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儿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儿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1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65-01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重症腹泻并发吐可致大量体液丢失,出现脱水、酸中毒及低血钾,是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需寻求防治腹泻的有效措施。3月龄~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婴幼儿胃肠道生理和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胃液及消化液相对较少,胃肠道的抵抗力差,而此时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病程一般可持续3~9 d,每天腹泻次数在10余次至数十次不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患儿会出现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病毒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现将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2例患儿,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腹泻,符合全国腹泻诊断标准[1]。男160例,女152例;年龄<1岁者68例。所有患儿均食欲不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4~10次/d,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奶瓣及泡沫。其中56例患儿伴发热,体温38 ℃,精神不振伴烦躁,皮肤弹性略差。入院后经综合治疗及护理,患儿均治愈。

2 护理

2.1 饮食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乳食勿过饱,勿进难消化食物。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控制饮食,适当减少乳食,频繁呕吐者应禁食8~12h,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少量易消化的食物。初愈后应注意调摄饮食。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的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吐泻严重者暂时禁食8~12h,以利肠道休息。禁食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临床实践证明,早期进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恢复早,体质量增长快。特别是免疫力减弱、腹泻、迁延不愈的患儿,宣传早期进食的好处是护理腹泻患儿的重要内容。

2.2 食疗验方:应在病情稍缓,呕吐症状控制后试用。

2.2.1 胡萝卜泥:用料:胡萝卜适量。做法:将胡萝卜洗净,去除须根,蒸熟或煮熟捣烂成泥喂服,每日50~100g,分次。胡萝卜味甘性平,有健脾,助消化之功,含有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脂肪、糖类,并含有大量果胶,有收敛和吸附作用,可抑制肠道蠕动。

2.2.2 栗子仁糊: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喂服,每天空腹食用1~2次,连服3~5天,栗子味甘、咸、性温。补肾强腰益脾胃,止泻,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脂肪酶等成分,可补中气,实脾止泻。

2.3 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腹泻,幼儿出现食欲不振、哭闹、烦躁,家长心情紧张,不知所措,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配合。对于患儿也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2.4 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和气味:母乳喂养时,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均呈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略带酸味, 3~5次/d;牛奶喂养时大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可混有白色奶凝块,臭气较重;消化不良时大便呈黄色或绿色,次数较多,粪便与水分开,如蛋花汤样;病毒性肠炎时大便次数多,黄绿色水样便或米汤样便,或夹有黏液,无臭气;细菌性肠炎大便多腥臭,黄绿色有黏液或蛋花汤样;真菌性肠炎大便黄稀多泡沫,时呈豆腐渣样,带黏液。

2.5 观察低血钾表现:低血钾常发生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及听诊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T波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S-T段下移和(或)心律失常,提示有低血钾存在,应及时补钾。补钾时应注意有尿或入院前6h内有尿方可加钾,浓度不能超过0。3%,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导致高钾血症,危及生命[2]。

2.6 加强体温的观察及皮肤护理:根据病情测体温4~6次/d,体温升至39 ℃以上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降温后30~60min测量体温,并作好记录。保证摄入充足水分,既可祛除体内毒素,还可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出汗后,要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

2.7 及时补充液体:脱水常是急性腹泻死亡的原因,合理的液体补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静脉通路的准备:为了保证药物及液体及时输入患儿体内,选用留置针,腹泻患儿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较高,容易引起血管外渗。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的患儿要求补液速度快,使用留置针可以保证一定的输入速度。小儿补液时往往躁动不安,留置针可以避免穿破血管。

(2)输液速度:根据脱水程度、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快速扩容。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临时调整、因人而异”的原则。

