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护理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处理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不像模拟式保护那样直观,造成了微机保护装置故障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原因及处理特点,掌握其一般的规律,以快速有效地处理故障,避免因继电保护原因导致电网或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 故障种类及原因分析

1,1 定值问题

1.1.2人为整定错误

人为整定错误的情况主要表现:运算过程中数值错误;TA、TV变比计算错误;保护定值区使用错误;运行人员投错连接片等。防范措施:定值整定部门在下发定值单前必须再三核对定值无误,把好第一把关;在设备送电之前,继保人员与变电运行人员至少应有2人共同进行装置定值的校核,确保执行无误。

1.1.3装置元器件老化

(1)元器件老化及损坏。元器件的老化积累必然引起元器件特性的变化和损坏,不可逆转的影响微机保护的定值。现场曾发生过因A/D转换精度下降严重引发电网事故的案例。

(2)温度与湿度的影响。微机保护的现场运行规程规定了微机保护运行的环境温度与湿度的范围,电子元器件在不同的温度与湿度下表为不同的特性,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了定值的漂移。

(3)定值漂移问题。现场运行经验表明:如果定值的偏差≤5%,则可忽略其影响,当定值的偏差≥5%时应查明原因,才能投入运行。变电所要加强宣传的核对工作,且应选择有良好运行工况的装置

1.2 电源问题

1.2.1逆变稳压电源问题

(1)纹波系数过高。纹波系数是指输出中的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的比值,交流成分属于高频范畴,高频幅值过高会影响设备的寿命,甚至造成逻辑错误或导致保护拒动。因此要求直流装置有较高的精度。

(2)输出功率不足或稳定性差。电源输出功率的不足会造成输出电压下降,若电压下降过大,会导致比较电路基准值的变化,充电电路时间变短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微机保护的逻辑配合,甚至逻辑功能判断失误。尤其是在事故发生时有出口继电器、信号继电器、重动继电器等相继动作.要求电源输出有足够的功率。如果现场发生事故时,微机保护出现无法给出后台信号或是重合闸无法实现等现象,应考虑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否因元件老化而下降。对逆变电源应加强现场管理。在定期检验时一定要按规程进行逆变电源检验。长期实践表明。逆变电源的运行寿命一般在4-6年,到期应及时更换。南方电网要求每6年就更换一次微机保护电源。现场的熔丝配置是按照从负荷到电源,一级比一级熔断电流大的原则配置的,以保证在直流电路上发生短路或过载时熔丝的选择性。但是不同熔丝的底座没有区别,如运行人员疏忽,会造成上下级不配合,故必须认真核对,或建议设计者对不同容量的熔丝选择不同的形式,以便于区别。

1.2.2带直流电源插拔插件

现场发生过多起在不停直流电源的情况下,插拔各种插件造成装置损坏或事故。因此,必须加强设备厂家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现场加强监督,严禁带电插拔插件。

1.3 TA饱和问题

随着系统短路电流急剧增加.在中低压系统中电流互感器TA 的饱和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现场馈线保护因电流互感器饱和而拒动,主变压器后备保护越级跳开主变压器三侧开关的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数字式继电器采用微型计算机实现,其主要工作电源仅有5V左右。数据采集部分的有效电平范围也仅有10V左右,因此能有效处理的信号范围更小。TA的饱和对数字式继电器的影响将更大。

1.3.1对辅助判据的影响

有的微机保护中采用IA+IB+Ic=3Io,作为正常运行时的闭锁措施是非常有效的;但作为TA回路断线和数据采集回路故障的辅助判据,在故障且TA饱和时,就会使保护误闭锁,引起拒动。

1.3-2对基于工频分量算法的影响

在TA饱和时,工频分量与饱和角有关,故数字式继电器的动作将受到影响。

1.3-3防止TA饱和的方法与对策

对TA饱和问题,从运行设计和故障分析的经验来看,主要采取分列运行方式或串联电抗器来限制短路电流;采取增大保护级TA的变比,以及用保护安装处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和互感器的负载能力与饱和倍数来确定TA的变比;采取缩短TA二次电缆长度及加大二次电缆截面;保护安装在开关处的方法有效减小二次回路阻抗,防止TA饱和。

1.4 抗干扰问题

微机保护的抗干扰性能较差,对讲机和其他无线通讯设备在保护屏附近使用,会导致一些逻辑元件误动作。现场曾发生过电焊机在进行氩弧焊接时,高频信号感应到保护电缆上使微机保护误跳闸的事故发生。基建、技改都严格执行有关反事故技术措施.要尽可能避免操作干扰、冲击负荷干扰、直流回路接地干扰等问题的发生。

