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质疏松的治疗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辛伐他汀;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
本研究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收治的女性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并与采用非诺贝特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1年3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症患者84例,均为女性;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1.95±5.21)岁;糖尿病病程3-18年,平均病程(11.05±2.65)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保持原来的糖尿病饮食和降糖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研究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10053,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 mg,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非诺贝特片(国药准字H19983111,成都国嘉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g,1 次/d。两组患者均以12 个月为一个疗程[1]。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的骨钙素(BGP),骨密度(BMD),血清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2]。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Ca、血清P、ALP、BGP、L2-4BMD及股骨颈BM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经过积极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LP、BGP、L2-4BMD及股骨颈BMD等临床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另外研究组治疗后ALP、BGP、L2-4BMD及股骨颈BMD等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亦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用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辛伐他汀除了应用于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血管疾病外,近来研究发现[3]辛伐他汀可以促进骨细胞增殖,诱导新骨形成,从而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为了探讨辛伐他汀在治疗女性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钙素(BGP),骨密度(BMD),血清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辛伐他汀除了可以有效降脂,又能促进骨细胞增殖,抗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产生骨钙素,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乐群,章海凌.辛伐他汀治疗女性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553-1554.
篇2
随着医学科普宣传的普及,近些年人们对“骨质疏松”这几个字已经非常熟悉,许多人还知道骨质疏松者容易骨折,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但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如何防治骨质疏松?许多人都一知半解,甚至走进了防治的误区。
误区1 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其实,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骨质疏松的原因或诱因很多,如:体重过低;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等;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老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70岁。其中,缺钙只是诸多原因之一,所以单纯补钙也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
误区2 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主要影响老年人,与年轻人无关。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如:继发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的患者也易罹患。此类疾病很少被人了解,单纯补钙远远不够,还需要治疗原发病。另外,散发的其他类型的骨代谢疾病也不容忽略,如甲状旁腺疾病、成人维生素D缺乏症等,常常发生于年轻人。
特发性骨质疏松,发生于年轻人,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青壮年、成人骨质疏松;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因此,年轻人如出现腰背酸痛、骨关节疼痛或轻微外伤后骨折也应及时就诊以排除骨质疏松。
误区3 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即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可以引起骨折: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常见的骨折部位: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这些轻微的骨折可以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4 骨质疏松无需做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不但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也可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已经明确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人可以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以了解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与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
误区5 血钙正常,就是不缺钙,即使患骨质疏松,也不需补钙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血液中的钙含量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这些激素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会通过激素调节破骨细胞重吸收骨质而使骨骼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可引发骨质疏松。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6 维生素D就是钙片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维生素D与钙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钙的吸收一定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一、维生素D是钙的忠实伴侣,可以促进肠道钙吸收;二、“活性”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维生素D本身无活性,需经过肝脏、肾脏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后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三、阿法骨化醇与骨化三醇即是“活性”维生素D。不过,前者需经肾脏进一步转化后才起作用,后者可直接发挥作用。
