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护理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31-02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多专业综合应用的新兴护理学科。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类急性疾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各种突发事件对各类危急重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课程。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应急性。学好这门课程,能够很好的应付临床和生活中很多突发事件,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但很多教师反应急救护理学学时少,任务重,实践性强,学生不能融会贯通。那么如何合理安排急救护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常见急救护理知识,树立急救理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课堂高效性概念
所谓课堂高效性是指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基础上,追求最大化的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其核心是有效果、有效率、有价值的教学。有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完成了该完成的内容,达到了学生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有效率指的是课堂效率尽可能高,体现在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价值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做了值得做的事情,来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1]。本文以如何提高课堂高效性为依据,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急救意识、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提高急救护理学课堂高效性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急救护理学课本关于急救技术和急救护理知识有数十种之多,如何让学生在各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疾病发作或者出现突发事件时,选择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手段,已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关键。要想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将急救知识和突发应急事件相结合,将各学科的常见急性病种进行提取、揉合并结合急救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病例和实际,回顾和巩相有关的知识和急救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讲授急救护理结合临床的特点,以及其它各学科没有出现的急救护理病种和常见的急救护理知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优化教学的目的。
2、强化急救意识
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同学在笔试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高分,但真正在实验操作中显得慌乱,手足无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说明学生的急救意识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如何培养这一意识呢,首先需要贯彻一个原则就是“ 时间就是生命”。在教学过程中由始至终都要向学生强调临床护理中的急救意识。在讲授中使用大量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案例,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同时要告诫学生,急救过程要迅速、及时、准确。要对潜在的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够熟练运用救护技术对并病人实施救护。包括在救护病人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操作中最容易出错的步骤等,并注意每一个细节。同时,向学生反复强调必须熟练掌握每项急救技术操作程序,每个病种的急救程序。这样在急救过程中,既争取了时间,又可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使学生对急救护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强化了急救意识[2]。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导入法
每节课可以以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或临床中的病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去学习每一堂课。例如在讲到海姆急救法时,可以列举生活中包括媒体报道中每年因异物卡到气道造成病人窒息的数据及案例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除气道梗阻,挽救病人生命。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案例,逐渐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老师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抢救病人的关键是时间。再如讲到急性创伤时可以引入这样的病例:女性,40岁,汽车撞伤后10min入院。昏迷、面色苍白,Bp90/60mmHg,P>120次/分,瞳孔右>左,X片示右侧股骨骨折,腹部检查,除右侧腹肌稍紧张外,余无异常。遂急诊行骨折固定,术中输血1000ml,但血压不断下降,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紧急进行剖腹探查,发现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但因休克加重,术后2h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问:
①该伤员是否为多发伤?依据有哪些?
② 该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你认为该伤员急救的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病人进行救治,使学生树立“先救命,后治病。脏器重于四肢”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致,提高授课效果。
(2)示教法
示教法是临床护理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能是加强教学直观性,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迅速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示教是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也是保证急救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灵活地把握示教时机,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首先通过视频演示操作的步骤、方法,然后将学生分小组,在操作前教师进行示教,并并每一个步骤的原理、要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述,使学生明白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了解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再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进行纠正和解答。实际操作结束后,通过情景模拟、病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考核。先由操作者本人进行评价,并由同组学生相互点评,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指出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既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归纳类比法
将学生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某一系统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综合归纳找出某一系统疾病共同点与各种疾病的不同点。以此帮助记忆,加深理解。例如,急性中毒这一章节中,课本讲述了多种疾病的中毒抢救,比较繁琐,相互有交叉,学生也不好记,并且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讲中毒后的总的抢救原则和措施,然后讲述各章节不同中毒的抢救要点时,结合总的原则,联系不同中毒抢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共同点归纳,不同点分析类比。从而突出抢救的侧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小结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中的知识熟练的和临床相结合,达到抢救病人的目的。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课本与临床的差异及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内,让学生抢救能力和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并能及时、合理地运用到患者身上,值得每一位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对脑出血病人实施院前急救的情况,归纳了脑出血病人现场急救的注意要点,明确了普及急救常识以及预防知识、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转运、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目的是为提高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
脑出血、呼吸系统急症、创伤、心脏急症及等急症经常需要院前急救,其中,脑出血病人状况往往出现突然,常常使人不知所措,医护人员甚至使用一些不当的急救措施,使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令人惋惜结果。由于脑出血病情变化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倡公众进行及时呼救,通过恰当的院前急救对病人实施现场救治,并转运入院进行治疗。因此,如何正确地对脑出血病人提供现场急救应是院前急救护士熟练掌握的技能。现对89例脑出血患者实施的院前急救的情况进行回顾,对现场急救护理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89例脑出血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并转运入院治疗,其中女36例,男53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为62岁。从病人发病到家属呼救时间间隔约为8~30分钟,我院急救人员接到呼救后3~10分钟赶到现场对病人实施了院前抢救。
