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学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结构
1.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构成
(1)招生制度。(2)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制度。(3)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4)就业制度。(5)权益保障制度。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层次
1.2.1 国家管理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至四十四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及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至五十九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
(3) 2005年9月1日新颁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全面论述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4)《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是为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管理,制订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是为做好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制订的就业制度。
(6)《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是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制订相关的考核、考试制度以及申述制度。
1.2.2 学校管理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属于这一内容的制度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分实施细则》、《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
(2)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而言,包括:《高职院校教室文明守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评优评先和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证、校徽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婚育管理若干规定》等。
2 新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特点
2005年9月1日起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规定》和《准则》)正式实施。新的《规定》和《准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特别是法制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它的出台,关系着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1)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在具体规定中增写了学生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成为遵守公民道德的模范,不得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活动”等道德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
(2)新《规定》固化了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如针对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管理改革经验,新《规定》取消原来升、留、降级等具体规定。
(3)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①明确学生权利与义务。学生是公民,学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申诉权,但也不允许违法乱纪行为通过诉讼得到变相的张扬。依法治校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②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③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
(4)新《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的自。新《规定》在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自基础上,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为核心的多项自,给予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扩大学校的管理空间。总括全文,有五处直接明确为“由学校规定”,有十三处要求明确为“按学校规定”执行。
(5)新《规定》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
3 学校制度:学校的制度建设体现高职学生管理的特殊性
新《规定》实施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它的适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原则性。为便于实施,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具体化,即制订实施细则。新《规定》将制订实施细则的权力授予各高等学校,同时要求,实施细则应当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及时向学生公布,接受学生、社会和政府的监督。
(1)对条例内容的扩展。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中规定:“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各高职院校均制订了本校的《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并且做了详细的处分规定,如:“发现夹带与该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但未实施偷看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偷看夹带资料的,给予记过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
(2)对时间、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新《规定》的许多提法是原则性的,需要可操作化。如:“学生因故不能按时入学与注册,应当向学校请假。”在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中作了补充:“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另外还对请假条件作出补充说明:“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原单位或街道、乡镇证明,向学校请假。”补充规定以后,使制度条例更加明确,同时减少了制度实施的随意性。
(3)在“自由裁量权”的领域自己订规章。新《规定》有许多“由学校规定”的授权性条款,授权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订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并依此进行管理,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在部分规定中,我们就看到各高职院校的区别。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二条中规定:“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 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试验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随下一年级或由系安排时间重修。”而另一高职院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则是:“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允许现场补考一次。”再如新《规定》第三章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学生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因未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者,结业后一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或重考(单独开设的试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为重修)一次,及格者可换发毕业证书。经重修仍有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另一高职院的规定是:“学科课程不及格者,结业后半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经重修仍不及格者,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重修,直接随下一年级学生的考核要求同时安排重修,仍不及格者,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关于在校学习年限问题,新《规定》第三章第二十二条也授权由学校规定,因此各高职院校就把学生在校的最长年限(含休学)规定为“五年”或“六年”。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不违反上位法(包括原则、精神、规定)的前提下,对某些具体规定作出一些调整和变通。
虽然高职院校在落实新《规定》的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部分修改,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规定还是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那一套,这显然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和普通高等院校不一样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一套学生管理制度,这需要我们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新规定出台. ,2005-03-30.
