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务劳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篇2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失误在于忽略了关心和关怀这一必修课,而且正如付辉文中自省的那样:父母平时赞许的是孩子拔尖的学习成绩,而同时也默许了她的自私、她对集体的不关心等等。的确,把分数看得比家人的健康和生命还重要,其实是这些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
许多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道德和生活能力更重要,从而放弃或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和生活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他们往往处在这样一些潜意识的支配下,例如:
1.孩子做不好,弄得乱糟糟的还不如自己来;
2.孩子关心家人或家务耽误学习;
3.只要学习好,会不会劳动和关心他人都没关系。
……
生活指导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维持生活的能力,从而丰富和提高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在家庭中,孩子应体验更丰富、更有人情和亲情的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家庭在人成长中的价值――不仅是给予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地方,更是支持、丰富人的精神,协调人的情感,解脱压力的地方。
学会关心,首先是要锻炼孩子的实际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主要包括:
自主安排和计划生活的能力:包括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生活作息时间、日常活动;计划和安排家庭日常活动、计划开支等等。
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处理、做饭菜、洗衣物、整理卫生、购物、乘车、待人接物、自我安全保护等。
关心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关心家人健康、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经济计划、决定家庭事务等。
忽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剥夺他们长远、广阔发展的机会,因为,独立生活是每个人最基本和必需的能力。生活能力及其升华出来的关心他人的品质和书本知识一样,是需要学习和严格要求的;但它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不一样,是需要体验和直接参与才能学会的。
为此,我们向家长建议:
第一,让孩子参与一些琐碎的家务。
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以参与家庭生活和劳动的机会有以下一些好处: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中的创造性;体验父母的辛劳,亲近父母;增添生活乐趣,调剂精神;培养家庭责任感。
第二,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
让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参与家事讨论,参与家庭经济管理等。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希望能够从工作中去体现自我的重要性,他们会从各种学习以外的劳动和工作中,发现自我价值。不论是琐碎的家庭事务,还是成年人认为无足轻重的工作,如果能给孩子参与的机会,将会使他们的性格更完美成熟,生活更快乐,也更富创造性。
第三,父母是生活指导最好的教师。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孩子们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却大不一样,这主要是家长引导和教育的差异造成的。一些很勤奋和疼爱孩子的父母却养成了孩子的懒惰、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不体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坏毛病,甚至由于生活能力差会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使生活无序。许多研究表明:在成长期间就参与家务劳动,生活能力得到一定锻炼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各方面的表现都相当成功。在职业方面,大多数获得较好的成绩;在生活上,对家庭、婚姻及人际关系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而且生活也较愉快。而那些青少年时期在家庭内外都未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的人,却比较易出现心理及精神上不健全的问题,在工作和事业方面的表现也较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某些不良行为。
第四,要了解孩子是否学会了关怀。
篇3
我回答,“让他做家事。”
还有妈妈来问我:“小巫啊,怎么才能让我家宝贝儿喜欢学习呢?怎么才能提高他的成绩呢?”
我回答,“让他做家事,尤其是学做饭。”
关于家务事对于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在其他几本书里都有论述。简单地说,要让孩子“懂事”、不给父母捣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参与家务劳动,从料理自己的内务开始,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感觉到自己是对家庭有贡献的一员,感受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分子的价值,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所有的孩子,从一岁左右会摇摇摆摆地走路开始,都喜炊给成年人帮忙做事情。一方面,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模式,这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积极地参与生活的过程,这是他们感受自身价值的途径。有些家长怕孩子ff{危险,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弄坏物品,也有些家长嫌孩子添乱,更有些家长认为做家事是无意义的活动,就不许孩子接触家务劳动,尤其厨房,更是孩子活动的“”。他们给孩子买来好多玩具和书本,要求孩子玩儿专门给儿童设计的玩具,或者看书“学习”。
可是,从孩子那个角度来看,我们成年人在厨房里丁丁当当热热闹闹,看上去好玩儿极了,那么好玩儿的活动,不许他们参与,他们既羡慕又不解,同时还觉得自己很笨。所以,聪明的父母都乐于让孩子尽其所能地料理家务,既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信,还可以教育孩子自律,一举三得。
明白了上边这个道理,就可以领会为什么做家务还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学习吃力时,他们认为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书本,成年人包揽所有家务,以避免孩子‘分心”。殊不知,一个生活上完全依赖父母的小寄生虫,是没有什么动力、信心和办法来学习的。更何况,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是在静止不动中发生的,而是必须通过动手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烹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调动一个人全面的“本事”,既要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又要利落能十有条不紊。这世界上好的教育都注重让孩子动手制作和创造,只有自己原创的“作品”才赋予孩子真正的自信。会做饭的孩子对自己的感觉更好,也更乐意主动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篇4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市通州区的某社区内,居民自发地举办了几次儿童“跳蚤市场”,让孩子们把自己不用的东西(玩具、文具、衣物等)拿出来交换或出售。在交换或出售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参与,由孩子们自己制定价格以及讨价还价。这本来是件培养孩子成长的非常好的事情,但遗憾的是,“跳蚤市场”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和结束时的整理收尾工作,全部都是家长代劳。家长在做这些工作时,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
