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9-02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我国医疗界一向都很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讲究的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养生保健、饮食的指导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医护理收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素质、培养优质的护理人才,适应我国特色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医院护士的护理知识的培训。
1 中医院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从我国的当前医疗护理的情形分析,西医护理占的比重比较大,中医院护士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且很多护士对中医的护理知识了解都不够,特别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知识了解比较少,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
1.2 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受到制约。中医院护理工作在临床的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现在的护士只能简单地依靠医生的话进行工作,护士无权对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遵循医嘱。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里,中医的护理一般都选择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手段,但是在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治疗的时候,都需要主治医生在旁边进行指导才能完成,护士没办法独立的完成操作,直接影响了中医技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 对策
2.1 选拔精英理论授课。由护理部统一购买《中医临床护理备要》[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以下简称《常规》)等学习书籍,西医护士人手一册,作为培训教材,邀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医师及中医基础好,教学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教师,进行系统集中授课,每月1~2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
2.2 科室内部学习。各科室的护士要做到对本科常见的病例常规、护理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制定定期的中医业务学习计划,每个月进行几次培训,护士长可以定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可以分笔试和实际操作。
2.3 技术培训落到实处。参照《常规》,可以将生涩难懂的操作规范,翻译成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的语言符号,可以简化操作流程,让护士多注意操作细节,为以后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基础。可以选拔中医操作技能比较熟练的护理人员,来强化其他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然后在科室主任或者护士长的面前进行训练,这样经过反复的计划和训练,就可以提高整体的护理人员的水平。可以根据每个部门不同的医疗性质,选择中医技术训练的门类。
2.4 形式多样,强化记忆。在中医院可以大力的开展中医护理的各项业务,比如查房、举办一些中医理疗的研讨会、优秀病例评比等等。每个科室都可以配备一些针灸的挂图和模型、这样可以方便医护人员记忆中医经络、穴位的位置。为中医院的护士提供一个多样的学习环境。
2.5 及时评价指导。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的规章的具体要求,护理部可以成立专门的护理考核组织,按照考核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中医专科的病症的护理质量,包括对患者监理相应的动静结合的养病环境,养成患者良好的养病的习惯,陶冶患者的情操,为他们提供合理的饮食,科学的引导他们用药物;中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按照四诊法仔细的执行,对中医护理的具体操作情况要进行定期的抽查和考核。每年可以对全员的优秀进行考核个评比,评比的主要内容是理论部分和实际操作部分,成绩录入护士的考核档案中,同时还可以对护士进行定期的月考和季度考核,培训护士的中医操作水平,为年终的最终评比作参考。
3 临床应用中医护理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3.1 在500份中医护理病历1580条护理诊断中,其中现存护理诊断不正确的148条,占9.37%.常见有以下几种:①仅写“疼痛”,而未写明相关因素,就直接提出护理措施,致使质控人员无法判断该护理措施是否正确、有效。正确的护理诊断应为:疼痛: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有关。②不寐:与阴虚有关。此护理诊断相关因素表述不全面、不完整。正确的表述应为:不寐: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有关。
3.2 潜在护理诊断不正确的有161条,占1580条中医护理诊断的10.19%.常见错误有:①潜在厥脱:与痹阻心阳有关。对潜在厥脱相关因素表述不完整。正确的表述应为潜在厥脱:与阴寒内盛、痹阻心阳有关。②长期卧床不能翻身的病人存在发生褥疮的危险。正确的表述应为: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致气血不运有关。③有感染的危险:与气血两虚有关。气血两虚的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但不一定会发生感染。正确的表述应为: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留置腹腔引流管有关。潜在护理诊断的处理原则是采取预防措施,以达到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3.3 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相混淆。如电解质紊乱:与呕吐有关,这是医疗诊断。呕吐中医辨证多因外邪、饮食、七情因素、病邪犯胃所致,正确的表述应为呕吐:与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有关,引起精神萎靡、倦怠无力。护士可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对病人的饮食进行指导和帮助病人制订活动计划,避免精神刺激,以免因刺激加重呕吐。
3.4 护理诊断排列顺序不正确。如甲状腺手术病人的窒息:与手术创伤有关,护理诊断的顺序应该是现存的潜在的医护合作性问题。但实际上潜在并发症――窒息与其它护理诊断相比较,一旦发生将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虽未发生也应作为首要的潜在问题提出,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4 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中医院护士学习中护理知识存在问题介绍,提出了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方法。大力开展对中医护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中医队伍专业化的培养,是提高我国中医院护士护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洋.加强护理质量内涵建设减少护理风险(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04)
篇2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方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0-03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NG JinjinZHANG LinlinGUO YiCHEN Zuk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PB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o buil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Resul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Conclusion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Training;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的概念、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更应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特色课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规范辨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将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突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和传统的护理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但有关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内容丰富,学时少的情况,我院此课程为54学时。为了更好的讲解本课程及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学会本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能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应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理解中医护理的实质和精髓,很难将中医理论运用于护理临床。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整体观是其认识论的基础,辨证施护则是其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整体观念使我们在临床护理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把握疾病本质和规律。在护理过程中,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考虑到疾病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志变化、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因素,以及自然、社会诸方面因素。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辨清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及时把握证候的变化,随证修订护理计划及措施。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护理,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学方法
