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防灾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震防灾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临床研究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极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状况的改善,结核病群防群治的宣传、儿童卡介苗的普遍接种预防和国家对结核病的免费优惠政策,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因艾滋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人口流动和贫困等原因,使结核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1]。据世卫组织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病人100万。目前我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在一年里平均可以传染10至15人[2]。因此,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正规全程治疗尤为重要,我所应用IGRA检测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3月-2012年10月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58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32例,肺结核26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范围19-56岁;将我院25名医护人员作为隐性结核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范围24-57岁,将32名新兵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男23名,女9名,年龄范围18-25岁。以上研究对象经检测HIV均为阴性,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 2 检测方法与试剂(1)结核分枝杆菌干扰素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结核分枝杆菌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PCR)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普尔普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结核抗体检测胶体金法,试剂盒购于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3)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结核菌素为北京高科生命科学技术公司,PPDRT23 制剂,20个国际结素单位/mL。以上检测方法均严格按照各自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1 活动性结核组的检测结果 IGRA与结核抗体和TST的结果比较,IGRA检测阳性率明显比其他两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P
2.2 潜伏性结核感染检测结果的比较 对隐性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3种不同方法的检测,IGRA的 阳 性 率 明 显 低 于 结 核 抗体检测和 T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结核病的疫情仍然严峻,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早采取诊断、规范治疗尤为重要。临床上诊断结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测,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只能发现疑似结核,要进一步确诊还得需要病原学检测,目前病原学的主要检测方法有痰涂片分析、结核抗体检测、TST、结核杆菌基因扩增和结核杆菌培养等,以前3种方法诊断简单、易操作、时间较短,已被广泛应用。现在采用IGRA诊断结核在临床上更具有特异性。
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是结核菌感染的主要免疫反应,其作为细胞介导反应的一部分,T淋巴细胞会被结核菌抗原致敏,而这些抗原再次受刺激时,致效应T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因子γ干扰素[4]。而IGRA正好通过加入结核特异性抗原ESAT26和CFP210,在全血中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刺激特异性Th细胞产生IFN-γ,在37 ℃体外培养16~24h,然后检测培养液中的IFN-γ含量,以此来判定体内结核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强弱[3],从而能够间接判断出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的感染状况。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在活动性结核组中,IGRA的敏感性为89.66%,特异性为97.69%,临床许多资料也证实这一点[3-5]。IGRA检测、结核抗体检测和TST的阳性率分别为89.66%、53.45%和70.69%,经统计学分析,IGRA与其他2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目前我国结核病发病仍然增高的趋势下,为临床及早诊断、早期足量全程治疗提供依据,IGRA操作简单易行,快速准确,且对潜伏期结核感染者诊断起到辅助提示作用,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多池,黄守凤,郭爱珍.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10):1317-1319.现代预防医学
[2] 郭华,王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临床应用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15-5917.
[3] 张华,黄圣文,罗振元.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体外释放定量试验诊断结核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898-1899.
[4] 蒋英,张胜男,黄小玲等.γ-干扰素释放试验用于结核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2012,21(13):88-90.