还有报道说,在我国,两岁以下的孩子能够自己吃饭的只占20%左右,其余的都是靠家长喂;3岁以下的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服的也只占很少,基本上都是家长给穿衣服。社会的快节奏以及对孩子的疼爱,使得家长容不得孩子花时间去学习料理自己的事情。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大都是在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下,不用思考、不用参与,只要按照家长安排好的一切去做就完事大吉。
家长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成长中的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他们有一种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想探索,但很多家长往往因为“好心”而向孩子泼了冷水。例如,当孩子主动提出要做家务事时,家长却怕孩子做不好而大包大揽,使得孩子成了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温室花朵”。有数字统计表明,中国的孩子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是0.2小时左右,而美国孩子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是1.2小时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孩子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是多么少。家长的“包办”,使得孩子本应在3岁就完成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初步转变,却到了成人期都完不成。他们虽然生理成人,但思维、心理、行为和能力等都没有成人,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族”就是典型的代表。
另外,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大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孩子在一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人们则往往训斥道:“小孩子家,懂什么,一边玩去!”或者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孩子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很多家长会说:“你懂什么,没有你说话的份儿,必须听家长的。”
孩子如果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就不能形成发表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怎么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专家建议
在给孩子充分的“参与”机会这个问题上,希望家长们注意的是:
第一,给孩子“参与”的机会有两方面。一是要给孩子发表自己独立思想见解的机会,二是要给孩子生活实践方面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机会在婴儿期(0~3岁)尤为重要。如果不给孩子参与的机会,孩子就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将来要面对的世界。尽管不少家长都明白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他们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无视,这一点在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体现得非常突出。尽管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但等孩子渐渐长大之后,他们又开始要求孩子什么都要会做,这让孩子们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从小给孩子充分的参与机会,可以培养孩子成人后的责任感。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无论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家长代劳,其结果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意识:父母为我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比如,从小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还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做贡献。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培养了责任感。
第三,从小给孩子充分的参与机会,可以培养孩子成人后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有这样的对比事例:有一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锻炼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动手能力,哪怕刚开始他做不好,家长也尽量让他自己做。结果这个孩子长大一些后,自立能力和主动性都很强,能够很好地适应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另一个孩子则是家长喂饭喂到3岁,衣服、鞋子都是家长替他穿,更不用说其他的事情了。结果孩子长大一些离开家长后,毫无生活自理能力,从来不主动做事,净等着别人为他服务,为此,大家都不愿与他相处。可见,从小就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是何其重要。
篇5
看似只是小小的家务劳动,却与孩子的动作技能、
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帮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让孩子了解生活、爱上生活。
根据年龄,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
9-24个月: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
2-3岁: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独立进食;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K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独立睡觉;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筷子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穿衣,并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背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第二天上学要用的各种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扫地擦地;清理洗手间;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养小植物。
孩子做家务像“帮倒忙”,父母该怎么做?
