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指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成分减少,骨质变薄,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的退行性疾病[1]。近年来,亚洲国家其骨折发生率在不断增 长[2]。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由骨质疏松而导致的股骨颈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危害性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对本院骨科112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防止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2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69例,年龄60~93岁,平均(76±8)岁。

1.2方法 将本组发生骨折的直接因素分为:室内滑倒、运动中跌倒、登高跌倒(包括上下楼梯和上下公共汽车等)、无诱因(全身酸痛、驼背等,经检查有骨折)所有患者通过X线骨密度检测显示所有均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且排除继发性骨肿瘤、骨炎症性病变、软骨病及暴力所致的骨折[3]。

2结果

2.1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 跌倒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中患者室内跌倒45例占40.2%,运动跌倒32例占28.6%,登高跌倒28例占25%,无诱因7例占6.3%。

2.2性别与骨折 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69例占61.6%,男性患者43例占38.4%。

2.3不同部位与骨折发生的情况 本组研究中发生骨折的部位为股骨颈骨折的62例,占55.4%,椎体骨折的41例占36.6%,桡骨骨折的9例占8%。

3护理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以减少骨折的发生。

3.1心理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处于机体下降阶段,而骨质疏松症又伴有多种症状如腰背疼痛或骨关节疼痛,有些患者还可出现低钙性手足抽搐等,重者则全身疼痛,这些现象均会使老年人感到烦躁、恐惧等,因此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建立自信是很关键的任务,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疾病最好的武器。

3.2饮食护理 老年人应从每日的膳食中摄取丰富的钙,不应

3.3适当的运动 运动的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减少,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下降,亦不利于钙质的吸收。若老年人活动能力无障碍,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朱欢丽[5]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量,同时能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预防跌倒和骨折有积极作用。

3.4药物干预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临床常用药物有口服钙剂、降钙素、维生素D3等。钙和维生素D3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绝经期的女性合理补充雌激素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3.5安全防护指导 针对骨折的诱发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减少骨折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室内跌倒是发生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对老年人安全防护措施应该给予指导,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针对这些人群应该告诫指导患者一些安全防护措施,用物摆放有序,室内灯光应该明亮,卫生间设扶手,选择合脚的鞋子,转身的动作宜慢,对行动不便,下肢肌力下降的老年人应使用助行器,必要时有家属搀扶。

3.6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6]。对不了解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宣传,如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戒除不良嗜好及不良生活习惯,充分做好医患沟通,以达到早发现和治疗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4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高的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属于骨脆性骨折增加导致的骨折,也称脆性骨折,它通常在轻度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本组病例中股骨颈骨折占的比例大,可能与老年人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功能降低有关,其次股骨颈是躯干重力作用的一个受力支撑点,容易受外力作用发生骨折。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原因,与女性绝经、雌激素下降有关,随着月经停止时间的增加,其骨量、骨钙也随之减少,因此大部分女性步入老年期的时候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而一旦受到外界作用就会发生骨折。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大多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都发生在室内活动,因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适当运动、药物干预和多层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能使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治疗模式由以往的"被动治疗"转换为"主动康复过程",不但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复发率.在倡导健康促进、三级预防的今天,本科对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也应从老年的早期,甚至从青壮年入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坚持适当的负重运动,减少骨量的丢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后最好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出现骨质疏松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骨折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沈霖.骨质疏松症[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233-290.

[2]王丽娇,宋萍,肖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3]张鑫,刘波,刘辉.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医正骨,2012,24(3):33-35.

[4]李燕燕,韩继红.中医食疗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和骨密度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490-492.

[5]朱欢丽,刘晓晴,夏秦.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和骨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医妇幼保健,2007,22(9):125-1252.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7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2.5岁。其中胸椎11例,胸腰椎3例,腰椎24例。患者表现为胸背部不同程度疼痛、活动障碍,均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楔形压缩改变,并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变化,椎管无受压。术前疼痛强度测定采用VAS评分5―6分。

1.2手术方法 术前完善椎体MRI检查,根据体征确认手术节段。麻醉方式全部为局麻。患者俯卧位垫垫,C形臂X光机透视定位确定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在透视监测下将两根导针分别经两侧皮肤进针点、椎弓根置入伤椎。根据导针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调和至适当黏度,经工作通道加压后注入椎体,平均注入量约3~6ml。15分钟待骨水泥弥散凝固后,退出工作通道,结束手术。

