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集贸市场 计量 监管

集贸市场计量工作主要是在城乡集贸市场经营活动中对计量器具、计量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活动。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督工作作为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长期以来都是一难点,它有着“进入难,不好管,管不住”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各界都比较重视企、事业单位的计量工作,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集贸市场有着流动性大、不好管理等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集贸市场计量监督与管理的难度,但是计量器具作为公平、公正交易的基础,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其进行监管已经成为摆在计量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集贸市场计量监管难度大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如何做好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管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的监管部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集贸市场是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的。当工商部门改由省下垂管之后,集贸市场由地方负责管理,但是由于管理人员仍旧是工商部门体制改革分离出来的人员负责管理的,工商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工商部门对集贸市场的管理还有一定的垄断性质,这一历史原因就造成了计量监督部门难于对集贸市场进行管理。

(二)不好管

大多数的集贸市场存在着摊位不固定、流动性大等特点,这就带来了监管困难,整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近几年推行了取消木制杆秤的制度,但制度推行进来受到了很多限制,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县级以下的集贸市场有很多商户仍旧使用木制杆秤,能够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器具的商户非常少。

(三)管不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户的经营意识淡薄,以及集贸市场的交易环境松散。一方面,在集贸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商户多数来自于农村、乡镇,他们所经销的产品多是价值不高的蔬菜、蛋类、肉类的农副产品,并非长期经营,他们所使用的计量器具遵循着简单、实行原则,并不追求计量器具的精准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这些价格低廉的农副产品的计量问题也不过分追究。在这样一种松散的经营环境下,对计量器具进行监督与管理就很难进行下去。

从上面笔者的论述就可以看出,造成集贸市场计量问题是多方面的,管理难度大,经营者意识淡薄,消费者自我权利保护意识淡化等等,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对计量问题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上述这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弱化质量部门的监管职能,因此,加强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管势在必行。

二、加强集贸市场计量监管的方法

基于集贸市场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集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应从宣传出发,经过培训、签约、强检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实施,到日常监督,才能收到持久的、事半功倍的监管效果。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一)宣传应该是全方位的,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重点向市场主办者宣传《计量法》和《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计量法律法规,使他们知道作为集贸市场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计量法律法规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应履行的职责。二是在各集贸市场广泛张贴或散发《计量法》和《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使广大集贸市场经营者知道应遵守的计量法律法规,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向社会广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求得社会各界对集贸市场计量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培训根据《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集贸市场主办者为集贸市场配备的专职计量人员进行计量基础知识的培训。经培训,通过考试的合格者由质监部门为其颁发证书,并配备砝码,授予相应的权利。其职责是:负责所在集贸市场日常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并负责配合质监部门及其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做好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

(三)质监部门与集贸市场主办者签订协议。依据《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协议的形式约定双方在集贸市场计量监管方面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或以承诺书的形式作出承诺。一是集贸市场主办者就计量监管(包括宣传并遵守计量法规、加强计量监管、提高市场自律能力、设置公平秤、积极参与配合质监部门对市场的计量监督检查和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等)向质监部门承诺。二是集贸市场主办者就计量作为(包括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商品量值准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等)向社会作出承诺。

(四)强检计量器具的登记备案集贸市场主办者应将本集贸市场内有门面和固定摊位的经营者所有的,或集贸市场主办者统一配置提供给经营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以及集贸市场主办者设置的公平秤登记造册,向质监部门备案,并由质监部门向集贸市场主办者颁发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年审册。

(五)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实施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应根据集贸市场计量器具量大面广、经营者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大的特点,确定其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至少为每年两个检定周期。每次周期检定时,每个集贸市场至少巡回两次,对集贸市场经营者使用的计量器具和集贸市场主办者设置的公平秤实施强制检定。为检定合格的贴检定合格证,并以不同颜色的合格证作为上、下半年的检定标记。每次检定完毕后,应在该集贸市场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年审册上做好相关检定信息的记录。这些信息应包括:强制日期、经营户数、计量器具台(件)数、合格率以及相关情况说明等。

(六)击式的市场监督检查,改为不定期的、经常性的市场监管。质监部门对集贸市场计量监管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集贸市场进行计量监管。即对经营者的计量器具是否经过强制检定或是否在检定周期内、计量行为是否合法、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是否准确、是否使用了法定计量单位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那些有意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缺斤少两或伪造数据克扣消费者或拒绝强制检定的不法分子。对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管应该分类进行,对于计量作弊方便、商品价值相对较高的区域,如蔬菜区,可只作巡回检查,主要检查计量器具是否经过强制检定是否在检定周期内。二是对集贸市场主办者的监督检查。主要通过每年年底集贸市场主办者将强检计量器具年审册送到质监部门进行年审,以及质部门的执法人员不定期的到现场,对集贸市场主办者落实计量管理协议(或承诺书)内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媒体或通报形式,对检查结果进行披露,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之功效。

总结:

综上所述,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管问题涉及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放任不管,将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弱化质量部门的监管职能,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监管。我们可以从加强宣传入手,采取培训、签约、强检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等一系列措施。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集贸市场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必然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靥靥.对法制计量工作的思考[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03)

[2]王国荣.浅谈集贸市场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06)

[3]王金财.县级集贸市场计量器具的监管对策[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09)

篇2

第一条为加强县城乡集贸市场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省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县城乡规划区内规划、建设、开办集贸市场以及在集贸市场内从事管理、交易活动,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集贸市场(以下简称市场)是指有固定经营场地、设施和服务管理机构,有若干经营者进场经营,供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商品集中、公开交易的场所,包括早夜市。

市场服务管理机构,是指市场开办者在市场内设立,负责市场日常物业经营及管理、提供相关服务,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第四条市场管理应坚持维护秩序、繁荣经济、方便群众和依法管理原则。从事商品交易活动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市场实行登记注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商务、公安、消防、税务、发改、城管、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农牧、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市场规划、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办、方便生活的原则,与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第七条县财政每年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算中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集贸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兴办集贸市场。

第二章市场经营活动

第八条凡开办市场、从事市场服务管理的,应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

第九条市场经营管理机构是市场日常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市场内经营、安全、消防等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改造,保证相关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其中,给排水设施要完善、环卫设施要齐全,公厕、垃圾站建设要符合国家城市环境卫生设置标准要求;烧腊、熟食制品销售摊档应当配备必要的防蝇、防尘设施,鼓励设立封闭式摊位;

(二)负责市场的日常管理、安全防范、卫生保洁等工作。按规定建立和落实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摊位秩序、计划生育等制度,保证市场环境整洁、卫生、安全、有序;

(三)从事食品经营的经营者入场时,必须持相关部门核发的许可证,方可从事经营活动。明确入场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有关主管部门。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市场开办者及服务管理机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四)在市场内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五)指导和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进销货台帐、质量安全承诺等制度;督促食品销售者召回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建立场内经营者档案,记载经营者基本情况、信用状况等。从事牲畜、禽类批发经营的市场,应当加强对牲畜、禽类的入市检查,核对检疫证明,防止不合格牲畜、禽类进入市场;

