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车辆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车辆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篇1

一、事件处理过程

接到公安机关通知后,校公安处、研究生院、学生所在学院等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并及时通知A同学的母亲。学校启动了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分为学生信息收集、报送组,事件处理组,家长接待组,舆情、事态监控组。

舆情、事态监控组,负责监督网络舆情及媒体相关报道信息,发现谣言扩散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该小组由学校的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组成,进行了舆情监控。学生信息收集、报送组,负责收集学生各类相关信息资料,随时记录事态进展每一节点,每日总结上报事情进展,报至学校领导,由学生所在学院、研究生院、保卫处等相关单位组成。家长接待组,负责家长接站、住宿、餐饮安排相关工作,该项工作由学校办公室、后勤、研究生院等相关单位组成。事件处理组,协助公安系统开展事件调查相关工作,负责后期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以及协助处理事件发生后的相关工作,该小组由学校研究生院、学生所在学院、公安处、财务处等相关单位组成。

事件发生后,学校完成了家属接待,相关寝室同学心理辅导、治疗,协调公安机关陪同家属到尸检中心,事发现场,学生宿舍等地点查看。当晚对寝室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学校还召开班会说明情况并对同学们进行心理疏导。事件处理小组与A同学家属在家长住处宾馆进行会面,由公安机关人员向家属介绍了案件的初步情况,家长接受孩子队楼事实,该小组随后调校内外各部门完成了火化的准备工作。

二、事件处理启示

(一)全力合作、指挥有力,全校快速联动

学校在事发当日上午立刻启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召集公安处、研究生院、学生所在学院等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并进行工作分工。协调了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进行了舆情监控,协调了校医院派专人全程陪护家属。公安处协调公安机关的多个部们完成了到尸检中心及事发现场等地查看、与家属尽早见面介绍案件情况、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成立了事件处理组,完成了家长接待、材料上报、舆情监控、后事处理及后勤保障等工作。正是由于校内外多部门的全力合作,才为此事件的处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保障支持。

(二)准备细致,预案充分

研究生院、学院对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家属关心的、可能问到的问题及答案进行了全面梳理,设想了家属可能表现出的各种状况及应对方法,在处理过程中占据主动。同时,还提前拟定了协议随时等待商谈达成一致后签定、提前准备了遗相等后事处理环节,使处理过程环环相扣。此外,还准备了大量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校医院医生、司机车辆全程待命。

(三)家属接待细致、处处彰显人性化关怀

家长接待组完成了七位家属吃、住、行等全部接待工作。接待组处处注重礼貌,态度上高度体谅家属情绪。家属对学部耐心细致的接待工作无可挑剔、非常满意。家属在学交期间全程车接车送,入住宾馆干净舒适,每顿餐饭均送至家属房间。端午节,学部为家属准备了粽子。人性化的关怀,让家属感到温暖。

(四)配合家属到现场考查,打消家属怀疑

家属来到学校后,立刻便到尸检中心、事发现场、学生宿舍等地查看。家属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非常认真。不仅非常仔细地翻看了尸体,还到事发地及该生宿舍楼下的草坪彻底检查。家属还对该生宿舍的床铺、书架、大小柜子、箱子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地翻查。学院领导老师全程陪同、详细介绍打消了家属的一些怀疑。

(五)及时协调公安机关与家属尽早见面

事发第二天,校公安处、研究生院、学部协调公安机关与家属见面并介绍了案件的初步情况。家属当场接受了公安方面做出的A学生高坠身故为自杀的结论。同时,公安机关解答了家属有关案情的一些疑问。公安机关与家属的尽早见面,加快了事件处理的速度。

(六)日常工作扎实,为事件处理打牢基础

学生所在学院,基础工作扎实,学生导师多次学生谈话谈心,并留存了每次的谈话记录。学院研究生秘收还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多方面的信息表示,均未发现该生有任何异常情况,这些为事件迅速处理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宁奇.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对策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

[2] 王莹.研究生突发事件处理及教育对策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3] 王平,麦庆艺.略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

篇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基层疾控中心要在明确基本职责基础上,全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

1.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首先要树立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思想,在人员组织和物资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不同类型卫生应急事件处理程序[3]。一旦发生疫情、中毒事故或重大伤害事故,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是决定应急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卫生应急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应急队伍反映了决策层次、技术能力、人才质量和建设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4]。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应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疾控南部分中心立足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不断优化应急管理,强化队伍培训演练工作,充实卫生应急装备,在区卫计委的指挥下,在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1.2.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立由疾控中心主任和书记为组长、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所长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调动相应人员做好应急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1.2.2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分队为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落实,中心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组织建立了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3支应急处理小分队,随时待命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应急物资储备及车辆等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应急小分队成员及相关人员配备手机等通讯器材,确保通讯畅通;一般应急物资的采购与车辆使用管理由中心后勤科负责,车辆保持良好状态,满足疫情处理需要[5]。微生物和理化检验中心负责应急事件检测工作中重要物资(如试剂、培养基、标准菌株、标准物质等)的申购、验收、保管、使用及报废管理。疾控所负责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箱的准备及物品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食环所负责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职放所负责职业中毒及放射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防护用品、快速检测箱、应急处理箱等的准备与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所负责消毒药械满足处理疫情需要。1.2.4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必须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本着“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理念,在做好全员培训基础上,首先,要积极选派出应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参加上级应急工作培训,并组织好应急人员的二级培训;其次,邀请专家讲授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结合甲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和“02”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以及大型活动卫生防病实际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进行讨论;第四,结合防病形势和专业工作实际,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模拟演练,每年至少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1~2次,防控理论培训10~15次。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训和演练,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快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卫生防病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为基层疾控机构处置突发事件积累工作经验。1.2.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保障机制按照中心预案要求,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材,能够在第一时间承担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在应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提高了应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1.2.6提高应急队伍装备水平政府部门能够对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及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发放,应急小分队严格按照装备目录要求装备到位,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只有不断的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才能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才能满足辖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需要。1.2.7不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长效机制中心设立3个应急物资储存库,根据需要及时完善添加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疫苗、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器材和试剂、传染源隔离、消毒和防护用品及应急设施等,分类存放,并建立了应急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2.1接报

