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对其管理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促进其能力的提升。相关实践表明,文化氛围在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一、营造文化氛围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针对任何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也就是激励企业员工奋发图强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同时,也发挥了团结员工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建设企业精神文化的时候,也要重视载体的建设,也就是物质、行为、制度、品牌文化的建设。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以上五个方面互相作用、联系、转化形成的复杂系统。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五个方面内容的展开与实现,这样才可以实现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
(二)战略性原则
战略性原则主要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长远、全局的发展策略与方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战略性眼光进行目标与途径的制定,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和企业发展目标的结合,具有相应的战略性思想,保证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企业文化本身的个性与内生性就是此项原则的依据。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在因素与结构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核心的创造性,促使企业价值观得以形成,并且得到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在建设自身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创造性的措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文化氛围在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中的作用
(一)文化作为管理手段的可行性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等。价值观念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总体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企业可以明确自身的经营范围与发展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运输管理服务能力。对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因为企业自身情况与内外环境的影响,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一定要根据自身价值观念,对经营范围、管理方法、发展目标等进行调整,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形成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影响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2.制度文化
对于制度文化而言,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领导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决策模式等。企业知识和服务创新就是培养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产权制度和文化观念变化就是知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交通管理的创新,可以建立科学的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组织形态等,进而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3.行为文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领导与员工的行为、言谈举止,就是外界认识企业的重要因素。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员工行为基本就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所以,企业一定要在某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加强多种技术流派的融合,协调生产技能,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但是,并不是所有员工行为都可以体现企业价值观,有时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偏离了企业价值观,进而影响企业形象,降低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所以,一定要加强行为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观,实现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4.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技术等内容。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独特核心产品、难以模仿核心技术。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与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出行需求,越来越重视价值与服务,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体验。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在构建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考虑,提升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文化不同功能在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中的作用
1.文化凝聚性功能
对任何企业而言,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指导企业员工行为更加可靠,并且发挥凝聚员工的作用,可以将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内在动力作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员工可以将相关经验进行内化,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逐渐将其转变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内涵的提升。因此,企业一定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企业文化,促进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
2.文化导向性功能
企业文化明确了企业发展目标,并且也体现了员工的价值观,是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导向性功能的重视,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均会受到文化导向性功能的影响,并且利用精神文化内容,提高员工的文化品味,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中,可以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促进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3.文化激励性功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发展目标,可以加强文化激励性功能的发挥。首先,在共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企业领导一定要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保证员工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加强自身价值的发挥。其次,在发挥文化激励性功能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企业特点的结合,提高其可操作性,确保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最后,加强员工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管理服务能力。
4.文化约束性功能
在企业文化功能中,约束性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加强企业员工协调统一意识;其二,提高员工社会责任感;其三,培养员工良好行为操守;其四,培养员工企业精神。通过文化约束性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操守等,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与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一定要加强对自身的改革,在经营模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方面均要进行一定的变化,这样才可以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运用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篇2
一、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出租汽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应当取得《道路运输证》,驾驶人员应当取得《从业资格证》。
二、七座以下的乘用车,凡未取得本通告第一条列举的出租汽车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起讫点均不在许可的经营区域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以及使用未取得道路运输证的车辆擅自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由交通运输部门依据《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乘用车辆悬挂“出租”顶灯等营运标志标识的,按擅自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处理。
三、电动三轮四轮车、老年代步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由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四、出租车以外的其他车辆在出租车停靠点停放的,由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车辆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拒绝立即驶离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该车辆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停放。
