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为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我局充分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安排布置应急管理工作,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全局职工积极参加市人事局组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并均取得了优秀成绩。通过不断地学习宣传,我局广大职工掌握了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为我局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和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沉着应对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我局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成立了市局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廉保军任组长,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调研员胡永廷、副局长朱西国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日常工作组和应急工作组,日常工作组由胡永廷同志牵头,应急工作组由朱西国同志牵头,分别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后勤等日常工作及接待联络等应急处置和协调。共同做好突发性的应急管理工作及其它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具体协调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演练,配合有关县、区和市直部门搞好稳定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科学编制预案,狠抓落实。
为确保我局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我市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工作秩序,积极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根据市政府和省局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我局制定了《亳州市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提高实战能力,结合《应急预案》,在年奥运会前夕,我局组织了1次突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领导小组沉着应战、果断指挥,组织干部职工立即停止手头工作,按预案要求,各科室紧密配合,与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密切协调,成功应对了突发事件。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的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处置机制。由于平时认真演练,且有平时处置突发小规模群体性上访的成功经验,在年12月31日的200多名外省兴邦集资户来我市行政中心上访事件中,我局措施恰当,处置及时果断,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维护了良好的秩序和社会秩序。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全市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
(五)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为保证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合理,使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我局邀请了省、市有关部门有经验的同志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上访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上访事件处置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件报告的程序、接到事件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
(六)认真排查隐患,防止上访事件发生。
由于工作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群众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为此,我局从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入手,定期或不定期对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问题和可能会进京上访人员逐一进行清理,彻底排查源,并将有关事项的事由、涉及人员、形成原因、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重点加以解决和应对。
(七)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我局建立了领导带班的应急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做好记录登记,特殊时期建立值班信息零报告制度。同时,为确保信息畅通,每月核对一次干部职工的电话号码,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加强信息研判,建立社情分析机制,随时掌握动态,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发现有人鼓动上访和不稳定的苗头,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劝阻说服工作,每月分析上报一次社情形势分析,及时为领导掌握形势作好参谋,为部门和领导决策争得时间,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使小问题不出村组,大问题不出县区,困难矛盾不上交,确保我市大事不出、小事尽量不出,全力为推进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尽管我局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但通过自查发现,我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够深入;二是对有关的工作预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对有关制度的落实还要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包保稳控工作的落实等;四是有的硬件设施还需要配备,如灭火器等。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从查出的不足入手,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二要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三要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四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应急管理硬件建设。
篇2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卫生部门要坚持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处理预案,采取预防措施,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应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
3、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迅速采取措施。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卫生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科学防治,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概念、分类与分级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三级: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
(1)一般突发事件。指在局部地区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还没有达到规定的重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①在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肺炭疽流行范围局限在一个乡(镇)以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3例。
②周边县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我区境内无病例报告。
③霍乱病例在一个乡(镇)1周内发病5——1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发病30例以下,或县内发生疫情。
④乙类、丙类传染病在一个乡(镇)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⑤在一个乡(镇)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⑥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或在学校地区性或县级以上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⑦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或不良反应。
⑧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受照人员剂量之和≥2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⑨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
⑩其他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一般性突发事件。
(2)重大突发事件。指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出现疫情扩散,尚未达到规定的特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①在区或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发生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疫情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乡(镇)、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3例以上。
②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但无继发病例发生。
③霍乱在一个(区)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区)、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
④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个以上(区),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⑤在一个(区)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该(区)以外的地区。
⑥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⑦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发生一般性食物中毒事件,但引起中毒食品的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⑧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受照人员剂量之和≥4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⑨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
⑩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闭型≥4×106,非密闭型≥4×105。
⑾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⑿区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事件。
(3)特大突发事件。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出现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
①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确诊后,两个鼠疫潜伏期内连续出现病例2例以上,或肺鼠疫流行,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肺炭疽在市区内发生,或在人口稀少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一个区内的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5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的。
