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成分血制备;精细化;管理

1目的

1.1更好的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而成分制备过程环节多、工序复杂,尤其是手工制备过程人为因素较多,因此,成分血制备过程的环节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错,因此,成分制备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1.2进一步完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

目前,我站的采供血管理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在人、财、物、工序、时间、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浪费现象,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好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2方法

2.1改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并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逐渐将精细化管理形成一种文化,使员工能自觉自愿的遵守各项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人人参与管理,真正使精细化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

2.2精细化管理要贯穿在整个制备过程的始终。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包括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的可变因素的控制。

(1)人的管理:在这五个因素当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人员培训及管理方面要下细功夫。

(2)设备管理方面:重点加强成分制备用关键设备的管理,使所有设备时常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确保了成分血制备质量安全。

(3)原辅材料管理:科室设一名物料管理员,对科室物料进行全面管理,全站实行定额核算制度,由审计科负责落实,结余有奖超用处罚,这样就培养了大家的 节约意识;在确保血液质量的前提下使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4)操作规程的管理:严格按照“一法、两规”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编写了“成分科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内容要细化如:细化岗位分工,针对本科室工作实际,将所有成分血品种的制备过程画出流程图,按照流程图划分工作岗位,确保工作岗位对所有流程全覆盖,共划分出14个工作岗位,再分别制定出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修改完善,真正做到成分制备过程的所有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环境控制:必须保证适宜的工作温湿度和符合标准要求的工作环境等等。

2.3差错管理更要体现“精细化”:我站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考核体系,由质量考核小组每月一次定期对科室进行考核,和平时的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科室内也有严格的自查制度。

2.4实行并坚持质量周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质量周会,使各项制度、措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3结果

优化了成分制备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财物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差错发生率降到了最低,确保了血液质量安全。

4结论

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意识、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要使员工在血站文化熏陶下,能下意识地自觉地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这才是血站精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血站基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0]448号;

[2]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

篇2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篇3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7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70%~80%)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快速城市化必将是我国下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心城区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管理现状与公民期望相差较大,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问题。如何突破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以提高城市管理绩效,也成为我国城市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主线之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技术前提。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市管理目标。

一、机遇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宁波实践

“互联网+”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概括与提炼,“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无结构、半结构的巨量数据能得到快速的处理与跨界融合。而创新2.0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平台,以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创新2.0将传统城市重塑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1]随着网络互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城市管理的环境将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网上的虚拟空间和开放的创新空间,而“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管理工具的升级,给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机遇。浙江宁波市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70%,城市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功能开发新阶段,因应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宁波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实践分析,呈现了其导入的“互联网+”的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实践经验。

(一)互联网+公共政务:政务云的实践

2010年以来,宁波市一直将建设电子政务作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浪潮,宁波市积极推进宁波电子政务云计算支撑平台、宁波数据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和宁波通用应用软件平台等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对高速增长的数据量进行实时高效的分析与解读,对缓解“城市疾病”、规避城市运作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波市政务云的运营与实施是城市管理由碎片化、分散化、封闭化的管治向开放透明、协作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有效地促成了相关政务数据的统一归集,实现了政府对复杂政务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城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实证数据支持。

(二)互联网+公共设施:物联网的实践

2014年,宁波启动了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物联网基础平台将由城市政府统一建设,启动了智慧电梯监控、城市消防栓监管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物联网项目。发挥物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上具有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借由传感节点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的系统化、生态化的城市管理神经网络,具有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宁波市通过物联网建设、布局与应用,使得城市政府能实时便捷地感知地域广、环境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对于推进智慧感知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云医院的实践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重塑医疗服务与管理的流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医疗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15年3月,宁波市卫生局与东软熙康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家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城市云医院平台(即“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运营,开创了“互联网+医疗”、“云+端”、O2O的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料资源和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无缝衔接,探索在线诊断、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的应用,突破定价、医保等的地域政策限制,优化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简化了患者的就医程序,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效地解决了医疗信息不透明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互联网+教育服务:智慧教育的实践

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重构。2011年以来,宁波市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继推出与建设了“空中课堂”项目、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与智慧教育平台,同时,通过采购、自建和整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终端化。宁波市通过智慧教育的实践,让教育资源实现了重新的配置与整合,让跨越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而形成的传统教育鸿沟成为可能,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跨时空、跨学科的开放创新的教育模式。

(五)互联网+交通服务:智慧交通的实践

2013年以来,宁波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宁波智慧交通云平台、宁波智慧交通交警业务支撑平台、宁波交通业务支撑平台、宁波公共服务平台,并从数据采集、共享、交通信息汇聚、业务管控、公众服务等各个层面,整体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从实施效果看,宁波市“互联网+交通服务”的实践,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资源的高效融合,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线上就能实现对交通资源的宏观有效配置,指导线下交通的高效优质运行,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管理及其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目标与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

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下协同工作,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城市信息广泛共享的需求。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新型信息科技的利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实现城市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精准管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浙江宁波市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城市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传统城市政府是在“分而治之”的组织构架下运行的,是“一一对应”的“面向问题”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城市管理把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是基于管理集成的“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与以人为本二者不应相互排斥,二者理应相辅相成,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支撑。浙江宁波市在突破传统城市管理路径依赖问题上,采取的核心思想是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创新2.0理念,以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环节,通过公共政务、公共事务和市场服务的创新,进而达成资源高度共享、数据快速分析、服务管理精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其创新思路如图1所示。

