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的基本理论

篇1

循证护理近年来已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获的临床资料,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考虑患者的愿望和价值,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实践步骤为:确定问题;检查有关文献资料;评价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序及临床价值;根据资料、护理人员、患者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自评和评议。中医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中医一贯重视护理,古训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中医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循证观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造特色整体护理。

2循证护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联系

2.1以实证为依据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应用实证,以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整体人体感官的“望、闻、问、切”获取患者宏观物理表象及自我感受,将这些信息“四诊合参”,经过归纳、辨析,形成对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功能状态的认识,作为论治施护的目标和证据。两者都重视临床证据和文献依据,但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而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无量化,缺乏统一标准。

篇2

[关键词] 人身保护令;家庭暴力;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是“201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课题”之《――以中国司法实践为视角》(项目编号:13GWCXXM-31)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D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76-2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多发于夫妻之间,少数发生于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妇女、儿童和老人作为家庭成员中的弱者,往往成为家庭暴力的施暴对象。2001年4月28日,修改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是家庭暴力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法律的明令禁止而得到彻底解决。

家庭暴力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联合国调查数据表明,全世界平均每18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受到虐待,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9年 11月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即“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在我国,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竟然高达30%,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其中,受害人90%都是女性。

二、人身保护令的法理基础

(一)“有权利即有救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人格尊严权、生命权和健康权,家庭暴力这种行为侵害了以上三种基本人权。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救济措施尚不完善,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间接性。人身保护令制度的构建不仅可以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为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实现“有权利即有救济”的立法理念。

(二)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我国现行法律对于防止家庭暴力的救济措施,不仅有《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做出了相关规定,还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这些法律都分别提到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救助措施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婚姻法》中虽然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对家庭暴力予以劝阻、调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由于我国几千年来“清官难断家务事”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些单位并不能深入彻底地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再者由于居委会、村委会以及所在单位都不是执法机关,进行双方调解是处理家庭暴力时的主要手段。大多时候只对施暴者进行语言上的劝阻,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抚,这种处理方式完全达不到对施暴者惩戒的目的,家庭暴力还会继续滋生猖獗。《婚姻法》中所提到的公安机关的介入只能是针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但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的特点,公安机关也并不能根除家庭暴力的发生。

2.《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除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外,还要求“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并明确了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的机构和组织,规定“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了向公安机关请求对施暴者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两种救济方式。

《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一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在条文中笼统规定了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有义务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救助,但是并没有把权力和义务进行详细分工,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救助内容,难以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200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下称),赋予了法院在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婚姻案件时,可以发出对被害人的人身保护裁定。

人身保护令在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形成一个法律关系,保护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同时,也在施暴者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以国家的强制力来禁止施暴者对家庭成员再次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如果施暴者违反了人身保护令,他不仅侵害了受害人的利益,同时触犯了国家的公权力,就必须要承担起对受害人和国家的双重责任。所以人身保护令的实质就是国家把公权力触角延伸到家庭内部的冲突,突破家庭这一公权力难以介入的“真空地带”,使公民之间的纠纷转化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纠纷,以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