1.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迎合这个阶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孩子,Ta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了很大帮助。
2.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提供一份孩子能做的家务清单,让Ta选择,从而让Ta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务。
3.把任务细致化。别告诉孩子“把你的房间收拾好”这种话,应该把任务拆分成数个步骤,比如告诉Ta“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等。
4.忘记“完美主义”。如果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擦的桌子不够亮,不要去批评Ta。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不要给孩子一把比Ta还高的扫帚。如果你想让Ta帮你收拾饭桌,那么,就只让Ta把吃剩的饭菜帮你拿进厨房就行了。
6.不要强迫孩子。孩子不愿配合做家务时,要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比如这样说:“我可以让你玩10分钟,10分钟一到,你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
7.提供奖励。将孩子每天要做的家务绘制成一张图表,每当Ta完成其中一项时,就奖励Ta一颗小红星。而每隔两三个月,奖励一个Ta希望得到的礼物。
篇6
女性消费者数量庞大,占整个社会总体消费的绝大多数。据统计,女性消费者占中国人口的48.7%,对消费活动影响较大的中青年妇女,即年龄在20岁~55岁的那些占人口总数的21%。女性消费者群体数量庞大,是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体。如果将实际购买者和购买决策者的数量统计出来,这个比率将会更高。由于在家庭中同时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种角色,使她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也是大多数儿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都要认清,虽然女性不是企业产品的使用者,却是产品的实际购买者,或者对购买行为有决策权的重要人物。女性对日常用品有绝对的购买决定权。对于买房、家庭装修、私家车的购买也具有很大的建议权,女性做决策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商家只要打动了女性消 费者的心,就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女性消费者影响力大。女性通常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善于通过说服、劝告、传话等,对周围其他消费者产生影响。女性消费者会把自己购买产品的满意使用感受和接受的满意的服务经历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利用一切机会向其他人宣讲,以证明自己有眼光或精明。反过来,女性购物决策也较易受到其他消费者使用经历的影响。这个特点决定女性是口碑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一些产品通过女性的口碑传播可以起到一般广告所达不到的效果。但成也口碑,败也口碑,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维持住女性消费者,因此女性顾客的反馈和口碑非常重要,商家一定要讨得女士的欢心才能赢得市场。
个性决定购物倾向
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外表和情感因素。男性消费者在购物时,特别是购买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时,较多地注意商品的基本功能、实际效用,在购置大件贵重商品时有较强的理性支配能力。而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状,特别是其中表现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视,往往在情感因素作用下产生购买动机。款式色彩产生的联想、品牌的寓意、商品形状带来的美感或环境气氛形成的温馨感觉等都可以使女性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有时候是冲动型购买行为。购物现场的环境和促销人员的讲解和劝说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有时甚至能够改变她们之前已经做好的消费决定,使其转为购买促销的产品。
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细节设计。女性消费者心思细腻,追求完美,购买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和装饰品,如服装鞋帽等。因此对购买商品时比男性更注重商品细节,通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之间进行比较,更关心商品带来的具体利益。现在丰富的同样的产品比性能,同样的性能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甚至一些小的促销礼品和服务人员热情的态度都会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决定。这就要求商家对产品的细节做到尽善尽美,避免显而易见的缺陷。
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创造性。目前我国中青年女性就业率较高,城镇高于农村。她们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劳动,所以迫切希望减轻家务劳动量,缩短家务劳动时间,能更好地娱乐和休息。为此,她们对日常消费品和主副食的方便性有更强烈的要求。新的方便消费品会诱使女性消费者首先尝试,富于创造性的事物更使女性消费者充满热情,以此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营销策略孕育而生
由于女性在消费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扮演的特殊角色,形成了其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厂家要充分重视这一庞大主体,针对女性的特点,改善生产和经营,以便吸引和维持女性顾客,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
女性商品设计要重视细节和外观形象,体现流行和时尚。女性对生活方式的反应要比男性快,女性的审美观影响着社会消费潮流。自古以来,女性的审美观就比男性更加敏锐。现代社会的职业女性对生活中新的、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总是充满热情。年轻女性的心境受感性支配着,女性不仅自己爱美,还注意丈夫、儿女和居家的形象。
商品的流行大多是随女性的审美观的 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商家也通过每年改变产品的流行样式,利用潮流的力量来激发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女性对于落后于时尚流行趋势是最不能忍受的。而一般的女性消费者对流行的判断就是商家又推出什么新款式,别人都在穿什么、用什么,即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明星广告起了极大的煽动作用,知名人物做产品形象代言人也会明显地促进产品的销售。
采用各种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迎合对价格敏感的女性消费者。采用适当的促销手段,增进女性消费者对本企业及其产品的好感,是开拓女性消费者市场的重要途径。价格的影响对女性比对男性大的多,一般来说女性很少能够抵制住降价的诱惑。在市场中进行讨价还价的绝对多数都是女性消费者。一方面出于女人节约的天性,比较有耐心,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中大多数是女性掌握家庭财权,直接控制家庭日常开支。男人“开源”,女人“节流”,这是大多数家庭的理财方式。
有些女性一方面会花上几百元上千元买一套流行时装,而另一方面在菜场上买菜却对于几元几角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可见女性比较计较小数目的低档品,而对高档品却认为价高质好。附赠品正是迎合了女性的这种心理,比如,两个商店的营销策略不同:一家是低价,另一家是高价但有附赠品。很可能女性在没有时间或能力比较两家商品的质量时,认为高价的质量一定好,而有附赠品就更吸引了她们。
篇7
关键词:离婚自由保护
当面对不断升高的离婚率、更多的因父母离婚而受到伤害的儿童以及因离婚而陷入贫困和痛苦的一方当事人时,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应该建构一套有效的制度和程序,以确保将离婚给当事人的伤害降至最小程度,并切实保障离婚后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及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不因离婚而陷入贫困。
一、对离婚自由进行适当限制
(一)自由的相对性特征