1.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3天内VAS评分2―3分,术后3~5天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 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术前需完善心电图、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全胸片、椎体X片、CT、MRI检查,评估病人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常规术前禁食、禁水,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须积极控制。

2.1.2 训练 入院后严格平卧位睡硬板床,骨折部位垫软枕,过伸腰部复位受压的椎体。术前进行俯卧位训练,以增加术中耐受性。指导患者循序渐进,逐渐延长俯卧位时间,从5min逐渐至lh,宜在餐后30min进行。

2.1.3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伤后腰部活动疼痛受限,不能自主行走,担心瘫痪产生恐惧心理。护理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该微创手术的优点、手术过程、手术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信心。同时告知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如肺栓塞,骨水泥渗漏,以及防范措施。

2.2 术中护理 术中心电监测仪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变化。椎体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在注入椎体后可能引起一过性低血压,若进入循环后可能引起肺栓塞[1]。骨水泥漏入椎管可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术中需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手术,采取相应措施。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 术后24小时应卧位休息,其有利于骨水泥进一步聚合硬化,减少骨水泥未凝固而使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以及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卧床期间可在床上轴线翻身,使肩、胸、腰、臀保持一条直线。术后24小时后,逐步半卧位,若患者无头晕、心悸等不适,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则可鼓励患者佩戴胸腰支具下床行走。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循序渐进。行走锻炼时注意安全,加强看护,防止跌倒。

2.3.2 神经功能的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如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等,要考虑有骨水泥漏入椎管使脊髓神经根受压可能,或者手术操作对脊髓神经根损伤刺激可能。发现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完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椎体减压术准备。

2.3.3 康复锻炼 术后为了使压缩变形的椎体恢复一定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恢复正常椎体生物力线,应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仰卧位“三点式”锻炼,即仰卧位时,以头及双足跟为支撑点,上挺胸腹部。俯卧位“飞燕式”锻炼,即俯卧位时,双手放在臀部,尽量抬高头部、肩部、胸部,或上半身不动,分别后伸左右下肢。术后康复锻炼对老年患者极为重要,锻炼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坚持不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1]。不宜过早参加体力劳动,避免脊柱扭转活动,避免增加脊柱负荷的活动。

2.3.4 出院指导 随着年龄增长,钙吸收降低,指导病人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含钙、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为主,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豆制品、虾皮、蔬菜。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体内活化维生素D3的生成,促进骨的矿化[2]。平时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降钙素、磷酸盐类等药物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中加强防跌倒措施,减少骨折发生的风险。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传统治疗方法周期长,脊柱生理稳定性恢复欠佳,长期卧床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患者治疗针对性较强,创伤小,见效快,明显改善脊柱稳定性,下床时间早,提高了生活质量。但该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通过术中谨慎操作,严密监测,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过程中术前应完善检查,加强训练,心理指导;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指导正确康复锻炼,注重出院指导,综合防治骨质疏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12-02

doi:10.14033/ki.cfmr.2015.07.055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大,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多数患者发生骨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在本组试验中,以笔者所在市某社区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社区患有老年骨质疏松症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49例男患者和51例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0~79岁,平均(71.25±2.4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70.28±2.45)岁。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一般护理,对患者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的社区护理。(1)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恐惧感。(2)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定期开展老年骨质疏松症方面的讲座,使患者了解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注意事项,了解预防跌倒的常识,提高患者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预防的意识。(3)运动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4)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给予含较多蛋白质和丰富的钙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鸡蛋、鱼类、豆制品等,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5)进行骨密度测定,主要观察声波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的情况,并了解患者骨矿含量多少和骨结构及骨强度的情况,在对患者骨密度了解的情况下,针对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时,主要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满分设为60分,极差的分数在20分以下;差:21~30分;一般:31~40分;较好:41~50分;良好:51~60分[2]。

1.3.2 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在对患者护理满意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为满意;50~80分为比较满意;

1.3.3 对患者骨密度进行测量 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骨密度情况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主要使用色列公司,Soundscan公司的MYRIAB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对两组患者腰椎正位骨密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516,P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骨密度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于一种系统性骨病,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3-4]。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因素有很多,(1)内分泌因素。女性患者主要由于雌激素缺乏进而造成骨质疏松,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减退引起睾酮水平不断下降,进而引发生骨质疏松症。(2)遗传因素。通过大量研究显示白人患有骨质疏松的几率较高,北欧人种比较多见。(3)营养因素。钙的摄入与成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维生素D的缺乏能够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骨质疏松则加快出现。(4)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酗酒对骨有直接毒性的作用。大量吸烟能够增加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还能造成体重下降,在长期大强度运动情况下,可导致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如果长期处于骨质疏松的状态,将使骨的脆性不断增加,导致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即使患者在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同样会发生骨折[5]。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需要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老年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一旦发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综合护理,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禁止过量酗酒,进食富含钙质的食品,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本组试验主要研究社区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选取某社区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社区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有效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10,11(8):1127-1129.

