中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万鹏飞,孙月吉,靳媛,邵丽.大连地区青少年学生焦虑情绪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36-38.
2.范晓玲.考试焦虑量表在湖南地区的使用分析结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51-2.
3.赵后锋,李茜.1297名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79-81.
篇7
以宏大视野观之,“围观改变中国,”微博在社会传播环境的改变及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的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聚焦微博控们,诚如李开复之言,微博改变了一切。碎片化时代,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空间更快速地转换,借助手机终端,微博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高效整合,成功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转换的界限,试图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模式复制到网络上的举动为人的社会化交往提供了新的模式,为人们身份重构提供了新的渠道。
碎片时间的粘合剂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oon,原意为完整的东两破碎成诸多零块。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碎片化”。中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越来越频繁,这种移动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等候时间”不断增加,时间被分成各个不同的小块,分散在不同的场合,使得人们有限的时间呈现越来越细分的碎片化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四新认为,借助手机终端,微博一方面成功整合了因流动而产生的“等候时间”,同时又为不断转换场景的现代人,提供了传播信息、建构自我的契机。
微博对碎片时间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碎片时间的消耗上,它同时也模糊了时间转换的界限。现代社会人们时间的转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以及时间之间的转换。在时间之间的转换上,最主要的则体现为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转换。借助手机终端,微博在时间的转换方面起到了糅合的作用,使得刚空的转换更顺利,对时间剩余价值的利用更明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刘宏认为:过去的媒介概念通常是将时间相对于空间做比较,比如现场直播,使用压缩距离的方法吸取时间的媒介价值,而微博则是通过把时间变得有效,通过向时间本身要时间,从而提高时间的价值。微博正在起到这样一种作用:把死的时间变成活的,碎片化的时间变成完整的,无效时间变成有效时间。
碎片化表达新观念
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形式,与其前身博客相比,微博的显著特点之一为“限数表达”。目前通用的规则为每条微博不得超过140字,对于一条微博究竟该限制到多少字数,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和讨论。王四新教授认为,这种可能带有偶然性的技术法则,使得大量非以写作为生的人,也有了表达的冲动。微博通过降低写作和传播的标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全民写作时代。
微博准入门槛低,监控机制相对而言也比较弱。随时随地皆可发表意味微博信息库的生成速度之快是别的媒体形式无可比拟的,这给内容审查及信息封锁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挑战,使得微博成为突发事件的曝光和信息源,而大量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面向公众,又进一步刺激了公众的参与,公众的参与则带来了相关信息的裂变式增加。
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和社会反馈渠道,使得大量文字以发表状态在被确认的公开场所得到认可。网络提供了一种介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领域,而微博使得网络这种特点更明显,把人的言论发表与否、被认可与否置于一种模糊的边界,颠覆了人们的发表观念。
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合
人们在使用媒介时,本身即存在时间稀缺的问题,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移动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时间被迫细分,使得人们缺乏完整的、成块的时间阅读、吸收信息,不得不以碎片化阅读代替从前的阅读状态。因此,专业领域信息的垂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而微博在这方面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快速的、直接的、聚焦的关注行业信息的渠道和模式,实现了碎片化信息的有效集合。微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给用户提供了完全自主选择的机会,用户有权利选择信任的人、感兴趣的媒体、行业精英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从而获取快捷、有效的信息,自主实现信息的筛选过程。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微博最大程度过滤了对用户自身无效的信息,实现了信息区域与吸收区域的垂直对应。
碎片化的信息标签集散地
从本质上讲,微博究竟是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型网络,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李刚门”及宜黄拆迁等事件使得微博作为媒介的价值凸显。微博降低了人们的表达门槛,放松了监控管制,提供了更直接的发表渠道,社会性事件被曝光的几率空前加大。从空间角度看,微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旦事件被曝光,事件发生地周围的人都可以成为该事件的后续报道者对该事件进行持续追踪;从时间角度看,从事件曝光到被持续关注与跟踪,事件发生地周围的人借助其他新闻媒体无可比拟的“在场”优势在时间上取得了先决权,模糊了新闻事件曝光过程中时空转换的界限。尽管通过微博曝光的社会事件大多最后仍是传统媒体在引领,微博缺乏跟踪报道的持续力量,但是王四新教授认为,这使得微博具有了一种信息标签的特质,为记者进行深度报道及其他人的深度参与提供了大量信息源。
传统媒介习惯受到挑战
王宏教授认为,微博使人们利用碎片时间有效整合碎片信息成为可能,碎片时间的剩余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加之时间的稀缺性,人们必然将在众多的媒体形式之间做出取舍。从某种程度上。微博正在改变部分社会群体的媒介习惯。你对于中国13亿的人口总量,与电视的庞大受众群相比,微博目前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仍然脱离不了“小众媒体”的性质。但是据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与微博的扩张速度相对应的,人们的传统媒介习惯也将受到极大挑战。
身份重构的新通道
