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1:3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因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因技术论文

篇1

一、福音与忧虑:转基因技术及其特点

基因一词是英语“gene”的音译,它源于印欧语系,是“开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来,人们并不明白遗传的奥秘。19世纪的细胞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为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德尔从豌豆实验中推导出存在着专门承担遗传作用“种质”的遗传因子,从而演绎出孟德尔遗传规律。1909年,丹麦学者约翰逊提出用基因来指称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遗传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1910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白眼突变研究,确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后创立了基因论。1953年Waston和Crick创立了DNA双螺旋结构,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开创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新纪元,揭开了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序幕。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得到了第一个体外重组的DNA分子,开启了重组DNA技术的先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组的成功尝试。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或组织,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物质及其后代,这就是转基因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中,使其具有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性状。可见,转基因技术使人获得一种改变生物遗传性状、创造新物种的能力。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人类跨入了基因工程时代: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生物体最基础的遗传物质——DNA水平上来改造生物体,进而改造整个自然界。正因为如此,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包括:(1)种植业。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产生转基因作物,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不仅可获得抵御各种害虫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各种奇花异草等园艺品种。(2)养殖业。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育种,产生转基因动物,即人工改变基因,使之具有优质、速生、高抗性等人类需要的优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种。(3)医药业。利用转基因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发酵培养或利用转基因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等珍稀药物,利用动植物生产疫苗等。(4)食品加工业。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种,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酱油、奶制品等,达到提高产量或改善风味等目的。此外,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学领域的成果,正通过大量边缘学科和相关行业的转化、吸收,迅速渗透到电子、信息、乃至机电、环保等其他行业,极大地改变了这些领域里的生产、管理、组织模式。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强大内动力。总之,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代表着最有前途的技术方向,是本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带,是最有生命力的经济增长链,是未来前景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群”。

当然,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生物育种技术的新技术,它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例如,在自然进化中似乎不可能突破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限因为转基因技术的出现而变成了现实;其次,也因为转基因技术突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从而也使人类可以人为地改变自然物种的进化方向与进化速度,它可能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在自然进化状态下也许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可能出现的新物种,在转基因技术条件下短时间就可以出现;由此,它引发出转基因技术的第三个特点,即它所可能导致的后果更加难以预测。转基因技术和其他技术不同,它是一种生物技术即它是按照人的目的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改造,创造出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状的生物新品种,它不像无机物的合成那样,如果说无机物的合成品仍然是无机物,那么转基因技术的“作品”却是有生命的,它能够再生,而且其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这些也许是“提前”到来的新物种会给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实在难以预测,这也就更加加深了人们的忧虑。例如,人们已经忧虑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减少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增加某些疾病的人畜共患几率,等等。

正因为转基因技术的上述特点,使得人们围绕它所进行的伦理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可以说,所有围绕转基因技术进行的伦理论争,都是基于转基因技术的上述特点而展开的。

二、道德还是不道德: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论争及评析

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论争,表现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中,这里限于篇幅,主要分析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伦理上的反对与伦理上的支持。

先来看看对转基因技术在伦理上持反对立场的观点。从转基因技术诞生的那天起,认为转基因技术违反伦理的观点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相当多的学者甚至普通民众都持这一立场。大致说来,这种反对立场又可以相对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从根本上否定转基因技术本身,有人把这一立场概括为“本质方面”反对;另一种是从转基因技术的后果即其安全性和风险方面反对转基因技术,这一立场则通常被概括为“非本质方面”反对。实质上,“非本质方面”的反对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伦理上的判断,它潜藏的结论是:假如人类有足够能力来规避转基因技术应用中所导致的不安全性后果,那么,是可以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因此,对于非本质方面的反对立场,我们在这里不打算作分析。

从本质上反对转基因技术的最激烈的观点,来自于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有如下几个基本论点:首先,它把对生命的尊重作为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认为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应当得到道德上的同等尊重。泰勒指出:“采取尊重自然的态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价值的东西。”其次,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作为整体的生物共同体,承认构成共同体的每种动植物都具有内在价值。生命的、固有的、内在的价值就是因为生命本身自成目的。对于人和其他动植物生命个体来说,由于各自都具有一种内在目的性,并且其他生命的内在目的性勿需人的内在目的性来确证,所以人不具有高于其他生命的特质。因此,第三,应把保持自然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对人对自然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终极尺度。在人的伦理责任中应包含不干涉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不作恶、保持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作出补偿等内容。

基于以上理由,自然主义的伦理观认为跨越杂交屏障的基因转移是非自然的,是对自然不合理的干涉,因而是不道德的。他们认为,改造自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贴近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远离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虽然不能说转基因是反自然的方式,但与传统的更符合自然的方式相比,当然是更为远离自然,是非自然的。第一,它是快速的,只用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或几天时间就可以把一个外来物种的基因片断(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并表达这个外来基因的产物——蛋白质。第二,转基因技术是激进的和大跨度的,可以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比如,将土壤微生物毒蛋白基因转移到水稻身上,使后者抗虫;把北极鱼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身上,使其抗寒。而在自然的进化方式中,当然也存在基因交流和融合,但一是不会产生这种狂飙突进式的基因转移,二是不会产生这种大跨越式的遗传物质融合。一种物质的某一性状和特征需要适应环境若干年才会形成和巩固,它在进化上是缓慢的,也是非常安全的。迅速的基因转移既可能让一个物种内部难以适应外来基因全面而有机的融入,也会使得这一物种由于特殊外来基因表达后产生新的特性(如抗虫)而与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关系难以迅速磨合,造成一系列问题。因此,转基因的方式违背了自然的内在规律,是非自然、反进化的。

与自然中心主义立场相接近的是宗教神学的立场,它认为自然界是上帝按照最完美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因此,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存在,转基因技术以人为的方式打破了自然完美与和谐,是对上帝的蔑视和玩弄,因而是不道德的。

以上是从伦理道德上反对转基因技术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有从伦理道德上支持转基因技术的,这种立场主要来自于人类中心主义者。

人类中心主义也有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它认为,人道原则应该成为伦理学深层的价值论基础,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终极目的,以及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终极尺度,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应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其次,人类实践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自然规律,合乎自然的结果只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抛开人类利益,人类就没有实现外部自然规律的义务和责任。再次,在自然界,基因的突变和交流是广泛存在的,这是进化的动因,也是进化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很多的野生物种之间基因的交流就导致我们这样一个多种多样的世界。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术相比,在基本原则上并无实质差别。它只不过是传统的生物技术的延伸而已,是自然的。最后,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我们应该发展转基因技术。

应该说,上述两种相互对立的伦理立场都有一定的道理。自然中心主义者看到了自然界非人类生命存在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并不需要人类来加以确证,因此,人类应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保持应有的尊重,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狭义地理解价值这个范畴,即不再把价值仅仅理解为物对人的关系,而是把价值理解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存在之间的意义关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统中,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有确定的价值与意义的,非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确不需要人类来确证。因此,人类并没有比其他生命存在更为优越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界中非人类生命存在的权利是有道理的。从实践上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过分强调了人类对于非人类生命存在的优越地位,把自然中的非人类存在仅仅当作对于人类而言的工具性价值,才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导致了生态危机,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化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思维模式。否则,人类将永远不可能实现与自然界中非人类的生命存在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但是,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根本不考虑人类在自然中是一种特殊存在,即人类是迄今为止在自然界中惟一可以认识自然必然性、利用自然必然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的、科学的事实,力图把人的活动降低为动物活动的水平,则是错误的。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人类从生物世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超出其他生命存在的智慧,使人类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人可以以自己的需要、目的与愿望为尺度,对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进行否定性的实践活动,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这种对自然的否定性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可以说,人类在自然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带有否定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对自然的“不尊重”。自然中心主义者无视这一点,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说自然中心主义者无视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而力图把人类活动降低为动物的水平的话,那么人类中心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他们看到了人类和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肯定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是一种简单地重复自然必然性的活动,而是从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出发,力图把自己从自然必然性中提升出来的活动,因此,人类不可能不干预自然。要求人类的活动还原为其他生命存在的本能地适应自然的活动,是没有道理的。应该说,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一立场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的特殊性无限放大了,把人类的需要、目的与愿望当作衡量其他生命存在的惟一尺度,非人类的生命存在只有在人类的需要、目的与愿望面前去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只要有需要,人类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任意去操纵自然。从理论上说,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上述立场,是对“价值”这一范畴作了非常狭义的理解,即只把价值看作是物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关系,而不是把价值理解为相互作用的对象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是典型的人类的“狂妄”。从实践上看,上述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还应该指出,尽管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着冲突与对立的一面,但是两者又有共同的局限,即它们都坚持一种自然与人类两分的立场,把自然的演化过程和人类的活动对立起来,从而使得他们无论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伦理支持还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否定,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摆脱这一困境的思路,就是要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去考察转基因技术存在的伦理理由及其限度。

