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相关性;研究

临床护理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卫生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及助学金的发放,越来越多学生就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数量增多与见习基地缺乏形成矛盾,加上患者依从性差,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和临床教学的需要,无法安排到医院见习,《儿科护理》的课堂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创建新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此,在这里基于儿科护理学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调查对象为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的护士生,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岁,本组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受教育程序、社会经历、家庭情况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以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学生的教学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目前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从中探讨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方法。

1.3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3.1多媒体演示 ①引进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多媒体设备主要有数据压缩设备、视频、音频、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动屏幕等,并且与辅助设备等结合,同时,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展示;②多媒体演示: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的操作、讲解与演示,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字、影像、图像等展现出来,集光、声、色和动画为一体,这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教师解决护理课堂教学中所无法表达的难点与重点,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地使得护理操作理论知识转化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③由于学生数量多,难以去医院见习,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到医院进行拍摄,将患者的体征,医生对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分析拍下,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弥补不能见习的缺陷,又能让学生见到更多的病种,使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更深刻。

1.3.2仿真模拟 ①仿真技术设备的引进:现代的实验室陈设与临床医院的完全相同,且每一个病床单元都相应地配置了固定的设备,并且配置了相应的模拟患者,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连接。②仿真模拟:比如现有由美国METI公司所生产出的一款模拟系统,集中了现代各种高科技术尖端技术,硬件:综合护理模拟人;血压测量模块;创伤救护与评估模块(选配);创伤、截肢包扎练习(选配);子宫底检查训练评定模块(选配);控制出血大腿/控制出血手臂(选配);交互式止血手臂模型; 软件部分包括局域网内的教师机应用软件、局域网内的学生机应用软件;心电图;教学与考核软件;护理情景病例编辑器;模拟心电监护软件等等,可进行病例更新下载并运行,可运行预设病例和新生成的病例,同时,还可以真实模拟重症儿童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方便于学生在仿真情景中完成对患者的抢救,如给药、除颤、吸痰、插管等。

1.3.3综合设计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验室配置了各种气管插管设备、参数监护仪、输液泵、成人复苏器、除颤仪、微量注射泵、双功能高效洗胃吸痰机、胸外心脏按摩板、胃肠减压器、新生儿黄疸治疗仪等。在护理操作中,通过模型人为操作对象,结合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模拟人的设计还是不同于真实的患者,这样就会与临床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在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系统的模拟病例,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确定具体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模拟,再现临床真实情景,从而有效地完成各项护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1.3.4系统回放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回放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微小的操作,可以通过画面显示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操作程序,而且可以对局部操作放大,并且在放慢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动作分解,强化学生对关键步骤的掌握,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回放上课时的整个情况,复习以前没有掌握的课程和操作,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巩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1.4观察标准 以学生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作为评价。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本组学生的临床经验均得到全面的提升,效果良好。学生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都有突出表现,且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较,P

3讨论

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加强护理教学,提高学生护理能力就成为临床教学的主要问题。临床护理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近来随着医学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患者依从性差,见习基地缺乏,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和临床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创建新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实习学生的临床经验均得到全面的提升,效果良好。学生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较,差异显著,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性。高级护理情景仿真训练系统是根据目前医疗教学市场的需求,创新思路,第一次将网络、情景、考核的概念引入护理模拟教学中,自主开发研制的高级护理教学与考核训练系统,本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除可练习基础护理中各项相关操作外,还可系统学习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练习与考核、软硬件交互的止血练习,另外教师机还特有护理情景病例编辑功能。教师可在局域网范围内同时管理、控制多台学生机,实现课堂讲解、教学演示、病例下发、实时监控、操作指导、生成报表、报表查询管理等多项功能;学生可自我学习相关护理操作的理论内容,并运行系统内病例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关技能的操作练习及考核。

另外,在本组研究中,通过教学的综合设计,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 PBL 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且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建议:①设立妇儿专科教研室,并配备相应的教研室主任和秘书。教研室作为集教学、实习、培训、技术支持于一体的教学实体,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管理,负责落实和承担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②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就成了临床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通过形象的图片,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常见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新进展记住,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总而言之,通过临床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规范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操作,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正春.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1(12):118-119.

[2]陈莉军.关于提高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4(10):347-348+365.

[3]杨巧菊.护理本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用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9,05(11):71-72.

[4]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10):172-173.