首先做好疫情接报。对外公布疫情报告电话,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落实24h值班和应急职守工作。接报时,值班人员根据报告的不同来源和报告种类,详细核实并登记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是事件本身情况,即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时间、地点和波及范围、发病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报告者情况,包括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告的时间地点等[6];由疫情值班人员按照专业分工报告中心主管主任或主任;经主管主任或主任同意,按接报时登记核实的内容及时报告区卫计委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做好赴现场出发前准备

值班人员通知小分队人员,包括流调、检验、消毒专业人员和司机到位;查看疫情处理物品是否齐备;主管主任或主任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集其他相关人员到现场共同处理。组织清点人数和装备后,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迅速开展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流调过程中,做好流调人员个人防护,针对事件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全面收集与事件相关的资料,尽快分析判断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现场科学处置和做出最终结论提供依据。做好进程报告现场工作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控制措施等内容。样品采集及检测对现场需要调查取证采样检验的,要尽快采集样品和标本,用快速检验方法进行初步检验,同时将备份送到指定实验室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时与现场沟通,指导现场处置。撰写调查报告初次调查结束后,疫情处理人员要及时对突发事件的经过和处置情况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改进意见及处置建议,汇集各方资料,撰写初次调查报告。根据疫情的性质在不同处理阶段撰写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1周内,配合应急指挥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今后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

3实际处理案例效果

一起“7•21”暴雨东花市南里社区洪涝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2012年7月21,北京市遭受了60年来最雨的袭击,受暴雨影响,东城区东花市南里社区13号,15号楼地下室严重积水,二次供水水箱也被积水浸泡,该社区广大居民断水断电,波及1700余户居民。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按照上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程序,迅速开展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现场防病咨询、参与政府信息和居民安抚等工作。在区卫计委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出色完成了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表扬。多年的类似工作实践证明,该中心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合法、有效、顺应民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4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篇3

关键词:环保监测 应急系统 发展探析

一、国内外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

1.国外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面对突发的环境污染,全球各个国家都相继制定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果最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9年就提出(地区级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随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对环保监测应急体系出台法律条文。如:美国环保局在1993年了《化学品事故排放风险管理计划》,英国与1996年制定了特殊垃圾处理规定,2005年有害垃圾处理规定,和两个关于的包装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工业部门必须回收商品包装,和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必须使用最少的资源。2007年还颁布了电子垃圾处理法案,明确了电子产品制造商回收产品的义务。在这些环境污染防护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各种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急决策系统也应运而生了。其中包括法国2002年开发的seans.软件包可向突发水污染进行应急决策,Desimone等通过海上溢油事故模拟引入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很好的对环境污染做出应急处理。

2.国内环境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早期对环境污染只是进行监测、发现情况立即向上报告,不向国外那么先进,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取得了一定的严究成果。在我国的污染事故一般是比较复杂,牵扯面较广。如果发生紧急事故,环境系统的内外因素均处于动态化中,并且恶化比较快,一般是来不及做出反应,已经彻底恶化了。很难对污染事件进行控制。我国现阶段建立起来的环境应急系统也只是单一的对其应急监测。未来我国的应急系统应该具备辅助决策的功能,结合污染事故的相关案例,无需专业人事就可以根具分析来判定污染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应急策略。

二、环保应急系统的指导原则

1.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当前首要任务,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时,能迅速调取污染事故的预案材料,指导应急工作人员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包括:建立企业档案,主要指危险品仓储(各地的大型化学试剂、油库、储气罐);重点工业污染事故排放隐患;污染事故高发的饮用水源地事故隐患;建立本地区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及应急监测技术方案;建立本地区的重点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场内、场外应急预案。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预防措施,积极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力争减轻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监测并作出安全评价。

2.有备无患、应急迅速

应急办公室:是应急组织中的常设机构。为便于日常工作,可由环保部门各科室和监测站的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和落实应急计划,建立技术储备,接收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报警;处置一般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在报告应急委员会的同时作先遣处理。成立机构,落实人员,配置装备,储备技术,明确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系统,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3.政府牵头、协同作战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一旦发生,一般靠某一部门或单位是无法快速有效地妥善处理的,因此,遇到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应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政府部门,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作战,做到责任到人,尽心尽职。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各省各地的产业结构,污染事故类型的特点,突出重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发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应急监测能力。

三、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与处置的特点,要求一旦事故发生就进行监控预警,必须尽快进行有效现场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小或消除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了能够让整个事故的应急指挥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就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程序,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五个子系统。

1.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测系统主要对突然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信息采集与预警。该系统的建设目标主要去实现对重点污染与环境质量进行的实时监控.从而才能有效避免潜在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突发环境事件争取足够的处理时间。

2.现场应急处置系统

现场应急处置系统最主要负责提供突发事件所应用的工具,通过根据监测仪器与设备实现应急监测的实施,及对现场到底是什么污染物,到底属于哪一类的进行确定,把污染的程度进行预测等。

3.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的应急系统,他主要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处理,去分析突发事件的性质做出急时反应。该功能主要有:应急接警、指挥命令调度、车辆监测调度等应急指挥。

4.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分析,协助指挥领导及帮助工作人员对事情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同时及时对以往不同事件处理的方式结合现存事件提出参考意见。

5.灾后评估系统

灾后评估是环境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灾后评估系统主要对事件处置完毕后的评估工作,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恢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并进行评估,找出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让人们进行改善。以免以后发生类似的突发事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是一个日常环境的实时监测分析,对突发事件可以进行预报,让人们能尽早应对所要发生的环境问题,让损失最小化。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不断增多,它对社会的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国家环保总局指示:建设既能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快速监测和应急处理,又能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警告的应急响应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国盛.李利国.移动式自动气象站设计及其在应急气象环境监测服务中的应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0(2):70-76.

