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篇1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篇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中小学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需要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那么要让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断有人提出家校合作的概念,这样的合作能够很好的促进学校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1.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管理的改进

1.1 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很复杂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接触社会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也更加多元化。而网络具有两面性,不仅对学生发展有好处,但存在很大的弊端隐患。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好处,那么能够促进其发展,但是沉迷于坏处,就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破坏。学校的管理在校时能够发挥起其作用,但是在校外,就需要家长对学生动态进行关注,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和家庭共创和谐教育。

1.2 家庭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是忽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尽到管理学生的全责,故而家庭教育失调,而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迅速发育和变化的过程,家长如果不注重对其教育,那么很可能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悲剧。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宣传和倡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家长可以从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反应到学习,学校也会改变其管理教育模式,家长也可以从学校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其教育素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够合作教育,互相促进提高。

1.3 学校发展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利于学生走出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出课堂。其实很多教育是学校给不了的,但是家长能够在家庭或者学生生活中很好的完成教育。因此,家校合作需要遵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学校通过家长建议丰富学校教育,家长能够将学校教育引导孩子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这样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向素质化发展,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家校合作对学校管理改进的措施

2.1 明确教育责任和共同教育

学校要需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采取家长会的形式,或者班级家长聚会,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告知家长,提出不足,并向家长灌输共同教育的理念,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责任。通过沟通和交流,学校能够及时从家长那里获得学在校外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能够获得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是一个双向互利的过程,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还是对教育的一种推进,改善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教育,家校合作能让中小学教育更加完善和全面。

2.2 强化监督管理和评价标准

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家校合作体系和方式,成为一套有用的具有真实效果的指导体系。这样就能够保证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在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和模式制定,对学校教育和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提出建议和指导,综合学校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具体的实施可以分配到每个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的手中,让家校合作实质开展,有效促进学校管理。

2.3 家校合作促进师资专业化

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家长通过学生课业能力、实践能和思想教育的表现评判学校教育,在这种监督下,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上会更加伤心和负责任,有时候,家长的监督是最有效的。学校可以适当考虑让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行考察,将家长的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对中小学管理的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2.4 丰富教育管理内容拓宽途径

目前在很大范围内,学校和家长都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课业的能力,忽略学生时间自理的发展,忽略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合作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合作,扩大合作,拓展学生发展管理指导途径。学校和家长在思维和认识上应该有所提高,利用不同的资源信息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教育规划,学校在学生课业提高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家长辅助合作,增加学校管理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针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提出几点提高管理效率的建议和策略。

1 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信息

收集学生信息和整理学生信息,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上又是烦琐而复杂的工作。在传统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往往采用纸质文件收集信息和管理信息,但是纸质文件存在诸多弊端,如不易保存、容易丢失、不易查找利用等。对此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利用Excel、数据库等办公软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学习情况等)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档案,不但便于查询和保存,而且不易丢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教师会逐渐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等,还可以把这些资料完善到数据库中,并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统计过程实质上又是一个分析研判过程,尽管统计的过程会花费很多时间,但在统计过程中管理者会更加深刻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学生成绩。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Microsoft Excel等办公软件,为学生建立完善的成绩分析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及格率等情况记录在册,然后根据系统录入的信息,为学生编制学期考试成绩的变化图,通过变化的成绩曲线图,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成绩的进步或退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此外,通过研究与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情况,便于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家长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同时,这些数据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家长加强督促的重要依据。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布置班级环境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它是班级精神面貌的体现,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把每一个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巧妙布局,做到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温馨舒适的感觉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在平时的班级和学校活动中,用数码相机拍照,把孩子们的灿烂笑容保存下来,上传到网络上以便保存和欣赏。并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照片,打印并张贴到班级墙上,并命名“我们的一家”,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大家庭。在校园网站上可以设置班级介绍、班级论坛、班级信箱、学生风采、公告栏等模块。在网站上,学生可以就某一话题积极展开讨论,畅所欲言,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从网站上,家长也能对班级情况有所了解,把自己的建议或者意见通过邮件的方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站布置家庭作业,省时省力,一举多得。

3 占领网络阵地,深入开展德育

网络技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抵御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着一些暴力、低俗的信息,会导致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严重后果。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加大力度,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网络,远离不良网站,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平台,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弊端。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努力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班级群、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除此之外,网络方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重视用好网络工具,拓展交流的途径,如论坛、网站、电子邮箱、聊天室、聊天工具等,学生通过匿名的方式可以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流,消除学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管理者及教师可通过网络途径为学生集体解答。此外,学校和家庭都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学校管理者及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便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对网络等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观察和引导学生在家的上网情况。

