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科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 人文护理;精神科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8-02

精神科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不仅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大多数精神科护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人文护理知识和技能,阻碍了他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笔者人文护理实践中相关调研数据的分析(具体数据在文后),探究了人文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1 实施人文护理模式的意义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很容易言行失控,作出一些过激或荒唐可笑的举动。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歧视态度,都不屑于和其交往,甚至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也不愿多和病人交流。精神障碍患者患病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所致,他们更需要周围人的关怀和爱护。除了药物以外,良好的护理和照顾是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有效辅助手段。护理人员是患者在治疗期间接触最多的人,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速度进而水平。人文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要把患者当成真正平等的人来护理,而不是传统中的“精神病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真心尊重患者、接纳患者,以和善的态度、细致的照顾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的关怀和同情更能赢得患者对其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精神科病人更需要护理人员的人文护理。

2 精神科人文护理模式的培训内容

人文护理模式以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需求为出发点,积极营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环境为中心,通过提供更为温馨、周到的护理服务,达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人文护理培训中主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要求。

2.1 创建舒适的治疗环境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精神科病房一般设置为四人间,并设置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状况将患者分开居住,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每个病房都配备有卫生间、淋浴、电视、治疗设备,病房的窗帘、墙壁和地板颜色都要求清新淡雅,病房内、走廊处都要求安全、舒适,为患者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修养环境。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针对目前精神科护理人员大多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的状况,培训加大了心理学、人性关爱、人际沟通技巧、护理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加强职业道德内容的普及,强调人文护理理念,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护理人员人文精神的提升,最终树立良好的护理者形象。

2.3 规范热情、便捷的服务制度 针对看病程序过于复杂的现状,人文护理要求简化看病流程。对新患者要热情接待,对其进行详细的院区介绍,包括介绍主治医生、主管护师、同病房的病友等,陪伴患者尽早熟悉病区环境,使其尽快适应。对治疗结束即将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办理出院手续,详细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主治医生的坐诊时间和病区电话,方便其定期复查和咨询。患者办完出院手续后,护理人员应热情祝贺其康复,并送到电梯口。这些护理细节都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

2.4 尊重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障碍患者以行为异常为主要病症表现,特征为:前言不搭后语、行为荒诞、情绪激动等,在犯病时容易冲动伤人,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配合医生治疗。对于患者的以上应为,护理人员要给予理解,不嘲笑患者的失控表现,尊重他们的人格,谅解患者的异常举动,能体谅患者的痛苦,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方式,坚持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建立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

2.5 对患者开展健康讲堂 一般来说精神科患者都比较缺乏健康教育知识,护理人员可对患者普及一些基本的精神健康知识,帮助其改变不利于健康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对精神科患者来说,拥有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作用对其康复作用非常大。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特点的患者可选择适当的实际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普及。通过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和释放激动情绪的科学方法,从而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减少病症的复发。

3 对人文护理模式与精神科护理质量关系的分析

基于人文护理对精神科病人护理的重要意义,和我国大多数医院缺乏人文护理的现状,有关部门曾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做了一项调查。2012年3月到5月,有关机构对某家医院精神护理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了人文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目的是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培训内容为怎样处理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技巧及怎样布置病区环境等。问卷调查分为两批,第一批在2012年3月份之前,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传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第二批在2013年8月再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护理满意度调查,见表1、表2。

3.1 人文护理培训,有利于护士人文关怀意识提升 笔者通过对培训前后两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参加培训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在护理态度、心理关怀、服务能力、疑问解答、安慰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说明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参加完人文护理培训后,能主动按照护理质量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方式,其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可见,培训工作帮助护理人员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促使护理人员养成优良的护理态度,使护理人员与精神障碍患者的沟通沟通更加通畅,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针对性。人文护理模式培训通过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加深了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行为特征的掌握,从而更加理解和同情患者,进而采用更加周到、细致地对患者进行人文护理。通过人文知识培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护理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呈现在实际工作中,使人文意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渐渐形成一种工作习惯、内化成一种素质,最终改变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形象。