[2]卢丽君.高校管理求变:给学生更大空间.中国教育报,2004.5.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管理激励
学生干部在独立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当前师生比1:200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对提高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管理激励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3份,通过调查对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工作情况有了整体而全面的了解。
一、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工作现状
1.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独立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协调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两者无法兼顾。56%的学生干部表示自己将大量时间花在参与和组织各类活动上,甚至为了手头的工作而耽误上课,影响了学习,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结果导致学习成绩差甚至有挂科的现象发生。15%的学生干部为了自己的学业,身在其位却不谋其职,未能很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甚至因为学业退出学生组织,给学生干部队伍带来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集体主义与团队意识缺乏。
调查发现74%的学生干部主要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其中32%的学生干部团队意识淡薄,部门间互动协作能力较差,不能凝结成整体合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成效。20%的学生干部认为衡量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指标主要看其个人的功绩和表现。他们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实干精神,在形象工程和表面文章上却极为卖力,使得其个人荣誉和利益得到满足,却损害了整个集体的利益,并使得其他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
3.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
对于学生干部日常工作内容这一选项,有60%的调查者认为按部就班执行上级的命令是多数学生干部主要的工作现象。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工作方法循规蹈矩,工作内容陈旧,更多的是继承以往的经验,按照过往的程序按部就班完成工作。有的学生干部仅仅纯粹地执行命令,缺乏主见,工作内容支离破碎。还有的探索精神不足,工作死气沉沉,缺乏创造力与开拓性。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1.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学习基础与协调能力较差
应试教育的先天不足导致高校学生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鸿沟。独立学院学生较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更加薄弱,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干部在组织、参加大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难以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无法保证自身学习的时间,成绩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想兼顾学习但由于方法不当,导致两头都力不从心,事倍功半。
2.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家庭富裕、个性张扬
90后的学生干部往往独立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干部中尤其突出。他们家庭富裕,往往受父母溺爱,工作中更多的注重自我表现,希望取得突出成绩,受到老师和学长的关注。部分学生干部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团队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学生组织整体效率低下。同时部分学生干部缺乏整体思维和长远眼光,为了自身成绩,往往忽视集体利益,导致学生组织整体利益受损。
3.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社会经验缺乏、工作指令化
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干部与社会接触较少,对高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很多活动往往是参考以前的做法,换汤不换药,难以创造出新意。另一方面学生干部本身权力有限,活动往往按照辅导员老师的指令层层执行,使得自身主观能动性逐渐缺失,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往往要求严格,批评多、表扬激励少,使学生干部的创新和开拓激情大打折扣,工作起来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
三、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管理激励措施
1.做好学业规划与督导工作,促进工作学习双丰收
独立学院相关工作部门可以通过思想引领,让学生干部树立以学业为重的观念。认识到自己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学生干部。是学生,就应该与其他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是干部,就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对待工作,以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去影响同学。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只有以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特长为积淀,才能在学生群众中树立威信,从而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定期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辅导,通过举办新老学生干部学习交流会、专业技术培训,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时间分配以及办公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干部自觉学习、带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尽可能把社会工作安排在课余及休息时间,因工作而占用的学习时间要及时补上,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此外,将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干部绩效评价指标中,设立奖惩措施,将学习成绩与干部选拔相挂钩,督促学生干部更加重视学业,在学生群体中发挥表率作用。
2.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团队氛围构建
独立学院相关工作部门在建立个人绩效评价机制时,可以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挂钩。根据团队业绩、个人贡献、考勤、创新贡献等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以此作为学生干部表彰和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促使学生干部能真正为了集体的利益去努力工作,避免无所作为或者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团队氛围建设也有利于学生干部集体主队意识的培养,如设立学生干部交流沙龙,开展部门联谊、部门趣味竞赛等,使学生干部之间互相了解融洽相处,真正融入到学生组织这一大家庭中,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
3.建立创新平台和激励机制,提高自主工作能力。
独立学院相关工作部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干部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自己,加强社会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开展校际间学生干部交流活动,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干部互相分享工作中新颖的构思和独到的经验。对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想法,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干部更加有信心和活力投入到新活动的构思和开展中去。对于学生干部的创新成果,应该给予表彰,树立榜样形象,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干部发挥自身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同时下放一部分权利给学生干部,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放开手脚,敢于实践,通过讨论和指导,确保整个学生组织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源源不断地发挥出来。此外,将学生干部的创新成果与干部选拔相挂钩,使得更多的创新人才得到重用,学生组织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金标,黄娟.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10).
