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企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企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戚冬瑾,周剑云.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城市规划,2012(7):60~66.

篇2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县委__*次会议精神,落实县委提出的“四大体系”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20__年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作个简要回顾,并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今年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部署,提出2013年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意见。

一、20__年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情况

20__年,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按照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县工作会议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要求,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次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积极推进江滨园林城市规划建设。

1、深化完善县城规划。在__县城总规的指导下,一是完成了城区__两岸城市景观、__公园规划(修编)、__路地带控规、客家文化园、城区道路系统等5项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和成果编制。二是组织开展__县城北部新区控制性详规、旧城区控规、市场专项规划、__大道沿线城市设计、县城乡镇垃圾治理及城区环卫专项规划、县城给排水燃气电力电信管综专项规划等6项规划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通过深化规划,为我县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原则。

2、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塑造江滨园林城市新形象”为目标,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一是启动实施__大道、__大桥改造、__南路改造、保障性住房及安置房建设、__环湖路建设等一批城建项目。二是实施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三是重视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新增公共绿地1.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0.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坚持以省级文明县城为新起点,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和措施,深入开展规划效能监察,强化规划监察职能,加强依法管理,组织开展对城乡违法违章建设进行集中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遏制抢建乱建现象,确保城市发展有序推进。加强城区环卫、公共设施管理、深入开展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城区环境质量和文明水平有新的提高。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1、重点中心镇规划建设有新的推进。__等重点乡镇总规修编已启动实施。中心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__镇投入1125.59万元,完成11.6公里的__大道建设,砌筑排水沟4600米,安装路灯80盏,__乡投入180万元,实施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炉建设,新建自来水厂一座;__镇投入81万元实施湖滨公园道路硬化、植树绿化。投资100万元,实施建设占地43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目前已完成立项、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__镇投入100万元,实施完善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集镇农贸市场,改造旧区2万平方米,开发新区3万平方米,新建自来水厂一座,新增公共绿地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3盏。

2、乡(镇)、村规划工作有新的成效。完成3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成果经评审通过并经县府批复实施。完成__工业集中区、__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__20万吨铜冶炼项目拆迁安置区规划。

3、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组织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全县20个试点村均建立了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常效机制,配备租赁垃圾运输机械,按要求建设垃圾池等环卫设施。制定了20个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和帮助乡(镇)村进行垃圾处理设施规划选址等技术服务工作,确保该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全县农村围绕“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投入资金720万元,整治村庄干道路两侧环境50公里,拆除危旧房屋139间,清理垃圾杂物270吨,新建村级填埋场20处,聘请保洁员90名。通过改善村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和集中卫生填埋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县妇联、团县委等成员单位,还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家园清洁青年行动周”、“迎接十·妆点新农村”等活动,动员青年团员、妇女儿童踊跃投身于 “家园清洁”行动中来,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我县列入20__、20__年度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6个试点乡镇、41个试点村庄均通过、市的检查验收,已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三)房地产业和建筑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1、房地产业有新发展。继续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40亿元,比增24%,施工面积20.1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9%;完成商品房销售金额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9%。认真做好干部职工住房工龄补贴工作,全县已发放工龄补偿金1100万元,有2550人已领取工龄补偿金。启动实施东环安置周转房(保障性住房)建设(240套,面积2.8万平方米)。同时,加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物业管理,全县有物业管理企业6家,从业人员180人,物业管理覆盖面约6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率100%。通过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快开发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城市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产业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2、建筑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20__年,全县共晋升一级资质企业2家、二级资质企业4家,新增三级资质企业5家,新增资质类别1个。目前,全县有资质企业50家,其中一级6家、二级29家、三级15家,二级以上骨干企业比率达72.9%。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8%,实现增加值16.6亿元,其中省外产值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9%,加强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全年竣工工程40个,面积约15万平方米,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创建市级文明工地1个、市级优质工程4个。11月份成功举办“建筑之乡”命名1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打造建筑行业文化品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规划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和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格局尚未全面形成。违法违章建房现象还未完全禁止。二是城乡规划设计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需加大步伐。三是城市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受货币从紧政策的影响,可能给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带来波动。五是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村镇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开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工作,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意见

2013年,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要按照县委__次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产业、人口聚集为重点,积极构建县域城市体系,改善县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新发展。

(一)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发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机制,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行政行为,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要认真组织学习好、宣传好《城乡规划法》,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作为规划建设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推进我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各乡(镇)、局属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组织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城乡规划法》学习和培训工作。要把《城乡规划法》的学习情况作为规划管理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使城乡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人员深入领会和把握《城乡规划法》的内涵,精通《城乡规划法》的内容,正确运用《城乡规划法》,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将分期分批组织《城乡规划法》的培训活动,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培训环境。同时,各乡(镇)村管站要尽快制定并落实《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计划,要充分利用种类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宣传栏、宣传单、公众问答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城乡规划的地位作用、立法的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的方针原则、城乡规划的主要任务、实施城乡规划的关键环节等。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城乡规划法》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遵守《城乡规划法》变成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建章立制,依法管理。《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城乡规划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去年与前年,我县深入开展了“非法买卖土地、违法违章建筑整治活动”,全县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今年,我们将与国土、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施行为契机,再次掀起打击违法违章行为的活动。同时,建设局从事规划设计审批、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各乡(镇)村管站人员要按照建设闽西次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依法行政,超前服务,要认真对照新、老法律,及时梳理,及时做好现有规章、工作制度与《城乡规划法》的配套和衔接工作,建立健全与《城乡规划法》配套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坚决杜绝执法不严、违反程序、管理滞后、服务态度差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城乡规划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实施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

1、加快推进县域城市建设

继续按照“南延、北拓、沿江发展”的城建思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步伐。

(1)继续深化完善县城规划。在_ _县城总规的指导下,抓紧完成__县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5)、__县城市绿化系统专项规划、三环路地带城市设计、三环路道路工程设计、北环西路城市设计、北环路街心花园改造规划设计等。