五、除个人、商户自用以外擅自驶入新城区的电动三轮车,以及电动四轮车、老年代步车等驶入新城区载客的,由县城管部门予以扣留并处罚款;乱停乱放、在公共场所聚集待客影响交通的,由县城管部门予以劝离,拒不驶离的,予以扣留并处罚款。
六、出租汽车驾驶员不按照规定使用空车牌等出租汽车相关设备的,拒载、议价、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绕道行驶的以及不按照规定使用计价器的,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据《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四十九条规定,责令改正,并处以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篇3
加快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争取依兰航电枢纽开工建设
松花江梯级开发不仅是加快航运建设发展的重大关键系统工程,也对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其灌溉、生态、环保、发电、养殖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巨大,成果共享,目前,已列入黑龙江省交通“十三五”规划。省交通运输厅明确要求我们“采取PPP方式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重点加快推进依兰和悦来航电枢纽”,我们要结合各方面实际,以依兰枢纽为突破口,做好前期,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依兰枢纽。调整依兰枢纽筹建指挥部成员,全面推进依兰枢纽前期工作。抓好依兰枢纽工可报告补充完善及要件报批工作,协调落实上网电价、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等难点、重点问题,工可批复后及时做好专项建设基金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初步设计和开工准备各项工作,争取年内开工。
二是按PPP模式打捆推进悦来等6个航电枢纽。重点是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全面完成工可报告及要件报批和PPP论证工作。
三是省局有关部门和枢纽建设管理中心人员加强对PPP模式有关知识学习,做到学懂贯通,按PPP融资方式程序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方案及相关分析研究,更好地加快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
全面落实航务管理职能,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航务管理局各级航务管理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水运港口、船舶运输、航道管理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要注重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在补充完善船舶运输、港口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各项工作形成规范标准和工作流程,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二是进一步抓好水运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严格按照公布的水运审批目录开展工作,按照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的要求,把握政策,重点完善水运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把该管好的职能权限管好,该下放的权力放好,做到既不漏管,又不逾越权限多管。省局有关部门、各派出机构和市(地)、县(市)机构要加强上下沟通落实,确保承接到位。
三是抓好船舶运输和港口企业核查,强化动态管理,掌控人员、经营、资质变化情况,加强对客船、渡船,危险货物装卸的管理,打击无证运输和非法经营行为。加强对临跨河建筑物涉航事项审查监管,严格抓好采砂管理,打击违规采砂及乱采滥挖等破坏航道行为,保护好航道资源。
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水运、建港口。大力发展外贸货物运输和水上国际旅客(旅游)运输,积极发展重大装备江海联运,特别是利用大界江、大湖泊、大库区、大湿地的优势,支持鼓励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界河游、湖泊游、库区游、湿地游等水上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客运。
五是进一步理顺航务体制机制。按照新变化、新常态,想方设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局党委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责成有关部门与黑龙江省编办、省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市(地)、县(市)航务机构也要克服困难,争取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支持,提振精气神,抓好航务工作。
六是高度重视水运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六抓”。抓责任,深入落实水运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做到警钟长呜;抓创建,深入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港口”、“平安航道”创建活动;抓达标,推进水运企业、水运施工企业安全达标工作;抓治理,加大水上“四项”专项治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抓重点,加强高速客船、航电枢纽和水运建设工地等水运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抓应急,做好港口等应急预案,重点是加强水上应急救助工作,加大站点覆盖面,增加设备设施,进一步发挥应急救援基地作用。
依法治航,不断强化水运法制建设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注重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形成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带领本单位、本部门干部职工积极推进依法治航工作,落实好水运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创造水路运输的良好发展环境。
其次,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水运法规、规章和相关工作制度。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了《港口法》、《航道法》及《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也相继了水运、港口、航道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标准。我们要按照与上位法保持一致的原则,抓紧修订已有的省内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水运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标准和办事程序等制度,规范和细化法规的操作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水运执法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执法制度。目前,黑龙江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正在深人推进,省交通厅党组已经明确省级水运执法不纳入全省交通综合执法体系。黑龙江省水运执法工作从实际出发,以权责明晰、统一高效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体系,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评议考核和执法责任制,建立问责机制,确保执法责任层层落实;进一步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加快落实“四统一”工作,提升水运执法形象。
第四,加强水运执法队伍建设。省局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分片区办班和选派人员参加交通运输部培训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各市(地)、县(市)要结合人员变动等实际,在选派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同时,组织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航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水运建设
按照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总体要求,水运建设既要重点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项目,还要抓好松花江中游浓浓河至三站浅滩航道整治和抚远水道航道整治后续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尼尔基库区航道建设工程;续建航标船、应急清障船等船舶建造工程。
在水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局有关部门和相关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强化计划和资金管理,落实有关工程管理办法和招投标、监理、计量支付等制度,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年将重点整治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不按照规定履行设计变更程序、不按设计图纸施工、不及时申请组织竣工验收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通过专项检查和年度督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管理,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推进水运建设围标串标、工程设计违规变更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强化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应用。
市(地)、县(市)航务管理机构要按港口属地化管理原则,落实好港口建设管理等职能,在抓好港口总体规划、章程和水域、岸线管理同时,更要抓好港口改扩建等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协调推进港口建设。
抓好航道养护管理,提升航道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航道法》宣贯工作,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对管理航道、养护航道、建设航道和保护航道重要性的认识,依法做好航道管理各项工作,保护好黑龙江省航道资源和航标设施,为船舶运输提供良好的航道保障。要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契机,落实好哈尔滨航道局、养护中心设置,调整区域局与养护中心等内部管理机制,有效落实职能,在下达养护计划、落实养护任务、资金拨付、内业管理上形成新机制,全面落实4282公里航道维护管理,完成疏浚、测量、航标及巡航等工作任务。按交通运输部等“四部委”的部署,落实好中俄航联委第57次例会预案、例会谈判和中俄联检工作,完成航标变动、航道疏浚、航道测量等例会协议任务。配合交通运输部对兴凯湖、松阿察河进行专项调研,逐步提高界河航道养护覆盖率,在做好松花江、呼兰河等养护同时,加大嫩江航道养护力度。按照交通运输部对界河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好黑龙江省界河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