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制度改革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展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而在传统与现代办学模式的融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这些都需要学校积极面对,并加以解决。本文着重阐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时展的需求,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难求的问题,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问题。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高职院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要加大学生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院校的教学质量。
1.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时代感
任何时候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都必须与时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时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更要紧跟时展步伐,使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具备新时代的气息,抓住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目标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实践工作中使之更加完善。高职在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其与时代的发展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有必然联系,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不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更是为适应新时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进行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调整,进而促使高职学生规范行为,有效学习,成为高素质的时代人才。
2.明确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可从院校本身和公共政策角度确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公共政策”体现了国家意志,更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价值观,因此既明确了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又规范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而院校本身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实际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管理制度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有效规范学生行为,是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期的校企合作既引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学校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及相应学生管理人员,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实习时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促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3.丰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规范性、规制性与文化认知性是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主内容和形式。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与改革来说,主要指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工作岗位的标准及学生实习时的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校企合作方式产生的校企合作制度,合理选择学生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更多地融入与产学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关的条款,使学生管理制度具备更为全面的、多层次的特性,使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满足校企合作发展和运作的要求。
4.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学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都有上万人的规模。针对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须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这成了学校急需解决的难题。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产物,在校企合作条件下,顶岗实习的管理必须与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相互融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制定必须与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相适应,它们之间的融合没有矛盾,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更加人性化,而且能更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
三、结语
简单、机械式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已无法适应时展,无法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须认真考虑与研究学生管理和管理制度制定的各种影响因素,找出管理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与规范,满足校企合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2]施向军.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目前辅导员在进入企业实地走访和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做借鉴,运用原有的方法进行管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总结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
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思想变化复杂,情绪受身边环境影响更加明显。给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难度。繁杂、单调的工作取代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学生容易出现烦躁,身体不适应等状况;当今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当期望与现实反差较大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反常、消极怠工等现象。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疏通,使学生能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应对身边环境的转变。
(二)安全问题愈发凸出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该项目面临的最大的挑战:(1)车间生产安全操作隐患。学校和企业把学生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就容出现安全事故。(2)生活交通安全隐患。学生大都处在22-25岁爱玩的年龄,在下班后去玩,会带来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隐患。
(三)学生实践、总结、升华的能力薄弱
首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理论学习氛围不如学校,学生回到宿舍只有少数人对实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大多数都是倒头大睡,错过了提炼升华的最好阶段。其次,学习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培养计划。再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到企业实习被动学习,学习目标模糊。
(四)企业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需要在辅导员配合下不断完善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尽早融入企业中。因而,辅导员需要积极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和特点。一方面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以积极地心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工作进展情况,并代表学生对企业不合理的地方发声,进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走访,以深圳腾盛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为蓝本,前后共历时2年的时间,去企业后与学生同吃住,同上下班。关注学生实习初期、中期、后期、毕业就业后的心态变化,结合自身经验将遇到问题的思考罗列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学习。
二、学生实习前后遇到的问题
一是辅导员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能否接受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辅导员起着重要的纽带关系。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如果辅导员对政策了解不足,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那么对学生的动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打折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出现被动局面。
二是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方向和职业认知水平上参差不齐。首先,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较年轻,大部分跟自己专业不想关,不了解学生今后专业发展趋势。在学生实习期内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二,辅导员能力参差不齐,在遇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学生的关系,桥梁纽带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职责不明。目前各系做校企联合培养利用当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动员,对校企合作模式下职责的规定没有明确的细化,各个系部目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承担着学生管理的全部工作。除了要应对日常班级管理,还要处理本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与实习学生、用人单位沟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激励才更容易调动辅导员参与校企工作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在校企合作中开展工作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责任意识。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遇到一位负责的辅导员,将会对他人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辅导员,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企业内部班委培养选拔工作。班委是所有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企业里选好班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并将学生信息传达给企业,方便企业对优秀学生的选拔。
篇5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量化分级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管理人员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项知晓率分别为54.35%、93.48%、71.74%、76.09%、60.87%、86.96%、71.74%、76.09%;总知晓率为84.8%。结论:牡丹江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个别知识点还需加强培训。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卫生部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1.2 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1.3 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95.67%。
2.1 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54.35%,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93.48%。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71.74%,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60.87,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86.96%,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71.74%,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