三、支持与限度:新自然观视野中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维度

如在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伦理判断时,既不能坚持自然中心主义的立场,也不能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那么,转基因技术还能获得伦理上的支持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它是可以获得伦理上的支持的。但是,我们同时又认为,这种伦理上的支持并不是至上的,而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我们的观点是,在对待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立场上,必须要考虑两个伦理维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自然的权利,尊重自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人类的利益,尊重人类活动的目的。一句话,要把自然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使自然和人类实现和谐共生。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权利和价值的漠视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中心主义对人类权利和价值的漠视所导致人类无所作为的后果的判断。我们认为,要给转基因技术一种恰当的伦理理由,有必要突破传统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基础上来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的自然观,以作为我们这一立场的理论基础。这种新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从人的现实存在的特点出发,把人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的总体进程来加以考察,以此来进一步思考人类在自然演化进程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以此来透视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合理性及其限度。

把人类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的进程来思考,无论是从客观事实存在上看还是从思想史上看,都是有依据的。从客观事实存在上看,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这意味着人类的出现既是自然界中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同时,人类也就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参与自然的总体的演化过程。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尽管有不少的思想家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演化对立起来,或者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演化的优先地位(如人类中心主义者),或者把自然的演化看作是既定完美与和谐的,人类的活动只会对这种完美与和谐的破坏(如自然中心主义者),但是把人类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过程进行思考的思想学说却仍然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智慧中的儒家学说。儒家的主流思想是认为天人合一,人性与天地万物之性相通,因此,人只要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尽天地万物之本性,因而能够参与天地万物的演化过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虽然,这里强调“能尽人之性”是“能尽物之性”的前提,但是,这决不是以人为尺度来辅量裁成万物。因为,依儒家的立场,天地之性恰恰在于它能促成万物自由地生长发育,即所谓“生生之德”,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仁德。所以,尽人之性以参与天地万物的演化过程,不是以牺牲非人类的生物存在的利益为前提的,从而它不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但既然是人参与其中的演化过程,它也就必然地带上人类的价值目的与追求,因此,它又不可能表现为对自然地消极服从,因而,它和自然中心主义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从儒家的仁者情怀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儒家认为,天地有自己演化的规律,但必然之中有偶然,在自然界中,经常会产生“离经叛道”的情形,使生命存在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来伸张、发育自己,改变这种现状的责任就落到了通天地之道的人的身上,所谓“儒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一物不得其所,便是吾仁未有尽处”。另外,儒家还认为,自然只是提供了万物演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也需要通过人的活动,即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易传·系辞上》)。当然,“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的过程,同样不是人的主观随意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充分考虑了人的生命理想和非人类存在的本性的过程,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过程,因而,也就是一个充分考虑了人的活动目的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过程。总之,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确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即既把人的活动纳入自然的演化过程,同时又充分注意到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而在自然演化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我们今天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即使从宗教神学的立场上看,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作为人的活动的具体形式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看作是自然演化的重要环节。因为,作为造物主,上帝既然赋予了人类以智慧,那就意味着人类必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从事自己的活动,这正是顺从了造物主的意愿。相反,如果人类不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倒是对上帝的不尊重,是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以上述立场来看待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我们就不会简单地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反自然的,是对自然界中非人类存在的生命的不尊重。

更进一步,当我们考虑自然存在及其演化方式时,我们将更加清楚地看到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自然本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物之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转化,人类和自然的其他存在之间同样存在着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这种转化是自然存在和演化的方式,没有它,就无所谓自然,因此,这里并不存在从人类的视角来看的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老虎吃羊或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我们并不会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因为这是自然的演化方式。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同样可以看作是人类与非人类之间进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转化方式。既如此,我们又怎能简单地对其进行伦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断呢?

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意味着人类所有的针对自然的活动,都不需要进行伦理道德上的考虑?是不是都不需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在上面反复提到,不能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简单的”伦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断,恰好意味着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伦理判断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来源于人类存在的特殊性:人类虽然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他却是自然中最为特殊的成员——人是一种有智慧的、自由的存在。正是这样一种特殊性,使人类的活动不同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存在的活动。如果说,非人类的生命存在的活动完全受着自然这个整体的必然性的制约,只能是一种被动地适应自然的活动,那么,人类则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认识、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这种必然性。人类对自然必然性的超越,意味着自然的演化过程带有了更多的“人类性”因素——人类总是力图以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为尺度,使自然的演化朝着自己所欲求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在自然这个大家庭中,人类活动的自主自为性与非人类生命存在活动的被动适应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提供了我们对人类活动进行伦理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自然界中,生命的演化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但这个过程是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之间、生命存在与生命存在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信息能量等等交换的过程,这既是自然界中非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自然大家庭之一员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前文所言,如果我们把价值理解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存在之间的意义关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统中,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有确定的价值与意义的,非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确不需要人类来确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抽象的意义上,我们说,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尊重自然这个整体的演化规律,但从具体的意义上来说,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的非人类生命存在并不能认识到它们与自然整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它们不存在尊重不尊重自然的问题。而人类则不同,它是自然殊的存在,它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和自然整体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能认识到自身活动的后果,所以,它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有其自然的基础,但是又决不能放任其任意发展,对之进行伦理的辩护和对之进行伦理制约同样重要。人类有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因此,转基因技术有其伦理理由;但是,人类是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它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其他生命存在。满足自身需要和尊重作为整体的自然,两者相互制约,构成我们在发展转基因技术时必须考虑的两个道德维度。

尊重自然,不是要把人类的活动降低到动物活动的水平,尊重人类自身的需要,也不是要把人类的需要夸大到“惟我独尊”的地步。尊重自然,首要的是指要尊重自然的演化规律,尊重自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命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界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同时也保护人类自身进行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尊重人类的需要,意味着人类的活动和非人类的生命活动一样也有自己的目的,因此,对人类为了自身目的而进行的干预自然的活动不加分析地进行伦理上的谴责是没有道理的。

篇2

关键词:饮用;习性;栽培技术

前言

近年来,我县饮用种植发展迅猛,为广大菊农带来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但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种植年数的增加,种植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将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一、的习性

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怕水涝,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长短反应很敏感,每天不超过10h的光照,才能现蕾开花。

二、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应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好。粘地、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切忌连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将茎齐地面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粪土,浇水,4~5月份幼苗长至15cm高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株行距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产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处理插条,然后将插条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压实浇水,约20d即可发根,每隔1个月后追施1次人畜粪水,苗高20cm时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浅不宜深,同时要进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时,可施饼肥、人粪尿;第三次施肥在现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满前后,当苗高25cm时,进行第一次摘心,选晴天摘去顶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则分枝过多,营养不良,花头变得细小,反而影响的产量和质量。

三、病虫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①白粉病。此病为害叶片、叶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生长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紫褐色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全叶。病叶枯死发黑,但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烂病。主要为害茎部。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黄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茎中有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打顶修剪等工作,注意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不宜过密,保持菊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4~10月发病期间,轮换选用化学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粉锈灵3000倍液、70%乙磷铅锰锌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得1000倍液、40%菌核净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灵、灭病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根据病情确定喷药次数。

