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1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29-02

开展高等护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进步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先后有100多所院校设立了高等护理教育,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但是,由于各校的整体办学能力、开设护理高等教育的时间、从事高等护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有着很大差异,在护理教学上的水平良莠不齐,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尺度来进行科学评估。因此,构建一个符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逐步规范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与管理,适应高等教育理想化、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势在必行。

1 护理教育的研究

1.1 教学内容

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1,2]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2 临床实习

临床护理学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学科[3],讲授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人的身体和行为,使学生能胜任包括为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医疗护理服务,通过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目的,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理解人和帮助人。

1.3 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偏低,因此院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和速度。目前,全国除一些早期开办高等护理教育的医学院校其护理院校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学历达到85%以上外[4],大部分新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存在护理师资队伍学历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学术带头人不突出、年轻教师不拔尖的现象,特别是临床师资队伍稳定性差,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技能不熟练。

2 护理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评估主要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与医学教育评估一并进行,与医学教育评估执行同一评估标准和方法。因而,在护理教育评估内部缺乏等级性、联系性和承接性,在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评估之间缺乏专业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区别性。由此而带来的弊端有: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教育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专业,造成护理专业教育计划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等方面都缺乏专业特色,最终限制了护理教育专业化发展和护理学知识的体系化及对公共社会应用的性能。

2.1 评估标准

美国护理教育评估七大标准由美国NLNAC制定,这些标准和指标只是一些框架性、定性的指标,给各州、各校以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特色的空间,评估的宗旨、任务、方法等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特点,从而保证了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准确地反映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2.2 拟订草案

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目标要素,就国内外同类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拟订高等护理(本科)教学上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组织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修正,形成较为合理的草案。

2.3 确定体系

选聘长期在医学及护理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国内外专家,采用Delphi法对草案中的各级指标予以进一步筛选,并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级指标的分级内涵和权重系数,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估指标体系。Delphi法可确定各级指标、指标权重及分级内涵,其核心是通过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意见,并予综合、整理、归纳,再反馈给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意见。

2.4 应用

美国护理教育评估是美国护理联盟教育评估委员会(NLNAC)负责实施,该机构及其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得到政府教育部门认可和资助。NLNAC特别强调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参与评估的人员均为护理专业人员从而确保该机构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我国除了加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护理教育实施评估以外,还应当建立专业的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机构,由专业人员组织实施评估工作,负责对所有提供护理学位教育的院校进行评估。这样,可以使评估标准切实符合护理专业的标准和原则,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独立性,使高等护理教育不但能更好地适应护理学科的要求,而且推动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

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评估组织有政府的,也有民间的,评估的层次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在评估方法上,除了专业机构、行政机构等组织的评估以外,还应当鼓励各院校开展自我评估。在现代教育评估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评估的作用,强调自我评估应作为各类教育评估的基础。自我评估是院校以自身为主体开展的评估活动,它是学院自我约束、自我制衡、自我调控的基本手段。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活动,有助于院校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评估内容上,除了综合评估,还可以开展专项评估,对护理院校的局部或单项进行评估。在评估形式上,可以进行合格评估、选优评估和个体内差异评估等评估方法。通过开展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评估活动,不断促进高等护理教育自身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如何合理评价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成效,科学评估相关院校的高等护理教育水平,已成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所必须研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和特点,对高等护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客观、全面的护理教育评估体系,逐步规范高等护理教育评估与管理,适应高等教育理想化、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芳芳,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专有素质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J].护理杂志,2005,22(8):27-29.

[3]周红.护理临床教学改革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9.