实施科技兴航,推进水运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水运信息化建设。加快落实水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各具体应用单位要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调研,加快实施,提高水运服务管理水平;加快航道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数据资源,逐步实现航道图数字化。
二是加强网上行政审批工作。省局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网上行政审批工作,明确各自部门的责任人和工作制度,确保行政审批等工作正常运行。市(地)、县(市)航务管理机构要积极与当地交通运运输部门沟通,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把航务的相关审批业务纳入交通网,逐步实现与省局互联互通。
三是进一步加强水运科研。在落实交通运输部西部科技项目和省厅重点项目的同时,要重点研究航标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的应用,推动航标升级换代,提高性能和质量;重点研究“互联网+”在水运各个业务、各个领域如何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航务服务效能。
四是扩大航标遥控遥测系统应用范围,扩大航道图数字化和新型太阳能航标灯等新技术应用,提高航道服务能力。
篇4
出租汽车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
运输服务,是城市交通运输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租汽车在设备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如空驶率高、运力投放缺乏依据、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出租汽车企业和驾驶员纠纷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去年,交通运输部确定了1 5个城市作为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试点,在“十二五”期间列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需由多个结构有序组合而成
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实现城市出租车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形象:通过采集信息、分析营运数据,为制订规划、调控运力、调整运价、发放燃油补贴、监督服务质量提供依据;通过准确掌握和查证出租汽车司机的拒载、绕行、甩客、宰客等各种违法行为,强化对出租汽车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可以及时了解出租汽车异常聚集和停运情况,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处置,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快速识别“克隆车”,有效打击非法营运,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提供超速、遇劫报警功能,保障运输安全。
然而,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该系统需要众多的结构组合而成。单单其主体结构就包含终端、网络服务、数据资源中心、支撑平台等多个模块(见图1),它们各司其职,又共同有序地运作,才能使系统发挥它的效用。
该系统的终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和移动稽查设备,常见的有计价器、服务评价器、车载摄像头、调度信息显示屏、LED智能顶灯、IC卡从业资格识别终端、RFID标签等装置。在城市出租汽车上安装车载终端,可实现GPS卫星定位、路线监控、无线通讯传输、报警、运营数据采集等功能,满足乘客、司机、行业管理部门、出租汽车企业的不同需求。乘客通过车载终端可以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可以评价司机的服务质量;驾驶员通过车载终端与监控中心保持联系,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报警;行业管理部门通过车载终端可以实时采集车辆运营数据,实现远程监控、应急指挥等;出租汽车企业通过车载终端可以实现指挥调度、日常考勤、运营统计分析等。而移动稽查终端是供运政执法人员巡查、执法使用,通过内置的RFID系统对待查车辆进行信息识别,同时通过GPRS进行信息实时传输与交换。
为了满足“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司机营运、公众出行”的要求,整个大系统需要很多的应用系统来支撑。例如,GPS车辆监控系统,主要用于采集车辆运行轨迹数据,提供车辆定位、跟踪、电子围栏、轨迹回放、异动监控预警等功能。又比如稽查系统,通过识别码,稽查“客隆车”和“黑车”,辅助行业管理部门执法。还有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企业运营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监督系统、信息系统等等。监控指挥中心和电召服务中心综合利用上述各应用系统,提供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功能,而这些职责的行使需要借助于门户网站、监控中心大屏幕、呼叫中心、手机短信等众多服务接口的输出。同时,也需要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运营三大保障体系的辅助和保障。
将带来巨大效益
按照上述思路和结构构建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无论对监管部门、出租车运营企业,还是驾驶员和乘客,都是有好处的。不仅为出租车运营企业和司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将促进行业监管能力、决策能力、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能力、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促进节能减排,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城市出租汽车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将产生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首先,可以大幅度降低行业管理成本。该系统应用后,将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开展各项业务,一方面可以减少纸张等办公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非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节约管理时间,从而降低行业监管成本。其次,还可以降低出租汽车企业的运营成本。该系统建成后,出租车运营企业可以享受电话约车、线路规划、车辆导航等服务,从而有效减少空驶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间接提高驾驶员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还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首先,能有效提高行业监管和决策能力。借助该系统整合的数据资源,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出租汽车行业运行情况,为出租汽车投放、补贴等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可以大大提高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发挥出租汽车便利、快捷的优势,通过电召,准确获知乘客乘车的信息,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通过投诉举报、服务评价等功能,切实发挥公众监督作用,维护乘客正当权益;通过监管平台帮助乘客查找失物、刷卡付费,帮助司机规划线路、行车导航,从而为公众出行、出租汽车驾驶员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当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事件发生时,利用系统的GPS监控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对全市出租汽车进行统一调度,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同时,按照应急预案指示要求,调配应急交通运输工具,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另外,系统应用后,还将促进节能减排,进一步保障驾驶员权益。信息系统将有助于减少城市出租汽车空驶率,提高城市路网通行能力,从而提高运输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同时,系统还提供电子围栏提示、报警等功能,防止驾驶员进入危险区域。在驾驶员发生危险时,能及时告知相关部门,便于开展营救和事后侦破,最大限度地保障驾驶员人身安全。另外,稽查系统的实施,有助于遏制“克隆车”、“黑车”的蔓延,保障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利益,维护市场公平。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各位领导、各位监督员从百忙之中应邀参加这个会议,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聘请的政风行风监督员可以说是“终身监督员”,多年以来一直长期合作共事,一直监督支持我们工作。我代表市交通运输局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为便于今后行评工作顺利开展,我代表局党组先发个言,向大家汇报一下交通运输工作和行评进展情况。
一、当前交通运输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交通运输工作总体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截至9月底,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39亿元,占责任目标的84.9%。重点工程进展顺利,107国道花园至天紫湖路段改造完工,武荆高速公路汉川、应城联络线建成通车,孝汉大道三期工程按预期转入路面施工阶段;面上工程全面提速,建成县乡公路及省际出口路156.6公里,占年计划的91.5%,建成通村水泥路774公里,占年计划的81.7%;国省干线公路迎国检成效显著,完成公路大中修178公里,占责任目标的100%,年均好路率稳中有升;高速公路协调工作卓有成效,武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麻竹高速公路大悟段正式确定项目投资人,孝洪高速公路段有望近期与投资商签订框架协议。
