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 移动化 视听化 数据化 网络舆论
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移动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通道
首先,从通信技术来看,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将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3G技术的出现及使用,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承载,但由于通信技术不够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并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爆发。但4G网络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未来4G网络将对下一代互联网形态产生深刻影响。4G网络最典型的特征是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能够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下载,在有高速传输网络的保障下,过去一直受到网速困扰的视频电话、手机电视等应用将获得解放,所有能够上网的业务,都将摆脱网速的限制,实现无线上网。
其次,从用户规模及用户习惯上看,用户逐渐向移动互联网迁移。首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根据CNNIC的数据,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终端价格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通信交流。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增长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比例更加稳固。智能手机上良好的视频、阅读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互联网移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2、视频分享日益流行,移动视频将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
目前,手机视频和社交网站、微博和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的互动分享及应用合作极大推动了手机视频服务的发展。在美国,随着4G网络正式商用并积累了巨大的用户规模,手机视频分享APP随之崛起。成立于2010年的手机视频分享应用Viddy,用了18个月左右的时间便积累了4000万用户,公司市场估值10亿美元。在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片社交取得巨大成功后,视频社交开始崭露头角。
其次,智能手机朝大屏幕高性能方向发展,提高了手机视频观看体验,促进了手机网民的使用。在三星公司Galaxy系列手机的引领下,大屏、多核及高分辨率逐渐成为手机的标配。笔者在中关村在线手机频道中搜索,手机屏幕在5.0寸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92款产品;屏幕分辨率在1280*720像素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37款;四核及以上手机,共有342款。2013年1月,华为在美国举办的电子消费展上推出了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屏幕的智能手机——华为Ascend Mate配备6.1英寸高清大屏、四核1.5GHz处理器、4050mAh(典型值)超大容量电池。手机性能的高速发展,迅速缩小与台式电脑的差距,在未来甚至具备取代后者的可能。
最后,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公司的预测数据也支持未来的移动世界,视频将成为主流的观点。思科在《视觉网络指数(VNI)》报告中预测,到2014年,移动视频数据流量将比2012年增长22倍,占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66%,而在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仅为52%。可见,手机视频服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春天。
3、网络传播数据化,移动互联网成为大数据的主战场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今天,全球互联网正以庞大的规模和数据流,昂首迈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随着移动智能设备日趋普及,Android和iOS成为主流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4G网络解决移动信息传输的带宽束缚,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主战场。而移动化和社交服务的结合,将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能更完整和更生动的去描绘了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不仅可以知道人们在过去干什么,现在正在干什么,还可以预测趋势,判断人们的喜好。
二、4G时代网络移动化、视频化、数据化对于网络舆情带来的深层影响
1、传播渠道移动化,信息从即时传播演变为实时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为个人化传播
首先,信息传播发展成为实时化传播。移动化实现了信息对用户的全面包围,线上线下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在信息传播实时化的趋势下,随时随地的“公民报道”成为可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者。而移动传播同时融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三种特点,在一个社会议题引起关注后,信息迅速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多级传播的模式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对议题的讨论,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互动。现阶段,种种社会问题使网络言论常显得十分尖锐,加之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因此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其次,信息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到个人化传播阶段,舆论非中心化特征更为明显。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鸿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消弭,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以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账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关注相关的微信公号,随后既可以被动地接受所关注公共账号的信息,也可以主动发出指令索取信息。同时,用户还可以自己创建微信公共账号,经营自己的媒体平台,在进行信息的采编后,推送给订阅用户。
2、视频化:视频更具冲击性,在社会化分享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动员式传播,形成大规模群体互动
视频本身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冲击性以及现场感,更容易点燃社会情绪。美国教授山德尔(S.Shyam Sundar)实验也证实,视频同时使用声音和图像两个通道进行传播,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因而有可能得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相比于文字或图片,视频的背景信息更为完整和立体,网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事件,导致大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更高,增加了议题的传播效果。在高速移动互联网传播下,视频可以像文字、图片一样快速传播,对政府的舆情控制将带来巨大挑战。借助影像的力量进行的视听传播,这种穿透力是语言、文字、声音、图片等等叠加起来也无法达到的。2011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中18个路人的冷漠刺激着公众神经,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和社会各层面的强烈反应。
3、网络传播数据化,让网络行为管理和网络舆论管理结合,网络舆情具备更强的可预测性
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主要是对一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包括传播范围、影响力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只知道事件发展的过去,不知道事件发展的未来。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处理整群数据,而不再大量依赖随机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工经验,未来实验舆情的预警,研判未来舆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出人类经验范畴之外的精准化预测。
三、网络传播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1、实时化传播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时间大大缩短,政府针对事件的表态要迅速,但调查过程更要慎重。政府应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回应各种质疑。
2、视频化传播导致舆论监控难度加大,可以利用关键帧提取技术来抽取网络视频中的关键帧,建立相应的垃圾视频关键帧匹配库,通过视频关键帧匹配算法和模式,从高速的视频流中监测出不良信息。另外,在视频化传播时代,政府应主动融入这一潮流,转变思路。过去的“广播式新闻播送”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政府要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了解受众在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下的信息消费习惯,主动抢占视频舆论阵地。
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限于网民话语表达的表层,而是转向更为深入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呈现、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总结,了解舆情现状,并预测趋势。
参考文献
①《CNNIC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1
②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③马兵,《大数据时代舆情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记者》,2013(6):116-116
篇2
1.1信息化的时代本质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为了实现变革的根本目标,逐步实现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条主要途径。实现全球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先进的设备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从而使企业的发展逐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其次,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也不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信息的传播更加高速高效。最后,信息和信息及其成为了一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甚至还参与了人们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以及原动性活动。由此可见,信息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变生产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从本质上改变社会相关信息的传播结构和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好的进行普及发展,信息技术的本质特点也将会在实现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1.2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的必然形势,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使人类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一切文明成果
信息化的实现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相关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在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的同时,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增进了国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国际社会变成了地球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1.2.2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发展到信息化的主要标志
信息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逐渐代替手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脚步,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先进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使人类社会整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信息化的转换主要是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条件,而作为传统信息传播途径的新闻媒体行业来说,在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可以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2.1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
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凭借着自身的诸多优势,在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目前新闻采编也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将新闻传播变为多媒体化的传播
传统模式下,对信息的传播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单一,仅仅只是限于文字和声音。然而,利用网络来对信息进行传播,不仅可以将文字与声音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比如说,使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出现在同一界面,使新闻的传播呈现出立体化和多媒体化,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