三、保护令的伦理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幸福、和谐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家庭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并为人的社会化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和睦安宁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庭暴力是困扰着家庭生活挥之不去的阴影。家庭暴力不仅侵害了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也在精神上造成了严重阴影。多数受害者都是在被施暴时惨遭残害,给家庭造成了恶劣影响。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受害者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长期处于压抑的生活环境之中,忍气吞声,心态扭曲,致使家庭暴力循环发展,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后果,极大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有效制止家庭暴力这一恶劣现在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法律己对家庭暴力作出了规定,但随着社会发展,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权益保护的要求,同时也在立法中遇到了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不仅影响着防治家庭暴力相关法的质量,同时也是家庭暴力受害者能否得到切实保护的关键所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正在实施或持续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欠缺及时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只能对已经发生的家暴行为进行有效制裁,这对于遏制家庭暴力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有效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必须要重视事前的预防机制,而不能只在事后的进行惩罚;如何防治家庭暴力的发生,应重视以民事救济的方式来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而不是机械的刑事惩罚手段;如何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不仅应重视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措施,也要考虑到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达到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和维护家庭长期稳定的统一。人民法院发出的人身保护令一方面隔离了施暴者和受害者,使施暴者远离受害者,避免受害人免于再次遭受暴力侵害,另一方面,无论施暴者是否实施了暴力行为,只要其违反了人身保护令的相关内容,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对施暴者的行为进行了有效遏制。人身保护令制度作为事前救济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人身保护令对防治家庭暴力现象,增进家庭成员关系的平等,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一个倡导法治文明的社会环境下,任何形式的暴力存在都是对法律的挑衅。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部成员发生的暴力行为与我们倡导的法治文明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消除家庭暴力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四、保护令的实践基础

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针对家庭暴力隐秘性强取证困难的问题,《审理指南》规定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采用责任转移的举证形式。即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受侵害的事实和伤害后果,并指认是被告所为的,举证责任转移至被告。被告虽否认侵害由其所为但无反证的,可以推定被告为加害人,认定家庭暴力的存在。《审理指南》还规定,受害人请求法院给予人身保护,人身保护令紧急裁定有效期为15天,长期保护裁定有效期为3至6个月,确有必要并经分管副院长批准的,可以延长至12个月。人民法院对申请人履行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情况具有监督的义务。

从我国引入人身保护令起,人身保护令遏制了家庭暴力的发生,对施暴人的震慑效果明显。具体情形如下:

1.履行率。签发的人身保护令在各种民事裁定中居于首位。作为对家暴受害者的重要保护手段,“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自2008年被引入中国后,尽管当前实践规模有限,但对施暴人的震慑效果明显。2013年1月29日,在“倡导反对家庭暴力专项立法暨推动司法执法干预研讨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各地的法院已发出了约两百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其中仅有四例被违反,保护令被证明防治家暴切实有效。

2.推行情况。由于人身保护令制度在解决家庭暴力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各地法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将试点中的有效做法进行了推广,使试点法院的范围不断扩大。如2011年,安徽省高院将“人身保护令”试点法院从11个增加到 41个。而湖南省高院则在全省范围内对该制度进行了推广。

3.实施效果。人身保护令对于防治家庭暴力,促进家庭关系安宁、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事前预防机制,人身保护令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起到了警示作用,对受害者起到保护作用。人身保护令发出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的关系都趋向和谐,维护了婚姻关系,少数最终选择了离婚。可见,人身保护令的作用是使夫妻关系趋向和谐,家庭走向稳定。

篇3

【关键词】 护理理论;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属眼科急症,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发作时表现为剧烈头痛、眼胀、畏光流泪、视力减退常降至指数或手动,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其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都会使眼压增高,病理损害呈现不可逆性。现将运用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来指导青光眼患者的护理实践汇报如下。

1 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1.1 饮食护理

1.1.1 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会使血液稀释,渗透压降低,导致房水增加,引起眼压明显升高。因此,患者应适当控制液体摄入量,一次饮水量不超过500 ml。可少量多次饮水,炒菜不要过咸,平时可进食一些有利水作用的食物,如赤豆、金针菜、西瓜、冬瓜、丝瓜等,以增加房水循环,对防止眼压升高有一定效果。

1.1.2 忌烟、酒、浓茶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导致视神经缺血;大量饮酒及进食刺激性食物可造成眼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加重,甚至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常喝浓茶则往往引起过度兴奋,影响睡眠,从而导致眼压升高。

1.1.3 青光眼患者常有便秘症状,肠内的某些细菌毒素能溶解血管内皮及细胞间质,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使房水分泌增加致眼压增高。同时,排便用力也会使腹压增加而使眼压升高。所以平时可以多吃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中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保持肠道通畅,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E能够促进代谢。

