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复杂网络;交通网络;级联失效
0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领域的专家都开始研究复杂网络,如数学领域、物理领域以及计算机领域等,他们发现复杂网络特性从实际网络中也可以体现出来。经过实证研究,交通网络在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方面等同于其他网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研究公共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
1 复杂网络的级联失效
一是,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定义:网络上的级联失效是交通网络和网络上传播行为的一个相似之处;在实际网络中,如果有故障发生于一个节点或者少数几个节点,那么在节点之间耦合关系的影响下,就会导致故障发生于其他节点,发生联锁反应,除了导致一部分节点出现故障之外,严重的话,整个网络都可能因此而崩溃;我们用级联失效来形容这种现象。
二是,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研究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关乎国计民生的复杂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在此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努力,但是依然还会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级联失效故障。比如,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因为有过载烧断问题出现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之后导致了北美出现大范围停电事故,影响到了数千万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深入的研究级联失效的发生机理,以此来采取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级联失效。
2 复杂网络级联失效的动态模型
一是,沙堆模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三个物理学家进行了研究,他们假设将砂子不停的堆设于一个平面上,沙堆的逐渐变大,会增加坡面陡度,那么新添加的砂子,就会增大砂崩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用自组织临界状态来描述砂崩前的临界状态。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本沙堆模型的雪崩规律分布,具有幂律特性,1.5是它的大概指数。
二是,OPA模型:有专家提出了一个模型,是电网从初始状态向自组织临界状态转化,我们将其称之为最优潮流方法模型,电网状态演化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如增加用户负荷、改变电网容量以及修复故障等,都可以利用本模型来进行建模分析。他们认为,电网状态要想发展为自组织临界状态,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对各种小型故障的防护性工程反应。也就是说,在简单防护和避免小型停电事故,其实就是积累了一次大规模的相继故障。
3 城市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研究
一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与传播机理:要想促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深入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并且私家车数量也在呈较大速度的上升趋势,城市交通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却严重跟不上这个速度,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经济利益,还对人们的时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交通事故也因此而增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目前的城市交通研究中,就需要将城市交通拥堵作为研究的重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城市交通拥堵传播模型的构建工作,同时,对传播过程中网络节点重要性进行探讨,对拥堵传播受到不同拓扑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提出科学的道路规划和控制策略,来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有效的缓解和预防。
通常情况下,主要会有三种方式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分别是暂时的故障、网络本身通行能力较低以及在网络中某一个特定地区,需求随机波动,这样就会导致排队延伸。不管是是哪一种方式造成的,都可以对拥堵的后续发展和传播过程进行预见,在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和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时,需要对下面这两种情形进行充分注意:
首先是排队传播:我们在开始时,选择某区域中心附近某处的第一个路障,有交通事故发生,在分岔过程中,会有路段间排队的延伸产生,然后在各个路段的交叉口,都会有新的分岔产生于每一个排队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简单树的形状来看待分支的拓扑结构,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会沿着一个街区的四周,排队越来越长,之后首尾交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然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于其他地方,导致更多封闭环的出现,因此,拓扑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成为网格形态。
其次,量化交通拥堵严重程度:我们可以量化模型中总旅行时间和因拥堵而造成的延误时间。主要有两种度量方法,第一种度量方法的主要对象是路障导致的市区交通堵塞形成的时间,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任何特定时刻,拥堵范围内拥堵节点及路段数量的形成都可以表示为整体交通拥堵增长和消散的速率。
再次,城市交通网络中交通枢纽或Hub点的确定:自从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各国科学家都已经将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应用起来,以此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可能遭受到的攻击进行预防,以此来促使国家和城市的安全得到保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将网络中的Hub点给找出来。通过确定城市交通网络的Hub点,就可以有效预防那些蓄意性攻击,有效解决交通网络设计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将其更加有效地在网络改扩建或新建工程中应用。有学者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研究,他们依据北京公交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将公交网络平衡配流理论和方法给应用了过来,提出了一种方案,来对公交网络集散点进行有效寻找,以此来利用无标度网络理论来对现实的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交通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它的正常运行,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将复杂网络理论给应用过来,深入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于城市时空结构,对交通拥堵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对交通网络合理设计,针对交通拥堵,提出一系列的缓解措施和预防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模拟交通网络拥堵传播的级联失效模型,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正武,况爱武,王贺杰.考虑级联失效的交通网络节点重要度测算[J].公路交通科技,2012,2(5):123-125.
