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

篇1

[关键词] 艺术院校;哲学;艺术化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96-03

当下,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全民进入了一个“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也随之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亟待解决。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改进思政课教学实效,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社会实践,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自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

改革开放至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发展已日益凸显,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等等,这些新概念的提出与流行,表明今日之中国已大不同于以往。从智能网络的普及程度来看,中国网民已达到,其中多少为青年网民,即大学生年龄段。即每一大学生都被一个智能网络时代所包围,没有一个脱离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的大学生而存在。因为一旦脱离了这些,他也就不成其为一个现代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可以说,智能网络的全面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等。每一个人都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者、传播者、接受者、批判者,开始成为时代社会的真正主人。

从整体的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和现代化社会制度的完善来讲,今日中国的新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我们每一个人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一起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来看,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来看,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时代难题。如果只让用一个词来表达今日中国人们的思想状况的话,恐怕就是“多元”。这并非虚言。美国当代哲学家麦金泰尔曾提出,无论是当前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或理念,还是现实的伦理道德实践生活,都处于一种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之中,这即是无休止的争论和分歧。[1]面对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持有不同的种族文化、思想观念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能够给出相应的阐释理由和解决方案,但彼此之间却难以认同,不可公度,这种“相对”和“多元”的分歧和论辩,不是哪一个人或国家的问题,而是当前全球社会所共有的难题。另外,国内东南大学所开展的“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等全国性调查也给予了事实支持。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正处于一种伦理认同危机之中,人们在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当前伦理道德现状等多方面存在认同上的困惑、争论、分歧、对立和危机,展现出当代中国急需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尤其是艺术院校普遍陷入一种困境之中。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实践方式等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漏洞百出,问题频发,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学需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首先,从整体的教学环境来看,如何让走进教室的一群“手机控”“微信控”的低头族抬起头来,至始至终地认真听讲,成为当前教学实践中的最大问题。某大学出谋划策,想出新点子,即在上课前将学生的手机统一收集到袋子里,下课后再归还,以此来规约学生的听课状况。显然,无法挖掘出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种外在的措施是无奈之举,难有实效。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考试形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艺术院校尤为如此,这使得约束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彻底失效,更加助长不学之风。

其次,思政教育带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教育味道,说教氛围浓厚,而年轻学子反叛性强,在选课上课之初,即带有一种强烈的叛逆之心甚或对抗之心,因此,难以从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沟通。即使是以哲学为最广大基础的基本原理概论,在广大学生眼中,也易于陷入官方哲学的主观认知之中。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信息的流通、传播和学习,不再受到时空地域等外在条件之限,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现实。作为知识传播者形象出现的教师,其职能有了新的甚至更好的替代者即电脑或手机,自然也难以具有往昔的权威性和可敬性。在学生看来,百度是最好的老师,无所不知,又何须受课堂时间所限来学习。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教师主导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思政教学学习氛围的淡化和漠视。

二 实践教学理念的变革

要改变当前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境,首要的任务是迎合时展,回应时代问题,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扭转传统观念,变革思政教学旧模式。

篇2

目前,我们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工具主要是黑板,可以总结为“讲授+板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讲,能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但是这样的讲课方式,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所有的信息呈现的方式是声音和文字,单调,无趣,学生的接受效果不理想。已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感知客观世界,从外界获得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教师的讲授以听觉信息为主,板书的文字信息量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很多信息不能有效传达,限制了讲课效果的提高。目前,这种现象正在改观,即以前的讲授法是教师照着教材与讲义进行讲授,现在的讲授是照着PPT课件进行讲授,PPT课件呈现的文字内容与教材与讲义区别不大,只是把印刷的书本变成了多媒体屏幕,呈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也不能认为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信息技术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文字呈现上的时间优势。

传统板书对知识的呈现有一定限制,这跟教师的书写速度密切相关。但教师书写速度快,写得过多,教师会很劳累,另外,这样的书写速度可能会影响文字的识别。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需要在板书上书写出来,有些参考资料看一下即可,不必书写在黑板上。PPT课件在文字呈现方面有着板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PPT呈现文字几乎是无时间的。这种呈现速度,远不是板书书写能企及的。而且,从呈现的文字量上来说,传统板书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呈现教材之外的文字内容,是非常方便的。而且,PPT课件中的文字一经键入,就能反复使用,再也不用每节课都去书写,节省教师的书写时间,使教师有时间讲授其他内容,开展其他课堂活动。

2.声音呈现上的生动优势。

PPT课件在呈现声音方面也有优势。比如在讲授国际音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呈现语音学家周殿福先生的发音音频软件,直接听到国际音标的发音。教师再讲解发音原理,进行示范,就更加直观了。而且,有关国际音标发音的很多音频文件都可以进行课堂播放,把以前只在表格上看到的音标符号具体为一个个真实的发音,学生接受起来自然容易。我们在讲授语音演变时,给学生播放《诗经》中的《蒹葭》,先放普通话版的,再放用拟测的先秦时期汉语语音,学生很明显感受到语音的差异。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语音的变化。

3.视频片段呈现上的直观优势。

很多抽象的理论,需要用具体化的形象进行呈现,学生的接受效果才好。因为语言学概论课本来就是理论性很强的,若没有直观的、可以感知的例子进行证明,学生会觉得这是一门文科里的“高数”。现在资讯发达,影视业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在影视作品中选适合解说理论的片段,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接受效果明显超过传统的讲授法与板书呈现。在讲到国际音标的颤音时,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什么是颤音、颤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汉语普通话中没有颤音,缺少直观的感受,很多教师也是不容易发出来的。为了使学生对颤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我们选用了电影《熊猫大侠》中的一段,即主角王老吉所说的“当然!”其中的“当”发的就是一个颤音。这个音是很容易被感知和模仿的,学生认识轻松,理解起来容易。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以外的应用

1.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时量在逐步紧缩,多媒体这种教学平台越来越发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采用PPT课件,课后可以建设课程网站,上传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课程练习、补充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等),建立课程的专业讨论群组,使用网络博客与QQ空间日志、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术信息。网络应该成为教学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用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学校都有不错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建设时可以借鉴与参考,“目前的网络技术可以通过链接、网络文件和信息库等方式将这些专业信息分享给学生,这样教学资源就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也起到辅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在师生之间实时沟通方面的应用。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是“拇指一族”,也称得上是“低头一族”。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学课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给我们这些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因势利导,把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与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线教师费心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手机平台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比如使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通信软件与学生进行即时通信。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这些信息平台有着通信便捷、能够进行实时沟通的优势。目前大学生随身携带智能手机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手机是通信工具,也是娱乐工具,更应该是一种学习工具。已经有很多APP软件商开发大量用于学习的软件。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挖掘手机在学习中的潜力,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连接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为其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成为“良师”,成为“益友”。因此,我们大学教师要密切注意学习类软件的动态,精选APP软件推荐给学生。比如我们为促进学生对汉语成语的把握,推荐“疯狂猜成语”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娱乐的一个项目。我们还给学生推荐外研社推出的软件“快快查汉语字典”等作为学生解决疑难字词的手机字典。我们课程组成立语言学概论课程QQ群进行信息的沟通,上传课件、课后练习、考研资料等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资源,而且更新方便,有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我们在课堂上讲的西方语言学流派、语言学分类等内容都是很简略的,但是学生想要细致了解,因此我们就补充了这部分材料放在QQ群中,使得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及时获取。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语言学概论教材中对名词术语的解释并不是很全面,很多时候是很不直观的,不利于学生考研复习,也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从很多资料中精选了语言学名词的解释进行总结,特别是根据《语言学名词》进行名词内涵的有效界定。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实践方面的引导优势。