3.2主要虫害防治

①蛴螬。为金龟子幼虫,在地下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浇施防治。②菊蚜、叶蝉及蝽蟓。主要刺吸为害叶片及嫩枝。可轮换选用扑虱灵、好年冬、蚜青灵、快杀灵、大功臣、乐果等药剂防治。③卷叶蛾。主要为害叶片,可选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如播种繁殖、扦插繁殖、根蘖繁殖、嫁接繁殖,以期为银杏的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鸭掌树、鸭脚子,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高30~40m,胸径4m,树干端直,冠广卵形。银杏喜光,不耐庇荫,不耐严寒,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20℃;耐旱,在高温多雨情况下生长不良,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pH值4.5~8)均能适应,盐碱土、黏重土及低洼地不宜种植。深根性,萌蘖性强,抗风,较不抗烟尘,极抗病虫,寿命长。银杏树形挺拔壮观,枝条蓬勃美丽,叶片形如折扇,清翠、莹洁、精巧,中间分裂形似蝶,秋季到来,当风起舞,犹如万蝶飘飞,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风景树。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有播种、扦插、根蘖和嫁接繁殖等,现介绍如下。

1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多用于大面积绿化用苗或制作丛株式盆景。秋季采收种子后,去掉外种皮,将带果皮的种子晒干,当年即可冬播或在次年春播。若春播,必须先进行混沙层积催芽。播种时,通过湿沙贮存催芽,发芽率高达90%以上。将种子胚芽横放在播种沟内,播后覆土3~4cm并压实,幼苗当年可长至15~25cm高。秋季落叶后,即可移植。但须注意的是苗床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积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烂。全光育苗,夏天易遭受日灼危害,造成叶片发黄脱落,甚至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光照不足则影响生长。西南向单面披荫的苗木生长较搭荫棚遮荫好。上午有光照,午后披荫利于银杏苗期生长,并且育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扦插繁殖

硬枝扦插常用的基质有河沙、沙壤土、沙土等。沙壤土、沙土生根率较低,多用于大面积春季扦插;河沙生根率高,材料极易获得,被广泛应用于扦插育苗。插床长10~20m、宽1.0~1.2m,插床上铺1层厚度在20cm左右的细河沙,插前1周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量5~10kg/m2,与0.3%的甲醛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喷药后用塑料薄膜封盖起来,2d后用清水漫灌冲洗2~3次,即可扦插。

秋末冬初落叶后采集穗条,或春季在扦插前1周结合修剪时采条,要求枝条无病虫害、健壮、芽饱满。一般选择二十年生以下的幼树上的一至三年生枝条作穗条。根据试验,一年生的实生枝条的生根率最高,可达93%。枝龄越大生根率越低,实生树枝条的生根率高于嫁接树枝条的生根率。将枝条剪成15~20cm长,含3个以上饱满芽,剪好的插条上端为平口,下端为斜口。注意芽的方向不要颠倒,每50枝1捆,下端对齐,浸泡在100mg/L的萘乙酸液中1h,下端浸入5~7cm。秋冬季采的枝条,捆成捆进行沙藏越冬。

常规扦插以春季扦插为主,一般在3月中下旬扦插,在塑料大棚中春插可适当提早。扦插时先开沟,再插入插穗,地面露出1~2个芽,盖土踩实,株行距为10cm×30cm。插后喷洒清水,使插穗与沙土密切接触。湿度控制在90%左右。扦插后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①遮荫。可用黑色遮阳网或人工搭棚遮阴,有条件的用塑料大棚为好,使苗圃地保持阴凉、湿润的小气候。②喷水。露地扦插,除插后立即灌1次透水外,连续晴天的要在早晚各喷水1次,1个月后逐渐减少喷水次数和喷水量。③追肥。5~6月份插条生根后,用0.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1个月喷1~2次。

④移栽。露地扦插的,落叶后至第2年萌芽前直接进行疏移;大棚扦插苗要经炼苗后再移栽。⑤防治病虫害。银杏扦插育苗苗圃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食叶类害虫和茎腐病。可用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于下午灌在苗根部,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金针虫。也可用0.2%的呋喃丹对水或2.5%的敌杀死2000倍液,满地喷洒防治地下害虫;用2.5%的敌杀死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防治食叶类害虫;从6月份起每隔20d喷1次5%的硫酸亚铁溶液,还可喷洒多菌灵、波尔多液等杀菌剂,预防茎腐病。

3根蘖繁殖

根蘖繁殖一般用来培育砧木和绿化用苗。银杏容易发生萌蘖,尤以十至二十年生的树木萌蘖最多。春季可利用分蘖进行分株繁殖,方法是剔除根际周围的土,用刀将带须根的蘖条从母株上切下,另行栽植培育。雌株的萌蘖可以提早结果年龄。

4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主要有切接、挖骨皮接和改良切接等繁育技术。

挖骨皮接操作步骤如下:①切砧。用修枝剪在离根径5~8cm处截砧,在砧木截面1/2~1/3处刀锋稍向外倾斜切1刀,长约3cm,然后剥离切开的小片砧木外侧皮层至第1刀末端,再在剥离皮层的木质部由外向里呈45°斜切1刀,取出木质部。②削穗。选好接穗芽根,在背芽面0.5~1.0cm处斜削1刀,深达木质部1/3~1/2,使削面略长于砧木切面,然后在削面2/3的表皮,然后留芽1~2个从芽眼上1.5cm处剪取

穗。③插穗。将削好的接穗对准一边形成层插入砧木切口,使接穗下端紧贴而削面上端稍露白即可。④包扎。用塑膜全封闭绑扎。即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带严密绑扎接口的同时严密包扎接穗顶端截面,仅露出芽眼。

改良切接与切接比较,在切砧部位上和削穗方式上都作出了改进:削穗是依照了挖骨皮接的方法,扩大了愈合面;切砧时,待截断砧木后嫁接刀应与砧木截面的木质部外圆呈切线相垂直下切,不伤及木质部。故也称切皮接,其下刀容易,操作便利。插穗后包扎方法同挖骨皮接,进行塑膜全封闭绑扎。

5参考文献

[1]张玉涛.银杏繁育四法[J].农家致富,2007(9):35.

篇4

关键词:分组语音PSTN电话接口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的快速传递在生产和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语音的互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以PCM编码方式传送语音的普通电话业务,实时性强、语音质量高,占据着语音通话业务的主体。但近年来随着IP电话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另一种语音处理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那就是语音分组技术。语音分组是指将语音信号转化为一定长度和速率的数字化语音包,采用存储转发的方法并以包的形式进行交换和传输。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IP电话的普及而得到越来越多应用。但由于互联网不能对传输带宽提供保证,因此,语音包在其传输过程中就会产生延迟、抖动、包丢失等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直到近年来由于低速率编解码算法的出现和软硬件性能的提高,人们才注意到分组语音技术的商业价值,并投入开发力量。

早期分组语音技术的应用大都采用软件实现。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出现了许多用硬件实现分组语音的产品。硬件具有对数据处理速度快,可处理大量数据的特点,所以使用硬件实现分组语音可以很好地处理延迟、抖动、回声抑制等问题,从而得到良好的音质。采用硬件实现分组语音的另一个优点是:在一个硬件电路中可以实现多种压缩标准的分组语音,能很灵活地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多个语音终端的互通。

本文着重介绍采用一种专用的DSP芯片AMBE-1000实现语音分组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实现了铁路站场中的信号作业电话。由此可以看出,分组语音技术在一些专门领域应用的广阔空间。

2AMBE-1000简介

AMBE-1000是DigitalVoiceSystems公司的语音编解码芯片,用来实现双工的语音压缩/解压缩功能,能实现低传输速率下高质量的通话。它采用先进的AMBE压缩算法,压缩速率最低可达2.4Kb/s目前,这种算法以其能实现的低传输速率和高通话质量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用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具体来说,AMBE-1000具有如下独特之处:

*低硬件成本和高通话质量;

*无需辅助设备;

*比特差错和背景噪声良好的鲁棒性;

*可变传输速率2.4Kb/s~9.6Kb/s;

*可自动插入舒适噪声;

*可选的串行和并行接口;

*自带回声抑制功能;