2.8 加强基础护理臀部护理:由于患儿腹泻次数增多,应勤换尿布,做到一湿即换。便后用清水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的发生。若有红臀,局部涂油膏或麻油,减少刺激。口腔护理:呕吐患儿应多喝含碳酸氢钠开水,防止发生鹅口疮。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首先应该实行母乳喂养,母乳不仅温度适宜,营养全面,还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成分,有利于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其次,孩子的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每次吃东西前都要给孩子洗手。家长外出归来不应伸手就去抱孩子,应先脱去外衣,洗净双手,洁面去尘。孩子对玩具常常是连玩带啃,因此对孩子的玩具也应经常清洗。如果孩子得了秋季腹泻,属于病毒性感染,因此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除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外),否则容易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另外,由于幼儿肠壁发育尚未完全,也不要使用成人惯用的止吐或止泻药。止泻药是通过麻痹肠道蠕动来达到止泻目的,这样会使原本不能消化吸收的刺激物渗入肠壁组织,延迟恢复时间,造成长期腹泻或过敏。因此,应请医生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总之,全程耐心、细致的个性化护理,使患儿在受到精心治疗、护理的同时,可以让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康复、家庭护理知识,密切了解护患关系,满足了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护士不仅能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且在提高疗效、整体护理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98-999

篇2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支气管哮喘;小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74-0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气促和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1],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目前我国儿童的哮喘发病率约为0.12%-3.34%[2],位于儿童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首位,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虽然该病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适当有效的手段得到预防和控制。根据近年来文献的报道结合我院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一系列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儿科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了哮喘的发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15岁,平均6.5岁,病史1.0-5.0年,其所有患儿均符合2004年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修订的诊断标准,按照入院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2 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儿按照以下事先制定好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儿科常规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

1.2.1 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即对其成长的环境,患儿心理及性格特点、患儿家长掌握的哮喘知识进行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支气管哮喘具有突发性,哮喘发作时患者情绪紧张、烦躁、恐惧,而不良情绪常会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应尽量让患儿保持平静的状态、放松呼吸、分散注意力、关心体贴患儿。

1.2.2 环境与饮食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就是有特定的过敏原,在护理工作中应避免让患者接触过敏原,收治哮喘患儿病房需专人护理,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新鲜,湿度、温度适宜。不宜在室内放置花草,不宜用羽毛枕头,应避免房间尘土飞扬或吸入刺激性物质或食入易产生过敏的食物而导致哮喘的发作。在饮食上首先要让患者避免食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物,如海鲜、生冷食物等,以免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同时饮食应视患儿具体的情况给予个体化的饮食交待和监督患儿进食不宜过饱让患儿多饮水,因为哮喘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很大。在发作期间应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1.2.3 适当运动 每天督促患儿起床,参加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乒乓球等,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机体抵抗力。

1.2.4 对患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其认知能力有限,并且多依赖于家长,因此家长的观念和对疾病的认识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做好父母的工作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3]。定期给患儿家长进行哮喘知识讲座,让其认识到各项治疗工作的必要性,让其多与患儿进行沟通,帮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要家长反复演示练习吸入剂的使用方法,以保证出院后发病时能及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1.3 评价方法 将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的两组患儿随访一年,按急诊发作次数、症状改善情况(肺部哮鸣音、喘息症状、精神状态)、呼气峰值流速(PEF)、患儿家属满意度及生命质量评分(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life of questionnaire,PAQLQ)进行归总,观察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并分级如下,Ⅰ级:急诊发作次数无减少,肺部哮鸣音无改善,喘息症状无好转,患儿精神状态一般,PEF无明显改善,家属不满意。Ⅱ级:急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部哮鸣音及喘息症状改善明显,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PEF改善明显,家属比较满意。Ⅲ级:基本无急诊发作,肺部哮鸣音、喘息症状基本消失,患儿精神状态好,家属满意。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软件,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哮喘患儿急诊发作次数、症状改善情况、PEF对比情况,观察组在急诊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肺部症状改善情况及PEF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两组哮喘患儿在生命质量评分及家属满意度对比情况,观察组在生命质量评分及家属满意度上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3 讨 论

3.1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势头,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狭窄可逆性的气道堵塞,以及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发作,减轻哮喘发作时的症状,预防气道发生不可逆阻塞,避免发生呼吸衰竭,随着疾病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患儿及家长对就医环境及护理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传统的护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对治疗的需要。为了更好提高哮喘患儿护理质量,我们采用预见性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的护理,使护理模式从出现问题后被动解决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前给予干预措施。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后对比传统护理,患者不仅在症状改善程度,哮喘急诊发作次数上要明显好于传统护理,患儿生命质量评分及家属满意度也明显优于传统护理。

综上所述,通过对支气管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极大的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及患儿的生命质量,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运芳.综合干预对哮喘患者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17-19.