教学需要教师的讲授,这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亲自实践,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就是要通过经常去实践学到的东西,特别是那些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成果,这也证明了实践对于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求努力实践、运用已经学到的原理、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语言问题,或者分析某种语言现象。为此,我们精选了影视作品中的片段,作为学生课堂分析、讨论的内容,还有很多片段作为学生课后分析的对象。理论不能和实践联系起来,那就是空洞的理论,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不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那就是苍白的理论。所以,我们的作业不仅是要考查他们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还要考查他们对语言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进行店铺招牌用字的调查,后来学生旅游的时候,也不忘把有趣的店铺招牌拍下来与我们分享,一同研究。比如“QQ农场种子商店”。学生非常有兴趣进行讨论分析。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经常通过QQ等方式与我们进行联系。“分享生活留住感动”,这是手机QQ空间的欢迎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手机QQ空间上分享生活状态,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分享者。如何分享,分享什么?这是我们专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顺利地积极地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不正是我们专业教师一直努力在做的吗?导师不应该只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导师。信息技术手段应该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成为一种障碍。我们课程组的一名教师在“QQ说说”陆续上发表了自己创作的回忆文章“遥想当年”系列,受到学生的喜爱,不仅点赞者众多,而且已经有一些学生受到触动,也在动手创作大学生活回忆录。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需要一点一滴的磨炼。学生并不是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是缺少良好的启迪与推动。若是能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他们就会走下去,最终实现目标。

三、信息技术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广告运用;广告形式创新

1 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变革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舆情热点事件中,由新媒体曝光的就高达69.2%,且其作用还在日益扩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影响新闻传媒领域的同时,也给广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媒渠道,使得广告传播媒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曾经仅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如今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手机报、手机短信广告。而且越来越多的公交移动电视也开始出现移动电视广告。其次,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广告中也让传统的广告表现形式的到更新,增强了广告效果。

2 新媒体技术在广告上的运用方式及效果

根据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媒介不同,我们将新媒体技术分为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机新媒体技术以及户外新媒体技术。通过分析这三种新媒体技术在广告中的运用,能够一探新媒体技术对于广告而言将产生哪些巨大的影响。

2.1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广告运用及效果

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广告中的运用将主要体现在互动式广告以及行为定向广告两方面。

(1)互动式广告。能够带动消费者参与的广告自然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交互能力便能很好的被广告所利用。WEB2.0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从网络信息的浏览者转变为信息的者。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形成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虚拟社区。这一切无疑都突出了网络的交互性,将其运用到广告领域中,便出现了全新的线上交互式广告。以微博为例,企业通过转发微博参与互动等形式,让一则信息能够多次在不同用户组成的虚拟交际圈中不断重复,而每次转发所带的评论又不断的刷新这原始微博上所搭载的内容。这样一则简单的广告便由于用户的参与而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另外,通过结合FLASH动画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网络视频广告、弹窗广告等。这一类新型的互联网广告都强调与受众进行互动来提升广告效果。

(2)行为定向广告。而行为定向广告则是依托于互联网的搜索技术,通过对每位互联网用户所浏览的信息进行收集分类,从而根据每位用户的喜好进行广告投放。该定向技术运用到广告领域主要有Google的搜索引擎广告以及百度的凤巢计划等。此类广告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广告投放渠道上。通过分析每位互联网用户搜索的偏好,形成一定的用户个人信息库,从而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用户投放不同产品或类型的广告。该技术能够让广告投放的渠道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也能降低广告受众的厌烦心理。

(3)自媒体广告。自媒体是互联网普通用户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博客、空间等。通过这些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主页、平台,每位互联网用户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信息的传播来源,自然也能够成为广告的传播来源。自媒体上的广告多为用户自行投放,例如企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博,通过在自己的微博上向它的粉丝企业的最新活动、产品信息等进行广告传播。除此之外,许多用户有偿或无偿租借自己的平台为他人进行广告传播或信息扩散。例如许多拥有庞大粉丝群的公众微博,通过转发企业广告活动等新式变相为他人进行广告宣传。

(4)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互动式广告最大的特点便是大大的提高了广告受众对广告的参与度,并能在线上通过虚拟社区策划相应的活动。此项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广告单向的传播方式,也提升了广告的传播效果。行为定向广告的出现则对传统广告传播方式进行了优化,通过此技术够更精确的针对不同受众投放广告,避免了广告资源的浪费。但同时,如百度的凤巢计划通过搜索引擎与企业的合作的方式在搜索结果中推荐企业广告,这样的方式也使得搜索结果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2.2 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广告运用及效果

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以其便携性与普及性的强大优势而被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目前,市面上手机主要分为智能手机以非智能手机。

(1)手机报广告。在非智能手机上,新媒体技术在广告中的主要运用体现在手机报这一应用上。手机用户通过接收移动通信商发送的彩信或者浏览WAP网页的方式浏览手机报。目前手机报主要是报纸与移动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而广告主则可利用该技术与其合作,开发手机报生活版面进而扩大广告传播渠道。

(2)手机软件广告。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丰富的信息来源使得手机报在智能手机上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智能手机用户除了能够像电脑用户浏览网页那样获取广告信息外,还能通过各类手机应用软件获取广告。智能手机系统的发展使得手机能够搭载各种丰富的手机软件,其中以安卓系统的开放性最为强大。广告通过与各类手机软件合作,让软件客户端搭载上相应的广告,例如常见的手机游戏软件在其界面下方开辟一个特定区域专门滚动加载各类手机游戏广告。而以生活应用为主的软件则更多的搭载生活用品类广告信息。

(3)手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手机报技术在广告上的应用增强了广告传播的效果,能实时向用户推送广告信息。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非智能手机的用户也将逐渐萎缩。另外,手机报这一项业务由移动通信运营方控制,且多以付费为主,这样的措施不仅使得手机报的广告在内容上受到较多的限制,若广告内容增多也容易使得用户拒绝订阅付费的手机报业务。而手机软件技术与广告结合的效果则更受人关注。广告在该技术上的运用主要拓宽了广告的投放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手机广告的受众也将进一步扩大。而目前国内手机软件多以免费为主,且软件种类繁多,这也为广告投放到适合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随着手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其搭载的广告表现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2.3 户外新媒体技术的广告运用及效果

(1)户外视频广告。户外新媒体技术在广告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广告的表现上。目前,户外LED电子屏幕技术也主要运用于广告领域,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使用大型LED电子屏幕取代传统户外广告牌以及帆布灯箱等载体进行广告投放。另外,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出现的移动数字电视,在搭载各类新闻及娱乐节目的同时也成为了影视广告的又一传播媒介。