篇2

1.1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1.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1.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2.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2.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

2.3加强学生的基本社区护理技能培养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社区护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篇3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篇4

[关键词] 中医护理;教学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09-02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学理论体系,突出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原则和护理操作技术、方法的总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已不单纯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让患者康复并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1]。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护士所做的必要准备。现代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较好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熟练地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对适应和发展科学的护理模式,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护理教育教学的现状

中医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后加强了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护士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事业正在从附属走向专业。但是中医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如临床需求与教学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师资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等[2],致使一些中医护理人才进入临床后无法找准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优势和发挥作用。只有探索或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临床服务的目的,教育才能结出丰硕之果[3]。

中医护理首先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医学的基础和骨干课程。在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时,普遍存在着兴趣不高、不愿动手实践的问题。应该说,中医护理学基础中的基本理论与其他中医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雷同和重复,讲授这门课的难度也在于如何把握课程特色、以何种形式讲授其基本内容。

2 中医护理教育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2.1 重视师资的培养

要想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首先就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因此构筑中医护理师资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在中医护理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为数不多,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人才,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4]。

我们一向认为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的水平高低。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此,系统地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和相关的许多技术,如《中药学》、《推拿按摩学》、《针灸学》,参加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培训,到中医医院进修学习,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从中学习不同教师应用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

2.2授课形式多样化

教师课程讲授应改变传统的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应拓展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常用中药知识的学习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常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带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实验室。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中药的鲜药、成药、饮片等性状以及中药的产业化发展,便于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印象[5]。

2.3结合中医护理基本技术,进行基护技能的培养

本校历来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随时与中医护理技术相联系。在相关项目的操作练习课中增加中医方面的知识,如灌肠法与中医的导便法相似,在保留灌肠法中,学习运用中药灌肠治疗某些疾病;在注射法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6]。

2.4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弥补理论与操作技能的不足

由于中医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较多,而中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很多内容在课堂上不可能完成,因此对于常用的护理技术,我们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的教育活动)完成。如按摩法和拔罐法等。按摩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排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术部位的体表产生温热刺激,造成局部淤血现象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功用[7]。结合临床常见的颈椎病、风湿痹痛等症,教给学生常用的手法,并到社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锻炼了动手能力,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护理工作的意义。

2.5 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祖国医学护理发扬光大

中医护理要发展、提高和完善,中医护理教育作为先行者应走在前列,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使一些先进的护理经验和信息为我所用,向国际护理界广泛宣传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因此,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这些理论维护自我健康和患者的健康,使祖国的医学护理发扬光大[8]。

总之,中医护理教育应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为我国的护理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全冬.浅谈多元文化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3):184.

[2]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54.

[3]张玉珍.中医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03.

[4]吴霞.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中医药出版社,1994:20.

[5]李冰雪,王峰,吴丽圆,等.亟需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78.

[6]朱怡,方敏,高显琼,等.从护理学发展谈现代实习护生的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93.

[7]张群,吴曙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高教改革[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04.

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师礼仪 现状 对策

当今社会礼仪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频繁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应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并不断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便投入到日益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生活中。荀子曰:“礼者, 所以正身也; 师者, 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 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护理教师是护理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完成护理教学任务的基本力量。因此,加强高职护理教师职业礼仪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

1.高职护理教师礼仪素质现状

纵观高等护理职业院校,护理教师礼仪素质仍然存在着种种缺失现象:

(一)职业道德缺失。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在品德行为上起到表率作用。但高职教师队伍中, 仍有些教师将教师这一职业仅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和手段, 并没有深刻领会教师二字的深刻含义和职责要求,缺乏职业道德, 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 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1]护理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护生最好的教育。

(二)职业责任体现不够。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生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基本护理操作规范。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有的教师把上实验课当做例行公事,只是简单示教一遍就草草了事,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缺乏关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多,鼓励赞美少,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三)职业形象缺失。现在有一些护理教师与临床护士的职业形象要求有一定差距。有的教师着装没有遵循服饰礼仪的“TOP”原则,职业形象效果较差,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护生对护士形象的认知。

2.高职护理教师礼仪素质缺乏的原因

(一)青年护理教师礼仪素养缺乏。目前青年护理教师在护理教师中占据的份额较大。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直接走进学校,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礼仪教育。