篇2
Abstrac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rural construction disasters cause serious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Rural 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that rural 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s weak,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rural 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t las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trategy to improve rural 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关键词: 村镇建筑;村镇灾害;防灾减灾不足;防灾减灾对策
Key words: rural architecture;town disasters;lac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disaster-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2-02
0 引言
我国灾害的总体特点是: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缺乏科学规划、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等原因,村镇建筑面对灾害抵抗能力比较脆弱。村镇建筑一旦在灾害作用下破坏或失效将会造成甚至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而且灾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村镇建筑防灾问题应该得到我国社会高度的关注。据《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1],目前我国总人口为13.86亿,其中村镇人口数为9.3亿,村镇人口约占67%,提高村镇建筑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关系到我国9亿多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中,村镇地区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因此,降低村镇建筑物灾害风险、提高建筑物防灾减灾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
1 我国村镇灾害种类及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是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火灾等灾害多发国家。实践表明,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乡镇。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和财富的集中,一旦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的袭击,在缺乏有效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不同村镇在防灾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与城市相比,村镇灾害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灾害发生概率大;②灾害对村镇居民影响大;③房屋是村镇灾害最大的承灾体;④选择不科学,次生灾害严重。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村镇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制约。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村镇的房屋,在遭受到烈度为6度地震的影响时,就有相当部分的房屋产生开裂,在烈度8度地震影响下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倒塌[2]。
2 我国村镇建筑基本情况
我国村镇房屋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民居仍为传统的土木砖石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但在设计建造上大多不规范,其圈梁、构造柱的截面、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随意性较大。
农村房屋的建造,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不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格调基本一致,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根据其承重材料和承重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土木和土生墙体承重房屋;砖土、石土混合承重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砖土结构承重房屋;石结构房屋;砖砌体房屋。
3 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屋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灾害面前抵抗能力很差,虽然比起以前无人重视现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村镇建房全过程缺乏专业性指导,传统的做法对防灾不利 多数村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房屋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施工技术落后、建筑材料强度偏低、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薄弱,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措施。另外,一些民居的选址还是依照传统迷信选择随意,不能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象等因素,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3],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必然造成严重灾害。
3.2 村镇建筑普遍未按抗震要求进行设计或设防不足,对地震灾害预防考虑不全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建房财力有限,农村房屋的抗震防灾要求没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大多数农民按照传统的方式建房,建筑材料差,结构简单,没有考虑房屋的抗震措施,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比较差。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或构造柱过小,所用钢筋过细等,因此房子的整体性能较差,这样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使得房屋往往在小震作用下就会造成破坏。无数研究表明: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建筑物确实有很大关系,汶川地震时死伤的绝大部分人并非“震死”而是房屋倒塌后砸死的,而财产损失有一大半集中于损毁的房间中[4]。
3.3 我国农村民居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建造方法缺乏指导规范 村镇民居基本上都是私有私建,大部分没有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就进行建设,缺乏统一的建筑规划。而且我国现行的大多数规范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对农村民居不太适用。另外,比如对一些地震多发区,也只是针对城镇进行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忽视了农村的防灾减灾的重视,一旦灾害发生,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4 国家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灾前资金投入少,缺乏相应的防灾推进机制 目前在村镇房屋防灾减灾方面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灾前村镇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如云南省自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以来发生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2次,国家和地方用于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费用分别为11.49亿元和15.47亿元。如果这些经费用于震前对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对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发挥重大作用,也不会使村镇建筑在灾害面前显得这么不堪一击。
3.5 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作为防灾减灾的客体,我国村民对于防灾减灾认识程度不够。很多村民没有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觉得灾害离自身很远,威胁不到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建房时按照固有习惯,基本不会考虑防灾措施,相信“风水”迷信但是不相信科学,最主要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在建房时持有能省则省的态度,不注重施工队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这样就造成了建筑物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 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改进措施
根据我国村镇灾害的特点和村镇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防灾减灾建议使村镇建筑防灾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1 重视村镇建筑抗震设计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房屋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避免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②要重视墙体的整体性。砖混结构要注意布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③对木结构房屋,要注意提高木屋架、木檩条屋盖的整体性等。但是村镇自建房屋居多,一般没有严格的建筑和结构设计,需要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出版一些适合各地特色的标准村镇建筑图集,供建筑房屋时参考选择。
4.2 培训专业施工人员,规范村镇建筑施工 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房屋的抗灾性能。但是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建设房屋时凭经验行事,缺乏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因此要重视对村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向他们宣传新技术、新施工对房屋建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
4.3 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防御自然灾害长效机制 政府加强对村镇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村镇技术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的质量监管,建设抗震、防台风等防灾示范工程。要进一步加强村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把村镇防灾内容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如台风多发地区要适当提高农村医院、卫生所、学校等公共场所的设防标准,为村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发适于各自村镇特点的建筑防灾减灾的新技术,提高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性能。
4.4 建立、完善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织机构 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村镇防灾能力的基本需要。因此,可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室,乡镇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配置一定数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如村镇建设工程师,助理员、质量监督员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方面对农房在审批、施工、验收、发放房产证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向农民宣传房屋防灾技术,为农民新建房屋的防灾设计和已有房屋的防灾加固措施把关。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要将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的要求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建设系统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要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系统的防灾抗灾先进人物和事迹。
5 结束语
通过我国村镇建筑所受灾害的回顾以及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尽快把防灾减灾意识提上日程,尽快将农村房屋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提高农村房屋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2007年城市、县镇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EB/OL]..2008-06-23/2010-07-04.
