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护理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病护理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病护理常识

篇1

【关键词】呼吸机;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90-01

呼吸机在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起一系列致命的并发症,会将尚存的一线希望化为乌有。因此,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如何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科自2009年1月―2009年12月因病情需要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共38例,因痰液粘稠导致导管堵塞5例,病人烦躁而使导管脱出6例、反复吸痰导致粘膜损伤者9例、气管切开引起皮下气肿者2例。 插管后心血管抑制21例,肺部感染者30例,其中有1种并发症者5人,同时有2种者19人,同时有3种并发症者10人。所有38例患者中经积极治疗成功脱机者27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和死亡者11例。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呼吸机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1.1 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并发症主要有损伤、导管堵塞、气管黏膜溃疡等。

1.2 呼吸机通气支持直接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通气不足、通气过度、气压伤等。

2 呼吸机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1损伤为了避免损伤气道,医生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护士应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插管困难者或不配合者,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可遵医嘱应用肌松剂或镇静剂来协助完成插管。

2.1.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前采取适当的药物镇静或局麻,可避免对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1.3导管堵塞分泌物、痰液一定要及时清理,吸痰要彻底、到位,对痰液粘稠者应加强湿化、膨肺后彻底吸痰,避免痰液粘于管壁上引起导管堵塞。

2. 1.4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妥善固定导管,每班认真检查导管的深度,听诊两肺,判断两侧呼吸音是否一致,并及时准确记录,如果深度发生改变,立即给予调整。

2.1.5导管脱出妥善固定导管;呼吸机管路不应固定过紧,应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更应注意,以免牵拉使导管脱出;翻身时一定先把管路从机械臂上放下翻身后再重新固定,以免牵拉引起导管脱出。对于不配合治疗或无意识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约束,并加强巡视,以免自行拔出插管。

2.2、呼吸机通气支持直接引起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2.2.1通气不足应用呼吸机治疗应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管路,减少呼吸死腔,保证呼吸机管路的密封,严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参数,观察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2.2.2通气过度患者如出现通气过度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呼吸支持参数(减少潮气量、减慢支持频率、降低触发灵敏度),增加呼吸回路死腔(延长呼吸管路),也可使用药物抑制患者自主呼吸,同时积极处理高热、疼痛等。

2.2.3气压伤 预防重点在于鼓励患者自主呼吸或采用部分通气支持方式,限制支持潮气量,合理设置高压报警限。

2.2.4心血管功能抑制 预防及处理上应鼓励患者自主呼吸,尽量不使用呼气末正压,并使用强心药、升压药等稳定病人的心功能。

2.2.5肺部感染 预防上应重视:无特殊要求,病人取床头抬高30°卧位,进行适当的胸部物理治疗,定时翻身、叩背、引流、震颤、咳嗽、充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采用封闭式吸痰方法;采用合理的气道湿化方法,临床上常采用蒸馏水加温湿化,蒸馏水每天更换,湿化罐每星期更换一次;进行声门下潴留物的持续引流;进行人工气道护理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插管内充分进行吸痰,并将口腔分泌物及时吸净,口腔护理2次/天,防止分泌物流入气道引起肺部感染;鼻饲时应将床头抬高30-45度,可减少胃液反流,如疾病情况不允许,可协助患者右侧卧位以利于胃的排空,在鼻饲或进食前需检查气管内导管的气囊,并根据需要充气,避免食物反流时误吸;增加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严格进行呼吸机消毒与维护,做好呼吸机的终末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篇2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养护

一、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

1.1裂缝类

裂缝一般是路面通车后3年到5年后发生的,严重的局部性裂缝将导致结构性的破坏。

裂缝按形状分为:1)纵向裂缝,路基不均匀沉陷。2)反射裂缝,桥头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3)网状裂缝,疲劳裂缝发展的初期,水泥混凝土板的反射裂缝。4)龟裂,类似鳄鱼皮的互相交错的裂纹,其交叉网络单元的尺寸通常小于15cm属荷载疲劳开裂或沥青老化脆裂,多发生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或裂缝的周边。

1.2变形类

变形类的典范是车辙。车辙是在行车荷载压力的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行车轮迹,并积累形成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cm以上。车辙不但影响路面美观和平整度,而且,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导致辙槽内积水,在湿滑状态下则极易发生汽车侧滑的交通事故。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二是车辆严重超载导致。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和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的外界因素。变形类还有拥包、推移,多发生在车辆变速和停站处,或有重载交通。