“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个人的自私的自由。此时,自由是一种状态,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自由又是一种结构,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凭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的人的自由。从而认为这种自由只是正义的代名词,是与正义的同一。”[1]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社会中的自由要求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不损害其它人和整个社会的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社会正义,或者说自由的限度或外延是社会正义,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就是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社会正义,人类必须对自由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或者说要准确把握自由的内涵和外延。
(二)离婚自由的相对性表现
离婚自由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婚姻法自身的约束。
首先,婚姻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离婚自由是对结婚自由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婚姻自由的保障。无论结婚自由还是离婚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和离婚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指明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范围,划清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因此不得滥用离婚自由这一权利损害配偶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
其次,婚姻法在属性上虽是私法性质,但亦应该看到婚姻家庭主体之间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主体间的利益价值运行规则,人身依附关系、伦理关系强烈,家庭成员间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婚姻法具有强烈的“公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所以2001年修正《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对离婚自由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和必要的调整。
最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对婚姻自由的理解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离婚自由的相对性、地域特性、特殊性更为强烈。所以2001年《婚姻法》第五十条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婚姻家庭法作出允许变通的规定。
(三)正确理解离婚自由应有之意
真正做到离婚自由将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离婚自由在婚姻法中的应有之意应为:
1、离婚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为基本前提,这是由社会主义婚姻的本质(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结合)和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离婚的目的是为了埋葬死亡的婚姻,是为了解除双方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而不应该因为离婚而加重痛苦或造成新的折磨。
3、离婚自由体现的是社会正义,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一方特有的生活困境,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其他成员创伤式的精神伤害。
4、结婚意味着爱情的结合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承担,离婚也应该反映爱情的破灭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应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2]
二、离婚具体法律制度的相关构思
(一)离婚原因立法宜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
婚姻法关于离婚原因应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即以婚姻破裂为离婚的惟一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双方当事人就离婚达成合意即可申请离婚,由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领取离婚证。如仅就离婚达成合意,就财产的分割没有能达成协议的,由婚姻当事人单独向法院提起分割财产的诉讼。
2、婚姻双方当事人均无证实对方有过错或因犯罪行为造成婚姻破裂的义务。
3、“婚姻破裂”的标准确定为配偶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经法院调解无效。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婚姻当事人无需向法院说明离婚理由,法院只审查确系婚姻当事人一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可确认。
4、不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而剥夺其提起离婚的权利,否则在当事人双方均有过错的情况下,这一死亡婚姻将无法解除。
5、应当尊重婚姻法对离婚权的限制,如在女方怀孕、哺乳期内,男方不得提起离婚诉讼等。
(二)确定共同财产分配的按需分配原则
离婚财产分割方法是离婚自由利益衡平机制的重要一环,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离婚官司就是分财产官司”,而现实也表明多数离婚诉讼的财产分配左右着当事人对待离婚的态度。
夫妻财产制度及其离婚时分割方法的演进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正义理念的逐步实现。从妻子离婚后一无所有的财产并吞制到可以拿回部分嫁妆价金的统一财产制、从夫妻各自所有的分别财产制到离婚时有权获得一半财产的共同财产制,直至结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离婚时有权分享增值的分享财产制,更多的国家对家务劳动给予与职业劳动等同价值的评价。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均外出工作,是否有经济收入,对家庭所作的贡献视为相同,因此,即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行分别财产制,根据离婚时公平财产分割法,一方仍有权分得对方的财产。中国2001年修正《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所得的共同财产离婚时适用均等分割原则,以及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等原则,但这些貌似公平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所引致的后果常常使当事人感觉不公平,违背正义的理念。因为尽管对夫妻共同财产平等分割的原则隐含着保护无社会工作、承担主要家务劳动一方的利益的理念,但这只是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对家务劳动付出的回报。但是,从事家务劳动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补偿,也无法分享因其贡献而提高了人力资本一方的预期利益。
笔者认为,中国婚姻法应当采用公平财产分割法,公平分割财产的机制就是要在离婚时,主要不考虑婚姻期间财产的状况和财产的来源,而重点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因此,各方面条件处于弱势的一方,不仅可以分割一半共有财产或分享对方增值的财产,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比例:
1、分割财产时首先区分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区分的标准有(1)当事人约定,婚姻当事人就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性质进行约定的,从其约定;(2)取得时间,结婚之前取得的为个人财产,结婚以后取得的为共同财产;(3)财产性质,专属于婚姻当事人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其余均为共同财产。