篇2

关键词: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调查了我院内科、外科、儿科、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各临床科室护士496名,其中女性477名,男性19名,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27.2±5.3)岁;同年12月以同样的方法调查了我院内科、外科、儿科、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各临床科室护士498名,其中女性480名,男性18名,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27.2±5.5)岁;两组被调查者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于5月和12月对我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参考王建荣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及2011版《美国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相关内容,经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核心成员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1.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科室、职称等;②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自评;③静脉留置针使用与维护管理的相关问题:包括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固定方法、冲封管的液体、浓度及量等;④静脉输液实践指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静脉穿刺血管的评估与部位选择、静脉输液护理安全、静脉输液患者教育、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每部分内容由单选题与多选题组成。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采用无记名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内容,现场收回问卷。2013年5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99.2%;2013年12月共发放调查问卷498份,收回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100%。

1.4数据处理方法 原始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护理人员所在科室不同,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同。见表1。

2.2本次调查显示临床护士对于留置针使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及输液实践指南相关知识掌握较差,采取干预措施后,我院临床护士对于留置针使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及输液实践指南相关知识知晓度提升,排列前6位的问题有明显改善,见表2。

3 讨论

3.1本问卷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在日常静脉输液治疗中仅有23.5%的护理人员能够按照指南要求进行皮肤的消毒、26.81%护理人员能掌握留置针A-C-L维护的相关知识、39.1%的护理人员能掌握留置针固定的正确方法;可见,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操作不够规范,在临床操作中存在较高风险,因此,亟需进行系统的培训,以巩固和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规范临床操作。

3.2对策

3.2.1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加强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知识与规范操作培训。研究表明,静脉输液专职护士可以规范静脉输液操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大大提高静脉输液质量。表1显示51.28%的ICU护士能掌握PICC留置时间、41.03%的ICU护士能掌握PICC首选血管,高于其他临床科室;52.36%的肿瘤科护士能掌握留置针固定方法,但对PICC的相关知识掌握低于ICU护士;72.73%的儿科护士能掌握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对于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掌握低于其他科室。为此,我院护理部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采用集中培训与临床科室再培训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力度,同时结合科室实际,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针对护士掌握薄弱的内容,重点授课,以保证培训的连续性。通过培训后,我院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见表2。

3.2.2 成立品管圈,针对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改进。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在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成员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选取10人组成静脉输液治疗品管圈,针对全院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确定主题,制定标准,规范执行,以解决目前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改进静脉输液治疗质量。

3.2.3根据培训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转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态度和行为 调查发现,目前从网络、会议途径获得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比例较低,提示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根据培训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管理和督导,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自身的保护;对大专、本科及护师以上人员,加强对急救知识、药理知识、新设备、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护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的满足临床护理需求[2];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实行培训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注重环节管理,保证培训效果[3]。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篇3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8-0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追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1]。我院为了研究在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选取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患儿相比较,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8±1.2)岁;观察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1.3-6岁,平均年龄(3.9±1.3)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把儿科病区分为2大组,由一个护理组长管理,下面再设小组长,之后设管床护士,建立一个三级护理模式,即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管床护士。每位管床护士分别管理4-6张床。再向每一小组分配专门的专科护理任务,并且对儿科内每位护士多次培训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护士的护理理念。做好关于各种护理活动的规划,划分好每一小组的职责以及不断创新的护理活动。参考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在相互比较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整改,将各项计划充分落实。在细分情况下,也要保证患儿可以得到高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采用APN倒班的上班方法,即A班为7:45-16:00,P班为16:00-22:00,N班为22:00-8:30。交接时间为早上8:00、下午15:30、晚上2l:30,以保证在任何时间段都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相关调查,每项分数为20分,满分100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在优质护理中采用了责任制,患者在入院接待和病情评估中提供了指导,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与管床护士的沟通关系,减轻了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护理投诉次数。改善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经过医生或护士查房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得更加清楚,能够为患者和家属及时提供需求和指导,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抓住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将查房时间改为交班前的15min,使患者可以及时得到的有效治疗[2]。在实施优质管理以后,护理人员提高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工作能力,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同时在操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护理质量[3]。总之,在医院内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护患、医护之间的良好关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篇4

1.1患儿及其家属自身因素患儿年龄小,大多数均对治疗及护理感到害怕、恐惧,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导致相关的检查及输液等不能及时进行,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因为患儿的不合作为中断治疗;另外,由于家属过于关心患儿,总是对护理工作百般挑剔,甚至不满意护理工作,导致发生违背医嘱的不安全事件。