[2]刘振,刘慧君.浅谈骨质疏松症[J].黑龙江医学,2009,26(7):552-553.

[3]朴俊红,庞莲萍.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9(1):1-7.

[4]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6(1):1-3.

篇4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老年患者;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4-01

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据相关统计,我国中老年妇女该病的发病率高达15%,椎体压缩骨折会造成患者腰背疼痛、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生命大大缩短。传统的治疗方式大多是服用止痛药,卧床休息,极易导致患者长期不运动而发生肺炎、肺栓塞等。近年来,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使用对稳定患者骨折椎提,缓解疼痛有了明显效果,本院对引进该术式后,采取了合理的护体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诊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74.3岁,腰椎3例,胸椎6例,均背部腰胸段疼痛,无法行走。经X线检查,所有患者椎体被压缩成楔形,腰胸段后凸19°-57°。MRI及CT检测确认伤椎后壁未损伤,脊髓未压迫,为压缩性骨折,4例患者中度骨质疏松,5例重度骨质疏松。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一个新术式,患者大多对该术式不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存在术前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将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教给患者,使其了解手术方法、疗效和优点,还可列举一些手术成功的案例,让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鼓起患者的信心。

俯卧位能够便于手术医师施术,利于患病椎体经球囊扩张后恢复椎体曲线,因此手术中患者需取俯卧位,因此,在术前要加强患者的俯卧位耐受训练。本次研究中的9例患者均采用俯卧位。

1.2.2 术后护理 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术后的6-12小时内要严格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对于存在心、血压、肺有关疾病的患者要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

护理:使用去枕硬床板,令患者平卧6小时,以帮助追体内的骨水泥加快聚合反应,快速硬化并达到最大强度,减少穿刺部位的渗血和并发症的产生。初次翻身应在麻醉小时候的3-5小时内进行,之后每隔2小时进行1次轴位翻身,注意保持患者腰部的伸直,防止屈曲。保持患者铺位的干燥和整洁,按摩受压处的皮肤,防止产生压疮。

并发症观察:神经根、脊髓压迫症状,术中骨水泥灌入椎体时,漏入椎间盘、椎孔间、硬膜外会引起对神经根与脊髓的压迫,应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的运动、感觉、大小便和血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医生联系。本组9例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压迫症状。炎症、疼痛反应,骨水泥聚合产生的热量会引起炎症,导致患者疼痛、发热,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腰背部酸胀不适,进行静脉康咽炎治疗,口服止痛片后明显缓解,2日后症状消失。术后按时更换伤口敷药并观察其渗出和红肿情况,本组患者无感染发生。

1.2.3 康复训练 术后2至3小时即可进行支腿抬高锻炼,并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轴位翻身,直腿抬高锻炼方法为伸直退步抬高20-30厘米,坚持10秒左右,然后放下1-2秒,连续做15-20次。术后12小时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坐起。各活动要以患者耐受力为基础。

2 结果

2例患者在手术当天就可下床活动,其余患者借助助行器也可做少量运动,身体恢复较好,所有患者恢复较理想。说明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能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具积极意义。

3 讨论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做好术前的护理工作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后的恢复护理对患者早日行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日常饮食中注意钙质的补充与吸收,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尤其要加强自身的平衡能力,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向红.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护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06):60.

[2] 李秋红,樊建红,宁雅君.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J].西部医学,2011(08):1588-1589.

