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

篇1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篇2

至2010年,内蒙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36413人,占总人口11.4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56%,内蒙古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护理

2.1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

美国护理学会将社区护理定义为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人心,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持续上升,护理内容也不断扩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其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抵抗力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老年患者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护理,更好地应对疾病,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之外的重要组织,可为其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

2.2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是“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全国各大城市虽然逐渐建立集护理、保健、医疗及健康教育于一身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侯淑肖等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医护比例为1.6∶1;社区卫生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医护比例为1.5∶1,而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比例应为2∶1或4∶1。此外,我国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

3社区护理教学面临的挑战

3.1社区护理教学现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国务院提出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要求。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学校教育中社区护理课程只占护理专业课程的5%左右,所涉及知识面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两种。大部分学校没有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践较少导致培养出的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全面,未真正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此外,护生对国家有关社区医疗政策了解较少,不重视社区护理工作。

3.2社区护理缺乏就业吸引力

3.2.1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调查

采取整群抽样,在参考国内相关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医科大学312名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仅23.1%(72/312)护生有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这个比例较此前相关学者在其他地域的调查结果略低;98.7%最理想的就业地为大型医院,1%为学校,0.3%改行。

3.2.2社区护理就业缺乏吸引力原因

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处于低水平。首先,职业期望影响社区护理就业意向,护生目前主要的就业关注点还是大型医疗机构,可能与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福利较社区护士好有关,由于国内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卫生机构设施简单,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医疗服务范围有限,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福利保障不足等不容乐观的现状使护生对社区工作信心不足。

4人口老龄化下的社区护理教学改革

4.1确定社区护理培养目标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2007年卫生部颁发的关于《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通过培训逐步转变学员服务理念,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达到社区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从前单纯的临床护理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全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代老年社区护士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及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要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社区护士综合能力,使社区护理人才具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当前较合适的社区护理培养模式是从常规临床护理培养模式中进行社区护理专业“方向化”,使社区护理体现自身特色创造自身效益,推动社区护理学教育及自身建设。在社区护理培训体系的研究中,完善并及时更新社区护理教材、师资配备及专门的培训基地。

4.2完善课程结构

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有人口老龄化、家庭独子化、生活小康化、保健需求多元化等,护理人员将逐渐成为初级保健的主要提供者。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家庭护理等培训成为重要部分。相比以往的理论教授大于实践,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当代老年人的护理特点,关注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整合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特色人文课。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开设以技能和知识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重视学生专业个性化的发展。

4.3依托基层社区强化社区护理实践

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防治效果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以及心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对中老年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有效防治高血压疾病,是提高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同时,积极对其开展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规范日常生活习惯,改善其生活质量。我院为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选取社区内高血压患者110例,分别给予社区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本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平均(60.1±3.2)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22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3例;对照组男34例,女21例,平均(61.2±2.7)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23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高血压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用药指导、注意事项以及日常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心理指导、基础知识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

1.3疗效判断[2]

对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健康知识包括12项内容,共12分;态度共7项内容,共7分;行为共7项内容,共7分,采用问答形式,答对记1分,答错记0分;采用问卷调查表形式调查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0分之间,表示基本满意;得分<6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所有数据均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者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健康知识

态度

行为

观察组(n=55)

11.1±1.5*

6.5±1.2*

4.9±1.0*

对照组(n=55)

7.9±0.8

4.9±1.1

3.5±0.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二。

表二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n=55)

45(81.8)

9(16.4)

1(1.8)

54(98.2)*

对照组(n=55)

29(52.7)

17(30.9)

9(16.4)

46(83.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老年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治疗,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同时,还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治,加强相关健康知识了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给予高血压患者常规护理,加强用药指导、注意事项以及日常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指导、基础知识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

社区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掌握其身体状况,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高血压疾病是一种慢性病,中老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所以护理人员应采用聊天、倾听、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2)基础知识教育。加强患者基础知识教育,为患者讲解高血压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等,并教导其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程度;(3)生活方式指导。高血压的发病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应叮嘱患者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食油腻、动物肝脏、胆固醇高的食物,多使用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戒烟、戒酒,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并进行适量运动[3]。

综上所述,观察组患者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规范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护理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勇.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军医,2012,14(8):389-391.