2、对共同财产的分配不再与过错相联系,分配的标准是以当事人当时或未来的财产需要和收入能力为基础。分配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夫妻双方各自的就业能力、商业机会;(2)夫妻双方各自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3)夫妻双方各自的身体状况、年龄差异;(4)个人财产的数量和质量;(5)婚姻持续的时间和各自对家庭的贡献。
(三)确立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原则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而需要离婚的家庭,现行2001年修正《婚姻法》没有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角度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从程序和实体诸方面设计,保护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的离婚过程中受到最小的伤害。
1、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进行。
与诉讼离婚相比较,两愿离婚更不利于社会对婚姻的挽救,婚姻登记机关只要审查离婚合意是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同意离婚,发给离婚证,并不问双方当事人对离婚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有没有尽到责任。现实中,有很多的当事人为了尽快达到离婚的目的、或为了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甚至迫于对方的压力等原因,会主动放弃代未成年子女向对方索要抚养费或足额生活费的权利,表面上是自愿的,但其实质是违反婚姻法精神的,将未成年子女置于危险困境的边缘,极易导致未成年人陷于贫困和痛苦之
中。强制通过诉讼程序离婚,法院会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减少其因父母离婚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的可能性。
2、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暂缓离婚。
可由法律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凡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要离婚的,配偶双方必须先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由受理离婚诉讼的法院进行审查,在配偶双方没有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之前,离婚诉讼中止进行。
(四)建立配套的离婚辅助救济制度
法律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应当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离婚救济制度通过损害赔偿强制过错方补偿无过错方的损害,抚慰受害者的精神,达到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目的,实现法律正义;通过离婚扶养费、补偿费和经济帮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离婚时的弱势一方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保障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综观各国立法,离婚救济制度有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扶养、离因补偿和离婚经济帮助等多种形式:
1、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项古老的离婚救济方式,早在实行过错离婚主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属夫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3]尽管现代盛行无过错离婚主义,一些国家仍将离婚损害赔偿作为重要离婚的救济方式。因为,过错可以不作为是否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但法律对确因一方过错所引起的离婚不应无所作为,只有追究有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才符合法律的正义。
但是,近年来,对在无过错离婚的背景下是否还应采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思与讨论。有学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背离了无过错离婚原则,加大了离婚成本,有使纠纷时间延长、扩大当事人之间的鸿沟,延缓当事人走出阴影之嫌。[4]这种反思在制定法律上得到了反映,如2000年修订的瑞士民法典亲属编取消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了易于操作的离婚扶养制度,对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生活困难者与遭受损失者通过离婚扶养予以保护和救济。
2、离婚扶养
综观现代各国的离婚扶养制度,原则上是基于需要,不考虑当事人的过错情况,是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原配偶提供的必要的救济方法,以公平和补偿为理念。离婚扶养与夫妻之间的扶养性质不同,离婚已解除了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双方自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即已消灭。但对于因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或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一方,则通过离婚扶养的方式,补救因离婚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补偿当事人一方因结婚所产生的对婚姻信赖利益的损失。设立离婚扶养制度意在确保离婚自由的同时,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婚姻关系中弱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社会负担。所以有学者认为,离婚扶养请求权是因夫妻身份而生之扶养义务在离婚时的延伸和表现,或者说是离婚导致的婚姻生活保持请求权的丧失之填补或救济,是对离婚不良后果的有效弥补。[5]离婚扶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逐渐摈弃过错理念,不拘泥于形式平等。
3、离因补偿
离因补偿是指离婚时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财产,以弥补对方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离因补偿重在公平,保障离婚当事人不因离婚而造成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减少离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离因补偿的请求权人无须负担他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只要负责举证离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种损害即可,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裁判。如法国民法典第270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配偶得向另一方配偶支付旨在补偿因婚姻中断而造成的各自生活条件差异的补偿金。补偿的数额,依受领方的需要以及给付方的收入情况而定,但一般应当考虑离婚时双方的生活水平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此种情况的变化。
4、离婚经济帮助
离婚经济帮助是指离婚时对生活困难的一方,另一方有扶养能力的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困难方一定的资助的制度。离婚经济帮助是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来一直沿用的离婚救济方式。