(2)3D广告。同时,裸眼3D技术的兴起也将改变传统的广告形式。通过该技术,能够将传统的平面影像转换成具有极强空间感的立体影像,而在广告的创作及播放过程中运用该技术将使得广告的最终表现更加逼真。尤其在一些强调感官体验的产品中,将出现一些体验性的广告。例如将裸眼3D技术与一些服饰品牌结合进行广告创意,将产生逼真的体验式广告。让受众参与到广告中,体验产品在自己身上的3D投影效果等,将会极大的提高人们对广告的兴趣。

(3)户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与传统户外广告牌相比,户外新媒体技术让户外广告的表现力从静止图像时代进入到移动影像的时代。丰富多彩的移动影像让户外广告不再单调,在吸引受众注意力上有着不错的效果。不过伴随着LED电子屏幕的普及也将增加城市的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压力。

而另一方面,裸眼3D技术在广告上的应用更是增强了广告影像的感官表现。且从平面影像到立体影像的飞跃,必将带来广告表现形式上的进步。但目前该技术普及率较低,广告制作者利用其进行广告制作成本较高,且对受众的参与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并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3 新媒体技术引领的广告形式创新

3.1 广告形式更具互动性

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广告形式创新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跨平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也使得广告受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广告中来。

传统广告制作模式较为单一,往往由最初的市场调查到广告创意构思,再到广告的具体表现都由广告公司一手包办,直至最后广告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唯一能做的便是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则广告。但如今网络的互动性能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受众的真实感受,甚至允许受众参与到广告的创意制作环节以及广告的最终呈现环节。在广告创意环节,未来广告将需要更多来自消费者的信息,整个广告形式将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呈现的一支广告片或者一张平面广告,并出现动态广告形式。例如未来品牌的活动网站将实时播放其品牌的广告,并要求受众留言或反馈信息。当有观众上传自己图片或视频时,网站背景或视频也会相应变换,而当观众反馈其所喜欢的音乐时,网站的背景音乐也将随之改变。如此与受众的实时交互让广告的受众真正参与到广告宣传中实现互动。

3.2 广告形式更强调感官体验

传统吆喝广告到平面广告,再到影视广告,广告形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为广告受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而这一方面,户外新媒体技术在广领域的表现较为抢眼。吆喝广告到平面广告带来的是听觉到视觉的飞跃,影视广告的出现又成功的将视觉、听觉以及时间知觉完美的融合在一个载体上,裸眼3D技术的出现又在这三种知觉上增加了空间知觉的体验。户外广告相比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上的广告更强调受众在大环境中的真实体验,而裸眼3D影像技术在配上受众的听觉、嗅觉等感官,就能在户外为受众创造一个十分逼真的体验空间。

以户外的家居广告为例,传统户外广告需要利用户外实物布景来创造一个环境进行户外广告创意的表达。而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裸眼3D技术便能在户外创造一个视觉上十分逼真的立体空间,而这样一个通过电脑制作的立体空间能够完成许多实物布景所不敢想象的视觉效果,例如凭空悬挂的水晶吊灯等效果。这些通过立体影像技术所产生的广告表现形式将能使广告工作者的创意得到最完美的展现,也必然将广告带入一个新纪元,甚至许多科幻片中的随处可见的智能立体影像也将成为一种广告表现形式。

3.3 广告形式更加规范统一

新媒体技术发展让信息不断的实现数字化,而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也难以避免。数字化后的信息能够轻松的跨越平台进行传播,同样一条广告信息也可以自由的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平台、媒介上,但这样带来的信息泛滥也成为了广告传播者的一道难题。但在新媒体技术下利用信息的数字化,跨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也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成熟,让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而借由新媒体的这种信息跨平台能力,我们能够建立一个用于整合不同平台信息的个人账户。无论用户当前使用何种终端设备,都能够自由的接收、管理其他平台的信息。以微信为例,曾有消息称微信5.0时代会将各类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整合在一个分类下,以区分各种广告信息与微信中的朋友信息。而网页版微信的出现又使得电脑用户能够管理手机微信所接收的信息。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软件将会推出广告的整合功能。这不仅能够规范不同平台上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同时也能降低广告无孔不入给人带来的不适。也许通过类似360桌面的广告管家软件将会面世,当我们需要一个清静的办公或娱乐环境时,便能排除各类广告的干扰,而当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广告信息时,打开广告管家便能自由的筛选自己想要的产品或广告信息。

而另一方面,托各大搜索引擎而产生的行为定向技术能够为每位互联网用户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通过分析不同用户搜索的内容投放相对应的广告。相信随着行为定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互联网上接触的广告将有可能都正式我们所需要的,其广告内容将根据受众的反馈而更新,广告逐渐成为一种符合人们需求的信息而不再是一个烦人的名词。

4 总结

随着科技发展,各类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而广告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扩大了广告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增强了广告的表现力。未来的广告传播渠道将更加多样化,覆盖面更广且更具有针对性。广告的表现力也因互动能力,感受性的提升而更具有吸引力。相信正确的运用适合广告的新媒体技术将促进广告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 黄楚新.新媒介素养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 朱玲玉.数字技术下新媒体广告形式革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1.

篇4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的传统习惯,同时分流了大量的受众,交通广播的先天优势也受其挑战,在适应与改变中更多的是融合与创新。本文就其融合的三个节点,阐述其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碰撞、适应与创新。

关键词 新媒体融合交通广播

从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中期,中国的广播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后,在电视的冲击下,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1993 年,各地出现创办交通广播的热潮,这其中有河南交通广播、羊城交通台、黑龙江交通广播、北京交通广播、南京交通台。20 世纪90 年代末,交通广播基本上完成了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的布局。到2012 年6 月26 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交通运输部联合打造的国家级交通广播——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京津塘段)FM99.6 的正式开播,标志着交通广播巅峰时期的到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交通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在21 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交通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随着网络迅速发展的浪潮,省级交通广播及部分市级交通广播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各交通广播电台,创办自己的网站也是几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创新,有的甚至都没有更新。所以交通广播电台对网络的应用除了技术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之外,并没有跻身于网络营销发展的大营,同时也不会分到网络营销带来的任何红利。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交通广播的路况独家优势不再凸显,目前广播、电视、纸媒、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都相继提供路况服务信息,交通广播的专有资源面临割据局面,路况信息成为社会公共信息的共享资源。2013 年,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血拼又进一步瓜分交通广播原有的固定收听群。面对这些情况,无论是曾经做得很好的北京交通广播还是后来起步的浙江交通广播,交通广播的发展似乎不能再避开与新媒体的接触而自寻发展机遇。新媒体的迅速出现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并且对信息的需求开始进入“速读”的时代。交通广播作为人们在路上获取信息的媒体,它要做的除了专业,还要有更多的创新与应用,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主要有三个节点的创新与融合:

一、“借东风”——交通广播借势新浪微博(2010 年—2013年)

