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 群体性突发事件 表现形式 预防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近几年来,发生在人民法院系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发生在案件审判处置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危害了人民法官、诉讼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民法院的财产安全。这类群体性、突发性的事件性质恶劣且其发生呈逐年增多态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直接管辖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肩负着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职责,同时他们也担负起处置法院系统内突然事件的重任。这些突发事件发生迅速并且无规律可循、不可预见,一旦不能立刻处置或者处置不当都会对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依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已经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与类型
(一) 突发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界定如下: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多人参与,扩大事态、加剧冲突、使用暴力等手段扰乱、破环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突然性。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契机诱发的,它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形式出现,事件的规模和影响程度是人们无法事先预测和掌握的,它具有不可预见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人们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社会资源也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往往会出现处置不当的结果,因此造成恶劣的影响。
2.破坏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对公共生命构成威胁、造成公共财产损失、扰乱和破环公共秩序以及造成公众心理障碍等等。这些破环很多都是不可恢复的,一旦发生,就实实在在的存在,自始至终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破坏虽然可以逐渐消减,但是往往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代价。因此必须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置,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破环和不良后果。
3.紧迫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且突发事件的发展规模和影响深度都难以估计和预测,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必须立即行动,依法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妥善处置,避免突发事件造成更加严重的和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突然事件相比,群体性突发事件采取集结力量的方式,它对社会影响面大、冲击力强,处置起来难度更大,也更容易产生遗留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多,而且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2)涉及的行业人员众多。我国的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各行各业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矛盾,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参与人员身份复杂。(3)表现方式激烈。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往往采取过激的方式,有时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处置不当,矛盾会不断加剧,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
(三)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突发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哄闹、冲击法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审判活动中,参与者主要利用旁听、参加庭审活动等机会在法庭上进行哄闹、辱骂或者围攻法官、公诉人、证人、以及对方当事人等,扰乱、破坏了正常的法庭秩序,影响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序进行。
2.暴力抗法。主要变现是判决的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亲属为了逃避执行,在人民法院执行判决或裁定时,利用暴力手段,冲击执行现场、殴打工作人员、损毁执行材料、破坏执行车辆和器材、抢夺警械用具或者自伤、自残等一系列严重阻碍判决正常执行的违法行为。
3.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是指在司法警察押解被告人或犯罪分子的过程中,不法分子为抢夺被告人或犯人,聚众对押解车辆进行非法拦截,暴力伤害押解人员,或者被告人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脱逃的行为。
4.枪击、爆炸类。主要是指参与者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等进入法院机关、庭审现场、办公场所等进行枪击或者引爆,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情况。
5.集体上访类。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人民法院的裁判结果不满,因此采取静坐、喊口号、拉横幅、堵大门等过激手段,达到获得群众围观、引起社会关注的目的,此类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更为激烈的扰乱法院工作的行为。
三、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
坚定处置突发事件的信念。各级人民法院对于突发事件要有坚定的立场,要有处置暴力抗法者的决心,无论规模的大小和影响的好坏,都必须严格地坚持依法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严格按照各类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情节严重者,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基层法院要加强与司法警察和公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坚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心。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对司法警察的政治立场、擒拿格斗技能、驾驶能力甚至射击等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司法警察要有坚实地警务基础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反复、多次的演习,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人员的反应能力、布控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
改善司法警察所配置的装备。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不仅需要计谋、手段和措施,还必须要有精良的装备。当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面对突发事件行为人的各种暴力攻击时,司法警察需要有精良的抗暴警械。根据《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资格配备和使用警械和武器,因此为了大力防范群体突发事件,司法警察必须配有网枪、防弹、防刺背心、手套,要有警棍、盾牌等警械装备,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科技优势。
四、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果应对措施得当、处置方式合理的话,可能会防止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损坏的发生。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本文认为司法警察常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如下所述。
(一) 制定各类群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司法警察管理部门要依据当地的具体执法环境,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来明确各类群体事件处置的目的要求、处置的原则和方法、处置的分工部署以及相关的联动机制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模拟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处置演练。
(二)执行任务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为了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司法警察执行任务之前,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各种可能的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预计突发事件的规模、影响等因素来合理的布置警力,明确各个司法警察的分工。
(三)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工作