篇8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其物化形态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涵。当人们回顾历史时发现,历史上的竞技体育强国在展现其高质量的硬实力的同时,有意或无意的传播着长期积累与沉淀的竞技体育思想、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树立着国家竞技体育的多面形象,实现着对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掌控[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竞技体育获得了优先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其他行业的“赶超式”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竞技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功似乎并未使西方社会完全“心悦诚服”,不时陷入国际传媒批判的众声喧哗之下,与正面积极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与话语对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应仅仅着眼于硬实力的壮大和项目间的协调发展,更需要将其置于国际社会和国际体育发展的全球视野之中。面对西方媒体的舆论造势,如何在国际制度中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竞技体育正面形象,成为考验中国的一项重要课题。
1国家竞技体育形象的概念与特征
“竞技体育形象”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行为表现、性状特征、精神面貌等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应,是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总体评价和解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内容的综合性。竞技体育形象包括实力形象、发展形象、群体形象、个体形象等多方面,并体现在其发展模式、竞技水平、运动员素养、价值观等具体要素之中。2)评价的主观差异性。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形象既是该国的客观状态在国际舆论中的投影,也是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竞技体育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由于信息获取途径的不同,以及文化、信仰、教育、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的差异,评价既可能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也有可能与客体本来面貌有所出入或相去甚远。3)形成的长期性。竞技体育形象的形成,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铸就成形,而一旦在国际公众和大众传媒心目中趋于稳定,便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这一认同。4)个体事件的扭转作用。虽然良好的竞技体育形象塑造需要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但是如果参与和执行者的操作能力有限,或处理方式不当,即便有再强的资源积累,也会因一时的失误而损失惨重,甚至使竞技体育形象毁于一旦。
2中国竞技体育形象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2.1西方媒体报道的泛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传统欧美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现代国际社会中不期而至的“新贵”,他的崛起不但关系到发达国家的核心利益,更牵扯到这些国家的大众情绪;当这种纠结愈发无奈时,便会超出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附加到了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琐事”上。如针对2008年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卓越表现,西方媒体炮制出了“中国唯金牌论”,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加以激烈批判,对中国所取得成绩表现出不屑的姿态。透过西方媒体的这些做法,直接体现了西方世界看待中国崛起的心理,包括价值判断中的优越感、固有的歧视和偏见,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妒忌的因素,而现象的背后则是发达国家强烈的夺金欲望,以及为满足金牌欲望和身份认同而采取的种种蹩脚的媒体行动。在许多西方人,特别是西方媒体眼中,凡是的国家,凡是这个国家被认为没有言论和宗教自由,即便决策正确、行政高效、施政成功,也不值得尊重和肯定,反而还必须予以怀疑甚至否定。中国运动员为备战北京奥运会进行着科学而艰苦的训练,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站说“中国有一个秘密训练营。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中的佼佼者被关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训练营里接受魔鬼训练”。英国乒乓球运动员马修•赛义德承认:“我过去一直认为,甚至希望位于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像宣传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严酷的地方。它被描述成向集权时代的一个倒退,那里的运动员像生活受到严密控制的囚犯,忍受着西方难以容忍的种种苦难。”[2]
2.2西方社会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西方的新闻媒体从新闻选择原则上来看,往往迎合受众的口味,考虑新闻在受众中可以有多大的欢迎程度,能为报纸带来多大的利润和影响力。这样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在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就是必须写那些民众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故事。即便是关于奥运会这种超越民族与文化的全人类盛会的新闻报道,其主题也或多或少会涉及与民主、自由相冲突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体制问题。虽然为筹备北京奥运会中国做了大量工作,以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并试图为奥林匹克事业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但西方社会对此似乎并不领情。有研究对2007年与2008年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进行分析,样本为《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共276篇只提及“China”“Chi-nese”“Beijing”的文章,结果显示上述两家媒体对火炬传递、人权问题、北京环境、开幕式假唱等问题的关注度明显较高[3]。
2.3“认识逆差”导致的信息语境西方化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国家垄断。这样,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人民所生活的媒体拟态环境主要由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传媒巨头在营造。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媒体在信息量、覆盖率、技术层面与西方国家媒体存在明显的差距。信息传播的不平等、信息流动的严重失衡致使中国对国外竞技体育的了解远大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相互认识上的“逆差”,又必然会引发误解和误判,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着中国竞技体育正面形象的全球推广。
