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篇1

一、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1、在配合办案过程中,法警思想不重视,组织纪律涣散。一些法警在思想上掉以轻心,忽视防范。尤其是长期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法警思想上会有所放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突发性事件看似偶然出现,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在配合自侦办案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事件发生,事后细究都会找到令人深思的安全漏洞。比如,没有仔细检查犯罪嫌疑人的身体,违禁物品被随身携带。

2、硬件设施落后,安全防范手段简单,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配合自侦办案是法警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地方,因此对硬件设施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由于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检察院办案场所、监视居住场所的硬件设施仍不能达到规范化标准。虽然近几年,高检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等一系列司法警察工作规定,但许多规定比较原则,法警如何看管和押解,各地检察院仍然在摸索着执行。一些基层检察院并不能完全按照现有规定执行,如存在在配合自侦办案时法警力量不足、看管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看管或者押解的动作不规范等情况。

3、法警人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检察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法警工作内容随之不断扩大,法警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对法警的选拔没有统一标准,现有法警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一些人法律知识缺乏,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平时又缺乏训练,业务技能较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年龄偏大,跑不赢,打不过,较难适应法警工作的严格要求。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犯罪嫌疑人自伤自残、突发疾病、脱逃等情形的发生,一般在事件发生以前没有何征兆,不能预见或者难以预见,发生比较突然,难以及时、有效应对

2、紧急性。犯罪嫌疑人自伤自残、突发疾病、脱逃等情形发生后,必须依法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妥善有效的处置,否则会发生严重的、难以挽回的损害结果。

3、影响广泛、后果严重性。犯罪嫌疑人自伤自残、突发疾病、脱逃等情形发生后,会在一定区域内乃至更大的范围造成严重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且如不能及时应对,妥善处置,将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三、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

1、文明执法的原则。司法警察在执行配合自侦办案任务时,是代表国家和检察机关行使职能。法警只能在职权范围内执行公务,不能因为他们是涉嫌犯罪而不讲文明,不讲职业道德。是否贯彻文明执法原则,是检验司法警察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标准,也是国家文明程度、人权保护在执法环节的具体体现。

2、依法处置的原则。法警执行看管任务时出现犯罪嫌疑人自伤自残、突发疾病以及押解过程中出现犯罪嫌疑人企图脱逃等情形时,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条令、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应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对象、场合、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慎重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做到有法、有理、有效。尤其是使用武器、械具和采取强制措施时,更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

3、确保安全的原则。司法警察在配合自侦办案任务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应以保障办案安全为基点,这是配合自侦办案工作的根本原则。在配合自侦办案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应考虑是否危及办案检察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处置突发事件时也应首先从保障检察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出发。

四、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措施

1、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司法警察、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需形成联防机制,防微杜渐,从而提高安全系数。自侦部门对于情绪波动较大、身体有严重疾病的、有危险倾向的犯罪嫌疑人,应提前通报法警部门,以便重点关注,妥善布置警力,早作防范,保障自侦办案的整个过程安全顺利。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处置流程。将所有的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杜绝安全事故的前提条件。实践表明,在配合自侦办案过程中,执行看管任务时出现犯罪嫌疑人自伤自残、突发疾病以及押解过程中出现犯罪嫌疑人企图脱逃等情形,往往是由于对潜在的隐患没有及时发现、排除所致。因此,必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司法警察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抓好执行看管任务时的每一个环节。

篇2

关键词:加油工 突发事件 应急策略

一、前言

1.我们一般将出乎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具有很大破坏性的事件称为突发事件。对于加油站来说,加油站经营过程中未预料其发生且未做准备的,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紧急事件及灾害事故就是加油站突发事件。若是这些事件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重大伤亡、财产损失或扰乱社会生活的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2.突发事件的分类。

准确识别突发事件是一个优秀的加油站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要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突发事件进行明确的分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识别和防止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产生的起因可分为:技术上的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错误,缺陷导致的危害;自然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是自然外界环境突发性影响,如气候的变更、地震等;政治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政治系统、战争及公共事业政策等。

