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0.38.
篇2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疹断、治疗和体检业务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中国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我省境内设置的编制外医疗机构)的管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含各类中医机构,下同)类别,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规定进行分类。对下列开设诊断、治疗和体检业务的机构,应当分别予以归类管理。
(一)县(含县级市、省辖市的区,下同)以上卫生防疫站开展诊疗业务,所设医疗机构按专科防治门诊部或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归类。
(二)县以上血防机构,开展诊疗业务所设的医疗机构,按专科防治门诊部或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归类。
(三)县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分别按一、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归类。
(四)医学教育、科研机构设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门诊部,按综合门诊部归类;开设床位在20张以上的,按综合医院归类。
(五)医疗美容机构,分别按医疗美容诊所、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医院和整形外科医院归类。
(六)医疗按摩机构,分别按医疗按摩诊所、医疗按摩门诊部、医疗按摩医院归类。
(七)其他涉及诊断、治疗、体检业务的机构归类,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规定。
第四条 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统一实施监督管理。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依据《条例》、《细则》和本办法,对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进行设置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依法从事诊疗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第七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河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案》制定,征求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的主要依据。
第八条 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设置医疗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条例》和《细则》有关设置医疗机构的各项规定;
(三)符合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申请设置医疗机构,按以下规定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
(一)下列医疗机构,由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步审查,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床位在100张(含本数)以上的综合医院;
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
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
戒毒机构,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以及其他医疗机构名称中含有“中心”或跨地区字样的医疗机构。
(二)下列医疗机构,由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查,报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床位不满100张的综合医院;
县以下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
急救站,护理院,医疗按摩医院;
专科疾病防治所(站);
设区的市所在的城区内,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由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三)下列医疗机构由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
村卫生室。
(四)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为内部人员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必须办理备案手续。中央在鄂单位设置的,执业前应报所在地的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其他单位设置的,执业前应报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
(五)中国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置编制外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军区和武警湖北总队卫生主管部门共同审核批准。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的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或者撤销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批准设置医疗机构的决定。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细则》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二)患精神病、麻风病及其他疾病的人员,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不适宜开展诊疗活动的;
(三)国家医疗机构辞退的人员或擅自离职在5年以内的;
(四)被开除公职在7年以内的人员。
第十二条 退(离)休医疗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可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国家设置的医疗机构统一组织进行。个人申请设置诊所,必须符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原所在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设置医疗美容、口腔科、康复医学科、性传播疾病专业以及其他以治疗专科疾病为主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该专业规定的基本标准。其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相应专业医师以上任职资格证书,并经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考试、考核,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申请在乡镇或村设置诊所:
(一)取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医师资格并连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3年以上;
(二)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文凭,连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3年以上;
(三)经本省地、市、州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取得合格证书,连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5年以上。
第十五条 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置卫生室,以村集体办为主。乡、村或两个以上的村可以联合设置。村民委员会应当提供房屋设施和预防保健经费。
乡村医生按村总人口千分之二配备,其中女性至少一人。乡村医生达到普通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的技术水平,经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试、考核,取得乡村医士以上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者,可由乡镇卫生院聘任到村卫生室工作。
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必须经过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考试、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增设门诊部、诊所等,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独立的医疗机构的审批办法,由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按审批权限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为内部人员服务的医疗机构,公民个人办的医疗机构,以及村卫生室,均不得增设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
省外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点执业行医,必须逐级报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省内医疗机构除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疗队外,其他的不得流动行医。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前,必须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经过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考核合格,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生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九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核准的事项;
(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
(三)有相应的通讯、供电以及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
(四)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注册资金、诊疗科目、床位等,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的为内部人员服务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的技术人员增减,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一)因故终止的医疗机构;
(二)医疗机构歇业;
(三)因改建、扩建、迁建等停业超过一年的;
(四)因迁移而离开原登记机关管辖区域的医疗机构。
第二十二条 除经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批准执业的医疗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活动。
计划生育部门的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医药经营部门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经过批准并登记的医疗机构名称,不得使用其他名称。乡镇卫生院一律称为“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并冠以行政区划名称。经过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为县级医院同时又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院,可使用两个名称。