1.3松散类

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且面积在0.1m2以上。路面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局部区域,也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一般在轮迹带松散现象比较严重。

1.4表面功能衰减类

表面功能衰减类主要表现为泛油和磨光。泛油是夏季沥青膨胀且变稀,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多余的沥青被挤向路表面,形成光面。磨光,在车辆反复作用下,路面表面石料被磨光,致使表面纹理深度减小,摩擦系数降低。

二、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原因

2.1设计方面

首先是现行设计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规定了道路设计的最低限速应采用指标,对高于设计速度所对应的指标没有加以限制,导致线形设计速度与实际行车速度不相符。其次,由于勘测不到位或者未考虑到周边地形地貌。再次,盲目推广不成熟的设计理念。除此之外,没有过多的考虑公路的其他功能,导致通车后问题不断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2.2施工方面

(1)原材料

原材料选用:要想得到合格的工程,必须选用合格的原材料。对于沥青要注意粘稠度、延度、感温性、含蜡量、老化等指标;对于集料要注意集料的强度、棱角性等指标。

(2)施工工艺

公路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构成公路的结构物、构筑物,在行车荷载及非正常环境因素影响下,具有预期的反应(功能);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原材料质量、标准试验(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进度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也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首先要全面正确地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前者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后者包括施工区段划分、施工流向及劳动组织等,还要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最后还编制工程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项技术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任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隐患,随后各类病害也就会逐渐显露。如沥青混合料运输时的集料离析与温度离析,导致路面压实不均,离析处容易发生早期水损害。

2.3后期养护

道路的养护,一方面要预防道路及其沿线设施产生病害,另一方面要及时修复出现的病害与损坏的设施。即主动养护与被动养护。现阶段普遍采用微表处与超薄磨耗层等预防性养护技术,对使用一定年限的承载力良好的道路,在处置完点病害后加以铺筑,能够有效的延长道路大中修年限。

2.4环境方面

道路是处在自然环境下供车辆安全行驶的,环境温度对道路使用性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道路所处地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温速率、低温持续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会造成路面病害的产生。另外交通荷载影响也对道路使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大的交通量、车辆急速制动、重载车辆等。还有我们不愿意遇到的突发事件,也对道路使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突发交通事故等。

2.5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地表水透入或地下水侵入路面结构层后造成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最直观最常见的为山区越岭线下坡车道由于刹车淋水的影响,沥青路面修复率明显多于上坡车道。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槽、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山区越岭线路纵坡大为了获得较大的路面表面粗糙度而采用半开式沥青路面表面层时,产生的水破坏尤为严重。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治方法

3.1同步碎石封层

同步碎石封层是用同步碎石封层车将碎石和粘接剂(热沥青、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同步撒铺在路面上,通过碾压(胶轮压路机、光轮压路机)形成沥青碎石磨耗层。此项技术主要作为沥青路面表处层使用,可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由于同步碎石封层将碎石撒铺与沥青洒布同时完成,使沥青均匀裹覆碎石颗粒,铺撒均匀,使碎石与沥青形成较好的粘接。因此,沥青碎石同步封层具有以下特点:能增加路面抗裂性,治愈路面龟网裂,减少路面反射裂缝,提高路面防渗水性能,还具有高度的耐磨性、抗滑性,而且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进度快,可及时迅速开放交通,耗能低,节约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2裂缝的处治

鉴于裂缝是道路路面比较常出现的病害,在对其进行维护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对于细裂缝(2 ~ 5mm)可用乳化沥青或新型灌注材料(密封胶)进行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料、垃圾等,并保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应洒布粗砂或(3 ~ 5)mm的石屑;如大面积出现粗裂缝的路段,可采用铣刨重铺的方案,铣刨时要诼层进行,铣刨到无裂缝为止,若基底有裂缝,则需对基底裂缝进行处理。对于因基层强度不足、地基沉降而引起的裂缝,需对基层进行换填彻底处理到位后摊铺面层。

3.3车辙和推移的维护

车辙和推移问题对道路交通的安全行驶影响较大。在对其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如当车辙和推移的长度在30m以下的,行车时会有小幅度的摆动的,我们可以通过路面加热、新料的添加压实等手段进行解决,对于长度超过30m,行车时有较明显摆动的,可以采取刨开路面中上面层的方法,然后再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除此之外,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而导致车辙、推移现象的,在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之前,还需首先处理好软弱基层。

