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
1 绪论
近年来,我国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给企业和国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产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风险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人为因素、车辆因素、道路因素和交通环境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唯一的主观因素,它包含驾驶员和行人两方面的责任,但驾驶员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在交通事故原因的占比中很高。在驾驶中违章操作,不遵守交通规则超速行驶、疲劳行驶、强行变道等违规行为,以及安全意识淡薄是人为因素构成的重要内容;车辆因素与维修、保养不善密切相关,很多运输企业和驾驶员从经济利益和节省时间的角度考虑,对车辆的零部件疏于检测和检修,从而导致爆胎、转向失灵、制动力下降、电气故障等问题的出现,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交通安全;道路因素主要包括违规占道、路面的坡度、弯度、附着条件和安全设施等几个方面存在着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当前我国很多道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加以管控和修缮;交通环境因素包括交通秩序、天气状况、道路视线效果等几方面,相关事故调查显示,交通拥堵、恶劣天气以及视觉效果不佳,不仅给驾驶造成困难,同时也对驾驶员的心理产生相当的影响,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2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安全管理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职责不清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些对运输工作熟悉或者专门从事运输管理工作的人才,形成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而目前,道路运输企业对安全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要求较宽松,安全管理人员很多是非专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许多安全管理人员是由驾驶员兼任。另外,有些公司不按经营规模配备足够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有的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清楚或者不能完全行使自身的职责与权限;这都导致企业运输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不足,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2 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不规范
一些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不规划,落实不严格。有些企业有教育培训计划,但是落实措施不够,计划停留在纸面,作为应付上级安全检查之用,没有真正地按照计划落实下去。目前,道路运输企业在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训对象不全,只重视驾驶员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而忽视安全管理人员、机务人员的再培训。另外,很多企业没有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度的变更、岗位的要求及时识别安全培训的需求,对驾驶员、安全管理人员、机务人员等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最终与绩效挂钩。很多企业欠缺转岗培训。培训的不足一方面导致安全管理人员和机务人员无法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出企业存在的隐患,将之及时告诉驾驶员并采取安全措施; 另一方面,导致一些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影响交通安全的行为经常发生。
2.3 车辆技术管理不善
车辆是现代道路运输企业主要的生产工具,车况的好坏、车辆的性能等直接影响着道路运输的安全。车辆的性能不佳、机件失灵或零部件损坏,均可成为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因素。部分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流于形式,仅仅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到了定期检测和维护。在日常管理方面,车辆发车前,不能严格进行例检,做到例检合格后发车;驾驶员不能严格落实对车辆的“一日三检”,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车辆的安全隐患; 同时没有加强临近报废车辆的技术管理的系列措施,使车辆带病上路,导致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
3 改善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道路运输企业应当按规模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合理的安全管理机构,足额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形成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指挥和协调,是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组织措施。
企业应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对全员实行“一岗双责”,企业各级人员应明确在安全生产中应履行的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生产。严格规范安全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加大从业资格审查,对满足条件的安全管理人员予以录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合理分工,互相衔接”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形成包括全体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每年至少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做出奖惩处理。
3.2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思想认识,提高其安全管理与操作的判断、反应能力,达到消除因人的失误引起的事故,从而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目的。道路运输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同时应当建立驾驶人、安全管理人员及机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度。企业要推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做到安全宣传教育日常化。要及时分析和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方法、事故案例及安全警示教育,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风险防范知识,提高驾驶员安全风险辨析和防范能力。
3.3 加强车辆技术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影响的结果,所以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对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道路运输企业应当设立负责车辆技术管理的机构,配备专业车辆技术管理人员。道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车辆维护制度,企业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应制定车辆维护计划,保证车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技术规范以及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维护。
4 总结
虽然我国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严峻,影响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较多,但是只要企业保证安全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车辆技术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有效发挥GPS监控平台的监督作用;从加强人与车辆的安全管理出发,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使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把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向前推进,就能大幅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辉.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与事故处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 安全 管理 模式
