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篇1

为切实加强安全用电管理,规范管理程序,确保广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现结合以往学生公寓安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和近期宿舍发生几起电起火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违章用电器的界定

这里所指的违章用电器是指在学生公寓管理规定中明确禁止使用的大功率用电器,比如电饭煲、热得快、电热杯、电热毯、电磁炉等。

二、禁止使用违章电器的相关依据

公安部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学生宿舍、教室和礼堂等人员密集场所,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第十一条:违反学校规定,私拉乱接或违章使用非西城后勤公司或学院所配置的电器,及使用电炉、液化气、煤油炉等危险物品者,给予警告处分;经批评教育不改,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五)款规定规定:严禁使用各种违章用电器(电暖气、电褥子、电炉、电饭锅、电饭煲、电火锅、电磁炉、微波炉、热得快等);严禁使用液化气、煤油炉、酒精炉、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私拉乱接电源线;离开宿舍时要随手拔掉插头,防止漏电引发火灾。学生必须自觉遵守本办法中有关规定,违者按《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予以处理。

三、加强检查、杜绝违章电器

1.检查方式:物业管理部门日常检查、院(系)定期检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抽查等。

2.检查注意事项:

(1)学生宿舍内若出现违章用电器,无论何种原因,一律清出宿舍,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违章用电器清出宿舍的同时,应在该宿舍留有检查部门印制编号并加盖检查部门公章的《违章用电器清出宿舍通知单》。

(3)高校学生公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学校与学生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学校相关部门有权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检查,在宿舍无人的情况下,两人以上可以开门检查。

(4)检查人员在对学生公寓进行安全检查的过程中,应佩戴证件,如遇宿舍内有人,应及时出示证件,向学生说明检查的内容和目的。对学校相关检查,学生有义务积极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搪塞、拒绝检查。

3.检查结果处理:

院(系)自行检查其结果由院(系)妥善保管;物业部门检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其结果按以下方式处理:

(1)将检查结果明细进行登记,并将各个违章用电器贴上标签后按院(系)分类。

(2)通知院(系),将违章用电器交由院(系)保管并签订收据。

(3)将检查的结果登记造册,并定期通报。

四、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用电

1、使用安全合格的电线、插线板、电器,定期检查,严禁将伪劣用电产品带进宿舍,以防为宿舍安全埋下隐患。

2、用电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着火等现象,及时处置,并和公寓值班室沟通协调处理,配合物业部门做好工作。

篇2

关键词:网络德育 高校 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德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

总结: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大学生网络德育初探.《中国德育》,2003年 第6期

[2]尚元东.大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教育探索》,2008年 第6期

篇3

【摘 要】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良好学风的形式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加以引导,利用制度进行约束,利用制度进行规范。

【关键词】高校;制度建设;学风

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基地,大学所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是一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群体发挥着感染、滋润、熏陶和强化的作用,无形中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其对学校的认同,具有“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的作用。

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曾经说过:“学风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的倡导,也需要教师、学生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因此, 良好学风的形式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加以引导,利用制度进行约束,利用制度进行规范。

一、加强师德教风制度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良好师德教风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示范功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以良好的师德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年度师德标兵的评选工作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严格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对教师的职务聘任实行年度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二是通过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借助《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对课程教学成绩管理和试卷存档、学生成绩修改补录工作、临时调整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方方面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制度规范。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中明确营造良好学风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只要职责之一。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指标是考察所负责班级、年级的学风状况。

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风建设需要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来保障,严格管理、有效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通过制度约束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籍管理规定》与《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从入学注册、考勤与纪律、重修于补修、课程考核、休学与退学、毕业与学位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达到的要求与如果达不到该要求,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表述。是学风建设制度保障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

《学生违反考试纪律的认定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对学生违反考试纪律、旷课、违反学术纪律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学风建设、考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通过各类评奖评优,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