篇4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83-02

2009年本科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0例,通过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男52例,女98例;年龄56~106岁;术前有并发症63例。其中高血压3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中风史4例。

2 护理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由责任护士合理安排床位,协助摆好,介绍住院须知、病室环境,管床医生。

2.2 术前护理

2.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害怕长期卧床,须依赖他人,耽误子女的正常工作:担心术后的效果与经济问题,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介绍当今医学发展状况及同类疾病治愈病例,帮助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及对医师的信任感。

2.2.2 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疾病的预后,拟行手术,麻醉方式,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及预见性治疗、护理等。

2.2.3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训练床上排尿、排便,以防术后便秘和尿潴留。指导患者做引体抬臀运动。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备血,做好血气分析。

2.3 术后护理

2.3.1 专科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保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在两腿间放软枕,同时将一小枕放在膝下,使膝关节微屈,使患者卧位更加舒适。使用监护仪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情况,足趾的活动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温度、感觉运动状况,做好切口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做好记录,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及耐受性,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使用镇痛泵。

2.3.2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出现烦躁不安、兴奋、谵语、幻听、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普遍性,本组有56列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出现精神异常,应立即排除脑出血或脑血栓等疾病。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发生。

2.3.3 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护理 老年人术后易出现精神萎靡,胃纳差,易发生低钠、低钾血症,导致神志淡漠,腹胀不适等。遵医嘱使用西咪替丁静滴,同时预防手术及应激引起的胃肠道粘膜受损导致的隐性出血。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变化,静脉输入葡萄糖时加用胰岛素剂量要准确,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及低血糖昏迷。

2.3.4 肺部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再加上老年人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多。使呼吸道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肺部感染。故术后平卧6 h后可适当摇高床头,指导患者尽早咳嗽咳痰,不易咳出者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洁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患者家属翻身及拍背的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及时摄胸片检查,以排除肺炎。

2.3.5 预防栓塞 由于老年入骨折后长期卧床,血流减慢,血液粘滞度高,加上外伤、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极易造成血管栓塞。术后患肢予抬高,有利于血液循环,同时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病情许可时应及早下床,练习行走。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 mg,每日1~2次,可作为预防性用药,使用降纤酶10个单位进行溶栓治疗,或者超短波治疗(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2.3.6 便秘 卧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差,不习惯床上排便,大多数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指导患者多饮水,饮食增加粗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等。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大便于结难解,给予开塞露肛塞。

2.4 术后饮食 6 h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无不适术后第1 d改为普食,除摄人蛋白质外,应进食含丰富钙质、维生素D和适量磷的均衡饮食,牛奶、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含钙较高。黑木耳、鸡蛋黄和鱼类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另外还应注意补充骨代谢相关的营养素,如维生素K、必需的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每餐有粗纤维蔬菜或水果,多饮水,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以保持大便通畅。中药讲究饮食宜忌,术后忌食海腥发物,如海产品。

2.5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第1d指导患者做四肢被动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术后第3 d,指导患者主动锻炼,如协助抬高患肢;膝关节屈体运动,加强足、踝、趾的运动,并帮助做肌肉按摩,每日2~3次,每次30~60 min,以防止肌肉萎缩。具体锻炼方法有:(1)臀中肌肌力训练;有利于维持术后髋关节外展,预防关节脱位。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侧卧位,做外展关节运动,外展关节受限的患者,固定足部以保持髋关节不动,做外展髋关节运动,每日2~3次,每次做3组,每组做10次。(2)股四头肌训练:能促进术后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术后肢体康复。方法:坐位屈膝,足部绑1 kg沙袋,缓慢伸直膝关节;平卧位,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每日2~3组,每组10次。(3)髌骨按摩: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作抬臀动作。

2.6 家庭康复指导 为了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系统、完整的护理常规:(1)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发展和遗留症状,得到完全康复,尽早回归社会;(2)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够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3)患者出院后建立医患联系卡,电话咨询,或电话回访及进行家庭随访等,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能得到及时处理。

3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顺利度过手术关,仅有1例术后发生脑梗塞,其余患者术后通过康复指导,日常生活均能自理,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利的保证,术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护理

老年人心脏出现退行性变化,心包外脂肪增多,心内膜增厚,心肌收缩减弱且储备能力较小。由于动脉硬化,造成动脉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内官腔狭窄,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严重病窦综合症的患者,会到上级医院进行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治疗。

1对心脏起搏器的认知

1.1正确认识起搏器的类型 为了能够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作为社区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起搏器工作类型的信息,否则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将无法判断起搏功能的好坏。起搏器类型主要有:①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室)的单腔起搏;②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③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起搏器植入后,由设定好的频率发放冲动,经导线和电极的传递刺激心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

1.2正确认识起搏器的功能 作为基层医护人员对深层次医学领域的知识范围接触不太多,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对起搏器功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安装起搏器的功能为:相当于人为地给心房或心室一个异位兴奋点,只是该异位兴奋点的频率通常可调快,超过原起搏器的频率;因为是人为发放电激动,故心电稳定,不会随时停止,确保了这类患者的安全,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2 对植入心脏起搏器老年患者的护理