3.2 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由于精神科患者病因的特殊性,他们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呵护。从对护理人员参加人文护理培训前后两组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护理人员在参加培训后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可见,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护理意识的转变,他们更愿意与患者交流,改善了与患者的关系,使患者对护患关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积极的护理环境,使护理人员更易于发现患者的失衡行为,及时送上温暖,并帮助他们疏导郁结情绪,鼓励其配合治疗,在融洽的环境中患者更容易度过心理危机难关,其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越高。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系更为复杂,这也是护理工作的难点,与精神障碍患者相比,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更为客观,他们能从更高的层面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对医院管理来说,更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护理人员参加人文护理培训前后对患者家属进行的两次调查数据来看,患者家属对人文护理培训后的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并且,在护理态度满意度、安慰服务满意度上,患者与家属是一致的,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在某种程度上能精准地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在这方面的判断能力是不能被护理者轻视的,需要他们持之以恒地以人文护理标准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最具人性关怀的工作,从本质上讲,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人文护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满足了精神障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人文护理知识培训,实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

总之,人文护理模式的实施,符合精神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护理培训,不仅可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赵长华,尤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篇2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评价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普通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110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特点,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讨论并且分析对于精神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工作模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1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8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19岁,平均年龄为39.6岁。两组精神科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优质护理方法

1.2.1住院环境

在病区的门口设置相关温馨提示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示栏,设置相关负责医护人员的照片墙,包括相关信息、联系电话等,以方便患者家属进行联系【1】。对病区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布局,布置温馨装饰,使患者有家的感觉。

1.2.2护理模式

对于医护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安排,保证每位护士有足够的精神状态以及热情面对患者,安排护理责任制,使每位医护人员负责若干病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1.2.3健康教育

加强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宣传手册,积极开展集体健康宣讲会,在病区墙上贴上教育宣传画。

1.2.4优化护理设备

优化更新患者病房内的日常基础设施,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舒适。添加红外线电子耳蜗式体温计,方便的同时能够避免水银温度计被破坏后对患者造成损伤【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全部220例的精神科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110例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感到满意的有106例,对于住院环境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3例,对于病区管理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7例,对于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沟通方面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6例,对于医护人员工作能力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5例,对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4例,对于医护人员有信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有108例;对照组的110例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感到满意的有94例,对于住院环境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8例,对于病区管理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6例,对于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沟通方面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5例,对于医护人员工作能力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7例,对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6例,对于医护人员有信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有95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随之不断上升,护理质量成为了评估医院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3】,卫生部也大力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4】。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普通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110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精神科患者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优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特点,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发现全部220例的精神科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110例患者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例患者。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患者应用优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有利于提高精神科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贾 梅.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前后病人满意度比较[J]. 中国社区医学专业,2010,12( 35) : 260 -261.

[2]张 丽. 精神病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 全科护理,2010,8( 2C) : 548 -550.

篇3

[关键词] 沟通技巧;团体心理教育;精神科护士;影响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2-02

护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以照顾患者为主要内容的支持性工作。通过与患者沟通,护士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感受、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关怀。精神科护士作为护士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压力。一项对精神科护士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与患者恰当的沟通对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可以使医疗机构获益并能增加参与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的方法。团队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培训人员提高知识和技能,这项教育方法在全世界内都被广泛使用,技能不足的培训人员可以从训练中获益[1]。目前,国内对精神科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相关研究甚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在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进行,研究对象为精神科病房护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完成时、培训完成后1个月三个阶段采集。第一步,将精神科病房具有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纳入研究,向其解释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二步,如果原意参与研究,参照Holms和Rahe压力量表对其过去12个月内的主要职业压力进行询问,然后得分低于150分,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入团队心理教育培训。有57名护士工作于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其中有3名拒绝参与研究,有2名Holms和Rahe压力量表评分超过150分,最终有52名护士参与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6名,实验组男性12名(46%),女性14名(54%);对照组男性11名(42%),女性15名(58%)。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职业心理压力测定采用问卷研究方法进行,问卷依据塔夫特-安德森问卷和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量表(PNOSS)制定。问卷包括34项问题,每个问题包括0~3分4个不同的级别,0为无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高度压力。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2分。问卷涵盖6个领域,9个项目为应对受威胁事件,4个项目为资源缺乏,9个项目为个人冲突,5个项目为工作规划,4个项目为工作负担,3个项目为对精神科病房职业压力的准备不足。得分少于40分被定义为低压力,得分在40~62分为中度压力,得分超过63分为高度压力。