1.2基础设施因素医院基础设施因素主要是:①患儿病床床栏设置与成人一样,间隔过大,而患儿年龄小,还不懂得自我保护,很容易从床上跌下;②儿科中,往往有不只一名的陪护人员,病房空间有限,设施差,往往会导致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降低患儿的抵抗力,导致患儿病情反复发作或者出现感染。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就会导致家属的不满,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1.3护患沟通不良儿科临床护理中,护患沟通不良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与患儿沟通不良,主要是因为患儿大多数为婴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表达能力,因此,不能将自身感受顺利表达,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②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担心,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

1.4护理人员自身因素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除掌握专业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外,还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技术规范和常规,这对于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十分重要。护理核心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查对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护理缺陷、纠纷登记报告制度。风险因素:①护理交接班制度中,如床头交接班不认真,危重患儿病情交接不细,医嘱执行交代不清,物品、药品及外借的抢救器械等交接不细致等。②护理查对制度中,如护士处理医嘱未认真查对,错抄、漏抄、输液治疗或执行单,导致误用药、误处理等错误。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低。儿科护理中,有些患儿需要给予头皮静脉穿刺进行治疗,由于患儿头皮部位的静脉血管壁薄,再加上头皮静脉血管非常细,而静脉穿刺时,患儿往往由于害怕、恐惧等不配合,导致护理人员很难为儿童进行静脉穿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精湛的操作技术,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很大可能导致穿刺失败。④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工作态度差、懒散,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在进行儿科护理时,随意了事,如:患儿的液体滴速及用药剂量均有严格的规定标准,如果工作不够严谨,疏忽大意,就很有可能导致错误的液体滴速及用药剂量,埋下安全隐患。⑤没有进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没有将患儿的相关疾病知识、疾病禁忌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临床护理中,患儿会出现拉到输液架、跌下床等不良事件。⑥应变能力差。患儿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有些护理人员由于经验少,往往手足无措,应变能力差;另外,由于患儿患病,家属难免紧张、担心,有可能因为对情况不了解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由于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差,往往会激化矛盾。

2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护理人员顾及多方面的事项,因此,针对儿科疾病及儿科护理难点等,给予儿科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具备精湛的护理技能,面对儿科护理中的各种难题,能够镇定地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认识,懂得在儿科护理中采取避免不安全事件的措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另外,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中,还应该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诚恳的服务态度,保证患儿及其家属满意护理工作。

2.2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

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制定符合儿科护理发展的管理制度,始终坚持“谨慎为先”的精神,时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均能得到落实。另外,还要针对不同护理阶段及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保证能够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保持轻松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

2.3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医院,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部分家长缺乏育儿知识,他们往往是疼爱有加,由于对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对护理工作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所以,应该要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家属能够充分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清楚护理工作的目的、效果等,同时,在陪护过程中,一旦患儿病情出现变化,家属也能够给予患儿简单的处理措施,保证患儿安全;通过给予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能够配合治疗与护理,保证治疗与护理效果。我科在健康教育上下了点功夫,除利用黑板报、墙报、工休座谈会宣教以外,要求护士在巡视病房时评估家长的知识缺乏情况,针对性地及时宣教,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2.4营造环境,加强沟通

针对患儿表达能力这一点,护理人员可以与患儿家属多加交流,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情况,能够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要不断累积护理经验,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了解患儿不同病症的特点,能够为不同病症的患儿提供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注重病儿心理,适时激励,根据儿童的特点,我科在病区走廊墙上布置了一些卡通图案。在静脉注射室墙壁上还张贴了“我是男子汉”、“我不怕打针”等激励儿童的图画。此外,儿科护士们还自做了小红花,自买贴花纸,每次打针前,护士先给小儿讲解打针的必要性,再提出一些要求,然后酌情奖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5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篇5

高职及大学的少部分学校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学这门课程,中职卫生学校目前还处在空白,而中职医学学生临床接触少,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以后工作中的极大的障碍,埋下护患沟通不良及不被信任的隐患。

2目前制约护生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医学教师对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地域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教师观念更新落后,对医学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仍旧停留在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重视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没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或者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一带而过。

2.2护生缺乏护理健康教育意识:

因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护生认为护士只是打针发药,或者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护理,从而忽视了患者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健康评估、护理实施上,将健康教育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是宣传教育可以忽略。而目前中职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模式发生更多变化,儿科护士更多的承担患儿及家属的咨询者及健康教育者的重要角色。患儿家长渴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识,但护生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从而产生护患不信任危机,这就促使护生需要提高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3护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

