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果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政策效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政策效果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篇2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者非常喜欢使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他们认为,对总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之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被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

减税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加,会很快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涉及到政府预算的制订和实施,由于时间间隔较短,效应也就较显著。在西方国家,减税,主要是减个人所得税,既减少漏出,又对个人的劳动和投资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增加支出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扩大总需求。但是,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究竟会使总需求增加多少,最终使gdp增加多少,很难作出估计。如果人们把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部分钱用于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并且边际进口倾向较高的话,则总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很大了。

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对总需求的扩大作用甚小。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因而有较充分的乘数效应。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经济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但是,政府支出如果花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话,就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很难立竿见影。当然在对付长期性经济萧条方面还是有效的。不过,政府实施的项目往往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管理,工程质量较差,很多被称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会劳民伤财。

与解决通货紧缩缺口的财政政策相反,如果经济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经济基本已达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此时就应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的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从近代历史看,在西方国家,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存在过持续的通货膨胀缺口,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经费支出急剧增加所致。其余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货紧缩缺口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只是暂时性地存在过。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存在过一个怪现象,就是在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失业率也上升,也就是滞胀。凯恩斯主义者把滞胀的原因归结为在收缩总需求的同时,总供应也收缩了,这样抵消了通货膨胀的效应,但国民产出也下降了,结果社会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失业率上升。

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同时萎缩会对总供应产生不利的影响。税收的增加会对劳动和投资产生反激励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推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的削减会对某些依赖政府支出的部门(如卫生医疗部门、教育部门、公共交通部门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减少政府对社会的公共提供。对基础设施支出的削减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持续的通货紧缩政策还会使私人投资减少。所有这些都会使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减少。

经验表明,对付通货膨胀并不难,即使有的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经过治理,也能平息下来,难的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引发通货紧缩。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可被用来微调经济,只要政府对总需求实行有效的管理。所谓微调经济是指通过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干预,以避免经济周期出现较大的波动。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作用更为明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政府针对经济的冷热,实施相反的对策(逆向调节),如果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会比自发运行的轨迹要平稳得多。当然,政府要完全熨平经济的波动是不可能的,也有可能由于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使国民经济秩序更加紊乱。

政府调节经济的的主要问题是时滞。如果时滞效应很长,稳定经济的政策可能反而会成为“不稳定的经济政策。”因此,只要对经济形势判断正确,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得当,经济的波动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国民经济一样可以实现相对平稳的发展。

二、货币主义者对政府调节经济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货币主义者反对把财政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主要理由是: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并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国民产出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货币供应也相应扩大了,增加的只是名义的gdp.从长期来说,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浮动的汇率体制下,这个结果更为明显,因为总需求的扩大会使本国的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会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这种借款需求更高,结果可能会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可能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终会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抵消掉。

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必须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会产生持续的效应,说白了,货币政策是真正对总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弄得不好,财政政策只会造成总需求更大的波动。实施财政政策可能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三方面的效应要作出估计:(1)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变化对别的注入和漏出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2)乘数和加速数的规模如何?(3)时滞效应如何?

货币主义者坚信市场的自身调整力量,认为上述的三方面的效应是很难估计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决的,所以财政政策是没有必要实施的。

货币主义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一种是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不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纯粹的财政政策,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之所以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往往同时实施,二是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会连带出货币供应的变化,而货币供应与财政政策的同方向变化会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增加,收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减少,结果对国民产出的变化无济于事。再说,会引起货币供应变化的财政政策会对总需求发生影响,但这是货币供应变化的结果,而不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后者对总需求的刺激是有某些短期效应的,但由于时滞存在,要预测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很困难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都会起作用,很难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财政政策不可能把经济调整到主观设定的精确位置,微调经济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从长期来说,纯粹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对国民产出是没有影响的,只会产生挤出效应,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究竟如何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密切不可分、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产生货币效应,纯粹的财政政策(一点也不影响货币供应)几乎是不存在的;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带有财政政策的含义。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本来财政预算是平衡的,政府为刺激经济决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发债,社会公众把钱借给政府,这不涉及到货币供应的变化。政府利用财政赤字的同时,既刺激了总需求,也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这种国债发行方式结果增加货币供应。

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注入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均衡的国民产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如果财政赤字增加的结果使货币供应增加,市场利率可以因货币需求和供应同时增加而保持不变,由于市场利率保持不变,不会对投资产生影响,所以没有挤出效应。如果财政赤字增加的结果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市场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后使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结果就会使投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注入量就会低于期望的水平,国民产出不会增加。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条件下,究竟是否一定会产生挤出效应就要看两方面的变化情况。一是货币需求弹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比较缺乏弹性的,同样是灵活偏好曲线水平上移,利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是较有弹性的,总需求扩张后,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的灵活偏好曲线会上升,结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大。二是投资弹性,即投资数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的变化会对投资额产生较大的变化。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投资额对利率变化通常是比较缺乏弹性的。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和所生产产品的销售前景,而对市场利率的考虑并不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率的变化只对投资额产生较小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只会对利率产生很小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货币主义者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明显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严重的影响,挤出效应明显存在。他们的观点是,政府必须要减少财政预算赤字。从长期来看,假使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话,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完全挤出私人投资。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由于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者对财政政策实施的效应预期发生很大的偏差。

三、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

上述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诸多分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能照搬照套。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是转轨经济,也就是国民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有计划经济的影响。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理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我们可以从凯恩斯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肯定性主张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的否定性意见中归纳出若干个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以使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中避免一些盲目性,增加其有效性。

对增加财政支出如何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从投资项目看,主要利用的是国内资源,因此,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大。为什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出现货币主义者所担心的问题呢?

首先,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域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

再次,挤出效应很小,甚至没有。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启、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增加公共投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资金有效利用的监督,很容易引起浪费。所以,一方面要改进公共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缩小政府对公共设施的直接投资规模,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与私人投资合股,或者增加财政贴息和无息贷款,更多发挥私人投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扩大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对减税如何看?减税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疲软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我国,减税对国民经济不会有什么刺激作用,主要理由有两条:(1)个人所得税无论从绝对规模或者相对规模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都很小,不象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要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50%左右,减税会对国民消费产生重大影响。(2)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结构来看,应当说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大多是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低收入的人群来得低,换言之,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会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样,如果对这部分人群实行减税,只会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储蓄,不会明显增加他们的消费。相反,如果对这部分人群增加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钱补贴给穷人则会增加国民经济的消费水平。