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设区市,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
③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发传染病,同时波及多个(区)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④重大生物和化学污染、放射事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扩散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
⑤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大突发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指挥处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其性质、类别及严重程度,区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总指挥由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主管副区长担任,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对突发事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调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应急办公室(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卫健局,负责全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评估,提出预警建议和应急处理措施,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向指挥部汇报,并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的启动准备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保障整个应急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并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
(二)成员部门职责
1、发展改革部门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
2、财政部门保证疾病监测、疾病控制工作经费和非正常储备药械专项经费,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费用。
3、教育部门加强校内突发事件防范工作,落实校内突发事件应急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及自我防护工作。
4、公安、安全、司法部门做好法制宣传,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隔离措施。
5、工商部门加强对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6、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突发事件预警期间的药械市场治理整顿,打击制售假劣药械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及时开辟防治突发事件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申报审批的绿色通道,保证市场供应。
7、物价部门保持物价稳定,维护市场秩序。
8、科技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突发事件需要,及时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支持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实验室检验等各项科学研究。
9、新闻宣传部门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营造有利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舆论氛围。
10、民政部门做好突发事件期间的社会捐赠资金、物品的接收,负责赈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发放及管理工作,对困难群众实行社会救助。督促殡仪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患者遗体的运送和火化工作。
11、铁路、交通部门对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优先安排疫区紧缺物资的运送和人员疏散,做好疫区的交通管理工作。
12、农、林部门组织做好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13、商务部门配合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度,负责做好流通环节物资(不含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备和供应工作。组织做好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
14、爱卫会、环卫部门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工作,清除垃圾污物,开展除“四害”活动。
15、通讯管理部门保障突发事件期间通讯联络畅通,加强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16、监察部门负责调查处理突发事件期间的违纪违规、失职渎职事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7、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处理的需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紧急物资的进口、救济物资发放、接收或分配捐赠、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的制定以及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等。
三、突发事件的报告与评估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
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报告规范,按国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报告。
1、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突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区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市应急处)报告。
(二)突发事件的评估与确认
1、突发事件的评估。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突发事件类别、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级别。
2、突发事件的确认。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到现场调查核实,会同突发事件发生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分析和初步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方案,未被省级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确认为突发事件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由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三)突发事件的通报
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四、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响应
(一)预警启动
突发事件实行三级预警制度。一般突发事件启动黄色预警;重大突发事件启动橙色预警;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红色预警。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二)应急响应
根据省政府批准的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1、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致残人员的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采集环境生物样品、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2)区政府应急响应。区政府接到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方案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疫情信息收集、组织相关人员的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区政府应急响应。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2)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样和监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和人员疏散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在上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
(一)组织保障
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准备、预警、预报的各项协调管理工作。
(二)技术保障
1、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区卫健局负责建立突发卫生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为指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专家评估委员会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检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是: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综合评估突发事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实施预案的建议。指导、调整和评估应急处理措施,参与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2、应急医疗卫生队伍。区建立一支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的机动队伍。随时能够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等机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常备队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门的培训和演练。
3、医疗救治网络。加快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区)为主体的医疗救治体系,承担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区卫健局指定急救机构(包括院前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或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后备医院组成全区医疗救治网络,负责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篇3
>> 重大突发事件人群紧急疏散理论初探 基于Flexsim的航空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仿真与评估研究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交互关系的突发事件热度预测研究 基于全局路径规划的相互速度障碍物人群疏散方法 农村突发事件的处置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新疆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突发事件问责的制度路径 涉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人群状态仿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银行突发事件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能力分配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研究 基于微观社会资本的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中文微博的突发事件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3.
[5] 白尘. 交通路网中最优路径算法的道路权重选择[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15): 54-56.
[6] Dijkstra E. A note two problems in connection with graphs[J]. Numerical Mathemat, 1959, 1: 269-271.
