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篇1

关键词: 图画文学 创编 儿童文学素养

一、图画文学的艺术特性

图画文学是幼儿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深得幼儿喜爱。一本图画文学书能让不会识字的孩子根据美丽的画面读出故事的大意,吸引孩子阅读欣赏,这正是图画文学的魅力和作用。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1]

图画文学主要的艺术特性是其鲜明的儿童情趣。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创造世界,能够以情趣打动人心,引起儿童乃至成人读者的情感共鸣。欲使画面更具有童趣性,须充分利用视觉艺术绘画语言充分的表达想象力,围绕文学作品的文字内容对每一个形象、每个情节、每个环境等,从造型、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童趣,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一个个充满童趣与艺术美的妙趣横生的画面。

艺术的直观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性,在图画文学中,可利用多种的艺术元素展示儿童文学的文字,如水粉、水彩、油画、铅笔画、油画棒、剪贴、泥工、缝纫、综合媒材等,利用其各类的艺术表现手法特点加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使画面的各种形象更加鲜明、更具特色,增加其趣味性,用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对图画书有严格的判定标准,他说:“把图画只是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这类的书,都不能称之为图画书。什么叫图画书?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都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那么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2]加拿大的培利・诺德曼教授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

这都说明,只有将文学语言和绘画语言有机地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图画文学。使用绘画来表达、描绘事物,用绘画讲故事的特性,这正是图画文学的根本特性。

二、图画文学创编的教学尝试

正是因为图画文学的艺术特性使然,我们产生了将绘画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图画文学创编训练的设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和绘画的各自特性与功能,将绘画技能与儿童文学素养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进行图画创编。我们在创编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为:从选择题材,确定媒材、技法与艺术风格入手,由简入繁,由点入面,循序渐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由儿歌到儿童故事渐进,在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加强其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其创编出完整的图画书。

首先,依据单一儿歌进行单幅创编,根据儿歌所蕴涵的童趣和想象力,将文字的内容视觉化、形象化。如儿歌《月亮小船》,没有确定的人物形象,学生创作时可依据其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性别和个性的主角人物形象,有男孩、女孩、小动物、机器人……在环境处理上,由于各自感受体验不同,夜空的创作表现多姿多彩。可见,即使一首简单的儿歌,只要把握好其意趣,在创编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想象力,运用恰当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与表现技巧,就能创编出较好的图画故事作品来。

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尝试了利用儿童故事进行连环插图创编,选取的儿童故事为《小猪奴尼》,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把握,在主角形象设计、环境形象设计中展现了各种不同的追求,每个学生都从文学中寻找到了不同的灵感,并依据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设计出个性鲜明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创编的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文学作品―作品构思―构图(安排场景)―草稿(不同的画面表现)―正稿(艺术的表现形式)―修改完善(调整画面整体特点)等步骤。这其中,对作品的研读极为重要,需要了解作品中故事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分析故事,分析画面特点,分析人物塑造与画面的主次,依据每幅画面所展示的内容情节的连续性,考虑使用何种艺术手法更能充分地表达故事的意趣。连环的画面随着翻页、故事的情节会依次逐渐展开,环环相扣,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连接。通过研读故事,进一步了解故事发生背景、故事发生的各个环节、故事的每个人物造型及故事的情节,并尝试进行分镜头构思,这些都是对儿童文学的再创造。这当中,场景的构图和人物位置的处理要体现文学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实在不易,如奴尼一路遇见的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主要采取重复的手法来表述,在绘画艺术中,对不同的出场人物和所表现的人物特点场景却要进行个性化的呈现,以使每一幅画面有不同的构图和视觉效果,同时又能完美地诠释文学作品内容。

有了上述基础,可以再创作自编儿童图画书。这对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学生创作出了一批有童趣、有意境、构图美、形式多样的儿童图画书。虽然还略显幼稚,在技法表达上还显生疏,但能尝试自创出一本完整的图画书,对他们而言,也可算作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总之,图画文学创编尝试,虽然还不能做到完美的“目治”(对图画)、“美听”(对语言),但经过训练使学生能够依据不同的环境独立进行创编,这确是对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绘画技能的综合展示。

三、图画文学创编的思考

图画文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总体水平比西方要落后许多,鲜有大家、名作,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缺少有绘画功底的人,而在于有绘图功底者儿童文学素养不够,缺乏创造儿童文学的灵性与情怀,而具备儿童文学素养者又对绘画语言掌握不够。图画书作家几米说过:“我觉得图像当然要有基本的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脑袋要讲什么。我觉得最后面还是回到跟文字一样,就是大家喜不喜欢那个故事,或是创作者所呈现的观点。”很多人的画单纯从美术的角度看,比几米画得好,但是,他们却无法成为几米这样优秀的图画书作家,因为他们不能像几米那样,以图画讲述隽永的故事。[2]这正如图画书编辑和翻译家季颖先生所作的判断:“对于世界图画书的历史,我们缺少了解;对于已经相当丰富的图画书经典作品,我们缺少了解;对于各国优秀图画书作家、画家及他们的作品,我们缺少了解;对于多样化的图画书创作技法,我们缺乏了解;对于图画书的研究,还没有展开;关于图画书的理论书籍,可以说一本也没有;最重要的,对于图画书是用图画叙述故事、是文字与绘画有机的结合这样一个关键性的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加以运用。”[4]

图画文学这一儿童文学样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单纯的儿童文学样式,而是和绘画艺术结合的综合性文学形式,是文学与绘画相融合的艺术品。儿童文学情怀是创作图画书的基础,儿童文学讲述了故事的主题和形象,由绘画语言塑造出具体的可视形象。文字和绘画各自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共同的形象和共同的主题。文学是想象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当二者融合在一起时,文学的语言形式,互相给各自留有一定的遐想的空间,让绘画留下更多的补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文学和绘画的结合,必然使视觉艺术的绘画对读者产生更直接、更强烈、更迅速的审美效果。通过图画文学创编教学实践,我们还可发现,绘画技巧层面的东西,经过一定量的反复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得很快,而儿童文学素养则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速成。这正应了“文学需要熏陶”这一老话。因此,在今后的图画创编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加强绘画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灵性。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4-336.

[3][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84.

篇2

关键词:插图;儿童读物插图;造型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34-01

插图是一种世界都能通用的语言,是插在文字的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它对文字内容作以形象的说明,并用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读书,不只是大人的事。早期的阅读教育能让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的有益的态度,养成一生的欣赏趣味,并培养其早期的审美能力。

儿童读物,无图不成书。从连环画图书、绘本图书至没有文字的全绘本图书,都是儿童图书的主要形态。它们的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根据儿童成长的年龄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特征,儿童读物中插图的造型也要有相应的特点。

婴儿期是指儿童1~3岁的时期,这算是最初级的阅读阶段。因为这是学前期以前的一个阶段,又叫做先学前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地独立活动,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并且初步理解周围事物,感知并认知这个世界,他们的观察力是简单的,所以要求这个时期的儿童读物是内容简单的图画书。像简单的启蒙读物,符合其理解能力的简单故事图画书,还有能够使他们觉得世界更丰富、更有趣的读物,能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给人带来美的书。这些读物中插图的造型要求由简单的几何图形,逐步向夸张,变形,稚拙,可爱,形象的过渡。这样的插图不仅让儿童认识周围简单的事物,如单线条的水果、形象的蔬菜、可爱的花朵、各种各样的草、多式多样的玩具,几何图形的家具等,还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造型的基本认识和对世界的初步印象,陶冶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到了一定阶段,孩子的兴趣可能不如以前浓厚,主要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对更多的信息好奇,而且生活经验也比以前丰富,他们希望从读物中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这就到了3~6岁的幼儿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学前教育。到这个时候,儿童读物的插图可以向相对复杂一点的图画延伸。俗话说“三岁定终生”,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1~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并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根据这个时期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读物的插图造型更要逐步的注意。