(2)抓好城建项目的实施。一是加快推进__大道、__大桥改造、__南路改造、各区域周转安置房建设、北环路改造、城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在建项目的实施,按计划有序推进,如期完成。二是启动实施三环路、龙翔大道、东二环(二期)等项目,抓紧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尽快进入工程建设施工。

2、推进“家园清洁行动”和村镇建设

(1)统一认识,发动群众

胡总书记在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促进“三农”发展的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的延伸和强化。要求我们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成员单位,要在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上下大力气,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建设的新机制,探索以城带乡的途径。与各乡(镇)和部门一起,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上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村要继续有组织、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宣传发动,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级的扶持优惠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广泛发动农村居民积极投身到这项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家喻户晓、城乡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2)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指导完成5个乡镇和50个村庄规划编制

完成__镇、__乡、__镇、__镇、__镇等乡(镇)总体规划,有条件的乡(镇)要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完成__镇50村庄的规划编制。

完成__、__、__等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抓好__镇等5个乡镇达到省级合格乡镇试点的垃圾治理任务。

抓好__镇文元村、八甲村等22个村达到省合格村的垃圾治理任务。

完成__镇20个村级垃圾填埋场建设。

——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抓好1个新农村建设综合推进实验区:__镇。

抓好2个示范村:

抓好4个村庄整治试点村:

(3)规划先行,政策扶持。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应把乡(镇)集镇的建设发展与城市城区的建设发展,纳入同一起跑线,规划是财富、规划是龙头的地位应日益突显。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村镇规划要聘请省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对列入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个村庄整理试点村的规划成果,要达到“六图一书”标准:即村庄现状分析图、村庄布局总平面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村庄整治项目图、市政工程管网规划图、建筑方案选型图及说明书;50个一般村庄规划成果要按要求达到“四图一书”标准,即:村庄现状分析图、村庄布局总平面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市政工程管网规划图及说明书。为了加快乡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政府已将各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列入“以奖代补”项目,对完成集镇总规及村庄规划且经过技术评审,按法定程序报批的,给予5万元/乡(镇)、2万元/村的补助。同时,对列入垃圾治理的村庄,经有关部门按标准进行验收合格以上的补助2万元/村;对列入20__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20个行政村垃圾填埋场建设,经验收合格的,补助5万元/村。在县政府“以奖代补”奖金扶持的基础上,各乡(镇)也应立足改革,探索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4)加强管理,建立机制

“三分建、七分管”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实施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不单在规划建设上要高起点,实行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在集镇与村庄的管理上,也应走城市化的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的机制、体制和经验做法向乡(镇)延伸。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城市管理,以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快城市公共事业市场化运作,按市场运作要求,将环卫、园林等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整治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要在乡(镇)推行城市化管理模式,建立新农村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制订集镇环卫管理制度,配套实行住宅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单位片区卫生包干制。二是建立健全集镇市容管理制度,对沿街(路)房屋市容及各类广告招牌、集镇周边圈养家禽家畜等事宜进行规定。三是制订集镇管理长期计划和管理制度,对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进行规定,成立一支包括市容、环卫等综合管理的队伍长期不懈地抓好集镇管理。四是要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卫生保洁有偿服务制等市场化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各乡(镇)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定期整治,使集镇管理逐步走上正常化的轨道。这些管理制度,延伸至各村庄,可以以“乡规民约”等各个领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在各个农民新村,也逐步推行城镇化模式的管理。

(三)实施产业带动,抓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工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 推动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2.1 城乡规划概念

城乡规划即为各级政府科学布局城乡发展建设空间,以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它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提及的城乡规划,包含城镇体系规划、镇规划、城市规划、乡规划及村庄规划这些内容。城乡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是一项具有较高战略和全局性、较强综合性的统筹工作。科学开展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好全局部署与规划工作。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经济建设同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等复杂关系。

2.2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作用

城乡规划是一种操作性强的政府行为,以推动区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决策。合理的城乡规划能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保障。第一,城乡规划能宏观调控和指导城镇建设,能调节城乡人口及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城镇就业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和谐发展。第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城乡规划要遵循超前有度、按需发展的原则,减少城镇建设中多次拆建而损耗大量浪费。在地方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预期规划城镇交通路线、地下空间等设施,解决和消除各类城市病如交通堵塞、高风险土地利用等。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是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是处理三农问题、减少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目前城乡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出现较大偏差

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问题上,指导思想存在很大偏差,片面强调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柏油马路、大型广场,人造景观、人造古董等,造成严重的人力、自然资源损耗, 而相对来说,地下基础设施却得不到重视,甚至严重失衡, 致使群众斥责。例如,某一座人口约40万不到的城市,兴建了一幢9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楼房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可谓既劳民又伤财。

2.2 规划工作的功利性较强

现今,城乡规划机构趋向于业主化方向发展,强调功利主义目标,这实质上就变成政府的一种工具、投资方的代表。规划工作中,不少设计单位及人员只考虑自身利益,责任意识不强,未深入考察和了解城乡发展状况,将领导的意图及思想当做设计依据,过于强调技术性的规划细节,而忽略了规划区域的社会、政治等基本状况。规划建设过程中,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规划模板,不以区情、当地发展实况为基础,导致所制定的城乡规划内容及方法与当地情况严重脱节。这种概念规划工作,既无法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损耗了大量基础设施资源,最终只会出现城镇周边空间失衡,耕地、农田被毁,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并滞留城镇,失业率上升等多种社会问题。

2.3 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减弱,未健全规划监督机制

有些地方下放权力,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转交给区县, 有些政出多门、审批程序复杂, 开发区搞封闭式建设, 未经过地方规划部门的集中管理。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城乡规划管理调控职能的削弱, 将不利于城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此外,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规划监管机制,各级规划管理部门间未进行有效沟通。规划工作未积极吸引公众参与,发挥其监督作用,针对不合理的规划管理行为未形成有效的奖罚、行政纠错与处理制度,使得规划管理监督工作处于力度小、效率低的窘境中。

