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7:4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前沿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Innovation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Office0fTechnology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2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超级秘书网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篇3
关键词:条码技术;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仓库系统的布局设计、库存最优控制、仓储作业操作。仓库管理(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WMS)模块能按照物流运作的规则和运算法则,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优化,使其最大化满足有效产出和精确管理的要求。WMS提供了企业级采购、制造计划、制造执行、客户服务系统与仓库或配送中心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库存实时可见性和仓库作业流程的支持,仓库管理模块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员、空间和设备进行收货、存储、拣货和运输;组织运送原材料和部件到生产企业,运送成品到批发商、分销商和最终的客户手中。
传统的仓储管理业务包括收货、上架、补货、拣货、包装、发货。现代仓储管理已经转变成履行中心,它的功能包括传统的仓储管理、交叉转运/在途合并、增值服务流程(组合/装配;包装/贴标等)、退货、质量保证和动态客户服务等。WMS按照常规和用户自行确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对上,它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等电子媒介,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定单的原始数据。对下,它通过无线网络、手提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联系。上下相互作用,传达指令、反馈信息并更新数据库,同时生成所需的条码标签和单据文件。一个WMS的基本软件包支持仓储作业中的全部功能,从进货站台直到发货站台。
1基于条码技术的仓库管理设计方案
以条码技术作为整个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过合适的库存管理算法,安排生产,不仅能使费用降低到最少,而且还能实现质量跟踪,系统所用的条码可以具体到每一批次的产品,即对同一种产品不同的批次制作不同的条码,但是这也给条码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库存管理算法中以总平均费用最少为目标来安排一类需求固定的产品的生产,同时考虑仓库容量的约束。
从产品生产完成到成品入库,再到成品出库,这一过程采用条码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可以在网上实现电子会签,并且生成入库单及出库单,实现无纸化管理。如果出入库出错,可以追踪到具体的某一批次的产品,可以保证出入库不发生错误。并能对库存进行即时盘存,生成物资报表,便于统计分析。根据需求信息,库存信息以及生产费用,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基于条码技术的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编码及打印条码系统、入库物资管理、库存物资管理、及时库存管理、出库物资管理、统计报表、系统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
1.1编码及打印条码系统这一部分在生产车间使用,车间生产出成品,录入相应的产品信息,系统将根据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自动为该产品生成对应的条码,然后,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制作标签,检查无误后,将条码标签贴到包装箱上。为了跟踪每一箱产品,需要为每一箱产品制作唯一的条码。这样的编码,既保证了条码的唯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入库物资管理计算机生成并打印交库单,入库物资经过核对,确认无误后,由仓库保管员进行电子会签,完成入库,并生成人库单。
1.3库存物资管理对于标签破损,从数据库中调入相关的信息,重新打印,进行补贴。在物资移位时,用识读器进行识读,自动收集数据,把采集数据自动传送至计算机物资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管理。对于退货的产品,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重新打包,修改相应的信息并更换条码;二是在备注字段里填入信息,并标明退货信息。
1.4即时库存管理库存自动预警:对各种物资库存量高于或低于限量的进行自动预警。结合各种物资近期平均用量,自动生成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需要采购或生产的物资品名和数量等。管理人员可适时的安排生产,有效的控制库存量。空间监控:监控物资的实际位置、存放时间、空间余地等参数,自动对不合理位置、超长存放时间、空间余地不足等规定的限量自动报警。
1.5出库物资管理采用条码识读器能对出库物资包装上的条码标签进行识读,并将物资信息快递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物资的编号、品名、规格、数量等自动生成出库单。发现标签破损或丢失的按照上述程序人工补贴。将出库物资经过核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库存台帐处理,更新物资库存信息。
1.6统计报表根据物资的出入库和库存信息,,适时完成库存物资管理的各种日报,月报和年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统计各分库,分厂等基层单位工作情况。
1.7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为仓库物资管理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其主要功能为:品种代码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管理。
2条码技术的引入对仓库管理模块的作用
2.1对物资进行条码管理物资入库时,根据物资的名称、规格及时间生成一个条形码,并将条形码贴在对应的物资上,这样,每件物资就会有一个“身份识别码”。通过查询条形码,就会看到该物资的入库时间、单价、存放位置、供应商等相关信息。在物资的领用等流动环节,只要扫入条形码,写入所需数量,其他信息都会自动载入。有了条形码管理,就能杜绝以往一种物资有几个供应商时,不能准确区分的现象;杜绝一种物资有几个单价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的现象。现在进行了条形码管理,对每件物资的来龙去脉都能做到一清二楚,从而有效地控制物资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
2.2快捷、方便、准确、及时现在物资入库时,只需仓库人员根据合同,将条码扫描后入库,然后将扫描后的信息打印出入库单流转到财务。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在物资发放时,非常方便、快捷,只需扫入领用人的条码、物资条码、填好数量。整个过程无需填入文字,耗时很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库存物资的动态情况,物资的出、入库变化都能随时随地反映,做到账物相符从而为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地控制了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造成库存物资短缺或重复采购的现象。
3应用效果
3.1在仓库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去掉了手工书写单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2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