[2]葛学礼.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1),43-48.
篇3
关键词:村镇;建筑;防灾;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对相关部门已经提出村镇建筑防灾的要求,实践中证明,我国村镇房屋遭受6度地震时就会有开裂现象产生,当遭受8度地震时就会有部分房屋倒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虽然在防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防灾对策。
1.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存在的问题
1.1法规体系没有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村镇建筑质量安全、防灾能力、村镇规划的法律可以分为两类:(1)大多数村镇建筑不在法规制度的监管范围。临时性建筑、总投资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工程称为 “限额以下工程”。就目前而言,我国村镇绝大多数的建筑都属于限额以下工程。而现行的很多法律制度都将限额以下工程排除在外,例如,《关于加强村镇建设防震防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从而导致绝大多数村镇建筑缺乏约束。(2)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强。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针对村镇规划和防灾建设,但是没有将其落到实处,缺乏应有的处罚措施,对村镇的约束力较差。
1.2建房主体缺乏科学性
(1)居民防灾意识较差。大多数的村民根本没有防灾意识,在建造房屋时只是按照以往的建房方法和习惯进行,根本不考虑采取防灾措施。村民对政府的监管工作持排斥态度,相信风水不相信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因为经济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村民采取能省则省的原则,使得建房质量很难得到保证。(2)村镇建房全过程缺乏专业性。村民在建房的各个环节上都缺乏专业。例如,选址上,村民缺乏对地质情况、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一味地研辈的习惯;设计上,大多都是按照自家以前房屋进行,不考虑抗震设防;施工上,施工人员都是缺乏专业技术的村民,施工技术水平较低,房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1.3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1)基层管理机构达不到预期管理效果。村镇建设的管理机构管理力度不够,村镇干部兼任村镇建筑的监管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村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兼任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紧松交替现象;兼任使得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2)房屋选址批复不严格。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城市建筑的规划,而将村镇建筑的规划忽视掉,导致我国村镇建设过渡自由化。(3)投入防灾方面的资金比例小。国家对村镇的资助,村镇管理机构基本上都将其用于灾后的重建和救援上,用于灾前防灾的很少,事前工作做得不好,仅仅靠事后来进行防治。
2.村镇建筑防灾对策研究
2.1利用法律法规力量,规范农村建筑防灾减灾工作
全面推进将村镇民居纳入相关法律监管范围。针对将限额以下建筑排除在外的法律,将我国村镇中大部分民房纳入相关法律的监管范围,赋予基层管理组织一定的执法力量,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只有依靠法律的效力及约束力,基层管理的效力才能最大化发挥,相关细则的推进才能深入村镇居民。
2.2加强宣传教育及培训,普及防灾意识及知识
(1)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及责任意识。总所周知,日本的防灾意识比较强,并且他们拥有先进的防灾技术,因此,我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向村镇人们普及防灾知识,提高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意识;经济条件允许的村镇,组织全村防灾演习活动,培养村民在灾害来临时不慌乱,知道如何规避与救助;防灾意识从娃娃抓起,在灾害多发的村镇,学校中增加防灾知识及自救相关课程。(2)加强对村镇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房屋抗灾性能直接由房屋的施工质量决定。针对村镇施工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进行这一现状,组织对村镇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他们对房屋建筑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有重点进行,从而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2.3加强村镇建筑全过程的专业性
(1)完善细化标准图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大多数村镇己有标准设计图集,但在村民建房中的普及率不高。标准图如果不够详尽,对房屋安全保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聘请专业人员完善并改进当地的标准图集十分必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民在专业性上的欠缺。同时,对建房者进行通用图集的培训更有利于标准图集的普及与应用。(2)加大专业人才的在农村防灾方面的投入。解决农村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有两个路径,其一是大力培养建筑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将建筑专业延伸到农村。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达到预期目标,并且目前村民的经济情况也存在着购买力上的局限,收费性质的有偿服务的接受度差。其二就是通过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村镇建筑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与城市相比,村镇在政府监督、经济发展以及法规等方面都不够全面,当村民遭受破坏性灾害时,村民的人身和经济将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村镇建筑防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着重对村镇建筑防灾对策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能力以及减少人身和经济损失提供了良好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慧娟. 关于提高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5, (14) .
