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放式图书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开放式图书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书馆 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13-01
2012年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缜密、科学的考察与论证,决定在校本部图书馆实施RFID项目,该项目是该校图书馆2010年申请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指无线射频识别,即通过微波射频信号进行自动识别,它是一种快速、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该校图书馆是目前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中首家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
1 系统简介
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无线局域网改造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三部分内容。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选用的是远望谷集团RFID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平台,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ILAS)的无缝链接。其中,管理平台包括电子标签转换、流通柜员工作站、图书盘点、图书安全监测和监控中心五个子系统;服务平台包括自助借书、自助还书、Web、24h自助图书馆四个子系统。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充分融合,实现了迄今最便捷的图书管理功能。
2 实施方案及步骤
自项目批准立项后,学校高度重视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学校领导先后两次组织网教、国资、计财、教务和纪检审等部门举行RFID项目建设论证会,修改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图书馆积极组织对外学习RFID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我校RFID项目建设方案。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整体推进和协调机制,加强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及时与财务、国资等相关部门交流沟通与协调。做到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工作流程,严格工作责任。为确保RFID项目的改造和应用效果,图书馆成立了RFID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意见对原来的申报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分阶段实施的详细预案。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阶段性建设工作,做到从严管理、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相互协调、有序推进,以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有序、高效。
首先,对改造后的图书馆各楼层进行合理布局,对原有各书库、阅览室的图书、期刊资源按学科进行整合,分类、分楼层进行布局,将原有的各个独立书库、阅览室调整合并为5个借阅室。其次,对整个馆藏图书进行上架、顺架,并对缺失书标的图书补贴书标,以便于图书顺架。最后,对整个馆藏图书进行转换馆藏地点,就是将每一本图书由原来的馆藏地点转换到新的馆藏地点,并对每一本图书夹贴RFID电子标签,利用标签转换装置将数据信息写入电子标签(转数据),以实现与RFID的无缝连接。
篇2
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中心地带,包含3个校区,现有各类在籍学生3万余人。吉首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实力最强、资源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3.4万m2,拥有纸质图书近150万册,图书馆现有职员工6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21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图书馆采用GLIS9X的图书馆集成服务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近50万种图书回溯建库,建成了独立的门户网站,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馆藏信息服务。校园网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吉首、张家界两地3个校园的大规模、高速城域网络,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30km,入网用户超过20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湖南地区高校前列,为RFID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在校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目前,图书馆已经拥有服务器13台,各类终端设备300余台(件),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容至120T,前年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图书馆机房改造项目投资7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硬件设施,这些前期建设均为2021年中财项目资金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吉首大学图书馆两地办馆,分布在3个校区,在编在岗工作人员60人,流通一线工作人员21名,其中50岁以上15名,近5年无人员引进,按照目前人员状态,今后要维持日常业务都很困难;读者对图书馆现有借阅模式产生厌倦情绪,信息化时代,学校面向的“00后”读者其信息化知识广、接受新技术快,对新科技充满兴趣,传统的借阅方式已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读者隐私权利保障有待完善。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是解决工作人员短缺、提升借阅管理服务质量的必要举措。
2项目建设战略思想
2.1总体考量
吉首大学图书馆提出了建设“武陵山文献信息中心”和“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需要图书馆布局和功能的相应改变,现有的传统磁条借还模式无论在馆员数量需求上,还是在书刊借阅便捷性方面都无法满足服务和管理的需求。为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办馆效益,必然要通过RFID管理系统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馆藏清点、定位等功能,延长服务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建立一个高度现代化、自动化、人性化的武陵山片区一流高校图书馆。从前瞻性和可扩展性考虑,RFID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确保系统能适应RFID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系统软件使用MVC架构,将功能模块与显示模块分离,分层实现模块功能(如与清大新洋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模块、RFID标签读写模块等),使各子系统功能扩展、升级都很便捷。
2.2总体目标
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构建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将自助借还理念落实到图书馆服务一线,将减少图书馆借还窗口服务人员8名以上,增加自助借阅窗口4个,预计每周延长服务时间35h以上,可有效缓解人员紧张压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系统功能。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方案体现为物理空间布置、馆藏书刊陈列存放、阅览室管理采用大开间、全开放式的服务模式;结合PLC技术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图书馆业务数字化。该系统包括:基于80万册电子标签及转换系统、2套馆员工作站系统、1套图书安全监测系统、监控中心系统、2套自助还书系统、1套Web系统、2套SIP2接口系统等。
2.3建设意义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已经开始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开始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方面延伸[1],降低图书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馆员服务层次。图书馆面向师生读者的一线服务人员主要集中在流通部与阅览部,共有人员20名,实施RFID自助借还模式后,这两部门人员将得到40%左右的压缩,从而将其调整到学科信息服务岗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改变服务模式,延长服务时间,该项目的实施将改变过去闭馆和正常下班期间读者无法借还现象,读者实现24h自助借还,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需求,预计每周延长服务时间35h以上,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时段。
3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现有人员技术力量与信息环境保障