对企业的减税,照例是能够减少漏出,增加注入的。我国原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上缴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大部分企业已到了无税可缴,即无税可减的地步,但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上缴国家税收的主要任务。减税一方面会对国家预算产生重大的冲击,缺乏可行性;另一方面,政府对这些企业开辟了别的筹资渠道,比如,国有企业上市筹资,银行债转股,继续给予贷款支持等。从资金量上看,这些措施要比减税大得多,有效得多。对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是否也可以减税呢?当然可以。但是要研究减税的效应。非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基本归私人所有,减税的结果会增加投资者个人钱包中的钱,而不会对投资者的当前消费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直接效应是增加储蓄。那么对他们的投资行为是否会产生刺激作用呢?减税必然会提高税后的投资利润率,对投资会起到刺激作用,但决定投资的因素很多,因为投资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作出的,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主要是对将来的经济前景作出预期,而不是看眼前的税收负担。如果经济前景不明,他们不会贸然投资。同样,对企业的减税也不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即对付通货紧缩的一种临时措施。如果企业普遍认为如此,则对企业的投资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对自动稳定器如何看?稳定经济的政策很多是得益于财政的收支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财政收支的逆向调节功能会使乘数效应减少,从而使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少。但是,主要的武器靠的是每年预算的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自行变化,而不是政府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后及时作出的对策。从我国历年的财政预算安排来看,一般都是对财政收支的具体项目进行安排和平衡,并没有出于对国民经济速率的快慢作主动性的逆向调整。即使近两年政府主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预算安排问题上也没有作出过主动性的逆向调整。事实上,我国的财政预算是被动性的,也就是有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或者有多少支出必须组织多少收入,如果不够,在尽可能压缩的基础上,政府再发行国债给予弥补。财政赤字的发生照例应与国民经济萧条时期相对应,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年年发生财政赤字,许多年份是处于通货膨胀时期。近几年国民经济发生疲软,政府尽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在预算安排上仍然采取审慎的原则,只是在国债上增加了发行额度,而没有在财政赤字上故意扩大规模。特别是在组织财政收入上,政府不仅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减税,而是实行了增收的措施。这说明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既是积极的,又是审慎的。同时又说明财政政策的逆向调节作用也是靠自动稳定器在发挥作用。从我国财政收支的两方面看,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似乎要比财政收入明显。因为财政支出的许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削减的(比如公务员的工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国有企业的基本开支等),在经济疲软时期也是要发生的,所以,对避免经济的过分萧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财政收入看,表面上近几年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是否会对国民经济的复苏产生遏制作用呢?我以为,这种遏制作用很小。根据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国民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收入也会随着国民收人的减少而减少,主动性的减税会使漏出减少,注入增加。我国为什么在经济疲软时期财政收入反而会增加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1)财政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其对国家的税利贡献急剧下降,这与宏观经济学的道理是一致的,但是,我国又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非国有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挂着集体企业牌子的私营企业)近几年增长迅速,它们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却有明显增长;(2)政府加大了征收的力度,对本来应当征收的税收征了上来,当然征收依据的是税法,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也来自有非国有企业,可见,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不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而是自动稳定器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表现。

对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如何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当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则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会更加明显。

我国市场经济的的基本框架有待逐渐形成。本人以为,判断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形成与否至少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企业是否能按企业规则行事,比如是否有定价的自主权,也就是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否有用工权,根据需要雇佣和解雇雇员。二是商品是否能在全国市场上自由流通,不受人为的限制和地方的保护及歧视。三是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受到所有制的限制,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市场竞争的原则可以自由进人或退出。四是社会资本是否可以根据市场信号自由转移。五是是否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税务制度与法规。根据这些标准衡量,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如此,宏观的总量调控,就会遇到许多的人为障碍,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总量调节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畅行无阻的传导机制。比如,国家增加财政支出的目的是要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前提就是要求企业对总需求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这样才会产生连锁反应,达到国民经济倍数增长。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对总需求的反应并不敏感,就会使乘数效应大打折扣。

篇3

关键词:东南亚;财政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2-0045-04

一、引言

本次金融危机对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亚太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经济增长萎顿、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进出口大幅下滑、投资消费不景气以及失业率不断攀升,区域内各国政府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东南亚各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不同内容和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维护社会稳定并助推经济复苏。扩张性财政政策作为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从国际理论研究和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不同的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存在差异,因而导致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各不相同。本文把东南亚地区看作一个整体,将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分别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区域,运用各经济体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研究各国财政政策的经济经济增长效应和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把东南亚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使得其财政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对中国而言更具有启示作用。同时,在当前东亚国家继续积极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研究其财政政策的效应和效率,对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政府支出和收入对产出的乘数效应、财政政策“挤出”与“挤进”效应等方面,而研究财政政策地区差异性的文献较少,特别是对于东南亚地区各国财政政策差异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如此。一方面,Grier和Tullock[1](1989),Barro(1991)[2]等应用若干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发现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结果却与其研究结果不同,发展中国家财政性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中国社科院课题组(2004)认为,东亚经济群的成功超越经验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由政府动员储蓄,实行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和在促进资本形成的领域实行大量的财政支出将有力地推动经济摆脱贫困陷阱的束缚。处于低发展水平的经济存在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最初的推动力,资本缺乏,私人资本积累缺少动力和能力。这时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制定特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对企业技术给予支持,不仅可以减小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且能够使当地居民能够快速摆脱贫困。[3]

另外,Fernald(1998)分析了美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对运输密集行业的影响表明,超过饱和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将大大降低。[4]靳春平(2007)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并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效应大大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东南亚地区各国间财政政策效应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思想的基础之上,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研究。传统的经济模型一般需要预先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但并不提供充分的理论说明,即外生变量为什么是外生的原因。而Sim(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技术则是将所有要分析的变量都看作是内生变量,并且每个变量都依赖于自己和其他所有变量的滞后值,因而为解决分析系统中变量之间的同时性问题、分离各变量对自身和其他变量冲击的动态反映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6]本文在充分考虑相关变量的背景下,建立如下的VAR(p)模型:

(1)

其中 , ,,

其中, 、 、 分别代表i国在t时刻的人均GDP、财政支出和通货膨胀率。

由于本文主要是考察东南亚各国的财政政策效应,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代表性,选取了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6个东南亚国家,所有样本的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各国人均GDP和通货膨胀率数据均来自IMF网站(省略/)的数据库;各国财政支出数据来源则分为两部分,其中1990-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BOT数据库,2006-2008年数据库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网站(省略/)。另外,各国的通货膨胀率数据用各国每年CPI指标代替,且均以2000年为基期。