2.1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活动特点有明显的二重性。老年人既有久经社会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一面,又有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面对复杂的、变化的社会各种现象,由于学习少,情况不了解,观念没有转变而不理解,心理很脆弱的一面。当起搏器这样一个价值昂贵的异物附在人体上,患者因此表现出小心、谨慎、不适应的感觉,情况不稳定,有忧虑、焦躁的心理存在。对此,我们在访视和健康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和鼓励患者说出心理和身体的不适,解释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消除不适感觉,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和护理,每年做一次健康评估,每次评估更新健康档案资料,纵向比较心理健康状况。

2.2合理用药指导及护理 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用药较多,各种药物并用,其不良反应必然增加,当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对原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应停用,如阿托品、异丙肾等,提高心率的药,不可长期使用。向患者讲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心脏起搏治疗仅能维持一定频率的心搏,对原发疾病的无治疗作用。面对于其他疾病的药物不可随意停用,如糖尿病的患者,起搏治疗后,他认为其他药物会对其产生影响,故停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经访视指导后,血糖控制,情况稳定。因植入起搏器后使用抗凝药物,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及黑便呕血等症状。如有及时请示医生。由此可见,细心的观察与护理对疾病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定期访视及生活护理 每3个月访视安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了解他们的目前情况,症状变化,危险因素干预情况等。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老年人经常与社区医护人员交流,告诉医护人员目前的不适,目前服用的药物及保健品。目前对健康状况的困惑等。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其健康变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但食物不宜过精,应强调粗细搭配。人工心脏起搏器具有防止日常电器干扰的屏蔽装置,一般的家电、汽车等产生的磁场,起搏器工作无丝毫影响,若遇到干扰,可迅速离开或切断电磁干扰源,正常的起搏将会恢复。另外,在因任何原因就医时,指导患者应事先相告植入有起搏器,以便有异常情况发生,尽量减少对老年患者的无意伤害。

2.4睡眠方面 在置入起搏器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由于术后老年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以及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应了解睡眠障碍的原因,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叮嘱家属在老人就寝后减少开灯,避免强烈的灯光给老年人的刺激,保障患者居住环境的安静,嘱咐家属患者入睡后减少喧哗,动作要轻柔,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必要时可予以镇静止痛药进行辅助治疗,保障患者的睡眠时间及质量。

2.5饮食方面 应以高营养、高纤维的食物为主,让患者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鱼肉等,少吃些油腻的食品,避免排便受阻。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及蔬菜,增加肠道的蠕动。少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2.6排便护理 由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较差,所以在起搏器植入后,受限、疼痛等原因,可能会是患者出现排便困难、腹胀、便秘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叮嘱其家属应予以患者按摩、热敷等方法引导患者进行排便排尿。促进患者应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可逆时针的对腹部进行按摩,帮助肠道进行蠕动。必要时可予以缓泻剂或者开塞露进行治疗。

2.7体能锻炼护理 患者应每天进行锻炼,多进行些有氧运动来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如散步、打太极、广场舞等。在锻炼初期,不宜时间过长,活动力度不可过强。逐渐的增加时间及运动量。护理人员应叮嘱其患者及家属,在患者运动时应在旁陪同,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周琼.临时起搏器术后引起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0-21.

[2]胡红菊,刘学银,邓明燕.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健康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2-23.

[3]李建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2013,12(7):467-468

篇6

1.1分组及健康教育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患者以入院门诊编号进行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由医护人员及专家通过集合病患开展讲座和印发OP基础知识手册等方式使患者了解OP,及时回答患者问题,制定合理的健康计划。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首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OP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问题汇总整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文献进行meta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指导实践;对每个患者的发病原因、经过、治疗习惯、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并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定期在社区中开展OP的健康教育座谈,对患者OP相关知识掌握及问题及时了解和处理。