驻军部队所设编制内的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只能使用本级部队的代号;设置编制外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部队的代号和番号。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使用高、中等医药院校“教学基地”、“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或“附属医院”等名称,必须经过省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批准手续。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床位在2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为5年;不设床位或床位不满20张的医疗机构为3年。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登记机关可予以暂缓校验:
(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二)医疗机构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参加医疗机构执业评审,或评审不合格;
(三)限期整改期间;
(四)擅自变更已核定的主要登记事项。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变更地址、名称、诊疗科目,停业、歇业以及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由登记机关予以公告。
第四章 执 业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应当严格按照执业登记所载明的项目依法执业。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以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为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医疗卫生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道德规范。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消毒设备及护士以上职称人员的,不得开展注射输液业务。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监制的各种医疗文书。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接受药品管理机构的监督。配备药品必须从持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单位购入,供治疗配方使用,不得对外经营。自配制剂应取得《制剂许可证》,所配制剂只限于本单位临床或科研使用,并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报批或备案。“祖传秘方”,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有关医院进行临床验证、专家鉴定后方能使用。配用麻醉药品或其他违禁药品,应报药品管理机构审批。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配用药品,应由登记机关核定,与诊疗科目相适应,并设有专(兼)职药剂专业人员。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发生重大灾害、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三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参加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本人执业、晋长职称、晋级、受奖的依据。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按其现技术职务降低一级安排工作,并相应降低待遇。个体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开业行医的资格。
第三十六条 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的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务人员,从事业余有偿医疗服务,必须由本单位统一组织,在本单位进行。医务人员未经本单位同意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在外单位兼职从事诊疗活动。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各项收费标准,应做到明码实价,以适当形式予以公布。
严禁医务人员利用职业之便,向病人或病人家属索取钱物,收取转诊或检查介绍费。医务人员不得泄露病人的隐私。
第三十八条 按国家规定建立护士执业许可证制度,组织考试和进行注册。未经注册者,不得从事护理技术工作。
第三十九条 各种健康体检业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商有关方面后,指定专门医疗、防疫、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或防疫、妇幼保健机构出具的健康体检证明,方可作为健康状况的依据。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以及其他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不得开展健康体检业务。
第四十条 禁止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因科研或遗传性疾病诊断需要的,须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从事人工授精技术科研工作或器宫移植,须报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能进行。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基本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县以上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疗机构评审委会,负责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的评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对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发给评审合格证书;对未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二条 建立医疗机构监督员制度。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医疗机构监督员,履行规定的监督管理职责。
医疗机构监督员的聘任和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交纳登记校验、评审费和管理费。具体收费办法,由省物价、财政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不进行工商登记,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医疗机构集资摊派。
第四十五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进行统筹规划。医疗机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须按有关规定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六条 违反《条例》和《细则》的有关规定,分别按《条例》和《细则》的规定处理。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
(一)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擅自流动行医的;
(二)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疗机构登记开展诊断、治疗、体检等业务的;
(三)药品经营部门开展诊疗业务的;
(四)乡村医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擅自执业行医的。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补办变更登记手续,并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擅自变更医疗机构名称、执业地址的;
(二)擅自变更诊疗科目的;
(三)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的为内部人员服务的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向社会挂牌行医,进行医疗广告宣传的;
(四)擅自聘请外地外单位的医务人员开设专科门诊的。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
(二)医疗作风恶劣,技术水平低下,不执行医疗工作制度和诊疗常规,发生医疗事故的;
(三)重复引进大型设备,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开展胎儿性别鉴定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擅自进行各种健康体检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视其情节,给予警告,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五十条 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所获得的罚没收入,按《湖北省罚没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美容机构的业务内容:纹眉、纹眼线、药物减肥(含中药)、各种整形手术等。
(二)医疗按摩,是指采用各种按摩手法(含中医)及药浴、针炙、器械等手段,帮助患者消除病痛、缓解病情,改善功能、恢复健康的活动。
(三)各种健康体检,是指采用医学检查和检验技术手段,对一定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判断其健康状况的活动,包含征兵、招工、招生体检,汽车驾驶员体检,预防性体检,职业性体检,儿童、学生体检,婚前医学检查等。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81年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个体开业行医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废止有关行政规章的决定》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1997年12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33号 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篇3
一、电子政务专网的接入和运行
电子政务专网是指上连中央、省、市政务机关,下连乡镇,横连党政机关各部门的政务专用网络。外网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国际互联网和外单位的网络。县政府办公室根据国家、省和市信息网络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部门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全县计算机网络及国际互联网接入的监督管理,保障全县通信与信息安全;负责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审核、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对所有申请接入政务专网的单位进行审核,对已接入的网络设备进行检查;统一规划与分配县党政机关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域名及IP地址。
(一)电子政务专网原则上为我县党政部门使用。需接入政务专网的部门网络系统,必须向县政府信息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后,由县政府信息中心分配相应的端口、网络IP地址及域名等资源。各部门如需对网络布局进行调整,必须报县政府信息中心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统一分配IP地址,各单位、各部门不得自行更改网络接入节点分布,不得变换县政府信息中心分配的IP地址和端口,如有计算机设备增减要及时通知县政府信息中心,以便及时回收IP资源和备案。若因施工需要变动网络设备,施工前要先通知县政府信息中心,得到批准后,方可施工作业。
(三)为加强政务专网的安全管理,接入政务专网的计算机不能再以拨号方式或其它方式连接互联网和外单位的网络;不允许以方式把其它计算机网络接入到政务专网内;接入政务专网的计算机禁止安装远程访问服务,禁止通过远程拨号方式访问政务专网内的信息系统。
(四)接入政务专网的计算机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不能擅自卸载防病毒软件,未安装防病毒软件的计算机一律不准接入专网。连接政务专网的计算机,除工作需要外,应卸载与日常办公业务无关的服务程序,计算机操作系统应及时安装软件补丁程序,杜绝系统自身漏洞的危害。
二、电子政务专网的维护和管理