3.3解决手工单据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主要是抄写错误,键入错误等)。
篇4
【摘要】 药品常规检验中微生物学检查最为重要,只有进行方法学验证才能保障检查方法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对目前药品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中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的限度检查标准,为建立有效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规范管理。以防止药品安全监管失控现象。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问题及建议
几乎所有药品在应用于临床前都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一般分为“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检查方式就是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检查项目包括:酵母菌数、细菌数、控制菌、霉菌数检查。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为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验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是否无菌的检查方法称之为无菌检查法。检查项目包括:厌氧菌、需氧菌以及真菌检查。自1980年颁布《药品卫生检验方法》以来方法基本成熟,1995年颁布的《中国药典》又提升为国家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是标准中的可操作性不够、不统一、不集中等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分析
1、检查验证试验来源: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进行此项工作,其中冷门产品、老产品更是没有进行此项检查,药品检验所抽查时也找不到相应的检验方法。有的畅销产品、新产品正在试验中,但也无法提供此项检验的方法。有的企业已经完成检验但以技术保密为由而不愿意提供给药品检验所,担心如按此方法检验产品不合格给自己找麻烦。这样使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很难正常实施监督的权力。
2、检查验证方法的执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这是《药品管理法》中的规定。未经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不得销售或者使用。但是实际上只要药品微生物学检查项目合格,也不论是否经过方法学检验都可以进入市场而且也不影响销售。因此,为了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必须完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严把生产企业源头,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必须进行监督抽查,加强规范管理。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是执法机构,是执行法定质量标准的职权部门,而不是在抽验过程中探索建立新方法。
3、检查验证方法的权威性:生产企业的实验室和药品监督检验所的检验肯定有一定的不同,而且98号文件中也指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因原料来源不同,工艺改变或不同实验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比如无菌检验法中需要用黑曲霉为对照,因为黑曲霉有很大的毒性,必须用专业的净化工作台或者实验室,只有达到一定实验条件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查容易受试验条件的影响,其别是对药品中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成分尤为突出。“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规定。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对所检的药品中每种药品的抑菌或者抗菌程度都不清楚。生产企业大部分并不委托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进行检查验证,而且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出具的检验证明生产企业也不认可;生产企业给提供的检验方法,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也不认可。当前,很大一部分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缺乏权威性。
4、建立检查验证方法困难:由于微生物培养周期长、微生物限制检验方法工作复杂,必须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就使得部分抽查工作很难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全国各地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名称不同规格的药品、不同名称的药品、同规格不同辅料、原料、生产工艺的药品,全都建立或者审核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这一工作量是巨大的。对于一线的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日常工作量更是繁多,而且从时间、经费和人力上都无法正常进行科学研究。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建议
1、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过渡时期方法:在统一检验方法未出台前,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行业方法或者自己制订的内控方法对生产的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或者“无菌检查”,对于未经验证的,不予以出厂销售或者使用。各级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对抽查的药品在未统一之前仍可使用原方法进行检验。
2、尽快统一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为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各生产企业都要用“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98号文件指出“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特别是中成药,因原料来源、工艺、辅料的不同,药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抑菌特性”,而且随着药品的成分或者原检验条件改变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统一。对于同一种药品,可能存在多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各个方法之间在试验相对误差、检验方法科学性、检验系统的适应性、检验方法重视性、试剂、检验仪器设备的简便易得性、经济节约性等各方面都有差异。国家可以在征求生产企业和监督机构意见后,再依据现在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科学、可信、准确、可行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并提交给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品种、原料、辅料、剂型等分类报上,由国家指定的部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整理出合理的验证方法并公布。