二、加油站员工突发事件的应急策略

1.明确应急救援任务

控制危险源、阻止事故灾难扩大是应急救援最重要的任务,加油站储存有大量易燃油料和易燃气体。火灾爆炸事故具有发生可能性大、危害程度高的特点,是最易发生的事故,其次有可燃气体液体泄漏、地震破坏、洪水淹溺、电气伤害、车辆伤害等事故和灾难。根据事故灾难发生的原因,有效地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灾难扩大蔓延。主要措施有:切断油泄漏源、断开电源、扑灭火源、移离卸油车或加油车辆至安全地带、疏散人员等。

减少加油站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对事故灾难的现场要进行及时清理净化,以防止二次火灾事故和次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加油工火灾扑灭后,要及时清理残余油品,吹散可燃和有毒气体、处置危险的建筑物、清理已损坏电气设备和电线电缆等。

事故灾难发生后要及时查明人员伤亡情况,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结算事故灾难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是应急救援的任务之一。

2.建立应急管理系统

2.1应急管理系统的组成

预警系统、识别系统、实施系统以及评估系统四部分就是我们应急管理系统的组成。首先,我们要贯彻预防为主的观念,不断预测、监测和预控潜在的突发事件,争取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识别系统是当我们遇到无明显预兆的突发事件以及预控失败无法避免的项目突发事件时要启动的系统,这样有助于准确分析突发事件的类型以及类别,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调动系统资源来拟定处理方案,并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评估,从而选定安全可靠地方案。实施选定方案的过程中,在严格按照实施系统标准和要求之余也要注意事态的变化,并根据事态的变化对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价,不断完善系统资源,提高项目突发事件预防能力和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就是整个评估系统的宗旨所在。

2.2应急预警系统的建立及措施

所谓的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就是从危机源出发,预防和处理危机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常我们把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最终出现的事件称之为危机源。他有可能是人的主观行为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比如高空作业脚手架存在质量问题或搭设不符合要求、在加油站油罐区吸烟、突然性自然灾害等部可能导致加油站经营过程产生困难,从而都属于危机源。应急预防必须从这一阶段就开始,加强对人为危机源的防止、发现和处理,加强对各种非人为危机源的预测。

2.3应急管理组织的实施对策

在整个应对加油站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人才是根本,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加强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模拟训练,让所有人都能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另外还要加强员工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预防以及应对加油站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也传授他们识别加油站潜在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如何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当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管理组织要迅速启动应急管理方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还要迅速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分析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事后还要与提前准备的应急方案相对较,从而发现以前存在的不足,以便改进。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应急管理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急管理组织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空闲时间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争取在员工心中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以增加应急管理组织的影响力。

三、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两点建议

目前国内加油站事故发生率比较高,故建议:

1.就目前情况来看,安全评价导则的制定一定要独立于其它事件之外,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统一指导。

只有从多个角度出发,将不同的措施。

2.完善的安全评价报告审查制度是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工作的前提,只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才能够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尽快建立安全评价报告审查制度是工作的重点。现场工作人员必须落实每一项安装和安全检查措施,并及时记录以备检查。未单独制定安全评价导则,则应补充完善《导则》,按照《规范》(GB50156- 2002)的规定要求,完善现场检查表的设计,特别是涉及安全管理条款,与《规范》中强制性条款要求相一致。对新旧加油站可以分别对待,特别是新建加油站要按照《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进行安全评价,对以前建的加油站能整改的整改,对暂时不能整改的要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综合起来,才能够实现我们针对加油站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行车组织 运行计划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基础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已经逐步成了中长途运输旅客与货物的首选方式。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铁路行车过程当中随时会出现各类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情况,相应的安全事故问题也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铁路运输系统的效率,并致使行车组织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受到突发事件发生时间、范围与类型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时,应当采取的合理措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铁路突发事件

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指出的铁路突发事件,即为每一种致使铁路行车组织方案产生改变,或是导致行车组织计划调整的事件,便称之为铁路突发事件。将其依据所造成影响程度的差异,能够划分成各种不同状况的类型。下文将从持续时间、能力下降以及客流波动性等三个方面来对铁路突发事件进行划分。