接入电子政务专网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网络设备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制度。县政府信息中心负责政务专网核心骨干层以及交换中心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各接入单位负责本单位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连接于各单位办公网的服务器和终端,都要建立技术维护档案,并报县政府信息中心备案。
(一)各单位必须确定专门的负责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及其相关网络连接设备的管理员,并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及管理员的联系电话要于5月21在沁源县政府信息中心登记备案。
(二)各单位系统管理员对所分配设备必须逐一统计并登记造册,对接入电子政务专网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网络设备指定专人妥善保管,注意防水、防尘、过热和防雷,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必须管理好专网网络设备的通讯端口、网络地址及域名等配置信息,所有配置信息要由专人保管,并报县政府信息中心登记备案。
三、电子政务专网运行的禁止事项
各单位严禁利用电子政务网从事经营活动,严禁在政务专网上玩游戏,不得损坏光纤光缆、交换机、网线、电源等网络设备,若接入设备有损坏,不得自行维修,非专业维护人员严禁拆卸计算机及相关网络设备上的任何部件。
(一)联入全县电子政务专网的计算机,严禁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联接,要严格执行国家保密规定,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利用电子政务专网侵犯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内容:
1、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
2、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
3、煽动暴力,宣扬封建迷信、、黄色制品、违公德、以及赌博和教唆犯罪等;
4、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鼓动聚众滋事;
5、暴露个人隐私和攻击他人与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法律和法规禁止的其他有害信息。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电子政务专网系统安全的活动:
1、未经允许,进入电子政务系统或使用本系统资源;
2、未经允许,对电子政务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3、未经允许,对电子政务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4、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5、任意对数据的恶意操作,比如篡改、删除、转移等。
6、未经允许在计算机上安装或拆卸任何板卡或设备。
四、电子政务专网运行的相关费用
根据沁源县电子政务网建设项目协议,接入电子政务专网的单位属县财政预算的单位,运行维护费用由县财政承担,其他单位的相关运行维护费用自行解决。
五、电子政务专网运行的自查与检查
(一)各单位要定期对本单位的电子政务专网及其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要定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件进行检查,经常查杀病毒,每天要检查所有通信端口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县政府信息中心解决。
(二)县政府信息中心将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电子政务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对各单位进行奖惩。
篇4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公路使用寿命和通行能力,确保行车安全,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农村公路条例》、《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是指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且通过省、市验收的县(区)道、乡道、村道和专用公路。包括路基、路面、边沟、桥涵、公路附属设施和公路用地。
第三条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建养并重、保障畅通、确保安全、发挥效益的原则。
第四条全区农村公路养护实行区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三级管理体制。
区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区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指导。区农村公路管理机关负责全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全面规划、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考核验收、养护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区交通主管部门和区农村公路管理机关的组织指导下,负责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并指导协调村民委员会进行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在区、镇(办)及交通主管部门、农村公路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下,具体做好本村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
第二章 养护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
第五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村村组为辅、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资金筹集机制。根据《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政办发[]61号文件)规定,省财政将按照7000元/年.公里、3500元/年.公里、1000元/年.公里的标准对县道、乡道、村道养护工作进行定额补助。区财政按照每年70万元的标准安排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资金,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与省财政的定额补助同步到位。对新建且纳入了养护计划的农村公路,区财政将按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增加财政养护资金预算。
村民委员会按照养护工程需要可以自筹养护资金。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或以路桥冠名等形式募集养护资金,鼓励公路沿线单位和群众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公路养护。
第六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路面大中修工程、安全防护设施、标志(牌)、重大水毁及重大地质灾害抢修等。
第七条省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与区财政补助资金捆绑使用,建立安全畅通的养护资金拨付渠道,根据计划和预算拨付资金。未完工的养护工程项目资金以及当年结余的养护资金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八条 省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按养护计划拨付,主要用于中修以上养护工程、桥梁加固、水毁修复、标志设置等项目。由镇(办)提出项目申请,市交通部门审核,报省交通厅批准。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大中修工程、安防设施、重大水毁及重大地质灾害抢修等养护支出的审核、考核评定办法、细则另行制定,考核评定结果作为兑付养护经费的依据。
第九条区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日常养护、技术指导、质量考核、路政管理等项目。农村公路管理机关可从日常养护经费总额中,按不高于20%的比例列支管理经费。对日常养护项目及养护支出,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镇(办)审核,农村公路管理机关进行考核、评定,提出支出意见,区政府决定。
第三章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
第十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是: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路肩整洁、边坡适度、排水畅通、设施完备、绿化美观。
第十一条 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的方式,并逐步实行以专业养护为主,积极推进养护市场化,实现“以钱养事”,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十二条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由公路责任主体采取群众自治性养护组织或其他养护组织形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个人(农户)分段承包等方式进行养护。日常养护的单位或承包人应采取竞争的方式择优选定。
第十三条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由公路责任主体逐级向交通部门申报维修计划,然后按法定程序选择有养护资质的专业养护单位负责施工。
第十四条养护作业时,养护人员应当佩带必要的安全标识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养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因养护确需中断交通的县(区)道、乡道,应报区农村公路管理机关同意,村道报告村委会,并告知村民。
第四章 路政及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农村公路两侧应当按照县道、乡道、村道分别不少于10米、5米和3米的标准划定建筑控制区,两侧外缘起向外延伸不少于1米的范围为公路用地。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挖砂、采石、取土、堆放物品、设置障碍、挖沟引水、种植农作物、打场晒粮、倾倒垃圾、排放污物。镇(办)和村委会应当按照绿化规划和“谁种植、谁维护、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和发动农村公路沿线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公路绿化。
第十七条禁止在建筑控制区内新建、扩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确需通过公路埋设管线的,需经区农村公路管理机关审查,区交通主管部门批准,确保施工中不得妨碍交通,并在完工后予以恢复。横跨农村公路架设管线,也必须报农村公路管理机关批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确保净空高度。
第十八条超过农村公路限定荷载标准的车辆不准在农村公路上行驶,在农村公路入口处应设立限载标志,采取限宽、限高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应当在农村公路的急弯、陡坡、临崖、临水、高路堤等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特别危险路段应当建设安全防护设施(防撞墙或防撞墩),由区农村公路管理机关按照公路标志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各镇(办)和村委会负责实施。
第二十条因自然灾害致使农村公路中断或严重损坏,相关镇(办)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修复,尽快恢复交通。不能及时恢复或不能满足机动车辆或行人通行的,村委会应当封闭交通,在道路出入口设立明显的标志或告示牌。
篇5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境内的所有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国家规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验收的县道、乡道、村道和专用道。其中村道是指直接为行政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村与村之间及村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第三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保障投入、确保通畅"的原则,实行"县道县管、乡村道路一体管、专用道由用路单位管"的管理养护体制。