1.5 插件绝缘问题

微机保护装置的集成度高,布线紧密。长期运行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插件的接线焊点周围聚集大量静电尘埃,可使两焊点之间形成了导电通道,从而引起装置故障或者事故的发生。例如2007年8月份端州变电站1lOkV线路刀闸辅助接点就因为静电尘埃而造成测控装置遥信接点后台机显示错误。

1.6 软件版本问题

由于装置自身的质量或程序漏洞问题,只有在现场运行过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因此在保护调试、检验、故障分析中发现的不正常或不可靠现象应及时向上级或厂商反馈情况,更新程序版本以便改进。公司每年都进行2次定值和版本核查。

1.7 高频收发信机问题

在220kV线路保护运行中.收发信机问题仍然是造成纵联保护不正确动作的主要因素,包括元器件损坏、抗干扰性能差等。应注意校核继电保护通信设备(光纤、微波、载波)传输信号的可靠性和冗余度.防止因通信设备的问题而引起保护不正确动作。另外.高频保护的收发信机的不正常工作,也是高频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之一。广东电网就曾发生多起收发信机电源消失而造成高频保护误动作时间。

2 故障处理的基本思路

2.1 正确充分利用提供的一切故障信息

利用故障录波和时间记录、微机事件记录、故障录波图形、装置灯光显示信号是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若判断故障确实是出在继电保护上,应尽量维持原状,做好记录,做出故障处理计划后再开展工作,以避免原始状况的破坏给事故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2 动作正确的检查方法

(1)逆序检查法。如果利用微机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源时,应注意从事故发生的结果出发,一级一级往前查找,直到找到根源为止。这种方法常应用在保护出现误动时。

(2)顺序检查法。该方法是利用检验调试的手段来寻找故障的根源。按外部检查、绝缘检测、定值检查、电源性能测试、保护性能检查等顺序进行。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微机保护出现拒动或者逻辑出现问题的事故处理中。

(3)运用整组试验法。此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动作时间是否正常,往往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再现故障,并判明问题的根源。如出现异常,再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2.3 故障处理的注意事项

(1)对试验电源的要求:在进行微机保护试验时,要求使用单独的供电电源,并核实试验电源是否满足三相为正序和对称的电压.并检查其正弦波及中性线是否良好,电源容量是否足够等要素。

(2)对仪器仪表的要求:万用表、电压表、示波器等取电压信号的仪器必须选用具有高输入阻抗者。继电保护测试仪、移相器、三相调压器应注意其性能稳定。

3 提高继电保护故障处理能力的途径

掌握和了解继电保护故障的原因和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提高继电保护故障和事故处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同时要强调下述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根据保护及自动装置产生的现象分析故障或事故发生的原因。迅速确定故障部位。

(2)运用正确的检查方法。一般继电保护故障往往经过简单的检查就能够被查出,如果经过一些常规的检查仍未发现故障元件,说明该故障较为隐蔽.此时可采用逐级逆向检查法.即从故障现象的暴露点人手去分析原因.由故障原因判别故障范围。如果仍不能确定故障原因,就采用顺序检查法,对装置进行全面的检查

篇2

关键词:基坑支护开挖事故 原因分析处理方法

一、事故类型

1、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支护结构顶部发生较大位移,严重的向基坑内滑动或倾覆;二是支护桩底发生较大的位移,桩身后仰,支护结构倒塌。

2、支护结构断裂破坏。

3、基坑周围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使用和安全,严重的造成破坏。

4、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其后果一是破坏了坑底土体的稳定性,使坑底土体的承载力降低;二是造成基坑周围地面沉降;三是当基坑内设有内支撑时,坑底隆起造成支撑体系中立柱的上抬,使支撑体系破坏。

5、产生流砂。流砂可以发生在坑底,也可能出现在支护桩的桩体之间。出现流砂后,基坑周围土随水流失而造成灾害。

二、基坑支护开挖事故的常见原因

1、支护结构的强度不足,结构构件发生破坏。

2、支护桩埋深不足。不仅造成支护结构倾覆或出现超常变形,而且会在坑底产生隆起,有的还出现流砂。

3、支撑体系设计不合理。对带有内支撑的基坑支护结构,由于支撑设置的数量、设置的位置不合理,或支设置、施加预应力不够及时,支护结构变形很大而造成事故。

4、基底土失稳。由于基坑开挖使支护结构内外土重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桩后土重超过坑底内基底土的承载力时,产生坑底隆起现象。如果支护采用的板桩强度不足,板桩的入土部分破坏,坑底土也会隆起。此外,当基坑底下有薄的不透水层,而且在其下面有承压水时,基坑会出现由于土重不足以平衡下部承压水向上的顶力而产生隆起。当坑底部为挤密的桩群时,孔隙水压力不能排出,待基坑开挖后,也会出现坑底隆起。