3.4坑槽、唧泥、松散等病害处理

对于连续的坑槽、唧泥、松散等病害,采用铣刨重铺的治理方案。在上、中、下三层全部铣刨后,须对基层进行局部处理,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油。铣刨结束后采用原路面设计的混合料逐层填铺并压实,填铺时注意层与层之间铺撒粘层油。对于局部出现的少量病害可通过日常养护小修进行规范处理。

3.5泛油、磨光的处治

对于泛油来说,处理与维护相对简单,比如对于路面泛油而仍有石子外露的路段,可以不作特殊处理,对于那些泛油路段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行车安全的,需要对路面进行铣刨后重新铺设。而对于因施工质量原因而引起的道路泛油,则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处治,除此之外,应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师批准的生产配合比进行施工。磨光病害应采用强度和磨光值较高的石料,如采用玄武岩、岩浆岩等。

四、结束语

总之,公路沥青路面的质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路面病害问题,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重视,并针对问题给予适宜的、合理的、科学的养护措施,以保证公路沥青路面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篇3

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33例临床治愈,6例明显好转,3例死亡。结论:应严密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变化,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及时救治,准确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10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续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并发症较多,其中心律失常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病死率高。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42例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积极救治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共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47.9±15.4)岁,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慢性呼吸道感染12例。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高侧壁心肌梗死3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9例。其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5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4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13例,合并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

入院后立即实施送入监护病房,严格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予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等对症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心电监护及监护要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药品准备充分、齐全,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患者入院后即行持续心电监测,尤其是72 h内心电监护更为重要,并予专人看护,随时记录并观察心电动态变化以便随时发现病情变化。护士要熟练掌握各异常心电图的特点,维持心率在60~80/min为宜,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心电监护常用的方法是胸前双极导联监护,应将电极片粘贴牢固,连续心电监护应每24小时用温水擦拭电极外皮肤,若皮肤出现红、痒,应更换贴敷部位。同时对各种抢救设备及抢救药物进行检查,保持正常运行,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证抢救药物的顺利输入。

1.2.2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频发室早(每分钟超过5个)、多源性室早、成对室性早搏或连发室性早搏常预示着心室颤动。医生、护士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即行200~3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当室颤持续不能用电击除颤时,粗颤可用利多卡因、可达龙静脉注射;细颤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变成粗颤后再行除颤,以利于除颤成功。每15分钟监测1次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呼吸变化,并详细记录,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下壁心肌梗死伴有严重窦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心室颤动或心搏停止的发生,应早期用药,防止并发症发生。有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应随时准备配合医生安装起搏器,以挽救患者生命[1]。

1.2.3 一般护理[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1周,如仍有心律失常则应延长卧床时间,避免由于活动而增加心脏负担和耗氧量,一切日常生活均有人协助,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保持环境安静温暖,情绪稳定,急性期给予氧气吸入,间断吸氧,确保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要轻稳、熟练,给患者安全感,此外还应控制其他诱发因素。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以及生理、病理、心理等原因均可导致便秘,应让患者积极参与到综合护理干预计划中,使其保持乐观,合理膳食。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时无便意,也应定时给予便盆,避免使用过量止痛剂,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腹部按摩与训练的方法,每天按摩3~4次,同时心电图稳定无心绞痛时可适当活动以促进排便。排便时一定要有专人守护,避免用力屏气排便增加腹压加重心脏负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3]。

1.2.4 疼痛的护理AMI患者发病时,由于大多数有胸闷、胸骨后较长时间的压榨性疼痛,患者往往有恐惧、焦虑甚至有濒死感等紧张情绪。AMI剧烈胸痛还可加重心律失常,及时有效地使用止痛镇静药物可减轻患者心理、心脏负担,从而减少耗氧量,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多应用吗啡或哌替啶来镇痛,使用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

1.2.5 药物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及输液速度,一般选用微量泵静脉输入。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变化,如利多卡因、胺碘酮、抗凝剂等均有相应的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

1.2.6 心理护理 AMI起病急、病情重,胸痛剧烈有濒死感,且入院后安置在监护病房进行监护,环境陌生,易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和加重病情。王微等[4]通过对125例AMI患者分别进行SAS测定,对其院内的临床及心电图进行分析,认为AMI患者发生焦虑情绪是引发冠状动脉事件、SCD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AMI患者的病情演变及生活质量。护士应同情安慰患者,针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特点进行沟通,抢救时动作沉稳,语言得体,给患者安全感,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出院后应避免精神刺激,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2.7 心、脑、肺复苏护理正确掌握心、肺、脑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故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搏骤停时,应立即给予电击除颤;呼吸停止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胸外按压,并给予药物治疗,这些操作应同时进行,分工协作,力求稳、准、快。