[2] 刘俊娟,李淑贞.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1(1):9.

篇3

【关键词】舒适;护理模式;护理程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4 00例, 男232 例, 女168 例,年龄0 -6 岁; 头部静脉留置针110 例, 手部静脉留置针186 例, 足部静脉留置针104 例。符合下列条件:入院前未经静脉穿刺输液;血管弹性正常。

随机分为对照组200 例,男116例, 女84 例;观察组200 例,男116 例, 女84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例、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 05 )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根据0-3 岁和4 -6岁两个年龄段小儿自制舒适度量表进行测试评价:;-患儿先后相对比较提高的数值均≥2分认为提高舒适度有效, < 2 分认为舒适度提高无效。患儿及家长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儿出院前进行问卷检查。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比较, 见表1。

3 舒适护理

3.1 操作前有效沟通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有细致耐心的解释。先向家长讲解留置针的优点, 它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同时还便于抢救危重患儿及随时用药。亲切的交谈、温柔的话语可以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信任感,使家长易于接受。对年长患儿, 护士可通过哄、抱等亲密接触消除患儿恐惧心理, 对其进行鼓励、表扬, 从而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起到有效的安抚作用。

3.2 充分的环境及用物准备 进行留置针操作的治疗室应光线充足,室内装饰应具有小儿特色,如室内有卡通贴画,颜色应柔和,并可播放儿歌、儿童故事等。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使患儿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感到轻松、舒适。同时用物准备一定要充分,并于操作前进行一次认真核查,减少患儿及家属等待的时间。

3.3 严格遵守留置针操作程序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过程中, 一边与患儿及家长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对小婴儿可采用逗引或听音乐的方式), 一边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时要稳、准, 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因留置针一般留置3 -5d , 需用透明的、透气性好的无张力粘贴,并在穿刺部位用自粘弹性绷带固定, 以免患儿烦躁哭闹时拔出留置针。熟练的操作技术, 充分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可减轻穿刺造成的创伤, 从而减轻疼痛。可给患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减轻患儿的畏惧心理, 取得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及家属的不愉快程度。

3.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固定完成后,护理人员应注明留置时间,并签名。告知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约35d, 注意观察局部血管的变化。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若有哭闹及时告知护士。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勤巡视病房,仔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及输液畅通情况,特别是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时更加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液体外渗。同时对患儿的输液情况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做到持续有效的观察。每次输液完毕用10 U/ L的肝素液5 ml 封管, 对有出血倾向者采用5 ml 生理盐水推注封管。封管采用脉冲式推注法。

在取出留置针时,先用酒精棉球湿润, 以免给患儿带来疼痛。拔针时先以碘伏棉球消毒针眼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敷贴按压针眼,嘱患者顺进针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压, 时间5分钟以上 , 以免出血或淤血, 影响下次穿刺。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 均符合《儿科学》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男68例, 女32例;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6.8±1.3)岁;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50例)和参考组(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参与对比。

1. 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在得到抗感染、吸氧、平喘等治疗后, 采用0.5~1.0 mg布地奈德混悬液添加0.25~1.0 mg硫酸沙丁醇添加2 ml氯化钠溶液, 注入雾化器中, 使药液雾化, 保持6~8 L/min氧气流量, 患儿采用半卧位后侧卧位, 于雾化吸入, 10~20 min/次, 2次/d。

1. 3护理方法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操作, 使用雾化装置。

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①吸入前护理。患儿吸入前时, 需将痰液彻底清除, 确保患儿以通畅的呼吸道进行吸入, 使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位置。定期清理雾化吸入装置, 及时消毒,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②吸入时护理。患儿在吸入时, 正确连接和使用雾化装置, 合理调节氧气流量, 每分钟保持在6~8 L, 雾化时间要