3. 城乡的集聚设计工作带来贫富差距

城乡规划往往会聚集产业、人口资源,如行政单位拆并、农村人口搬迁并点,以节约资源与成本,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及资源的利用率。这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但同时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如企业撤并,势必会导致某些在职人员调岗或下岗分流现象出现,导致其情绪波动与愤怒,甚至可能跟新同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而迁村并点后的移民,他们面临着重新生活、工作、转变语言、习俗的多重压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他们的就业难度较大,非农经济收入较低,同原城镇居民相比,贫富差距明显。而转化后,由于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还是无力承担住房、生活高消费,生活陷入困境。另外,国内人口转移通常都是由贫困城镇转向发达城镇、农村转向城镇,势必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浪费。

三、保障城乡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建议

3.1 降低规划主体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第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研制能预测规划地区发展动态的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要在政府、规划单位中广泛利用3S 技术和信息化设施,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推进各规划单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规划前通过网络全程把控区情,深入探究各类信息,分析和科学预测城乡空间的未来变化,并实时监测规划落实情况。第二,注重各规划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可成立跨部门计划制定组、协调沟通小组等开展关于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论证与审批工作,促进各部门间有效交流、及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

3.2 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积极培育、监管规划师

针对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纪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得当,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其处理、处罚条例及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批准该规定, 使之成为受公众监督、执行力强的公共政策。同时,要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帮助其有效融入决策程序,科学行使各项权利,要科学监督和管理规划师,将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率等作为审核指标及考评标准,针对考评结果未达到或超出预期成果一定比例的规划师和单位,应依法予以奖励或惩处。

3.3 注重公众监督,推进民主规划

要积极听取公众对规划设计的看法和积极建议,并在规划前予以采纳。如在规划设计人员调研阶段,要让规划人员应听取公众对当地民俗、民风等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使之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内容、步骤及意义,加大企业与民间多个主体、多层面的相互合作,发挥其对该规划和实施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作用;规划后应形成民情考察评估体系,并采取公众听证制度,让百姓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发表言论,推进区域民主规划与建设。

3.4 减少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生活差异性

首先,应健全城镇化进程中的补偿机制。例如,针对规划中房屋被拆除的当地居民、个体户,要分析房屋类别、面积并核算应得的补偿金额或在后续购买新房屋时予以适当优惠。针对那些无力支付和购买新住房的居民,要给予贷款优惠。在土地补偿方面,要上调农村土地的征用价格,避免因土地征用双轨制而使得征地价格同出让价格之间差距明显,要实现资源共享,让迁移后的农民也享受土地级差收益中的一杯羹。其次,要对居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现有规划计划及产业需求,兴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就业的公平性,兴建人力资源免费培训基地,提高群众的就业水平。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帮助因规划中的劳动力人口顺利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转化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受教育水平。同时,要优先安置转化后居民的工作,给予他们公平的薪资及福利待遇。再者,增加福利投资。针对转化后的居民,要建立和落实医疗、教育等保障体系。

结语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期, 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将日益突出。在城镇化浪潮下, 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也随之出现,给政府及城乡规划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工作必须以国情、区情为基础,创新城乡规划体制, 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来解决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其他问题,推动城镇化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刚,刘欣葵,张瑾.《地方政府的规划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毕业生跟踪调查 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1-02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的地理学类应用性理科专业。该专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背景,面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重要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我国大多数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尽人意。最近几年一些学者从自身院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出发,基于就业视角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专业方向不明和定位模糊,导致不能明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面向,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个新兴的地方本科院校,2002年在城市规划、地质工程等工科专业基础上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至今有6届毕业生。专业开设之初与多数院校一样,由于相关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存在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庞杂、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共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毕业生去向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并加以仔细研究,从而明确本专业毕业生服务面向的主导行业和领域,从而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特色定位。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7-2012历届毕业生,调查样本容量为287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毕业生去向、工作单位性质及类别、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等。调查方法是直接访谈法,通过召开毕业生校友座谈会、网络调查、电话回访等多种途径,向毕业生本人或知情者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更新毕业生去向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对历届毕业生去向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1)显示了2007-2012年历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到私企、国企、外企等各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67.6%,到政府机关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占9.4%,到科研设计、教学等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4.2%,考研的毕业生占16%,出国、参军等其他毕业生占2.8%。

把企业按照私企、国企(石油企业、农垦企业等)、其他企业(外资、三资企业等)分类统计,结果(表2)显示2007-2012届所有毕业生中,90.2%到私企工作,4.1%到国企工作,5.7%到其他企业工作。

对2007-2012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进行分析(表3),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总体在50.5%,其他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占49.5%,虽然历届有所波动,但专业对口率有上升的趋势。

把与专业对口的企业类别细分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城乡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土地房地产估价公司、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等,并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统计如表4。结果显示,总体上2007-2012届毕业生到土地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城乡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达到59.2%,到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为22.4%,还有18.4%的毕业生到土地房地产估价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历届到不同类别公司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但是最近的2012届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达到100%。

历届毕业生中,进入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占51.3%,主要包括城乡规划部门、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政府综合部门等,其中本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是城乡建设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占81.3%。还有一些毕业生到乡镇政府等农村基层从事国土、规划管理等工作,这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充分体现。在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中,在哈尔滨、大连、厦门、呼和浩特等大城市从事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的仅占28%,其余72%都是到县级或县级以下的中小城市从事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等工作。在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中,只有25.9%的毕业生是当年毕业前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其余毕业生基本都是在毕业后或次年进入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

考取研究生一直是本专业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之一。毕业当年考取国内研究生的学生占81.3%,另外还有18.7%的毕业生是次年考取的。在这里仅对考取国内研究生的院校及专业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在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毕业生中,考取地理学科的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方向的占总人数的58.7%;考取生态、资源环境类的占19.6%;考取农林遥感类的占6.5%;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的占15.2%。在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毕业生中,院校类型有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含理工类)、地矿类、科研院所等,考取211院校的占56.5%。历届考研率变动较大,主要是受当年生源的影响较大造成的。

篇5

(云南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定位不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本文通过对国家本科培养不同层次、专业内涵以及云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宏观分析,总结过去云南农业大学该专业三阶段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未来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和课程结构体系,明确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以供其他地方高校探讨和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51.05