篇5

【关键词】股骨骨折 老年人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77-02

老年人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多见。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在临床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例也不断增多。为防止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根据其危险因素找出护理措施并给以恰当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骨折住院患者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人有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骨折发生的年龄平均为76岁,其中发生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其次是上下楼梯摔倒,由床上或椅子上跌落;病人发生跌倒易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骨质疏松。

2 原因分析

老年人股骨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及骨质疏松。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初次骨折后的手术打击及各关节功能恢复的限制,病人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身体素质下降,也可促进骨质疏松,再次发生骨折。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是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易发生跌倒。如果老年人有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认知能力下降的疾病,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及合理动作以及偏瘫,小脑萎缩等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行动不便易发生骨折,同时如果病人有严重听觉及视觉障碍时也易多次发生骨折。

3 预见性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3.1 跌倒的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跌倒是老年人股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或合并症时,更是存在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以大大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因此,预防患者跌倒尤其重要。首先向患者讲解防止跌倒的重要性,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不去做危险性的动作。同时对发生过跌倒的患者,应耐心询问跌倒的细节,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向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险因素,对老年人的活动方法进行预见性指导宣教。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限制对老年人造成的潜在威胁,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安全,舒适,有良好的照明,夜间随手可触及灯的开关,同时室内应布局合理,无障碍物,地面平坦有防滑措施,并且经常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倒。老年人下地时不要穿拖鞋,要穿布底或胶底鞋子。在老年人出入的地方设有把手,对保持身体平衡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厕所及洗浴间要有防滑设置,取消门槛,在老年人外出上下楼梯,应用拐杖时应有人陪同。对有其他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加强陪护,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2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骨质疏松,增加和保持骨量是预防骨折的重要措施[2]。①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应用骨吸收抑制剂、股形成促进剂和骨矿化药物。对于有初次骨折的病人应给予正规的抗骨质疏松的治疗。②适量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可以延缓骨量丢失的速度,有效的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鼓励老年人到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照射,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③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较多,鱼、鸡、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以利于骨组织的恢复。同时忌烟、酒及不食高盐饮食,不喝大量的咖啡尽量避免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3.3 重视手术后的护理及关节功能锻炼康复指导

初次骨折的治疗护理对患者的身体及关节功能的康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练及下地活动,以达到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3],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要教会患者使用拐杖的正确方法,保证病人使用拐杖的安全。以防患者应用拐杖时滑倒而再次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朱月妹,袁浩斌,陈雷,等.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与行为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2):155-157.

篇6

老年人骨折中有1/3属于髋骨骨折

两成髋骨骨折患者最后将死于并发症

现状堪忧

发病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尚无确切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据有关文献报告,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国家,50~6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28%,70~79岁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达到40%,8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高达80%。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约为30%~35%,男性约为10%。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我国约有88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约需1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政府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及早防治骨质疏松已成为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危害--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重危害

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身高变矮和驼背,影响生活质量。此外,更严重的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髋骨。如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时可造成截瘫;腕部和踝部骨折,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髋部骨折导致下肢运动障碍,许多患者加入残废队伍,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护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顾。此外,尚有15%~20% 的患者会因各种并发症,如静脉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有50% 致残,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除了躯体方面的问题,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自由行动,引起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的丧失,使患者的情绪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

美国一项对45~69岁妇女的研究证实,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患者面对不能走动、将来可能发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髋部骨折可能出现危害大的并发症,如衰弱、丧失独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惧心理大大加剧。她们渴望减缓病情,保持独立性和活动能力,同时拥有健康的外表、强健的骨骼和内心的平静。

据调查,亚洲是骨质疏松的高发地区,全世界有1/3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到2050年,亚洲发生的髋部骨折将增至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美国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每年约发生51万例心脏病,23万例卒中,18万例乳腺癌,15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已成为绝经后妇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病因--各不相同,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患者的就诊情况--患病数是就诊数的900倍

骨质流失是历经数十年的过程,一般人从30岁开始,每年大约流失 1%,女性于更年期后达到高峰。女性在绝经后的5年内骨质丢失最快,约为骨峰值的1/3。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然而,长期以来,医学界不同专业对骨代谢和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尽一致,对病人的解释和处理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骨质疏松认识混乱。不少女性认为,骨质疏松是随着绝经、年龄老化而逐渐发生的一种正常的人体退行性病变,腰酸背痛、驼背弯腰、手脚不灵是老年人必然发生的生理现象。于是,许多老年患者在骨质疏松已发展到相当严重时,也不及时求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致命性骨折。美国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几种常见病中,骨质疏松的估计患病人数与接受治疗人数之比非常悬殊(见左下表),说明此病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需在群众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民防范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共同的敌人。只有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防为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这一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可从以下三点抓起:

提升骨峰值

什么是骨峰值?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骨密度值就是骨峰值。骨峰值一般出现在30~40岁,受出生后营养、发育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有高低之分。一般骨峰值持续数年后,骨量将逐渐下降。一个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内钙含量高,年长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发生骨质疏松,程度也轻,发生的时间也会延迟。为日后骨量丢失获得一个较多的骨量储备,必然会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应尽可能增高骨峰值。

提高骨峰值要从为胎儿提供各种营养素的准妈妈做起。孕前准备、孕期和哺乳期合理补充各类营养素,包括一定量的钙剂,就可以为宝宝将来的骨峰值作准备。摄入足够的钙和营养,并让孩子在一生中重视体育锻炼,这样,孩子成人后就会有一个高骨峰值以受一生。

一生补钙

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钙质以保证身体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钙的供给量正常,可保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如长期钙供给不足,骨内的钙会被动使用以维持体内钙代谢的需要。因此,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要注意钙的补充,以解决日常饮食中钙含量的不足。

孕妇或乳母除了要保证自身钙代谢的平衡外,还要保证胎儿、幼儿钙代谢的需要,每日需补钙400~600毫克。儿童在发育生长期,如3~10岁时,每日需补钙800毫克;10岁以后,可增至1000~1200毫克;成年后,由于骨的发育已经完成,一般每日补钙 600~800毫克即能维持钙的释放与吸收的平衡。老年期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肠内吸收钙的能力下降,骨钙丢失速度增快,每日需补钙800毫克,才能减少钙的代谢负平衡。补钙时,注意饮食搭配很重要,有些含草酸多的蔬菜(如菠菜、甜菜等)或高脂肪食物与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同食,会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草酸钙或脂肪酸钙,需注意避免。

篇7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无创性、高准确性、快速等优点而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的监测以及对疾病产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评估上。然而长期以来,公众由于缺乏对骨质疏松了解,极少能主动要求进行骨密度方面的检测,更别说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过对健康的中老年妇女233人进行骨密度检测,简单分析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实际意义,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年龄40~79岁,并经体检排除内分泌、肾病及其他的代谢性疾病以及经仔细询问排除有口服过有影响骨密度值的保健药物等,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每日检测前均行骨密度仪的质量测定,在所有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后,再对体检者进行检测。检测前嘱体检者祛除有影响的衣物,并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详细记录并输入检测仪,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

结 果

233例中老年妇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检测分析,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情况,见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

讨 论

上表结果显示,妇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现了骨量减少,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长趋势,尤以骨质疏松的增长为明显。

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而极具隐蔽性,使得人们对其缺乏警惕而延误最佳的防治时期。当随着骨量逐渐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身体疼痛、身高变矮或骨折等明显的症状,甚至身体畸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更严重者可因骨折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则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质疏松。一项调查显示,有25%~30%的中老年妇女存在严重骨质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罹患骨质疏松的人群中>60岁的老年妇女约占到了80%[2]。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使得大众对骨质疏松这种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该病是人老后必然发生的生理性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或者滥补钙。甚至许多医疗部门、医生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在许多单位的职工进行年度身体健康体检计划中鲜有针对骨密度检测作出安排,广大的公众个体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检测的实际作用。而目前医学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避免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3,4],关键是要提早进行预防,如根据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骨量经由生长期向高峰期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骨量在缓慢的流失的这一规律,在骨骼的生长时期即孩童时代就开始进行,通过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保证骨骼在生长时期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取,提高骨骼的坚实度,并将预防措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对骨质疏松要正确认识,加强早期的预防,这比骨质疏松发生后再采取治疗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师要积极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各级医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公众进行健康的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让大众得以了解骨质疏松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进人们增强对骨质疏松类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根据骨骼的生长规律及骨量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时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检测,以便于了解个体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预测骨折的发生机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预性的治疗,防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并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随着增长。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各级医疗部门及广大的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浅谈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质疏松症防治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07,5(19):46-47.

3 鲁丽君.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芸芸.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百科知识,2009,5:37-38.

5 刘小珍,陈庆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预措施.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6):459-460.

6 李红桂,胡陈蔚.健康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护理研究,2005,19(6):996-997.