(六)严格按照市场布局,做到划行归市,划线定位,摆放整齐,经营者必须保持摊位、经营设施整洁,不得随意摆摊设点,确保市场摆卖秩序井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当地人民政府或当地政府授权的部门批准,不得在集贸市场外占用道路摆摊设点从事经营活动;

(七)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书,就摆卖规范、交易商品种类、计量器具使用及送检、租赁费、水电使用、卫生、消防、服务承诺等方面作出约定。

(八)协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止入场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其他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

(九)协助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监、卫生、农牧、公安、消防等行政执法部门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向当事人通风报信,不得以各种借口拒绝或者阻挠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检查;

(十)遵守国家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市场秩序进行集中整治的通告》,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十一)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宣传教育,组织经营者开展守法经营、文明经商活动;

(十二)在市场内设立公平计量器具、宣传栏、公告栏、监督投诉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食品市场应当在场内的显著位置设立食品安全公示牌,重点对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等食品进行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确定专人负责计量器具管理及送检工作、调解处理纠纷,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凡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为商品经营具体责任人。商品经营者应当按核定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亮照经营;所经营商品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的,应当同时悬挂相应的许可经营证明文件。没有条件悬挂营业执照或相应文件的,应随身携带备查或由市场统一张贴亮照。农民出售自产的农产品除外。

第十一条经营者应当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得拒绝和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十二条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内各项管理制度,按照政府指定的地点或者区域经营,活禽畜,生鲜猪、牛、羊、狗、鱼肉,蔬菜、烧腊、熟食制品等应当进入市场交易,并遵守市场管理规定,不得在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从事集市贸易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在乡镇街道和公路用地范围内乱设乱摆摊点、乱停乱放车辆、乱搭乱建货棚和乱堆乱倒垃圾杂物。

第十三条食品销售者发现或者获知其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食品生产者、供货商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同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停止销售、立即召回。未停止销售或拒不召回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销售或召回。

第十四条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销货台帐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商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事项。食品进销货台帐等档案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第十五条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有关商品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第十六条市场内禁止销售下列物品:

(一)假冒伪劣商品;

(二)赃物、赈灾物资和来历不明的物品;

(三)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动植物及其产品;

(四)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五)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六)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及其产品;

(七)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八)国家明令淘汰或禁止生产经营的商品,过期、失效商品;

(九)报废和非法拼装的机动车辆;

(十)、物品和其他非法出版物品;

(十一)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其他物品。

第十七条市场交易活动禁止下列行为:

(一)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迫使他人接受不平等或者不合法的交易条件;

(二)垄断货源,哄抬物价或者串通操纵商品价格;

(三)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商品的质量、性能、规格、技术标准上欺骗消费者;

(四)使用不规范、不合格的计量器具销售商品或者销售商品数量不足;

(五)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明码标价;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违法活动。

第三章市场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核准市场开办经营者及市场内经营者的主体准入,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

(二)对市场经营行为、上市商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食品市场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规定的“六查六看”内容开展巡查监管;

(三)对集贸市场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依据守法经营情况设A、B、C、D四类,对不同信用类别的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检查频度和监管措施;

(四)受理并处理消费者的申诉和举报;

(五)按照相关信息公布制度规定及时公布监督管理信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九条县级工商部门与基层工商所签订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公安部门负责市场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整治乱停乱放车辆、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影响安全等行为。消防机构对市场防火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对新建、扩建、改建及室内装修的市场,依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审核和验收;

(二)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市场经营主体实行明码标价以及执行相关价格法律、法规、政策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市场计量工作进行监管,对“前店后厂”类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实施监督管理;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场内的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五)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六)农牧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场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的检测,对市场牲畜、禽类及其产品、水产品上市的检验检疫工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及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措施;

(七)商务部门负责集贸市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对生猪屠宰场的监督管理;

(八)城管部门负责对城区市场周围流动摊档的监督管理;

(九)环保部门依法对市场内各类生产经营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污染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十)环卫部门负责对市场环境卫生监督检查;

(十一)税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经营者依法纳税情况;

(十二)市场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市场建设规划,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监督市场经营者履行监管服务职责;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篇3

关键词:集货交易;三合一;建筑审核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集货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近几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普通的市场划分成若干摊位,各个摊位内存放货物的数量不多。而集货市场大部分是仓储式集贸市场,即进门是店面,店面后是仓库区,商家的货物全部储存在库区内,储存销售一体,在日常工作中,该如何进行仓储式集货市场的消防管理呢?

我们先来分析集货市场常存在的消防隐患问题。

一、建筑审核方面

1.建筑耐火等级低。有些集货市场建在城乡结合部,主要客户在农村,大部分集货市场采用租赁的方式,管理者定期收取商户租金,产权所有者只注重收益,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有的借用旧式房屋,大部分是三级建筑,且年久失修。

2.生活区、办公区与仓库区三合一。有些商家直接将办公区放在仓库区内,同时在仓库区内住宿生活,办公仓储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分隔,由于办公区、生活区可以吸烟、使用电器设备,这就有可能给没有防火分隔好的仓库区带来火苗,并且影响其中的人员疏散。

3.人流、物流流动性大,储存物品品种多样。长期以来,由于疏于监管,导致部分集货交易市场成了销赃黑市,家用电器、木材、小商品、小型锅炉、甚至废旧的油罐各种货物都有,有的同时对货物进行二次加工、翻新,火灾荷载大。人员拥挤,发生火灾后易造成群死群伤,经济损失惨重。这就要求市场留有足够的公共面积,同时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4.电气线路设备敷设不规范。动力线路与照明线路未分开,仓库区内电线路未穿非燃管保护,开关、插座设在仓内等等。

二、消防管理方面

1.市场内有生活居住现象。作为商家的办公场所,商家每天有不少时间停留在市场内,很自然就要求在市场内有临时休息地方甚至是固定居住,吸烟烧水做饭较随意,使用空调、冰箱等电器。有些租户还进行二次装修,大量使用可燃材料,这些行为都有可能给市场造成隐患。

2.消防设施配置不足。市场内未设有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灭火器的配置维护也因责任主体不明容易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3.仓库区货物堆码不规范,商家力求多储存货物,对货物分垛未留有消防通道,或堆放过高,距离灯具以及周边墙柱的安全距离不足。有的商家在办公区甚至公共区域都堆放货物,甚至违规存放危险物品,是典型的只顾经济效益不顾安全。

4.业主与租户的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造成平时没人管,出事后互相推委的情况,一些消防基础工作不能落实到位。

以上问题有些可以依据相关规范予以解决,但有些问题适用的条款较模糊,管理过松易乱出事,这方面有过火的教训;管理过严则市场不能正常开展经营,不利于经济发展。如何把握好一个“度”,使得市场在满足安全条件前提下,健康有序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首先要提高集货市场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其在初建市场时自觉的遵循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市场如内装修应报消防审批,避免给市场留下先天隐患,并在出租签定合同时明确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责任制,该由业主负责的事务业主应制定制度主动完成,该由租户承担的责任业主也有必要予以督促,不能放任自流,大家联防群治,共同保障市场的安全。