(二)创新实践的基本特征

1.坚持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人机互动的过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的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公众满意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而城市管理智慧化与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都是服务于城市公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公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城市管理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管理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将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2]充分考虑城市公众需求,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政府管理效率,让信息时代赋予的“技术红利”惠及全体城市公众。

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既可以视为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现代经济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新工具,又可以视为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的方法论。现代城市管理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将大量的智能传感器实施网状对接及对城市信息采集。通过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跨区域、跨系统的调用与集成,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实时化、精细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随着城市管理数据的迅猛增长、多类数据分析并存,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构建起能分散能集中式的收集、分析、反馈、处理数据的“大数据”构架,从而对规划发展、管理运作进行智能调整,对空间和环境的智能提出适应对策,对紧急事件进行智能预警与应对。

3.集成互联网与创新2.0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重构并简化城市管理流程的过程。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管理的机遇,那么互联网思维则是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将城市智慧化管理从概念到实践的重要媒介。随着新一代自媒体与网络互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特征,整合“碎片化”的公众意见,实现传统的线上线下城市管理体系的优化整合管理体系,并运用创新2.0思维,从“互联网+”与“创新2.0”集成的视角,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城市管理职能的高效实施,[3]进而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结论与启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政策路径

(一)研究结论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甚至改变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日益复杂化。但“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城市管理要素等的高效融合,贯彻落实创新理念、优化城市管理体系、打造新时代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关键。政府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信息、知识及传统资源的融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共享,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实践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模式特征。

(二)政策启示

如上所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是达成城市发展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与高效运行、提升城市生活智慧性与宜居性,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参照。

1.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协同机制

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进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的一种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应构建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机制,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从而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公共服务部门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为城市主体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2.让公众成为促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2.0时代的知识社会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公众参与意识也逐步加强。公众参与是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城市信息的公开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4]应设计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方式的多元化与便利化,提升数据被使用的广度与频数,挖掘数据的深入价值,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总之,城市管理是集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公民服务,因此,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应成为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城市信息化水平

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决定城市管理模式创新重点的主要因素。我国各地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差别大,各地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其信息化水平。根据陆小敏等(2014)的观点,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按技术成熟度可分为准备期、发展期和成熟期。[5]信息化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和数据资源积累为主。信息化处于发展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及各个领域的应用整合、联动为主,注重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而信息化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城市综合运行服务中心建设,以及以城市主体积极参与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为特征的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注重知识网络的建设和价值挖掘。

说明: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课题(编号:2015C2502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y611038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

[2]潘修华,龚颖杰.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

[3]杨福颂.“智慧城市”建设需互联网思维[J].杭州,2014(3):28.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静态交通管理

一、在城市静态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静态交通管理十分复杂,但又很重要,主要包括行车政策、停车形式、停车场的设置、日常出行方式、换乘途径、占地范围、静动交通结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有完备的交通政策和合理规划指导。当下,受国家道路布局规划、政策明文规定等问题的多元影响,各类问题凸显,致使国家对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的重视度逐步上升,下面谈一谈出现的问题。

(一)人口密集区停车位不足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汽车的私有量逐步上升,但城市面积有限,停车位数量需求增多。尤其在城市中心区域和旅游景区等人口聚居处,停车点不能满足车辆需要。

(二)对停车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在企业及商场集中地,白天,大量汽车长时间停留,且不断有新来往的车辆想要停留,造成车位严重不足现象;晚上,几乎没有车辆停留,造成车位空缺。停车场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停车资源不能及时被共享和利用,导致停车矛盾加剧,甚至引起矛盾激化。

(三)司机停车过于盲目

对于驾驶员而言,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去过,有很多地方是第一次去,因而需要借助汽车导航。但导航不能提供非常准确的停车信息,使司机常常盲目找寻空余停车位而影响了后面的车辆行驶,加剧了交通压力,甚至会造成乱停现象。

(四)停车收费标准单一

就当前情况来说,许多停车场地没有制定合理、严谨的收费标准,会形成钻漏洞现象,致使停车时间过长并陷入恶性循环,既给车主增加了出行压力,又不利于交通体系的健全、完善。

(五)静态交通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各个停车场车位信息仍然相互独立,信息孤岛效应明显。城市静态交通还存在着管理不严谨、标准不细致、规划不健全等各类问题。城市管理人员、警察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静态交通体系标准的完善,系统、综合考虑不同地点停车场资源配置情况。

二、大数据智慧城市在静态交通管理中的运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资源管理

在交通管理中,对交通体系的掌握和交通需求量的关注十分重要。诸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一线城市出现了严重交通拥堵情况,给城市居民生活及当地交通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蓬勃兴盛,司机可通过大数据合理分析城市交通网的信息,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单来说,大数据既能适时分析整合大量数据信息,又有助于对我国交通管理体系的发展情况做出探讨。而且,城市管理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深入挖掘研讨各类数据。大数据在静态交通管理中的利用,能够帮助城市交通管理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资源管理。

(二)及时停车信息,引导司机快捷停车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向司机提供停车位容量、停车地点及行车路径等信息,既方便了驾驶员的出行,又优化了行车路径,能有效缓解道路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量过多、交通环境噪音污染等问题,对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减少交通违章,提高路面处理能力

大数据对预防交通违章影响巨大。它能够针对以往交通事故的经常发生路段、灾祸产生频率找出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并实时检测交通事故,督促提醒相关交通部门做好处理工作。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还将逐渐智能化和集成化,如可以自动检测道路状况,并进行相应预警,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使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杂乱环节

大数据的使用能帮助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各类资料整合完善的智慧城市静态交通系统,有利于及时实现信息处理和资源控制。同时,通过科技替代人工,既缓解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又减缓了从业人员的压力。大数据对驾驶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更适合出行者的、更丰富多样的交通出行方式,有效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现如今的智能引导、系统识别、数据验证、自动收费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促进了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贺立国,朱丛坤,刘仁辉.静态交通管理系统的要素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10):1388-1391.