4 借助信息技术,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学期即将结束之时,作为管理者都要对班级和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班主任都要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借助信息技术加以记录,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学校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如果学生表现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便于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量化与优化,而且要针对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电子表格,对班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记载,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的参与情况、获奖情况、违规记录等,都进行量化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不管在评选活动中,还是表彰活动中,都可以用数据说话。实践证明,只有对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形成完整的档案机制,才能有效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发挥其优势作用,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途径,保证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如何搞好素质教育下的学生管理[J].各界文论,2007(6):89-90.

[2]高霞.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向的几点尝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4):77-79.

[3]冯沈萍.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3):101-102.

篇4

【关键词】:文明程度 无以生存 全面测试

一、以人为本,协调好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

学校要得到一定的发展,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对于我们农村小学而言,要协调的外部关系比较复杂,既有教育系统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区、市教育局;又有当地的党政及相关部门,如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及相关站所。这些关系协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农村小学的发展。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关心,学校的发展如同无源之水,无以长流;没有当地党委政府及基层村委会的支持与帮助,学校的发展,如无本之木,无以生存。多年的经验告诫我们,要努力协调好各种关系,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在项目及资金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解决了中心校的改建资金,先后建起了综合楼、中国石化教学楼、学生公寓及食堂;由于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我校落实了中心校扩建征地工作,先后征地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原校园面积的5倍。另外,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处理学校综治、处理与群众之间的纠纷等方面,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落实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在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课程计划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经过近几年实践和探索,我校有效地落实了课程计划。主要做法有:

1.实施全面测试,促重视课程计划。即改变以前只考语文、数学的做法,对班级内所有学科进行全面测试。学生考试不再分主、副科,测试内容不仅包括语文、数学,还包括音体美等方面技能测试。考试的方式也由单一闭卷测试扩充为书面考试、口头测试、现场测试等多种形式,从而迫使所有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计划。

2.进行“捆绑”评价,促全面落实课程。即改变以前对教师分科进行评比的做法,将班级内所有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班级综合评估成绩为每个任课教师成绩。促使教师携手并肩,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程计划真正得到全面落实。

3.落实教师培训,促课程水平提高。即高度重视教师的课程培训,通过大量的培训,促进了教师课程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计划全面落实。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我校课程计划得到了全面落实,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打造师资队伍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教师。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积极依靠教师,关注教师的发展,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注教师日常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多年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中餐难以得到解决,教师每天为中餐发愁,家在附近的,回家吃饭;家在远处的,自带饭菜或方便面。这既给学校管理带来难题,又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为此,自2004年开始,我们给每所村小每月补贴500元,对所有村小教师中餐实行免费。另外,对生病住院教师,学校都要派人去看望;对贫困教职工,学校每年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同时还想方设法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既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关注教师的身心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些年,学校每年都要派出一半以上的教师,到区以上学校或教研部门参加各种业务活动、学习进修;同时完善了学校资源网络,每所村小都构建了天网和地网(即远程教育网和英特网)。另外,学校每年都发给教师一定订阅报刊杂志费用,让他们自己选择订阅教学杂志刊物,同时还集体订购一些实用的教学用书给教师学习。通过这些做法,积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管理 关键控制点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大使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解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一)班主任管理的控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多是以班级为渠道来开展和落实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班级的具体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管理职能是否充分发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班主任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依赖,班主任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也会获得学生良好的反馈,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正面引导和教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

强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控制力度,更好地发挥班主任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助作用。

(二)学生部门管理的控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进行规划与实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影响。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认同感,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校环境为出发点的,而违反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被要求谈话是很严肃的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学生管理部门的权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技巧的控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一般在学生质量、年龄跨度、社会背景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矛盾与摩擦的概率比较大,而学生本身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够成熟,在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时往往不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反而可能激化矛盾,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技巧的控制,对突发事件展开详细的调查,不轻易下结论,针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结果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并在调查处理的同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

(四)学生干部培养的控制

学生干部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自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共同协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要到社会单位参加岗位实习,这要求学生干部必须尽快成熟起来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控制学生干部培养的时间,学生干部在入校一年内迅速成熟,在第二学年能够独立承担学生管理职责;第二,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控制,以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干部的培养控制,加快学生干部管理能力的成熟;第三,学生干部培养手段的控制,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的培养手段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实现多种手段的联动效果,针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特点,由学生各管理层面通过培训、指导、实践等不同环节共同进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一)人本化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激励,需要学生管理者使用或开发出符合当下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易使学生接受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人本化管理模式来对学生心理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性和说服力,自觉地接受并遵守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使用人本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从心理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目标的统一。