1.2观察指标:研究开始以及随访6个月后,分别通过知识评估量表(OKQ)、健康信念量表(OHBS)、自我效能量表(OSS)了解患者的OP知识情况,预防OP发展的健康动机以及患者对预防OP发展的相关措施如钙摄入、运动等的信心进行评估。以上量表以问卷形式发给入组患者,如实填写,及时回收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1.3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患者OP相关问题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进行及时指导。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χ2)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OP知识了解情况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OKQ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可见,两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的OKQ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OP健康信念比较OHB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OP自我效能比较OS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骨代谢异常,以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疾病,好发于老年人,临床症状以疼痛、易骨折等为主要表现[3],且患者常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胸廓畸形,影响换气而导致胸闷、气短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机体机能衰退,特别是老年女性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而一方面雌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折生长和修复,另一方面雌激素下降导致了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大量释放,促进破骨细胞增殖。雄激素对骨骼代谢也有类似的作用。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OP的发生一般不可能治愈,只能通过药物、运动以及合理的膳食等延缓OP进程。正是由于OP的以上特征,健康教育在OP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对老年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十分必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循证护理理念的健康教育,老年OP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健康教育均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这对OP患者的预后,能够避免许多OP易发疾病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篇7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治疗;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以老年抑郁症最为常见。但事实上很多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并未能被及时识别和接受治疗,并且老年期的抑郁会进一步加重老年人本身的慢性疾病症状〔1〕。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及早认识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重要性,积极采取科学的医疗手段和措施,避免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扩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压力,是目前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老年抑郁症治疗及护理的新进展简述如下。

1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老年抑郁症除具有抑郁症的“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行为动作减少)症状外,还表现为症状的非典型性,即情绪异常和躯体主诉呈混合状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抑郁心境,缺乏愉,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约80%患者有睡眠障碍,约70%存在食欲减退,说话、思维和运动迟缓,大多主诉躯体不适疼痛等,并有自我评价低(约75%的患者常变态地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自杀观念及行为。

2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

据调查显示:全世界有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症等。就抑郁而言,全世界有3%的老年人患有严重抑郁症,10%~15%则患有轻度抑郁症。而我国北京市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4%,上海则高达20.8%。根据我国民政部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已达1.34亿,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5%。而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年发率达1.28%〔2〕。

3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3.1 抗抑郁药物疗法

3.1.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对老年抑郁或重度老年抑郁症有效。但老年人对TCA 的治疗反应和毒性反应都比较敏感。主要原因在于其作用机制,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起作用,但同时阻断其他受体,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阻断毒蕈碱的受体可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可降低惊厥阈值,从而易诱发抽搐;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性低血压和镇静;阻断组胺能受体,引起镇静及肥胖,且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了药物依从性,而且可能导致器质性病变,更重要的是TCA药物的抗毒蕈碱的作用在老年人当中加重,可能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例如躁动、混乱、注意减退或记忆力下降,甚至引起谵妄。TCA的代表药物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因此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建议或者尽可能不应用TCA。

3.1.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现已不大用于治疗老年抑郁症。MAO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压,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同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变缓,加之可能伴有多种躯体疾病而服用数种药物(MAOI和TCA抗抑郁剂对CYP450 也有明显影响使得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MAOI与SSRI合用可导致恶性5HT综合征;与某些食物和老年人常服药物之间存在着可能危及生命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服用MAOI者必须禁食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禁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安非他明及含有去甲麻黄素、伪麻黄素的药物),否则会出现高血压危象,甚至脑卒中致死。所以老年抑郁患者不建议或者尽可能不应用MAOI。

3.1.3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SSRI是目前治疗老年抑郁症优先选择的药物,因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而成为治疗老年抑郁的一线药。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5HT受体对5HT递质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歇5HT递质的浓度,增加5HT的功能。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他递质或受体几乎无作用,可用于伴有心脏病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5种SSRIs药物是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其作用机制相似,疗效相当,但有研究认为,西酞普兰在5种SSRIs药物中对5HT受体选择性最强,对其他递质影响较少,对各种递质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又是惟一不影响P450同工酶的SSRIs类药物,相对而言在老年患者中耐受性更好〔3〕。老年人使用SSRIs的不良反应有过度抗利尿激素分泌作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心动过缓。老年人使用SSRIs会出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包括肌张力增高和静坐不能,这会加重特发性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4〕。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女性,在使用5HT时有可能出现暂时的、轻度的和无症状的低血钠。

3.1.4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及5HT再摄取抑制剂

兼有SSRIs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优点,已用于老年抑郁治疗,其代表药物为万拉法新。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在于:①剂量效应曲线较陡,当剂量高时,疗效可能会增加;②抗抑郁作用起效快;③具有抗焦虑作用;④对治疗住院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效果较好;⑤对CYP2D6酶的作用小;⑥可能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高剂量时可引起血压升高,在使用时需逐渐增加剂量,不如服用SSRIs方便〔5~8〕。瑞美隆是世界上第一个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s),是世界上最适合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瑞美隆的活性成分米氮平是作用于中枢的突触前α2受体拮抗剂,可以增强肾上腺素能的神经传导。它通过与中枢的5HT受体(5HT2、5HT3)相互作用起调节5HT的功能。米氮平(瑞美隆)的抗组织胺受体(H1)的特性起着镇静作用,该药有较好的耐受性,几乎无抗胆碱能作用,其治疗剂量对心血管系统无影响,起效快,用药1~2 w后起效,安全性高,服药的依从性好。对伴有焦虑、睡眠障碍、自杀倾向的老年抑郁效果显著〔9,10〕。