(一)一般突发事件

一般性的突发事件对于铁路运输所带来的影响,借助于运行图的协调便能够将其消除,如造成一部分线路能力受损程度较低、客流波动性较小,或是短时间的雨雪天气等自然灾害情况,具体的特征情况如下:

第一,持续时间短。对于铁路运行所产生干扰的时间较短,致使受损的铁路线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回复。

第二,客流波动小。在正常的铁路行车规划当中,对于因突发状况所带来的客流增长,能够较为合理地应对。在此时,旅客往往较为关注的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而对于舒适度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在此时一般可适当地提高席位率。

第三,运输能力下降不明显。在铁路行车线路当中的某一区段,由于采取紧急措施后,致使车辆不能依照原有路线行车,在经过调整之后,原本计划之中的列车都能够在运营时间之中到达目的地,没有出现严重的列车晚点。

(二)严重突发事件

严重的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第一,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线路停运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畅通。

第二,客流波动程度小。原本计划之中的行车组织,基本能够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增加客流。

第三,线路的损失较为严重。在铁路行车线路当中由于突发事件,必须要采取限速措施,或是在一部分行车区段中出现断路情况,致使列车不能够依照原定计划行使。

(三)恶性突发事件

恶性突发事件通常具备下列几项特征:

第一,持续时间长。造成线路延误不能够正常行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处理才能恢复。

第二,客流波动性大。原本的铁路行车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由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客流增加,预期将会产生大量的旅客滞留情况。

第三,在多个列车行进区段当中,必须要采取限速措施,在出现了多处断路的情况下,必须要及时地采取应急措施,调整行车方案并编制相应的行车方案,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铁路行车运输能力与运输量的矛盾性。

二、突发事件下的行车组织

(一)一般事件行车组织

一般性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线路运输能力受损情况较小,客流量波动程度较低以及持续时间较短等,因此针对一般事件行车组织,通常所采取的措施即为调整列车的运行计划。

(二)严重事件行车组织

对于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除了需要在调整运行计划之外,还应当针对开行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其重点需要应对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到社会整体效益、旅客满意程度、铁路行车运输目标的实现等。其次还要加强对于细节性内容的重视,诸如列车的晚点时间与正点率。同时,考虑到铁路运输能力受损较为严重等特点,因而在运行计划的调整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降低严重晚点的列车数量与时间。

(三)恶性事件行车组织

依据对恶性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其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通常会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铁路行车困难。对此,必须要组织汇集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员救援队伍,最大限度地降低旅客的滞留,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促使铁路行车组织恢复正常状况。

三、结束语

在本次研究当中,笔者首先对铁路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具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以此为基础,依据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对每一类不同状况行车组织的概念定义、目标优化、行车组织的原则、流程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突发事件状况下所开展的行车组织,所牵涉的目标对象也较多,现场环境也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依据实践的特征不断探究新的方法,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从而推动铁路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马芳(198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篇4

一、目标任务

通过排查,全面掌握供销系统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风险隐患台帐数据库,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监控体系,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区供销社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

三、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8月5日至8月10日

结合我社实际,研究制定区供销社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8月10日至9月10日。

一是普查登记。结合供销社实际,采取实地调查、勘查、走访以及鼓励群众报告等方式,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确保应查尽查,不留死角。并对排查出来的各类风险隐患建立档案,全面登记风险隐患类型、形成原因、确定依据、可控程度、责任主体、上报单位以及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等基本情况,及时更新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动态管理数据库。

二是分析评诂。结合供销社基础设施陈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实际,认真详实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成因、易发时间、地点、发生概率、可控性、紧急程度、可能造成的直接危害、需整改的内容及应对该类风险隐患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储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诂,并根据风险隐患级别全力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是治理整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排查工作中坚持边查边改,把治理整改工作贯穿于排查登记全过程。对可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要限期整改,立即消除风险隐患;对短期内难以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对问题较多、隐患严重、危险程度较大的,要果断采取停产、停业整顿、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是统计汇总。认真做好信息汇总和统计分析工作,做好供销社系统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应对及时。