5、施工质量差与管理不善。诸如支护用的灌注桩质量不符合要求;桩的垂直度偏差过大,或相邻出现相反方向的倾斜,造成桩体之间出现漏洞;钢支撑的节点连接不牢,支撑构件错位严重;基坑周围乱堆材料设备,任意加大坡顶荷载;挖土方案不合理,不分层进行,一效仿挖至基坑底标高,导致土的自重应力释放过快,加大了桩体变形。

6、不重视现场监测。决定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因素很多,有许多是设计前不一定能估计到的,因此为了确保支护结构使用中的安全,重视现场监测,随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不少支护结构失败的实例证明,不重视现场监测是重要原因之一。

7、降水措施不当。例如在可能出现流砂的基坑采用明排水,导致流砂发生,周围地面出现较大沉降;又如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没有采用回灌措施,保护邻近建筑物而造成事故等。

8、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大量实际数据表明,基坑暴露时间愈长,支护结构的变形也愈大,这种变形直到基坑被回填才会停止。所以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以后,基础的混凝土垫层应随挖随浇,快速组织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从造成基坑失稳、桩体断裂、地表沉降及坑底隆起、管涌等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得知,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不良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是造成基坑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一个事故的出现往往是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表现。

三、基坑支护事故常用处理方法

1、支挡法

当基坑的支护结构出现超常变形或倒塌时,可以采用支挡法,加设各种钢板桩及内支撑。加设钢板桩与断桩连接,可以防止桩后土体进一步塌方而危及周围建筑物的情况发生;加设内支撑可以减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水平变形。在加设内支撑时,应注意第一道支撑应尽可能高;最下一道支撑应尽可能降低,仅留出灌制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所需的高度。有时甚至让在底部增设的临时支撑永久地留在建筑物基础底板中。

2、注浆法

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防水帷幕桩间漏水,基坑底部出现流砂、隆起等现象时,可以采用注浆法进行固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些大的工程事故都是由于在事故刚出现苗头时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造成的。注浆法还可以用作防止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破坏的保护措施。总之,注浆法是近几年来广泛地用于基坑开挖中土体加固的一种方法。该法可以提高土体的抗渗能力,降低土的孔隙压力,增加土体强度,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注浆工艺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以分为渗入性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电动化学注浆。

渗入性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小,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渗入孔隙及裂隙,不破坏土体结构,仅起到充填、渗透、挤密的作用,较适用于砂土、碎石土等渗透系数较大的土。

劈裂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高,通过压力破坏土体原有的结构,迫使土体中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新的裂缝或裂隙,较适用于象软土这样渗透系数较低的土,在砂土中也有较好的注浆效果。

注浆法所用的浆液一般为在水灰比0.5左右的水泥浆中掺水泥用量10%~30%的粉煤灰。另外还可以采用双液注浆,即用二台注浆泵,分别注入水泥浆和化学浆液,二种浆液在管口三通处汇合后压入土层中。

注浆法在基坑开挖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用途:

①用于止水防渗、堵漏。当止水帷幕桩间出现局部漏水现象时,为了防止周围地基水土流失,应马上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当基坑底部出现管涌现象时,采用注浆法可以有效地制止管涌。当管涌量大不易灌浆时,可以先回填土方与草包,然后进行多道注浆。

②保护性的加固措施。当由监测报告得知由于基坑开挖造成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接近临界值时,可以通过在其下部进行多道注浆,对这些建筑设施采取保护性的加固处理。注浆法是常用的加固方法之一。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注浆所产生的压力会给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注浆时应注意控制注浆压力及注浆速度,以防对基坑支护带来新的危害。

③防止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当支护结构变形较大时,可以对支坊桩前后土体采用注浆法。对桩后土体加固可以减少主动土压力;对桩前土体的加固可以加大被动土压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基坑底部出现隆起,增加基底土的承载能力。

3、隔断法

隔断法主要是在被开挖的基坑与周围原有建筑物之间建立一道隔断墙,该隔断墙承受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土的侧压力,必要时可以起到防水帷幕的作用。隔断墙一般采用树根桩、深层搅拌桩、压力注浆等筑成,形成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防止由于基坑的坍塌造成房屋的破坏。