篇4
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并加以处理的事件。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群体性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发生的群打群殴、爆炸、绑架、暴力伤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火灾、房屋倒塌等安全事故灾难;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课等危及校园稳定的社会安全类事件,以及学生自杀、自残、自虐、离校出走、失踪、溺水死亡等事件。
二、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高度重视师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工作,摸清、消除隐患,防患未然;定期举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逃生的能力。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协同应对。成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三、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的安全状况及动态,提出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对策和措施;负责统一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学校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承担善后处理等职责;负责向主管部门通报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教育局请示报告。
(二)安全保卫救援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门卫人员、年级组长、
职责:负责事故现场疏导、警戒、维护管理工作,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抢险工作。
(三)后勤保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教师
职责:负责处理现场所需人员的调集、车辆调配和工具、设备,物资的供应,解决相关人员的食宿。
(四)医疗护送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体音美电教教师
职责:做好伤患人员的心理安抚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救护工作。
(六)信息报告组
组长:
成员:各教研组长
职责: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电话、文件等形式向教育局或相关部门进行直报和续报,(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及人员伤亡等情况);任何教职工不得、散布未经核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有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和传言。
四、应急处置预案
(一)现场应急处理一般执行下列程序:
1、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警,并组织师生员工施救或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2、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迅速赶赴现场,并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情况向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使灾情尽快得以控制,受伤人员及时得到救治。
3、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集应急处理会议,采取应急措施,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4、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配合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5、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程度,采用电话、文件等形式对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及人员伤亡等情况向教育局或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报送。
(二)火灾应急预案
1、立即拨打“119”报警,报告内容为“基长镇中学楼发生火灾,地址”。
2、迅速向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3、组织相关人员携带消防器具赶赴现场进行扑救;开通全部安全通道,组织师生撤至安全地带;打开校门,清除路障,等候消防车到来。
4、注意事项
(1)扑救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不组织学生参加灭火。
(2)如是电源引起火灾,应立即切断电源。
(3)扑救液体火灾,如汽油、柴油、食用油等,只能用灭火器、沙土、浸湿的棉被等,不能用水扑救。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当社会上出现流行病疫情时,凡师生中出现与该病相似的症状时,马上报告值班领导,并及时与家属、家长联系,并陪同病患去医院诊治,一经确诊为传染性流行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学校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迅速如实报告教育局。
(2)对病患所处场所进行布控,对全校公共场所,尤其是布控区域进行严格消毒或隔离。
(3)坚决杜绝染病师生来校,必须由医院出具诊断证明表明其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来校上课和工作。
(4)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采取其它一系列防范及保护措施。
2、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凡就餐后,师生出现不明病因的肚痛、胸闷、恶心、乏力昏沉、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向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报告。
(2)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与医院联系,实施救护或救治。
(3)视事态发展情况与家长联系,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4)将食堂、小卖部中的各种食品、蔬菜、肉类等立即封存。
(四)暴力伤害或抢劫事件应急预案
1、严格门禁制度,校外来人履行登记手续,擅自强行闯入的,门卫应全力阻止,不得放行。门卫追赶不及的,应立即电话通知学校值班领导,及时将闯入者查清逐出。在场的教职工有责任迅速采取措施帮助门卫将闯入者逐出。
2、校内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公私财物等,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1)迅速报告值班领导。
(2)视情况报警(110)。
(3)对歹徒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4)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5)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它犯罪情节,收好不法分子施暴凶器,保护好案发现场。
(6)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五)、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的突发紧迫程度、形成的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发展蔓延的趋势等情况决定处理意见。若事件已超出学校范围,在事态扩大、依靠学校力量无法平息的情况下,学校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请求派遣警力进校,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冲突加剧和师生受伤。
2、处理的原则是:迅速平息、减轻伤亡、保护师生、控制事态。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靠前指挥,控制局面、果断处置,并将处置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
3、学校党政领导、德育处工作人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面对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孤立极少数闹事者,团结大多数师生,促使事件尽快得到平息。努力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随意离校,加强校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4、对涉及外教或留学生的事件,立即对外教和留学生采取保护措施。
5、对在中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
(六)被盗案件应急预案
1、迅速报告值班领导,根据案情报告德育处,如是学校财物被盗丢失的重大案件,需向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2、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况决定是否向公安机关报案。
3、接报人员会同相关部门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事发现场进行保护,同时向知情人了解被盗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并做好登记。
4、积极协助公安人员勘察现场,为侦破案件提供条件。
(七)学校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学生在校园突发摔伤、患病、打架等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
2、值班领导接报后,要及时将摔伤或患病学生送往医院救治,并通知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如遇学生打架,需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并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就事态发展情况逐级向主管校长、校长报告,决定是否报警。