篇4
第一条为加强对城乡建设、工程建设抗御地震灾害(以下简称抗震)工作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上述地区进行城乡建设、工程建设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抗震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方针。
抗震计划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分别组织实施。
第四条抗震工作的任务:贯彻执行抗震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抗震工作规章;组织制定抗震工作的规划、计划;负责管理工程(房屋、工程设施、构筑物等)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编制、实施抗震防灾规划和综合抗震防御体系区域规划;调查、评估震后工程震害;参与、指导抢修、排险和震后恢复重建。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全国城乡建设、工程建设的抗震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的抗震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工作。
第六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应积极开展抗震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抗震知识;推动和加强抗震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国际抗震科学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七条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参加抗震活动的义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对在抗震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费用应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抗震加固经费源于地方、部门财力和单位自筹。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纪念性建筑等特殊工程项目,可按管理权限申请专项经费。
对进行抗震加固的工程,可免于征收建筑税。
凡列入抗震的专用经费,严禁挪作它用。
第二章抗震防灾规划
第九条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都必须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大型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组织编制,并应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第十条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纲要,工程震害预测,抗震设防区划,生命线工程、房屋、工程设施及设备的抗震设防和加固,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避震场地的布置和疏散道路的安排,震时应急反应和工程排险抢修预案等。
第十一条省会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由当地人民政府审批;大型工矿企业的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大型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市区、已建在市区的应结合城市改造逐步迁出。
第十四条参照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地震趋势意见和有震情背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抗震重点防御区。抗震重点防御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组成跨地区的协调机构开展区域内的抗震工作。
第十五条抗震重点防御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行业部门共同编制综合抗震防御体系区域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库坝、邮电、电力、铁道、交通等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抗震对策、措施及震后开展地区或城市间的相互协调、支援等。
第十六条综合抗震防御体系区域规划在同一省内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章抗震设防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工程不得进行建设。
第十八条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在进行工程选址、可行性研究时应按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提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安全评价、设防标准及方案论证等。
第十九条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安全评价、抗震设防标准、设防烈度应按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凡需要提高设防烈度和设防标准(包括工程项目或工程项目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应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勘察、设计单位应按规定的业务范围承担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含勘察),并承担相应的抗震设计质量责任。
第二十一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抗震设计质量进行审查、监督。
第二十二条施工单位应严格按图纸施工,遵守有关施工规程和规范,对抗震设防措施不得任意更改。
第二十三条各级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时,应同时对抗震设防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应令其补强、返工以至停工。
第二十四条凡新建工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均应通过相应级别的抗震性能鉴定,符合抗震要求,方可推广使用。
第二十五条村镇建设中的公共建筑、统建的住宅及乡镇企业的生产、办公用房,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其他建设工程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
第四章抗震鉴定与加固
第二十六条凡未经抗震设防的房屋、工程设施和设备,除本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外,均应按现行的抗震鉴定标准和加固技术规程进行鉴定和加固,以达到应有的抗震能力。
第二十七条抗震加固应与城市改造规划、单位及个人的房屋维修、大修计划及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除有短期地震预报外,对列入城市近期改建、企业改造计划的房屋、工程设施和设备可不进行抗震加固。对临时性建筑不进行抗震鉴定、加固。
第二十八条抗震加固应突出重点,确保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对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纪念性建筑的抗震加固,应注意保持建筑物的原有风貌。
第二十九条抗震加固必须严格按照鉴定、加固设计、审查和加固施工及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第三十条经鉴定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工程设施和设备均由产权所有者负责进行抗震加固,提出加固计划,并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限期完成。
第三十一条凡属抗震加固范围内的房屋、工程设施和设备,产权所有者有参加抗震加固保险的义务,其保险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震后恢复重建
第三十二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详细调查和核实地震对城乡建设、工程建设造成的灾害,并尽快提出恢复重建规划。
第三十三条恢复重建规划应根据震害情况,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组织编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恢复重建的抗震设防标准,必须经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五条对震损房屋、工程设施及设备的拆除,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遭受严重破坏的城市,应根据恢复重建规划进行重建。确需易地重建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城市新址进行科学论证,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七条在地震灾区村镇建设中,应对抗震性能差的传统结构及建造方法予以改进,并在重建中推广、应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及建造方法。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完成,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编制城市或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综合抗震防御体系区域规划的;
(二)新建工程未按规定进行抗震设防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的;
(四)未按规定拆除震损房屋、工程设施及设备的。
第三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停止施工、降低资质(格)等级,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按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或擅自提高、降低抗震设防标准的;