篇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对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愈合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治愈骨质疏松提供启示。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转子间骨折95例进行随访,分析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率,髋部再骨折情况,病死率。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活动下肢。抗骨质疏松组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内固定失败率5.2%,病死率6.5%,随访评分平均为89.5。非抗组愈合时间3―7个月,内固定失败率11.1%,病死率11.1%,随访评分平均为83.0,两组都没有出现髋部再骨折情况。结论:转子间骨折愈合后,为了促进患者更好康复,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仅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而且内固定失败率和病死率都比较低,能够让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今后在临实践中需要重视该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 转子间骨折愈合 术后处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1-02

1.引言

骨质疏松的发生不仅给患者日常行动带来不便,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该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容易发生,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并且这类患者容易发生髋部骨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的会引起患者病死。因此,根据这种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愈合是临床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2.一般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转子间骨折95例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7例,女性78例,年龄在71―93岁之间,平均年龄85.8岁。

2.2手术方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医学治疗实际需要,对患者采用适当手术方式。其中,57例运用动力髋螺钉+空心钉内固定术,20例运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18例运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对这些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并且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2.3术后处理。手术后患者伤口都得到有效愈合,并对患者复查,没有出现内固定失效患者。术后第2天患者在床上做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练习,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避免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术后3―5天双下肢坐在床边,进行屈髋、屈膝练习。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77例,非抗骨质疏松治疗18例,所有患者术后12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

3.结果

手术后6―1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内固定失败6例,死亡7例。同时对比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非抗骨质疏松治疗组的基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该表格可以得知,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在髋部功能Harris评分、愈合时间、固定失败例、死亡例等方面都比非抗骨质疏松治疗组要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4讨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以此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有效治疗,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4.1不能忽视术后治疗工作。在老年性骨折中,髋部骨折占有很大的比重,髋部骨折又有一半是转子间骨折。目前针对该症状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法,及时发现和尽早开展手术有利于患者治愈。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骨折愈合需要较长的时间,整个治愈过程需要细致料理。除了对患者进行手术固定之外,不能忽视术后护理工作,药物治疗等,这样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4.2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更好。根据上述对比研究和分析,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在髋部功能Harris评分、愈合时间、固定失败例、死亡例等方面都比非抗骨质疏松治疗组要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在临床实践需要重视的问题。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愈合平均时间为2.6个月,远低于非抗组的4.1个月。因此,抗骨质疏松治疗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尽快让患者摆脱骨折带来的不便,对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能够降低手术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对患者正常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4.3应该重视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运用。总之,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尽管患者手术方式不同,骨折类型不同,但应该尽早运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方式,这对患者治愈具有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骨质疏松;骨密度

【中途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99-0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的骨病,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疼痛、驼背、变矮、脆性骨折和呼吸受限等症状。脆性骨折发病率高,且对健康影响大,约一半髋部骨折患者需借助行器行走,1/4以上患者需家庭护理。有学者报道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其死亡率增加23%。以钙剂、维生素D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或降钙素)构成“三联”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钠,是一种经静脉给药的双磷酸盐类,不受限制,患者依从性好[1],本研究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0年2月~2012年4月期间门诊和住院病人中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龄60~81岁,平均68.3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23例,女性32例,年龄60~83岁,平均67.5岁。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 腰背部疼痛,轻度外伤可发生脆性骨折;2骨密度仪测定存在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采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3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影响钙磷代谢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二组临床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症状、骨密度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研究组:应用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唑来膦酸钠,冻干粉针剂(每支5mg)。使用方法:每年应用一次,以5mg唑来膦酸溶于100ml溶液恒定速度滴注,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不与任何含钙或其他药物混合或同时静脉给药。同时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对照组: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用药期间不使用激素、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缓解疼痛和骨代谢的药物。

1.3 疗效观察

(一)疼痛症状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0分为无痛;1~3分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有渐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治疗前后对比评分减小为有效,不变或者增加为无效。

(二)BMD测定及血钙、磷、AKP变化情况 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MD、血钙、磷、AKP,并在试验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BMD和骨生化指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及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验。以P

2 结果

试验过程中,治疗组60人,有2人中途停药,1人更改治疗方案,符合试验要求57人;对照组60人,1人中途停药,5人更改治疗方案,1人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符合试验要求53人。

2.1 治疗后骨痛等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变换痛及活动不便等主诉。治疗组2周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

2.2 治疗前后BMD测定情况

2.3 2组治疗前后血钙、磷和AKP的变化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57例患者中出现胸闷、心悸3例,发热、肌肉酸困类似感冒样症状6例。