3、政教处和班主任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应急预案
1、发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知情人员应立即报警110或120,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实施救治,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班主任。
2、有关人员获悉情况后,应立即向值班领导汇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人员及时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
3、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来校接待和安抚工作。
4、知情人员协助德育处、或公安部门开展调查。
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应急预案
1、学生擅自离校后,知情人员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2、有关人员获悉情况后,应立即向值班领导汇报,值班领导会同德育处、年级组进行调查,对去向不明的学生应立即组织查找,力求尽快查明该生去向,同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3、在无法查明去向的情况下,学校应及时报警。
突然停电应急预案
1、如遇自习突然停电,值班领导和主管主任、全体年级组长应在第一时间到所管年级的教学楼加强巡逻,当堂课教师应立即稳定学生的秩序和情绪,组织学生在教室开展一些活动,等待学校的统一安排,不允许任何学生离开教室。
2、如正值下课、就寝前突然停电,学生正在走廊、楼梯、卫生间、厕所等处,则要学生在原地站立,等眼睛已适应黑暗时,再组织学生有秩序地慢慢回教室或寝室,坚决阻止学生在此时拥挤、追逐、推搡、大呼小叫。
3、马上开启过道、楼梯内的应急灯和学校备用的其它照明用具。
五、附则
1、本预案是学校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的文件,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都要遵照执行。
2、在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中,第一个接警者或首位发现突发事件的人员,为该预案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执行者。第一责任人要以学校利益、师生利益为重,无条件地承担控制险情、抢救和报警的任务。如事发或接警后拖延、推诿等,一律视为失职、或渎职。学校视失职情况追究失职者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包括开除在内的行政处分,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有突出表现的部门和个人将予以鼓励和表彰。
3、预案启动实施由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决定。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要认真贯彻执行本预案,严格执行和遵守信息保密制度,遵守工作纪律,确保信息安全,并保证联系方式畅通、便捷。
篇5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数据分析;关联图;医院应急管理
Abstract:The descriptive and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hospit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ssociation map was use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ospital.
Key words:Hazard vulnerability; data analyst;Association graph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危及社会安全。福岛核泄漏事件、SARS、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使得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对医院而言,由于医院在突发事件中常同时扮演着受害者与助人者的双重角色,使得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更加重要。因此,医院存在着哪些风险,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是管理者启动应急管理项目时应首先明确的问题。JCI和等级医院评审均要求医院必须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
灾害脆弱性分析不是医院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在于把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背后的信息集中和提炼出来,进行挖掘分析,帮助管理者对医院现行状况进行预判和决策,以保障医疗环境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对灾害脆弱性分析评估结果。
1.2方法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事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选择14种潜在危险事件,采取较为常用的脆弱性分析方法-风险评估矩阵,运用KAISER模型,计算并综合分析各潜在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严重性[1]。
1.3分析思路 运用对比、交叉关联规则,多角度分析评估数据,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及相对风险等方面了解医院目前在应急管理中的短板[2],前瞻避险,部署下一步工作,促M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2 统计数据
见表1。
2.1描述性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发生各类事件的相对风险差距不大。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概率位居前列,接下来依次是事故灾害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类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相对风险虽较高,但发生概率不高。见图1。
从发生概率来看,医闹事件的发生概率最高。其次是医疗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统瘫痪;从服务影响来看,群体性医闹事件对我院的服务影响最大。其次是火灾和信息系统瘫痪;从人员伤害来看,发生火灾的人员伤害较大。其次是群体性医闹事件和地震;从财产损失来看,火灾对我院的财产损失较大。其次是地震和群体性医闹事件。
2.2探索性数据分析 研究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性。
第一象限(高度关注区):属于相对风险和发生概率都高的象限。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二象限(优先改进区):属于发生概率高,相对风险不高的象限。信息系统瘫痪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三象限(无关紧要区):属于发生概率和相对风险都不高的象限。大面积停水、危险化学品事故、放射安全事件和洪水落在这个象限上。
第四象限(维持优势区):属于相对风险虽高,但发生概率不高的象限。爆炸事件、地震落在这个象限上。见图2。
3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总结与建议
3.1明确应对重点 根据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图,认为本年度应急关注重点为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等5类灾难事件。
3.2应急管理建议 通过从相对风险与发生概率的关联性综合分析,认为医闹事件、火灾、医疗安全事件、医疗设备故障和暴发医院感染等5类灾难事件需要尽快检视、修订原有的应急预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及演练。信息系统瘫痪应急预案需要检视、修订。大面积停水、危险化学品事故、放射安全事件、洪水及大面积停电等5类灾难事件可进行应变计划拟定,但目前已有监控、改善机制或应变措施等管理机制,故暂不拟定应变计划。爆炸事件、地震暂不需要进行应变计划拟定。
在修订应急预案时,应注意完善医闹事件、火灾和信息系统瘫痪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中减少医院服务影响的内容,火灾、医闹事件应急预案的人员救治内容及保障财产的内容。
4 灾害脆弱性数据分析应用于应急管理的体会
4.1关联图明确应急管理改进方向 灾害脆弱性分析只是了解医院应急现状的第一步,通过应用关联图,对灾害脆弱性进行数据分析,可将看似纷繁无联系的灾害脆弱性数据关系有逻辑地连接起来,量化医院容灾能力,为医院应急管理改进的重点及方向提供依据,对重点管理事件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3]。
4.1.1指导业务科室制定年度应急演练 在全院公告年度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及应对重点,并将其作为各部门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的参考依据[4]。
4.1.2调整应急演练监测重点 根据分析调整及有侧重地监测每年的院级应急演练。
4.1.3调整医院应急预案 根据统计数据发现的不足之处,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演练后进行评价,审视并修订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预案和工作流程的缺陷,再进行培训教育。
4.2应提高可参考性 为了提高脆弱性分析的可参考性,参与问卷调查人员应相对固定,覆盖多层次、多专业,在医院工作时间有一定时限。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座谈,总结去年医院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参与者尽可能透彻了解医院应急总体情况,保障数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晋,桂鸿斌,闫若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3(21):40-43.