2、运输市场服务管理成效明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和更新农村客运车辆78台1256座,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资384万元,占计划的7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平稳实施了城区新增100台出租车的投放工作,新开通城区第9路公交线路,更新3路公交车19台,新建公交站亭20个,进一步改善了城区市民的出行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分别开展了严打出租车异地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公交服务优化“百日行动”和公路“百日治超”行动,对运输市场反映激烈、矛盾突出的出租车异地经营、公交车不执行特殊人群免票政策、超限超载运输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3、交通质量安全态势平稳可控。召开了全市质量监督工作会议,明确了工作重点,加强了对重点工程和农村交通交通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公路养护承包制、督察巡查制和目标管理制,在107国道刷黑等项目上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公路建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狠抓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1—9月份,全市水上交通没有发生上报事故,安全四项指数全部为零;陆上国有交通专业运输企业共发生4起上报事故,但在目标控制范围内;公路施工单位没有发生工伤和机械事故,安全形势较好。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实现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仍然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从目标进度看,发展不平衡情况比较突出。总投资虽然超市政府目标,但离自定目标差距还很大。二是从行业管理来看,运输市场秩序仍需大力整顿。班线客车争班抢点、不依线经营、串线经营现象仍然存在,出租车异地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公交车文明服务、优质服务的长效举措亟待完善,超限超载运输治理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从质量安全形势看,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管有待加强;“三无”船舶非法运输屡禁不止,乡镇政府及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抓紧研究、认真解决。
二、交通运输系统行评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纠风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本次行评全市有71个部门和行业参加,交通运输部门作为21个行政执法类单位之一参加评议,市局还被省厅列为唯一的市(州)行评联系点。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也同步列入了当地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被评单位。市交通运输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9月份启动以来,通过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形成了“市县上下联动,班子齐抓共管,行业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
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局党组高度重视,坚持用责任交通的眼光来认识评议工作,用服务全局的眼光来谋划评议工作,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要求贯彻到行评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一是早部署早动员,迅速启动行评。全市行评工作会结束后,9月15日,我们迅速召集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市直交通运输各单位有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就做好交通运输行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9月29日,市局召开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行评工作会议,局长李清华同志在会上要求,要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纠建结合,确保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民主评议成绩位次靠前,获得最佳的评议结果。二是建立领导机制,扎实推进行评。成立了以局长李清华同志任组长,其他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局直交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法制监察科),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建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党组成员实行“一岗双责,管行业管行风”,对行评工作具体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做到了“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科室和单位分级负责”,从组织上为行评工作的高位推进和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和局直各单位都相应组建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据统计,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共成立52个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专班人数460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态势。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周密部署行评。局党组多次对交通行评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把各地各单位行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把评议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内容之中,与年终考核挂钩。制定和下发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计划安排》,确定了行评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具体任务、评议的内容和标准,以及评议的方法与步骤、目的要求、考核办法。各项活动安排到月、到天,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单位,细化到科室。使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从局机关到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和各二级单位,再到各基层单位、站所、班组,形成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态势,为这次政行风评议工作顺利开展明确了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完善督办机制,及时督促行评。我们建立了以“局长对重点单位重点督办、分管领导对分管工作分片督办、工作专班对具体工作专门督办”的行评工作督办责任制,加强了对督办工作的组织协调。10月25日至29日,我们正在组织第一次全系统行评交叉检查督办活动,组织15个检查组交叉检查督办。对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实行限时办理,督促各单位及时办理,按时反馈,超过时限的必须说明原因,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2、广泛发动,营造氛围。我们充分利用政务网、报纸、电视、短信及行评点等各种形式宣传交通,在前一阶段行评工作中,各地各单位行评工作简报已累计50多期,各地悬挂横幅200多条,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为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交通、关心交通、支持交通,还采取“上街设点、上车上船、登门赶集、进村入户”等方式征询社会各阶层群众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把行评活动推向。一是公开承诺,接受监督。10月14日,我们在《日报》头版刊登《市交通运输局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我们还通过短信平台,向2万市民发出“感谢对交通运输工作支持,热忱欢迎提出宝贵意见”的手机短信,公布行评电话和电子信箱,诚恳接受广大市民评议和监督。二是开门纳谏,接受评议。10月13日至15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成功开展了“开门纳谏、评议交通”活动,在全市设点119个,干部职工1049人上街,发放问卷3万份,请广大市民为交通“揭短挑刺”。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清华同志带领局党组成员和市直各单位负责人亲临城区人民广场行评点,耐心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就全市交通系统行风建设及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征询社会各界对交通行评意见。在这次活动中,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有的上街登门,有的下乡设点,有的走入集市,有的登上渡船,广泛收集公众反映的交通运输行业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为期三天的问卷调查活动把交通行评推向了,日报、电视台作了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据初步统计,调查的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职业包涵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本行业职工等社会各个层面,为交通下步开展行评整改奠定了好的基础。
3、突出重点,注重结合。我们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纠风办统一部署和安排的同时,还注重根据工作实际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一是把行评考核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评价单位及班子的重要依据,与评优评先、计划安排、资金使用等挂钩。哪个单位、科(股)室出现了影响全系统评议结果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问题严重、影响重大的,除严肃处理直接当事人外,还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各县(市)区交通运输局的考核,也要与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挂钩,将视考核情况调整计划、项目、资金等安排。对客运、公汽、货运等交通运输企业,要将群众对其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示范窗口的重要考核指标,作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考评的重要依据。二是未评先改,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我们对原有22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认真清理,通过清理保留项目15个,已取消项目4个,转移项目3个;在4个项目中取消不必要的申报资料5条;压缩办事时限的项目7个,压缩时限48个工作日,比法定时间减少249天,比优化工作流程前再减少31天。目前我局的行政审批(许可)服务项目在武汉城市圈中“审批项目最少、办事环节最简、申报资料最省、办理时间最短、收费标准最低”。