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念;未来城市发展;途径

引言

随着城市数量以及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融入也给城市治理和监管带来了众多困难。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大,一方面将城市发展引入新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出了众多要求。因此,如今的城市模式如何进行有效变革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发展福利,当城市面临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时,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无疑是给城市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如何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模式中至关重要。

1 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其主要原则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其中,智慧城市理念专注于打造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生、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智慧城市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困境,随着该理念的广泛运用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成熟化,智慧城市理念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以实施,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在于通过完善、新兴的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互联网沟通交流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为该理念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作为智慧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将城市的管理和监督置于智能化管理体系之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政府、企业、社会成员作为三方参与者,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分析活动取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智慧城市理念在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互联网在该体系中的运用,可以说,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缩影。

2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2.1 有利于提升城市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理念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管理体系之中,大大提升了城市利用的效率[1]。首先,智慧城市理念借鉴了“数字城市”完备的实践经验,将信息技术与成熟运营理念有机融合,实现了政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和智能化。同时,智慧城市理念通过探讨互联网下更加有效的交换方式,与其他城市进行商业合作,实现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后,智慧城市在发展模式上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管的服务职能,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统筹下进行,同时,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大激发了城市各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协作能力。

2.2 有利于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对城市传统的产业机构产生了冲击,大规模新兴产业开始出现:首先,绿色能源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由于智慧城市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基调之一,绿色能源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绿色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城市能源浪费的现状。其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大大延伸了产业链的发展范围,带动了物联网服务行业、物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讯技术也获得较大规模的增长。

2.3 有利于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加以辅助,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运用将大力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刺激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革新,同时,信息技术也将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大类,且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声音、文字、数字、图像、影音、符号及其他相关信号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获取、分辨、加工、处理等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城市产业将大规模进行集聚,将人才要素、技术要素以及政策要素迅速集中,从而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潮。

2.4 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生存环境、发展环境以及享受环境的改变和提升。首先,对于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而言,城市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城市居民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对于发展环境而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有益的发展条件,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享受环境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念,城市居民追求自由发展以及协同发展,城市和谐程度将有效提升,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3 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理念的普及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首先,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缺少国家统一标准,在关键的技术领域一些先进技术仍旧由国外所操控。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十分匮乏,因此,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推行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质疑。其次,国家的信息安全并没有相关技术的保障。政府、企业机构与社会成员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性的保障和支撑。最后,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为智慧城市发展进行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4 智慧城市理念引导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途径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第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无论城市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创新,以人为本都是其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企业也切实为广大社会成员谋求福利,使得城市居民能够真实地理解智慧城市的理念。第二,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因此,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力量,承担着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责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利用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城市进行科技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同时对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转型升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其理念的进一步运用,因此,我们要从加强城市规划以及推进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城市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培根.智慧城市与未来城市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5,18:156-157.

[2]路艳君.智慧城市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态势解析[J].城市地理,2015,

16:18.

[3]王石.智慧城市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趋势解析[J].城市地理,2014,18: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ity, Kunming grid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and look.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格;监督网格;行政;缝隙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grid;supervision of the grid;administrative;gap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13-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社会结构不平衡衡、社会规范无秩序、社会伦理无规范等都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模式。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数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使人们对数字城市乃至于指挥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是包含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智能信息处理、云服务等技术的统称。信息支撑系统以不同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整合优化现有设施与资源,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料平台化利用和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智慧城市提供支撑[1]。

2005年至今的10年间,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已蜚声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大面积使用。它不仅在信息资源和财政资金充分的多地城市区落地,连信息技术和经费不那么充沛的城乡地区也纷纷仿效了“分格”、“在格”的核心理念,将其应用于问题搜寻、信息掌控、矛盾调处、应急处置等多个基层治理领域[2]。2013 年,“网格化管理”首次出现在党最高级别的文件中,其表述为,“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3]。

昆明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又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春城”之称,但是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城市规划混乱,城市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颇为严重,为了昆明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开展了昆明市城市部件普查项目,并进一步完善昆明市数字城管系统。使管理更规范、配置相应资源进行管理的全方位、高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

1 目标和原则

依据国家最新标准和昆明市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国家标准及昆明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导则,构建监管分离的“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 的城市管理模式。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事件、部件分类管理法,并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整合地理信息数据、网络数据等信息资源,创建科学长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昆明市单元网格划分原则、编码规则、数据要求及图示表达应符合最新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1部分:单元网格》(GB/T30428.1-2013)的要求。