2 结果
经现场急救,2例患者抢救无效现场死亡,87例患者经现场急救后转运入院治疗。
3 院前急救与护理
1.赶到现场后急救人员首先应迅速、轻柔地置病人于半卧位或平卧位,此可以有利于脑脊液循环,并且头偏向一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颅内压增高程度,而且因为颅内压增高脑出血病人常伴有呕吐症状,此可有效防止窒息现象。2. 观察瞳孔,测量生命体征。正常人的孔是等大等圆,直径约2~4 mm,对光反射灵敏。瞳孔形状不规则、扩大缩小、光发射迟钝或消失均为异常现象。3. 测量生命体征。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等体征,发现“心率慢,呼吸慢,血压高”等典型的颅内压增高的体征,警惕病人异常的高血压,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刻协助其处理异常状况。4. 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病人衣领,通过使用口咽通气管等辅助器具来开放气道,但对意识尚清楚的病人使用口咽通气管会引起病人呕吐现象,故应当慎用。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8例意识障碍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开放气道,护理效果明显。另外,对于病人的呕吐物需要及时清理,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5.合理转运。对于病情平稳,条件许可的可迅速转运病人,同时在转运途中使用监护仪持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并注意病情变化,可适当约束病人,转运过程中保持平稳,以避免病人坠床。6.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疗效,遵医嘱合理用药。迅速选择粗直的血管,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型号,成功建立静脉通道,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要注意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速度,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而加重出血。此外还可对症处理,本组6例病人出现抽搐症状,遵医嘱予安定10mg肌肉注射,治疗效果明显。
4 讨论
普及预防知识、急救常识,通过多渠道向公众传授预防知识,是保证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的首要途径。因此首先是要教会大家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预防脑出血疾病的发生。同时让公众及时识别脑出血的前驱症状及一些急救常识,并鼓励大家使用急救医疗系统,通过院前急救再入院治疗。例如:1.在病人突发昏迷后,部分家属可能会剧烈摇晃呼叫病人,企图唤醒病人,却不曾了解这样的动作可能会加重病人脑出血。因此,应教会家属正确放置病人,保持镇静,防止窒息,及时呼救等。2.保持气道开放至关重要。由于大脑耐缺氧的能力极差,故对于这些急症病人只有保持气道通畅才能减轻缺氧状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疾病恶化。若不能很好的开放气道,尤其是在病人大量呕吐的情况下,其呕吐物极易吸入病人肺部,可能发生窒息现象,即使不发生窒息现象,也可能继发肺部感染而使后期治疗更为困难。开放气道的方法很多:手法开放气道、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等,选择方法时需根据病人情况、操作者的经验和能力、以及物质条件来决定。脑出血的院前急救中,观察疗效、不良反能够为医生用药提供条件,而这需要参与护理的护士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快速、有效地实施院前急救,急诊护士必须加强“三基”训练,掌握多种急救护理技术,如徒手心肺复苏术、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测量、留置针的使用等。另外,护士还应熟悉各种药物的使用,例如脑出血抢救中常用到的速尿、甘露醇、硝酸甘油、硝普钠、鲁米那、安定等,并做到严格遵医嘱使用,使用中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突发状况。3.快速合理转运。合理的转运会赢得抢救时间从而为病人赢得生存机会。对于脑出血病人的转运要注意快速、平稳,但是很多家属心存恐慌而不愿意转运,认为脑出血病人的搬动有危险。因此,急诊护士在转运前应向家属告知转运的必要性、病情的危重性和转运风险,征得家属的同意和配合,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同时在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突发状况。
总之,院前急救与护理将为脑出血病人的进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机会。其中,急诊护士熟练的操作,在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起着积极有效的用。
参考文献
[1] 叶磊,邹利群,李明凤.通气管在意识障碍病人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 孙飞燕,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
[3] 潘玲,毛德强.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和运转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
篇3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你将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你可能十分沮丧地反问自己——我还是医生吗?更何况对于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户外活动爱好者,面对伤病员肯定更会不知所措、六神无主、紧张颤抖、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实施现场医疗急救,甚至还有可能给伤病员造成人为的、更大的伤害!
尽管如此,在野外面对伤病员,我们不可以什么都不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救护和照顾,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当然前提是要保证做得正确、合理,符合医学规则和法律规定,对伤病员有利而不会加重伤害,避免用高风险的方法去解决低风险问题,既利人又利己。
WMAI课程内容简单实用,不会讲授深奥的医学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要求做出医疗诊断及完美治疗,只是普及现场可行的重要急救理念与知识。WMAI课程将专业问题大众化,经验问题科学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混乱问题条理化,非常清晰地把伤病员在野外的评估与处理总结归纳为三大步骤,要求一步一步地按科学流程进行现场医疗急救。
教学方法不光是课堂讲课,更重视参与式、体验式和情景式培训,在不同的野外场景模拟各种伤病员,让学员实际动手反复进行案例操作训练,不断学习、回忆、巩固和强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急救操作技能。教学理念灌输从理想回到野外现实,坚持风险/收益比评价,横竖受害取其轻,提出不同于城市的野外医学法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应变妥协、就地取材,使伤病员获得的利益最佳化(不一定是最大化)。
篇4
【关键词】急诊 成人 死亡 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的急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1],急诊死亡病人的疾病种类复杂、年龄差距大、病情危重、变化快,针对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医疗和社会价值。为此我们对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04年1月1日0时至2008年12月31日24时止共五年期内我院急诊科内死亡的、且资料完整的成年患者(年龄满18周岁以上)的216份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6例,女70例,最大10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54.34岁。
1.2方法 对上述资料完整的死亡病例,使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对性别、年龄、病史、主要的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性别与年龄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216例死亡病例中,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小,为54.34岁,与男性的51.15岁较接近,与女性的61.46岁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五年间急诊科内成年死亡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2疾病谱分布 216例死亡患者中,因创伤死亡的为81例占总人数的37.50%,非创伤死亡的为135例,占62.50%。创伤死亡的前五位病因依次为车祸多发伤、刀伤、高处坠落伤、电击伤、淹溺等,分别占总人数的26.39%、6.48%、3.24%、1.39%和0.9%;18~50岁是创伤死亡的主要人群,与50岁后死亡病例数相比较(67/14),差异有显著性(P
2.3年龄段与病因关系 50岁以下青年人共91例占全部病例的42.13%,主要死因首位的是各种创伤占73.63%(67/91),包括车祸多发伤46.15%(42/91)、刀伤15.39%(14/91)、高处坠落伤7.69%(7/91)、电击伤3.30%(3/91)和淹溺1.09%(1/91);其次是非创伤中的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开始暴增成为其重要死因,分别占10.98(10/91)、4.40%(4/91)和3.30%(3/91);而51~70岁年龄段是脑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尿毒症等慢性病恶化和死亡的高危阶段,此五类病因占据了此年龄段死亡的80.82%(53/73)。其他急诊死因占4.17%(9/216),详细数据见表2。 转贴于
表2 五年间急诊216例死亡患者主要死因与年龄分布特点
3 讨论
3.1本组资料中创伤已升为当今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50岁以下男性,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是工农业生产、建筑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因此要重视男性健康,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教育才能将致死及致残率降至最低。
3.2调查结果显示50-70岁的患者人口基数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在30岁左右开始发病,至40~50岁时暴增成为此年龄段的重要死因,其中心脑血管类患者占3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其次,可见脑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趋于年轻化,其病死率也相当高。这主要与下面因素有关:①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易致慢性病突然发作;②与本地区的环境和夜生活增多等饮食习惯因素有关;③与大多数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或不懂如何预防有关。