2001年修订《婚姻法》在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时应对困难一方给予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增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强化了经济帮助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离婚救济制度体系,它反映了我国有关离婚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由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发展为保障离婚自由、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与法律公平。不可否认,这一离婚救济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立法观念仍显落后,一些法律条文只注重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未充分考虑实际结果的公平与平等,这就使表面上公平平等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身处弱势一方的利益难以得到救济。如修订后的离婚经济帮助仍然存在条件苛刻、帮助时间短、适用范围窄,受助者难以得到真正帮助的问题。其次,各种相关规定仍过于抽象、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关于离婚时对家务劳动的补偿规定就几乎是形同虚设。[6]再次,程序公平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如损害赔偿的取证难就是由于举证规则没有从受害方的视角为他们着想,其结果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难以真正实现其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引起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何将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衡平理念实质性地体现在我国的离婚制度和保护妇女离婚权益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制定出一套不拘泥于形式平等,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周密严谨,操作性强的离婚衡平制度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与完善
(一)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1、婚姻案件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分析
婚姻纠纷属于民事关系纠纷的范畴,但与其他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普通民事案件又有所不同,因为婚姻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主、财产关系为辅,财产关系大多带有强制性,且权利义务的对等互动要求低。[7]由于婚姻关系的特殊性,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制度已作了某些特殊规定,如权的特别限制、必须的调解程序等,然而这些特殊规定并不能完全适应婚姻案件审理的需要,因为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普适性与婚姻诉讼的特殊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普通民事诉讼的对抗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冲突,但由于当事人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自然属性、人身和伦理属性,使他们之间的争议不仅需要运用事实和证据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此处理案件时要考虑合情合理合法,要考虑他们日后生活的和睦相处,以对抗式诉讼处理婚姻案件,容易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案件向极端方向发展,造成当事人之间互不相让、彼此敌视。
(2)普通民事诉讼的公开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一味强调公开原则,对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许弊大于利,尤其在我国“家丑不可外扬”传统文化影响下,婚姻纠纷本来就是不可示人的私事,在大众面前论争,会使双方受到很大的伤害,一旦公开审理,双方为了面子都想胜诉,其行为可能会走上极端,结局可能会只剩离婚一种了,婚姻关系改善几乎不再可能。
(3)普通民事诉讼对审判效率的追求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在一般民事诉讼中强调“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是正确的,但对于婚姻案件强调效率未必有益。有时,婚姻诉讼的发生是出于当事人的一时激愤,对这类案件除了依据事实和法律处理外,时间也是很好的方法,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所以对婚姻案件宜拖延不宜速决。[8]
2、建立婚姻案件专门民事诉讼程序
制定专门的婚姻诉讼法或者民事诉讼法中的婚姻特别程序,建立专业化的法官和法庭。
(1)离婚案件的审理不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前提条件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一般而言,在离婚诉讼中导致双方当事人无法就离婚诉讼达成协议的情形主要包括有是否同意离婚、子女由谁抚养、抚养费用的确定、夫妻财产如何分割以及共同债务的承担等问题。有的就其中一个问题争执,有的就多个问题争执。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普通的离婚案件不属于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
(2)离婚案件的审理不设最长期限。
就离婚案件个案而言,没有审理期限的限制,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要求承办法官高度的自我约束。
(3)强化法院审理期间的调解力度。
调解是离婚诉讼法定的不能省略的必经程序,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调解原则,从受理案件开始到判决前为止,审判人员都可以依职权主动进行调解。[9]同时,调解不仅是审理离婚案件的程序性要件,也是判断应否准予离婚的实质性要件之一,只有当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时,法院才可以准予离婚。
(4)对离婚案件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判决,实行一审终审。
离婚诉讼审理的对象是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关身份关系的判决应当确定一审终审原则,避免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否则对社会、对他人均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1、实施自由离婚制度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关系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结婚、组成家庭是婚姻当事人减轻社会对个人不利影响的堡垒,离婚使得婚姻当事人抗击外部对己冲击的能力减弱,如果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及时弥补所丧失的婚姻家庭的这一功能,对于平衡其利益、慰抚其精神,尽可能减少离婚事件给当事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使当事人不必因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长期忍受配偶的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初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从而真正实现离婚自由。
2、加快发展与离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离婚后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对离婚后造成的一方陷于贫困,可以通过离婚辅助救济途径解决,如果不能使生活困难者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国家应当承担离婚后的社会保障救济责任,即离婚后生活困难的或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的一方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
