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 大学生 心理反应 调查 对策
近年接连几起震惊全国的高校突发事件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这不但使陷入突发事件漩涡的高校人财物受到损害,引发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埋了下长期无法祛除的阴影。
为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促使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及处理机制的建立,笔者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做出分析,藉此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理机制、健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对辽宁省26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学生涉及本、硕各年级;学校类型涉及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院校;专业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身份有普通学生、班干部、院级干部和校级干部。
调查内容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反应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利用电子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大学生安全意识评价、校园安保安全状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等5部分,共30题。
分析方法。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用Excel2007工具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个人基本信息。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075份,其中男学生有1083人,女学生992人。其中理科学生307人,工科学生828人,农林医科学生142人,文法哲学生274人,教育经管学生524人。
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在所在学校遇到过或听说过哪些校园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宿舍被盗”、“遭遇扒手”、“自杀”这三项占据选项的前三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学生对这三项答案的选择数据上没有差异,只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答案差异显著(p0.05)。在校园突发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认定中,58.6%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杀人或被杀影响最为严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也折射出此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巨大冲击。
3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阴影和情绪波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校方是否对周围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及时进行教育或消除心理阴影的回答中,5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29%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中,学校防范措施差、学校管理有漏洞、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学校安全教育滞后等分别占据了主要原因,而选择“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比例高达33%,说明当今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呵护急需加强。
安全意识评价调查。关于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调查统计表明,74%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学生成才,只有不足7%的学生认为校园安全不是很重要。71%以上的学生遇到校园安全事件时,会选择拨打110或向附近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求助,而9%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不知所措”;50%以上的学生获得校园突发事件的消息来源途径主要是通过同学交流或者网络媒体,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途径的却不足11%;54%的学生关注国内外校园突发事件的程度是一般,31%以上的学生表示关注的程度较大或很大,而15%左右的学生表示平时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很小。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强,但是直接信息来源较少。少部分同学对突发事件没有清醒认识,甚至缺乏危机意识。大学生整体对校园安全相关信息的认知度还不高,应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在学生身份、年级、专业、地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理工类、文史类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低于医学类和管理类学生。
校园安保安全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对学校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以及保安管理制度完全不了解,60%的大学生有点印象。40%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总体治安状况比较好或者一般,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太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55%的同学表示不会使用学校的紧急求助设施,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介绍过使用。平时能看见学校安保人员巡逻校园的学生比例约有75%,而表示“能经常看见,很负责任”的数据比例不足10%。
安全教育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校园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认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四个主要因素。6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校园突发事件负主要责任,表明学生对学校抱有重要期望;51%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但流于形式,只有13%的学生认可自己学校组织的不错,这些数据暴露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存在的缺陷。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生命安全(行为)教育的课程,认为不必要的学生比例不足5%。从学校角度看,65%的学生认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途径是安全类课程,其次是健全制度、影视图片宣传、案例或研讨会等途径;从家庭角度看,7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导能够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认可亲属言行也能影响到效果的学生比例只有39%;从社会角度看,51.8%的学生认为制度法规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社区宣传、影视传媒及他人影响。
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中所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突发事件都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是研究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其心理相对较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积极调整心态面对问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是目前高校中缺乏科学的、健全的制度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即常态下防范突发事件的机制及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组织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够,责任分工不清晰,使突发事件一出现常常导致被动应付、危机公关的局面。
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调查显示,有些学校并没有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内容,更是缺乏防范危机事件的演练。
三是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基本知识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有相当多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不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意识,不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对待危机,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需要以后重点关注和加强教育。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加强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的呼声较高。
对策与建议。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调研和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培训,既是大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呼唤,也是促进其健康成才的发展需求。怎样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一项需要深人调查和思考的远大工程。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公共安全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前、中、后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基于此项调查,为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合理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同时减轻类似事件发生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应激,降低对社会和高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实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建设已势在必行。