通过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对学生个人、学生班集体的激励引导。如在《奖学金评定细则》《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细则》《优秀班集体、团支部评选细则》等对学习成绩、学风情况等给予最大的权重,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奖、助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通过制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制定和落实《关于大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需要或学生群体性自我需要,自主规划发展目标、自主设计课程内容、自主组织教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

四、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优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以十佳毕业生、优秀毕业生评选和学年评优为契机,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部)要大力宣传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先进典型和突出事迹,积极开展“优秀学生成长宣讲团”巡回报告、“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学校和学院(部)分别集中举行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学生成长中的带头示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基础和保障。认真做好学校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制度、教师教育监督考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考风考纪制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得这些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管理部门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对于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要多渠道宣传,能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学校学风相关制度建设,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创造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莉莉.浅论当代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9):569-570.

篇4

[关键词] 依法治校 保障 学生 合法权益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将依法治校落实于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行为,建立法治校园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特色,制定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社团管理、奖励与处分、校园秩序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如学生选修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科研实验、申请奖学金、请假、休学、入伍保留学籍等,为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行为准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增强学校法治意识,明确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权益、职责和义务,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二、科学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保障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科学制定学生教育教学计划及课程表、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并严格执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如教学管理规程、教师调(停、代)课管理规定、考场管理规定、实验守则、实习管理规定等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向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对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经考核合格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颁发相应学历证书,本科学生授予学位。同时应合理采纳学生对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议。

三、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置学生意外伤害

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治安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安全服务和保障。学校校舍、场地、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设专人进行管理。按照“安全保护、防范事故”的要求制定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容易引发伤害事故的实验教学及大型文体活动,采取严密防范措施。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向学生提供的食品和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监控膳食质量,防止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治理,维护学校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治安秩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自救及自护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处理程序,若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做到迅速、有效、依法妥善处置。

四、认真处理学生违纪,规范建立学生申诉制度

制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详细规定对学生的处分种类等内容。在对学生的处理中,要做到程序正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处分决定作出前,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要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处分决定书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为保证对学生处理行为的合法、客观、公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职权,要认真受理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而提出的申诉。学生本人有权在接到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受理学生申诉时,遵循合法、公平、公开、及时、便于学生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的正确实施。认真听取申诉人的申诉理由和申诉学生所在院(系)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意见,并作详细、客观、真实的记录。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学生若对学校复查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五、按照规定确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依法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当地省级物价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对学生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并通过校园橱窗、校园网、招生简章等多种平台,将教育收费事项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教育收费的透明化。自觉依法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收费行为,禁止违规私设收费项目和乱收费的行为发生。认真受理学生关于教育收费的咨询,及时答复和处理,不推诿,不拖拉,不掩饰。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长抓不懈,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要从制度层面和源头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优奖励制度,营建良好学风和校风

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创建校园优良的学风校风,应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学生奖励条例,对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设立校级奖学金、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科研创新奖、精神文明奖、文明寝室等个人和集体奖项,对获得奖励的学生颁发奖励金或获奖证书,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应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突出精神奖励的原则。在学生评优工作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坚持公示制度。成立校、院系、年级三级学生奖励考评工作小组,对学生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彰,使学生评优奖励起到“表彰优秀,树立榜样,带动全面”的积极作用。

七、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为全面开展资助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类地方助学金、校级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定工作。评定工作中坚持评定政策公开,评定程序清楚,评定结果透明,使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清楚各项资助的评定政策、条件、程序和结果。加强资助金的专项管理,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式和金额标准,及时、足额将资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建立困难新生“绿色通道”制度,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都能顺利迈入大学的校门。

八、贯彻“阳光招生”的要求,切实维护广大考生权益

贯彻国家教育部“阳光招生”、“办人民满意高考”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原则,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招生工作“六公开”和“六不准”要求。制定学校招生简章和录取章程,并及时向社会,在招生简章和章程中必须详细阐明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地点、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录取原则、报考注意事项、学历证书颁发及学位授予等内容。开通学校招生咨询电话专线,建立招生咨询校内接待室,及时接待和解答考生及家长关于招生问题的咨询。录取工作中,通过校园招生专网和专门媒体,及时向社会、传递招生录取信息,使学校招生录取信息更加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考生录取状态查询网络平台,使考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录取状态。通过建立一系列具体制度,切实落实“阳光招生”的要求,维护考生权益,并树立高校招生和办学的良好形象。

高校是法治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也应该是法治化建设的先行者。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评价高校管理工作的标准,看其是否实现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必须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J].中国大学教育,2005,(8):12.