(二)自我意识不足。高职教师对职业礼仪内涵、内容、意义理解不透,造成部分高职教师对职业礼仪素养思想认知错位。[2]礼仪修养在个别护理教师心中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自身的举止言谈、仪表仪容、整体的礼仪修养与所从事高职护理教师这一职业特点间的重要联系,没有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导致礼仪素养的缺乏。

(三)不良风气影响。约翰· 洛克说过:“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但当今社会对礼仪风气的弘扬还不够到位,全社会礼仪素质仍处于需要大力提升的阶段。[3]这必然会影响到高等护理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

(四)学院对护理教师礼仪教育忽视。现今的高等护理职业院校对护生的礼仪素质的教育颇为重视,大多数护理职业院校都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大都开设礼仪类的课程作为专业或公共选修课。但是,学校对护理教师个人礼仪素质的要求却有所忽略,也忽视了对护理教师的礼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制度致使很多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

3.高职护理教师礼仪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高职护理教师要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彰显人格魅力。 护理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以身作则, 因为护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的道德榜样。[4]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敬业精神是高职护理教师对护生最好的教育。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崇高思想, 做到自尊自爱, 自强自信,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

(二) 加强护理教师礼仪修养方面的培训力度。学院领导应定期组织护理教师进行礼仪培训,不断提高护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内外形象。护理教师应该定期深入临床,了解当今社会对护士礼仪的要求“寓礼仪与教学”,在教学中做到着装整洁大方, 操作轻柔、动作优美, 既给人以舒适感、美感, 也使护生对护理教师肃然起敬, 从而赢得护生信任。

(三)加强他律考核。高职护理院校在对护理教师职业礼仪的管理中,提倡自律,还需依靠他律,实行细化考核。对教师制定在岗位上应有的规范必定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学院应坚持不懈,真正把制度规范落实到岗、到位、到人。[5]在对护理教师礼仪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在学生的评教中、课堂质量的评估中制定具体细则,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对护理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与适当奖励等,推动护理教师职业礼仪教育有效开展,从而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护理教师是护生最直接的榜样,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职业行为, 会对学生的实践欲望及实习态度乃至于行为和目标选择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引导。所以提升高职护理教师的素质, 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更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晓军,浅论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93-195。

[2]王菁,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78-80

[3]徐宏书,浅论新升本院校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及对策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2()294-295

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 教学模式

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群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专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务院2006年 2月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社区护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对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响应,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电大专科学生特点,就社区护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探讨。

一、 目前电大护理专科社区护理教与学现状

我校护理专科学生都是学历为中专、具有护士职业资格证的在职护士,来自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年龄差距大,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加上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和压力大,很难按时集中参加面授辅导和网上教学活动,面授课到课率和平时教学活动参与率均不高。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思维,电大护理专科的教学往往套用的是全日制普通专科护理教育的版本,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与全日制护理教育无本质的差别,教学目标往往与教材上的学习目标无异,注重对书本理论的要求,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到课率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目前的教学计划虽然对学生临床实践做了规定和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教学合作医院,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参加教学实践,实践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 教学改革设想及措施

1.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设计

1.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目标必须随时根据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而不是照本宣科。如现在全球也包括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和保健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人口构成、人们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改变、食品安全卫生的威胁、环境的污染等因素造成了疾病谱的变化,我国疾病谱已由传染性疾病转向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为主,因此,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等应是社区护理的教学重点。又如对于健康的理解的不断改变,人们在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的同时,开始注重心理的健康,那么社区护理的重点也应关注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的护理,包括社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心理问题的防范及处理等,同时护理人员本身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人群,高强度的职业压力、特殊的工作时制、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变的角色冲突,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等原因[1]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如何护理人员自身心理健康也应是社区护理教学的内容。

1.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电大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不同护理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学生参加继续教育,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可能是带着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来的,或者是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某方面知识欠缺而来继续学习、或者是为将来晋升而做知识更新的储备,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应以学生学习实际需求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进度、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1.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社区护理工作不同于医院护理分工明确,社区护理的知识体系即包括社区护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也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知识涉及面广,相比于临床护理而言,社区护士则应具备更综合护理能力、具有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与应急事件的能力、深入社区和家庭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等,因此,社区护理的教学应重在培养社区护士各方面综合素养与能力。