1、交通运政管理(行业管理)
总的来说,行业安全管理主要面向四个层面。
1.1 公路客运安全管理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公路客运的行业安全管理具有良好的基础,自场、车分离以来,省运管理外明确了管理对象,加大了管理力度。目前省内客运常见的违章形式是超速、超载和疲劳驾驶。针对以上现象,省运管处和交通警察管理部门均加大了抽查力度。
从客运市场来看,省内目前共有客运企业37222家,包括普通公路运输、旅客快速运输、包车、租车等,客运市场形势十分复杂,一般大型的运输企业普遍具有雄厚的经济与技术基础,例如龙运集团、大庆客运总站等,企业内部都有自己。
1.2 公路货运安全管理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黑龙江省货运的市场化程度太高而管理相对滞后,其结果是导致管理混乱。在省内发生的营运性车辆交通事故中,货车的事故次数是高于客运的。截至2006年8月,省内共有87945家货运企业,除了几个大型货运企业外,大多数都是私营、个体运输,数量繁多。在企业经营审批的过程中,这些小企业或个人也大多采用挂靠形式,以绕开有关政策的限制。并且个体运输常见形式是空车配货,为了赚取利润,业主不异超载、超限。
1.3 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
危险品运输之所以危险,并不是由于运输过程发生交通事故而危险,关键是一旦运输的危险品发生泄漏,就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国对于危险品运输有着明确的规定。到2005年底,危险品运输车辆登记在册的仅有4200辆,这显然与过去庞大的运输需求相比有很大缺口,所以必然存在许多违规车辆违规运输危险品,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但由于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特殊性和货运市场的混乱,所以黑龙江省危险品运输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
1.4 维修企业与驾驶员培训学校管理
法律规定,省运输管理局和各地、市运输管理局拥有对全省维修企业和驾驶员培训学校监管的权利。维修企业为汽车运输提供后勤保障。驾驶员培训学校负责向社会输送驾驶员,各地、市运输管理局要把好审验关。运输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审验驾驶学校的开学资格,对驾驶员培训过程进行监督,并配合交警管理部门做好驾驶员考试工作。
2、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单位领导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安全意识淡漠,侥幸心理和麻痹松懈情绪存在,对安全管理付出精力不够,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前瞻陛,往往只注重事后处理。(2)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支撑保障体系不适应。我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现已经理顺。但从黑龙江省交通行业的实际来看,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对私营股份制运输企业存在监督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的现象。加上这些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内部管理不严,对从业人员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3)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可概括为多头管理,所谓多头管理是指道路运输涉及的方面很多,就出现了运输同时受很多机构统管的现象,这种多头管理主要分为:综合管、专业管和行业管。(4)安全宣传教育还不完全到位,多数经营者素质不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违”、“三超”现象时有发生,管理部门在监管手段和监管力度上缺乏创新和持久。(5)道路运输体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车、路矛盾日趋突出,但政府在道路运输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滞后,不能满足和适应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的需要。(6)道路通行能力有待提高,事故隐患多。在黑龙江省的个别公路上,路况、路面差,线形不好,道路标志、标识、标线、警示牌和安全防护设施严重缺损,这些都构成了运输安全隐患;山区和乡镇公路等级低、路窄、坡陡、弯急,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缺少交通安全设施。(7)多数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放松安全管理,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安全工作上不舍得投入,造成一些重点领域、高危岗位设施、设备老化,安全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难以提高。(8)从业人员遵纪守法意识不够,不能充分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能做到有人管和没人管一个样。多数单位动态管理不能持之以恒,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失之于宽,责任追究与处罚不及时、不到位、不严格。
3、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1)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督促、指导运输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促进从业人员在运输生产活动中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法规、规定及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安全生产环境。(2)安全管理创新的方向在哪。而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借助文化的力量,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一种人格化的安全管理新机制,也许就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出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是为行车安全营造一个亲和力很强的氛围。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要素是人、车和环境,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人是企业之根本,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企业安全管理成败的标志。(3)提高科技水平,强化监管手段,增强管控能力。一是要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点的研究,从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入手,严格安全资质和安全经营行为,在更深层次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研究对策,使管理理念始终跟得上新形势变化,只有这样管理才能安全,工作始终处于主动位置;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手段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向科技要安全,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解决道路运输行政审批。
4、结语
道路运输业是高风险行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管理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工作不但要靠各级管理部门重重把关,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制,还要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使其树立安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参考文献
篇3
一、必须要深刻认识抓好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严竣性和重要性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抓好安全生产,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认真履行道路运输的行业管理职责,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一是注重从源头上抓起,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了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保证了营运车辆的技术状况;实行了重点岗位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开展了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加强了节假日期间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每年春节和“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交通运输部门都对旅客流量和流向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制定科学的运输计划和应急方案,加强了运输组织工作,落实了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探讨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也解决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必须要明确企业和主体责任和运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行管部门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防止超员车辆出站。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三、必须要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一)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二)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三)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四)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