3 讨论

篇10

【摘要】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三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 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符合Evans分型III、Ⅳ型的1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47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Gamma钉42例。结果:Evans III、IV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粉碎程度、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患者Gamma钉疗效明显优于DHS,不应首选DHS。同时粉碎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全髋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49-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病人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科疾患,骨折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同时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难度较大,由于骨折引起髋关节病残率较高,治疗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后患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康复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患者骨盆X线片及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按Evans法进行骨折分型,选择Evans III、IV型为研究对象,共11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66―88岁,平均74岁。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3年。

1.2手术方法:

1.2.1 DHS组: 使用牵引床,患肢轻度外展内旋位,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自大粗隆上2cm向下作外侧直切口,长12~14cm,显露大粗隆及股骨上段,C臂机透视下于大粗隆下1.5~2.0cm打入导针,导针应位于头颈中心或稍下方,达股骨头软骨面下。丝攻,安装螺钉,DHS钢板,安装加压螺钉应适当。

1.2.2 Gamma钉组: 使用牵引床,患肢轻度内收内旋位,作股骨大粗隆上5~8cm纵切口,分开肌肉,显露股骨大粗隆顶点,C臂机透视下在其顶点偏内侧用开口器钻透骨皮质,导针插入髓腔,扩髓后放入髓内钉先后拧入股骨颈螺钉及防旋钉和远端螺钉。

1.2.3 全髋置换组:患者侧卧位,患肢位于上部,采用后外侧入路,按层切开各层,显露大转子和臀中肌。复位钳临时固定大转子骨折块,内旋髋关节,沿大转子后缘紧贴骨面依次切断短外旋肌群。充分显露大、小转子的骨折线和股骨颈,切除股骨头颈,于小转子平面修整股骨近端,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按术前准备,安装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手术结束时大转子尖应于头臼中心在同一高度,以保证双下肢等长。转子间各骨折碎片尽量恢复其解剖位置,以缝合线固定于假体上端。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1次。

1.2.4 术后处理: DHS组及全髋置换术组患者术后均放置半管或负压引流,Gamma钉组患者术后不需放置引流。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索3~5d,低分子肝素7d。术后辅以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鼓励患者伤肢主、被动的膝踝关节活动及肌肉收缩等。DHS组及Gamma钉组患者3个月内患肢不完全负重,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后逐渐扶拐下地行走,患肢逐渐负重,完全负重必须待x线片复查确认有一定量的骨痂生长后开始。

1.3 观察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髋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髋关节功能评价参照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

1.3.2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 。

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X±s)

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三组手术时间比较,Gamma钉组与DH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P

与Gamma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与DH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Gamma钉组与DHS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55,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与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P0.05)。

三组卧床时间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

3 讨论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正确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自理有重要意义[1]。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并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轻微外力就有可能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伤残率较高。对于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不稳定型和粉碎型骨折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及伤残率逐渐增高。EvanslII型及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骨皮质多有缺损,内固定难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术后易出现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2]。髓外固定系统DHS是用一枚较粗的螺钉代替三翼钉,通过髓内拉力螺钉的滑动加压作用和有侧方套筒的钢板使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能有效防止髓内翻。其最大特点是结构坚固,且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套筒与股骨头颈螺钉之间动力固定的设计允许骨折处的接触。髓外固定系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它的静力及动力加压作用符合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点。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优点显著:1.固定牢固,可有效抵抗顺转子间骨折的剪切应力和内翻应力;2.套筒式连接,具有动力加压及静力加压双重功能,这种动力及静力加压的结合有一定的抗旋转作用;3.DHS的动力及静力加压双重作用非常有利于早期负重和骨折愈合。但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其缺点是由于股骨颈及后内侧骨量丢失过多,不能有效防止旋转,易发生断钉及出现一定程度的肢体短缩[3]。全髋关节置换目前主要应用于治疗各种髋关节疾患,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等。某些学者认为在有严重骨质疏松而骨折明显粉碎时,可考虑行假体置换,但对于预期寿命不长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这种手术显的没有必要[4]。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及理念。认为其治疗的目的不在于骨折采以何种方式、复位、固定,而在于如何能使患者及早下床,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粉碎型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了髋内翻畸形、骨折延期愈合、不愈合及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但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不稳定、粉碎性的粗隆间骨折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1] 叶韶辉,陈鸿辉,梁伟国等,动力髁螺钉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7),964-966

[2] 梁雨田,郭义柱,陶笙等。老年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J],军医进修学学报,2005,2(1):4-5

[3] 张春林,曾炳芳,罗从风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59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