第四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规划、监督、协调、指导。具体职责是: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负责县道规划编制和报批;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数据库;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并按照上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对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负责辖区内县道大、中修及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乡道、村道大中修工程验收工作;负责实施县道日常管理养护、设施的保护工作及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受灾农村公路的抢修工作;依法负责县乡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监督、指导各镇、街道、园、区做好乡、村道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各镇、街道、园、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执行上级农村公路有关规定,在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协助下负责辖区内乡道、村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负责辖区内乡道、村道大中修和改造工程组织实施;负责本辖区乡道、村道的日常管理养护;负责筹集乡道、村道养护资金;负责县道边沟内边坡以外、乡村道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绿化工作。
各镇、街道、园、区可决定将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交由受益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并组织协调指导辖区内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要职责是:建立村道养护队伍,落实村道日常养护人员,根据镇、街道、园、区确定的职责范围做好辖区内村道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第七条农村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侵占和破坏,公民有权制止、检举破坏、侵占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的行为。
第八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由被动养护向预防性养护的转变。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改善生产手段,提高养护技术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的农村公路管理局作为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履行公路管理养护职能。
第十条各镇、街道、园、区设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负责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职能。各镇、街道、园、区要明确分管交通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镇、村道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第十一条专用道的管理养护工作由用路单位负责,要设立常设机构,确定养护人员并落实一定的待遇和养护机具。
第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原则上每公里配备一名养路员,具体职责是:
(一)清扫路面杂物、积水积雪,填补坑槽;
(二)搞好砂土道路的"四勤"保养;
(三)搞好路肩、边坡的整理;
(四)搞好路沟和路障的清理;
(五)负责公路附属设施和树木花草的看护;
(六)负责损害、破坏公路违法行为的监督。
第十三条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要设立固定的办公室,配齐管理人员,规范内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达到责任落实、图表上墙、档案齐全、统计报表准确。
第三章养护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
第十四条养护资金是指农村公路的维修改造费和正常管理养护费。
养护资金主要来源:
(一)国家、省补助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二)、市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三)镇、街道、园、区、村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四)社会捐助资金;
(五)农村公路冠名权、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
(六)采用"一事一议"政策筹集的资金;
(七)村民的投工投劳;
(八)其他可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标准:县道每年每公里16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大桥每年每座6000元、中桥每年每座6000元、小桥每年每座2000元。
县道的养护资金由市及市以上全额负担;乡道、村道的改建、大中修工程资金由市财政补助50%,镇、街道、园、区财政承担50%。
专用道路的养护资金由用路单位负责。
第十五条养护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正常管理养护费包括养护机械设备费和维修燃油费,养护材料费,养护工具费,道路安全标志、公里碑桩安装维修费,养护人员工资,管理养护办公经费等;
(二)农村公路的维修改造费包括小修保养费和中修、大修、改建工程费。
第十六条年初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养护专项资金的年度使用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根据养护进度拨款。
县道、乡道的大、中修及改建工程施工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工程竣工后,由市财政、审计、交通运输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财政部门按比例拨付工程资金。
第十七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第四章农村公路养护
第十八条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农村公路进行管理和养护,保障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十九条农村公路养护的质量要求是:保持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顺直,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构造物、桥涵及隧道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协调美观,逐步实施GBM工程,力争构成畅、洁、绿、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要推行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农村公路养护要逐步推行专业队伍养护、承包公司养护等多种方式,推进养护市场化。
第二十一条农村公路要保证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1米的公路用地。在农村公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要符合市规划部门的整体规划,属县道的,要经交通运输部门审批同意,其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包括正常管理养护和公路养护工程。正常管理养护是指养护机械设备使用维修、路面清扫、坑槽填补、砂土路回砂、路肩和边坡整理、路沟清理、路障杂物的清除、树木花草看护及公路附属设施的安装维修。公路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建工程四类(简称"维修改造工程",下同)。
第二十三条县道的维修改造,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年底组织调查,提报下年度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乡道、村道的维修改造,由各镇、街道、园、区在每年年底向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报下年度大修改造、挖补维修工程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市财政补助范围,并由各镇、街道、园、区具体组织施工,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参与工程的招投标、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
专用道养护工程由用路单位负责,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第五章农村公路路政管理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是指市交通主管部门为维护公路管理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路法》、《路政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以下统称路产路权)的行政管理。
县乡公路路政管理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设的农村公路管理局具体负责,各镇、街道、园、区要积极配合做好路政管理工作。村道的日常路政管理由各镇、街道、园、区负责,具体路政案件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助处理。
第二十五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为路政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路政管理人员和必要的装备。公路路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要着标志服装,持统一证件,路政巡查专用车要配置统一的标志和示警灯。
第二十六条路政管理的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实施有关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依法实施《公路法》规定的路政许可事项;
(三)维护公路、桥涵养护、施工作业的正常秩序;
(四)实施公路路政巡查,依法制止乱堆乱放等行为;
(五)管理和保护公路路产,维护路权,对违反公路路政管理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处罚;
(六)依法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取缔违章建筑设施;
(七)负责对超过公路、公路桥梁限载、限高、限长、限宽标准(以下简称超限)和超过载重质量的运输车辆及公路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法律、法规、规章指定的其他职权。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镇、街道、园、区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范围。
第二十八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要加强对养护人员出勤和养护质量情况的考核。正常管理养护费的拨付,按百分考核标准与公路养护质量紧密挂钩。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不定期巡查、季度检查、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
第三十条镇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列入议事日程,做到管理养护"路段、目标、责任、奖惩"四个明确,使农村公路养护实现季节性、突击性养护向经常性养护转变。
第三十一条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各镇、街道、园、区要加强对所属的农村公路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强化监督检查。
第七章附则