要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对大学新生要进行系统地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认知度,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篇2
一、深入开展《条例》贯彻落实年活动
1.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以深入开展《条例》贯彻落实年活动为载体,认真完成《条例》确定的各项任务。
2.严密组织实施。各部门和单位要抓好动员部署,统筹谋划各项活动,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督促指导。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体,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宣教活动。
3.突出工作重点。活动要面向企业、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推动《条例》落实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二、重视加强政务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4.推进政务值班工作规范化。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加强政务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政办字﹝﹞138号),督导各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值班工作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进一步落实人员,完善制度,改善装备,加快构建职责明确、定位清晰、运转高效的值班工作体系。
5.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拓宽报告渠道,改进报告流程,提高报告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6.继续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强化预案修订、审核、备案等各项工作的落实,重点抓好数据统计和内容更新。指导做好区级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修订工作。
7.推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演练统筹规划,年初做好演练计划,重点抓好高危行业、基层组织等的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增强应急演练针对性、综合性和实效性。
四、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8.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协调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协调联动机制。
9.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应急物资分类统计工作,协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五、加快建设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
10.增强应急信息力量。加强部门协同,会同公安、民政、卫生、安监等部门,共同建立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
11.研究建立信息员队伍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员日常管理、培训,建立完善信息员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六、积极推进应急宣教培训工作
12.加大应急培训力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值班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应急能力。
13.强化应急知识宣传。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使公众了解和掌握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提高公众应急管理综合素质。
七、不断深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篇3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版权所有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防控、紧张有序、安全度汛”防汛方针,树立以防为主的防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有效控制汛期紧急突发事件,努力推进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为建设科技*,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员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采取整体联动,反应迅速,各司其责,管理有序的方法,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具体情况,相关责任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序开展抢险工作,排除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组织领导
成立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防汛应急抢险队、防汛应急后勤保障队、防汛应急通讯联络队、防汛应急机关守护队、各司法所防汛应急抢险队,落实防汛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统一指挥、协调、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确保汛期对重大事件的有效控制;司法所干警为基层所的防汛责任人,要服从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局的统一安排调度。
(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协调防汛应急各项工作。
(二)防汛应急抢险队
队长:*
队员:*
险情发生时,局应急抢险队按上级指定部位投入到抗洪抢险中,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队员要以顽强的意志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做到洪水不退不下战场。
(三)防汛应急后勤保障队
队长:*
队员:*
负责临时性的采买工作,为全局抢险救灾干警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遇有人员受伤情况,负责联络送往医疗单位。
(四)防汛应急通讯联络队
队长:*
队员:*
负责与上级机关部门联络,并掌握我局防汛应急抢险队、机关守护队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及时向局防汛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五)防汛应急机关守护队
队长:*
队员:*
负责机关内抗洪抢险,防御内涝,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排涝减灾。雨停洪水退后,迅速、积极开展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
(六)各司法所防汛应急抢险队
队长:*
队员:*
四、防汛应急措施
(一)认真准备。深入宣传《防洪法》、《防汛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防汛抗灾意识,切实做到思想重视,组织机构落实,防汛责任到人,措施有力,物资储备到位,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排大涝的一切准备工作。
(二)积极应对。接到做好紧急防汛准备工作或根据紧急警报即将发生灾情,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与局主要领导取得联系,同时赶赴局机关(各司法所长应赶赴应在司法所)商讨应对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全面进入紧急状态,做好各项应急工作。全局其他工作人员应与部门负责同志取得联系,听候统一安排。
(三)加强值守。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管理到位。主要领导务必在岗在位,靠前指挥,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尤其要杜绝责任事故发生;值守人员必须熟悉本单位工作任务和情况,必须熟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确保有关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处理。
五、防汛应急纪律
(一)在防汛应急抢险中,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抗防洪命令,切实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
篇5
一、总则
为加强门诊突发事件医疗保障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和医疗保障应急救治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对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医疗保障、应急救治等各项措施,将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保障医院职工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为确保门诊楼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门诊区域内的突发事件,保护患者、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个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科室负责人积极配合,按照分级响应、分级管理的要求,落实应急处置的责任制。
2. 严格规范,处置有力。按照“建章科学化、工作制度化、行为规范化、办事程序化、监督过程化”的要求,严格执行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反应迅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涉及医院各科室、各职能部门、有关单位的,要主动配合,密切协同,形成合力,保证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处置果断有力。
4. 坚持平时工作和应急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要将事前预警与事后应急结合好,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将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做好经常性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编制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四)预案适用范围
1.突发事件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门诊突发事件是指门诊工作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或可能影响门诊正常诊疗秩序,危及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患者在门诊就诊期间,突然出现危及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事件,主要包括昏厥、休克、猝死、严重输液反应等。