(二)规范管理手段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群体的特点,探索出合理的学生管理规律,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以管理制度为标准,以学生特点为依据,采取多样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客观看待管理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处于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期,心理敏感多变,个性特征反复不定,常常让学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寻找规律,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的心态,以理性、冷静的态度把握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四)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新的问题和挑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持续提升学校学生管理水平。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进的具体措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m.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王晓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关键控制点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7:183+185.

篇6

一、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2006年,浙江省平阳中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园,校园占地面积217亩,学校从原先的24个班级发展到54个班级,在校学生增加至2700多人。对于规模较大、年段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如何提高管理效能,始终是学校领导班子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激活学校内部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拓展学校发展内涵,我们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学校原先在教学和德育这两部分的管理上,均采用“校长一主管副校长一处室主任一年段长或教研组长—班主任或教师”这样的“双轨平行”管理模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这套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轨平行”管理模式,德育、教学容易脱节。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德育和教学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年级段班级数较多的学校实行“双轨平行”管理模式,不便于负责德育和教学工作的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协调,操作过程中容易各行其是,不少工作因缺少统筹安排而相撞相左,临时协调比较困难,这样就会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二,管理层级多,战线拉得长,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决策还是自下而上的情况反馈都要经过几层才能完成传达。双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均较缓慢,而且容易造成变形或流失,影响决策和管理效能。

第三,学校领导的管理重心偏高,对于下情就知之较少,容易造成管理脱离实际,决策也就缺乏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工作落实的空泛和失误。

第四,管理环节多,造成协调任务大,学校领导很容易偏离教育教学主题而陷入繁杂的事务中去。

以上问题在学校搬迁之后,尤其是班级规模快速扩张以后,矛盾就更为凸显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管理模式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匹配的问题,平阳中学于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年段管理负责制,对学校中层设置和年段组织进行结构重组,赋予其新的职能和权力。

二、引入扁平化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模式改革

新的管理体制不同于旧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实行年段管理负责制。学校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主要做法。

一是以各年段为“块”开展工作。校长统帅全局,每个年段由一位副校长分管,年段长由行政中层副职兼任,配备一名副年段长协助年段长工作。同时,每个年段全部成立年段领导小组,分管年段的副校长为组长,两个年段长为副组长,全权负责本年段教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落实与反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一直处于教育教学一线,对学生最了解,可以让他们作为领导小组的智囊团成员。在教师聘任中,分管副校长与年段长聘任本年段的班主任,再共同负责聘任科任教师。在工作安排上分管副校长召集年段领导小组和备课组长联席会议,制定本年段全方位的工作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实施,也就是全权负责学校年段这一“块”的工作。

二是以各科室为“线”开展工作。主要是教务处、政教处,它们对年段主要起指导、引导和督导的功能,在全校三个年段协调各自分管的“线”上的工作,不是原先的垂直领导关系。年段工作相对独立,有相应的人事权、教育教学指挥权,可以直接领导和指挥备课组长与班主任。

这种管理模式改革,其理论依据是源于企业界的扁平化管理理念。扁平化管理是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之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扁平化管理是一种分权管理体制,精简了中间管理层,这样就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分权,加快决策速度,实施快速反应,管理时效性显著。扁平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潮流。对于学校来说,实行扁平化管理,确立年段目标责任制,更便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管理渠道上下畅通、令行禁止。

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相比旧的管理模式,年段管理责任制显现出了以下的优越性。

第一,管理层级减少,年段领导小组制度能够使各项教育教学措施更加贴近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直接地激励和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管理的效率。同时,年段管理责任制没有中间环节,使一线教师的各类情况和信息能得到直接、及时的反馈,便于校长室决策,提高了工作时效性。

第二,行政人员兼任年段长,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各项工作直接通过行政会下达至年段,工作落实更为直接。相对而言,行政人员考虑问题的层次、眼界较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较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与领悟也会更深刻,制订计划的科学性、各种会议上布置工作的表达准确性比一般教师要强,能有效地带领全年段教师开展工作,提高管理的效度。

第三,年段管理小组可以统筹兼顾教育和教学,能从全局把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便于对学生发展的整体经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行新的管理模式以后,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实践证明,学校领导班子在管理模式上的探索是具有成效的。

三、新的管理模式仍需探索改进

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进行了一些改进,但仍存在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实行年段管理,年段的重心地位突出,那么如何处理好科室与年段的关系呢?