误区7 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一些与增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需要关注的四大疾病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骨质疏松,这些疾病的发生均与增龄有关,也可以说与自然衰老有关,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办法治疗。事实上上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其中骨质疏松即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而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8 治疗骨质疏松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活性维生素D、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降钙素等,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误区9 有骨质增生,不能补钙
骨质疏松常常并发骨质增生(即“骨刺”),而骨质增生常常是继发于骨质疏松后机体的代偿过程中发生钙异位沉积所致。这时钙常常沉积于骨关节表面而形成了“骨刺”,补钙可以纠正机体缺钙状态,从而部分纠正这一异常过程,减少“骨刺”的形成,甚至使已形成的“骨刺”减少,因此患有骨质增生的患者如同时患有骨质疏松仍需补钙治疗。
篇3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可以这么说,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无论何时均可显效,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
二、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常听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病,是机体老化的结果,人皆有之,对此只能听天由命。的确,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这并不是说人人"在劫难逃"。一般而言,从年轻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或将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病患即便出现,症状也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门诊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身材矮小,体格瘦弱,皮肤白皙。当然,除此之外并非人人太平无事。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维持一定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好处。那些在短时间里大幅度减肥的人,骨密度会明显下降,由此诱发骨质疏松,当引起重视。
三、 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补钙
骨头与其他组织一样,一直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旧骨里的钙不断释放入血循环及细胞外液中,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钙和人体重吸收的钙不断沉积在新骨中, 由此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维持着钙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平衡。谁在使旧骨不断破坏呢?是一种叫"破骨细胞"的在起作用;又是谁在使新骨形成呢?是一种叫"成骨细胞"的在起作用。因此,钙的代谢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可以想像,骨质疏松患者是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就像提供修补墙壁用的水泥,有一定作用。但是, 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水匠的操作。药物就充当了泥水匠的作用,可以干预上述两种细胞的"工作"。所以,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
四、一旦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只能延缓其流失
诊断骨质疏松的客观依据是骨密度下降,那么是不是骨密度下降后就无法再增加了呢?根据我们临床所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是治本的。这一检查结果大大增强了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他们会配合医生,争取获得最佳疗效。
五、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无法抵抗骨质疏松
这些人一样能抵抗骨质疏松。不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地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制剂、降钙素等。目前,国外已有一些新的药物上市,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等,疗效很好,增加了骨质疏松患者的药物选择,不久将在国内面市。
六、多吃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我国民间流传着多吃骨头汤可防治骨质疏松的说法。就像前面所说,服用任何钙剂都要考虑能否被吸收到体内,因此这种传说是一种谬误。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加之在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对老年人而言,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相关链接
选钙剂的秘诀
人体对钙的吸收率遵 循这样的原则,膳食中钙摄入量低时,人体对钙的吸收率高;膳食中钙摄入量高时,人体对钙的吸收率低。然而,动物对钙的吸收率不同于人体对钙的吸收率。以碳酸钙为例,人体吸收率为30%左右,而大鼠的吸收率随剂量的不同,可以从30%到90%以上。某些钙剂宣传其吸收率达90%以上,可能为动物的吸收率。其实,各种钙剂的吸收率相差并不大,均在30% 左右。乳制品钙与非乳制品钙相比,以添加柠檬酸钙的奶粉吸收最好,而与氨基酸结合的有机钙较无机钙吸收更好。选择钙剂时,要注意所含元素钙的量,这比吸收率更重要。如碳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含元素钙分别为40%、27%、13%和9%。如1克碳酸钙,则其所含的元素钙就为400 毫克,依次类推,以决定每日的服用量。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老年人推荐的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指的就是元素钙量。市场上1片钙尔奇D含元素钙为600毫克,这样每日服用1片即可,其余可以通过饮食摄取。
补钙不会导致肾结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肾结石病人要限制钙的摄入,因为对肾结石的分析表明,肾结石中80%是钙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这一观念是错误的,而且结论刚好与之相反:增加钙的摄入反而可以减少患肾结石的危险性。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少吃钙质的妇女比多吃富含钙质食物的妇女更容易患肾结石。美国一项对45510名男性历时4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天平均摄入1326毫克钙的人比每天摄入516毫克钙的人患结石的机会少1/3。美国另一项对9173名妇女连续12年的调查也表明,高钙饮食者比低钙饮食者患肾结石的可能性减少35%。
篇4
肝硬化引起骨质疏松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维生素D代谢障碍。无论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必须先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才能进一步代谢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患有慢性肝病时,肝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不能发挥其促进肠钙、磷吸收及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功能,从而影响骨的形成。
原因二: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肠吸收,它的吸收要靠胆汁的协助。胆汁是在肝脏合成的,当发生慢性肝病时,胆汁的合成和排出出现障碍,导致脂类吸收不良。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就和钙等阳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