三四岁的孩子观察事物由于是在自己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缺少理性分析,带有强烈的感彩,他们心中的形象往往与现实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夸张,有时削弱,有时浓烈,有时淡雅。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所以开始喜欢富有想像情趣的童话以及善恶分明的民间故事。这就要求书中的插图以梦幻夸张为宜。

五岁阶段的儿童的观察力是简单的,他只紧紧地抓住那“动”的特征就行了,别的不去管。抓特征,属于一种整体的观察方法,只有大量去掉非特征性的枝节,才可能从大体上保持住特征,这种从整体观察事物的方法,正是儿童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儿童由于生理特征关系和知识局限,在造型上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他们做不到面面俱到,无法分析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五岁小孩的读物中的插图造型要幽默、内容圆满欢乐。同时要给予孩子加入科学科技类图画造型,让孩子对自然发生兴趣,培养孩子观察、研究细节等科学心理。

六岁的孩子在语言、心理各方面已有长足发展,他们喜欢短篇故事和一些传记或历史故事的知识性读物,插图的造型就要符合各个时代的特征,让孩子建立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观念,要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多样的表现形式,以扩大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美感经验,并为孩子的初等教育最好准备。

篇3

【摘要】图画故事书是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材料。本文从图画故事书的特点及其内涵出发,以图画故事书《下雨了》为例,对图画故事书的美术、文学和哲学特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图画故事书;美术;文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03-06 

2006年,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持的“促进阅读素养研究的国际计划”(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提出要发展儿童的四种阅读能力:提取特定信息的能力(掌握关键信息),进行推论的能力(发现线索),整合信息和观点的能力(解读信息含义),检验或评估文本特性、发展意义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1〕这四种能力学说的提出启示我们,儿童阅读不只是识字或读懂故事,更是有关图文理解、知识运用、意义建构能力的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教师的适宜引导的。教师自身对阅读材料的正确深入理解极为重要。图画故事书是幼儿最早阅读的纸质读物,也是幼儿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经常会用到的素材。在幼儿园教育场域中,教师如何有效解读图画故事书,利用图画故事书促进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图画故事书在日本被称为“绘本”,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小人书”“图画书”等。〔2〕图画故事书一般以婴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图画故事书和有插图的书是有区别的。图画故事书几乎每一页都有图画,而且每一页的文字都不多,所以图画是图画故事书的主体,具有叙事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甚至有些图画故事书完全没有文字,只有图画,是一种“画出来的书”,也即是用图画说故事的儿童书。而有插图的书,插图通常起到的是帮助解读内容的作用,不居主体地位,甚至也不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换句话说,这类有插图的书是不能被叫作图画故事书的。日本学者松居直曾用两个很形象的公式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文+图=带插图的书”“文×图=图画书”。也即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和文字是一个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整体,共同创造了故事世界。〔3〕鉴于图画故事书的这些特征,我们认为,教师会读图画故事书中的图和文,并能从图文中建构出美术的、文学的、哲学的意义,是教师指导儿童发展阅读能力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将结合汤姆牛的《下雨了》〔4〕(见图1)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其中的美术、文学、哲学三种特性进行解读。 

一、学会读图——图画故事书的美术性解读 

图画故事书是一种透过一系列图画与少量文字的结合,或者完全依赖图画来传达信息或者述说故事的艺术。〔5-8〕图画故事书是幼儿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通常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描绘世界、表达情感。在这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每本图画故事书的图画创作,除了要贴近儿童的世界外,还要非常重视美感的呈现。帮助儿童实现“从图像到文字”的阅读,这是儿童图画故事书的主要作用。〔9〕教师能正确解读图画故事书中的美术元素,从而帮助儿童建立“图感”并发现图画故事书中的美,这是教师指导儿童阅读图画故事书的第一要义。下面我们就图画故事书里的几个主要美术元素作些具体阐释。 

1.造型 

图画故事书里的角色,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都在塑造着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生命状态。在图画故事书的角色造型里,形状和态势是两个主要的美术元素,都体现着特定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例如,圆形一般表示亲和、柔软、轻松、拙趣、圆满等特性,方形或棱形一般表示严肃、秩序、刚毅、紧张等特性。又如,动态造型往往暗示了力量、生长、速度、竞争等特性,静态造型则多体现宁静、停止、稳定等特性。这些美术元素我们不一定要求儿童知道,但应当引导儿童感受。例如《下雨了》,书里所有动物的造型都是简笔画式的立体造型,简洁明了,特征突出,而且每个动物都处于动态之中(见图2、图3)。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造型呢?其主要意图在于阐释与大自然相比,所有的物种都是渺小的,简单到只为生存而忙碌(简笔),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立体),个体的丰富性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主要特征和生命序位才重要(动态)。作者这样的造型设计除了很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外,更能促使儿童在阅读时不仅去关注每种动物的活动细节,更会关注其主要特征和行为。简单的造型带来了鲜明的视觉效果:大象大而有力量,狮子凶而有威严,河马身体强壮很有气势,牛羚成群很威风,小小的蝌蚪和乌龟就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了。可再次下雨了,这两个小动物又活跃了起来……这样的造型不仅体现了各个动物的形象特征,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演进,可让不同年龄的儿童从中体悟到不同的乐趣,从而使儿童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 

2.构图 

图画故事书是由页面构成的。每一页的构图,包括前后页的衔接,创作者都要加以精心设计。在图画故事书中,构图可以起到标示位置(上、下、左、右、中)的作用,也即体现角色、物体与空间的对应或互动关系;标示动线(左右、右左、循环、翻转)的作用,也即暗示故事情节发展;标示视觉(平视、仰视、俯视)的作用,也即体现参与、旁观、审视等位置;显示背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作用,也即体现视域或作视觉焦点引导;体现比例(大小、轻重)的作用,也即暗示角色身份或其处境等。如果教师能正确解读这些构图元素,细细品味,合理引导,则儿童更能理解图画故事书内容。例如,《下雨了》作者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构图方式。在位置处理上,作者始终用“雨水”为中轴线自左至右展开,暗示故事是围绕“雨水”这个主线展开的(见图4)。这条主线既是故事的主线,也是儿童阅读的主线,所以一直放在画面中间位置。如果教师能读懂这条主线位置安排的意图,也就基本抓住了故事的主线。在视觉和背景方面,作者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在视觉上,有平视也有斜视。在背景方面,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有,动物间数量、体型、位置等比例关系也随时在调整。特别是最后的部分——小蝌蚪和小乌龟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决定喝水的胜负,则用了整页夸张的构图方式,与之前的小造型形成鲜明对比(见图5)。这是为了突出故事的含义——默默无闻的弱小生命,在生存竞争中的不屈不挠同样是伟大的。

3.色彩 

色彩是情感的符号。色相(色彩的名称)往往是对自然的表征或情绪的体现,明度(色彩的深浅)可暗示情绪的变化,纯度(色彩的饱和度)则可以显示情绪的状态。儿童对色彩有极高的敏感度,但要根据色彩感知事物或人物情感还是需要教师引导的。〔10〕在《下雨了》里,乌云、绿草、蓝天、碧水都是非常浅显易感的色相,作者用纯黄色处理乌龟和蝌蚪的争斗激情(见图6),用大片灰暗色表现缺水的压抑和绝望情绪,用大量的绿色暗示生命的生生不息(见图7)。整本图画故事书的色彩运用体现出一种宁静(蓝色)中的抗争(灰暗、黄色)及其不竭的生命力(绿色)。 