年段是由副校长分管的,指挥相对直接、独立。这样,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科室(尤其是教务处、政教处)的管理效能,管理的触角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是年段与科室在工作效能、管理范围等方面的矛盾。我们的思考是:科室主任应转变工作重心,重新定位,主要发挥指导、引导和督导的作用。要做一些调研了解情况,对各自管理的“线”上工作进行纵向分析,对年段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数据,然后再通过年段的阶段性教师会议进行通报、分析,联合年段管理小组提出建议和督促要求。也就是说,年段工作要创新求发展,而处室工作要做传承求稳定。

第二,年段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分权管理体制,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各基层组织也相对独立,那么,学校的优质资源传承、共享如何解决呢?

目前就平阳中学而言,能做的仍然是低层面的工作,仅仅是依托网络做资料的积累,凭借主题教研活动、组长论坛、高考研讨会等做同伴的互助和经验的传承。如何做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运作、研究层面的梳理和分析,从而挖掘和凝聚校本层面的人力资源,还有待继续探索。

第三,分管副校长对所分管的年段这“块”上的工作关注、思考会增多,而对所分管的教学、德育这“线”上的工作会相对削弱。如何强化分管副校长对各条“线”的全校性、总体性把握,以谋求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中学 财务管理 对策

尽管,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是在中学教育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中学财务管理在中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中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中学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筹集资金,并且妥善管理和利用学校的资金,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之在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新形势下中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中学教育在学生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对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高度关注中学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而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资金,中学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中学却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财务管理工作方法简单,使财务管理工作对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不到体现。同时,我国学校众多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许多中学都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需要学校自己想办法去筹集教育经费。

(二)财务账目分析能力不够

财务账目分析是通过预算会计报表和其他的相关材料对中学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了解相关时期内学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分析学校的办学效益,掌握学校的经费使用状况,为学校制定下一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中学在财务账目分析上,只是简单的记录学校的收支状况,对于学校的资产运营状况缺乏动态的记录,无法及时分析掌握学校经费使用的情况,不能够反映学校的最新运营状态。与此同时,许多中学在近年来不断的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使学校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利用,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不仅使学校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还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管理层的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的管理规定,许多中学都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以及财务管理的有关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由于监督机制在学校不够明确和完善,中学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有关工作,在财务的管理上缺乏监督,存在着资金使用的盲目现象,不仅导致本就紧张的学校财务情况更加捉襟见肘,更加妨碍了学校的正确运行,不利于中学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新形势下提升中学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学校应当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学校领导更应该明确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支持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其次,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健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任用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加强对学校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严格依照编制预算的行业规定,使学校的各方面的需求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的保障,对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中学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设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保证学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设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经费的合理使用,通过建立完善的责任制来保证工作人员职责的体现,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在制定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制定的有关制度能够反映学校发展的实际,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真正发挥制度在推进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中学教育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离不开对财务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保证学校的经费真正用于学校的发展,并且使学校资金的使用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中学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首先,学校在财务工作上,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财务公开的原则,保障全校师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全体师生能够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民主的监督和管理,发挥师生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其次,教育局和审计局等有关部门也应当对学校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掌握学校的资金使用状况,对于学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能够进行及时的查处,保证中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对于中学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中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使中学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永霞.新形势下中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8):249-250

篇8

 

学校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管理事项,涉及的部门众多,信息数据量庞大。而大数据技术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有着独特的优势。民办学校在经济管理方面,自主性更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更加灵活,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应用大数据,切实提高经济管理实效性,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最优化。

 

1.经济管理中的大数据特点

 

民办学校经济管理方面涉及的数据来自于不同的层次和分类,既有人事、财务、资产、科研等常规管理型业务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又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等非结构化数据;既有用户使用网络产生的行为数据,又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感知到的位置数据等。这些数据围绕着面对教师或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而产生,具有碎片化、持续性特点。

 

1.1碎片化

 

“碎片化”指无论是学校的经济业务数据、教学资源数据或网络行为数据,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的一个属性。例如,从科研经费的资金数据、购买图书的资金数据,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学校经济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只有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量化分析模型,才能清晰准确地判断学校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1.2持续性

 

“持续性”则体现了校园经济管理各项业务的规律,例如校园一卡通消费、上网时长、食堂费用、教师工资等,能够反映学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但这必须基于长期、持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靠短期数据分析获得的结论对指导学校经济管理无益。