3、总结检查阶段:2010年9月10日至9月15日。

篇5

(一)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安全工作,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师生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对师生生命的威胁和危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应急处置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确保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妥善应对。

2.依法规范,科学应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预案依法制定,管理规范运行。把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科学安排报告、救援程序,各行动小组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增强处置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3.统一领导,积极参与。学校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学校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根据事件事故性质,各相关部门、人员有义务参与处理,不得推诿、回避。

(三)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各小学、幼儿园发生的可能发生人员死亡或群体重伤及可能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以及其它性质比较严重、有可能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主要包括:

1.学校火灾安全事故

2.学校交通安全事故

3.学校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4.学校工程建设和危房安全事故

5.学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6.学校大型户外或外出活动安全事故

7.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8.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9.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

10.学校遭受自然灾害安全事故

11.其它造成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

12.其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

二、应急处置组织及工作职责

成立姜堰市z中心小学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7个具体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工作,办公室设在z中心小学校长室。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办公室主任:z

联络员:z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有关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工作组任务分工及职责要求

1.现场指挥组

组长:z

副组长:z

通讯员:z

工作职责:

(1)听取事故或事件情况简要汇报,迅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2)按照方案协调相关部门、人员组织救援或处理事件。

(3)及时向指挥部及有关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4)对各工作组的工作进行调度,研究工作措施,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内容。

2.伤员救治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迅速赶赴事发现场,调查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制定救护方案,抢救伤员。

(2)协调全市各医院对事发现场中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

(3)协调血站、疾控部门做好受伤人员的供血和防疫工作。

3.后勤保障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在事故或事件处理过程中,进行超前或动态预测,及时调度、采购、运输,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2)准备所需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3)安排受伤及伤亡人员家属事故或事件处理期间的生活。

4.交通治安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迅速调集人员,配合公安部门组织事发现场人员疏散和警戒工作。

(2)协助维护现场治安,防止事发现场人为破坏和其他突发事件发生。

(3)协助现场指挥组组织调动运输工具。

(4)帮助维护事发现场附近交通秩序。

5.媒体协调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了解事故及救援工作情况,现场接待媒体记者。

(2)配合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全面通报情况,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3)负责起草事故处理相关文字材料。

6.事故调查及善后工作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篇6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欲探索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突发事件”的概念,《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定义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有些学者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社会活动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指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在校园内部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危害性和影响。

(二)应急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最早来源于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应急体适能是指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应急知识和体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学校宣传、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知识和应急措施。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出,4所高职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口头宣传,从未开展过类似于安全演习形式的体验式教育。调查发现,9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当问及“突发事件降临时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救互救,其余学生则选择报警求助、逃离现场、依据学校制定方案执行。

(二)大学生对急救措施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得出被试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溺水、交通事故、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昏迷)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最高,选择“一般了解”、“不了解”的比例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对应急技能的理解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

(三)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的需求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是否应具备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2.4%的人觉得不一定要具备,97.6%的人回答是肯定的,而无人作完全否定的回答。应对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四)体育教育是否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调查得出,高达84.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体育教育应该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认为没必要或者不一定要增设的大学生比较少,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具备急救意识。在内容的选择上的调查情况详见表2,从选择的频度并累加的结果看出:自救、互救技能、逃生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体素质、伤后处理措施所选择的频度都超过了6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大学生应急体适能知识、技能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匮乏,亟待提高。造成目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足,所有高职院并未把应急体适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多数大学生仅有的急救知识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取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体适能的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更缺乏实践和操作。

(二)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课程需求很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体育教育应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课程。

(三)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培养,缺乏体验性、实际操作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当问及“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时,只有6.3%的大学生回答“能”而有66.3%的大学生回答“能,但不熟练”。具备运用能力的大学生比例过低。