2009 年8 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到2015 年4月,交通广播相关认证的微博号有519家,其中有136 家交通广播的企业认证号(即交通广播的官方微博),其中用户在10万以上的有36 家,但是活跃度在2012 年以后逐渐下降到日均20 左右。交通广播电台错过了建立官方网站的大潮,在庆幸搭上了自媒体这艘船的同时,微信的迅猛发展又让大家在网络发展中惨烈出局。在2010 年至2013 年用户最多,活跃度最高的三家交通广播电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FM897”“@杭州交通918”“@北京交通广播”,依托本地特色,注重自己的品牌战略,从专业主义出发,早晚进行天气信息的,以及路况信息的。此外,还可以带动听众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用户粘度。但是交通广播借势新浪微博带来的盛况仅仅维持到2014 年左右,2011年微信的迅速崛起,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新浪微博,还有这些已经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各大媒体大V。虽然目前像北京、浙江等地的交通广播微博仍然运行,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如2012 年之前好,其他省市的交通广播电台可谓是一波未赶,一波又来,还没有建设好自己的公共微博,微信就来了。

总结这一节点失败的原因不外乎:1、交通广播地域性限制以及节目本身的限制。2、对于互联网媒体科技没有主动参与,只是被动选择载体。当然这一时期也有部分交通广播台尝试过研发自己的移动交通广播设备,可是相对于迅猛的移动智能网络,终究还是慢了半拍。

此外,这一节点的融合特点却使后来交通广播能迅速对微信作出反应:1、针对微博“微电台”作出的节目互动性编排。2、带动全民的路况信息跟新。3、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二、“反客为主”——交通广播移动设备与软件的蓬勃发展(2012年—2015年)

2008 年北京交通广播就开发了自己的移动终端“1039新媒体机”,最初1039新媒体机更像gps 导航仪,如今的易通1039新媒体机M51 设置成可通话的智能手机,除了全方位的导航服务还有及时的路况播报、便民公告、金融财经、新闻天气等。在2012 年北京交通广播又推出了易通1039pad,但是由于其技术的局限相比进口的pad有很多不足,所以使用者比较少。

2009 年深圳交通广播也开发了一款定位为车主用户的手机客户端软件“1062车主宝典”,主要有咨询、实时路况、违章查询、飞机航班、天气预报以及商户的打折优惠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1062 车主宝典在那时已经有了020 的初级概念,在为宝典用户提供商家的优惠券,增强用户粘性的同时,还可以为合作商家带来客户。

与此同时,汽车时代的到来带动智能交通管理应用技术发展。目前,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已在一些地市应用,将城市路面监控视频引入交通广播直播间已成为可能。

三、“东山再起”——交通广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重新回势(2014年—2015年)

2011 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测试版。2012 年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截止到2015年4 月,微信认证的交通广播类公众号有201 家。其中有近130 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开发功能,接入了路线查询、轨道交通查询、收费站、加油站、快递等便民服务功能。此外,在每日推送的信息内容上也增添了驾驶安全知识、汽车保养清洁等服务类信息;在节目传播上可以实时收听正在直播的节目,也可以根据需求收听往期节目,比如,苏州交通广播的直播互动功能就做得非常全面,还可以热线互动。

2013 年1 月6 日,嘀嘀打车宣布独家接入微信,据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在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中介绍,全国已经有35 万个司机使用嘀嘀打车,北京6.7 万辆出租车,已经有5 万司机使用嘀嘀打车。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有5 万司机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交通广播上转移到了手机上。这对交通广播来说又是一个严冬,微信公众平台经过2013 年的改版,增添更多的开发服务功能,这也使得交通广播在2014 年又重新找到方向,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虽然相比2012 年左右微博的传播盛况,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微信本身的传播隐私限制更多的是在于培养用户习惯。

到目前为止,交通广播作为广播的分支之一,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比广播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在北京、浙江、江苏、深圳等地,由于其自身新媒体技术与市场的发达,他们甚至做得更多,比如:

1、依靠汽车市场建立产业链

交通广播提升对线下活动的市场意识,将“路演”转换为“经营”,这不单单是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而是一个或一系列的广告产品,不仅需要策划执行,更需要像销售广告一样来经营。汽车市场目前的欣欣向荣为交通广播提供了发展产业链的良好契机。最好能够打开多方位的营销渠道,如:1、驾驶培训。2、车辆购买。3、停车位状况讯息。来实现交通广播与汽车市场的多方位融合与配套营销。

2、打造路上全方位服务

各类专门提供生活服务信息的网站、软件层出不群,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大家习惯性地开始依赖方便快捷的生活信息服务。交通广播依据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出与交通广播配套的全方位服务。比如:1、提供附近餐点信息或者商场信息等为行人们做最及时的生活信息服务。2、与车载多媒体合作,实现人性化服务。3、与移动媒体合作,提供车载人工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①丁钊、廖天翎,《交通广播与微博的融合》[J]《. 现代传播》,2013(9)

②张俊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③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④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⑤潘力:《交通广播总监启示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⑥张丽,《广播如何借力微博—北京交通广播的尝试与探索》[J]《. 传媒》,2012(5)

⑦张君昌,《交通广播再发展的支点和空间》[J]《. 中国广播影视》,2007(5)

⑧邱一江、梁毓琳,《从调查数据看广播市场发展态势》[J].《南方广播研究》,2008(3)

⑨安方明,《借力微博营销,广播从业者应有的媒体意识》[J].《上海传播科研》,2006(3)

⑩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媒介发展的新势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⑾杨天喜、王莉,《国内车载移动数字电视市场调查》[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2)

⑿董传亮、郭华省、花军辉,《从交通广播的发展状况来看广播整体运作的必要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

⒀丁证霖等,《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J]《. 山西广播传播》,1991(6)

⒁方晓红,《交通广播发展的动因、瓶颈和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⒂龙丽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交通广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学院;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10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但自律不足,社会参与意识强但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的特点。再者,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独立学院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在分析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

一、新媒体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为了解目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网问卷,在广西9所独立学院进行调查,让学生在网上填写。填写时间为2个月,共有1700人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枯燥乏味,学习后收获很大,能帮助自己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起到指导作用。64.06%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智能终端泛在化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新途径的同时也摊薄大学生课堂注意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人类进入了动动手指就能学习的时代。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标配。[1]在调查“为解决课后遇到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问题,你最常使用的方式”时,有63.53%的学生选择了“上网查询”,这说明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有了新的学习途径。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3.5小时以上,通过上网学习、查询资料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可见,聊天与游戏基本是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主业”。在问到“你有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玩手机的经历吗”,2.18%的学生选择了“每节课都玩”,48.18%的学生选择“经常玩”,46.47%的学生选择“偶尔玩一下”,只有3.18%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玩过”,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十指刷屏”成为大学课堂的“新常态”,“低头族”的广泛存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随着4G时代的到来,QQ、微博、微信成了大学生智能终端设备的必备软件,大学校园生活步入微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涌迎面而来,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被无形的信息潮摊薄。