2.1.2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对周围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虽然传统的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导致所发生的新闻不能第一时间进行跟踪报道。网络传播具有不受任何因素限制的特征,可以充分实现即时与远程传播的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使新闻的时效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1.3新闻传播的信息容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都会受到容量的限制,比如说报纸、杂志等等,都会受到篇幅容量的制约,从而不能详细地将新闻的全貌向人们传递。而网络传播则不会受到文章容量的限制,可以将新闻信息的容量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也可以实现无线连接,从而使新闻的报道更加全面。
2.2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
虽然,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也同样会对新闻采编的一些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2.1新闻的严谨性受到挑战
新闻的严谨性与时效性一样,同样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而如今,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的容量比传统的信息载体要大得多,这样就会导致新闻的报道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无论是文字措辞方面还是信息的准确度方面都缺少相应的严谨性,加之有些网络虚假信息与谣言到处可见,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2.2.2新闻评论缺乏深刻
篇3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学校教育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
1.引言
1969年第一次实现千里之外两台计算机的连接,预示着网络出现,而且这个连接不仅仅是连接两台计算机,而是两个时代的转换。网络的出现,展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使其一出现就拥有巨大的信息能力和超强的生命力,并对整个社会及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带来惊人的变革。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子系统,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来说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网络,充分发挥其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减少其负面影响,使其朝着对学校教育有益的方向发展。
2.网络时代教育的特点
2.1教师的地位和教学能力受到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从信息直接传递教学的位置上退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随即转变为集组织、指导、研究为一体,通过网络传播直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学习。
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教学关系中,怎样分配学校教学资源正常情况下都取决于教师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就随即只能跟随老师。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例如数字图书馆、优质而又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学习网站、电子杂志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渠道。现在,在学生的眼中,不仅可以从学校接受到传统而又重复单一的知识,而且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更多、更广泛、更丰富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知识体系的培养和训练。
2.2从被动灌输到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东西的容量、学习的内容等,都是一成不变地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教授学生固定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教学灌输下将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到自己的头脑中,这种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学习时间、空间、内容的转变。
网络传播,使得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或其他机构获得知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确定情况,自己调节学习的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固定模式固定内容的学习;学习不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与接收,而是在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教育下融会贯通。
3.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自从网络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校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下面说说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3.1网络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摆在了学生的眼前,使得没有机会或是没有条件的学生,拥有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成长的条件和愿望。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堂知识,更是为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去积极和主动地学习。根据调查,利用电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的教学被广泛应用,网上学习方式的日益增多,使得地方偏僻或是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和正常或是更好的区域的学生一样满足对学习和知识汲取的渴求。网络学习的多样性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提高。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改革创新提供了材料,使其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源头,而更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学生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飞翔的舞台。同时广阔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意识创新带来了自由的呼吸,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2网络传播促进教育格局合理化,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中国教育资源的现状是人均占有水平低,并且发展不平衡。大学和全国重点中小学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大多集中在沿海或是大中城市,然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匮乏。网络的出现,基本上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的学子不论是在哪个地区,都可以接受全国最有名、最好的教育。面对迅速的知识更新换代,人类不得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传统的教育机构不可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成人教育的潜在需求,而网络可以简单地达到这一要求。
3.3网络传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传播以多样的传递方式进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参与到网络讨论中,可以自由地选择网页,搜索网络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接受各个方向发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经过学习领悟变成学生的创新观点。
其次,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更多地思考问题,找到更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问题限制,于是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更多元化的电子手段为载体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丰富的价值观、更多的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范围也就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而是在更加宽广的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下学习、积累,而后提高。
4.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络具有两面性,在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4.1不正确的网络使用。
错误的网络使用会严重干扰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首先,现在的网上冲浪、QQ聊天、网络交友等,都是非常流行的网络娱乐方式。因此,上网使学生更加具有所谓的自由,可以摆脱学校的束缚,暂时忘却学习的烦恼和高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精神压力,在虚拟的空间中尽情地疯狂和发泄,从而得到学校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快乐和幸福。然而,每个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都不一样,过度的上网和心情的放纵使得很多自控力不强的学生网络成瘾,为上网而不吃、不喝、不睡甚至不上学,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4.2过度上网引发的不良后果。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学生的又一特点是他们想要拥有同等的交流与沟通的权利。网络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网络的交往和交流基本处于虚拟状态,它不可能代替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真实交往,现实生活中交往的缺少,会造成个体心理的畸形发展。网络可以给人造成假象,学生会以为自己有真实的交往和社会的互动,其实长期地沉溺于网络,学生会渐渐地远离人群,失去朋友,自我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网络为在现实中交友困难的人提供了契机,但是这样的时间过长,本来孤僻不善言谈的人会变得更加严重。
4.3网络放纵的伤害。
网络的最可怕之处在于放纵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网络的言论相对自由和没有迹象可循,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伤害会没有理由地对网络中的人转移,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正常的社会交往不能满足的情绪,以及在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网络给了这样的平台,不管是恋爱、暴力侵袭等都有了不需顾忌的宣泄口。
5.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传播
5.1普及网络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由于网络具有的新奇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促使广大学生群对其更加迷恋。首先,应该进一步普及网络及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实质。其次学校教学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活动课等渠道进行网络正规防范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利用网络,发挥网络资源强大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强化网络的作用。
5.2学校和家长加大对网络的控制和影响。
学校需要改变对待网络的态度,正确地引导学生面对网络的冲击。学校不仅要传授先进的网络知识,而且要加强对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的培养。学校只是学生生活的一段时间,要更好地改变学生的网络行为和道德,还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才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对上网中学生进行引导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一同上网,与孩子一起面对网络的冲击,告诉孩子在网上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信息不能泄露,上网多长时间最合适,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怎样辨识信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5.3国家法律的完善和社会共同监管。
网络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非常正面和积极。网络具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完善网络,让网络有突出的改革和创新。例如网络成瘾,政府发明和推出反沉迷系统,尽管这个系统不是很完善,但是可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某些游戏和网站的屏蔽,分散学生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网络上有很多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弹出,对于这些政府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强制关闭还是限制使用都可以做到,国内外的杀毒软件公司也应该加大其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和流氓软件的力度。被有效利用的网络会变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助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被错误使用的网络,将变成魔鬼,影响学生一辈子。
6.结语
网络是信息时代学习和生活的主题,现代化的学校教育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网络。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改变应有的知识结构;教师虽然有被动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自主学习,更努力地为了新时代的学生着想,也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提高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学校在信息时代需要不断变革,投入更多心力改变学校的教学情况。
网络传播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非常明确,新时代的学校教学在网络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研究如何扩大正面影响,发挥网络的巨大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俊,郭跃军.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影响.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9,VOL5(3):10-15.