3.2 电休克治疗(ECT)

EC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迅速的缓解,有效率可高达70%~90%。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者,有严重自杀企图和行为一级伴有顽固的妄想症状者。ECT的常见副反应是会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最重要的是导致短暂的记忆缺失,包括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11〕。最新的文献回顾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CT已成为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手段,其效果优于任何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能够被患者所接受〔12〕。

3.3 心理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既有医学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学因素,两者共同作用导致长期疗效的脆弱性。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曾引起很大的争论。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事务所(NIH)联合声明关于老年人抑郁的治疗分为三级治疗,分别是抗抑郁药物治疗、ECT和心理治疗。这表明将心理治疗作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一级方法缺乏足够的证据,对老年抑郁症而言,推荐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问题解决疗法、人际关系疗法〔12〕。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时,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一致。但是在预防和治疗重度抑郁症时,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更显著〔13〕。很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与药物治疗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将认知行为疗法提升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第一线干预措施在很多场合都具有最优效价比〔14〕。回忆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回顾过去的过程,由Butler首次提出,对一生的回顾是每个人即将面临死亡时都要经历的过程,所以他致力于将回忆治疗引到如何帮助老人成功度过老化的研究〔15〕。回忆治疗属于认知行为治疗的范畴,在解决老年抑郁症上显示出了宝贵的价值,其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便于实施〔16〕;其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在国外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老年抑郁症,相关研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将回忆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的研究尚不多见,处在起步阶段。

3.4 中医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表明:抑郁症以抑郁、胸肋胀痛、神倦乏力、不思饮食、失眠多梦为主要特征,情志不舒是抑郁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肝气郁结、气郁伤神为其主要病机改变,属于中医学“郁流”的范畴,以虚证多见,主要病变部位肝、心、脾,常用的中成药有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等,还可采取针刺神庭、百会、风池、内关穴等,也可电针百会、印堂穴〔17〕。更有学者对前期的一些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针灸能显著降低抑郁程度〔18〕。

4 老年抑郁症的护理

4.1 对老年抑郁症状况进行评估

护士可通过运用抑郁量表的测定来评估抑郁状况及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扩大观察病情眼界,开阔分析病情的思路,全面了解和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对医疗护理的疗效做出评价,促进医疗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根据老年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评估包括:①病史:询问病人是否有抑郁症病史,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是否有抑郁症家族史。近来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19〕。②生物医学因素:临床内科各系统患者都有可能存在抑郁。各科疾病本身也可能并发抑郁,如心脏病,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其他各种易引起疼痛的疾病。③药物因素:检查患者所用药物,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这对于判断病人是否受到药物副作用伤害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抑郁产生十分重要。常见容易引起抑郁症的药物有抗焦虑药、抗痉挛癫痫药、抗组胺药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一些治疗心脏病和高血压药,存在成瘾性药物与酒精,在滥用酒精与其他成瘾性药物的人中有15%~50%患有抑郁症。④临床心理学评估:通过与老年人深入沟通,挖掘潜在的心理刺激源,可以说明病人存在的心理矛盾。为了更好的评估抑郁情绪,专业人员编制了一些等级量表来作为筛选工具使用。在全面评估过程中使用抑郁量表不仅可以诊断抑郁症,还可以对抑郁症严重程度进行测量,当治疗取得进展时使用这类量表,可以对进展情况做出有效与客观的评估。

4.2 及早给予心理社会支持

对丧偶或者有孤独感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早地介入心理及社会支持。在住院期间,采取有效沟通,尊重病人,护士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年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指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改善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工作,帮助老年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争取家庭、朋友等的社会支持和密切配合。对于重症患者,鼓励患者家属朋友,尤其是配偶和子女多关怀和陪伴患者。

4.3 开展健康教育

4.3.1 健康知识宣教

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良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20〕,患者及家属对此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护理知识与技能。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开展针对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性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特别需要加强有关安全措施、控制再发、沟通方式、服药方法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同时对疾病的控制和健康促进产生影响。指导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应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做些家务,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爱好、文化和条件适当选择一些有益的消遣活动,如琴、棋、书、画等,以改善其心身健康状况。