笔者教授中医临床护理多年,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 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我院采用的中医临床护理学教材,以常见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运用护理程序“施护”,教学内容较多,但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因此,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对该课程极其重要。
首先是对整本教材进行重组,依照临床分科,教学重点在内科部分。其次是对每一疾病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内科疾病归为七个系统,即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关节经络疾病。以系统为单元进行讲授,每一系统先作概述,简要回顾该系统疾病的生理病理、主要证候及常见证型,简述护理要点。每一系统选择2~3个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疾病学生按教学思路进行自学。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概念、历史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板块进行阐述。将辨证施护作为一独立内容,由辨证要点、一般护理、分型护治构成,保证辨证施护的完整性,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和中医特色。
通过实践证明,该重组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理清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所学课程内容也了然于心,而且还能掌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该课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上。
2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PBL 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充分机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系y疾病为单位,讲授完该系统2~3个重点疾病后,布置课后开放性思考题,一般以该系统未作课堂讲授的疾病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该系统疾病的特点及中医护理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病例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思考。然后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可有不同看法。下次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充分展开组间讨论;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节奏;做出初步判断,拟出临时诊断。教师再提供相关的体检及实验室资料,学生再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做出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师再进行展示、总结。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从教师准备资料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出相关作业;而同学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不但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会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的提高亦有重要意义。
23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印象。在教学中,笔者在进行每个疾病的讲解前,均会先导入一个该疾病的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该疾病的学习。讲授该疾病后,再重新回顾导入的典型病案,请学生回答该病案的诊断、护治原则,护理措施,并对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指导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选择的病案要符合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案例式教学法刚应用时,因学生不熟悉、不适应,在病案的描述上要按照主诉、现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的格式来排列。随着教学的进展,病案的描述方式则应贴近临床实际,按患者的叙述方式来描述病案,以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采集病例资料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4讨论式教学法病例讨论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通常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时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4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以两个系统疾病为一个单元,每讲解完两个系统疾病后,会结合案例式教学方式,给出4~6个关于该两个系统的典型病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将学生以8~10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请学生在1个小时内就4~6个典型病案进行小组内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中众人的智慧,对病案作出诊断(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证型)、护治原则,护理措施。然后随机请各小组1~2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该教学方式同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兴趣,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或播放相关影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教师长时间单纯的理论讲授造成学生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疾病各证型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单纯的文字描述会显得很空洞,学生难以想象出该证的症状、体征,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症状、体征的描述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利用多媒体可以插入症状、体征的典型图片,形象、生动,贴近临床,有助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张鼓胀病人的图片,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对鼓胀病的理解和掌握。
3不断创新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方法
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应积极协助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进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临床带教能力,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医院参加临床见实习 [3],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已逐渐成熟与发展,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施护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逐渐为国内和国际医学界所理解、重视、研究并采用[4]。中医护理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中医护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素质,为我国护理事业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2] 金桂兰,汪悦,孙丽霞,等.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5(8):123-124.