[2]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邵国平.论大学生权益与法律保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51-52.

篇5

[关键词]网络德育;高校;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篇6

论文摘要: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过程是一种有序的管理活动,它在高校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使之更富有成效,得进一步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树立起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大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有计划地指挥、协调、监督和实施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而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对大学生日常行政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事务,十分具体而又非常琐碎,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了,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否则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而又具体的工作,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确立新的管理观念,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目标的一个基础,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篇7

一、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flexible)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容易弯曲,不易折断;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柔性化管理就包含两个方面,即“弹性”和“人性”。柔性化管理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环境和管理主体的变化,改变管理手段和方法,达到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性之柔,强调人的核心作用,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思想是日本丰田公司率先提出的,它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的。柔性化管理强调根据人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强调通过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方式进行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人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同时,柔性化也强调通过改变适应外部环境。在强调人的核心作用时,注重通过运用道德文化、舆论等非强制性手段对人进行管理。通过组织的柔性化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通过采取非强制性方法,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但在学生管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理念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

管理理念的落后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问题,管理理念的落后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等。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具体表现在:首先,未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高校管理理念落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体现,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结果是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其次,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管理者认为学生不具备自我管理的条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拥有绝对管理权,不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最后,忽视学生对权利和自由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申诉渠道不畅通,学生的权利和自由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高校管理方常忽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管理方法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由于过于行政化等原因,管理理念仍处于上行下效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严苛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辅,缺乏对学生的关怀,未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对某些学生放任不管,对学生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范,严格的要求,而学生的权益却是处处受限,忽视学生的权利,硬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管理者应当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运用情感教育,既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又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管理过程无视隐形管理。

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过度重视有形管理、显性管理的运用,忽视无形管理、隐形管理的作用,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一方面,管理者忽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目前高校部分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缺少感染力,甚至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学校文化的熏陶。当前高校管理者片面理解学校文化,过于注重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建设不断更新,但是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忽视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未能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管理。

(四)管理制度未能体现柔性要素。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0后”,更具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现行的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管理制度过于硬性,缺乏弹性,未能体现柔性要素。现行的管理制度涉及范围较广,包括《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校学生证、校徽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等。这些管理制度,部分条例过于刚性,缺乏灵活性。针对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处以严厉处罚,处理方式缺乏柔性要素,灵活变通性差。而针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要么严厉批评,要么置之不理,都反映高校管理制度的弊端,对学生的处理缺乏弹性,忽视管理过程中的柔性要素,而以刚性管理为主。

三、加强高校学生柔性化管理

(一)转变管理理念,凸显学生地位。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现行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根本,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个主题,时刻考虑学生的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甚至是“95后”,学生极具个性和特点。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使学生意识到其主人翁地位,从而进行更好的管理。最后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管理者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从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人性化管理,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变管理方法,注重人文关怀。

高校管理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改变管理方法,采用柔性化管理,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摒弃现行的管理方法。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严苛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辅,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管理者在转变自己的观念的基础上,摒弃现行的管理方法,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即柔性化管理。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权益。高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权益,让学生参与政策的探讨与制定过程中,使其在履行自身义务时,也能够享受到自己的权益。最后要注重情感教育。高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等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关注学生的情感,采用劝说、情感引导等方法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化管理过程,注重隐形管理。

高校管理者要优化管理过程,注重隐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注重隐形管理。一方面,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素质。高校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实施柔性化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规范学校的行为准则,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柔性化管理。