因此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对大众进行健康教育,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化非常必要。
3.3急危重患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利措施,提高急救质量,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
3.4调查分析得出的几种主要死亡原因,对急诊专科人员的培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应作为培训的重点制定抢救程序及护理预案,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和复训,以全面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护理能力。
3.5急诊病人死亡已成为一大医学问题,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给急诊工作带来许多的法律问题。正确分析其病因及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产生。
3.6开展创伤和中、老年危重症的防治研究工作,采取以预防为主,急救并重的原则应对,对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院前急救;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5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76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现代交通事业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交通意外事故的创伤病例逐年增加,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严重多发伤。多发伤的病因是在统一伤的打击下人体相继或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出现创伤,交通事故是这类病症的主要发生原因。在多处创伤中即使是其中一处也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1]。同时,多发伤的诱发因素较多,不仅可由交通事故引发,还可能因机械操作失误、坠落或烧伤等多种因素诱发。多发伤的主要病情分布为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颈椎部如颈椎损伤、大血管损伤等,同时包括胸部伤、盆骨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等。多发伤的伤情严重、变化快、复杂,死亡率高、休克率高、漏诊的几率也十分高,在处理过程中过于复杂严重的伤情会产生处理矛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时院前急救措施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6例,女18例。年龄24~45岁,平均(28.9±6.5)岁。病情分布,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32例、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8例、颈椎损伤5例、大血管损伤2例、胸部伤20例、盆骨等多处骨折及软组织伤各20例。患者症状分布重度昏迷8例,休克21例,尚有意识者35例。致伤原因分布,交通伤52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钝器打击伤5例,锐器伤2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分为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对患者的转运措施[3]。
1.2.1 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 急救人员对患者伤情分布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现场快速评估。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出血状况等,判断患者有无出现休克、活动性出血、呼吸心脏骤停、腹部内脏脱出体外、张力性气胸等危急性的症状,并立即进行现场处理。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出现休克状况,对产生气管插管指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气管插管,保持患者的气管畅通。对已经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条静脉通道的建立,防止病情恶化。具体措施包括“先晶体,后胶体”原则下的快速补液,并先检查患者的关键部位,即头、胸、腹三个部位的受伤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对患者关键创伤部位进行处理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取位方式,并避免出现创伤遗漏。对患者取平卧位,防止在触碰、移动等状态下造成脊柱骨折伤恶化。对头托与颈部定位器的安装工作需要谨慎仔细,避免触碰伤部,造成二次损伤。对出血以及骨折等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处理、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以及固定。
1.2.2 对患者的转运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之后,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之内,进行药物以及救护车内所带仪器的相关救治措施。一般在救护车内都装有车载监护仪与呼吸机。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关设备的应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对病情严重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进行呼吸机控制。在转运的途中注意及时联系医院,详细报告患者受伤状况,医院依据报告进行判断并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工作[5]。
1.3 观察指标
采取院前急救措施之后,对患者的死亡例数、成功转院救治例数、急救成功例数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7]。
2 结果
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结果评价。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占比为7.8%,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多发伤具有突发性、严重性,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在对多发伤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其病死率较高[6]。由于严重多发伤的病情复杂,受伤部位均是人体重要部位,涉及到头部、腹部、颈部三大重要部位以及胸部、盆骨、软组织等,并且主要创伤在两处及两处以上,病情复杂,人体对多发伤的抵抗能力较差。在多发伤的状况下,人的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的损伤严重,机体状态呈现出全面应激状态,多个部位的创伤之间互相影响,生理机能紊乱、伤情恶化迅速,尤其是在颅脑外伤以及胸部损伤的状况下,患者痊愈的可能性十分低微,在创伤发生后的几分钟内死亡率较高。多发伤所涉及到的创伤部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出血量大,对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干扰较为严重,休克现象的发生率极高,为急救工作带来了困难。多发伤的病情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部位,多个科室,内外伤同时存在,并且伤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为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其出现漏诊的几率也十分大。在对多发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要分清患者最为严重的伤情,依据对患者的生命威胁程度进行主要伤情的判断,优先救治。另一方面,多发伤的伤口开放度较高,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抵抗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出现感染现象[7]。
在多发伤自发生至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存在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创伤之后的几分钟之内,这类死亡原因主要是脑创伤与高位脊椎严重创伤、主动脉、大血管撕裂、出血严重。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创伤后6~8 h内。这一时间是进行抢救的关键时间,其主要死亡原因是颅脑硬膜下及硬膜外的血肿,血气胸、骨盆及股骨骨折及多发伤大出血、肝脾破裂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第三个死亡高峰为创伤后几天或几周之内,主要死亡原因为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是严重的感染状况。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同时控制医院内部的感染状况。
为了提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果,医院需要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事故多发区域的急救资源应增加。同时,需要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对现场急救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编制成册,并向急救人员推广与普及。提高对急救人员的考核要求,促进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提高。对创伤现场进行模拟,训练急救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及迅速对伤员病情的判断能力。在进行现场急救工作时,急救人员要牢记的正确的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同时,在进行伤患转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控患者的情况。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第一死亡高峰的死亡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工作下,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为7.8%。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患者的生存几率。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措施的成功展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关键抢救时间内的成功救治,有效的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康黎军,崔华中,林庆军,等.66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的院前急救分析[J].现代医院,2010,2(30):112-113.