由于中专护理学生多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护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现代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因而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习惯。作为未来的的护士,很多护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能力。

2.4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患儿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及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原则。由于父母是患儿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家长的素质也影响整体护理的实施。家长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往往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主动并详尽的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教师及护生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儿科护士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者、实施者、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给学生讲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情景教学、病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完善健康教育的讲解,并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所以更要要求护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服务新理念,履行护士的基本职责,并自觉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3.2提高护生学习健康教育的能动性。

中职护生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要不断提高护生知识基础和健康教育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护生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服务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3.3加强护生表达及沟通能力,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治疗、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护患沟通的切入点和桥梁,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恢复健康信念,并能做到遵守医疗程序的行为。由于患儿年龄、性格及家长知识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护生交流意识和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性沟通技巧和体态、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讲解。

3.4加强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做好健康教育,先要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学习如何评估患儿,收集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找出患儿及患儿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学习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实际情况、认知程度,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动态地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生学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另外一方面要鼓励护生广泛学习,自由提问,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5学习建立儿科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讨论法、临床模拟等教会学生讨论制定儿科护理路径,填充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热情。

4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儿哮喘;雾化治疗;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8年2月1日—8月1日我院收治的46例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57±2.38)岁;观察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89±2.32)岁。两组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6],且各项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抗感染、平喘治疗,同时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铵等药物联合雾化吸入治疗[7],每天两次,连续治疗一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雾化吸入过程中由护士全程陪同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主要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病情和哮喘相关知识,帮助患儿家属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诱因及护理要点[8];(2)发放宣教手册:在走廊、雾化室张贴宣教图,发放宣教手册,强化患儿家长哮喘相关知识[9]。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儿呼吸、心率等均降至正常水平,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及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或消失为显效;呼吸、心率降至正常水平,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患儿症状无变化,且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31%,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

篇7

    摘 要:《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是根据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产科、儿科护理,教学中注重工学结合,通过模仿实际工作环境,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等方法,学、做一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兼顾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并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产儿科护理 教学改革 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将我校《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及思考简述如下:

    一、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当学习异位妊娠(宫外孕)章节时,首先展示一个案例,患者,女,25岁,停经45天,突然剧烈下腹痛,面色苍白,阴道少量出血,急诊入院。让同学们思索讨论,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宫外孕患者的急性出血表现,是妇产科急症之一;利用图片阐释宫外孕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抢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再如,当学习产前检查章节时,需为患者进行骨盆外测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测量出自己的骨盆径线,通过了解自己骨盆的情况达到掌握骨盆外测量方法和径线值的目的。再是利用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型来设置一个情境,如模拟分娩过程、四部触诊、胎心监护和新生儿的护理等,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产、儿科已经成为重要且高风险的科室,有统计指出,产儿科纠纷、事故发生率为医院之最。同时由于母婴的特殊生理属性,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易引起家属的反感;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另外,产儿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产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和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尤其是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促进健康、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增强护理对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沟通是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情境中要注重语言交流,强调用语准确恰当,不要用一些忌语如再见、欢迎您等;语调、语速适中,通俗易懂,同时还可配以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触摸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明白护士所传授的内容,使患者增加安全感,缩短彼此的距离,减少误会及冲突的发生。可利用临床上成功的例子加以引导,教会学生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如在学习产后母婴护理时,产科护士需为产妇做母乳喂养宣教,要用通俗的语言,尽量少用医学术语,用温和的语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和喂养的重要性并动手演示,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再如,有一位临产的初孕妇,即将为人母,既兴奋又紧张,责任护士主动与其沟通,充分了解她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介绍科室的环境、设备,医护的技能和整个分娩的过程。听完护士的介绍后,这位初产妇的眉角一下子就舒展开来,并于当晚积极配合助产,顺利地分娩出一个男婴。

    2、责任心教育,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在临床实际工作(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等)过程中,若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母婴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等情况。例如一名产妇产后2小时回病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交接病人,在病房护士按压病人的子宫时,出血约500ml,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才使得病人转危为安。这名助产士工作有明显的缺陷,在产房观察病人不到位,未按要求15~30分钟按摩子宫,以致造成病人大出血。假如病房护士交接不认真,或者过于相信助产士,后果可想而知。还有的病人由于护士产程观察不到位,致使婴儿分娩于病房、厕所或待产室中,造成母婴的损伤。临床的例子很多,如果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把这些内容作为常规渗透进去,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