2.教学方法

2.1强调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介绍社区护理的作用、重要性、我国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国外社区护理的差距等,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社会使命感,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2理论教学

针对电大成人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实际,结合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减少面授课的次数,利用双向视频、在线论坛等途径,增加网络集中教学和答疑次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在每学期开学时将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进度安排表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掌握学习进度。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基本定义、基本理论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采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模拟社区临床情景,精心设计经典案例,案例的问题覆盖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课前一周即将案例布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找、问题的讨论、课中进行发言,教师最后做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优势,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如微课、IP课件、课程导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2.3 临床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可以作为检验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手段,针对电大学生地域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教师集中带教并不现实,可分阶段布置社区实践任务,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近联系社区医院或各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深入社区,实习任务完成后提交临床实践报告以及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视频或照片,作为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依据,并在教学论坛以小组为单位就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进行讨论,并开展实习作业互评。

2.4考核内容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考核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并规定不参加社区临床实践或临床实践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考核需结合学生平时参加教学活动、论坛及公共交流群发言以及完成平时作业等情况,期末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尽量少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题目。

3.讨论

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行的护理远程教育教学计划主要是套用全日制护理教育的版本,强调理论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体现远程教育以学为本,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2]。成人学生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很多成人学习理论认为 :“成人参加教育活动主要是因为他在处理当前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时,体会到某些短缺。他欲将今日所学化为明天所“用”、“成人学习者乐意学习其在工作中向更高级发展所必须的东西” [3]。因此在教学上,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且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采取多途径多方法的教学模式。社区护理的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职业素质和综合护理能力的社区护理人才。远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各种任务问题和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去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牵助者、协作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布置临床实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区护理专业技能、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和期望。

参考文献

[1]刘桂瑛,莫雪安,黄巨恩等.职业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75-77.

[2]张严.有关电大远程护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28-130.

篇7

1.1城号幸盛侧二作离不开护理人贬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替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l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成走开瓜灾难事件相美知祝宜烤衣育的道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轰参与拐扁炙的狡检专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川。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普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花对挤扁或喃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祖价拐偏贬的转适、灾民的橄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爪灾后肠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教母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SARS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州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垮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棋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一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纽要教李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l)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s)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母护理教育盖待解决

篇8

关键字:高职护理教育;定位;教育模式

一、引言。随着人们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日益发达,一般的护理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护理人员只有真正具备了医学的专业技术水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的了解、认识、帮助病人。高职护理教育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水平,还需要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以及协助完成护理科研、教学等任务。高职护理教育,不仅国家的教育负担减轻,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并且解决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普及程度水平不广,并存在学科特色不明显、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二、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层次定位模糊。我国定位高职护理教育层次上,存在两种错误:一是学校按照学术理论模式对学生培训,忽视职业技能实践技术,盲目的压缩医学护理课程,失去了高职鲜明的职业特色,让学生不能立即工作。二是过度强调操作技能,忽视社会信息,护士没有独特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不过关。

(二)课程体系的偏离,缺乏护理特色

1、课程的设置缺乏高职护理专业的特色,一是套用传统的医疗与护理培养模式,公共基础课程深难成程度偏高,实际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分类太细太多,过度注重学科强化;临床专业课更偏向于医疗,护理内容偏少,轻视护理实践。

2.、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的安排时间间隔太长,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后没有得到巩固和加深,临床实习时又要从头再次学习。实践练习的对象大多数采用的是人体模型,学生按部就班的对其进行操作流程,没有实际的突发状况,忽视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3.、医学技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改编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临床护理的要求,一些高职护理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充实护理知识与技能,教师不能突破教材,临床教学也跟不上实际发展。

4、在教学方式上,一些院校采用的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一言堂”方式,许多教师不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特别是对学生专业上的核心能力、人文精神、判断性思维缺少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上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与有效性。