(二)擅自更改或取消抗震设防措施的;
(三)使用未经抗震鉴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或新结构体系的。
第四十条挪用抗震经费和材料、破坏抗震设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抗震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抗震设防地区是指地震烈度为六度以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二、抗震设防区划是指,根据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段)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地震的区别,反映其地震作用强度和震害分布的差异,在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地区(段)功能和工程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三、生命线工程是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
四、次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等破坏或地表的变化(如滑坡、地裂、借动、喷砂等)而引起的二次或三次灾害。诸如因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海啸、有毒物质的扩散、放射性物质的逸散、疫病蔓延等。
第四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篇5
关键词: 城市防灾资源;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75-0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灾害发生的规模与频率不断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我国大量的震例表明了防灾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建立城市防灾资源体系及其评价模型,为了解城市的防灾资源储备水平提供了参考。
一、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概述
城市防灾资源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源,也包括与灾害防、抗、救相关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唐山市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频繁,1976年7.8级地震之后,唐山市地震活动进入调整阶段,但是地震形势依然很严峻。多数专家认为在唐山市老震区有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
二、唐山市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防灾减灾工作的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高效、协调的防灾减灾总和管理决策指挥体系,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服务体系,综合灾害信息实时共享体系。
3.坚持综合减灾的原则
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链发性和叠加性等特点。因此要坚持综合减灾的发展方向,坚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涉灾部门密切配合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三、唐山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方法
(一)建模思路
唐山市城市灾害连锁效应明显,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唐山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区域之一,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震灾害一旦发生,由于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并易产生次生灾害,需要强大的应急救灾资源来支撑,不仅仅是人、财、物的支撑,科技支撑、法规支撑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在地震灾害背景下,对唐山市城市各防灾资源储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得到城市防灾各类资源合理的权重,本研究向了解本领域研究内容的专家共发出8份问卷,收回6份。考虑到各专家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我们选用各位专家平均权重,进行打分而得到在城市防灾资源体系构成的一级指标中,人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96,物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21,时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136,空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093,城市生命线资源所占权数为0.124,技术资源所占权数为0.060,资金资源所占权数为0.079,组织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法规资源所占权数为0.059,思想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
同理可得,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为,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情况0.056,志愿者队伍规模及培训0.024,医疗救助能力0.060,居民自救能力0.055;物资储备的种类0.061,物质储备的数量0.061;震情速报时间0.045,预案启动时间0.045,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0.046;人均避难场所面积0.046,人均疏散空间用地面积0.047;冗余能力0.062,防灾抗灾能力0.062;对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0.030,灾害信息的能力0.030;救灾资金的储备情况0.052,人均财政收入情况0.027;防灾机构设置情况0.026,防灾机构功能执行情况0.040;灾害立法情况0.030,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0.030;宣传教育情况0.044,防灾演习次数0.022。
四、城市防灾资源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我们认为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具体为:
1.人力资源
唐山市计划在每个县区配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50人,其中芦台、汉沽、高新区和南堡各为30人;在141座地震宏观观察哨中设观察员153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及志愿者196人。
2.物资资源
防震减灾的物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应急车辆和应急装备,都不能保障在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救援行动。
3.时间资源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抓紧时间就是减灾。时间资源的效益要求震情速报时间要短,要求监测能力的信息化,网络化。
4.空间资源
我市的避震疏散空间面积储备水平一般。《“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5.城市生命线系统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水平一般。要加强城市生命线的抗震设防,将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按地震设防烈度9度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对生命线实行分散化和自立化,提高其防灾能力。
6.技术资源
唐山市台网中心能够接受40个台站信号,主要分布在环绕京津唐经济开发区和环渤海区域,但由于台站所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现有观测手段单一,缺少形变、地磁等观测手段,难以形成前兆观测手段数字化。
7.资金资源
2009年,唐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3元,然而灾后的救助资金严重不足。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装备老化、防灾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缓慢。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进行防灾减灾建设。 8.组织资源
从评价结构来看,唐山市的组织机构还是比较健全的。2006年,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进行了完善,明确了职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但是缺乏唐山市防灾减灾综合指挥决策中心。
9.法规资源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落实《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性文件、同时强化《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并认真做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10.思想资源
在12个县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站196座,宣传员196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M].城市发展研究,2000(3):1-3.