1. 4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肺部哮鸣音减轻;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文中所有数据, 采用( x-±s)表示计量资料, 以t检验,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

2结果

2. 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参考组总有效率为84%, 组间对比(P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25 22 3 94

参考组 50 18 24 8 84

χ2 5.26

P

2. 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14.3±2.1)d, 参考组住院时间(21.5±2.4)d, 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26例, 基本满意20例, 不满意4例, 满意率为92%;参考组满意17例, 基本满意23例, 不满意10例, 满意率为80%;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5

【关键词】 治疗依从性;哮喘;儿童;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77

哮喘在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 使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时, 哮喘属于一种发作反复、根治效果较差的顽症, 患者需要常年用药,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治疗效果也不确切, 且患儿因治疗依从性较差, 治疗效果更差, 从而对患儿可能造成更为长久的身心危害[1, 2]。本文研究中, 通过对本科收治的72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并与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72例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44例哮喘患儿, 全部患儿的诊断过程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全部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72例。对照组男42例, 女30例, 年龄3~11岁, 平均年龄(4.9±2.1)岁;干预组男39例, 女33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4.8±2.5)岁。全部患儿均无语言、智力及神经系统障碍, 无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患儿, 无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功能障碍。患儿监护人均配合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两组患儿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儿均予以注射糖皮质激素及茶碱类药物, 并予以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吸入性等治疗措施,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儿采取哮喘患儿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在对照组患儿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心理护理、生活方式干预护理、健康指导教育及家庭护理干预等措施。具体包括:① 一对一心理护理:护理工作者需要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观察, 并与患儿及监护人加强沟通, 通过通俗的语言将患儿的哮喘病情告知患儿及监护人, 并提高其治疗的积极心态, 从而有勇气去配合后续治疗的进行。②生活方式干预护理:要求患儿及监护人能保持轻松的心态, 并积极的面对生活, 对健康饮食进行指导, 勿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多饮水并食用清淡食物;减少和避免灰尘和花粉等致敏物质, 保持生活环境空气流通、清新;嘱患儿提高身体素质, 合理运动, 加强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安排起居, 劳逸结合, 并对季节温度的变化加强关注, 从而对呼吸道感染进行尽早的预防。③健康指导教育:采取讲座宣教的方式对哮喘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从而使患儿及监护人能对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有更深的认识, 并了解如何采取气雾剂对哮喘进行控制。④家庭护理干预:哮喘患儿因存在抵触心理, 从而对治疗和护理过程存在反抗或逃避态度, 因此, 护理工作者应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 并与之加强交流, 使之了解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 并在患儿出院后定期对患儿治疗情况进行随访。

1. 3 观察指标 对全部患儿6个月后进行电话、门诊或家庭随访, 并从患儿遵医服药、掌握药物吸入、疾病认知达标[4]及复诊情况来比较两组哮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遵医服药、掌握药物吸入、疾病认知达标比率及复诊率分别为72.2%(52/72)、68.1%(49/72)、63.9% (46/72)、95.8%(69/72);干预组患儿分别为97.2%(70/72)、94.4%(68/72)、91.7%(66/72)、68.1%(49/72);干预组患儿在遵医服药、掌握药物吸入、疾病认知达标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7.38、16.46、16.07, P

3 讨论

哮喘因反复发作, 且根治难度大, 给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危害。一旦发作时, 患儿的精神负担加重, 从而对治疗产生一定的抵制和反抗情绪[5]。临床上通常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 效果较为满意, 但需要患儿配合药物的使用才能对哮喘病情进行较好的控制, 因此, 提高哮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关键[6]。

本文研究中, 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中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使其减少负面情绪, 并提高了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从而使治疗能够延续进行,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蓝莹.延续护理对哮喘患儿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4):1291-1293.

[2] 周莉, 韩春晖, 马鸿雁, 等.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70-72.

[3] 尹力平, 杨娟, 杨春香,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哮喘患儿疗效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5):98-99.