图书馆职工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40%,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技术部门业务骨干5名,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实施RFID自助管理系统的建设。图书馆目前已实现两地4校区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门户网站实现信息检索的一站式获取。图书馆局域网络运行良好,并与校园网连通,馆内网络布线均100M,馆外进出口为100M。图书馆2018年实施了“双一流”建设的机房改造项目已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网络硬件设施。智慧图书馆拥有开展24h自助服务的天然需求[2],目前借助项目中标公司的技术力量,加上图书馆相关人员参与,基于技术与环境的实施条件已完全成熟。
3.2前期学习调研保障
RFID在国内高校应用发展迅速,目前湖南省内有十余家高校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吉首大学图书馆长期从各种期刊、会议和馆际交流上了解到RFID技术的应用,近两年参加多场RFID相关学术会议,并现场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特别是学习了省内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现有的成功案例及历年来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保障了平台项目的先进性、兼容性。
3.3推动阅读文化建设需要
随着地方高校政策资金的不断充实,高校智慧图书馆将采用更多的自助服务方式,阅读推广也将更多地以智能化的技术为基础展开[3]。学校阅读文化是否浓厚,关键在于图书馆自助服务网络是否完善,师生读者能否很方便地就近阅读。因此,吉首大学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应坚持全覆盖原则,在需求高、符合条件的校区建设室外自助借阅机等设备,便捷式培养师生的阅读习惯。
3.4缓减工作人员压力
吉首大学图书馆两地3校区办馆,面对近2.6万名读者,在编在岗工作人员60名,一线工作人员只有21名,且近几年每年都有人员退休,届时图书馆维持日常业务都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有9名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一线借阅,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浪费,未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服务。
4教学科研与社会效益
4.1培养信息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RFID自助技术使用户在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通过馆员的提示,直接面对信息资源,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信息,激发灵感与创造性。用户在查询、鉴别、分析、整合信息的时候,能够锻炼其信息获取的能力,可以主动参与信息资源的查询与利用的全过程,了解各个知识点的信息科研与发展动态,还能够给自己建立动态的个人信息资源库,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科领域得到拓展,常常带着问题去研究知识,在发现中萌发新的见解或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助于用户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发挥和开发其潜能,特别对于吉首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文献检索课的开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基地。
4.2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文献利用效率
优化配置图书馆人员队伍,将9名学历高、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调整到知识信息服务岗位上去,该业务节点上不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从国内具有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来看,流通一线至少可压缩9名左右流通工作人员,预计每周延长图书借阅服务时间35h以上,提高图书的外借量1倍以上,物理到馆人次增加0.5倍以上。同时,根据国内高校图书馆使用该系统的情况统计,实施RFID管理系统后,可节省师生书刊借阅时间50%以上,承担85%左右的文献借还量,到馆人次将比原来增加0.7倍以上、外借数量将增加1.5倍以上。
4.3培养智慧型学科馆员
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特别是一线流通阅览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新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理念、改革意识、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也极大制约了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健康发展[4]。智慧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需利用智慧化手段拓展创新性学科服务,智慧图书馆中的智慧服务成为文献服务、知识服务之后的高级阶段,是智慧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终极表现。学科馆员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形成针对性的增值产品,为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是现阶段实现智慧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实施以RFID为代表的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必将加快智慧型高校学科馆员的体验式培养。
4.4增强读者归属感
自助服务意味着读者在图书馆利用资源不再需要一个馆员的监督,读者的行为会直接对将来的使用形成部分影响,形成了读者间互相的行为监督。自助服务使读者用学校的图书馆变成自己的图书馆。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使读者自己的行为将自觉地遵守图书馆所指定规章制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目的。
4.5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传统的磁条防盗系统常会出现诸如虚幻误报警、消磁不干净误报警等许多非真实被盗情况。而RFID门禁系统可以通过集成的阅读器来判断被检查图书是否为违规夹带或借阅记录遗漏图书,进而判断是否做出报警动作,比传统磁条防盗系统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85%以上,同时,RFID管理系统可实现图书的快速清点,使图书馆的固定资产能够有效控制,图书丢失率降低90%以上。
5系统设备选型
5.1RFID标签
由于现阶段高频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图书馆,而超高频模式主要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所以就确定了采用超高频的模式。2020年,经进一步的现场调研及与同行交流,得知RFID系统就超高频模式有两种实施方案:①采用单一的RFID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得早,应用得多;②采用RFID+磁条的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得晚,但发展得快,近两年采用第二种模式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第一种模式(单一RFID模式)的不足是没有规避掉RFID标签的防盗功能差的劣势,即读者把书挟在腋窝或书脊紧贴人体,标签的芯片就被屏蔽。第二种模式(RFID+磁条)就规避了单一RFID防盗功能差的劣势,当RFID芯片被屏蔽时,磁条就能起到防盗报警的作用。吉首大学图书馆现有的几十万册图书都有磁条,所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了系统的防盗可靠性,省内多所高校馆均采用第二种模式。采用第二种模式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就是便于今后全省实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而这种优势在2020年之前是没有的。
5.2核心设备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并通过SIP2协议接口模块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防盗仪是RFID系统的核心产品,技术上要支持图书手机借阅防盗功能,这将为图书馆今后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馆员工作站(含标签转换装置)是项目的核心产品,其馆员工作站(含标签转换装置)在做图书数据转换时,可以把图书馆现有问题图书(死书)剔除出来,便于加工纠正后参与流通;盘点定位设备必须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的实时通信,功能齐全,方便操作,实时处理问题;同时考虑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增值,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智能化管理和便捷。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智慧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118-119.
[2]黄民理.智慧图书馆24h自助服务架构及其实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1(2):86-87.