4、降水法

当坑底出现大规模涌砂时,可在基坑底部设置深管井或采用井点降水,以彻底控制住流砂的出现。但采用这两种方法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考虑由于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的下沉,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所在应在周围设回灌井点,以保证不会对周围设施造成破坏。

5、坑底加固法

坑底加固法主要是针对基坑底部出现隆起、流砂时所采取的一种处理方法。通过在基坑底部采取压力注浆、搅拌桩、树根桩及旋喷桩等措施,提高基坑底部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起到止水防渗的作用。

6、载法

当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较大,即将发生倾覆破坏时,可以采用载法,即挖掉桩后一琮尝试内的土体,减少桩后主动土压力。该法对制止桩顶部过大的位移,防止支护结构发生倾覆有较大作用。但必须在基坑周围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四、事故处理实例:某大厦基坑支护体系出现较大的变形和涌水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某大厦主楼地面以上20层,裙楼6层,设有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0m。该东邻刚盖好二年多的20层的A大厦,西侧临近6层砖混结构居民住宅楼群,南侧紧靠一排年代较久的居民平房,北邻长江路。施工现场地下情况较复杂,基坑周围土质差,上部2~3m左右均为杂填土、素填土,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为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地下水位仅在地面下0.5~1.20m.

深基坑支护设计和开挖施工方法概况:深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作为受力结构。钻孔灌注桩采用φ800mm,有效桩长18m,钢支撑采用φ609mm×10mm钢管。南北向单层垂直支撑,南侧三道两层角支撑,东西向单层垂直支撑。采用密排深层搅拌桩作为阻水帷幕,桩径φ700mm,搭接长度200mm,有效桩长18m,桩接头施工缝处压密注浆处理,增加阻水效果。整个施工过程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施工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按照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数据变化,严禁超挖,先撑后挖,控制支护变形,混凝土垫层随挖随做,减少基坑暴露时间,设置集水井排水,备好基坑的堵漏设备,及时堵漏,防止基坑浸泡,保证深基坑及相邻建筑物和道路管线安全正常使用。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出现的事故及处理: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先南后北,基坑正南部挖至地坪下9.75m,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居民平房的沉隆量达到25mm,已超过报警指标(20mm),而且基坑南侧土体6.0m深度处的累计水平位移达到52mm,超过40mm的报警指标,同时在基坑南侧土体11.0m深度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达到3.00mm,形成滑动层。数日后,居民平房沉降量最大值为61mm,地面裂缝在居民平房区域迅速发展,地面裂缝主要范围是距基坑11m左右,缝宽达到20~30mm,墙体也发现由下均匀沉降而引起的裂缝和倾斜。

根据安全监测结果工程指挥部紧急布置施工抢险,首先疏散了居民,掉基坑边上施工堆载钢筋、模板,提前浇注基坑正南部、西南角底板垫层,在基坑南侧底浇捣一根防渗地连梁,加强支护桩整体作用,在基坑东西向加了一道水平垂直支撑,增加支撑体系的整体性。几天后,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南侧土体的累计水平位移达到99.9m,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也由11m变到15m处,其值达到6.14mm,基坑南侧底垫层起拱开裂,居民平房地面裂缝区进一步扩大,延伸到距基坑边15m以外的地方。现场决定提前浇注东西底板和垫层,而且在基坑底浇筑一根防渗地连梁。安全监测结果表明土体水平位移速率由3.08mm/d减少至1.28mm/d,A大厦裙楼的沉降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指挥部紧急措施起了有效的作用,确保了基坑支护结构和A大厦辅助生活设施安全。

整个基坑支撑全部撑完,开挖全部到位,南部底板已浇完,北部正在人工清土和局部做混凝土垫层。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外东侧水位,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发生变化,水位由地下1.8m下降至地下 2.24m,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有明显衰减现象。同时,基坑内东侧发现涌水现象。指挥部采用在基坑内疏导(水管接排法)和水玻璃加水泥浆堵塞相结合的办法,在基坑外压密注浆防渗的方法,经过一昼夜抢险,解决了基坑涌水的问题。安全监测数据说明水位上升到1.7m,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显著增加,土层没有发生分层沉降,这表明基坑支护结构安全,基坑内没有发生管涌现象。