收稿日期:2014.08.02修回日期:2014.10.22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作者简介: 吴晓敏(1970—),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1.html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WU Xiaomin, DONG Ping, LU Xiang, HU Hu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a long term, the specialty has an unclear orientation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n graduate′s job seeking. This article makes macro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national bachelor′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former personal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ree stages of this specialty in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n it proposes an idea with a career?orienta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main courses structure, as well as basic course and course expanding directions, at last,it offers a discussion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学科类本科专业, 1999年首届招生,至2009年统计,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已达173所,成为了教育部新增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 [1]。由于专业名称涉及理、工及管理多种学科门类,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院系的学科背景多样,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多种倾向:在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定位为资源环境规划方向;在具有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背景定位为城乡规划方向;在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定位为应用数字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在管理学科为背景的院校定位为土地管理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管理方向等[2]。办学十多年来,全国该专业缺乏统一而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校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导致对新专业培养人才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影响到新专业持久发展。不少院校将各学科的主要课程拼接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框架,从对毕业生就业来看,主要是专业方向不明,没有对口的行业和岗位[3.4] 。

基于实际情况,2012年教育部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5],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扩招背景下,对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专业,厘清专业定位显得非常重要 [6]。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分析

(一)国际国内本科教育定位政策导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中规定,大学本科(LEVEL6) “3年以上的理论学习期,以具体职业需要为导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学业标准规定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科背景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8]:(1)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或称工程研究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2)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介于工程研究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的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3)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毕业生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出国、考研和再深造为少数,因此本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境下,明确的职业定位对于专业定位来说是其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解读

2013年起,新调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从名称上看,仍保留了多学科交叉专业特点,理学学位侧重于人文地理,管理学学位侧重于城乡规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 ”,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 [9]。 根据政策确定的本科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以城乡规划管理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三)云南地方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人,城镇化率为17.9%,至2011年,城镇化率到51.27%[1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个阶段,城镇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可谓史无前例。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城乡协调,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国家管理层面上,开始了对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并从根本上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反映了国家对于城市、镇和乡村建设管理的重视。过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旺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该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云南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省份,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不发达。城乡建设水平比内地落后较多,2011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6.80%[11],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15%左右。以县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基本处于农业社会形态。云南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人数和教育程度低,有些地方甚至不懂普通话,城乡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缺乏。

云南共有129个县(市、区),建制镇和乡镇1500余个。城乡建设管理基层部门是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职责是城乡建设管理、规划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每个部门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县住建局主要领导为中专毕业生,技术岗位有本科相关专业学历的仅有1~3人,有些偏远县住建局基本没有土木建筑类本科专业毕业生,乡镇住建所普遍没有具有基本建筑知识的人员,由此可见云南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然而,除云南大学以外,其他4所高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定位为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房地产等,相关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愿意回地方,因此对口人才供给明显不足。

三、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历程

(一)初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思想是植根边疆、服务三农,围绕国家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边疆民族人才的具有农科优势特色的地方高校。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于2001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除2007年停招以外,至2013年共招生13届。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共计 600余人。从2008—2013年招生控制线来看,该专业比学校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高,最低控制线高于录取线18分以上,2011年最低控制线超出录取线54分。总体上讲,专业招生容易,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云南籍生源约占80%以上。

据已毕业的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工科专业,就业难成为学生和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往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就业去向不够明确,零散分布于县市建设局、规划局、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测绘公司等、建筑施工单位等。

(二)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三阶段

专业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次的修正与完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6年。按照教育部地理学科指导标准下设置的培养计划。以地理学科为基础,课程设置涉及地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宽泛,能力与就业目标指向不明确,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所欠缺。

第二阶段,2007—2012年。对已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业务能力两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改变按照地理学科的培养思路,确定以城乡规划为培养方向,主导就业方向是县市建设局、规划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等。重新梳理该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学生毕业能够有“建筑和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在此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由原先较多的理论型课程改变为以规划设计为主线,以造型能力、制图表现以及综合设计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效果: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队伍缺乏,规划及设计课程没有相关教师队伍,导致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按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2013至今。基于学校专业整合,该专业由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随着全国专业名称调整,招生专业定为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初步确定专业方向城乡规划管理,授予管理学学位。以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为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就业领域等能够有效形成对专业的支撑,明确了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为扩大就业面,增加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等三个拓展方向,从而确定专业基本课程和拓展方向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定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区定位以云南为主,培养服务于云南边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面向规划设计院所、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房地产行业,掌握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镇和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咨询、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素质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打下较坚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系统学习城乡规划学科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生能从事城乡规划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2.能力要求。以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城乡规划及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自学能力)等构成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结构。毕业生必须具备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可以拓展到从事建筑类相关行业的技术工作,如国土资源及环境管理、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等领域工作。

3.知识结构要求。在校期间,提供学生三种训练:基本素质训练、工程素质训练和基础研究素质训练,使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本课程和方向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基本课程共计28门,分别为:(1)基本方法工具课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与规划制图、构成、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Sketch up)、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建筑表现技法9门;(2)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城市建设史、城市环境与生态、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等12门;(3)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城镇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城镇工程系统规划、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设计等7门。专业方向拓展课程8门,分别为:(1)国土与环境管理课程:公共行政学基础、土地评价管理、区域规划;(2)建筑设计方向课程:建筑模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3)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房地产策划与管理、工程经济等。

(四)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

就业方向和部门主要有: (1)政府部门: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2)企业: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3)考研究生: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4)教学科研部门:中学、职业教育、民办大学等。

五、结论与探讨

在我国大学扩招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历经十多年发展过程,反映了新专业发展的缩影。云南农业大学在总结专业定位不清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结合地方城乡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和职业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确定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明确城乡规划管理应用与技能为课程结构主线,结合多样化人才需求,提出国土与环境管理、建筑技术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三个拓展方向。确定了专业基本方法工具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及理论课程和城乡规划与管理技能课程等3个课群。

一个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所大学、一个培养方案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全国高等教育管理顶层设计。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成立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的确立便于研讨本科专业办学普遍性问题的,提出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尽快凝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个“二次新”专业的统一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基础标准和基本要求,指导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办的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明确“门槛”和办学方向。

(2)引导专业特色。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背景学科,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社会对专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找不着北”。全国统一人才规格便于社会对新专业的认识和接纳,有利于新专业的持续发展。规范的学科和人才培养标准,可以让不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找到“归属”和认同,对于新专业而言,共性比“特色”更为重要。

(3)理清与类似专业间的关系。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近专业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三个本科名称相近,各高校分清楚其中的差异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专业雷同,与“宽口径”培养要求不符。从土木专业办学经验来看,由于它包含房屋建筑、地下建筑以及道路桥梁三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面宽,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岗位适应性有明显优势,是近来成为热门专业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16.18.