依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的要求,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必须严格、细致和文明检查进入审判区人员的人身和随身物品,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有权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检测出的各类限制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危险物品进行处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检查的方法有检测设备检查和人工检查两种检查方式。
(四)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上文可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有六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这六种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对于哄闹和冲击法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值庭的司法警察可以警告并制止事件行为人,告知其行为将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若警告直至无效,可以按照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所制定的强制措施进行处置;对于暴力抗法事件,司法警察必须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束缚抗法者,收缴相应的危险品,谨防抗法者做出过激行为;出现劫夺人犯或暴力脱逃等恶性群体事件时,司法警察必须立即制服被告人,严密监控其他被告,将所有涉案人员进行分开押解或看管;对于集体上访事件,司法警察可以协同接访工作人员对上访人员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
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危机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因其属于政治性敏感的群体性系统,更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对于突发事件的涵义、原则、处理方法、相关法律规定等有着一些独到的体会,愿与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分享经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首先,校方教育管理不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个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交通或其他意外事件等,是造成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其次,校方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不作为,工作失职,致使学生心理失衡等,是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此类事件来得突然,事出多因,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本文拟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以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类型为基础,着重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rich Becker)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的。此后,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也给出了很多种定义,由于依据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种定义,笔者把突发事件的概念总结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突然发生的、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事件不易应对,且不能采取常规的处理方法;二是事件突发、紧急、扩散速度出乎意料。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它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很显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畴。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单指“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校内学生实施或以学生为侵害对象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原因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即“学生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诱发及事件本身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的不同,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的是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发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是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社会联动能力强,影响面较大,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有一定的组织程序,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口号,政治目的明显。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多因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学校管理不善而诱发,行动目的明确,但社会联动能力较弱,影响面有限,与政治敏感性问题无多大关联。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突发安全事故
突发安全事故包括意外交通事故、实验室爆炸、建筑倒塌、拥挤踩踏等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等事故,学生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盗窃、抢劫、故意或意外伤害、自杀、火灾等治安类事件,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生听信社会不法分子的谎言而上当、受骗等。
二、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通过思想教育、品行引导、纪律约束、人格影响等手段方式,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进行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性、关键性。
三、辅导员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
多数情况下,辅导员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的处理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般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最高境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学生事务的处理,特别是突发事件,这句话非常适用。
多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有迹可循的、可防可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预警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好坏。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成为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处理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预警系统模式。
第一,辅导员在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把工作做到细处、做在平时。贯彻落实好“六深入”: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和深入网络。在深入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够获得关于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网络平台如微博、QQ群、空间、论坛等也能反映出学生的近期动态,综合现实生活和网络所得学生信息就能基本掌握学生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关注、引导和管理。
第二,建立完善的班级信息无障碍通道。通道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班委、宿舍长;另一条则是党员。这两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对班内同学的监督获得大量的信息,辅导员指派相关班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这些信息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离校,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刚入学时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的统计、汇总,重点是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团支书等相关班委负责学生活动方面的信息,是否进入学生会、加入了什么样的社团、是否外出兼职等;学习委员负责成绩方面的信息档案,每个学期考试的成绩排名、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与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评优评先等;副班长负责考勤方面的信息档案,晨读晨练、课堂出勤、外宿情况等;心理委员负责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档案,班里每位同学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测试情况、恋爱情况等做出详细的跟踪记录。