造成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方案考虑不够全面,基坑南侧支护桩和深层搅拌桩施工时,由于地下障碍物较多,采取了局部开挖方式。桩施工完毕,回填了粘土,并且在基坑外压密注浆固结土层。设计者考虑土层处理过了,将支护桩长减少了2m,而忽略了由于基坑开挖速度快,荷较大,基坑回弹的影响,支护的变形还在发展,整个支护结构还存在不安全因素。为了深基坑和相邻居民平房的安全,建设单位在基坑东南、西南角室外地坪以下7.5m处架设了第二、三道角支撑。安全监测数据工程指挥部采取的进一步抢险措施行之有效。

在基坑东西向挖至地坪以下8.5m处,安全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外的A大厦附近土体水位移速率由0.275mm/d突变至3.38mm/d,累计水平位移最大值达42mm,在15m深处土层相对位移最大值4.46mm,同时,A大厦汽车道上发现与基坑边水平的裂缝,缝宽3mm左右。距基坑边约15m。因为基坑和A大厦裙楼之间是道路和花坛,没有建筑物(距离有18m 左右)。调查发现A大厦的200T生活水箱埋在基坑边,距离基坑约10m,生活水箱与管道接头由于变形已拉裂,出现渗水现象。现场决定在基坑东西向增加二道水平支撑,有效地处理了土体整体滑移的事故。

篇3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均为我院女性护理人员,共4名,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年龄(27.5±5.3)岁;学历:中专学历0名、专科学历4名、大学及以上0名;职称:护士2名、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

1.2方法

统一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一是加强基础理论学习,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专题讲座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培训,让护理人员领悟基础护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重要性。二是实践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后,要求护理人员结合实际护理工作,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队伍主管统一考核护理人员践行优质护理理念及理论知识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得分、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得分显著提高,护理技能得分、疾病知识知晓程度与实施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分别对80例患者的护理服务,出现护理差错的几率分别为26.25%和3.75%,患者满意度分别为78.75%、98.75%,护理前后出现的护理差错几率与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4

一、评价标准

(1)内科护理理论知识的评估采用考试评估的方式进行,考卷的内容包含内科护理的各个知识点及相关延伸性知识,总分设定为0-100分。(2)实践操作评估则由护理部人员与带教教师共同进行,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且其评分也设定为0-100分。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带教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生带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均高于带教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带教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三、讨论

护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不仅仅需要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大幅度提升自身对于临床操作实践的能力,另外,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协调也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方面,因此护生的实习内容较为繁琐,而这极大地影响到护生的实习学习积极性,故在带教的过程中应重点评估此方面。而护生在内科实习的过程中,其需要掌握的实习内容点更多,因此对于护理带教模式的要求相对更高,故在选择带教模式过程中应尤其重视。

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使带教的实习护生技术操作更加规范,沟通能力更强,带教老师让护生体检训练,当场示教、及时纠正,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既提高了护生的操作基本功,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使带教护生的自我满足感得到体现,学有所获,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大家临床思维,集思广益,开拓视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对临床护理感兴趣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追求知识的愿望更强了,达到了我们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5

引言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只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护理教学中,通过推行实践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又能够增强临床护理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护理毕业生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根本方法。

一、增加临床教学课程安排

高?高专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要摒弃传统观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安排,突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确定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临床上实际需要的技能确定课程结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确定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教学的时间分配,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护理教师的反应情况,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安排,坚持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护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个新章节知识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告知学生医院临床护理的重点和护理工作的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让学生从思想上进入到临床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教学环节中,还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前,教师要先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护理措施,切实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三、提高护理技能教学标准

医疗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命体,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操作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粗心,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护患纠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更需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满足临床护理岗位上的需要。多列举临床护理的典型案例,在做示范的过程中动作要规范、标准,使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能操作。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教片,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之要领后,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四、改变护理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增加实践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注重日常实践课的作用,把实践随堂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考试,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察实践操作技能,还要考察与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做到多种操作内容全面考核,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护理知识、护理技能、临床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

五、培育临床交流沟通能力

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在临床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对于护理学生来说,长期在学校环境中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不会与患者交流沟通,也不善于聆听患者的需求,导致临床护理效果打了折扣。

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护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临床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让患者熟悉接受学生;在教学查房时,让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在患者面前勇于表达、展现自己;合理安排学生和患者接触,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6

层级划分

培训目标

培训方法

考核

N1级护士

1. 重点培训“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 工作中要求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

3. 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

1. 新护士进院前,必须接受护理部组织的“岗前教育”和服务规范训练。各科室由护士长

做好环境、规章制度与各类工作职责的介绍。

2. 护士长应结合每个护士制定出具体培训计划。

3. 护士毕业后第一年为轮转期,须加强临床护理实践,以临床护理工作为主,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也需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护理工作。

4. 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

1. 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2.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3.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技术操作。