[2] 于山,苏幼坡等.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3]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出版社,2005:115-120.
[4] 郑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与应急需求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
[5]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
[6] 于山.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篇6
1、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2、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3、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4、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6、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7、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8、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9、减轻灾害, 共创和谐
10、减灾知识进课堂, 安全意识传万家
11、唤起全民防灾意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12、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3、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14、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15、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16、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17、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8、传播减灾文化, 共创人类文明
19、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20、减少灾害, 利国利民
21、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22、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23、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24、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5、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6、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27、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28、防灾减灾,开启幸福生活每一天
29、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30、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以人为本,科学预防
31、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32、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33、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35、学习减灾知识 , 营造安全家园
36、防灾减灾靠大家,和谐平安你我他
37、大手牵小手,防灾一起走
38、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39、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40、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41、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2、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3、让校园远离灾害 ,让学生安全成长
44、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5、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46、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47、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48、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49、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50、防灾减灾, 重在行动, 贵在坚持
51、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52、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53、防灾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后于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为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法制意识,营造全社会依法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环境,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决定于5月份在全县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这个主题,深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积极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实效,全面提高我县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促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牢记唐山、汶川地震教训、普及防震减灾法律知识、高度关注民生、服务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建设。
三、总体部署
1、精心组织《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日的集中宣传。在5月1日《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前后,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重点,主要通过悬挂横幅、印发防震减灾知识手册、上街宣传等形式,重点加强面向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和农村的宣传。
2、强化“全国防灾减灾日”的集中宣传。在5月12日以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震知识为重点,通过组织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发放防震减灾知识手册、街头宣传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避震知识,提高我县防震减灾总体水平。
3、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万家”活动。充分利用机关、学校、居委会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宣传阵地,推进防震避震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普及地震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着重建立能够持续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的地震安全社区和农村民居的宣传教育平台,全面推进城乡防震抗震知识水平的提高。
四、主要活动安排
1、悬挂横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以《防震减灾法》和5•12防灾减灾日为主要内容,在重要位置和各村、各居住小区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认真组织,最少不得少于5条,各行政村、居民小区都要悬挂。对于组织情况将进行检查,并列入全年考核范围。(5月1日前完成)
2、报纸宣传。结合5月1日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实施、5•12防灾减灾日和纪念汶川大地震有关情况,在报纸上刊登县领导署名文章,号召全社会共同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营造全民同参与、同宣传的氛围。(5月12日完成)
3、应急演练。组织省级地震科普师范学校桓台县实验中学以及计划申请科普示范学校的邢家中学等有关学校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以提高学生防震应急意识和知识,提高学校应急反应和防震避震的能力。要求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实效可行的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并认真组织,全面总结经验和不足。(5月12日前完成)
4、印发宣传手册。印发防震减灾知识手册20000册,做到机关、单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人手一份,企业、社区、医院、商场、农村等主要负责人人手一份,并在上街宣传过程中向广大群众发放,尽量做到抗震避震知识广泛普及。(5月1日前完成编印)
5、网站宣传。在桓台政务网和桓台科技网上刊登《防震减灾法》和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和文章,丰富宣传手段、扩大宣传面。(5月12日前完成)