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日益在临床医疗中显示出其优势。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我们承担着西医院校护理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向临床一线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西医院校护理学生在中西医护理中的临床教学已引起高度重视。
1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1 将“辨证施护”融入“整体护理”,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这种将患者置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中通盘考虑的护理理念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进行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理念不谋而合[1]。而其中“辨证施护”又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其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护理评估,进而辨病辨证,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措施。因此,“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近年来有人提出将辨证施护融入现代护理的新观点[2],认为中医“辨证施护”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有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在继承祖国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如整体观、辨证论治观等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理论及工作模式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已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成为防治疾病,解除病痛的重要护理手段。因此,对此加以发展巩固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1.2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教学,使学生具有中西医护理双向技能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但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往往只着重于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学、针灸经络学等基本理论,对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3]。而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熏洗疗法、敷脐疗法、捏脊等,至今在临床护理上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西医护理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将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的临床护理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掌握中西医护理的双向技能,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相结合,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有效性。
2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教学方法
2.1 重视临床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带教老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临床教师都是西医护理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中西医兼通的护理人才,中西医护理方法和手段也未能真正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临床上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而且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因此,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认识各自优势和护理内涵的共同之处,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我们组织西医护理专业的带教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护理理论,并组织所有带教教师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集中培训,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规范带教流程和方法,鼓励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科研。最后,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才授予带教资格,提高带教教师的中医护理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为临床实习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2 探索有效教学方案,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建立科学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设立教学总带教,负责安排临床理论授课、护生的理论操作考核、及时听取带教教师及护生之间的相互反馈,进行经验总结,改进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到位。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带一”临床教学模式,安排一名带教老师带一位学生,分管4~8个病人,运用护理程序对所管辖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开展从入院至出院的全程护理,运用“望、闻、问、切”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并完成健康指导、医护患的沟通、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工作。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一对一随师带教,并注意结合PBL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床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手把手操作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随时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及时整改。并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提高和巩固临床所学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及技能。
2.3 结合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技能培训
通过改革带教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随时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相联系。在相关项目的基础操作练习中增加中医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在注射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在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示教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肿瘤化疗病人时采用药物止吐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耳穴敷贴等方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由于中医的护理操作技能较多,而实习课时有限,并且有些项目在带教中也不能由护生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对于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我们便通过开展强化训练完成,让学生和师生之间相互操作共同提高。操作训练时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医生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着重培养其临床分析判断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把现代护理理念与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相结合,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模式,是中西医护理同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护理路径和临床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优势进行互补,才能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护理人才[5]。
参考文献
1 黄君,毛喜莲,秦锋,等.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辨证施护”的探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5):85-87.
3 Tanner CA.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 themes, puzzles and paradoxes .Community Nursing Research,2007,(40):3-14.
3 陶衔玥,区鸿斌,李华锋.临床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 892-893.