2.4中国竞技体育形象塑造的落后
2.4.1错误的观念与心态长期以来,中国对竞技体育形象始终存在错误的观念和心态,将竞技体育形象与竞技体育实力等同起来,或将竞技体育形象与国际体育地位等同起来,片面地认为只有争金夺银才是展现竞技体育实力的“正道”。当然,这既与急于摆脱百年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抛去“东亚病夫”帽子的心态有关,也是基于对当时所处国际政治形势的考量。作为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体育文明。中国现有体育形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余荫和新时期管理体制的优越。光宗耀祖和后发制人作为目的和手段本无可厚非,但是“光宗耀祖”反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魅力;“后发制人”着眼于有目的性的国家硬实力增强,属于其他目的性的资源开拓,而不是有针对性、在目标管理状态下的科学操作。总体而言,中国对于竞技体育形象的重要性认识有限,没有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加以审视,在处理内外事务时与国际惯例步调不协调,给人一种“以我为主”的印象。
2.4.2塑造方式落后单一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在中国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竞技体育的形象塑造也多采用高级政治。中国习惯于以国家队的形式,在正规的国家大赛中展现实力。而这种规范化程度很高的比赛环境,难以彰显中国体育的个性,容易拉大与国外民众间的距离。反观美国篮球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同时,还拥有以杂耍般的运球,充满想象力的传球和扣篮的街头篮球,诠释着开放、自由、创造性等纯正的美国文化。另外,由于中国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不足,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体育营销创新力薄弱,使得能够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体育消费相结合的加工水平依然较低。这便陷入了学习足球、篮球等西方成熟的职业体育运作时似是而非的困境。2.4.3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主动性不足当前,中国还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以及一整套系统的应对策略,正是由于在竞技赛场中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迟钝和行为笨拙,使得本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问题也会变得棘手难缠。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所表达”,如果被指控的当事方在第一时间没有反应,大众民意会迅速把这种沉默判定为默认或者是刻意隐瞒,进而便有可能导致传播社会心理学上的“沉默螺旋效应”。2007年,中国国奥队在英国的两场教学比赛中接连发生打架事件,其中第二场与皇家园林巡游者队的比赛中,当值裁判对国奥队员屡次遭到伤害不做任何判罚是导致场面失控的主要原因。中国媒体的反映明显过于平淡,《中国体育报》甚至用“这只是一场比赛”的评论文章来试图淡化整个过程。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国奥队员并未得到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谅解,反而不断恶化的信任危机使得本已风雨飘摇的中国足球声誉雪上加霜。
3中国竞技体育形象的重构
3.1中国竞技体育要有鲜明的形象定位强大是竞技体育形象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在奥运赛场上实现“悉尼—雅典—北京”三级跳,使得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在凸显其优势的同时开始逐步在世界范围变得具有吸引力。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为此感慨到:“中国投入到奥运代表队的资源、人口基数以及贡献都是最好的,世界其他国家很难做到这一点。中国系统致力于每块可以摘得的金牌,将来我们也要这样做。”文明是竞技体育形象的文化基础。中国在塑造竞技体育形象时,需要把中华古代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融为一体,向世界展示出中国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现代文明形象。作为符号象征,中国运动员不仅应是具有运动技能的竞技者,还应成为传播体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使者;管理者、裁判员、观众作为竞赛过程的参与者,同样应坚持体育道德,抛弃狭隘的国家和民族主义意识,尊重竞技规律,尊重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负责是一个竞技体育强国对世界的责任与义务。当前国际竞技体育事业陷入了体育文化单一、国际参与不平等、体育伦理丧失、商业利益和政治动因带来的运作困难等一系列发展困境。面对这些事关国际竞技体育前途与命运的问题,中国必须有所作为、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积极承担起应有责任,在包容与和谐中维护国际竞技体育的既有框架,并积极促进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维护中国“负责任的体育大国”形象。
3.2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软能力”
3.2.1以静制动对于一般性的、非暴力的赛场突发事件,中方在对冲突制造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没有必要“以怨抱怨”,那会显得有失风范;当然更不需要“以德报怨”,因为在西方媒体和受众眼中,中国在刻意追求完美、平静、圆满时所表现出的不近人情,比“以怨抱怨”时展示出的不和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要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直报怨”,即在规则的制约条件下,只需简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让其自讨没趣。
3.2.2以冷制热对于西方媒体试图炒作起来的所谓“热点问题”,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手法。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识大局、顾大体,以一定限度的克制、容忍甚至主动出击来应对西方社会的舆论闹剧。2001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前,中国的“人权问题”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最敏感问题,美联社甚至反复重复观点:“中国的人权纪录十分恶劣,没有资格举办奥运会。”法国一些媒体的观点竟称:“北京举办奥运会将同1936年柏林奥运会一样可怕。”对此,中国申奥代表团决定坦然面对,并做到点到为止。在7月13日的陈述中,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申明:“如果北京申办成功,必将促进社会文明……促进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包括人权问题。”有关人权问题的官方表态为北京申奥成功加了分,并赢得了西方民众和媒体的积极热议[4]。
3.3多渠道塑造中国竞技体育形象