四、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效应地区差异性实证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研究中涉及的都是时间变量,因此须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ADF检验发现,除了印尼的LNGDP、LNFINA、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外,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LNGDP、LNFINA、LNCPI都是二阶单整序列。根据协整序列的定义,只有多个时间序列都是同阶单整序列,才能证明存在着协整向量。本文考察的东南亚6国中,各国的三个变量均是同阶序列,因此可以通过协整方法对各国的经济变量进行分析。

表1各国序列的ADF检验结果表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的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迹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首先确定东南亚各国LNGDP、LNFINA、LN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滞后步长,其次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最小化原理,得出最优滞后步长为2,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东南亚各国的LNGDP、LNFINA、LNCPI均存在1-2个协整关系。

表2 东南亚各国相关变量的协整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为了分析东南亚各国财政政策对本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机制影响的作用强度和周期,进一步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根据脉冲响应函数,识别东南亚国家财政支出对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效果,其结果见图1。

图1东南亚各国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注: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各变量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就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效应而言,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的刺激效果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从第3期开始出现持续的正向响应,说明增加该两国的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能够对本国经济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菲律宾和泰国分别在第4期和第3期开始产生正的刺激效应,滞后均在-0.1%的上下波动,说明增加这两国的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新加坡则从第5期开始出现持续的正向响应,并于第6期达到最高点,说明新加坡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具有相当长的滞后性。而越南的财政刺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最为显著且无滞后性,从第1期后开始出现持续快速的正向刺激作用并于第10期达到最高,近年来越南在财政支出的推动下人均收入得到快速增长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东南亚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对推动各国通货膨胀的效应也存在差异。马来西亚和越南的财政刺激政策直接推动通货膨胀且效果显著,说明增加两国的财政刺激力度将能够引起刺激物价上升的效果,且作用时滞较短。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的财政刺激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其中,印尼从第3期开始后出现持续的负向作用,说明在印尼国内财政刺激政策对拉动通货膨胀不明显,另有原因造成印尼近年来的高通胀问题;新加坡则从第2期出现正向作用外,第3、4、5期均是负向作用,第6期开始后出现持续的正向作用,说明财政政策对新加坡的通货膨胀具有推动作用,但作用效果有限;菲律宾除第3期出现正向作用外,从第4期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向作用,这说明增加财政刺激力度对推高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明显;而泰国的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完全不起推动作用。

五、研究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从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除越南外,东南亚各国财政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不能在即期显现,而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2.东南亚国家财政刺激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实施单一的财政政策背景下,东南亚各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有差异。从长期角度来考虑,增加单位财政支出对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越南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增加单位财政支出对菲律宾和泰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

3.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从长期来看,增加单位财政支出对推高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的通货膨胀效应十分明显,而对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则较为有限。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有关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效应地区差异性的结论对于当前我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助推经济复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1.多种政策措施相配合,共同助推经济复苏。由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经济刺激计划中必须包含多样化的政策措施。比如,可以在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以加大对贫困群体救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政策等。

2.利用财政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特性,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快速复苏。对东南亚国家财政政策效应地区差异性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由于财政政策效应存在地区上的差异性,在政府财力既定的情况下,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可以适当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当前“保增长”、“保就业”的经济背景下,政府财力适当的向西部地区倾斜将有利于经济更为显著的快速复苏。越南财政政策的示范效应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经验案例。

3.避免由于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所导致的通胀压力。显然财政政策对于推动印尼、菲律宾和泰国通货膨胀的作用较为有限,但是增加单位财政支出对推高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通货膨胀的效应十分显著。因此,在当前我国通胀预期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更应关注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通胀压力。■

参考文献:

[1]Grier,G.and Cordon Tulloc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ross―National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

[2]Barro,Rd.“Economic Growth in a Gross-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4,(9).

[4] Fernald,John G.“Road to Prosperity? Assessing the Link Between Public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Vo189,No.3.

[5]靳春平.财政政策的空间差异性及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7).

篇4

关键词:财政政策;4万亿投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71-01

1 4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

我国政府于2008年下半年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从2007年的“双防”向“全力保增长”调整,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到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我国于2008年11月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涉及“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10项扩大内需的政策。

2 4万亿财政政策结构分析

2.1 政策实施工具

根据布兰查德关于财政工具的分类,我们发现本次财政政策的具体政策细则包含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付,税收调节三大方面。本次财政刺激政策所使用的财政工具是全方位的,这必然可以使得本次政策的效力有效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使其在短期之内得以充分、快速的显现。

2.2 投资结构

首先,可以看出本次刺激计划最重要的短期手段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大约28%,激励方案较少体现市场机制内的调整,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生活的痕迹明显。从短期而言,很难马上说清其优劣。但从经济发展的长期乃至经济复苏之后看,此次的刺激手段的负面影响不少。

其次,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没有根本性的扶持作用,并且会剥夺未来增长的机会。

最后,此次4万亿计划中,安居保障工程所占的比重较过去有明显上升,这无疑体现了对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福利的一种政策倾斜,但距离我们应达到的目标还较远。

2.2.2 投资的资金来源配比

这4万亿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只承担1,18万亿元,其他将近3万亿元要靠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来承担。但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台后,地方政府争相申请项目,公布的配套投资计划总额高达18万亿元,几乎3倍于2008年中国全年的财政收入。2月4日,中央政府2000亿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额度在春节前已分配完毕。中央政府对发债的动作如此之快,很难说不是情势逼人的结果。

3 4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评析

3.1 短期效应

3.1.1 理论分析

从我国目前危机的形成机制和经济运行结构这两方面考虑,我国此次4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并使得国民经济得到量上无“挤出效应”的扩张是必然的,那么下面我们将从经济运行数据的实证角度来考证4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3.1.2 实际经济运行数据分析

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才有空间和资源加以解决,所以本次4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之一是保证GDP在2009年有8%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情况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在坚实的增长基础上,我国GDP保八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角度来看,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1%,与2008年第四季度的6.8%相比,尽管增幅仍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收窄。在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宏观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抑制。

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9%,到第三季度增长已达8.9%,回暖反弹的形式以已经十分明显,第四季度的增长幅度必然扩大。初步测算,我国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镩,同比增长7.7%,实现全年GDP8%的增长目标已无悬念。

总体上看,经济运行已基本完成触底,现在正呈现出筑底回升的态势,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开始显现出效应。

3.2 长期效应

3.2.1 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分析

我国目前的增长模式是“投资促进型十出口拉动型”的互动机制,总供给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但是当外部需求萎缩时,消化过剩总供给的压力就转到了内部需求上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刺激国内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因此,短期内缓解危机的有效方式必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来扩大总需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也将不利于国内居民消费的刺激和拉动。