N2级护士

1. 新进护士能很快熟悉本院本科室环境。

2. 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

3. 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

4. 掌握各专科治疗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

5. 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

6. 掌握各专科疾病的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

1. 新护士进院前必须接受护理部的岗前培训和服务规范训练。各科室由护士长做好环境、规章制度与各类工作职责的介绍。

2. 鼓励通过自学考试、参加业大等方法达到护理大专水平。

3. 护士长有计划地组织专科操作讲座与示范,并安排低年资护士专科技术操作机会。

4. 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

1. 5年以下的护士科室每月进行理论考核。

2. 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

3.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4.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技术操作。

N3级护士

 

 

 

1. 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护理技能。

2. 熟悉危重病人的观察方法,并掌握急救技能。

3. 掌握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能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和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4. 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及教学的能力。

 

1. 多安排危重病人抢救的配合工作,做好抢救记录,并不断总结抢救经验。

2. 担任临床学生及新进护士的带教工作。

3. 鼓励通过自学考试、参加业大等方法达到护理大专水平。

4. 组织专题护理查房。

 

1. 每月参加科室的技术操作考核,每季度参加科室的理论考试。

2. 护理部每月抽查三基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篇7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手段,以临床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强调从问题着手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核心是将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探索式教育方 法[1]。这种重视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为急诊科新护士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我科在急诊护理PBL教学中加入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一体的综合处理能力,制作了PBL教学模式的急诊护理学多媒体课件,现将教学的效果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入我院急诊科 的15名新护士(3名护理本科生,12名护理大专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人女14人,年龄21岁~29岁,按学历随机分为3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别由3名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10年 以,上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老师带教,其中主管护师2人, 护师1人,采用PBL教学法对新护士教学3个月后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1.2教学方法

1.2.1时间安排:每周五下午由各组带教老师组织理论授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月底由各组成员就讨论的题目作简短的小讲课,3个月后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1.2.2教学内容及方式: ①理论授课,带教老师在小组讨论前以科室典型病人为例,讲述该疾病的基本概念、病理特征、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护理要点等介绍一些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最新进展等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②小组讨论,在小组活动前带教老师事先告知讨论的主题,要求组内成员利用图书、杂志、课本及网络等资源做有关课题的资料收集和自主学习,运用新学的知识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时针对理论授课的题材围绕疾病相关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汇报与 讨论,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 断,制定护理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然后每组将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呈报给指导教师,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进一步回答问题,并对每组的初步方案中的知识、技能的不足之处加以点评和补充。③护理小讲课,每月底进行一次护理小讲课,题目以小组讨论过的病例或某疾病诊治护理的新动态新进展为主,制作成幻灯片课件讲授,组内成员依次进行,时间限制在10min,要求急诊科所有护士参与并在讲课完毕进行讨论提出指导意见。

1.2.3效果评价:3个月后由带教老师对12名护士进行综合考评包括护理小讲课、护理理论考试和对教学满意度调查3个内容,每 项总分均为100分。护理讲课考评包括仪表着装、个人表现、选题、课件内容、课题实用性5个方面。护理理论考试由3名带教老师共同参照护理“三基”理论及急诊疾病护理常规出题进行考核,题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及问答,满分100分。 护士对PBL教学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内容、教学计划、效果、教师素质5方面,每方面设非 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5个选项,设分值为20分、15分、10分、5分、0分,满分100分。所有评价一次完成,先进行护理小讲课,然后进行理论考核和教学满意度调查,护理小讲课由3名带教老师单个评分最后汇总,理论考试时间为 1h,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当场发放填写并收回,试卷由教学小组3名带教老师进行集中评阅,考核资料及调查资料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从2012年2月开始共组织教学活动10次,急诊科15名新护士全部参与综合考核评价。经过3个月的PBL教学,急诊科新护士护理小讲课得分94.58分±3.96分,护理理论及实践知识得分94.25分±4.13分,新护士对PBL教学法的满意度评价得分96.66分±2.05分。

3讨论

传统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偏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这种模式,虽然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会造成学生临床思维和创 造能力训练不足。PBL教学法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 首次提出[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科新护士带教中开展PBL联合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经过3个月的教学,新护士护理理论知识考试、护理讲课、评价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得分均大于90分,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护士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3],学会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小讲课的方式使护士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和促进更新业务能力的作用,对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总之, PBL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与不同性格和特点的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及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俊娥,尤黎明.护理理论和实践:现实中的差距[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32-434