篇4

关键词: 应急;保障;响应

电网物资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物质基础。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只有快速响应电网物资需求,提高物资供应的柔韧性,有效、有序的开展应急物资保障与供应,才能确保电网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一、电网应急物资的概念及其特点

电网应急物资是指为防范恶劣自然灾害或其他因素造成电网停电、电站停运,满足短时间恢复供电需要的电网抢修设备、电网抢修材料、应急抢修工器具、应急救灾物资和应急救灾装备等。

(一)电网应急物资储备的特点

1.超前性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的显著特征,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性的特点。

2.科学性

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性质,科学储备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储备要适合应急处置要求,在数量、品种、规格、储备地点以及各个管理环节上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合理,既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有物可调、有物可用,还应避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低效、无序和资源浪费。

3.动态性

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进行变动,同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

4.信息化

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现状,加强沟通与联络,全面、快速、高效的整合资源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二)电网应急储备物资的分类

按照应急作用划分,可分为应急救灾物资、应急装备物资和应急电力抢修设备与材料。

1.应急救灾物资是指满足各种自然灾害应急抢险需要的救灾物资,如专用安全防护用品、应急着装、应急标识、医用急救箱、临时救灾帐篷、活动板房、野战餐车、雨衣、个人应急照明灯具、应急设备操作手册等物资。

2.应急装备物资是指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抢修需要的装备性物资。如通信装备、交通工具、起重机械、抢险车辆、维修工具、照明装置、救护装备,以及保障应急抢修工作的供电、供水、通风设备等灾害救援装备。

3.应急电力抢修设备与材料是指电网运行所需要的相关电力设备和材料,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等。

(三)电网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1.实物储备

根据灾害特点和应急工作需要,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应急发电机、照明灯具、帐篷、冲锋舟等抢险救灾物资。

2.协议储备

结合应急物资需求和招标采购中标量结果,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与供应商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当发生应急抢险救援需要时,优先安排应急物资协议储备商供货。供应商需合理保证储备物资的动态流转和储备额度,优先满足电网应急物资需求数量和响应时间的需求。

3.动态周转储备

在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物资保障需要时,可以通过在建工程物资合同台帐信息,及时跟踪了解签约设备材料生产、交付、到货情况,实施应急状态下采购物资紧急调拨。

为提高物资利用效率,电网抢修设备、电网抢修材料的储备可采用动态周转方式,应急抢修工器具、应急救灾物资、应急救灾装备可采用实物储备与动态周转相结合的方式。

二、电网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是应对突发事件,迅速、有效、有序的开展应急物资保障的基础,主要由日常保障机制和配套保障机制组成。日常保障机制包括储备物资维护保养、储备物资动态周转和应急预案。配套保障机制包括信息保障机制、应急管理培训及应急保障演练。

(一)日常保障机制

1.应急储备物资维护保养

应急储备物资的维护保养主要包括日常巡视检查、整理、清洁等工作。对需要进行电气、机械性能保养维护的物资定期组织维护保养和检测。

(1)变压器。每月检查是否漏油、变压器外壳金属件是否锈蚀、漆皮是否脱落;变压器保持清洁,如有积灰,要用清洁干燥的布擦拭;为防止瓷套管受到撞击而破损,用麻包、木板包扎保护。

(2)电器设备。每月检查是否受潮、锈蚀、外壳漆皮是否脱落;本体和局部有易碎的电瓷制品,储存在能防止剧烈震动,防止机械性撞击的地点,用麻包、木板包扎保护;存放在露天货场的电器设备,应有毡垫、密封等措施。

(3)线缆类。大型电缆盘采取楔形枕木进行两侧固定,防止滚动;线缆切割前,将切点两侧扎紧,以后切割后护层或铠装层松动脱落;切割后的电缆头包裹密封;电线电缆采用电缆盘架方式,如室外存放做好遮盖。

(4)金属材料。大尺寸钢材可露天存放,盖上油布或用油毛毡封包,下垫枕木或方石;小尺寸的钢材存放库内,上货架或下垫枕木。

(5)工器具。各类小型电工、检测工器具采用相应的容器按类别盛装存放,便于集中标识、清洁和保养。

(6)备品备件。备品备件入库前,应将油污或生锈处清理干净,重新涂刷防锈油脂,用盒、塑料袋等包装存放于干燥清洁处。

(7)应急装备。发电机和带有自发电的充电类照明设备,每季定期进行发电机组试运行启动,确认机组状态良好;充气类冲锋舟应定期进行充气试验,确认是否存在漏气现象;非充气类冲锋舟查看是否有老化、开裂等现象。

(8)劳保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靴、绝缘垫等防触电用品上架存放,采取防尘、防油渍措施,不可与酸碱油类物质接触,防止尖锐物刺伤;安全带、安全绳、安全网等防坠落工具,存放时避开酸碱腐蚀性化学物质,发现磨损、断股、变质的,禁止发放领用。

2.储备物资动态周转

储备物资主要通过在建工程新入库物资替换应急储备物资、将原有储备物资用于在建工程的方式进行动态周转。

3.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物资保障组织机构,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职责,优化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流程,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日常管理。

(二)配套保障机制

1.信息保障机制

顺畅的信息沟通是提升突发事件处理效率的可靠保障。要动态跟踪可调配资源信息,掌握应急储备资源的分布和存量,制订资源优化方案,切实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培训是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含电网应急物资保障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处置突发事件的程序和方法。可采取以岗代培、以学代培等,提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3.应急保障演练

应急保障演练模拟突发事件处置全过程运作,能够系统的检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改正应急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各方协同配合等问题,达到完善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如何做好电网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在紧急抢险状态下,如何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考验电网物资应急管理体系机制是否健全高效的判定标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准备工作到位

成立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统一组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集中研究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以及跨区调拨等重大事项,实时掌握库存信息,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调出物资。

(二)密切关注动态,统筹调配资源

密切关注事态,迅速组织开展仓储物资普查工作,更新动态周转物资信息。提前做好函调供应商库存情况的准备工作,与承运商进行联系确认,做好紧急运输准备。

(三)预警快速响应,确保及时供应

应急预警发出后,按照“先近后远、先利库后采购”的原则以及“先实物、再协议、后动态”的储备物资调用顺序作出调拨、配送及采购决定。

1.应急物资调拨:(1)国网物资部统一组织实施公司范围内储备物资跨区调拨,向应急物资储备库、协议储备供应商和动态周转物资所在的省公司下达调拨指令。(2)接到应急物资调拨指令的调拨单位,负责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并对运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信息反馈。(3)应急物资需求单位负责与调拨单位联系,做好应急物资的接收,并保存验收记录作为结算依据。