[4] 贾云巧.雾化吸入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舒适度及病情康复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7):1696-1698.

[5] 梁渝, 彭佑群.小儿哮喘68例临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3):438-439.

篇6

【关键词】 整体护理干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胃大部切除术;急诊

本文将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此类患儿的临床效果,为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患儿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35±1.17)岁。按照抽签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措施,热情询问患儿需求并尽量满足,为患儿及其家属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将要实施的治疗措施,使患儿及家属消除紧张、恐惧心理。②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疾病自信心,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儿治疗,使患儿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③术前指导患儿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以便顺利完成手术。④术后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手术情况,消除其由于过度担心治疗效果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⑤术后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护理人员立于患儿左侧,手伸展后放于患儿腹部右下方,以顺结肠方向上下按摩推揉,待腹部肌肉放松后交替按压,目的在于促进患儿腹部内肠容物流通,2次/d。⑥术后足部按摩,将患儿双脚浸泡于温水中并持续按摩其双足底部小肠、、结肠等反射区,促进上述反射区血液循环,最终达到促进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等目的,水温以39~42℃为宜。⑦为患儿及家属讲解良好生活习惯重要性,使其改正以往不良生活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患儿大多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1]。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

研究显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患儿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胃功能将受到一定抑制,因此患儿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关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等肠麻痹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还可表现为恶心、烦躁、呕吐、易怒等,不利于其术后尽快恢复健康。因此,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对患儿术后减少并发症以及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研究可知,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后,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发生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不利于患儿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因此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此类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过程中,加入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将显著缩短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有利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最终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整体干预措施,可使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临床疗效及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萍.小儿十二指肠溃疡误诊1例.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23): 125.

篇7

【关键词】  小儿 心脏直视术后 呼吸道管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多需要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由于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等因素。容易产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稠、不易排出;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通透性改变,气道分泌物增多;手术过程中的低温麻醉又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有效通气量减少,导致缺氧,所以呼吸道护理是小儿心脏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室间隔缺损27例,房间隔缺损20例,法乐氏四联症8例,法乐氏三联症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2岁。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手术。

        2 呼吸道护理

        2.1正确使用机械通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在围手术期诸多因素均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因此,绝大多数心脏直视手术患儿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辅助通气,以利于安全度过手术早期的危险期[1]。选择适合患儿的呼吸机及其管道,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设置呼吸机工作参数:(1)本组60例均采用定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模式,潮气量一般为 10~12ml/kg,频率为18~35次/分,吸入氧浓度(fio2)30%~40%,气道压力<30mmhg。(2)加温湿化:湿化罐的温度为30~37℃, 良好的吸入气温度与湿度能保持呼吸道粘膜纤毛正常排除分泌物的功能[2]。一般以管道内壁附着密集的小水珠为湿化适宜。(3) 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 定期检查呼吸回路, 各接头处有无松动,严防插管脱出、扭曲、受压、堵塞,管道中的积水应及时倾倒。(4)应用呼吸机监测要点:除术后需监测的一般生命体征外,要重点观察患儿胸廓活动情况,两侧胸廓活动是否对称,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患儿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气道压力、呼吸频率等。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各参数。

        2.2气管插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是患儿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护理不当会直接威胁患儿生命。患儿进入icu,护士要与麻醉师共同检查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听诊双肺呼吸音,判断插管的深度,必要时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的深度,记录外露插管长度,以便各班核对。因婴幼儿气道短,吸痰或躁动等原因易使气管插管脱出或过深,必须妥善固定以防止其脱出,我科采用寸带固定的方法,取50~70cm长,2~3cm宽的布胶布,自耳后绕颈部至气管插管处交叉固定插管和牙垫,耳后至颈部的胶布黏上相同宽度的布带子,这样胶布不会黏上颈部皮肤或头发。适当约束双上肢,防止患儿拔管。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因清醒的患儿几乎都不能耐受气管插管,适当镇静使患儿安静易于接受治疗,保持插管位置正确,以免躁动引起耗氧量的增加和气管粘膜的损伤。 