在分组之后,实验组在3周内分6次进行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集中提高护士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建立关系的沟通技能,教育方式包括讲座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讨论、成员间经验分享和讨论。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职业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结果数据被提取并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方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名(实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参与研究的对象中,44%为男性,56%为女性,大部分年龄为25~35岁(88%)。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因素方面无统计差异。结果显示在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分别为(63.3±12.1)分和(63.2±11.5)分,属于高度压力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培训完成时实验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9±10.7) vs (63.9±11.9)](P = 0.04)。在培训完成后1个月,实验组平均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8±9.8) vs (64.3±11.2)](P = 0.03)。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成员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较培训开始前显著降低(P < 0.001),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而对照组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与培训开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是对护士工作的一项专业要求之一,并且沟通技巧是一名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2]。护士与患者恰当的沟通是对患者精神健康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所必需的手段。与患者的沟通和关系被认为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虽然所有的护士都接受来自与患者沟通所带来的职业压力,但是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及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导致精神科护士容易受到更高的职业压力影响[3]。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常伴随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所护理的患者经常出现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如逃逸、自杀、攻击等,给护士工作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因为患者的攻击、妄想等导致护士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可能致使护士离开精神科护理工作。有研究显示,低水平专业能力和缺少足够知识与患者建立恰当关系的护士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人身伤害[4]。不能建立恰当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士因为相关教育不足而导致缺少足够的沟通技巧。尽管沟通技巧的训练是护理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实际情况显示理论性的沟通技巧不能被完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教育仍很重要[5]。

团队心理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必要信息,讨论怎样解决问题[6]。它是对需要改进技能的护士最恰当的教育方法。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可以帮助精神科护士对问题有更广泛的认识并提高其识别问题和采取应对策略的技能。

本研究使用问卷方法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水平进行研究。有研究报道,精神科护士需要面对高水平的压力,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也带来很强的压力,精神科病房的不良环境也是导致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适当关系的障碍。在很多情况下,缺少与他人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导致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有时候,不恰当的沟通还可能导致误解和额外的压力。研究显示,沟通技能是一项重要的适应能力,可以改善职业压力[7]。Mullan BA和Kothe EJ[8]对护理学生第一年学习沟通技能培训对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对护理学习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有明显提高。Delvaux N等[9]评估了沟通技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肿瘤科病房护士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心理压力没有显著的差别,然而在教育培训后3~6个月试验组的参与者压力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压力水平没有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对精神科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能够在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均显著降低其职业压力水平,由此,笔者认为改善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沟通技能对护士的工作压力有明显的帮助,而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 Rimondini M,Del Piccolo L,Goss C,et 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sychiatry residents-- how do they handle patient concerns? An application of sequence analysis to interviews with simulated patients[J]. Psychother Psychosom,2006,75(3):161-169.

[2] Nikendei C,Bosse HM,Hoffmann K,et al. Outcome of par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pediatric residents[J]. Patient Educ Couns,2011,82(1):94-99.

[3] McGrath A,Reid N,Boore J. Occupational stress in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1989,26(4):359-368.

[4] Edwards N,Peterson WE,Davies BL. Evaluation of a multiple 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 on nurses′ communication skills[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3(1-2):3-11.

[5] Heaven C,Clegg J,Maguire P.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rom workshop to workplace:the impac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0(3):313-325.

[6] Bethany J,Phoenix RN. Psychoeducation for Survivors of Trauma[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2007,43(3):123-131.

[7] Farber BA. 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urnout in a changing culture[J]. J Clin Psychol,2000,56(5):589-594.

[8] Mullan BA,Kothe EJ. Evaluating a nur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course: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rated ability,satisfaction,and actual performance[J]. Nurse Educ Pract,2010,10(6):374-378.