高校管理者要随着社会环境和学生群体的变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柔性化管理。现行的管理制度过于刚硬,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不被学生所接受。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更关注自身利益。同时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他们更关注自我,强调个人利益。而高校的管理制度却更强调学校的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建议改变部分已经不适用的管理条例,完善更符合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同时,管理制度的完善也要体现人性化,不可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柔性化。

篇8

通过开展本次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优良学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遵守校纪校规、明礼诚信、励志勤学、求真务实、健康成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扭转目前学风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促进和推动我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重点

本次专题教育活动在全校本科生中进行。一年级学生重点进行诚信教育活动;二、三年级学生(包括建筑学院四年级学生)要在深化20__年诚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法纪教育、安全教育、班风舍风建设等学风建设教育活动;毕业班学生进行以爱校、建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离校教育和诚信求职、诚信就业教育。专科生可根据本《意见》自行安排教育活动。

三、阶段及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阶段(4月4日-10日)

各院(系)召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动员会,范围覆盖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每一个班级,重点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学习教育阶段(4月11日-24日)

(1)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以下材料:近年我校优秀学生标兵、标兵班的先进事迹汇编;学生违纪情况汇编;我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关于加强春季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及其他学校指定材料。20__级学生还要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充分发挥团支部、班级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集体学习、经验交流、讨论、演讲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正文等形式,深化学习教育效果。一、二年级学生要结合学习情况,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

(3)继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一年级学生要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学习践诚信”学习和讨论活动,具体形式由各院(系)灵活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要在20__年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以反对抄袭作业、反对考试作弊、诚信求学、诚信求知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同学认真回顾一年来自己实践诚信的真实情况,认真反思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诚信问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4)深入开展先进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各院(系)要以此次学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精神,扎实推进先进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各院(系)要将班级、宿舍建设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3、检查落实阶段(4月25日-5月10日)

(1)本次学风建设活动要注重过程检查和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在求实效上下工夫。为此,学生处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学校学风建设检查组,各院(系)成立以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为主要 负责人的检查组,加强对学风建设的检查。另外,各个学生组织也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小组,健全班级学风建设相关制度,明确工作目标,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2)学风检查工作采取学生自我检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院(系)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学风检查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有关表格资料。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各个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学风建设有关材料,做到每个月到各班级听一次课,每周到学生宿舍检查一次,并认真做好有关记录工作。

(3)学风建设检查的重点是: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学生课堂听课情况;校纪校规学习和遵守情况;“学习践诚信”情况;先进班级及文明宿舍创建情况;春季安全稳定工作执行情况等。

(4)建立学风建设通报制度。学生处定期编辑“学风建设简报”,及时报道各院(系)开展诚信教育促学风建设教育活动情况。各院(系)要在每周六将活动开展情况及学风检查情况报学生处,同时在本院(系)内公布。学校学风检查组要把总体情况和抽查情况随时在《信息栏》中。

4、总结评比阶段(5月中旬)

学校成立学风建设评比小组,对各圆(系)开展诚信教育促学风建设情况进行公开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学生工作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年终考核院(系)工作和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将在本年度“争先创优”中予以加分。/!/

四、工作要求

1、各院(系)要高度重视本次教育活动,把学风建设活动的实效和学生的健康成才及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层层落实,切实出实招,抓出实效。各级学生工作干部要高度负责,积极落实各个阶段的活动任务。

2、各院(系)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抓诚信教育、促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措施、办法,也可根据《意见》制定具有本院(系)特色的相关教育活动方案,并将具体实施方案于4月11日前报学生处教育管理科。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工作;刚性管理;管理机制

刚性管理又称硬管理、理性管理,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采取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物质奖惩等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具体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推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课程学分制、学业和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约束机制,树立依法管理观念,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少数民族学生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