[2]汪小凡,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篇2
1.1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互联网打破了过去新闻评论由少数人编辑、评论员垄断的局面,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再往上找到可以接纳自己观点的空间。从平民视角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即时于网络之上。论天下大事,可以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开放性是网络新闻评论最根本的特性,网络使每个人都可以信息成为信息源,网络成为了信息的海洋,整个网络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传播空间的无限广阔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网络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意见交流的平等化和多元化。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新闻评论交流、互动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促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的形成。网络扩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共享。网络为网民自由发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空间,许多网络评论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网络为网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舞台。
1.2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是依托于某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及时的提出和解决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上,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要快的多,其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制作环节不像传统新闻评论那样繁琐,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评论出去。大部分新闻网站在有重大价值的新闻背后都设有让广大网民参与其中的即时评论。一些新闻网站还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请专家“点评”。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即时评论,是网名不但对新闻事件本身加深理解排除了疑惑,还及时正确的引导了舆论,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很重要,它对引导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网络时代新闻评论的缺陷及其监督管理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评论,有些评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急于有感而发,不加思考一顿评说。有的无病、宣泄个人情绪,甚至攻击党和政府,这种快餐化倾向容易造成以讹传讹不良传播效果。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呈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特点,网络新闻评论者身份隐藏不具有指向性,所以网上有些言论缺乏理性,比较偏激情绪化,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使得一些虚假的、极端的言论在网络上横行。这就为新形势下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这一现象在论坛、BBS中都常见。于是网络提供的公共平台成为了互相攻击谩骂的工具,形成网络上的“言语暴力”。
在网络传播时代网民可以自由地接受和信息,传播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因为这种随意性而被削弱。受众言论随心所欲,公众关注重心的不同,大大减小了同一个议题所能作用的受众面,无法有效控制舆论引导。对网络新闻论坛进行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网站编辑为了吸引眼球,盲目的追求利益忽视了他的社会责任。只要没有明显的政治问题、不触犯法律,就将其放置于网络之中。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打着“色”的球危害网络文明,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文明办网贵在自律。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各网络媒体要积极的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对新闻论坛分类管理,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积极作用,对网民的错误言论进行筛选屏蔽,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风气,是在当前情况下对网络新闻评论有效管理办法之一。法律制度是“他律”的必要手段,具有强制性。而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重在自律,各大网络媒体应该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必要性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Wang Gang Ou Yang lin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the very fast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ork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explores much broad spa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ociety informationiz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new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new problems arise.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cientific system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subject,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on the innovation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rnet Communication; Necessity;Analyses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01-05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技术、过程和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研究的基本面是如何借助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以实现网络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显然是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的,因此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中,现代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这一新的强势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适时调整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充分认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和实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现代网络传播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作为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管理思想、运行机制和有效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新的理论视角和重要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已势在必行。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传播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奠定了传播学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基础地位以来,传播学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吸纳力和影响力是不容轻视的,网络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不例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1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全面突破引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及系统化、整合化的趋势,使得网络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望尘莫及的,由此引发的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及系统化、整合化的趋势,不仅带动了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综合化,而且也必然对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方方面面产生冲击和影响,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领域和新思维。