[2]成沛玉,鄢碧_,刘群友,等. 灾害医学视角下三级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医院,2014,4(18):23-24.
篇6
【关键词】应急体系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四川家益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属后勤辅助专业,主要担负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和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生产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归口管理、信息及时”的应急管理原则,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有关管理规定,围绕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的安全稳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长期以来,公司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始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高危行业特点,强化各项预案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如:开展了建设项目、自然灾害、火灾事故、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各类风险隐患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公司应急管理各项突发事件预案中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与编制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程序、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等体系建设内容。为提高各项目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功能布局和物资配备等建设。搭建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六个专项预案为指导,现场处置预案为支撑”的公司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更具实效性
依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家益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与公司相适应的各类预案简明手册;定期修订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项预案、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建设项目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火灾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物管小区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公司针对编制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部在公司HSE委员会办公会上进行了分专业评审,会后,通过OA系统广泛征求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力求编制和修改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及简明手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各项事故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应急演练处置能力
公司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收看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警示录和其他单位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利用专栏普及预防、避险和应急知识;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及一系列安全知识读书活动等。
二是公司与四川省武警总队消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培训、火灾应急疏散训练、结绳自救高楼逃生训练、交通事故应急训练、生命急救训练、灭火器准确使用等应急救援培训。有效地提高全员的应急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对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公司为检验工程项目总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司每半年都开展1次联合应急预案演练或桌面演练,演练内容是根据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简明手册内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实战性的消防防火紧急避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桌面演练――物管小区突发暴雨引发地下车库进水;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项目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件等演练。在模拟场景下,参加人员就部门应急职责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了口头描述,并接受了现场提问。
四是通过演练加大应急管理理念的宣贯;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应急机制,加深了相关人员对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疏散处理知识了解,提高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使应急程序清晰、具有实战性、指导性、针对性;不断丰富和积累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确保了演练效果。
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应急管理是筑牢这一屏障的基础。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使应急管理,深入到工程实际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同时,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增强对预案的熟练程度,才能发现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根据险情和上级要求不断调整应对方案。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采取多种演练形式,促进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HSE管理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汇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1
篇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 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 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 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 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 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篇8
【关键词】 公共卫生;传染病;食物中毒;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81-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6年广州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部分事件影响较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即由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的广州市各地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6年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80起,其中传染病类68起,食物中毒10起,其他化学中毒1起,接种反应1起。波及119 109人,发病4 560例,无死亡,罹患率为38.28‰。与2005年相比,2006流感由2005年的1起上升到25起,食物中毒由2005年的2起上升到10起。此外,2006年新增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其他化学中毒、接种反应5种突发事件,见表1。
2.2 人群分布 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幼托机构5起、小学61起、中学5起、中专及技校4起、普通高校5起。
2.3 时间分布 1,2月无报告,3-6月累计报告61起,7-11月平均每月报告2~4起,12月报告8起。
2.4 效果评价
2.4.1 报告及时性 8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5 d,各类学校间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P=0.052)。
2.4.2 事件控制效果 从一起事件经历时间长短来看,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中位数分别为22,19,17 d,其他事件除麻疹(6 d)外均为1~3 d。见表3。
2.4.3 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相关分析 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关系如图1所示,相关分析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8(P=0.000)。
3 讨论
3.1 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传染病类居首位,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2)3-6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季节。(3)小学校占据较大比重(76.25%),提示要把加强小学突发事件的监控作为今后学校防病工作的重点。(4)不同疾病突发事件经历时间有所不同,提示要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尤其要注意水痘、流性、流行性腮腺炎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疫情,及时控制事件发展态势,防止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出现。
3.2 主要影响因素 (1) 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高,并且持续时间长,入秋后下降缓慢,客观上有利于多种病原生长[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接触密切、易感人群集中、寄宿的患病学生医学隔离困难,易于发生各类突发事件[4]。(2)预防接种工作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者, 如果没有对多数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则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从而易引起疾病的爆发性流行[5]。近年来,由于教育一费制和群体性接种事件等影响,学校等集体单位对于进行广泛性疫苗接种落实难度较大。2006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中,调查286名学生中仅有29(10.14%)名有疫苗接种史;对广州市一起小学流感爆发疫情调查发现,63名患病学生均否认近1 a接种过流感疫苗[6]。(3)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理对疫情的发生、发展乃至是否演变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发病例出现后, 若不够重视或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最后演变成为一起突发事件,这种现象在学校较为突出[7]。研究显示,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明显相关,即首发病例出现后报告时间越晚,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越长。所以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控制。
3.3 应对策略
3.3.1 建立体系、完善机制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卫生应急机制和预案体系[8] , 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有效[9];(2)进一步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速度, 特别是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 为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奠定基础[10];(3)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尽快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4)加强宣传与培训, 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强化应急队伍培训与演练。