篇7

摘 要: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最敏感的细胞。近年来,高校发生了很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等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或损害的突发事件。而应急管理就是高校的管理者在面临突发事件产生威胁的情境下,通过组建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等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对管理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概述及提出的措施建议来帮助解决高校突发事件,从而维持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严重偏离学校运行常态,对学校的日常工作(科研、教学等工作)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师生安全构成明确威胁的爆发性事件。“突发事件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但组织或个人却无法避免突发事件,也就是说,组织或个人都有面临突发事件的风险,只是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大,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小”①。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共性―突发性、危害性,还有自己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的扩散性、敏感性和主体活跃性。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对及早采取预警和防范措施进行正确的诱导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

第一,自然性危机事件。如地震、流行性传染病、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社会性危机事件。如大规模、恐怖袭击,由于信仰和心理危机等问题引起的自我伤害或相互伤害。

第三,高校设施性危机。如校舍损毁、网络问题、体育设施维修不当或防范措施不当对师生造成的伤害等。

第四,高校管理类危机。如领导作风、学术腐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突发急性疾病、学生同居怀孕、治安管理松散、被骗、抢、盗及火灾等财产损失等②。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1.高校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可操作性不强

据调查,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应急预案,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划分了详细的职责,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应急管理③。特别是“一案三制”的提出和推广,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但各校预案雷同现象突出,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未经认真分析,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一案三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亟待考察。

2.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应急经验,但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与资源整合

高校行政和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一般设有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可随时监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动向,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风险评价发挥了堡垒作用。但随着高校官僚化日益加剧,高校各自为政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合作与协调,给突发事件的预防留下许多真空地带,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的脆弱性。

3.高校突发事件诱因心理化倾向突出,隐蔽性增强,预防成本加大

目前,学生心理疾患的诱因复杂难辨,学生自卑、不善于交际等心理问题较突出。其次,由于情感、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很普遍,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为此,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越来越呈现出心理化倾向,隐秘性强,防控范围广,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成本无形增大。

4.高校应急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严重缺失,应急设备配备方面仍有缺口

近年来,公共应急管理领域已开发应用了各种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但高校在校园报警系统或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十分滞后,降低了应急预测和预警的功能。另有一些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校舍采取外租形式,学生外出租房的现象普遍,且外租房屋的应急设备配置情况优劣不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

面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史蒂文・芬克次首次提出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即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爆发―修复―再爆发”的周期规律,据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形成“减少―预防―应对―修复”的循环周期④。因此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恢复期。

对其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的分析,可创新性的构建其应急体系的三大路径:第一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可以通过非学生的思想心理干预、利益协调和危机教育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防范。第二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学生做好警示教育、思nt201312304" title="“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英汉篇章差异对语言学习及翻译的影响和启示 陶渊明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陈欧体”构式的认知分析 语言运用的群众性特点初探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对《乐游大河南》英译文本中修辞偏离操作顺应性的定量研究 “星”多义现象之认知隐转喻分析 宜宾珙县方言本字考续

四、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制化管理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在法治化的框架下进行。首先要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其次,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篇8

【关键词】应急预案 动态综合评估 原则 内容 重要指标

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可以保障其实操性。我国目前对于应急预案的评估缺乏实质性规定,没有统一标准,学界认识也不一致,导致评估工作混乱无序。要坚持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综合评估,全面考量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为预案的修订提出建议;尽量避免实操性较差的预案在应急处突中反复使用,造成重复性的损失;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和顺利运行,为突发事件的现场应对提供指导,真正减缓突发事件带来的负作用。

动态综合评估的基本原则

以事件为主导原则。动态综合评估时要始终回归突发事件本身,评估应急预案是否对突发事件进行了有效梳理;是否按事件本身规律划分了处置流程,包括主流程和分支流程;是否按事件发展的可能性规定了应急响应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专业评估原则。应急处置强调在专业处置基础上的综合协调。在动态综合评估中,要邀请各个领域中既懂理论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参与风险评估、事件梳理、资源评估等。避免以行政长官代替专家,确保评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合理性。

综合协调原则。应急处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靠政府的统一协调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坚持综合协调的原则,才能确保依照应急预案构建起组织机构完备、指挥协调高效、纵向垂直协调管理、横向相互沟通交流、覆盖全地区范围的应急组织体系,并确保与相关预案的协调统一。

