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义的音乐教育

篇1

【关键词】音乐 教化功能 海南省 高雅艺术教育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艺术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然而,高雅艺术重在高雅,基于其特有的性质,使得高雅艺术的存在有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倾向。此外,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情感精神教育,政府对于高雅艺术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严重限制了高雅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得高雅艺术教育在我国很难得以全面发挥。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一种形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代表着一种道德文化的存在,正是由于起源于情感的表达,使得音乐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高雅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教化功能

何谓高雅艺术?这在人们的心中似乎没有什么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古今中外的文言史书、律诗故事可谓是高雅艺术的范畴;有人则认为是油画、芭蕾、交响乐。无论怎么说,高雅艺术都离不开积极向上、优秀经典的词语。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雅艺术所针对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尤其在国外,这种扩大更加明显。很多政府认识到高雅艺术的重要性,并为之进行指导和管理,国外的高雅艺术相对于国内而言更加有好的发展趋势。此外,国外政府对于高雅艺术文化的保护与重视程度也大大促进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欣赏与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与高雅艺术之间距离的问题。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需要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找回自我,找回本属于自身的心灵的那片净土。无论何种身份的人群,高雅艺术必不可少,高雅艺术教育也因而显得愈加重要。在此之中,音乐的教化功能将其重要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作为一种教化功能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地引领人们前进。在艺术的领域中,无论任何时代,音乐都彰显着人类的智慧。有人说,艺术在一个人心中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笔者认为并不为过。自古以来,音乐激发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而才有了如今先进的文明,从田间哼唱到管弦乐器的跨越,彰显的是人类艺术的进步。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共鸣,对人的身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汉书》中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可见,自古以来,音乐对于人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能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二、发展高雅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雅艺术教育问题,在当代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近些年来,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不断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去演绎高雅艺术,给学生创造出聆听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这种教育方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高雅艺术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首先,高雅艺术将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一些校园里,另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由于缺乏与高雅艺术接触的条件与机会,使得一些学生难以了解它,高雅艺术教育的普及因而显得格外重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只有在校园中大力弘扬高雅艺术文化,让学生懂得艺术的真谛,让他们享受到艺术的气息,精神才能得以升华。其次,高雅艺术教育的普及可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同时丰富文化知识。高雅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习不再枯燥单调,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

三、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匮乏现象

目前,我国高雅艺术教育情况并不理想,政府和学校对于高雅艺术教育一般简而概之。以海南省为例,海南有传奇的革命历史文化、丰富的黎苗音乐文化风情和奇特的生态文化等。在艺术领域,无论是琼剧、舞剧还是歌舞诗都在国家级的舞台上获得过重要奖项。凭借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围绕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能打造出海南文化品牌。

即使是在这样繁荣的文化背景下,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匮乏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海南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音乐厅、交响乐团,甚至是少儿艺术活动中心。而这些基础设施恰恰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的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虽然海南省在学生艺术展活动中的成绩是还不错,但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艺术教育器材欠缺。没有完善的设施,高雅艺术教育寸步难行,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高雅艺术教育长期被忽视,使得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紧缺加重了海南省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出现艺术课经常被文化课取代的现象。学校和家庭只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使得艺术课程更加无人理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情操的培养。这种对艺术教育口头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藐视,使得高雅艺术教育很难得以保障。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有着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和艺术领域的修养,而高雅艺术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策略

高雅艺术之所以称之为高雅,是因为要在这些领域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和对艺术不舍的追求。以音乐为例,要聆听它、读懂它才会欣赏它、享受它。如何做好高雅艺术教育,使高雅艺术能够得以推广,从而让人们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和降低高成本。高雅艺术的推广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若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是很难以进行下去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需要活动经费。若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当地政府认识高雅艺术的重要性,那么普及高雅艺术教育的基础条件便具备了。(二)教育者和家长要认识到高雅艺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让孩子接触高雅艺术教育,在成长中耳濡目染地享受着艺术,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雅艺术教育的对象审美基础薄弱的问题。(三)学校的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应重新规划,加强教师的选任力度,重视高雅艺术教育,组织并开展多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音乐、美术、戏剧等内容进行普及和传播。