4.版式 

每本图画故事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版面设计。就像电影的分镜头,创作者要把故事的情节一段一段画在版面上。例如,图与图之间如何连贯、转折,如何制造,怎样收尾等。版式结构涉及图画故事书的开本、封面、环衬(蝴蝶页)、扉页(书名页)、内文、封底等。读者如能读懂一本图画故事书的版式,也就基本掌握了这本图画故事书独特的叙事方式。例如,在《下雨了》的封面构图中,雨滴布满了整个封面,且由上而下落下,就连“下雨了”的书名,三个字也是自上而下排列的,这都跟故事的主线“下雨”有关。封底也是大量雨滴。阅读时如果把封面和封底连起来展开看,就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下雨场景(见图1)。在环衬设计方面,前环衬暗示了故事的开启,后环衬则暗示了故事的延伸。虽然前后环衬底色都是蓝色,但却有不同的指涉:前面的蓝色是表示晴朗的天空中,明亮的太阳慢慢躲进了云层,即将消失,预示着要“下雨了”(见图8)。后环衬的蓝色则是描绘了在无边的大海里,一条喷水的鲸鱼正向右前方的大海里游,表示要“下雨了”,“海水”无限,生命也就无限(见图9)。通过前后环衬,作者把整个故事的情节连接起来了。而在正文的版式设计中,从大象的出场到乌龟、蝌蚪的结尾,作者都是按从左到右进行版式设计的,也即所有动物都是从左边冒出,到中间池塘抢水喝,最后从右边消失的(见图10)。这种重复性的设计暗示了动物界的“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的自然生存法则。此外,在页面处理上,作者运用了跨页设计的方式,把两个页面连接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宽广的“大草原”空间,以展现无限宏大的动物世界。这些版式设计的内涵,如果教师能读懂,并能引导儿童进行相应的推理,则能有效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当然,图画故事书里的美术元素还有很多,比如细节、笔触、媒介、排列等。一本好的图画故事书,每个元素都可能包含作者的深意。教师如能读懂这些美术元素,就可有效引导儿童感受到图画故事书的美。 

二、学会读文——图画故事书的文学性解读 

图画故事书作为幼儿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离不开语言、文学这几个关键词,文学性必然是图画故事书创作的内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图画故事书的读者是儿童,所以“儿童本位”应当是图画故事书文学性的核心理念。在创作的过程中,图画故事书的题材、主题、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都应当符合儿童的欣赏水平,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1.主题 

图画故事书的主题往往会涵盖认知发展、人格塑造、生活经验积累等内容。图画故事书的主题一般简单易懂,作者较多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创作手法表现主题,教师要注意加以把握。 

2.结构 

《下雨了》的文字不多,图文共同以线性叙事顺序展现了故事情节。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下雨了——小溪的水从山谷流到了大草原——大象最大,大象最先喝水——狮子最凶,换狮子喝水——河马家族要喝水——好多的牛羚要喝水——最后,几乎没有水了,小蝌蚪和小乌龟只好猜拳比输赢,赢者喝水——又下雨了。为了突出情节发展的曲折性,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动物争抢喝水的部分,跨页的左边是新来的动物,中间是正在喝水的动物,右下角是刚喝完水离开的动物(见图11、图12)。图与图之间呈现出连贯的叙事关系,能帮助儿童很好地通过联想理解情节发展,从而自然、流畅、独立地进行阅读。 

3.语言 

《下雨了》的语言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美。文中多用简短句,多用名词和动词,有利于儿童理解主题,掌握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特点。书里巧妙运用了重复的叠声词,使得故事情节充满张力。例如,描述下雨的声音是“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答答……”,溪流声是“哗啦啦、哗啦啦地流不停……”,表现大象的大是“咕噜咕噜、咕噜咕噜”,表现狮子的凶是“吼……吼……”,表现河马家族的霸道是“走开!走开!砰!砰!砰!”,表现牛羚成群的气势是“空隆、空隆、空隆……”,表现再次下雨的打雷声是“轰隆,轰隆”,等等。这些形象化的、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图画故事书的趣味性,并易于儿童理解。 

4.意境 

《下雨了》是一本充满想象的书。故事情节其实从封面、前环衬和扉页就已经展开了:晶莹的大雨滴落在山谷里,细水汇合成了小溪,会流向哪里呢?故事部分,草原上的各种动物都来喝水了,水越来越少,怎么办?就剩最后一口水了,小乌龟要喝,小蝌蚪则不让,怎么办?后环衬和封底部分,轰隆、轰隆,又下雨了,小蝌蚪和小乌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文字和图画都很简单,但意蕴却无限。 

三、学会读“义”——图画故事书的哲学性解读 

“几乎任何一本真正优秀的图画故事书都有深处的味道,远处的目标,高处的闪耀。”〔11〕几乎每本优秀图画故事书的创作,都是作者的精心构思、深思熟虑。虽然是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来表现故事的,但其背后都富含哲理和意义,隐藏极深的教育哲学、教育价值。因此,优秀的图画故事书,不仅仅是儿童的读物,也是成人哲学思想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透过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层的思考,在“视觉、感受”—“认识、思考”—“理解、感悟”的不断循环中,实现儿童与故事的对话。“我们应该特别叹服那些善于为孩子写作的人。他们不仅风趣,还能把很深重的世界和生命的大道理轻盈地放入风趣,栽种进故事,巧妙间孩子就信以为真了,而且情愿。接着,他们就会按照大道理生活,有智慧、有气度地结交,守望世界和生命的规矩,不随意逾越和扰乱。他们就容易得到欣赏和爱……儿童文学的道理再深重,也总能像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站在叶上、枝上,是飘飘的,欲飞起来。”〔12〕因此,教师读懂每本图画故事书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儿童从浅层故事的感受升华到深层阅读的理解,从而在其成长旅程中实现“为理解而阅读”的最终阅读目标。〔13〕 《下雨了》的主题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升华的呈现过程,不同年龄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下雨了,雨水流到草原上形成了一个水塘。大象、狮子、河马、牛羚以及草原上的各种动物都来争相抢水喝,水塘越来越小……终于轮到最慢的乌龟和最小的蝌蚪了,可它们快没有水喝了,只好猜拳决定……故事体现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从表层看,这是一个“动物抢水喝”的故事,可能最幼小的儿童都能看出其中“强者为王”的道理。但作者为什么偏要用《下雨了》为书名呢?事实上,对比的图画不仅让儿童体验到了“强者为王”的自然法则,同时还从图画故事书的开端“下雨了!”和结尾“下雨了!”,体验到了不同的生命感受。前面的“下雨了”,是为开启无限的希望与生命契机而设的。后面的“下雨了”则把故事推向。这正是整本图画故事书要传递的主题内涵,“大自然对每个生物都是眷顾的、公平的,无论是强大的动物还是弱小的动物都有它存活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如果教师能读懂这一层,则能有效引导儿童认识到,每个生命都同样值得眷顾和具有存在的价值。 

图画故事书是图文的交汇和意义的蕴含。就图画而言,每个页面都应该是一幅精美的画,都应该包含丰富的美术元素;就文字而言,每个字、词、句都应该体现无尽的文学意境;就意义而言,每一本图画故事书都应该蕴含深刻的哲理。读图画故事书不只是读故事本身,还要体会故事隐含的普世价值。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阅读前,应当先读懂图画故事书里所蕴含的美术、文学、哲学的意义,如此才能更好地设计阅读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儿童阅读。在指导儿童阅读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设定适宜的活动目标,以帮助儿童获得适宜的阅读核心经验。〔14〕在图画故事书阅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图画故事书的美术、文学、哲学三个角度出发,引导儿童学会读图,学会读文,学会读义。 

参考文献: 

〔1〕MULLI I V S,MARTIN M O,KENNEDY A M,et al.PIRLS 2006 international report:IEA’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in primary schools in 40 countries I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M〕.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2007. 

〔2〕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8. 

〔4〕汤姆牛.下雨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5〕PERRY NODELMAN. 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8. 

〔6〕MARIA NIKOLAJEVA.How picture books work〔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2000. 