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道路运输;重要保障;三关一监督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1 找准位置。明确责任,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包括车辆的技术状况、附属设施(如行车记录仪或gps、消防设备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标。不同的运输门类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营运客车标准不同,主要是落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或考核、职业道德和法规教育、专业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从业资格制度。以上三项是行政许可或信誉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国家《道路运输条例》、《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税费改革实施后,信誉考核和市场监管是行管工作的重点。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必须和日常的信誉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实际上只要把平时的信誉考核工作做到位,也就涵盖了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监督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人工管理增加了许多科技支持,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实时、准确、全面,这也是未来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 落实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
明确了行管部门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司其职,解决好“怎样管”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明确管理部
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4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2.5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1)严格执行车辆进出站的例检制度。按照《汽车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客运站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
(2)监督汽车客运站做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检查工作,按要求配备危险品检查设备。严格按照客车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和检票,禁止超员车辆出站。凡因客运站原因造成超员超载的,除按规定承担分载费用外还要追究客运站的责任。
2.6督促道路运输经营者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运输经营者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行管部门要督促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硬件,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人,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搞好车辆检测和技术维修,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督促企业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到企业检查时,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2.7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2.8加强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工作
篇5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的数量也急剧飙升。分析我国近些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以及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可以发现,首先,人是实现交通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素。驾驶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驾驶经验的丰富程度、安全意识的高低、年龄分布情况等都是影响交通事故出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驾驶员所驾驶的汽车各个部件以及整个车辆构成的性能高低、可靠性因素。这也是保证车辆能够完成安全行驶的基础。最后,是外界环境因素。这其中,包含交通环境和自然行车环境两种。前者中主要包含的影响因素有道路交通运输量的大小、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的深入程度、交通法规的建立健全和执行程度。而后者主要指季节、气候变化、时间、行车地形等因素。环境因素通过影响驾驶人的行驶条件和行驶规律来对驾驶安全造成影响。在驾驶过程中,只有保证以上三者之间互相协调,才能减小道路运输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1.1驾驶员自身因素分析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超过半数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驾驶员的违规违章操作。驾驶员在乘客没有完全下车之后就启动车辆向前走;或者在进行超车时没有时刻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没有按照规定时刻注意后视镜观察路况等,都会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第二,驾驶员超速行驶。在道路平坦开阔、采光良好等道路运输条件较好的条件下,驾驶员常常出现加速行车甚至超速行驶的心理。或者在进行岗位交接的时候,驾驶员也可能会为了及时交班而超速行车。在车辆运行速度过快时,会导致紧急情况出现时,不能灵活反应,避开风险。第三,驾驶员长时间开车,造成疲劳驾驶。驾驶人的体力和精力会随着长时间的驾驶而慢慢消耗,这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出现失调现象,反应速度减慢,诱发交通事故。第四,驾驶员麻痹大意。这是由于驾驶员的道路运输安全意识不浓造成的。对于车辆周边的运输情况,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观察,并且采取一定的防范预警措施,不能迅速处理紧急情况,在繁华路段、复杂地形路段和交通黑点路段时没有引起高度的警惕。
加大对机动车驾驶人员的驾车技巧考核力度,加强安全意识的渗透工作,是提升行车安全的最核心的措施。
1.2 对于车辆的因素分析
车辆本身对于交通事故的诱发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电气系统。而如果车辆长时期得不到良好的维修和保养,或者保养和维修得并不及时完备,就会通过影响车辆的这几个系统的形式来诱发交通事故的形成。首先,行驶系统中,车轮中的轮胎是容易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方面。轮胎发生爆裂、磨损、充气不足等现象,情况严重时就会诱发交通事故。其次,转向系统则通过影响机动车的操纵性能影响道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性。翻车事故、机动车偏离车道等是转向系统发生故障的重要表现形式。再次,制动系统如果发生故障,就会出现刹车失灵、制动力不足等问题,延长制动距离,导致机动车偏离车道,产生侧滑等。最后,电气系统中的灯光和喇叭出现故障时,会影响夜间和恶劣天气的照明,也会影响驾驶者与道路上其他参与者的联络,对行车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机动车制造业的生产安全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是减小机动车本身诱发交通安全事故危险性的重要措施。
1.3 行车道路因素分析