2.考虑到仓储式集贸市场一般都是人流、物流集中的地方,因此集货市场建筑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

3.集货交易市场要按商品的种类和火灾危险性,划分若干区域,区域之间保持相应的安全疏散通道,禁止对集货进行二次加工,尤其是对可燃、易燃的物品进行翻新时很容易引起火灾。

篇4

近年来,省局将民生计量作为全省计量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改革计量器具监管模式、创新计量工作机制、争取计量工作经费、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市局按照省局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突出安全、健康、节能减排三大主题,强化涉及公共安全计量器具监管,突出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计量热点问题,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强化涉及公共安全计量器具监管上下功夫。确保公共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对确保公共安全的基础保障作用,省局要求全省质监系统突出抓好食品检测用计量器具、环境保护检测类计量器具、医用计量器具、道路交通执法类计量器具、锅炉和压力容器类计量器具、进口类计量器具等涉及公共安全计量器具的强检管理。为此,我们一是明确目标。在食品检测用计量器具检定方面,确定对所有公共食品检验机构检测用计量器具和所有已发证食品企业的出厂检验用计量器具100%实施检定;在环保类计量器具检定方面,确定对本辖区内的环境监测机构和安装了水质监测仪器的排污单位进行摸底建档,100%实现动态监管;在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方面,争取省市县三级医院医用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前达到100%;在交通执法类计量器具检定方面,争取实现强检全覆盖。二是加强协调。对外,通过与公安、环保、交通等公共安全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采取联合召开会议、联合发文、联合检查等有效形式,共同开展计量监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对内,通过与特种设备检查检验、生产许可证发放、名牌质量奖评审等工作有机结合,将计量器具强检作为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计量保证能力等认证、认可、确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质监系统内部形成工作合力。三是以管促检。分别组织召开与民生计量密切相关的行业计量监管会议,通报监管情况,发放宣传手册,宣讲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对计量工作的认识,提高民生计量器具使用单位自主报检的积极性;对超期未检的单位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逾期不改的由市局稽查支队立案查处,确保检定工作顺利推进。今年,我们对5家医院医用计量器具未经检定合格即投入使用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惩戒效果。

二、在实施民生计量器具监管新机制上下功夫。去年以来,省局针对加油机、医用计量器具和集贸市场衡器等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立了新的监管模式。我们结合实际,着重在实施监管新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加油机强检管理新机制。在加油机投诉日渐增多的情况下,为确保油品计量准确,加强对加油站和检定机构的监管,省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加油机强制检定管理的若干意见》,针对过去存在的“以检代管”等现象,以解决责权不清、角色错位为核心,对加油站油品计量管理参与者的责、权、利进行清楚界定,提出统一强检过程管理、统一检定铅封管理、统一维修备案管理、统一检定不合格后处理管理等“四统一”的监管要求,建立强制检定、日常监督、执法检查、维修维护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负其责的“检、管、查、修四分离”监管模式。我们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完成了宣贯培训,铅封更换、督查检查,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的发动、引导和诚信承诺公示牌悬挂等工作。从反馈情况来看,加油机检定行为已初步规范,加油站计量监管初见成效,加油机计量投诉呈大幅下降趋势,投诉量同比下降近70个百分点,社会各界反映良好。二是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计量器具免费检定新机制。为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医用计量器具准确可靠,着力解决“看病准”问题,省局经过数次摸底核查、反复请示汇报、多方沟通协调、重点宣传造势等扎实有效的工作,积极争取政府财政对医用计量器具检定!经费的支持。去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经费1000万元,用于对全省乡镇和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15种近5万台件医用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省局核拨给我局的经费为144万元,今年达到189万元,解决了我市乃至全省医用计量器具因收费而导致的受检率低、监管难的老问题。今年,我局已组织完成对全市373家基层医疗机构5413台(件)医用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得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三是在实施集贸市场商贸衡器检定新机制上先行先试。按照省局“先免费检定、再争取财政支持”的指导原则,在市政府财政补贴一时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我局自筹资金,成立专门检定小组,配备专人、专车、专用设备,每年对全市城乡近200家农贸市场的2万余台衡器实施免费检定。目前,我们正积极争取市政府财政支持,拟逐步建立并实施“统一购置、统一管理、统一检定、统一轮换”的市场衡器监管模式。

三、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加快“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在省局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与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的要求,充分发挥计量在加快“四化两型”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一是积极参与《湖南省用能和排污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地方立法相关工作。按照省局要求,我们深入用能和排污单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就立法问题积极向省局建言献策。该《办法》已于今年10月经省政府10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办法》的出台,将为我省能源计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二是积极配合省计量院抓好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我们和省计量院的同志一起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了解重点耗能企业需求,研究探索中心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着重为明年开始开展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工作作准备。三是做好企业能源计量服务工作。先后对38家耗能企业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免费开展计量器具在线检测、锅炉热效率测试、水电汽能效平衡测试等活动,提高了企业能源计量水平。

四、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按照总局和省局的统一部署,我们大力开展 “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营造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氛围,使计量工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一是推行诚信计量公开承诺。向全市商业、服务业发出诚信计量倡议,先后有63家集贸市场、265家加油站、49家医疗机构和42家超市、65家餐饮店主动签署了诚信计量承诺书,并悬挂诚信计量承诺公示牌。我们选取其中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单位,作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二是加强诚信计量宣传。每年“计量日”、“质量月”期间,我局都组织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开展现场免费检测、发放资料、有奖抢答等活动,同时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近两年来,共免费发放计量法规宣传资料万余份,给市民和集贸市场管理者免费发放省局统一制作的“公平交易保护器” 3万枚。三是完善诚信计量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12365”质监服务热线,畅通群众投诉举报通道,快速处理计量投诉,及时反馈处理结果;聘请28名市民担任计量协管员、计量监督员,建立群众计量监督队伍,形成渗透到各个角落的计量监督网;对已公开承诺的经营者,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五、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为确保民生计量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按照省局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外部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了全社会对民生计量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建立质监系统上下联动机制。我局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县级局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积极配合省局的统一部署,在宣传、协调、执法、监管、服务等方面实现联动。二是建立强检结果报告和告知制度。为改变过去在计量监管方面长期存在的以检代管、质监部门单打独唱的现象,我们要求技术机构及时将重点管理的民生计量器具强检结果报告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由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后处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将强检结果和后处理情况报当地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并告知相关企业和新闻媒体,借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舆论监督的力量,对民生计量器具齐抓共管,大大提高了民生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和合格率。三是建立管理、执法、检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我们始终坚持省局确定的“管理主导、执法开路、检定支撑”的原则,加强计量管理部门、专职执法机构和检定技术机构三者的协同配合,形成管理、执法、检定 “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民生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5

他感慨,从原来的舟山市市场管理服务局到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市场发展集团,惟一没变的是工作还得围绕“市场”转。而且,身为舟山本地人,谈到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他百感交集:“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经历33年的风风雨雨。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舟山记忆无疑已经烙下改革开放的时代烙印。”