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观众群体,为了使高雅艺术更加适应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它,就要从学校教育打基础。艺术的种子越早种下,就会让越多的人对高雅艺术产生兴趣。我国对于高雅艺术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外国而言是不够的。当前,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应大力开展,比起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化,高雅艺术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舞和震撼。海南省高雅艺术的匮乏现象体现的是多元文化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偏移。因此,在校园里打下高雅艺术基础,通过各界的支持推向社会,对于推进海南省文化大发展的进程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注:本文为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QJY125114)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对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素质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6).

[2]许靖.重温经典 体味高雅――教育部推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1).

[3]孙维权.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从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音乐知识调查谈起[J].中国音乐学,2001(4).

[4]苏荣玉.弘扬民族音乐 提倡高雅艺术[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篇2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协同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27-01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艺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们以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音乐艺术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当前,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许多国家已经将音乐文化同音乐教育相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这一现实下,对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进行探讨,来寻求两者的协同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概念

音乐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音乐的产生即是音乐教育的产生。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音乐教育。相应的,音乐文化的概念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的是同一切音乐活动相关,在人类生活交流中逐渐获得积累的文化教育,并在制度、精神、物质方面得到体现。而狭义上则指的是人类通过后天学习,所形成的音乐行为和音乐观念,并得到一定群体的共同认可。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间的联系分析

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教育。作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元素,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特性,脱离了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就丧失了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变成了对音乐技术和技巧的描述与应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音乐教育又作用于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内涵。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音乐教育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再创造,可以说,缺少了音乐教育的推进,音乐文化便难以发展。

三、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以传统的音乐文化来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文化资源更是形式多样。实践表明,优秀的传统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增进其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对音乐文化的关键作用进行充分利用,依靠其来对音乐教育价值作出衡量,从而实现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安排音乐课程内容时,应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音乐同其他艺术间的内在联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之后,再围绕不同专业,来就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二)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引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较为多元化的音乐。通常情况下,地域、民族的不同,在音乐文化上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我国的戏曲剧种、曲艺音乐种类、民间器乐种类都有上百种,且民歌则接近于5000首。这一庞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下,确立一种本国文化思想就十分必要,在保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核心的民族文化思想进行确立,并注重对国际多元文化的吸收,在互利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下,来实现我国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有效发展。

(三)在音乐教材中增加高水准、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

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新的流行音乐文化,并考虑将流行音乐的知识、乐曲添加进来,通过音乐知识讲座等形式的开展,来实现音乐教学中对于流行乐器的充分利用。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可流行音乐当中将音乐元素提取出来,将其视作音乐知识材料,服务于音乐教育。同时,还可通过对流行音乐中音乐思想的提炼、分析,来讲授如何区分积极音乐与颓废音乐,采用引入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交叉的形式,来让学生对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因素有一个实践的理解。

(四)音乐教育中注重对民俗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介绍

在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对传统民俗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介绍,突破以讲解、演示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将音乐教学拓展到传统音乐会等活动中,或在课堂中,邀请一些民间音乐艺术老师来对当地的习惯风俗进行介绍,并进行传统音乐的演奏,在学生贴近感知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当中,对其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于民间音乐的兴趣与关注,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意义深远。

四、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我们对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参考上述对策,合理的开展,来保证两者的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随着音乐教育中音乐文化的逐步渗透,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音乐教育必将得到大跨度的发展。

篇3

【关键词】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24-02

美育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十分重要。

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将是无源之水。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亦可成为审美对象,于是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少年儿童正处于含苞待放状态,如果能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响、和声、旋律、意境,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深刻理解音乐丰富的情感内容,那么音乐教育也就渗透了审美教育。此外,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也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充分说明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