   3、风险防范意识培养

    临床产、儿科工作急,产妇、儿童病情变化快,容易造成工作忙乱,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不及时,患者恐惧,家属焦虑,易产生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误解与不满。同时分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在教学中,要始终强化安全意识,告诫学生只有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才能防止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临床上出现医疗事故,如果是医生的责任,有医疗技术的原因,也有责任心的原因,医疗技术的原因可以谅解,因为医学科学性很强;如果是护士的责任,医疗技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都是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责任事故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授课时应始终贯穿法制教育,列举一些临床的医疗事故案例,如深圳妇婴医院的感染事件、天津蓟县妇幼保健院多名婴儿死亡案和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等。在学习新生儿护理管理章节时,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可联系到临床抱错婴儿、丢失婴儿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进入临床工作后懂得怎样维护病人及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果与思考

    在《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上述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更加积极认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职业感受力,理解了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树立了职业风险意识,让学生感悟到在产儿科这个特殊的护理工作环境中,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和家属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而教师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护理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要积极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石一复 周郁鹤 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705。

[2]唐弋 子桂云 郑丽娜 等 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1):650。

篇8

关键词:PBL教学法;护理带教;不良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度前来我院儿科进行实习的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比组,各45名。试验组男2名,女43名,年龄19~21岁,平均(20.1±0.4)岁;对比组男3名,女42名,年龄19~21岁,平均(20.2±0.3)岁;两组一般资料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内容如下:①儿科带教老师充分了解PBL教学法,并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预先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拟定,学生到达科室后,教师将儿科护理内容相关知识以文字资料形式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护理要求、儿科疾病特点、常见疾病、危害、护理内容、紧急处理及典型病例等。②指导学生自主结合大纲及病例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际内容拟定问题,由教师进行审核,观察拟定问题的严谨性、难易度等情况,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③带教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病例将疾病特点、病因、发病机制、鉴别及护理要点等内容进行讲解,侧重提高患者护理能力及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完成后尽快与实际病例进行结合,由教师进行观察,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对比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临床带教老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授课,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由教师引导开展实操课程,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应问题。

1.3研究指标

教学工作完成后,观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成绩、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不记名闭卷形式评定理论能力评分,以试卷评分为标准,总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高;采用儿科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实践能力评分,以工作情况为评定标准,总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实践水平越高。

1.4数据处理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独立配对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掌握成绩、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对比

试验组理论知识掌握成绩(28.06±1.25)分、实践操作能力成绩(28.11±1.16)分,均高于对比组(23.31±1.21)分、(23.21±1.28)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试验组不良事

件发生率2.22%(1/45),少于对比组的17.78%(8/45),其中试验组护理文书丢失1例,对比组护理文书丢失3例、护患纠纷3例、患儿院内感染2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444,P=0.035)。

篇9

【关键词】新生儿科整体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86-01

1 新生儿科整体护理要点

1.1、合理排班,实施弹性排班。 合理的人员配备,是确保整体护理开展的基本要求,一是增加全院护理人员数,二是护理部经常深入临床一线,根据治疗、护理工作量,随时调配护士,同时要求各科室实行弹性排班,星期天、节假日应有较充足的护理人员数,以保障系统的护理程序为病员服务。实行病房护士分组管理,将病房护士分成 5―6个小组[1],由学历高的或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任组长,每组负责一定数目的病人(根据床位数而定),为病人做好各种治疗、护理、宣教,主动做好各种护理。

1.2、按病人病情实施分层管理。 严格按患儿病情轻重,进行分工,对危重症及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高的患儿由护理组长或执行护士进行护理,病情平稳及恢复期患儿由助理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以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以保证护理安全。做好科内护士的临时调配及调配登记工作,严格按护理部要求合理排班,做好弹性排班工作,做到护理组长责任制,根据科内实际情况,下半年进行护理组长竞聘。人员到位的情况下,增加中夜班护士人数,保障护理安全并提高夜班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关心护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保证同工同酬,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护士工作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2]。

1.3、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加强质量控制与评价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以整体护理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护理质控组,护理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检查时注意患儿的实际效果,反映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询问,听取患儿家属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1.4、注意护理工作实效。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接受完整的健康教育,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护理工作程序、质量评价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规范护理记录,设立健康教育答询护士,让护士有限的时间用在患儿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上。

1.5、组织管理落实。,在原来整体护理小组的基础上,增加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医院整体护理实施方案,指导和督促科室的工作,协调解决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加强节假日及晚夜班查房力度。护士长参加每日晨间护理,参加晚夜班值班,节假日值班,督导薄弱环节护理工作质量,确保节假日安全。