只有行车的道路因素能够与驾驶员和驾驶机动车保持协调统一,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交通安全。如果道路的设计几何参数、安全设施的具备情况、路面的附着情况等因素不尽如人意,就会为道路运输安全埋下隐患,甚至成为诱发道路运输事故的直接原因。首先,在进行道路运行能力的设计时,没有与实际的交通流量实现适应性的结合,导致道路极其容易产生拥堵现象;而路面的坡面角度过大、弯道的半径过小等则是道路线型设计不力的结果。其次,如果路面上的排水设施等不健全完备,或者设置的尺寸和和位置不够适当,也会对驾驶者的安全平稳驾驶造成不小的阻碍。最后,混合交通的现象太过严重是造成城市道路运输安全系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城郊道路上,随处可见摆设的摊点,甚至还有乱停乱放的现象,使道路变窄,在人车交织的混合交通情况下,交通功能不断下降,为驾驶人驾车带来阻碍,容易诱发交通事故。加强对道路运输能力的设计,使其与实际交通流量尽量契合,完善道路运输安全设施,规范混合交通和乱停乱放的行为,使道路的交通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有效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系数。
1.4 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对于城市道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是交通环境方面。首先,如果没有做好完善的交通管理,就会形成秩序混乱、堵塞滞行的现行。而道路运输交通的参与者的心理压力会随着这些无序现象的发生逐渐上升,危及行车安全。其次,城市的建筑也会对驾车人的行车产生影响。行车道路两旁的建筑物的造型、尺寸、材质和分布等如果规划不够得当,会让人产生压抑感,形成不好的视觉感受,影响道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性。因此,做好交通管理工作,完善城市建筑规划是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其他对策
在对上述众多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要利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整合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且将其不断完善和优化,结合人、车、路和环境四大因素中影响安全运输行车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弥补可能出现的众多驾驶行车危险。
首先,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为了保证道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相关规章规定、操作程度的确定和落实。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安全教育宣传制度、安全基础管理规定、消防安全体系等。其次,实现机构和人员配置的完善。为了保证上述各类安全管理体制的高效落实和执行,要对这个领域方面机构和配置的人员进行落实,争取为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提供人力资源。再次,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力度,实现企业安全投入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争取实现长效的保障。最后,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定期的日常检查,保证各项机制正常运行。
3.总结
科学合理地分析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检验和修正,最终应用于新的道路运输管理实践,是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的重要措施。(作者单位:通辽市公路车辆通行征费稽查处)
参考文献:
[1] 曲衍国.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物流技术,2010,29(1):26-28,34
篇6
论文摘要:文章面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加强基拙建设和管理是提高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措施。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性功能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三、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措施
1、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2、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3,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4、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使驾驶员、押运员人人技术熟练、个个职业素质好。比如装卸管理、押运人员应持相应工种的《岗位资格证》上岗作业,驾驶人员必须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其中所有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基础建设和管理
篇7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效进展,2014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006.81公里,79个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基本实现十二期间的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环贵州高速公路,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干道改造养护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实现村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因此,十三五期间是交通运输业继续建设和有效运营的大发展时期,需要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多式联运、内河航运、智能交通、城市公交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而如何培养适应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运管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二、对接道路运输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贵州省公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周期性变化明显,对公路运输产业人员需求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满足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求,并且能够在运输繁忙期间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贵州省的公路运输工作。经过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进程如下:第一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寒假(一月至二月)和暑假(七月至八月)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掌握候车服务、检票、行包业务、问讯咨询等专业技能;第二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寒暑假进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掌握办理许可、运政稽查、运政案件办理等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组织毕业答辩。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与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提高实习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发展氛围。因此,学校需从校企合作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几个方面出发,在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三、基于运输工作任务,对接职业标准,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的对应
第一,强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近年来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运输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汽车客货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人员、交通运输稽查员、运输安全管理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各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客货运输站场管理能力、运输生产安全质量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能力等专业核心技能能力。