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三、美育是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是一种企及生命质量的教育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美育应从狭义美育向广义美育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音乐教学方法,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营养、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音乐课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音乐的水平,在音乐中中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情感,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一堂较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曲或者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美、理解了美,这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四、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篇4

一、唐朝宫廷音乐机构是否是作为音乐教育机构存在

唐朝作为我国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发展建设和唐朝重视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在唐朝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可以说是较为系统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音乐机构是否真的隶属于唐朝的教育机构,唐朝音乐机构是否作为唐朝的教育机构而存在。在唐代文教得到极大重视,并且举世闻名的科举制度也是在唐朝得以发展起来的,既说到唐朝的教育机构就不可避免地要说一说唐朝中央官学的设置。唐朝在中央官学的设置上分为正系和旁系两类。其中正系的学校主要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学、算学,时称七学。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唐朝的律学并不研究音律而是主要研究当时的律法。旁系的学校主要有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由此可以看出唐朝音乐机构并不是作为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除此之外,在唐朝,科举制得以大力发展起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唐朝的科举考试都有哪些考试内容。由于在唐朝文教得到极大重视,因此在唐朝时儒学得到了大力推崇,儒家经典也就成为了各大学校的必修课,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唐朝在设立教育机构时并没有将音乐机构考虑在内,音乐机构也就自然不会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了。唐朝的音乐机构既然没能作为音乐教育机构而存在,那它存在的意义又会是什么呢?虽然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中较为开明的一个,但等级的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即便在较为开明的唐朝乐工也仍然不会有太高的地位,这也使得音乐机够不能够作为音乐教育机构而存在。唐朝音乐机构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各种礼乐场合以及唐朝统治者对音乐艺术的实际需要。

二、唐朝宫廷音乐机构中是否存在着教育行为

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虽然在唐朝音乐机构没能作为教育机构存在,但在唐朝的音乐机构中却存在着一些音乐教育行为,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在唐朝的音乐机构中都存在着哪些教育行为。原来,在当时的音乐机构中总会开展一些音乐传习活动。要是说道广义的教育概念,这一传习活动便具有了教育的性质。在广义上,教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使人们得到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使得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使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得以传递下去的基本途径,又或是通过培训使得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使得人们掌握了一项技能又或是具备了某种能力的社会活动。唐朝的音乐机构虽然不能算作正规的学校,但在这一机构中所开展的音乐传习活动却能够达到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具有了某项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是从这点上来看唐朝的音乐传习活动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教育行为。在唐朝的音乐机构中所开展的音乐传习活动意在使受到培训的人们掌握相应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因此,在唐朝的音乐机构中所开展的音乐传习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教育的性质。

三、唐朝宫廷音乐教育机构是否具有教育的职能

在唐朝音乐机构主要有太常寺下属的太乐署和鼓吹署以及在太常寺之外新设置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笔者在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后发现:在太乐署中有着严格的教学进度和考核要求,甚至对教师都有考核,这说明在太乐署中有着明确的教学关系和教学制度。其次,太乐署所传授的音乐教育内容还具有着一定难度,具有着一定的含金量,对习乐者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太乐署中还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习乐者对音乐技艺的学习。说完了太乐署中存在的一些音乐传习活动,接下来便要说说教坊和梨园了。教坊和梨园作为新设置的音乐机构其主要负责俗乐的掌管。但根据相关资料可发现在教坊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音乐传承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教坊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音乐教育职能。梨园的诞生据说是因为玄宗对音乐的特别喜爱,每当梨园中有活动时,玄宗都会亲自进行指导,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由此可以看出玄宗对音乐演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对于一些少年乐工,梨园中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教习。因此,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梨园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音乐教育的职能。综上所述:虽然在唐朝宫廷音乐机构没能被正式列入官方教育系统之中,也不以音乐教育机构的姿态存在,主要负责掌管各种礼仪、音乐、满足各种礼仪场合以及统治者对音乐的需求,但在其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音乐教育行为,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唐代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传承是以宫廷音乐机构对音乐的教习为重要载体,在这方面,唐代宫廷音乐机构具有着突出的贡献。