(二)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的主要途径。调查表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灵活多样。当问到“对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4.18%,“比较满意”的占39.88%,“一般”的占24.12%,“不满意”的占11.82%,说明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上让学生满意,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时,29%的学生选择“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18%的学生选择“实践环节形同虚设”,41%的学生选择“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1%的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2%的学生选择“学校的党政领导部门不够重视”,9%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这说明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除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感兴趣,但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容易失去兴趣。此外,新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挑战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不尽如人意,也是造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增加了学习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和很强的渗透性及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2]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内容具有理论性、晦涩性和抽象性。而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科第三批次的学生,高考成绩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进取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实施自我监控,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想的选择性与独立性日益增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引发的传统价值观的变迁及物化倾向将我国从传统的道德社会推向了功利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与精神文明滞后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对当下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认识不到学习理论对自身的重要性,不能把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仅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失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与动力。

(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亟待提升

独立学院的教师多呈现年轻化的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由于经验的缺乏与对教学内容把握得不深刻,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教学中侧重于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满足于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没有重点,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平实无幽默感,缺少感情投入,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没能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的内容,一个教案,不管文科、理科一样的上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分析过多而联系实际不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不到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

三、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学校教育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受到冲击。面对学生上课频繁“刷屏”,移动互联网无声无息地笼罩大学课堂,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智能终端设备发挥它的作用,转弊为利,为课堂服务。首先,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一些与课本理论有关的时政热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具体事件,这样动手进行探索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事件相联系的理论知识,比教师课前准备好阐述给学生听效果要好。其次,要对大学生课堂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让智能终端设备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工具。再次,利用微信与微信公众号给学生分享更多知识,还可以通过微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的功能强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不妨把它们请进课堂,为多媒体教学增光添彩。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新技术都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满智慧,使学生有更快的提升。[3]

(二)加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因素,如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广西9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有师资的调查,发现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就读师范类专业且对教学法进行过系统学习的教师仅占52.94%。

广西教育厅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对高校教授“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师,每年均会开展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培训,但多是理论解读和学科前沿的介绍,对如何把理论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对新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提高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职业素质,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其次,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检测,使教师受到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再次,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通过定期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增加新的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持教学理念的活力,促使教师终身接受继续教育,以此激励教师获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促使教师终身保持研究性学习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4]

(三)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而有吸引力的课堂离不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工作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让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自己收集材料,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参与研究式”教学。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问题教学、角色扮演等,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

“参与研究式”教学集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赏识教育于一身,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既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协作、创新能力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在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历史形势下,要想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翟婧伟.微媒介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教育观察,2015(4).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工商管理;课件教学

引言

多媒体教学其实古已有之,当今随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与兴趣,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做为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型学科,工商管理专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充满活力。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未能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因此将多媒体引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领域是当代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必然。

1 多媒体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现状

1.1 多媒体课件在专业课程中的设计与制作

教师成功上好每一节课的一部分原因是制作精良的课件,学生能通过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备课和课后复习。教师把自身的所感、所想、所悟通过课件传达给每一位同学,课件是老师知识的精华,能力较强的老师可以增强课件的智能化,抓住多媒体教学的精髓,更多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使之成为工商管理专项理论课教案的经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多媒体课件在工商管理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市场营销学》多媒体课件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的,主要涉及市场分析,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营销计划与控制以及营销理论的新发展。课件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直观生动。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思考题和大量讨论案例和应用案例。该课件信息量大,包容性强,适宜于课堂教学,通过特定的教学氛围,加强了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实现了教学互动的理想效果。

《电子商务》多媒体课件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综合多种《电子商务》教材编撰制作而成。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Internet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安全,电子商务的支付工具,网上银行以及企业网络营销等内容。教学幻灯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图表,图片及动画等素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直观,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的理解。

1.2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及效果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多是文字性叙述,比较难以记忆。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把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展现出来,能充分刺激学习者的各种器官,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 工商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依附于多媒体课件,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有优势的,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可以代替小黑板与挂图,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有优势的,传统教学增强学习的真实性,使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交流,便于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前者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后者的主导地位,无论多媒体教学多么发达的今天,教师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学习中占有重要作用。

2.2 一键定乾坤,电脑为中心

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快速,便捷。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讲授相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将节约30%的授课时间。学生在感受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又使自己处于劣势,往往老师翻动的电脑太快,使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眼花缭乱,无法好好的记笔记,课后的复习与自习又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假如老师成为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与老师角色的退化,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

2.3 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PPT的方便、便捷,使教师能快速、有效的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它作为教学手段的辅助工具,更是想让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增加一抹靓丽的色彩。然而大多数的专业课程老师并未经过专业的PPT制作的培训,费时费力制作出来的课件没能实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其起到的作用只会使教师逃避备课,降低教学质量,无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相比拟。

3 走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我们总结了部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自己的经验,要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内容精炼而又不失条理

多媒体课件的版面设计要“美”,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要美,美好的事物才有让人继续学习的欲望,内容要短小而精悍,要切题而概括,繁琐的内容既不条理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与掌控者,理论永远是为实践服务,老师讲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应被课件内容所束缚。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3.2 进行专业的课件制作培训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发明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老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过程的全新方法,教师如果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就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如果教学软件编的好的话,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设计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可能。教师如果不能很熟练的掌握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效果与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教师讲解的技巧无法成正比,无法凸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3 向智能化教育发展

多媒体教学使计算机技术与人的脑力劳动相结合,创造出高性能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优势,使教学质量达到人机合一。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助教、助学的活动。如果一味利用传统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会远远落后于多媒体教学,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这是现代技术与人的智力相结合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力量会呈现繁荣、积极向上的趋势,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7).

篇7

一、手机向智能新媒体的跨越与障碍

手机因为其“与使用者距离10厘米、随身相伴10小时、平均每日通话10分钟、即时响应10秒钟”[2]被誉为是与人类最亲密的通讯工具。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话工具,它还具有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WEB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多项功能,成为“最智能的媒介”。从“人类最亲密的通讯工具”到“人类最亲密、最智能的媒介”,这不仅仅是几个文字或词语的变化,更大的变化在这背后——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内的四大传媒蜂拥而至,与手机媒介开展从内容到形式的嫁接合作,预示着新一轮媒介产业间资源互补、合作发展大浪潮的到来。 大众传媒与手机的联姻,更使得我们每时每刻与整个世界保持连通状态。

手机已经逐步由承载个人短消息的人际传播媒介向承载短消息和大众媒介信息的混合媒介过渡,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经由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3]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手机媒介的嫁接使得手机媒介身上具有的大众传媒色彩更加浓厚。现在,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查阅信息、收发E-mail、游戏娱乐、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阅读小说、定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原来作为一种通话介质的定位已悄然开始改变,在移动通信运营商、传统媒体、投资商等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手机正在向一种新的大众媒介的方向跨越。

手机媒介的出现,创造出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信息接收方式。长期以来,可随身携带的纸媒介是对处于移动状态的人传播信息的最佳媒介,但一份纸媒介的印刷内容是有限的,购买之后内容就确定了,不会再有变化,大多数人看完之后就会抛弃。而大多数电子媒体的接收器体积相对笨重,人们难以随身携带。相比而言手机更便携,同时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它如今已成为许多人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各大媒介只要把传播的信息内容发送到手机上,就可以保证内容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同时还有效地利用了人们的空余时间,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接收到最多最新的信息,而这正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所需要的。