在这种影响下,自然科学技术的突破给网络传播学带来的发展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从传播手段的革新到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到数码时代,使得传统的广播和报纸传播也必须在电脑交互网络上寻求新的传播形式。新技术革命作用于信息传播对整个社会的令人吃惊的种种表现,使人们达成共识,即整个新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革命。也正是这种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创立之初就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与各个相关学科间的进一步融合与综合,而网络传播学就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学科。它的发展对于当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网络传播对于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自从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以来,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与以前的工业经济社会相比,知识经济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知识成了独特的生产要素和主要资本,知识具有无限性和快捷性,并且通过信息表现出来。可以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所面对的世界由鲜活的事物变成了流通的信息符号,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必然受这一变革的影响,成为了流通的信息符号。而网络传播正是基于数字信息符号的技术应用开展的,可以说,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使得网络传播也必然对于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另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中的人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分子,每天都要传播和接收大量的信息,从而为信息所环绕。从信息人这个角度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1.3网络传播研究开始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网络传播学有着密切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思想、观念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传播,正是通过传播来完成教与授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与网络传播过程的构成也近乎一致的相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传播在构成要素、过程、结构、功能、效果等问题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将网络传播学中的这些问题研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交叉,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和境界。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从现代化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与方法、手段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亟需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多是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极少能通过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新方式和新方法,因而出现“短边效应”,受到牵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需要观念的革新,需要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也绝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是适应社会和学科的发展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2网络传播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社会进入了高度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其重要的标志。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传播内容上,网络传播信息量的增加相应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在传播手段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获取信息的不可控渠道;在传播效果上,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识别、吸收和抵制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领域或方面受到影响。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 研究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1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讲,网络传播信息量的增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特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综合性以及传播成本低等特点,使得信息共享得以实现。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传播体系中,形形的信息时时刻刻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涌现。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还没有真正通过研究,借鉴网络传播学的先进成果,提高传播信息和传播手段吸引公众注意的新鲜度和对比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常常会被淹没在其他信息的大海之中,随之出现的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被轻视或被忽略的尴尬局面。
2.2从传播手段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的现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等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不再单纯依附行政系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具有十分惊人的可塑性,并且会发生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异。信息的动态性与网络传播系统的开放性结合在一起,就使得信息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增加,可控制性削弱。特别是当信息借助网络进行传播时,比起传统的传播系统,就显得难以控制。在网络传播中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变异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产生重大影响,加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传播和简单灌输,使得教育对象习惯于接受单一的思想,而不善于在复杂问题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表现出片面的盲从和走极端。这种简单的正向传播与网络传播交互性所发生的矛盾,反映在人们面对复杂问题时就会表现出思想信念方面的摇摆和混乱。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出现的信息编制粗糙和传输手段落后,以及由此出现的人们对思想道德主流观点的逆反和不信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注意的问题。
2.3从传播效果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较为正规单一,容易形成对人们进行说服教育的正面引导和强化作用。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时候,常常表现为一种复合的状态,而我们如果只习惯于单一的形式,便难以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有所作为。我们时常感觉到,一方面,我们总是抱怨老师教育了一天,不如社会上的一分钟,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对社会环境表现出束手无策,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苦恼。仔细想一想,现在为什么有人提出诸如“环境育人”、“管理育人”“行为育人”的思想,其实从学理上说,都是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复合式信息传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因此,面对网络大行其道的发展态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一新的强势传播媒体,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2.4从传播规律的研究可见,网络传播表征出的新的现代教育科学规律有时会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从,这就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方法、手段和内容如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公众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因为通过网络传播进行教育,会使教育和信息世界都发生深刻的变革,表现出某些新的教育规律。