1.6、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护士素质。 将整体护理的内涵落实到对护士的素质评价、护理诊断率、护理措施以及病人的满意率等方面,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让病人评选“最满意的护士”,使护理人员看到自身价值体现,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新生儿科整体护理体会

2.1 促使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病房要求护理人员为病人解决各种护理问题,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进行休息、饮食、服药、特殊检查前及出院指导,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做好这项工作;护理人员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积极学习整体护理相关知识及专科理论,提高了理论水平,,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2.2 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天进行两次以上护理查房,检查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促使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儿病情、治疗情况,主动观察病情,及时解决护理问题,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加强了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护理查房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程序的失误或遗漏,便于及时纠正或弥补,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提高了护士长的自身素质 护士长检查护理程序运用情况及病房管理,促使她们需运用新的思维方法,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医学及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护理工作更加正规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儿科护理带教;目标管理法;可行性

儿科是医院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患者因年龄较小,沟通能力较差或无沟通能力,对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提升护生综合能力是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目标管理法为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将目标管理概念与临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使参与者与管理者拥有共同目标,经过自我控制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起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科学性的作用[1]。本研究将目标管理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带教中,进一步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届护生6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30名及观察组30名。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1.2±3.9)岁;大专4名,本科26名。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1岁~24岁,平均年龄(22.5±1.6)岁;大专5名,本科25名。2组护生学历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模式,带教老师根据原有实纲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按部就班开展学习及工作。观察组应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教学。

1.2.1设定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阶段中设定教与学的目标,根据实际需求及教学内容制定目标,总目标为掌握儿科常见病及护理操作技巧及理论知识,可将其分阶段完成。第1周内掌握儿科专科护理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操作技巧;第2周内需掌握儿科中非手术疾病的相关护理流程;第3周内需了解儿科护理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如小儿静脉输液补液速度、静脉穿刺要点、包扎、抗感染等相关操作的护理重点等;第4周内需要掌握儿科危重症的相关护理知识。

1.2.2入科前,带教老师需要先向护生讲解教学内容,介绍以上每个阶段的目标,使护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参与教学工作,通过目标讲解、引导提问、示范演示等步骤,可以充分提高护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与护生互动,确保每个阶段完成目标,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目标者延长该段时间,直至完成目标;每个目标完成后,护生与带教老师相互评价,使教学完善。

1.3观察指标

对2组护生操作技巧、理论成绩进行记录,分数为百分制;综合能力包括主动性、动手能力及学习态度,最高分为20分;以调查问卷调查护生教学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带教老师业务水平、行为表率作用、沟通能力及科研水平、人文关怀、带教能力等6个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80分及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及操作能力

观察组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分数均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综合能力

观察组护生学习态度及动手能力、主动性等综合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带教质量是影响护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实现理论与实践接轨,因此,护理带教的学习成果会直接对护生未来工作能力与态度,甚至护理队伍的职业素养造成严重影响[2]。传统带教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大多通过设定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护生被动参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目标管理法则是在带教过程中,护生与带教老师都需要充分了解自身职业性质,并制定目标,激发护生的创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许多学者认为[3,4],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本研究分别对2组护生实施传统教学与目标管理法教学,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主动性及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能力评估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目标管理法对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及操作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目标管理法是由带教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期目标等进行讲解的方案,设定总目标,再区分为不同的小目标,分节段完成,通过模拟教学、床边教学及兴趣教学等方式,使护生产生学习兴趣;而带教老师则以鼓励为主开展教学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操作中护生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及纠正,避免工作中产生失误。目标管理法可以让护生能够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学习方向,从而获取成效[5]。入科前,带教老师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儿科护理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操作技巧等,使得护生能够拥有学习方向感,同时,也能使得教学工作更加标准化及系统化。有学者研究中[6],将儿科实习护生分为2组,分别进行常规教学与目标管理法教学,结果显示,目标管理法组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均明显较常规教学组高。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表明儿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可充分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对2组护生教学满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提示目标管理法在护理带教中应用不仅能获取满意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护生满意度,利于师生和谐。综上所述,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实施目标管理法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可提高护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对提高未来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潘焕 程兴东 王会凤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李雪雁,黄利娥,李英娇,等.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99-201.

[2]陶娟,杨丽黎,金学勤,等.目标管理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383-385.

[3]冯丽萍.目标管理法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36-37.

[4]安宝荣,钟秀宏,赵莹莹,等.多种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427.

[5]叶和梅.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护理带教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5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