(三)基本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可供学生实践的护理实验设施偏少,学生多设施少,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很少;出现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忙于日常工作,不能及时安排学生实习;校内护理实验设施陈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临床实际应用滞后;学生找不到护理实习的医院。

(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缺乏。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教师教学,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护理的专业技能。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师为了教学,临床医院顶岗实践和继续教学得不到保障,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在临床护理教学上也跟不上需求的发展速度

三、改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高职护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可用人才,高职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强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表现形式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创新的精神。使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是真正成为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二)建立合适的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护理学的特征与临床护理岗位的专业特点,制定护理人员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针对性的学习护理人员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摒弃无关护理学的部分,突出护理的专业特点。

2、高职护理教学选用较先进、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及时对其进行编写讲义、教案,教师根据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进行教学,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有利于护理知识的学习。

3、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学生从最初就接触到临床实践,形成“临床―课堂―临床”的实践过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护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多种考核方式的运用,护理实践技能的考核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在数量与质量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临床教学和培训中在得到充足的护理实践。专业教师与医院兼职教师合作,改进学校实验室环境与设备,达到校内实验环境及设备与医院设备的一体化建设,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一致。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自身的的培训,提高教师实际科技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不能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要有所突破发展

四、总结。高职护理教育要培养高职护理的可用人才,就必须根据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及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改进现代护理理论,为护理教学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登蕉.谈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模式[J]. 卫生职业教育,2006,02:9-10.

[2] 李晶晶,徐静.“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启示[J]. 现代医药卫生,2013,02:293-295.

篇9

一、我国中职护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护理学生年龄小、基础差

现阶段我国进入中职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未考上高中而“被迫”进入中职护理院校的。这些学生在年龄上普遍偏小,综合素质不高,基础知识教为薄弱,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中职护理教育时面临很多困难,难以顺利掌握护理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上没动力、不够努力等。这些伴随着动漫和游戏成长起来的中职护理学生对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特别是很多医学专业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显得比较晦涩乏味,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学校招生人数过多,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

目前,中职护理学生因职业素养不高、动手能力不足已经面临就业困境,基本只能以护工身份就业,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可以护士身份就业,而学校处于经济因素还在大量扩招,如何在大量扩招后配套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操作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三)师资有限,教师主动采用新教学方法有困难

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了中职护理教师大量短缺,教师们满负荷工作,教学质量随之下滑,加上很多教师除了要上好专业课程,还要做班主任,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学生管理上来,分散了专业教学的精力和时间。另外,护理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临床专业,缺乏护理专业训练,课堂重点偏重于临床。有些教师受教育的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有限,使其选用新教学方法时受到材料准备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

据此,有老师提出提高中职护理学生入学门槛的解决办法, 认为招收过多资质不佳的学生影响了中职毕业护理人员的水平,也不利于其就业。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入学时排名靠后的学生经过兴趣的引导及合理训练完全有可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并与国家鼓励初中毕业生入读职业类学校的精神不符。

二、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现状

中职护理教材作为中职护理教育重要的依托和载体,联系着教师和学生,中职护理教材适用与否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随着职业教育教材的逐步市场化,各大出版社及民营出版机构纷纷进入中职护理领域争夺市场,仅2014年在编的全国性中职护理教材就有人卫版、科学版、人军版、四军大版、江苏科技版等十余种,省版教材更是不胜枚举。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中职护理教材同质化格外严重,连采用的模块名称都基本一致。例如,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率先采用“案例”、“链接”模块穿插于正文,以此带动学生兴趣,至2014年,大批出版社都在使用上述两个模块名称,参编教师在各家出版社做重复性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真正能带动学生兴趣的教材难得一见。一些教材贴着“项目引导”的标签,但均只是提出任务,未能真正做到通过评估、实施的过程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改解决办法

(一)教材编写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多以插图说明问题

在文字叙述方式上,深入浅出,充分照顾中职护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力求生动避免过于冗长晦涩的描述。在表达形式上,充分利用自制插图和漫画形式,直观生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以目标为导向.

