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热病人的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热病人的护理诊断

篇1

关键词:出血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7-01

安图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最近几年秋、冬季呈散发性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腹泻、酷似感冒,容易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全身多器官受损的疾病,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机体各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病发症,而加重病情甚导致死亡,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

1对出血热病人饮食的护理

出血热病人在少尿期,中毒症状未解除,患者出血,消化道症状还很明显,由于长期不能进食消化腺及胃肠粘膜发生萎缩,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病人食欲丧失,并伴有呕吐、恶心、腹胀而拒食,因而,此时应做好饮食护理,对病人的饮食应亲自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清淡流食,如稀饭、菜汤、硬食和含脂肪高的食物暂不给于,否则将加重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腹泻,而导致营养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在少尿期对病人饮食要严格控制,在多尿期病人不能饮水和进食时,要采用鼻饲法,由少量开始先采用葡萄糖、盐水逐渐增加到胃肠功能好转后,可改为米汤、菜汤等,直到患者有口进逐渐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食物中应注意加入钾、钠钙等离子饮食。出血热患者供糖量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血糖高引发高糖、高渗非铜性昏迷。有高血糖的病人,除在治疗工作限制糖的摄入外,在饮食上也限制含糖量高的食品,并经常查尿糖变化。

2对多尿期患者的护理

首先要做好准确统计出入量的工作,除尿量外,对腹泻的量、呕吐量也要准确的统计,静脉输液时必须注意输入量的速度,如液体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过快,一引起心衰和肺水肿的危险。密切观察多尿期患者有无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如低钾时出现四肢无力、腹胀、髙钠时躁动不安等,及时向医生报告,检查心电图及血生化,使患者的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3预防激发感染的护理

出血热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差,各种致病菌易侵袭,特别是院内细菌多为耐药菌,一旦感染很难控制,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防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要做到病室每日通风换气1-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要定期消毒,减少家属陪护及探视,作好宣传工作,取得家属及病人的谅解与合作,加强口腔护理,可每次饭后清洁口腔一次及时清除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保护皮肤清洁,注意床铺整洁,以防止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注意褥疮的发生,护理人员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篇2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篇3

【摘要】 旨在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留观病房的应急管理进行综述,使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流行 发热留观病房 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我院于2009年11月初将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改为发热留观病房,主要收治发热且有肺部体征的病人。在收治病人前,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卫生部办公厅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医院感染技术规范中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要求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医院给预了物质及布局方面的全力支持,现将应急管理中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1 布局的管理

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1]清洁区包括医护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储物间、配餐间,潜在污染区包括医护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隔离门。清洁区划蓝色线,潜在污染区划黄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护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病区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各室地面每天用1%84消毒液擦拭,拖布专用。并开窗通风三次,每次30分钟。

2 病房的管理

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隔离病房设有专用的卫生间

洗手池,病房每天用1%84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陪护床、、椅、窗台三次,病房门随时保持关闭,采用循环式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日湿式扫床二次,减少人员走动,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病人出院,病房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严格限制探视,如病人有特殊需要时,探视者应和医务人员一样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并注意手卫生。

3 病人的管理

疑似患者安置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单独隔离病房,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例可安置同室,床间距大于1M,患者的活动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非季节性流感的病人可安置同室。每个病室配有一瓶速效手消毒剂。疑似病人可做流感病毒抗原检测。体温超过38.5℃者,按哨点医院要求,同时采集甲型H1N1流感咽拭送疾病控制中心监测。教会病人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要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立即弃置用过的纸巾,当病人能耐受时佩戴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被分泌物污染随时更换。病人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使用清洁剂洗手或使用速效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病室通风时,应为病人加盖遮被,注意保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护士排班实行3.8班制,所有住院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一次,体温正常三天后改为每日测量体温、脉搏一次。一级护理病人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二级护理病人每二小时巡视病房一次。备有足量的体温计、止血带、血压计袖带,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用后用1%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备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随时用75%酒精擦拭消毒。 病人不能随意离开所住病房,减少转运。确需转运时,病人须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道卫生/咳嗽礼节。

4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医院免费为每名医护人员及家属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解除其后顾之忧。医护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如有污染和潮湿及时更换。佩戴方法: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被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隔离衣为纯棉质地,无任何刺激性,易于清洗和消毒。进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在疑似病人及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之间操作时应更换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为病人取咽拭培养时应戴防护面罩。接触多个确诊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使用。应严格按照穿戴防护用品及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去做。医护人员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出现发热和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护士长要关心、爱护、体贴护士,创造合适机会定期进行娱乐活动,以释放压力。提醒她们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加强营养,使之能保证一定的体力、精力,愉快的工作每一天。