*DTMF信号的检测与产生;

*低功耗。

我们用这个芯片实现语音的分组化。最基本的应用可由图1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语音压缩数据要在信道中传输,须加入信道接口,完成对语音压缩数据的加工、打包。最常用的接口一般可用单片机来实现。AMBE-1000的设计也使它很容易和单片机交换数据。AMBE-1000和单片机之间的数据接口有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通信方式是主动方式还是被动方式,取决于可采集数据的信号是否由AMBE自身全部给出。我们采用并行数据线接口,AMBE-1000设为被动工作方式。此时当其RX_DI端输入8kHz取样的语音数据(16位线性编码,8位A率或8位U率编码)时,在其数据线上会得到周期性的压缩语音数据(周期20ms,长度6字节,可达到2.4Kb/s的传输速率)。其控制线和数据线时序关系如图2所示。

我们在EPR(EncoderPacketReady)信号置高后,当检测到OBE(OutputBufferEmpty)置低时,立即捕捉数据线上的数据,便可得到帧同步码13ECH,进而得到全部的语音数据,参考程序如下:

LOOP:JNBEPR,$

READ:MOVR0,#34

MOVR1,#30H

LL:MOVXA,@DPTR(DPTR:AMBE的地址)

MOV@R1,,A

INCR1

JBOBE,$

DJNZR0,LL

SJMPLOOP

AMBE-1000作为解码器的写时序与读时序类似,可根据DPE(DecoderPacketReady)和IBF(InputBufferFull)信号编写相应程序。

从AMBE-1000输出的语音数据有固定的帧格式,每一帧有34字节数据,除去帧头,有24字节语音数据。在20ms周期内,若24字节数据全部被填满,则其传输速率为9.6Kb/s。若设传输速率为2.4Kb/s,则24字节语音数据格式中只有6字节语音数据,其余被0填充。我们用这6字节数据作为一帖,再加上帧头(包括同步码、地址码、类型码、校验码等),便可实现分组语音。

3应用实例

AMBE-1000读写一帧数据所需的时间远小于20ms。也就是说在20ms时间内,除了读1帧或写1帧数据外,处理器还有大量的时间做其它的事。这使人们有可能在半双工的低速信道内实现全双工的语音通话。图3为以AMBE-1000为核心实现的铁路站场信号作业电话示意图。

图3中,用户线接口及PSTN接口均以AMBE为核心。每一个终端可通过总线的PSTN接口接入PSTN电话网;各个电话终端可通过总线互通,但每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终端接入PSTN。终端的硬件构成如图4所示。

由电话接口完成用户话机模拟信号的二、四线转换;由编解码器完成对模拟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并进行A率(U率)PCM编码;由AMBE-1000对PCM语音信号压缩并分组,实现分组语音;由单片机对分组语音进行打包,最后送入485总线进行传输。由于是多个终端,在软件中需引入令牌机制,以防止冲突。软件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篇5

树坑是自然界中很普遍的现象,有些经过人为装饰后更具相同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或是一阵风吹过,在看似相同的树坑中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秋天的树坑为例,从远处看一排排的树坑相同至极,设计者也就是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并尽可能地使其整齐划一,但实际上各不相同。首先,内置物种类不同,树坑都中有杂草的存在,但是杂草的颜色品种也各不相同,有的树坑被洒了水,有的树坑用石头做装饰,有的树坑放置铁网起保护作用。其次,就是内置物数量不同,有杂草的树坑中,杂草量有多有少,有的空空如也;用石头装饰的树坑中,石头种类、数量、形状、摆放方式各不相同;用铁网保护的树坑中,铁网有好有坏,有粗有细。每个树坑各不相同,同一树坑也不断变化,共同构成树坑中“各不相同的相同”。

二、书角中“印迹”的“一一”性

“书”中蕴藏许多的印刷,其中包含印刷机印到书上的文字,每印一遍都会留下印迹,但是即使是相同的书、相同的页数、相同的文字也会有很细微的变化,可能文字轮廓更清楚,可能文字墨迹更深,这就是书的“印迹”“一一”性的“不一”表现。以书角为例,首先,新书书角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很平整,但有的新书却由于包装或放置方式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可能会有部分书页书角翻折、书本整体翘起、页面褶皱等。其次,对于旧书,书角的变化更为多种多样,它的印迹多是人为造成的。几经翻阅,便会留下印迹,封面破旧或者书角磨损,有着无限的变化。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迹,即使同一个人留下的印迹也不会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看似相同的书角却是完全不同的。

三、富有而深刻的艺术表现方法

“印迹”的相同与相异,“一一”的存在与变化,使“印迹”丰富多彩;“一一”的相同与相异,“印迹”的存在与变化,使“一一”单纯专一。“印迹”的“一一”性借助“位位相关”“层层相叠”“遍遍相覆”这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下面就以图书馆的书为例,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

1.位位相关

“位位相关”,就是一个个的位置相同,同时而又分别发生着各自不同的应有作用。图书馆一排一排的书架,书架上一排一排的书,一排书架上一本一本挨着的书,一本书中一个一个的文字,一行一行的格式,一块一块的版心,一处一处的页码数字、标点等,其存在与变化的方式方法,其位置、性能、作用都是位位相关的,都具有位位相关的“一一”性。这种“一一”性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认得出的文字“印迹”,也包含了看不见、摸不着、认不出的字空、行空、段空等空间关系。这些都是位位相关,都具有“一一”性,如果忽略了这层关系,就很容易误入单调乏味的直觉判断。所以要不断进行和坚持控制表现,才能发现更多位位相关的“一一”性,才会在单一的重复中寻找到万变的乐趣。

2.层层相叠

“层层相叠”,就是一层一层的重叠方式相同,同时而又分别发生着各自不同层次的应有作用。图书馆里经常会出现一摞一摞的书,有薄有厚,有大有小,各不相同。一摞书的层层相叠,一本书中每页纸的层层相叠,一张书页里不同形式内容的存在与变化,再小到书眉、页眉、页码数字,都因为这个“一摞”的“层层相叠”,把变化予以同化,“一一”性随即体现。相同是有的,相异也是有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都具有“层层相叠”的“一一”性,全凭自我的选择发现与控制表现。层层相叠,容易平均、容易平淡、容易平常,也容易造成单纯、造成反复,但也特别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因而被忽视。“相叠”可呈现出很多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一一”的变幻莫测和神奇美妙。

3.遍遍相覆

“遍遍相覆”,就是一遍一遍的覆盖方式相同,同时而又分别发生着各自不同遍数的应有作用。图书馆里有不同的书,单色、双色、四色、八色印刷的书里有遍遍相覆的表现,有“一一”性的存在与变化。书上的标签的遍遍相覆,标签上借书代码的遍遍相覆,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然每本书的书角上也存在同中有变、变中有同的“遍遍相覆”的“一一”性。遍遍相覆的是油墨,油墨呈现的是印迹,印迹还原再现的是原稿。原稿是“一”,印迹发生和印刷生产的是一批、一些,就会体现出“一一”性。一遍一遍,“遍遍”都是选择,“遍遍”都会发现,若将这一选择发现用于控制表现,也就不是“遍遍相覆”的一般问题,而是由印刷文化“一一”性感知创新设计的事情了。