篇4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控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住院期间患者发生的非计划内、未预计到的与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神经内科患者具有老龄化、病情危重、复杂、重要脏器功能退化,并多伴有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特点,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群体[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旨在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现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以实施干预前1年(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78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58.23±5.57)岁;体重50~83kg,平均体重(62.35±4.26)kg;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84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2例、大专25例、高中57例、初中64例、小学20例。

以实施干预后1年(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85例患者为观察组,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57.89±5.42)岁;体重51~85kg,平均体重(62.36±4.68)kg;其中男性患者99例,女性患者86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4例、大专26例、高中60例、初中66例、小学19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首先加强对病区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其对护理不良事件危害性的认识,采取非惩罚性上报系统,鼓励病区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并纳入绩效考核。针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由护理部组织病区护理人员进行案例讨论、原因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对隐瞒不报者给予一定的处罚[2]。

护理人员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应急预案、沟通技巧、风险规避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实习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加强学习和培训[3]。

患者入院时认真评估其危险因素,查找安全隐患。通过护理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将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由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和患者接受三方共同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4]。

加强高危时段管理,节假日、中午、夜间应加强护理人员配置,弹性排班,确保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加强责任心,给药前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确保用药品种、剂量的准确性。各项侵入性诊疗操作前进行告知,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制度的完善,人们对健康权利的要求随之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大大提升。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计划外、未预计到的、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住院期间跌倒、坠床、走失、管道脱出、用药错误、误吸、窒息、烫伤等非正常事件。

神经内科患者多存在肢体活动障碍、反应迟钝、自理能力差等情况,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性较高。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资源不足等现状也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护理人员不重视业务学习,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差。加之缺乏沟通、对高危风险预见性差、入院评估不全面、健康宣教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使各项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我院在对神经内科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后,1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干预前的7.30%下降至1.08%;护患满意率从干预前的85.96%提高至98.92%,提示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管理与控制,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丽远.神经内科35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92~2693.

[2]朱小芳.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8~89.

篇5

1 职业压力分析

1.1 拒绝治疗 精神病患者由于普遍缺乏自知力,往往不配合治疗,需强制执行治疗,而一个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爆发力往往是常人的几倍,有时一个患者输液要几个身强力壮的工作人员齐上阵,才能将患者约束起来,完成输液。

1.2 攻击行为 精神病患者大多有意志、行为、情感障碍,常出现不可预料性的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护理人员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要时刻警惕患者的伤害。

1.3 出走 几乎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出走倾向,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一旦住院,其行动上会多少受到限制,表现为:有的患者在病区四处乱窜,有的患者独呆一处,千方百计寻找护士管理上或病房设施上的漏洞,伺机逃跑。

1.4 自杀、自伤 自杀、自伤多见于抑郁症患者,由于受症状支配,患者产生情绪低落,自罪自责,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悲观厌世情绪,应引起护理人员高度警惕,置患者于视线范围内,加强心理沟通,及时了解思想动态。

2 对策

2.1 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从心底里接纳与尊重患者,只有先将精神病患者当作正常人时,才能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平等相待,不歧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语言和行为。对于兴奋易激惹患者,注意接触方式,多与其心理疏通,不要硬碰硬;对于喋喋不休,纠缠工作人员提各种要求的患者,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对于多守于门边要求出院,思家心切的患者,要耐心细致的做心理疏导,为其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使其安心住院,以尽快取得患者的合作,提高患者依从性。

2.2 加强安全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危险物品的收捡,严禁刀、玻璃等锐利物品进入病区,妥善保管患者的绳、带子等物品。确保病区环境安全,如门窗、水龙头、铁架床配件有无松动,安全检查应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2.3 做好交接班工作 交人、交物,每班认真清点病员人数,卧床患者应该床头交班。约束带正确使用,及时清点数目,如有丢失及时查找;保管好病区钥匙。

篇6

关键词: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给患者提供及时、便捷、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护士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2013年1月,我科在全院率先建立责任制护理小组工作制,实施"护士长一责任组长一责任护士"垂直管理模式,使护理质量控制人由护士长延伸到责任组长和具体护士,强化了工作责任,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现有护士44名;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5.3±6.3)岁。