此外,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K都溶于脂肪,它们随脂肪一起从肠道吸收。当发生脂肪吸收障碍时,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减少,而这些维生素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并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而促进骨的形成;维生素K可增加骨细胞内骨钙素的含量,从而促进骨的形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出现吸收障碍时,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
原因三:患者不重视,导致骨质疏松加重。许多肝病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最多也就是出现容易疲劳或者饮食上的消化不良,所以很多患者都不会太在意是否缺少了营养的吸收,特别是钙的吸收问题,这样就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的加重。
由此可见,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存在的。除了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特别注意,少吃含油脂多的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但是慢性肝病患者大多食欲不振,要想通过饮食额外补充营养素比较困难。
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三个坚持
既然肝硬化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那么这种特别的骨质疏松是不是要有特别的护理方法呢?其实,用好“老办法”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主要还是贵在坚持。
每天坚持补钙 由于肝硬化的人肠胃功能也较正常人差,所以饮食调理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许会有人担心:我都肝硬化了,是不是很多东西不能吃呢?其实,基本上适合普通人的补钙食物也是适合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的人的。患者每天应均衡摄入奶制品、大豆以及蔬菜和水果这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咖啡、浓茶和酒等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
每天坚持锻炼 每天坚持室外体育锻炼,例如走路、慢跑等有氧运动,既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又可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肝硬化的人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所以,锻炼可以适当选择强度低一点的运动,如果是喜欢登山或者需要弯腰、大幅度运动的人可以适当放缓脚步,选择慢走、跑步等有氧运动。
每天晒晒太阳 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的吸收,通过晒太阳即可获取维生素D。但是很多人选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这样做只是得到了阳光的温度,却拒绝了阳光的“营养”。普通玻璃会阻挡紫外线,隔着玻璃晒太阳不能收到获取维生素D的效果。最佳的方式是每天到户外,接受阳光的洗礼,每天晒半个小时左右的太阳,对于骨质疏松会有很大的防治作用。当然,不要暴晒或者长时间晒太阳,以免身体受到伤害。
补钙重“适当”
肝病患者需要补钙,但也不能把钙当成是“万灵丹” 盲目去补。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醒我们,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太高,可能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河南省林县一项营养干预试验中的受试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对281名肝硬化患者和562名对照人群的血清钙浓度、肝炎病毒抗体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组的血钙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钙浓度越高,患肝硬化的风险越大。
研究人员表示,血钙浓度与肝硬化的具体关联机制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有关。此项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补充营养也是过犹不及,不要盲目补钙,以免好心办坏事,讲究“适当”很重要。肝硬化患者补钙还是以食补为佳,如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等。
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多。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合理掌握牛奶的摄入量很重要,肝硬化患者一天饮用牛奶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600毫升。
篇5
骨质随年龄增长而疏松
骨质疏松是指骨质丧失和骨质组织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大。骨质疏松是影响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量减少者就是骨骼亚健康人群,也就是潜在的骨质疏松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的骨质密度都会减小,从而产生骨质疏松。而早在200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中国已经迈入老龄社会。因而患骨质疏松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临床不适的症状,因此该病被形象地称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
女性的骨质疏松多于男性。全球50岁以上的妇女中约有7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特别是在绝经后的前6年,女性全身及脊椎的骨质流失总量约为33%。在美国50岁以上的妇女有1/3的人会因骨质疏松症而导致骨折,其中12%~20%的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股骨骨折病人会在骨折之后死亡。l996年,美国有2300万妇女面临着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危险,到2015年预计这个数字将达到3300万人。
中国人的患病状况怎样?一项对20岁以上7000人的骨密度调查回答了这个问题。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l6.1%,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2.6%,超过80岁的人群患病率为50%。而且,城市人口骨质疏松高于农村人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女性从50岁开始如果体重显著减轻的话,她们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这是因为,体瘦女性骨组织相对较少,维护骨组织的雌激素水平也较低,易患骨质疏松症。加上跌跤时,骨骼缺少脂肪的保护,所以易发生各种骨折。
从下面一些身体信号去考虑就可能发现骨质疏松的马脚。比如,腰酸背痛、腿抽筋是临床骨质疏松的警报,而牙齿脱落和牙槽骨萎缩则可认为是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评价标准。
我国公民骨质疏松的情况也可以从一项调查显示出来。45岁的人群平均每人缺牙3.5颗,65岁以上的人群平均每人缺牙l6颗。
俗话说,牙为骨之余。下颌骨的骨密度变化与全身骨密度变化一致,牙齿的数量也与脊椎、桡骨的骨密度的疏松程度呈正比例关系,即骨质越疏松,牙齿数量越少。
由此看来,时刻警惕上述疾病的报警信号、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是人们尤其是女性保健的必修课之一。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自己的骨质情况是处于亚健康还是健康状况呢?
总体上讲,有47种因素影响我国人群易发骨质疏松症,除年龄增大、低钙饮食、少运动量等因素外,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胃病史、烟龄长等也是男女人群较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恶性肿瘤史、糖尿病史、长期卧床、卵巢切除、使用利尿剂、长期服用考的松、饮酒等不良因素等也为诱发骨质疏松埋下祸根。
防范骨质疏松
目前我国公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该病与遗传、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和疾病状态等有关。时下,尚无有效的方法使已经严重流失骨量的患者恢复正常,但是也并非没有办法防止自己的骨量减少,选择科学的饮食和行为方式就可能避免或减慢骨质疏松的到来。比如,尽快地增加骨量,可有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