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企业(包括全民、集体所有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联户企业、私营企业和城镇街道企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规定》和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各级卫生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规定》和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条各单位行政领导应负责在本单位宣传和贯彻执行《规定》和本办法,明确本单位负责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各单位应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及所从事职业的特点,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改革、设备更新以及采取无害作业等措施,改善女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加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工作。
第六条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和工作岗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女职工,在合同期满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等理由解除其劳动合同。
第七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的劳动。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依照劳动部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有痛经等特殊情况不能坚持正常劳动的,经医疗机构证明、单位负责人批准,给假一天,工资照发。
第九条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正常劳动时间内,应安排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对怀孕和哺乳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加班加点。
第十条孕妇在劳动时间内按卫生部门的要求做产前检查所用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一条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假十五天,产后假七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产前假不足十五天的,与产后假合并使用,产假期间的工资照发。
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第二胎的,产假与第一胎相同。
第十二条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根据医疗机构证明,给予产假。怀孕不满两个月流产的,给予产假十五天,怀孕两个月至四个月流产的,给予产假三十天;怀孕四个月以上的,给予产假四十二天。
对无生育指标或避孕失败而怀孕的女职工,为达到计划生育目的采取人工流产措施的,应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不得安排其夜班劳动;每班劳动时间内应给予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每班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婴儿满周岁后,一般不再延长哺乳期。如果婴儿身体特别虚弱,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如果哺乳期满时正值夏季,可延长一至二个月。
第十四条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女职工少的单位,可联办幼托设施。
第十五条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
第十六条对违反《规定》和本办法,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女职工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办法。
篇7
一、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界定
版权管理信息有两种基本分类方法。依管理权利的不同种类划分,可分为著作权管理信息和邻接权管理信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2 条第2款规定,版权管理信息是指识别作品、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项信息均附于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或在作品向公众进行传播时出现;[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第19条第2款规定,邻接权管理信息是指识别邻接权主体(如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等)、邻接权保护对象(如表演者的表演、录音制品等)或对邻接权保护对象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使用邻接权保护对象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信息均附于邻接权保护对象的复制品上或在这些保护对象向公众提供时出现。[2]依版权管理信息的存在形态划分,又可分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和版权管理非电子信息两类。前者又称为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应用于网络环境;后者又称为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体现为文字编码,主要应用于非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或邻接权管理。我国著作权立法规范的版权管理信息仅指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其根本立法宗旨是解决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协调网络环境中作者、其他著作权人、邻接权人和网络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版权管理信息源于传统著作权制度下的著作权标识制度(Copyright notice)。其基本内容是,法律允许权利人对作品加注著作权标记,以向公众表彰著作权主体权利存在及权利状态。其立法体例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大陆法系国家和主要的版权保护公约奉行著作权自动保护制度,即著作权产生于作者的创作活动而不取决于是否履行任何手续和完成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作品的著作权是否公示以及公示的方式,除行政管理规则(如出版物)要求之外,著作权公示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这些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无须履行任何手续,并与作品的来源国给予的保护无关。”[4]英美法系国家曾实行著作权强制标识制度,但随着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加入伯尔尼公约,[5]著作权强制标识制度逐渐被自愿标识制度所取代。我国著作权立法承袭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精神,没有著作权标识的强制性规定,在新修订《著作权法》之前也无版权管理信息的任何法律规范,只是在有关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中有“行政管理信息”,如1997年2月1日生效并于2001年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有关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出版号,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这些行政管理信息客观上也具有标示权利的作用,在发生纠纷时这些信息甚至还具有证明权利主体的证据价值,但这些信息与现行《著作权法》中的版权管理信息仍有重要区别:首先,标示这些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查处非法出版物、制止倒卖书号、版号、制裁盗版活动,信息标示也是出版者的义务,而非出版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主动采取的措施;其次,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非电子形式出现的。
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版权的技术保护措施关系十分密切,电子签名、电子手印等技术措施本身就能起到版权管理信息的作用。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都是电子形式的,它们被嵌在电子文挡里,随同文件一起来到用户。它们不仅能够标示版权权利人,按预定条件许可用户使用,而且能够查找侵权行为,监控用户的使用,能起到保护版权人或邻接权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作用。
二、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
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具有固定性和永久性,作品的权利人与利用人之间的授权关系往往通过出版商或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得以建立,出版商或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可依据大量的版权管理信息寻找著作权人或有关权利人,并代为处理授权许可和著作权转让事宜。所以,传统的版权管理信息仅具有确认作品权利和公示权利状态的功能、并不具备授权功能。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变化速度快,网上资料会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变动,甚至完全消失,人们利用网上资料多有不便,寻找权利人授权更为困难。因此,著作权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与之相随,在实务中,国际上协助处理著作权人权益并具有授权功能的电子著作权版权管理系统在全球逐渐产生,如美国的著作权交换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英国的作者授权及收费协会(Authors licensing and Collecting Society,AlCS)、欧洲的非常广泛权利信息资讯(Very Extensive Right Data Information ,UERDI)和日本著作权信息服务机构(Japan Copyright Information Service, J-CIS)等。为了保证网上电子交易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网上标示权利人、许可条件等的信息必须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改换了版权人的姓名,或者把“版权所有”改成“自由使用”,不仅会导致损害版权或邻接人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直接大量产生,而且还会使上当受骗的用户对电子授权系统失去信心,从而损害网上版权交易的发展。因此,保护电子形式的版权管理信息尤其是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是完全必要的。 [8]