第三,辅导员结合班委和党员,在信息档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和诊断,筛选出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预警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情景——应对”系统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林洲,陈佳文,简福爱,袁珊,梁沛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诱因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4]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杨雪岩,大川.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别划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6]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
篇4
一、深入贯彻学习,提高认识
为充分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我办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一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全国、省、成都市和*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精神,安排布置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确保我办应急管理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在突发事件面前能沉着应对。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我办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市上有关文件精神,经办党组和主任办公会研究,成立了*市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处理移民突性领导小组,由办党组书记、主任蒲良全任组长,全面负责各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副主任赵新天、宋海燕,调研员王其林、范开明、王志福任副组长,分别负责我市河东、河西片移民安置乡镇和移民搬迁乡镇的移民突发性的应急管理工作及其它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协调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对口联系乡镇,配合乡镇移民办搞好移民政策的落实和稳定工作,开展应急演练,协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科学编制预案,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我办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我市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今年初,我办制定了《处理移民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移民突发性,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提高实战能力,结合《应急预案》,上半年,我办组织了×××次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领导小组沉着应战、果断指挥;各科室紧密配合,互相协调,组织干部职工立即停止工作,并迅速关闭电源,抢救重要资料,然后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成功应对了突发事件。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的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救援机制。下半年,我办还将组织×××次应对移民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演练活动。
今年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当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来临时,我办立即组织干部职工疏散救生,并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由于平时认真演练,措施恰当,此次地震中我单位人员无一受伤,所有移民档案资料均完好无损。
五、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保证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合理,使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我办聘请了市上有关部门有经验的同志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
六、认真排查隐患,防止移民不稳定事件发生
由于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移民群体性上访。针对此,我办对容易引起移民突性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问题和可能会进京上访人员逐一进行清理,彻底清查危险源,并将危险源的事由、涉及人员、形成原因、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重点加以解决和应对。同时,组织包乡干部对自己所负责的乡镇每月进行一次不稳定因素排查,排查结果由科汇总后上报市上有关部门和成都市移民办,如遇重大问题立即上报,确保我市移民稳定。
七、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篇5
关键词:个体性;突发事件;表现;成因
注:本文为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应对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Z2012A07
一、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此可见,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在广义上也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
个体性突发事件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或少量人所遭遇的,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仅仅属于个人或少数人遭遇的突发事件,其区别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个体性突发事件包括个体被伤害事件,如个体意外伤害或生病事件;个体犯罪事件,如出现个体杀人行为(倾向)的突发事件;个体失踪事件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因学生个体行为所引起的或者因不可控制因素所引发的,在一定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秩序、社会生活、高校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或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事件。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个体性,即只涉及个体的学生或者少量学生,不具有社会普遍意义;二是突发性,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具有突然性,出乎意料;三是危害性,即对学生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学校秩序等产生危害。只有具备了个体性、突发性和危害性这三个特征,才可以构成完整的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
二、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是作为高校个体的学生所遭遇的,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仅仅属于大学生个人遭遇的偶然事件,虽然它不像群体性突发事件那样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但是它也不是小事,事关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当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不畅、预防措施缺乏、管理者处理不当,极易扩大个体性事件的事态,所造成的影响就会超过事件本身,甚至对社会带来震撼效应,因此高校学生个体性事件也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认识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就要从其表现开始。
(一)大学生被伤害事件
大学生被伤害事件指自然或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突然发生、在短期间内以个别或少数大学生对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伤亡的事件。由于大学生被伤害事件是无法预见和较难预见的,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应当及时没有采取救险措施,避免造成大学生伤情加重,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常见的大学生被伤害事件主要有一下几种:
1. 意外伤害事件
意外伤害事件指的是大学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造成的个体伤亡事件,如触电身亡、突发疾病、遭遇车祸等。
2. 溺水身亡事件
溺水身亡事件指的是大学生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不慎落水或救人溺水等而引发的意外身亡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学生在外出游玩时容易发生溺水身亡事件。
3. 暴力事件
暴力犯罪事件是指大学生因遭遇殴打、、绑架或其他暴力行为而造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事件。
4. 自然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事件指的是因自然力量等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大学生个体伤亡事件,如地震、火灾、洪灾等发生后,大学生逃避不及而造成的伤亡。
(二)大学生行凶事件
大学生行凶事件指的是大学生因身心问题、精神错乱或其他原因对伤害对象实施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伤亡的突发事件。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气盛,容易冲动,个别大学生遇到挫折不会自我调节,主观意志薄弱易失去理智,这些都可能引起大学生行凶事件。由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一旦发生大学生行凶事件,常常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高校要对此类事件予以足够的重视。