篇4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 网络传播 影响与对策
随着信息全球化,网络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中学德育工作应该加强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传播为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捷条件,但也对道德主体有一定的冲击。
一、网络传播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1.网络传播对德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网上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方便了中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的在网络上获取想要了解相关资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体验。同时通过阅读网上的大量资料能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网络突破了现实中的诸多限制,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就行交流沟通,对中学生提高对周围世界正确认知的能力【1】。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可以更好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更能发挥其德育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2.网络传播对德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元化虚拟化的网络中活跃着各种价值观各种思想,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同时目前网络监管政策不完善,网络传播不规范,网络传播中有大量的网络垃圾,如暴力、黄色、赌博等方面垃圾信息。中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够,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垃圾的影响失去自控。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2】。此外网络具有虚拟化特征,生活的中的大部分信息在网络上被虚拟化,中学生处于心理发育成长期,面对虚拟的网络不能有效地进行较色转换。同时中学生的价值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认知尚未成熟。更容易被来自网络中的不良思想所侵蚀,甚至致使中学生心态扭曲失常。导致一系列的青少年犯罪行为。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发挥道德主体作用
精神的自律是人类道德的基础【3】。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德育的成果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辨别与自控等方面的能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引导学生们在网络中的舆论动向。同时注重使学生们的能定作用得到发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的对外界环境进行观察思考评价,自觉地进行行为控制和思想转化。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反省等方面的能力。
2.德育教学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校园网络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应该在运用好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引入网络手段,开设有关校园文化的网站并不断完善并增设德育课堂等栏目,营造出校园的主流文化氛围。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学习与兴趣的结合,在校园网站上采用丰富生动的内容,增设学校信息、知识竞赛、时事政治等方面在自身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放学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中的邮件qq校园网落等方式进行彼此的问题交流,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
3.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针对于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除了从学校角度进行改进之外,家庭和社会方面也应该制定相应对策进行改进为中学生德育工作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在社会方面,应该完善我国的网络监管机制,对网络传播环境加大监管力度,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加以规范,促使网络传播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4】。当然法规对网络传播的监管效果离不开对相应法规的认真落实,相关部门注重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加大网络监管相应法规的基本知识宣传,是社会公众对自身的在网络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以遏制网络传播中的不规范行为。家庭方面应该与孩子们多做交流和沟通以及时了解调整孩子的心理情况并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正正确引导。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们的健全人格。
三、结论
随这时代的发展,全球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思考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往往随着一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周边环境而言都是双刃剑。同样网络传播为我国的中学德育教育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同时也给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正对于网络传播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的分析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网络传播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并针对现有情况作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确保我国中学德育教育在网络传播的环境影响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健.对构建中学全员德育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黄娟.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网络 传播环境 网络传播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据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网民占20-24岁年龄段网民总数的51.8%,网络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成为一个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①。作为网络传播中的主体,20-24岁年龄段的人是比较积极的参与网络传播的。同时中国网民的时代已经来临,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3亿,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领跑全球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②。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群体的壮大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网络大国,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同时随着我国的3G业务的兴起,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可能呈现出一个火山式的爆发状态。网络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体,而且年龄段的走向是年轻化或者是未成年化,中国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积极的参与到网络传播当中。这么巨大的网络群体使得“网络先行”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因为任何一个可能在传统的媒体中被忽视的新闻信息都有可能被网络媒体发掘出来。
2、传统媒体受到冲击。传统媒体是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在信息的方面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一个领域。但是在网络媒体产生之后,网络对信息的采集和能力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传媒形式。同时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互相交流,它为传受双方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受众可以通过网上开设的各类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意愿与想法直接的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受众与受众之间通过网络可以任意交流,也可以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讨论,谁都可以是信息的者,谁都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网络这种双向式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和传播者的角色越来越模糊③。
二、网络对传播环境的影响
1、传统媒体影响力被分化。传统媒体从网络媒体产生一开始就受到网络传播的冲击。在网络产生的初期,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受到的冲击还不是很大,但是随着网络的逐步壮大,传统媒体中的从业人员对网络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曾经参与网络的人士进入到了传统媒体的领域之中。同时由于市场化的变革,媒体经理人开始涉足网络产业,使得网络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对网络的关注度也从原来的被动转向了积极主动的接触,甚至有的是主动去炒作网络事件,以博取最大程度的社会关注度,出现了主动迎合网络言论的行为,这种迎合的行为虽然能够加大报纸以及广电媒体的收入,但是同时也使得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和网络达成了一种趋同趋势。
2、公共话语空间被无限的放大。在网络进入中国的初期,中国的公共领域的作用并不是显现的很明显,因为信息的有限以及媒体自身的不发达状态,对意见的表达诉求不是很强烈,主要的信息来源还是来自传统媒体的报道之中,那时候这种信息传达是有效的,但是信息传达的全面性,特别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上来说,并不是很全面的。
进入到网络发展时期,这种不全面性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在早期是被隐藏在社会舆论当中的。在当前大众传媒由于经济或者政治因素的背后操作可能已经减弱或者扭曲了公共领域的功能。网络传播的崛起可以说为重返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契机③。网络以虚拟社区的形式对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给予更多的人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或者意见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一个网络事件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为社会公众所密切关注公共利益事件。对这个事件的解读,以往只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才能体现出来,普通的民众是很难参与到其中的,但是网络给了人们一个自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甚至在最后成为一种公共舆论,而被主流的媒体必须报道,或者着重报道,这时候在一定程度由于网民的主动参与,放大了这个事件的影响,使得公共的言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不单单只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而是一种公众与相关的管理机构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也就使得公共领域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公共领域的存在是社会的必然,但是对公共领域的掌控力表现出了一个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在传统的意义上来说,国家对公共领域的掌控是不能现实的,因为长期以来,都是上传下达的模式,而在其中作为上传下达的一个重要机构,就是传统的媒体。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很多的传统媒体因为市场的压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的差别,有的已经变成了网络媒体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了。传统的上下级传达式的传播并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政府想要的效果,而且民众的参与程度也是打了很大的折扣。但是网络传播放大了民众的参与度,使得民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以及讨论高涨,并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如“躲猫猫事件”、“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让很多在公共领域中以前没有表达出来的信息迸发出来。