3.3.1充分调动媒体的力量1)注重媒体策划与推广。中国竞技体育媒体形象的设计要符合国外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不仅要在自身媒体上宣传,更要通过国外主流媒体播出;不仅要在特定的短片中展示,还要结合其他商业广告、电视剧、电影进行立体化推广。2)整合与拓宽媒体资源。当一个新闻出现时,不仅要尽快发表观点,而且要不厌其烦地从多角度反复阐述,才能抓住新闻的主动权,把新闻传播引导到有利于中国的轨道上来。为此,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应加大对中国体育赛事、运动员及相关事件的报道,整合外宣力量,提高它们在海外的传播能力。同时,还应精心打造几个重点外语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形成合力和强势。3)重视新闻传播的技巧。在对外新闻传播上要坚持讲政治、讲策略与讲艺术、讲技巧的统一。在展现中国竞技体育的正面形象时,还应切合实际地报道现阶段在“举国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缺陷以及改革方向,运动员、教练员乃至观众所表现出的不良举动等负面新闻,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受众心理上的接受,使其更加信服。4)要丰富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竞技体育在国外民众眼中是“Game”,如果新闻的表达过于政治化、形式呆板、人情味不够,就很难对得上国外受众的价值标准和欣赏口味,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形成排斥。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中改变直接给出结论和观点的方式,形式上通过运动员的主体性,体现人文关怀和人彩,将理性内容和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国外受众得出结论。
3.3.2利用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多年以来,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崛起中的民族追求,但却因不善表达而被国外媒体和民众误认为“金牌机器”。某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外交辞令”,甚至还陷入西方媒体惯用的“他们是被逼迫的”论调。当然,在运动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政策性的信息传达是最先需要考虑的,但是在涉及听众反馈、传播效果和媒体解读等问题时,遣词造句、起承转合、手势语气都是听众和媒体接受信息的关注点,在很多时候,往往是更有感染力的一部分。刘翔在雅典夺冠后的跳上领奖台,姚明在接受采访时的中国式幽默,李娜夺得澳网女单亚军后现场接受采访时对丈夫姜山说出的“Iloveyou”等个性举止却构成了属于他们的独特魅力,也更能博得国际公众和媒体的认可。
篇9
关键词:油田 新疆反恐 应急救援 研究
新疆作为国内反恐维稳的重点地区,关系着国泰民安;对于该地区的油田而言,反恐维稳关系着公司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应当将反恐维稳工作,纳入到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各项管理。
一、新疆地区油田反恐维稳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反恐工作要点
第一,加大人防工作力度。在人员岗位安排、具体责任划分以及工作内容确定等方面,应当坚持一岗双责制。既要从油田公司内部出发,提高内部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又要强化岗位、权限基础上的反恐维稳。比如,对管理过程中的要害部位严格把关,如进出关口、边远井以及油区主要交通要道和油气管线等;加强公司之间、公司与警方之间的协作沟通,使油田公司能够从相对独立的反恐维稳模式,成功升级成网格化的反恐巡逻安防体系,从而扩大和加深油田反恐维稳工作。
第二,加大物防管理力度。对于油田公司而言,物资是反恐维稳的主要物质基础和重要工作内容,物资管理应当从普通、大型以及固定资产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反恐维稳物资采购、放置以及使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对拒马桩、减速带以及破胎器等工具,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安置;同时,在建筑设施、技术防控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保证能够适应客观需求。
第三,加大技防改造力度。加速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技术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建“安保网格化”与应急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智能化油区安保网络体系。积极利用光纤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无人机技术,探索建立集地下、地面和空中的三维立体智能化管道管理系统,利用导航地图、一键报警系统,探索集地面(周界雷达预警系统、治安维稳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和空中(无人机)智能化安保防控体系,以多种信息化手段助推安保工作稳步迈进。
(二)新疆地区油田公司反恐维稳策略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反恐队伍建设。反恐维稳既是地方政府、军队以及警务人员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而言又是一件大事;反恐维稳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仅需要职能部门夯实工作,而且还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形成反恐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反恐队伍素质建设,这是基础和保障。新疆地区的油田公司反恐维稳工作,一方面具有普通反恐维稳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还兼顾着油田的特殊性、反恐的紧迫性,因此需切实加强反恐维稳工作,真正实现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对敏感阶段的安保工作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反恐维稳是新疆地区油田公司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敏感阶段的安保工作又是重中之重。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严把安保工作质量关。
第一,梳理和排查日常工作。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大型的机械设备、房建结构以及固定资产等进行有计划的轮替排查。其中,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稳定性、使用寿命、外观磨损状况以及声音正常与否等,还要保证二十四小时内均处在保护状态。
第二,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轮岗巡查。实践中应当与直接责任人签订责任书,以此来提升其工作积极主动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重点部位安全稳定。
第三,新疆是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大区,而少数民族多存在一些宗教活动,宗教自由是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赋予的权利。然而,在新疆地区存在着个别的利用宗教形式进行非法活动,我们应当在加强学习以及深入了解本地群众宗教活动形式、内容以及意义基础上,对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进行严厉打击。
(三)落实好反恐安保工作,确保油田公司安全运行
新疆地区的油田公司在反恐维稳过程中,应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和部署,对安全生产、反恐维稳工作进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体员工应提高警惕,并且结合油田情况全面部署。各作业区应加大巡查力度,不断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检,防患于未然。