动态综合评估的具体步骤与内容

动态综合评估包括四个闭环、完整的步骤,实现了应急预案从制定到实施,再返回到制定的过程。

应急预案编制前的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包括新预案的编制和已有预案的修订更新)前,要组织专家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对可能出现的、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一次详细梳理和分类。国外非常重视危机风险评估程序,有的国家将危机风险评估程序作为制定应急预案的首要步骤,有的国家虽视风险评估为独立的程序,但也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制定程序的前提来看待。只有做好预案编制前的风险评估,才能明确潜在风险和当前的脆弱点,从而确定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和优先级。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的评估。一是应急处置流程总评估。制定应急计划前要先梳理出一个相对完整、客观规律的“事故树”,区分主要事件、次生事件和衍生事件,以事件为主导依次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这些方案对应到“事故树”上会形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突发事件应对模式图。通过对网状分布的应对措施的评估,判断发现各项措施和步骤是否齐全,相互之间的逻辑顺序是否合理并针对不足及时调整。这一阶段要重点评估对突发事件预设的分级是否合理,以及处置流程中(包括主流程和分支流程)各个操作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专家的专业判断,将操作步骤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罗列出来,根据预案的设计目的来对处置流程进行最终的优化和选择。二是应急组织体系总评估。根据已经绘制的“事故树”和应对模式图,评估预案所要建立的应急组织体系是否有效、专业,领导机构、指挥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是否有利于预案目的的实现。三是应急资源总评估。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资源能否得到保障十分关键。预案制定时,要根据事先梳理出的脆弱点重点对本地区各类可用于应急的资源进行普查、合理评估和整合,确定资源合理的调度路线。尤其不能忽略对信息畅通的资源保障的评估。四是宣传方案总评估。如果群众具备相应知识,不仅可以有效配合政府的应急处置,还能展开积极自救,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预案时,必须评估怎样的宣传方案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普及常识。确保面向全社会真正做好以预防、避险、自助、互救、减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技能。五是社会动员机制总评估。强调公众参与,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编制应急预案的时候,应该评估预案试图构建的动员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包括评估怎样才能妥善、合理地调配经动员后可能参与的各种社会力量。六是奖惩制度总评估。编制应急预案时,需要设计严肃科学的奖惩制度,促使各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保障应急处置的质量。对奖惩制度进行评估,确保规定的严肃性和可行性,以维持严整的组织和有序的活动。七是后期处置总评估。应急管理旨在通过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救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预案编制时,不能遗漏突发事件结束后的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这一阶段应该重点评估预案拟定的善后恢复、社会救助、事件调查报告与总结改进等措施是否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八是预案灵活性总评估。客观事件的发展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科学评估预案的灵活性,灵活设置一些可变通的条款,有效应对突发状况,做到临危不乱。

应急预案演练后的评估。一是应急响应时间总评估。通过演练评估第一反应人的反应是否及时,预警是否合理,有关部门接警、出警是否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疏散群众、救助伤员是否迅速。这一阶段重点将演练中各步骤所用时间标注在应对模式图上,评估可以提升速度的环节,加以改进。二是预案完整性总评估。通过演练,考量有没有出现制定时没有假设到的突况和特殊场景,重点要考察有没有出现预案制定时没想到的衍生事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完善。三是应急组织体系再评估。观察各部门在演练中的综合表现,评估预案所建立的领导系统是否完善有力,能否促进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步调一致,各部门依据预案是否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这一阶段重点评估应急组织体系是否超前、兼容、全局、系统,是否能够解决部门之间关系松散、责任冲突等问题。四是应急处置流程再评估。通过演练,可以直观地评估预案设置的处置流程各个环节是否符合逻辑,操作过程是否专业。重点评估根据“事故树”所预设的救援方案的可行性。五是应急资源再评估。全面评估依据预案整合的资源是否充分,资源布局是否合理;预设的调度路线是否有利于调配的及时、得当;信息收集是否及时准确,信息传递是否畅通。六是预案灵活性再评估。通过演练,真实、客观地评估应急预案的灵活性,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利于操作的规定并加以完善。