1.2.8 饮食护理急性期病情严重或并发胃肠道症状者,可暂禁食,后进易消化流质和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少食多餐,不宜过饥过饱。每日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进食后0.5 h内宜保持半卧位,忌进食辛辣、煎炸食品及产气食物[5-6]。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33例临床治愈,6例明显好转,3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AMI是心内科危急重症,而并发心律失常常见且病死率高,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保证静脉通路的通畅,持续心电监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减少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其中护士应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技术过硬、责任心强,与医生配合默契,迅速、准确地处理好患者,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谢丹.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1):2967-2968.

[2]韩文秀,李玉梅,强文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2(12):767.

[3]王霞.急性心肌梗死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1):84.

[4]王微,刘宏,张惠梅,等.焦虑情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心电图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5):334-335.

[5]仲崇莉,衣朝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2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47.

篇4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导管堵塞、液体渗漏、肢体肿胀、静脉炎及皮下血肿。

1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导管堵塞有两种可能:(1)血栓堵塞在管腔内。即为血凝块堵塞或是输注高营养液时,部分静脉营养物质粘附于管腔内壁所致,另外,导管冲洗不彻底也会形成堵塞。(2)在管腔口形成血栓活瓣。此类堵塞,因为滴注液体畅而无阻,我们有时会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为患者接上液体输液,一旦血栓发生脱落,栓子随血液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小动脉栓塞。发生导管堵塞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正确方法是回抽。回抽亦不畅,则拔除置管。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正确使用封管液浓度及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

2 液体渗漏

液体渗漏系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特别是有些药物刺激性强,给病人带来痛苦较大,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发现液体渗漏时可给予以下措施处理:(1)局部封闭,减轻疼痛,促进吸收,取0.9%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5ml+氢化可地松0.5g混合液局部浸润封闭;(2)取土豆切成片状贴敷于皮肤红肿部位;(3)局部物理疗法。

在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近端、弹性好的血管,操作过程中适当控制输液的速度,减少对血管壁的侧压,以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使静脉留置针发挥其最好的功能,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肢体肿胀

长期保持不动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发生肢体肿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患者都认为输液肢体保持不动可以防止漏液,但没有注意到输液肢体不动使肢体背面受压,肢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受到相应的影响,使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术后需要大量的输入液体,补液又加重了输液肢体的负担,引起输液肢体由远端向近心端回流缓慢而发生水肿,停止输液后水肿可缓解或消退。另外,对输液肢体按摩、伸屈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输液肢体的肿胀。肢体活动能促进微血管运动—改善毛细血管微循环—改善肢体血管渗透性—促进组织重吸收—组织水肿减少。

4 静脉炎

4.1 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远端(踝部、手背)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亦高于近端(腕部、肘部以上),其可能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 留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有关

4.2 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1500ml,容易引起静脉炎。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收缩与痉挛,病人感到疼痛、麻木,以致静脉变硬、成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3 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即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天,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据报道,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5~7天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建议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由于套管针在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损伤以及套管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机械损伤血管内皮,使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

篇5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7-02

脑室-腹腔分流术(VPS)为临床上脑积水常见的治疗术式,是指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经腹膜吸收,使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得以重新建立,从而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1]。VPS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可靠等优点,但手术并发症、二次手术率较高,常见并发症有分流管阻塞、消化道反应、感染、颅内血肿及低颅压综合征等。现将我科有关VPS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3年5月于我科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73例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9-71岁。按脑积水病因:外伤性25例,先天性16例,炎性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肿瘤性4例,脑囊肿3例,其他10例。73例患者中2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分流管阻塞11例、消化道反应7例、感染3例、颅内血肿2例、低颅压综合征1例。