〔7〕松居直.我与福音馆的绘本出版〔J〕.中国编辑,2004,(4). 

〔8〕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 

〔9〕周兢,刘宝根,高晓妹.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来自早期阅读眼动及相关研究的初步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10〕马鹰.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知觉选择和理解性特征的眼动研究:以《父与子》的片断阅读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98(10):38-41. 

〔11〕〔12〕梅子涵.童年书:图画书的儿童文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 图画书 阅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92-02

一、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现存的问题

目前,学前儿童的图画书阅读被广泛关注,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了孩子的长期发展,忽视了美感与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是扼杀这些能力。

1.图画书自身的问题

图画书作为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正在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学前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市面上的图画书种类繁琐,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图画书质量堪忧。故事内容乏味,画面单调,不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等情况屡见不鲜。

2.教者及教学方式的问题

2.1在教育机构当中,学前儿童的图画书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但是,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儿童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图画书了解甚少,不能给予学前儿童积极正确的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帮助,大大降低了图画书教的质量。

2.2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调,对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不够重视。阅读活动中,教师对图画书内容的呈现手法形式单一,缺乏整合性。这样的阅读不利于激发学前儿童的读书欲望。

2.3家长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为学前儿童营造快乐的家庭阅读背景,家庭的阅读氛围不足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图画书阅读兴趣。

二、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高图画书的质量,增强可读性

1.1图画书应具有直观性,鲜艳的图画加上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的文字,带给儿童感官上的直接刺激。

1.2图画书阅读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图画书的创作应在了解儿童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 使经典图画书在创作主题、 情节构建、审美趣味上都体现出儿童视角、儿童审美的明显特征。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1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并进行亲子共读,可以使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同时,家长要增强自身对阅读的重视,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更要适时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孩子爱上阅读,并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家庭阅读氛围良好,且有比较丰富的图画书供孩子阅读,就是一个充满温馨与启迪意义的环境,且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美的享受。

2.2营造良好的幼儿园阅读氛围

幼儿园要布置丰富的阅读环境,使儿童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要设置一个能满足儿童自主自愿体验阅读的阅读区。更要创设温馨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儿童就如在家看书一样的惬意,让儿童自由选择与各种材料接触与各种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教师要创设支持性的阅读环境,对活动室的墙饰、门窗、桌柜等都精心设计,图文并茂,还要提供大量适合学前儿童自主阅读的材料,积极鼓励幼儿选择时间段自主阅读。

3.选择合适的图画书

教师应该对于学前儿童的阅读活动具备科学的认识,深入理解图画书的内涵, 为学前儿童选择优质图画书,一定要投其所好,要符合学前儿童主体的自身发展水平,遵循其心理特点。

3.1选择有童趣的图画书

早期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图画书的题材必须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幻想。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契合儿童的心理,选择有趣味性和游戏性,色彩鲜艳、画面夸张的图画书,选择一些有创意的和有留白的图画书,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3.2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图画书

总的来说,对于年龄偏小的幼儿,图画书结构是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加容易被书中的图画所吸引。所以,应当选择图画多文字少,甚至可以选择没有文字的图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对故事内容叙述的关注逐渐加重。所以,要选择故事情节比较连贯和丰富的图画书。另外,图画书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选取题材多种,具有游戏情趣和情感渲染的读物。

4.丰富图画书的阅读形式

教师应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儿童的自主理解。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一切有利于学前儿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4.1自主阅读

首先,应鼓励幼儿随意阅读,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在阅读区投放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留给幼儿大量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幼儿随意翻阅,随时阅读。

4.2讨论阅读

在阅读讨论中, 学前儿童可以将自己阅读图画书后的感受和想法自由表达出来,也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 体悟故事的深层含义, 加深或修正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3创意阅读

学前儿童善于发现与创新, 能够以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解读图画书的意义。教师要能够赏识儿童的发现, 为儿童提供创意阅读的机会。读图、猜读、表演、绘画等都能作为图画书阅读的形式。

4.4情意化阅读

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意与美感教育是有益的。图像以直观的方式给读者一种直接的感染力, 而这种感染力又往往是丰富的, 难以言表的。儿童被图画渲染的氛围所感染, 发之于心, 形之于色, 或大笑, 或悲伤, 这些就是最好的情意表达。教师要留给儿童充分的心理空间,与儿童共同去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情绪。

5.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

幼儿园要制定广泛的阅读计划,重视阅读活动的设置,使阅读活动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提高阅读活动的时间比重。把阅读活动整合到科学、语言、艺术等活动中,通过游戏性的阅读活动设计,使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爱上阅读,并主动阅读。另外,应当创设出更多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喜欢的图画书,自主的交流讨论故事内容和情节,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韩映虹、王静.不同阅读方式下 5-6 岁幼儿无字图画书阅读的眼动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篇5

关键词: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图画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19-03

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图画书阅读的实践活动迅速发展,以图画书为主要阅读材料的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中国大陆图画书理论尚处在开创阶段[1]。图画书教学活动因相关理论的匮乏显得较为形式化和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将图画书作为吸引儿童注意、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表面化的结果则是将图画书中的图文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形象与抽象的对应关系。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图画书教学活动无法把握图画书真正的内涵与价值,也就无法有效地落实图画书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是当代图画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其著作《图画的语言:儿童图画书的艺术》(1988)(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至今仍被誉为图画书界最具权威价值的理论基础[2]。他的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为各级各类图画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的基础及其基本假设

佩里·诺德曼的图画书符码分析理论以符号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基础。诺德曼认为:图画书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符号学专家所说的“符号”——代表物,其意义依赖于一个后天习得的策略知识集[3]。符号学从索绪尔到罗兰·巴特,已经经历了从语言学到社会学的转变[4]。故而,图画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受到各自特指的符码和能指系统的制约,而且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诺德曼基于符号学的图画书研究反驳了两种传统主张:一是儿童比成人更喜爱图画书;二是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图画书。图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激发我们的兴趣,但这里的“我们”是指各年龄阶段的个体。诺德曼于是说:孩子喜欢图画,因为孩子也是人;从人们喜欢图画的前提中推不出孩子更喜欢图画的结论。对于第二种主张,诺德曼认为这主要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有关。人们认为图画——这种视觉形象比文字更具体,因而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儿童需要依靠图画信息的指引才能够对文字信息做出回应。但是,诺德曼提醒人们注意以下事实: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先于对图画的反应,先学说话后学画画,并且对图画书不熟悉的低龄儿童常常能听懂成人读给他们的文字文本,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所配的图画。诺德曼用6000字的篇幅分析了《甘先生出游》这一看似浅白的图画书,充分地说明了对真实事物的既有知识、图画书的阅读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形态是如何深刻而又不觉地影响着阅读图画的历程。“纯真之眼”是一种比喻,象征着高度经验化和文明化的视觉[5]。被我们下意识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如此的复杂精巧。

于是,诺德曼提出其理论的基本假设:图画和文字一样,都是抽象的。图画并不比文字更具体,文字也不比图画更抽象。他认为年幼儿童之所以能看懂许多不同类型图画的原因在于儿童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图画书广泛存在的现状则是因为成人的误解、利益驱使以及当代文化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体验图画的机会。诺德曼认为,图画书提供的主要乐趣在于,读者能够感受到插画者如何利用了文字和图画之间的差异[6]。而想弄清文字与图画的不同,则需要运用专门针对图画书的阅读策略。

二、阅读图画书的专门策略

图画书是透过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7]。阅读图画书的策略既不同于理解纯文字读本的策略,也不同于观看其它图画的策略,而是要涉及理解图画的整体属性、图画内部各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以及图画和文字的配合三个方面。