四、通过印刷文化走向创新设计

篇6

水分代谢相关基因

果树体内水分的转运和存在状态对果树芽休眠产生明显影响,休眠的诱导和解除过程中伴随着束缚水和自由水之间的相互转换[41-42]。在梅[17]、桃[37]、欧洲葡萄[43]等植物中均发现脱水蛋白基因,可能与休眠有关。脱水素是LEA蛋白的一种,在低温和脱水胁迫时诱导合成,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可能起到束缚水的作用[44]。Pacey-Miller等[43]发现葡萄在萌芽的过程中,脱水素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芽膨大前有2个小高峰。Yamane等[17]研究发现对不同需冷量梅品种而言,花芽脱水素基因的表达量不同,高需冷量品种‘Nanko’比低需冷量品种‘Ellching’的表达量高。水通道蛋白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分在细胞的进出,从而对水分的转运和平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亚细胞定位,高等植物的水通道蛋白主要分为质膜内在蛋白和液泡膜内在蛋白2大类,都属于内在蛋白家族成员。其中TIP又分为α、β、γ、δ-TIP4大类。Mazzitelli等[16]研究发现树莓休眠向生长阶段转变过程中AQP下调表达。Mathiason等[45]报道在满足葡萄需冷量期间PIP被诱导。Yooyongwech等[46-47]发现AQP基因与桃的休眠相关,并且PIP和TIP的表达模式和可能的作用不同。2个需冷量不同的品种在内休眠解除时δTIP1和PIP2表达量上调,而γTIP1和PIP1在高需冷量品种‘KansukeHakuto’中的表达量要比低需冷量品种‘Coral’高,Yooyongwech等[47]认为γTIP1和PIP1可能对细胞内和胞间水分的转运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增加其抗冷性和防止冰晶的形成,而δTIP1和PIP2可能作为内休眠解除的信号。AQP的过量表达能提高欧洲板栗芽的含水量[21]。这些都说明了AQP基因对于果树在休眠期间细胞内和胞间水分的转运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能量与物质代谢相关基因

落叶果树芽进入休眠后,树体内只进行基本的生理生化活动,新陈代谢弱,其中呼吸代谢的持续进行是休眠过程的显著特点,涉及到不同类型呼吸的代谢途径、呼吸代谢物质和能量的转变[2,8,12,48]。腺苷三磷酸水解酶(ATPase)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主宰酶”,对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酶活性的改变影响膜系统对物质的运输能力。现已发现该酶对休眠起着调控作用[8,12,16,43,49]。桃在休眠开始时,芽中的ATPase活性低于芽下组织(budstands),但随着休眠的逐步加深,芽中的ATPase活性逐渐增加,并高于芽下组织,萌发时,芽和芽下组织ATPase活性达到最高峰[49];核桃芽中的ATPase活性休眠期间没有萌发期高[12]。在桃芽休眠阶段,已分离了H+-ATPase家族4个基因成员PPA1、PPA2、PPA3和PPA4,并且发现这4个成员对休眠的调控作用不同,认为该基因的调控可能参与糖类物质的共转运,PPA1、PPA2、PPA3在休眠解除后的芽中上调表达,可能有利于内休眠的解除,而PPA4则下调表达[49]。Pacey-Miller等[43]报道了葡萄休眠期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所占的比例高达17%。Mazzitelli等[16]认为在休眠解除时,树莓芽分生组织需要从别的组织获取大量的糖类物质,来维持芽的生长,而此时H+-ATPase的基因上调表达,NAD-山梨醇脱氢酶基因下调表达。Mathiason等[45]研究发现在满足需冷量的河岸葡萄越冬芽中碳水化合物代谢(32.4%)和能量代谢(18.6%)相关的基因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1%。柠檬酸合成酶、ATP柠檬酸裂解酶、ATP/ADP转运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等在满足需冷量的葡萄越冬芽中下调,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编码蔗糖合成酶、己糖转运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异构酶等的基因也下调表达。Mathiason等[45]提出在满足需冷量期间芽的代谢活性和能量需求是较低的。在黑醋栗休眠过程中,发现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在休眠期表达低,随着休眠的解除,表达量逐渐升高[20]。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激素对果树芽休眠调控有重要作用,不同激素对果树芽休眠的诱导和解除的作用不同[2]。ABA、GA、IAA、CTK和乙烯受到不同信号(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调控,从而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相关激素合成基因与信号响应基因互作控制芽的休眠和生长。在草本植物和一些多年生木本植物上已有关于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报道,马铃薯休眠芽中分离了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ARF6[50]。牡丹上分离了生长素抑制蛋白基因和赤霉素合成酶基因GA20,发现ARP在牡丹休眠解除前期的表达量高,在休眠解除后表达量降低,之后又上调[51]。杨树上发现了3个与ABA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ABI1B、ABI1D和ABI3[31]。王新超[52]对茶树芽休眠不同阶段的生长素相关基因如生长素响应因子类基因、生长素原初反应类基因、生长素抑制蛋白基因、生长素诱导基因、生长素运输类基因、生长素结合类基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初步说明生长素促进茶树腋芽的休眠,其中生长素响应因子类基因和生长素原初反应类基因与茶树芽休眠与解除存在复杂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Mazzitelli等[16]在树莓上也发现与休眠相关的基因,生长素响应蛋白、ABA诱导蛋白和赤霉素调控等基因,ABA诱导蛋白基因在休眠转换期间下调。Pacey-Miller等[43]报道了欧洲葡萄休眠过程中生长素诱导蛋白基因的表达在芽开始膨大前2周上调,然后表达下降。Mathiason等[45]发现河岸葡萄越冬芽中ABA相关基因下调,而GA受体下调。

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芽休眠的解除就是分生组织的重新生长,分生组织逐渐由休眠向细胞增生转变,受细胞周期调控[10,53],细胞周期调控主要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CYC)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的调控。这些调控基因包括CYCA、CYCB、CYCD和CDKB等,均已在多种植物上克隆和分离出来,且多呈现出休眠期表达低,休眠解除后表达高的变化趋势[52,54-56]。Watillon等[57]从苹果中分离了类KN1基因,分别命名为KNAP1和KNAP2基因。Brunel等[58]研究报道KNAP2基因的表达与苹果芽的生长潜力负相关,且KNAP2表达与芽所处的位置变化很大,枝条顶部的芽总是比枝条中部和基部的芽的表达低,而枝条中部和基部的芽在生长期间仍保持休眠。Mathiason等[45]研究发现在满足需冷量的葡萄越冬芽中与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所占的比例达1.4%,且涉及细胞信号和细胞生长的基因被激活,与细胞分裂和生长相关的肌动蛋白、细胞壁松弛蛋白、亚精胺合成酶和植物磺肽素基因均上调,通过细胞的分裂、细胞的伸长和细胞的松弛有助于芽生长。

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

果树在休眠期间活性氧代谢发生了变化,休眠期间不同的树种活性氧种类和抗氧化酶的种类和活性不尽相同[16,43,59-60]。Pacey-Miller等[43]报道了葡萄休眠芽中活性氧代谢相关的基因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高。Mazzitelli等[16]在树莓上也发现编码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在休眠解除时表达上调。Pérez等[61]报道低温增加葡萄过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