同时,还要积极开展重点井以及原油单罐井的重点安全布控,必要时加密巡检,并在油田道路重要路段对出入油田的车辆以及人员进行详细记录。立足实际,组织油田人员对附近的个体经营场所,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以及流动人员等进行严格检查。各厂区值班室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工作人员以“逢包必检、可疑必查以及视情报警”为工作原则,严格执行油田门岗监管制度,对进出油田公司的车辆及人员,进行核实登记,并在公司内部进行昼夜交叉巡逻防控。
二、加强油田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科学决策,有序开展预警预案演练
要严格按照应急救援技术集成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应急指挥、突发事件处警以及重点区域集中视频监控和无线对讲同网同播寻呼应急平台。通过应急指挥平台的建立和实施,做好突发事件的实时响应,及时辅助应急处置决策,增大预警、通信、监控以及协调和分配应急力量,同时还要做好指挥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通讯指挥车、应急信息平台,应当满足数据信息的采集、决策分析、快速研判、命令部署以及现场支持和联动指挥等应急决策指挥要求。
科学规范以及有序开展预案演练,按“一事一案、一罐一案以及一站一案”之要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预案、措施,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第一,编制规范的应急预案,严格按照实操化、简明化以及流程化要求,明确应急预案结构格式,规范预案制作通用模板。
第二,预案编制时,应当确保其细致、全面,而且各级应急预案以及处置方案的制定率应当达到百分之百。
第三,制定的预案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按“一月一演练、一季一综合以及半年一检验”的要求开展演练工作。同时,根据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和改进预案。
(二)构建灵敏、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油田公司治安管理中心,应当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纳入到应急救援整体规划之中,依托指挥平台,加强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并且不断完善应急指挥、专业管理和远程监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搭建集中接警、快速反应以及统一指挥和资源共享的指挥平台,构建立体化、多层次以及全覆盖应急管理网络体系;应急指挥机构要明确指挥权限以及调度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上下联动、高效以及反应灵敏的指挥系统。专业队伍按照属地、统一以及逐级指挥原则,构建对应指挥机构,确保力量调集、信息通讯、战勤保障一体化运作,从而实现应急救援、现场救护以及气防监测和交通管理等专业力量的协同响应、统一行动的指挥作战格局。
抢险期间,利用应急通讯车,将现场信息及时传送到总部,从而实现现场汇报以及远程指挥,并且为远程指挥决策以及现场处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构建平战结合、服务实战的保障体系。通过“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资金的科学整合,有效提升应急救援资源利用。
(三)丰富油田应急救援体系内容
第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继续深入推进基层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力求实现领域上全覆盖、内容上高质量、管理上动态化,不断增加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完善应急信息体系。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开发,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能力,坚决克服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的现象,加强对风险隐患及危险源的普查、监测和预警工作,落实风险排查、监测预警职责和防范处置措施,实现对风险隐患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三,完善物资保障体系。结合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分门别类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物资档案,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和各类资源的监控、调度的科学管理。第四,完善队伍建设体系。细化、完善应急处置流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灾害,并总结事故教训,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提升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第五,完善应急宣教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救援培训计划,聘请相关专家对应急救援队员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加强法律法规、危险源辨识、风险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等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救、救护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结束语
油田反恐维稳过程中,应当完善应急机制,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和配套措施。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逆向思维”、“底线思维”,完善和健全应急预案、配套措施,积极开展联合演练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急反应及联动机制,加强企地联合以及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的反恐维稳体系,以此来提高快速启动、协同应对以及应急处置等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好二十四小时值班备勤、领导带班制度,对涉恐信息进行收集研判,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篇10
关键词:应急供应链;网络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绩效分析;供应链范式;多属性决策;应急救援;应急需求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3-0056-06
一、引言