1、淡化相关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避免沦为临床医学的删减版: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本科教育,国内最初的护理教材以临床医学为蓝本,直到现在许多编写中职护理教材的老师还是临床专业系毕业改教护理.由一个平行学科的人员来编写本学科教材,由于视角不同,势必会造成重点偏离的情况,本应是护理学生使用的课本包含过多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内容.除非由临床专业毕业生教授护理学的情况得到改善,否则很难完全消除上述情况.在信息和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做到大而全很简单,不断罗列便是,而想要做减法,做到短小精悍,着实不易.若不是对内容透彻了解全盘把握,具备举重若轻的自信,很难贸然删除一段原有教材的内容,尤其对于非护理专业毕业的编写人员更是一种考验。

2、减少护理课本中不必要的临床医学内容:其捷径就是对比分析外版优秀教材.通过对相同科目的比对,真正筛选出对于护理临床工作必需和必要的内容,并将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在职业教育教材中呈现.通过对比,能够快速发现国外行之有效的护理教学体系的重点设置,学习其轻松易懂的教材展现方式,经过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

(三)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增进体验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往往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通过在课堂中采用新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兴趣。正如西语所说:“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 Involve me,I understand.”即“直接告诉我,我会忘掉;展示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真正理解”。

护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引领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提升学生兴趣。

1、项目引领式教学

由于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耗时较多,开展过为频繁会给教学安排增加难度。因此,开展项目教学的频率应合理控制,以一个学期1次~3次为宜;应尽可能开发综合性的项目学习内容,实现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遵循以任务为导向,紧跟临床护理发展动向的原则,进行综合性课程内容设计,将传统按临床学科划分的护理知识体系和相关操作整合为按患者就诊的实际工作流程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将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整合到临床案例中实施教学。

结合中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进行课程项目设计,用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展现的核心教学内容。每个项目的内容按照病人就诊的流程组织,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将来源于临床的真实护理案例根据需要进行改造,以项目或任务为依托,精心打造临床工作情景,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项目时从单项训练到多项目训练,再到综合项目训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逐步贴近临床工作实际。学生在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2、情景模拟式教学

步骤通常为先以临床案例导入,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及教师引导下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临床见习、教师答疑并和总结,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篇1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疔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疔体制的变革、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多样化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等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社区护理服务将在提高国民健康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社区护理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疔护理地点更多地从医院病房移向社区和家庭;未来的护理人才也将由在医院工作的专科护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因此,相应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中高职护理专业的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社区护理教育,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社区护理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出适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使护生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安心的在社区护理基层岗位上为民服务,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核心概念界定

2.1 社区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目标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程序、家庭健康护理、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老年人保健、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保健护理等。

2.2 社区护理

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疔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它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变封闭式的服务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主体;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可及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分散性;服务自主与独立性。

3.社区护理教学和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着力负责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该文件的颁布,对社区护理的教学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该文件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体会,归纳出以下存在问题和差距。

3.1 社区护理教学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教材难以体现社区护理的特点;课堂理论授课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巳经开始将社区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大纲中。东南亚等国家的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具体的工作实施,也早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开设此课程历史短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社区护理的专业。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极其缺乏,多为从事护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部分章节理论性很强,内容却空洞。案例大多是国外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很多护理服务项目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开式,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还遥不可及,以后干这行了再学也为时不晚。另外,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和内容与临床护理、老年护理课程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巳经有所掌握,因缺乏新鲜感而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程难讲。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2 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政策及财政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服务普及率偏低;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的卫生服务现状也给社区教学实训和实习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各级政府尚无具体的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倡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支持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承担起了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角色者等社区护理的功能较少。再加之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护理服务又缺少专业特色,使得社区的特色护理开展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工作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4.建议和对策

4.1 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教材和课程体糸;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教学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院校开办社区护理专业,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4.2 建立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场地和校外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家庭,直接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设计、实施,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社区护理素质。使护生真正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疔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医院院内护理转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