6、地震科普阵地宣传。结合科技活动周集中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在繁华地段组织开展上街集中宣传活动、摆放展板、悬挂过街横幅、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科普村村通橱窗、组织人员到学校进行地震科普讲座等形式积极进行地震科普宣传。(5月23日前完成)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为扎实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要求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制定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强化监督考核。县地震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实施,并进行不定形式的检查,检查结果上报县政府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2、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周密策划,及早部署,广泛动员,认真组织,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防震减灾法制理论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3、部门联合。与县司法局联合发文,在全县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地震科普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防震减灾法、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浓厚氛围。
4、认真总结。在防震减灾宣传月活动结束以后,认真进行总结宣传月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并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宣传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去。
附:防震减灾宣传月标语口号
桓台县科学技术局
桓台县地震办公室
2009年4月23日
防震减灾宣传月标语口号
1、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2、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3、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5、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6、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7、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8、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9、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10、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篇8
地震无情党有情,灾害无情人有情。
地震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真情。
提高防震意识,落实减灾措施。
让我们团结奋进,互相温暖,无所畏惧。
地球是我们的`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动用各种渠道,保证物质供应,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篇9
关键词: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37-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灾害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民众灾害知识的匮乏、灾害意识的淡薄、灾害应对技能的缺失,使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剧。“致力于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是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学校进行灾害教育是实现传播和普及社会公众灾害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而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灾害课程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以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对全校本科生进行的防灾减灾通识教育是实现学院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防灾科技学院自2008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灾害学概论》以实现防灾减灾的通识教育,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灾害学概论》既是学院全体本科生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的需要,也是为非防灾减灾类专业学生提供拓宽专业面、实现专业交叉、增强发展后劲奠定基础的需要,通过学校开设灾害通识教育无疑是提升国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国外,这类课程的开设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大学,国内相关内容课程早期由陈颐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对比国内外高校类似课程,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教育具有的局限性: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和教师中有灾害课不重要是副课的思想;注重专业教育,重视科研,轻视通识教育,投入的资源以及研究不足;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养,易形成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型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不利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等)的实验室,以及与灾害相关场馆(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深圳公共安全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海淀区公共安全馆、中国消防馆、中国科技馆等),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以单一灾害为研究对象,灾害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不强,面向主要对象是研究生,兼顾一定的本科教学,专业水平要求高;而大部分灾害模拟场馆,主要介绍2~3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缺乏对灾害的综合、系统介绍,面向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且主要以演示、展示的方式介绍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御措施,不能让民众深刻体验认识灾害。
在国家修购项目支持下,防灾科技学院投资了1500万建设使用面积1500m2的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包含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综合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实验、模拟、体验等方式感受灾害,学习和探索防控灾害的有效方法。结合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整合《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是该课程所有授课老师的共同任务。
二、实践性教学内容
缺乏实践容易让理论成为空谈,为此需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灾害的基础上,提升应对和防御灾害的能力。实践教学形式应多种多样。
1.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学习灾害知识。学生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模拟、体验等方式感受灾害,学习和探索防控灾害的有效方法,如地质灾害实验区,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坡度、物质组成、降雨强度等条件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学生可以科学地研究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有效方法;在建筑物的抗震、隔震、减震设计实验区:学生可通过参观了解不同建筑物震后的破坏方式,并动手设计搭建小型建筑模型,自行选择橡胶垫、弹簧等抗震、隔震、减震装置,并在小型地震模拟平台上对不同结构的模型进行试验和测试,从而研究不同结构、不同装置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水文灾害区,通过不同高度水压下推门体验,让学生研究不同水位下的水压力等等。
2.加强灾害应急训练。每年会定期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并不定期地组织周边中小学进行防灾演习,既让学生了解面对灾害如何正确自救,也培养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学生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体验等方式探索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模拟地震训练,可以体验到3~7级地震时在房间里的感觉,在地震来临时体验如何切断电源、火源,如何在房间里躲避,如何逃生等;火场逃生训练,火是仿真的,烟雾是无毒烟,警报一响,开始逃生,工作人员可以在外边了解里面逃生情况,体验人员出来后对你的逃生能力进行评价;翻越障碍物训练,利用绳索等简单工具互相协助翻越障碍物;河道溺水自救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河床、河道构造,实践溺水自救心肺复苏模拟训练;使用灭火器灭火;用手提水桶灭火;利用救生设备从2楼逃生;屏气全力奔跑50米进行模拟地震体验;结绳训练等。