篇4
【关键词】 整体护理 中医护理 一致性
整体护理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思想,以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目标,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而中医护理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采取精神护理、饮食护理、治疗护理等护理措施。因此与现代护理学的整体护理内涵是一致的。我们医院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深刻领会现代整体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整体护理和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1.1 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与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按照护理程序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实施有效的全面护理。现代整体护理的着重点不仅在病人某一生物学意义的疾病上,更应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求,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的整体化护理。
1.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中医的护理也要求以人为中心,在护理时,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意人体局部和整体的护理。中医整体观还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
2 整体护理和中医护理的一致性
2.1整体护理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旧模式,将单纯的护理工作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步骤,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等各方面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整体护理,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既要以整体观念看待患者,又要以整体观念护理患者,这样才能保障病人尽快康复。
2.2中医护理也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深刻内涵,即运用中医辨证的原则,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为何种“症候”,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护理方法。辨证施护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施护是中医护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部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中医护理中的辨证和施护与整体护理中的护理整体观念内涵其实是一致的。
3 心理护理和中医的情志护理的相对一致性
3.1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交往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增强自我克制能力,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对有些病例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疗效。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压升高,对这种病人除药物治疗外,还要在整体护理中指导患者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激动、过于紧张及劳累,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直接应用于护理程序的各个环节,给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同情和关心,帮助患者克服情感障碍或心理挫折。
3.2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哀、忧、思、悲、恐等七种情态,是人体对外界的反应,如果受到强烈或过度的精神刺激,超过了正常范围,情志异常则会影响脏腑气血阴阳调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发病,或加重原有病情,因此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精神护理。如《内经》中就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1]。现代中医护理更是强调情志护理的重要性。通过情志护理的措施,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情志护理的重要方法是调摄精神,疏肝解郁,畅达情志。要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腑脏功能失调。护理人员也要掌握患者的思想状况,区别不同患者的不同精神状态,做好劝导安慰工作,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2]。
综上所述,现代整体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内涵有机融合。现代护理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结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华,两者内涵非常的接近。整体护理的心理护理和中医护理的情志护理不约而同,息息相通,极其吻合。统一融合整体护理与中医护理的精髓,使中医院的护理更科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也使得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这种新的护理观念值得学习和运用。
参 考 文 献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护理与康复指导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予,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住院3周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日常活动能力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在护理后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合理的中医调护、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及时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康复指导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学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骨、软骨破坏,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本病治疗疗效较差,患者一旦患病,则常终身不愈, 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在中医属于“痹症” 范畴[1],笔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中进行了中医护理与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1.8±5.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1987年风湿病学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诊断,功能分级标准:Ⅰ级:关节功能完整,无障碍;Ⅱ级:有关节不适或障碍,尚可完成一般活动;Ⅲ级:功能活动明显受限,大部分生活可自理;Ⅳ级:生活无法自理或卧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护,实施相应中医护理措施并进行康复指导:
1.2.1 情志调护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改变与体内脏腑气机密切相关,七情是正常思想精神活动,情绪过激、不稳定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在护理过程中,需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熏蒸护理 熏蒸护理为特征性治疗手段,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散寒药物,使药力在熏蒸热力的作用下通过与脏腑联系密切的穴位,起到温经散寒、气血流畅、活血化瘀、祛湿除风、舒筋活血的作用。但在熏蒸过程中,患者易感风邪,应保持环境温暖舒适,治疗结束后及时擦干药液,注意补充丢失水分。熏蒸过程中如有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熏蒸,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2]。
1.2.3 针刀治疗后护理 针刀治疗后,保持针孔干燥、清洁,覆盖无菌输液贴,每日更换,24小时内针孔处避免遇水、热敷、按摩、理疗,防止血肿、水肿出现。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药、抗生素,避免感染。
1.2.4 饮食护理 寒湿型 表现关节肿痛、关节积液、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畏寒、脉濡快。主要选用温热性食物,如:羊牛骨汤、姜、木瓜、药酒等;肝肾两虚型 表现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筋腱拘挛、消瘦、畏寒、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沉细。主要选择补益食物:鸡鸭牛肉、甲鱼、胡桃、桂圆、芝麻等;湿热型、风热型 湿热型:关节肿痛、关节积液、胸闷、纳差、低热、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滑数;风热型:关节游走性疼痛、咽痛、发热、小便赤、便秘、苔厚舌红、脉数或弦数。主要选择寒凉食物为:绿豆、、芦根、赤小豆等[3]。