[2]吴晓敏,付云松,倪金卫,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3]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4]谢双玉,刘大均,胡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7):173.180.

[5]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6]林江湧,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102.107.

[7]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2011)[EB/OL]2011.http://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spx.

[8]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9]杨贵庆.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53.59.

篇6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规划;系统框架

Abstract: Digital urba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ist the digital 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gital urban plann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 proposes to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s build objectives, business scope and the system’s framework and so on.

Key words: Digital city; digital planning; system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技术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数字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管理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行业的科技含量,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地研究数字城市规划系统的构建及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1.1数字城市

Al.Gore在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之后,又于1998年9月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建设的建议。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建立数字地球的最关键部分,一个城市的各行各业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就构成了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数字城市就是城市空间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广义的数字城市就是信息化的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宽带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基础上的城市网络信息环境。

1.2数字城市规划

1.2.1数字城市规划概念的回顾

“数字城市规划”是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诞生的,是指基于数字城市(Digital City)背景的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在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所开展的以数字信息为主要媒介的城市规划。

2数字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特征

2.1数字城市规划的内涵

数字城市规划(Digital Urban Planning)就是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公众参与以及监督评价的每一个阶段,为规划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环境的虚拟表现等技术支持,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为城管、建设、房管、交通等社会管理和公众信息服务提供基础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它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2.2数字城市规划的特征

作为数字城市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数字城市规划是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和发展牵涉到整个数字城市的战略部署,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构建数字城市规划体系中,规划的系统性特征是必须首要考虑的,一般说来,该系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信息的完整性、支撑技术的多样性、系统功能的完备性等三个方面。

信息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基础地理数据、规划成果等信息的完整上。这些信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数字城市规划的系统平台上,需要动态更新、不断扩充完善。支撑技术的多样性体现了技术的优势,技术的优势决定了规划系统自身的质量状况。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中,所包含的技术是广泛的,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与遥感技术(RS)、CAD、DEM、虚拟现实技术(VR)、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合理结合支撑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这些支撑技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使体系更为完善。系统功能的完备性表明系统的服务项目的多样性,其功能越完备,服务质量也越能得到满足。

3数字城市规划系统构建目标

3.1建设目标

坚持省、市、县协同联动,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规划数据标准体系,以“一张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多信息、多图形的一体化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得到全面应用,规划编制成果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等各环节与省、市、县三级管理形成纵横衔接、流畅高效的信息流,为各级规划决策提供数字化、可视化和科学化的先进技术支持;搭建省、市、县联通的信息网络,城乡规划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整合多源空间数据,实现规划与城管、建设、房管、交通等城市管理部门空间数据共享,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具体分解为:

3.1.1互联互通

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规划管理信息的分级统一管理、快速传递和信息共享。

3.1.2工作协同

通过网络连通与资源共享,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计算机辅助报建、审批、监管、决策、评价与服务,实现基于业务管理的跨省、市、县三级的数据共享与汇总。

3.1.3网上监管

利用网络、3S、数据库等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管手段信息化、监管对象空间可视化、监管方法智能化、监管行为常态化和监管结果公开化,形成完善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动态监管机制。

3.1.4决策智能

采用3D、VR、BI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类数据,为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提供各种分析模型和数据,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智能化。

3.1.5资源共享

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规划标准体系,建成各级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库,提供以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各种增值信息服务,使之满足规划管理与决策、跨部门信息调用、跨级别协同工作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的需要。

3.1.6阳光规划

建立全省数字规划政务公开与服务系统,加大规划政务公开、规划信息公开、规划方案网上公示力度,推动全省“阳光规划”的深入落实。

4数字城市规划业务范围

数字规划建设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管、规划评价和规划服务五个部分。

4.1规划编制

规划编制主要包括规划编制任务的管理、项目的审批、规划编制成果的处理与入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利用等内容。

规划编制工作是规划实施的基础,编制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因此,要通过数字规划建设实现规划编制成果的管理规范化、数据标准化和利用共享化,要通过规划编制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规划设计单位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之间从规划生产到规划管理的数据一体化,达到规划“一张图”管理的目标。

4.2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主要是规划的“一书三证”审批、规划方案的审查、批后管理等,规划审批是数字规划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促进业务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数字规划的实施,要实现对审批业务的网上受理、办理、效能监察,对审批项目的数量、类型、时间、占地面积、用地性质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4.3规划监管

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编制都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论证和审批,规划监管是规划依法实施的有力保障。数字规划的建设,采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不同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控制五线及规划审批结果对比、叠加分析,可提供有效的建设项目跟踪监管信息,及时发现建设中的违法现象,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动态监管。

4.4规划评价

规划评价是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数字规划的建设,要采用地理信息、遥感影像、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充分利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管中积累的海量规划管理数据、空间数据,以直观、快速、准确的方式,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5规划服务

规划服务主要包括对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服务,也可说是“数字城市”的基础空间数据服务。

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角度,规划部门应当能够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服务,通过网站实现政策信息的网上实时、规划业务信息公示等。

5数字城市规划系统框架

5.1总体架构

数字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应在网络互通的基础上,省,市,县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即可独立运行,又能实现业务协同。全省数字规划总体框架为“1套保障体系、1个信息资源库、2个基础平台和5个基本系统”,即“1125”工程。

1套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人才、网络、安全等。

1个信息资源库,即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库,建立覆盖全省范围的规划管理基础和业务数据。