三、下步工作几点思路
1、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开展各项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我们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拿出主要精力抓这项工作,正确处理行评工作与业务工作关系,正确处理单位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力争在评议前得到根本解决;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加强与上级沟通汇报工作,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需要宣传解释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2、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为扎实推进全市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我们将组织15个交叉督办检查组,对局直单位和各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政风行风建设进行检查督导,同时深入县(市)区、乡镇和街道进行明查暗访,真正通过自查自纠、明查暗访、民主评议、上下评议、交叉评议、相互评议,以“自我剖析不怕严、听取意见不怕刺、查摆问题不怕丑、触及矛盾不怕疼”的态度和勇气,努力做到纠风治乱、文明执法,切实提高我市交通部门的执行力、公信力和满意度,切实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满意。
3、进一步履行承诺,大办实事。行评工作启动后,我们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市交通局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加强全市交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改进部门作风,提高执行力和服务质量。当前,我们已在城区投放了100台出租车,开通了9路公交,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践行承诺,进一步大办实事加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强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执法队伍行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
4、进一步建章立制,巩固成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政风行风建设无止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各被评议单位在行风建设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绝大多数根源应归咎于制度缺失或制度落实力度不够,我们对此将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对原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合理的要修改;不完善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的,要尽快健全。要通过总结提高,很好的查找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以抓制度建设,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迈向法制化、规范化,努力为整改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把我们班子集体建设成为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坚强领导核心,努力把我们的职工队伍建设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的精锐力量。努力把各交通窗口擦亮,使之成为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文明之窗,促进我市交通运输系统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好转。
篇6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发展,提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水平,维护良好城市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根据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7〕109号)等文件规定,结合南宁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是指依托互联网服务平台,由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以下简称运营企业)用于经营目的投放,向用户提供租赁服务的自行车(以下简称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共享电动自行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南宁市6个城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青秀山风景区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服务管理。
第四条 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遵循规范有序、企业主责、属地为主、多方共治的原则。
第五条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经营管理,按照下列规定实行分工负责:
(一)市交通运输局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发展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建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运营服务考核制度,负责车辆投放配额管理,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二)市公安局负责查处盗窃、损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违法行为,查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道路车行道内车辆乱停放行为,维护交通秩序;对已获主管部门批准,且符合新国标的共享电动自行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
(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组织属地城管部门对道路人行道内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违规停放、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负责道路人行道内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负责指导、督促各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南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好非机动车停放区的施划工作,并统筹全市非机动车停放资源,作为确定南宁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总量的依据。
(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按照相关规划指导全市新建市政道路的自行车道建设工作,提高自行车道的网络化和通达性;负责指导各区(县)住建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共享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维保仓库进行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或备案、抽查。
(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指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标准制定以及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建设。
(七)市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依托市电子政务大数据和云平台建立全市信息管理共享平台,为各部门提供统一整合共享信息服务,为交通大数据分析、政府监管执法等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依据职责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行为实施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
(九)市金融办负责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加强对运营企业资金专用账户监管,防控用户资金风险。
(十)市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负责做好相关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乱停放、不按规定骑行、损坏等城市管理案件信息采集、派遣等工作,做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相关考评及将考评结果定期向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及企业监管部门通报的工作。
(十一)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并由消防救援机构负责实施。
(十二)各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筹协调辖区相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调度、转运、回收等运营维护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违规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十三)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服务实施监督管理,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 本市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施总量控制:
(一)由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共出行需求等情况,合理测算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规模,并实行动态调整。市人民政府根据测算结果,科学确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发展方向及总量控制规模。
(二)市交通运输局应当根据总量控制规模,制定运营配额投放计划,进行车辆投放配额管理,并与运营企业签订投放管理服务协议书。