3.2.2 对金融秩序的长期影响分析

关于4万亿财政政策资金来源而言,无论是中央出资还是地方出自,可以明确的是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较低的回报率将不足以弥补银行的贷款利息,而银行系统将会受到的冲击,这不仅会影响政府的信用还会冲击货币和汇率的稳定,严重的话将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形成一场危机。

3.2.3 政策执行方面的长期影响分析

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中央刺激资金而仓促制定的,不仅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会为地方和全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会使中央审批给地方的投资项目有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缺乏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而仓促制定的投资计划会使投资项目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受到质疑。

篇5

关键词: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粮食安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10-02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粮食生产实行财政补贴政策,这种财政补贴政策是以价格支持为主的间接性财政补贴。截止到目前,我国实行粮食直接财政补贴政策已有13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并轨等方案的不断实施,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受到影响,农村粮食生产规模、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的大背景下,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效果是否能有效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值得探讨。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与粮食财政补贴基本范畴

(一)国家粮食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国家粮食安全的测度是一个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内涵的本质理解、系统特征的选择及其观察数据的可用性,遵循指标设定原则而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本文是从国家的角度探讨粮食安全,即为了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保持粮食供求结构以及总量基本的平衡,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正常、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安全的粮食这一目标,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有效、适当的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充足的数量,适当的粮价,合理的储备、放心的质量、安全的生态”。由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评价其安全状况的指标也应当体现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因此,在设计国家粮食安全指标时应遵循全面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将国家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分为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两个层次共10个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鉴于目前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粮食数量安全,而关于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生态安全财政补贴政策至今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即便有所提及也只是作为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辅助政策。因此,本文以粮食数量安全为切入点,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补贴政策效果展开研究。

(二)粮食财政补贴的基本范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间接性财政补贴政策到2004年推行的粮食直接财政补贴,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收入性补贴与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综合性补贴与专项性补贴相配套以及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为保障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综合性收入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包括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和粮食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之所以说这两项补贴政策是综合性收入粮食财政补贴是因为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耕地种植面积,通过“一卡通”或者“一折通”或者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把补贴金直接发给种粮农民手中,直接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因此,这两项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属于综合性收入补贴。

生产性专项财政补贴政策包括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两类。该项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质量和粮食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效果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

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其他数理统计分析法的不足。它对样本量多少、样本有无分布规律的要求不大,简单方便,易计算,其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根据研究的对象和评价目的,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即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母序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相关因素的子序列Xi。第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初值像。第三,求母序列与子序列的绝对差序列,确定两极最大、最小差。第四,计算关联系数。

2.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2-2013年,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农业部、财政部等官方网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搜集到数据。以反映国家粮食数量安全的粮食总产量X01,粮食人均占有量X0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03,粮食自给率X04四个指标为参考序列,比较序列分别是X1“粮食直接补贴额”、X2农资综合补贴额、X3良种补贴额、X4农机具购置补贴额。

(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效果的灰色关联分析

1.关联度计算

根据无量纲化数据处理结果求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roi(k),继而计算出Xoj与Xi的关联度rji,其中j=1,2,…,4,i=1,2,…,4,得到关联矩阵如下。

2.实证结果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政府税收;配套政策

一、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问题,缓解长期以来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压力。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利润也不断增加,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如融资困难,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等。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财政政策各方面不完善之处的影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

1.税收政策的不足

首先,增值税存在的不足之处。增值税改革仍然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构成方面比不上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税负仍比较重。此外,按照国家税收相关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问题,也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营业税存在的不足之处。2011年11月起,国家调增了营业税起征点,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中小企业而言不会产生优势作用。同时考虑到营业税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很显然,这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2.财政支出政策的不足

一方面,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设立的基金方面的不足之处。中小企业数量与政府投入的基金成反比,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同时由于对基金项目管理缺乏,使得很多高新技术方面的企业对不能迅速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而言,政府采购对被采购方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格,同时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也很高,可谓是高标准。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规模有限,各个方面的标准都难以满足政府采购的要求,一般中小企业难以参加政府采购,这项政策也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利。

3.配套政策的不足

第一,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小企业在担保规模这块无法与大企业抗衡,据统计,中小企业无法落实抵押而遭到拒贷的比例高达32.3%,因无法落实担保而遭到拒贷的比例高达23.8%,总拒贷率高达56.1%。政府的信用担保机构、民营担保机构以及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形成良好的补偿制度。再加上相关担保法律的不健全,影响了担保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公共服务平台影响范围小。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不完善,大多数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中缺乏对自己软件的建设,需要加强对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受到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公共服务平台只考虑服务于技术层面,忽视了其他的服务功能,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完善的服务。第三,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尙不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融通。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保费用给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财务负担。社会保障体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益处,可以保障员工利益,为公司赢得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三、财政政策完善的建议

1.税收政策

首先,完善增值税制度。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尤其是调整对高新技术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对增值税的调整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对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中小企业增值税征收率应进一步降低,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继续推动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增值税统一征收可以结束税制结构复杂的局面,促进中小企业优化升级。其次,完善营业税制度。继续调高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发挥营业税的激励作用。对技术型中小企业税负进行适当减免,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最后,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需要给予中小企业所得税的更多优惠支持,降低对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扶持其继续发展。

2.财政支出政策

政府基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完善政府基金的管理,扩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问题。在政府支持方向和范围进行重点调整,考虑到中小企业不同的企业类型,应对不同的企业施于不同力度的政策资金扶持,对高科技,高质量的科研项目需要重点优先支持。政府采购层面,一方面,保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以更加公开、公正的原则,让更多的有着较强实力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中,保持其与大企业在信息使用上共享,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帮扶,地方政府应当担起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给予其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其又好又快发展。

3.配套政策

首选,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中小企业的担保规模,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制度。通过担保基金的设立来解决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确定合理的保障水平,合理确定社保比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会保障而言意义重大,需要建立合理预算体系。最后,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其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多元化,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需求,推动中小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政府采购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目标的确立与具体制度的演化逻辑[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2]汪丽,杨琳.财政补贴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研究[J].中国外资,2013,(24).