5 医疗废物的管理

采用双层黄色袋装,达到3/4时即封袋,并贴有日期、负责人姓名,存放在污物间。取医疗废物负责人每天下午定时到发热留观病房门口,将发热留观病房护士封袋的感染性废物再用一个大黄色医疗废物袋将之包装上按传染病医疗废物处理。

6 发热病人的辩证治疗

季节性流感一般属风热重症,症状有恶寒、发热,体温高达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1-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咯痰、咽痛等。体力恢复慢。体征有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轻症有风热犯卫、热毒袭肺,服清热解毒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重症热毒壅肺主症为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季节性流感属表实证,治疗方案应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给予退热中药汤剂、成人剂量为:射干20g、柴胡10g、麻黄12g、石膏40g -80g(先煎)、甘草15g 、白芍15g、桂枝1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牡丹皮15g、鱼腥草25g、白前15g、荆芥15g、黄芩1 5g ,儿童减半。38℃以上每1.5小时服1/2剂,热退后早晚分服。对于发热后即病情严重的疑似、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高危人群在48小时以内及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75mgBID口服,疗程5天。对于危重病例,剂量酌情加至150mgBID口服。病情迁延者,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非季节性流感的发热病人冬季一般属于风寒症,症状有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口不渴,咽痒,苔白,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

7 发热病人的健康宣教

病人服中药汤剂后可进些热饮料,并稍加衣被,以使微微汗出。不宜使大汗出,以免虚脱,汗出后不可立即吹风或擦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食油腻、辛辣或粘腻食物。轻度发热时以食素,热退后逐渐改为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半流质,后普食。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嘱病人慎起居、防伤守,保持饮食、起居有常。经常户外有氧运动,劳逸结合,保持情志舒畅。随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外感风寒。

篇4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45-02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并发症多。病程长,病死率高。该病诊治过程中,护士的严密观察及精心护理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2001~2006年收治了96例EHF病人,围绕三大主症、结合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6例EHF病人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18~56岁。其中,农民37例,民工23例,市郊居民19例,野外作业者10例,教师4例,机关干部3例。本组有46例表现为稽留热,体温39~40℃,持续5~10 d;32例为弛张热,体温38~41℃,持续6~8 d,不规则热18例。典型的“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有26例,表现为头痛及腰痛45例,表现为双下肢膝关节痛14例,仅有头痛11例。该组病例均经ELISA法检测EHF特异性抗体IgM阳性,按1997年卫生部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2]分型,其中,轻型15例,中型62例,重型14例,危重型5例。住院天数3~62 d,平均24 d。本组病人中36例出现“酒醉貌”,39例血小板减少,24例有出血点,19例在入院前已出现黑便,4例出现呕血、便血及注射部位大片瘀斑。本组病人58例出现少尿期,24 h尿量≤600 ml,持续3 d,尿中出现蛋白、管型及血细胞。65例出现多尿期,24 h尿量2 000~12 000 ml,持续8~15 d。

1.2临床观察与护理

EHF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并针对不同病期进行对症治疗。总的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止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3],而护理应与治疗紧密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1.2.1发热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夏季宜住空调病房,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应用温水擦浴及冰块冷敷,禁用酒精擦浴,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勿用强烈的发汗药物,避免大汗诱发休克。降温过程中随时观察体温变化,注意保暖,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出汗过多者,注意皮肤护理,勤换衣物,以免受凉。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泻。由于高热机体能量及体液消耗多,需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维持生理需要。严格记录病人的出入量,以保证液体的补充。肾功能尚好者,日液体量以每日尿量加1 000 ml即可,口服为主,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若高热出汗较多以尿量加1 500 ml,并在总液量中给含钠液或平衡液500~1 000 ml,及时抽血查电解质变化。若肾功能有损害,液体量应酌减。本组病人中36例出现“酒醉貌”,39例血小板减少,24例有出血点,19例在入院前已出现黑便,4例出现呕血、便血及注射部位大片瘀斑。对于中毒症状应协同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如高热、谵妄、烦躁者可给予苯巴比妥、安定等镇静剂,同时给予吸氧;呕吐可给予胃复安肌注;腰、膝关节痛者可给予局部热敷,减轻疼痛。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卫生宣教,加强基础护理,使病人平安度过高热期。