1.感知图画整体属性所提供的信息

诺德曼认为,图画作为图画书的插图时,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以协助故事的讲述。图画书的版式、基调和风格等整体属性都有助于传达故事的意义。封面或护封上的图画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是预测故事最重要的来源。除了告知阅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以外,封面的的图画还会通过种种细节暗示故事的主题。同是关于舞蹈的图画书,《跳舞吧,坦尼娅》的封面上是一个小女孩在空旷的背景中灵动地跳跃;而《尼金斯基》的封面却由一系列限制性的方框构成,其中一个方框里画着小尼金斯基。边框的设计则能暗示超然、紧张或意义的转换。如《极地特快》里的白色边框就给书中描绘的幻想故事增加了一层真实的特征。插画者一般会运用颜色、主形状和介质来传递故事的总体基调。嘉贝丽·文生的《艾特熊和赛娜鼠》系列一直采用淡黄色的主色调,暗示着温馨宁和的氛围;她的另一部作品《流浪狗之歌》则只使用黑白两色,弥散着浓郁的悲剧情绪。在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的《米菲兔》系列中,兔子的形象使低幼读者感到亲切平静,因为它的线条单纯而柔和;《拦截强盗》采用尖利、爆炸性的线条,传递出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感。乌利·舒利瓦茨的《黎明》用水彩作画,借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晕染技法,精妙地营造出唐代诗人柳宗元《渔翁》的古典意境。《母鸡萝丝去散步》本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故事,却因为画者采用了民间艺术的创作风格使作品呈现出幽默诙谐的特征。

2.把握图画动力学所传达的意义

诺德曼指出:图画所描述的视觉对象的意义大部分仍来自图画内部,尤其各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他把这种关联方式称作“图画动力学”。关联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图画的二维平面上各对象的关联;一种是图画所暗示的三维空间内各对象的关联[8]。

二维空间里对象尺寸通常和其分量直接相关,而且对象同其背景的关系常暗示着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玛丽·荷·艾斯的《在森林里》,即使是一头大象也画得小小的,突出了四周无垠幽暗的森林,在静谧的环境下反衬出人物的孤独与感伤。视觉对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则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而且图画中各物体的布局意味着秩序与平衡。书中部分通常伴随冲突,因此很少采用平衡构图,如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常用上紧下松的方式构建紧张的悬念;而图画书最后一幅图却例外地采用平衡构图,以描述幸福结局的秩序感。插图家们还常常通过一些手法使固定的图画能够描述动作,如运用特定形式的扭曲来暗示运动。《彼得兔的故事》中那只逃跑的兔子,身体前倾的角度超乎现实,而脑袋则是子弹头的形状,这些扭曲帮助图画描述出了彼得兔逃跑的速度。

大多数图画书中的插图都是某种形式的具象透视,暗示纸面的另一边存在着一个想象的三维空间[9],三维空间里各对象的关系也对图画的意义有所贡献。观察的不同角度是构图中最富于戏剧性的因素。视角不同,对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从极高处往下看——鸟瞰,使得画面纵深感极强。莫德凯·葛斯坦《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里加长鸟瞰画面上的一根钢索实在令人触目惊心,令阅读者为主人公命运担忧之余也油然而生钦佩之意。从下往上看——仰视,则使得对象异常高大,显得极具控制能力。《蚯蚓的日记》里那双扑面而来的大脚,让观图者感同身受:跳房子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透视图中各对象的干涉可以暗示疏远;重叠则能够暗示依赖。如《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绘画者就通过重叠男孩儿和爸爸的头影,表现出令人动容的浓烈亲情。

3.关注“第三个故事”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用一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图画书中图与文的关系,即图×文=图画书。如果图画仅是文字形象的说明和解释,那么图与文只可能是加法关系。补充和发展,这才是画家的主要课题,是画家进行创造的可能性所在[10]。

符码分析理论强调,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图画书里的文字能让读者注意图画的特定细节,并引导他们用特定的方式解读这些细节;同样,图画注重的也是文字的特定方面,并让读者用特定的方式解读文字[11]。图画和文字各自以特定的方式对对方特定方面的解读构成了图画书讲述的第三个故事,诺德曼提醒阅读者关注这个故事。他详细地分析了《甘先生出游》中由图文相互转译、诠释、启蒙而形成的第三个故事:第一幅图中有一个男人站在一间屋子的走道前,图画下方印着几个字:这是甘先生。甘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字没有说,但画中的甘先生圆滚滚,面带微笑,是图画告诉读者:甘先生是个和蔼愉悦的人;他的经济状况如何呢?文字也没有说。但画家为甘先生设计的房屋形式却暗示出其中产阶级的身份地位。故事中的甘先生拥有权威,他负责管教孩子们和小动物们。然而,他的权威源自哪里呢?文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来源,即他“拥有”那艘船。互动的文本和图画清楚地提供了社会分类:成年男性船主有权利替孩童和动物设立规则,尽管他们尚未成熟到遵守规则。故事中甘先生的外表和他的船,都是用图画描述,而船或动物的移动则都用文字描述。这样讲述故事基于图文在表意上的一般差异。通常说来,视觉的表征比较适合用于描绘事物在空间中的状态,语言比较适合用于描述事物在时间中的行为[12]。但,在“他们掉进水里”的文字上面,画家精心选择了翻船过程中的几个最佳瞬间,将画面中各物体间的张力描绘了出来,连续的静止画面却表现了平淡文字无法涵盖的丰富行动及翻船时各人物的心理反应。看似浅白的《甘先生出游》不仅能够让阅读者看到图与文由于表意上的差异而在故事讲述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还可以体察到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图与文的差异能够传达出更为丰富、复杂的讯息。诺德曼说,图和文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二者传达意义的差异是图画书提供的最重要的乐趣。最后,诺德曼提到了另一种差异,即符号与实体之间的差异。图画书在表述这个世界时是有所限制,有所扭曲的。但是图画书诱使读者把物体看成它们所描绘的样子,即“通过对物体的视觉虚构来观看实体”。这种动态关系就是图画书的本质[13]。诺德曼认为,能够抓住图画书的本质,并对图画书表征的扭曲性有所警觉,将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鼓励读者去觉察和欣赏视觉与语言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微妙之处,二是产生对符号的警觉。“这将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对图画书当中的符号更有自觉,将会让我们赋予他们权力,去争取他们自己的主体性——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14]

参考文献:

[1][4]叶姝.培利·诺德曼关于图画书的符码分析[J].文学教育.2009(4).

[2]刘佳玺.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8][9][11]【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50.473.477.483-484.

[5][6][12][13][14]【英】彼得·亨特.理解儿童文学

[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233.254.245.235.246-247.

篇6

关键词:宋代画院;国子监画学;古代美术教育

一、导论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在此期间,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并且在宋徽宗朝时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惟一的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宋代画院教育为当时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本文拟以宋代画院教育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宋代画院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二、宋代画院教育

五代两宋期间,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画院在北宋徽宗朝发展至全盛,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惟一的国立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画院以及“画学”所反映的绘画教育特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宋代画院既是创作机构,同时也培养绘画人才,其招生与考核制度严格而完善,课程设置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学生创新性的考察与培养。

(一)宋代画院

中国绘画素称发达,唐代以前包括唐代在内,画家名流辈出,画论精品时有传闻,然而到了唐末五代,国家分裂,武人乱政,天下干戈四起,民不聊生,文道大废,画学一业,除了南唐与西蜀因为较少动乱以外,其它各地都遭严重破坏。宋代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留心画业,收罗天下画家,特别是宋太宗完成统一后,把西蜀与南唐画家悉数收归己有,大大促进了宋代初年画学的发展。据考证,宋初从西蜀入画院者有:黄筌、黄居案父子、赵元长、孟显、夏侯延佑、高文进、袁仁厚、勾龙爽、石恪等。从南唐来的画家有周文矩、董羽、徐崇嗣、蔡润、厉昭等。这些画家与中原原有的画家郭忠恕、高益、王道真等均被收罗到翰林图画院。他们与中原画家共同研磨,促成了宋初画院的发展。