1.2方法 2012年l~12月实施传统护理模式,2013年l~12月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各调查住院患者200例。我们根据职称、能力、学历以及临床经验将全体护士分成5个小组,每组设立1名组长,责任护士2~3名,组长负责1~2张病床,每名责任护士负责3~4名患者。护理组长主要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临床工作经验较丰富的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每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负责该组所有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治疗护理工作。当责任护士休息时,由本组护理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替负责其管辖的病床。科室还将全体护理人员的姓名、照片、简介张贴在病区公告栏,方便患者及家属知晓自己的责任护士姓名、工作能力等。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包括入院前、治疗中、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和在院期间的全部治疗护理。责任组长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所在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参加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落实健康教育,做好带教工作,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检查本组护理记录书写的规范化;落实带教工作;组织教学查房、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等。根据病房患者的需求和多数护士的意愿,调整护士排班模式,总体排班原则是无论连班、中夜班至少均为双班制[1]。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每天呼叫铃声的响起次数以及护士到位时问;定期召开患者、护士、医生座谈会,了解患者护理满意率和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自制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与患者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种模式下呼叫铃声次数以及护士到位时间比较与传统管理护理模式下相比,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呼叫后护士到位时间明显缩短、日均输液呼叫铃声次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两种模式下患者满意率及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患者满意率(96%)和健康教育知晓率(94.5%)高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护理满意率(81%)和健康教育知晓率(86%),差异有显著意义(P

3讨论

3.1责任制护理小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责任制护理小组后,增加了责任护士组长的管理责任,引入组间竞争机制,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使责任护士组长的能力和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责任组长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激励护士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了自我管理和参与小组内业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小组、人人关心患者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3.2责任制护理小组提高了护理质量责任制护理小组使护士责任更加明确,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延长,沟通和巡视时间有了保障,明显减少了病区输液呼叫的铃声次数、缩短了呼叫后护士到位时间。同时,由于明确了责任组长的职、权、利以及与护士长的责任关系,既有利于小组护理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又起到了护理质量层层把关的作用。责任组长合理搭配护理人员,分床到人,协调好本组人员之间及医护、护患之间的关系;随时检查主管护士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就专业技术及质量安全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不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护理技术,而且还享受到了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7

结果:2009年对照组50例拒食患者中,12例在1-3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24%;21例在4-7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42%;1例持续半个月恢复正常饮食,占2%。2010年实验组50例拒食患者中,32例在1-3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64%;有11例在4-7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22%。

结论:在充分了解精神科拒食患者的拒食原因后,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有针对性性进行治疗,其拒食疗效显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5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1-01

拒食是指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拒绝进食的一种行为,严重时甚至拒绝进水。拒食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类本能行为障碍,是患者由于病态所致。拒食不利于患者的药效发挥,会延长治疗时间,且长期拒食导致体内营养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给临床治疗增加负担,故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精神科拒食患者极其重要 [1,2]。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精神科收治的拒食患者共100例为调查对象,进行回顾性观察,针对精神病患者不同拒食因素而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其疗效,为日后对精神科患者拒食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治的共100例精神科拒食患者,患病类型包括忧郁症、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等,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在19~69之间,平均43岁;病程平均7年,最短者不足一年,最长者长达32年。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护理,必要时采取鼻饲;实验组根据其拒食原因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1-3日和4-7日及以上恢复饮食的情况和两组拒食患者鼻饲被动进食的比例。其中实验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信任治疗。精神科患者为特殊患病人群,均存在心理障碍,医患之间常存在沟通障碍、不相信、不理解、不配合等问题,所以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治疗的第一步。在初识患者时,进行友善的言语交流和行为交流,最好在其家属的陪同下进行,逐步询问病情,让患者感觉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在意他们、关心他们;向患者介绍院区环境和设施,将患者介绍给其他病友,帮助其尽快熟悉并融入新的治疗环境,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并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亲切关怀。

1.2.2 护理干预。饮食护理是面向所有拒食患者的干预措施,是解决患者治疗的关键性因素。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拒食状况,并分析其拒食的主要原因。在熟知精神病患者拒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2 结果