2 项目建设范围

①区域一(更新区域):一期普查范围共203平方公里,故本次项目数据更新面积为203平方公里。②如图1区域二(新测区域):呈贡区及官渡区新测面积为172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广福路以南,兴体路以东、西南以滇池为界,南面已马金铺街道的兴业街为界、东面以山为界。③如图2区域三(新测区域):北三环沿线新测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北至北三环,南至北二环、西至西三环、东至龙泉路。④如图3区域四(新测区域):铂金大道以北新测区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南至铂金大道、西南至盘龙江、西北至720公里、北至昆明绕城高速、东边以山为界。⑤如图4区域五(新测区域):东三环沿线新测区域面积为26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三环以东区域,汕昆高速以北、东绕城高速以西、寺瓦路以南。

以上为《昆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数字化应用-城管部件更新普查项目》工作区域,其中数据更新区域面积约203平方公里,数据新测区域面积约236.5平方公里,故本次项目建设总面积约为439.5平方公里。

3 单元网格

网格可以认为是其他任何统计单元内部的细胞,单元网格是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元,是基于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地理区域(面积约为10000m2)。以路、街为主体,形成不跨越社区管理的最小单元网格,即社区图与单元网格图重叠,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单元网格。

篇7

四化同步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管理模式

一、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二是信息化意识比较不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区域内的推广应用;三是信息化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信息化投入不足;四是缺乏统一规划,行业壁垒依然存在,重复建设严重,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网络运营成本较高;五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建设,信息内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六是信息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其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和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较低,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

(二)工业化发展面临多重矛盾。一是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发达国家发展再工业化,谋求新的竞争优势。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吸引人才、资金重新回归,不断加大投资,提高科技研发水平,降低成本。部分新兴国家劳动力优势明显,这使得我国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不利局面。河南同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挤压。二是内部发展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和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导致经济运行成本过高,此外,短时期内发展动力不强,必须将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消费驱动转型。

三是农业现代化较为滞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问题始终是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更是成为令人担忧的沉重话题。

四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作为典型的农业地区,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小城镇发展缺位,区域城市与小城镇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形成对城镇化的有效带动。

二、加快河南四化同步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深化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一是积极引导相关工业企业参与“两化”融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高的管理标准推动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二是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把握智能制造新动向,提升智能制造原创力,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冶金等重点行业,着重推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三是不断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着力建立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实验工程。建设具有现代意识的“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四是提升软件与技术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鼓励企业跨界联合,产生新的联合体。

(二)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促进城市建设规范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服务智能化。以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城镇规划、市政、交通、住房保障、应急指挥等系统资源,构建协同、高效、安全的城镇运行管理体系。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整合城市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顶层设计、打破信息孤岛、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健全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慧港区”和洛阳智慧城市示范市建设并逐步推广。

(三)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精准农业示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及防灾减灾监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测,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管理规范、机制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

三、四化同步发展推动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一是会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推进资源共享。四化同步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会加快电子政务的普及。公民会更高效便捷的获取相关数据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信息。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是一个层级分明的管理模式,有严格的职位层级,信息逐级传递,庞杂的中间层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信息作用,而在网络化条件下大量复杂的信息能够实现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从而压平组织结构推动组织结构,使得传统科层制向扁平网络化转化成为可能。扁平管理模式会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加强组织成员的全方位沟通。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城市运行管理 MUO 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 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

引 言

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宏观环境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也越来越复杂和宽广。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已成功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因此利用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等物联网技术构建适用于城市管理的体系――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进行智慧化城市管理的条件已逐渐成熟,这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建设这样的系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好这个系统。一个庞大而复杂、技术含量高、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使用者,这里称之为MUO---城市运行管理者(manager of the urban operations)。

1.物联网概念凝炼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网络捕获与之关联的物理世界客观信息,同步进行多维度协同处理及信息的交换与通信,并通过以太网等技术及各种传输方式,将信息归集于综合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全面透彻地感知物理世界,进而通过数据挖掘与融合、流程重构等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与衍生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体系。物联网具有四个本质特征:关注外部、不确定性、不可重现和外部驱动[1]。

2.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概述

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并不仅仅是道路、建筑物的增加,以及人口的汇聚,还有城市内部建立的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区域,各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城市的运行也就和这些有机地联系着的功能区紧密相关,横向的如交通管理、道路管理、供电管理、供水管理、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纵向的如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应急预案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等等。

要想使城市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也就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条件的企业相继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但改造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是封闭的网络,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在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这与政府的职能划分和信息化标准紧密相关。而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成了网络型城市基本任务,实现了相关信息共享。

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提出“感知城市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高感知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就是要感知和利用各种信息、整合各种专业数据,以物联网共性平台为基础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适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支撑, 进而规范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科学决策水平。

3.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发展历程

自从2010年物联网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从国家主管部委到各行业和省市都密集的出台了多方面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给与了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强大的推动力,涌现出不少涉城市运行管理的应用案例和服务举措。

智能交通领域:2011年投入运行的成都双流智能交通系统专注于地面交通管理,有效地降低道路拥堵状况、规范路面行车秩序,提高了道路通行率,解放路面警力,全面提高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快速反应能力。

公共安全领域:2011年12月武汉启用了含25万个摄像头的城市级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让决策者快速、清晰看到城区每一个地方的实时监控画面、出警前可以迅速调看沿途摄像头,选择最畅通的路线快速赶到。

环境保护:浙江省环保厅在门户网站可查各市空气污染指数、各水系污染指数,以及“浙江省污染源在线监测日报”,可查询563家国控以上企业大气或水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日均值。