1. 杀人事件
大学生杀人事件指因心理失衡或其他原因而采取的故意造成对方伤亡的行为。如,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因怀疑与女朋友分手是因为该校教授程春明,直接闯入教室把正在上课的程教授砍死。
2. 自杀事件
大学生自杀事件指的是大学生跳楼、上吊、服毒、卧轨、割脉等自杀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在全国各个高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学生的自杀,不仅是国家的损失,而且会给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舍友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将会成为他们内心永远的阴霆。因此高校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并化解。
3.其他行凶事件
这里我们将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除人之外的动物、植物等为伤害对象,而引发的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突发事件归为其他行凶事件。如,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
(三)大学生失踪事件
大学生失踪事件是指大学生去向不明、找不到踪迹达到一定的时间。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有厌学情绪、家庭关系冷漠或家庭关系破裂、情感受挫或有一定心理性疾病的大学生身上,也有部分大学生失踪事件是由于大学生被骗、被害或掉入传销陷阱无法脱身等。
大学生失踪事件的发生,对家庭是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高校来说也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因此高校一定要做好事前预防,时时掌握这些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一旦发生大学生失踪事件,要积极协助协助有关部门寻找失踪学生。
三、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复杂,常常是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只有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好此类突发事件。从近年来发生的高校学生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成因往往都是复杂的、多远的,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都是重要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并不和平,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锋、交流更加频繁,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大学生“和平演变”也从未停止,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强烈,但警惕性不高、分辨力不强,因此容易成为敌对势力渗透和利用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突出,犯罪分子开始将目光开始转移到大学生身上,偷窃、骗取财物,诱骗学生参加非法组织等,给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治安问题校园化、校园治安问题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商业化的高速发展,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大了大学生与社会的矛盾风险,致使个别大学生或少部分学生突发事件常有发生。
(二)家庭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考上大学”,从小学到中学,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氏管理。在孩子进入大学后,许多家长开始对孩子“撒手不管”,忽视了与高校的沟通,淡化了与孩子的继续交流,家长往往首先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甚至只关心学业,至于孩子的精神、道德和心理方面却很少关心。沟通渠道的局限性,使许多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遇事不是依靠学校和法律去解决,而是以偏激行动来取而代之。有些大学生四年大学里,很少与父母家人通电话电话,也很少回家,缺少与家人的交流,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这无疑是许多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因素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各高校开始面临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生源质量大幅下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许多高校的管理者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新情况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切实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定。而且,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联合办学、专业设置调整、后勤服务社会化等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推出,原有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各种利益相互冲突,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解决的方法、措施又相对滞后,这些都成为治安安全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如果管理失误,很有可能引发学生的不满甚至上升为突发事件。
现今的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途径多,速度快,个性更加张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更加多元化,这些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管理者没有危机意识,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也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学生自身因素
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都是外因,学生自身因素是内因,也是最需要去深入了解和探究的重要因素。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和家长在中小学阶段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和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加之大学生活的转变和就业、升学等压力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极易引发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紧张、恋爱挫折、网络诱惑、就业升学挫折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性突发事件的出现。另外,虽然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因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浅,理性思考能力不强,遇事容易冲动,在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容易片面化、极端化,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针对学生的这些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高校和家长都应该开展关爱工作,关心学生,正确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压力,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瞿瑛.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沈履平.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作者简介
达勇(1973— )男,新疆人,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学。
篇6
>>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预警机制建设 高职院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 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浅析 构建云南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 试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长效机制的构建 完善高校学生治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 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浅谈我国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 快速城镇化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构建 谈突发事件中档案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项目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9]吴洁,金峰.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4.
[6]郑禹,谢路.对建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7.
[7]张菁.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5.
[10]罗业恺.浅论高校的危机公关[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7-49.