但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目前还不是手机的信息接受方式,而是手机的信息传送方式——即手机的即时互动功能。手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在电视、广播媒体节目中的互动参与欲望,广播电视媒体因此拓展出许多新的节目形态,现在各个电视台、电台最红火的莫过于娱乐互动、短信参与的节目。办这样一档节目,既可以收取广告收入,又可以从移动通信运营商那里获得利益分成,还可以提高电视台的人气指数和关注度,这大大激发了各个电台、电视台的积极性。而这类节目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移动通讯的增值业务短信和彩信迅猛发展。

现在打开报刊,满眼都是短信服务的广告,打开广播、电视及互联网,满耳都是通过手机短信来参加活动或与节目互动的邀请。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从最早的书信,后来的电话,渐渐地让位于这类手机信息。手机几乎兼容了以往各种媒介的传播形式,手机对媒体传播行为的介入使受众的积极性被更有效地调动起来,传播的传受方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变得模糊。

一开始的手机还定位于通讯行业,缺乏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应该有的原创内容、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这使得它有关媒体业务所有的运作,包括新闻来源一度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比如说现有的手机报纸大多是把报纸内容直接翻版到用户的手机上,因而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媒介产业,因此,无论是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还是手机电视,其内容创制的依附性大大制约了其媒体功能的发挥,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短板。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作为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强,其通话之外的其他功能正在被有效的开发。

二、微博的兴起与手机自媒体功能的加强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从这一年起,中国的微博用户呈爆发性增长态势。微博浪潮下,手机媒体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广泛化特征更加明显。在微博中,传者与受者之间几乎没有界线,转发即是传播,关注就等于群发,这种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关系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4]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资费的下调,未来这个数字还将迅猛增长。

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微博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微博之所以要限定140个字符,就是源于从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个(微博进入中国后普遍默认为140个汉字)。可见微博从诞生之初就同手机应用密不可分,更是其在互联网形态中最大的亮点。微博对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转贴于

手机和微博应用的结合有三种形式:1.通过短信和彩信传播。2.通过WAP页面传播:各微博网站基本都有自己的WAP版,用户可以通过登陆WAP或通过安装客户端连接到WAP版。这种形式只要手机能上网就能连接到微博,可以更新也可以浏览、回复和评论,所需费用就是浏览过程中用的流量费。3.通过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分两种:一种是微博网站开发的基于WAP的快捷方式版;另一种是利用微博网站提供的API开发的第三方客户端。相对于短彩信和WAP形式,客户端的形式更符合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因其移动,手机比一般的大众媒体更有利于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它方便互动的特性使传播更进一步消灭了单一中心,它更方便地使大众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中心,让传播机构与传播受众之间可以双向地进行以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方式的交流,同时又能充分兼顾到使用主体的个性要求。手机确实是把“大众”媒体的传播行为进一步细化到“小众”的一个得力工具。有着这么多的优点,手机媒介自然就成为目前传统媒体最喜欢的嫁接平台,而真正能发挥手机媒体影响力的,却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内容自制。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微博非常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在有移动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一些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只要有手机在身上,利用通信网络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目前的所有媒体。

自媒体包括微博、个人日志、 个人主页等媒介传播,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微博的未来就是大众媒体与个人媒体有机统一的“自媒体”,而这个自媒体的平台将主要依靠手机。

三、手机媒体的人性化传播趋向

从某种意义说,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弥补之前媒介的不足。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认为:数字时代的特征,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那么,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我们则期待与之类似的表现个人选择的载体。只不过将来的载体的用法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而已。[5]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媒介将是互联网出现以后,即数字化以后的新的媒体克服前面媒体不足,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它的传播介质将更加适于信息传播。它具有自成一体的无线网络。比起有线网络的电脑,基于无线网络的手机媒介对信息的处理更加及时、迅速,互动性更强。它小巧玲珑的形体优势,使得它比笨重的电脑更易携带和装饰,从而更符合个体的需要。虽然它的受众群从时空上来讲也是广泛和分散的,但以手机号形式出现的受众比起以IP地址出现的电脑网民更加固定和容易确定,并且将受众与传者的隔离彻底抹掉。它拥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一个是点对点的私人空间,另一个是连接互联网形成的点对面的公共空间。“手机媒体”人性化传播特点正是代表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数字媒介的发展过程,就是已存在的一些媒介功能之间相互借用的过程。科技本身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自身无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存在本来就需要一些能为它注入内容的它物。任何一个媒介想进一步发展成为有体系、有影响的大众媒体,都需要有内容制造和供应的后盾,互联网已经慢慢做到原创内容越来越多,而手机由于主要还是用于通讯,因此至今只有一些人数极少的以短信、小游戏制作者等为主的创作群体,还未形成自成规模的行业。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将网络扩展得越来越大后,迫切需要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新业务。而要是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众传播媒体行业为目的,手机需要有自己的采编系统,这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子就容易做到,也不是当前必需的,因此,手机等数字媒介与媒体之间首先以出借平台的方式开展合作是传播发展的必然。

但作为其他媒体的传播平台并不是手机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磨练之后,未来的手机媒介必然建立起自己专业的内容制作队伍和服务机构,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媒体。

麦克卢汉曾经预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手机媒介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链接,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而是“人的延伸”。“手机”作为讯息的终端,已经和我们的躯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中的多数人基本上已是机不离身,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成为和五官一样重要的人体“第六官”。可以想见,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者、以大众群体为中心的传播圈内容构建不同,手机媒体将是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传播的媒体,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信息圈中都是主角,可以从自己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得到想要的满足。面向所有手机媒介用户,而满足每一个个体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实现各取所需,这可能就是手机媒介的最终传播归宿。

注释:

[1] 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张豪:《手机电视的现状与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传媒研究院报告,2006年12月14日。

[3]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篇8

信息技术的教材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发展,各校学生基础不同,同时随着教改课改的推进,逐渐开始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校本课程成为了教材的很好补充部分,为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求知欲,同时为了很好地让学生体验新技术的魅力,笔者设计了部分校本课程的物联网教学内容,在这里想和同行们一起分享一些浅显的看法。

“物联网”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物联网核心及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使用要充分体现物物相联,人物相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课堂实际条件及尽量做到高性价比等情况,笔者大部分选用了小米设备,本课程教学前期准备内容如下:(1)蓝牙智能手表一块500元;(2)小米路由配套小米智能灯泡一个300元;(3)小蚁摄像头一个160元;(4)小米盒子及乐视盒子(家用自购);(5)高拍仪一台(学校原有资产),这样在不到千元以内,简单配置了一套教学用具。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初中学生活泼性格,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故事导入法,并在课前拍摄好对应的视频,为各类产品创设一个对应的情境,让学生以故事主题人物的方式代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例一:“上学途中”,在视频中我们拍摄了一位父亲早晨送学生到学校的途中,开车时遇到了紧急求助电话,视频分A版B版,A版中父亲直接接听了电话并继续开车,B版中蓝牙手表自动接听,并使用免提模式,请同学们分析哪版更安全更合理,随着讨论中的答案揭晓,使用高拍仪展示蓝牙手表的各项功能,让同学们尝试用它测运动能力,用它控制安卓手机拍照,尝试QQ视频聊天,结束前展示APPLEWATCH使用视频,本课结束后学生普遍喜欢这样的课堂。

