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 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捍卫 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白桂春 主编.精神科护理 : 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 : 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王斌全,赵晓云. 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 年12 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 年1 期.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 0)2-070-0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干部,有近20年高血压病史。2009年1月26日,晨起时突感头昏头晕、右肢体不灵活、麻木、跌倒在地,急送大理州人民医院诊治,诊为“脑出血”,2月8日出现眠差、骂人、疑人害已,故于2月13日转我院治疗。体检:T37℃,R24次/分,P96次/分,BP160/96mmHg,背人病房,口眼歪斜,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Ⅱ,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无特殊发现。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正常,兴奋话多,语音高,语速快,引出言语性、评议性幻听,情绪不稳,易激惹,欠协调,意志病理性增强,态度违拗,拒食、拒药、拒检,无自知力。CT提示: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心电图提示:右室肥厚、B超提示:左肾积水、左肾先天性囊肿、实验室化验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脑出血伴发精神障碍”(符合CCMD一3诊断标准)。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环境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由于家属强烈要求及患者病情的需要,我们给患者安排了条件较好的单间,一是避免了外界的干扰:二是家属可以陪护,患者在家人的陪护下,感到温暖、放心,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2.1.2 睡眠护理患者发病后一直眠差,很烦恼。改善睡眠,对控制其它精神症状,有重要意义。尽量要求患者保持规律性的生活,按时进食服药,白天少睡多动,睡前避免灯光,噪音的刺激,床铺保持温暖舒适,睡前洗脚脸,给患者关心、安慰,必要时给镇静安眠药。经上述措施,患者睡眠得到了明显改善。
2.1.3 生活护理由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要定期协助患者剪指甲,修边幅,勤换被服,擦身,使患者感到舒适,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安心住院。
2.1.4 饮食护理??患者肥胖、血压高,心、脑、肾都有疾病,故宜进低盐、低脂饮食及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饮食。患者由于患幻觉支配而拒食,必要时给鼻饲。
2.1.5 药物护理药物在精神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发作期由于精神症状活跃,患者很难自己正确服药,所以做好精神病人的用药护理,是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的精神病人,其护理方法各不相同。急性发作期病人一般都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服药。对此,一般只能耐心劝说,可找病人最信任的人来劝说,可把无味的(氯氮平、氟哌定醇等)药搅拌在饭菜里,必要时鼻饲或者改为肌注。对恢复期病人的服药护理,重点在于不断加强病人对坚持服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服药后仅有嗜睡、动作呆板、便秘、肥胖是较轻微的副作用,不需治疗处理。如出现头颈歪斜、坐立不安、四肢颤抖这些症状则是较重的副作用。就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或减少服药剂量,经用药治疗即很快会好转。防病人假服药 家属在给病人喂药时,应看着病人把药服下,方可离开,必要时还要检查病人的口腔(舌下或牙缝),以防病人将药藏起,储积后一次服用而达到自杀的目的。
3 病情观察
3.1 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是脑出血状态的真实反映,准确及时的观察,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根据,避免生命危险的发生。脑出血伴发精神障碍护理观察要点如下:
3.1.1 意识变化人院时有些病人不是处于昏迷状态,而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次出现或进行性加重,因此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非常重要。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如病人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或尿失禁,或清醒转为昏迷,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出现,应及时处理。
3.1.2 瞳孔变化脑出血伴发精神障碍急性期病人应15-30分钟观察瞳孔及对光反射一次,同时注意区别是视神经还是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瞳孔变化。
3.1.3 颅内压变化脑出血可加重或引起颅内高压,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加剧,烦躁不安,如果早期发现血肿,可为手术清除血肿赢得时间。除随时观察有无颅内高压症状外,还应密切观察颅内压的波动情况。
3.1.4 生命体征变化脑出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均可导致生命体征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和呼吸变慢,脑出血急性期应每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脉搏一次,观察中还应注意有无高血压,若发生高血压,应及时纠正高血压,减少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3.1.5 神经体征变化应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肢体活动障碍、抽搐、语言情况等,最好每30-60分钟观察和检查一次,对不合作病人和昏迷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抽搐情况。
3.1.6 缺氧情况每15-30分钟监测血氧饱和度一次或观察有无发绀等情况。
3.2 精神症状的观察睡眠是疾病发生、发展或转归的标志,睡眠的好坏,预示着其它精神症状的好转与否,所以,认真观察睡眠对精神病护理来说尤为重要,患者由于幻听支配,出现拒食拒药,态度违拗,易激惹,骂人话多等,密切观察精神症状,便于加药或换药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恢复。
4 饼发症的护理
4.1 瘫痪的护理患者并发右侧肢体轻度瘫痪,活动受限,麻木疼痛,嘱其患者活动小心、以防跌伤,加重出血。
4.2 高血压护理患者伴有高血压,除密切监测血压外,嘱其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紧张,使血压升高,造成高血压危象和脑血管意外。
4.3 褥疮护理患者由于活动受限,早期多卧少动,骶尾部皮肤发红、发暗及时给每2小时翻身一次。加垫海棉垫,保持床铺平整、清洁、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每班一次,一日三次,最终皮肤完好无损。
4.4 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多卧少动、机体抵抗力下降、肺部活动少、易并发肺部感染、故嘱患者及家属,天冷时加衣服,注意保暖,减少擦浴及开门窗,定时翻身,轻拍背部,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5 康复护理
5.1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早期指导患者被动运动,如协助患者抬高右侧肢体,伸展关节,按摩肌肉,患者有可能怕疼,拒绝运动,就鼓励患者,告知其严重性,必要时稍加强制,避免关节僵硬,肢体挛缩。后期指导患者做自主运动,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脸脚、刷牙、穿衣、尽早做站立、平衡训练,从扶站到站立,从扶走到自己走,活动不要太累,要小心跌倒。经上述措施,患者从卧床不起到已能缓慢独立行走,恢复良好。
5.2 心理护理患者各种精神症状控制后,能进行有序交谈,多与患者接触,了解内心活动,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使患者身心都得到康复。如向患者传输有关疾病的知识和预防,关心鼓励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易激动,对该病不利,嘱其保持情绪平称,才有利于身体健康等等。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8-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 in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Methods 280 psychotic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allocation principl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isk manage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sed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 in risk management after admission.Nursing effect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safety grade identification card;Psychiatric department;Risk management;Application