2.突发门诊运行保障事件。主要包括停电、停水、火警、电梯运行、网络故障等意外。
3.突发医疗投诉、纠纷事件。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门诊就诊期间,因医疗争议在院内突然实施的影响医疗秩序、危及人身安全以及可能造成公私财物损坏行为的事件。主要包括对医务人员进行侮辱、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损害医院财物等行为。
2. 突发事件分级。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是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门诊整体公共安全、环境稳定和诊疗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医院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2)重大突发事件(Ⅱ级):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门诊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环境稳定和诊疗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医院多个部门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紧急事件。
(3)较大突发事件(Ⅲ级):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门诊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环境稳定和诊疗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本部门及医院个别部门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事件。
(4)一般突发事件(Ⅳ级):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门诊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环境稳定和诊疗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只需要调度本部门或医院个别部门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二、医院突发事件应急事件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成立医院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
(二)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和演练。
2.做好日常安全工作,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3.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接到突发事件的报告,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各成员根据各自分工,履行各自职责,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注意分析事件发展趋势,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二)门诊突发事件应急办事机构
门诊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设在门诊办公室,负责日常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
三、预警机制
(一)预测与预警。
门诊办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报告人、科室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短信、微信、警报器或组织人员逐科通知等方式进行。
四、应急处置
(一)信息报送与处理。
1. 报送的主要内容。
(1)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及初步统计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2)报送科室采取的应急措施及实施情况;
(3)需要门诊办协调的有关事宜;
(4)事件现场的即时状态;
(5)事件的后续报告即抢救或处理的情况(直到处理完毕)。
2. 信息报送的方式。
(1)医院各单位发生突发事件后,各科室应在第一时间内首先向科室领导和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报告,非工作时间同时报告总值班。
(2)报告采用电话口述上报信息,并以书面形式做好记录。
(3)发现有隐报、瞒报、缓报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3. 信息处理。
发生突发事件,各部门及时进行受理、记录(登记)、报告,做好联系沟通等信息处理相关工作。
(一)门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处理及上报
(1)最先发现病情变化及意外事件的医务人员(包括导诊及分诊人员)为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事件,立即呼叫就近科室的医护人员,同时迅速做出判断。如病情允许搬动,立即将病人送至急诊科抢救。如病情不允许搬动,应立刻进行就地抢救,如患者心跳停止,需立即行心肺复苏。
(2)就近科室的医护人员为第二责任人,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急诊科(内线电话610,外线电话xxxxxxxx),并与第一责任人配合抢救。
(3)急诊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携带急救物品到现场进行抢救。
(4)如遇重大抢救或需多学科协作,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报告门诊办公室(非工作时间报告总值班)。
(5)门诊办公室(总值班)应到现场指挥抢救,根据情况及时上报医务处和主管院长,必要时上报院长。
(6)经紧急处理后,根据病情办理住院、留观或离院。
(7)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门诊办公室向医务处、主管院长汇报抢救经过,相关科室人员完成病历并填写死亡证,行政保卫处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
2.工作要求
(1)门诊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尽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2)急救物品做到定时清点,保持状态完好,可随时投入使用。
(3)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参加抢救人员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详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并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工作。
(5)如患者无家属陪同,应及时联系家属并保管好患者的随时物品。
(二)突发医疗投诉、纠纷事件
1.风险分级
一级风险:
患方投诉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质疑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上情况经耐心解释及简单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
二级风险:
(1)患方来门诊投诉人数少于10人,占据门诊诊疗、办公场所,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2)患方对门诊科室的诊疗过程提出质疑,经解释无效,影响其他病人诊疗的行为。
三级风险:
(1)患方来院投诉人数超过10人,聚众占据门诊诊疗、办公场所,严重干扰医院工作。
(2)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务人员或者侵犯医务人员人身自由、干扰医务人员正常生活。
(3)停尸闹丧,拒绝将尸体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在门诊大厅设灵堂、摆花圈,拉横幅等行为。
(4)患方在门诊内实施打、砸、抢等行为,造成物品损坏等情形。
2. 处置及报告
(1)发生一级风险的突发事件由当事人报告科室主任,科室不能自行处理时报告门诊办公室(非工作时间报总值班),门诊办公室(总值班)派人负责协调沟通,必要时请保安人员协同处理。
(2)发生二级风险的突发事件,科室立即报告门诊办公室和行保处(非工作时间报总值班,总值班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并通知门诊办公室和行保处)。属医疗纠纷方面的以门诊办公室、医务处工作人员为主负责与患方沟通协调,治安方面则由行保处协调处理,其他科室及职能部门配合。如门诊办公室不能协调处理可以移交医务处处理,必要时主管院长出面处置。
(3)发生或可能发生三级风险的突发事件,门诊办公室和行保处立即赶赴现场处理,迅速组织足够保安人员,采取有力措施,维护现场秩序,保护医务人员及门诊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医院公共财物的安全。在向主管院长报告的同时,向110或云岗派出所报警(情况紧急时,医务人员直接报警),并随时向医院主要领导报告事件动态。
(4)发生突发事件后,当事人或科室负责人应积极处理,职能科室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5)当患方有攻击倾向时,当事科室和个人应立即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手段,发生冲突的医务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患方直接接触。
(6)向警方提供有关患方人员违法闹事的证据,与民警共同做好患方的教育疏导工作,引导患方依法处理突发事件。
(7)收集和保全相关证据,包括病历资料、有异议的药品、事发过程中的影音资料等。
(8)科室应做好其他患者的诊疗和解释工作。
(三)突发门诊运行保障事件
1.门诊突然停电应急预案
(1)局部小范围或单个楼层停电,由各科室负责人直接电话联系电工班处理。
(2)门诊楼全楼停电,门诊办公室(非工作时间总值班)立即电话联系电工班和后勤保障中心主任。电工班应尽快查明原因,门诊办公室(总值班)派专人现场与相关部门(电工班和后勤保障中心)协调处理。
(3)如短时间内无法供电,应作好以下工作:
①后勤保障中心立即将情况通告门诊办公室(总值班)。
②门诊各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患者解释工作,门诊办公室(总值班)与行政保卫处共同维持正常秩序,及时疏散病人。
③需低温保存的试剂、各种标本、药品,妥善安置转移到有电区存放。一旦供电恢复,应尽快完成各种标本的化验。
④手工挂号、划价、收费,手工开具各类检查单、治疗单及处方,病情相对较重患者,引导去急诊科,启动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安全。
⑤正在进行的门诊手术,在确保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完成。
⑥正在抢救病人,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必要时立即转入病房。
⑦各科室增派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同时加强巡视,注意防火、防盗。
⑧恢复供电后,电话通知患者来院完成相关检查、治疗,领取门诊收费收据。
(4)各科室应备有应急灯、电筒等照明用物,定期检查,保证完好状态,放置在固定地点。各种可充电的抢救仪器应保证有电。
2.门诊电梯运行意外应急预案
(1)电梯运行中发生意外情况(摔倒、夹手等),电梯安全管理员应立即处理,做好安抚工作,必要时报告行政保卫处。
(2)如果导致人员受伤,行政保卫处应及时通知门诊办公室(夜间总值班),安排伤者就医,保留就诊资料。
(3)如电梯内有人员被困,立即报告门诊办公室和行保处(夜间报总值班),派人现场协调处理。
(4)预期会出现较严重后果,门诊办公室上报医务处和主管领导,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应急准备。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稳定工作,避免事态的扩大。
(6)定期对电梯进行保养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电梯因故障停止运行时,应关闭电梯,并在各电梯口安放停用标识。
(7)重症患者转运需有医护人员陪同。