[3]刘磊.中国企业所得税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2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6260(2009)02-0024-08

一、引 言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总消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伊特韦尔, 1996)。财富效应常被称作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庇古在1941年出版的《就业与均衡》一书中对实际余额效应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衰退期间物价下跌时,居民真实现实余额会增加,财富净值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随之增长(Pigou, 1941)。Friedman(1957)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他的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与他的可以预计到的‘持久收入’有关,‘持久收入’等于预期今后全部收入之和以及债务应付利息和生息资产的应收利息。” Zeldes(1989)认为:财富多的消费者更容易从信贷市场获得贷款,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当预期在未来某一阶段收入上升时,就会利用非人力财富向信贷机构获得流动性,从而提高当期的消费水平。财富较少或缺乏财富的消费者则面临严格的流动性约束,即使预期未来收入会提高,也会因为无法获得流动性而不能提高当期的消费水平。Ludvigson(1999)对美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研究后认为,股票财富与社会总消费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股票财富每增加1美元,消费将增加3~4美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而且很难消除这种不稳定性。Maki(2001)利用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教育水平的数据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优异表现给最富裕阶层带来了收益,但大多数美国家庭由于拥有相对稳健的金融资产,他们的净财富并没有随着股价的暴涨而增加。Engelhardt(1996)运用PSID数据对房价上涨与当前有房者消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直接检验,估计来自有房者房产的真实资本收益的MPC大约为0.03,但这会因行为反应的不对称性而有所上升。Case等(2001)利用1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和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证券市场财富效应相对较弱,住房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很强,弹性系数在0.11到0.17之间。

国内学者李振明(2001)通过对中国股市1999年5.19行情后的财富效应的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从股市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股市再投资或投机,很少用于大规模消费,即股市的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只具有很小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低于0.044。李玉山等(2006)研究认为,短期来看,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为负,长期来看,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为正,为了发挥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需要强化住房资产市场发展的措施,如消费信贷、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刘建江等(2005)通过LC-PIH模型深入分析了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即持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既增加公众财富又增强市场信心,引起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上升,认为房地产财富效应比股市财富效应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持续下跌的房地产价格所形成的负财富效应同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副作用。邬丽萍(2006)从财富效应的视角分析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影响,认为房地产财富效应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影响消费支出总额及结构,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成为贫富悬殊的重要因素,最终将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的制定者必须从财富效应的视角关注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发挥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保持房价的稳定和合理上涨。宋勃(2007)分析了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传导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中国居民的财富特征与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特征有着明显不同。体制转型的同时住房分配制度也由原来的平均分配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分房福利制度的取消实现了中国家庭住房资产的私有化。2007年中国住房自有率达到了85%以上,较美国的66%高出19个百分点。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进一步明确,使房地产财富效应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关于房地产财富效应的性质、成因及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于财富效应测度方法及实证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VAR模型的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采取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对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二、房地产财富效应测度模型

(一)房地产财富效应传导

房地产财富效应是由于房地产价格变化导致房地产所有者财富变化,资产组合价值增加或减少,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这一效应包括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房地产本身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其传导过程如同股票市场一样,实质也是虚拟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

1.兑现的财富效应。房地产资产占居民家庭财富的比重较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持有者净资产财富的增加,诱导其现期消费的增加。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直接收益,使持有者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或出售房地产的形式来实现房地产收益,这种实现的收益将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房地产的财富效应。

2.未兑现的财富效应。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即使房产持有者并没有再融资(诸如抵押贷款)或出售房产,但由于财富贴现值的增加,这些拥有房产的消费者将预期他们比以往更加富有,这种没有实现的财富仍然可以刺激当期消费,从而实现房地产的财富效应。

3.预算约束效应。房地产价格上涨将对承租者个人消费产生消极影响,承租者不得不支付较高房租,预算约束更加紧张,从而不得不减少个人消费;对于出租者来说,房地产价格上升意味着其收入上升,将对其个人消费产生积极影响。Ludwig(2001)研究认为,预算约束效应对房地产出租者也具有约束效应:房地产价格上涨提高房租的同时,住房配套性设施费用和服务价格也将随之上升,从而增加了出租者的预算约束。

4.流动约束效应。房地产价格变化导致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价值发生变化。当房产价格上升时,对于作为房产持有者的居民来说,其金融资产价值也上升,消费者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下降,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也会相应增加,于是社会总消费扩大,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如果房产价格下降,消费者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较高,将减少流动性小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对于尚未拥有房屋或者即将购买新房屋的居民来说,如果房价上涨,消费者会要求取得更多的贷款来应对房价上升,若信贷紧缩或金融系统不能为这种贷款需求提供支持,家庭可能减少住宅消费支出。

5.替代效应。较高的房价意味着将要计划买房的家庭可能降低消费标准,因为面对较高的首期付款和未来更多的贷款,选择较小的房子或减少当前消费是家庭必然的选择。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将可支配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花费在房地产购买上,同时减少对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这必然导致居民需求总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6.信心效应。资产价格作为经济系统的指示器,其价格的趋势性变动反映了未来收入预期与价格预期的变动趋势。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理论表明,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固定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房地产市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持续繁荣,则投资者得自于房地产的收益将由暂时收入转化为持久收入,从而增强市场信心;房产所有者的消费增加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带动其他家庭消费,进一步增加市场信心。

(二)房地产财富效应测度模型的建立

理论界对资产财富效应测度方面的研究,一般是基于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或Modiz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框架进行的。按照Hadjinatheou(1987)的消费行为理论,消费者现期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而且与消费者以后各期收入的期望值、开始时的资产数量和年龄有关;消费者一生中消费支出流量的现值要等于一生中各期收入流量的现值。这里将财富作为总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资产财富效应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如下模型表示:

C=αWr+βθYt+β(1-θ)Yt-1 0<α,0<β,0<θ<1(1)

其中: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θ为收入增量中的持久性收入的比率,它与持久性收入预期最为相关,即当收入变化实际上是持久的或者长期的,那么消费者在他们收入发生变化时将相信这种变化大多数是持久的,此时具有较高的θ值,反之θ值较低,θ的变化直接影响MPC(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或者说消费信心的变化;Yt为当年可支配劳动收入,Yt-1为上一年可支配劳动收入。

Blanchard等(1989)认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使自己一生的消费Ct的效用Ut最大化,θ是时间偏好率。在每一个时间段,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意味着在时间段末的资产Tt+1是期初的资产Tt与劳动收入Yt之和减去当期消费的函数,其中利率为rt。基于此,模型可以表示为:

MaxEt∑Tt=0(1+θ)-tU(Ct)(2)

s.t.Tt+1=(1+rt)(Tt+Yt-Ct)(3)

式(2)中Et表示期望值,那么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意味着以下最优消费方程成立:

Ct=r/(1+r)Tt+r/(1+r)∑T=∞k=0(1+r)-kEtYt+k(4)

式(4)表示时间t的消费是当期资产及未来收入期望的贴现。若假设消费者的收入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Autoregressive Process of Order One,AR(1)),则可用当期资产和当期收入的函数来表示消费方程:

Ct=βTt+γYt(5)

其中,Tt表示各期资产存量。利用实际统计数据资料建立模型时,由于一般家庭资产存量指标难以统计,可以将式(5)转化为一般形式:

Ct=βTt+γYt+εt(6)