1.2 睡眠的护理 青光眼患者症状明显,病程长,反复发作,负性心理因素较重,往往引起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躯体的不适,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失眠也是青光眼发作的诱因之一。因此,青光眼患者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可以采用下述方法:睡前用热水泡脚或服热牛奶,以增加舒适感;睡前不谈论有刺激性的话题以免引起精神兴奋;枕头不宜过高,衣着要宽松舒适,必要时指导患者使用一些放松技巧;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避免打扰患者休息。为患者提供一个温湿度、光线适宜的入眠环境。

2 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2.1 提供全面的生活照顾,防止意外损伤以满足患者身体安全的需要。青光眼患者常伴有视力下降,很容易造成意外磕碰伤,因此在生活上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照料,病房内物品应定位放置,有利于患者取用,指导患者走路时扶墙,避免意外磕碰伤的发生。做好入院宣教, 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

2.2 加强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心理安全的需要。 青光眼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易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这些负性心理因素又可能诱发眼压升高。故应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所以,积极主动的护理,稳妥、谨慎的操作,生活上有计划的安排,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焦虑、忧郁情绪。使青光眼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满意地接受和配合一切治疗及护理。

3 满足患者社交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

青光眼患者心理压力大,情感较为脆弱,需要更多的爱与关心。家庭作为患者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心理及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亲属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继而会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所以,应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交流信息,进行必要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有一种被爱的满足感。同时允许患者亲友在规定时间内前来探望,给予情感支持;医务人员应主动接近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有技巧的谈话,关心体贴患者,让其感受到温暖和被关爱,对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满足患者自尊与被尊重的需要

青光眼患者常常因为视力下降觉得自己的存在只会为他人增加负担,看不到自身的价值,自尊感下降。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改变患者的认知结构,消除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维护其良好的个人形象,在不影响病情和治疗的情况下,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保护患者隐私,帮助其树立自尊。同时让家属参与治疗护理过程,使患者情绪稳定,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医务人员应要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5 满足患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光眼患者的视力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对此,应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让其在心理上能够接受事实,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经常进行安慰和鼓励,对患者曾对家庭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可尝试让患者多听广播,可以读报给患者听,担心视力不便而影响工作的患者,可以及时与其单位领导、同事沟通,通过其领导、同事的言行来缓解其精神压力,并为其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患者完成自我实现。

在对青光眼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的恰当运用,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了整体的全面照护,提高了整体护理的效果,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两段式阶梯教学法;手术室;护理教学

手术室护理专业性较强,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而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发展需求,我们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即护生入科后首先由专职带教老师进行集中示教,然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86名护生作为观察对象,男4名,女82名;年龄18~25岁,平均(18.6±2.5)岁;文化程度:中专30名(34.9%),大专46名(53.5%),本科及以上10名(11.6%)。按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名,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大体一致。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实习护生入科后由科主任指定一名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生采取“跟人”式见习方式,并由带教老师根据近期科室所收治的患者情况结合实纲进行随机的带教教学实习。1.2.2观察组根据实习护生在手术室的实习目标,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实习。首先制定教学实习方案,在科主任带领下,选择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有较强讲解能力、大专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作为带教组长;选取责任心强、临床业务素质高、沟通和示范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由科主任、带教组长、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实施小组,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护生实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第一阶段:护生入科后由带教组长负责为期3天的集中示教,重点是帮助护生全面了解手术室环境、各类工作制度、流程、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等。第二阶段: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实习,采取跟人跟班法,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提示和指导护生在手术过程配合有关工作,然后由护生进行逐一操作。在此过程中,随时关注手术进展情况,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带教过程老师及时评估护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随时给予补充及强化专业知识,并耐心解答护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1.3评价方法护理实习结束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①基本理论考核,采用我院编制的三基基础理论标准试题库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②护理操作,采用我院制订的《手术室护理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综合能力4个方面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经过严格培训并熟知本研究的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被调查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者现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后,观察组实习护生的基本理论、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表2)观察组护生在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与临床护理相比有十分显著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特点,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护生的毕业实习是其由护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部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不能融会贯通等问题,这一状况可能与现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和护生的学习方法有关[1]。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教学模式,使护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手术室的相关专科理论与护理技能,是手术室护理教学管理者应着重关注的问题[2]。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联系临床实践,极大限度上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总体效果[3-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基本理论、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优点:①护生在进入手术室后由带教组长向其介绍科室环境、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等,加强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的了解,缓解其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两段式阶梯教学使护生实习计划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护生在获得临床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实践指导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既检验、巩固和强化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③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工作,护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多,使护生能较快进入实习状态,带教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凤苓.河北省6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统考成绩评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96.