2个基础平台,即城乡空间信息平台和城乡规划电子政务平台,是各类应用系统的基础运行平台。

5个基本系统,即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系统、城乡规划审批系统、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系统、城乡规划统计评价系统、城乡规划综合服务系统。

省、市、县三级数字规划工程架构基本相同,只是按照各级规划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覆盖范围和内容侧重有所不同。

6结束语

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进度,数字城市规划工作的日臻完善,将极大推动数字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小兵 试论数字城市规划及其完成策略

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乡规划建设中心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坚持服务大局,提升质量效益,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建管股

参与股室:质监站

继续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三个百分百”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规划技术股

参与股室:规划股、村规股、规划监察大队

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及《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加强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备案和实施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制度。

(三)城市建设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城建股

参与股室:质监站、燃气办

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城镇减排监督检查,对城市燃气设施建设运营开展督促检查。

(四)村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村规股

参与股室:建管股、质监站

继续加强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及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危房改造及新建房屋的质量安全情况,确保完成改造任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检查。

(五)建筑节能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质监站

参与股室:建管股

加大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力度,强化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材料、产品、设备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重点查处违规使用墙体保温材料和施工环节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六)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建管股、质监站

参与股室:城建股、招标办

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申报资质、违规招投标、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注册人员违法违规执业责任,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开展全县工程招标机构市场行为、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建设监理市场专项治理和专项检查。继续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住宅质量和工程勘察质量等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和及时整改质量安全隐患。

(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检查

牵头股室:质监站

参与股室:建管股

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全县高强钢筋推广应用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全县健全高强钢筋推广应用管理机制和制度,开展应用高强钢筋工程的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等单位执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部署阶段(2013年7月上、中旬)

按照《市城乡规划建设局2013年重点稽查执法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并印发我局的工作方案,对重点稽查执法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提出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

(二)实施阶段(2013年7月下旬至11月中旬)

认真组织好县级检查及自查工作,并积极做好迎接省厅和市局检查的准备工作。及时梳理分析重点稽查执法工作中查处的典型案件,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化重点稽查执法工作成效。局有关股室要认真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对本县重点稽查执法工作进行总结,并于11月中旬报送市局政策法规科。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由分管领导主抓,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稽查执法工作小组。

由政策法规股负责统筹安排、协调专项检查工作的贯彻和执行,各成员具体负责本业务股室牵头工作检查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参与其他业务股室开展的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检查由各业务股室牵头,政策法规股参与。

(二)加强协作配合

各相关股室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重点稽查执法工作与行业监管工作有效衔接。健全信息共享、情况互通、联动查处的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业务审批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937-03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AN Jiang-xiu

(Center for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gtan Ci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Bureau, Yingtan 335000, China)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industry a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ts role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 case of Yingtan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o plan for management approval as the Center, established Executive Office and approval of business archives management, batch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ystem and subsystem design method.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business approval

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行业作为城乡建设、管理的龙头行业,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多学科、内容繁杂并具有庞大信息量的工作,面对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日益繁重的任务,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无纸化办公等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减少办公成本、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公效率,防止规划的任意调整,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从系统的设计思路、总体架构、应用技术、数据库的设计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探讨建立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和方法。

1系统的总体设计

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直接为城乡规划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系统通过以规划综合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覆盖规划审批管理等规划工作全过程的鹰潭市数字规划体系,,实现各种规划、建设和管理信息的快速准确检索;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有效地为城乡规划日常业务办理,提供图、文、表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如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检查等,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下面,分别从系统的需求定位、应用技术、总体架构、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探讨。

1.1设计思路

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MIS软件为平台,为鹰潭市的规划、管理、决策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的应用型技术系统。建设目标为建立市局及行政服务窗口业务的协同办公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加强市局对行政服务窗口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建设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一书三证”为核心,涵盖规划管理一张图管理全过程,实现鹰潭市各种基础数据信息、规划业务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满足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1.2总体架构

整个系统按四层结构搭建,表现层为用户提供统一入口,平台层、系统层集成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层完成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系统还对各业务系统采用分层的应用框架结构。采用基于框架开发模式能够实现公共基础资源的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数据建设和系统开发成本;能够对现有系统资源、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促进数据标准规范的建设;通过集约化管理,有助于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通过理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能力;在不同的系统间进行充分共享,可以丰富业务系统的内容,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

1.3应用技术

1.3.1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Net多层架构

系统包含MIS应用基于.Net进行开发,采用多层的体系架构,分层、模块化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不同应用的实际需求,Client/Server结构与Browser/Server结构相结合,采用三层模型(Three Tiers)进行开发,并B/S应用模式为主,尽最大可能应用In? 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空间和非空间信息。

1.3.2基于服务总线的框架技术和插件技术

系统采用国际流行的总线架构,搭建企业级的业务运行支撑框架,以此为纽带,通过企业服务总线,集成“数字规划体系”下的各应用系统,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组件化和构件化设计,作为独立的插件集成到框架中,从而实现了不同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集成。

1.3.3可定制和可配置(J2EE)技术

由于规划局的各项业务、审批流程,以及业务所需的各种表单、必备材料等需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为了达到随需应变的需求,而不改动系统代码。我们采用可定制和可配置的技术,将系统易变的、经常需要改动的部分放到配置文件中,或者采用模板的方式可定制。这样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只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简单的修改或者根据模板重新生成即可改变系统运行的方式,适应新的需求。

1.3.4 XML技术

XML是用于定义其它标识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它用于描述信息的各种标识都可以由设计者自行建立,以强化特定专业数据的结构和关联。由于XML具有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多种应用的灵活性、柔韧性和适应性,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它具有开放的标准,有助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因此在数据交换和协议描述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在系统中将大量采用XML语言来描述信息,并作为数据交换的基本格式。

1.4数据库设计

建立高效、实用的城市信息数据库作为本次系统的一个主要工作目标:把已建库的、未建库的、分局单独建立的数据库整合成一个完整、无缝集成的规划数据仓库,能为各个已建或在建的规划辅助业务系统所调用。