[3]吴源渊.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阅读推广特征及发展趋势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2):121-122.
篇3
关键词:图书;管理;多种资源
充分认识图书馆,所具有的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功能,以及图书馆在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的职能作用。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收藏者、储存者、承载者、中转者和传播者,在当今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本人就这些管理模式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1多种资源的图书馆管理方式
什么是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兼容的管理体系。
信息资源管理不单是指信息的收集、存放和占有,更主要是工作者对现有资源的创新和动态开发,链接各类信息资源和服务,分析利用信息,建立资源共享,帮助客户搜索。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加强工作者的培训,授之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提高其知识水平,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创造性和服务意识,最终提高其工作能力;工作者自己要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知识涵养和精神修养,同时要求工作者相互交流学习,进行知识互补,将自身的知识传给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提高图书馆员之间的凝聚力,发扬其团结精神。物资资源管理就是对图书馆内的藏书及相关设施进行合理调配、保管、维护和修理。
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在提高管理者和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把信息资源管理和物资资源管理融合在一起,进行交叉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又进行物资资源管理,一举两得,省时又省力。
2传统意义上的的图书馆管理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单纯的“借还”以及简单的文献资料管理,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管理和经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书为本”,图书馆以馆藏单一的纸质印刷品为主,具体的操作过程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同时,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属于被动的服务。很显然,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跟上当今社会的步伐,因为它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过低,造成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还给读者、管理员带来不便。所谓“穷则思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注定要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而新的适合人们需要的管理模式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3以为读者服务型的管理方式
服务主导型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知道该管理模式是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它的管理理念,它要求最终达到“管理的互动性、管理的专业性、管理的服务性、管理的高效性、管理的系统性、管理的开发性”这六个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活力;强抓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管理实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原则和理念,使图书馆整体优化升级,步入现代化。
4图书馆知识管理方式
图书馆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活动,合理分配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和最佳绩效的工作过程,并完成图书馆的任务,最终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和运用,充分满足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最终优化资源配置。它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侧重点、管理对象和理论基础不同。要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需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进行开发创新,同时提高管理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整合工作者和读者,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交流平台。
5图书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大量的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储存于计算机之中,并将信息的储存、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服务。它具有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传递网络化和文献资源共享化三个特点。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将文献信息转化为用计算机设备存贮的二进制代码信息,并实现对形式转换后的信息的计算机管理;文献传递网络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数字文献传播;文献资源共享化就是说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在网页上点击相关链接就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源,说到底就是使其他资源为我所用。
6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
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将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它尊重读者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体现人文思想。其软硬件建设,空间格局通透化,多种信息资源一体化,信息资源保障共享化,布局形式超市化(阅览室功能书库化,书库功能阅览室化,信息服务一站化,读者权益平等化,环境氛围人性化,开放时间全日化等)。该模式是现代高校图书馆采用的全开放式服务模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时代下,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图书馆,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利用的重要手段,体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人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传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范莉.D书管理的现状及创新途径[J].文教资料,2015(08):71-72.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模式;转型;创新
1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大规模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为此投入了相当的实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将其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数字化与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尤其是对于育人与科研并重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是教学、教研的服务基地,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搜集、整理和提供各方面的资料。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开发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项目,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
2.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些文献,在一个地区可能有多所高校同时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且利用率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的都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2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图书流通、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图书馆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2.3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体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元。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访、编目、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率,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工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