[2]赵香凤.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61.

[3]李元,马文煜,李别虎,等.医学微生物学二段式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86.

篇5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篇6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改革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整合后的课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适应“必需、够用”的职教理念及现代“整体护理”的观点,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正常人体结构》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形态、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准确描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能力;辨认人体各器官结构、位置的能力和联系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护理临床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1]。

为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对《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

《正常人体结构》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通过学情分析,我院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1.统招理科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条件;2.统招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正常人体功能》的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学过人体解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为引领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任务体验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实际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深入浅出,缩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差距。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基本理论+操作实验+详细理论”的教学模式[2],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兴趣,再讲述基础理论,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最后进行详细理论的讲解,归纳出要点。这样才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护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法。《正常人结构》是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法。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述,学生初步了解了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运用传统理论讲授方法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探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和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3]。

4.病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临床病例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

1.形态教研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收集近些年的校内外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考题,整理出和教材配套的齐全的试题锦集,供学生课余时间练习。

2.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将其进行搜集、修改和整理,刻录出配合自己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视频光盘。

3.制作同一专业统一的教学课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因使用的教学课件差异很大,教学重难点也有所偏差,因此探讨制作出一套统一的教学课件是必要的。

4.形态学科的相关教师可以向学院申请科研课题,编写人体结构的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等,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为了真正考核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仅凭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1.构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面进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日常检查,例如教师的到勤情况、随机听课、教案检查等。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听课检查、说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社会评教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对青年教师还应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院可为理论课教师进行至少一轮的实验课教学培训,并参加各种外出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2.构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1)理论知识考核。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功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些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技能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考评。实验课考试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考试范围及要求,同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平台,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试剂、器材等,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当场评分。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4]。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研究内容和课程性质,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观点。首先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最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贾明昭.高职《正常人体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篇7

【关键词】

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

作者单位:513400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延伸和扩展,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但基础护理技术始终是护理工作永恒不变的基本内容。基础护理技术,又称一般护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是各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和确保护理安全的保证;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1]。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招聘护士已成为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目前,二级综合医院新招聘的护士大多数为中专毕业生及基层医院工作经验的人员,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导致新招聘护士队伍中存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参差不齐,且操作不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2]。此外传统培训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为此,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招聘护士技术培训及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本院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存在问题从2008年5月起改革培训教育模式和管理办法,以期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完善培训管理体系,提高新招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1 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新招聘护士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

我院为一家二等甲级综合医院,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110人,新招聘的110名护士中,护理专业中专学历85人,占77.2%,大专学历23人,占20.9%,本科学历1人,占0.9%,助产专业大专学历1人,占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占29%,无护士执业证78人,占7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中有1人为护师职称,其余为护士职称,有工作背景的全部为二级医院以下的护士。这些新招聘的护士多来自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整体素质差异性大。

1.2 医疗体制与人事体制改革对新招聘护士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我院现有临床一线护士270余人,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40%,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2008年至2010年新招聘护士5人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其余护士105名护士现均为编外护士。由于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新护士不能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心理上感觉找不到发展希望,缺乏职业安全感,造成工作思想不稳定,主动学习进取激情不够,工作热情不高。