DAM基因

MADS-box是在转录因子家族中发现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基序,MADS-box基因是一类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如植物花器官的发育、物质和能量代谢、信号的传递和转导以及休眠等过程[18,62-65]。MADS-box基因对果树芽休眠的作用正逐步被揭示,在不同的果树如桃、梨、梅和猕猴桃上克隆或分离并进行了表达分析和功能鉴定。Bielenberg等[63]分离了与桃休眠相关的6个MADS-box基因,并把与休眠相关的MADS-box基因称为DAM基因,分别命名为DAM1、DAM2、DAM3、DAM4、DAM5和DAM6。Li等[66]研究了桃的6个DAM基因有不同的季节和光周期表达模式,DAM3对光周期没有反应,可能受低温的调控,DAM1、DAM2和DAM4在时间上与季节性的伸长停止和芽的形成有关。Jiménez等[67]在研究桃芽休眠过程时发现DAM3、DAM5和DAM6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表达下调,而且在不同的品种中有相似的变化趋势。Leida等[19]用SSH方法鉴定了与桃芽休眠解除相关的特异基因,获得了101个特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就有DAM4、DAM5和DAM6,且发现DAM6在桃的2个品种上表达模式不同,品种‘Zincal5’DAM6开始下调的时间比‘Springlady’大约要提前1个月。Yamane等[68-69]报道了DAM5和DAM6基因与桃的内休眠有关,2个基因的表达有组织特异性,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叶片,茎、侧叶芽和侧花芽在内休眠期间上调表达,内休眠解除后下调,进行延长低温处理研究发现,2个基因的表达与芽的萌芽率呈正相关的关系。Leida等[70]对桃休眠过程中DAM6基因的组蛋白修饰和表达进行了分析,染色质的修饰加强了DAM6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和芽休眠的解除。Ubi等[18]从日本梨上克隆了2个与休眠相关的MADS-box基因,分别命名为PpMADS13-1和Pp-MADS13-2,并报道了该基因在2个梨品种的表达情况,在高需冷量品种‘Kosui’中2个DAM基因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内休眠的解除,DAM基因逐渐下调,但PpMADS13-2的表达量比Pp-MADS13-1高。而低需冷量品种‘TP-85-119’中表达量很低,几乎检测不到。Yamane等[71]用SSH法筛选出与梅休眠相关的MADS-box基因,命名为PmDAM6,并进行了表达分析,发现PmDAM6在内休眠开始时表达上调,内休眠解除期间表达下调,认为PmDAM6可能与梅侧芽内休眠的诱导和解除有关,在没有外界抑制条件如顶端优势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即适宜芽萌发的条件下,PmDAM6可能作为内部抑制基因起到延迟和抑制芽生长的作用,把该基因看成为调控梅侧芽休眠的候选基因。Sasaki等[65]并对PmDAM6进行了功能鉴定,过量表达PmDAM6,能抑制杨树生长。根据梅的基因组,鉴定了6个PmDAMs,并对其进行了季节表达分析和延长低温处理,结果表明在内休眠解除之前6个PmDAMs的表达量维持在低水平,而且在短期低温处理下,PmDAM1和PmDAM6在高需冷量品种表达量有所增加,而低需冷量品种表达量降低,此外,PmDAM1和PmDAM6的表达与内休眠的解除呈负相关。Wu等[72]从美味猕猴桃中分离了4个MADS-box基因,发现在根、茎、叶、花、芽和果实中的表达量不同。在越冬期间芽中的表达量积累,表明对芽的休眠起作用。在花芽分化前表达量下调,可能作为花阻遏物对花的发育发生作用。在拟南芥中进行过量表达和蛋白互作研究发现只有2个基因能够与突变体互补,表明猕猴桃的这些基因在芽休眠和开花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DAM基因对落叶果树芽休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DAM基因可能是芽休眠因素中最有希望的关键因子。今后关于证明DAM基因的遗传、分子和生化方面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领域将是研究的热点。

篇7

蚊虫基因组序列的揭示为其基因的克隆鉴定和功能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蚊基因组中高度重复序列的广泛存在,给一些基因特别是非编码序列的分子克隆带来了困难,而基因组序列的提供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利用已获得的白纹伊蚊基因组序列,我们已顺利克隆了其嗅觉结合蛋白(OBP)和嗅觉受体(OR)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为其嗅觉发生分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Criscione等通过比较斯氏按蚊雌蚊和雄蚊的基因组DNA和RNA样本的Illumina测序结果,发现了一个Y染色体特有的基因GUY1。Hall等则发明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染色体熵法,该方法的优势是仅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而不需要一个固定在染色体上的参考基因组来进行比对。通过比对两种疟疾重要传播媒介斯氏按蚊和冈比亚按蚊的高通量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系统性地在斯氏按蚊和冈比亚按蚊中各发现了3个Y基因。同时通过对鉴定的Y基因进行生物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按蚊的Y染色体进化迅速。随后,Hall等又使用染色体熵的方法比对了雄性和雌性埃及伊蚊基因组DNA和RNA的Illumina测序数据,筛选并鉴定了一个新的基因myo-sex。myo-sex基因几乎只存在于雄蚊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基因重组偶尔地能在雌蚊的基因组中发现,具有雄性偏好性,是一个可能具有性别拮抗效应的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蚊虫基因组数据也为蚊虫性别决定网络底部基因dsx的研究提供了依据。dsx是性别决定网络中的调控核心,主要行使决定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性别的功能,也可调控中枢神经相关基因fruitless,进而调节。冈比亚按蚊基因组数据之后,Scali等率先鉴定了冈比亚按蚊dsx的性别特异性转录本,其横跨2号染色体85kb的区域,通过选择性拼接产生多个外显子组成的雌性和雄性特异性转录本。而随着2014年斯氏按蚊基因组的,有研究者将Scali等报导的Angdsx与刚的斯氏按蚊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致性达到了97%,而与冈比亚按蚊基因组及转录组序列一致性仅为85%。Scali等在埃及伊蚊中发现了两种雌性特异性的可变剪接方式,这不同于黑腹果蝇和冈比亚按蚊具有的特异性DsxF。

2蚊虫的转录组学研究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是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上用于转录组数据获得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杂交技术的芯片技术包括cDNA芯片和寡聚核苷酸芯片,但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RNA-seq即转录组测序技术。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的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够在单核苷酸水平对任意物种的整体转录活动进行检测,在分析转录本的结构和表达水平的同时,还能发现未知转录本和稀有转录本,精确地识别可变剪切位点以及cSNP(编码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提供最全面的转录组信息。相对于传统的芯片杂交平台,转录组测序无需预先针对已知序列设计探针,即可对任意物种的整体转录活动进行检测,提供更精确的数字化信号,更高的检测通量以及更广泛的检测范围,是目前深入研究转录组复杂性的强大工具。巨蚊属是蚊科中三种不吸血的蚊属之一,其幼虫阶段以同在小型水体中孳生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食,两性成蚊均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为了探究巨蚊与其它吸血蚊种在搜寻宿主方面的基因水平上有何差异,国外有学者从巨蚊上分离出触须、触角和身体其他部分,分别提取这三部分的RNA,利用RNA-seq技术,将获得的序列片段从头组装,与目前已公布的致倦库蚊、冈比亚按蚊、埃及伊蚊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巨蚊与埃及伊蚊的种属关系最近,并且在上述四种蚊种中均发现了编码气味分子受体(odorantreceptor,OR)蛋白和离子转移受体(ionotropicreceptor,IR)蛋白的基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巨蚊受体蛋白的表达量与丰度上较其它蚊种都有所降低[18]。因为这些受体蛋白被认为与吸血昆虫搜寻宿主气味分子如CO2有关,所以,巨蚊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丧失了原本存在的吸血习性。蚊唾液腺蛋白与其吸血传病密切相关。国外有学者提取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唾液腺RNA后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至少有32个基因在雌性成蚊的唾液腺中表达程度或者增高或者降低,另外有17个基因表达在雌性成蚊唾液腺和雄性成蚊中,但不表达在雌性成蚊的其他组织中。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基因功能表现在吸血、消化糖、免疫应答等方面,但是并未发现其余基因的明确功能,所以非常有可能是长期吸血的过程中进化出的新的功能分子。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冈比亚按蚊、斯氏按蚊、达氏按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致死按蚊(Anophelesfunestus)的唾液蛋白相关的转录组,可以将这些蛋白归纳为:

(1)昆虫唾液腺中普遍存在的唾液蛋白,包括抗原-5蛋白家族、核酸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等;

(2)在吸血的长角亚目昆虫(包括白蛉、蚋、蠓等)中丰富表达的D7蛋白;