3.门诊火警应急预案
(1)小的火情立即使用灭火器扑灭火焰,防止火情扩散。同时报告科室主任和行政保卫处,以查明起火原因,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2)一旦发生大火,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首先发现起火者立即告知周围人员,如遇到电起火,立即断开电源。
②同时报告119、行政保卫处组织灭火。报告时应讲清楚自已的姓名、单位和起火点的地址、楼层。
③接到报告后,行保处、门诊办公室要明确火灾方位,迅速赶到现场,察看火势,指挥火灾扑救工作。
④有易燃易爆物品要立即搬出。
⑤工作人员组织患者、家属按就近原则从安全出口疏散、撤离。先疏散危重和不能行走的病人,同时引导能行走的病人自行撤离。疏散时告知病人抓住楼梯扶手,不要拥挤争先,防止挤倒踩压。
⑥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切忌慌乱、相互拥挤。
(二)响应指挥调度程序。
1. 突发事件发生,由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决定相关应急预案的启动,并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 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到岗开展工作,落实医院赴现场指导处置工作及人员,根据处置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相关支援事项,跟踪事件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3.门诊办公室始终与事件发生科室保持联系,根据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4. 门诊办公室要做好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详细记录,由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定期检查。
(三)应急响应终结。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成,由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必要时由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向上级单位报告。
(四)调查与评估。
1.事件完成之后,调查、分析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科室和个人未依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据《医院领导干部责任追究规定》和医院的其他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正确处置各类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突发事件,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鲁食药监发[2005]51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临沂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临食药监[2006]6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体健康严重损害的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条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体性药害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药品安全事件。
第四条 根据药品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突发事件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重大突发事件。指突发事件在全省范围影响大、波及范围广、蔓延势头紧急,已经发生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或者致人严重残疾、或者十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级:较大突发事件。指突发事件在市或县(区)辖区内范围影响扩大,蔓延势头有升级趋势,已经导致一人重伤、或者五人以上轻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事件。
三级:一般突发事件。指突发事件在一定区域内造成较大影响,危害较为严重,具有较为明显的蔓延势头,已经导致一人以上、五人以下轻伤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药品安全事件。
第五条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法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县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领导指挥、协调和决策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包括收集、分析和综合有关药品安全检测信息,提出预警建议。办公室设在县局市场监督科,办公室主任由史柯副局长兼任。
第七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督导和后勤保障三个工作组。
(一)综合组:以市场监督科人员为主,办公室(法规科)、食品科人员参加,吴兴霞科长任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和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和配合;建立突发事件处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组织撰写总结报告;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通报或有关情况。
(二)督导组:以稽查科人员为主,市场监督科、食品科、药检科人员参加,杨德方科长任组长。主要职责是深入现场,调查取证、收集突发事件第一手信息资料,根据事件的势态,必要时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现场情况,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根据领导小组决定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
(三)后勤保障组:以办公室人员为主,财务科人员参加,陈杰主任任组长。主要职责是车辆、物资、经费保障等后勤服务工作。
第三章 突发事件的报告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及时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单位负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药品突发事件的义务。
第十条 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由药品行政监督、技术监督、社会监督共同组成的举报投诉和信息报告网络(信息报告网络可以现有的药品监督网络为基础调整充实),确保信息畅通、报告及时、准确无误。
第十一条 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检机构在获悉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时,应立即向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突发事件信息须在2小时内上报,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第十二条 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辖区内药品突发事件的信息或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情况调查、分析和汇总,在规定时间内报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可越级上报。
第十三条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势态,报告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潜在影响、发展趋势分析、拟采取的措施等。
动态报告内容: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措施。
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因果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探讨,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防范建议等。
第十四条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1小时内向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初次报告,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经核实情况后,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在2小时内初次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同时报市政府。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设定与启动
第十五条 药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等级分别采取以下三套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第一套预案:发生一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启动。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县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尽快赶赴现场,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同时报告县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确认后报请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达启动命令。
2、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对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源头和流通、使用渠道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会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现场处理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即每4个小时向市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政府报告一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市局同时将情况报告省局。
4、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保持领导在岗、车辆备勤、通讯畅通,所有人员服从统一调度、指挥。
5、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单位,要加强应急值班,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接听值班电话,做好记录。值班人员中必须有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一名,工作日外须有一名局领导带班且值班人员必须是中层以上干部。
6、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向媒体突发事件的动态,公正舆论,稳定人心,消除恐慌。
7、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各级有关单位要保障交通工具及其他所需物品的及时提供。