1.2.5 康复指导 急性期减少活动,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进行锻炼,以利于关节、肌肉恢复。训练前,进行预备活动,配合局部按摩、热敷、理疗,关节活动以轻度引起疼痛为限,宜午后进行[4]。锻炼期间,给予点压式按摩,每天1-2次。日常生活中,洗漱、穿衣、吃饭等基本动作,均应由患者自己完成,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协调性。根据患者个人爱好选择运动方式,例如骑车、打太极拳、游泳等。采取措施应因人而异,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时复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效果评估 记录2组患者中医药治疗、护理前后病变关节压痛指数(疼痛关节数 ×疼痛程度),关节晨僵时间(min),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评估( HAQ)[5]记录。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中医护理与康复指导,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日常活动能力在护理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3周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日常活动能力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护理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是因人体营卫失调,自身卫阳不固,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注流关节,阻滞经络,致使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素问•痹论》中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现代医家认为[6],先天、后天不足,可导致机体较易感受风寒湿邪侵袭,从而形成“骨痹”。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目前多采用中药汤剂配以熏蒸的方法。中医治疗手段较为特殊,且患者对中医多没有较深的理解,故在接受中医中药治疗过程中,需加强专业护理。如熏蒸时对患者严密监测,理疗仪器的使用及穴位的选择,中药汤剂的煎制及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健康锻炼具体方法、时机、强度等,均需专业人员为患者进行宣教和指导。有文献报道,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同时,针对性的给予中医护理与康复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疗效[7]。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情志、饮食、熏蒸护理、针刀后中医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合理的中医调护、正确合理的功能锻炼指导、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可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平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综合护理.河北中医,2010,32(7):1089.
[2] 林雪霞,章小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8(5):89.
[3] 郭秀之,王利民,黄晓晔,等.运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22):92-93.
[4] 葛学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3):87-88.
[5] 李美萍,瞿丽萍.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6,12(5):486-487.
[6] 戚建弘.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肾论治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605.
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1.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2]。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针对临床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并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做到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论证,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3]。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4],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5]。新晨: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
篇7
【关键词】 高血压;中老年;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5-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我院根据高血压患者不同症状和症候分类采取中医护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120例患者中男77例,女4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6.5)岁;I期高血压23例,Ⅱ期高血压61例,Ⅲ期高血压36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基础护理 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暴露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也要避免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因此,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整洁,外出应注意保暖,冬天洗澡水温不能太高;日常起居方面,在患者刚发病时应尽量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各种活动尽量做到有人陪护,以防止发生意外。待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则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活动,这样可以使经络通畅,营卫气血调和,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对中老年人来说,主要的运动方式有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3类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每日进行1-2个运动单元的运动,注意运动要劳逸结合,运动强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剧烈活动致血压升高[1]。
1.2.2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人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与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波动与情绪有非常密切的联系[2]。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关心和尊重患者,告知患者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鼓励病人说出引起焦虑、烦躁的原因,及时发泄情绪,保持乐观态度,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饮食干预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高钠盐,过度饮酒可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而诱发高血压病[3]。因此应注意饮食护理。要求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禁食或降低腌制品食用量,少吃甚至不吃单糖类,控制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戒烟限酒,日饮酒量
2 结果
以血压降至正常,或血压未降至正常但临床症状消除确定为好转;其他定为无效。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本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好转115倒,有效率95.83%。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起居不定、饮食不节、七情五志过极及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依据患者不同病情,实行针对性中医护理。首先保持高血压患者生活环境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运动康复方案;通过开展情志调护,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饮食护理方面,根据患者情况实施辨证施膳,指导患者正确饮食。通过开展一系列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好转115倒,有效率95.83%,说明中医护理在控制中老年高血压方面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文英.高血压病的饮食辨证施护[J].光明中医,2011,26(5):1047-1048.