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灾害知识宣传,将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到亲戚、朋友、家乡民众中去,使他们成为防灾文化的传播者,学校拨出经费予以支持。自2008年至今,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尤其是在重庆、四川、甘肃、、云南、广西等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开展过多次实习调研,开展疏散演练,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发放科普读物。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已正式申报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工作品牌案例。
4.大学生志愿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9年5月我校组建了大学生志愿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接受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专业培训,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坚强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为储备具备地震紧急救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专业基础。大量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技能,转变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态度。
三、结合拓展训练积极探索新形式的防灾实践教学
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设计好的训练场地、器械绳索等,展开各种个人和团队组合的课程完成身体、心理训练活动,使个人的心智以及能力得到提升与完善。灾害教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灾害知识的传播;其次是灾害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等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再次,灾害态度的培养,包括面对灾害沉着、勇敢的态度有助于冷静地面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处理,也包括面对既成灾害坦然接受并努力减灾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养成对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的尊重,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特别尊重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是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四个方面中,能力、态度以及价值是拓展教学的灵魂,而在拓展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实现灾害知识的传播。就目前来看,用英语灾害教学的拓展教学研究与应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究,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基于实践的课程考核
注重对灾害的实际应对的考核,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期终考试与平时教学表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考核方法。灾害课程中安排三分之一的课时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整个灾害实验室划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气象灾害等几大部分,每名同学抽签确定一个部分对灾害基本机理、特点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根据讲解情况给予分数计入总评成绩。课堂教学侧重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根据资料整理、交流发言、PPT质量、小组组织协作等当堂确定评分,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实践教学每次根据学生训练情况进行打分;学生的期终成绩中课堂讨论记作业占30%,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讲解占20%,共占总成绩的50%。
五、结语
鉴于我国的实际,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而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灾害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之前也不被重视,在国家与社会的迫切需求下大力发展灾害教育,应成立培训专家团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新灾害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重视灾害演练。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注重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通识教育尚在探索阶段,我校“自然灾害概论”课程建设和探索的经验和成果希望能为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26(1):109-117.
[2]文彦君.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灾害教育课程集成研究[J].江西农业学,2012,24(7):173-176.
[3]薄景山,迟宝明.赴日本学术交流与防灾教育考察纪实[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39-141.
[4][美]芭芭拉・G・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一、及早部署,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列为当前首要工作
防震减灾周宣传教育及“5.12”防震减灾日活动一直是我局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四月下旬就议定了今年宣传工作的重点及宣传形式,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安排,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4日县减灾委召集全县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在活动周期间的具体分工和合作,要求各单位同时行动,大力营造氛围,落实好活动方案,共同做好“防灾减灾日”的科普活动,确保本次活动取得显效,并确定了德安县《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5月5日我局召开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专题工作会议,贯彻文件及会议精神,就“防灾减灾日”活动周工作进行专项布置和分工。
二、措施有力,确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我局通过悬挂横幅、移动宣传展板、播放省地震局公益广告视频、县电视台播放防震减灾知识《地震百科》视频、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防震减灾知识,我局干部职工全员出动,宣传周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4月25日,在小学邀请市防震减灾局专家、上防震知识讲座,并为学生们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图书;5月6日一5月8日在县城集贸市场、新广场、时代商城主要街道及周边等分别悬挂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12条,在行政中心大楼及有电子视频的学校设置电子宣传标语。
2、5月9日,我局分别到县小学,德安第一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向师生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在学校操场展出防震减灾科普展板,指导学校师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真正起到了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的目的。
3、5月10日,紧扣今年防震减灾日的主题一“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开展宣传,县减灾委在县时代商城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成员单位安监、消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卫生防疫、建设、民政、国土、水务、电视台、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活动中,我局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防震减灾宣传手册等,共发放4000余份。此次活动现场非常热闹,为方便前来咨询防震抗震知识的群众,各家单位都设有专门的咨询台,接受民众的咨询,并向民众派送印刷精美的知识手册,以便留存和方便学习防震减灾常识,活动现场共计发放各种防震减灾宣传资料8300份,参与民众达2600余人次。
4、在日报、县电视台、县政府新闻网刊登和播放了活动报道,在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宣传省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防震避震科普科普知识宣传片和科学解读地震灾害预防及地震灾后重建家园等科普宣传片,此举使我县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5、5.12日上午九时整,准时向我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
干部发送内容为“值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之际,温馨提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公益短信7500余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而牢固树立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的意识,有力推进了社会抵御灾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