观念指导行为,也是行为的先导。法治不但是一种治国方针和社会秩序,而且还是一种观念意识,一种把法作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法治来保障,建立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法理环境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的刚性约束机制,是以学生为对象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其管理制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专项管理制度,主要有行为准则、文明公约、生活学习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办法、评价措施、奖惩规定和资助管理条例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既为学生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做到人人有规可依、事事有章可循,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且制度得到学生认可后,能够自觉自愿遵守,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个人的发展符合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

(一)刚性管理制度的特点

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规范性、权威性、指导性和稳定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师生共同认定的价值追求和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法制的精神和教育的标准,其制定过程及其本身具有严谨科学,表述准确到位的特点。规范性,是指制度规定了学生行为标准和模式,其行为是有拘束的、有节制的;权威性,是指在规章制度范围内,人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置身于制度之外,这是制度发挥行为约束力的关键;指导性,是指制度能使学生预见个人或他人的行为后果,并选择自身的行为模式,它有引导学生向良性发展的作用;稳定性,是指规章制度一旦制定,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是保证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关键。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必须认识和适应制度的这些特点。

(二)制定刚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既不能脱离管理对象的现实状况,也不能离开学生的历史境遇。诚然,制度来自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但又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指导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激发民族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历史责任,但又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给予他们以鼓励和信任。二是树立制度导向和明确标准。要明确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让他们清除自身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应该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强化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朝上进的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在制度的设计中,要把“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贯穿始终,设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和机制,鼓励民族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四是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民族大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做到权责分配科学,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制度的建设中来,提高制度的适用认可度。

(三)形成完整科学的刚性制度体系

依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体系。由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宿舍管理、奖惩评估、日常行为规范等,这对学生管理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学生早操管理办法》、《学生课堂出勤管理办法》、《学生内务文明卫生制度》、《学生宿舍安全保卫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不但要制定的科学合理,而且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各个制度之间既有高度的独立性,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再者,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系统,不但应当涉及学生主体行为的各个方面,还要包括管理部门与人员主体。比如,学生专职管理队伍的资格聘任制度、培训考核制度、监督晋升制度、工作薪酬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决策等方面的制度等。只有把制度覆盖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形成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规范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体系,要在普遍适应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以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和科学合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管理机制的实施方略

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项教育改革纷至沓来,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学生管理体系后,制度的落实就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并最终决定了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效果。在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国际21世界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这要求高校及其管理者做到:以人为本,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讲求宽容,为学生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定学生制度、确定任务和思考问题时,都应当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一主题,使管理中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加强对大学生内在心理和成长规律的研究,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实行民主管理,给与更多的个性成长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利。具体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上,就是要做到明确少数民族学生与大多数学生一样拥有的主体地位,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不断构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创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利条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的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个人的行动参照;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切身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发挥激励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一个运用各种措施、方案等来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启动、持续、调整、提高学生的运行机制。激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根据指定的规章制度给与精神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目的。从心理学上看,当个体的行为受到肯定、得到鼓励时,心理上就会得到某种满足,一般情况下,可以鼓励个体沿着同一方向产生更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个体朝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效而正确实施奖惩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严肃校际,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在刚性制度管理中学生工作管理者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及不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手段,如理想目标、榜样荣誉、物质情感激励等方法,通过对他们的激励,达到鼓舞其热情、增强其活力、鞭策其斗志、挖掘其潜力、激发创造性、提高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工作目标。适时的鼓舞与激励,能加强民族大学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也会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去努力争取自己的荣誉,提升对大学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工作也会应此而变得事半功倍。

(三)维护合法权利,明确法定义务

作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情况都有一个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人员要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合理建议,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学校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快速反应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处理问题。如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学代会、校领导信箱、部门接待日、校内论坛等形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反映意见,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管理工作的层次水平。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在享有了某种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对应的义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在给与权利保障的同时,还应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端正个人行为,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在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根据形势需要,经常举办各种既蕴含严肃的内容,又洋溢着民族斑斓多彩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风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团结的良好氛围。既不能因为民族学生而过分降低对其学习、思想、体育锻炼、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应有要求,也不应在生活、住宿等方面给与过分的照顾。

(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学校所提倡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标准融合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渗透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相结合,通过管理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由弱变硬,将自律与他律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要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因此,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管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结合的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教育要照顾他们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应灵活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心理咨询、典型教育、经济救助、帮扶教育等,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反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复性,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过程的坚持性、长期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8.