首先是定期检测骨密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县级医院都能开展常规的骨密度测量检测,40岁以上的女性可定期(一般半年或一年)借助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关节及全身骨量,以便密切地监测骨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骨质密度减低,应采取以下措施。
口服钙剂:如碳酸钙(含钙量40%)、乳酸钙(含钙量13%)、柠檬酸钙(含钙量21%)、葡萄糖酸钙(含钙量9%)都可应用,但应注意口服钙剂后需多饮水,以防产生尿路结石。
补充维生素D: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每天的剂量为400单位。必须注意: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症。
运动:每天至少需作30分钟的散步,既可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氟化钠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口服氟化钠1mg/kg,分3次服用,同时加用钙剂。
此外,经常饮用牛奶,其作用相当于为人体补充“白色血液”。在普通食物中,乳制品是含钙最丰富的食品,某些绿叶菜和鱼也富含钙。牛奶中也含有丰富的磷,每100毫升牛奶中约含有125毫克钙,其钙磷比例为3:1。牛奶中还含有蛋白质、乳糖等物质。如果膳食中不含乳制品,就很难达到钙的每日推荐量。如果每天喝2杯牛奶(约480毫升)就足以达到成人的钙需要量。
如果你是一位爱喝茶的人,这也有助于防止骨质丢失。在英国饮茶的妇女已达到90%。剑桥大学医学院的凯・特・克霍博士及其同事对1200名65岁至76岁的妇女的饮茶习惯和骨密度进行调查,在去除吸烟、喝咖啡和激素替代疗法等因素后,饮茶妇女的腰椎、髋骨密度比不饮茶的人要高。这提示老人经常喝茶可增加骨质密度、防止骨质增生、减少骨折,但饮茶对股骨颈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则影响不大。
除了上述方方面面的措施外,“贮存骨质”还应当始于儿童期。
人类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起自胚胎时期,并持续到出生后30多年。成年人骨骼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但骨的代谢却持续不休,即骨的生成和骨的吸收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年龄超过40岁后,骨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骨质的吸收却增加,数十年后骨组织的数量,仅是30岁时的一半量。而影响老年人的骨量是由“骨发育成熟期达到的骨峰值、中年期骨量的维持及随后的骨丢失率”三种因素决定的。这就如同体内的“银行”需要储存生命活动中需要充足的骨量,以备老年后骨质自然流时使用的道理相似。
人体峰值骨量的形成与遗传、后天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营养、体育运动和生活方式等。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期,如果此期能摄入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同时保障膳食营养的均衡、适当的体育锻炼、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过量饮酒、饮咖啡等)则有益于终生获得最佳值的骨量。
相关链接:
自测和评估发病的危险
篇6
一、肝病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维生素D代谢障碍。无论是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没有活性,不具备生理功用。它们都必须先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才能进一步代谢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患有慢性肝病时,肝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不能发挥其促进肠钙、磷吸收,以及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功能,影响骨的形成。
原因之二: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肠吸收,它的吸收要靠胆汁的协助。胆汁是在肝脏合成的,当发生慢性肝病时,胆汁的合成和排出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脂类吸收不良。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就和钙等阳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
此外,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都溶于脂肪,它们随脂肪一起从肠道吸收。当脂肪吸收遇到阻碍时,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减少。这些维生素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并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而促进骨的形成;维生素K可增加骨细胞内骨钙素的含量,从而促进骨的形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出现吸收障碍时,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
原因之三:患者不重视,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肝硬化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最多也就是会出现容易疲劳或者轻微消化不良,所以很多患者都不会太在意营养的吸收,特别是钙的吸收问题,这样就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加重。
由此可见,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存在的。除了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特别注意,要少吃含油脂多的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而慢性肝病患者大多食欲不振,要想通过饮食额外补充营养比较困难。
二、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三个坚持
既然肝硬化的人会出现骨质疏松症,那么这种特别的骨质疏松症是不是要有特别的护理方法呢?其实这种骨质疏松症并不需要特别的照顾方法,用好老办法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主要还是贵在坚持。
坚持每天补钙 由于肝硬化的人肠胃功能也较正常人差,所以饮食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担心:我都有肝硬化了,是不是很多东西不能吃呢?实际上,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基本上适合普通人的补钙食物也是适合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人的。每天均衡补充奶制品、大豆以及蔬菜和水果这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喝咖啡、浓茶和酒,这些也是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具体而言,肝炎患者宜多进食的补钙食品有:
1.牛奶及各种奶制品。此类食品含钙量较高、吸收率高。每日喝些奶或吃些奶制品,可以保证肝炎患者钙质的摄入量。
2.骨头汤、虾皮、鸡蛋黄。这些食品中钙的含量都很高。
3.各种豆类及大豆制品、芝麻酱、海带、紫菜、油菜、芹菜、青菜、白萝卜是含钙量丰富的植物性食品。
4.蔬菜。蔬菜中含大量草酸,不仅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钙盐,还可以降低钙的吸收和利用。
每天坚持锻炼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例如走路、慢跑等有氧运动。体育锻炼既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也可以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当然,患肝硬化的人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所以锻炼可以适当选择强度低一点儿的运动项目。例如慢走、跑步等有氧运动。
每天晒晒太阳 我们知道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的吸收,最廉价的补钙方式就是晒太阳。但是很多人都选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殊不知室内晒太阳只得到了阳光的温度,却拒绝了阳光的“营养”――普通玻璃窗户会阻挡紫外线,玻璃吸收了紫外线之后,人体只能接收到日光中的红外线,所以只会感觉到温度,不会起到补钙的作用。因此,最佳的方式还是每天走出去,接受阳光的洗礼。每天晒半小时左右的太阳,对于骨质疏松会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当然,不要暴晒或者长时间晒太阳,以免晒伤。