第二,基于运输管理工作过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项目任务主要分解为汽车运输企业管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汽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车辆调度等。根据对以上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汽车客运站务管理》《道路运政管理实务》《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道路运输组织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市场调查与预测、运输经营策略分析和经营方案编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运输企业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公路客货运输作业等专业技能的运输企业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培养具备汽车客运站务服务、客运站务安全管理、售票、行包快运、客运车辆调度等专业技能的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经营行政许可、汽车客运市场管理、旅游客运管理、汽车货运市场管理、交通运输稽查等专业技能的运政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稽查人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培养具备驾驶员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管理、运输安全检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技能的运输安全管理员。《道路运输组织技术》培养具备运输线路分析的汽车运输调度员。
四、结束语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定期拟派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运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应将专业核心技能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不止要完善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培养模式,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抓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惠红.广东省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保障机制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
[2]尚润玲.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04):92-93
[3]傅雪映.高职公路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97-99.
[4]潘杰.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准企业式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68-72.
篇8
【关键词】危险货物;管理;对策
道路运输是危险品的主要运输途径之一,危险品在运输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严重后果,给人民、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伤害。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道路运输危险品货物在2亿吨左右,其中剧毒氰化物就达几十万吨,易燃易爆油品类达1亿吨。随着货运量的攀升,事故数量和危害也在不断上升,给危险品所经过地区的安全带来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如何降低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事故风险,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对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省市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规章,组织开展了系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项整顿活动,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多头执法,行政效率低下
交通部门的交通稽查与公安部门负责交通安全管理交警等执法同时存在,都有上路检查、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多头执法在增加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被管理者的负担,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效率。特别是在普通公路上,由于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不同队伍同时开展执法检查,而这些执法队伍又是区域分割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行使过程中很可能被多次拦车检查,造成人为的交通不畅,使危险货物在途时间过长,运输效率降低,造成不必要的多余路边停车,有些检查地点本身就不宜危险货物车辆停车,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同时,政府部门之间在交通管理上的职能交叉问题也比较突出。
1.2 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到位
虽然交通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要求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必须具有十辆以上专用车辆,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车辆都不足数,且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用普通车辆抵充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的,而且挂靠的现象比较严重,增加了危险性。
1.3 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应急救援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从业人员在紧急状态缺乏有效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经验。二是部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不规范,或者虽有相关预案但可操作性差。一些企业的应急预案,就是启动了也不起作用,预案制定的本身就缺乏科学性。而有些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同时承担着多种理化性质不同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但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往往都只有一个,没有根据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不同的理化性质制定不同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应急预案,使得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三是很多企业从未开展过应急预案的演练,一旦发生险情,必将难以应付,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四是企业缺乏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和设备。
1.4 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要求“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但目前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尤其在企业中缺少经营管理、安全管理、机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与现代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的智能化要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专业知识接受不了,连最基本的化学符号都不认识,再加上安全意识差,法制观念不强,只管盲目运输和装卸。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虽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但相当部分车辆没有较好运用,成为一种摆设。押运人员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既无应变能力,更无有效地应变措施,只会拿着运单和货物清单办个交接手续,是一个名副其实地陪驾员。
2 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2.1 理顺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的要求,界定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与其它部门之间在危险货物管理领域职责分工,对目前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等突出问题逐步予以解决。按照政企分开、权责一致,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理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体制,解决目前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部门关于车辆检测、汽车检测站、车辆通行等方面的职责交叉问题,理顺交通运输部门与工商、环境保护、公安、质检、卫生等部门的职责交叉问题,逐步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明确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共同制定措施,实行整体联动,形成管理的合力。