3、药品微生物限度缺项检验:药品监督工作中不能因为难以进行“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而对规定检验的项目进行缺项检验。
4、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增加经费:“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比正常检验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各地负责机构应追加相应的检验试验经费。
参考文献:
[1]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09)
[2]单亚.《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及有关规则的讨论[J].安 徽医药,2006(03)
[3]田颂九,丁丽霞,田洁.国内外药典中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简述 [J].中国药学杂志,2007(01)
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特色课程 IT前沿技术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以上领域已经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课程系列”的建设已经展开。其中“SOA原理与实践”课程获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工程与实践”课程获2011年度“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Web 2.0程序设计”课程获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们在软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视。
篇6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BIM技术已被广泛视为改造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战略手段,正在导致建筑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从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来看,BIM技术相关课题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前沿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课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许娟,鲁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台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教学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边晶梅,于贺.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5):90-93.
[4]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5]张静晓,赵陈影,李慧,等.工程管理专业BIM毕业设计学习效果测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71-176+183.
篇7
【关键词】随机前沿法 C-D生产函数 技术效率 产出弹性
一、导言
国家与地区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是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的研究热点,但是不同国家或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难以用传统分析工具精确描述,并且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经济学界对TFP的研究逐步深化,比如Kumbhakar等人将TFP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目前比较流行的分析方法是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Meeusen,Broeck(1977)、Aigner,Lovell,Schmidt(1977)以及Battese(1977)等人的三篇论文是SFA方法的开山之作。这种模型可以表示为:。
本文尝试引入SFA方法(随机前沿模型)对全国28个省级地区人均产出进行分解,并且引入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制度因素和学习效应,以反映各地区在体制变迁过程中技术吸收能力的差异。
SFA(随机前沿法)是一种参数方法,以生产函数回归为基础,能很好地度量各种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考虑了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的影响,也就是说能将随机因素和无效率因素分开考虑。以往的生产率分析中效率的改进类似于一个“黑箱”,面板数据下的SFA方法通过制度因素和学习能力来解释效率变化,从而能对效率改进做出合理解释,并且这种分析更稳健((Coelli,1998)。因此,本文利用SFA方法对各省劳均产出进行分解。
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一)生产函数的设定
目前随机前沿法使用较多的是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前者便于回归和估计,形式简单,但产出弹性固定并假定技术中性(即前沿技术水平平行移动);后者放宽了这两点假设,并且将生产函数设置为二阶函数,但是不方便对回归结果进行分解,且易产生多重共线性。Battese和Coelli(1993)提出了一种适用与面板数据的可以同时估计生产函数以及技术效率的方法。另外,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都表明科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中国经济增长。李京文、钟学义( 1998) 、Chow等曾运用Solow模型分解经济增长,傅晓霞和吴利学(2006b)等基于C-D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这些研究都得到了不错的结论。因而本文选择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但放宽了该模型对人力资本外部性、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外生等假定,以便更充分阐述中国经济的增长的驱动因素。
考虑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后,我们将生产函数设定为:
Yit=AitKαitLitβhitγexp(vit-uit)
其中γ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γ-β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另外,Ait=exp(A0+kt),其中A0表示初始技术水平,t表示时间趋势,k表示前沿技术进步速度。将该生产函数对数化后得到:
进而,我们引进制度因素与学习效应来解释地区技术效率。本文利用综合制度指数变量而非分项指标。另外本文还引入时间趋势,即考虑了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的学习效应带来的金属进步。具体来看,本文对技术效率的假设如下:技术效率服从均值为m it、方差为σu2和零处截尾( truncations at zero)的正态分布,即uit ~N (mit ,σu ) ,其中m it =δ0 +δ1 Iit +δ2 t,Iit表示地区制度因素,t为时间趋势,δ1 和δ2 为参数,表示各地区制度因素和学习能力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随机因素vit服从N (0 ,σv2 )的正态分布。