四、结语

虽然那个曾经繁盛的唐朝早已远去,但唐朝所创造的悠久的文化却仍然使后人惊叹不已。那些浩瀚的历史典籍便是对唐朝文化最好的见证。那些浩瀚的历史典籍仿佛使人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音乐是代表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透过音乐的发展便可以看出唐朝人们生活的足迹。在对唐朝音乐机构是否具有了教育职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的过程中,笔者获益匪浅,不由感叹对唐朝音乐机构是否具有教育职能进行研究这是一次多么有益的尝试。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意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87-02

音乐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学生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同时结合艺术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活泼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二、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它不象戏剧、图画那样具有视觉形象。而器乐曲又不象声乐曲那样,伴有概念明确的歌词,可以辅助理解音乐的内容。因之欣赏和理解器乐曲的内容就需要一定的音乐修养。必须认识到,音乐的音响运动虽然没有语义性,但它可以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尤其对感情形象的塑造,音乐最为擅长,它是多门艺术中最擅长抒情的。音乐不象文学或绘画那样,要通过具体的叙述或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直接以音响抒发人的多种情绪和多种复杂而有细腻的感情,以至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国的《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俄国的音乐美学家古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些都说明音乐是以表现人的精神境界为其特点的,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要任务的。

三、实施音乐教育,增强学生素质

1.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上将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在上音乐课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想象力,使他们敢于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大胆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2.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精神及其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音乐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可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篇6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产生模糊认识?其背景及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模糊之谜

人们往往把“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两词相对应,从语词结构的角度来考察,“音乐审美教育”是个主从结构的复合词组,限定词“音乐”加中心词“审美教育”,亦可理解为限定词“音乐审美”加中心词“教育”或限定词“音乐”加限定词“审美”加中心词“教育”。中心词的不同必然导致复合词组含义的偏差,根据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不同倚重,也必然产生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就“审美”一词的中外文内涵来看,亦可引发理解歧义。“审美”一词外文为“aesthetic”,除“审美”外,还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义,即“审美”和“美”“感性”是同一个词,用法相当宽泛,使用起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审美”一词就中文辞书来讲,具有“领会、辨别事物与艺术的美”的意思。“领会”一词是一个很玄妙的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审美”一词理解上的含糊。

就“审美”一词来自哲学术语还是普通口语来看,其含义的深浅度也是不同的。把它当作哲学术语,“审美”一词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审美关系基础上,并且要对审美主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强调主客体统一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但对那些未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来说,它多半还是一个陌生的技术词汇。结果,给人的印象是,“以审美为核心”不同于音乐教育。它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学究式的说法。而口语中的“审美”更多的是体现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的新课题,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确切内涵确实比较困难。此外,随着人们对人文学科的普遍重视,综合艺术课程的提倡,“审美”一词更多的跨领域使用,导致人们习惯于对其只在共性意义上把握,往往只狭义地理解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学科的概念本身就极其复杂也必然导致其使用混乱。

由于长期以来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忽视,似乎非得用音乐的外在功能来说明音乐的价值才能使人们得以重视,使得音乐教育本该具有的独立理论品格不够鲜明,这也是导致对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对待音乐审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论视角不同也会导致理解的不同。一些人采取美育的视角,按照美育本质的经典理论来理解,必然重视情感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偏重于审美主体对音乐客体的偏主观性、个性、创造性的阐释。另一些人采取美学视角,必然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其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在强调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追求审美主客体认识的统一。

人们对待什么是美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即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采取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待什么是“审美”也许也应该有三种基本态度。