2.2 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管理与监督
根据《道路运输条例》、《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应切实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保证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维修质量。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车辆技术管理制度,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的要求悬挂标志,配备必须的应急处理器材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对货运车辆进行定期维护,确保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维护作业项目和程序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18344)等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车辆应当到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条件的企业进行维修。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部门应严格规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性能检测方法和技术,监督检测站的检测行为和质量,确保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技术档案信息系统,对车辆实行动态管理。
2.3 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考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建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考核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创建健康、有序、优胜劣汰的道路运输市场机制,引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运输安全。
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运输方面的考核应包括以下内容:维修货物运输车辆的停车场地与设施的配备情况;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安全运输责任制、安全运输操作规程的建立与落实情况;车辆、设备及设施维修、监测、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立与演练情况;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装并正确使用GPS和行车行驶记录仪情况以及GPS或行车记录仪的数据解读情况;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承运人责任险投保情况。
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考核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企业,须限期予以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应取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资质。
2.4 推进卫星定位系统(GPS)科学使用
目前,浙江省所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均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GPS),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车辆运行安全。因此,应采取措施,促进全省卫星定位系统(GPS)信息的联网监控,地方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在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到县(市)、市、省的运输管理部门间联网监控,实现监控信息资源共享,消除监管盲点,全面提高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水平。
2.5 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
结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年度审验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法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进行以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包装容器的使用、装卸、运输和发生事故后的处置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培训;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统一培训教育记录,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认真填写培训教育记录。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形式,督促各危运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到内容、人员、时间的落实,使企业成为对从业人员再教育的主体;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根据安全生产形式及季节变化,邀请安全、交通、消防及化工专家到企业授课,讲解有关危险品运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遵章守纪意识及操作技能。企业内部按月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分析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
2.6 建立健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和事故施救网络
重视应急管理在控制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以及减少事故损失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协调各类消防力量组建成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并经常举行应急救援演习,以便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救援,在短时间内控制事故发展。这里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处置程序,切实提高处置各类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成功率。一是通过各部门间的协调,研究分析道路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和处置方案,并与有关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单位建立联动程序,完善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处置方案,建立适合全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二是增添处置危险货物紧急事故的专用装备,如起重车辆、捆绑式堵漏带等,为处置各类事故、参加社会抢险救援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加强对特勤专勤人员的培训,增强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同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还应从不同层次上加强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琳.我国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
篇9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
引言