应急预案实施后的评估。一是社会动员机制再评估。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对社会动员机制进行评估,全面掌握本地区甚至相邻地区各种社会力量实际参与救援的情况,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以便在应急预案更新时完善动员机制,为今后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经验和指导。二是奖惩制度再评估。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应该严格依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奖惩制度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和处罚惩戒。要理性分析奖惩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和现实起到的反思、促进效果,客观地对奖惩制度进行再评估,加以改进和完善。三是后期处置再评估。处置结束后,全面评估通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是否有效遏制了突发事件的继续发展从而减少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预案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利于后期处置,能否积极展开重建工作,能否适时安抚民心,减少社会负面影响;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捐募及发放系统,能否有效汇集救灾资源并作出最有效的统筹分配,将赈灾物质及时送达灾民手中。

动态综合评估的重要指标

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事项的应急预案的评估指标显然各不相同,但在动态综合评估工作中,有三个具有普适性的指标需要重点把握。

科学性。科学性是保证应急预案实操性的重要前提。动态评估科学性需要综合考量:对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正确的减灾认识、科学的分类分级;各领域专家的实际参与;对突发事件的系统梳理、风险评估与脆弱点分析、应急预案体系的科学编制计划、预案的合理衔接;合理的应急组织体系、妥善的分工合作、指挥决策科学;处置程序严密且逻辑合理、处置迅速有序;资源布局合理、调度科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畅通;奖惩制度严肃、科学等等。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79-01

作为一个企业,能否将各种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充分地展现出了企业的公关能力的强弱,也会对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好企业面临的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思想足够重视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突发事件,制定预案以及定期的演练才能够引起企业自身的重视。对于企业来说,很多时候都认为发生的事情较小,还达不到需要重视的程度,认为其不会对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但企业却不知道,不管多小的事情,经过累积就会变成大事,大事最终变得无法收拾,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最终影响到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所以,作为企业需要从思想上重视突发事件,不因事情的微小就选择忽略,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将小事化了,进一步消除其对企业的危害。

二、行动雷厉风行

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为了确保企业稳定性,就需要相关人员最快做出决断,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反应,才能够将突发事件中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置之不理,任由事件无阻拦的发展下去,势必会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最终导致损失无法挽回。

三、态度保持诚意

对于个别出现在企业并且影响到了员工、用户、社会以及威胁到员工和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作为企业的引导者,需要以最诚恳的态度代表公司承担应负之责,而不是一力推脱,否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例如:2010年5月24日,售价上千元、用于养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事发后,美的立即在各大媒体道歉声明,称“天然紫砂内胆”属宣传不实。全国各地紫砂煲旋即下架,并接受顾客无条件退货。然而,历经近一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紫砂门”事件,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专家认定紫砂安全无毒。此事件,美的并未推脱,而是主动承担错误,无论是处理还是态度,都无可挑剔。所以,诚恳的态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

四、语言谨慎客观

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企业相关人员能够站出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部分企业在澄清时,由于言辞过激,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为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其一,分析并阐述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如果是因为企业的控制、实施不当,则需要用鲜明的语言表明企业愿意承担一切损失;其二,如果事件发生的责任不在于企业,那就需要采取谨慎而客观的语言将事情阐述清楚,不能带有主观色彩,要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更不应当为了自己利益的保障而言辞过激,最终导致广大媒体和群众的反感。

五、方案考虑得当

一旦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不论是否由企业承担主要责任,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恰当的应急方案。必须正视事件,而不是存侥幸心理,刻意地回避事件。而在确定方案上,则需要全面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部分特殊点,从而制订出合理方案。对于方案道路的选取,方案的形成需要有整体性的思路,要考虑到事件发生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受害者、新闻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往来单位、消费者及其团体及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影响,然后给涉及各方制定出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如果因考虑不周全,导致个别方出现不满情绪,并且因这种不满影响到企业形象,损害企业的声誉,这样一个不良环境会使得企业的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确定解决方案时要考虑到经济、声誉、精神等各方面,使企业能妥善解决已发生的事件,尽量降低由于方案失策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能借助于事件的完美处理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推进企业发展。