1.2.2出血及低血压休克的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神志、表情、面色、末梢循环状况、尿量变化及低氧状况,还应注意有无头昏、口渴、心悸等症状。定期查血常规,对血小板减少者应警惕严重出血情况发生。观察病人出血点状况,有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为避免出血及感染的发生,护理操作要认真、细致,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注射部位压迫时间适当延长。病室要保持空气湿润,嘱病人不用手挖鼻,以防鼻出血。掌握病人基础血压,做好血压、脉压差及脉搏、心率监测。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并及时通知医生。若血压降低,脉压变小,音调减强,脉搏细且无力,心率快,已是低血压先兆,应开始采取扩容措施,扩容时应注意胶体液的补充。若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音响亮,脉搏洪大而有力,提示已是高血容量综合征,应减慢输液速度或限制补液,以免发生高血容量性心力衰竭。若舒张压下降,甚至降至“0”时还能听到,提示有继发性纤溶的可能,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根据病情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禁食生、冷、硬的食物。有黑便病人,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密切观察大便颜色及量的变化,准确记录,及时送检。由于治疗及时,护理精心,黑便病人于6~8 d后大便潜血试验转为阴性。呕血、便血者于11 d后停止。

1.2.3 肾脏损害的护理对于少尿期病人,要密切观察尿量、性质以及出血倾向是否加重、血压及脉搏有无异常变化,观察高血钾、酸中毒、氮质血症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表现,如胃肠道反应、呃逆、头昏、烦躁以及心率、呼吸变化等。对于应用脱水及利尿药者应观察利尿效果,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饮食以高糖类、高维生素、少盐(低钠、低钾)、低蛋白饮食,不食含钾丰富的水果及食物,如香蕉、桔子、牛奶及豆类等。对于多尿期病人应注意观察神志及各种反射状况。鼓励病人多进饮料,给予含钾丰富的水果及蔬菜,增加蛋白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采集血标本避免溶血并及时送检。注意输液速度,尿量、心率正常者可为80~100滴/min。若发现有并发症迹象及时通知医生。对于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病人及时采取血液透析。透析疗法的广泛应用,大大提搞了EHF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成功率,透析时机的选择、基础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等对于提高肾功能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

2 结果

包括:①有26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与肾功能损害)及五期经过;②有70例临床表现五期经过不典型,中毒症状及脏器损害存在;③护理计划及健康指导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可行性,并根据病情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让病人了解病情及该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④本组96例病人中,治愈94例,死亡2例,有13例出现不同并发症,通过严密观察及护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3 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4]。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并依次出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轻型或治疗合理而及时的病人,往往五期过程不明显,或出现越期现象[5],而重型病人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本组病人按EHF五期观察,大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但中毒症状及脏器损害均存在,如不能积极治疗和护理,可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不可逆的后果,故对作为“侦察兵”的护理工作者要求更高,护士要掌握各期临床表现特点。对病情变化有预见性,以便及时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健康指导要有针对性,特别是出院指导,因EHF病人恢复正常需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出院后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及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早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不宜劳累,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怀文.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22-123.

[2]杨为松.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3]彭文伟,李兰娟.传染病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4.

[4]张亚忱.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2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2):85.

篇5

近期,我市在从非洲等地出国务工返乡人员中发现输入性恶疟病例。按照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输入性恶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我镇输入性恶疟防控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全面开展摸排筛查工作

各居村要在7月6日之前,对辖区的出国务工及返乡人员进行一次拉网式摸底筛查,建立档案,登记造册。尽快动员和组织今年以来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返回的出国务工人员到区疾控中心进行健康检查。摸排筛查工作由镇统一领导,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全力开展医疗救治

对筛查出来的疟疾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要全力开展医疗救治,根据市区规定,全是三甲医院为一般病人治疗和重症病例的转诊医院。辖区各定点收治医院要组织临床、实验、护理等相关人员,开展恶性疟诊断治疗能力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出现重症病例,应立即向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和镇政府报告,并及时转诊至三甲医院救治。

加强疫情检测报告

辖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发热门诊的管理,对有出国史的,特别是来自恶性疟流行地区国家的发热病例,要主动询问病史,最大程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各居村卫生室不得截留相关病例,特别是对出国务工返乡发热病例,要及时向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及镇政府报告,并及时转诊到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治疗。以上医疗机构一旦怀疑其为恶性疟疾病例,要及时进行涂片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恶性疟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各居村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尤其是在来自恶性疟流行区国家的返乡务工人员、已确诊病例所在居村等重点区域,要动员广大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以消灭蚊虫滋生地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从源头上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疟疾发生。