12护理方法①分流管阻塞:分流管脑室端阻塞主要是因为脑组织、脉络丛及血凝块等,分流术缩小脑室容积,管端脑组织实质而导致堵塞;穿刺时血管破裂出现血凝块会堵塞分流管;分流管置入脑室端时若位置不当,则会包裹于脉络丛而发生堵塞。分流管远端阻塞主要因腹腔大网膜包裹、管端的周围炎症以及异物所致。阻塞发生后婴儿主要表现为前囟扩大、张力增加、头围增大、皮肤切口见脑脊液漏、四肢肌张力增高、易激惹、上视受限等,儿童及成人则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即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复视以及视水肿等,值得注意的是皮下隧道积液多是分流管阻塞的早期表现。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测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分流泵应定时按压,细心留意切口处及分流管经过隧道是否发生积液;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常常表明发生分流管阻塞,及时上报医生协助处理,可经头皮穿刺分流泵或按压进行判断阻塞部位,分流泵按下无阻力则提示分流系统的远端通畅,松开后泵复位良好则提示脑室端通畅;轻度阻塞可经反复按压,或者穿刺后生理盐水冲洗进行解决。②消化道反应[3]:早期症状主要是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下降及呕吐等,主要是脑脊液刺激腹膜或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所致,一般情况7d左右可消失。因此,术后早期要禁食,1-2d后进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及敷料情况、体温变化等,一旦出现症状,上报医生并遵医嘱急查血象、腹部平片以确定是穿孔还是炎症,并协助处理;嘱患者处于半坐位,询问自觉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明恶心、呕吐、轻度腹痛、腹胀等情况是短暂的,并辅以红外线治疗30min,2次/d,以促进患者脑脊液吸收。③感染[5]:颅内感染为VPS的一种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因细菌经肠壁而污染分流管、术野皮肤感染等导致逆行性颅内感染。VPS切口较多、皮下隧道较长,感染几率增加,因此,术前应该做好腹部、胸部、头颈部的皮肤准备,术后应注意切口渗液、渗血状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若体温升高,则应及时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并作细菌培养等。④颅内血肿[5]:颅内出血一般在术后短时间内发生,部位可能为脑内、脑室内或硬膜下等,主要是由于脑室极度扩张、脑皮质很薄的状态下,术后分流过度,脑皮质会迅速塌陷,从而可能将桥静脉撕裂而出现硬膜下血肿。因此,术前应依据腰穿压力而选用合理的流量、压力装置;注意预防脑脊液过多流失,脑室极度扩张患者术前应适度夹闭引流管;术后嘱患者不应过早下床活动,避免头部急速抬高及剧烈运动;遵医嘱静脉滴注充足液体,同时指导患者学会正确应用分流泵阀,不能频繁地按压。此外,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等变化,备好抢救器械及药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医生,及时处理。⑤低颅压综合征[1]:因脑脊液分流过度而致,主要表现出间歇性头痛、嗜睡、恶心、呕吐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术后1d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交替平卧及侧卧,避免手术部位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以使分流管随着肠蠕动而自由伸直;术后2-3d将床头抬高15-30°,使患者渐渐适应,5d后可坐起;头颈部活动应适当限制,不可大幅度翻身,以防引流管受到牵连而导致分流管打折或扭曲;可遵医嘱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以症状缓解。

2护理结果

经过精心有效的临床护理,除1例患者因分流管阻塞严重而行二次手术,其余并发症者症状显著缓解,住院12-36d后出院,无1例患者死亡。

3讨论

综上所述,VPS是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除外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尽最大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汪淑娟,李梅,甘红霞19例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46-347

[2]郭瑞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65

[3]闫淑英,闫淑荣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26

篇6

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10年12月—2011年8月收治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电监测分析,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49.23±10.23岁)。入选病例均按WHO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24例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示波:频发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二联律、短阵室速。另有3例患者,心电示波为室性早搏RONT现象,诱发室速、室颤,1例患者自行转复,另2例患者经静脉推注5%葡萄糖20ML+胺碘酮150MG,并给予心脏非同步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2 护理

1.合理安置患者。接诊后,将患者安置于冠心病监护病房,简要询问病史,做18导心电图,连接监护设备,监护仪电极片的放置就避开心脏听诊区及电除颤的部位以及胸前导联心电的位置,并于床旁备好除颤仪、吸痰器等抢救设施,为病人吸氧4~6L/MIN。将病人安置好舒适的,三日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生活护理,协助病人床上进食及排泄,限制探视,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饮食上要给予低盐低脂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给予缓泄剂,保持二便通畅。

防止因大便过度用力诱发心律失常。

2.护士要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血压、呼吸、血氧饱合度、神志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2]。