规律就是科学,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出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分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如何在新的网络环境下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如何根据现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要求编制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如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和载体,如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策划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挑战显示,作为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络传播的交叉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方法手段乃至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是时代对我们战胜挑战,实现突破,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因特网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综合性等特点,而且传播的成本低,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3.1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超时空性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都有专人负责这一工作,但由于受信息传播的局限,更多的基层受教育者很难更快更全面接受到相关信息,甚至很多信息根本收不到。因此,传统的方式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和时效性,使教育功能大大减弱。因特网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互空间,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成为现实。而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瞬间传播,人们之间失去了时间和空间隔阂。信息高速传播技术跨越国界,使空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概念消失了,网络社会中的每个主体仿佛生活在一起,它消除了主体间的国家、民族、性别、年龄等界限,也拉近了主体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超时空性与互动性,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各地的情况和主体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教育的效果,便于他们及时调整信息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最大的成效,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因此,网络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更广更深,社会效果更突出。
3.2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增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双向互动,随时沟通。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有时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受各自传播环境的影响,交流地点受限。二是受传播方式的影响,交流渠道受限,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效果。网络传播为网络社会主体间的双向交流沟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能够比其他方式更容易沟通和交流。首先,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必受场所的限制,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双方通过网络自由交流,彼此关注的是精神的沟通,思想的共鸣,不会因双方的外貌性格而产生心理压力,大大减少了交流者双方的心理冲突,使沟通更及时、更轻松。同时,由于网络传播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行政系统完成,缺少反馈和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平台这一问题,主体间在网络通道内可以平等、自主、自由、及时地把白己的感受、想法、体验和看法向其他主体倾诉,也能及时地得到其他主体的及时回应。这种交流使主体的不良情绪由于有了倾诉的对象而得到了排遣,主体的快乐情绪由于有了分享而得到了强化,主体间的互动,使感情得到了交流,心灵得到了沟通,知识得到了传播。网络传播这种平等的及时的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环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3.3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语言的多样性、生动性,增强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融合性。网络传播集文字、图画、色彩、声音、动画及操作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它充分调动了主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的积极性,对主体能产生不可拒绝的吸引力,使主体于娱乐享受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网络传播的生动性、参与性和吸引性,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又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提高主体自我控制力,增强现实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同时,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主体在浏览网页、了解信息、获取知识中都是受影响者、受教育者,而且由于每个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及了解到的信息、知识及时传播出去,这时他们也就变成了教育者。这种主体的双重性既对主体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主体间的有效交流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平等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奠定了基础。
网络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正如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正式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研究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传播的交叉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与社会进步功能耦合的自然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和境界。
参考文献:
[1] 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靳诺,郑永廷,张澍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一)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此特点,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与报纸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新闻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无需经过道道关卡,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
(二)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者中,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在网络上肆意谩骂,污染了网络环境。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日本突发9.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网络新闻 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越来越以一种强势媒体的姿态被人们所接受。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能够实现新闻的同步直播,这其实可以看做网络新闻的新形式“文字直播”,即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以文字为载体实现同步直播。另外,网络媒体在追求新闻的“及时”、“实时”的同时,对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有了新的概念界定,即网络新闻在保障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基础上,还要做一个“全天候”的媒体。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闻相比较传统媒体新闻有着更大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的多渠道传播和受众对信息的主动索取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网络新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促使网络新闻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专题新闻报道出现