(二)指标与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样本为1978~2009年28个省级地区面板数据,共896个观测结果。由于本文所用数据库不包括和海南,重庆纳入四川,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福建、广东10个省、市、区;中部包括:安徽、湖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南8个省。西部包括:四川、广西、内蒙古、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
地区产出采用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GDP),平减调整为1990年的价格,单位为亿元人民币,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制度变量在本文中作为测度个各地区制度水平与变迁情况的变量,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四个分项指标进行综合,合成为一个指标。四个分项指标为: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各地区总产值比重、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以及外贸依存度。表1提供了数据的统计描述。
(三)估计方法和结果
Battese,Coelli(1993)提出一种三阶段极大似然估计法,该方法另外设定两个参数σ2 =σv2 +σu2 和?=σu2 /(σv2+σu2)替代随机误差的方差σv2和技术效率的方差σu2,这保证了0
各地区技术效率水平见附录文件。
三、分析及结论
通过第二部分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物质资本的平均产出弹性为0.43,劳动为0.51。γ-β大约为0.40,人力资本外部性明显。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年平均技术进步率超过3%,且估计结果十分显著。这说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收益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本模型考虑了中国经济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另外,制度变迁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时间效应系数为正,可能是测算误差,需要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Coelli T,Rao D. G. Battese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J].
[2]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Chow G,Lin A.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 507-530.
[4]傅晓霞,吴利学. 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J]. 经济研究,2006,41(10):52-61.
篇8
及常用数据库”培训班
一、本班特色:网络教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老师主讲,利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授课。
二、培训内容:
1.数字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概论
2.著名综合检索工具及常用中英文参考数据库
3.全文数据库和全文服务
4.事实和数值型数据库
5.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及其利用
6电子期刊及其使用
7.数字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课题查询、论文资料搜集、学位论文开题、科技查新)
三、培训方式:网络教室全天授课,根据报名先后顺序安排上课。
四、培训时间:2010年8月23-27日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
六、培训费:1 000元(含资料费、餐费、机时费)
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系列培训
――Web2.0网站开发实战攻略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及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从事技术管理和网站开发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及网站开发机构的专家授课。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超前,授课模拟实战,突出技术应用,实现学用结合。
四、培训内容:
1. RSS、Wiki、Blog技术开发应用 2.Mashup
3.NSN 4.StarL Page
五、培训时间:2010年9月20-24日(20日报到)
六、培训地点:成都
七、培训费:1 500元(含学费、资料费)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业后,颁发人事部认证、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继续教育证书》,本证书所载内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国实行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内容,作为晋级、评职称的参考依据。
2.参加培训者以早报名为宜,以便我们及时向您通报开班信息。
3.培训班在开班前20天截至报名,前15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4.请登录学会网站:www.csla.org.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5.学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0年新的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培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邮箱:wangyy@mail.lac.cn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篇9
6月16日,“纤维新材料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工程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连云港隆重举行。本届“中国化纤科技大会”的举办时逢“科技三会”召开不久。今年的“科技三会”是继1978年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科技会议,在会上再三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总书记说:“科技创新是当下破局的突破口,五大发展理念也要以科技创新为底色。”对于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中国化纤工业来说,科技创新无疑也是 “当下破局的突破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吸引了诸多来自化纤行业的科研工作者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张全兴,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卢卫生,工信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等专家领导以及化纤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代表、高校师生代表约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以“科技引擎、绿色制造”为主题,围绕“智能制造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前沿技术”、“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技术”、“生物基化学纤维发展科技”、“聚酯产业链发展科技”以及“绿色纤维”等议题,多视角探讨纤维材料前沿技术,推动化纤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