民间鱿鱼加工业

催生舟山水产品专业市场

追溯舟山水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源头当属普陀区民间建立的展茅鱿鱼加工市场。那是1979年,国家允许未列入国家二类农副产品管理的海水产品自由购销,并将部分列入二类农副产品的水产品改为三类农副产品;同时,对仍列入二类农副产品计划管理的,实行派(征)购一部分,议价一部分,其余允许自由购销。派购数以1979年前三年平均产量为基数,当年的派购量为产量(基数)的80%,次年70%,1981年60%,1982~1984年50%。特别是舟山农渔村实行了后,大量农贸水产品上市,使舟山农贸水产品市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来,政府成了水产品市场建设的主导者。1981年,普陀县在沈家门兴建了以水产品为主、占地8500平方米、固定摊位810个的东河大型农贸市场。1983年2月5日国务院《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强调了城乡集市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有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城乡经济,便利群众生活,补充国营商业不足的积极作用。从那年起,舟山各县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拨款、单位和民间集资等办法,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日用小商品市场。1983年,嵊泗县菜园镇兴建占地863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994年扩建为3100平方米。到1987年底,定海县新建和扩建菜场、水果批发市场、禽蛋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及农村集贸市场21个,总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年交易额5855万元。

全国最大鱿鱼加工市场

形成来自市场给力

1985年3月以来,舟山水产品陆续由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为完全以市场调节,即取消派购和限量供应,价格放开,取消了经营的财政补贴,改为给职工以生活津贴,这是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渔业经济生活中又一重大改革。

1989年1月,全市水产品价格放开,实行议价购销,进一步放开搞活舟山海水产品市场,破除了国有水产公司独家经营的状况,水产品专业市场应运而生。国有公司、贸易货栈、渔工商集体经济、联营企业、私营和个体商贩及外地客商多渠道参与水产品的购销、经营。部分生产渔船运鱼货至沪、杭、甬、江苏等地自行销售、或就地集市贸易上市销售。但此时的专业市场,总体上规模小,辐射弱,专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加快市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放开搞活,公开竞争,综合配套,服务第一” 的要求,实行谁主办谁受益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992年,展茅镇鱿鱼加工经营专业户发展到230户,年进鲜鱿鱼近万吨,产干品2000吨,销售收入1.2亿元,创利1300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鱿鱼市场。到1998年已经普及到全镇12个村。1997年展茅镇政府投资150万元,将分户加工场统一迁至展茅盐场,开发利用废盐场建立鱿鱼市场。1999年由镇政府牵头成立普陀区展茅鱿鱼市场有限公司并向国家申请注册丰岛牌商标,注册资金为1亿人民币。2000年鱿鱼市场年处理鲜鱿鱼12520吨,加工鱿鱼鲞3567吨,创产值1.2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加工户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鱿鱼加工市场,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长沙、温州等大中城市,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89年5月,市人民政府委托普陀区人民政府创办国有独资、占地750平方米的普陀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991年,全市各地重视流通业发展,加强各类市场的建设管理。1992年,国家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副业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意见》,把市场贸易的工作重点逐步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上转移,提出建设一批远辐射、多功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并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网络的目标,使舟山市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94年7月,定海区开办全市第一家连锁超市千岛食品城(后改名为浙江天天惠超市有限公司),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经营品种2000余种,率先打破舟山传统商业发展模式。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兴商贸业态,开始在商品零售领域逐步发展起来。

1989-1994年,舟山市前期治理整顿流通领域经济秩序,国有、集体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组织充裕的商品货源,增强促销能力,使流通搞活,供求平衡。物资系统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持续兴旺,年成交额成倍增长,整个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市水产品6年收购总量达1830512吨,年平均305085吨。国内纯购进水产品6年达628548吨、年平均104758吨。其中1994年社会水产品收购322000吨。

1995年4月,普陀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更名为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1996年12月,普陀区政府批准建立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10月,建成活水产品交易区。1998年7月,建成干水产品交易区,搬迁到东河干水产品市场。1999年7月,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更名为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2000年底,建成新活品交易区一期工程。2000年实现交易水产品28万吨和25亿元,投售船只逾10万艘次,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销往日、韩等东南亚地区及欧美等10多个国家。

1995-2000年舟山全市初步构筑由国家农业部定点产区市场、省政府确定重点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水产购销大户组成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舟山国际水产城被农业部命名为产业化龙头市场,嵊泗县嵊山活蟹市场、普陀区展茅鱿鱼干品市场、朱家尖和平阳浦虾米市场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舟山全市有水产品市场50多个,2000年交易量28万吨,总交易额25亿元。是年,舟山全市出口水产品出口贸易额3.47亿美元。

农业部助力舟山水产品

批发市场跨越式发展

2012年5月18日,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在浙江舟山共同举行国家级舟山水产批发市场建设启动仪式。此举旨在将舟山打造成为我国水产品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会展贸易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

贺科儿介绍,舟山是国务院批准的群岛新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承担着沿海江、浙、沪、闽、鲁等四省一市在东海区生产的水产品集散功能,特别是鱿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0%和全球的10%。舟山国际水产城交易水产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和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依托舟山国际水产城建设国家级水产批发市场,有利于推动东海区水产产业带率先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引领全国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水产品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强调,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要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优势产区农业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基本思路是在舟山国际水产城现有基础上,按照合理布局选址、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运营要求,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控制和品牌化推广,全面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和培育,使舟山国际水产城达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的要求,成为多功能、复合型的国家级水产批发市场。

篇6

第一条为确保“放心肉”工程实施,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肉品质量,防止牲畜疫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第三条市经贸局主管全市生猪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全市生猪实行收购、销售放开,取消白肉批发行。生猪屠宰和肉品经营管理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办法。

第五条按照我市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的要求,我市实施对生猪及其产品全程监控,建立生猪市场准入制度。我市对生猪实行活猪进市,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外地生猪原则上以活猪方式进入本市定点屠宰场销售,并进行活体检疫(必要时作“瘦肉精”等残留物质尿样的检测),通过检疫检验,方可屠宰上市。

第六条原则上不得从市外调运生猪产品(包括白条肉、红条肉等)进市销售,防止生猪产品“二次污染”。全市所有集贸市场、肉食品批发市场、门店、超市所销售的鲜肉及其肉副产品、伙食团体(包括食堂、宾馆、饭店等消费群体)在市场上采购的鲜肉及其肉副产品均需来源于各定点屠宰场,否则一律按有关规定查处。如有从市外调运生猪产品进市销售的,必须持有相关有效证明,并使用封闭冷藏车运载,经过我市复检,合格产品按我市税收收缴标准缴足税收后方可上市销售,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一律不得上市交易。

第七条严格按照国务院“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方针,禁止私屠滥宰和乱设屠宰点,城区暂只设一个点,即昆仑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屠宰场,镇区按批准设立的点进行定点屠宰。

第八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生猪产品经管者、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督促其遵守本管理办法,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严格票证管理制度,凡上市的肉品,必须票、证、章齐全,每头猪实行一票、一证、一章的要求,主动接受市场的查票验证,凡物证不符的先查扣,再处理。