3.急救护理措施。迅速建立二条静脉通道,应用浅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一路作为溶栓或急救药物应用的备用通路,另一路应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同时采血标本测量血清心肌酶CK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离子、血常规等。为进一步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准备好各种急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仪、吸引器、人工呼吸器、氧气装置等所需用物放置于床旁边合适位置。将导电糊涂于电极板上,发生室颤时可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提高除颤成功率。一旦发生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心电示波显示室颤,应立即抢救,在最有效的时间内给予电除颤,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4.按医嘱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如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眩晕、感觉异常、视物不清、瞻妄、昏迷以及窦房结抑制、低血压、传导阻滞等,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因Q-T间期过度延长导致尖端扭转室速等。根据医嘱应用止痛剂或镇静剂时,如硝酸甘油、吗啡、安定等,由于该类药物不但可以缓解疼痛,还能减少心肌需氧量,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吗啡对老年患者的呼吸有抑制作用,硝酸甘油滴速应缓慢,防止血压骤降。

5.心理护理。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要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倾听病人的主诉,让病人有安全感,给予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当电复律使病人转复后,清醒后的病人会出现极度的精神紧张、濒死感明显,会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此时护士就陪伴在病人身边,允许家属陪护。同时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不良刺激、消除不良情绪。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75%~95%,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6分钟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抢救过程中,心电监护是关键,护士要具备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精湛的护理技术,并能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和用药注意事项,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确保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当收治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后能够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反应;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29-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程度的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心脏骤停。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⑤心律失常。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及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11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6人中,用随机方法抽取116例,其中:男52例,女64例,40~50岁27人,51~60岁37人,61~75岁52人。

1.2方法

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此调查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冠心病患者常见焦虑、忧郁等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

表2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

2结果

从表2中可以显示出,心理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心理忧郁、心理恐惧和否认。笔者认为,冠心病患者的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如果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手段,将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患者大多与人的性格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要注意心理调整。我国中医理论很早以前就曾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现代西方医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心理焦虑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考虑到患病后会给工作、生活、家庭、社会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常表现出情绪比较低落、灰心丧气、心理焦虑等心理反应。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由于了解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焦虑。

3.1.1护理目的冠心病患者摆脱心理焦虑状态。

3.1.2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患者,多给予心理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个性,稳定患者的情绪,安慰患者及家属,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及护士的语言技巧在交谈中所表现的自信可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尽量使用稳定性的语言,如果说话吞吞吐吐或频繁使用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言,会使患者对护士的权威和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其用药的遵从性就会大大降低。良言胜过良药,护士恰当的语言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心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医务人员给患者开的尽管是“安慰剂”,但疗效也不错的原因。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的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冠心病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心理忧郁

冠心病患者往往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冠心病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护理。

3.2.1 护理目的解除患者的心理忧郁,鼓励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3.2.2 护理措施加强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冠心病患者及家属了解冠心病的注意事项,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转,定期随诊,预防发病诱因,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发病率。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兴趣,鼓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平时保持开朗的心境,合理安排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3.3 心理恐惧

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心理恐惧,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患者表现为忧虑、伤感等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对疾病失去信心,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3.3.1 护理目的帮助冠心病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恐惧。

3.3.2 护理措施有的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则可使症状减轻。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冠心病患者接触,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3.4否认心理

多见于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常表现为内疚、焦虑、自责、孤独、不安,更甚者表现为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还表现为抑郁少言、脾气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此类冠心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的治疗及护理。

3.4.1 护理目的使冠心病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4.2 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所以往往让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家属及子女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与之谈话聊天要有耐心、恒心、专心。做到了这“三心”,不仅可以使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医护人员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

4讨论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总结其心理护理对策,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以便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护理服务。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效控制病情外,应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赢得友谊,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人们把宽恕称作“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掌握两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应引起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体育锻炼,起到调节患者的情绪,克服孤独感,使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5],为冠心患者的治疗及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2]徐慧娟.医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孙勤国,王建久,郑云,等.冠心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李淑杰.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91.