将式(6)中的Tt表述为:Tt=Yt-1-(βYt-1+γTt-1)+Tt-1=Yt-1-βYt-1+(1-γ)Tt-1

由Ct-1=βYt-1+γTt-1,有Ct-1-βYt-1=γTt-1,从而Tt-1=1γCt-1-βγYt-1。

将其代入Tt表述为:Tt=Yt-1-βYt-1+1-γγCt-1-β(1-γ)γYt-1=γβγYt-1+1-γγCt-1

代入式(6)得:Ct=βYt+(γ-β)Yt-1+(1-γ)Ct-1+εt

去除产生共线性的Yt-1,引入常数项,得计量模型:

Ct=γ0+γ1Yt+γ2Ct-1+εt(7)

对于Modizliani模型的检验,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缺乏可利用的合乎要求的资产数据情况下,可采用式(7);在有可利用资产数据的情况下,采用以下估计式:

Ct=βYt+γTt+φCt-1(8)

式(8)是由Stone(1974)在拟合英国1949―1970年财产消费的年度数据时采用的公式,Modizliani(1954)认为公式接近生命周期假定,并将居民资产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式(8)可进一步转化为:

Ct=βYt+γJRt+φZFt(9)

在式(9)中,Yt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JRt代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ZFt代表实物资产。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是指城镇居民持有的以货币、银行存款,包括各类债券和股票在内的有价证券、保险储金等各种形态存在的有形财富,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用于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后的余额。

模型中的数据一般只能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即使得到了有关实物数据,也因其种类繁多、形态和品质各异及市场价值的变化,难以进行折旧和估价。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SC)作为表示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指标;由于房地产财富持有者主要是城镇居民,所以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DIU)表示收入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我们在实际分析时引入通货膨胀指标。国内对通货膨胀率(IR)有两种衡量方法,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将服务价格计算在内。我们选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由于得到的CPI数据是月度数据,在计算中通过三项移动平均求出季度CPI数据,即可求出通货膨胀率。房地产财富变化用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RSI)表示,而非用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相应指标,是基于RSI更能表示房地产财富增(减)值的考虑。由于中国房地产数据公布比较晚,选取年度数据易导致观测变量个数过少,故本文采用指标的季度数据,以使研究更加深入。时间跨度为1996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居民消费额指标值,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收入指标值,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价指标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值,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可以计算出1996―2007年居民消费和房地产价格的季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

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SC)数据主要来自中宏数据库并经过计算整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DIU)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CPI指数得自1997―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RSI)主要从中宏数据库以及各年房地产统计年鉴得到,由于中国从1998年才开始公布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在研究中1996年和1997年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数据是以1998年同季数据做参照,并根据3年固定资

表1 TSC、DIU、RSI和IR季度数据表

时间序列(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SC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DIU房地产销售

价格指数RSI通货膨胀率IR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等(1999―2007)。

产投资指数同比计算而得。TSC、DIU、RSI和IR季度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SC)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DIU)序列呈现明显季节变动,我们采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记调整后序列分别为TSCA和DIUA。经过季节调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值基本排除了季节因素的干扰。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协整关系,且能够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异方差,对数变换后的序列分别记为LTSCA、LDIUA、LRSI和LIR。

(二)单位根检验

经济和金融数据大多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具体经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之前,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选取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如果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则需要进行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通常有6种方法:Dickey-Fuller(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Phillips-Perron(PP)检验、KPSS检验、ERS检验和NP检验。Philippe(1986)认为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会造成虚假回归,Watson(1989)也证明当变量存在着单位根,即非平稳时,传统的统计量如t值、F值、DW值和R2将出现偏差。因此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有效性和最佳性,我们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扩展Augmented Dickey Fuller(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ADF平稳性检验是基于以下回归方程:

Yt=x1+x2t+(ρ-1)Yt-1+αi・∑niYt-i+ξt

ξt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滞后阶数的选择使得ξt不存在序列相关。原假设H0:ρ=1,备选假设H1:ρ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LTSCA、LDIUA、LRSI和LIR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它们都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序列中,DLTSCA 、DLDIUA、DLRSI和DLIR在1%置信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LTSCA、LDIUA、LRSI和LIR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统计量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结论LTSCA-0.9626 -3.5499 -2.8646 -2.5302 不平稳LDIUA-1.0066 -3.5357 -2.8581 -2.5265 不平稳LRSI-1.7707 -3.5426 -2.8613 -2.5283 不平稳LIR-1.2085 -3.5576 -2.8682 -2.5322 不平稳DLTSCA-3.4877 -3.5499 -2.8646 -2.5302 平稳DLDIUA-4.1605 -2.9505 -2.2756 -1.9426 平稳DLRSI-2.4142 -1.9595 -1.3231 -0.9539 平稳DLIR-4.0560 -2.9401 -2.2712 -1.9403 平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景气月报》(1999―2007)。

(三)协整检验

表3 VAR模型整体检验结果

决定性残差协方差(dof adj.)1.31E-23决定性残差协方差1.16E-15极大似然统计量512.5504

赤池信息准则-20.3215施瓦兹准则-16.1971

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我们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定义VAR模型,根据AIC和SC确定VAR滞后期,各种指标显示模型良好,如表3所示。

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似然比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1%临界值协整方程个数0.843508 160.3565046.0989 43.3537没有**0.504823 52.1143128.5723 24.5478至多一个**0.361528 18.6214414.3032 20.1364至多二个**0.043626 1.654123.4516 5.9871至多三个

注: 检验采用Osterwald Lenum的迹统计量临界值; 迹检验结果表明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三个协整关系; **表示在5%置信水平可以拒绝原假设。

采用Johansen提出的协整似然比检验方法对构成VAR模型的四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Granger的研究,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4的结果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3个协整方程,但是本文更为关注的是包含所有变量的第一个协整方程,其标准化后协整方程形式为:

VECMt=LTSCA-0.836835LDIUA-0.772263LRSI+1.536986LIR+6.493351

(0.00362)(0.00127)(0.00931)

从式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MPC为0.836835,且t统计量非常显著,说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变动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在消费与投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福利影响也有差异。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消费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之高收入以及财富存量提供的购买力保障,通货膨胀对他们的福利影响较小;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因为低收入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以必需品为主,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的系数是0.772263,t统计量显著,说明房地产对消费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财富效应,而且长期来看影响系数还比较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之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VAR模型,另一种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利用Eviews5.0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动和居民消费长短期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表5。