      2.3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小儿气管短、管腔狭小、肺泡弹性差、体外循环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分泌物增多,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一般在患儿病情平稳、安静的情况下,术后6-8小时开始翻身、叩背。由一名护士护住气管插管和患儿,另一名护士从下往上叩背,2-3小时做一次。可预防术后肺不张,利于痰液的清除。正确评估是否需要吸痰,吸痰时,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质地不可过硬,其内径要小于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半。必须由有经验、技术熟练的两名护士操作,一人膨肺,一人吸痰。研究显示[3]:开放式吸痰后给予肺膨胀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吸痰后的低氧血症。吸痰时动作轻柔,严格无菌,负压适中,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0秒,吸痰前后应用纯氧。并观察痰的颜色、形状、量,做好记录。所有操作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停止。

        2.4拔管指征及拔管后护理

        2.4.1拔管指征 患儿神志清醒,精神状态好,呼吸循环稳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合适或停用,动脉血气正常、无活动性出血、x线胸片无严重肺部并发症,可考虑脱机拔管。拔管前准备呼吸囊、气管插管、喉镜等抢救器械和药物,以随时准备重复插管。酌情使用地塞米松0.3mg/kg,预防喉头水肿。拔管后立即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密监测呼吸系统功能。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面色、唇色、指端有无紫绀;听诊两肺呼吸音;及时查动脉血气等。如患儿出现烦躁、心率增快、鼻翼煽动、呼吸浅快、进行性氧分压下降或 paco2升高,应尽快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4.2胸部理疗,促进排痰  ①雾化吸入 对气管插管时间长或者疑有喉头水肿者在撤机后,立即常规用0.9%氯化钠溶液10ml+肾上腺素0.125mg , 面罩雾化吸入, 有利于湿化呼吸道,减少支气管痉挛及肺部并发症。本组2例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治疗后好转②翻身、拍背  拔除气管插管后让患儿取半卧位,每2小时协助患儿翻身拍背,鼓励患儿深呼吸、有效咳嗽。咳嗽时可用手按住患儿胸部切口,防止过度震动而引起患儿胸部切口疼痛 ,导致患儿不敢咳嗽排痰。对于不会咳嗽的患儿,可定时按压胸骨上凹刺激咳嗽。一般在餐后1-2小时后进行,固定和保护好各种导管,要掌握力度,避免对病人造成损伤,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密切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 

        3 小结

        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心病是挽救患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在麻醉、体外循环和手术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周到细致的呼吸道管理是心内直视手术后重要的监护内容之一,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术后实施正确的机械通气、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拔管后的护理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参 考 文 献

        [1]刘晓红.循证护理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 (5):23. 

        [2]李艳鑫.小儿心脏直视手术呼吸道护理[j].医学论坛杂志,2006,27(2):93.

篇8

关键词:  小儿 心脏直视术后 呼吸道管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多需要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由于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等因素。容易产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稠、不易排出;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通透性改变,气道分泌物增多;手术过程中的低温麻醉又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有效通气量减少,导致缺氧,所以呼吸道护理是小儿心脏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室间隔缺损27例,房间隔缺损20例,法乐氏四联症8例,法乐氏三联症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2岁。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手术。

        2 呼吸道护理

        2.1正确使用机械通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在围手术期诸多因素均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因此,绝大多数心脏直视手术患儿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辅助通气,以利于安全度过手术早期的危险期[1]。选择适合患儿的呼吸机及其管道,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设置呼吸机工作参数:(1)本组60例均采用定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模式,潮气量一般为 10~12ml/kg,频率为18~35次/分,吸入氧浓度(FiO2)30%~40%,气道压力<30mmHg。(2)加温湿化:湿化罐的温度为30~37℃, 良好的吸入气温度与湿度能保持呼吸道粘膜纤毛正常排除分泌物的功能[2]。一般以管道内壁附着密集的小水珠为湿化适宜。(3) 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 定期检查呼吸回路, 各接头处有无松动,严防插管脱出、扭曲、受压、堵塞,管道中的积水应及时倾倒。(4)应用呼吸机监测要点:除术后需监测的一般生命体征外,要重点观察患儿胸廓活动情况,两侧胸廓活动是否对称,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患儿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气道压力、呼吸频率等。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各参数。