第二套预案:发生二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启动。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县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下达命令,派出督导组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2、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以下工作: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对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源头和流通、使用渠道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会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现场处理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即每8小时向市局和当地政府报告一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都要服从统一调度,开通通讯工具,保持通讯畅通。
5、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接听值班电话,并做好记录。值班人员中必须有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一名,工作日外须由一名局领导带班且值班人员必须是中层以上干部。
6、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势态。
7、其它应对措施。
第三套预案:发生三级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启动。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畅通应急通讯联络系统,及时调度并分析、汇总应急工作情况,向领导小组报告。
2、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派工作组于2小时内赶赴现场,迅速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及现场处理工作。每24小时向市局报告一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3、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人员都要开通通讯工具,保持通讯畅通。
4、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接听值班电话,并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汇报。
5、与有关部门协作开展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与有关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情况,通报信息,协调工作。
6、联系新闻媒体或通过网站,有关突发事件信息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7、其它应对措施。
第十六条 启动第一套预案由省局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指令;启动第二套预案由市局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指令;启动第三套预案由县级局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指令。启动第一套预案时,应同时报告省政府。启动第二套预案时,应同时报告市政府。启动第三套预案时,应同时报告县(区)政府。
第五章 后期处置
第十七条 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后,县局须在2小时内向市局和当地政府报告,市局须在2小时内向省局和市政府报告,并在2日内将初步总结报告报省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八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违反《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给使用者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或人员未按照本规定履行职责或行动迟缓、失职、渎职而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有关部门应依照党纪、政纪给予纪律处分或行政处分;对表现突出并做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一条 本预案由临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附:1、##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人员分工
附件1: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副组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纪检组长
成 员: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主任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科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科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科长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药检科长
附件2: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人员分工
一、综合组:
组 长:
成 员:
二、督导组:
组 长:
成 员:
三、后勤保障组:
篇7
l、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2、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在本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放射性物质泄漏、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3、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建设
4、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王德第同志任组长,傅保奉同志任副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设办公室,宫炳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区卫生局。
5、成立技术组: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流行病学组、医疗救护组、消毒技术指导组、检测检验组、后勤保障组、疫情控制及宣传组,分别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指导和重大疫情的调查处理。
第三章各相关部门、组织的职责
6、政府职责。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负领导责任;
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调动和管理辖区内的一切资源,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防治体系;依法对防治工作中的失职和渎职行为作出处理;组织协调大型应急处理活动。
7、部门职责
7.1卫生部门组织辖区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对辖区内的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制定和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措施;组建专家咨询组织及应急处理队伍;建立定点救治机构;组建监测点和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掌握突发事件发展动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组织协调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应急处置。
7.2经贸部门制定物资保障预案并组织和监督实施;组织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用品的生产、采购、供应;做好物资储备调节和运输。
7.3财政部门筹集、拨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资金,制定落实相关补助政策,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及生活补助工作。
7.4新闻宣传部门搞好舆论引导,及时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科普知识和有关政策。
7.5公安部门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期间的违法犯罪活动;承担疫情重点区域的警戒,维护隔离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7.6工商部门组织开展处理突发事件用品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把好市场准入关,保证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用品质量可靠和供应及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对人民身体健康有害食品及生活用品的违法行为。
7.7交通、铁路部门在相关地点设立留验站、卫生检疫站、救援站;做好交通工具和车站消毒工作;开展卫生检疫工作;必要时协助疏散人员、运送救灾物资。
7.8教育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根据上级部署和应急工作需要相应调整教学工作。
7.9农业、科技、教育、建设、计生、劳动保障、人事、监察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等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7.10基层组织职责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领导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居)委会协同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四章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8、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中心、辐射各医院、镇(办事处)防保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结构严密、功能完善的监测网络,辖区内共设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42处,实施区域内突发事件的监测、信息收集、疫情分析。
9、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举报、预警通报制度.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的规定,对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其它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报告、汇总分析、预测预报,必要时发出预警通报。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报告;接到报告区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技术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10、流行病学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由业务水平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经验的流行病、卫生管理、实验室监测和消毒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全区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确定的流行病学调查线索及来源,对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可疑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对接触者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11、消毒指导组:负责指导全区预防性消毒和疫点疫区消毒。