第二章定点屠宰场

第十条根据行政区域,设立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定点屠宰场的设立,由市经贸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市政府批准,颁发《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由农林部门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经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实行年审制度,根据其生产管理、环境卫生状况及履行职能情况确认或取消其《定点屠宰许可证》。

第十一条定点屠宰场的设立应符合下列条件:

㈠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㈡周围环境无有害污染源,远离居民住宅区、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医院;

㈢场区布局合理,屠宰工艺流程符合卫生要求,有健全的卫生消毒制度,并有必检项目应当具备的检验仪器和设备;

㈣设有与屠宰量相适应的病猪隔离舍、急宰间;设有病死猪、肉类无害化处理设备及有效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并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十二条定点屠宰场应在市经贸局的指导下,认真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做到守法经营。

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人畜共患传染病报告制度,保证屠宰工艺流程布局合理、生产设备卫生、用水卫生和排污达标,确保厂、站内外环境和肉品加工无污染;

㈡不断完善屠宰设施,改进生猪加工条件和技术,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品不得出厂,屠宰的肉品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

㈢自觉接受经贸、工商、农林、卫生、环保等部门监督。

㈣在检疫检验人员的监督下,按《动物防疫法》规定,对病猪、死猪和不合格的肉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相应配备病猪隔离舍、急宰间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经贸部门应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切实做好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负责对各定点屠宰场的有效监督管理,从严查处私屠滥宰。

第十四条农林部门负责生猪防疫和生产过程的饲料使用和经营管理,对规模饲养生猪的单位(个人)进行“瘦肉精”等残留物质的监测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全市生猪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在各定点屠宰场(点)负责实施活体尿样抽测,肉品监督检验,发现问题,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工商部门负责城乡农贸市场生猪产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短斤少两、强买强卖、出售未经检疫的肉产品等违法违章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税务部门负责对重点市场和地区进行税务稽查,从严查处偷逃税收行为。

第十七条公安、交通部门负责陆路、水路车船装运生猪产品(红、白条肉)检查工作,凡发现从外地向我市调运上述产品的,如不符合第六条规定,一律暂扣,并通知有关部门处理。对扰乱市场秩序、妨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或对检举揭发者进行打击报复,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卫生部门负责肉食品卫生监管,对进入各商场(门、店)、超市、餐饮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的生猪产品实施依法监管,并对检查出有问题肉品的货主及购货单位,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环保部门负责对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环境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各镇生猪屠宰管理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宣传教育,协调好相关职能单位,全力管理好本区域的生猪市场。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㈠未到指定地点,擅自屠宰生猪的,由市经贸局予以取缔,没收非法屠宰的生猪产品、违法所得、屠宰工具,并处以违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

㈡屠宰销售病猪、死猪及其产品出厂(场)的、销售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者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生猪产品出厂(场)的、销售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生猪产品的,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加工销售注水、变质、掺杂使假肉品,损害人身健康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㈢违反卫生法规,由卫生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篇7

多年来,我们宁夏自治区积极走“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加强监管”的市场建设路子,下大力气抓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全区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主体、城乡集贸市场相互配套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商品市场流通网络。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区商品市场出现良好发展的势头,已形成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经营特点更加突出。

――市场结构更加完善。在人市商品上,完全突破了单一的农产品和小商品,品种众多,货源充足,商品市场的大流通、广辐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在市场结构上,各类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相继兴起,增强了市场发展的后劲:在市场档次上,市场建设开始从低档次向中、高档次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辐射力较强的专业市场。目前银川市商品交易市场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农产品、工业品市场特色鲜明,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市场体系。

――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到2006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1.6万户。从业人员22.5万多人,资金数额23亿元,户数稳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效益明显增强,一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税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少县市财政收入中来源于市场的税收一般占到26%以上,二是市场建设加快了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市场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每一个新市场的开工建设,不仅安置和吸纳了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减轻了压力,而且带动了周边餐饮、运输、包装等服务业的发展,其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二、目前我区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宏观调控力度弱化。由于市场建设的宏观调控弱化,缺乏对区域市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市场建设中的无序建设、重复建设、多头建设现象严重,出现经营范围交叉重叠,同类市场在同一区域重复建设,个别区县市场建设总量和结构都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建成后的市场要么出租率低,营业面积大量闲置,要么争夺客户,严重内耗,采用不正当竞争方式,大大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成本和管理难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个别专业市场不专、个别老市场萧条、个别新建市场不活甚至成为“空壳”的现象,市场摊位利用率下降。市场布局比较松散,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区主要的大型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中在银川地区,银川地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2个,占全区市场总数的41.6%。而其年交易额达到196.4亿元,占全区市场交易总额的87.3%,

二是市场运行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区商品市场传统的运行方式多,经营手段停留在原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上,而现代化的连锁、配送、经营方式相对较弱,受此局限,一时还难以形成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区域商品集散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市场、自选商场等规模普遍较小,流通企业单体网点多,连锁经营少,扩张速度慢,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市场物业管理缺乏创新,仍采用过去老一套管理办法和营销方式,管理水平也大都停留在出售摊位、出租摊位和收摊位费的水平上。

三是市场规模档次偏低,我区部分市场硬件档次偏低。仍以中、低档为主,大部分市场是柜台式、大棚式,有的还是露天市场,市场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集贸市场已不适应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市场营销的要求,市场硬件面临着改善和升级的压力。其次是部分市区马路市场、早市、夜市设置随意,无规划。且设置部门多,管理不到位,进市商品质量令人担忧。有的马路市场、早市、夜市设置在较大农贸市场的附近,没有起到设置市场的目的,反而给设施完善的固定市场的规范管理和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市容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带来许多隐患。

四是市场规则有待完善。目前,我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商品交易市场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96年颁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条例》。该《条例》是在市场管办未脱钩时“工商主办市场”的背景下制订的市场监管模式。《条例》未规定市场开办者对进场经营者有何管理职责和义务,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实中不少的市场特别是县、乡市场承办者只是以“房东”的角色向场内经营者收取摊位费、设施租赁费,不承担任何管理职责。对市场开办者在商品质量、经营行为、经营秩序、环境卫生、消费纠纷和维权理赔等方面法律规定还是空白,给监管和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盲区。

三、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思路和管理对策

根据当前我区现有市场和经济发展整体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建设市场实体向注重健全市场机制转变,从注重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向注重培育要素市场转变,着重发挥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规模,形成特色,促进我区市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全区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发展市场。一是根据我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的现状,对发展和培育市场做有针对性的统一规划与指导,制订市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政策协调力度,防止执行政策步调不一的现象。应从“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高效、权威的协调机构,不断完善政策,促进政策的实施,形成步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市场建设发展环境,取信于民。二是要理顺条块关系,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综合效能,加快市场流通规范运作。三是逐步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工商、城管、物价、卫生等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减少职能交叉,使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

(二)科学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在空间布局上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区划进行设置,结合实际培育和发展市场,使之能够代表市区形象,形成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用率。增强辐射力,切忌一哄而上:二是对市场建设要实行总量控制。对已趋饱和的市区农贸市场要严格控制新增量,着力培育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品街。对影响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要逐步退路“人室”。逐步提升传统市场档