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常规饮食护理和鼻饲被动给食后,2009年50例对照组精神科拒食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其中12例在1-3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24%;有21例在4-7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42%(其中17例采取鼻饲);有1例持续半个月才恢复正常饮食,占2%。经过个体化护理干预后,我院2010年精神科50例实验组拒食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其中32例在1-3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占64%;有11例在4-7日内恢复正常饮食(其中2例木僵患者采取鼻饲),占22%。综合以上治疗效果可知,实验组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其中木僵患者有时不得不采取鼻饲,但个体化护理可减少鼻饲被动进食比例,减少鼻饲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疗效比较P

3 讨论

精神科患者拒食大天数多数是由精神症状所支配,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护理也不可缺少。饮食护理关系到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发挥,若饮食不足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抗精神病药就不能达到治疗效果,从而延误治疗,不利于病情发展。在治疗精神科拒食患者时,护理人员应悉心观察、耐心疏导,在充分了解患者拒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这样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和提升治疗效果。

篇8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神经外科;护理;实施效果

作者单位:473500 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外二科 临床众多科室中,神经外科相对特殊,护理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危重,对护理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自国家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在神经外科开展应用,使患者全方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士自身价值,并为护理安全提供了保障,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论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43例,女57例,年龄19~70岁,平均(576±72)岁。其中脑积水4例,多发性颅内血肿16例,面神经损伤4例,丘脑下部损伤19例,脑膜炎6例,脑血栓26例,脑震荡25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神经外科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在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依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宗旨,改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对行为与语言进行规范,以促使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护理工作以患者需求为重点予以落实,转变轻服务重技术的观念,将人性化护理作为优质服务的文化加以建设。制定实施培训计划,注重护患交流与沟通,普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健康教育项目,提高专业水平。创建特色科室,如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等,为患者提供周到细心的服务。并成立质控小组和支持系统,对日常护理工作加以督导和支持[1]。

122 优质心理护理 患者入科时需热情接待,对其个人隐私、人格尊严、生命价值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就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进行介绍,使其完成角色转换,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基础护理,促使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并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给予针对性的照顾和关心,使其保持乐观心情,提高配合依从性[2]。

123 认知及行为干预 患者多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过分担心,护理人员需就疾病基础知识、临床治疗方案、优势、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依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制定活动和健康教育计划,对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特殊的行为训练加以指导,如渐进放松疗法、默想松弛法均可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促使患者精神达到松弛状态。

124 健康宣教及护理安全管理 建康教育设置内容需个性化,采用健康讲座、教育手册等多种方式开展,以使患者掌握疾病诊治信心,更好的应对康复治疗。注重每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对患者疾病变化和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各种并发症加以防治,使护理风险率降至最低,为医护安全提供保障。

13 效果评定 依据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水平、各项专业技术实施效果等内容评价护理质量,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同时比较护理缺陷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使团队凝聚力增强,提高了对疾病的观察能力,以周到、真挚、细致、热情的工作热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加强基础护理,对护理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使患者各种需求得到了满足,避免了护理缺限的发生,提高了整体护理满意度。结合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开展强化优质护理服务意识、行优质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并行健康宣教和安全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神经外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 胜任力匹配岗位;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o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卫生领域技术含量高,危险程度大,技术更新快,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急、危重症患者多,而今社会群体对卫生系统存在某些偏激,导致护理人员压力过大,使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更加短缺,而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护理人员的合理分配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高效的护理岗位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体系,加紧、加强专科护理人员成梯次的有效培养,在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基于笔者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会,浅谈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一般资料

在分析目前岗位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了评估。从2008~2010年,对病区18名护理人员进行评估,根据岗位胜任力特征,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工作方法,实施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病区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比对。

2 方法

2.1 病区护理人员胜任力的评估 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应根据病区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制定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明确基本定位:创建市、省优质护理品牌病区,紧抓护理学科建设、经济经营管理路线。定位、目标、路线的制定对护理岗位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开拓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自我宣传能力,提高自身、病区与医院的知名度,使病区走出医院、走出市、省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的胜任力特征为:(1)个性,职业特质(责任感、敬业精神、爱心、自信心、慎独精神)。(2)能力,①团队协作能力;②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③良好的沟通能力;④科研创新能力;⑤患者管理能力;⑥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3)知识技能,①神经内科专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②了解相关的医学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康复学、计算机学、英语。(4)动机,①求知欲;②影响、征服他人欲;③事业成就欲。(5)自我概念,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2.2 岗位胜任力特征在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管理中的应用,将护理岗位人才分为两种,管理护理岗位和技术护理岗位。