如英国现行的法律在处理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上,强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考虑,因为英国离婚的人群当中大部分是收入较低的平民,在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付比较高的抚养费几乎是不现实的。相当一部分英国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家庭,失去了必要的在社会上竞争劳动岗位的能力,或者说她占有的社会资源与其他人相比要少得多。如果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妇女离婚后就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她也不必因为担心离婚之后得不到生活保障,而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继续迁就下去。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婚姻家庭的立法有深远意义。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建设绝对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步发展,因为家庭物质生活的内容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这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的立法,以对离婚之后的弱势一方提供更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
注释:
[1][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王瑞昌译,《自由与传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5-106页。
[2]梁冰、王道强:“论‘离婚自由’的‘必然性’和‘相对性’”,载中国法学网,/shownews.asp?id=12503,2005年7月4日。
[3]《法国民法典》,罗洁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4]罗丽:“论日本的离婚抚慰金制度”,载《法学评论》2002年卷第2期。
[5]陈小君著,《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6]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7]曹诗权著,《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篇8
一、我市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为:小学阶段入学率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失辍学率则越来越高。被调查的7-15岁近万名儿童中,小学阶段一年级按时入学率男孩达100%,女孩达98%(净入学率均为100%),小学辍学率男孩达0.12%,女孩达0.30%,初中辍学率男孩为1.5%,女孩为3.2%%,高中阶段辍学率则更高。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学龄儿童中,女弦的按时入学率低于男孩多而辍学率却高于男孩。
二、成因
1、家庭贫困是女孩失辍学的主要原因。失学女童中,绝大多数为家境贫困而失学,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多为:无父母(父母双亡、父死母嫁)或单亲家庭、父母智力低下或身体病残,此外还有家庭多子女、家庭意外天灾人祸等,他们温饱问题都无力解决,又哪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呢?此时温饱问题取代了教育。
2、女童家务劳动多,学习时间少,造成她们学习成绩差而失辍学。调查资料显示,女童家务劳动每天为2小时的达90%以上,是劳动的主要帮手:做饭、洗衣、挑水、看牛、养猪,有的甚至上学还要背着一个弟弟或妹妹。这些劳动分散了她们的精力,造成学习时极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尤其在一些特困家庭中,女童还要承担很大的劳动强度,下地干成人干的农活,造成学习跟不上而不愿上学。
3、承受不起大学高额费用和认为毕业后工作照样难找,致使女童弃学外出打工。许多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学会认几个字就行,不必学那么多,再说读大学的费用我们也承受不起。况且上不了重点、名牌大学,毕业后照样找不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不如早点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因此尤其对那些贫困家庭来说,最多读完小学便出去打工赚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出去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替人做小保姆或到工厂做简单、廉价且劳动强度大的手工活。
4、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导致女生的流失。由于受封建传统恩想的影响,许多父母认为迟早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所以在家庭较贫困的情况下,首先要保男孩受教育,于是便出现了男孩背书包上学,女孩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的现象。
三、对策
“教育好一个女童,就是教育好一个母亲,教育好一个母亲就是教育好一个家庭,进而教育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1999年11月份,由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在桂林召开了“面向21世纪女童教育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呼吁要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教育部副部长在会上介绍说:“对女童教育的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大力发展女童教育已成为中国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全国妇联将女童教育纳入“女性素质工程”,
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金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扶贫力度。贫穷是造成女童失辍学的根源。除政府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扶贫帮困到户,让每一贫困户得到实惠而真正脱贫。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对那些父母双亡或双残的特困户,民政部门给予补贴外,学校也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减免、缓交等办法,帮助女童入学。虽然以上措施各乡镇、村均已实行,但还需加大力度。
2、强化政府行为。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组织学生入学和控制学生辍学工作纳入教师和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把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有关乡(镇)村干部身上,切实强化考核奖惩制度。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各级政府层层制订了扶贫帮困、防止学生失、辍学的通知规定及村规民约,但却落实不够、流于形式。为此,我们要加大执行力度,一方面物价、教育部门要公开学生的收费标准,提高收费的透明度和家长群众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学校收费执行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另一方面,各乡(镇)村教育办公室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劝学工作,对经说服教育仍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要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3、积极实施“春蕾计划”,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救助失学女童。旨在民间广泛筹集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继续求学的“春蕾计划”活动,在我市实施八年来,一大批贫困女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无私捐助。多年以来,我们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县、乡(镇)妇联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长期开辟捐助热线、捐助专栏、捐
篇9
一、影响女工成才的因素和解决的对策
当前,在油田企业内部,女职工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工种单一,业务知识狭隘等都是女职工素质亟待提高的表现。