应急供应链伙伴持续关注救灾区域物资需求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救灾物资配送至受灾区域,一个成功的应急供应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材料、客户以及现金流的关注,而且强调物资配送的敏捷性、救灾物资生产的精益性。国内现有的应急供应链的文献较少,主要关注应急供应链的定义以及运作模式等理论框架问题,对于应急供应链绩效的测度与评价文献更少。刘北林[1]等人于2007年提出虚拟应急供应链概念,并构建三阶段过程模型。龚英[2]对应急供应链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鲁棒性策略。孙宇飞等[3]提出军事应急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并探讨采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的可行性。在应急供应链的优化算法方面,李军等[4]给出了一种基于该网络流最优解的启发式算法。傅克俊等[5]提出供应链系统应急策略体系,并构建供应链系统应急策略模型。赵志刚等[6]提出基于约束满意的供应链应急制造采购策略,应对突发应急事件风险。闫妍等[7]、朱佳翔[8]、于辉等[9]均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于应急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多属性决策方法。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急供应链的理论方面,较少研究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测度以及何种供应链范式应用于应急突发事件。为此,如何测度与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寻找应急供应链的最优范式进行救灾运作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针对突发危机环境下,应急供应链决策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的网络层次分析ANP模型,并设计相应的算例验证该网络层次分析模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讨论了在三种供应链范式中应用的效果,可以作为测度与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多属性决策工具。
二、问题描述
现有的供应链范式主要有精益、敏捷、精敏等三种范式,精益方法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浪费,但局限于决策参数稳定,不适于满足快速配送需求的应急供应链。Christopher定义敏捷性为对需求变化的组织和快速反应能力[10]。Power等人认为敏捷性是一个宽泛的商业能力,包括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物流流程,以及配送思路[11]。精益与敏捷虽然范畴不同,但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供应链的运作上,研究表明精益性与敏捷性依赖整个供应链战略的实施状况,将两者结合起来,被称为精益敏捷性供应链,简称精敏供应链。van Hoek认为精敏供应链处于精益与敏捷两种战略结合的退耦点,以便最大程度发挥下游需求对上游物资供应的调度作用[12],而这个退耦点是原材料流向客户订单的一个节点。应急供应链绩效在于在成本、质量、交货时间以及服务水平四个决定性要素上考量,ANP网络层次结构分析框架包括了市场灵敏度、信息驱动器、流程整合和柔性等四个属性,这些属性是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的驱动性属性。市场灵敏度主要由交付速度(DS)、交货的可靠性(DR)、新产品引入(NPI)、新产品开发时间(NPDT)、生产前置时间(MLT)和顾客反应(CR)等六个指标决定。较高DR、DS、NPI和CR值或较低NPDT、MLT值,会导致应急供应链的更加敏捷性。信息驱动是救灾供应商与救灾需求方之间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进行需求信息共享,能导致救灾供应商对救灾需求区进行有效的快速反应。应急供应链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段:应急物资制造、应急物资采购以及应急物资配送。应急供应链敏捷性的增大有助于应急物资采购与制造的灵活性,提升应急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流程整合实现应急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救灾需求方和救灾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工作,联合产品开发以及通过其核心业务流程等实现供应链协同,共同解决应急物资采购、生产以及配送等方面出现的配送时间、产品成本及质量等具体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一个显著改善应急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框架,其目标是进行应急供应链绩效测度与评价,以及选出最适用于应急供应链物流配送的供应链范式。
三、构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结合了反馈、决策属性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层次分析法(AHP)的特殊形式,较之于AHP方法,它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精确的建模[13]。笔者构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多属性决策模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是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在决策环境中,影响决策的因素、决策者、决策属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由于属性的制定者是主观的,使得部分属性是定性的,其定量大小难以精确测定,通过简单的权重得到一个综合得分AHP方法,难以实现复杂环境下多属性问题决策。AHP方法是ANP方法的基础,但该方法难以确定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层是AN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AHP方法不同,并不侧重严格的分层。ANP能够解决决策层与属性层之间更复杂的关系。ANP由两个耦合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包括属性与子属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控制层次;第二阶段是影响因素以及集群之间的网络,将属性之间的差异区分开来,以致对于每个控制层属性可通过超级矩阵加以计算。最后,每个超级矩阵通过控制属性以及加权结果得到赋权分值。针对应急供应链不同层面的相互依存性,通过专家咨询得到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和快速配送商等成员组成的应急供应链网络,应急供应管理方面专家可以凭借其知识经验获得网络中各个参量的相对权重。本文的重点是构建包含三个范式的应急供应链理论框架,以致灵活应对紧迫的救灾配送需求。假定成本、质量、服务水平以及交货时间是决定应急供应链网络层次结构框架的主要因素,运用成对比较矩阵可以得到每个决定性因素的相对权重,有助于实现应急供应链绩效框架的构建,以致对应急供应链绩效大小进行测度。此外,控制变量部分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可以定量描述,构建出ANP网络模型各个层次的决策变量以及指标。ANP层次结构能够把握各个控制层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能把握不同控制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ANP网络分析模型中的相对权重矩阵是通过Delphi法获得,专家组成员既有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专家,也有供应链绩效以及物流配送方面的专家,有数十年应急管理与供应链研究的知识与经验,经过多次反馈迭代,统计到的收敛结果再反馈给专家组成员,多轮迭代后意见趋于统一。
(二)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
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步骤如下:
步骤一: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框架模型构建。最上层元素属性及分解成的子属性。需要对构建的ANP网络分析模型的各个层次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其最终目标是选出最适合改进应急供应链绩效的指标。构建了四层应急供应链绩效属性,最终的绩效分析结果在最后一层,用加权平均形式得到综合得分。框架结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步骤二:建立指标属性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通过成对属性之间比较,得到每个上层属性重要程度的定量值,最终供应链绩效大小的加权级矢量被计算出来。
步骤三: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相互依存度。
步骤四:根据前两步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超级矩阵的构建。
步骤五:选择最佳变量,给出期望指数公式如下:
Dia=■■PjaADkjaAIkjaSikja (1)
其中,Pja表示行列式a上的第j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ADkja是反映驱动元素层次相互依存度D的属性k,维数j以及行列式a的相对重要性权重;AIkja是属性驱动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度I的行列式a的j维驱动属性k稳定的相对重要性权重;Sikja是应急供应链绩效网络a的j维驱动属性k可选择的供应链范式i的相关影响;Kja是行列式a上的j维驱动属性的指数集;J是维数j的指数集合。借助于超级决策(Super decision)软件,通过权重法计算出来的可选的指数,然后根据这些权重指数计算应急供应链绩效改进行列式得分,据此对每个备选应急供应链进行筛选。
步骤6: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SPWI)的计算。要计算每个备选范例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必须首先确定每个备选行列式。备选方案i的SPWIi是需求指数(Dia)以及应急供应链绩效相对重要性指数(Ca)加权的结果。对其指数进行排序,得到最优应急供应链范式。
四、算例分析
以评估应急供应链绩效为例,对文中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验证。
(一)问题背景分析
本例中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背景是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政府主导的国民经济动员物流体系模式,在不能满足受灾区域物资需求前提下,召集物资制造商进行救灾物资的生产,物流配送商进行运输配送,受灾区域对物资的需求信息是动态的、时变的。假定由若干应急物资制造商、应急物资采购商以及应急物资配送商组成应急供应链网络,救灾信息可以适时获得,同时假定根据专家组的Delphi法,一些定性指标可以量化并被给定。
(二)算例实现
第一步,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将交货时间、成本、质量、服务水平作为因素层指标,这四个因素层指标分别受到市场敏感性、流程整合、信息驱动与柔性等四个驱动因素影响,在确定指标层基础指标时,通过应急供应链咨询专家意见,删除掉不易操作和有所重叠的因素,如交货可靠性(DR),最终构建出应急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最终纳入计算的最末端指标有:市场敏感性由交付速度(DS)、新产品引入(NPI)、客户反应(CR)等子指标组成,流程整合由核心业务流程(CPB)、需求方具体问题(CDS)、供应方具体问题(CSS)等子指标组成,信息驱动由电子数据交换(EDI)、通信方式(MOI)等子指标组成,柔性由采购柔性(SF)、制造柔性(MF)、配送柔性(DF)等子指标组成。
第二步,指标属性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运用成对比较矩阵可以得到每个决定性因素的相对权重,如表1所示。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服务质量行列式的值为0.676,对应急供应链绩效改进最大影响的属性,说明应急供应链的管理应着重于服务质量的提升。交货时间以及成本对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数分别为0.158和0.127,都低于服务质量的影响。这些权重的值是得到供应链绩效专家评价并认可的,有助于实现应急供应链绩效框架的构建,以致对应急供应链绩效大小进行测度。这些控制变量是部分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是可以定量描述。市场敏感性的成对比较矩阵如表2所示,加权级矢量被导入到表2所示的反映市场敏感性与成本属性的比较矩阵。此外,需要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群(MS,PI,ID,F)每个指标对于决定性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第三步,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相互依存度。为了反映成对比较矩阵以及属性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表3表示所有可选的属性,最终得分和剩余矩阵在表4中所示。
第四步,超级矩阵的构建及分析。表4表示超级矩阵中应急供应链绩效成本行列式属性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由12个相互依赖的反映应急供应链绩效属性的成本层次结构组成,在这个超级矩阵中有12个非零列,每个非零列表示与成对比较矩阵相关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在模型中有四个超级矩阵,每个应急供应链绩效层次的决定因素都需要去评估。表4所示的超级矩阵收敛得到长期稳定权值,超级矩阵的权值在收敛后达到32次方,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表5表示收敛后的值。
第五步,运用期望指数公式,借助于超级决策(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出各种供应链范式下的绩效指数。表6的第二列是基于每个维度对成本行列式的影响,根据步骤3获得的结果,相关驱动属性对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的成对比较矩阵在第四列中。第五列是通过超级矩阵收敛得到的驱动属性稳定的相互依存度的权重。第六、七、八列是通过比较应急供应链绩效每个维度的三个备选方案得到的权重。最后三列表示驱动属性每个维度的期望指数。对于三个备选的成本行列式的计算结果列示在表6的最后一行,表明成本对这三种供应链范式的影响中,成本对精益供应链的影响指数最大,其次是精敏供应链,最小的是敏捷供应链。
第六步,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SPWI)的计算。要计算每个备选范例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必须首先确定每个备选行列式。备选方案i的SPWIi是需求指数(Dia)以及应急供应链绩效相对重要性指数(Ca)加权的结果。表7说明,在三种应急供应链范式中,对绩效改进最大的是精敏供应链,其次是敏捷供应链范式,最差的是精益供应链范式。
(三)运算结果分析