课例二:“大魔术师”,这节课我们准备了一块大的遮挡物,告诉学生老师学了门新技术,让他们躲在遮挡物后面用手比划数字,然后老师猜猜他们做的数字是多少,由学生自告奋勇地尝试,结果次次都对,再拿出灯泡,说老师还有会门新技巧,他们想让灯泡变什么色就变什么样,由学生说颜色,灯泡开始变幻,这时我们引入主题,“老师是大魔术师吗?”学生们都很活跃给出各种猜测,最后谜底揭晓,遮挡物后面藏着小蚁摄像头,老师的手机上安装了配套的APP,所以同学们比划的数字尽收眼底,而灯泡是小米智能灯泡由小米路由链接,并通过IPAD调色,所以现实虽然老师不是魔术师,可是新技术越来越魔术,这节课的体验部分是由同学分组使用IPAD控制摄像头及灯泡,因为设备数量有限有时会有冲突,所以IPAD总数不宜超过10台,课前布置对应组长带设备。让同学们根据已有设备,考虑可以在哪些场景中应用,也可以请他们小组合作模拟故事情境,在这个环节中,不少学生考虑到了家庭防盗及照顾宠物,一些同学想到利用摄像头的双向语音功能护理病人,也有同学设想了舞台上彩光辉映制造梦幻效果,在结束前,选取了部分未来办公室及家居视频,展望未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发现生活中的物联网》以小组为单位发到教师邮箱。

课例三:“张驰有度”,播放一段视频,学生A放学回家后因为发现正在播放自己喜爱的节目,立刻驻足观看,第二天到学校抄了同学答案匆匆交作业;同学B,利用智能电视盒,预先设定好录播功能,等周末空闲的时候轻松回播。视频结束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同样是为了放松学习压力,小A同学和小B同学的方式带来的效果迥然有别,学习和生活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发挥高效率,这节课上我们展示了几款电视盒,邀请一些同学在课堂上点播了自己想观看的网易公开课,也有同学发现了云相册的优势可以将班级活动的照片视频使用公用账号存放,全班一起欣赏。在小组活动环节由学生自己操作,将发现的新功能互相展示,教师准备了一个关于安卓系统的产品介绍微视频,部分同学对其中的手机及移动设备通过WIFI投影到电视上功能非常感兴趣,也有同学发现可以在IPAD上安装对应的电视盒遥控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安卓的开放性使它灵活且容易链接各种设备,同时因为它的播放对象是家庭里最常见的电视机,这样媒体网络加家用电器构成了强大的实用工具,我们利用它休闲放松,过着张弛有度的生活,更好发挥效率。

物联网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元化,各行各业都投入了研发,除了能够准备的这些简单素材提供给学生了解及学习外,在课间我们也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提供参考,类似于台湾地区开始风靡的GOGORO电动车,使用NFC控制;还有康宁玻璃,微软的新科技研发等等都在不断地改变未来的趋势,这些都以视频和文献的资料放在学校的云盘中,提供给学生参考欣赏。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未来,所以也许现在的简单的实践或欣p课能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或者在将来他们的职业中占据小小的推动力,这是做教师设计课程的真正的成就,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多久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在努力地让新技术改变生活,用好它们,让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安全与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论》,无线龙科技出版社.

篇9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等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转变思维方式 

教育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思维方式的改革。不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其思维都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的眼光去选择知识。教育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对于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总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教育对于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 

1.包豪斯的经验 

20世纪以来,包豪斯几乎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实际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积极指导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简而言之,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2 .市场的需要 

 任何改革,当然也包括教育改革在内,都是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体制的改造,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改造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首先就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这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体制。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据调查,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共同基础课除外)几乎十年没有变动。令人可畏的是将落后时代的观点向今天的学生传授。某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向考察的日本设计教育专家提出“设计时是先考虑功能还是考虑形式。”回答是“哪个都不是。首先要考虑能卖出去的设计。”在以营销为目的进行设计的今天,同十年前供小于求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功能决定形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多数产品由于电子技术的导入,产品的功能是通过电子元件得到了解决。造型设计是如何体现功能的呢?美国大学教授的教学内容每年都不一样。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人间工学的教授们提出:“设计师不仅考虑设计的硬件问题,更应该考虑设计的软件问题”。日本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常提到的一句英文是“communication”意为“通信、传达、交换、交流、传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科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国际之间的交流等对于信息社会的今天是极有含义的概念。 

二、整合教育资源 

1.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在申奥会徽的竟标中,一举夺魁。 

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呢?这里提出三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种方法,可以在每学期,规定出若干的专题讲座,系统地、概论式地对易学文化、老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进行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要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 

第二种方法,可以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就某一课题,或者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学术讨论。 

第三种方法,可以由任课教师,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一种新知识后,有机会反刍消化,并且有机会通过讨论,产生一些新奇的艺术或设计灵感。 

2.现代科技成果应该反映和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的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人们的生活,等等这些,逼得我们应顾不暇。站在时代前沿的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去传授手工艺时代的技法。至于那些已经变成历史知识科技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艺术史,或者设计史里面去讲,也可以作为常识性知识讲授,但不必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三、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 

第一,承认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包括建筑、工业等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第二,在共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深化的专业。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不必事先划定更细的专业界限。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 

第三,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功底,我们应该在现代设计教育上有所充分的体现,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 

第四,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应该提高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这就是说,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的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的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加大投入,三要全面推广。 

第五,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譬如建筑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集艺术与科学一体的优秀作品来。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及时的掌握它的变化,熟练运用它的优越性能。 

第六,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现在我们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把实践,或者叫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的不认真,学的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中国内地学校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实践课程,今后可以走与企业和社会联合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叫它成为产品,进而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2 王受之.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伍江. 《现代设计的源泉-访问包豪斯随想》. 《设计新潮》2001.1 

4 朱铭、荆雷. 《设计史》第120-123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5 沈祝华. 《设计策划》第56-58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篇10

【摘 要】网络运用、数字运用已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传媒结构,数字生产、数字操作以及数字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出现萧条低迷状态,甚至有悲观人士将其视为“逐客”。“逐客”论辩让传统媒体陷入窘境,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以启发——探索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

一、微观视角下解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性

从一些零星的现象来看,传媒界看待“逐客”论辩仍是持论公平的,并不存在偏袒,但同时也指斥传统媒体固有的“落后性”:更新慢,发行周期长;单打独斗,产业链不完整;单向传播,反馈滞后……这些固有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暴露无遗。从新媒体的出现,直至今日二者仍机会均等,只是由于传统媒体昔日地位不再明显,才有后来对其前景的喜忧参半,整个发展过程是渐进的。

上世纪末,由于所能接触的网络应用类型少,且内容单调,人们基本靠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迅捷化,Twitter、YouTube、微博等新媒体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反观传统媒体却显得黯然失色。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众走向大众,而传统媒体则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

新媒体容纳了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以数字化为奠基搭建的新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强调对信息的整合传播,区别在于新媒体的形态更接近于“流体”,特点很鲜明: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交群。