4.3.2 及早干预

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抑郁对老年人身心的危害,可以通过及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或)心理干预逆转抑郁症状的严重化。可以长期对社区的退休抑郁老年人进行以集体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个体心理治疗、日常及社会活动安排和家访等干预措施,以减轻其抑郁症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

4.3.3 医护合作

及时合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对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降低自杀率及致残率至关重要〔21〕。护理人员应尽快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自觉完善和丰富老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实施健康教育主力军作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情绪及缓解疼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尊重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诚恳地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

4.4 防止自杀

对于中、重度抑郁状态的患者,自杀观念与自杀行为是最严重的危险症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自杀先兆,如焦虑、抑郁、不语、拒食、急躁等。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安置病人在易于观察的房间,加强对病房安全措施的检查,对有消极情绪的抑郁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应向家属交待病情,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发泄情绪,同时帮助患者获得家属的关怀、社会的支持,营造和谐安全的生活和治疗环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5 问题与展望

我国老年抑郁症医学在发展规模及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有关老年抑郁症的许多问题还需做深入细致的探讨。老年人对抑郁症基础知识的认知及应对能力不够,存在知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因此,如何拓展老年人抑郁症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从疾病到心理社会家庭的完整护理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目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老年抑郁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足,受过专业训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护士很少,使老年抑郁症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加强对护理人员老年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符合社会老龄化需求的合格专业护士,是现代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急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George SA.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Lancet,2005;365:1961170.

2 闫 芳,李淑然,刘 津,等.老年期痴呆和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25.

3 朱建中,蒋幸衍,周德怡,等.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5):2778.

4 Factor SA,Brown DL,Molho ES.Subcutaneous apomorphine injections as a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2000;15(1):1679.

5 沈渔村,崔玉华.精神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5461.

6 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563.

7 李一云,乔建林.文拉法辛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5860.

8 江开达.精神医学新概念〔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43.

9 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92.

10 柳福真,李智强,王继洪.米氮平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2):802.

11 Sackeim HA,Prudic J,Fuller R,et al.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community settings〔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7;32(1):24454.

12 Paula BA,Moacyr AR,Paulo SB,et al.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major depression:current aspects〔J〕.Rev Bras Psiquiatr,2009;31(Suppl I):S2633.

13 Alexopoulos GS,Katz IR,Reynolds CF,et al.The expert consensus guideline series:pharmacotherapy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older patients〔J〕.Postgrad Med Special Report,2001;10:186.

14 Antonette MZ,Julia SZ.Treatment of late life depression:a response to the NIH Consensus Conference〔J〕.Behavior Therapy,1997;28:321.

15 Peter GC.Uses of reminiscence:functions and benefits〔J〕.Aging Ment Health,2005;9(4):2914.

16 Jones ED,BeckLittle R.The use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ruraldwelling older adults〔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2;23:27990.

17 张国玺.老年抑郁症的防治〔J〕.环球中医药,2008;1(3):445.

18 Wang H,Qi H,Wang BS,et al.Is acupuncture beneficial in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 of 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ffect Disord,2008;111(2):12534.

19 陆 峥,蔡 军,江三多,等.5羟色胺2A、2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关联分析〔J〕.临床精神科杂志,2005;15(4):1931.

篇8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老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殊性。对医学生而言,如何了解老年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老年医学》一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老年医学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掌握老年疾病的诊治提供支持。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的人而言,最初都会按照课本机械的看待疾病,而忘记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疾病的表现也不一样。教材是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步,如果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让学生理解疾病的变化与最新的研究进展,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会根据疾病的发展添加国内外最新的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使内容能够充分反映老年医学的最新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也奠定基础。

篇9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32-02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笔者体会到在社区进行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可以使社区居民初步掌握健康知识,是提高居民健康理念的有效措施之一,现总结体会如下:

1 健康教育方案的确立

对社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及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制定方案是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强制性、实用性和可信性。通过社区诊断的社区健康问题,确定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时间、地点、联系人及联络方式等在内的实施方案,制表并打印成宣传页,在下社区进行宣传时发放给社区居民。

2 健康教育针对人群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服务重点人群多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等。

2.1 老年人

截止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今后将以年均800万人的速度递增(搜狐网);其中约有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新华网)。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这些老人接受教育能力差,多多少少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饮食习惯,对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老年人是健康教育人群的重点人群。

2.2 工薪族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群体。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50%以上职场人群、70%以上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新浪教育网)。笔者曾在某警察培训班义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3以上警务人员患有高血压,并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2.3 儿童

据2005年人口普查,儿童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0%。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溺爱、关照过度(运动量少)、营养过剩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儿童的健康问题显著,肥胖儿童随处可见,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年龄也日趋低龄化。这是代表国家未来的群体,是更需要加强重视的人群;同时这个群体健康意识提高后,又会督导家庭建立健康行为模式,这是一个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