[2]刘华波,于敏.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30):1353-1354.
[3]黄伟,刘燕,肖涛.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34):1567-1568,1572.
[4]吴凤菊,韦金萍.严重多发伤146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10,10(34):1292-1294.
[5]商长龙.58例严重多发性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吉林医学,2012,34(34):7509-7510.
[6]杨n,花海明,曹志龙.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与转运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14,6(34):637-638.
篇6
【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尤其老年人减寿的主要杀手。其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事故频发,更是给护理人员的抢救准备带来了挑战。所以,如何有效预防和更好地抢救病患值得我们思考。护理人员随时都应做好抢救准备。经过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抢救中存在护理事故隐患,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护理过程中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 抢救
【正文】:人体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组织逐渐老化,心脑血管尤为明显,60-70岁老年人心输出量与20-30岁人相比,约减少20%-30%,大脑皮层细胞减少约25%;动脉弹性降低和血流分布、血液粘滞度的改变促使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致死率和致残率也随之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要延缓生理衰老过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就必须要以预防为主。
可采取以下方法:
1. 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严格生物钟规律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基本条件。老年人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反之,急躁易怒、孤独抑郁、多愁善感易使血中激素水平增高、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故必须要强调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精神因素转变为正常的生理调节、而非致病因素。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去除不健康行为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调查研究证明营养与寿命和老年病密切相关,喜食肥腻、偏嗜咸甜均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故应强调老年人低脂肪、低热量饮食的重要性,并应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粗纤维食物为主。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低盐饮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恢复已硬化的动脉弹性,并强调低盐饮食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低盐饮食也是老年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条件之一。其他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应尽量去除,因烟酒内有许多成分易使心脑血管痉挛诱发心脑血管病;提倡运动增强体质、延年益寿,适当的体力活动对老年人是非常必要的。
3. 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老年人应每年做体检一次,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尤其在有各种刺激因素时(如情绪的变化、运动量的变化),机体往往处于应激状态更应做详细检查。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血液粘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低,易使血栓形成,故应定期监测,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4、 已患心脑血管病者要积极治疗,严格遵守医嘱。根据患病的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甘油等药物,使血压控制在150-140/90(20-19/12kpa)mmhg,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及心前区疼痛症状,在治疗期间,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服用方法应严格遵照医嘱,不可擅自停药、减药及增药,因为较长时间地服用心脑血管疾病类药物突然停药易造成不良的副反应,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盐类药物。患心脑血管病本身并不可怕,忽视治疗和预防作用以及不正确的治疗最为可怕,故此类患者要常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使心脑血管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水平。对有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可应用降脂类药物,如烟酸、安妥明类药物;降糖药物如优降糖,二甲双胍、降糖灵类药,使血脂降在正常范围,血糖控制在7-8mmo1/l以下,保持良好的机体内环境,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再发率。
从我们急救护理的角度我归纳了如下几点:
1 事故隐患
1.1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如查对不严格、医嘱执行不及时、抢救制度落实不到位、急救物品完好率不达标,危重病人交接不清楚,抢救记录不按规定书写,药品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等引起的事故。
1.2 疏忽大意:如抢救中把用过的安瓶顺手放在患者床上,躁动患者没有加上床栏,静脉穿刺后没有及时松止血带,输液时不严格按医嘱执行滴数,护士不用心观察病情,对患者主诉不重视等,导致抢救力度不够,引发安全事故。
1.3 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在抢救中新技术、新内容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高新仪器使用不当和不熟练,操作时未试机造成临时故障,给患者增加技术风险,影响抢救工作,引发安全事故。
1.4 技术性操作家属代劳:在护理中有些护士往往把技术性操作交给家属代劳,结果家属草率行事,造成各种隐患。如:给患者保暖时,家属使用热水袋而引发的烫伤事故。
1.5 护理人员不足和排班不当: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在任何时间都有突发加重的危险,特别是在特殊时间的班次,在班护理人员较少,造成人员安排及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
1.6 患者家属的负面影响:患者抢救成功与否是家属关注的焦点,有些家属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期望值过高,对抢救中患者病情异常变化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给护理人员在抢救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而造成事故。
2 对策
2.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全员在抢救中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认真分析抢救工作中存在不利于履行举证责任法定义务的行为,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清自己抢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和严重后果,以及自己在医疗护理纠纷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媒体对有关医护在抢救中违法事例报道的讨论分析,吸取教训,杜绝抢救中的违规行为。
篇7
1 临床资料
本急救中心属地市级急救中心,为院前型急救中心,由调度指挥中心接听电话,然后通知各值班车辆出诊,下设四个分站,接诊病人后经过现场救治或转运至医院,或自行转运,以市区各大医院为依托,转入病人时有手写病历,医院值班医生签字交接。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年间,每年的出诊量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年均出诊量9200人次左右,出现医疗纠纷116例,医疗投诉3例,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急救科对历年医患纠纷情况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如表1所示。省内各地市级急救中心基本都是院前型急救中心,在各急救中心中遇到同样的困惑,不断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共识,并在院前急救中强化管理,完善制度、规范院前急救行为、并加强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综合训练,医疗纠纷明显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2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原因统计表(n,%)
医患纠纷原因 分类发生人次数 比例
出诊不及时 41 38.79
沟通不良 15 12.02
收费过高 5 4.38
业务不精 8 6.56
管理不善 6 4.92
忽视患者的知情 12 9.83
服务态度差 6 4.91
送到医院存疑 9 7.12
危及患者安全 14 11.48
合 计 116
表2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7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数量逐年比对统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医疗纠纷次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9