加强领导,确保疫情控制工作有力有序

篇6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篇7

【关键词】血液病;贫血;发热;出血

1 引言

血液病是对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凡是涉及到造血系统病理、生理等疾病都属于血液病的范畴。近年来,由于工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都是直接导致血液病发生的原因。临床上,血液病大致可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三类,每一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原因都不同。但是,从临床的表现而言,各种血液病都会有三个基本症状,贫血、发热以及出血。在临床上,只要对这三个方面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很多血液病都能够很好得到治疗。因此,本文将对这三个基本症状的临床治疗及其护理进行分析,从而为实际的血液病护理提供参考。

2 常见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及其护理

2.1 贫血的症状及其护理

贫血是血液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在临床诊断时,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成为贫血。当出现贫血时,患者会表现出面色苍白、神经缺氧敏感等症状。对于较为严重的贫血患者,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甚至会出现脏器缺氧而引发的肌体功能减退等。临床上将贫血分为轻度(男HB

当出现贫血症状并确诊时,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第一,日常护理。一般而言,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会出现乏力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体内血液不足而引起的供能不足,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强体力劳动,以卧床休息为主,必要时给予吸氧,保持房间温暖,需要时增加盖被;第二,饮食护理。患者出现贫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因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食物主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为主,并且强调饮食搭配的均匀;第三,药物护理。很多血液病患者贫血大多是由于体内缺铁而造成的,因此,补充铁是药物护理的目标。对于贫血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口服亚铁盐溶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铁效果,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铁剂的注射。

2.2 发热的症状及其护理

对于血液病而言,继发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血液病。继发感染的部位主要位于呼吸系统、皮肤以及泌尿系统等,当病症较为严重时则会发生败血症,对于病人的身体健康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在继发感染的病症当中,发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对于确诊的血液病患者,发热是病症加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并加强病人的基本护理。

发热症状护理是血液病护理的基本工作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症状的观察护理。对于发热病人而言,要周期性的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呼吸、血压以及进食状况等进行记录,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用药;第二,日常生活护理。血液病人发热主要是由于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因此,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卫生状况、室内环境等进行处理。特别要保持患者皮肤、口腔的清洁;第三,降温护理。对于发热情况较为明显的患者,要及时的进行降温护理,减少高温对患者身体带来的危害。护理过程中降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物理降温。在头颈、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血液病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②药物降温:经物理降温无效给予药物降温,药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压下降等。

2.3 出血症状及其护理

很多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造血存在障碍或者贫血,导致血液内的血小板数量较少,从而使得机体很容易出现出血或者出血倾向的症状,使得患者由于出血不止而造成生命危险。血液病患者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类:第一,出血不严重时,会在皮肤黏膜、关节腔等部位出现少量渗血;第二,出血严重时,会在颅内出血,并出现剧烈头痛以及喷射性呕吐等。

出血症状的护理是减少出血症状的重要措施,临床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病情观察护理。对于血液病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时,要在治疗之后的24小时内对患者的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进行测量,同时对出血的位置、出血量等进行统计,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第二,身心健康护理。对于有明显出血症状的血液病患者要限制其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同时要避免其受到惊吓,以静养为主;第三,饮食护理。对于出血型的血液病患者要根据其个人情况适当增加食物的热量,兵器额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为主。

皮肤出血是最为常见的出血部位,在实际中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促进止血。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

3 结语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决定了患者护理时的特殊性,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对血液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必须根据其基本的病症特点开展护理工作。文章分析的内容基本从临床护理经验角度出发,对于实际的问题要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 胡东方.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原因根系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2010,22

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义乌市报告疟疾病例47例,其中45例为经疟疾血涂片镜检阳性的确诊病人,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全年除2月份无病人外,其余各月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7―11月,共35例,占76.1%。男性34例,女性13例。年龄9~73岁,以18岁以上至60岁以下的人群为主,共36例,占78.3%。47例病人中6例为本地感染病例,均为初发,其余41例为外地感染病例,有复发病人7例。41例外地感染病例中外省病例35例,来自安徽、河南、江西等3个省;外籍病人6例,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几内亚、尼日利亚等4个国家。