1.3 新招聘护士社会和工作经验缺乏

新招聘110名护士平均年龄20岁,最少17岁,最大32岁。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但对护理专业所需的宗旨、价值观、信念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工作经历,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工作慎独精神、判断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教育训练和培养[1]。

1.4 培训过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

由于新招聘护士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医院,教育和工作差异差异大,导致操作技术标准不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以往培训欠系统规范性,医院无专职护士培训小组,无规范的分层次分阶段培训计划,无系统的组织实施,无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和配套政策,以致新招聘护士培训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无规划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需要。

1.5 传统教育训练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以往对新招聘的护士采用跟班师徒法带教,无固定专人负责,无专业技术老师指导;带教质量缺乏评价监督机制,新招聘护士和带教老师双方互动不够,导致新招聘护士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提高不快;传统基础护理技术训练考核方式限于示教室,流程是每月由一名护士在模型人示范标准操作-示教室操作训练-示教室考试;日常工作中,新招聘护士被动接受跟班老师知识传授灌输,习惯呆板模仿和机械操作,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当今模仿型和机械型的护士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2 管理对策

2.1 规范培训管理方法

2.1.1 确定培训对象

确定培训对象:新招聘护士,包括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外院工作经历的聘用注册护士。第一年进入医院全部按照新入护士参加基础护理技术培训,经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考核达标后,次年根据上一年的考核结果,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相应阶段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2.1.2 制定基础护理技术培训计划及目标,建立标准培训规程和考核标准

我院以《基础护理学》和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为蓝本,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我院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护理技术操作手册》和《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按照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程和考核标准。组建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明确职能,负责新入护士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指导临床实践、规范操作行为。

2.1.3 基础护理技术考核要求

理论方面,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以助理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的要求与能力培训为依据,制定新招聘护士基本工作能力、应急能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技能、常见基础护理技术规范的培训和考核内容,护士培训小组根据以上内容,每月负责组织所有新招聘护士进行理论考核。对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新招聘护士,在每月组织理论考核的同时,适当选择执业资格考试大岗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加入。

操作技术方面,所有新招聘护士在科室经过考核后,再到医院护士培训小组处考核。要求一年内完成操作光碟中的17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个月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操作考试计划及进度,可自行选考操作考核的项目,一个月可以选考多个操作,一年时间中可以将操作项目提前考核完成,但不得延期完成,因个人原因无故延期完成者与今后的技术职称聘任及绩效考核挂钩。如因妊娠、婚期、各种原因的休假等影响培训如期完成者,则需补足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直到完成为止。

2.1.4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基本理论考核成绩80分为达标,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85分为达标,90分为优秀;急救技术操作90分为达标,95分为优秀。每次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优秀的护士,科室都给予绩效奖金的奖励。每月本人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优、续聘等挂钩,并将结果填写入《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而且每月考核达标率与科室培训绩效考核及带教老师、护士长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带教的责任感。如果一年内操作或理论考核成绩年度累计5次以上不达标的延期降级聘用,培训时间延长1年,一年内考核成绩年度累计3次以上不达标的培训时间延长半年,以达鞭策作用。

本院所有护士实行同工同酬,通过政策保障使聘用护士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保障聘用护士的合法权益,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工作。普通全日制高校毕业的护理大专、本科新招聘护士考取执业证书后,培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的人员医院予以转为正式编制护士。通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聘用护士技术实施绩效考评管理,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人员的流动中求稳定,在动态的竞争中选优秀,使聘用护士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也可促进与正式在编护士的相互竞争力,搭建年轻护士的成长平台[2]。

2.1.5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每月设定可量化的具体基础护理技术完成项目,实行基础护理责任大包干,完成的基础护理质量及数量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中的工作量挂钩。其中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口腔护理、会阴冲洗等基础护理项目,要求到病房实实在在落实到患者身上。基础护理质控组成员每月到各个科室检查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质量及核定完成数量情况。