3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放型服务模式是相对于过去的封闭型服务模式所提出的,是现代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标志。开放式服务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对本单位或本市区的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放,将全部馆藏都实行开放,改变过去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二是各类图书馆都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个体读者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知识信息需要,而且也应向社会团体、各种机构提供服务。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开放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1自由的时间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使用图书馆。
3.1.2开放的空间
图书馆通过调整馆藏布局,打破以往藏书区与阅览区的分离状况,在充分实现文献开架的基础上实现流阅合并。读者可以随意从书架上选取所需图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度来决定是阅览还是外借。
3.1.3无界的权限
图书馆不对读者进行身份界定,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高校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也无需签名登记,来馆人数自动统计,馆藏文献几乎全部开架阅览,读者阅览后不必上架,也无需代书板。读者阅读姿势不受限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如: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宣布向市民开放。在开展开放式服务的情况下,读者进出图书馆更加方便,入馆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读者平等的思想,读者权益平等化、文献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3.2主动型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3]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读者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在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读者联系,掌握信息需求,及时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种专业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就聘用各种专业背景人员作为馆员,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3.3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馆员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并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信息咨询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重复性劳动,逐步转为知识密集型劳动。
4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大规模、整体化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除了做好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之外,还要提升服务的创新功能,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为各类读者提供广泛、准确、时效的优质服务。近期,笔者通过参观一些兄弟院校新校区图书馆并检索相关专业文献,发现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在改进服务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创新:
4.1集成式服务
集成式服务也称为“一站式”服务(FirstStopService),这种服务集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使用户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查询和利用的效率,给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IC一卡通”服务就是一站式服务的典型代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独立,分别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当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完成多项任务时必须穿梭在各个部门。而“IC一卡通”这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这种服务模式大多数是在原来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甚至馆外的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资源的服务,将用户的需求纳入一个整体中,使参考馆员伴随在用户的周围。协助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并用适当的格式表现输出。这个服务的实质就是在同一空间,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服务模式。
4.2针对模式
针对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的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定向化的个人信息系统。具体的讲,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专门的定题跟踪和检索服务。这是一种关注用户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展开定制。利用个性化书签,读者可以挑战“权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标引。如:开源软件建立的个性化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资源和栏目功能,使用户可以轻松建立与众不同的网页;RSS服务聚合了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就可以享受信息自动上门的便捷。此外,用户还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空间,依据本身的需求和爱好自行组织信息内容,享受在线网摘、信息上传、分类或主题词标注、建立知识库、搜索、共享等功能。
4.3图书馆特色服务
图书馆特色服务是针对传统服务而产生的新服务观念及在此基础上开拓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总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馆藏的局部优势体现出来,文献特色鲜明,主题明确。这种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阵地阅览服务方式,组织与自身特色相关的活动是它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俄罗斯的木头图书馆,泰国的水上图书馆、北京的服装资料馆和地质资料馆等等。高校图书馆应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读者状况展开特色服务,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提供海事行业相关的专题信息查询服务;日本的早稻田医科大学图书馆提供针对盲人读者的服务,有专门为盲人读者提供语音阅读的阅览室,提供一些学科的盲文书籍;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徐特立老院长著作阅览区,向读者展示徐老生前捐献图书、杂志、信函;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近几年建立的天津市名老中医文献资料室,专门腾出几间阅览室,将郭霭春、哈荔田等老专家学者捐献的图书分类上架,供读者查阅。
4.4读者自助式服务