早期的网络新闻仅是简单的消息似的报道,然而随着网络媒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多地开始从网络媒体寻求信息,网络新闻逐渐出现报道的层次性和全方位,不只包括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文,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背景链接更具多元化,对某一新闻事件力求提供多方信息,出现了类似于深度报道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网络媒体的优势使事件的相关资料、言论、背景的集纳更容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新闻专题,随时追踪事件进展,具有显著的实时性。专题新闻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有关信息融合,将分散的信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样,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信息要求,又可以克服受众在网络媒体中的信息超载感和时空迷失感。同时,新闻专题的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长时间存在于页面中,新闻报道得以长久延续,能够最大范围地吸引受众的注意,使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相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络新闻专题时效性和延时性的特点,使网络新闻的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
网络媒体的新闻最初只是简单的复制,从时效性入手吸引受众注意,然而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简单复制的新闻处理方式出现了很多弊端。由于在复制过程中对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考证,加之一些网络媒体只是单纯地强调商业利润,而不重视新闻的其他特性,复制带来的结果不仅是网络新闻的雷同化和单薄化,往往使假新闻和不良信息充斥网站。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受众的权利。
虽然网络媒体讲究新闻的时效性,但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做单纯的“搬运工”、“粘贴匠”,也应注意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对新闻进行编改,以消除谬误,方便读者阅读。为了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和可读性,在复制的基础上,一些门户网站率先进入了“加工”组织新闻的行列。组织新闻包括对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验证,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常规认识和事实性进行解读。这样就保证了新闻的质量,对“复制”新闻中可能出现的新闻失实状况也进行了弥补。同时,通过对原新闻素材的加工提炼,使新闻事实更趋合理、精练,传播方式也更适合网络媒体。相对门户网站而言,经常可以看到,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上,不同的媒体在对原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强调点,最主要的方式即是对新闻标题的加工上。通过别出新意的新闻标题加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新价值,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爆点。另外在新闻结构上,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这样就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
网络新闻随着时代的发展日趋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这主要得益于网络新闻编辑的方式出现的转变,从最初的复制新闻到更好地组织新闻,使得现有的新闻资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整合,在争取独创性、创新性的同时,使得网络媒体的个性特征更易被受众所接受。组织新闻的关键在于挖掘潜在信息的内在联系,并就相关新闻信息进行整合使其出现明确的新选题,最后再对选题进行内容构建,使得新闻报道出现整体性、连续性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技术革新日益加快,大量的信息过剩,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就新闻信息的传播竞争越发激烈。新闻不只是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竞争,更多的是新闻深度的竞争和对新闻挖掘方式的竞争。新闻媒体不只是简单地传播信息,更需要传导一种看新闻的思维方式。网络新闻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对新闻信息的个性解读,需要网络编辑就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或用超链接的方式补充说明新闻背景,利用评论的方式解读新闻,评论员既可以是网络编辑记者,也可以是专家教授等人员。
另外,网络编辑需要注意搜集网友评论,很多事件一开始并不具有新闻特性,然而在新闻自发式、群言式的讨论时,他们提供的话题其实也给网络新闻人建立了一个风向标。网络编辑对风向标应作出理性的判断,对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进行论证,若话题的新闻价值得到凸显,可以采用专题的报道方式,邀请网友发表评论,实现新闻传受双方的双向沟通,使网络新闻的多元化发展得以实现。
网络新闻逐渐趋向特色言论和深度报道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此外,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论断媒介即按摩,享受媒介就如同享受按摩。”①网络媒体带给受众的改变是巨大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方式,受众多处于被动地位,而网络媒体则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将传受双方拉入了一个平台,赋予了其平等地位,这样的结果则使受众对于网络媒体信息进行了主动获取方式,促使网络媒体必须依据受众的需要进行网络新闻传播。以受众为根本,直接导致网络新闻多元化趋势的加强。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合本身传播特性的网络新闻形式,即特色言论和深度报道的出现,能够提供原创性言论的门户网站会获得用户更多的青睐。这也凸显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上的个性魅力,使得网络新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网络媒体推出自己有影响力的原创评论和深度报道。“如人民网的《人民视点》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焦点网谈》以及东方网的《今日眉批》等一系列原创评论栏目”,②这些栏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简便快捷、尖锐泼辣、形式多样为特征的时评,正日益成为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眼球、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时评是当下网络媒体炙手可热的一个言论品种。它以深刻的思想评说及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之事为评论重点。对任何形式的新闻媒体来说,新闻报道都是基础和主体,而新闻评论则是旗帜和灵魂。前者用事实说话,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引导舆论;后者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具体分析,析事明理,直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对网络媒体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网络媒体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和网站自身定位,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栏目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时效性上有较大的优势,然而也必须认识到,网络新闻在“复制”传统媒体新闻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为网络媒体应该认识到受众对多元化信息需求和网络阅读方式的变化,寻求适合网络媒体传播的新闻形式,使得网络新闻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可能。目前而言,相关门户网站的新闻专题和深度报道、特色评论等具有网络新闻特性,为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
注 释:
①唐圣平:《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第45页。
②张松:《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探索网络新闻写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第376页。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周家群、张惠编著:《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罗兰・德・沃尔克[美]:《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6
基于传统传播效果理论,网络传播改变传统传播领域里某一阶级对于信息话语权的追求、实现和维持,努力实现社会大众的信息自由化。传播本质上属于一种人类对于信息的共享行为,在这种视域中个体信息通过媒介渠道形成信息流并达于他人,实现信息大众化的传播目的。依据传统传播理论,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反馈若干步骤和组成。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但是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信息经过一个把关的过程。传统传播理论的“把关人”是一种普世概念,可以均指个人或媒体,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维持、调节或者终止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把关”更倾向于媒介中的信息的被动筛选,受众处于信息流的末端,合理化的传播过程应该包含反馈这一过程,但在这种传统模式下,传播者成了信息的主导,实现了对于信息的主体化控制。网络具有广大的覆盖面,它的触手遍及全球,受众参与度非常高,它通过图像、声音、影响结合,迅速地传播信息,并得到及时速效的反馈。在这种传播模式中,省去了中间过程,信息通过传播者直接得到传递,并且网络具有无限的资源,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就省去了把关环节,受众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信息,例如在浏览器中键入他们关心的事情,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多源,传统的传播方式得到改变。