3.3.2 加大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工作,增强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加强校医以及社区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尽早发现,及时报告;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和患病学生隔离制度,减少续发病例;另外,针对传染病流行特点,加强流行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病例。
4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3] 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22.
[4]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6.
[5] 张颖,曾光.200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6] 李铁钢,刘维斯,秦鹏哲,等.广州市海珠区一起小学流感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66-367.
[7] 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2.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49号).
[9] 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
篇9
今日早上各代表队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强狂应急处置桌面演练,专家对演练活动作了评比。刚刚科长还对演练练习进行了点评,对此次演练中涉及到事件的正确应急处置进行了分析讲解,同时讲出了演练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此次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漂亮的完成了任务。在此我就今后的卫生应急事件的管理再讲三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卫生应急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
卫生应急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参与其它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卫生应急工作确立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预防与处置并重、平战结合的原则。在体系建设方面,市卫生局在今年的机构改革过程中成立了有职数、有编制独立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全市还层层级级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及分专业的应急处置队,极大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一环。二是卫生应急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典以后在我市建立了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现了报告的动态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卫生应急队伍的建立、装备的加强、能力的提升,卫生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效保证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预警、及时报告、快速应对和科学处置。三是卫生应急已成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传染病暴发流行等危害。因此,卫生应急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中,特别是伤员的及时救治,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全社会对卫生应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既是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为应急管理事业的前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的理念、新的挑战要求卫生应急工作要贯彻生命至上的原则,把救治生命、减少伤亡和残疾作为自己的最高标准。做好卫生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一项要求多、难度大的重要任务,更是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这就要求卫生应急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
(三)卫生应急工作是卫生部门职责所系。
卫生应急工作的预防准备、应急处置的反应性和效果如何,最能代表、反映卫生部门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卫生应急工作是卫生系统的重要窗口,政府、媒体和公众往往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速度和效果来看待和评价卫生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卫生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每一个生命负责是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天职,卫生部门承担着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和重大任务,必须把卫生应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和工作安排上予以重要保障,认真抓紧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四)我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必须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卫生应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大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无专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牵头科室工作任务多,有许多卫生应急很难保证到位。二是卫生应急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预案还需完善,预警监测工作还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还不够规范。三是卫生应急保障措施还未到位,目前卫生应急工作各级政府财政无专项经费,较多工作无法开展。四是基层专业人员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都要求必须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当前,我市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面对的挑战也在增加,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卫生应急工作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地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二、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组织专家制定或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技术方案。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配套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要牵头,分别组织制定本社区(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层综合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门类要齐全、地域要全覆盖。各地各单位要将所有的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资料进行收集,汇编成册,做到资料齐全,装订整齐。全市要逐步实现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做到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化。
(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
继续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缺课监测、医院症状监测等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依据,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体制机制,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逐步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功能。完善市、县、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建设县、乡信息报告网络。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100%。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合力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学校(托幼机构)是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单位。各地各单位要依据《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合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减少事件,信息共享、措施联动,控制危害、服务师生”的合作原则,与当地教育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和合作力度,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健康教育、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等防控工作。通过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因病缺课监测早期发现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早期处置,不断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四)规范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赶赴现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率100%,要将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切实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
(五)做好卫生应急宣传和社会动员工作。
通过形式多样的卫生应急工作宣传,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卫生应急工作举措和成效,使全社会了解和支持卫生应急工作,为卫生应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12320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宣传。广泛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三、加强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
(一)积极推进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办事机构建设。尚未单独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年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积极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支持,县级卫生局要明确专门科室确保有专人负责卫生应急日常工作;二级以上医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是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专业技术机构,必须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或明确专门科室(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以在全市形成上下对口、分级负责、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二)切实推进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特别是县、乡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对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加强队伍装备和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体系,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的各类卫生应急专家组和处置专业队伍。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基层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支持。同时,着力加强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各地、各单位均要把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拉练活动,作为实践预案、锻炼队伍、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三)开展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篇10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指导和规范我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防治,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处置本省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特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特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的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适用本预案。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订预案。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3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3.1应急指挥机构