从以上的应用案例和服务举措不难看出,这些应用都处于本行业、本领域,甚至本区域,并没有明显的突破信息“孤岛”的格局,并处于中低层应用状态。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除相关标准、规范外,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划分、管理体制、行业壁垒、权利划分、物联网与现有法律和政策间不能完全对接是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高兴的是长沙市1月1日启用了以110报警指挥中心为基础,依托公安指挥调度的长沙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这个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集成了110(122)、12110、119、120、技防、互联网、金融报警等多方面业务,实现了集约化接处警、智能化指挥调度、一体化应急联动等应用。不但极大地提高接处警效率,而且使扁平化、一体化的新的应急指挥模式成为可能,实现了将各种网络资源、数据资源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可进行可视化会商研判、同步交流、合成作战与远程指挥等功能。[3]

但长沙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还是基于110系统而规划的,局限于公共安全、应急救护、警务调度等方面,离“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还有较大的差距,可作为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的二级行业运用平台,成为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而无锡感知太科园综合示范项目则是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组建的一个综合物联网系统,它涵盖了公安、城管、公交、环保、水质、气象、供电、安防、医疗、节能等众多专业领域,包含了城市管理及民生等方面的高层应用服务。在城市管理方面规划了交通诱导、信息、停车场综合管理、公交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安防、公共设施管理、管网管理,民航信息以及危险源管理、消防响应、感知健康社区、车载接入等等,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管理综合运行系统的基本结构。

4.城市运行管理者――MUO

不管怎么说,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必将很快共同催生感知城市、催生现代城市管理的核心---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满足的需求众多、技术高新,具有宽广的业务范围、海量的实时数据、众多的服务应用、丰富的专家模型、完善的管理流程、齐全的应急预案、合理的指挥机制,这一切对系统的使用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首选必须建立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机构,负责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城市综合运行日常管理、城市运行数据分析与预测、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与应急指挥,负责对行业级的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进行监管,机构的定位与其良好运转紧密相关。

其次要进行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解决物联网与现有法律和政策间不能完全对接的问题,制定各种应用规范,建立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的新机制。

最后是城市运行管理人员的建设。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先进的系统必定要求使用者的综合能力与之相匹配,否则系统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系统要求MUO须有IT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物联网技术应用,熟悉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基本情况;了解系统所含各应用子系统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其业务流程;熟悉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基本运行情况;熟悉与所管理的城市布局、行业等相关的各类情况;掌握系统所含的各种应用流程与服务。作为城市运行指挥官,还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及城市或行业管理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权威性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这样才能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相得益彰,代表政府行使好管理城市的职能。毫无疑问,这样的管理者的选拔与培养是比较困难的,过程是漫长的,政府应该提前在人员建设上做好准备。

5.结束语

技术的进步将激发管理创新。管理新模式的建立一定是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磨合期间定会是相当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我们的城市运行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是城市运行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当然,运用于城市运行管理的物联网技术还在发展中,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必定会用更多地实际应用不断融入到这个系统中来,使城市运行管理更加便捷,更加智慧化。

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会根据不同的城市展现出不同的应用。在城市条件、应用需求及MUO、服务对象等基础条件还不成熟时,这样先进的管理系统并不适宜,甚至只能成为摆设,是技术的奢侈,会对方兴未艾的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江苏省传感网中间件技术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302901)。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

[2]刘海涛.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31

[3]黄启晴.长沙启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实现110 、119多警联动. 长沙新闻网.2011年1月5日

[4]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数字通信.2011年第02期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物联网;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62-04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HUANG Lai-yuan LI Jun-hui LI Yuan-qiang WU Bin CHEN Wei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Beijing,100120, China)

Abstract: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is like vessels on the human body, so it is the city's lifeline , which undertakes the tasks of carrying out a variety of city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ity needs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blood vessels all over the body.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began too late in the absence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so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ownership units scattered and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running is imperfect as many other issues .During urban construction, digging pipelines, pipeline leak aging and so on often happen, resulting in water break, power failure, gas stop, traffic disruption, communication disruption, which affect the urban operationa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Urban managers urgently need a means to administrate all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s together. Through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 pipeline own life, pipeline load operation, the external effec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ould be collected, which are stored in specialized databases. Professional analysis software can be used for analysis, then the maintenance of timely and reasonable measures for the treatment carried out. Underground pipelin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r through the pre-embedded sensors in the monitoring target. Management system is easy to access to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and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oper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ical issues in the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ystem is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 city

0 引 言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1],就像一个人身体上的血管,担负着城市中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传输任务,城市的正常运转需要周身的“血管”[2]合理布局,统筹兼顾。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晚,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地下管线规划和管理缺位,形成了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分散[2],地下管线运行监测体系不完善、地下管线资料不全和位置误差较大的局面。在城市建设中,经常出现挖损管线、管线老化泄露等情况,造成停水、停电、停气、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等事故,影响城市运行质量和效率。

城市管理者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手段,将城市中所有地下管网管理起来,通过智能管理体系,对地下管网的空间位置、管线自身寿命、管线负荷运行情况、外界对其影响情况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存储于专门的数据库中,再运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得出及时合理的处理维护措施,将城市地下管网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患于未然。