1.2治疗方法

47例疟疾病人中,间日疟42例,恶性疟5例,大多为轻症病人。47例病人全部由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全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给予抗疟疾治疗,间日疟病人采用氯喹加伯氨喹8日疗法,恶性疟病人采用青蒿琥酯加伯氨喹7日疗法。轻症病人一般采用门诊治疗方法;5例症状较重病人嘱其住院,抗疟治疗用药相同,另再加用对症措施。

1.3治疗效果

47例病人在初次服药后体温就得到控制,部分病人在服药3 d后体温恢复正常。全部病例都能遵医嘱按疗程服完抗疟疾药。

2抗疟治疗时的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患病后的病人,感情都很脆弱,一旦得知自己患上了传染病,会不知所措。这就要对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告知他们疟疾完全可防可治,绝大部分病人用药后症状很快会缓解并治愈,只要做好灭蚊措施并同时用预防药物也不必担心传染给家人,因此不要有太多思想负担。家人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帮助病人,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从孤独、恐惧、焦虑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2.2服药知识的讲解

按时按疗程服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经血检找到疟原虫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疟疾的病人,应告诉他们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以往疟疾发作经验,服药时间选在预计疟疾发作前服用效果较好,要按疗程按时服药。要向病人解释,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虽然暂时症状缓解,如果不按时、按疗程坚持治疗,体内未完全杀死的疟原虫还有可能在体内繁殖起来,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又可能引起发病。

2.3预防和减少抗疟疾药的不良反应

抗疟疾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对肝脏功能正常的人可以放心使用;但对平时肝脏功能有异常者,在服用抗疟药的同时可配合服用一些护肝药来保护肝脏。还有些病人在用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睡眠差等情况。服药时间应当选在饭后0.5 h,并可适当加服一些维生素B6来减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孕妇、1岁以下婴儿、有溶血史或家属中有溶血史者应禁用伯氨喹。

2.4疟疾发作时的护理

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期,即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恶寒、寒战后体温上升很快,常伴恶心、呕吐、头痛,持续约1~6 h后,出汗而热退。病人在发冷阶段应给其加盖被子等保暧;对发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饮水或给病人静脉补充液体,以防脱水。每0.5 h测体温1次,必要时15 min测体温1次。如果体温持续上升,可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低体温,如冰袋敷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或用35%~50%酒精擦浴,不必给药物退热[2]。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要及时给病人擦干汗液,并更换病人汗湿的衣服及床单等。

2.5饮食护理

疟疾病人在发作的三个期能量、体液消耗大,应补充足够的营养,饮食上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半流质饮食,多饮富含维生素的果汁。

2.6加强病后的健康教育

疟疾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体力恢复,即可停药恢复工作。但要耐心地给病人讲解,嘱其来年春天再次进行抗复发治疗,并要连续3次。同时要劳逸结合,饮食要合理,注意营养搭配,鼓励病人多吃水果及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疟疾复发的机会。如果以后又出现头痛、头昏、乏力、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或疾控部门检查,并告知医生以前的疟疾发病史,以免误诊。

3讨论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汗出后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特别是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疟疾的治疗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统一归口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疟疾并不可怕,患病后心理作用很重要,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要多关心和照顾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和护理中,不仅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还要多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多投入时间进行心理护理和宣传工作,使病人对此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一切不利于病情好转的消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疟疾作斗争。疟疾的监测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在疟疾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疾控中心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使广大群众懂得疟疾防治的有关知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有异常能及时就诊、检查和治疗。

4参考文献

[1] 张慧玲. 疟疾病人治疗268例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3):237.

篇9

(二)应急处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接待就诊患者时,发现下列情况的,必须严格按程序处置并及时上报。

1、对来自疫区,与有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的其他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登记后,无异常者可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并告知其注意事项。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送指定场所实施集中医学隔离观察:

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疑似病例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直接接触过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环境或物体的人员;

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3、既有流行病学史,又有症状体征者,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组织会诊,并立即在有防护情况下,由专用救护车送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二)诊断流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逐级会诊制,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上报县卫生局,由县卫生局指派县级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组会诊,明确初步诊断;并逐级上报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市、省专家组会诊及病理学检查确认。

(三)转运流程。对我县甲型H1N1流感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转运工作,由县医院甲型H1N1流感病人转运组(附件5)或市中心医院负压救护车承担,各医疗机构不得擅自用普通交通工具转运病人。

五、医疗救治工作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本单位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明确主要负责人、救治组和联系人,进一步做好物资设备、药品和防护物品等相关应急物资的准备,确保一旦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能及时有效的实施医疗防控和救治。