1问 过去五年做了什么?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大会上说道:“我经常在许多场合宣传我们中国的化纤,我总是说‘化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手术缝合线是可溶性纤维做的;比如落地窗帘既要采光又要隐私,防折射纤维可以办到;比如用在大飞机、隐形战斗机上的高性能纤维等。而在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纤维背后都离不开两个字――科技。今天在这里我要说‘是科技改变了化纤’。”
过去五年中国化纤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端小平从行业整体技术进步、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绿色制造技术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五大方面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
在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方面,许多关键性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其中以“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为代表的6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产20万吨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生产技术”、“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为代表的13项技术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结构优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两大方面的进步。端小平表示:“201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8%,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7%,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化纤行业原料格局也得到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PTA自给率由2010年的68.0%提高到97.6%,CPL突破了发展瓶颈,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大幅提高到89.2%;,2015年,100万吨以上企业8家,占总产能27.63%,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9家,比2010年增加26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9%。”端小平表示。
高性能纤维方面主要的成就是“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端小平说:“2015年国内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达到15万吨,实现出口3.8万吨,高性能纤维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端会长刻意强调:“大家不要小瞧这3.8万吨,这个数字是全球第二。”端会长说:“其实我们在衡量一个纤维发展水平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出口。过去我们的化纤依赖进口,现在我们是全球第一,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这说明我们的生产水平高了。同样的高性能纤维也是如此。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性能纤维在中国都有生产,中国也成了全世界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目前,全球在高性能纤维领域生产品种排名第二位的国家只有中国品种数量的三分之一。
生物基纤维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原料及其核心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除此之外,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和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推出了十大节能减排技术,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循环再生纤维总产量近 500万吨,占化纤总量10%,占全球再生循环化纤总量80%。”端小平指出。
科技创新离不开体系支撑,端小平表示:“过去五年协会牵头共组织成立了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联盟,其中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家科技部的试点联盟;行业建成了12个国家级、4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修订了37项国家标准、182项行业标准和32项协会标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学术奖励、表彰论文356篇。”
2问 科技创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按照端会长的总结介绍,过去五年中国化纤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么多的成绩确实促进了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支撑了整个中国纺织工业的进步,也为主要创新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端会长在大会上举了几个例子。
“我们在广东的一家企业,做功能性的中空纤维。按照常识,中空纤维一般只是起到保暖的作用,但这家企业很聪明,他给中空纤维的孔里灌进去功能性材料,然后可以做成防臭鞋垫;做成驱蚊的辅料,比如在裙子边上加一圈这种纤维制成的面料,人们在郊外活动时蚊子就不靠近了;还可以做成医用辅料,保持皮肤湿润。这种纤维最贵的时候一吨卖到40万。”
“还有一家企业搞无水印染,他们在真空的环境下,依靠金属产生的离子,使得燃料附着在织物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印染的效果。算下来的成本比有水印染还要低。”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前两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做一个项目的鉴定,这个项目是腈纶长丝项目。多年来搞纺织的人只要是提到腈纶就是指短纤,提到腈纶行业的第一反应就是丝束、毛条,从没有人听说过腈纶长丝。但是现在端会长告诉我们国内有企业在做,一吨的售价高达20万。端会长在会上自豪的说:“这些技术有的甚至我在国外没看到,国内却看到了。真真是科技给我们行业带来了变化。”
这一个个例子都生动的说明了科技创新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化纤工业来说。当前,化纤行业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常规化纤产能结构性过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智能制造和生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此刻唯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一点一点突破现有局限,才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3问 能力配不上地位?