12、医疗救治组: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对突发事件中病人的救护与治疗,对有关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13、后勤保障组:负责防治药品、消毒药品的储备与供应;负责组织全系统有关物资的调运;负责统一调度卫生人力、医疗器械、药品、救护车辆等相关物资。
第六章应急处理措施
14、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局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提出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15、区卫生局或者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突发事件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
16、应急预案启动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协作,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集中力量开展工作。
17、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等部门应当保证及时、优先运送。
18、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19、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发生地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20、区卫生局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对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21、区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可以依法作出停工、停业、停课,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及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的决定。
22、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对进入行政区域的人员、物资及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23、区卫生局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检验、技术分析和监督监测,对当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24、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立即收入专门的观察室,并做好隔离防护和会诊;对需要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诊治的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专用车辆运送,并将病人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受的医疗机构。
第七章保障措施
25、区卫生局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演练。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
26、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人力资源考评体系,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队伍和预备队伍知识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实战应对能力、防护意识及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策略,优化人员结构。
27、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规划储备应急处理预备人员,从医疗部门或医学院校划定相近专业医务人员或学生,平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状态;应急初始条件;应急行动水平
引言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法,田湾核电站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是基于对田湾核电站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起来的,其中针对田湾核电站核反应堆建立制定的核事故应急预案是《田湾核电站场内应急计划》(简称场内应急计划),其他制定的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场内应急计划未覆盖的领域。电站可因非核突发事件进入核应急状态,说明核事故与非核突发事件存在着必然联系,但场内应急计划与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未明确确定相应关联关系。文章主要汇总归纳了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汇总归纳了应急初始条件(简称IC)中的应急行动水平,由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1 应急状态
1.1 应急状态的等级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的规定,核电站的应急状态分为四级: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及场外应急(又称总体应急)。
1.2 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
为了迅速且恰当地确定应急状态等级,基于核电站的设计和厂址特征,核电厂需制定确定应急状态等级的应急初始条件以及应急行动水平。
应急初始条件(IC)系指预先确定的、触发核电厂进入某种应急状态的一类应急行动水平的征兆或指示。应急初始条件可以是超出电站运行技术规范书限值的参数数值或征兆,如过高的一回路温度;也可以是某个事件或现象,如火灾或过高的海水水位;也可以是包容放射性屏障的失效,如一回路破口。
应急行动水平(EAL)系指对应于某一应急初始条件,对指定核电站所确定的某个可测量参数的阈值或可界定的状态。应急行动水平可以是电站仪表的读数、场内外可测量的参数值、某个设备的状态、可确认的事件或自然现象、分析计算结果、应急运行规程的启用和其他应进入应急状态的情况。
根据《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核电站各应急状态的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分为下列四种识别类型(文章主要涉及H类别):
(1)基于电厂系统或设备故障或其安全功能丧失类――S类别;
(2)基于裂变产物屏障类――F类别;
(3)基于辐射水平异常和放射性流出物异常类――A类别;
(4)基于影响电厂安全的灾害和意外事件类――H类别。
2 田湾核电站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1 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田湾核电站共有20份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如表1所示。
2.2 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1)《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当田湾核电站内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疑似病例一例及以上或国家、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预警信息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2)《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启动本应急预案。
(3)《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接到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消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4)《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对预案》:若突发公共事件将会或已经引起媒体关注,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5)《田湾核电站泄密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泄密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6)《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收到热带气旋在加强并可能在48小时内影响电站的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7)《防汛应急预案》:收到防汛预警信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8)《防雨雪冰冻应急预案》:当生产设备因冰冻损坏、停运,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或当接到雨雪冰冻天气预报时(日平均气温≤-5℃,或日最低气温≤-10℃),启动本应急预案。
(9)《防大雾应急预案》:根据大雾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10)《防地震应急预案》:收到48小时“临震预报”,启动应急本预案。
(11)《人身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1人死亡,或(和)≥3人重伤(中毒)的人身伤害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2)《田湾核电站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1号机组或(和)2号机组发生失去厂外电源时的事故,启动本应急预案。
(13)《田湾核电站涉网电力设备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当涉网电力设备故障时,进一步引发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14)《电力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的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5)《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火灾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6)《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当至少发生较大(Ⅲ级)道路交通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7)《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a.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流出物非
计划排放事件;b.因电站所在区域发生波及电厂环境;c.因自然灾害造成电厂屏蔽可能丧失;d.因环境问题引发一般性。