篇8

【关键词】 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关键

基础护理是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患者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其内容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1]。临床护理工作中,基础护理质量不仅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护理水平,也反映着一个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现我院实行夯实基础护理,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现将我院基础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 转化思想,强化护理人员重视基础护理的意识

实行临床护士岗位责任制,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伤病员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依旧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规范护士的服务语言及行为,引导护士进行新的服务变革,以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要求护理人员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拓展了基础护理内容,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我能为患者做什么”的服务意识,关爱人的健康,提供温馨的服务,施行亲人般的护理,从洗脸、梳头,到洗脚等患者不能自己完成的生活护理,都由我们亲手去做,护士不再只是重视打针、发药,对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文化背景都得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 完善基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保证基础护理质量

以护理部为主,成立全院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多个专项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包括静脉输液、吸氧、吸痰、超声雾化、皮肤护理、铺床、导尿、灌肠、洗胃、心肺复苏、护理文件书写“三基”理论等,各科室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全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领导和骨干护士组成,负责全院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和考核方法的制订修改,督查总结反馈全院基础护理质量;科室质控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小组长组成,各专项小组负责本项目的质量指导,培训考核,各质控组织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形式活动,并记载活动情况和考核成绩。

3 重视护理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护士的基础护理水平

3.1 夯实护理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三基”理论测试全院组织每年测试一次,参与率100%,各个科室每周组织至少一次业务学习,每周晨会10 min,口头提问护理理论专科知识,全院每月组织1次护理业务学习,学习基础护理新技术,新知识、学科发展等。

3.2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护士临床实践技能 基础护理操作由各专项管理小组和科室质控小组负责,监督、考核,全院护士包括护士长每年都参加护理部规定的操作考核并达标。

3.3 重视新护士的岗前“三基”培训,减小水平差距 随着我院的发展,近3年来我院每年所招聘的新护士基本上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所以对新护士应安排1个月的岗前培训,重点以有关护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观察病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职业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沟通技巧和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培训为主。

4 主要体会

4.1 政府支持,提升护理人员的价值 基础护理的落实需要政府对医疗制度改革,旧的医院收费标准体现不到护士及医生的工作价值,医院只能靠药品及医疗设备的创收来维持医院的运作。长此下去,丢失的将是护理和医疗事业,成就的则是医药器材事业,推行医院无陪护制度,实行护理三级等级管理,注重医院床位与护士配备,注重护士分层次使用,加大护士准入制度的力度,培养高素质、优秀的护理人才,提高患者的报销比例,增加企业,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社会媒体大力宣传,人人参与到防病治病中来。

4.2 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最好桥梁,护士做好基础护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汇报给医生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护士实施基础护理可以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切感,可以避免因误解而引发的护理纠纷,故应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的道德水平,做好基础护理。

4.3 基础护理要有丰富的内涵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难度可能低于手术的配合,专科护理等技术,但对于患者的康复,提高危重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都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第一线的每个护士,无论学历,职称如何,基础护理的技能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功,基础护理是其他护理的基础,与其他治疗一样重要。

4.4 将基础护理指标具体化 有的护士认为基础护理可做,可不做,做好了,只是外观上好看,做不好,对患者的影响不大,因此检查时做得好,不检查时能敷衍则敷衍,基础护理流于形式,临床上应征询患者的意见以判断基础护理的好坏,从而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4.5 合理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提升护士的价值 遵守价值规律,遵守商品经济原则,按护理服务成本收费,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物价、卫生主管部门在确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上应尽可能使开展的医疗服务都有收费项目体现,并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改变逐步调整医疗收费标准,体现市场竞争机制,要考虑到护理服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应根据技术难度,劳动强度和所消耗的时间制订服务价格,同时应根据社会总体物价变化情况进行调控,使护理劳务费获取合理的经济效益。

4.6 加强护理人员情感的培养 基础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够深入患者的内心,体验其喜怒哀乐,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精细的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加强护理人员情感的培养,让其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护士的爱心、耐心、细心,热情周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篇9

实验组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将实验组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划分,划分的依据为护理职务的高低,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基础护理人员。其次,在完成划分后,需要明确各个职务层次的护理人员与其对应的上、下级的关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都有固定的职责任务,护理人员要在遵守本岗位任务的基础上对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职务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并且,护理人员在必要时还需要配合及协助与其对应的上级职务的护理工作。