 

2.大数据在民办学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为学校经费预算提供决策参考

 

民办学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预算下一年度的各项经费,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当前以及过往年份的各项费用开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各项费用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其增长率。

 

2.2对学生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

 

学校经济管理并不单是学校自身的经济事务管理,也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经济行为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经济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例如,有些学校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来分析判断学生的经济情况,通过学习成绩变化和门禁记录数据来筛选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群体等。进行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做出教育资源是否合理配置与均衡发展、学生行为特征、招生与就业情况、教育质量以及舆情的分析等。

 

2.3提高学校科研经济的效益和水平

 

从经济管理层面来看,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学校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效果,在传统的管理分析工具下,很难得出有效的报告和建议。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相关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向、实际效果等,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预判,从而帮助学生或者教师改进自己的学习与教学以及科研工作。

 

2.4减少学校经济管理的误差

 

大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优越,而成为学校经济管理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在处理学校经济事务中复杂的数据方面,效率更高,精确度更高,可以大幅度降低传统经济管理事务的误差。

 

3.经济管理中应用大数据的措施建议

 

3.1做好数据的规划

 

早期信息化工作人员朦胧意识到:所有的数据都是有用的,但是具体怎么用,那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路线。所以在数据的规划与管理中无法预料到以后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但现在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大数据的相关需求时机已到,民办学校必须有大数据规划的思想。哪些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哪些可以短期保存,哪些数据要重点挖掘,哪些数据必须高质量等。所以,拥有一个数据的长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3.2建立良好的数据管理机制

 

加强数据标准建设、重视历史数据积累、开发数据管理经济的模式、以需求主导服务方向,建立互助互利的数据交流模式。数据只有在流转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有价值的数据才能引起使用者的关注,使数据权威生产者变被动为主动地维护数据,以保证数据有效性。信息化部门应主动出击、抛砖引玉,为学校各项经济业务部门等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定制的主题数据分析。

 

3.3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流效率

 

运用大数据管理学校经济,除了需要信息化部门的热情与努力之外,沟通极其必要。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据分析产生与消费的通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反过来为学校经济业务部门反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相互推动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大数据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同样不可避免。在民办学校经济管理领域,如日常费用管理、教学经费、科研经费数据都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转化成为高质量的决策建议和决策依据,从而不断提升民办学校经济管理各项事务的水平和效益。

篇9

1.1学校管理体制老化、不健全

在教育管理上,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即使有一些规则,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也没能扎扎实实去完成。管理这一问题已构成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成了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桎梏!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负担过重,忙于应付繁重的检查。农村中学一般一人上两班课程,有些老师还兼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的常规检查注重数量,忽略质量,必须做到课课有案,逢案必详。有批不完的作业,改不尽的作文,写不够教案……根本无暇顾及更新理念,改变教法,更谈不上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高质量从何而获?

1.2学校领导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限

首先是有的学校领导者没有从根本上抱着对社会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来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知道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标准,片面认为只要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是人才。其次是学校领导缺乏基本的理论和管理才能,不懂管理规律,不能制定出有效的科学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只知道用高压政策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忽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没有考虑到教育工作周期性长的特点,急功近利,盲目给教师施加压力,造成教师处于人人自危的高焦虑状态。第三,领导频频变动教师,学生无可适从。现行的教师评估制度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每学期学生考分低下的教师必遭淘汰出局,马上更换新教师,尤其是上毕业班的老师,更换更加频繁。学生随时都在尝试着适应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时还没有完全适应一种方法却又换人了,又得重新调整,重新适应,教学无可适从,对学习索然无味,无兴趣可言。过频更换教师,打击教师积极性,打乱教师的计划步骤,认为多做纯属枉费心思。

1.3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教师专科毕业的只占少数,大部分是先上车后补票的中专毕业生,少部分是“民转公”。而目前中学青年教师比重过高,结构不合理,使得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教师难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另外,一部分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服务意识差,观念陈旧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小胜即满、小绩即安的情绪,滋生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工作“软、懒、散”作风虚浮问题出现,备课、上课不认真,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晚来早走等现象屡屡出现。“家事重于校事,人情胜于工作”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工作中常有见钟就敲,见佛就拜,一切敷衍了事现象出现。文化层次不一,教学业务水平不同,教师现状如此,教学成绩可想而知。这是造成教学成绩低下的根本原因。