2008 6
2009 4
2010 3
2011 2
2012 1
2 讨论
2.1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1)反应速度问题,出诊速度是衡量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快慢的指标,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当家人突然发生急病紧急救治时的那种迫切心情可想而知,有对急救人员立即到达现场有急切的期待,所以,能否及时到达现场成了医患矛盾及纠纷的重要原因,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诊不及时成为医患纠纷的主要组成部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其一、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车出诊,观众淡化。其二、调度员对业务学习不够,路线不熟悉,受理延迟。其三、报警者表达不清,造成出车延迟到达现场。其四、路况差,天气环境恶劣等。其五、分站设置不合理,造成急救半径较大。2)医患沟通问题,急救人员在急救病人时,未能及时向患者家属及亲人交代病情,使得他们不能接受病情的危重变化;或者在交代病情时,解释不到位,交待不详细,未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适应性接受;接转病人未争得病患家属意见,一味按照既定模式执行急救任务。3)收费问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未公开透明化,未张贴公示;急救中的用药有时瞬时完成,家属未知情,未履行贵重药物使用的告知义务,患者及家属心里期待的医疗服务与自己的经济或心理承受有差距。4)医疗服务水平问题,个别业务水平不够精通,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病情的发生,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未判断和预见;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不能娴熟掌握,延误救治。5)履行工作职责问题,院前急救全国尚缺乏统一的急救规范,因为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各地自行总结摸索,因而出现制度规范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流程不科学、不合理;量化考核上还不能做到细化。6)患方知情权问题,忽视患者的知情权,弱化医方对患方的告知义务,患方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期望得到急救医务人员对病情准确诊断、合理用药、预后评估的依据和解释。7)转送医院和服务态度问题,院前急救原则上执行就近就急就能力医院转送原则,但必须合理接受患方转送医院要求,如果一味的按原则执行,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患方焦急的心态下,与医方的服务态度形成很大落差[3]。
2.2对策及措施:1)针对各种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制定相应的院前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保障院前急救的重要前提,医护人员有章可循。对医、驾、护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协同配合。2)结合本中心院前急救的特点,制定院前急救操作规范,具有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符合院前急救特点的要求,保证白天一分钟,晚上三分钟的出车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院前急救日常管理制度,加强药箱及车载药柜及耗材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性能完好,做好登统制度。3)加强人员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评定的论据之一,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给大家一种学习上的压力。对调度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培训,调度能力的提高培训,充分提高快速反应调度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的医学急救现场指导工作,为进一步实施抢救赢得时间。4)以医务科为核心,定期全体人员,加强医疗法规法律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在抢救病患的同时做好自我保护,让急救行为符合院前急救操作规范的要求[4]。5)规范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项目齐全,记录完整,与医院交接签字明确,到达及抢救时间准确,现病史、体格检查完整,规范化用语,诊断依据充分可靠,做到有据可查。6)注重沟通,由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认识其重要性,沟通是医生的第二种治病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沟通是诊断治疗的一部分,是医生的职业需要,需要急救人员增强沟通的意识和欲望,主动做好家属及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5]。7)转送病人前,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病情可能的变化,严格把握转送病人的条件,如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在休克纠正后,实行转送;心跳骤停病人需要就地抢救,不宜立即行转送治疗。8)注重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院前急救人员善于处理现场各种无法预测的各种不同的突况,要沉着、冷静、机智,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院前急救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性越来越强,纠纷风险也增多,因此,在细节管理上很重要,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执行人员都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认真地执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院前急救技术,减少纠纷的发生的同时,要及时发现纠纷隐患,及时整改。
篇8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就当前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从现实及发展的角度认证了它的不可否认性及不可回避性,强调了模糊理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观察了在危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及模糊理论的原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护理。结果 在5686例危重患者中,167例存在模糊性护理问题,占2.94%。经用模糊理论指导实际护理工作,使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结论 在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积极运用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思维,整合个人模糊思维的方法分析、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失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模糊理论;危重患者;护理
模糊理论最先由美国数学家查德(Lotfi Asker Zadeh)于1965年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将人类认知过程中之不确定性以数学模式表示,用以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之后模糊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子工业、家电产业、教育领域、管理领域等,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模糊理论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尚未见护理界的应用报道。我们自2003年2月~2005年9月对模糊理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2003年2月~2005年9月住院的经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的5686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男3014例,女2672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3h,最大87岁。文化程度:文盲 3517例,小学653例,初中761例,高中636例,大学 119例。病危1689例,病重3997例。
1.2 观察方法及护理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当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时,即开始观察。观察内容包括:疾病原因是否明确,疾病诊断是否明确,症状、体征及特殊检查与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有可信度高的诊断信息,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是否明确,是否有抢救措施对预后影响的相关信息,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或对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连续不间断,直至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停止医嘱或患者死亡、自动出院。