二、由“至上而下”变为“水平互动”
在传统传播理论中,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三种方式,报纸发行量达,拥有大量读者,但是制作工序多而复杂,同时受文化水平限制较高,群众基础不大。广播以无线电声音为媒介,它传播迅速,时效性好,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文化要求,通过声音使受众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是听众在这种传播路径中毫无自主能力,唯有被动地接受安排。电视以无线电波的应用为基础,以图像和声音的传播为媒介,营造了真实的多媒体集合体,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发生的事情,但是它除了有广播存在的弊端外,还有着新闻制作方面的技术物质条件,同时也受发射距离和接收设备的限制。网络传播整合了以往单一的传播路径,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它不分地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拥有无限的资源,可以说,电子网络有多大,信息存储量就有多大,网络是处于一种无限延伸的状态,它所传递的信息也同它无限地被延展着。网民看新闻,不仅可以看这条新闻本身,也可以查到同这条新闻有关联的其他信息及背景情况。同时,网络多向的传播路径,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方式灵活,手段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网页,订阅喜欢的新闻和讯息,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等方式把信息传递出去。
三、由“主客关系”转为“一体共生”
篇7
加拿大未来学家理查德?沃泽尔说,电视“一直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心灵。然而,现在它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计算机的挑战”,电视媒介以时间为维度展开其传播活动,属于线性传播,按时间顺序依次完成节目内容的播出,每个节目的图像和声音也是依照顺序逐帧逐句加以呈现,有其固定流程。这样势必造成节目内容的播出选择性差,保存性差。电视观众不能像报纸、杂志的读者一样,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信息接收(阅读)过程。对电视观众而言,线性传播的模式使电视节目过时不候;而且,收看电视节目时需要视听并用,声音影像稍纵即逝。以上两点难以适应观众收视活动的随意性与日常性。另外,观众在收视过程中难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也无法对节目播出的全局进行掌握。电视台的节目带有“我播你看”的强制意味,提供什么内容,何时提供,都由电视台控制。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发展。摆脱了电视媒介线性传播模式的网络媒介,在自主选择和互动性上弥补了电视所最缺乏的东西。在流媒体技术出现之后,网络媒介也可以负载起声音和影像的传播,观众在网络上接收流媒体内容时,既可以控制整个收视过程,又可以任意调看与收视内容相关的资料讯息,从而使受众能够真正成为掌控信息流程的主体,在接受信息的顺序和时间方面将有更大的自由度,由“我播你看”的线性传播模式转变为“自播自看”的非线性传播模式。例如,电视观众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只能在晚上l9:00或固定的回放时段收看,而网络用户却可以在任何时段收看当天或以前的新闻联播节目。电视单向传播形式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很少有信息反馈和交流,即使有也几乎很少是实时的。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站的人性化设计,网络上的在线交流,及时快捷的电子邮件,实时统计的网上投票,QQ等IM软件的存线聊天,BBS的随时张贴的帖子等等,处处都体现出沟通交流民主参与的现代民主社会的新理念。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沟通无极限”。这样的及时反馈非常有利于电视在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意见,以便掌握节目播出的效果,根据观众的反映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和修改。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电视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电视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开辟了电视节目的新纪元。数字化的电视信号既通过直播卫星向全球播出,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从而大大扩大了广播电视原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或相似性。
因此,计算机网络从传播电视资料的角度看,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有线电视网。通过网络也可以接收到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网线路也具有连接网络的功能。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推动下,电视传媒纷纷整合网络传播的优势来扩大影响。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公司不仅通过卫星传输节目,一般也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同步直播节目,并通过网络版节目扩大传播面和传播力度。1995年8月,美国广播公司(ABC)最早使用互联网向全球传播节目;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全国广播公司(NBC)等相继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或播出部分节目。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所在时代华纳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AOL)I-2换股权的方式合并,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校园电视台与网络结合,能够取得诸多以前没有的优势。
1、多种传播功能的综合性优势
电视节目上网,有助于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克服其自身的诸多缺陷。而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整合,使广播电视传播功能取得史无前例的扩展。因为计算机不仅可以单独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而且具有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类信息的功能,实现图文视听一体化。电视曾经以同步传播声音和图像的优势,取代了印刷传播。而网络传媒集中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广播、电视等诸多功能,因此,电视和网络的一体化整合,为广播电视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传播容量无限扩大
传统广播电视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像上外新闻一天累计滚动播出的信息容量为3个小时左右,因此信息流量非常有限。而节目上网以后,突破了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线性播出的流程,使所有信息都可以同时呈现在网上,从而大大增加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
3、增强传播时效
广播电视传播由于按线性流程播出,最大的缺点就是稍纵即逝。即便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有较高的重播频率,这对于学习、生活、工作节奏不尽相同的师生来说依然存在诸多不便。而电视节目上网以后,节目内容能够异步传播,即所有节目内容都在线上,供用户随时选择播出,从而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只能同步接收、稍纵即逝的缺陷,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样师生就能在他们觉得合适的任何时候收看上外电视台的节目。
4、传播信息随着网络遍及全球
原来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受制于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和用户的接收条件,一般情况下,覆盖区域较小,只有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能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而通过将电视节目上传到网络以后,校园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方式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从而可以大大加速学校信息传播的速度,让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人来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记者;网络传播;挑战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传播越来越便利,人们通过网络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世界的资讯。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限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使得受众不断减少,这就需要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做出改变,不断探索转型策略,改变传播途径,拓展信息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传统媒体适应时代的考验,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传播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且网络传播通常是以文字、照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比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及时和全面,这使得广播电视记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传播使传播方式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传播方式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传统媒体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这就需要广播电视记者要由单一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型,不断学习,提升时效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发展。(3)加大了信息搜查的难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迎来了海量信息时代,广播电视记者在搜查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对网络中的大量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广播电视记者的搜查工作量增大,在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不仅真实性不能保证,针对信息内容的报道也比较困难。