篇8
【摘要】病人急救时由于情况突然,必须要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处理,这对于后期的治疗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急救病人期间,应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中医护理是医学研究的一种辅助急救的方法,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护理在急救方法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急救;方法运用;分析
早期传统的医疗理念中,医生仅注重对病人的治疗处理,并没有注意到护理的医学价值。伴随着医疗理念的转变,人们开始对医学护理的作用有所认识,其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护理理念里包含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有效辅助医生的治疗工作。
中医护理是将中医治疗理念融合到整个医疗过程中,从病人的身体实际状况展开护理调养。目前,中医护理的框架是人、环境、健康、护理等4个主要环节,这成为了现代医学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正处于急救的病人,采取中医护理方法是一种有效地辅助治疗策略,现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中医护理的运用状况。
1 中医观念运用于病情观察
在中医学理论研究中,当医生赶往急救现场之后应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观察,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病症可以为后面的诊断提供依据。中医学理念注重对病情的观察,从而有效地分析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以在最短时间内制定急救处理方案。此外,护士作为医生的助手,应掌握较强的判断能力,到达急救现场后对患者紧急处理,在观察病情恶化时能做出准确地判断。如:若患者的病情加剧变化时,一般舌象和脉象变化显著,若红舌转为红绛舌则表示邪入营血,这说明患者的病情危重;若浮脉转为洪脉,则属于病情加重的征兆;高热患者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脉微欲绝、提示亡阳,需尽快备足药物救治;胃脘痛的患者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则说明内脏出血或病情加重,病人随时都可能死亡。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之后,护士可在短时间内判断病人的状况,以使用最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
此外,坚持中医理念为指导能帮助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急救处理提供指导意见。例如:患者表现为神昏、烦躁、面色苍白、手足烦热、小便短黄、大便躁结、舌红、脉数,可诊断为实热症,病位在心,这些都是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中医知识。
2 中医护理运用于患者急救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合格的护士除了理论知识外,最关键的是熟练运用各种中医护理技术,这样让中医护理真正发挥作用。与其它护理技术相比,中医护理技术具备器械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等优势。如: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的患者,可针刺或指压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等穴位,可促使患者苏醒;高热不退,无汗的患者,可针刺大椎、曲池、风池等穴位,或十宣放血,退热效果显著;小儿抽搐大发作时,可针刺或指压人中、涌泉穴,缓解抽搐;急性口服中毒的病人,除选择催吐、洗胃外,还用中药甘草、大黄制剂胃管内注入而导泻,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痛经的患者用艾灸配合解痉药效果比单纯用解痉药显著得多。
3 情志护理运用于重病救治
早期的急救观念中并没有对患者的情志护理给予重视,这容易造成病人在心理上出现波动起伏,不利于后期的抢救处理。但随着医疗理念研究的深入进行,对于情志护理的认识更加全面,不少专家指出采取情志护理是很有必要的。护理实践表明,情况严重的患者更应该接受情志护理,危重患者因病情严重,伤残率较高,这些都会给病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出现神经官能症状,造成患者拒绝配合医生参与治疗,这显然不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中医护理理念中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看成是互相融合的整体,情志为病,一可影响脏腑;二可影响气机失调,因而采取情志疏导是不可缺少的工作。情志护理不仅有助于脏腑功能的协调,也加快了患者病情的有效康复。如:悲能胜怒或气伤肝者,使其大哭一场则能消除怒气;忧虑过渡而伤脾者,则通过语言交流沟通过等则能辅助病情治疗,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关注的。
4 生活护理运用于日常看护
中医疗法重在调理,患者病情的恢复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过程,这样才能发挥更加理想的医疗效果。生活护理方案的运用则要求护士联系生活实际,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才能有效地引导治疗。生活护理方案的制定必须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环境,这是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往往和病人的居住条件有关。如:急性哮喘发作、肺源性心脏病者,应熟悉气候的变化规律,避免风寒表邪侵袭,同时维持新鲜的空气程度,防止空气指数不达标造成的感染问题。对于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病人,其接受血液滤过透析阶段也要严格控制室内的空气,防范感染问题的发生。《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第四十四》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一中医研究表明,患者的病情会随着天气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通常白天病情较轻,夜里病情较重,这是由于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根据这一中医理论,护士在看护病人时要注意跟随时间的变化而调整护理方案,做好夜间的患者病情观察和巡视,为后期的抢救工作提供帮助。生活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点、难点,当病人住院接受治疗期间,护士应结合病人的具体状况制定护理方案,从室内环境、生活调养、日常训练等方面为患者营造更好的条件。
5 饮食护理运用于病情调养
饮食是患者补充营造的主要途径,中医护理中对饮食习惯的调养也提出而来科学的引导。饮食护理要求护士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生活饮食习惯,定期补充足够的营养维持身体机能。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第一周是危险期,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将活动减少到最少化,若饮食不合理则会导致便秘,用力解便可诱发心脏骤停,这就要求医生安排好饮食计划;寒证虚证要给予一些热的药物或饮食,热证实证饮食要相对温凉一点;对于高血压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则更需要对饮食加以调控,这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言,中医护理方法的运用对病人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显著控制病情的加重,为后期的治疗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彭雪花,陈霞华.院前急救中护理纠纷的防范当代护士(综合版)[J]. 2007, (1): 26.