(3)仅在蚊唾液腺中存在的蛋白,包括30000左右的过敏原蛋白家族(allergenfamily)和一些粘蛋白。很多昆虫都被发现具有一种独特的生物学现象——滞育(diapause)。昆虫的滞育现象被认为是一种休眠的形式,在昆虫发育时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时,就会马上由体内激素调节并控制,暂时停止发育。白纹伊蚊被发现同样具有滞育现象,这是它能适应环境气候变化,实现快速扩张入侵的生物学基础之一。白纹伊蚊的雌性成蚊在每日受到较短时间的光照后,产下的卵不会立即孵化,这便是一种滞育的现象。有趣的是,同是伊蚊属的埃及伊蚊,其雌性成蚊产的卵如果没有接触到水,也不会孵化、发育,这却被认为是一种静息状态(quiescence)。这两种现象的区别在于,发生滞育后,白纹伊蚊的卵即使收到合适的外界环境的刺激,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会孵化,而处于静息状态的埃及伊蚊的卵,只要受到适宜条件的刺激(如接触到水),就会马上进入发育阶段。国外有学者利用RNA-seq技术,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现象在发育停止的阶段,分子水平上是很相近的,不同之处在于滞育现象的早期准备阶段和后期修复阶段,是其所独有的。关于滞育现象的早期准备阶段,国外学者通过RNA-seq技术,比较滞育前阶段(pre-diapause)的白纹伊蚊胚胎与同时期非滞育的白纹伊蚊胚胎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发现前者在基因表达模式上有非常大的改变。目前,已有学者归纳和总结出了一套利用RNA-seq技术研究白纹伊蚊滞育现象的方法,为今后更全面、彻底地认识白纹伊蚊以及其他媒介昆虫的滞育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利用RNA-seq技术,我们对白纹伊蚊不同发育时期(卵、幼虫、蛹、雄蚊、雌蚊)和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特别是雌雄蚊的基因表达谱,我们找到了在胚胎早期对性别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的候选基因和对雌蚊吸血传病相关的性别偏爱基因。对比分析登革病毒感染与否的白纹伊蚊转录组,我们发现了可能与蚊媒与病原相互作用有关的免疫分子(未发表结果)。目前,针对这些候选基因的进一步功能分析正在进行之中。另外,对白纹伊蚊抗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RNA-seq对比分析也在进行中,这对于其抗药机制的阐明非常重要。

3蚊虫的小RNA组学研究

小RNA(smallRNAs)主要指长度在18~30nt的一类非编码RNA(ncRNAs),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基因表达调控功能的小RNA主要有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内源小干扰RNA(endo-siRNAs)和piwi干扰RNA(piRNAs)。piRNA长度集中在26-31nt,目前只在动物的生殖系细胞及干细胞中被发现,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转座子的沉默。miRNAs和endo-siRNAs长度主要集中在20~24nt。miRNAs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普遍存在,据估计一个物种中约1/3的基因会受到miRNA的调控,大量的实验也表明miRNAs参与了诸多生命过程的调控,例如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发生、营养代谢、信号途径以及对外界生物的非生物的环境的反应;同时,miRNAs在生产实践与临床治疗上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以往用于寻找miRNAs等小RNA的方法有实验克隆法、计算机预测法。克隆法可以直接用于鉴定新小RNA,是初期发掘小RNA的常用方法,不足之处是实验周期较长,对低表达的小RNA的发现能力十分有限。计算机预测法多是针对某一已知的小RNA特征设计算法,从全基因组或EST数据库中快速发掘大量潜在的小RNA,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克隆法的缺点,然而,预测的小RNA最终还需要实验证明,同时计算机预测法对新类型小RNA的发掘能力十分有限。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问世,小RNA高通量测序(smallRNA-Seq)技术开始逐渐取代原始的小RNA发掘法方法,该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覆盖度深等多方面的优点,对鉴定与发现生命体内的小分子RNA及其功能与机理研究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全世界有超过3000种蚊虫,目前为止仅有冈比亚按蚊、斯氏按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以及白纹伊蚊鉴定出miRNA。一些miRNA的文库和功能分析表明miRNA对蚊虫的卵巢发育和吸血后的血液消化具有调节作用。病毒感染可以对宿主细胞miRNA的表达水平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与宿主抗病毒机制及病毒入侵后改变细胞内环境有关,雌蚊中miRNA的表达模式会随着病原体的感染而发生变化。Hussain等对登革病毒(DENV)编码的miRNA或病毒小RNA(vsRNAs)的进行了功能研究,他们发现6个vsRNAs能通过作用于病毒基因组RNA茎环结构中的5''''和3''''的UTR区,显著增加病毒复制。中肠屏障是蚊虫防止病原体入侵而建立的重要屏障,Alexander等的研究发现miR-1174仅在伊蚊和按蚊的中肠中表达,且雌蚊吸血后其表达量明显上调;而当miR-1174表达下调后,蚊子吸血率明显降低,寿命明显缩短。作者认为:蚊特异性miRNAs,特别是miR-1174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们可能影响人们今后控制蚊虫的策略。我们对白纹伊蚊不同发育时期(卵、幼虫、蛹、雄蚊、雌蚊、吸血后雌蚊)的小RNA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结果在白纹伊蚊中筛选出119条已知的miRNA基因,确定了15条novelmiRNA基因,其中11条是伊蚊特异的,并且观察到许多miRNA呈现期特异表达的特点。经过实验验证,miR-286、miR-2492和miR-1891分别在白纹伊蚊的卵、幼虫和成虫期特异高效表达,敲低/敲除这些miRNA会对蚊虫的生长发育造成显著影响。这些研究为新型生物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了靶标。我们还对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白纹伊蚊的细胞和成虫的小RNA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结果在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中找到了10条表达上调的miRNA和11条表达下调的miRNA。通过对这些差显表达miRNA的功能分析,发现miR-252通过与E蛋白3''''-UTR区域的结合,对登革病毒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而miR-281则通过与E蛋白5''''-UTR区域的结合,对登革病毒的复制具有促进作用。这些研究为抗登革病毒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线索。piRNA来源于转座元件、基因间隔区和一些编码蛋白质基因的3''''UTRs,对维持基因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一定作用,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在抗病毒免疫中也有较大作用。Schnettler等的研究证明:对蚊虫细胞感染虫媒病毒可以引发piRNA路径,而敲除piRNA蛋白质会使病毒产生增多。Castellano等确定了多个24-30nt的Piwi相互作用RNAs基因组簇,通过比对到转座元件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3''''UTRs,发现许多TEs和一些内源性基因的3''''UTR产生大量具有piRNA样特征的29-nt小RNAs峰。此外,来自冈比亚按蚊和黑腹果蝇TEs的正义和反义piRNAs揭示了piRNA序列偏差的新特征。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库蚊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病毒途径,Morazzani等在无dicer-2和无突变的蚊细胞中进行的实验表明,病毒产生的piRNA样小RNA可以在病毒产生siRNA的过程中调节病毒感染的发生。同时也表明新的piRNA途径存在于蚊媒的体细胞中并且可能发挥着比siRNA途径更宽泛的的抗病毒作用,显示出其为强大的免疫系统。因此,理解病毒如何绕开蚊虫的双重抗病毒反应对于科学家来说是越来越有趣的挑战。

4结语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篇9

从大的环境方面上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从目前毕业学生实际就业率看,生物技术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信息是非常不对称的,而且相关的专业人才就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但是在另一方面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充分说明,传统的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欠缺和不足。

1.1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众所周知,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科专业,学科专业交叉性强而且涉及领域非常多,所以学科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比较杂。这就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开展此专业培养的高校却并未建立一支属于生物技术专业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使得大部分的教师既要承担理论教学,又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2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实验课程较多,仅利用上课时间完成略有勉强,不利于学生充分吸收实验课程的内容。有一些实验耗时较长,在规定时间内可能无法完成,须利用课余时间来继续完成,学生急于求成,难免将实验当成一种负担,粗糙的任务式完成。同时,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监督力度也是不够的,对于实验考核方面也缺乏严格合理的制度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得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笔者提出“导师制”培养实施方案:①本科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均可报名参加学校老师的科研课题。②根据学生自愿及老师挑选的双向选择下,每个课题安排一至两个组的同学。每个组6个同学。③课题的主持人为导师。④课余及寒暑假期间,课题组学生跟随导师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室规则,以及动手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⑤导师定期组织课题组学生开组会。组会内容为汇报一段时间内的实验成果,对完善实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并讨论,指导、组织大家从理论上学习1~2种实验方法,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氛围。⑥导师将学生的组会发言,动手能力,积极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给出评分,计入毕业成绩总评。

3“导师制”培养方案的探索

3.1优势①教师方面:“导师制”的实施由于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指导,以及组会的组织,对身为“导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并锻炼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②学生方面:“导师制”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到具体的课题设计、实施中去,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而定期组会的开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总结,还要能洞察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求学生做足会前准备,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③资源方面:“导师制”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使用实验器材,使实验资源得以优化利用。

3.2不足及解决途径①“导师制”需要学校有合适的科研课题,并且其数量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出政策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甚至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学校要宏观调控,避免出现各课题组成员人数的失衡而导致的课题资源的浪费。②“导师制”要求课题组的同学一直跟进一个课题,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涉及的实验方法都有局限性。可能导致学生接触的知识点不全面。因此,学校应允许学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都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及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参加不同的课题研究。考核也应放在毕业总评中,而不是放在特定的某个学年。

4总结

篇10

[关键字]:搜索引擎;中文分词;分词方法;分词难题

中图分类号:O229文献标识码:A

信息的飞速增长,使搜索引擎成为人们查找信息的首选工具,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目前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国内的搜索引擎已经和国外的搜索引擎效果上相差不远。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局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自身的书写方式不同,这其中对于计算机涉及的技术就是中文分词。

1什么是中文分词?