次,改善经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相对僻远的街巷,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三是进一步促进现有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商业区域规划布局,调整业态结构,加强对商品市场发展数量、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宏观调控,引导品种结构适度集中,划行归市,提高现有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做大扶强一批,巩固培育一批,规划新建一批,有序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大中小、高中低档成配套,结构布局合理的商品流通网络,从而促进我区大商贸大流通市场模式的形成。

(三)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在市场结构上实行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并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在区域布局上实行城乡并举,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供应基地,培育大型中心批发市场;以城区批零市场和集团供应点为辐射,进行区域性批零市场的改造:以乡村市场和居民小区内市场为服务终端,抓好小型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完整的商品流通体系:三是在经营环境上“软件”与“硬件”并举,通过对效益较差、设施简陋、内容重复、空壳市场的关、停、并、转和改扩建等措施,力争在全区培育和发展有专业特色、有产业依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较高、辐射全区和区外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四是在培育手段上实行巩固发展老市场与建设新市场并举,以巩固发展老市场为主,新市场建设要冷热适度。要以当地产业优势为依托的地域产品市场为主:五是在乡镇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改超”,引导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主体(企业+农户)直接向城镇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蔬菜市场和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鼓励综合超市、食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以稳定零售终端的农产品货源和质量,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格局。

篇8

2016产品调研报告怎么写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研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研的地区、调研的项目和市场调研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研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研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研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研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研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1商品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2商品市场供给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3商品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4商品价格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5市场竞争情况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2016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开展一个商业项目之前都应该做好调研报告,能够让自己避免工作中的失误规避经济损失,全文如下

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产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产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省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全省产品交易市场2597个,总摊位数55.48万个,营业面积1834.2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54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320个,总摊位数19.84万个,营业面积1036.78万平方米、成交额2969.6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2.32%、35.76%、56.52%、73.81%。

(一)大型市场规模扩展,发展迅速。据统计,我省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96家,占全部市场个数的3%,实现成交额2465.71亿元,占全部市场总成交额的81.4%。其中,5-10亿元产品交易市场有46家;10-100亿元的产品交易市场有44家;10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有6家,分别是: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大中南汽车贸易公司、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全省产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30.15亿元,增长25.6%。100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219.59亿元,增长25.9%。显示出湖南大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二)市场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体系。全省2597个产品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586个,产品成交额为1359.18亿元,占比38.36%。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71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88个,其它综合市场777个。专业市场1011个,产品成交额为2184.25亿元,占比61.64%。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21个,产品成交额为1011.11亿元,占比37.8%。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4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 26个。专业市场达199个,产品成交额为1958.54亿元,占比62.2%;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比重均较高,分别为56.5%、70.2%和66%。

(三)批零市场竞相发展,批发市场为主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交易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提高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由于内部资源的整合,批发经营比重提升。2012年,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172个,较2009年增加25个;以零售市场为主的市场有148个,较2009年增加32个;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2248.46亿元,零售市场实现成交额721.20亿元,分别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5.7 %和24.3%,批发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长株潭地区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从市场分布看,2012年,长株潭三市拥有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129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1968.34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市场总数的40.3%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6.3%,市场的集中度及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处于西部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和永州等五个市州共有亿元市场72个,占市场总数的22.5%;实现成交额451.88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5.2%。

二、我省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加速改善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产品交易都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网点规划滞后,且实施难度大。多年来,由于商业网点规划缺乏上位法支持,且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导致规划得不到落实。产品市场项目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商业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的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郊近来兴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二)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竞争压力加大。全省产品市场发展结构不够平衡,产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各专业市场的扩张受到制约,产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与市场之间经营的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发展空间难以做大。2012年,从全省亿元市场经营的产品分类看,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鞋帽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亿元市场达140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带动周边小企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并且同一个市场内的产品相似性较大,产品结构单一,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协调,因此同一市场内的商户的竞争压力较大。再者,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市场,还存在着与竞争范围内其他市场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三)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对薄弱。目前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 个别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 致使许多摊位摆设杂乱, 经营环境差, 违法违章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扰乱了市场秩序, 也严重危害和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许多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随意性很大, 许多违规经营的情况以罚代管。消费者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交易市场的信心, 影响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产品市场大多建于80-90年代,基本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是利用街道或其它空地搭起简易货棚建起来的,水、电、通风及排水设施都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规划,大部分产品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大部分专业市场缺乏专业物流、仓储、配送体系这个魂,有的虽在周边自发形成了仓储和物流区,但大多是极其低端的临时建筑,缺乏规划,管理粗放,安全隐患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如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产品市场的仓储都集中在黎托和东山这两个街道,因为两个街道均为武广开发片区,仓储基本上都是临时建筑,仓储交通出入、货物存储安全、信息化管理、交易方式转变等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要求

(五)新型业态对产品市场冲击大。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产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大流通意识。流通活,百业兴。产品交易市场是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广大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群众消费、促进产品生产、活跃商贸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省产品交易市场面临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又受到连锁卖场、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省外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发展蓝图。好的规划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法定性、稳定性,使空间与产业得以有效拓展和发展。我省要改变产品市场散、小、品质不高的格局,必须要强化规划意识。三是强化开拓意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湖北、浙江等地产品市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思想解解放,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利、放权、给政策,既要大胆又要大度。

(二)突出三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引导。要放眼长远,着眼全省、全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总体目标,将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要依托现有主题市场、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市场布局和调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集群化,形成大市场、大商圈的格局。二是抓战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市场的建设培育,把重点市场建成上规模、高品位、配套全、设施优,集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三是抓提质改造。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支持现在有条件的产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档次;支持将现有分散的小规模同类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集群化发展,增强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市场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仓储式平价批发、、经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信息咨询、共同、展销展示、配送服务等现代市场功能,把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产品集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业引导中心。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强化市场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市场产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探索市场与产业集群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产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产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产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产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产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市民饮食卫生安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采取“立足当前、重点突破”的策略,按照“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要求,继续通过“堵源头、端窝点、严准入、强监管”的办法,坚决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防止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二、监管重点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管理

在开展土壤环境动态监测和土壤环境科学普查的基础上,对少量不符合食用农产品种植要求的农田实施逐步退出。今年内,基本完成普查点中环境质量不符合食用农产品种植要求的区域范围界定,并实施退出。

加大禁用农药的监管力度,探索以村为单位集中管理,对种植面积20亩以下的菜农建立农药使用联户管理制度。加大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力度。田头绿叶蔬菜上市前,全市平均每天抽检样品3000个以上,批发市场绿叶蔬菜抽样检测率平均每天在5%以上。使全年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按照《*市养殖管理办法》的规定,今年在*市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生猪饲养ERP管理,杜绝对生猪喂饲“瘦肉精”,力争郊区出栏生猪“瘦肉精”检测阳性率为零。

(市农委负责)