二、“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从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强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极端化)、改革开放以来强调音乐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可以这样说,以往的音乐教育除了不强调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强调过了。当然,即便这样,人们也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它实际上只不过是打着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质和中心地位被笑眯眯地置换了。兜了这么一大圈,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从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角度来看,建国初,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影响,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观。根据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等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对“美育”的解释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属论”,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体等之内,实质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独立地位与作用。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如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育确乎必须重视,但是不必另立一项,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头。”毋庸置疑,学习苏联虽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使通过音乐教育实施的美育获得独立地位。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六大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一时红红火火,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非艺术化”“专业化”的不良倾向。此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世纪之交,受美国教育家雷默“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权衡,终于为音乐教育找到了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理论基础。

三、“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从正确贯彻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突出加强美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音乐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首先提出体现贯彻美育的明确主张,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改变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漠视的顽固认识。当然,这种主张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从遵循音乐教育规律角度来看,“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和“教育”两个词组复合而成的概念的内涵已基本表述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音乐的特殊规律。由于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导致“非艺术化”教学倾向严重,同时不正确的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规律,导致“专业化”教学突出等问题,因此,鉴于音乐在本质上就是审美的,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认识之必然。

从音乐教育功能角度来看,通常认为,音乐教育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突出审美功能,如果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都不把审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强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也就更谈不上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

从音乐教育直接目标角度来看,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但是对所有人来说,它的音乐的审美本质才是它独特而宝贵的价值。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敏锐的反映能力。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其它目标才会被包括进来。一旦非音乐性目标的强调超越音乐性目标本身,实际上我们就等于已经背离了我们所钟爱的音乐艺术。亦可这样理解,如何使客观存在的音乐美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产生美感,是音乐美育的直接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谈不上美育对德、智、体的促进作用,如果越过这个目标,企图直接达到影响德、智、体三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等于取消了美育。

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角度来看,美育的传统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然是要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地情感体验途径和机会。再者,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据《辞海》解释,美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审美意识。狭义专指审美感受,即人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在狭义层面上使用,强调偏重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当的淡化一些纯技术性的机械式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务实的。

从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角度来看,既要重视静态的教学媒介――教材的审美标准,又要重视动态的教学媒介,关注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只有美的对象和美的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唤起人心中的美感,使其心灵美化。

从音乐审美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角度来看,音乐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有句名言:“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情感是不能被逼迫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音乐认知的特殊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情感脉搏,遵循“音乐是声音艺术”的法则,多给学生提供“听”的机会,避免过多的课堂讲解和文学化、视觉化方式的音乐“对译”,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弥漫性特点,潜移默化其情感,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操。

四、“以审美为核心”并非“审美唯一”

确实,一直以来,几乎都把“音乐审美”作为普通学校开展国民音乐教育当中最核心的东西,尤其是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以至,音乐教育实践中难免出现了过度强调“审美”的情况:课堂上不时时贯彻“审美”好象“完全不对”;教案中不常常提及“审美”感觉不“前卫”;理论研究中不处处书写“审美”似乎教育观念“错位”。诚然,因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而加以强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若把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强调到“万能”的地步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情态是音乐所特有的,是非语义性,非具体性的,可感知的就是情态。”此外,“情智互补和格式塔的认知过程,这些也都是音乐审美的价值体现”。还有,“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传载文明,如同看古诗、现代诗、外国诗的感受一样,感知、学习音乐就是感知不同远近、不同历史、不同风格的文化,所以在音乐审美中包含着这些意义”。再者,“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能力或素质,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种种关系,比如遗传、人群、家庭等,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对人品的影响和塑造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的判断,首先是估计它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其次也不要把它说成是万能的”。这种倾向的根源是音乐审美教育“自律论”观点的绝对化,孤立化,也是音乐审美教育要求“自律”的具体表现。它与以往的“从属论”主张是对立的,出于对以往的纠正,有点“矫枉过正”而已。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一门学科教育,除了审美功能外还有二:一是向学生传播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延续和发展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二是追求一般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终极功能)。比如承载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等。此外,即使就“音乐审美”自身来说,“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理论研究,把“音乐审美”与其他事物分开进行研究未尝不可,但是,实践中人们不可能做绝对化的分离。因此,在音乐教育水平已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切不可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以审美为核心”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以音乐为本”,而且还要“以育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吕景云,朱丰顺. 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订本.