篇9

关键词 高碳酸血症 物理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严重高碳酸血症是再插管的指征之一,通过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可以快速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但是再插管延长了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1],2008年5月~2010年10月对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机撤离后出现高碳酸血症的患儿在充分供氧同时辅以胸部物理治疗,允许PaCO2维持一定时期高水平再下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0月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呼吸机撤离48小时内高碳酸血症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1个月,体重3.2~8.5kg,平均5.14±1.35kg,机械通气时间62~172小时,平均105.58±29.17小时。随机分两组,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抗感染、强心、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鼻导管吸氧1~4L/分,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氧气雾化每8小时1次与地塞米松加糜蛋白酶雾化每8小时1次交替,雾化后胸部物理治疗,包括引流、叩击和(或)震颤、呼吸锻炼、指导有效的咳嗽、机械吸痰。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治愈标准:⑴观察组:①鼻导管吸氧1~2L/分,无呼吸困难,血气分析示PaO2>10.7kPa(80mmHg),PaCO2<6.67kPa(50mmHg)。②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稳定,无神经系统并发症。⑵对照组:呼吸机撤离顺利,48小时内无再插管指征,余指标同观察组。

观察指标:治愈率,高碳酸血症持续时间(PaCO2降至50mmHg以下的时间),ICU滞留时间(高碳酸血症出现至出ICU时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 检验。

结 果

观察组中1例呼吸困难加重,Ⅱ型呼吸衰竭,1例合并心功能不全,均给予气管插管。对照组1例呼吸机撤离失败。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高碳酸血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但ICU滞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讨 论

小儿呼吸道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易于发生充血水肿,黏性分泌物增多,且缺乏主动的咳嗽排痰,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高碳酸血症。严重高碳酸血症是再插管的指征之一。机械通气通过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可以快速降低PaCO2,并且通过吸痰和支气管镜等操作可以快速纠正气道梗阻原因。但是再插管延长了呼吸机使用时间,增加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并且再次撤机后仍然面临喉痉挛、喉水肿、排痰困难等因素。

婴幼儿心脏术后肺炎和肺不张是常见的并发症。肺不张的发生使肺通气量和顺应性下降,肺部感染致痰多,拔管后患儿衰弱,咳嗽无力,痰液堵塞气道,肺通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胸部物理治疗通过胸部的叩击和震颤可以使粘稠的分泌物松动并随着气流向总支气管移动,通过引流和反应性刺激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机械吸痰,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从而降低呼吸道阻力,改善通气,使呼吸肌收缩、扩张良好,增加肺顺应性,促进肺复张;减少细菌的侵袭力,缩短肺部感染病程,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不张和肺炎的防治取得很好的疗效[2]。

胸部物理治疗可能诱发气道痉挛,而痉挛性因素也是引起高碳酸血症的原因之一。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要呼吸机支持,尤其小年龄、低体重儿,依赖长时间机械通气,拔管后易发生喉痉挛、喉水肿、声门下水肿;体外循环炎性介质释放,气道黏膜水肿,小气道痉挛,气道高反应性。布地奈德配伍沙丁胺醇雾化能减轻炎症渗出和水肿,抑制内源性致痉挛物质的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降低支气管的高反应性,氧气驱动雾化更有利于呼吸肌供氧,改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及降低肺动脉高压[3]。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加糜蛋白酶有助于解痉平喘,消除水肿,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物理治疗后痰液排出。在胸部物理治疗前交替给予两种雾化,治疗后未出现气道痉挛现象,并有效缓解原有症状。