篇7
【关键词】密集场所 公共卫生 应急处置
近期,随着我国部分地区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一次引起公众、媒体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如何保证场所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公众群体的生命健康,防止疫情扩散、传播等问题,更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现实任务。
关于密集场所的理解和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从以上法律条文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密集场所就是人数较多且空间相对确定,单位时间内人口空间密度较大的场所,包含人员数量、空间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划分又基本可以确定两个类别,一个是以人群为主体,可以划分为群体相对稳定且流动性较差的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和群体相对分散且流动性较强的场所(如医院、公共展览馆、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一个是以空间为因素的划分,可分为长期性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车站、医院等),和短期性(临时性)场所(如旅游、集会、宗教活动场所等)。
2003年SARS疫情后,由于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自我卫生防范措施已有明显改变。如今,在火车站、医院、公交车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口罩已成为一种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自我防范工具,加之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此类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防疫检查力度,提高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其所可能潜在的传播风险被降低,反而是与此类相反的密集场所,由于投入和引导的不足,潜在的传播风险相对增加,特别是与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高校、学生宿舍等等,所以,本文将重点围绕此类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展开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和风险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从条例的文本理解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严重性,短时间内难以做出疫情或疾病的病因、病原筛查、检测,从而提高防治防控的风险;二是快速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或影响到疫情或疾病所在场所的社会公众,从而加大了防治防控的压力。由于这两个显著特征的存在,导致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风险:
第一,防控信息的收集必须要快。由于事件是以过程的形式演变,且由于疫情或疾病演变速度较快,因此,导致防控信息收集的前置时间较短,信息收集存在滞后性和延时性的风险;第二,防控处置的速度必须要快。一般而言,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从确定病原、病因到事件的定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由时间导致的疾病排查对象无形中增大,必须有充裕的集中治疗场所,目前所采取的定点接收医院就是应对此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群体性心理治理或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要做。一般而言,由于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出现,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群体性情绪波动。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稳定群体情绪是在当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普遍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保证,2003年SARS疫情的成功防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属于国家统一防控处置的,各级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开展救助和防控,不能脱离国家省市防控部署另搞一套;对于仅限本单位发生的,必须坚持党委的集中领导,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建制企业部门,必须坚持企业董事会领导,坚持一个声音部署防控救助工作,避免出现多部门无序指挥从而影响事件的处理。
第二,坚持预防为重。无论是突发疫情或是群体性疾病,其产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原因,因此,坚持科学预防是有效降低密集场所突发卫生事件风险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宣传,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屏、流动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公共卫生常识,提高群体卫生防范意识;二是根据疫情或可能存在的群体性疾病发病周期,及时通过体温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通过临时性体温检测的方式,做好患病或病毒携带者的前期筛查、上报;三是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消毒,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食堂、浴室、厕所,箱式电梯、扶梯,垃圾箱、废弃物处理区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四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预案,详细预案等级及对策,明确人员、部门分工与职责,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第三,坚持科学救治。在预防基础上,一旦发现疫情,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疾病所带来的风险,保障公众群体生命健康安全。一是对发生病情的个体要采取及时妥善的救治,尽一切可能保障个体生命安全;二是对可能存在的感染人群、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隔离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大,排除潜在患病或传播风险;三是密切具有相似病症群体的流行病学观察,及时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四是迅速启动本单位、部门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值班和信息通报制度;五是及时建立与医疗救治部门的联防协作制度,加强群防群控,做好相关卫生检疫或消毒。
第四,坚持稳定第一。任何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对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一定的负面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维护场所的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稳定,保持群体组织及个人情绪稳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坚持开展积极的善后处置,特别是加强心理救助。根据相关经验,公众群体对突发卫生事件一般具有恐惧、好奇、悲观、偏执等多种心理特征,并且这种心理情绪会随着事件的发展产生发酵,形成蝴蝶效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群体或个体的心理救助,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对于缓解群体心理压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病患个体的心理咨询,能达到帮助个体树立救治信念、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医疗救治的疗效。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建议
高校是较为特殊的密集场所,同时,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比例较高,高校的稳定更受到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就这一特殊密集场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急处置建议。