2.2 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84.80%。
3 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篇6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应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高校研究生的自主意识,并注重其个性发展。同时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发展自身个性。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其掩藏的潜力,并且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
(2)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
学校可通过校园的设施或者举办文化活动等为研究生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对研究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以便实施高校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传达学生管理制度的理念,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建设文明校园的思想,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并有效提高综合素质。例如,高校可通过对校园进行全方位的绿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研究生身处其中被文化气息所包围,从而促进其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2]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就业率逐年递减,无形中给研究生增添了强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要想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创新,就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健康的心理,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他们进行减压。同时对于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研究生,学生管理人员更应对其多加关注,并时刻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在研究生出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便避免出现研究生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违法的行为的现象。
(4)实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管理
在大学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较少且比较分散,导致学生管理人员无法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实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管理,要求每个宿舍选出一个代表对宿舍成员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管理秩序稳定。通过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学生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对管理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促进宿舍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如此一来,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结语
篇7
关键词:新校区运行;学生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双校区同时运行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双校区运行因其在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双校区运行背景下,有效应对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双校区运行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措施,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双校区办学有效的解决了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扩大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带来一些问题,给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校园安全环境存在隐患
1. 校园内外安全环境形势严峻。新校区一般远离主城,在这种双校区运行下,在初期运行中一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安全设施、监控设备、医疗条件等方面相对薄弱,制约了良好校区安全环境的构建。
同时,这些远离城区的区域一般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医疗与交通灯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足、校园周边安全存在突出问题。因此,严峻的校园内外安全形势,对高校学生的安全产生重大隐患,对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校园人文环境相对薄弱
在校园人文环境方面,可以分为建筑环境和理念环境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反映文明发展的、具有高校自身传统特色的景观建筑和标志设施;人文理念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在办学和教育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观念、态度、制度等内在因素。部分高校新校区基础设施匮乏,仅能保证学生的上课、吃饭、休息等基本的需要;同时,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化传统、富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在新校区运行中淡化。新校区师生在开拓新校区文化的过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拓荒者,也客观上扩大了校区间文化传承链条的裂痕。
(三)学生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
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对学生管理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高校双校区运行模式下,新校区学生管理链条缺乏系统性。制约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旧校区学生组织、学生团体互动交流缺乏。部分高校为加强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校区设置一些学生组织、学生团体,这些学生组织和团体因为受校区空间限制,缺乏和本部校区的学生组织、团体交流、学习与沟通。2. 部分高校一些主要的学生管理机构和组织、学生团体的主体在本部校区,新校区一般集中低年级同学,造成了位于校本部的主要学生组织和团体成员匮乏、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足,造成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的空壳化。3. 学生组织、学生团体间互动交流制度亟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组织、团体之间的交流因为缺乏相关制度设计和保障而无法顺利进行。
(四)学生干部的培养链条断裂
在双校区运行背景下,部分高校校区间学生干部培养的链条断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老校区学生干部各自培养,缺乏连贯性,对人才的跟踪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2. 双校区运行背景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匮乏。部分高校主要学生干部在经历了新校区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后,回到老校区后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制度设计、激励机制方面的完善是影响学生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五)多元主体间资源投入失衡
在高校中学生工作部门、学院、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政治辅导员等构成了学生管理的主体。在双校区运行背景下,多元管理主体间的在精力和物质方面的投入上存在严重失衡。主要体现为:1.各个职能部门、学院、以及其他管理单位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财力、物力以及制度供给的投入不均衡,新校区在财力和物力上存在严重短缺。2.包括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工作干部在内的人员管理主体受制于地理因素,很多人员往返于两校区之间,新校区人员数量不足,学生和任课教师缺乏交流。
二、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制度是保障一个组织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分类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学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制度层面解决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重视制度体系的设计,不断规范完善完善学生管理中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规范,从而制定学生管理的元政策与根本制度,以此为依据,健全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2.不断健全各类别的制度。在新校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构建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校园安全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对各类人员的激励与管理、教育、选拔与培养制度,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管理单位等机构在人财物方面的制度规范,促进各类学生组织和团体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从经费投入制度、人员任用制度、学工干部管理制度等方面保障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
(二)健全多元主体的管理体系
1.强化各职能部门、学院、以及其他管理单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规范各职能部门、学院以及其他管理单位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做到责权明晰、合理分工,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2.积极发挥政治辅导员、专业任课老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课外交流,完善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从编制方面、经费方面、人员选拔任用等方面关心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的利益关切。3.促进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任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等学生管理教育主体间的交流和联系,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渠道,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打造安全文明的校区环境
1.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内外安全环境。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等公共服务组织解决制约校园安全的问题,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特别是安全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备的校内安全环境,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安全制度,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校园内部安全环境。2. 努力塑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不断完善人文建筑环境的建设、不断强化人文理念环境的塑造,用富有高校特色、蕴含人类文明成果、反映人类社会价值取向、反映高等教育规律的建筑环境和理念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在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中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在双校区运行的情况下,应不断推进学生管理的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重点建设学生管理机构和学生工作人员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网页、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其次,利用学生论坛、贴吧、微博等形式为学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舆论引领能力建设,强化对网络平台的制度化监督,保证网络平台真正促进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小结