2.应急物资配送:(1)应急物资储备库、协议储备供应商和动态周转物资所在的省公司负责调拨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2)紧急采购物资由被委托紧急采购单位组织供应商进行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3)配送过程中的实时跟踪信息主要包括车辆实时位置、运行速度、沿途道路情况、周边环境、车辆里程等。大件运输物资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状态反馈,重点物资车辆通过加装GPS实现实时运输状态查询,一般物资由供应商或配送商实时反馈上报途中信息。

3.应急物资采购:(1)根据抢险需要,紧急采购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非招标采购方式,国网物资部对于省公司可以自行紧急采购物资的情况,由计划处及时批复紧急采购申请。(2)对于省公司自行紧急采购、应急物资调拨均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由国网物资部统一组织采购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紧急采购。(3)为保障应急物资及时供应,导致未及时签订合同的,可在应急事件响应结束后统一补签,在应急解除后3个月内完成资金结算办理。

(四)注重闭环管理,防范廉政风险

应急响应后,物资部门在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要注重物资调拨、采购、运输、交接等相关单据的记录、梳理和补充,务必做好过程记录,以便寻源处理物资账务。发生紧急采购时,需按照国网公司紧急物资采购程序和非招标采购活动管理规定,完备采购过程资料,确保应急供应程序规范,防范廉政风险。

篇5

关键词:动态需求;应急物流网络;配送模型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应急机制、保障体系、应急物资筹措、储存与配送方案,这就是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的区别在于应急物流体现在“急”字,强调配送效率第一、效益第二,这与商业化物流业以营利为目的明显不同。普通企业物流配送一般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企业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是固定的,同时,接受的配送任务也是指定的,但是,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需要随着受灾点的增加而移动,配送目的地及需求也在动态变化,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动态网络配送研究成为必要。

1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1应急物流理论研究

应急物流是应突发事件中资源配置要求而生的,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设施选址、突发事件信息处理与应急资源分配、路径规划等。其次是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形式与保障体系及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

应急物流服务设施一般以救援点、服务站等形式存在,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预先建设好的应急物流据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重要作用,对移动配送中心的建立起到支撑作用,应急设施的选址也具有重要意义。应急资源分配及路径规划均为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内容,这是核心内容,一般研究基于响应时间为目标,即配送时间最短,以车辆配送路径、载重限制等为条件计算最优的配送点设置,包括数量与位置。

1.2应急物流模型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均基于静态需求构建物流配送模型,对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也缺乏需求动态变化的特性的考虑,配送任务固定的前提下构建优化模型计算最优配送路径。然而,应急物流的配送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的,学者Coburn,A.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Fiedrich,F在对多国地震统计分析中提出:受灾点对物资的需求是可变的,物资配送时间往往会被学者所忽视。

针对应急物流的动态变化特性,也有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相关观点,对应急物流建模提供基础,如姚杰提出应急物流配送优化问题目标函数更重要的是考虑时间因素,Heung构造了一个最优救援物资配送模型,通过分阶段方法实现,Hall构建了一个旅行时间问题模型,其中的时间要素是动态变化的。

通过对应急物流的概念的剖析,分析其各要素,参考相关学者关于应急物流的建模,对其中涉及到动态变化因素的挖掘,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网络配送模型。

2动态网络配送模型的构建

2.1问题描述

根据算法我们可以获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区域内的配送线路,以此类推,可以计算出所有配送中心区域的配送路线。

4应急物流实例

上述章节对应急物流下配送中心选址、配送线路规划等作了建模,那么构建的模型是否具有实用性,我们将用一个实例来说说明。

应急物流的典型案例是灾区应急物资的配送,假设某灾区设定了10个救灾物资需求点,派往灾区的运输车辆最大载重6t,平均行驶速度40km/h,每个物资需求节点对应急物资的获得均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详见表格),如果没有及时获得物资将陷入危险。物资需求点在不同配送周期物资需求不同,假设每天为一个配送周期,表l给出2天的物资需求及对物资的配送时间要求变化表、节点距离表及加权网络图。

根据floyd算法对表2进行计算可以获得矩阵,进而获得矩阵(为中间结果,此处不列示),根据模型式(7)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

第1个配送周期:计算获得移动配送中心为V3,V4,即将移动物资配送点设置在物资需求点V3与V4,再根据二级配送模型计算出具体运输车辆配送路线。依据式(8)逐个计算移动配送中心负责的物资需求点集合,可以得到2个移动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分别为:V3负责节点V1,V8,V9,V4负责节点V2,V7,V5,V10,V6。根据前一节给出的算法依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3V8V1,子任务V3V9,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5V10。

第2个配送周期:进入第2天,一个新的配送周期,此时各受灾物流需求点对救灾物资的需求以及对物资配送的时间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根据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计算得到新的配送中心为V2,V4,继续根据式(8)计算各需求点集合,可得:V2负责节点V1,V6,V9,V4负责节点V3,V7,V5,V10,V8。根据满足最急需求为目标逐个计算配送路径,可以获得如下配送子任务及相关路径:子任务V2V6V9,子任务V2V1,子任务V4V7V2V6,子任务V4V7,子任务V4V3V8。

从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周期里节点4均被选为移动配送中心,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节点4处于连接中心地位,与多数节点相连,并且到多数节点的距离都较短,因此移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运行与实际需求结果基本相符,再者,根据2个周期中2个中心的配送子任务中出现了2条线路以上,并且有线路只有一个配送对象,这说明了按最急需求优先配送中存在单个节点配送并且车辆接近满载情况。在应急物流配送中配送车队本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安全完成配送,受灾点才能获得物资,因此,单独配送有存在的必要。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构建的动态网络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篇6