三、补钙重“适当”,盲目补钙反而会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肝病患者需要补钙,但也不能把钙当成“万灵丹”盲目去补。因为,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太高,可能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河南省林州市一项营养干预试验中的受试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对281名肝硬化患者和562名对照人群的血清钙浓度、肝炎病毒抗体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
研究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组的血钙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这种关联正相关。也就是说,血钙浓度越高,患肝硬化的风险越大。具体来说,血钙浓度高的人,患肝硬化的危险可能升高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血钙浓度与肝硬化的具体关联机制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有关。但新研究提醒我们,补充营养也是“过犹不及”,不要盲目补钙,以免好心办坏事。那么如何才为“适当”呢?在此,我们以肝硬化患者怎么喝牛奶为例进行说明。
肝硬化患者可以喝牛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高。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有利于钙的吸收。
肝硬化患者需要选择性地喝经过发酵的酸牛奶以及其他一些经过发酵的乳制品、代乳品。这是因为,乳制品和代乳品中的乳糖已经被酵母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更适宜肝硬化患者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喝牛奶要避开如下几个误区:
1.避免牛奶过浓。据测定,牛奶中的钠含量是人体的两倍,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易使肝硬化患者体内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
2.避免糖分过多。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能纠正牛奶含糖量低的缺陷,但不能加得过多。糖分过高会降低肝硬化患者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即够。另外,勿加红塘,因红糖中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会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
篇7
一、积极治疗,不讳忌就医。临床上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调理还是颇有疗效的,医生会根据病情和症状通盘考虑分析,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必要的治疗。因此,处于更年期的女性不能自以为是、随意用药,尤其是雌性激素的应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另外对于更年期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有三大类: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和骨矿化促进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活性维生素D等,值得一提的是福善美,它是一种激素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的药物,服用后能改善骨质密度并能减少骨折,是治疗或防治骨质疏松功效兼备的药物。但上述药物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可以用些中药,如仙灵骨葆胶囊、六味地黄丸等,它们副作用小、成本低,一般可以长期服用。另外,在骨痛明显时还可以做些物理治疗来缓解疼痛。
二、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参加健身活动。稳定、乐观的情绪是安全度过更年期的重要条件。对于情绪不稳,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应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情,同时家庭要给予关爱和理解。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练习书法、绘画、编织等,这不仅能够转移对病症的注意力,而且以“静”的习惯克服“躁”的不良情绪。而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而且还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吸入氧量增加,使人体供氧充足,进而使病人精神饱满,头脑清楚,记忆力增强。运动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以及防止因雌激素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但要注意活动量及活动强度,无论做什么运动都要注意不要超过自己能力的极限,要循序渐进,慢慢的增加运动量,避免在活动中摔倒,以防骨折。锻炼的具体方法有慢跑、散步、爬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瑜伽等。另外还应该多在户外活动,每天保证晒30分钟的太阳,充分保证维生素D的吸收。
三、合理安排饮食。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应多食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虾、瘦肉、豆制品、花生,多吃含钙较高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小鱼、虾、蟹和蛋类,以增加人体含钙量,防止出现骨质疏松症,多吃含纤维素高的水果和蔬菜,如香蕉、梨、芹菜、韭菜、白菜,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女性到了更年期,由于机体生理功能的明显改变和各种活动量的相对减少,此时很容易出现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人体美观,妨碍身体活动,加重原有病情,而且又是其他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胆石症、脂肪肝等。因此,患者应注意控制每日进食量,一般认为比中年总热量降低10%~15%,少食过甜、高脂肪的饮食,并增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以控制体重,防止肥胖的出现。
篇8
大豆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外,还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大豆异黄酮就是其中一种,它只存在于大豆种子的胚轴及子叶中,含量较其他营养成分也极微量,但生物活性较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对异黄酮的质和量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它的化学结构式与体内雌激素极为相似,在体内发挥生物作用时,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为类雌激素活性。它是目前国际上被多数国家研究推崇的最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雌激素。
科学家们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各方面,对大豆异黄酮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后的骨质疏松和更年期潮热等疾病进行了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对上述激素依赖性疾病有预防作用。
提到激素,许多人都有些谈虎色变,认为激素对人体有害,会使人发胖,变成“满月脸”、“水牛背”的样子,长期使用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十分谨慎。其实,激素是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新陈代谢内环境平衡、器官之间的协调以及生长发育、生殖等起调节作用。每种激素在体内都有特定的“岗位”,执行抑制或改变这一细胞的功能。因此,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均衡协调的重要因素,一旦失衡,身体便会出现病变。