3、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影响。在网络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存在自己的特点:(1)首先是无权威、无中心性;(2)网络社会生活具有虚拟性;(3)网络社会中,人的活动具有更大的自主性;(4)具有更大的开放性;(5)传受主体的不确定性;(6)对信息传播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比以往的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难以控制④。在这个价值成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力量就是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抗升级,精英文化在网络中被打压,而同时草根文化被追捧,对这种网络多元价值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另一个方面,现实社会中,我们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不适合青少年发展的文化产品,当然这种产品会产生出比较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主体价值还不是特别清晰的时候,肯定不能指望青年群体能够自己去形成一种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反叛的情绪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不适应使得很多的人对社会主流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个反差,而网络因为种种的原因,使得这部分人得到一个发泄的渠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又没有一个比较核心的价值取向,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网络通过对一个社会热点的讨论的形式,让这种多元文化的表达得到了可能。而传统媒体对网络言论的追求或者跟踪式报道,使得一部分不是很被主流价值所提倡的人或者事件变得符合了主流媒体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到主流价值的认同,同时由于社会的牵制力量确实在失去自己所能掌控的领域,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的伦理道德被屡次的试探其底线,这也成为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一个必然后果,目前不能说这种试探是好是坏,但是这种试探必然带来下一代对主流文化的默漠然。■
参考文献
①罗峰,《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述评》,《现代视听》,2009(1)
④崔雷、陈健、宋阳:《中国网民规模突破3亿 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人民网
③成毅涛,《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网络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公共领域构建思考》,《新闻知识》,2009(4)
④刘霞、邓名瑛:《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介;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03-02
进入到web 2.0的时代,没有博客或者是微博的人就像是时代的落伍者一样,赶不上信息的传播速度。博客译自英文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络空间。虽说与其他的网络形式大同小异,近几年博客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8年中国博客市场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的博客用户截止到2009年6月底,用户规模已达到1.81亿人,博客空间超过3亿。其中活跃的博客作者占到11348万,读者规模达到17485万。”
由此看来,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传播在当今的信息传播媒介中占有不可小觑的份额,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体新闻人,例如报纸记者就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权衡网络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利弊,成了报界人士所要考虑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博客式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博客是媒介融合最典型的一个产物,它集合了文字、视频、图片及互动性于一身,以快速、个性化著称。博客式的信息传播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如下:
(一)话语权下放,出现“公民记者”
传统意义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对大众的传播,读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闻传播者为你设定议题。进入到博客时代,话语权下放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协助专业记者们完成守望、教育、讨论、舆论的任务。同时低门槛也是博客受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例如在5・12汶川地震中,新华网在14:46分的时候第一条消息。14:35分更新消息。但在地震发生后的4分钟,就已经有来自云南的网友在博客中发表日志《地震了》;1995年,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创建了自己的blog
"德拉吉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充分展示了自媒体快速传播的特点,平均每38.27分钟就更新一条头条。它曾比美国电视网早七分钟公布戴安娜死亡的消息。它也是1998年“克林顿拉链门”的首个发声者,使得其日访问量由900人次迅速上升到12300人次。2008年的《尼尔森互联网检测报告》中指出,“德拉吉报道”超越了福克斯新闻网和《华盛顿邮报》网站,跻身用户访问量前30强。
(二)信息多元化,噱头增加,可信度下降
一方面,博客使得一些处于边缘的民众心声得到了重视,社会倾听和关注成为了主流。无数个微弱的声音汇成巨大的力量推动事件和舆论的发生、发展,传统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草根阶级开始当家做主。从“躲猫猫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博客的力量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因“草根记者”所报出的新闻来自于生活圈子甚至是个人经验,报道方式缺乏专业水准,对一些信息可能只是点到为止。加之为了追求点击量,难免会因为追求噱头而牺牲了消息的可信度及深度。
(三)传播渠道多样,传播方式更为便捷
传统的报纸依托纸张,而对于博客来说,它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在博客上即时更新个人信息。在国内,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几大门户网站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博客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低成本传播形式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四)突破限制,有很强的互动性
博客具有个性鲜明表达形式。140字的“莎士比亚式的文字革命”是微博的一明显特征。它为“博客记者们”提供了一个抒发心情,爆料新闻,表达观点,发表评价的平台。加上技术的辅佐,使得人们很容易浏览及回复博客内容,从而形成良好发的互动关系。人们之间的交流渠道畅通,畅所欲言,而这些优点都是传统媒介所望尘莫及的。
不可否认,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年代,受众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及习惯有了极大地改变。网络上的海量及快速更新的信息大量的分流了报纸的受众,原本细致悠闲的报纸阅读也变成了快速简洁的浏览。此外,面对繁杂多样的信息,其结果就是“文摘式新闻传播”模式的出现。举例来说,腾讯QQ在用户登录时就会以窗口的形式列出当天值得关注的新闻,并且对新闻进行分类后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给受众。点击标题后是短小精悍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这就使得受众只用花很少的时间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紧跟现代生活节奏。
二、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
以报纸报道方式为例,在面临网络传播所带来的冲击时,这样的报道形式也表现出了一种浮躁状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报道形式的转变,语言出现交互使用
像“囵”,“雷”,“菜鸟”等网络语言跃然纸上。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现象这可以界定为报纸写作的与时俱进。但是这不禁让人担陇,一向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规范要求的消息写作,会不会因为这些时髦的网络语言而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更何况报纸受众的年龄层次不一、文化教育程度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也有所不同,这样一些网络语言有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接收的质量。
(二)向网络看齐,兼顾各个年龄层,试图包含多方面的信息
随便翻开一叠都市类报纸,厚的时候版面近百,而这么多的信息中,真正能够传递给受众,引起受众注意的又有多少呢?近乎零成本的网络博客传播组织性差,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之信息来源复杂,个人主观色彩强烈,内容繁杂多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有着规范操作系统的报业新闻记者来说,对信息的甄选是最基本的职责。很多原来只会在网络中出现的八卦新闻充斥着各种都市类报纸,微不足道的家长里短也登上了报纸。报纸内容的扩充使得信息比以前复杂,但是真正能够带来效益的新闻却不多,很多信息石沉大海,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过分追求快,减少了核实新闻真实性的环节
虽说这样的事件不常发生,可是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10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由《重庆都市报》和《华西都市报》两家媒体报道的“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第二位是中新社发表的标题为“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的消息,紧随其后的是“炒蒜高手掷金买走百万金条”(《北京晚报》等媒体)。这些有着吸引眼球的标题的假新闻事后都被证明子虚乌有。放纵这样的假新闻腐蚀新闻界,不仅是对读者的欺骗,也是对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的颠覆。
三、传统媒体报道方式的转变
虽说盲目的悲观是没有必要的,可是面对挑战自我堕落,不思进取也是不可取的。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适应,我国的报纸已经作出了一些积极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目前的报业市场现状,传统媒体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报道形式做出改变:
(一)积极寻求与其他媒体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既然博客集中了文字、视频、音频于一身,这未尝不是对传统纸媒的一个启发。其实这样的尝试早就有了先例。2003年10月20日,央视二套改版后推出了一档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马斌读报”,关注每天多家媒体的头条新闻,人们的日常生活,配上主持人轻松幽默的报道风格,吸引了一批固定的观众。在此之前,最早凤凰台有《有报天天读》,《南京零距离》有《孟飞读报》,上海卫视有《早报早知道》和《独家新闻》,读报新闻扎根各家媒体。这样的新闻样式整合了媒体的优势资源,顺应了媒体联动整合的潮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一方面电视节目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浓缩后向观众进行传递,援引观点进行论证点评,无疑挖掘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调高了报道质量,拓宽了新闻视野;另一方面也构建了一个报纸与电视的良性双赢循环,低成本的报道形式一方面让电视台降低了制作成本,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吸纳了潜在读者。同时,读报新闻短小精悍的报道形式也符合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突破了地域限制,让人们能够接触到全球范围内主流报纸的信息。
(二)坚守报纸“消息权威,深度挖掘”的特性,顺应“报博”融合的趋势
在网络博客上的草根新闻大多是一些浅表、单一的信息,在追求深度和广度上有困难,经不起推敲。但报纸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有专业的记者,规范的运作章程及写作标准。因此,“报博融合”不失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办法。在信息获取方面,新闻报社记者可以借助网络“草根记者”的报道,拓宽自己的新闻来源渠道,快速获取信息,经过筛选后提炼出有用内容,援引观点论证,增强消息权威性及可读性。对于新闻,各大报社也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信息平台,让信息传播更为快捷、迅速、简短、广众,借助网络平台扩大报纸在受众中的影响。