(三)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核定配额和协议约定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辆的投放和运营管理。
第七条 运营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本地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办公场所和满足车辆停放、维护、充电需要的场所及专职管理人员,每150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至少配置1名维护人员。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管理等制度,包括服务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车辆维保管理、处理投诉和纠纷等相关管理机制。
(三)有完善的运营企业信息平台,具备对车辆和运维人员实时监控、定位、统计、精确查找等功能,运营数据可实时传输至市交通运输局行业监管平台。
第八条 运营企业在本市投放的车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技术性能安全可靠,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车身保持整洁干净,禁止张贴未经审批的商业广告。
(二)按市交通运输局的要求进行统一编码,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电子编码,在行业监管平台申报的车辆编号与实际运营的车辆编号一致。
(三)须有车辆卫星定位和智能通讯控制模块的智能锁,安装有精准定位的芯片设备,具备实时定位和精确查找功能。
(四)车辆限载1人,禁止配备儿童座椅等搭人装备或者安装其他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装置。
(五)共享电动自行车车体应当使用阻燃材料,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且必须满足本市电动自行车的相关管理要求,经公安机关上牌登记后方可投放。
第九条 运营企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在本市注册并依法纳税。实行用户实名制注册,与用户签订格式规范、内容公平合理的租赁服务协议。禁止向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共享自行车服务,禁止向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共享电动自行车服务。应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执行和落实服务协议和禁止对象的管理要求,对用户骑行实施有效引导和监督。
(二)应当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用户骑行过程发生伤害事故时,及时救助并协助办理保险理赔。
(三)应当加强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日常管理,保持车辆干净整洁、摆放有序。运营企业应当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划设的可停放区和禁停区,通过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规范用户停放行为,按照规定及时整理违规停放的车辆,及时回收故障、破损车辆。
(四)应当加强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日常调度,及时调度车辆,缓解车辆使用的潮汐现象。在轨道交通站点、商业区、办公区以及大型活动场所等人流密集区域,运营企业应当建立专人巡查、疏导和处置制度,避免车辆过度集中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
(五)应当按照要求接入市交通运输局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如实、准确地录入运营责任人联系方式、运维人员名单等运营企业基本信息以及投放车辆的电子编码、车辆编号等,实时接入车辆运营、定位、电子围栏等信息。运营企业应及时响应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监管需要,依法调取、查阅运营企业的登记、运营和交易等相关数据信息的要求。
(六)应当建立用户信用约束机制,对存在违规停放、损毁车辆等行为的用户应采取限制使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措施,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
(七)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共享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安全,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八)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再提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服务的,应当制定退出方案并向社会公示,明确资金清算处置和用户权益保护措施,确保用户资金安全,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完成所有投放车辆的回收及相关设施拆除工作。
第十条 用户使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应当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协议约定,安全骑行、文明停放。禁止不符合骑行年龄人使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禁止成人或家长通过手机注册开锁后向不符合骑行年龄人提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禁止违规载人,使用过程中违反交通法规引发交通事故的由使用人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管理:
(一)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统筹全市非机动车停放资源,根据《南宁市人行道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设置及管理标准》指导、督促各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南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好辖区内非机动车停放区的施划、设置工作。
(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指导、督促属地城管部门做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执法工作,市公安局做好道路车行道内违规停放行为的查处工作。
对未将车辆投放、停放至依法划定的停放泊位内,停放朝向不统一、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市公安局依职责责令运营企业限期改正。
(三)沿街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门前三包”的管理责任要求,劝阻、制止管理责任范围内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违规投放和停放行为,及时整理管理责任范围内未按规定停放的车辆,确保车辆摆放有序。
(四)鼓励住宅小区设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泊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的管理。
第十二条 运营企业违规投放和停放车辆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市公安局应依职责责令企业在24小时内进行违规车辆清理,逾期未清理完成的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所需费用由运营企业承担;实施代履行后,应当通知运营企业限期取回车辆并接受处理,运营企业逾期不取回车辆的,依法对滞留车辆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通报至市交通运输局纳入服务质量考核。
第十三条 市交通运输局应当建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与企业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车辆投放、使用、停放、更新、退出等信息的实时查询、动态监管和智能调控。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做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电子围栏的核查工作。
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应当向负有管理职责的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机构以及运营企业开放相关功能。
第十四条 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市公安局制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定期对运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停放维护、数据接入、社会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
管理和服务质量考核可委托社会第三方实施,考核结果作为动态增减配额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用户以及其他个人、单位发现涉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运营企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运营企业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处理电话,及时处理投诉、举报。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处理投诉、举报。
第十六条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协调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推进经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相关信用记录归集到南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信用中国(广西南宁)统一向社会公示。
对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运营企业,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惩戒措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1年4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
此件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门,南宁警备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各派市委会,市工商联。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3月19日印发
篇7
二是交通运输部于1月8日肯定的、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专车”,其规范形式就是“租赁汽车+劳务派遣司机+网络平台”组合,而市场上最早的移动互联网预约车性质的“专车”,是快的公司2014年7月推出的“一号专车”。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专车规范发展问题,主要围绕上述两类形式专车展开,并分别将其称为“互联网专车”与“预约出租汽车”,以示区别。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专车”领域的突出优点在于对信息不对称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点使用信息规制工具开展“专车”的监管创新。 “专车”的优质基因与先天不足