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模糊性问题或不确定因素时,再填写危重患者模糊问题调查表,并详细记录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诊断及病危或病重,并记录具体的问题、发生的时间等。当发现患者存在模糊性问题时,立即启动模糊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当只有一个护士独立值班或抢救患者时,护士在执行医嘱的同时,迅速检索提取自己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和信息—重组信息—灵活类比—模拟识别—建立假设—确定目标—实施方案—总结经验—反馈信息—进入下一轮程序。如果遇特殊疑难患者或集体参与抢救和护理时,应遵循遇到问题首先科内会诊—检索信息—制定护理计划—拟定操作程序—组织实施—专人观察记录—及时反馈—发现新问题—进入下一轮程序。我们在应用模糊理论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糊性思维独特的分析、推敲、评判、整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病因不明确、疾病诊断不明确的患者除了常规观察外,主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交谈,充分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的资料,认真做好评估,然后用模糊分析、模糊评判的方法,整合模糊思维,做出明确的护理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症状体征特殊检查与诊断不相符、治疗措施缺乏可信度高的诊断信息、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不确定、没有抢救措施对预后影响的相关信息的患者,就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思维的灵活性,在问题面前,要迅速检索和提取自己记忆中贮存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运用各种简化、压缩的逻辑形式重组这些经验和信息,对护理工作中的模糊问题随机进行灵活类比和模拟识别,并以各种想象、假设、推理、判断的整合形式,形成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操作程序,并认真进行实施。在非抢救护理过程中,除了提取个人的信息外,及时通过专业书刊、网络、集体讨论等渠道,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汇集丰富的经验,以消除由于个人知识、信息的不足导致的模糊问题。在确认患者确实存在模糊问题时,首先组织本科室的护理骨干,共同讨论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并将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安排,以达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护理会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信息整合,不断地检查计划实施的效果,反馈相关的信息,及时修定护理计划,使护理程序最接近患者的实际问题。
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存在的缺乏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和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等情况,由于患者或患者家属不能对疾病给予一个正确的认识,无法预测疾病的结果,因此就增加了患者或患者家属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的产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能力,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力,这对于危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整合模糊思维的同时,帮助患者或患者家属分析、寻找刺激框架的可利用资源,通过健康教育和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刺激阈值,降低患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换,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2 结果
在5686例危重患者中,100%的患者及患者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有部分患者在病因、诊断、抢救、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同的模糊问题。除了在观察病例中患者或患者家属对疾病缺乏认识或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外,所有存在问题的患者共计167例,占观察总人数的2.94%。这些患者所存在的模糊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诊断、抢救、治疗和护理。
我们在应用模糊理论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糊性思维独特的分析、推敲、评判、整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清晰了的问题又进一步变模糊,从而使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模糊问题在清晰的思维指导下,一个一个、一级一级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混合地逐渐得到解决,保证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各种护理缺陷或操作失误,使167例危重患者的护理均未出现任何护理缺陷。在抢救危重患者时,能用模糊思维的方法迅速判断、分析、整合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指导实际工作,从而让患者的模糊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由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使我们的抢救配合、急救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均受到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高度赞扬。
3 讨论
1988年美国心理护理专家Mishel在护理杂志上发表了“疾病不确定感”的理论,引起了美国护理界的广泛关注,相继有许多的护理研究转向了“疾病不确定感”。近些年我国卫生领域也开始注意到模糊理论在卫生工作中的作用,2000年于跃海等[1] 将模糊理论应用于ICU应急方案的生成系统,卫生部北京医院护理部主任孙红于2003年在中华护理杂志上发表了《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不确定感》[2]的文章,这充分说明了模糊性思维已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关注。
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既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就应具备明晰、精确的特点。然而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要经过模糊-精确-模糊的发展过程。通常粗糙模糊的新概念先行,理论后进,再就是学科专门以及精华的概念与语言,再才是实验规程。如其他学科一样,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疗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每一项护理操作的产生过程中,都要经过若干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这一过程即为模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操作者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的高级模糊的整合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操作者记忆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取决于操作者主体逻辑思维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护士在每一项操作中都要随时迅速检索和提取她记忆的经验和知识,并运用各种简化、压缩的逻辑形式重组这些经验和信息,对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模糊的迹象、模糊操作、模糊的问题进行灵活类比和模糊识别,并以各种想象、假设来弥补经验或推理的不足,最后形成符合该项操作的理念,并指导实际工作。
所谓模糊理论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人们认识过程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进行归纳综合的过程。护理工作、特别是在危重患者护理过程中,模糊性问题存在于诊断、治疗、护理、抢救的各个环节,我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糊理论,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思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医疗、护理界,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过程、任何一个治疗方案的生成、任何一个护理程序及护理方法的建立都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都是要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充实自己,顺应历史的潮流,不断用创造性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积极运用模糊理论进行模糊识别、模糊分析、模糊综合判断等模糊思维整合性方法分析、判断、处理现实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指导我们选择、制定接近最正确的方案,实施与患者,对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危重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负担,开创护理工作的新局面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异位妊娠;休克;护理
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的常见的急腹症,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可引起腹腔内大量出血,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休克状态,如不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孕妇生命,手术治疗是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最根本有效的方法。
1诊断方法