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对医疗护理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神经内科是一个存在较大医疗风险、易发生医疗纠纷的高危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以脑卒中病人为主,这类患者具有病情危重、意识障碍、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住院时间长,致残率高的特点。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特点,现将神经内科常见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意外受伤。

1.1.1 跌倒。神经内科病人发生跌倒的几率很高[1]。患者大多年老体弱,骨质疏松,生活自理能力及应急能力低下;神经疾病导致肢体瘫痪、步态不稳;性低血压、突发抽搐与晕厥;对疾病危险性不理解,麻痹大意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意麻烦护士,以为自己容易做到的病人[2]。患者穿着过于宽大的衣裤,鞋底不防滑;病房地面湿滑、入厕时坐凳不稳,灯光昏暗等。

1.1.2 坠床。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容易发生坠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病人陪护对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或解开约束带;护士对病人病情不熟悉,没有及时给予使用床栏。

1.1.3 烫伤。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多存在感觉障碍,对痛觉、温觉不敏感。加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病人极容易发生烫伤。

1.2 走失。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导致认知、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如护理防护措施不到位,没有家属看护,患者容易走失。

1.3 窒息、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咳;有些患者由于留置胃管时间过长,家属自认为掌握了鼻饲方法拒绝护士喂食,由于鼻饲不当造成误吸或吸入性肺炎。

1.4 静脉炎。神经内科所用药物大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加上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由于年龄、血管因素以及护士巡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液外渗,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

1.5 压疮。神经内科卧床病人营养、感觉功能都较差,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病死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其病死率增加6倍[3]。

1.6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导管甚至起搏导线等拔除[4]。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产生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2.防范措施

2.1 加强法律,确立护理安全信念,营造护理安全文化[1]。通过组织护士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以护理常规为准绳,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处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2 健全护理风险预案及应急处理预案,积极应对[5]。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有效杜绝和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3 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明确高危病人,并在患者一览表上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6]。

2.3.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病室光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应设警示牌;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安装竖向抓杆,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增设防滑垫。床边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应摆放在指定位置,电线应卷放好,以免电线松散垂在地上将患者绊倒;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呼叫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

2.3.2 认真评估病人。患者入院时,认真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为压疮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给予垫海绵垫、水垫,定时翻身、叩背,防止院内压疮的发生;危重及老年患者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家属护理注意事项,护士和家属双方签署“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注意事项告知书”。确定患者为高危对象后,可以在患者的床头使用温馨安全警示卡,如“小心跌倒”,“小心烫伤”,“预防压疮”,“防止坠床”等,随时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应随时作好防止意外发生的准备。

2.3.3 床栏、约束带的使用。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老年痴呆的患者,床边加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拔出各种管道,约束带松紧应适宜,每班进行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约束处皮肤情况,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告知患者家属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指导家属正确使用床栏及约束带。

2.3.4 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预防。癫痫患者突发抽搐时,应立即将压舌板或毛巾条放于患者口腔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对60岁以上患者及认知、记忆力障碍患者实行腕带识别制度,在手腕带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住医院、科室以及医院联系电话;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去向,防止患者走失。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为病人进行治疗,如热敷、频谱照射、理疗、艾灸时,应注意温度,注意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发生烫伤。

2.3.5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教会患者及指导家属使用辅助设施,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颈椎病患者,突然改变可能会诱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症状,应告知患者在改变时,动作要缓慢;提醒患者生活起居要注意做到三个30秒,既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7]。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一定要看患者服药到口后才能离开;掌握专科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如脑出血病人,一定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以防患者自行起床活动,导致发生再次出血。

2.3.6 加强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三基”及专科知识的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理论、技术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把护理安全纳入到护理交接班内容中,责任护士每天对所管高危病人进行评估,随时增减安全防护措施,并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改进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不安全护理隐患,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及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192~193.

[2] 雷春玲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意外损伤及预防对策护理研究 2008;(22)6: 1462~1463.

[3] 杨桂华.压疮的研究及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3(25):2433-3435.

[4] 段摄霞, 王红艳, 郭秀茹,等.ICU 气管插管病人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1999 ,18 (1) : 457-459.

[5] 刘红.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2006; (3):83~84.

[6] 张金花.神经内科若干安全护理隐患与防范对策.天津护理,2004(12)2;78~79.

篇9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护理预防措施

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进步,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来说,长期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仅会对静脉造成较大损伤,增加患者痛苦,而且活动不便,容易出现药液外渗,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静脉留置针是个不错的选择。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具有套管柔软、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对血管损伤小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3]。然而,由于其毕竟属于侵入性操作,在应用过程中会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会出现某些并发症,因此在静脉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1 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1.1 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2 皮下血肿 多因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导致,主要与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患者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选择较粗、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4]。且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3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1.4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正确封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

1.5 静脉炎 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因此,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控制点滴速度[5],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1.6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多见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高凝、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输液。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首先应该积极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血流速度缓慢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高凝的患者要给予抗凝药物,多饮水;卧床的患者加强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速度缓慢,易形成血栓。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2.1 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说明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24~36h,局部喜疗妥软膏等进行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2.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6],留置时间72h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因此,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时间是72~96h,我们常规留置时间定为不超过72h,既可以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留置针的优点。