所谓“自助式服务”是指图书馆的读者以类似在超市购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资料的一种自我服务的模式。读者自我导向学习相对于馆员导向学习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本身的积极参与,表达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意见,提出自己对图书馆服务的看法,馆员则成为文献服务指导者和信息环境的构建者,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如: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信息、投稿信息、评价信息等等。图书馆馆员采用读者需求调查等手段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是这项服务开展的关键。当代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各种互动工具创造读者自导式服务的客观环境。高校图书馆利用RSS建立图书馆新闻、公告、新书通报等信息推送,整合商业数据库的RSS服务,建立相关信息聚合、推送服务;利用博客可建立资源介绍、服务介绍、最新消息等网页,让读者进行评论和反馈,建立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利用社会性书签,可以尝试让读者对网络资源导航等进行资源的分类标引,提供用户容易理解和便于使用的分类体系;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可提供实时的虚拟参考服务等。如: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重视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服务,建立了与用户在线沟通的MSN或QQ,拥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科苑星空”(BBS)账号,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中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
5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尚需加强的工作
当前,图书馆界正处于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的一个过渡期,新服务模式尚处于初创的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做好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还应不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的形成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大胆破除以往那种“以藏为主”的非人性管理模式,建构“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思想,即以用户为龙头,以服务为导向,实施个性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与信赖。而实施科技含量高的个性化服务,既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更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应尽快完成由传统的科学化管理向现代的人性化管理的转变。科学化管理是以传统的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为主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服务的效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人性化管理是从塑造高校图书馆的背景文化和人文精神出发来对员工进行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服务的主体—人。[4]高校图书馆就得以师生员工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这就是我国未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思路,若无此发展思路,则一切皆空。要尽快达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校图书馆事业服务模式转型、创新的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4.2对于图书馆传统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文献需求与知识个性化需要,教育文化发展的产业化与知识资本的竞争化,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中,由于其自身原因,长期得不到开发,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网络发展的需求。没有市场便没有竞争,没有市场也就失去生存的价值。由于所承担的特殊职能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模式进行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使其长期保持非市场性和非竞争性。要冲破此类束缚,就必须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优质服务和提高服务效益是做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观念,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大胆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模式,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使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更高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
4.3网络信息服务与非网络信息服务的有效结合
校园网接通了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不但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管理方法,而且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各种产品的供求信息。如何在因特网上检索、转存资料,并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主动的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对此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等情况,确定信息搜索的范围与重点,以及开发利用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开发利用计划与实施方案。不但要重视信息的搜索.更要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要立足校内,面向社会寻找信息用户,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4.4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提供特色数据库服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立,使高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CALIS的宗旨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它的100多个成员馆已经开始联合引进国外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联合编目、联合建库等。[5]据统计,就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而言,将自己的局域网连接到校园网,继而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的图书馆已超过300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的构建,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相互独立、封闭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畅通无阻,有形的、独立的图书馆概念将不可避免地被无形的、广义的图书馆概念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图书馆如果缺乏共享观念,开发其他图书馆开发过的东西,将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大多数网站并不能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教育科研网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科研成果与论著数据库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还可以收集国内外在线数据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产品,为教学科研及社会上特定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4.5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要求其馆员具有较高的分析、管理、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馆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新型文献信息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应该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能自觉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发现和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应采取有效对策,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工作,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换言之,高校图书馆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运行体制,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投入,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图书馆业才能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国际环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洪明禄.传统模式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2):214—215.