经过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双校区运行背景下,在新校区的学生管理中,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环境因素、制度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四个主要方面出发,提出了打造安全文明的校区环境、健全多元主体的管理体系、完善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等对策,致力于构建在新校区运行中的四位一体学生管理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刚.基于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团学工作运行模式研究[J].西部科教论坛2009(6)
[2]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姜荣(1969-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27-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之一。高职学生管理者应主动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多地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英文为“Humanism”,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林乌斯的著作中。著名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指出,“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在人本主义理念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性潜能发掘和主张人性向善。“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质在于人被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人是被解放和发展的最高目标。后来,人本主义被引入管理领域,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是,人本主义取向的管理并不机械地重视所谓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而是全面考察管理的各个要素,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性质,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然后再根据管理对象、性质和目标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力求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考虑了管理对象即人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人的本性,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层面来看,人本管理的对象自然指的是学生,学生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即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通过激励、调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去实现预定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属性,对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对学生的个性的基本要求还比较传统和陈旧,没有真正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只抓学生培养的共性要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难以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发挥自身潜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高职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只注重管理的手段和量化考核的目标,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学生的成长。具体表现为:
1.以管理为中心。所谓以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量化考核作为衡量教师水平和教育活动质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把加强和提升学生管理活动作为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有时甚至成了解决其各种问题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活动走向了极端。
2.以教师为中心。管理主义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定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突出以管理者为中心即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绝对权利来源于科学和真理布道者的角色,来源于对学生管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一般基础科学知识闻道在先的先天优势和地位。因此,传统管理主义往往将教师作为学生管理活动的主导者,重视教师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只要严格按照学生管理者即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取得学生管理成效,顺利达到学生管理目标。
3.以权力为中心。以权力为中心就是强调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的绝对服从。根据《高等教育法》和相关制度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和办学权限已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呈现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局面。但随着高校自主管理权限的扩大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及监督的相对减少,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力得到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对其学生的管理权限也有不断泛化和扩大的趋势。同时,部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权限模糊,非合理性的校规很多,学校管了许多本不应该管的事情。有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不准”“不得”和“严禁”等带有明显禁止和命令意味的用语在管理制度中随处可见,对学生义务要求过于苛刻,对本应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却作出种种限制,有的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擅自对学生的权利进行限制和剥夺,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以上问题,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理念、新途径已迫在眉睫。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高校管理者常常将学生看成是需要管教的人,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化和剥夺现象就不难想象了。因此,关注学生自身,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真正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高职院校管理的主人。只有树立和牢记学生主体思想,才能科学处理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项教育活动不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另外,从经营管理的理念来讲,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即构建扁平化网络式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加快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减少师生信息沟通的组织层次。组织层次的减少意味着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路程的减少,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以以更少的手续和更短的时间得以更快地解决,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同时,信息沟通途径的缩短与信息共享不但转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而且减少了信息多层次沟通和直线式沟通所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失真,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采用科层制直线式的行政管理,形成了冗长、烦琐的线性管理组织结构。因此,变革现有高职院校管理的组织结构,构建扁平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制定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即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学生管理纪律是建立在学生人格自由基础上;二是纪律就是学生的自我控制;三是纪律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应该必须遵守的“圣经”。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发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制度与纪律是管理学生的核心,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上,它的苛刻性、惩罚性、管束性、统一性、压制性等特征使得学生在管理中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既压制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又造成了学生管理的低效性,给学校的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一定障碍,成为诸多高职院校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4.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指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师生双方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平等参与,形成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人”而非“物”,师生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并非弱化教师的地位,而是把教师看成学生管理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并非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坦诚的交流是提升学生自信心、自尊感和认同感的主要力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应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1)辅导员层面。辅导员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必须抽出足够的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采用定期开班会、不定期组织座谈会、个别谈心、QQ、微信和到学生宿舍访谈等形式跟学生广泛地进行交心谈心,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脉搏,及时解决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学生的良师和知心朋友。(2)专任教师层面。可以借鉴普通高校做法,即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尝试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对高职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引导,随时帮助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在校快乐成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3)中高层管理干部层面。中高层管理干部可采用各种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等方式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做到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让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但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而且更为学校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其发展的内在灵魂和根基。学生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机构来行使其管理职能,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校园文化还通过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鲁昕同志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育人,用富含特色的职业文化和高品位的审美文化育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高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室。总之,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不仅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向“以生为本”的转变是学生、家长、高职院校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办学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随之转变。学分制是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育管理体制。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管理制度,代替刚性的管理制度,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分制能够使“教”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分制”是一种优越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当前它的实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管理者的理念,配套管理制度等。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弊端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学校包下来的,它过于“制度化”和“家长制”。这使得教师管理学生方法过于简单,管理范围过于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管理,独立能力较差。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通过强行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这些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得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性化,造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通过学院抓院系,以党建抓团建,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导员为主要管理力量,以综合测评对学生奖惩为主要手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处于教学的管理主体地位的学生。这种上令下行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二、学分制推进的意义