(18)《燃料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在核燃料运输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异常情况包括货包与托架发生位移,车辆发生火灾,车辆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燃料组件货包被盗、被抢;铁路运输时,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
(19)《辐射事件和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发生辐射异常事件/事故;发生放射源相关事件/事故;发生核燃料厂内运输相关的事件/事故。
3 田湾核电站能够触发进入核应急状态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通过对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田湾核电站应急行动水平的研究,当非核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时,可满足相应EAL的条件,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请详见表2(仅列出了应急待命状态)。
根据表2所示,当发生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时,如果事件进一步恶化就可能导致核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可通过2012年田湾核电站防抗第10号台风“达维”的事例进一步说明。
2012年8月1日上午获知台风预报后,田湾核电站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防汛抗台工作进行了部署;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30分,田湾核电站启动《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各主要岗位实施24小时现场待命制度,随时做好台风来袭的防范和缓解工作;2012年8月2日至3日,第10号台风“达维”从江苏连云港过境,田湾核电站在台风中心半径80公里范围内。在台风经过期间,现场气象站测得10m高处10分钟最大平均风速为20.4m/s(风级8级),8级风速持续约148分钟(分别是2日22:05时-23:22时,3日1:10时-2:16时)。
本次抗台过程中,因现场实时气象站10m高处10分钟平均风速未超过24.5m/s并且电站未出现其他事件或事故,电站仅启动了《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假设台风过境时,现场气象站实测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则田湾核电站按照田湾核电站应急状态分级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判断后需要进入核应急状态(应急待命)。如此时在此假设的气象条件(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下启动应急组织存在人员安全风险,会导致电站应急组织无法按要求立即启动,不利于应急响应。
4 后续工作建议
4.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方面
建议电站分析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水平,分析出可能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相关预案中增加进入应急状态的指向条件,以便使电站及时进入应急状态,及早启动应急组织。
4.2 应急演习方面
在进行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时,增加突发事件应急状态向核应急状态演变的内容,锻炼电站应急组织。
4.3 应急体系管理方面
对于这种电站已经启动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要有可能进行核应急状态但又未进入应急状态的状态进行定义,可以称为触发应急状态。
(1)特征:一些事件正在进展或已经发生,核电站安全水平未下降,这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极有可能继续恶化或已经恶化,恶化后的事件导致或可能会导致核电站安全水平下降,在这类事件中,预期不会出现需要采取任何核应急响应行动;
(2)目的:使电站运行人员重点关注相关事件,电站可以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并使电站应急组织了解事件信息,针对事情启动电站部分应急组织。当事件恶化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后,立即或较短时间内就有应急专业人员对事件或事故进行应急响应,可以快速缓解事件或事故。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Z].2007.
[3]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 [Z].2012.
[4]田湾核电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编[Z].2013.
篇9
[关键词]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突发公共事件;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D922.1;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6-02
1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含义和特征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属于行政征用补偿范畴,相对于其他行政征用补偿(如土地征用补偿)来讲,尚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它主要是对被征用应急的财产造成的损耗以及被征用期间对财产所有者(个人或组织)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的一定补偿。
1.1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含义和范围
由于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多是应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所以,首先要界定下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突发公共事件,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或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大致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因此,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范围主要就是围绕这四大类突发事件展开的。
具体的讲,应急财产征用补偿,是指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如果行政紧急权利的行使给相对人造成侵害或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相对人的请求或依职权防止和补偿这种侵害或负担,以保护、救济相对人的权益。被征用的物资、场所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物资、场所被征用或者被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应急财产的征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征用、财力征用、物资征用、医疗卫生征用、交通运输征用、人员防护征用、通信与信息征用、现场救援与工程抢险装备保障征用等。因此,补偿的范围就是与其所发生的征用相对应的。
1.2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特征
所有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难以准确预测。人们都知道可能发生地震,但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却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二是难以有效的防御。因为突发事件一般容易超出人们的防御思维,在防御方法的选择上,防御力度的准备上,防御效果的预测上,都对现实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在应对上感到极大的困难;三是难以彻底根除。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同类突发事件在不等的间隔时间内连续出现,这表明突发事件是难以彻底根除的。
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以上特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也相应地具有了以下特征:
第一,紧急性。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决策时间比较短,需要较快的对突发事件做出应对。而事件的危害多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财产安全、社会政治稳定,所以,应急财产的征用工作通常比较紧急。
第二,程序性。虽然应急财产的征用工作具有紧急性,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在征用时,享有征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各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处置突发事件领导组,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征用权。在补偿时,也要遵守补偿的管理程序。
第三,有偿性。由于被紧急征用的应急物资在社会中是由某些个人或集体所拥有的,它们具有特定的权属,所以,在征用之后,要对其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补偿。
第四,临时性。由于征用的物资多是那些平时无法储备或不易储备,但在紧急状态下却又大量急需的生活、生产和救灾等物资,对这些物资的征用多是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临时性征用,并不具有长期性。
2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中,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危害是公众的共同愿望,但是为此需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耗费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私人成本,因为无法在市场中找到承担这种耗费的私人主体。因此,在消除突发事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成本就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也只有政府承担,才能有效地进行及时的防御和加快消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风险就成为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2.1 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只能通过公共财政得以解决
首先,应对突发事件,是无法通过市场途径加以解决的。尽管保险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但其面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有着致命的缺陷:一是保险机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没有外部性的领域才是保险市场关注的领域,一旦所属领域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往往会造成市场供给的不充分。二是保险是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的一种机制,是需要投保人支付一定保费的。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而言,他们支付保费的能力比较差,往往无力支付高额保费,那么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只能由政府财政予以解决。