在所有激素中,对女性影响最大的是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黄体素,它是孕育生命及维持女性生理特征及健康不可缺少的“青春素”,如果缺乏,就如同植物缺水一样,渐渐枯萎,像人缺乏食物产生饥饿,以至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全身脏器逐渐衰竭一样。
美国抗衰老医学研究院院长良诺?克兹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体是由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组合而成的,不同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不同的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只有拥有了代谢旺盛的细胞,生命才能健康。在细胞外层的细胞膜上有众多的信息分子,这些信息分子,有些是引发疾病及衰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功能达到顶峰期之后,开始每10年以15%的速度逐年减少。激素的减少影响到其他系统的动作,使身体所有器官的功能也逐渐下降。30岁以后,女性激素的制造者――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此时体内尚可自行调节,若按每10年减少15%的速度逐渐减少,到40~50岁时,雌激素水平已减少到85%~70%,会逐渐影响到这些激素对人体的功能。首都医科大学荆家玉教授认为,女人45岁以后就步入一个新的生理过程,这就是更年期,无论是贫穷与富有,显赫与卑微都无一例外,到了50岁以后进入绝经期。因为女性身体各个部分的细胞都有接纳雌激素的位置,称为雌激素受体。不同组织雌激素受体的多少有差别,雌激素受体失去雌激素的作用后,这些器官的组织及生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相继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
1.血管舒缩失调,大约有50%以上的人有阵发性热潮红、出汗、心慌气短、眼花、耳鸣,易疲劳等。
2.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女性45岁~64岁之间血脂逐渐升高,绝经后2年内上升最快,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得胆固醇易于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阻塞血管,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明显增加,40岁以前患心肌梗塞的极少,而65岁以后为患病高峰。
3.泌尿生殖道的萎缩、黏膜变薄,度降低,阴道干涩性生活疼痛,并且易发生细菌感染。
4.骨质疏松加速,骨代谢成为负平衡,骨密度降低,脆性增加,身高变矮,弯腰驼背,易发生骨折。
5.精神和神经症状也较明显,失眠、焦虑、易激动、抑郁等。
专家指出更年期妇女只要在饮食中营养均衡,补充雌激素,适度运动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就可以留驻风华,享受健康。
现代医学上流行的雌激素替代疗法使用的都是药物性雌激素。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指出,补充外源性的药物雌激素会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赵艳梅教授也认为虽然雌激素替代疗法发展了40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激素替代疗法并不是适用任何人。她认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应用不同的剂量,必须个体化。同时特殊人群,如更年期绝经后的患者有肝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有血栓倾向要慎用外源性药物雌激素。又如,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患有血栓性疾病如脑栓塞、心肌梗塞等更要慎之又慎。
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的命运,科学家用先进技术从大豆中成功提取了大豆异黄酮,它既具备了雌激素的积极作用,又不存在雌激素药物的危害性,具有纯天然、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因此,它能与身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效应。与其他调节女性内分泌的药物相比,大豆异黄酮独特之处是它具有雌激素双向调节作用和作用温和两个特点,使人体内雌激素始终处于最适当的水平,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防治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的佳品
当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后,人生又进入了一个生命的转折点――更年期。在这个时期,数亿中年女性除了饱受心慌、失眠、潮热、出汗、情绪低落、抑郁等不适之苦外,又一个无情的“寂寞杀手”静悄悄的走来,这就是骨质疏松。因为它静悄悄而来,多数人低估了它的严重性,事实上,绝大多数更年期后的女性不会因关心自己骨骼方面是否有骨质疏松而去医院咨询,显然,女性不认为骨质疏松和得癌症或心脏病一样紧急。
一般情况下,妇女从绝经期开始,在5~10年时间内,以每年平均骨丢失1%、3%、5%的速度改变,脊柱骨每年失去率为6%-8%。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男性的6~10倍,绝经后20年以上者可达到53.62%~57.89%。我国妇女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001年统计资料显示,40岁骨折发病率为11.69/10万,45岁时为17.90/10万,而65岁时则为20.86/10万,75岁则上升到36.51/10万。
骨质疏松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因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到激素、生活方式、运动、营养、遗传和环境因素,一旦发生是极难治愈的。未雨绸缪、提早预防才是最好的办法。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雌激素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维持体内雌激素水平,再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和钙质就能起到预防作用。
骨骼是活动的温床,从成熟以后,人的一生中都不断进行更新与改造,这就是骨再建,这种骨再建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简单说是旧骨吸收,新骨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靠两种细胞,一种是成骨细胞,一种是破骨细胞,这两种细胞在体内就像游戏场上的跷跷板一样在起作用。正常时期,两种细胞作用达到平衡。雌激素就是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命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作用达到平衡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成骨细胞中有雌激素的受体存在。当雌激素降低时,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使得骨形成及骨吸收失去了平衡,造成骨的大量丢失,这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专家们呼吁为维护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减少骨折、脊椎弯曲、驼背的发生带来的危害,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和实际。同时告诫人们一定要走出单纯补钙来防治骨质疏松的误区,必须从根本入手。宋丹风教授指出,在临床实践中,补充雌激素可以防止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可以保持腰椎、髋部、前臂等的骨量,可以减少全身各部位骨折发生危险的50%。
虽然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症具有多重防止作用,且疗效确定,但是长期应用外源性雌激素的安全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及已患癌症复发,子宫癌的可能性)和服用中还必须密切的医学观察,对于服者依然感到不安全,也逐渐不被接受。
以大豆异黄酮为首的植物雌激素,它与人体分泌的雌激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完全可以补充体内减少的雌激素,并代替它起到与成骨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减少骨丢失的作用。在欧洲临床上已将它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植物雌激素的被发现,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同时,也减轻了更年期的综合征。大豆异黄酮不是药,但有药物的功能。因为它可以减少很多病痛。然而又像米、面、油、盐一样安全,因为它没有任何副作用,是对外源性激素替代疗法不适应人群的极佳替代品,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健佳品。