3 健康教育方式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是多样的,最终目标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使人人享有卫生健康。

3.1 健康教育专栏

健康教育专栏可以在辖区普遍覆盖。本社区有小区、家属院 146个,每个场所均有1~2块约2平方米的健康教育宣传栏。积极与办事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宣传栏,每2个月更换1次内容。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流动人口、残疾人为重点宣传对象,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3.2 健康教育讲座

每年年初制定健康教育讲座的具体内容及讲座计划,使居民及早了解,并使居民有针对性的参加讲座。通过讲座,使居民更直接、详细地掌握健康知识和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指导居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利用健康知识,合理保健、饮食、运动、起居等。为使居民每次参加讲座都能得到高效的健康教育,每次都聘请相关医院相关科室副主任职称以上的专家授课,为居民答疑解惑;为鼓励居民参加讲座,准备控油壶、控盐勺等小礼品,可收到较满意效果。

3.3 健康教育处方与健康教育小礼品

健康教育处方以其简便、实用而深受居民欢迎。针对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并制作控油壶、控盐勺等小礼品。在下社区宣传时对居民发放,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控制食用油、食用盐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3.4 建立俱乐部模式

俱乐部模式下的健康教育为普及疾病防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其重点是对居民健康行为进行强化,并坚定其信心,使之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1]。利用辖区单位、家属区的老干部活动室等有利条件组织沙龙式活动,使之形成防病、治病互助小组,交流防病、控病知识,鼓励其在一起活动时,互相进行用药督导和病情督导,达到防病、控病的目的。

3.5 义诊咨询

义诊咨询是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针对性强、指导措施直观,指导目的明确。在义诊过程中,对老年肺功能减退患者指导他们进行缩唇呼吸、膈肌呼吸等呼吸训练;肺功能康复训练无创、无痛,易被接受,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对亚健康居民,指导、鼓励他们练习太极拳、适时做穴位艾灸,调整性情,合理饮食;对慢性病患者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对发现异常的居民及时向他们宣教,指导病情观察和治疗。

4 健康教育场所

社区健康教育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社区健教室、辖区家属院、单位活动室、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都是极佳选择。尤其是辖区写字楼,多种资料显示职场人群的亚健康比例升高、慢性病发病年轻化,使笔者意识到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应面对社区老年人、赋闲人员,还应将健康教育的场所前移,即走向写字楼。

5 医护人员的职责

要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就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积极参加全科培训,掌握丰富的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良好的健康教育技能(如中医外治等)及理念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全科医学、中医学在治未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4]。

6 体会

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公共保健策略,可以提高人们(尤其是高血压和脑卒中等高危人群)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多方面健康教育,可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提高防病、控病意识,有利于高危人群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5]。

近几年来,由于健康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打着专家旗号、免费赠送幌子的健康教育讲座、义诊随处可见,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上当受骗现象屡屡发生,信任危机使健康教育工作很难理想化开展。如何满足不同人群健康教育的需求,是有待今后在工作中探讨的问题。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中国慢性病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说,“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由此引起超重,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以及脂肪肝的发生。”而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社区居民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6],消除或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致残率,这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是医疗界社区人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曾瑞伟,尹萍,李秋云.俱乐部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提高乳腺癌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2):52-54.

[2]沈旭慧,林海,张红.护生参与指导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康复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22-923.

[3]唐敏.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45.

[4]刘伊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30-131.

篇10

【摘要】老年是生命发展过程殊的阶段,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失常对老年人生理、社会及心理的转变有重要影响。老年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多为复杂性、多发肉,且多伴有全身性慢性基础病,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间,对12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施行护理干预,患者术中术后配合良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20例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60~73岁,平均67岁;病程6个月~35年。有全身性慢性基础病28例,占23.33%,分别是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根据术前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结果,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Ⅱ型73例(其中1期6例,2期43例,3期24例),Ⅲ型47例。手术以Messerklinger术式为主,Ⅱ型病变切除息肉、钩突,全筛开放,上颌窦自然口和额隐窝开放或全鼻窦开放,Ⅲ型病变切除息肉后作全鼻窦开放术。

二、结果

Ⅱ型治愈率为89.04%(65/73),Ⅲ型治愈率为59.58%(28/47),总体治愈率为77.50%(93/120),并发症7例次,分别是严重鼻出血2例,眶周血肿3例,术腔粘连2例。