2.2 改革培训教育模式,系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训练

2.2.1 选择培训基地,健全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选拔教育训练基地,培养护理操作技术训练师资队伍,在全院范围选定内、外6个科室为新招聘护士培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在科室选拔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老师为护理导师,对新入护士尤其是新入一年内的护士采取一对一“临床培训导师制”,要求一对一进行固定指导。带教老师每年聘任,年底对带教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护理部组建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小组组长由一名副主任护师担任,发挥高职称护理人才优势,为新招聘护士的培养搭建成长的平台。医院科教科设一名副主任护师负责护理的教学与培训,科室设护理科研员一名,健全了医院-护理部-科内的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2.2.2 护理部以重教强护、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加大护理专业培训的资金投入,2008年起逐步更新和购置大量的护理技能训练器材,构建了能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场地,并设专人管理,为全院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2.3 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教育训练模式

2.2.3.1 改变传统每个月专人组织示教室现场操作示范的方法,改为视听教育训练方式。根据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2008年3月起逐步全面梳理和修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组织护理技术能手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录制成多媒体教学光盘,发给培训对象,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使全院新护士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流程、标准统一。新标准将护理程序思维方式贯穿于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理评估和临床判断能力的训练,将评估、理论知识及安全意识融入评分标准,通过配套调整,引导护理操作理念的更新,使护理操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人性化。

通过采取自行录制多媒体教学光盘进行培训的方法,解决了培训空间小、培训任务重、教师讲解受限、影响培训效果等实际问题,使护士们一目了然了解每一个操作的规范步骤,护士们可以灵活利用休息及空闲时间随时观看及练习,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渐进性训练。视听教育训练方法实用方便,缩短了培训半径。每个科室安排一位高级责任护士总负责技术指导和考核,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有8名成员,每月定期到各个科室进行实地答疑与指导[3]。

2.2.3.2 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PBL(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式与启发式教育方法相结合,护理组长对分组内的新护士,每天利用10~15 min的时间,通过交接班、查房及实际操作时将常用基础护理理论、技术规范等与临床工作中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讨论内容,每次选定某一问题为学习目标,问题尽量与临床护理现存所要解决的情况相接近,通过解决真实性问题,引导护士理解问题后面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4]。医院在全院各科室工作站上设立有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科室科研员指导护士利用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搜集学习资料;每周组织新入护士对提出的即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组织小讲课;在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委员会组织全院每月4次的护理学术活动中,适当安排新招聘的大专学历护士进行讲课;对积极参与讨论及进行讲课的护士,科室每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新护士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基本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的良好结合,避免了培训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2.2.3.3 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采用SP(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模式,指导新招聘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把教育训练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传统基础护理培训中机械、呆板的操作训练,通过SP为新护士设置情境,采取真人真做的方式,让新护士在病房进行实地操作考试,让患者来充当评估者的角色,通过患者的客观感受来点评操作技术的不足;或者由指导老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对操作者进行虚拟情景训练,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护士们的学习兴趣,加深护士对系统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5],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年轻护士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开展,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广大护理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护理技术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技能及基本知识势在必行。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管理对策,稳定聘用护士队伍;提高新护士综合素质,提高评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吴欣娟,马丽莉.新护士系统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及效果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5,2(2):54.

[2] 施伟群.聘用护士的培训考核方法探讨.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81.

[3] 郜红梅,肖岷,孙亚萍,王晓红,周杰.多媒体延伸法培训模式在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与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42-143.