[2] 闫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篇10

一、对高校管理进行司法审查的现实诉求

1.理论困境

①高校管理主体法律地位模糊。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组织。它不仅是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授权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的高等教育机关,还被赋予了公平正义和民主自由的理想和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十周年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是现代社会必要的“乌托邦”,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这里的“乌托邦”不仅体现在大学精神、学术自由等领域之上,还反映在大学的法律规范、管理结构、纠纷化解机制等制度之中。高校的行政管理行为不仅处于法治和自治、公法与私法的伯仲之间,还位于世俗和理想的斗争之中。也就是说,高校既不同于政府的行政部门,也不等同于普通民事单位。法国史学家雅克勒戈夫在论及中世纪欧洲大学时,甚至觉得大学是“无法归类的”,但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准政府组织”[3]。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其中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的法律性质界定含糊不清。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那么,在这种法律背景下高校自行颁布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等,究竟是一种契约性的民事法律关系,还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对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②高校管理公共行政色彩浓厚。事业单位的属性已经给我国公立高校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通常来讲,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由政府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性组织。[4]但同时,公立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又带有明显的行政意图。例如,统一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刚性的教师职务评审和人事管理制度、强制性的学生日常管理规定等,都由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直接纳入教育行政体系。特别是高校在执行某些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时,不可能仅被看作是一个非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如其有权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或教师进行处理,这时它毫无疑问地扮演着执法者的角色,行使着执法者的职权。由此可见,一方面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另一方面,高校权力运行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能行使关于学生身份或有关教师聘用及职称评定等行政权利。二者在高校管理中发生功能性同构。③学术自由与司法审查关系失衡。现代大学自治溯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当时的大学效仿工商业者行会,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自己的社团,共同抵抗来自强大的封建社会与教会势力的干扰。当前,大学自治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即大学作为法人团体,可自由地治理学校、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以及最小限度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操纵。[5]目前,在高校管理法治化的视域下,大学生、教师群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高涨,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假如动辄将与学校之间的纠纷诉诸司法机关,不仅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办学自,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司法成本不断增加。从现实情形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司法审查的触角已经伸入到招生、学位、科研、职评等大学内部管理运行内核中了。合理调处两者的关系,找到尊重高校学术自由和发挥司法审查功能的最佳平衡点迫在眉睫。

2.实践难题

①实现平等受教育权的诉求。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从根本上讲是大学生的学籍权不可侵犯,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入学与退学两个方面。入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招生部门每年按地域制订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将招生指标分配到不同省、市、区,无形之中将考生分隔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级,极易引发“高考移民”潮,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我国高校招生过程中学生权利遭到侵犯。退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合法性缺失的现象。因为退学或开除学籍是对大学生身份的变更,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学校在行使改变大学生身份的处分权时,应该采用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优先原则,充分尊重法律的权威性。类似因恋爱同居、考试作弊或其他违反校纪校规行为而被勒令退学等性质的案件,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法院以“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为由,驳回。教育部200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但在学生作弊与取消受教育权的方面仍未松动。关于这个规定是否合适的争论还在继续。②保障教职工合法权利的需求。与大学生的维权案例相比,高校教师群体的权益维护显得异常薄弱。1999年,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该校人事管理聘任制度改革中不幸“落榜”,曾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官本位”、行政集权式管理的环境下,所谓聘任制改革,势必将高校行政权力越来越推向“金字塔”的顶端。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他们的学术自由与人格独立无法真正得到保障。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院讲师王晓华,因不满学校的职称评审结果,认为学校的评审工作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教育部又对其提出的行政复议作出了不予受理决定,因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状告教育部行政不作为。当时,法院审理认为,根据《高等教育法》第37条的规定,评聘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是高等学校的自,评聘委员会审定王晓华不符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行为并非具体行政行为,教育部据此对王晓华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是正确的,因而判其败诉。可见,目前教职工的合法权利与大学管理行政化导向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合法调解。③破除高校权力规避司法审查的要求。由于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依附性强,高校权力拥有者会借助学术权力躲避司法审查,因而相对人很难实现彻底的司法救济。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凡是高校与相对人的纠纷,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相对人处于弱势。经过司法审查之后,没有获得学位的相对人依然不能拿到学位,校方规定的“残疾”不能入学的学生依然不能就读,校方不愿聘任的教师依然不被聘用,等等。面对这种借助学术权力“主动规避”司法审查的困境,在现实条件和环境下当事人难以实质性的实现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如北京大学甘怀德和朱苏力之间的博士研究生考试纠纷、北京外国语大学女博士临近毕业遭开除学籍纠纷等。