与新媒体正面交锋,部分传统媒体已经着手数字化转型。2014年两会期间,新华报业集团秉承“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的理念,有效整合旗下各大媒体,打造全媒体矩阵,以其即时性、原创性和互动性吸引受众关注两会①。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专门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滚动新闻报道部,该部门每天三班倒地对其网站新闻进行实时更新②。

本文涉及的“数字化”更多是从传统媒体角度出发,形式上强调与新媒体的骈进,运作模式上充分整合传统媒体的采编阵容和新媒体的即时分享优势。

二、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传统媒体数字化,便于在进行传统新闻生产的同时,开展速效的网络传播,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1、延长产业链,提高媒体资源利用效率

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大致包括五部分:经营与策划的应用服务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制作的内容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传播的网络运营商,提供新媒体产品消费载体的终端产家,以及提供新媒体内容的消费者③。正是整个过程的一气呵成,才形成了新媒体传播的运作系统。

要想实现数字化,首要要解决产业链问题。传统的报业上承信息提供商,下接受众,由于后续反馈机制滞后,造成产业链模式单一的弊病。既然产业链单一是个现存问题,如何延长产业链、整合媒体优势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传统媒体该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的延长并非线性、单向延长,应是多渠道、放射状拓展,以求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

2、独辟蹊径,巧设独特的服务项目

创新当头,创意为王。新媒体环境下,更强调对服务项目的研究。一个良好的媒体服务项目能够笼络受众,而如何让媒体受众自觉接受自己的媒体服务和内容传播,值得深思。如一个名为“Longitude”的项目使Google地图和《纽约时报》之间产生联动性,受众通过Google地图就能直观地看到《纽约时报》提及的地点,且相关新闻资料及背景信息一览无余。

3、开发适应市场的免费机制

市场的存在类似于一个生产车间,市场的不稳定导致要么出现紧缩性质的“投入>产出”的A模式,要么出现膨胀性质的“投入<产出”的B模式,结果的差异取决于商家投放何种催化剂。免费机制便是一种催化剂,一般的执行步骤包括“前期免费,后期增值收费”以及“收费与免费并行”两种。从客户角度而言,免费是促成消费的动力,增值业务才是媒体收益的重点。这种情况下,受众的细分阅读要比走马观花式浏览更具消费潜力。

针对免费机制,不同媒体均做足了功夫。如一些报纸的数字版采取部分版块收费的机制,前几版免费开放阅读,重在体验,后续版块则实行收费制;第二种免费机制具有时间性,用户只需注册账号即可领取试读权,这种免费形式取材于各种体验店的灵感,旨不在追求一次性效果。此外,网络电视的免费形式也小有差异,如乐视网、优酷网开辟了VIP会员免费观影专区,为VIP会员提供一些高清影视观看权,普通会员想观看必须付费升级为VIP会员。

4、平台整合,终端聚合,打造数字化“合力”

平台的多样性意味着同一件媒体产品可以“分身”各处。如果把每个终端看成一点,点接点会形成一张网,然后借助各平台的适应性来笼络受众。这种多平台的发散与整合被称作“分营合众”,目的在于服务细分化市场。举例来说,大型网游制作商花钱优化电脑端的操作,还不遗余力地完善ios平台、Android的平台适应性,电脑端内部还进行Mac系统、Windows系统等多系统版本的开发,这种多平台开发、移植和优化表面上是“分流”,实际上却是“合力”。

5、加强媒体渗透,扩大第三方合作阵营

如今,新浪、网易和腾讯等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及互联网的即时共享功能,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而由不同门户网站研发的子产品——微博,更是集中凸显信息推销的作用。门户网站一般被授权转载传统媒体的采编内容,标注其信息源,经过筛选、准入与分类三步骤,呈献给受众清晰的门户网页。

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信息的个性化归纳整合是亮点,但采编团队的技术障碍是瓶颈,如果能加强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之间的渗透,就能实现二者各取所需。美国的几大报业集团在第三方合作方面都有明显的行动,赫斯特集团、考斯特集团、斯克里普斯集团等传统媒体就采纳了与谷歌、雅虎等门户网站共同合作的举措,在共享新闻资讯和传播渠道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④。

三、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多方面障碍

数字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从结构上来说,数字化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起初专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媒介融合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⑤。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参与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时引入国内的。而数字化直面的障碍无助于这种融合的趋势:

1、媒介形态“嫁接”,人员调度成难点

谈到媒体调度,笔者想引述全媒体的概念,因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数字化与全媒体密不可分。我们理解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进行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⑥。全媒体环境下,媒体调度应强调报纸采编人员、电视节目录制人员、博客撰写人员和微博人员要有一致的新闻步调、共通的新闻目标以及统一的工作表现。如果不能协调多方力量,情况将变得更加恶劣。

2、全媒体记者匮乏

步入全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要熟悉智能手机、高清摄像机等硬件设备,还要熟练运用网页制作和非线性编辑软件。数字化实际上是由单一媒体跨入全媒体的高级进化过程。

媒体转型要求媒体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记者的素质转型也不能滞后。在当下信息传播的宏观背景下,高素质的全能型记者异常吃香,也是媒体倾力培养的,我们的确看到诸多媒体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且成效显著。美国甘尼特集团就培养了一批被称为“MOJO”的全能型记者,大大提高了发稿速度与效率。

3、媒介机制无亮点,免费趋之若鹜

媒体的生产、运营均离不了机制问题,但是目前媒体市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被动,引发重重问题。总结起来,机制问题主要有:免费机制吸引力不足、竞争机制极端化、合作机制不健全。如江苏省几家纸媒的恶性竞争事件,全城报纸普遍压低报价。这种胡乱竞争表面上能带来效益,却十分不利于宏观媒体市场发展。

媒介机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非技术性问题。免费机制作为媒介机制的一种,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而是培养一批潜在的隐性受众,以此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可不合理的“免费”,使“标题党”等问题滋生,免费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受众,往往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稀罕,而习以为常的“免费”更加激发了他们选择性接触的挑剔性,渐渐不再为所谓的“免费”买账。

此外,创新、合作和竞争等机制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果媒体能正确定位市场,并开展有效研究,那么机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数字化的未来——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

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为依托,以带动全球范围内数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生产等一切活动的趋向性过程。数字化引领数字时代,因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推崇,随着数字化概念的出现到逐渐吃香走俏,再过渡到小范围试点,如今数字化已成为一种潮流。

媒体在数字化过程中是主导者,要求媒体准确掌舵市场动向、微观受众需求、通览宏观局势、净化网络环境等。就目前来说,传统的报业、电视行业仍然具有投资营利的空间,传统媒体通过努力也出现复苏迹象,而媒体市场回暖升温恰恰是对传统媒体存在的肯定。综观全局,数字化是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的不二之选。

传媒市场的疲软让运作已久的传统媒体久遭诟病,需要有效的能扭转颓局的措施,数字化营造了一种细分市场、全面定位、理性观察的理念,必然能推动媒体行业回温。

参考文献

①周跃敏,《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J].《新闻战线》,2014(4)

②郑敏,《浅析美国的数字化转型》[J].《新闻战线》,2014(4)

③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2-133

④孙镜,《解读甘尼特的数字化改革》[J].《中国记者》,2007(3)

⑤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⑥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