篇8

1.1课程性质和定位

基础护理学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与必修课程,同时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在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护理学导论学等人文学科学完后开设,与前期开设的课程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护理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共性基础。因此确定本课程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娴熟基本技能的合格护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的学习指南,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它决定并为之服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强技能、重人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士为依据制定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为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能力目标为能规范的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素质目标为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2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结合病人的健康要求、岗位需求、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培养目标、护士职业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分析护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5大模块(出院后初步护理、安全护理、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16个项目,50个工作任务,共16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实训学时102。课程内容的五大模块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前面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又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精髓和全部内容,使护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与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对接,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对于一个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的实施主要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师资源及学情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实施方案。

3.1教学资源

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占地13500m2,有仿真演练室,仿真病房,仿真监护室等;实训室全天开放,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相关操作。另外还配置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学校网页进行本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3.2教师资源

教师水平: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目前教研室共有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讲师以上18人,研究生学历以上10人,教学队伍构成合理,老中青三代协力,医教研专兼结合,双师队伍突出,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采取学校-医院合作的方式,推动教师走向临床,激发教学研究,同时通过每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假期培训,鼓励年轻教师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

3.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三年制护理大专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导论等,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高中起点、整体文化基础和理解领会能力较好,自我约束力较强,但沟通能力差,暂未接触过临床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3.4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的实施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重组以后,对于教学资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想、学、看、练、懂”这样一个模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这种模式贯穿到我们每一个工作任务中。以静脉输液为例来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想”。在开始这个工作任务时,可以采取病例导入或引入临床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导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静脉输液,启发学生主动去想,什么是静脉输液,怎么操作,如果出现问题如何处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在已有多媒体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输送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与静脉输液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接下的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在学习静脉输液的流程时,可以先给出一个临床上医嘱,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值班护士接到这样一个医嘱以后,应该如何处理,从而引入护理程序,在讲到具体的操作流程时,将流程简练,总结成精炼的语言,并结合图片展示给学生,更方便学生记忆。“看”,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观看教学视频,结合医院见习,让学生对于静脉输液这个操作更加熟悉。在想学看的基础上进行第四个环节“练”,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对于这个操作有相应的了解,在仿真病房内以医院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医院的真实情景,针对这项操作对学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临床的思维能力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在以上基础上学生才能达到“懂”这个工作任务的目的。学生懂了以后会从今学生进一步去想,去思考,这样就进入下一个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4课程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课堂提问等等,占总成绩的10%;阶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完成情况,分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70%。

4.2教师教学评价

篇9

1.通识教育的思想内涵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尚的生活就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的闲暇中进行纯理性的思维,他为“自由教育”设计了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七艺”的自由课程: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倡导者之一赫钦斯所主张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当然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着眼于整个社会公民素养养成的一种教育理念。而现代将通识教育的内涵扩展和深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审美观领域,现代通识教育在理念、内容和模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2.高职护理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1通识教育是护理学科迅速发展的要求。

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护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学科的性质与内涵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二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越来越明显;三是医学模式逐渐由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模式。护理学科的这些发展特征,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具备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知识、政治历史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护理学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

2.2通识教育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护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护理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着力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本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而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改变、培养自己。护理教育的“职业至上”的观点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我们大都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去寻求人生的答案。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在健全、完整的人格养成方面存在一些缺失。作为一名和谐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在文史哲知识之上的。因为护理专门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和把握未来;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获得、积累生活经验和工作智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而且要加强通识教育。

2.3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已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说明,即使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知识高度分化的今天,仍然需要进行通识教育:第一,护理从业者作为人,必须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不应成为只知赚钱的机器;第二,护理从业者作为公民,必须懂得任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人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必须遵守法律、伦理、道德,而不能成为毫无廉耻、无法无天的魔鬼;第三,护理从业者作为在一生中有可能多次变换职业和岗位的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变通的能力,必须通过提高智能来提高自身的潜能。

3.高职护理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

为了适应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纠正过去护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谐发展的、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必须在不放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积极、主动地将通专结合的思想和模式引入教学,按照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通识教育。

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显性课程如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数和课时数,在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宽度,如在必修课中开设语言文字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教育,体育,劳动,健康教育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科技知识、文学与哲学、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作出相应规定,要求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3.2通过社会实践加强通识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必然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又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必然联系。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才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化、完善通识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感受、领悟社会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获得、历练人生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养成、锻炼人生意志。

篇10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 教学改革 思考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1]孔祥清,轩辕,秋艳.为医学生开设医学教育学课程的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