两类“专车”诞生,有自身的优质基因,同时也存在先天不足。
.“互联网专车”蕴含的法治基因
交通运输部今年1月8日对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表示,在中央主管部门层面,正式明确了“专车”的说法,也在发言中对“互联网专车”属性进行了高度概括,即“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形成的创新。
正是在交通运输部这一政策意见鼓舞下,神州、一嗨等传统汽车租赁企业迅速推出“专车”业务,而滴滴、快的基于发展“专车”产品的需要宣布合并。人们将2014年称为“移动互联城市交通创新元年”。
上述“互联网专车”的法治逻辑就在于,由于目前的汽车租赁法规(主要是地方性法规),均明确规定“汽车租赁公司在提供汽车租赁业务时,不得提供代驾服务”, 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处罚权法定原则,对于网络平台撮合的乘客向汽车租赁公司租车,向第三方代驾公司雇驾驶员形成的约车服务,主管部门对汽车租赁公司与第三方代驾公司,均无依据实施行政处罚。
也就是说,市场在法无禁止则自由的思维下,创造性地推出早期的商务车与后期的“互联网专车”产品,而政府部门基于“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肯定了“互联网专车”,在两者之间实现了“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互联网专车”自身所蕴含的优质法治基因。
“互联网专车”的先天不足
“互联网专车”仍然存在诸多的先天不足,这些先天不足构成了当下“互联网专车”争议不断的根本原因。
首先,“互联网专车”所依托的租赁车资源市场化配置不足。得到交通主管部门肯定的合规“互联网专车”,其车源应当来自汽车租赁公司。但是,目前“互联网专车”发展最为集中、需求也最为旺盛的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均由于城市机动车限牌政策执行的系统需要,对租赁车源采取了行政配置方式,因此,本身源于市场创新推出的“互联网专车”,却又受困于租赁车源的行政配置,并不能真正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
其次,“互联网专车”所依托的租赁车属性不明。交通运输部1月8日的发言中,在肯定合规“专车”的同时,也强调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但是私家车能否通过在租赁公司挂靠的方式,或者过户到租赁公司的方式做互联网专车呢?这又是当下“互联网专车”争议的核心问题。
在行政许可法放松管制的精神下,特别是近年国家大力简政放权的深化改革过程中,许多地方也不再立法设定汽车租赁许可,因此租赁汽车登记为营业性质也往往缺乏法规依据。许多城市私家车辆可以自由过户为租赁公司车辆,只是在车辆的登记属性上明确为“非营运”(也有少数城市只是注明“租赁车”)。因此,一旦立法将营运车辆作为从事预约用车业务的条件,就会将交通部所肯定的租赁车跨界创新服务之路封杀。
“预约出租汽车”的优势与先天不足
预约出租汽车源于《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条、第五十三条规定,其法定地位清晰明确,这是其最明显的优势。因此,基于预约出租汽车与“互联网专车”均有预约用车的基本特性,可以将其称为“体制内专车”,相应地,“互联网专车”则可称为“体制外的预约出租汽车”。
然而,预约出租汽车仍然存在先天的不足。
首先,预约出租汽车的法律渊源有瑕疵。预约出租汽车许可作为交通运输部16号令中明确的行政许可,在形式上源自国务院2004年412号令《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112项,即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车辆运营证和驾驶员客运资格证核发”。
但是,2004年国务院保留的出租汽车许可,其历史含义是传统出租汽车属性(即在道路上通过巡游方式获取客源),而非与其具有本质区别的预约出租汽车(实质上,预约出租汽车的准确称呼为“约租车”,在国外行业分类中,与出租车处于并列而非包含关系)。
因此交通运输部以2004年国务院412号令行政法规为依据,并不能直接创设不同于传统出租汽车的预约出租汽车,根据行政许可设定的法律要求,部门规章设定行政许可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在这个意义上,16号令中新增加的预约出租汽车许可类型,并无上位法依据。
其次,预约出租许可条件与标准缺失。交通运输部2014年16号令涉及到出租汽车许可条件的条款集中在第8条、第9条,但均系针对传统出租汽车量身定做。因此,将预约出租汽车按照传统出租汽车条件实施许可,必然面临诸多难解的冲突。即使16号令施行已有半年左右,也没有城市正式开展预约出租汽车许可(去年11月7日,广州市只是召开了预约出租汽车运力投放听证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需要城市治理框架下的“二选一”
由于两类形式的“专车”均存在先天的不足,甚至两类“专车”在同一城市并存时,因其均为预约用车性质,就会产生法律的冲突。
需要许可的预约出租汽车与市场已经形成的“互联网专车”在特性上基本一致,但后者却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从事同一活动。因此,当取得预约出租汽车许可的公司与个人,以上述行政许可法规定为依据,要求主管部门查禁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互联网专车”,其中的矛盾就会凸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州市交委在交通运输部肯定“互联网专车”的次日(今年1月9日)还发文明确:目前各打车软件“专车”所使用的车辆、司机均不具备合法的客运营运资格,涉嫌非法营运,将依法严厉打击。而广州早在交通部2014年第16号令出台之前,就在筹划推出预约出租汽车,也率先于去年11月7日召开了“约租车”运力投放听证会。可以说,这里面就存在两类形式“专车”在法律上存在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有必要以城市交通的地方性为依据,特别是依托城市政府制定的出租汽车发展规划,在发展预约出租汽车或者“互联网专车”之中进行“二选一”。
由于中国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以取消非许可审批、减少行政许可为代表的简政放权改革,所以,有必要从尊重市场创新的角度,选择发展“互联网专车”而不实施预约出租车许可,通过出行领域市场创新的典型――“专车”创新的引领,推动“全民创新”。
当然,在选择发展“互联网专车”的同时,也有必要将城市政府的意愿,通过及时制定出租汽车发展规划予以体现,即明确不实施预约出租汽车许可,以解决行政相对人申请预约出租汽车许可的标准不足问题,避免陷入行政不作为的争议。 规范发展的重点在于合作监管
秉着城市治理的精神,城市政府通过出租汽车规划确定不再发展预约出租汽车,而规范发展“互联网专车”,是国家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也能将重心从准入管制转向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平台监管,公允分配平台的合理注意义务,创新信息规制方式,以实现合作监管。
首先,“互联网专车”的平台监管是基础。少数打车软件企业已经有着构建移动互联网交通一元化平台的足够雄心,有必要将其纳入信息产业范畴而非运输产业范畴,进而对其实施以信息规制为重心的事中事后监管。
其次,事中事后的信息监管以平台企业的合理注意义务原则。目前美欧日韩等相关立法均未要求互联网平台承担极为严格的责任,而是要求平台履行合理注意义务,根据过错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做的立法目的在于适应互联网特性,既能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同时也能保护消费者权益。
最后,信息时代的问题应注重信息规制的转型。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专车”领域的突出优点在于对信息不对称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点使用信息规制工具开展“专车”的监管创新:一方面强化推出“专车”产品企业向主管部门的信息提供义务,不仅是“专车”车型、驾驶员信息、价格标准等要公开,同时也应包括约车人对“专车”服务的投诉信息,企业的投诉处理结果信息等。
篇8
日前,交通运输部网站了关于修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的决定,对原《管理规定》做了十处修改,包括车主可自主选择维修保养地点、建立配件可追溯制度、可以使用同质配件、生产企业有义务公开车型维修信息等。
去年9月18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次修改《管理规定》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对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视,也是《指导意见》的进一步政策落地。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修改后的管理规定已于8月8日起开始实施。《管理规定》的修改,将有利于打破汽车后市场领域内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经销商的垄断地位,建立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售后服务。
“指定维修”成为历史
修改后的《管理规定》中新增的一条款规定:“托修方有权自主选择维修经营者进行维修。除汽车生产厂家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汽车质量‘三包’责任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指定维修经营者。”
虽然此前的《管理规定》中也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不过,“指定维修”现象一直存在。此前,汽车生产企业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往往指定4S店来进行维修保养,而4S店也常常宣扬“若不在我这里保养,出了质量问题概不负责”。
因此,即使价格更高,消费者也必须选择在“指定”地点进行维修保养。新的《管理规定》实施后,“指定维修”有望成为历史。此外,除了召回、质量“三包”责任外,消费者还可自由选择维修地点。
建立配件追溯制度
当前我国汽车后市场品质良莠不齐,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担心的是在维修保养中用到质量不合格的配件。修改后的《管理规定》提出,要建立配件追溯机制,以解决消费者对配件质量的担忧。
《管理规定》中关于配件的要求修改为:“机动车维修配件实行追溯制度。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记录配件采购、使用信息,查验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证明,并按规定留存配件来源凭证”。这样一来,不论是在4S店还是路边店维修,所使用配件均有可追溯的来源,杜绝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发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管理规定》的修改中,增加了“托修方、维修经营者可以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机动车”的规定,还明确了“同质配件”的定义。《管理规定》指出,“同质配件是指,产品质量等同或者高于装车零部件标准要求,且具有良好装车性能的配件”。
其实,在十部委联合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了“打破维修配件渠道垄断,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商标的独立售后配件;保障所有维修企业、车主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权”。《管理规定》中对“同质配件”定义的明确,将更加有助于破除维修配件的渠道垄断。