从主观方面看,女职工自身存在两种依赖性。一是对社会的依赖性。有些女职工认为,个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丈夫与孩子,而女性的进一步解放则取决于社会政策,把不幸归结于做女人的“命运”。二是对家庭的依赖性。往往以“保一个”为原则,让男子去学习、深造、出成果,自己却心甘情愿地充当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为了孩子和家庭,有的女职工不得不放弃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从客观方面看,女职工都必须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间,肩负三重责任,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应尽的责任。丈夫们要求妻子事业上是个内助,生活上是个依靠,感情上是个寄托;孩子们要求妈妈生活上要像保姆,学习上要像教师,感情上要像朋友;单位要求女职工智力、能力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而时间和精力并非对女性格外宽宏,这样,女职工的负担就重于男子,由此而产生的烦恼及挫折也大大超过男性。
要解决好女职工的素质问题,社会、企业、家庭都必须给女职工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就社会的支持来说,要给女性更多的塑造自我形象的场所。我国从法律上保证了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与就业机会与男性相同,工作上与男性同工同酬等法律法规,最主要的还在于执行和落实。对油田企业而言,应该为女职工提供更多的社会劳动,帮助她们更好地解决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使之安心工作,作为油田企业领导者要帮助和鼓励她们解放思想,打消顾虑,甩掉包袱,努力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夫妻要合理分工,减轻女职工在家务劳动中的超负荷份额,缓解家务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然而,提高女职工素质的关键还是要加强学习。知识经济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逐步成长为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的新型女职工。
二、以人为本,切实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女职工的索质提高了,油田企业还必须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工会女工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引导、保护工作,这样才能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到油田企业的建设之中。
当前维护女工合法权益的焦点就是维护女职工的经济权益。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基本职能,以维护好女职工的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和诉讼等5个方面的权益为基础,以注重维护好女职工的特殊利益为切人点,开展好以下维权工作。
首先,维护中要做到“三个并举”,处理好“三个关系”。维护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包括特有的“五期”保护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在不同时期她们所需维护的内容不同,维护的手段不同,在油田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各个时期所需维护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维护中就要做到“三个并举”,处理好“三个关系”。“三个并举”即长远的维护与眼前的维护并举;宏观的维护与微观的维护并举;建立机制实现维护与办实事实现维护并举。“三个关系”即要在维护大局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女工切身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既要维护女职工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她们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民益和精神文化利益;既要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引导和帮助她们增强“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质。
篇10
上个周五下午参加了实验小学的家长大课堂,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向我们讲述了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要养成好习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深受父母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言传身教,按照父母的生活习性、思路学做人。只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好习惯,注重好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好习惯在孩子的身上扎根。
好习惯要从小开始就要求孩子能够独立“整理书包”、“整理床铺”、“折叠衣裤”。父母要以长远目标为重,孩子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劳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条件;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一种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视劳动为美德,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指导督促,逐步养成和掌握。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管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成为爱劳动,对劳动怀有一种光荣感和亲切感的好孩子。
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让他们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能丰富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他们顽强的意志。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通过动手劳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会以创造的成果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一个人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反映了这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卫生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又必须从小养成。明确地规定看电视的正确姿势,每天入睡、起床的时间,饭前便后洗手,衣着整洁,勤洗头理发等等,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在教学之后只能作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评比,平时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家里,孩子的父母亲眼目睹,清清楚楚。所以,父母的具体指导和及时督促胜于学校教师的教育,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同时也身为儿女,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好习惯,父母就要做好榜样,从自身先做起。比如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就可以趁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陪父母吃顿饭;父母过生日或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买些礼物,还可以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上下公共汽车时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先上或者先下,车上没有空位时可以把座位让给老人,这父母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也体会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孝敬老人、尊重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学会了尊重老人。又或者利用睡前十分钟,跟孩子聊聊天,给孩子讲些尊老爱幼的小故事和名人小故事,从故事中学会做人等。
- 上一篇: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措施
- 下一篇:老年护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