(三)从报纸内部运营来看,克服同质化也是出路之一
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现代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报纸1943种,总印数442.92亿份。各家报纸编辑每天面对的报道资源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要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就只能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挖掘报到亮点来实现。以《参考消息》为例,2005年5月31日,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上公布的报纸排名中,以262.7万份的发行量位居当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第八位、我国日报发行量之首。这份面向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创刊于1931年11月7日,发行至今很少使用彩版,一直坚持“黑白编排”,版面简单,编排凝练,有自己独特的专栏设置,注重内容的有效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参考消息》已成为了报界的一个典型案例,代表了国家的报业形象。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报界应该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扶优劣汰,整合资源”的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淘汰落后、缺乏创新的报纸,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发展需求。
篇7
关键词:网络直播;网红;企业营销;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26-02
一、网络直播传播现状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产物,是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网络直播存在的时间也不过10年而已。在近10年的网络直播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PC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直播,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直播。
PC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直播:在PC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方兴未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当属欢聚时代旗下的YY语音等。此时的网络直播主要秀场为主,通过主播表演和唱歌于受众产生互动,不过在直播的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很多的局限性[1]。这一时期的网络直播受众主要是受教育层次较低的青少年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以YY语音直播为例,最先在工厂的青少年之间流行,而且当时最火的网络直播也是女性秀场,比如唱歌、聊天等。因此这一时期网络直播内容形式也比较单一。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直播
2016年移动网络直播元年,一大批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直播平台诸如映客直播、花椒直播、斗鱼直播等,甚至淘宝也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频道。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7.10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25 亿,占网民总体的 45.8% [3]。这一时期的网络直播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直播形式方面,从原来的秀场直播到如今多样化直播方式。诸如户外网络直播,新闻现场网络直播等,从原来的PC直播,到如今的手机直播、VR直播,以及各种专业摄像头(比如GoPro摄像头)、无人机直播等。在内容方面,从原来的唱歌、跳舞才艺展示。到如今吃饭、探险、教育、日常生活等,可以说直播已经深入的渗透很多人的生活中了。
2.网络直播繁荣与乱象
网络直播作为新时代的一种传播方式催生了大量的相关利益群体。诸如网红的崛起就和直播离不开关系,例如游戏直播红人PDD以及美食直播大胃王密子君等。甚至凭借吐槽搞笑视频走红的Papi酱在后来的一场直播中,全网观看人数超过2000万,收入高达90万余元。之后网络直播更是成为了明星和受众互动新渠道,诸如在央视春晚后台期间,刘涛就在一直播平台上和网友互动,其网络直播互动性以及实时性的特征,让观众倍感亲切。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直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各种直播平台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例如斗鱼TV、映客直播、花椒直播、一直播等app。不过网络直播虽然带来了新行业的繁荣,却因为管理不规范引发了很多新问题,诸如“直播造人”等不文明的行为。这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2]。此外,由于门槛低,直播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而且低俗化的直播内容容易引发暧昧经济,直播中的暴力和辱骂行为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直播产业健康发展刻不容缓。而作为直播从业者,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低俗表演,不违法法律法规,引导受众积极向上。作为受众,我们更需要洁身自好,发现违规内容做到不观看、不传播,而且要及时举报。
同时,网络直播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和经济。在文化方面,网络直播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娱乐方式。直播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让观众对于娱乐节目多了一种选择。且主播呈现出多样化和媒体化,例如直播表演,直播教学,直播赛事等。最近由王思聪直播的综艺节目《小葱秀》就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而网络游戏直播红人PDD更是在线直播观看人数超过百万,很多游戏爱好者已经将观看PDD的直播成为日常消遣;其次,网络直播也创造出很多新的词汇,如今“谢谢、宝宝”“打赏”等。在经济方面,与直播相关的“网红产业”2016年接近580亿人民币。在线直播平台超过200家。其中直播购物的“边看边买”模式尤为出色。在一些直播平台上,通过打赏的方式让观众和主播互动,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交流,而且还实现了主播的收入,可谓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二、网络直播现状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网络直播具有着其它信息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在用户体验,交互性,可视性方面都非常出色。因此,在笔者看来,网络直播对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影响。
1.网络直播的实时性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网络视频直播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分享和陪伴的愿望,这种深入人性的特质也决定了网络直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诸如在直播平台上,主播每天和粉丝受众见面互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陪伴。而且因为是采用直播的方式,具有实时性,主播和粉丝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让粉丝们产生亲切的感觉,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此外直播内容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吃饭直播、游戏直播、美女直播等,满足了不同需求的观众。例如网络直播红人大胃王密子君的走红就离不开网络直播的优势。其实吃饭是很普遍的事情,不过密子君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利用直播方式,和受众直接实时的互动具有亲切感。不过直播这种特性有利也有弊端。其中一点就是增加了内容审查的难度,导致一些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在直播平台上被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的例子就如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直播造人”。这一c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这是因为传统媒体先审核内容然后播出的特点决定的。不过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实时性虽然具有同步内容的优势,不过却也增加了内容审核的难度。这也是尽管已经出现了多次低俗直播案例,不过依旧层出不穷的原因。而对于解决这种弊端的方法,相关直播平台应该努力研发新技术,更加准确及时地识别内容画面,及时发现违规并迅速处理。
2.网络直播的互动性
在网络直播中,主播和粉丝之间能够实时互动。以映客直播为例,在主播直播的过程中,作为粉丝不仅可以和主播实时沟通,而且还能够用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诸如映客直播上就设置了充值功能,如果粉丝认可主播,就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增加互动,这个时候主播和这位粉丝会建立一些情感上的认同。随着打赏的不断增加,双方之间的互动也是更加频繁。这种互动性是其他媒介所没有的特性,也是网络直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甚至有钱人会在某一个主播上花费大量的打赏费用。其实这就是一种受众的满足,对于受众来说这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需求[1]。
人人直播时代,迎来了网络直播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不过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例如在2016年6月,快手直播上ID为:吃货&凤姐的一位大妈吃灯泡、吃金鱼的视频引起很大的争议。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求关注、博眼球而已。在近期更有人利用直播方式做虚假公益。在2016年10月份,一群号称做公益的直播人到大凉山贫困地区现场发钱做公益,欺骗观众打赏,却在直播关闭后收回给贫困群众的钱财。这些事情显然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应该净化网络直播环境,作为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直播环境的监督和引导;作为企业和从业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网络直播行业的自律性;作为普通观众,努力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拒绝低俗,自觉维护网络良好文化。
三、网络直播的前景分析
尽管网络直播很火爆,却一直有着低俗的标签和印象。而且诸如“直播造人”“直播吸毒”等事件更是屡禁不止,因此也为网络直播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信网络直播行业会迎来自己的发展春天。而且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成本低廉、互动性高、部署便捷等优势。
其实网络直播所体现的价值已经日渐凸显。例如在2017年1月9号,王祖蓝和神舟买买车合作在淘宝上直播,期间作为合作伙伴的神舟一共卖出了2717辆科鲁兹汽车,订单额高达2.28亿人民币,平均每分钟卖出11台。而且这次直播也创下了网络卖车交易额历史记录。可见,网络直播对于企业营销推广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如今已经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品牌已经悄然利用直播来为自己的企业推广了。小到一些淘宝店铺的网络红人,利用直播让自己的销售额翻倍。例如淘宝红人张大奕,利用网络直播在顾客中建立良好的形象,然后借助塑造的良好形象顺便在淘宝推出自己的电商品牌,从网红转型成功商人。
直播也成为文化产品营销的新战场。2016年5月4日,王宝强在斗鱼网络直播平台上宣传电影《大闹天竺》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0万,破斗鱼个人直播记录观看人数,所产生了互动效应引发大量媒体报道,是一次很成功的电影营销。
网络直播能够快速聚粉、沉淀和互动,然后进行二次营销。直播的另一大优点是它可以和售卖同时进行。增强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相比传统的营销手段转化率太低的问题,网络直播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性,因此网络直播也被很多企业堪称新的掘金之地。
四、总 结
今天网络直播方兴未艾,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低俗事件,不过相信随着市场的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直播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其实,在2016年4月份,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引导下,相关企业出台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随后这方面的法律条款不断完善。在同年12月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新闻直播需先审后播,加强了网络直播的管理和规范,促进了行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8).