公路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保障和国防安全,乃至文化、宗教、科技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交通运输任务日渐繁重,各地来往通行车辆规模与日俱增,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直接威胁到通行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政府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前我国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运输市场规范化建设尚未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实现了飞速发展,道路运输业作作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而言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年进入道路运输行业的企业和个人数量急剧增加。运输主体的增多,在提高了我国道路运输水平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由于企业数量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企业单纯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进入运输业,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较低,日常生产中只是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经济收入,而忽视安全生产,无视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造成超载、超速、争客抢客等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容易造成行业纠纷、矛盾,还使得乘客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甚至威胁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大量统计数据显示,运输违规经营、操作是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1.2安全管理机构缺失
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形式各异,种类繁多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这就给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从企业性质上看,交通运输企业存在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其它类型企业等多种类型,企业自身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安全生产管理的模式也不相同,由此导致运输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上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缺乏,给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1.3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公路运输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极多,企业运行活动日趋复杂,要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规范。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渐白热化,竞争的内容也也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牵涉到企业管理者精力的绝大部分。由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注意力下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缺位,或者虽有制度却缺乏执行效果,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的情况十分严重。安全生产制度的缺位,使得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根本无法健康开展。
1.4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除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缺乏外,许多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重视的原因,虽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却无法保证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单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挥实际效力。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充分重视,漠视安全生产管理,侥幸心理广泛存在。且结果就是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不力,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1.5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由于缺乏高度重视和统一规范的管理,当前运输企业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和安全生产相关的知识、技能匮乏是影响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公路运输企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并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工作知识、技能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获取的。由于安全知识、技能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经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导致职工严重缺乏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安全意识淡漠,更加不会主动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其结果就是运输行业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1.6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生产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的投入。从近期看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降低经济效益。而许多运输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主动减少安全生产投入,甚至不对安全生产进行投入。这样虽然在短期内会降低由于安全生产投入造成的经营成本,但从长期角度看无疑会增加企业运营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投入,安全生产措施就无法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自然就无从提及。
2道路运输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原因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安全生产的充分重视。
人是所以社会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主体,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许多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到位等后果。
(2)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
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许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都有兼职人员完成,这些工作人员除了安全生产外,还有其他工作职责,不仅精力有限,而且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3)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是其根本属性,基于这个原因,当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产生冲突时往往会牺牲安全生产。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履行监管职责,用行政手段对企业行为予以规范约束和正确引导。
3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运输市场准入机制,规范运输市场,加强对公路运输企业资质的审查、审核。严格遵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逐项审核运输企业资质条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允许进入运输市场。二是实施运输车辆定期维护、检查制度。由主管单位指定有资质的技术单位,对公路运输营运车辆就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定期检查、检测,根据车辆状况进行评级,营运车辆必须达到对应标准后方可投入运输经营。运输企业必须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定期车辆送检,不参加检测或检测不达标的不允许进行营运活动。三是加强对车辆驾驶员自制的审核工作,坚决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驾驶员培训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业务技能。
4结束语
公路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正常实施的生命线。我国是陆地大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更是有着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公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合法经营,推动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忠.公路运输业安全生产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篇10