(二)加强公路、铁路等进入市境食品的安全检查

要通过整合监管力量、延伸监管网络、提升监管手段,切实加强对市境道口的分类管理。8个指定道口,实行24小时监管,监管内容从动物防疫扩大到食品安全监管;20个较大的非指定道口,由公安、交通部门协管,发现情况及时通知动物防疫部门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人检查;36个无人管理道口,由所辖的相关区县政府落实动物防疫、食品安全监管及公共安全信息员,负责对装运动物及其产品、大宗食品的车辆进行告知、劝阻和登记,并将有关信息通知相关部门;铁路运输的动物和食品,由铁路部门指定运输专线承运,动物防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派专人负责监督检查。

(市农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及有关区县政府配合)

(三)加强进口食品监管

进一步加大对入境食品的抽检力度。对婴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酒类、水果、植物油、肉类等进口食品,开展农(兽)药残留、生物危害、检疫对象监测和入境产品的监督,建立进口食品信息库,加强对采购、储运及现场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推进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建设,建立诚信档案。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海关、市质量技监局配合)

(四)堵疏结合,取缔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窝点

巩固阶段性整治成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制,重心下沉,逐级负责。继续以农村地区、城郊结合部和出租房屋为重点,开展联合执法,及时查处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违法活动。探索食品安全监管与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的联动机制,严防地下食品生产加工窝点取缔后“回潮”。

(市工商局负责,市整规办、市质量技监局、市公安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

探索建立定标准、定品种、有规范、有监管的相对集中的乡镇食品加工点或加工园区,引导符合条件的无证照食品加工个体户进入,变无证照为有证照,变地下为地上,实行“作坊式园区、合作性经营、阶段性标准、集中性监管”,并选择在部分区县试点。

(市经委负责,市农委、市质量技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配合)

(五)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严格执行巡查、回访等制度,推行食品安全监督分类分级管理,推动企业HACCP质量认证,督促企业生产合格食品。严格对出厂食品质量的抽检,严厉查处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和非法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工作。完成肉制品等10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开展对制售无生产许可证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今年内全面启动对茶叶等13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市质量技监局负责)

(六)加强畜禽屠宰和流通安全监管

加大生猪屠宰场专项整治力度。经贸部门要加强对屠宰场的规划、布点等行业监督管理,今年内要建成1家年屠宰活猪300万头的大型现代化肉类加工中心,并逐步关闭未达标的屠宰场,使全市生猪屠宰场总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减少50%,在过渡期原则上市郊各区县暂时保留1个生猪屠宰场。农业兽药饲料监督部门要加强对生猪“瘦肉精”等残留宰前检测的监督管理;质量技监部门要加强对屠宰场的日常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超市、配送中心自行采购肉类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

继续加强对活鸡交易市场的管理,规范活鸡批发市场和零售点的交易行为。

(市经委负责,市农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

(七)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管理和标准化菜场建设

加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肉类、蔬菜、豆制品、水发产品等重点食品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进货凭证、台帐查验、索证索单制度,使肉类“两单一帐”(经营单位肉品备案单、肉类批发市场商品交易确认单和进出货源台帐)、豆制品“一证一照一单”(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豆制品送货单)持有率达到100%。在监督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加大抽检力度,公示抽检结果,发动社会监督。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市经委、市农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配合)

按照准入规范、功能齐全和卫生达标的要求,今年内完成1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

(市经委负责,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配合)

(八)加强超市(大卖场)食品监管

规范超市(大卖场)食品经营行为,加强食品进货索证索票、仓储配送、产品标识的监管。建立熟食和直接入口散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落实熟食当日清场制度,严厉打击销售无证食品和隔夜熟食的违规行为。推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检索系统,提高超市(大卖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大型超市(大卖场)食品购销合同中,增加食品质量安全条款内容。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经委共同牵头负责,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配合)

(九)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安全监管

进一步推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落实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中小学校和幼托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使等级计分管理率达到100%。

加强对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堂配备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在春季、秋季开学前各组织一次培训。

对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实施许可制度,开展学校食堂卫生硬件设施达标检查,明确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加工菜肴,只能供应蒸饭和汤。

对工地食堂,按照《卫生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市的管理办法,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主办者责任,将工地食堂管理纳入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卫生许可申报制度。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市教委、市建设交通委配合)

(十)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对大中型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今年内组织对大中型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单位覆盖率达到50%。

制定并实施《*市餐饮业基本卫生设施分类要求》和《*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等级管理办法》,结合换证工作,推进餐饮业分类分级管理。

加强证照管理,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餐饮单位必须依法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健康体检,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切实保证健康体检全覆盖、提高持证率的有效措施,并加大检查力度,努力杜绝无证人员上岗。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市经委配合)

(十一)加强集体供餐生产经营管理

加强集体供餐企业市场准入管理,将获准生产经营集体供餐的企业名单向社会公示,指导社会选择安全、放心的集体供餐单位。严格集体供餐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集体供餐企业巡回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集体供餐行为。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十二)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管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保健食品广告管理办法(试行)》,搞好*市保健食品注册情况调查、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管理,完成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范(GMP)等工作,严厉打击保健食品中成分含量不合格、擅自添加化学药品和广告夸大功效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市工商局配合)

三、长效管理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

针对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订一批地方法规草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法定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修订、制定《*市城乡集市贸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集体供餐管理办法》、《乳制品管理办法》、《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取缔办法》、《肉类及其制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定一批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市食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20*年-2007年)》。

(二)加强食品标准化工作

组织收集并研究建立有关食品方面的国际标准、主要发达国家标准以及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市的地方标准等的数据库,为政府和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标准技术支撑。组织开展对*市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全面清理,同时加强对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提高企业标准水平。组织研究制定一批*市急需的食品地方标准,并加快审批,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要求、统一检测方法、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提供技术标准保障。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并组织实施,健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三)建立*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制定*市应急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规定报告时限、程序和控制消除措施,建立快速有效的指挥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和保障系统,形成公共卫生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机衔接、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启动建立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

以猪肉、牛奶这两个品种为试点,探索建立食品链中产、供、销及进出口的监管信息追溯和风险控制体系,实现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的诚信守法、技术保障和风险防范意识。

(五)推行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

推行各级政府举报奖励制度,公开群众举报电话,方便市民关心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举报的违反市境道口管理、生猪屠宰检疫、活鸡交易规定以及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并酌情奖励举报有功者。

(六)加强食品卫生抽检,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科学制定抽检计划,明确抽检职能分工,加大市场抽检力度。农业部门重点负责源头检测,质量技监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食品卫生的抽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卫生的抽检,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重点抽检进出口食品,经贸、工商等部门的食品抽检任务,可归口委托相应的部门承担(但涉及国家工商总局在*监测的除外)。探索建立能够统领各检测机构的权威协调单位,统一检测标准、方法。积极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丰富日常监管手段。

(七)整合食品安全信息资源

抓紧建立全市统一、及时、权威的信息汇总和对外制度。一是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存储经归集、整理的食品安全信息;三是面向社会建立食品安全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汇总、分析、评估、预警,综合信息,提供查询服务。

(八)建立食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

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今年内基本完成2-3个子系统建设任务。初步建立预防生物源性食物中毒评估预警系统和水产品安全评估预警系统。