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房地产价格变化和居民消费的短期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两者存在因果关系,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居民消费增加的Granger原因;同时,居民消费的增加亦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的Granger原因。在房屋价格和居民消费的长期因果检验中,x2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两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房屋价格变化会带来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分析,中国房屋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都会带来财富效应。表5同时说明,消费和收入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的增长,消费增长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又促使收入得到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观房地产价格变动同居民消费的检验结果,它们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显著性非常好,这说明中国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比较明显。

表5 房地产价格变动和居民消费长短期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零假设

短期格兰杰因果检验χ2值dfp值

长期格兰杰因果检验χ2值dfp值

LIR条件下LRSI不是LTSCA格兰杰原因36.5747**60.000031.6821*40.0000

LIR条件下LDIUA不是LRSI格兰杰原因9.0246160.067113.2643*40.0037

LIR条件下LDIUA不是LTSCA格兰杰原因17.6594*60.00056.210660.1346

LIR条件下LTSCA不是LDIUA格兰杰原因15.6481*60.01095.469760.0916

注: *表示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表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五)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描述的是VAR模型中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冲击(innovation)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图1给出了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LTSCA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在第1期基本稳定,约为0.53,但其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高,呈现波浪式起伏;序列对来自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LRST的信息在第4期一度处于波峰,冲击效应相对最大,在滞后的第2期和第6期处于波谷,房屋价格对居民消费存在正效应。序列对来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DIUA的信息在第1期反应较小,约为0.5,但在第4期影响程度呈正向反应的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至第10期逐渐呈现放大效应。

图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图2 方差分解结果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通过方差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与冲击响应函数不同的是,方差分解把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化分解为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冲击,它显示了VAR模型中各变量随机误差的相对重要程度。图2给出了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横轴为滞后期间数,纵轴为响应数值或方差分解中某一变量变动对另一变量变动的贡献度。可以看出,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LTSCA自身变动为因变量的方程对LTSCA变动的重要性排第一,其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达59%以上,其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LDIUA,其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大概占25%左右,最后是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LRST,其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大概是16%左右。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发现,在研究时限内中国房屋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的财富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居民的财富特征与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特征有着明显不同。为了揭示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1996―2007年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建立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房地产财富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断增强。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居民消费增加的Granger原因,居民消费的增加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的Granger原因。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分析,中国房屋价格变动都会对居民消费带来财富效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房地产价格的正向冲击将对居民消费产生正效应,导致居民消费增加。房地产财富效应通过作用于居民消费最终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

应该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中国的低利率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金融资产品种较少、投资渠道狭窄以及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等因素都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热上涨,许多消费者出于投资或投机目的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哄抬房产价格的同时,产生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财富效应,这从脉冲响应函数出现的异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我们在关注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同时,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异常繁荣甚至房地产市场泡沫具有清醒的认识。适度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促进住房市场稳定增长;促进住房资产证券化,增强房地产财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同时建立合理的房产价格预警机制,防范和控制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危害和风险,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繁荣,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财富效应。

参考文献:

李振明. 2001. 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科学(3):58-61.

李玉山, 李晓嘉. 2006. 对中国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计量分析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39-43.

刘建江, 杨玉娟. 2005. 从消费函数理论看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 [J]. 消费经济(2):93-96.

邬丽萍. 2006.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分析 [J]. 求索(1):27-29.

宋勃. 2007. 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98―2006 [J]. 经济科学(5):41-53.

伊特韦尔. 1996.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4卷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973-975.

BLANCHARD O, FISHER F. 1989. 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Cambridge.

CASE E, QUIGLEY M, SHILLER J. 2003.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 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 [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o.99-107.

ENGELHARDT V. 1996. House price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es,(41):313-336.

FRIEDMAN A. 1957.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RANGER W. 1998. Unit root tests and asymmetric adjustment with an example using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 Statistics,(16):304-311.

HADJINATHEOU G. 1987. Consumer economics after Keynes [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LUDVIGSON C. 1999. How important is the stock market effect on consumption [J].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7):29-51.

LUDWIG A. 2001.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stock prices and housing prices on consumption in OECD countries [R]. IMF Working Paper,(2):11-19.

MAKI D. 2001. Disentangling the wealth effect: a cohort analysis of household in the l990s [R]. Federal Reserve Board, No.31-38.

MODIGLIANI F.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HILIPPE J. 1986. Risk: 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 [J]. Finance Analysts Journal,(6):47-56.

PIGOU A. 1941. Employment & equilibrium: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M]. London: Macmillan.

STONE H. 1974. Personal spending and saving in Post Warburton [R]. Economic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essay in honors of J.Tinbergen, Boston.

WATSON M. 1989. 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on money-income causal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40(1): 161-181.

ZELDES P. 1989. Optional consumption with stochastic income: deviations from certainty equivalenc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6(104): 275-298.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of Real Estate Wealth Effect in China

WANG Zi long1,2 XU Xiao di3 XU Hao ran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2.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3.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篇8

论文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税,财政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然而,生态税的研究在我国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传统的税收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局限及缺乏对国际上税收实践的跟踪研究;更重要的是生态税作为一种环保政策,由于在其执行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①],从而使其环保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税制度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建立更完善生态税制度,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生态税概述

生态税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向所有因其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纳税人而课征的税收。生态税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不是非常严重时,国家的一般税收制度体系中存在“非意识性的环保税收措施”[1]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更谈不上重视。因此,税收还不能被有意识地作为一种实现特定环保目标的经济手段。但是,在税收制度体系中,某些规定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作用。比如说,仅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将某些污染项目纳入到征税范围;第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征某些生态税种阶段。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灾难。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连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污染事故使经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纷纷着手制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法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税收手段,主要是开征各种污染税;第三阶段,20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全面、系统的“绿色税制改革”[2]阶段。随着人们对环保认识的提高,环保措施开始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全程防治”。与此相适应,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税收方面也开始从简单的征收污染税转向全面、系统地调整税制,以体现税收的整体环保要求。

二、我国生态税现状

为了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征了某些与环保有关的税种,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费政策,但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生态税。

(一)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种和税费政策

这些税种和税费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3] [4]:

1.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具有直接或间接意义的税种。主要是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虽不直接或并不完全针对环境保护,但对环境保护也有积极作用。

2.有利于环保的各项税收优惠措施。增值税中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废旧物资回收、鼓励清洁能源和环保产品等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环保取向更加清晰;消费税环保用意明显(见图1[②]),对小汽车、摩托车的重新分类和税率调整体现了按污染程度设计税负(税率)的环保新理念;农业税对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肥力、植树造林等有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活动给予减免税。

图1 2002-2007年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种征收额趋势图

3.支持环保事业的税收措施。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和车辆购置税等。

4.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若干行政规费。主要包括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目前由环保部门征收,收费项目包括污水、废弃、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超标噪声。某些环保规费具有税收特征。