二、广播电视记者如何对待网络传播的挑战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自媒体的传播具有私人性,很少会考虑的信息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关注的话题会很快被新的话题取代。所以,作为广播电视记者,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挖掘信息,并且不断强化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挖掘,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的价值,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2)要保持客观公正。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人们发表观点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面对这种情况,广播电视记者仍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客观的评价新闻事件,不能一味地通过制造轰动性和娱乐性来提高经济效益,并且要杜绝浮躁和从众心态,正确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3)做到实事求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但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同样会考察信息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记者必须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仍然要讲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保证所报道的内容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不断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强化对社会的监督和预警。(4)打造高品质节目。在网络传播的发展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要做到兼收并蓄,在学习新媒体的技术的同时也不能抛弃自己本身的长处,要扬长避短,打造出好节目。广播电视记者要不断学习网络技术,提高自身水平,做到全面发展,更够迅速地做出富有个性化的节目,同时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各项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广播电视记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提高精品意识,以地方色彩浓郁、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节目赢得本地观众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的电视新闻本土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栏目品牌和频道品牌形象。(5)提高采访速度。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较快,使广播电视记者的工作受到了冲击,所以,面对网络传播的挑战,广播电视记者需要提高采访速度,快速记录、整理采访内容,这样才能提高采访效率,在保证采访工作质量的同时加快对信息的收集,以此来缩小与网络传播速度的差距,使传统媒体得到发展。(6)强化广播电视记者道德修养。互联网的发展使海量信息时代到来,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基本的道德修养,保持新闻内容的严谨性,并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使广播电视的报道质量得到提升。(7)成为全媒体人才。如今,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为了面对网络传播的挑战,广播电视记者不仅要为广播电视做报道,而且还要成为全媒体人才,如为电视台的网站写稿、制作视频、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媒体的健康良性发展。
篇9
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入侵,长期接触形形的网络文化,对于政治洞察力不强的大学生增加了判断是非难度,引发了政治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模糊,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导向性为高校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方向。
二、网络文化多元性对高校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培养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跨民族和国家界限并超越时空、具有极大包容力的多元文化的文化。网络文化既包括古代的和传统的成分,既有现代的因素,也有后现代的影响;既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既有科学和理性的文化,也有封建落后的文化;既有高雅的文化,也有通俗的文化。这种多元性的文化结构,使创新人才培养从线性的单一思维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创新思维。网络文化的多元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激烈的竞争,激发人的智力创造,这必将进一步激发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热情并加大其前进的步伐。
三、网络文化时效性对高校创新人才的知识素质培养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不同层面的网民在网络中按照各自的需求而获取信息,形成了一种包含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体系。网络文化的时效性,使得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能方便快捷地了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最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四、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师生、信息、文化四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环境下实施创新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发展的新知识通过网络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利用网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网站是宣扬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利用现有网站,在互联网上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展现科学理论体系,宣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播给大学生,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具有健康的政治素质。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篇10
论文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媒体凭借其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我国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位置,高校电视台也随之兴起。但近年来随着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双向互动、直观形象的网络多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崛起和广泛普及,教育电视尤其是高校电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电视的生存与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电视工作者亟待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1 网络时代的高校电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媒体实现了媒介自身功能的扩展,由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工具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等领域。高校电视台在解决我国当时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我国的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而,我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远程电视教育传输与收视网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蓬勃发展。