(二)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各级医疗机构要再次组织开展全员防病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强化培训和演练,培训内容包括预检分诊,发热病人的甄别及鉴别诊断,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治疗、报病流程及消毒防护等,要注重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诊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和引导,消除群众恐慌心理。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并规范发热门诊,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做到分区合理、标识醒目,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人员,应登记造册,并报告县疾控中心。

(四)全县已统一设置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派员参与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工作的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务必确保本单位参与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工作的医务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各机构要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和服务等相关工作,确保配合支持医学隔离观察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五)严格消毒隔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09版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要求,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加强消毒和医务人员防护,尤其重视对预检、发热门诊等重点区域的感染控制,防止院内感染和疫情扩散。

(六)做好应急值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坚持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主要领导、县专家组成员和相关人员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通畅,医疗应急队伍保持24小时待命,确保快速有效的处置与人员调度安排。县卫生局将对医疗机构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抽查。

篇10

一 接诊

保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病人由于某种疾病的急性发作,或由于慢性疾病的急剧变化,或突然遭受意外创伤、中毒等,身心感受到急性病痛,甚至感到生命受到威胁,处于危急状态而来医院急诊科就诊。分诊护士在接诊时要坚持做到对每一位到急诊室就诊的病人谨慎,仔细,认真负责。

急诊病人到达后,分诊护士应该快速对其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急危重病人先安排入抢救室进行急救,其他病人可根据所属科室安排进入相应的专科诊室等候诊治。在等待诊疗过程中,分诊护士还可以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完成病人的信息登记,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初步诊断。

二 护理评估

分诊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运用熟练的分诊技巧和专业知识,利用5-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为急诊病人完成资料收集、评估工作,经综合思维做出判断,迅速区分病情严重程度及隶属科室,将危重病人移至抢救室进行急救护理。

1. 收集资料

分诊护士可运用看、听、问、查的方法获得病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快速目测: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观察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眼睛“扫描”一下病人的一般情况,并根据主诉的线索,重点观察1~2个项目,则可对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个初步掌握,紧急情况下可立即处理。快速目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①病人的外表。如病人衣冠不整、污迹、血迹、皮肤有创伤,则可能是急性事件。②病人的意识。是清醒、模糊还是昏迷。③病人的皮肤。面色潮红可能有发热或高血压病症,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则可能为循环血容量不足毛细血管收缩应急反应所致;口唇、指甲发绀,提示为缺氧症状。病人的。病人若不能自由站立、行走、坐卧,则提示有急性疼痛、活动障碍。

(2)倾听主诉:一般由急诊病人或家属诉说病人的主观感觉、发病情况。分诊护士必须将繁杂的主诉症状进行分析,了解病人来院急诊的原因。如:病人起床是突然跌倒,神志不清伴呕吐;病人近两天来发高烧,有咳嗽咳痰等。

(3)引导问诊:分诊护士根据初步了解的信息,进一步对病人、家属提出有目的的提问,以便完善所需的资料。诱导问诊的内容可以有发病的原因、诱发的因素、过去的病史、本次疾病发作是伴随的症状、院前用药及治疗效果。例如,一位急性胸痛病人来院急诊,分诊护士考虑病人是否有心绞痛时,可询问胸痛发作的时间,以往有无冠心病史,有无类似发作史,病人感受胸痛的部位,发作时有无胸闷、心悸,发病时是否服过药,用药后胸痛有无改善等问题。

(4)分诊体检: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诱导问诊和分诊体检可以不分先后次序,可边边查,也可以视病情决定先后次序。但限于时间,分诊体检仅限于与病情有关的部位作重点检查,如监测生命体征,一般高热病人只测量体温,同时伴有休克症状的病人可以监测脉搏、血压;危重病人必须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病人可检查腹部体征,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5)辅助检查:根据需要选留标本及时送检,安排急需检查项目。分诊护士应有预见能力,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将必要的标本留下来送检。如毒物不明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管内抽吸物,腹泻病人的大便等。

2. 估计病情

分诊护士根据病人的资料,估计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次序,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一般在分诊时可根据病情分为Ⅳ级。

Ⅰ级: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紧急救治。如心跳、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严重复合伤等。

Ⅱ级:有潜在性威胁生命的可能。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突发剧烈的头痛,开放性创伤,儿童高热等。

Ⅲ级:急性症状持续不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寒战、呕吐、闭合性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