篇8
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在线社会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社交网络和微博网站如Facebook、Twitter和Googleplus每天要支持几十亿用户的信息分享活动.通过这些系统,人们随时随地的交流观念、分享相册和视频等信息.不同于传统社会网络,在线社会网络展现了一些特殊特征:用户是信息的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信息成为除用户以外的主角,它展现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内容.凭借信息,用户表达了其情绪和观念,而用户对信息的一系列操作表现出了用户的社交行为.在社会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朋友关系,可能是关注关系,也可能是通过同一信息进行交互的关系,这种包含多种语义的关系称为异构交互.因此,我们将用户实体和非用户实体共同存在,且实体之间存在异构交互的社会网络称为异构社会网络.异构社会网络中,许多因素促使了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变,其中关键因素是信息传播[1].初期,社会网络的构型只是多个非连通的稀疏子图,用户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主要依赖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而随着信息的传播,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最新消息,透过这些消息,能够对其他用户相关的如偏好、权威等信息有更多的理解.进而,主动与自己感兴趣或崇拜的用户直接产生关联并互动,使得网络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构型变为或密集或稀疏的连通图,而这样的网络拓扑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受兴趣或权威等的影响而聚在一起的用户团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也就更明显的体现出了社团结构.因此,异构社会网络中,社团的形成和信息传播相互影响:信息传播促进社团的形成,而社团的形成又进一步影响信息传播[1].信息传播不仅体现网络结构特性,同时也体现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其本质上展现了用户影响力的传播.信息不仅包含单纯的内容,更重要的隐含了原创者或传播者的兴趣或威信,称为活动影响力.除此之外,用户在网络拓扑结构的位置也是影响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邻居的多少,邻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信息出现在其他用户视野内的时间、频率及经过的传播路径,从而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称为结构影响力.因此,信息传播实质上是用户的结构影响力和活动影响力不断作用的过程.用户之间建立或取消关系,或进行评论等交互行为,也就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反映了受影响的结果.所以,社会网络中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变和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都是用户影响力传播导致的结果.那么,基于用户影响力传播来研究社会网络中的社团结构也就有据可依,而且可以实现对社团演变的预测.现存的社团发现方法,主要通过用户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来定义边权重,也有少部分的基于结构和属性的方法来寻找社团.但是,极少的方法将影响力传播考虑到社团发现中.文献[20]提出将独立级联传播模型用于寻找社团,但只是用传播模型确定出节点能影响的邻居节点,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利用用户影响力传播过程来寻找社团.所以,本文提出的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社团发现方法,不仅仅考虑网络结构,更多从社会网络的社会性,互动性,传播特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社团的形成.在异构社会网络中,用户的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很丰富,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在异构社会网络中,使用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来发现社团也就更有意义.但是由于异构社会网络中包含多种实体、静态属性和动态活动,社团发现问题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如异构网络中理想的社团需兼顾结构上的社团特性(社团内和社团间的连接边的紧密稀疏程度)和活动上的社团特性(社团内和社团间的社交内容和社交行为类型的相似程度);如何有效的利用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分析大规模的异构社会网络;如何定义用户的结构影响力和活动影响力,并且将二者统一起来描述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如何发现重叠社团等.认识到这些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社团发现的思路———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社团发现算法.由于节点之间的影响力是相互的,且不平衡的,因此需要考虑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同时网络拓扑结构节点的位置对信息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定义结构中心度来表示结构影响力(§3.1);另外,节点活动影响力也是节点之间信息传播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异构社会网络中的社交内容和社交行为信息,提出了定义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的方法(§3.2).最后将结构中心度和活动影响力统一起来,定义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3.3).在§4中,我们对原始标签传播算法进行改进,综合考虑影响概率、潜在重叠节点及相应的标签选择策略,提出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可重叠社团的发现算法.在§5实验中,首先验证了提出的结构中心度的合理性,与经典的k-shell[21]进行对比,效果近似,但结构中心度能给出更加精确的影响力值.然后,将本文提出的社团发现算法同时在同构和异构网络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在异构社会网络中发现的社团,不仅保证社团内网络结构的紧密型,同时兼顾了社团的社会特性:同社团的用户互动性较高.