从构成比例看,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只占总税种的22%[5],相对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二)现行生态税效果分析

从绝对额分析,与环境有关的资源税、消费税等各主要税种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近6年的数据来看(见表),2007年的绝对数额比2002年增加了2353.9元;但从相对额分析,这五种税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却从2002年的10.14%下降到了2007年的8.24%(如图2)。比重的下降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环境质量的改善使税基相应缩小,另一种是因为绿色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5]。就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明显是属于后一种的。也就是说,我国生态税在这几年相对而言萎缩了。鉴于我国环境状况的严峻性,加快生态税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表 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种征收额占税收比重[③](单位:万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资源税

消费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合计

税收总收入

生态税占税收比重(%)

75.1

172.5

470.9

76.8

28.9

1724.2

16996.6

10.14

83.1

1221.7

550

91.6

32.2

1978.6

20466.1

9.67

99.1

1550.5

674

106.2

35.6

2465.4

25718

9.58

142.6

1634.4

796

137.3

38.9

2749.1

30865.8

8.9

207.2

1885.7

940.2

176.9

49.9

3259.9

37636.3

8.66

261.3

2206.8

1156.3

385.5

68.2

4078.1

篇9

一、现行支持小微企业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因为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小微企业,能够解决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能够激励私人进行资本投资。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微型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优惠手段,对象单一,涉及税种少。我国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就税种而言,局限于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方面,其他税种涉及较少;就优惠手段而言,就局限于降低税率和起征点两种,形式单一;就税收优惠对象而言,忽视对小微企业创业,投资阶段的税收扶持,无法适应不同行性质、不同规模小微企业要求。同时优惠力度也不够,达不到扶持力度。

2.小微企业的负担偏重。从增值税看,小微企业大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2009年开始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为3%,表面看,比一般纳税人法定税率的17%、13%低很多,但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上,其税负要高于一般纳税人。从企业所得税看,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条例实施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但是小型微利企业的门槛相对较高,鉴于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制约下,各类小微企业的实际利润比较低,其优惠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从实际税负看,目前有很多小微企业是以独资或合伙人经营的形式存在,对其征收最高税率达35%的个人所得税,其实际税负比较重。特别是增值税的税负偏重。

3.现行税制中有对小微企业歧视的规定,在增值税方面,现行税法规定:凡纳税人的年增长额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管其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根据这一政策,小微企业基本上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既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小微企业同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明显存在税收优惠政策过少,费用列支标准过严,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有些基层税务部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门往往对小微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认为扩大征收范围。

4.政策着力点出现偏差。现行我国税收政策偏重于减轻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却忽视了小微企业核心自主竞争能力的培育,政策的制定既没有考虑小微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而竞争能力的提高恰恰是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应该是政策扶持的重点。

5.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我国现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措施虽然不少,但较为零散,而且大多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出现,这样做虽然较易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但显然缺乏系统性,也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法律保证。

6.优惠效力不明显,造成优惠政策的低效,税收规定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等直接减免,优惠方式简单片面、范围窄,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同时对于小微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优惠缺失,不利于企业的有效投融资。

三、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1.改革增值税以促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原有的生产型增值税正在全面转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首先,应尽快完善小微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允许其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加大技术型小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从而带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其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应适当降低,两种纳税人身份的划分无疑增加了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很大程度上抑制对小微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2.增强所得税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首先,在公平税负的基础上,为增强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税收优惠的重点应对从对企业优惠转向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其次,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税给予免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吸纳无形资产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3.制定鼓励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实行专利所得的延迟纳税、研发投资增长的附加扣除、研发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等。

4.优化鼓励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税收政策,定位小微企业制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设定针对小微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成本、发展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定配套的综合性的打包税收优惠政策服务。优化纳税服务,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探索建立办税高峰期的分流有序办税机制,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纳税人的办税成本。

篇10

直销人才严重短缺

《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后,一些首批拿到牌照的直销企业扩大规模,需要人才,一些新的直销企业和准备进入直销的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直销人才。中华英才网的人力资源专家们认为:近几年,直销行业高端人才的招聘将出现井喷式状况。

“我们现在是有钱无人啊!”这成了目前无数内资直销企业老总感叹最多的话。尚伟猎头公司的负责人从2005年初开始,就接到了无数为内资企业猎人的业务。但是这些人并不好猎,主要是符合要求的人太少,另一个原因是《直销管理条例》实施后,挖人的企业太多。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直销行业人才如此短缺的局面呢?直销专家们认为,这在一方面和中国直销市场的长期混乱、直销理论界平台的缺失有关。在1998年以前,由于行业处于无序状态,很多直销人才都是在摸索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草根性。而在1998年以后,由于国家强制规范直销市场,各方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轻易放手投入,所以在直销人才的培养与筹备方面显得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正是中国直销行业人才开始换代的时期,新的人才没有成长起来,或者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而正在从事直销的人才,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转换思维。很显然,这是一个人才青黄不接,有巨大缺口的时代。

什么是注册国际直销师

注册国际直销师,是指运用现代直销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来从事直销工作并经统一培训考试取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注册国际直销师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由美国认证协会(ACI),人事部中国专家科技经济咨询中心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中国考试指导中心及中国直销研究院共同进行,它共分为3个等级:注册国际直销师(国际职业资格二级);注册国际高级直销师(国际职业资格一级);注册国际直销专家(国际职业资格特级)。

报考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注册国际直销师(国际二级)

1 高中或中专学历,相关工作2年及以上;

2 大专或以上学历,相关工作1年及以上。

(二)注册国际高级直销师(国际一级)

1 高中或中专学历,相关工作3年及以上;

2 大专学历,相关工作1.5年及以上;

3 本科或以上学历,相关工作1年及以上;

4 取得注册国际直销师资格一年后,可直接报考注册国际高级直销师。

(三)注册国际直销专家(国际特级)

1 大专学历,相关工作3年及以上;

2 本科学历,相关工作2年及以上;

3 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相关工作1年及以上:

4 取得注册国际高级直销师资格一年后,可直接报考注册国际直销专家。

“注册国际直销师”全球通行

据介绍,美国认证协会(ACI)是国际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测试权威机构,成立于1999年,协会的总部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路易斯。ACI长期致力于专家级的高水平认证考试服务,其认证代表了当今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一流水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权威性。ACI在全球各地设立培训认证中心,其远东办事处设在中国北京。

“注册国际直销师”研修认证课程主要有《直销学》《直销力》《直销实务与案例》等,主要内容包括直销应该如何展开、如何寻找并接近客户、直销师如何与客户商谈等。培训方式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包括专家授课、案例分析、模拟练习、互动研讨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