整合后的规划数据仓库组织严谨、表现规范,对内可提供给市局、分局、其他兄弟单位应用及共享交换,对外可进行数据,为市民的参政提供平台。

1.4.1业务数据库设计

随着系统的使用,业务数据库的内容将会日益膨胀,因此,业务数据库的设计合理化,是系统运行性能保存的必要条件。

业务数据主要通过建立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数据之间通过规则表和关系表实现相互关联、约束。对于结构化的业务数据,利用二维表进行存储,对于非结构化的业务数据(如文档、多媒体信息等数据),采用二进制长字段进行存储。

1.4.2业务数据库组织结构

图1业务据库组织结构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规划业务审批子系统针对鹰潭规划局以“一书三证”为核心的业务审批管理而设计。主要包括:

2.1基本功能要求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支持多种案件定位功能;能用多种方式调用办理案件所需的地形图和规划图形要素等;能支持在CAD环境下便捷的绘制红线等图形操作同时应支持拟选址红线和历史审批红线的便捷入库和属性编辑功能;能通过用地红线便捷地查询案件的规划指标和相关审批信息;具有项目联审会议功能。

系统应有科学的项目编号、流水号、发文(证)号的生成和管理功能;作为审批依据的各类会议纪要、文件应关联到相关项目和项目地理位置。

2.1.1案件信息显示

案件信息显示是指通过工作流平台接口访问并显示当前用户的所有案件信息,包括:新到的未阅案件、正在办理案件、已办发送案件。系统具备收件箱、发件箱、在办箱等功能。

2.1.2运转监控

运转监控是规划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负责业务案件(公文)的流转和监控,包括案件流转控制、绿黄红灯提示(可以考虑其它提醒方式)、案件流转信息显示、案件催办等。

1)案件流转控制

包括:新建案件、发送案件、回撤案件、挂起案件、解挂案件、删除案件、案件委托、案件归档。

2)绿黄红灯提示

系统设置绿、黄、红灯三种警告信息。系统通过绿、黄、红灯警告信息提示办理人员要加紧办理该案件。

3)案件流转信息显示

系统提供图形化和列表两种方式来显示案件流转信息,供用户了解案件流转信息,可以清楚的看到案件的流转过程。

4)案件催办系统对局内所有的办理案件实行全局跟踪管理,对各办案环节中接近办案周期时间仍未办理完的案件发出催办通知。

2.1.3案件办理

案件办理是指对具体案件的办理,案件办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申报材料、填写表单和进行图形审批。图形审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CAD平台审批,为案件经办人图形操作服务。系统应具备重要设施、标志物和保护区块自动避让功能(如测量标志等)。

2.1.4规划审批业务管理及自定义工作流

针对规划审批业务流程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流程管理、时限控制、人员参与。本子系统需要定义的业务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划与建筑方案审批等审批管理。系统应能支持已定义的业务办理流程,并具有方便灵活地设定特殊流程功能。

2.1.5查询统计

实现业务案件部分的查询和统计,包括案件查询和案件统计。

2.1.6打印管理

指在打印“一书三证”时,可通过表单设计器方便的设计和调整。

2.1.7规划信息提取

系统应能支持自动提取需用于的规划信息。

2.2批后管理子系统

批后管理业务主要包括验线和规划竣工验收业务(房屋建筑面积测量、绿化验收、外墙材质与色彩验收、节能验收、夜景灯光验收等)。系统应提供规划总平面图与竣工测绘图叠加分析功能,能查询建设项目的有关审批资料、档案。

系统应为今后开发规划监察子系统预留接口。

2.3系统维护子系统

系统维护子系统应具备灵活对各子系统模块进行角色和权限的定制,还可以对机构人员进行配置,对业务流程进行动态调整,对各子系统所用的表格进行统一管理,对系统和数据库的参数进行配置等功能。

3结束语

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可以提高公共行政绩效,改变了行政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处理手段,部门协作得到加强,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降低公共行政成本,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行业推广系统,具有统一性、通用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它不是一个个性化的软件。随着后续工作的推进,对地形数据、编制成果数据、电子报批管理的重要性渐渐突显出来,鹰潭市还将建立电子报批系统、规划编制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此推动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进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毅中.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吴俐民.城市规划信息化体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于兰军,徐建刚.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规划师,2006,22(2):15-17.

篇9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体系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04

Inspiration of British College Geography Plan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WANG Qiaozhi, CHEN Yong, MIAO Zuohua,

ZENG Xiangyang, LIU Yanzhong, LI 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odul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201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elected top-ranking British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he related undergraduate module, analyzed their arrangement of module courses, and discussed 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providing extensive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research idea and skills. Suggestions to modu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refore provided through drawing upon British experience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cours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地理学本科专业,在原来的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乡规划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新分化出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针对此现状,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培养模式的经验。

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英国地理规划专业属于地理系与规划系联合培养的专业,开设的学校较少。据统计,英国排名前30的高校中有四所高校开设地理规划专业,包括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前三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主要是为城市建设、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行业输送人才,与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较为相近。伯明翰大学对规划要求较低,课程设置更多偏重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的方向,规划类课程较少,类似于我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培养方向,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借鉴意义有限。本文着重分析前三所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的基本框架与特点,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英国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

表1汇总了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地理规划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三年制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研究方法类、地理类、城市规划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体来看,这几所高校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类型,主要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思维、认识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结构、了解规划的基本思想与过程、思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第二学年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地理思维的历史、地理的经济文化分支、影响规划的政策因素、及针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选择地理及规划课程并开展一定的地理研究,了解研究的技术方法,为第三年的毕业论文打基础;第三学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综合学习地理规划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注重了规划的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契合我国相关专业培养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研究技能培养非常关注,而这正是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忽略的地方。