时值“十三五”开局,中国化纤无论是产量还是品种都已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尽管身居 “化纤大国” 要位,中国化纤工业离“化纤强国”仍然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化纤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欠缺,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具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碎片化,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不强。”端小平如此总结目前化纤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大会也表示:“过去几十年,我们走的是一条引进再创新的路子,而中国化纤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工作想要再走过去的路就会有一定的个难度。一方面,我们目前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近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逐渐退出纺织制造业转变为聚焦在一些核心的技术环节。因此很多创新的工作就要由我们自己去承担。”俞建勇说:“未来我们必须要在原始创新上加大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要围绕能够给国家提供有效供给,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实现化纤科技创新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对未来中国化纤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蒋院士说:“在‘科技三会’上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的体会是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找准突破方向,不是要你面面俱到,而是要你选准突破方向。现在我们常规的聚酯产品已经是世界先进的,但是我们在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这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对照的要求,我们做的还不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我们中国化纤科研工作者也要寻找一些颠覆性的发展方向去做努力,在未来的‘十三五’围绕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好好的斟酌一下,争取在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方面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篇10
[关键词]SPOC;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SPOC的含x、优势及SPOC建设现状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指对少数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相较于MOOC,SPOC具有以下优势:学生出勤率高;学生同构,进度一致;教师全程参与;便于因材施教。
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约50门SPOC课程,范围涉及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人文课程等方面,且基本处于边建、边用、边改的状态。
2 信息素养核心的概述
医学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层面: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水平的核心组成部分,医学高职生须达到以下信息能力。
其要能够正确判断信息获取的范围,并能使用多种搜索引擎;药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并对前沿技术保持一种较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并能自主获取;要掌握有效的检索策略,能对校内专业数据库实施有效检索;要能够在海量的MOOC资源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医学类名师课程,并进行长期有效的线上学习;要能够将获取的信息资源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构;还要能够形成信息产品,如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
3 高效建设校内SPOC,有效提高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水平
校内SPOC课程是校园网络文化中占比较大的一块阵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养类课程主要有几种形式:信息技术课程、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部分、专家讲座。基于校内SPOC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3.1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学校的教务管理层应对信息素养有着一个高度的认识,并把信息素养纳入到毕业生的必备素质中。其次,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目标。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明确的主导作用,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适合以自学的方式开展,可基于MOOC平台,选取名校名师课程,进行连贯性、系统性的学习,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信息知识意识,还是信息能力、道德水准,都会得到显着提升。
笔者推荐的MOOC课程如下: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问道,由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讲,共20个微视频,包含MOOC、SPOC的含义、作用及制作方式、软件使用技术等,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视频形式”及“慕课视频制作及修改方法”等教学视频,对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视频编辑能力、SPOC课程建设能力大有帮助。
由中山大学创建的新媒体素养课程学完后,笔者同样受益匪浅。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主讲的信息检索课程,对提高师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能起到实际的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当代高职教师,掌握计算机的维护和应用能力着实重要,建议教师可选学由职教MOOC建设委员会创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系列视频。
作为当代一名高校教师,信息能力是立命之本,把信息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学生,更是高职教师的义务。
3.3 高职医学生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高职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并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SPOC课程,入学初便给自己定下短期目标,如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在这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自己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
其次,配合教师实施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注意在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习课程中,不要被工具娱乐功能所误导,要做到心无旁骛。
再者,要重视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掌握常用搜索引擎普通检索及高级检索功能外,还要熟悉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以此了解医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将信息资源和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建,培养撰写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信息产品的能力。
作为一名当代高职生,要时刻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责任感,遇到问题,可在SPOC平台的教师提问区、讨论区和教师、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课中,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头脑风暴”“摇一摇”、测验、考试等学习活动。对于学校推送的视频讲座或专家现场讲座,一定要积极参加,主动捕获前沿信息,课后认真研读专家推送的资料包。利用SPOC平台了解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知识,在偌大的信息海洋中,做一个高素质的网络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