宋初画院亦称翰林图画院,最初为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时成立,画院由内侍二人管理。画院内依据画师的技艺高低,分别授予职位。为待诏、祗侯、艺学、画学正、画学生、供奉凡六等。

宋代画院建制在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翰林图画院为内廷供奉机构,与作为专门绘画学校的国子监“画学”,性质不同。但画院在五代两宋延续二百余年,究其实际,亦兼具教育之功。北宋后期更与画学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绘画教育的历史上,翰林图画院的重要作用。画院有待诏3人,艺学6人,祗侯4人,画学生40人,另有若干画工。由待诏、艺学、祗侯、学生的等次以及名额上的悬殊来看,画院学生应为资历较浅的后辈,虽不一定有教习课业的学制,却有恭敬求教于前辈待诏等人的义务,比民间中的小工徒弟之于师傅工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宫廷作画,并被临时派遣到各地行宫及神庙作画,至宋真宗时期宋代画院获得初步发展。

(二)宋徽宗成立的国子监“画学”

宋徽宗在崇宁、大观年间,于翰林图画院之外别开“画学”,设馆招生,是专门的绘画教育机构,纳入国子监学校教育系统,有完善的教学制度。国子监“画学”是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史上的惟一属于学校性质的国立专门绘画教育机构。

宋国子监“画学”的设立与宋徽宗赵佶有很大关系。他在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政治上可谓是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三)宋代画院考试及录用制度

在北宋翰林图画院,其录用画家制度有着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一是“接收”制。北宋初期在次第消灭后蜀南唐政权后,赵宋统治者对两地归附的许多画家采取了“接收”制度,并对其中画艺精湛,画名卓著的画家实行“礼遇”的政策。如后蜀画院待诏黄笙归降后被授予翰林待诏,并且深受赵宋统治者的喜爱和宠幸。其二是“荐入”制或“招入”制,是皇帝特许的一种录用画院画家的方式,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它是北宋前期(尤其是太宗、真宗两朝)画院录用画家的一种制度。一般来说,这些受荐的画家在入画院前画艺就十分高超,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往往低下,他们从社会的底层被发掘进翰林图画院,成为御用画家。

而宋徽宗设立的“画学”实行的是“考入”制,它所设的专业考录标准,见《宋史》选举志所云:“画学之业,

(中略)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这一标准简明扼要,体现了非常高的绘画艺术要求。“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反映出唐代以来“外师造化”的绘画教育思想在宋代有了更加明确的内涵。“笔韵高简”,既是关于绘画艺术语言的要求,更是绘画艺术文化品格的要求。“高简”二字,表现了宋代绘画艺术与唐代“工丽”画风完全不同的品格,从中可以看出宋徽宗设立国子监画学的苦心。考试除了诗文论策外,兼出题作画,其题目多是摘取古人诗句为之,故所画多含诗意,这便是中国画油礼教化进为文学化的最大原因。由此可见,宋代统治者对画家的多种录用考试制度,为画院聚集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宋代画院的课程设置

画学除了以上绘画专业考试外,另有文字训诂和习经等课程。所谓“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围绕对《说文解字》的修读,“书篆字著音训”,其目的主要在于识古文、明“六书”,基本属于“小学”范畴。《尔雅》、《方言》、《释名》皆设问答,以及经、诵小经19,意在躲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及古今之事、上下之理、以通画意。

画学设置训诂小学和习经的课程,除了重视文化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外,还要与画学考试例多以典故和诗句命题作画的方式有关。比如“野水无人渡”,“乱山藏古寺”,“蝴蝶梦中家万里”,“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等等时间也为命题的故事,最为世人熟知。可见文学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宋代绘画,并在内容和意境上对其起着统摄与向导的作用。由此可见宋代画学教育重意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宋人“诗画一律”的认识,对绘画艺术教育有广泛的影响。

三、宋代画院教育的历史地位

篇7

关键词:文学 美术 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求诗画合一的艺术国度。古代文人更是重视诗画的联系,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而随着当代社会学科的逐渐发展,文学和美术已经发展成为两门独立且较为完善的学科。但是我们仍然能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美术作品中的文学性”等说法。这足以说明文学和美术即使有了各自的学科,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感染、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概述

(一)美术概述

美术,指的是艺术工作者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或三维空间里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科学,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艺术活动和创作结果。总体而言,美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设计、篆刻、书法等种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从出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带有花纹的陶器就可以看出来,“美术”最先是作为民族图腾或崇拜的标志出现的,所描绘的物体是形象生动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美术也逐渐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并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涉及广泛的文化种类之一。

(二)文学概述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寓言童话等,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二、美术与文学的联系

(一)美术与文学互渗互溶

美术的表现领域相对于文学而言较为狭窄,绘画和雕塑等创作题材常常对文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依赖,许多美术作品通常根据文学原著提供的题材和情节来创作。然而文学也无法像绘画那样直接描绘、显示物象,只能通过语文的中介和读者的联想,在想象中呈现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没有绘画形象直观、具体,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美术比文学在艺术手法上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它直观表达美的形式。由于文学无法像绘画和雕塑等直接描绘,使得文学形象不像绘画那样直观、具体。但绘画作为空间造型艺术,无法直接表现时间的过程,也难说明所描绘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以这就使得二者有了结合的需要,产生了插图、连环画等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绘画种类,图文并茂,更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二)美术与文学相结合为一体

美术和文学还有一种更加内在的联系方式,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互相融合。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相互结合,相互衬托,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王维,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不仅仅能诗善画,也能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作品,相结合为一体。画与诗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北宋的文学家苏轼称赞他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与美术的结合就是互补长短,将精华融合为一体。

(三)文学与美术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向了同一方向

文学和美术都需要想象和形象的展示,美术所呈现的是个静观的空间,而文学则呈现出的是时间中的运动。在对二者进行欣赏时,美术作品能整体地呈现出来,而文学作品是逐字呈现的,美术作品需要细细地品味以及观察作品的细节,而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在想象中进行思考,二者都要经过作者的意识变成物质,再从物质到读者意识的这种转化。即文字可以描绘成图画,而图画也可以用文字阐述。因此文学与美术,最终可以殊途同归。

三、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共同特色

文学和美术,是并列于艺术之列的两大学科。虽然,作为语言艺术的前者以字符的形式表达意境、主题和内容,而作为视觉艺术的后者则以具象来传递信息、内涵和情感。但是二者却拥有共同的特点――彼此独立、不可代替,却相互兼容、共同表达。

(一)两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和美术作品表达情感的力度、涉及的内容范围都得到了提高。文学作品出现了相当广泛的题材、风格和形式。从诗、词、元曲、散文、到小说,它们都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独特精神风貌等等,为中国文学的路子打开了一扇更加宽广而丰富的大门。而美术领域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展现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彩陶、唐朝时期的人物画、宋朝的风俗画、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到近代的国画油画,再到现在张晓刚等风格不一的当代艺术,当代美术表达的涉及面也越发广泛和丰富。

(二)都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

艺术的感染力和张力往往来自它的情感色彩表达和带给受众的强烈情感感受。无论美术还是文学,对于色彩的表达与准确的把握会让作品加分、添彩。因为色彩能给人带来最直接的情感感受,营造意境。美术作品的色彩把握得当,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能够将带入角色,让人身临其境。小说《悲惨世界》既是一部雄浑的史诗巨作,又是一轴辉煌的画卷。首先听到悲惨二字便让人的心情蒙上一层阴霾。但悲惨世界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所以在场景色彩的把握上比较写实。例如:从他那领上扣一个小银锚的黄粗布衬衫里露出一部分毛茸茸的胸脯,他的领带扭得像根绳子,蓝棉布裤也磨损不堪,一个膝头成了白色,一个膝头有了窟窿。 这里的色彩便使主人公冉阿让一下子由看不见摸不到的人物瞬间在人们的脑海中具象化,成为了活生生的人。这些色彩的把握与描绘都给人产生极大的视觉冲击,迅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认知和感觉完美融合,以此来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