1.4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负担加重

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的规定。课程设置与课改前相比,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人文宗旨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农村中学普遍存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与相关规定不符的现象。课程表排课有待科学指导和进一步规范。课程开设不齐全,部分课程形同虚设,随意删减相关的课程,增加某些主科课时,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序编排中缺乏科学性,没有按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利于教学的课序,使教学大打折扣。

1.5学校设备简陋,资源利用率低

农村中学没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置,仍是粉笔加黑板,顶多有一个电脑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也是僧多粥少,利用率低,充其量只能说是装门面的一种摆设。沿行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农村中学有限而丰富的资源就是图书阅览室。图书室藏书虽多学生却难睹真容,阅览室闭口谢客,室内“处处惹埃尘”,图书阅览室的作用未能发挥,学生阅读面不广,限制了对知识的汲取和拓展,质量从何而得?

1.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瘸腿“而行

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严重在影响了人们的意识,“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又因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的影响,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读书的目的就是“读几年书长大打工”。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和家长做好沟通,所以导致家庭教育的失策。农村家长文化层次和素质较之于城市比较低下,在对孩子教育思想和理念比较陈旧落伍,教育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要求亦千差万别:

(1)慈母恶父,口径不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言行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宽严无度,慈母严父,一严一宠,在管教中产生意见分歧矛盾,孩子无可适从有空子可钻。这种家庭教育自设障碍,增大学校教育难度。

(2)以打代教,疏于教导。农村许多家长还奉承:“棍头打出聪明崽”、“不打不成材”……生活在这种教育暴力型家庭中的孩子越打越反感,越打越惹事,家庭对孩子粗预和痛打的教育方式阻碍学校的正常教育。

(3)放任自由,忽视教导。许多家庭至今还认为:孩子少时只学点文化,长大才学做人。他们信奉:“树大自然直”,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事了。所以只把孩子往学校一推就万事大吉,从而忽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这将有意无意地孤立学校教育。正由于学校在管理中忽略了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造成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观念理解的错位,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绊脚石”。

2提高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2.1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实施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古人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措施,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2.2加强学校领导的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

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选好每一位校长”的决策,就足以印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省、地、市教育部门对城区、农村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充分证实了国家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也真正将管理者的作用提到一个高度。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业务技能、个人形象、社会交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因为一个学校管理者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影响他的团队。可以说,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精神。

2.2.1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要求,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理念,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根本出发点来统筹安排学校的工作。

2.2.2要提高现任学校领导的管理理论水平,必须组织他们学习《学校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使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符合管理理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请名优校长讲学,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的能力。

2.2.3应要求校长研究教师心理,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愉快地工作。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是基于管理群平均年龄结构偏高,思想老化、保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难出绩效的现状而作出的策略。基础教育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而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2.3教学机制革新,为课改搭建平台

常规工作和检查拘泥于数量,无形中加重教师负担,教师分身乏术,无暇反思更新,导致教无新法。在教案编写中要有所偏重,不妨改变为既重数量更要质量,即在保证课课有案的前提下,允许详简结合,关键是每一文体类型能拿出一两份有分量的精品教案,与同仁共阅参考,互相促进。这样能逐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业作文批改上亦应有所创新,作文抓住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批改,不必面面俱到,或采用多形式的批改方式,从根本上减轻教师的负担,给反思和课改留点时间和精力,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作点贡献。常言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各施各法。”每个学科,都集基础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位教师都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使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被学生所接纳。

2.4配置现代化设备,充分利用资源

学校在配置多媒体教室的同时,最好每个教室配置电视、投影仪,在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影视图像理解文本,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开阔视野,关注社会,陶冶情操。同时班级要酿造文化氛围,订些报刊杂志,既丰富阅读教学又开阔视野。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图书阅览室。开放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延伸拓展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造就良好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科研学术氛围。

2.5学校与家庭携手并进,齐抓共管

学校必须与家庭联系,齐抓共管,多方合作。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与家长勾通,指导家长改变思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

2.5.1父母统一口径,互相协调。如果父母口每项不统一,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成功。父母首先要达成共识,指向和目的应该一致,观点必须统一,并且把握适度,要让孩子能够接受。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统一,宽严尺度要一致,目的要求与老师一致。

2.5.2用“不教不成材”代替“不打不成才”。“打”是一种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之法,在过去的家庭教育曾发挥过作用,不过在现代家教中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孩子会将父母方受到的惩罚和委曲在同学身上加倍释放,久而久之,孩子道德丧失,人品变坏,所以惩戒须有度,多在教育上下功夫,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