美国1992年《家用录音法》和1995年的《录音制品数字化表演权法》规定了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但其范围仅限于数字化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美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强国,从1993年开始克林顿总统任命并组建了信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IITF),以推动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和应用。工作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工作组于1994年提交了草拟的报告(“绿皮书”),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于1995年9月公布了《知识产权和国际信息基础设施》(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知识产权白皮书或百皮书),阐述了信息时代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政策。白皮书则建议版权管理信息保护普遍地适用于各类保护客体。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版权管理信息、技术保护措施及其他问题都相当重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或法规纷纷出台,如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1995年)、日本《著作权审议会多媒体小委员会工作小组研究过程报告》(1995年)、欧洲共同体《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绿皮书》(1995年)、德国《信息社会和通信服务规范法》草案(1997年)、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互联网络管理法规》(1996年)等等。这些政策法规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保护没有涉及,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及其保护措施存在不同的理解。为了协调各国网络时代的版权立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密切关注网络发展对传统版权法的影响并致力于研究法律对策。世界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向1996年日内瓦外交会议提交的实质性建议受到美国白皮书的重要影响。经过认真的磋商和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都专门规定了权利信息的保护条款。WCT第12条第1款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补救而言有合理根据知道其行为会诱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对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涵盖的任何权利的侵犯而故意从事以下行为:(i)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任何版权管理的电子信息;(ii)未经许可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广播、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作品或作品的复制品。WPPT 第19条第2款对有关邻接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也作了上述类似规定。WCT和WPPT为各国在网络环境下重建版权和邻接权管理规则提供了合理的模式和立法契机,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修订著作权法过程中纷纷予以吸收和借鉴。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最早援用WCT规范版权管理信息的法域,1997年6月27日生效的《版权条例》第IV部科技措施与一般条文中—版权管理资料第274条规定了就干扰版权管理资料的不合理作为而具有的权利及补救措施。199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作为新增加的《版权法》第1202节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免责事由及其法律责任均作了较详尽的规定。[10]除出版行政管理法中涉及出版物的行政管理信息规定外,我国早期著作权立法没有版权管理信息保护的任何规定,但WCT和WPPT的通过及各国著作权法相应修正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法院系统的密切关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9条第4项对”故意去除或者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的行为构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权威解释,[11] 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7条第7项进一步明确了下列行为属于应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的侵权行为:”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为认定和制裁故意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由于该规定过于原则,与我国香港地区或美国的DMCA法案相比,仍缺乏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免责事由等具体规定,因而我国有必要尽快出台专门规范网络版权,其中包括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规定的行政法规。
三、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认定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7项的规定,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这里的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单位或个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要是指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等邻接权人。在WCT和WPPT的相关规定及各国立法中,均未明确涉及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能否采取版权管理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措施问题。鉴于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和管理著作权或邻接权,并且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被授权后,还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主张权利、签订合同以及独立参加诉讼、仲载活动,因而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也应是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措施的合法主体。未经权利人及其授权主体许可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表明了侵权行为人违背权利人意志的特征。
(2)主观上由故意构成。行为人明知删改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将造成危害后果,并希望或放纵这种后果的产生。与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立法不同, WCT和WPPT均明确规定这种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美国DMCA法案也明确规定禁止伪造消除或变造版权管理信息的主观要件均为“故意”,如 1201条(a)款规定:“禁止任何人在知道状态下,故意以下述手段引诱、促使、方便、掩匿侵权行为:(1)提供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或(2)发行和为发行而输入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如果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网去除或者改动版权管理信息并非故意诱使、促成、便利或者包庇侵犯版权的行为,不承担侵权责任。
(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删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WCT和WPPT以及其他国家版权立法相比,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保护方面的侵权行为表现形式较窄,只包括删除或者改变两种行为。而WCT第12条第1款第(ii)项、WPPT第19条第7款第(ii)项以及美国 DMCA法案均规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广播或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作品的复制品或邻接权保护对象及其复制品。这表明我国著作权立法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例外规定。如果未经许可故意删改的版权管理信息是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合法行为,则不得以侵权论处。如美国 DMCA法案:联邦、州或州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正执法、调查以及其他政府行为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处理属于合法行为。我国目前没有类似免责条款的规定,亟待通过立法完善。
在认定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侵权行为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从性质上讲仅是一种故意引诱、促使、方便、掩匿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权或邻接权的间接侵权行为,但这种间接侵权行为可以独立存在,并不需要直接侵权行为产生后才作侵权认定;二是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权利保护对象,其实质仍然是类似于版权技术保护措施那样维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一种管理措施,WCT和WPPT以及我国著作权立法的相关规定并不意味着会产生一种独立于著作权和邻接权之外的“管理信息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传统的非电子版权管理信息不容易被去除或改变,即使做到了也容易被人发觉并且被追究责任。而在电子环境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中则非常容易做到去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而且被去除改变后不容易被人发现,甚至会出现真假难辩、真伪颠倒的情况。作品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一旦被他人擅自去除或者改变,将直接影响著作权人的精神利益和财产收入。因此,禁止去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禁止维护作品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14]三是是否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措施是权利人的权利而非义务,不能将其作为版权或邻接权受保护的前提,否则就构成对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的违反。
「参考文献
[1][2][9]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66;397—398;365.
[3][4][7] 郭洁。著作权版权管理信息保护与著作权立法。[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C].2002(2)。
[5] 截止2003年10月15日,伯尔尼公约共有15个成员国。英国于1887年,美国于1989年,澳大利亚于1928年加入该公约。http: //wipo.int/treaties /documents/English/word/e-berne.doc.2004 年2月12日。
[6][8]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J].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50—151;153
[10][12]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40—144;174—176;554.
[11]鉴于该司法解释第9条的内容已被2001年修正的《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所涵盖,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1月2日又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明确废止了该司法解释第9条。
[13] 有学者错误认为我国著作权立法中有关版权管理信息的规定就意味着版权人产生了独立的“管理信息权”。参阅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38—144.