由于城市主要管网位于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可以通过施工资料获得,但管线自身寿命、负荷运行情况、外界对其影响的情况等以及与地下管线健康运行有关的其他关键信息如何获得?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物联网则可通过在监测目标上预先嵌入RFID射频反射传感器,使其轻松获得有关地下管线自身及运行情况的关键参数,从而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个关键技术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可以把城市管理中枢和城市各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实现城市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1 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现状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基本保证,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现状的资料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加速,城市整体时间上和空间上规划缺位等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中对地下管线缺乏统一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因而不得不经常在城市中心区 “开膛破肚”、交通干线上“拉拉锁”;而城市地下管线施工中也缺乏标准的施工工艺和规范,管线铺设质量较低,达不到设计服务年限;城市地下管线施工完成后,管线资料残缺不全,有的资料精度不高或与现状不符等问题,都给后续城市建设工作带来不便;再有就是各种管线权属单位分散,各自为政,对本单位管线以外的其它管线分布、类型和权属等情况一知半解,从而影响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整体性;另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挖断、挖穿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中断,进而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近年来,地下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地下空间的利用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地下管网探测任务也越来越多,探测队伍和探测人员不断增多,采用的探测方法、技术要求和所提交的成果各不相同,给资料使用部门带来很多不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城市地下管网的综合智能管理体系。

2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

2.1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不少城建相关部门对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地下管线铺设、维护或者被损毁后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线改移、管线被挖损等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近几年来,国家主管部门相继通过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建设部通过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个地方也都出台了适合地方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对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全国性关于地下管线从规划、建设、竣工、档案管理及综合性管理系统的法规还没有出台,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的地位还没有在法律层面确立。

2.3建设前缺乏统筹安排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对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地下管线的规划重视不够,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养护的倾向,管线施工过程中经常打架,临时变更设计,新老管线叠加,存在很多潜在事故隐患。地下管线缺乏统一管理,管线种类繁多,产权投资分属管理,规划建设与资金投入不同期,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造成重复开挖,经常在道路上“拉拉锁”,既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又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2.4建设施工和养护技术不规范[2]

地下管线建设中,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和竣工后管线的隐蔽性可能造成管线施工质量低,建成后维护困难。另外,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由于管道自身损坏、腐蚀,漏水、漏气现象严重 [3] 。据统计,我国城市单位管长、单位时间的漏水量为2.7 m3/(h・km),是瑞典的11倍,法国的8倍,美国的2.7倍。据2002年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无效供水量达2536万m3,我国热力和燃气管道腐蚀率达30%,因此,我国急需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施工和养护技术进行规范,以加强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2.5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市政管线的权属部门和城建部门通过自己的档案室,负责保管管线的竣工资料。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手工管理方式和纸质管线资料已经开始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4]。

其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市改扩建工程大规模实施,为摸清城市地下管线情况,我国大部分城市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并使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CAD)绘制管线分布图,存储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使用FOXPRO等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管线的功能、材质等属性信息[5]。但是,这些管线的空间信息和自身属性信息存储于不同的介质和平台,统一利用和管理不便,管线信息的更新也不能在同一平成。

之后,在90年代初到中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入国内,并在一些行业广泛应用,在地下管线管理领域开始出现基于GIS软件的管理系统用于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相关单位也开始使用国外的GIS软件(Mapinfo、Arcinfo)来探索开发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国产GIS软件(如MAPGIS)开始出现,基于国产GIS软件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也开发成功,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市现阶段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传统意义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自身材质、规格尺寸、运输物质等信息进行存储,以供主管单位或城建单位查阅。

第二是对管线空间位置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竣工资料,竣工资料缺失的,则采取管线普查的方式。由于探测技术的局限性,许多老旧管线的探测还有难度,如竣工资料已缺失的老旧污水、雨水管道、各种专用的塑料管道实际探测难度大,而且探测成果精度低。由于基础数据的质量较低,也降低了信息管理系统在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第三是由于缺乏对地下管道、管线有关负荷运行情况和自身健康情况信息的获得手段,传统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对管线的维护保养提供基础信息,因而无法对城市地下管线灾害事故提供预警和应急决策信息。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构想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

物联网是近几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整合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相关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6]。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这是一种先进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目前,RFID已经从研究阶段走向实用化,其单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由于RFID具有无接触和自动识别的强大技术优势,因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仓储物流管理、资产跟踪、生产过程控制、移动车辆的自动识别、身份认证、智能交通、网络家电控制等领域,并且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大。

通过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将埋于地下的各种处于地下的管线相关信息集中到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分析平台上,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应急处置提供信息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物物相联,智能化相关、合作,利用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完全可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由获取、传输到分析、综合应用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其实就是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3.2 智能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分为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7] 。图1所示是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感知层由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组成,可实时获得地下管线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空间位置、尺寸规格、材质、传输物质、传输状态、腐蚀情况、泄露点位置、大小等管线自身健康情况信息。城市在新建管线和进行老旧管线的更新改造时,应逐步推进预先嵌入传感器管道的使用或者管线智能传感器的同步埋设。管线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应能实时收集管线运行中的工作状态信息、管线的空间位置及自身属性信息,并应能够主动或被动提供给传输层设备。

传输层则主要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通讯手段,将感知层获得的数据由现场实时传输到更高层次的单元。传输层主要包括光纤网络、网络交换设备、光电转换设备、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