维修技术须公开
在汽车售后维修服务领域,除了配件的质量外,维修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令消费者担忧。因为一些品牌的核心维修技术是未公开的,因此,品牌授权的维修点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不过,在去年十部委联合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提出,“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所有维修企业平等享有获取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提升汽车维修质量,确保在用汽车行车安全和尾气排放达标”,其中还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新车上市时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此次对《管理规定》进行修改时,有关方面再次提出“机动车生产厂家在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六个月内,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其维修技术信息和工时定额。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规定执行。”
中国工业报记者发现,在今年2月时交通运输部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维修信息公开的规定为:对于乘用车和客车,应在2017年1月1日前,公开自2008年7月1日起获得CCC认证并上市销售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对于货车,应在2017年1月1日前,公开自2015年1月1日起获得CCC认证并上市销售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时间要求比《指导意见》中有所延后,且该办法至今仍未正式。而在《管理规定》中对 于维修技术信息的公开也只规定企业“有义务”来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整车厂能否充分主动公开信息还值得考量。因此,想改变整车厂商对汽车维修技术性信息的垄断,并非易事。
此次对于《管理规定》的修改还细化了建立机动车维修档案的相关要求,比如“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如实填报、及时上传承修机动车的维修电子数据记录至国家有关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机动车生产厂家或者第三方开发、提供机动车维修服务管理系统的,应当向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开放相应数据接口”,以及“机动车托修方有权查阅机动车维修档案”等。
显然,汽车维修电子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为建立覆盖全国的“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奠定了基础,让汽车维修服务更加透明,有助于维修技师了解机动车的整体状 况,同时也成为健全汽车维修数据档案、促进汽车“三包”、二手汽车公平交易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有效手段和依据。
篇9
《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受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
《陕西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陕西省交通运输“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中小企业
《陕西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中小企业(含个体经营户)总户数达到14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800万人;建成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4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产学研机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省要求指标。
新兴产业
《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申请国家专利500件;突破传感器、芯片、设备、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方面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传感器、集成电路、RFID、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建设物联网专用设备制造和产业孵化基地;在西安、宝鸡、杨凌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
人 口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末,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385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到3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降到10‰以下,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5以下;城镇化率达到57%;流动人口享有市民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比例达85%。
篇10
[关键词]地铁;图书馆;服务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变迁,作为新型交通工具而言地铁改变了传统交通模式。城市的扩张带动城市交通轨道建设和发展,时间交通的灵活、便捷、准时的特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平分析,中国已开通轨道交通建设的有15个城市,运营线路达到65条,运营总长度约为2000公里。运营轨道交通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具有良好的改善交通的作用。例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人流量较多,交通需求量较大,交通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而地铁图书馆正是利用交通人群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一、我国阅读状况
我国国民的阅读据国民阅读普查结果分析,在15岁-70岁之间的国民中,平均纸质阅读量为每年4.5本,与其他国家相比严重缺乏,韩国阅读量为10本,法国为8.5本,而犹太人为85本。阅读书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加强国民阅读量,采用地铁图书馆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将阅读数据渗透到人们的交通生活中,每天在交通过程中,都会看到地铁图书馆,这样可以方便借阅,不受时间约束和限制,不受距离和地域影响,方便快捷,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积极性,确保人们文化素质品质的逐步提高,从而增加国民经济文化素质,这有利于实现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地铁图书馆的基本现状
我够地铁图书馆起步较慢,经过不断地发展,应运市场需求逐步形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服务管理模式。通过传统图书馆、流动图书馆、自主服务图书馆的综合发展,实现我国地铁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
1.流动图书馆。
2.传统地铁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自主借阅模式。
三、地铁图书馆的问题
地铁图书馆是随着科技发展进步逐步残生的公共图书管理模式,不但提高了图书借阅模式,更提高了城市文化精神发展建设水平,为国民素质提高做出贡献。我国的地铁图书馆在多年运营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
1.图书丢失损坏问题。书籍出现破损也没有人管理,长期造成大量图书破损,图书难以流通和再次借阅。
2.文献配置不合理。乘客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借阅,造成图书流动较大,在归还的时候会出现不同地区图书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后续图书的借阅和管理。
3.开放时间。地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不同,有的是在每日的下午,有的是在借节日休息,有的是在高峰时期开放。不同的借阅开放时间造成地铁图书馆没有合理的规范现象,长期发展造成一种没有规范管理的借阅状态。
四、加强地铁图书馆借阅的建议
1.建立合理的借阅制度。根据图书馆图书丢失的问题,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规范管理,在书籍上加盖提示章,在车站或服务大厅张贴服务标示,在车厢内设置宣传语音提示。通过广泛的完善地铁图书馆的相关规则,确保地铁图书馆制度合理普及的效果。同时建立良好的规范制度降低地铁图书流失问题,采用合理的手段提高地铁图书管理运营效果,安排少量的图书借阅管理人员实时进行制度宣传和管理,提醒人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地铁图书管借阅模式,加强对破损图书的处理,降低破损率,提高文明借阅模式。如果出现破损书籍,需要尽快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图书的正常流通。
2.合理配置文献资料。采用合理配置地铁文献资料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借阅需求,提高地铁图书馆内全部图书的利用效率,确保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合理调配,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地铁图书馆需求关注的书籍种类,将地铁图书馆的图书流动性逐步提升,不同的地铁图书馆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地铁图书馆可以采用合理借阅调查分析的方式,定期分析读者书籍需求类别,调整书籍馆藏结构,满足不同借阅读者的需求。
3.开放时间的调配。合理的调配地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通过调整地铁开放时间,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借阅量,保证市民借阅时间的灵活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地铁图书馆利用公共图书资源,方便市民的阅读,提高短时间阅读效果,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文化厅青年课题项目“地铁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研究”是应用
曹宇宏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码2015C005
参考文献:
[1]邹薇.地铁图书馆:城市地下的流动图书馆[J]. 图书馆. 2014(03).
- 上一篇: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 下一篇:森林防火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