篇8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加强专利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以展,结合我省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专利工作和办理专利事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本办法。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的专利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管理工作。其主要职现责是:制定专利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指导省直部门和地州、 市的专利工作;管理专利服务机构;调处专利纠纷;负责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审核和专利技术计划许可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工矿企业,应将专利工作纳入经济与科技管理体系,确定分管专利工作的机构或人员。
第五条 各单位对有专利性的发明创造,应及时组织专利申请;需要鉴定的,先申请专利,待取得专利申请日后,再组织鉴定。
在技术引进工作中涉及专利技术时,应有专利工作人员参加。
第六条 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在制定星计划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技成果推广等计划,均应先采用专利技术,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章 专利的管理
第七条 凡成立专利机构,必须向省专利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经批准后,方能开业。
第八条 申请成立专利机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资格;
(二)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具备专利人资格;
(三)有3名以上(含3名)专职的专利人。
第九条 专利机构主要承担专利申请、许可证贸易和专利诉讼工作。
第十条 专利机构应建立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对群众来信的答复,从收到信件之日起,不得超过15天;逾期不答复而造成严重损失的,应追究经办人责任。
第十一条 具备中国专利局的《专利暂行规定》第六条条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拟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登记为专利人的,必须先经省专利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 专利人必须持有中国专利局签发的专利人证书,依照《专处暂行规定》执行职务,由专利机构委派工作并统一收费,不得自行接受委托和收取费用。
第十三条 专利申请应进行中国专利文献检索,检索工作由人或者他人进行,检索后由检索报告;如由他人进行检索,人事先应给检索人写出技术要点和最低文献量。
第十四条 委托人委托专利机构办理专利事务,应提交委托书和撰写申请文件必须的技术资料。专利机构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写出合格的申请文件。
第十五条 专利机构从收到委托人的委托书和撰写申请文件必须的技术资料之日起,应当在1个月内向中国专利局提交全部申请文件;不能按期提交的,应提前7天通知委托人,并说明原因。
第十六条 专利机构向承办专利事务,未按期完成而造成损失的,委托人有权要求专利机构给予赔偿。
第十七条 专利机构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申请文件时,应将申请文件的副本抄送委托人或省专利主管部门。
第三章 专利许可证贸易管理
第十八条 进行专利许可证贸易,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必须签订专利许可证贸易合同。
第十九条 进行专利许可证贸易,许可方和被可方必须是所提供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保证提供的技术可靠、完整、无误;被许可方应当按照双方商定的范围和期限,对许可方提供的专有技术负责保密。
第二十条 专利许可证贸易的业务,由省专利主管部门批准的专利机构办理。
第二十一条 凡在我省境内签订的专利许可证贸易合同,必须经我省专利主管部门鉴证。当事人双方属本省同一地、州、市的,由该地、州、市专利主管部门鉴证,当事人双方不属本省同一地、州、市或一方属外省的,由省专利主管部门鉴证或其授权的单位就近鉴证。
第二十二条 专利许可证贸易合同经鉴证的专利主管部门发给许可专利技术使用费取款审核凭证,许可方必须持该证,方可从银行转帐或提取现金。 #13第二十三条 签订专利许可证贸易合同,专利权人在我省境内的,专利权人应在合同有效后3个月内,向所在地、州、市专利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专利纠纷的调处
第二十四条 专利主管部门调处专利纠纷或争议,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无效的,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五条 地、州、市专利主管部门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或争议:
(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与其所在单位对其职务创造是否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的争议;
(二)发明人或设计人与其所在单位对其职务发明创造是否提出专利申请的争议;
(三)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合同纠纷;
(四)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
第二十六条 省专利主管部门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或争议;
(一)专利侵权纠纷;
(二)专利申请公布 后至专利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费用纠纷;
(三)对地、州、市 专利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纠纷(四)其他应当由省专利主管部门调处的纠纷争议。
第二十七条 向专利主管部门提出调处请求,应符合列条件:
(一)请求人必须是与专利纠纷或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
(二)纠纷或争议发生在本省境内而未超过两年的;
(三)属于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二)项的纠纷而未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第二十八条 请求调处专利纠纷或争议,应当提交请求书。专利主管部门接到请求书后,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应当在10日内通知请求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专利主管部门立案后,应当在10日内将请求书送达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收到请求书副本后,应当在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当事人另一方没有按时或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专利主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条 办案人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一条 专利主管部门调处专利纠纷或争议时,应将调处时间、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经两次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席或未经专利主管部门许可中途退出的,如果是请求人,则视为自动撤回请求;如果是当事人另一方,则不影响专利主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二条 由办案人员主持调解、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协义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专利主管部门处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二)项纠纷的决定不服的,应当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至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专利主管部门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 涉外专利纠纷或争议,要求专利主管部调处的,由省专利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专利机构承办专利事务和专利主管部门调处专利纠纷的收费标准及其管理办法,由省专利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规定。
篇9
第一条、为了促进存量住房的合理流通,满足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建立新的住房流通体制,推进住房商品化,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房改房是指城镇职工在住房制度改革中所购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按房改政策由个人集资建设的住房。
第三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首次进入市场交易的房改房。
第四条、房改房上市交易的形式包括:转让(含买卖、换购等)、出租和抵押。
第五条、职工所购房改房上市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合法的原则,体现政府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优惠政策,促进住房消费,建立住房流通新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交易条件
第六条、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市、县,准予放开交易市场。
1、已对城镇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了普查,建立了职工个人住房档案,并对普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处理;
2、遵照本暂行办法制定的实施细则,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房改房可以上市交易。
1、具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尚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可在上市交易过程中补办。
2、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已按成本价补足房价款,取得全部产权。
第八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改房暂不允许上市交易:
1、改变使用性质的;
2、已列入规划拆迁范围内和鉴定为危房的;
3、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
4、违反房改政策购买或多处占房尚未纠正的;
5、学校教学区内已出售的住房;
6、以分期付款方式购房而价款尚未付清的;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不宜上市交易的住房。
第九条、职工将已购房改房上市交易后不得再要求单位优惠分房和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住房。
第三章、交易程序
第十条、房改房上市交易,须先到当地批准售房的房改部门申请办理所购房改房上市准入审批手续,同时提交或验证下列材料。
1、房改房上市交易申请报告;
2、合法的产权凭证或足以说明产权来源的证件;
3、房屋共有权人须提交共有人同意上市的证明;
4、产权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
第十一条、县以上房改办要根据个人住房档案,对上市交易的房改房审核确认,并征求原产权单位意见。如果原产权单位无正当限制出售的理由,应在5天内向申请人作出是否准予上市的书面答复。
第十二条、职工持准入通知书和有关资料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处、所)办理交易手续,房地产交易中心(处、所)自收到交易申请之日起,30天内与房屋产权产籍部门办完上市交易和产权转移登记手续。
第四章、市场管理
第十三条、房改房上市交易,必须在县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设立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处、所)进行。严禁场外交易、私下交易。