[关键词]应急物资;快速反应网;建立

[中图分类号]17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06-03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自然和非自然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地区性的,甚至是国家范围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给人类造成重大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2002年11月发生在广东省的SARS,后来波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遭遇SARS袭击。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造成近30万人遇难,仅印尼就失踪13.2万人。2008年1月,我国南方数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遭受到罕见的暴雪冰冻灾害,南方电力系统严重破坏,航空、铁路、公路阻断、通信中断,运输物资大量停滞、春节回家及外出人员滞留,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湖南郴州、衡阳等市区先成为黑死之城,这场雪灾造成近3000亿元人民币损失。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造成近9万人员死亡,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沙、冒水等地表的严重破坏,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学者对灾难和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措施进行研究,其涉及面十分广泛。物资储存与网络配备、运输与调度,通道及运输设施建设,物流快速反应能力评价都是物流学者应大力研究的范畴。研究应急物资的需求特征,建立应急物资供应快速网,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应急物资的特征及问题

物资需求这个概念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和衡量,一是物资的数量需求,二是物资的质量需求,三是物资的结构需求。

2.1应急物资的数量需求

物资的数量需求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事件所必需的最小的物资需求数量,通常用需要物资的数量大小来描述,如某次地震事件中需要“粮食100吨,棉衣500件”等。物资的数量需求大小通常与突发事件的大小和烈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有关,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级别越高、影响范围越大、事发周围人口密度越大,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就越大,物资需求的数量也就越大。

2.2应急物资的质量需求

物资需求不仅有量的度量,而且还有质的要求。一定量的物资数量需求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质量需求基础上的。物资的质量需求包括对物资的准时性、物资的可靠性、物资的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对物资质量需求的描述通常选用动员时间、动员风险和动员成本等几个指标来描述。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危害、发生的规模、应对方式等都会影响到物资的质量需求。

2.3应急物资的结构需求

物资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能够完全反映物资的整体需求状况,还必须研究物资的结构需求。所谓物资的结构需求主要是指所需要的各类物资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通常用一个相对的指标来刻画这种关系。突发事件的类型通常决定着物资的结构需求,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需要不同种类的物资需求组合。

在应急物资供应链体系中,应急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实施物资管理的基础。由于应急装备物资供应链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功能归属不同,以及软、硬件接口标准和技术体制差异,各环节信息孤立、封闭和自成体系,这样造成物资供应信息不全、信息传递速度慢,难以有效地实现物资保障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远不能适应其要求。

从上面对物资需求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把物资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需求综合考虑,对物资需求进行分析是相当复杂的。

3 快速供应网的建立

对于应急物资的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快速、及时地进行装备物资保障,而快速供应则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行性。所谓的快速供应(Quick Response.QR)。它是由技术支持的业务管理思想。实质是装备保障人员对应急物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实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装备物资保障”。

3.1有效需求反应

有效需求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装备物资供应链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更好、更快并以最大效益和最小的经济消耗为目的的高效管理系统。ECR的优势在于为了保证赈灾的需求这个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协同,分享信息和技术。ECR是一种把以前是处于分离状态或联系松散状态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来满足应急人员需要的工具,如图l所示。

需要跨越组织的边界,“直通式”的组织结构是实施应急装备物资供应链管理的理想结构。

3.3建立实施应急战略

由于应急装备物资供应的特殊性,可从以下5个方面构建应急快速反应网的实施战略。

3.3.1评估当前的装备物资供应运作流程

我国的装备供应系统在以往是后勤大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履行其装备的储供职能中,还没有摆脱对后勤系统乃至更大系统的依赖性而独立存在,流程还不是很理想。比如,某部门设有应急装备仓库,在应急情况下,装备物资应快速从战略仓库向供应仓库流动,但在具体实施上,仍有赖于后勤系统的协作。

3.3.2评估并建立供需之间的关系

在应急情况下,筹措和补给时效性增强,因此时间就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应急保障团队根据供应链上的需求信息,及时供应所需的应急装备物资。

3.3.3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当反映整个应急装备物资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情况。由于应急装备物资要求供应链能够从可靠性和敏捷性两个方面得到提高,而目前的指标体系已经过时,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实际情况。

3.3.4设计应急装备物资供应链

设计应急装备物资供应链应当从全局出发,而不是拘泥于适合某一次需求。实施VMI策略从开始就应致力于选择关键的流程作为改进的对象,从而提高关键的指标。

3.3.5选择并运用最佳的技能和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动识别技术、物资装卸技术、包装技术、运输车辆和装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一般来说,物资供应的管理包括众多功能,如资源计划、生产计划、仓储、运输、需求预测、订单实现和用户服务。因此,物资供应管理的解决方案便有了相对应的软件,如配送中心的运输计划、仓储管理和订单管理等。

4 实例分析

以时间最短为目标的单目标模型采用蚁群算法求解应急物资调度的过程为:

(1)参数初始化,令循环次数Nc=0,将antmax只蚂蚁随机置于n个物资供应点上,初始化信息量Tj(O)=Tmax,计算物资供应点的启发信息;

(2)循环次数Nc=Nc+l,k=1;

(3)蚂蚁数目kk+1;

(4)蚂蚁尼根据状态转移概率和计算概率选择物资供应点;

(5)更新蚂蚁k的禁忌表,并将蚂蚁k移动到新的备选点;

(6)若应急物资调度要求未能全部得到满足(需调度的物资数量要求),则跳转到第(4)步,否则执行第(7)步;

(7)计算当前蚂蚁搜索到的偏差值,并按信息更新所有物资供应点的信息元素;

(8)如果蚂蚁没有全部搜索完毕,即k≤antmax,则转第(3)步,否则执行第(9)步;

(9)若满足结束条件,即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最小偏差没有得到改变,则循环结束并输出程序计算结果,否则清空禁忌表并跳转到第(2)步。

算例: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在A处开设应急服务点急需3类应急备件,数量分别为X1=260个,X2=150个,X3=120个。现有8个物资供应站A1,A2,…,A8,从这8个物资供应站到应急服务点A的备件可用量及到达时间如右表所示,假设3类备件消耗曲线分别为f1(t)=-t2+10t,f2(t)=-t2+8t,f3(t)=-t2+4t,要求设计一种调度方案来完成应急物资的保障任务,使得应急时间最早,以及所涉及的物资供应点最少。