中文分词技术就是搜索引擎针对用户提交查询的关键串进行的查询处理后,根据用户的关键词串用各种匹配方法进行的一种技术。中文分词技术属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范畴,对于一句话,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明白哪些是词,哪些不是词,但如何让计算机也能理解?其处理过程就是分词算法。

2为什么要进行分词?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但是汉语语法才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而且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形成历史也比较短,加上汉语自身的特点,因此它的形式化研究更加困难。对英文而言,是以词为单位,词与词之间有空格隔开,而中文是以字为单位,多个字连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表达具体含义的词,词与词之间没有分割,因此,对于支持自然语言检索的工具,从语句中划分出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的过程即进行中文分词必不可少。

3中文分词与搜索引擎

分词技术使用在搜索引擎网页预处理阶段。搜索引擎网页预处理第一步是为原始网页建立索引,形成索引网页库;第二步是分词;最后将网页索引词的映射转化为索引词到网页的映射,形成倒排文件。

中文分词到底对搜索引擎有多大影响?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所有结果,因为在上百亿的网页中找到所有结果没有太多的意义,没有人能看得完,最重要的是把最相关的结果排在最前面,这也称为相关度排序。中文分词的准确与否,常常直接影响到对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排序。而且中文分词的准确度,对搜索引擎结果相关性和准确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4中文分词技术的分类

我们讨论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典、词库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词频度统计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知识理解的分词方法。

4.1基于字典、词库匹配的分词方法

这种方法又叫做机械分词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配,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按照扫描方向的不同,串匹配分词方法可以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按照不同长度优先匹配的情况,可以分为最大(最长)匹配和最小(最短)匹配;按照是否与词性标注过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单纯分词方法和分词与标注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

常用的几种机械分词方法如下:

4.1.1最小匹配算法

在所有的分词算法中,最早研究的是最小匹配算法(Minimum Matching),该算法从待比较字符串左边开始比较,先取前两个字符组成 的字段与词典中的词进行比较,如果词典中有该词,则分出此词,继续从 第三个字符开始取两个字符组成的字段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匹配到,则取 前 3 个字符串组成的字段进行比较,依次类推,直到取的字符串的长度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如果还没有匹配成功,则从待处理字串的第二个字符 开始比较,如此循环。

4.1.2最大匹配算法

基于字符串的最大匹配,这种方法现在仍比较常用。最大匹配 (Maximum Matching)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最大匹配,正向匹配的基本思想是:假设词典中最大词条所含的汉字个数为 n 个,取待处理字符串的前 n 个字作为匹配字段,查找分词词典。若词典中含有该词,则匹配成功,分出该词, 然后从被比较字符串的 n+1 处开始再取n个字组成的字段重新在词典中匹配,如果没有匹配成功,则将这 n 个字组成的字段的最后一位剔除,用剩下n 一 1 个字组成的字段在词典中进行匹配,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切分成功为止。目前,正 向最大匹配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已被肯定下来,但是由于错误比较大,一般不单独使用。逆向最大匹配 RMM(Reverse Directional Maximum Matching Method) 的分词原理和过程与正向最大匹配相似,区别在于前者从文章或者句子 (字串)的末尾开始切分,若不成功则减去最前面的一个字

4.1.3逐字匹配算法

逐字匹配算法,基于 TRIE 索引树的逐字匹配算法,是建立在树型词典 机制上,匹配的过程是从索引树的根结点依次同步匹配待查词中的每个 字, 可以看成是对树某一分枝的遍历。 因此, 采用该算法的分词速度较快, 但树的构造和维护比较复杂。一种改进的算法是和最大匹配算法相结合, 吸取最大匹配算法词典结构简单、 TRIE 索引树算法查询速度快的优点。

4.2全切分和基于词的频度统计的分词方法

基于词的频度统计的分词方法是一种全切分方法。在讨论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有关全切分的相关内容。

4.2.1全切分

全切分要求获得输入序列的所有可接受的切分形式,而部分切分只取得一种或几种可接受的切分形式,由于部分切分忽略了可能的其他切分形式,所以建立在部分切分基础上的分词方法不管采取何种歧义纠正策略,都可能会遗漏正确的切分,造成分词错误或失败。而建立在全切分基础上的分词方法,由于全切分取得了所有可能的切分形式,因而从根本上避免了可能切分形式的遗漏,克服了部分切分方法的缺陷。

全切分算法能取得所有可能的切分形式,它的句子覆盖率和分词覆盖率均为100%,但全切分分词并没有在文本处理中广泛地采用。

4.2.2基于词的频度统计的分词方法:

这是一种全切分方法。它不依靠词典,而是将文章中任意两个字同时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次数越高的就可能是一个词。它首先切分出与词表匹配的所有可能的词,运用统计语言模型和决策算法决定最优的切分结果。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发现所有的切分歧义并且容易将新词提取出来。

4.3基于知识理解的分词方法

该方法主要基于句法、语法分析,并结合语义分析,通过对上下文内容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对词进行定界,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子系统、总控部分。在总控部分的协调下,分词子系统可以获得有关词、句子等的句法和语义信息来对分词歧义进行判断。这类方法试图让机器具有人类的理解能力,需要使用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笼统、复杂性,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因此目前基于知识的分词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

4.4一种新的分词方法

并行分词方法:这种分词方法借助于一个含有分词词库的管道进行 ,比较匹配过程是分步进行的 ,每一步可以对进入管道中的词同时与词库中相应的词进行比较 ,由于同时有多个词进行比较匹配 ,因而分词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这种方法涉及到多级内码理论和管道的词典数据结构。

5分词中的难题

有了成熟的分词算法,是否就能容易的解决中文分词的问题呢?事实远非如此。中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让计算机理解中文语言更是困难。在中文分词过程中,有两大难题一直没有完全突破。

5.1切分歧义

就人对汉语的理解而言,汉语的分词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综合了词法、语法、语义等各种信息。因此,一个理想的分词系统也应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而在计算机处理中这些信息的提取又是以分词为前提的。所以,分词与这些信息的运用是既相联系又相制约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纯粹的机械切分必然会带来切分歧义。

歧义是指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像这种交叉歧义十分常见,由于没有人的知识去理解,计算机很难知道到底哪个方案正确。

交叉歧义相对组合歧义来说是还算比较容易处理,组合歧义就必需根据整个句子来判断了。

5.2新词

专业术语称为未登录词。也就是那些在字典中都没有收录过,但又确实能称为词的那些词。最典型的是人名,人可以很容易理解一个人的名字,但要是让计算机去识别就困难了。如果把一个名字做为一个词收录到字典中去,全世界有那么多名字,而且每时每刻都有新增的人名,收录这些人名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即使这项工作可以完成,还是会存在问题。

新词中除了人名以外,还有机构名、地名、产品名、商标名、简称、省略语等,还有目前网络流行语词等都是很难处理的问题,而且这些又正好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因此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分词系统中的新词识别十分重要。目前新词识别准确率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分词系统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判断一个系统的中文分词功能好坏,主要在于消歧功能和对未登录词识别功能。并且优秀的分词策略应该是尽量不拆分,需要拆分时,先把长的拆成中的,如果结果还是少,再把中的拆成短的。

【参考文献】

[1]吴胜远;并行分词方法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07期

[2]梁斌; 走进搜索引擎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

[3]张旭;一个基于词典与统计的中文分词算法[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