[2]杨雪晶,孔凡晶.学习型社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J].现代情报,2009,(10):18—21.
[3]吴熨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38—139.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规划;需求分析;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并强调利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学校可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形象。
数字化校园是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以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总体设计方针与目标
设计方针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针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建设一个包括数字环境建设、数字管理建设、数字教学建设、数字生活建设在内,能充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学校,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建设目标第一,建设以高速、稳定、可靠、可控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使之成为数据、监控、广播的综合通信平台,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建设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一库、一网”数字化校园格局。第二,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满足实现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校园公共广播、背景音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的要求。第三,建设智能化系统,并保证建成后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第四,系统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五,系统配置采用有长期动态寿命的产品,回避使用短期过渡性技术产品。第六,实现各个子系统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第七,设备配置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先进性、容错性和易维护性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第八,立足高起点,采用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按照“按需设置、量体裁衣”的方针,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的扩容方案和远期的发展规划。
建设需求分析
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校园网络与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成一套科学、便捷、稳定、有效的,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行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建设好硬件基础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以及若干应用系统。
硬件基础平台建设(1)中心机房建设。该中心是全校主要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放置地,是全校办公、管理、科研、教学、运营中心。整个中心机房建设包括装修、线缆敷设、照明与应急照明、空调系统、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的供电系统等。(2)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可将教学楼、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的传输网络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连接。(3)防雷与接地系统。所有的通信设备、交换设备、控制设备、服务器、电源和用户终端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各个设备的零电位有差距就有可能给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外界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使设备造成损坏,尤其是雷电,因此良好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网络支撑平台建设(1)网络交换系统。整个校园网设计为主干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需要利用网络交换设备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楼宇,以及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礼堂、体育馆的服务器、PC机等进行网络连接,使整个校区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校园网的统一、集中管理。(2)网络存储及备份系统。网络中心将储存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外部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音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媒体介质管理、资源浏览和检索、数字化教室等,从而具备校园业务变化的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能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特点。(3)网络管理系统。整个校园网建成后,将有大量的交换
[1] [2]
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需通过一种高效的、快捷的手段来完成对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控制、性能优化、运营管理等,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基础应用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POS消费机、读卡器、条码机、写卡器、水控器等,从而实现学生收费管理、校园消费、上机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转账(银行)、会计业务、查询服务、综合业务、门禁考勤、医疗管理、水控管理、科研经费、巡更等。()LED屏幕显示系统。在学生公寓、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楼宇入口及综合楼、运动场主席台设置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也可实现新闻节目、文艺晚会、运动会、体育比赛的直播或转播等。()有线电视系统。可以实现全校性的视频影音传送,实现教学影音资料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及综合活动同期实况转播,召开全校电视会议等。()监控及报警系统。对校门、校园内、图书信息楼等要害部位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及入侵报警,只要通过该系统在监控中心就能发现校门、园内、要害部位等的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不需要保卫人员到处巡逻,节约人员成本。()多媒体教学系统。节目播出均可以实现电脑控制,可以接收并播放音视频信号,具有教学评估功能,多媒体教室也可接收并集中控制各类节目源等。()多媒体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以及交互性等多媒体特征对用户的操作、信息查询与接收等进行合理导引,以便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查询到最多的信息。()计费系统。可以按流量、时间和包月计费,可以对接入的用户进行验证和控制,为数字校园的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障。()电话语音系统。学校可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协商,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学校只是按照使用付给投资方使用费。()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包括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优化运行等,从而提高本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等。()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以整个校园网安全建设、管理、运行为重点,保障整个校园网络、各类应用、管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校园网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建设项目列表