笔者提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有助于解决应急救援复杂环境下物资配送的多属性多变量优化的复杂问题。通过设计一个典型的应急供应链范例,说明应急供应链绩效在三种供应链模式下的决策情况,并计算出影响决策的行列式的优先权值,选出应急救援供应链决策运行的最优范式。从表1可以看到,服务水平权值0.676是供应链范式选择的一个重要阈值,交货时间0.158、成本0.127以及质量0.063都是供应链范式选择的一些阈值。在应急救援配送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中,快速配送救灾物资可以起到提升服务水平、减少交货时间的作用。而相反,应急供应链管理中,成本与质量并未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减少交货时间,也必然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在应急供应链管理中,成本与质量的权值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本和质量与交货时间、服务水平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减少交货时间会导致较小的浪费和产品质量的改善,反之,则造成较多浪费与质量的下滑。笔者构建的ANP网络层次分析决策模型,以应急供应链绩效改善的不同范式的权重指数形式作为优先选择的决策依据,最终计算出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加权指数,精敏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49,敏捷型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37,精益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13。在应急供应链环境下,ANP网络层次分析模型说明,精敏供应链范式的归一化值要明显高于精益供应链范式以及敏捷供应链范式的归一化值,也表明单一的精益或者敏捷范式存在许多缺陷,必须对精益与敏捷范式做一个很好的组合,即在退耦点之前应该采用精益范式,而在退耦点之后则应该采用敏捷范式。此外,检验决策模型的一致性比率(CR)变化范围为0.002~0.19,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检验ANP模型的鲁棒性,探讨决策者主观分配权值对变量的影响,也表明供应链范式的优先得分水平并非随着决策者对驱动属性分配权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笔者所运用的ANP模型相对于AHP模型来说要复杂的多,与应急供应链专家多次讨论,才构建了117对成对比较矩阵,能够进行供应链战略选择的决策,构建的ANP网络层次框架可以用于突发事件中的快速救援配送,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可以作为决策分析的工具。改进应急供应链绩效意味着能够对下游客户的应急配送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并以低廉的成本运至救灾或突发事件目的地。精益供应链的范式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精敏供应链范式可以在复杂供应链环境下,实现上游的成本效益最大化,提供给下游的高水准的服务。表7表示拟选的三个应急供应链绩效指数,在成本、服务水平、质量、供货时间优先级的改变时而改变。当总体目标是减少交货时间时,精益供应链的满意度指数较之于敏捷供应链要低。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时,精益供应链绩效指数高于其他两个供应链范式。当提升服务水平时,精敏供应链满意度指数要高于敏捷供应链。敏捷适合于需求不稳定、品种多的救援等不确定环境,而精益适合于大宗、品种少的货物运输,精敏则是满足下游客户不确定性需求,可以通过定位精益与敏捷两者之间的去耦点来整合精益与敏捷两大供应链。值得一提的是,在不确定应急供应链环境下,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改进不能单靠精益或者敏捷一种范式就能解决。精益生产和敏捷配送在应急供应链环境下并不互相排斥。
五、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不同属性对三个供应链范式的相关影响,构建一个实用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的ANP模型进行多属性决策。该模型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考虑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并不影响各自变量,是一个多属性、多指标以及多备选范式的集合体。此外,影响决策者进行紧急救援配送的敏感性变量有流程整合、信息驱动以及在救援配送过程中应急供应链所反映出来的柔性。由于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和大小具有系统性特征,可以集成为一种模式,准确描述各个决策性变量之间的相关度,由此,通过网络层次分析(ANP),能够获得应用于具体救援配送流程中影响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变量的大小。笔者提出一个关于应急供应链建模的概念框架,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测定应急供应链的三个相互依存的范式: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以及精益敏捷性,综合评价应急供应链网络的绩效指数,根据ANP方法得到的综合分值进行优先级排序与决策,对于应急供应链决策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决策根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龚英.灾害救助中的应急供应链管理研究[J].软科学,2009,(12):17-21.
[3]孙宇飞,陈博文,等.军事应急供应链系统可靠性问题分析与建模[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62-66.
[4]李军,谢秉磊,郭耀煌.非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遗传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3):236-239.
[5]傅克俊,胡祥培,王旭坪.供应链系统中的应急策略与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7,(5):119-124.
[6]赵志刚,李向阳.基于约束满意的供应链应急制造采购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36-40.
[7]闫妍,刘晓,等.基于应急供应链的物流配送计划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4):14-20.
[8]朱佳翔.都市圈交通物流优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于辉,陈剑,于刚.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7):9-6.
[10]Christopher M,Towill D R.An integrated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agile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4):235-246.
[11]Power D J,Sohal A S,Rahman S.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ag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2001,(4):247-265.
[12]van Hoek R I,Harrison A,Christopher M.Measuring agile capabilities in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1,(2):126-147.
[13]Yurdakul M. Measuring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 manufacturing firm using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Research,2003,(11):2501-2529.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ode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ergency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ANP
Zhu Jiaxiang1, Jiang Taotao1, Cai Jianfei1, Tian Gang2
(1. Business School ,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 上一篇:内分泌护理诊断和措施
- 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