四、具体要求

(一)强化各级政府管理责任

继续落实“首责管理制、属地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优势。各级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区县政府要加强对街道、乡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广泛动员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和指导。

(二)强化监管部门协同作用

市、区县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委员会)作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要提高综合、协调能力,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进一步理清各监督部门的职责界限,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各执法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有机衔接,做到有案先受理,相互不推诿,形成监管合力。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部门联手”的原则,建立省(市)政府和食品安全有关监管部门协作管理制度,开展质量互认,加强对外省(市)供货单位的食用农产品、畜禽及其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市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条线层面与食用农产品供沪的省(市)之间交流与协作,探索建立省(市)际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协作机制。

(三)强化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律行为,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业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管理指导作用,提高全市食品行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食品安全认知能力。

(四)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要面向社区、居民,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措施,广泛开展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消费安全放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活动,录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系列片、制作食品安全宣传手册,发放到社区和餐饮单位,把食品安全知识送到市民身边。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一批生产优质产品、开展优质服务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让老百姓放心购买、放心消费;曝光一批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或违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保障市民消费安全。

篇10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尤其在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市民城市意识不强、树城市形象与扩大就业保民生压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重担当,克难攻坚,做了大量工作,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注重宣传引导,公众的文明意识逐渐提升。区政府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抓好城市管理的前提,一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及流动宣传车、办橱窗、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开展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近年来,共印发《致巴城市民一封信》、《致经营业主一封信》、《城管知识二十问》、《居民环境卫生公约》共计5万余份。二是以开展”七进”(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活动和”五、十、百、千”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全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自觉性。三是以城市管理及执法工作的正反典型案例,倡导文明次序,抵制和纠正陋习。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城市管理的良好舆论氛围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支持城市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近四年来,无一起因城管执法而引起的群访事件发生,实现了城管执法零。

(二)注重部门配合,城市环境逐渐优化。在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中,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积极参与,城市经营秩序逐渐优化。一是加大了治理力度。按照严管区、一般控制区、开放区三种管理模式,组织城管职能部门开展了集中整治,解决了市民反映较强烈的川剧团片区、街心花园四周的骑门摊,草坝街、通佛路、路等主干道的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开展了城区农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城区原防疫站门口、职业中学对面、印盒路等7个临时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进行了整体搬迁,在南坝水井湾、二环路等设置临时菜市,对原肖家巷市场、北门市场重新进行划线定点。为规范停车次序,解决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区政府成立了区车辆管理中队,加大对各类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力度,增设了人车隔离带和交通标志,增设了摩托车、自行车停放点239处和3个货运停车场,并在社区、居委会中聘请了60名交通劝导员专门治理行人乱穿乱行现象。开展联合执法,加大了对违章违规搭建的整治力度,拆除了南池路、江南滨河路等处违章搭建遮阳雨棚5000余平方米,在科技园依法拆除了违法建筑5.8万平方米。二是推进城市风貌塑造。按照整体美观、结构安全、画面清晰、边框精致的要求,重点从户外广告、门市店招改造入手,组织专业人员对老城区破损、陈旧的户外广告进行了全面清理拆除,打造了西外街、东城街及钟鼓楼步行街的店招广告示范街,完成了回风大道店招店牌和户外广告的升级改造。三是完善经营功能分区。对部分小街小巷及便民开放区域实行划区、限时、分类管理,先后规划设置了24处水果、花卉、小吃、百货、夜市、卤菜等临时经营区,设置临时经营摊位余个,解决了25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注重建设投入,市政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一是加强对草坝街、回民巷支道、南池北路、钟鼓楼街等江南片区69条75千米街道进行了集中整治改造,维护和新增铺设雨污管网36千米。完成了江南滨河路3500米后期河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滨河路路面硬化17500平方米。二是加强了公园绿地、河堤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风景林地等的建设和管护,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4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9%.。三是加强了光亮光景工程建设。在老城区建永久性路灯4822盏,简易路灯385盏、建led数码管3800米,led灯带1600米,在江南滨河路、街心花园等处建立了光彩设施,光亮设施已覆盖了江南城区主干道和滨河路沿岸,在部分小街小巷增设了夜间照明路灯。

(四)注重发挥街道作用,社区自治管理逐渐加强。城区街道办事处认真落实城市管理辖区负责制,动员和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主动开展城管集中整治活动,积极引导或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一是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城市方式。如西城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定地点、定人员、定守护的“三定”守护机制,建立了自管自治机制,形成了以自治促管理、以管理促自治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起了共驻共建、居民监督机制、联责联效机制。东城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领导分社区挂包督导对队伍、市政执法人员为主体的综合执法队伍、社区干部或市政协管员为主体的维护队伍、以公益性岗位或部分志愿者组成的清扫保洁队伍等四支队伍。小区管理落实了业主负责人、楼院长责任。二是积极参与城市管理。西城街道办事处组织辖区居民重点对小街小巷摊点随街乱摆、乱停乱挂乱搭、小广告、污水、噪音等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现象进行了有效地整治;东城街道办事处先后对辖区内的四个农贸市场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并多方筹资10多万元购置垃圾车、制作广告栏、提供公益性岗位;回风街道办事处坚持政府统一规划、业主抽选摊位、严格功能分区的办法,成功搬迁了3个农贸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

(一)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支持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政府及其部门正全力以赴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进城市管理,致使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要求高,但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分散。虽然我区采用了“8+1”城市管理机制,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系未能真正形成,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纵横,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比如现有的城市管理涉及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场管理、噪声和环境污染及车辆管理等职能,相应地分散在建设、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职能过于分散,又没有综合的职能机构予以牵总协调,工作难以衔接,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最大发挥。

(三)规划控制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巴城人口逐年剧增,江南老城区的规划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详细规划滞后,加之受体制的影响,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乱搭乱建、违规建设、无序开发的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拆迁改造成本,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另外,我区集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民生之间的矛盾突出。占道经营、乱行乱走、乱停乱、乱搭乱建、乱排乱放、建筑工地乱象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老城区部分建成区排污管网设计不合理、管网陈旧,下水道经常堵塞,依靠社区治理难;回风片开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排污管网建设却一直滞后,社会反响强烈。

(四)城市管理投入不足,城管机构职能有待加强,执法难较突出。由于历史欠帐多,我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简陋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区市政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管理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但城市维护费没有同步增加,远远不能适应现行城市管理的需要。城管机构的职能有待加强,目前区城管局尽管有行政执法人员49人,协助执法人员220人,但我区城市建设起步晚,市民的文明意识不强,增加了管理难度,相应增大了城市管理压力,城管任务艰巨。同时因其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行政处罚权该集中的不能完全集中,执法难问题比较突出。

(五)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区城市管理执法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国家和省的一些法律法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制度办法,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未能建立起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要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市民自治作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强对市民的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使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理解并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强力推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努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城市管理合力。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提升现行“8+1”城管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职能部门之间双边或多边联合执法和委托执法,探索职能部门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管理职能委托与街道办事处,切实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加强城管机构职能和社区在管理城市中的职能,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着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协调,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建议区人民政府尽快制定《巴城江南老城区城市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