[3](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叶圣陶. 文汇报,1980-05-05.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斌. 关注音乐[J]. 中国音乐教育. 2006(1).

[8]姚思源. “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听新加坡李豪合唱团访华演出有感[N].中国教育报,1989-06-15.

篇7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

  

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篇8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2.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中学;音乐;素质教育;情感;智能

一、素质教育实施中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我们知道: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让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素质教育实施中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三、素质教育实施中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时代的名人和伟人的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素质教育实施中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篇10

高校音乐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音乐院校、师范类学校及综合性高校中所有与音乐专业培养与情感引导的教育实践性活动。既可以是专科生,也可以是本科生及研究生,而音乐教育质量直接影响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理念的认同与音乐修养的提升,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实践性意义。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德艺双馨音乐人才的培养,同时是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及传统文化弘扬宣传的有效途径。实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是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纵观我国各大高校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关注情况,其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契合并不理想,两者存在脱节,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更侧重于西方音乐理论的讲解阐述,对本国传统音乐的关注比例较小,以西方音乐艺术理论为音乐认知的切入点,无形中弱化了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学引导,因此做好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融合传承的关联性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要想实现与传统音乐的创新性融合必须梳理好两者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学的开展必须以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前提。高校音乐教学在学习西方先进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本国艺术精髓的提炼与传承,而传统音乐作为集合传承与发展的概念,必须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充当音乐创新的源头与原素材。只有正确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及其重要性后,才能实现两者音乐艺术领域的交叉互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对传统音乐的涉及局限于表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忽略了传统音乐的音乐教学引导作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精髓的关系,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以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树立为出发点,积极深化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融合传承。

另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扎根高校音乐教学的实际。如果割裂了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传统音乐只会在死气沉沉中丧失自身艺术活力。而教育作为实现音乐艺术活力维持与激发的基础手段备受重视,这也就是意味着传统音乐的传承必须扎根高校音乐教学,借助积极的教育活动实现音乐活力的散发。高校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载体,实现传统音乐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引入,从而让传统音乐在高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传承创新。

三、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传承策略分析

(一)邀请知名的音乐专家,开创传统音乐教学试点

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邀请一些传统音乐研究者与表达者参与进来,给予基本的教学指导。通过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与艺术家的教学合作,调整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并编写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教材指导教学,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浓浓的传统音乐情怀中提升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可以以试点方式在一些音乐院校率先尝试,对试点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总结分析,制定优化教学策略,实现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传承。

(二)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与传统音乐结合不够紧密,但是不乏一些优秀的高校做出的积极的融合努力,在将传统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针对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整理并在各大高校音乐教学中积极推广,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调整,在今后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讲解传统音乐剧种,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教学模块的融入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三)关注音乐艺术性理念,做好传统音乐系统阐述

传统音乐难以实现向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很大程度也是基于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理论及其艺术魅力认识的模糊性。因此在开展高校音乐教学中注重对传统音乐艺术理论的系统阐述,帮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传统音乐,并能够从交叉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正确把握传统音乐艺术形态。鼓励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与实践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中国传统音乐精华,取长补短,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存在价值,从而坚定不移地去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学习中自觉参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活动。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音乐魅力凸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为代表的网络载体在音乐艺术传播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在新形势下做好新媒体资源整合及信息便捷共享功能的发挥可以助力传统音乐魅力的凸显。以多媒体为契机,借助视频、音频及图文等多种形式对全球优秀的音乐资源进行整合,将传统音乐的融汇其中,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也让全球各大高校感悟到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传统音乐艺术研究的热潮,将客观上推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教学。而多媒体创新的展现形式也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关注兴趣,参与到传统音乐练习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