应用层是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包含地下管线多参数三维显示系统、地下管线辅助规划设计CAD系统、地下管线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等。

其中,地下管线多参数三维显示系统可以将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线直观地展现在电脑屏幕上[8],并具备纵横断面的自动生成分析功能,可提供任意地点的横断面,确定管线在地下的空间位置,标示出管线的断面尺寸、材料、高程、管线间的间距等属性,正确反映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管线与管线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一条管线,指定纵断面作图范围,便可自动生成管线沿走向对于路面相对位置的纵断面图,并表示出沿线各管线点的位置与该管线点的横断面。同时,自动产生该管线纵断面对应的属性数据和线上各管线点的属性数据。纵断面分析也可用作管线施工监理中的一项数据检查工具,用以检查在地下管线走向与坡度的耦合性。

利用地下管线辅助规划设计CAD系统,可以根据国家有关管线工程的最小覆土深度、管线最小水平净距、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等规定,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现状管线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管线设计计算、分析、绘图以及方案的比选优化,包括地下管线缓冲区分析,地下管线垂直净距设计分析,管线线路辅助设计,管线节点的辅助设计等。

在地下管线事故分析及应急指挥系统中,事故分析是管线智能管理系统中经常用到而且较为复杂的功能。当管线在某一位置发生事故时,系统应能基于高密度的监测传感器,启动网络强大的搜索和分析能力, 快速确定事故点和事故点周围需要紧急关闭的各种阀门,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在事故分析和事故解决的过程中,系统应能提供辅助的交通管制等应急指挥功能。

应用层软件主要提供各种通用的数据接口,在此之上,应当可以与城市其他领域的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衔接,如地质部门的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系统、交通管理部门的城市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最终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突发事故应急决策提供服务。

3.3 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势

在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中,感知层通过预埋于管线自身或附近的各类传感器,可实现对地下管线多维参数的获取,同时,管线本身具备信息接收和传达、反馈等智能要素。

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具备强大的空间数据库功能,可以将一个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各种管线空间信息、负荷运行信息及自身健康状况信息等复杂的属性信息一体化存储,并实现信息实时动态更新。

通过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的三维显示功能和网络功能,可以使一个城市的建设部门和管线权属机构充分实现管线信息的共享,并进行各自的管理;相关部门也可以直观地查看地下管线的复杂分布和相应的空间关系。

通过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地下管线多参数监测分析功能和其它各种应用分析功能,可以及时对管线中所传输物质的运行状态作出判断;快速准确地对管线运行中的突发事故作出紧急处理;也可以辅助城市规划部门科学地进行地下管线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可以指导市政管理部门对管线进行预防性维护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智能化管理。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管线管理应用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Professor Akira Todoroki等在2004年通过试验室试验在地下污水管线中预置由玻璃纤维和碳黑/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的断裂传感器,然后通过互联网与传感器的结合监测地下污水管道在地震后的破损位置,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当时的试验主要是为了证明复合材料传感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同时也证明了,通过网络结合传感器的这种对地下管线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手段是可行的。

图2所示为地下污水管道破损监测示意图[9]。

图2 地下污水管道破损监测示意图

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区瓦伦多夫市现在已经使用大约5 500个RFID标签来跟踪该市205 km长的地下污水管道的维修状况。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区瓦伦多夫市同时还将RFID系统应用在一家污水处理厂,用于监测该厂1 500个阀门的检修情况。

另外,在台北市忠孝东路的施工改造过程中,地下管线也将加埋无线电射频标识系统(RFID),以便在日后管线管理维护中,施工人员可以用雷达探测来获取管线基本信息。

5 结 语

物联网被称作是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市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发展初步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为城市水、电、燃气、热力等重点设施和地下管线实施监控[10]。可以预见,根据城市化发展对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需求,以及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是解决现阶段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较为可行和极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技术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建设部.(CJJ 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洪立波.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C]//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济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

[3]施革雄.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 [J].新金华,2003(4):1-6.

[4]地下管线管理的难题及探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济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

[5]地下管线普查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济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2007.

[6] 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R].2005.

[7] 物联网在煤炭行业的应用[N/OL].RFID射频快报,2010-08-31[2012-01-05]. 省略.

[8] 李.基于RFID/GIS的市政管线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3):66-69.

篇10

关键词:城管执法信息化;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1.43;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0-02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in Guangzhou

Wang Lei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Guangzhou 511442,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uses integr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planning process management, to build a long moder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ity.At present, the guangzhou urb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s begun to take effect, building up urban management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and 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pository,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window also gradually highlights. Guangzhou City to bui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urban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system to form a "smart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the basic framework to improve the c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Guangzhou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to further achieve fair, civilized and efficient as the goal of urban management services, In the deepening of urban governance,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of guangzhou city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there are still such as urb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uneven develop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guangzhou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in construction

1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成效

1.1.1 城管基础网络平台

广州市城市管理基础网络平台包括广域专网和局域网两级平台,其中,广域专网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构建而成,目前主要为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城管广域专网平台,实现了市城管局与一圈层各城管局的互联互通,并将逐步向二、三圈层各区(市)县城管局延伸、覆盖;市、区两级都已建成内部局域网络平台,为应用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同时,通过城管网络与公安视频监控平台、市政务呼叫中心、GIS管理和服务平台等资源实现了对接和资源共享。