第一,要更新观念。当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由此也带来高校对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观念不强,甚至个别高校对此项工作没有分管领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检查机制,缺乏积极主动的早期防控意识,因此必须加强防疫防病的工作观念,树立大校园、小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加强师生教育和引导。高校师生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往往具有信息掌握量大、捕捉及时、消化吸收快等特点,因此,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聘请医疗专业人士,以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防疫教育,要以科学的精神传递科学的知识,提高群体科学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以来,高校十分注重防火、防盗、防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处于盲点状态,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积极主动地增强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结语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种类;处理;预防
高校人口密集,大学生突发事件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突发事件越来越引起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造成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威胁或者危害的,影响或危害高校形象、声誉和政治稳定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自然灾害对高校的破坏,包含地震、洪水等,如2008年四川大地震等;第二类在高校里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第三类高校里的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四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罢餐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学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于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我们虽做好了预防工作,但有时还是会发生。在开展及时有效的处理时,有四个共通点是要坚持的:一是学生人身安全至上;二是第一时间与110、120以及学生家长联系;三是第一时间启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向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报告,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到达事发现场;四是第一时间与各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等联系,尽可能地将伤害减少到最小。除此之外,还将按五类学生突发事件分别提出处理办法。
第一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高校的破坏的处理。首先应急工作小组,按平时演练尽可能迅速地将学生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对来不及疏散的学生进行解救,同时通知相关医疗部门对受伤的学生进行救治,清点班级人数,对安全转移的学生进行安抚及心理辅导。
第二类,高校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发病学生送往医院治疗,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或医疗、防疫等机构做好现场消毒、取样分析工作。协助安排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组织学生干部进入班级、宿舍,做核查、安抚、预防等工作。
第三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好全体学生干部,掌握确切情况后做学生的劝阻和说服教育工作。学生散开后,安排学生干部必须进入班级、宿舍,继续做相关的教育安抚工作。
第四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阻止,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或者立即通知110、120,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并留守医院跟进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同时要求现场学生注意保护好现场,掌握确切情况后积极配合警察、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工作人员实行值班制度,在短期内陪伴邻近学生,做好安抚稳定工作;同时进班级、宿舍,做好针对性的安抚稳定工作。请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协同学校做好善后事宜。
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制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做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明确,一旦事件发生,各自按照职责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事事有人干,不会打乱战”。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题演练与讲座,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及对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三)及时介入,妥善善后。通过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校园风气和思潮,消除事件诱因,加大防范力度。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做到早介入、早决策、早疏导、早平息,减轻危害程度。做到依法治校、严肃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复发。
篇9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镇党委、镇政府调整充实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立应急办公室。建立健全了镇、村、部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联系网络,制定了镇村值班工作制度,编制了《镇突发事故、事件总体应急处置预案》,分别编制了《镇类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镇突发性重大刑事案件应急处置预案》、《镇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镇年防汛预案》、《镇抗旱预案》、《高层建筑应急处置预案》、《医院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学校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二、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应急管理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实事,为增强干部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我们运用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宣传。
一是会议宣传。镇村及各单位、各部门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常年工作内容,各级各部门做到逢会必讲安全防范、维护稳定。
二是文字宣传。镇村两级及部门和各企业共张贴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做好应急工作宣传标语500多张,镇政府悬挂横幅2条,在政府机关和中学各设置了宣传栏。
三是集市宣传。以市月日“全国科普活动月”启动仪式在为契机,将宣传《应对突发事件法》列入科普宣传内容,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在科普集市发送村民,使参与科普集市的村民受到了一次树立应急意识的教育。
四是组织考试。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学习考试的通知》,我镇拟定于本月25日组织镇村干部、单位负责人统一在镇政府二楼大会议室考试。
三、敏锐应对,处置及时
我镇全年发生各类突发事件9起,处置9起,处置成功率达100%。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实行一票否决、末位警示和情况报告制度。凡因领导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出于强化效果考虑,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末位警示制度,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处于末位的单位和行政村,由镇综治办和政府办公室进行通报,予以警示,限期整改。有效地强化了大家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二是进一步健全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制度、政法联络员制度、排查调处和专项整治制度以及督办检查制度。镇综治办每月召开一次政法工作会议,排查不安定因素,并及时分门别类,列出清单,形成书面材料。综治办成员联系1个问题突出的村,督促检查综治目标的贯彻实施,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三是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领导责任制原则。由各部门、各个村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结合包村干部下村工作,下到村组去,受理纠纷,防止把矛盾纠纷推向社会。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不夸大、不缩小,如实上报,及时调处化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纠纷事件扩大化。