关键词:日本法律 道路运输 职业资格
日本道路运输业职业资格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日本道路运输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全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上的。
一、日本的法律体系
日本的法律体系按照普遍的说法被定义为大陆法系,即与我国法律体系类似的民法法系。在广义的“法律”体系中,在宪法之下有由国会制订的法律、内阁制订的政令和各主管部门制订的省令等构成。这与我国的法律体系与结构非常相似。
二、日本道路运输领域的法律
日本在1951年制定了《道路运输法》,1960年修订时在道路运输企业的资质条件中首次加入了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的内容。1989年又制定了《货物利用运输事业法》《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通称“物流二法”,专门对货物运输领域做出了法律规定。国土交通省根据上述法律和有关政令,分别于1951年和1990年了一系列法律配套实施细则和解释条款,如《道路运输法施行规则》《旅客机动车运输事业运输规则》《货物机动车运送事业法施行规则》等行政规章。
三、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在法律中的规定
日本运行管理者在运输企业中负责驾驶员的配置、交接班管理、培训和运输安全等工作,是运输企业必须配备的管理人员。运行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能,与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基本对应。下面以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制度为例,对其在日本法律体系中的规定做简单介绍。
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分为客运和货运两类,分别在《道路运输法》和《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中做出了规定。
1.关于设立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制度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三条、《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十八条明确:“一般旅客机动车运输企业(一般货运机动车运输企业)业主为确保企业内营运车辆的安全运行,每个企业必须在获得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当中选任运行管理者。”
2.关于授予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十九条明确:“国土交通省对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授予其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1.通过运行管理者考试的人员。2.符合国土交通省令中规定的,在确保营运机动车安全运行的相关业务上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或符合其他条件的人员。国土交通省对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不受前项规定限制,不授予其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1.违反本法律或依据本法律制订的命令和处分,从处罚执行日开始未满2年者。2.根据上条规定,命其上缴职业资格证书后未满2年者。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手续等相关事项,由国土交通省令另行制定。”
3.关于运行管理者考试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三条第四款、《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二十一条明确:“1.(运行管理者考试由国土交通省组织实施,考察运行管理者在业务上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2.参加运行管理者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土交通省令中规定的实际工作经验。3.运行管理者考试的考试科目、报名方法等考试实施细则由国土交通省令另行规定。”
4.关于运行管理者的权利与职业道德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三条第五款明确:“1.运行管理者要诚实地开展业务工作。2.机动车运输企业业主,在第二十三条第二项国土交通省令规定中的业务上,在运行管理者行使其职能时授予其必要的权限。”
《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二十二条明确:“1.运输企业业主必须接受和尊重运行管理者在其业务范围内的建议和意见。企业的驾驶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必须听从运行管理者在其业务范围内的指挥。”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七条、《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机动车运输企业业主因未遵守安全管理规定而无法确保运输安全的,经国土交通省认定后,可以责令该企业业主给予运行管理者必要的权限,确保必要的驾驶员人数等确保符合安全管理规程的相应措施。”
5.关于对考试机构的要求
《道路运输法》第四十四条、《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四十六条明确:“国土交通省可以指定考试机构实施运行管理者考试相关的业务。国土交通省在指定考试机构之后不再实施考试业务。”
《道路运输法》第四十五条、《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四十七、四十九至五十八条中明确:“国土交通省在机构满足以下条件时,指定其作为认证机构实施考试:1.其职员、考试业务的实施方法、计划等符合实施考试的要求。2.具有一定的经营基础和技术能力。3.在实施考试业务以外的业务时,要保证该业务不能对考试构成不公平。”“考试机构在进行考试业务时,必须由符合国土交通省令规定的人员(考试员)来担任,由其来对运行管理者是否具有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做出判断。考试机构从事考试业务的职员的任命与解任必须经过国土交通省的许可。在考试机构的职员和考试员违反本法律或依据本法律制订的命令时,国土交通省可以免去其职务。”“从事考试业务的职员(包括考试员)和负责人被视为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考试实施办法、业务实施计划、收支预算、报表等必须向国土交通省提交。”
6.关于运行管理者考试的收费
《道路运输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运行管理者考试的考试费及证书补办费用根据国土交通省令规定收取后,纳入国库(由指定考试机构收取的,纳入该机构的收入)。”
7.关于惩罚条款
《道路运输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第二十条明确:“国土交通省对违反本法律的可以命其上缴职业资格证书。”
《道路运输法》第一百零五条、《货物机动车运输事业法》七十三、七十九条明确:“对于无正当理由,违反上述条例,不按时上缴资格证书者,处以五十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违反上述规定,未选任运行管理者的企业,处以一百五十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在上述法律中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做出规定之后,在具体操作实施上,由国土交通省以省令的形式了实施的细则,内容详细规定了运行管理者的工作职责、管理规程、监督、研修机制、证件的类别和样式、证件的补办程序以及考试相关的可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在规定中还对运行管理者考试机构的资质条件、人员配置、考试考务管理做出了要求。在这里不做赘述。
四、启示
1.不断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建设
日本《道路运输法》在立法之后不断地修订,很快就将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制度纳入了法律规定中,配套的规章制度及时跟上,使运行管理者职业资格工作有法可依,使得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学习日本职业资格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职业资格法制建设步伐,使各类涉及从业人员广、社会影响力高的行业职业资格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职业资格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提升道路运输行业职业资格的法律地位
日本的法律体系完善,且日本与我国的情况非常类似,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道路运输条例》在2004年4月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在日本,《道路运输法》是由国会审议后正式的法律,对于道路运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无疑是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 上一篇:森林防火监控方案
- 下一篇:小学校园出入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道路通行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