1.1.2 城管信息资源库

建立了广州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市、区共享数字城管核心数据库;道路桥梁管理方面,已经开始从桥梁数据资源库建设逐渐向城市道路数据库扩展;城管门户网站数据库也在信息、在线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2 执法信息化应用亮点初现

1.2.1 广州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

数字城管系统在市、区两级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市、区共享一套核心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提高了系统的规范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了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区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1.2.2 城管局门户网站

广州市城管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和市信息办的要求,对城管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一是补充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二是突出为民服务的政府网站宗旨,三是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能力,达到了宣传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管形象的目的。

1.3 区县城管局执法信息化应用快速推进

1.3.1 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目前在市级和一圈层区域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在数字城管的平台上率先实现城管车辆数字化管理(主要包括城管车辆GPS管理系统、车辆油耗监测管理系统)和垃圾压缩站监控系统。

1.3.2 二三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二圈层各区市县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纳入目标任务,明确了组织机构,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温江区已经进入系统安装、调试阶段,其他区进入设备采购阶段。二圈层数字城管平台的建成将实现中心城区、近郊区数字化城管一体化。在未来几年内,广州市三圈层的区(市)县城管也将纳入这个管理网络,从而在全域广州范围将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

2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1 执法信息化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城管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真正身体力行去应用的少。

2.2 统筹规划需要加强

市、区两级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化规划相对薄弱的问题,对城管系统的各级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行动计划,致使一些已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难以争取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致使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2.3 城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不足

目前城管局多数行业管理处室和局属单位仍没用建立起相应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行业管理仍然处在手工、单机处理模式阶段;没用服务于全市城管系统的统一协同办公平台,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也无法向区县有效的延伸、共享;已经建成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资源还没有用足用够和充分拓展延伸。

2.4 执法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市、区两级城管信息化建设都已全面开展,但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所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二、三圈层城管与市局和中心城区城管局的信息化意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及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基层城管执法信息化还有待加强,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的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实时传输设备,如相关视频设备、执法通、带执法监控平台的机动车等。

2.5 城管综合执法体制不顺

体制问题是制约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上级统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的城市管理与其它管理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缺乏上级统筹协调。城市中设有城管部门,但上至省、国家却没有城管部门,城高管理部门得不到上级部门的统筹和指导,体制上存在不顺现象。广州市内区城管执法建设不太统一,市原有城管委、城管综合执行局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开始合并,有的区最就是城管理与城管执法合在一起(白云区),与现在市的发展思路比较一致。有的区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一个信息平台、一支执法队伍(荔湾区),与市城管存在体制上的不一致,市城管综合执法与荔湾区城管难于对接。

3 构建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 体系

3.1 总体框架

城管执法信息化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规范标准、组织管理、资金和人才为保障,推进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广州市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总体框架构成可概括为“1312”,即:一个目标、三个层次、十二个工程构成,即以提升城市管理能效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分三个层次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十二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来落实规划、实现目标。框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改变而适当调整变化,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各部门结合业务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 信息化体系

以城市管理业务流、信息流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优化业务流程,整合数据资源,形成两级平台、三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体系,即 “233”体系。“两级平台”是在市和区(县)建立两级信息化应用平台,“三级管理”是以市级为中心,实现市、区(县)和街道(街道)三级协同管理;

“三级网络”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立连接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信息网络,完成城管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换和处理反馈,保证管理到位、执行快捷。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如图2所示。

4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4.1 推进城管执法信息化规范建设

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城管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对各级城管队伍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引进第三方法律机构对城管绩效评估,特别是对城管执法的各个环节、程序、适用法律和工作效率等进行评估。

在对城管事件采集录入情况的基础上,对重点道路的流动摊贩、夜间大排档、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等全市基础设施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摸底和上图入库,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基础。

4.2 夯实城管执法信息化装备配备

行政执法需要现代化科技手段来保障。信息化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各城管执法队伍在开展行政执法中的调查取证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城市管理工作涵盖面广,对象复杂,而相对的,如果城管执法装备不能适应当前城市管理的需要,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制约了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的及时性,客观上增加了收集证据的难度,同时,通过现代化住处技术设备,能更好的监督执法过程,使执法更加规范公正。

4.3 推进城管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正逐步成为我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越深,解决的问题就越多,作用就越大。城管系统需要科学规划城管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在线审批、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深度,提高城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扩大信息渠道,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4.4 构建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业务平台

具体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综合执法统一业务系统。市、区、街各级执法部门的所有案件查处、审理和督办在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系统设定的案件处理流程,实现从立案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批、执法文书打印、处罚处理、强制执行和结案归档等全过程的网上办理,增强执法透明度,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提高办案效率。二是建设移动执法系统(执法通)。面向基层综合执法队执法人员,基于智能移动手持终端(PDA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发实现信息查询、巡查上报、证据采集、案件处理、GPS定位、对讲通信和地图导航等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执法现场处置效率和紧急响应能力。三是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在综合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模型基础上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各级单位和个人的量化考核,建立以综合评价为内容的量化考评体系。四是建设辅助支持系统。实现文书法规信息管理以及配套的系统管理模块。

4.5 开发民生服务城管APP软件

方便市民及时掌握公园、广场、绿道、公厕等信息,政府与公民协同共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参考文献:

[1] 谢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困境和出路――以广州城管建设为

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 张菊梅.以大部制改革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于广州城市建设

管理监控指挥中心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