2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深入分析

2.1 重视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面

英国这几所高校的规划与地理本科教育理念强调了地理知识对于规划者的重要性。比如,谢菲尔德大学认为,一个规划者不应只停留在办公与会议事务中,应该深入社区、询问、交流、理解、去感受地方文化;卡迪夫大学认为规划者首先应该弄清不同区域层面变化的过程,理解主要的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规划所起的作用;纽卡斯尔大学也强调规划者首先应学习社会驱动力是怎样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空间、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再去了解规划设计的实践并探索政治、社会因素对规划的影响。课程设置方面,这几所高校不仅给低年级学生开设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课程,还陆续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年级的地理类课程则更加丰富,以围绕人文地理某一领域研究而命名,例如纽卡斯尔大学的“气候变化的争议:科学、政治及公共观点”、“加勒比的社会:发展、呼声及日常生活”、卡迪夫大学的“城市与社会的公正”、“人口与健康”、谢菲尔德大学的“消费地理”、“选举地理学”。高年级的开设地理类选修课程注重结合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文地理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2 重视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英国这几所高校开设的研究技术方法课程,不仅包括了国内相关专业通常开设的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还包含了研究技能培养课程,如“地理分析”、“研究方法概论”。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给大一学生开设的“地理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与哲学观,并开展分组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数据的本质,了解定量及定性数据的区别,进行地理数据制图,理解统计学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数据,并对地理数据进行诠释。大二开设的“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介绍定量、定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过程,例如制定研究的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缕清研究的背景、开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学位论文”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要求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这门课上,学生需根据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充文献阅读的综述部分,进一步完善研究问题、目标章节,并陈述研究中的道德注意事项,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并完成最终的毕业论文。由此可见,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做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指导、监督学生有效地规划,完成毕业论文。

3 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注重发挥人文地理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的价值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别与联系、尤其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人地协调的思想已经被现代地理学普遍接受,这与规划设计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异曲同工。规划设计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地理学强调区域性、综合性,为理解规划设计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的差异性提供重要线索,并且,地理学知识能为城市规划中物质实体空间、社会虚体空间的理解提供更宏观的视野。但是,人文地理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在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中应普及哪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尚存争议。

我们认为,人文地理的课程设置应因校制宜,在开设地理通识、概论性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规划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的地理必修课程,比如,以旅游规划为主的院系可以开设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课程。另外,可以参考英国高校的做法,鼓励人文地理方向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特定主题的选修课程。

3.2 注重探索本科生研究技能培养的途径

在规划中融入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规划方案制定、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然而,我国城乡规划本科层次的教育主要以职业训练为主、研究技能的教育非常有限。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城市规划作业竞赛,其中就含有“社会调查报告”竞赛。该竞赛的导向强调规划专业研究思维、技能的培养,参赛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完成调研报告。但是,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思维、技能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来支撑,在地理、规划知识的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解“是什么”,还应启发学生探索现有知识理论的来源。

*陈勇为本文通讯作者

课题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010、YJG201432),主持人:陈勇

参考文献

[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15,” 2015. [Online]. Available: .

[4] Sheffield Uni, “BA (Honours) Geography and Planning - Course structure,”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hef.ac.uk/trp/undergraduates/courses/bagp/structure.

[5] Birmingham Uni,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BSc (Hons),” 2014.[Online]. Available: http://birmingham.ac.uk/undergraduate/courses/gees/geography-urban-joint.aspx#CourseDetailsTab.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协调发展

引言:某市建成于1949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工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因此在建国以后成为国家的重点建设城市,逐步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优化城乡规划编制,更好地体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者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以某市为例,当前城乡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包括城乡建设协调问题,城乡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城乡职能划分问题等,本文在对那些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在城乡规划编制的框架内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当前城乡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在养老、就业、接受教育和就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突出,从而对实现小康社会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本、土地和人力等资源的效率与能否协调城乡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快速发展与土地使用政策存在的矛盾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和使用效率以及控制城市运行成本的关键因素。城市建设和规划应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而且引导发展模式需要科学的规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受投资渠道单一、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尤为严重,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由此降低了不少。某市和华北地区其他城市相比不具备明显的产业优势,综合竞争力不高,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三,目前主要依靠拉动新项目、扩大投资等方式促成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大气环境和水体恶化的趋势一直得不到遏制,耗地、耗能和耗水工业项目占的比重过大,经济增长需要较高的环境成本。

第四,城乡各城镇职能类同、单一,未能将各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某市存在大量布局分散、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差、土地利用率低的小规模城镇,这些小城镇很难吸引当地富余劳动力,本身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产业影响力小。县乡工业多为粗放型,分散且规模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彼此间缺乏横向的经济联系,经济互补性差,不能承载大数量人口,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质量和结构之间未达到理想的关系状态。

二、在城乡规划编制中体现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与投资

近年来某市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在省内排名前列,通过38个工业聚集区的建设,有力的地推动了该市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到工业化的进一步拉动,这个过程也将给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对于改善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极为有利。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解决就业问题,吸引富余劳动力的关键在于要完善村、社区、乡、县、区和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大物流园区的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网点。要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的网络体系,积极完善城乡劳动力培训体系和劳动就业培训制度,构筑衔接城乡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标准,扩大覆盖面,缩小城乡差别。

(三)完善社会调控机制

第一,逐步加大小城镇小户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比例,确保城镇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优惠政策方面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得到相同的待遇。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要能够覆盖到整个城乡中的居民应保对象,循序渐进地建成一体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一体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加以改良。逐渐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享受标准和扩大覆盖面,对城乡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不断缩小城乡在享受低保优待方面的差距。为了给本市城乡常住户口提供农村特困户救济待遇、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该建立起一体化的城乡重大疾病救助制度。

第二,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对农村医疗条件加以改善,不断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困难农村群众救助体系,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整合公共资源,完善政府管理体系,积极改善公共服务,优化信息、广电、科技、体育、文化、卫生和教育等各种资源,高效利用有关设施,统一配套相关政策。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和现代文明在农村中的传播速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城乡居民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

第三,积极研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循序渐进地消除体现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役退伍、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政策。为了建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就必须打破行政界限。依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对农村进行投入。确保农村的卫生和教育文化事业不能受到破坏、加大农民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重视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统一城乡的户籍管理,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民,应该允许他们保留承包地五年,过期之后应该对有偿流转承包地加以鼓励。取消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和进城等方面的限制,确保他们的子女无论是在就学方面还是就业方面享受的待遇都和当地居民相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城镇化总处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动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都加以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在城乡规划编制的框架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秋荣.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统计,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