第十四条、交易双方签订的交易合同必须符合建设部颁发的住宅销售合同样本的要求,持双方各自身份证、《房屋买卖合同》、已交有关税费等证件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国土管理部门分别办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凡未按规定办理手续私下交易的,一经查实,对出售的收回《房屋所有权证》,并给予适当处罚;对出租的收回房屋。
第十六条、交易双方平等协商议定交易价格,并如实申报;也可自愿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未经交易双方委托,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或个人不得强行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职工将已购房改房出售、换购时,在同等条件下,原产权单位有优先购买权。
第十八条、职工所购房改房上市交易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要求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应由业主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按土地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购买上市房改房的对象不受地域、户籍、职业的限制。
第二十条、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房地产交易机构。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各类房地产的供求信息,做好配套服务。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服务行为。
第二十一条、各专业银行要大力支持所购房改房上市交易工作,积极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优先提供购房贷款。各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可相应成立住房贷款担保公司,为住房贷款人提供服务。
第五章、税费征管
第二十二条、以买卖方式上市交易房改房,应缴纳土地收益金和税费。
1、土地收益金。按交易额的1%由卖方缴纳。
2、营业税、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各项税费实行综合税率,按交易额的5%计征(自住满5年以上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由卖方缴纳。
3、契税。按交易额的3%计征,由买方缴纳。
4、印花税。按交易额的0.5‰计征,由买方缴纳。
5、房屋转让手续费。按交易额比例交纳(长沙市为0.25%,其他省辖市为0.3%,县(市)为0.35%),交易双方各承担50%。
第二十三条、凡以换购方式上市交易房改房,售出原房、购入新房,按新老房差价交纳契税和房屋转让手续费,并按规定交纳印花税。
职工出售所购房改房后(从交易过户之日起)1年内新购进住房的,且新购住房支付款高于或等于出售收入的,免征5%的综合税。
第二十四条、以出租、抵押方式上市交易房改房,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税费。
第二十五条、上缴的土地收益金和税费可由国土、财政、税务部门委托房地产交易中心(处、所)代征,也可由以上部门派人组成联合征管组征收。
第二十六条、将所购房改房换购商品住宅的,购买方应缴契税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负担50%。
第六章、其他
第二十七条、房改房上市转让后,物业管理仍按公有住房售后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原售房单位和购房个人交缴的共用部位维修基金仍留存维修基金管理机构,随房屋产权转至产权所有人名下。
第二十八条、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房改房上市交易的政策,让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和参与房改房上市交易工作。
篇10
关键词:民用机场 ;净空保护 ;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 F560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机场周围不断出现超高建筑物,使机场净空条件受到破坏,甚至危及飞行安全,形成安全隐患,降低了机场使用条件,影响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加强机场规划管理,保护机场净空环境,2012年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机场净空超高障碍物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局发明电〔2012〕541号),将民用机场净空专项整治工作提到新的高度。民航各地区管理局、监管局纷纷响应并贯彻落实。其中华东和华北地区管理局分别制定了《华东地区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程序(2012年版)》和《华北地区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管理办法》。本文结合上述净空管理办法,简要论述民用机场净空保护范围、相关机构及职责、机场净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核程序、新增超高障碍物处置程序等内容,以期丰富读者的专业知识、共同提升民航专业技术水平。
1、背景
2012年民航局以明传电报形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机场净空超高障碍物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局发明电〔2012〕541号),明确要求“各机场应认真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好《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和配合地方政府制定净空保护的有关规定”,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民用机场净空专项整治工作再次被提上工作日程。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机场净空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机场净空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机场净空环境的安全,民航各地区管理局、监管局纷纷制定和出台相应规章规范。其中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出台了《华东地区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程序(2012年版)》,华北地区管理局出台了《华北地区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管理办法》。
本文以民航华东和华北出台的净空管理办法为例,简要介绍了民用机场净空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工作程序等内容。
2、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的范围
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是净空保护工作的实施范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首次提出,并被《净空管理办法》定义为“机场远期规划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公里、跑道端外20公里的区域”。除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外,机场净空保护区主要包括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和外水平面。其中: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包括锥形面、内水平面、内进近面、进近面、过渡面、内过渡面、复飞面及起飞爬升面(详见《飞行区技术标准》);外水平面是指距机场跑道(含规划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公里、跑道端各20公里以内,净空障碍物限制面以外的区域。
3、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的相关机构和职责
机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向社会公布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和要求。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涉及机场净空保护限高的项目。管理局或所在地监管局负责项目审核并出具行业意见。
4、机场净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核程序
机场净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审核程序视项目实施位置不同而划分如下两类:
4.1、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内的建设项目
建设高度满足机场远期净空保护区限高要求,或满足遮蔽原则(当物体被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自该障碍物顶点向跑道相反方向为一水平面,向跑道方向为向下1/10的平面,任何在这两个平面以下的物体,即为被该不可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的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征求行业意见后)审批。
4.2、外水平面内建设项目的审核程序
外水平面内建设高度不超过机场标高150米的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批。外水平面内建设高度超出原地面30米且高出机场标高150米的高大建筑物,由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民航行业意见后审批。
5、新增超高障碍物处置程序
机场管理机构对净空保护区内障碍物的巡视检查中,发现疑似新增超高障碍物时应立即组织测量,核实超高情况;确认超高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5.1、24小时内通报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航行通告,公布障碍物位置和高度等;向所在地监管局和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发现新增超高障碍物的情况及障碍物相关资料。
5.2、委托有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正式测量。如测绘单位的测量成果与机场自测结果不符,应重新航行通告。
5.3、会同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制定并采取必要的临时安全措施(如提高运行标准、设置障碍物标志和障碍灯等)并向所在地监管局和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
5.4、积极协调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超高建/构筑物进行处理:对于能够当场拆降(或拆除)的,当天消除安全隐患。对于在建项目,立即责令停工,及时拆降超高部分;拆降前要求建设单位设置障碍物标志和障碍灯。对于已经建成的障碍物,查明原因后及时加以处理;拆降前要求建设单位或业主设置障碍物标志和障碍灯。
5.5、调查新增超高障碍物的超高原因、超高部分属性、建设/竣工年份等,形成调查分析报告,报所在地监管局。
5.6、拆降工作完成后应组织复测,并将复测结果报所在地监管局复核。
监管局收到机场管理机构报送的发现新增超高障碍物的报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5.6.1、复核评估机场管理机构提供的障碍物资料。
5.6.2、根据复核评估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涉及影响机场运行安全、需采取限制运行措施的,应上报管理局,由管理局做出处置决定。
5.6.3、将新增超高障碍物影响机场运行的情况、所采取的临时安全措施、建议的解决方案函告机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5.6.4、跟踪机场管理机构超高障碍物处理的进展情况并及时报管理局。
5.6.5、在超高障碍物拆降到位或处理完毕后,现场检查和核实障碍物的处理情况并报管理局,由管理局决定是否取消机场的运行限制。
6、几点心得
6.1、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建设愈来愈向机场靠拢,净空保护与城乡建设及发展的矛盾将越发严重,机场净空保护工作已得到民航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 上一篇: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下一篇:森林防火监测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