2.4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穿刺部位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如出现穿刺处渗液、渗血、出汗较多、无菌敷料与皮肤之间有气泡、被污染、卷边应及时更换;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湿布热敷效果最好,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感染能力。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7],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

2.5封管方法 可选用生理盐水封管,用注射器抽取5~10ml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慢注入2~3ml,然后脉压式封管,最后将剩余的封管液边推边旋转退出针头。间隔6~8小时再封管一次,无需配液,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钠的病人。

由于并发症发生因素复杂,想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因为患者的自身体质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通过置管前准确评估,置管中规范操作,置管后健康宣教,是可以达到有效降低的目的,从而使置管效果得到保证,减轻患者痛苦,有力地保证、促进护理质量[8]。

参考文献:

[1]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2] 余斯玲,江淑君.静脉留置针使用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9):3210-3211

[3]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

[4] 张会芝,孙玉梅.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的感受与要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43~44

[5] 王艳,潘雪莲.国内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5,20(9):79-81.

[6] 赖利,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 17 (1):78.

[7] 汪守凤.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2.

[8] 李清,曹长英,朱远见,等.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 (27):130-131.

篇10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难免生个病痛。对常见的疾病多有些认识,了解病因、病理,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效的诊疗方案以及护理和就医的要点,面对病痛心中有数,不至于动不动就去医院奔波,对医生的诊疗也不会一头雾水,了解了常见病,就是身体抱恙也不会紧张。

即使你不是专业医药人士,你也有必要多积累一些医药、护理、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男性在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身体劳累,精神紧张,并且由于健康知识普遍贫乏,健康意识低下,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悲剧屡屡发生。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男性的身体结构及各项功能,旨在告诉男性朋友如何正确使用身体、做一个健康的好男人。本书实用全面、通俗易懂,是广大男士不可多得的健康宝典。

本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分别量身打造了适合自身的运动排毒方法,在办公室及户外,指导您进行运动排毒,并且配合了饮食排毒方法,让排毒更有效果,也让您能够真正拥有健康的身体。

简单轻松的运动排毒方法,轻松清理体内垃圾与毒素。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草药宝库中精选出八十多种中草药,分别从简介、表源、采收加工,性味功用、功效主治、保健膳、验方精选等方面,对精选出的中草药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本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中(西)医诊疗和日常养生常识,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中医论治、西医诊疗、常用中成药及方剂、中医名家论治精要、临床内服妙方、外治良法、常用西药、食疗药膳、保健常识等。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方法简单实用,语言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患者及家属使用,也可供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科研、教学工作者及护理爱好者参考。

教你掌握科学用药常识、家庭用药一般常识、西药应用常识、中药应用常识、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解读西药应用误区、解读中药应用误区。

现代家庭,备一个小药箱,贮几种常用药,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如何选购和贮存药品?如何识别假药、劣药和变质药品?作者集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读者最关心、最希望了解、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科学用药有关的方方面面问题,一一解答。

本书介绍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和常见食物营养成分及其价值、特点,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基本营养状况,指出了合理膳食、科学摄取营养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阐述了食品污染与防护措施、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最后还推荐了常见病的食疗与药膳以及日常饮食禁忌。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是一本很好的营养知识和保健养生的科普读物,适于家庭主妇、家政服务人员及普通人阅读参考。

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本书正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顺应节气并科学地进行食疗方面的知识,适合各阶层的读者阅读,是关注健康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家庭必备的食疗宝典。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人要很好地进行养生保健,就必须要顺从自然界的变化,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随着24节气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养生思维。本书向人们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揭示了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奥秘,对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人们的身体更强健,生命更完善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对百余种常见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语言通俗易懂,重点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常识,从疾病相关知识、检查指导、药疗指导、饮食指导、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出院指导几个方面将健康知识展现给读者。本书可供社区医师、门诊医师、护理人员、医学生、患者家属阅读参考,亦可指导患者了解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医师、护理人员治疗。

本书总结出慢生活最实用的九大方法: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倡导我们现在应该“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告诉人们“慢生活”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慢生活》的推出,是对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反思,同时提倡“慢生活”也是健康、积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

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发生与膳食高热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是一本告诉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及关心他们健康的家人们如何营养饮食的书。

本书突出营养饮食方法、突出实用性、保证科学性,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营养饮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