精神科患者由于精神??常等原因,常出现出走、自杀、暴力行为等异常行为,另一方面,在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下,还可能出现噎食、跌倒等意外情况。如果仅从医疗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1]。有研究提出,应当在临床护理中建立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警示标识针对医院实际情况而专门制作的内部警示标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大多护理人员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资料掌握不全面,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潜在风险,导致日常工作中常发生各类风险事件[2]。本次研究在风险管理中应用了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8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0例。观察组男68例,女72例,年龄19~61岁,平均(53.5±6.1)岁;对照组男70例,女70例,年龄18~63岁,平均(53.8±5.9)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科诊断标准,无特殊或个性病情,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待患者入院后即采用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进行风险管理,详细措施如下:(1)制作方法: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的底板一般为硬质纸板,固定在患者床头墙,采用有机玻璃制作U型插槽,尺寸为20cm×15cm×0.5cm,将标识卡防御插槽中。卡片的上半部为患者的基本资料,例如姓名、性别、年龄、编号、住院时间、负责医师、责任护士等,下半部为风险标识的地方,红色代表自杀风险、黄色代表暴力倾向风险、绿色代表逃跑风险、紫色代表跌倒风险、蓝色代表噎食风险、白色代表假服药风险。对患者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后,将相应的颜色小标识贴在下半部。颜色小标贴上写“1”代表极高危风险,“2”代表高风险,“3”代表低风险。(2)使用方法: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标识卡的使用目的及其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责任护士在标识卡上填写相应的基本信息,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神专科的风险评估,明确患者的护理安全等级后,在标识卡进行标识。第2天,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护理查房重新审核风险的分级评分,量化各个风险问题,最终确定患者的护理安全等级,并在标识卡上重新标识。一般评估时间为入院时、入院后1d、随后根据风险评估的评分确定评估的时间,如果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评估并更改。同时建立重点患者登记表,将本病区重点风险患者列出。护理人员内在对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时,应当将标识卡作为标准,换班时交接并完善护理记录,实行责任实名制。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差错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高风险因素,一旦出现缺陷或事故,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引发医患纠纷[3]。因此,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可以使护理人员明确护理的重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提高护理的质量[4]。
3.1 精神科风险管理措施
3.1.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医院应当结合精神科科室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每日召开例会,对精神科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5]。
3.1.2 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根据精神病护理常规标准,修订探视制度、行为标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等,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根据精神科患者的特点,制定安全检查流程、暴力收治流程等[6]。将科室的各项操作、职责落实到人,采取责任制,保证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7]。
3.1.3 完善环境设施 随着医学的发展,倡导人性化护理,改善精神科病区环境设施可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护理的安全性。例如在厕所增加防滑垫、扶手;暖气片内置防?C伤等。对各类事故进行预防,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完善风险管理制度[8]。
3.1.4 强化培训 新入职的护理人员由护理部进行培训,尤其是精神科疾病相关知识、特殊技能操作等等,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病房进行护理。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教,充分了解精神科管理标准与操作流程后,才能进行单独护理[9]。全体护理人员每周都应当进行业务学习,包括精神科专业知识、新型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此外,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人文素质等培养,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和工作有关的法律问题,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风险案例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中的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护理工作会议、优秀护士评选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全面素质,提高精神科的护理质量[10]。
3.1.5 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 护理人员要仔细了解患者病史,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共同讨论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动态,更新护理风险,结合患者的生理状况与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刻上报并制定预防措施[11]。
3.2 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的作用
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代替了传统的护理床头卡,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传统的护理床头卡一般在床位,护理人员在核对信息时需要下蹲才能看清楚,不仅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无益,同时也耽误了护理时间。而标识卡悬挂于床头,护理人员只需在床边就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不仅节省了护理时间,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标识卡更改方式简单,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随时进行更改,提高了护理的效率[12]。
制作醒目、规范的安全等级标识能够起到警示作用,让护理人员明确患者的潜在风险,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研究提出,通过颜色警示标识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醒目的颜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识别简单,护理人员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病情。精神科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存在慢性迁延的情况,需要长期住院时间,护理人员要24h监测患者的情况,防患于未然[13]。为了降低精神科风险的发生率,简单、醒目的标识卡可以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护士加强了对重点病人监护,保证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