六、执行认真落实

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后,能够按照周全的方案一步步落实,这对于企业来说也相当重要。而方案需要的不是空文,需要的是落实。作为事件的主要负责人,需要按照方案认真执行,让当事人明确地感受到企业在各方面的努力挽回以及对待事件的诚恳态度,企业是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得到维护,以最完美的方案妥善地消除企业与当事人之间的误会。同时,在选定突发事件负责人的时候,需要选择具有责任心、业务熟悉、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人才,力求按照方案认真、全面地执行。

总之,笔者认为企业只有做到以上六方面,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才能够按照企业计划的路线进行妥善的处理与解决,才能够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地发展,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转变为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利武器”。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宝钛集团保卫处

参考文献:

篇10

1.编制目的。简要阐述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建立机制、加强管理、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减少灾害、保障安全等。

2.编制依据。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及上级相关应急预案。

3.适用范围。适用城区内符合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级别限定要明确,针对性要强。

4.工作原则。要求明确具体。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规范有序,预防为主、快速处置,依靠科技、协同应对,平战结合、公众参与等原则。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根据处置突发事件实际设立应急指挥机构,详细列明指挥机构的组成单位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并要明确其职责。

(三)运行机制

1.预防预警机制

(1)预防与监控。确定预警信息监测、收集、报告和的方法、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2)预测与预警。建立相关预测预警系统,明确预警级别的确定原则、信息确认与程序等。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

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的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2.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规范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报告程序、时限、要报告的内容等,并根据相关级别做出有效反应。

(2)应急响应行动。根据突发事件级别确定响应主体,明确应急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明确相应级别指挥机构工作职责、权限和要求。

(3)指挥和协调。按单位职责为主原则,建立统一领导下的以突发事件主管部门为主、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指挥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4)处置与救援。制订详细、科学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技术方案、处置措施,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工作要求;明确各部门的救援职责、救援保障等。

(5)应急结束。明确应急状态解除的机构及程序。

(四)恢复重建

1.善后处置。明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救助制度的建立,以及做好卫生防疫、保险理赔工作等。

2.调查与评估。对突发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处置过程以及引起的后果、造成的损失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3.恢复重建。明确灾后进行灾害分析评估、工作总结等。

(五)应急保障

1.应急抢险队伍保障。要求列出各类应急抢险队伍详细名单表,明确防汛抢险队信息联络人员,加强应急指挥与抢险队伍的信息联系,形成严格的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应急抢险工作快速、高效运转。

2.财力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制订应急状态时经费的保障措施。

3.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4.通信保障。建立通信系统维护及信息采集等制度,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被调用方案等。

6.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工具征用方案,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等。

7.人员防护。要有明确的应急避险场所、

应急避险路线,应急预案要有人员疏散方案及救援人员安全措施等。

(六)监督管理

1.应急预案演练。包括应急处置演练的工作要求等。

2.宣传和培训。包括相关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的工作要求等。

3.责任与奖惩。明确奖励对象、方式及责任追究程序等。

(七)附则

1.名词术语解释。应急预案中专用名词、术语解释。

2.应急预案管理与更新。明确定期评审与更新制度、备案制度、评审与更新方式方法和主办机构等。

3.应急预案解释部门。应急预案批准机关、印发机关和解释部门。

4.应急预案实施时间。应急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一般从印发之日起施行。

(八)附件。

二、编写应急预案基本要求

主管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应符合预案及公文编写基本要求,并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规定,符合我市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与国家、省、市相关应急预案衔接。应急预案的制订要与已有的预案保持连贯,不能产生冲突。

(三)应急预案要符合公文规范:

1.单位名称应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2.结构层次序数,如第一层为“1”,第二层为“1.1”,第三层为“1.1.1”,第四层为“(1)”。

3.预案中的数字除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