它的兴起与繁荣使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的格局,由此对高校电视台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其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新传播环境下,电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发展将是高校电视台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和电视媒介的融合以及高校电视传输的网络化,并没有构成高校电视的发展危机,而是高校电视在网络时展的拓展和延伸。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电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先进、更广阔的表现手段,使高校电视的传播功能更为强大和快捷。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与教育电视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拓展高校电视制作与传播的领域,改进、扩展和丰富高校电视的传播功能,使高校电视的参与性更加广泛,使高校电视资源更好地实现共享,使高校电视节目更加人性化、互动化,使其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教育信息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作为高校传统传播主力的闭路电视,在网络传媒的挑战和推动下,实现了与网络传媒的整合,必将会呈现出全新的传播态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2 网络化传播对高校电视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电视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克服传统电视传播的诸多缺陷。换句话说,网络化传播对高校电视的发展有深层次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网络化传播增强了高校电视的传播时效
校园闭路电视传播由于按传统线性流程播出,最大的缺点就是稍纵即逝。这对于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来说,存在诸多不便。而电视和网络一体化整合使节目内容既可同步实况播出,也可异步传播。另一方面,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的更新往往受制于节目板块进程的整体安排,很难突破。而网络中的电视节目内容则可以超越线性流程而随时进行更新,并与用户见面,从而大大加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2) 网络化传播提高了高校电视的收视率
传统的高校闭路电视节目由于按线性流程播出,用户只能根据节目时间表和节目预告查寻节目内容信息,收视率较低。而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后,通过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用户所需的节目信息迅速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极大地加强了接收节目的确定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接收信息的效率。
3) 网络化传播增强了高校电视传播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传播方式,基本上属于单向和被动的传播方式,用户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对电视机或收音机进行控制来体现微弱的主动性,通过电话、信件体现微弱的双向互动性。而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整合,使电视发展到由点到点的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水平,充分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由用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兴趣主动搜索,选择节目的内容,控制节目的播放,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校园闭路电视线性传播所导致的受众的被动状态。
4) 网络化传播扩展了高校电视的传播容量
高校传统闭路电视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流量变得非常有限。而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一体化整合突破了传统电视传媒线性播出的流程,使所有信息都可以同时呈现在网上,从而大大增加了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
5) 网络化传播扩大了高校电视的传播区域。
原来的闭路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受制于闭路电视网的范围,覆盖区域一般较小。而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后,电视节目不仅可在高校校园内传播,而且通过互联网络,任何电视节目均可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
3 制约高校电视和网络传播一体化的因素
虽然,网络化传播对高校电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辨证的看到,在高校乃至现有的传播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的整合发展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转贴于
1) 校园主干网络虽然采用光导纤维,但接收终端的网线仍然采用普通双绞线,使传输效率大打折扣。这种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网络条件与数字时代的信息流通要求极不相称。而对高校来说,由于校园网络拥挤所导致的网速缓慢、视频传输不畅等因素,制约了网络电视节目的质量,从而影响了部分师生上网观看电视的积极性。
2) 高校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络受制于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存在设备老化、制作流程复杂导致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
4 高校电视与网络传播一体化对高校电视提出的新要求
1) 对高校电视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应对激烈的电视媒体业的挑战,高校电视与网络传播一体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有文理并重、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高校电视这个团队中,需要更多复合性人才,他们应是既会编导,又懂摄像,还能够后期制作,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时代高校电视发展的需要。
2) 对高校电视的技术含量提出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很大程度上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脑平台上运作,集平面视觉设计、三维制作于一体。一个节目已经不是简单地靠单一的软件就能实现,需要多种软件甚至是不同的技术平台来实现,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而且还有多媒体制作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3) 对高校电视节目的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电视的定位是“教育”,因此注定了其节目内容要以其教育内涵建设为主体,它是赢得更多学习者的关键,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网络时代,高校电视应大力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从节目的知识结构组织、表现形式、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多方面打造精品课程,逐渐消除“课堂搬家”的现象。在节目的宽容度上也要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层次应尽量满足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发挥高校电视的教育张力。
4) 对高校电视的管理与工作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统筹规划,走信息资源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的道路,不再由高校某一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料构成的,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在规律,确立目标和任务,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若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最终形成集约的管理模式。
在崭新的管理模式下,我们还应看到,任何一种传播方式只有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才能经受得起新型传播方式的冲击和挑战。报纸、图书和杂志等印刷媒体无论在广播、电视盛行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始终经久不衰,正是因为电子书籍无法替代纸张印刷品的诸多传播优势。同样,电视和网络传媒一体化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体优势,才能在今后发展的进程中开创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5 结论
网络时代高校电视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存在挑战。网络媒介的多领域渗透,将更好地拓展未来高校电视的发展空间。高校电视与网络化传播的互融,将是高校电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教育电视制作与传播模式的变革,我们更应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与教育电视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拓展教育电视制作与传播的领域,以期改进、扩展和丰富教育电视的传播功能,充分挖掘高校电视节目的教育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电视在网络时代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