有效改善妇女更年期症状
自从人们认识更年期的重要性以来,为唤回自己的青春与健康,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对更年期带来的生理、心理的困扰,战战兢兢期盼与等待如何能够平安度过这个生命旅程中的转折。
如果将更年期前面的人生分两个阶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更年期的人生是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从花季少女到事业有成到初为人母,而人到中年却像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成长子女的离家,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婚姻的危机……有人称流年如风把人吹到了中年,它粗糙了皮肤,发福了身躯,丑陋了外貌,枯竭了心泉,反映了妇女在这个时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着不尽的遗憾和无奈。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研究证明妇女更年期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于卵子功能减退,女性激素减少,不能足量进入血液参与多种生理过程所致,因此是女性丧失青春与健康的罪魁。
医学报告呼吁,更年期妇女不要长期忍受热潮红等症状和不适的折磨,因为更年期往往可长达10~20年之久,容易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为改善更年期的不适,适当补充外源性雌激素是现实又合理的方法,既可以淡化流年留在女性身上的痕迹,又可以防治与绝经相关的近期及远期的疾病,提高妇女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平安渡过更年期,也为老年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但遗憾的是,近4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使人们惊恐的发现外源性激素替代药物,使乳腺癌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1997年《解放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经过四年的研究,集中了51个国家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数据,包括15万妇女的跟踪调查,也证实了这点。
今年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了200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的一项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女性在更年期采用荷尔蒙疗法,会提高罹患乳癌和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对乳癌的顾虑是当前激素替代疗法的主要障碍,人们在规避风险的同时,纷纷寻求天然雌激素疗法,大豆异黄酮的发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替代途径。美国研究发现“西方人乳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发病率偏高,而在美国的亚裔由于常吃豆腐及豆制品,这些癌的发病率偏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因为与大豆中的异黄酮有关,还发现东方人乳癌的发病率也低。另外一项美国的研究指出:让停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有42%更年期症状获得了改善,同时还认定大豆异黄酮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大肠癌、骨质疏松等有正面效果。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崔洪斌教授等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证实了大豆异黄酮具有干扰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并在药物动力学的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能有效地改善更年期妇女的潮热、潮红和阴道炎等症状,对骨质疏松也有预防作用,并没有发现可增加乳癌的危险。所以补充大豆异黄酮是作为安度更年期的良方,优点是它作用温和、安全性高,没有明显副作用,但它的作用较缓慢,因此,不失为可以信赖的辅助方法。
更年期既然是人生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能平安度过呢?我想,重要的是我们对处于更年期要出现的生理性反应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做到未雨绸缪。首先女性不要总是认为自己的青春从此像小鸟一样不回来了,老而无用了,并且常常陷于惨兮兮的自悲自怜的境地,其实我们应该用一种宁静健康的心境去对待它,接受这个比青春更美丽的中年。对自己的健康,对平安度过更年期就有了信心。信心不只是一种向往,更是一种力量。否则,愈想心里就会愈焦急、恐慌、忧虑、急躁。由此混合而成的情绪就会不知不觉间侵入人心中,像慢性毒药,渐渐渗透蚕食人们心里的宁静,使得我们还没有真正到老年就支持不下去了。
另外,家中有处于更年期的妻子、母亲,工作单位的同事们,周围的人们要帮助这些女性平安度过更年期,多给予忍耐、包容、谦让,有时候一封诚挚的信、一句温馨的话、一首古老的赞美诗,会出现各种意料不到的效果,在她们心中引起共鸣,改变她们的气质,使她们拨云见日,驱走痛苦,带来温馨与欢乐,振奋精神勇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不适而平安度过这段日子,迎来人生的第二春天。
呵护女人的魅力与健康
大豆异黄酮之所以与女性健康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植物性类雌激素。它的结构与人体内的雌激素极为相似,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而雌激素在女人的一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什么大豆异黄酮能呵护女人的魅力和健康呢?还要从雌激素说起。
女性雌激素决定着女性青春与美丽,女性到了青春期,卵巢功能开始成熟,才会有规律性的排卵,月经初潮开始,女性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出现如丰满、皮肤滋润、体态轻盈等,逐渐展现女性魅力。即人们所说的“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从此,女人进入一生的黄金时期……决定女性第二性特征的惟一物质就是雌激素。
女性35岁以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皮肤不再滋润,不像从前那么饱满,体态开始臃肿……进入更年期后,卵巢机能进一步衰退,雌激素水平大幅度减少,做为女性和第二性特征之一的皮肤占90%,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也大量减少,皮肤变薄并失去弹性,额头、眼角及口周等处首先出现皱纹并延及全身,水分较年轻时减少20%左右,眼下皮脂腺也逐渐萎缩,分泌物减少,失去了对皮肤的滋润,使得皮肤干燥。皮肤内小血管收缩,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色素细胞代谢衰退,色素沉着,出现色斑或老年斑,甚至发生皮脂溢出造成皮肤角化。
更年期的女性除了更年期综合征如:月经紊乱、低下、潮红出汗、失眠多梦、情绪低落、烦燥多疑等症状的困扰外,各种与雌激素降低有关的疾病发生机会也大大增加,如萎缩性阴道炎、膀胱及尿路感染、骨质疏松、关节炎、早老性痴呆等,同时,由于身体免疫功能减弱,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机会也明显增加。
这一切似乎十分复杂,却又极其简单,因为其根源在于雌激素。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也是雌激素分泌最平衡而旺盛的时光,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外95%以上的女性通过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缓解更年期症状以及保持女性健康与魅力。尽管如此,近年来雌激素替代疗法因它的副作用及危害受到了普遍抵制。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就是目前最安全的外源性雌激素。因此,在女性卵子功能开始萎缩的时候,就开始适时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以通过生殖器官细胞上的信息分子来提高生殖器官活力、延缓卵子萎缩、子宫肌层、阴道内壁、皱褶消失和变薄,通过非生殖器官上的细胞能够巩固尿道张力,减少膀胱萎缩,避免产生尿失禁等等。因为体内补充了雌激素,使得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相互作用,令女性精力饱满、坚强自信、充满愉快的感觉!