篇9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护理;代谢指标
糖尿病(DM)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终身疾病,长期病变将加剧微血管病变程度,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及辨证施护作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院对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8~78岁,平均(57.02±5.44)岁。病程为2~10年,平均(5.83±1.41)年。对照组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29~79岁,平均(58.74±5.83)岁。病程为2~9年,平均(4.29±1.5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如下。
1.2.1情志调护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伴随精神抑郁、心情不畅等心态,从而降低患者免疫功能,难以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通过望、闻、问、切方法共同制定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对情志护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生活护理 中医学认为[3],人与自然界紧密相关。因此,在糖尿病中医护理中关键在于加强患者生活起居等环境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做好皮肤清洁,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双足的清洁卫生,避免产生感染。
1.2.3饮食护理 在糖尿病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适当调整患者的饮食方案。现代中医认为[4],过食肥甘,将会灼伤肺肾之阴而引发糖尿病。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可遵循"食药同源"和"食药同治"的原则。①对于口渴甚者,可给予其鲜芦、天花粉等煎水饮服;②对于便秘者,给予其食用苦瓜、海带等多纤维的蔬菜;③对于肥胖患者,应避免刺激食物,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糖较低的食物。
1.2.4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通过中医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宣传科普知识,增强其卫生保健知识。患者病情向痊愈发展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加以讲解疾病发生机制、治疗方案、中医护理的目的等,指导其掌握自我监测尿糖和血糖方法,采取合理的饮食方案,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糖尿病患者具体病情,以制定出个体化的运动方式。比如:清晨组织健身操,30min/次。下午行兵乓球训练或踢毽子比赛等。晚餐后行散步训练,70步/min,时速2.1km/d,心率
1.2.5辨证施护 糖尿病发病隐匿,病情反复,在护理中可遵循中医辨证施护原则,实施针对性的中医护理。①燥热伤肺者。给予消渴方加减的药物护理,饮食中煎汤代茶饮,包括:麦冬、天冬各10g;②胃燥津伤者。在药物护理中以玉女煎加减方法为主,食疗中可多进食南瓜、玉米、山药等;③肾阴亏虚者。护理中采取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法,饮食护理可共同煮熟300g熟地黄、100g小米;④阴阳两虚者。给予此类型患者使用匮肾气丸加减方法,给予煮沸黑芝麻30g、豆浆250ml等。
1.2.6局部皮肤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观察皮肤情况,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形成后,采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之功效的三黄洗剂浸泡患足,38℃左右,30min/次,然后局部用红外线照射15min。对于恢复期创面者用中药生肌玉红膏外敷,以助生肌收口。
1.2.7实施中医查房护理 为了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合作,护理组长、责任护士每天与主管医生联合查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及时评估中医护理技术的效果。病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每天进行中医护理业务查房,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在查房中,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从而调整情志护理、膳食调护、养生保健方面的护理内容。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护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HDL)、餐后2h血糖(PBG)、BMI(体重)等变化;②取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5],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等3个层次。
1.4统计学处理 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剂量资料取χ2、t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代谢指标 护理前,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bALC、TG、HDL、2HPBG、FBG、BMI等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此疾病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6],临床大多以消瘦、多饮、多尿为特征,大多由于身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内郁所致,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若糖尿病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及护理时机,将会加重病情进展,诱发耳聋、疮疡、水肿、中风等并发症。
随着祖国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任务在于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中医健康指导。糖尿病患者多数为年老、体质虚弱等患者,治愈差,常有悲观失望的情绪。祖国医学认为[7],人体喜怒无常的精神活动与疾病和衰老紧密相关。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灵活运用为调摄精神、疏肝解郁、畅达情志为主的中医情志护理,针对患者心理变化实施个体化的心理疏导,促进患者康复。健康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切实增强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引导患者形成树立健康行为。同时,通过望、闻、问、切方法,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提供一系列生活护理及饮食护理,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缓解糖尿病血管病变进展。尤其是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干预,以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患者体重,促进胰岛素释放,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机体代谢及心肺功能,促进患者的多种异常代谢得以恢复。
中医辨证施护正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通过病情的观察提供施护依据,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燥热伤肺、胃燥津伤、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类型[8]。以上表明,护理后,观察组HbALC、TG、HDL、2HPBG、FBG、BMI等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加强糖尿病中医护理,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状况,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促进病情康复,充分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华芬.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104-105.