应用本文给出的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方法进行计算,所得调度方案为:第一种物资:F1*={(A1,40),(A2,30),(A3,30),(A4,120),(A6,40)},第二种物资:F2*={(A1,30),(A2,30),(A6,90)},第三种物资:F3*={(A1,20),(A4,40),(A6,60)}。最早应急时间为开始处置突发事件1.5个小时,涉及的物资供应点数为5个。而如果针对该问题求取以应急时间最早为优化目标时,所得结果的最早应急时间为开始处置突发事件1.5个小时,但涉及的物资供应点数为6个。可见,本文提出的多目标多应急物资调度问题及求解方法能够取得比现有求解方法更好的应急物资调度方案,从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5 结论

篇7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xxxx物业服务中心来说,是艰辛与忙碌的一年。我们先后完成了xxxx一期项目的前期介入工作;完成了服务中心人员的组建工作;根据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顺利完成了xxxx一期交房工作以及正常服务工作的开展。以下是我服务中心11年度工作的详细总结:

一、前期介入工作的开展

11年三月份,公司抽调各部门骨干人员进驻xxxx项目,开始接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完成xxxx一期楼宇的接管验收工作,将发现的问题送至项目部,并跟踪问题的整改。

(二)完成xxxx物业服务中心人员的招聘工作。

(三)完成xxxx物业服务中心的组建工作。

(四)完成xxxx小区的开荒工作。

二、事物工作

(一)全年共办理进房1461户,其中门面30户,住宅1431户。收取物业费共计1447087.6元,垃圾清运费812012.7元,信奶箱112650元,油烟止回阀45150元,装修保证金500500元。

(二)装修办理。全年共办理装修报批手续526户。办理入住手续36户。发现违规装修25起,已整改22起。

(三)全年共处理业主报修1732例,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质量方面,处理物业服务质量方面投诉3例。

(四)办理共小区固定车位23个,收取临时停车费共计元。

三、部门管理

(一)xxxx物业服务中心下设保安部、保洁部、工程部、综合部,物管部五个部门。在职员工83人,其中保安部39人,保洁部30人,工程部9人,办公室5人。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管理机制。服务中心根据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了各项需要《行政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度》、《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各部门岗位职责》、《各部门培训教案》等制度材料,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使各项工作稳步展开。

(三)认真执行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首先从各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发挥管理人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员工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培训,全年开展集中培训10次,小组培训22次,各部门内部培训每周进行一次。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四、安全管理

(一)对进入小区的装修人员实行临时出入证管理,谢绝无证人员进入小区。

(二)对带出小区的物品实施放行登记管理,有效控制装修人员私带业主物品现象的发生。

(三)对进出车辆实行收费管理,引导车辆文明有序停放。对乱停乱放的车辆采取“温馨提示”告知的方法,控制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

(四)实行人员定岗定位划分责任区的方法,对场地秩序进行有效管理。

篇8

而在复杂重特大公共安全的应对中,事故往往表现出高度破坏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和不研究性等特征,每一次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决策者而言,很可能都是类型全新、特征全新、危害全新的灾难,如何快速且有效应对这类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是该文的研究重点。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1.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及多部门、多行业与一体的复杂体系,事故处理过程中通常汇集了公安、交通、安监、环保、卫生、气象等多个部门,以及消防抢险、疏散搜救、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多支救援队伍。总而言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指:公共安全部门对城市公众活动和社会运行实施影响、控制、协调,以实现公共安全目标的过程[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城市公共安全类事件的应急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公共安全类事件大多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往往使应急救援人员不知所措,很可能導致错误决策或者错过最佳应对时间。因此,如何采取应急决策,对于决策者能够在应对各种灾害和安全事件突发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的严重程度、减小损失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应急决策过程,该决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指在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应急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的压力下,搜集、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通过全局性考量而明确问题与目标,依据决策经验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分析评价各种预案并选择适用的方案,组织实施应急方案,跟踪检验并不断调整方案直至行动更趋于合理化并且事件得到控制为止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

    1.2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和指挥系统,是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重大安全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应用复杂系统、优化理论、系统建模、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案例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三维技术,提供包括电子地图、多维报表、三维影像、视频图像等不同层面的图形化展现形式,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2-3](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对各种空间的复杂结构进行处理、表示和分析。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唯一空间的分析功能和决策[4],GIS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GIS主要基于2维平面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动态性和可见性并没有达到要求。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是复杂的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应急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借助真实的地理三维场景、遥感影像、DEM等数据手段,再现事故现场周边环境情况,对应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事件复杂特性采用了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V-RGIS)辅助决策者做出更优、更准确的决策。 

除了原始的地理信息之外,V-RGIS还包括了多个信息层的结合,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信息平台:包括与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具有空间信息的矢量数据和专题图件栅格数据,以及遥感动态系统采集的具有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数据、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 

(2)公共数据接口层:整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实现继承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通过连接管理数据,并能为下一层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3)专业应用分析层:此层在不考虑应用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通用的功能,为下一层提供的功能模块、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分析、涂层叠置分析、行动标绘、方案预演等应用。 

2 基于事件特征和V-RGIS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系统的构架也是比较复杂[5],其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文中基于上节分析,在决策平台结构基础上主要围绕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平台、公共数据接口层、专业应用分析层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事件特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该系统涉及主要技术包括V-RGIS技术、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和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6]。 

2.2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 

采用多层次的方式建立如图5所示的数字地图,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结合:(1)以电子地图的方式真实模拟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设施、道路、桥梁等信息;(2)以数据连接的方式把不直观的报表数据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3)利用GPS定位对重点的人员、车辆、物资的实施运送情况和路线进行了解。 

基于GIS建立的可视化物理环境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可能的物理破坏情形的模拟,如危机发生时,某条道路被水淹没等可能情况下如何产生有效的冗余计划;还可以分析各相关部门协作的能力评估,如协助分析消防站、救助站如何分布才能实现最佳应急救助的反应能力和效率。在演习或实际灾害发生前后的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重建等应急管理过程中能藉由GIS提供充分的地理环境资讯:(1)在危机发生前可藉由此系统,了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政府机构、重要设施、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及周边可利用资源等各种城市信息;(2)危机发生时,可以根据所模拟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供即时的资讯,如灾害的位置、飓风路径、道路淹水情况、事件的蔓延范围、需要调用的资源位置等;(3)提供中央、地区、及地方政府正确的应急预案资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3 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与实现方法 