2效果评价标准

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标准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实行三个月后,可分别对其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评价,其二是对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评价,主要由手术室护理部进行综合测评。理论知识测评与护理技能测评满分均为100分,达到85分为优秀,达到60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评价标准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实行一年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分的方式主要通过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评分的项目包括9个方面内容,即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程度、对岗位排班的满意程度、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对职业发展的满意程度、工作的责任感、工作中被认可的满意程度、对同事相处的满意程度、对工作沟通交流的满意程度[2]。评分标准: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且将得分均值3.03作为工作满意的最低标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满意度越高。

2.1护理管理

前后理论知识和技能评价情况实验组在施行分层次管理后,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为(98.93±17.63),护理技能评分为(93.43±9.25),与进行分层次管理前相比分数更高;对照组在施行常规管理法后,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为(78.93±17.63),护理技能评分为(77.43±9.25),与进行常规管理前相比分数更高,但与实验组相比分数并不理想。对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情况

实验组在实行分层次管理后,护士对MMSS评分的各项满意程度均高于均值3.03分。对照组在实行常规管理后,护士对MMSS评分的各项满意程度均低于均值3.0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对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篇10

关键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07-01

护理学专业通过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两种方式培养和塑造学生综合能力。护生临床实习是护生直观认识临床护理工作和锻炼护理技能、培养护理意识和自信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实习师资水平不高、实习项目及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教师与护生之间缺乏沟通、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问题,及时发现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深入发掘问题根源及相关因素,并结合护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实际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帮助护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践、提升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根本。

1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1.1护生理论知识不扎实或脱节:临床实习环节是护生锻炼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培养实际护理意识的环节,临床实践过程的意义和难度均高于理论学习过程,但又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在护生进行临床实习过程中,很多基础性的护理常识和操作常识严重不足,很多护生进行外科护理实习时,不知道如何打开无菌包;铺好无菌盘之后,不知道其严格的时间限制;有的学生将无菌盘中的无菌物品取出之后,又将物品放回原处。不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导致护生普遍在实际临床实习过程中严重缺乏自信心,更使其难以灵活、高效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1.2临床实习师资水平不足:护生对临床护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带教教师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护生最终的临床实习效果。当前的临床实习带教教师普遍缺乏对护生的理解和换位思考,没有将护生作为临床实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而是简单地为护生讲解和示范。带教教师在讲解与示范过程中,既没有很好地将操作过程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式结合讲授,也没有很好地协调护理技能与护理理论之间的关系,没有根据护生实际理论和技能状况切实提升护生的实习效果。

1.3医院和社会影响因素:当前,社会各界对护士的工作没有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没有为护理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之当前很多护理人员对工作存在不满情绪,使护生对未来的岗位存在失望和恐惧心理。医院对护生临床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繁重、紧张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没有合理编制护生的带教人和实习项目,安排的带教者水平和素质参差不起,护生很多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常处于混乱状态,加之医院过多限制护生实践工作,严重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

2提升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对策

2.1注重临床实习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撑,临床实践过程的意义和难度均高于理论学习过程,但又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应将护理工作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分层,依照一定的层次和阶段对护生进行培养和强化。将最具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前期安排到护生的日常教学项目之中,将于护理实际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安排到临床实习过程中,并与实际临床实习操作指导有效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护生建立扎实、实用的临床实习理论知识体系,推动临床实习顺利进行。

2.2师资力量合理配置:带教教师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护生最终的临床实习效果。进行临床实习规划之时,应对实习带教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和规划。首先,要引入和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临床实习带教队伍,结合不同带教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合理配置到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实习小组。尤其注重带教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护生的实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对护生的焦虑、恐惧、回避心理及时予以疏导,帮助护生更好地融入到临床实习工作中。

2.3合理安排临床教学:临床实习时间和资源有限,应对护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和环节有效安排,同时注重对护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护理意识等方面的重点培养。在护生临床专业课程教育阶段,应对护生每周的授课和临床实习时间合理安排,随着临床实习的进行,逐渐加大临床实习环节的时间比例,视护生实际适应和培养状况适当调整两种教学环节的比重,直至最终实行全面临床实习教学。临床实习中,安排专门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与病患的语言沟通技巧与非语言沟通技巧,逐渐提升护生的护理意识和沟通能力。

3总结

当前的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实习师资水平不高、实习项目及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教师与护生之间缺乏沟通、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问题,及时发现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深入发掘问题根源及相关因素,并结合护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实际能力,注重临床实习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合理配置临床实习中的师资力量,对护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和环节有效安排,同时注重对护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护理意识等方面的重点培养,全面提升护生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换英.影响护生临床实习后期思想状况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7):1583-1584.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17.051

[2]滕爱林.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73-74.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06.124

[3]王小革,郝秀凤,蔡秀芳等.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4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