目前HCG测定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孕酮测定:异位妊娠的血清P水平偏低,但在孕5~10 w时相对稳定,单次测定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尽管正常和异常妊娠血清P水平存在交叉重叠,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绝对临界值,但血清P水平低于10 ng/mL(放免测定),常提示异常妊娠,其准确率在90%左右。超声诊断:B型超声检查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尤为常用,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准确性更高。诊断性刮宫:在不能排除异位妊娠时,可行诊断性刮宫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但异位妊娠的子宫内膜变化并无特征性,子宫内膜变化与患者有无阴道流血及阴道流血时间长短有关。因而单靠诊断性刮宫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有很大的局限性。后穹隆穿刺:后宫窿穿刺辅助诊断异位妊娠被广泛采用,敏感度达92.4%,且简单易行,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征,常可抽出血液放置后不凝固,其中有小凝血块。若未抽出液体,也不能排除异位妊娠的诊断。腹腔镜检查:对部分诊断比较困难的病例,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检查,可及时明确诊断,并可同时手术治疗。其他生化标记:近年来还有将检测血清CA125与β-HCG结合,发现血清CA125水平有随着β-HCG水平降低而升高的趋势,可用于异位妊娠有无流产、胚胎是否死亡的鉴别。
2术前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 头胸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水肿发生[1]。不准随意搬动患者及按压下腹部,避免突然改变而加重内出血。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可先用 18-20G BD留置针[2]。尽快扩容,增加组织灌注量。液体的选择以平衡液为主,辅以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尽快输全血和血浆[3]。
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情况鼻导管给氧,流量3~4 L,必要时加压面罩给氧,流量4~6 L/min。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 脉压、尿量、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的变化,做好抢救观察记录。血容量不足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四肢冰冷、潮湿、苍白[4],保暖可采用加盖棉被,提高室温,但禁止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并做好相应检查。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及清洁脐部,更衣,戴手腕带,留置尿管接袋,药物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和阿托品,取下义齿、首饰及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进行腹腔或后穹窿穿速、床旁B超等诊断性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讲解手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调动患者的主动情绪,使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3手术开始前的相关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3.1术中相关护理问题 ①患者独自进入手术室这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即将开始麻醉与手术,本能的产生紧张与恐惧心理,往往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手术的预后情况。特别是未婚及初次妊娠的患者心理反应更为焦虑,对于该疾病手术是否影响以后生育[5]、对家庭和自身的压力都是她们所担心的。②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大量输血输液以及麻醉的影响导致体温过低与寒战。另外,患者由于大量失血,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失血性休克;剧烈腹痛,极度紧张与恐惧刺激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3.2相关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当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并告知患者自己会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直到手术结束;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间各手术仪器会发出声响,请不要紧张。
向患者讲解相关解剖知识,借住以往的手术案例加以说明,消除患者的顾虑。对于未婚的患者,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避免言语上的刺激,使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手术。维持室温在24℃~26℃,注意非手术区的保暖工作,尽量缩短暴露时间。术中输液可适当加温。对于休克患者,手术室护士应迅速密切配合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的抢救工作,制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4术中护理
4.1巡回护士 搬动患者要轻稳,勿因剧烈翻动而加重出血。烦躁者要束好约束带,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控制手术室室温在24℃~26℃,湿度控制在40%~60%, 注意非手术野的保暖,缩短暴露时间。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四肢温度,皮肤黏膜色泽,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出血量,尿量及性质;并及时认真的做好各项记录。术中输血者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用药反应,防止药液外渗造成皮肤黏膜坏死;严格掌握补液速度,勿因输入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升压药应根据血压进行调节,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遵医嘱。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避免无意中的言语伤害, 更不要窃窃私语,尤其对清醒的患者,要掌握其心理动态,避免对患者的一切不良刺激,使之以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毕即刻协助医师擦干血渍、水渍,包好切口,及时盖上被毯。
4.2洗手护士 积极备好手术所需相关物品,密切配合手术。术中使用温盐水纱布垫减轻寒冷刺激,注意避免手术布单被血液和冲洗液浸湿,保持无菌布类的干燥。认真清点纱布器械与缝针数目。妥善保管好术中取出的病理标本,及时送检。
5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 h,以预防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做好保暖工作。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和呼吸情况。注意观察患者意识,每15~30 min测量血压,根据血压脉搏的变化,调整药物浓度及滴速,保证输液通畅。术后测量体温1次/4 h,连续测量3 d,正常后测量2次/d。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引导患者用放松疗法缓解疼痛。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有利于局限腹腔渗液,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部伤口皮肤张力。疼痛较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剂。腹部切口用沙袋加压6 h,严密观察患者腹痛情况,及时了解有无腹腔内出血。协助患者活动双下肢,按摩1次/2 h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做好口腔、皮肤及会阴护理,保持尿管通畅。更换引流袋1次/d,行会阴擦洗及尿道口消毒,2次/d。导尿管一般保留24~48 h,拔管后应多饮水,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对于全麻术后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自主咳痰。对于有恐惧、悲观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开导患者,使患者对以后生育,生殖情况有所了解,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身体恢复[5]。术后6 h内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病情稳定后逐渐给易消化、营养丰富、适合口味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预防便秘。出院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和性生活卫生。禁性生活1个月,不宜盆浴。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要定期门诊随访,下次妊娠时要及时就医。
6结论
异位妊娠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起病急而迅速加重,常危及生命,准确诊断、从速手术、精心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强烈的急救意识,还要充分了解掌握休克的相关知识。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在抗休克护理的同时,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护士护理配合的针对性、熟练性、合理性等对于抢救手术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6]。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磊.异位妊娠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6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6(14):103.
[2]李宝莲,公悦,王平红,等.BD留置针在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7,6(4):46.
[3]勇霞.异位妊娠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及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9,31(6):909-910.