2.2.1 管理护理岗位,如护理组长、医嘱班,侧重于护理病区的管理工作,主要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病区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工作。将管理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5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人际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5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2],见表1。胜任力评估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对护理人员按照1~5标度法进行打分。(1)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分别标为1、2、3、5分。(2)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分别标为1、2、3、4、5分。(3)其余指标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5类,分别标为1、2、3、4、5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管理护理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2.2.2 技术护理 病区护理技术的护理人员设置,作为专科护理技术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和研究者,在胜任力方面要主要侧重于专科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技术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4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与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4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思想,构建技术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按照胜任力评估的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进行打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技术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3 结论

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方案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护理质量进行调查,进行比对,见表3。判定方法:护理论文,护理科研,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专科护理质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减少,即为有效。

4 体会

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更新的加速,作为病区护士长,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导向,根据本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制定科学的、专业的、操作性强的,可被业内认可的护理岗位人才评价体系。从培养护理人员核心胜任力,基础知识技能入手,加强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同时依据护理人员胜任力侧重面不同,依才合理定岗,做到岗才匹配。对病区内护理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形成梯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位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这是病区护士长工作、管理的核心。从表3中可看出,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发挥护理人才的管理和技术引领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真正采取人才与岗位匹配,可充分增强病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树立较强的进取、拼搏、奉献精神和科研意识,有利于病区良好的护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发展。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下,有效的开发出新的护理人力能源,提升护理质量,加强发展专科护理建设,树立专科护理服务品牌,更好的深入开展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参 考 文 献

[1] 吴慈生,江曾.领导胜任力研究述评.标准科学,2009,8:26.

篇10

[关键词] 综合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58-02

静脉血栓栓塞指的是血液在非正常状态下在深静脉内发生凝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下肢回流障碍性疾病,同时也是骨科大手患者在术后常见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包括类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种,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会对生命造成威胁[1]。该次研究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研究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44~91岁,平均63.8岁;患者体重43~89 kg,平均61.1 kg;干预组患者中男33例,女14例;年龄43~89岁,平均63.3岁;患者体重42~91 kg,平均61.4 kg。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① 心理:将病情的基本情况、手术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将接受同一项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将其修复成功的术前、术后对比照片向患者进行展示。使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显著增强,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在积极的为其进行治疗,保证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2]。② 饮食:做好相关的饮食指导,进食一些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忌烟、酒、辣椒等刺激性相对较强的食物,每天水的摄入量应该保证充足,使血液的粘稠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③ 宣教:由责任护士将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症状表现、相应后果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工作要保证全面无误,尤其是一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年龄较高、有吸烟史、体质肥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外伤程度严重的患者,预防工作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3]。④ 适应性训练:通过术前训练使患者充分适应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由于不适应在卧床状态下大小便而导致出现尿潴留或便秘症状,或在用力排便过程中导致腹压水平明显增高,而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不利影响。(2)术后:① 常规护理:对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使用情况、人工假体和骨水泥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对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据实际病情及手术具体方式帮助患者安置正确舒适的,对伤口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使引流保持通畅,防止出现由于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伤口出血、肿胀现象,形成血肿而对静脉回流造成影响[4]。② 下肢保护:尽量避免通过下肢为患者输液,使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充分保持,避免患肢穿刺或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操作,输注过程中有可能对血管产生刺激的药物在应用前应该先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5]。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护理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住院恢复治疗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常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1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9%;干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3%。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住院治疗费用和手术恢复治疗时间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分别为(10519.47±424.51)元和(7169.16±395.42)元,两组住院治疗总费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临床骨科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对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实施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手术治疗能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的必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进行对不同的病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对经验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达到使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防止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出现[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13(13):382-383.

[2] 丁兰英,胡红英,刘健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5(16):154-155.

[3]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10,13(12):145-146.

[4] 蒋秋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121-122.

[5] 张瑜婷.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西南军医,2010,12(16):1262-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