在充满变化、极具风险、难以预测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初始,根据实时事态信息,应急决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案例库中迅速检索并提取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做决策提示与对策参考;如何根据源案例进行事件推理以获取目标问题解;如何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实现应急指挥平台的智能感知。 

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网络节点对采集的对象收集数据时会存在很多信息的冗余或者错误,如果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处理再进行传输的话,那么会加快节点能量的消耗,从而缩短网络寿命[6-7]。因此该系统增加如图6所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其中融合算法采用LEACH算法。 

2.4 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为应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辅助信息,而如何将这些数据和资源提取出来并作为辅助决策的参考,并运用到决策演练当中,需要一套完备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RMS),其中开放式规则引擎[8]是BRMS的核心部分,是代替规则嵌入到程序代码中的部分,是链接应用程序与业务规则的桥梁。主要分为接口层、适配层、核心、数据层、规则管理层,各层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规则引擎核心得到BOM之后,将该对象(LUA中的Table)传入运行的上下文环境,然后对规则进行逐條运算,最终得到运算结果的输出BOM,中间可能也得经过适配层并访问数据库填充数据成为DTO并返回给应用程序。 

该系统使用LUA脚本与C++混合使用的方法实现规则外置。使用这种方法,在执行代码中,嵌入对规则判断及处理的LUA脚本的调用,在LUA脚本中调用执行代码中的部分代码。举例来说,对于行动规则,主要是依赖应急力量的类型、行动点值(与行动时间相关)、以及地图、地形、路况等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那么规则就可以写成如下形式(伪代码): 

Function condition_move(Object A)

    { 

If (A.type = 0) then //地面力量 

Mapgrid=GetCurrentMapGrid(A 

Barrier=GetCurrentBarrier(Mapgrid) 

A.MoveHP=A.MoveHP–Mapgrid.value– Barrier.value 

Else if (A.type == 1) then // 空中力量 

… 

Else if (A.type == 2) then // 水面力量 

… 

Endif 

在每個时间片的执行代码中,只需按照一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在当前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并调用LUA脚本中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即可。 

3 结语 

通过引入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机构联动、资源联动、信息联动,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减灾和早期预警能力。通过采用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和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LEACH算法的数据融合提高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加强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力度,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提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城市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运转,减少灾害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庆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105-106. 

[2] 刘影,施式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158-162. 

[3] 赵秀玲.城市化公共安全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4-46. 

[4] 吕志慧.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2. 

[5] 翁凯.基于GIS及专家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在旅游行业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向导,2015(18):304-305. 

[6] Xiang M,Shi W R,Jiang C J,Zhang Y.Energy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aximizing life tim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2010,64(4):289-298. 

篇9

关键词:沉船沉物 应急打捞 法律法规 法律依据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航运事业的发展,航行船舶越来越多,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不可避免会发生沉船沉物等事故。如果事故发生在一些重点水域,会对该水域水上交通、船舶安全和水域环境造成重大威胁,甚至引起公众恐慌。此时,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集专业打捞救助队伍,协调各级社会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应急反应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水上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成为缓解水上交通、环境压力,以及社会群众恐慌的首要选择。

沉船沉物的打捞责任属于民事责任,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干涉该类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何在?本文将对对这一问题进行逐步分析。

二 沉船沉物的法律概念

首先笔者将介绍应急打捞的标的物--沉船沉物的法律概念。

根据《沉船沉物打捞清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沉船是指沉没的各类船舶、船舶设施或者设备,以及其所载的全部货物或者其他物品。搁浅船舶依靠自身不能脱浅的,视为沉船。

沉物是指沉没、搁浅、漂浮、悬浮的航空器、车辆以及其他不属于或者非源于船舶的物体。弃置的海洋平台视为沉物。"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沉船包括沉没的船舶、及其设备设施,依其自身不能脱险的搁浅船舶视为沉船,而且沉没船舶所载货物、物品也属于沉船的范畴。

不属于或者非源于船舶的沉没、搁浅、漂浮、悬浮的物体,包括航空器、车辆等都属于沉物,特别指出弃置的海洋平台视为沉物。

三 沉船沉物应急打捞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

鉴于沉船沉物对社会自然、经济环境可能造成的巨大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沉船沉物的打捞问题进行了规定,本文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规定:限期打捞、强制打捞,以及本文将要进一步分析的应急打捞。

(一)对沉船沉物打捞的相关法律规定

《海上交通安全法》第40条规定:对影响安全航行、航道整治以及有潜在爆炸危险的沉没物、漂流物,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在主管机关限定的时间内打捞清除。否则,主管机关有权采取措施强制打捞清除,其全部费用由沉物、漂流物之所有人、经营人承担。本条规定不影响沉没物、漂流物的所有人、经营人向第三方索赔的权利。

《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对影响航行安全和有潜在危险的沉没物、漂流物,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在主管机关限定的时间内打捞清除。逾期不清除的,主管机关有权采取措施强制打捞清除,其全部费用由沉没物、漂流物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本条前款的规定不影响沉没物、漂流物的所有人、经营人向第三方索赔的权利。

《打捞沉船管理办法》规定:沉船包括沉船本体、船上器物以及货物,但不包括舰艇和木帆船;应当打捞的船舶包括:妨碍船舶安全航行或者工程建筑的沉船、有修复使用价值的沉船、有拆卸利用价值的沉船;主管机关有权规定沉船所有人申请打捞期限和打捞期限,如果沉船所有人未在限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和进行打捞,主管机关有权进行打捞或者解体清除。

从以上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沉船沉物的所有人、经营人应该对影响航行安全、航道整治以及有潜在危险的沉船沉物在主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打捞,倘若沉船沉物所有人未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打捞作业,则主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打捞,而沉船沉物的所有人、经营人必须承担该项费用。