相较于机械通气的对照组,观察组高碳酸血症持续期相对延长。资料表明,pH值在7.10范围内,PaCO2持续2~3天逐渐下降是安全的[4],只要血氧饱和度正常,虽然PaCO2较高,PH较低,但仍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及无心律失常[5]。最近有研究发现高二氧化碳(CO2)对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甚至称为治疗性高碳酸血症[6]。心脏术后患儿心肺功能处于边缘状态,而CO2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强烈的脑血管扩张作用,治疗中要保证充分供氧,积极纠正低血容量,密切关注心功能状态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合并有颅内压升高(颅内损伤、出血、占位性病变)、左、右心功能严重受损或经积极改善心功能及肺部治疗低氧血症加重应果断气管插管。观察组中1例因心功能不全给予气管插管,4天后脱离呼吸机,3例出现嗜睡,给予纳洛酮及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改善通气[7],效果好,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往往营养及发育差,术后如摄入热量不足,尤其是长时间机械辅助通气的患儿,加重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感染,且呼吸肌力量不足,撤机后因膈肌薄弱,咳嗽无力,排痰困难。因此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谈林华,李建华,朱雄凯,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长时间机械辅助呼吸的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5):343-355.

2 丁文祥,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6-79.

3 张晓琼,周敏.万托林联合普米克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47-48.4 张萍.支气管哮喘危重发作并发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4(2):68-69.

5 万伟琳,华,赵时敏.允许性高碳酸血症[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3).

6 Laffey JG,Tanaka M,Engelbets D,et al.Therapeutic hypercapnia reduces pulmonary and systemic injury following in vivo lung reperfusion.Am J Respir Crit Med,2000,162(6):2287-2294.

篇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满意度;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8-01

我院神经内二科自2010年4月定为首批试点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一年多来,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增强护士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1],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同时加大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考核,患者满意度提高。

1 具体方法

1.1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士按职称、年限及工作能力分层次使用,设2名责任组长,每名责任组长下面配备2-3名责任护士,2名助理护士,每人包管6-8名病人,按照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要求,对其实施全程、连续性护理,做到8h上班,24h负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各班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细化各班工作流程。

1.2 实施绩效考核 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将日常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根据护理人员的分层、护理质量、病人的满意度、护士的基础护理、培训情况等分配奖金,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3 简化护理病历书写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专科特点将护理记录表格化,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房,观察病情,与病人沟通,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

1.4 加强业务培训 护理部组织对17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达标。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利用晨会时间共同学习《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定期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1.5 强化基础护理 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制成公示牌张贴在病房,向患者主动公开服务标准和内容。按照分级护理标准,为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洗脸、梳头、喂饭、洗脚、翻身拍背、协助大小便,为生活部分自理患者协助完成生活护理。科室建立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记录本,责任护士将自己为每位患者实施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床号、姓名、服务项目并双签名(护士签名、患者签名)。护士长随机检查护士的完成情况。

1.6 强化健康教育 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期间,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进行饮食、心理、生活起居、安全、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并根据病人的个体化需求进行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向病人发放健康小处方,科室设置健康专栏等方式向病人进行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护士在床头交接班,做治疗护理的同时,抓住点滴时间对患者进行宣教。

1.7 实施“123”服务 “1”是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一针准”。即对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前,要求护士充分评估,依据病人穿刺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承诺一针见血。“2”是两个到位。即患者首问负责到位;探视陪护制度入院宣教到位。“3”是患者床前温馨问候三句话:即“称谓+您好!今天感觉舒服些了吗?有需要帮助的吗?”

2 效果评价

2.1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护士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基础护理到位,健康教育到位,服务态度到位,使患者身心舒适,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患者满意度由开展前的92%提高到99%。同时,强化基础护理,强化健康教育,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提高了护理质量 优质护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护理部、科室强化专科护理培训、加强基础护理培训、为病人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使护士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护士能够按各项服务标准安全、准确的实施各项治疗护理,全面细致的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更加到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低。责任制整体护理,绩效考核,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带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 护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体,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转变了服务理念,由传统的“要我做”变成了主动的“我要做”;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护理模式,护士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同时对优质护理服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4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内二科多为偏瘫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很高,通过实施基础护理,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检查患者的皮肤,为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定时擦浴、及时使用气垫床,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功能锻炼指导,鼓励和督促患者坚持锻炼,增强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模式、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主动性,使患者得到了切实可见的实惠,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达到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