[2]董福兰.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304-305.
[3]葛凤春.糖尿病的中医护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1(12):91-93.
[4]王春永.浅析糖尿病中医护理思路及方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59-960.
[5]卢凤霞.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8):60-61.
[5]宋红霞,李海新.糖尿病患者中医护理的144例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养生,2014,12(24):58-59.
[6]余咏梅.中医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23-124.
篇10
[关键词] 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c)-098-01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多发于青壮年,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笔者临床应用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祖国医学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泄泻”、“肠癖”、“腹痛”等病的范畴,认为本病盖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趋于大肠;或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肝木乘脾;或久病及肾,脾肾阳虚,关门不利所致。辨证要点在于脾虚及湿盛,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1灌肠调护
灌肠治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延伸,是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止痛、止泻、促进溃疡面愈合,具有突出的疗效。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秦皮、赤芍等,加水煎为200~300 ml,宜浓煎细滤。灌肠时间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将灌肠液加热致39~41℃,肛管前端7~10 cm用石蜡油涂抹连接输液器,嘱患者深呼吸,轻轻插入约10~15 cm,以60~80滴/min滴入,插入时动作应轻、慢、柔,注意患者反应,操作完毕,嘱患者平卧位,垫高臀部,尽量延长保留药液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2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过程。因此,临床工作中,饮食调护得当,能够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内经》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即是此意。对于本病而言,扶正即健脾,祛邪即化湿。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少渣、易消化,有足够热量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煎炒食物及富纤维素蔬菜,少食膏粱厚味,以免损伤脾胃。脾虚著者,宜黄芪、莲子、大枣等做粥食用;湿盛著者,宜苡米、山药等做粥食用。
3情志调护
《素问》云:“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说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转归有重大影响。“告之以其败”,对患者指出本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语之以其善”,向患者指出良好的希望,告知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健康,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知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苦”,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解除其消极或焦虑情绪及思想顾虑。
4生活起居调护
发作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病室保持安静、整洁、通风、温度适宜,房间做好消毒工作;缓解期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提倡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定期送化验室检查。
5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必然继承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则是贯穿本病中医护理的最核心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认为:一是指人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本病的护理过程中,根据四诊获得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概括本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个体情况、所处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比如:在情志调护中,对平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指导,舒缓其紧张情绪;在生活起居调护中,以“三因制宜”为原则,针对四时气候特点,所处环境的差异及个体的不同,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的辨证要点在于脾虚湿盛,但患病个体的不同及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亦有差异。又可见肝郁脾虚证,此当以舒肝健脾为法;湿热下注证,此当以清热除湿为法;脾肾阳虚证,此当以温肾健脾为法,盖如前述种种,不一一例举。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多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其康复时间较长。因此,医务人员需做好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使患者真正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发病机制、规律及特点,尽量减少或消除诱发因素;保持乐观情绪,学会自我调控;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出院后定期随访,追踪观察,指导患者坚持服药,从而使疾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陈治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 (4):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