2相关工作
社团发现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在线社会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海量数据和社交互动的社会性都对社团发现的研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近些年来提出了许多社团发现的算法,有基于拓扑结构的,有基于结构和属性的.基于拓扑结构的算法研究比较成熟,其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启发式的,典型的有层次聚类.不同的层次聚类方法,主要区别是边权重的定义方法,其中包括边中心介数[2],随机游走介数[2,6],信息中心度[3]以及边聚集系数[4],相似度动力学[5]等.第二类是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方法.自从Newman等人[2]提出基于模块化的零参数模型,就涌现了一类基于最大化模块化的社团发现算法,其中包括贪心算法[7]、模拟退火[8]、极值优化[9]和谱优化[10]等.第三类算法则充分利用了拉普拉斯矩阵[11]或正规矩阵[12]的谱特性.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节点和边上也不断的出现属性信息,如节点表示的用户还具有表示自身特征的如兴趣、职业等属性.结合结构和属性的社团发现方法也就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Yangzhou等人[13]提出的基于结构/属性相似度的k-centroid,ZhiqiangXu等人[14]提出的基于模型的属性图聚类.但是这些方法中,由于属性的类型丰富,结合拓扑结构描述节点之间的关系时,每一类属性的权重参数设置就成为这类方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社团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重叠社团.这个特性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一个人通常和多个社会团体有关联,如家族成员、朋友、同事或兴趣小组.比如,微博上的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主题的微博圈内活跃.基于重叠社团的特性,Palla等人[15]的基于子团渗透的CPM.Lancichinetti等人[22]提出的基于局部聚类统计特性的最优化方法OSLOM.基于CPM,WanyunCui等人[16]提出的重叠社团搜索方法OCS.Ahn等人[17]提出的链聚类,以及Henserson等人[18]提出的HCDF.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结构的,忽视了由于属性产生的重叠社团这个问题.Raghavan等人[19]提出的标签传播算法,结合传播特性,将代表社团ID的标签沿着边传播,每个节点用最多邻居标签数的标签标记,迭代更新标签直到条件满足.该算法在保证一定社团质量的条件下,以接近线性的时间复杂度,实现社团发现.这种高效性使得该算法能够运用到大规模的社会网络中.Lee等人[23]提出的模拟人类交流行为的听说标签传播是基于标签传播的可重叠社团发现,但是由于为每个节点都分配多标签,在大规模图中内存消耗太大.Grego-ry等人[24]提出的基于原始标签传播的可重叠社团发现算法COPRA,该算法控制了任意一个节点最多可属于多个社团的数目v,同时每个节点包含多个从属系数,而从属系数小于某个阈值则不考虑.
3节点影响力及影响概率
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过程来寻找社团,其核心在于定义节点影响力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细观传播过程,用户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用户的活动权威对传播至关重要.以图1所示,a中节点1是一个活动权威度很高的节点,但是其邻居之间关系稀疏,则节点1的活动权威度是其能影响邻居与否的关键因素;而b中节点2活动权威度不高,但其处于其邻居中的核心位置,节点2能够直接对邻居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受影响的邻居进而影响没有被节点2直接影响的邻居.所以,节点影响力受结构和活动上的影响力所影响.本文提出结合节点之间结构中心度和活动权威性的差距,以及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来综合定义相互影响概率.在进行细节介绍之前,我们需要陈述几个基本概念.
3.1结构中心度
结构中心度是根据节点在社会网络图中的位置,表现出的对信息传播的能力.MaksimKitsak等人[21]提出,处于网络核心和网络边缘的节点,即便两节点度数相同,网络核心节点的传播能力明显高于边缘节点.其原因在于,网络核心的节点,其邻居在结构上相对紧密;相反,网络边缘的节点,其邻居在结构上相对松散.这就说明,在结构上,节点表现出的对信息的传播力,不仅与节点的度数相关,而且与节点的邻居的结构紧密程度相关.基于此,我们先考虑自我网络中,中心节点的局部结构中心度.
3.2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
异构社会网络是指存在多类型实体,实体之间存在异构交互的网络.其中,非用户实体展现社交内容,异构交互展现了社交行为.在分析异构社会网络时,社交行为和社交内容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够更有效的量度用户的活动权威度和用户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活动权威性描述用户在社交活动中所展现的影响力.社交行为相似性描述用户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交行为的近似程度,即在越多相同的非用户实体上参与活动,则两用户社交行为越相似.如用户u1,u2,u3在数据挖掘领域的三个会议(sigmod,icdm,www)中发文章数目的情况分别为u1[2,2,3],u2[2,3,2],u3[3,1,0],则认为u1和u2的社交行为相似性高,u1和u3或u2和u3的社交行为相似性低.基于以上描述,要度量用户的活动权威性和社交行为相似性,就需要对非用户实体根据某些标准进行分类,即定义为高层抽象.定义3高层抽象.非用户实体按照其所属的类别,映射到更高层次的新实体,其可能一层映射,也可能是多层映射.如DBLP的文章实体经过多层映射,其先映射到会议实体,再将会议实体映射到领域实体.
3.3影响概率
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由节点之间的影响力差距造成的.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主动的接收并传播信息.而促使用户主动接收信息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或权威驱动的,当发现某个用户传出的信息总是很切合自己的兴趣或者很有道理时,用户就会直接去关注并与之互动.
4可重叠社团发现
本文中,节点影响力传播的过程与标签算法的思想很相近,而且标签算法接近线性的时间复杂度,也是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寻找社团的一大优势.所以,我们基于标签传播算法,综合考虑影响概率、潜在重叠节点及相应的标签选择策略对原始算法进行改进,以达到发现可重叠社团的目的.第一,基于节点影响力传播的新标签传播算法,初始化节点标签时,保证每个节点都能独立的选择标签,这样做使得传播过程中的标签不只是一个表示社团的ID,同时也能表现出对社团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节点.其主要有三种标准:1)如果所有邻居对节点的影响概率都小于1.0,则该节点比任意邻居的影响力都大,那么节点保持自己的ID作为标签;2)对于潜在重叠节点,保留对其影响概率大于1.0的前ε%节点的标签作为自己的标签;3)对于非潜在重叠节点,仅选择对其影响概率最大的节点的标签;第二,在异步标签更新时,标签选择策略:对于非潜在重叠节点,选择邻居中数目最多的标签,如果出现多个标签数目相同,则计算各标签的影响概率总和,选择影响概率总和最大的标签;对潜在重叠节点,选择标签比较复杂.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可能受到多个高影响力邻居的影响,也可能受多个低影响力节点群的影响,而自身也有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其保留的标签是:前ε%高影响力节点的标签,如果低影响力节点群的标签不属于前ε%,则再保留低影响力节点群中最高标签数目的标签;如果有一定比例的邻居标签是潜在重叠节点的ID,则还需保留自身ID作为标签.ε的确定可以自定义,当ε越小,则保留的高影响力节点标签数越少.如图2所示,圆圈内数字代表节点ID,边上的数字表示邻居的标签.按照潜在重叠节点的标签选择,中心节点4应当保留标签1,2,3,4.
5实验
5.1实验数据集
我们主要使用异构社会网络DBLP和Digg上的数据集.DBLP中,节点表示作者和文章,然后再根据CCF中对计算机领域会议的领域发现和分区情况,对文章实体进行高层抽象,先映射到会议,再映射到领域,最终获得作者在各领域的活动权威性,根据作者在各领域不同会议中的发文章情况,计算出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相似性.特别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从DBLP中抽取了数据库/数据挖掘/信息检索领域的数据集DBDMIR.
5.2比较方法和评估
在可重叠社团发现算法[15,17,18,22,23,24]中,大多基于无权无向图,我们选择了CPM,OSLOM进行对比实验.CPM中社团被定义为最大子图,这样的最大子图能够通过旋转k子团的方式获得结构上紧密的节点,但是该方法时间复杂度较高.OSLOM是所有众多可重叠社团算法中效果较好的方法,时间复杂O(n2).