学分制是当前高校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革新,是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学分制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推手,也是具体体现。学分制的实施除了在物质条件上的保证外,还需要在主观因素上予以保证,如: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学分制实施的主体,它对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起着主动作用。高校人本主义管理不单单承担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顺行,而且它推进着学分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不断深入,是学分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
1.“学分制”和人本主义推进的必然性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人本主义”和“学分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学分制”能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自主选择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分制”让他们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挂钩,为他们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代高校学生大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有着特有的“心理特点”,个性化发展需求,所以他们需要有创新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
2.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有利于塑造高校人文环境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在流程上简化,在效率上得以提高,在资源上得以共享,创造出和谐互助的校园学习环境。建立和完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核心是在学校教育改革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组织教学改革和“以人为本”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希望通过其学生管理组织适应新的“学分制”管理的新要求,改变“单一的”和“僵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育品质,塑造“人文校园”。
三、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推进
1.组织结构的调整
以往高校学校管理建制为校级、院级、系级、班级四个层面,而“人本主义”高校管理则提倡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学生和管理组织相结合,高校学生管理侧重于服务学生,而不是单纯的给学生下命令。这是一个高校管理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国外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它非常值得我国现阶段高校改革所借鉴。它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好各类资料,在课堂中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授课,而不是“填鸭式”或“一堂灌”的授课模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可以凸显“人性化”管理,“学分制”则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管理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摒弃了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约束过多和规划单调的弊病,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尊重,另一发面实现了由以教师授课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2.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0-02
我国高等素质教育在改革的步伐中不断向前发展,导致高校的扩招规模进一步在高校之中被推广。但是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化,对于传统学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发展形势,需要对管理方式和体制进行变革。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进一步被高校所确认,之后要进行管理理念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解决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之中存在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重点,通过高校对管理的提升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特点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会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只有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提出管理模式,不断促进高校的改革和进步。
1.人本性
将大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重点,能够展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展现出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表现出人本性,对于塑造学生的独立性格,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发展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重点,可以进一步保证学生民主和不断进行参与的意识。
2.情感性
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只有具有情感,才能让自己保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能够对一些工作保有充分的热情,将其在凝聚力中被完成。高校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工作之中,保证投入一定的情感教育,用情来动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温暖,能够将学校作为自己的家。
3.创造性
大学时期的学生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人具有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和教育方式[2]。对于不同的班级,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在心理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模式
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当今高校大学生管理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对管理对象进行转变,要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心。这对高校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从教学方面到行政管理,以至到后勤工作,都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改变学校为主体的思想,将教育者作为工作的重心。以学生为重心能够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并不断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保证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机制,并不断进行拓展管理,保证真正做到实处,避免走形式主义。
2.建立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要求一种人性化的服务,需要建立体制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3]。要废除一些传统的管理制度,如果目标性过强,也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我管理之中,不能够违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个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增设相关的管理条款,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并能够结合自我发展的情况进行调节和控制。学生需要培养责任感,要不断从自我认识和评价中向前努力,培养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
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发展性,同时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管理团队目标的明确性。有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团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的保证,可以让师资队伍建设的更加专业,也能够保证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高校对于师资建设需要予以重视,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学生管理团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并引进激励机制,不断实施目标的管理。学校管理模式可以建设管理团队并引入评价考核机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赏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更加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4.塑造学校的文化环境
人们对环境持有赖以生存的态度,只有良好而又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不断发展都是校园环境所赋予的,其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二是校园的精神环境,需要将这两部分进行有机的统一,才能保证学生有良好的精神文明状态。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才能的养成,并不断对环境进行适应,这样才能不被客观的环境所影响,因为其对学生的生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更加美好,这就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校园的环境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的,只有整齐有序才能到处都充满生机,保证学生处于浓郁的文化气氛之中。学校之中的广大师生,只有处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才能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利用学校的期刊和宣传栏对文化环境进行报告,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温馨的校园文化之中。
总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研究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对学生充分予以尊重和信任,就能够保证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学生是一切工作的重点,但是也要保有清醒的头脑,让自己每天都能够有所进步。大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现有的发展规模下,不断向前发展,并保证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潘峰.以学生为本 开拓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3).
- 上一篇:骨折病人的护理诊断
- 下一篇:口腔医院护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