篇9
近日。一些读者咨询打完甲流疫苗有点发烧该怎么办,是否需要吃退烧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周新教授指出,打完甲流疫苗后一般都是发低烧,而且基本上一两天内就会退烧,因此不要乱吃药。
周新教授告诉记者,甲流疫苗的副反应发生比例很小,主要与个人体质有关。而打甲流疫苗的副作用,与接种其他任何种类的疫苗其实是一样的,疫苗普遍的副作用就是会有轻微发烧、局部疼痛等反应。
一般来说,打完疫苗后如果出现38℃以下低烧等轻微反应,只需多喝水、多休息,一般一两天内症状就会消失。无需吃药和特别对待。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那有可能是身体其他病症引起,不要乱吃退烧药和抗生素。需及时去医院找医生来判断。
另外,很多人认为打甲流疫苗相当于得一次“甲流”,因此担心打完甲流疫苗后发烧是“得了甲流”。担心发烧期问会不会有传染性。专家指出,甲流疫苗只是病毒的碎片,而且已经被灭活,接种过程不会让人体感染上病毒,只是让人体免疫系统对甲流病毒产生抗体。即使出现发热等副反应,那也没有传染性。
(新华网)
骨质硫耘可用核素治疗
75岁的罗女士,50岁绝经,55岁腰背部出现无明确定位的疼痛。近三年来疼痛加剧,站立15分钟或后疼痛明显,需躺下休息,平时活动后感到全身疼痛难忍。经检查罗女士为质疏松症,x线显示椎体退行性改变、腰椎楔形骨折。罗女士曾服用过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但效果不明显。
目前,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核医学科核素静脉注射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全身疼痛和不适症状改善,站立和端坐时间均可超过60分钟,可单独行走于距家三公里的市场买菜。
据该院核医学科主任魏龙晓介绍,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别是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每年因骨质疏松骨折的占10%左右。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一般是补钙和服用止痛药物,而采用静脉滴注核素治疗则是一种全新的办法,,该方法比药物见效快,效果好,除了具有一般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的作用外,还能清除人体自由基,调节内分泌、自身免疫功能,从病因上解决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健康报网)
男性频繁泡温泉会影响质量
冬天里泡温泉很惬意,不过专家提醒男性朋友,如果有生育需求,则每月泡温泉的次数最多一两次,否则可能影响质量。
北医三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姜辉指出,很多人喜欢在冬季蒸桑拿、泡温泉,但对准备生育下一代的男性来说却要谨慎,因为蒸桑拿和泡温泉都可能使男性承受过高的温度,而高温会影响的神经和血管健康,进而影响男性质量。因此有生育需求的男性每个月泡温泉的次数最好控制在一两次。而且不要选择温度过高的温泉,泡温泉时最好每十多分钟从温泉里出来休息一会儿。
(人民网)
多吃高脂良物可控制癫痫发作
高脂肪饮食因为是健康“杀手”而备受诟病,但在特定情况下,进食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却可以治病。记者近日从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该院推广“生酮饮食疗法”治疗难治性癫痫,即多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副主任医师邓宇虹介绍,癫痫患者中约有30%属于难治性癫痫。病人如果按疗程规范服用两种药物仍无法控制癫痫,尝试其他新药能有效控制发作的机会也仅有15%~20%。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推荐患者考虑非药物治疗的方式――生酮饮食疗法,即患者通过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使饮食中脂肪与蛋白质加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达到4:1,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生酮饮食为什么能对付难治性癫痫呢?邓宇虹解释,在正常的代谢中,碳水化合物是大脑首选的能量来源。采用生酮饮食后,体内脂肪含量很高,而碳水化合物很少,大脑就将因脂肪燃烧产生的酮体作为它的主要能量来源。酮体具有镇静的作用,不过,正如对癫痫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多一样,酮体是通过何种机制达到控制癫痫的目的至今仍不清楚。
篇10
老人几乎人人要补钙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期是人体对钙需求量较高的时期,它不仅关系到骨骼健康,还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肌肉系统等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老年人都需要补。40岁以后的女性,以及出现腰酸背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的老人更要考虑是否有补钙的需要。
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如有轻微外伤就容易骨折的老人;绝经5年后,特别是母亲和姐妹有骨折史的老年女性;;长期过量高强度运动或运动量严重不足的老人;甲亢患者等,孟迅吾教授建议,都要到医院进行骨密度等检查,并根据医嘱合理治疗。
选钙剂要看三大指标
孟教授告诉记者,老年人补钙可以从食补和补充钙剂两方面入手。
饮食方面,中国人一贯的膳食结构都是以含钙量低、植酸多的谷类食物为主,且食物中草酸偏多(比如菠菜和笋),再加上不少老年人有过量饮茶的习惯,很容易导致鞣酸、咖啡因摄入过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老年人首先要改变饮食结构,多吃富钙食品,包括牛奶等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豆类及海产品等。特别是乳制品,含钙丰富,且易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
适当补充钙制剂也是补钙的重要方法。选择钙制剂需要综合考虑含钙量、吸收率和成分。目前市场上有碳酸钙、氯化钙、柠檬酸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等多种剂型,其含钙量各不相同,分别为40%、27%、21%、13%和9%。其中,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可溶性较好,相对更利于吸收;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和磷酸钙均对减少骨量流失有切实效果。
钙剂组成方面,要含有适量维生素D是一条重要原则。由于老年人身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只有年轻人的1/3,因此在补钙时补充维生素D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注意钙剂中重金属(铅、汞等)的含量要低。
服用方式和时间有讲究
相比较含钙量和成分,吸收率的影响因素较多。首先是服用方式。每天补充较大剂量的钙(比如1000毫克)时,分次服用比一次性服用,吸收效果更好。其次是服用时间。当体内胃酸含量较多时(如饭后),吸收率就会高些。但由于补钙过多,可能会影响到人体对铁和锌的吸收,因此,一般建议胃酸分泌量较低的人饭后即服;而胃酸正常的人,可在饭间先吃两块小饼干再服。睡前也是补钙的合适时机。由于人体内血钙含量需要维持正常水平,白天肠道可以将从饮食中吸收到的钙转移到血液,而晚上12点以后,血钙含量逐渐降低,人体就会自动释放骨钙到血液以维持血钙水平,导致骨钙流失量较多。因此这时补钙,吸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