其次,从本质上说,政府的应急管理属于公共产品。它涉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外在表现就是成本由财政支付。财政作为掌管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部门,应当通过完善制度,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源的方式,以保证突发事件管理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
2.2 公共财政在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主力军,无论在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在应急事件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当社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而财政作为一种掌握最高效、最直接的资源,连接上下、制约全局的职能系统,在公共突发应急体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2.2.1 财政的资源效用
财政资金是政府非常重要的资源。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体系的保障。而财政资金是“保障中的保障”,它能及时、迅速地补充物资储备,是应急体系中人力、物力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条款指出,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政府预备费,主要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六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两者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财政在应急体系中首先应承担的职责。
2.2.2 财政的职能作用
财政是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联结和制约着其他部门。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政府的一些政策通过财政职能得以迅速贯彻执行。
第一,能够有效的整合资源。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财政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门预算结构,削减部门支出预算,集中财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经县市“应急委”批准后启动应急专项资金,必要时动用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能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
第二,具有杠杆调节的作用。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可采取包括地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等财政收支政策措施;对局部性突发公共事件,可采取部分财政支出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等措施。
第三,能够有效的发挥监管评估的作用。财政会同审计部门对应急物资储备与使用、应急保证资金的使用与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通过评价其使用的成效,可以防止挤占挪用和腐败行为,并据此调整资金投入的力度、方向和范围,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
3 建立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紧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是保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措施,这是近年来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应急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赋予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的权利。
由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应急征用的财产(包括物资、设备、交通工具、设施、场地等)及时合理地进行补偿,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科学的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合理、规范的实施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对于充分调动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虽然提出了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一些处理办法,但是规范、统一、科学、合理的带有全局性的管理制度还尚未建立,补偿的原则、方式、标准、负担方式及补偿工作的管理程序、职责分工和监督机制均待明确。这些工作的滞后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应急财产征用补偿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的担忧,甚至开始质疑补偿结果。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立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以规范和推动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明,刘彦博.我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8(4).
篇10
关键词:应急联动;跨区域;灾害;应急联动机制
我国是各类突发灾害事件频发的国家,从2003年“SARS”事件、2013年雅安地震,到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些突发灾害事件的规模往往横跨了多个行政区域,然而我国实行的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管理模式,类似事件的严重程度常常超过属地行政区域的应急能力,单个行政区域的应急资源并不能满足救灾需求,结果导致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大。这表明,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应对跨区域突发灾害事件,需要建立联动机制以有效应对。
一、我国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1年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开始运行,打破了我国城市应急系统独立散乱的局面。“非典”发生后,2004年城市应急联动引起重视,各城市开始展开应急联动系统建设。2005至2006年间国务院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均提出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之后,我国应急体系建设逐步发展,但总体进展较缓。党的十报告指出,应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013年环保部和交通部签署了《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应急联动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
目前,全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正在完善中,部分地区也初步建立了区域联动应急机制,如珠三角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长江三角洲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联盟等。这些区域应急联动机制针对预案编制、应急响应、协同作业等事项进行深入合作,提高了区域应急联动能力,为完善我国区域联动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当前我国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区域应急联动的实现途径还不够成熟和有效,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联动应急有关的法律和预案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相关指导文件主要是应急预案,而预案只具备行政命令或条例的约束力,与联动应急法律相比缺乏强制效力和效果。同时现有的应急预案均由各地区和部门独立制定,缺乏联动性和综合性。且有些应急管理预案还存在内容笼统、形式主义等问题。这些都使得跨区域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地区和部门在管理上缺乏积极性,甚至不管不顾,消极应对。
2.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意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对于“跨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预案,但仍然采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政策。在此情况下,“分类管理”导致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导致各地方政府缺乏合作、协调意识。加之各地方政府往往考虑地方利益,不愿意协作公共问题,使得应急联动在各部门、各政府之间难以开展。
3.科技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跨域灾害应急联动工作涉及到灾害预警、响应、救助、探测等多个方面,不仅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和工具。目前我国应急科技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对于GIS技术、遥感技术、机器人搜救等都在处于探索初期,在重大跨域灾害时救援工作往往显得乏力。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搜索引擎应用到了应急管理中,可见在分秒必争的灾害救援工作中,先进高效的科技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发展的建议
1.完善应急联动体系和应急预案
首先,中央出台应急联动法律法规明确跨区域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地区、部门应该承担的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权责分工;第三,出台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制度和条例,以此来辅佐法律法规的执行;第四,制定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跨域应急联动预案,并通过实践和应急演练来不断检验和完善。
2.整合权力资源,统一决策
对于现行体制中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情况,应该整合权力资源,建立资源配置统一决策的体制,一体化管理跨域应急联动的资源配置过程,从根本上改变效率低、不作为的局面,提高救援的效益。具体措施为:建设独立于各地区、部门的管理系统,赋予相应的权利资源,并由其管理相关的应急资源系统,将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独立运作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