三、围手术期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对手术充满了恐惧和紧张,因此应有效评价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术者的医术医德及护理的相应措施,介绍术后的镇痛措施,为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完整信息,并告知病人鼻内镜手术是有效治疗老年鼻窦炎鼻息肉的先进技术。护士热情周到的服务,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更使得患者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3.1.2基础病防治指导

本组病例中28例有不同程度的内科合并症,而手术创伤又成为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在护理中针对病人既往基础病,教会病人自我关注疾病症状和体征,同时密切注视相关症状和体征出现,以求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基础病的治疗和预防赢得时间。

3.1.3支持疗法

对病人健康状况认真进行评估,根据身体状况补充营养及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严密监测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并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使之控制在最安全的范围,再施行手术。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术前7~10天停用阿司匹林以降低术后出血量。

3.2术后护理

3.2.1常规护理

老年患者往往反应比较迟钝,潜在问题不易客观地反映出来。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全麻术后患者。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变化,注意出血情况,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禁食6h,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全麻清醒6h后半卧位,有利于患者呼吸及引流通畅,以减轻鼻痛和额部胀痛。局麻患者术毕回病房后,立即了解术中出血情况,并测量血压、脉搏及观察面部颜色;如果正常,也采取半卧位;如果血压、脉搏异常,采取平卧位,经处理生命体征正常后改为半卧位。观察敷料填塞情况,防止患者因打喷嚏、咳嗽等使敷料脱出阻塞或误入呼吸道。

3.2.2术后疼痛护理

老年患者本身体质较弱,情绪不稳,疑虑较重。情绪紧张、焦虑与痛觉之间有密切关系。焦虑、恐惧情绪越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因此应主动与其交谈,讲解术后出现疼痛属正常现象,使他们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心理。术后取半卧位,给予吸氧,减轻头部充血,以利于分泌物引流,减轻水肿及疼痛。术后24h内鼻额部持续冷敷,以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组织肿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24h后给予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肿胀的吸收,加速粘膜组织的修复。对疼痛难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由于术前有力的宣教,病人采用了适当的镇痛措施,使其减少了对疾病的关注,紧张的精神状态松弛下来,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嘱病人注意后鼻孔有无血液流出,口中的液体都应吐出,不要吞咽。如果病人有频繁吞咽动作,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提示术腔有渗血,应予局部止血处理。鼻腔填塞的纱条24~48h后逐渐取出。高血压病人的术前血压控制和血压监测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还要嘱病人根据不同疾病的要求合理地进软食,勿大声讲话,不要挤压鼻部和自行拔出纱条,以免引起大出血。本组病例中有2例高血压病,在术后24h内发生严重鼻出血,护士查房及时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很高,经报告医生给予及时救治。

3.2.4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2.4.1脑脊液鼻漏的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水性分泌物自鼻腔内流出,低头时加重,一经发现及时送检,发现脑脊液鼻漏时,患者取半坐卧位,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及鼻腔滴药,以预防颅内压增高及颅内逆行感染,必要时做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等。本组病例无脑脊液鼻漏发生。

3.2.4.2眼眶及视神经损伤的观察护理

由于造成的原因不同,眶周并发症可以出现手术中或术后数日内。观察患者有无视力障碍或眼球突出,结膜有无充血,注意检测视力,动态观察视力变化。如有视神经损伤,可给予血管扩张剂、地塞米松、能量合剂等治疗,以利视神经修复和视力恢复。本组病例发生眶周血肿3例,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后报告主管医生,由主管医生抽出鼻腔填塞物,保持鼻腔引流通畅,减少对眼球的刺激,给予止血药、激素进行治疗。

3.2.5鼻腔换药护理

加强术后换药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嘱患者定时复诊,并协助医生在内镜下清理新生的病变组织。换药前向病人讲清换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方法,嘱病人不要空腹,用1%丁卡因溶液的棉片敷在鼻腔粘膜表面进行麻醉止痛,可避免因空腹、紧张和疼痛引起晕厥及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每次换药都应用麻黄素棉片,以收缩整个术腔和各个通道。一旦发生鼻腔粘连,给予手术分离。本组病例中有2例术腔粘连,原因是患者未及时复诊换药,后经分离治愈。

四、健康指导

出院指导是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护理的前提和保证。患者出院前,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鼻息肉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消除各种诱因。特别要讲明3个月内切勿用手指挖鼻,勿剧烈运动及过度兴奋,合理搭配膳食,防感冒,鼻部干燥时用复方薄荷油点鼻,防止伤口出血。同时鼻息肉易复发,要家属、患者高度重视,定期进行复查,严格遵守医嘱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并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保持窦口的通畅。

【参考文献】

[1]刘安彦.心理学[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8:93-94.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