二、对高校管理进行司法审查的路径选择

1.确立对高校管理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则

①程序性审查原则。所谓程序性审查,是指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依照法定程序进行。[6]这就是说,在司法审查过程中,一旦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不论其是否影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都是不合法的。如果缺乏程序性规定,或者不符合程序性规定,行政机关不能据此认定不受任何限制,更不能认为连公正程序都可以不遵守。在高校行政诉讼案件中,由于教育立法的相对滞后,高校在作出涉及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时无法定程序可循,因此法院在受理高校司法纠纷的时候,应着重检视高校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遵守了法定程序。如果未遵循程序性原则,那么学校作出的退学处理决定,以及类似拒绝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行为,都是有问题和容易引发纠纷的。②禁止权力滥用原则。权力滥用是构成行政违法的重要原因。在学校与学生这对关系中,作为权力主体的学校拥有高度的自由裁量权。因为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时,享有依据特定教育方针,在斟酌一切与其管理事项相关的情况,衡量所有的观点后自行决定自身行为的自由。而为了达到管理目的,学校又赋予教师对学生行使广泛的管理权。如果这种管理权被管理者无限滥用,无疑会对学生的权利造成莫大的侵害。因此,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学校的这种自由裁量权同样应该受到限制,特别需要制止权力滥用的现象。③有限的实体审查原则。由于法官仅仅只是司法领域的行家,其并不一定熟悉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因此司法嵌入高校权力管理体系是有限度的。尽管司法救济对于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很重要,但法院如果过度干预高校的学术自由,不仅妨碍了高校的办学自,也会造成司法成本过高等问题。例如,审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能否授予学位等专业领域判定的问题,就属于高校自的范畴,而不应对其进行司法审查。[7]④复议前置原则。由于我国高校与学生、教师群体之间的特别权力关系体现出相当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在这方面司法机关缺乏专业知识与判断能力,所以有必要确立复议前置的原则,即将涉及专业性强的纠纷纳入行政复议的范畴,相对人可以首先在行政系统内部寻求解决方法,提起行政复议。在对行政复议结果不服时,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与一般的民事司法审查倒置过来。这样既保证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实现其治理的专业化,也避免了司法不合时宜地干预高校正常和正当的行政活动,同时也保护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

2.审视高校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自批准之日起即获得法人资格。也就是说,在民事活动中高校是民事诉讼的主体,可以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界定使得高校对学生有特殊的管理权限,高校具有民事主体的地位,又兼具类似行政权力的法律地位。因此,若被授权的高校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与相对人发生的纠纷,则属于行政主体关系,而不是民事主体关系。司法实践上一般把高校等同于行政主体来看待,只要是由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负担有特定的公共管理职能,且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机构,其行使的就应该是一种公权力。因而,应该审视高校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把以公共利益为运行核心,拥有一定的行政职权的高校确定为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高校行政管理主体的准公务法人地位。

3.勘定高校权力运行司法审查的“合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