根据以上需求情况,设置建设项目: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计算机网络及整体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监控及报警;防雷、接地;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和查询;LED屏幕显示;学生机房、数字语音室、模拟导游室、电子阅览室等;办公会议室、教学多功能厅、演播室等;校园精品课程全自动录播;网络数字教学点播平台;各类教育教务、办公自动化及其他网络管理软件;楼宇自控系统、建筑智能管理等。
网络建设规划
网络建设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线网络建设可以视条件择机进行)。网络建设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系统;校园管道系统;机房:双路供电、不间断电源、制冷、防雷与接地等系统。
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校园主干光纤;数字结构化布线;校园网络架构;IP地址与NAT;统一储存;认证与计费;出口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运行与维护;行政管理与制度。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站;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多种教学系统;精品课程等。
构建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由此延误了部分项目的建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影响了项目功能的发挥。
技术力量分散对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技术力量分散,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
管理水平不高注重硬件系统的投入,忽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还应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广泛参与合作。应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合作,遵循相关标准,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共享程度,以发挥资源建设的整体效益。
篇6
建校30多年来,学校在“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厚基础、宽专业、高技能”的培养目标,造就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并适应社会和企业多层次需求的各类技能人才和艺术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甘肃省十大杰出职业院校”、“兰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等上百个奖项。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技能比赛及大型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人和集体荣获500多个奖项。学校优异的办学成绩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堪称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一张亮丽的名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经过激烈竞争,2013年4月11日,兰州女子中专喜获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批复,成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之一。该项建设计划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校将重点建设舞蹈表演、商务财会和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并彰显女性“四自”教育,构建“信美”校园文化的特色。通过三大重点专业的建设引领,实现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通过这项建设,使该校发展成为立足兰州、引领甘肃、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一流中等职业学校。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积极破解自身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努力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创新管理释活力
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学校领导层认为,一个组织中如果缺少一种能够催生文明并且契合人心的优质文化,仅仅依靠一套设计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无法完全释放被管理者的创新活力。有鉴于此,学校才有意在刚性的制度设计中积极渗入数量可观的优质文化因子,并把运用别具特色的优质文化引领组织健康运转当作创建优质学校的必然追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努力提高管理层的文化品位,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管理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学校一切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条主线的理念,虚心倾听群众意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其次,拓宽管理创新的思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不以一把尺子衡量人,不以一个模式规范人。支持人的价值追求,力争使每个成员把个体的价值追求同组织的长远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组织的迅速发展中充分实现每个员工的人生价值。唤醒人的自觉意识,让每一个被管理者处在一个开放、动态的管理文化之中充分感受到被重视、能创造的快乐,进而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把努力创造更大价值视为自己的必然追求。再次,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学校制定的管理目标,既立足于组织本身的长远发展,又着眼于个体生命的发展需要,并且努力在二者之间找到目标的契合点或平衡点,从而有力地保障它们的协调发展。
在创新管理理念的同时,该校还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建有OA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资产管理、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校园即时通讯系统及考勤系统等,形成了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应用服务平台,对学校的信息、课件库、题库等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根据《教职工考核方案》,学校坚持学生信息化评教制度,并将评教结果与老师的奖酬挂钩,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信息化满意度调查,满意率均在95%以上。
对口培养接地气
该校还将专业建设与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特点紧密结合,坚持发展传统专业、重点建设优势专业、不断开设社会紧缺的新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以兰州新区建设为契机,以特色为基点,以课程为突破,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校教育能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树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目前,学校开设有学前教育、计算机、英语、现代服务、商务财会、艺术等6大类21个专业,其中舞蹈表演、商务财会、学前教育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该校舞蹈表演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荣获“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称号。
按照职业技能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的思路,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鲜明的中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以专项职业技能形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课程和综合化能力拓展课程。同时新编具有工作导向和各自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该校还积极挖掘敦煌文化和甘肃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其引入舞蹈教学中,形成了用舞蹈作品检验教学,学生在教学中汲取精髓的特色专业发展之路。
人才战略聚人气
学校领导层认为,促进学校发展最积极、最活跃、最直接的力量来自全体教师,检验学校发展水平最准确、最合理、最有效的标准在于学校培养造就出了怎样的学生。近年来,为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兰州女子中专大力实施强师兴校工程,认真落实人才强校方略,创新实施内培外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培养从一般教师到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教学名师的多层次师资团队。