3.1.1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和职责
省人民政府成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
省卫生厅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启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建议。
3.1.2市、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
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省卫生厅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中心),负责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
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
3.3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责
省卫生厅组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设区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3.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与
4.1监测
全省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卫生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并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4.2预警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研究、分析,对监测信息进行确认,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
4.3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与终止
5.1应急响应原则
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了解详细情况,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报告的方式,把握和控制事态发展。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扩大趋势,或出现无法控制时,应迅速向上级人民政府请示扩大应急。对在学校、全国性或全省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适当提高应急响应级别。
5.2应急响应措施
5.2.l各级人民政府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有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的,由省卫生厅报省人民政府决定;封锁疫区可能导致中断干线交通的,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囡,涉及2个以上设区市的,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划定控制范围;在本设区市范围内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必要时,事发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
(5)开展群防群治:组织街道、乡镇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配合卫生部门和其它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6)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7)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移交。
(8)新闻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严防、严查、严堵病死畜禽和霉变商品流入市场销售,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5.2.2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信息与通报:省卫生厅按规定及时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4)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5)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5.2.3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无故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5.2.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省、设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开展卫生消毒的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疫点消毒工作。
(3)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的标本,分送各设区市、省和国家应急处理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5.2.5卫生监督机构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5.2.6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机构
(1)做好职业病与化学中毒等现场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分析。
(2)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测定事故危害区域、毒物品种、毒性及危害程度,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施中毒病人救治,对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4)协助、指导有关部门开展现场洗消。
5.2.7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组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技术力量,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处理工作。
(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情况变化。
5.2.8非事件发生地区应急响应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当地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止事件发生、传入和扩散。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6)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7)服从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和调度,支援事发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
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本预案,实施Ⅰ级或Ⅱ级应急响应,设区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决定启动本级预案,实施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省直相关部门按照本预案组织力量,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
5.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I级、Ⅱ级应急响应终止,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批准后,由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报告。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要求执行。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终止,分别由设区市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批准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善后处理
6.1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6.2保持
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继续保持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巩固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6.3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追认表彰。
全社会应当尊重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人员;对因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而导致其本人和亲属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受到影响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6.4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5抚恤和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6.6征用物资与劳务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备等,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按规定给予补偿。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7.1技术保障
7.1.1信息系统
省卫生厅建立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省、市、县(区)、乡镇(社区)信息报告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
7.1.2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
7.1.3演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准备、协调、处置等能力。任何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7.2物资与经费保障
7.2.1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经贸、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商经贸和财政部门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7.2.2经费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制定和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项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7.3通讯与交通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机构、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因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购置设备的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统筹安排。交通、公安等部门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对事件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设应急“绿色通道”。
7.4法律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7.5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8预案管理
8.1应急预案制定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应急预案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制订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预案。
8.3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本部门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落实情况。
9附则
9.1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重大职业中毒是指由于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