5.3结构中心度合理性
通过在数据集Example,计算出k-shell和局部结构中心度,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虚线线条(位于下方)描述了各个节点在网络中的k-shell值,其中k-shell值为2,11,12,13,14,17,18.k-shell值越大,则说明其处于网络核心,根据[23],这样的节点结构上的传播能力越强.使用公式(1)计算出的节点局部结构中心度如实线线条(处于上方)所示.
5.4同构社会网络实验
在选择的可直观判别实验结果的数据集Example,验证新的结构中心度和算法有效性.此时,影响概率按公式(4)计算,但是由于没有活动信息,所以w1=0,社团发现算法与算法1基本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使用局部结构中心度和使用近邻结构中心度得到的结果基本没有差异,这也就说明:节点在自我网络中表现出的局部结构中心度基本能代表其更广范围内的结构中心度.
6总结
篇9
关键词 网络新闻特点;新闻传播事业;影响;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67-01
网络新闻凭借自身时效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优势为人们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给予现代大众以新的传媒平台。同时,网络新闻传播的两面性也为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展望网络新闻的未来走向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新闻传播特征
实时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而传统媒体需要在刊物印刷出版后或节目播出时才能进行相应报道。网络媒体可以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追踪报道,让受众身在异地也能实时了解新闻动态。
大容量: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在报道新闻时受到时间限制所播报新闻有限,而报纸的新闻量也受到版面与篇幅的限制。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以存储到硬盘上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不受到任何限制,对于新闻事件可以进行深入报道与横向扩展。
全球性:传统的报刊在报道新闻时受到地域限制,主要关注本地新闻事件,而在全球性事件的报道中就更受限制。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在报道国外新闻和对外传播时,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政治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网络媒体的全球性使新闻传播不受国家限制,各国的新闻可以跨境流动。
交互性:传统新闻报道只是让受众了解事件发生,受众的角色局限于知情者,而不能发表看法、反馈信息。而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交流平台,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可以发表观点或者补充相关信息,也可以修改新闻报道中的细节问题。
多媒体性:。网络媒体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多种感官信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易于检索:网络媒体所有信息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长时间保存,成为数量巨大的数据库,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以在网上检索出想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功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完全不具备的。
2 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2.1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
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传统媒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媒介以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媒介容量的无限性等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占尽先机。而且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多于传统媒介,大部分报刊读物尤其面临困境,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电子读物。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在对传统媒体的投资比例上大大减少,网络媒介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上更具有优势。
2.2 部分网络新闻失实,新闻公信力度受到削弱
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其新闻稿件往往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把关,经编辑的严格审查后进行,以保证新闻的严谨、真实、有效。伴随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征,不可避免的造成新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增多,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然而网络新闻基本上没有什么审查程序,相关网络编辑在审查中也可能由于新闻量过多而造成审查不力。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所以多个审查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对待新闻事件,然而现在网络编辑多是由一人担任选稿与编辑上网的工作,造成主观随意性加大,并且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多个版本的报道,审查者由于自身原因也可能受到误导,有意无意中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新闻失真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3 传授关系改变,新闻生产趋于全民化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传播者占主导地位。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每个受众既可以是新闻的阅读者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受众与新闻传播者的界限模糊化,传授关系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减。传统媒体时代,大众新闻传播组织及专业新闻人才独占新闻传播资料和新闻信息,新闻生产方式具有专业性、制度化。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民众个体及社会群体都属于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化身份的新闻传播者,网络新闻传播真正达到社会化。
3 网络新闻未来走向
3.1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
网络新闻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的,虽然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并未被取代,这也说明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质。不少传统媒体逐渐向网络进军,拥有自己的专属网站,例如一些在线的报刊阅读,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媒体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来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种合作项目正在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有机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整合。
3.2 新闻网站在运营上将会逐步实行“付费”形式
由于网络媒体的分化与细化,使得那些“小而专”的网站由于提供专业的深层次信息,网站的信息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受众就需要自行付费浏览。同时由于网络的互动业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的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不同的新闻信息就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在今后的几年里,付费模式将会与国际上的网站运营模式接轨,并逐渐实行。
3.3 网络媒体分化、细化
网络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个网站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网站,和具有工具性质[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的网站如百度等搜索引擎。不同类型的网站所关注的领域及范围更加广泛与细致,对于传播模式的创新性与独特性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针对自身定位报道相关的有专门性,技术性的新闻信息。
4 结论
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事业代来新的发展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在网络新闻给新闻传播带来全球化视野的同时也受到境外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处于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将控制其他国家 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新闻屏蔽和新闻渗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提升相关技术水平,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篇10
(一)网络文化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网络文化传播使全世界的信息都集中到了一个“地球村”中,在这个空间里没有地域和国界,全球的信息都可以共享。在这样的平台中,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沟通环境,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作为学生而言,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心的思想变化,通过网络的平台,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中取舍信息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中更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这种得天独厚的特殊性,近距离的和学生交流,更强化工作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会被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思想所影响,容易引起大学生对于信息理解的多维化,有时甚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性的接受某些观点与行为,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的接受与灌输。于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复杂,考虑的因素就应更加全面,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种挑战。
2.当前网络文化传播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就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尤其是西方的部分发达国家,利用网络的特性,把大量的腐朽思想传播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他们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把大学生带到认识的误区,企图从精神层面摆布脆弱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慢慢的被西方的文化思想所影响,迷恋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意识,对西方的价值观慢慢产生好感,从而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怀疑。
3.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得任何人没有限制,也不需要筛选就可以在网上信息,因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尤其是那些错误、低俗、虚假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还不高,心里还不够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的大学生们而言具有巨大的危害性。这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了不健康的黄色信息,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越轨行为,所以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毒害往往是难以估计的。
4.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机会多了,人与人之间见面沟通的机会就自然而言的减少了,随着时间长了,大学生孤独、郁闷。焦虑以及压抑等情绪越来越频繁,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关系的交流。另一个方面,网络黑客的攻击,网上信息的虚假等不道德行为的日益涌现,大学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逐渐下降,造成大学生对待周围的事物抱有麻木、冷漠的心态,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存在这巨大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传播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网络文化的迅猛性,很多网络问题层出不穷,网络在某些方面还无暇顾及,特别是立法方面还存在疏漏之处。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相关部门必须下大力度、加快脚步,在已有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全面的、系统的网络法律,以规范网络社会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尤其是当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时,为规范网络行为,避免网络犯罪,保证网络阵地和谐与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强制性手段和措施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网络文化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道德问题。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关注并能更好的驾驭网络信息,保证自己在网络中自由出入,做到能正确运用网络为自己服务,不迷恋网络,提高自己自身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抵御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意识。
(三)注重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这些公开网络文化传播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如果处理不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和行为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适量地选择登载的信息内容,帮助、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和谐的舆论氛围,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展开奠定思想基础。
(四)研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能够向大学生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高校应努力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教育教学网站与网页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措施
- 下一篇:能源管理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