然而,限期打捞和强制打捞都不同于本文所要探讨的应急打捞。

(二)对沉船沉物应急打捞的相关法律规定

在《打捞沉船管理办法》中指出了"在沉船严重危害船舶安全航行时,主管机关有权立即进行打捞清除"。

由此可见,对于影响航行安全、航道整治以及有潜在危险的沉船沉物,主管机关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实施的打捞称为限期打捞;沉船沉物打捞责任人未在限期内实施打捞,而由主管机关强制实施的则称为强制打捞;倘若沉船沉物严重威胁他船的航行安全,必须立即进行打捞处理时,主管机关当即进行的打捞行动称为应急打捞。

四 沉船沉物应急打捞的法律依据

当沉船沉物严重威胁他船的航行安全,来不及等待沉船沉物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打捞,而必须立即采取打捞措施,主管机关便会采取应急打捞的举动。然而,主管机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进行这一举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主管机关进行应急打捞的行为属于行政法上的应急原则的运用。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①国家和社会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等紧急情况,但这些偶然事件在正常的、法律体制下又难以运转,所以行政机关不得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即使该措施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

行政应急原则的适用并非排斥一切的法律控制。一般而言,行政应急权力的行使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非法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监督;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从广义上讲,行政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的非常原则。②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行政应急性原则有以下六大法律特征:1、必须要有现实的突发事件的存在,而且这些突发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性:一是突发性或非预期性;二是巨大的危险性;三是紧迫性;四是不确定性。2、必须有行使行政应急权的必要。3、必须有行使行政应急权的主观意识。4、必须有行使行政应急权的行为。适用行政应急性原则,必须要实施了一定的客观行为,且该行为一定要与应急情事有关。5 行使行政应急权的行为必须是没有法律的规定或者与正常法律的规定相冲突。6、行使行政应急权的行为客观上必须没有超过适当的限度。

从《打捞沉船管理办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应急打捞属于一些不可预料不能避免的紧急事件的一种处理措施,而争对正常的、一般性沉船沉物打捞事件处理方法的法律法规,如《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都只对沉船沉物的限期打捞和强制打捞做出了规定,却并没有对限期打捞和强制打捞都来不及救济的突发紧急情况进行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机关部门必须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应急打捞工作,根据行政应急性原则的定义及其适用条件规定,这种行政权力部门干涉民事救助的行为应视为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运用,且该行为应视为有效。

五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航运事业的发展,沉船沉物等突发性事故已越来越无法避免。沉船沉物的应急打捞在保障水上通航安全、防止环境污染事故、消除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的重大现实作用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我国要发展法制体系,遵循有法可依,依法必严的原则,那么行政法的应急原则作为沉船沉物的应急打捞的法律依据是也应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不管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对沉船沉物的应急打捞制度的讲究,对我国航运及其法制建设的健全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 应急系统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X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60-1

0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展,而随着经济的持续进步,工业的污染排放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海洋油气泄露事件,氯气泄漏事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列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事件考验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为了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们的经济发展不至于导致最终人类的灭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环境,建立环境保护的监测应急系统,当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能够快速的启动应急系统,使污染损害降到最低。

1外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污染事件,都积极的制定相关政策,国际上对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就是提出建立地区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1993年,美国提出了关于预防化学污染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建立海洋方面的预防措施。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还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比如,法国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当发生水污染的时候能够进行应急决策,能够很好的处理好水污染下的各种情况。

2我国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保护监测系统也是在全球重视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部门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应急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的预测、指挥,进行现场监测,应急处理等。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已经建立了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系统,对一些复杂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能够及时的进行控制,防止进一步的恶化,能够在没有人为决策的情况下,根据以往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自主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污染事故做出应急决策。

3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环境保护监测系统是一个包括五部分子系统的大系统,分为监控预警、现场处理、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和灾后评估。这五部分能够在应急指挥平台的指挥下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分别处理,提高了解决环境污染的效率。

3.1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测系统能够对突然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信息的采集和预警。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进行时刻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潜在的污染事件发生,降低污染事件的突然发生频率,从而为环境事件的争取更多的处理时间。

该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其一,监控模块,主要作用就是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利用计算机生成统计表,制作统计报告,让工作人员可是切实的看到污染数据变化。

其二,预警模块,其功能就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从各种环境监测信息中获得监测数据,根据系统设计好的预警条件,对各种污染事件的发展做出系统的评估,以此来确定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当达到一定级别时候再提前做好准备。

3.2现场应急处理系统

污染事件一旦发生,需要立即到现场进行处理。而现场应急处理系统能够为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现场提供必要的工具,提供检测仪器,对现场应急做好准备,确定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的范围,以及污染的程度如何。

该系统也包括两部分,其一,环境应急监测,主要功能就是对污染的种类、性质、来源进行判断,并明确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程度如何,然后将判断输送给应急指挥系统,为指挥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其二,当应急指挥中心获得污染的基本信息之后,需要和现场取得联系,这就需要将现场的状况通过视频语音进行传送,这样才有利于应急指挥中心快速、有效地做出科学的决策。

3.3应急指挥

应急指挥是一个随时待命的系统,主要工作就是对污染事件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然后信息和做出应急反应。具体过程就是,接到警告信息,指挥命令调度,车辆监测调度,指挥应急视频,从而对事故的发生地点、原因等基本情况掌握清楚,及时汇报给监测总指挥。同时,将信息在网络之间进行传输,使得相关指挥获得最新消息。

3.4决策支持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之后,需要指挥中心的领导作出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对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还要结合以往发生的环境污染是如何处理的,进行参考最终做出可行的决策。该系统需要将各类污染隐患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通过相关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对各类潜在的污染进行源头上的治理。同时,需要专家知识进行评价和管理,利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等信息进行监控。

3.5灾后评估系统

当事故处理完成之后,也对此发生产生的影响、决策等进行总结,将应急过程进行记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4总结

环境保护监测系统通过五个子系统,能够对日常的环境进行时刻的监控和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提供相应的决策和措施,能够很好的减少因突发环境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最终有益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任灵芝.超临界水氧化在环保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0(02).

[2]朱凤荣.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及展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3]唐贵云.中国洁净煤技术与大气环境保护[J].煤炭技术.2010(09).

[4]齐文启,孙宗光.ICP-MS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10(06).

[5]马英,张成舜.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在电厂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