学校还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教师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措施,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实施产教结合模式,加强双师队伍培养。目前,已有110多名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速录师、茶艺师、会计师、物流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兰州民百集团、兰州招商银行、甘肃省电视台、甘肃大剧院、甘肃民族歌舞团、甘肃省歌舞剧院、深圳唯冠科技、苏州明基电子通讯、苏州华腾科技公司、深圳市长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深圳航空等单位设立“教师工作站”,派出专业教师顶岗实践,聘请专家与专业教师一对一结队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同时积极组织申报推荐培养各类“人才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市教育局确定的罗泽燕名师工作室、王延学名师工作室、于琼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作用,采取“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机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学习交流活动。学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到校讲学,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师德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2013年,教师在省级学术刊物中44篇,参编出版的教材和考试复习指导书8本。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获奖75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2项,市级43项。经过不懈努力,该校的专业教师成长迅速,部分专业教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一支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特色文化鼓士气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既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学校得以永续发展的生命和灵魂。
该校加强以“自信尚美”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学生最具自信心与幸福感的育人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的失意者、自信心不足、往往找不到人生目标的实际,实施“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形成自觉、完善自我”的目标教育,有效开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极大地充实了“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学校成立了《德礼润校园》校本教材编写组,并研发形体、礼仪、茶艺、插花等立体多元的自信尚美课程体系。特别是通过成功举办30周年校庆,描绘了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提升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引领大家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现在,走进女子中专的校园,你会感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绿树,流水,芳草,书画,横幅和匾额……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在这里,文化的表现形态千姿百态:社团文化异军突起,礼仪文化独领,传统文化芳香四溢。长廊文化、墙壁文化、景观文化、标识文化散发着自信、尚美、雅致的校园文化气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文化,犹如一泓泓甘美的清泉,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美好的情操,提升着他们的精神品位,在他们心灵中植入了崇真、向善、求美的种子,引领他们逐步树立立足广阔社会、着眼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向发展宽出路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只有通过积极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真正做到让毕业生“就业有路、创业有道、升学有门”,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成立专门负责市场用人信息收集和反馈的“外联处”, 积极主动面向市场, 深入了解用工市场,及时了解并认真分析整个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按订单要求优化课程结构,调整专业配置,组建师资队伍。教学中,针对学生将来从事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理论要求广而浅,技能要求熟而精。努力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市场,手中有政策,发展有方向。这种工学交替、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有效克服了办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力地促进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借助兰州市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经济中心、大西北交通通信枢纽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任务,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完善实习管理、就业跟踪、回访服务;定期举办就业指导、人才双选会,推荐学生安置就业。为确保学生有一条较为理想的就业之路,学校先后与北京人民大会堂、东方航空公司、北京奥运中心、深圳唯冠科技公司、深圳五洲宾馆、韩国国家劳动部等国内外数十家知名企业(公司)或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基地的开辟为该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与省内外多家优质幼儿园、艺术演出集团签订了实习和用人协议。学校实施“冠名班”招生,扩大“订单培养”数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订单招生合作模式,既稳定了学校生源,保障学生就业,又赢得了企业对学校在资金和实训师资的支持。学校大胆通过利益机制推动自身与艺术团体的深度合作,积极为艺术团体量身打造符合需要的艺术人才,并为艺术团体培训大量员工,从而提高了艺术团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学校已经建成的冠名班有“甘南藏班”、“裕固族班”等。该校还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深圳等地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
学校与省内外高职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再升造的毕业生构建人才立交桥。自2003年以来,学校与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国内近百所知名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这些高校来该校设立高考招生考点,并优先选拔该校毕业生进入这些大学继续深造。建校以来,学校舞蹈专业年平均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多年来应届学生参加高考专业课合格率100%,文化课上线率稳定在80%以上。近七年来舞蹈与影视表演专业毕业本科录取率为100%。部分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名牌学校深造,各级各类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同时,学校大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市级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鉴定机构、劳务培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承担人才培训任务,累计培训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劳动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城乡富余劳动力培训基地、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理事单位、兰州市困难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基地、全国艺术高考甘肃考点学校等。
- 上一篇:市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下一篇:网络舆论传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