(三)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

在艺术形式、表达手法上,文学与美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其思维特征及语言形式也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多运用象征、隐喻等表达手法,都具有审美性,都把抽象的概念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人类学意义上,大致而言,文学与美术都属于艺术,都具有同样的艺术要素。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用绘画等艺术手段来进行文学表达,而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来解释绘画的技巧和手法。当代美术的绘画作品通常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其风格也通常为浪漫、写实、后现代等,而文学作品的展现风格也与此相通。

(四)同样面临着时代大潮的洗涤与抨击

社会快速发展,在商业文化霸权的冲击下,消费主义思潮在美术和文学领域也蔓延开去。由于市场经济和网络等数字技术革新的双重干扰,文学与美术在这个“机械复制”盛行的特殊时代的生存状况显得有些艰难。虽然美术和文学分属不同学科,他们却在中西文化、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大冲撞的背景下,产生了共同的话题――如何应对如今社会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如何既能保证艺术性又能对艺术作品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应成为文学和美术探究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文学与美术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美术都会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地发展,但是文学与美术的联系是互相映衬的,文学需要美术的点缀,美术需要文学的赞许。文学与美术的相互配合,那么这件艺术作品才会相得益彰;文学与美术需要一定的创造力,这样才会使得文学与美术更富有表现力。文学与绘画交融,确实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赵为.文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

[2]赵农 人文素质与美术学[J].西北美术.2001,04

[3]邓少波 文学艺术特色如何通过美术作品体现[J].艺术空间.2012,03

篇8

千百年来,艺术家创造、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国画技法,浩如烟海。在此采撷几种与中学语文课文密切相关的表现技法,奉献给大家。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修饰画面,丰富内容。运用此法可使画面更丰富、生动,我们也用“点染”修饰文字。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冬日郊外图”:“雪白的桕子,可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更有“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讲究设辞着色,以彩绘的笔融传达出清丽的观感。讲授此课时,笔者用红、绿、黄等各色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点染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冬日郊外所蕴涵的生命力量。用点染法分析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色,让学生仿佛身临江南绚丽的春景,有一种美不胜收之感。这样,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对艺术形象中蕴藏的知识、情感、形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语文课堂也因此焕发艺术魅力。

留白作画时根据表现需要特意在画面上留下的“空白”。

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和富有大量感悟与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陌上桑》极力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

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末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学的突破点,“空白”越来越明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就越得以增强。

水墨纯用水墨而不着色的图画,那浅浅深深、浓浓淡淡的墨色,素淡雅致,虚实相生,极富层次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乳白;“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更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色一例阴阴的”,这是深浅不同的墨色;“树梢上那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这是几不成墨的背景;只有一点亮色,天上那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的满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一富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风景画。

《江南的冬景》勾勒了一幅“寒雨冬村图”。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间以树枝槎丫的杂树林,再洒上一层细如粉末似的白雨。正是一幅空朦灵动,悠闲自然的水墨山水画。大自然那超逸的美、深遂的意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因此获得了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工笔用工整的笔法,精心勾勒,注重细部的描绘。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全文紧扣“雨”字写了层峦叠嶂,流瀑飞泉、奇松异石、文化古迹,使人如临其境。其中对姿态各异的泰山松作了细心的描绘:“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致的群松图。细加品味,苍松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斗争精神,正代表着那种坚贞不屈、“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存状态。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让我们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的震撼之美。

《孔雀东南飞》,作者调动各种叙事文学手段,精雕细琢,刘兰芝被驱逐,临行细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质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绘的古代仕女图。这种铺层描写反映了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坚韧品质。

工笔画与文章的繁笔颇有相似之处,描摹细处,能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力,由细致之处把握整体,以小见大。由形象思维近而到抽象思维,二者结合,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写意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的一种国画技法。“大象无菜”“形神兼备”等观点充分表现中国画的审美追求,故而写意画最能体现物象的本质之美与画家的主观情思。而注重抒情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写意最能体现国画与诗文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关系。

唐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无数佳作都是意气风发的大写意作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描写了瑰奇的梦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以此做到感兴泼墨写意。

苏轼《前赤壁赋》描绘了一幅清妙空灵的秋江月夜图,他用行云流水般的笔法,以胸中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却始终以意为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光水色,扁舟仿佛飘荡在天际,那飘逸如仙的意境,让学生仿佛身心已受净化,思绪已随作者羽化而登仙了,而耳中却回旋着那袅袅的箫声。这种美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深深陶醉?

用写意法分析文章,能让学生重视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思,体会那种物我交融的“无我之境”。在这里,景物已不是客观景物,而是作家性灵的外化,而作家那巨大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不能不为之激动,为之共鸣。

篇9

[关键词]低段语文教学 童真童趣 轻松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23-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唱唱、画画、演演是他们喜爱的活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听听唱唱,轻松乐学

儿歌有一定的情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把儿歌引入语文课堂,使学习记忆变得轻松容易,课堂也变得富有趣味。

(一)儿歌巧学拼音

小学生入学后集中学拼音,枯燥难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编一些有趣的儿歌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比如根据汉语拼音学习的意义编的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带你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根据文本的情境图编的儿歌:1.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 ;2.太阳出来喜洋洋,公鸡一叫o o o;3.清清河水一只鹅,水中倒影e e e。帮助声调学习编的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好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好像下大坡。帮助学习复韵母编的儿歌:如教“ei”这个复韵母,学生一时难以把握它的读音及写法,就编了一首儿歌:小鸟飞飞,爱喝咖啡(fei),e前i后,干了一杯(bei)。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儿歌,也学会了拼音,提高了发音的质量,口齿得到锻炼,无意中认识了汉字,学起来也轻松快乐。

(二)儿歌助力识字学文

朗诵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识字与课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嫁接,将需要学习的生字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津津乐道,乐在其中,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如学习“爱”字时,学生把它拆成“爪、冖、友”,可以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夜”的歌诀:“一点一横长,左下单人旁,右下有个夕,点变捺拉长。”通过这种方式,枯燥、复杂的汉字识记就变得轻松多了。

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在学生拼读正确的基础上,反复播放儿歌,学生不由自主跟着唱起来,还有的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几遍就能自己背诵了。

(三)儿歌点亮古诗

对于低段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自然就有趣了。教学骆宾王的《鹅》时,通过播放视频儿歌,学生来了兴致,边唱边跳,有的同学还伸长了脖子向着天空叫。我趁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这是“曲项向天歌”呀。我大大赞扬了他,其他同学学会了这个动作,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学生跟着欢快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看看画画,诱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图文并茂,一幅幅彩图形象逼真,富有想象性。利用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一)图画激趣

图画直观形象,适当运用到导入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荷叶圆圆》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大又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荷叶的小水珠又圆又亮,风儿吹来,荷叶随风摇曳,小水珠滚动着……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调动了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图画与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有“六书”造字之说,分别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它们体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对于理解汉字意义、掌握汉字字形有很大的帮助。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象形字、形声字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对抽象字符的识记有一定困难,可以通过象形字的构字特点,结合简笔画进行教学,将抽象符号转变为具体图像,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给识字教学增加趣味性,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日、月、火、羊、鸡、兔、木、禾、竹”等字时,将古代的象形字附在旁边,并画上相应的事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理解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引起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到一些象形字,再配上图画,又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在教学形声字表意偏旁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变,让学生理解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在表意时的关联性,如提手旁的字都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等。一幅幅图画使得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引发了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

(三)图画解古诗

运用图画进行古诗教学分为两类:一是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每篇课文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如《静夜思》《悯农》的插图。二是学生创作画。让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教学《咏柳》一文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春天杨柳的美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诗文是如此神妙。