例如:今年我镇月日居委会居民因患病用药后不见好转,于月日凌晨2点左右医治无效死亡,次日早晨雇车准备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此时个别人提出质疑,莫非是用药方面出了问题,故此其家属认为是抓了利民药店的药,于是苗头直指利民药店,说什么处方笺只开了8味药,而药店捡了9味,一口咬定捡错药是造成患者死亡原因,为此纠集多人到药店索赔。派出所获知后,即刻前往了解后认为,此事为民事,报告了镇政府,镇政府立即指派综治办、司法所、公安进行联合调查。为了弄清确切情况,通知接诊医师、药店老板等相关人员到司法所进行接受调查,在患方、药品销售方陈述情况,由接诊医师同志介绍接诊情况完毕后,座在板凳上不到1分钟就突然倒地,即刻拨打中心医院急救电话抢救病人,不到5分钟赶到施救。鉴于医疗设备、危重等原因,随即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无效身亡,实属罕见,这真是牛事未清,马事又来了,像这样的事情几十年难逢一回,事情变得十分复杂化。镇党委书记亲自坐阵指挥,指示大家不要慌,沉着应对,马上召集干部职工在镇集合待命,作为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兵分两路,一路在镇继续做好李氏亲属稳定工作,另一路由陈镇长带队赶赴处置刘的死亡问题,两件事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下,于月日对突病身亡处置完毕,但是病亡,其家属没有罢休,从月日至月日调处工作毫无进展,更为严重是月日盼来家族上100多号人,准备大闹一场,在综治、公安人员的干预下,才没有发生群体闹事事件。但亲属女性们闯到药店大哭大闹,以此耍赖逼其药店赔偿,我镇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做耐心细致思想教育工作,明确告知他们,对于他们不理智的行为想达赔偿之目的,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其家属才撤离现场。抵住了歪风,树立了正气,群众反映说,政府对不合理的诉求,就是态度要强硬,否则就助长了歪风。全年调结医患纠纷7起次,其中意欲群体性闹事3起,确保医院正常秩序。
篇10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40-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学校由于人口密集, 学生密切接触, 成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2004-2007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即由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的广州市各地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判定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 2004-2007年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146起,其中传染病类130起(89.04%),食物中毒11起(7.53%),其他化学中毒2起(1.37%),胃肠炎2起(1.37%),接种反应1起(0.68%)。发病6 852例,波及199 035人,无死亡病例,平均罹患率为3.44%。
2.2 人群分布 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托幼机构8起,小学109起,中学12起,中专及技校8起,普通高校9起。
2.3 时间分布 全年都有发生, 其中3-6月累计报告85起, 占全年报告的58.22%;9月报告24起,占16.44%。见图1。
2.4 地区分布 全市12个区县都有报告,其中越秀区22起,番禺区20起,海珠区18起,花都区17起,黄埔区16起,天河区14起,从化市12起,南沙区10起,白云区7起,荔湾区4起,萝岗区和增城市各3起。
2.5 事件类型分布 从发生频率上看,广州市近4 a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前3位的分别是水痘(45.21%)、流行性感冒(19.86%)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3.70%)。见表1。
2.6 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评价 对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6(P=0.000)。见图2。
3 讨论
3.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3.1.1 传染病类占居首位 以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因此要注意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必要时开展疫情的主动搜索。
3.1.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与学生的作息规律密切相关 学生放假后, 集体活动减少,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减少, 3月开学后突发事件数开始增多, 至4-6月出现高峰, 8月开始下降, 学期结束备考期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有所增多。 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1.3 小学占据较大比重 发生在学校的14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109起(74.65%)发生在小学,提示要把加强小学突发事件的监控作为今后学校防病工作的重点。
3.2 主要影响因素 (1)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高,并且持续时间长,入秋后下降缓慢,客观上有利于多种病原生长;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接触密切、易感人群集中、寄宿的患病学生医学隔离困难,易发生各类突发事件[3]。(2)预防接种工作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多传染病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者的。近年来,由于教育一费制和群体性接种事件等影响,学校等集体单位对于进行广泛性疫苗接种落实难度较大,学生接种率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从而易引起疾病的爆发性流行。2006年广州市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中调查的286名学生仅有29名(10.14%)有疫苗接种史[4];笔者对一起小学流感爆发疫情调查发现,63名患病学生均否认近1 a接种过流感疫苗[5]。(3)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理对疫情的发生、发展乃至是否演变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发病例出现后, 若不够重视或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最后演变成为一起突发事件,这种现象在学校较为突出。研究显示,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明显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32,P=0.000),即首发病例出现后报告时间越晚,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越长,所以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事件及时控制。
3.3 应对策略
3.3.1 建立体系、完善机制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卫生应急机制和预案体系[6] , 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有效[7];(2)进一步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速度, 特别是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 为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奠定基础[8];(3)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尽快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4)加强宣传与培训, 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强化应急队伍培训与演练。
3.3.2 加大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工作,增强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加强校医以及社区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尽早发现,及时报告;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和患病学生隔离制度,减少续发病例;另外,针对传染病流行特点,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病例。
4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
[2]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北京:2005.
[3]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 (4):496.
[4] 李铁钢,刘,秦鹏哲,等.广州大学城流感暴发疫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 (增刊):11-12.
[5] 李铁钢,刘维斯,秦鹏哲,等.广州市海珠区一起小学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66-367.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北京:2005.
[7] 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