篇10
1 门急诊患者猝死风险客观因素
通常患者就医主要是根据症状与体征选择科室,或通过咨询导医台或挂号室选择科室,形成了以症状就医与按系统组织学习,通过鉴别诊断与排除诊断等方式接受培训的接诊医师诊治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造成对猝死高风险患者群缺乏关注,甚至漏诊误诊的可能;另一方面,患者就医时对系统病史重要性认知不足,每次就诊提供不同的病历本,病史资料不完整,或由于提供病史人不是患者本人,对病情不了解、不全面,造成门诊病历存在片段性、孤立性问题;信任危机造成依从性差,存在所谓的“考医生”现象即患者考查医生诊断与诊疗措施与其他医生是否一致,出了诊室再换医院就诊;还有患者存在某种心理顾虑,对病史会刻意隐瞒或编造;而接诊医生方面,由于普遍存在门诊量大,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每一位患者,存在对既往史一带而过或忽略的现象。这两方面的矛盾,也是患者猝死风险的潜在危险因素。门急诊医师的临床思维模式是学院式模式,是通过系统化院校教育养成的排除式诊断思维模式、诊断性治疗思维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其优势在于模式化,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以“胸痛”主诉来诊的患者,高度警觉(acute myocardial infcati,AMI)有利于医师快速担任及应付繁重的门急诊工作量的需求,缺陷在于思维模式僵化,缺乏辨证观、发展观、整体论的思维应变能力,临床思维仅有共性,缺乏对患者个体差异性思维。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患者还没有述说完病史病情变化,医生的诊断、甚至处方已开好,“排队30min,看病3min”,现多数医院门诊医师处于轮值模式,定期由住院处医师派往门诊出诊。由于门诊与住院患者就医模式、治疗模式、信息反馈模式均存在差异,在出现猝死可能情况时,由于行医模式不同引发问题。门急诊患者以症状就医,处于“某症状原因待查”的局面,且多数门诊仅有血压计、听诊器等简单医疗设备,主要靠医师的物理诊断经验技能及辅助科室的协同支持,对急症处理缺乏早期辨别能力。并且门急诊患者相对分散于抽血室、注射室、留观输液室、治疗室,甚至咨询台、挂号室、收费处等处,给医护人员的观察随诊带来困难。给存在门急诊猝死风险的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救治带来隐患。
2 导致门急诊患者猝死的常见疾患
2.1 血容量改变是猝死的常见疾患:①大量失血,显性失血。病史明确的如严重多发性创伤,多发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如肝脾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大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量咳血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隐性的低血容量,如妇产科疾病,异位妊娠破裂;非开放性创伤的胸腹腔脏器破裂出血、脏器被膜下出血、迟发性出血。溶血、DIC、血友病等血液病、血尿等泌尿系统疾病。②中暑、严重吐泻、肠梗阻等引起大量水电解质丢失,如大面积烧伤、烫伤、化学烧伤等引起血浆丢失。以及严重挤压伤等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导致心排出量和动脉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增加。③过敏反应。患者摄入过敏性食品,服用过敏性药品,接触过敏 性物质或药物,接受某种诊断或治疗时对麻药、化学试剂发生过敏,迟发性过敏反应等。
2.2 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功能改变的疾患: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及各种心肌病的终末期,心肌收缩力降低;大面积肺栓塞、肌断裂或腱索断裂、瓣膜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等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急性心包填塞、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左或右心房室瓣狭窄、主动脉夹层等心室充盈功能障碍。
2.3 呼吸系统疾患:气道阻塞、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非心源性肺水肿、自发性气胸、哮喘、肺心病、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2.4 感染性疾患: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脓毒症、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脓毒症、重度性肺炎等;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立克次体衣原体感染等。
2.5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等由于糖代谢紊乱及继发脑代谢能量供应功能障碍。
2.6 中毒性疾患:包括急慢性中毒:可分为两类:①职业性中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的毒物有粉尘、烟雾、蒸汽、气体、液体等多种物态。对生产环节的毒物及有毒中间产物的知识缺乏,违反安全防护制度,导致集体中毒。②生活性中毒:误食或意外接触有毒物质、自杀、用药过量或故意投毒谋害、一氧化碳中毒蛇咬伤、动物咬伤、有毒节肢动物蜇伤等。
3 门急诊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
猝死发生的高危时间段:凌晨、交接班时间段、肌体疲劳时间段等,猝死发生的高危地点:卫生间、水房、通道、监护盲区等,猝死发生的高危症状:出现胸痛、腹痛、意识障碍、休克、呼吸困难、出血、呕吐等,猝死发生的高危体征:昏迷等意识障碍、紫绀、苍白、大汗等,应立即引起关注,符合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上者猝死率高。
4 门急诊患者猝死防治策略
4.1 提高医师综合素质,提高门急诊工作质量,是降低猝死率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弘扬医学科学精神的重要保证。临床实践中,通过对门急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猝死风险评估及防治方面)的总结、归纳、升化,将他们在临床实践活动的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条理化,外显化,形成可操作性、实用性程序化模式。通过设计或模拟的临床情境,让门急诊医师通过模仿、比较、吸收、内化的途径形成专家思维模式,迅速建立专家头脑,实现哲学思想的传递共享。方法可以有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病例讨论、专家答疑、远程会诊、技术比武练兵等多种形式。思想系统的成熟是医疗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升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使得患者门急诊医疗猝死风险得以规避,安全得以确保。
4.2 加强门急诊管理:杜绝患者猝死隐患,首先要加强门诊管理。患者的分类筛查,由分诊、挂号、咨询台护士起到第一道防线作用。门急诊患者分区管理,即危重、重、普通三级管理,评估不同级别的患者进入不同管理区,进行全程动态评估,及接诊时、治疗中、治疗后的动态风险评估管理,实现医护互动、一体化救治。加强全体医护标准化猝死患者风险评估、现场抢救培训与实践演练,达到快速诊断、现场识别与抢救能力的提高。
- 上一篇:妇产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下一篇:森林防火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