(四)图画促学文

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通过一幅幅美丽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通过一幅河面闪着阳光的画面,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锦缎”这个不常用的词语。教学大纲要求背诵这篇课文,这对于低段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一是篇幅较长,二是不像儿歌般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关联性不强。如何让学生轻松背诵整篇课文呢?我还是运用图画。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出示一幅幅图画,学生看着图画自然地背诵,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都会背诵了。可以说,是图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图画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五)绘画与课外阅读

动手画画是儿童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勾画与着色之间,内心的放松与愉悦是孩子世界的阳光。教师可以设计读文画图的作业来促进课外阅读;也可以鼓励编连环画、给故事配图、画心中最爱的故事等活动,吸引孩子读书;在班级“小画廊”中定期展示绘画作品,这样的活动孩子往往兴致勃勃,大显身手。

(六)绘画与写话

写话训练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认真阅读教材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口语训练和写话都是有图画引领的,由单幅图到多幅图,由简单图到复杂图,由完整的图到需要学生补充的图。据此,我在教学中也利用图画让学生练习写话,比如学完《画家乡》,就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然后跟大家介绍自己的画,自己的家乡;学完《黄山奇石》后,让学生搜集其他奇石的图片,仿照课文进行介绍。

三、说说演演,体会领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遵循儿童这一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角色,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儿童智慧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使其快乐地参与学习,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理解领悟语言文字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口动、心动、手动、身动,用表演的方式去领悟。学生在表演中的神情、动作都会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对角色的体验、对知识的内化。在表演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与角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内化对字词句乃至课文的理解。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让两个学生来表演“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其中一位女生踮起了脚尖,还用手拉起了自己的裙子。学生都认为她表演得好,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小蜻蜓是‘立’在荷叶上的,还展开透明的翅膀呢。”我又问:“小蜻蜓,你刚才说荷叶是你的什么?”学生争抢着回答:“停机坪,停机坪,你看,小蜻蜓多像一架小飞机呀,荷叶就是停机坪。”一个表演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再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对于带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的句子,先出示三张蝌蚪相关动作的图片,再让学生几个人一组演一演,使学生体会到小蝌蚪所处位置不同用词也就不同。在鲤鱼前面用“迎上去”,在乌龟后面用“追上去”,青蛙蹲在荷叶上没有动则用“游上去”,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讲读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遍,学生体验到表演的快乐,体验到童话故事的情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10

关键词:绘本教学;解读;探究;感悟;拓展

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在我国“幼儿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走进幼儿教育中。在开展幼儿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呢?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点是我该“怎么教”,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活动氛围、问题设计等,很少有人在教学前会冷静地思考“绘本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解读绘本?……”而目前在幼儿园中,不少文学作品被教师以语言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拘泥于传统的语言活动模式,一味重视相关知识、技能的传递,既“导”又“演”,介入快,引导多,往往只停留在语言的欣赏上,导致原本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的阅读因为缺少了幼儿感兴趣的图画内容而变得感悟少、讨论无,阅读不“悦”,剥夺了幼儿应有的阅读乐趣。

纵然,教师“教”得精彩如何,会影响评价一个绘本教学活动成功与否。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幼儿是否真正融入绘本,是否获得了与绘本内容相应的体验。而要达到这一教学境界,需要教师跳出“文本”看“绘本”,从绘本创作的背景、绘本的整体、绘本的细节、绘本的情感等方面展开思考与学习,这样才能多角度分析绘本的价值点,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绘本的本质,为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把脉“困难与障碍”,从而制定出绘本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

一、立足写作背景,解读绘本

文学作品会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学、美学、教育学的观点,体现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绘本作品也不例外,在教学选定绘本后,教师要对绘本作者及绘本创作的背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如何?绘者创作绘本想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只有这样与绘者“对话”,教师才能走进绘者的心里,又能从绘者的心里走出,把这种感受通过教学手段与幼儿分享。

如,《逃家的小兔》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她对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善于用简单、有趣、有韵的优美文字来讲述故事,不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而且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创造。克莱门特・赫德,耶鲁大学毕业后,去巴黎学了两年现代绘画,回国后成了一名装饰画家。后来他结识了玛格莉特,与她合作的――《逃家小兔》便成了图画书的经典之作。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几段对话。就像玛格莉特说过的那样,是“写一本简单的书……让孩子们能有一小会儿从系鞋带一类的生活琐事的烦恼中解脱……来到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逃家小兔》让读者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许多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幻想过像小兔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验证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小兔子的经历就给他们带来感同身受的感觉,给他们带来了一种信赖的安全感。教师要从绘本的内涵解读幼儿心理,抓住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挖掘故事情节,让幼儿感同身受。

二、立足现实学情,探究绘本

一本优秀的绘本,蕴涵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绘本内容,这时可以立足现实的需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对绘本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对绘本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使幼儿的阅读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将优秀绘本设计成系列活动或主题活动,深入分享绘本的精华,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

如,绘本《大卫不可以》,作者把小主人公大卫在现实生活中犯的错误筛选罗列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问问幼儿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怎么做会得到表扬,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有了对比、推理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故事的发展、事情的对错能做出判断!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实践,角色扮演,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在家和学校,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幼:一个人玩水!

幼:说谎话!

幼:不吃饭,吃零食!

幼:睡觉前吃糖,不刷牙!

……

师:大家知道大卫犯了哪些错误呢?

幼:他爬凳子上去了!

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爬凳子呢?……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根据现实,层层点拨,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对故事中大卫的犯错和自己相比较,对画面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合理对绘本局部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能取得不同的效果,充分调动幼儿的活跃性。

三、立足故事整体,感悟绘本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以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一本绘本,要立足整体,引导幼儿先泛读绘本的整体轮廓,先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再指导幼儿对画面一幅幅分析讲解。

如,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讲述了小主公小惠帮妈妈上街买牛奶的经过,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每一页提出一个问题,如小惠去哪?为什么出去?出去买什么?被什么吓一跳?孩子们会因为各自独立的画面而引发疑问,失去阅读的耐心!

图画书中的图画具有连贯性,通过阅读图画就可以读懂故事,这对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正如著名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一本好的图画书,即使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挨页翻,看画也能明白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幼儿绘本时,不一定要每页都一一讲述,而应先让幼儿自己动手翻阅,摸一摸、看一看,让幼儿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疑问,然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或适当的语言帮助他们进行整个故事的连贯阅读!

四、立足实际生活,拓展绘本

绘本不光光是一个故事教学,里面蕴含着很多价值。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绘本内涵都带给孩子。教师要密切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幼儿直接经验对接,拓展绘本教学。

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的是随着小主人公约瑟的渐渐长大,他爷爷为他缝的毯子由于陈旧,他舍不得扔,爷爷一次次把料子变成外套、背心、纽扣的故事!隐喻了现实生活中有些幼儿不节约的现象,让孩子在成长中懂得节约和创造的重要!类似的绘本还有《小蜡笔头》《怕浪费婆婆》《鬼鬼盯着你》《水的故事》。《小熊不刷牙》则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应该养成刷牙的好习惯,故事中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把幼儿的心理活动寄托到动物身上,从动物口中讲述出来,更易于幼儿接受。

又如,一系列渗透爱的教育的绘本《彩虹色的花》《永远永远爱你》《树爷爷》《彩虹的尽头》《我和妈妈的宝贝》《好啦好啦》《别打扰我吃饭》《相拥而眠》《雨中的小红伞》等,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爱”,表达“爱”,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了解“爱”,懂得“爱”,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在进行绘本教学前,教师要立足绘本,着眼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前思慎想,采用适合绘本、适合幼儿的表现方式进行解读、探究、感悟,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绘本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幼儿和绘本产生共鸣,用“心”为绘本教学领航,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