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

篇1

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乡村旅游能够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在增加农村经济收益的同时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而通过挖掘、塑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

乡村旅游是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开发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是第一产业的资源和第三产业的服务结合创造高附加值的探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

(一)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的产物,从乡村旅游的流向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客源——乡村资源”单向度流动的特征,旅游活动主要是以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体验、消费为主,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实现了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城市旅游者在乡村地区的多元消费,而且加速了设施、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和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将传统农业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复合型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调整农业布局,大力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增强乡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并延伸产业链条,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发挥旅游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还可以使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强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的地位。

(二)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体现在:

1 资源性收入。农民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最大所有者。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通过出租土地以及土地上拥有的资源,如林果业资源、花卉苗木、建筑设施等获得直接的经济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以租金的形式兑现。同时。当前各地正在实践的农民旅游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入了股份合作的理念,将农民转化为持股人,实现股票分红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2 服务性收入。广大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旅游服务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开办农村餐馆、农家旅馆、旅游土特产品商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这部分收人主要以旅游经营收入或工资的形式实现。

3 农产品收入。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农产品消费融入到游、吃、购、娱、住的整个过程。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旅游附加值。

4 转移性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推动了餐饮、包装、运输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地方财政的增长,这更有利于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直线增加。

随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将日益多元化、丰富化。

(三)乡村旅游加速了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旅游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实现了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在保存农村传统风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提升了乡村形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方式。

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旅游以旅游者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目的,没有乡村文化内涵支撑,乡村旅游就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农村中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精髓,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播的有效载体。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存,理顺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是积极保护乡村文化,实现文化长远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乡村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通过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可以拓宽乡村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和渠道,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增强优良文化的实力和渗透作用。

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性要素,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整体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乡村旅游的提升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完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三级体系建设

结合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建设共包含三级体系:

(一)社区文化体系。

乡村社会学家杨懋春指出,乡村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村为中坚,以集镇为范围的开放空间。乡村社区能够代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文化特征(包括传统、风尚、特色等),也能够体现乡村的群体合作,而群体合作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区的参与。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是指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社区群众全面而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不仅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参与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恢复或重建乡村历史文化遗迹和乡村文化传统突出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展现乡村特色,通过塑造社区居民的整体形象和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核心价值体系,并最终发挥社区文化的凝聚作用。

(二)庭院文化体系。

乡村文化庭院。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乡镇自然村庄的布局结构选择的、能够代表乡村典型文化的农户及其庭院,目的在于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村庄的文化建设。这既有利于对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性保护,又能够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庭院文化建设要求充分挖掘乡村价值观、特色产业及生产生活民俗等,并结合旅游文化氛围营造,在赓续、保护乡村传统的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模式有主题院落、寄宿农庄和家庭旅馆等的建设。

篇2

一、 高点定位, 加强文化工作组织领导。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民生进步与否的分界线,是社会平安稳定的基础。如何做大做强文化工作,为八渡的经济建设服务?镇党委认为,文化是生产力,先进文化是最大的生产力,要想充分发挥八渡镇的旅游资源作用,就必须抓好先进文化建设工作,挖掘旅游文化底蕴,为旅游服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全镇干部讨论文化发展目标,把镇域经济发展方向定位于文化旅游,以西武当景区建设为主,围绕乡村旅游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农民增收抓好科技培训,进一步繁荣八渡文化,提升农民素质,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全镇上下形成了建设大文化,促进大发展,共享大和谐的良好局面。镇村干部为文化建设争跑资金,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了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为了使文化旅游建设工作步入快车道,镇上成立了文化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全镇文化旅游工作,协调西武当景区建设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统一负责景区布局调整和宣传报道,组织开展山花节和有关文化旅游方面的其他工作。使文化旅游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管。

镇党委、政府还把文化建设纳入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对每个建设项目,明确一名镇领导包抓,包村干部、村主要干部是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每到周一,镇领导都要安排文化建设项目,周五包村干部都要汇报项目建设情况,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分析会议,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每半年对项目建设进行一次回头望,查进度,查质量,查工期,制订相应的措施推进工作。

二、多措并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活动要有载体,载体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八渡镇在文化载体建设上主要抓了镇综合文化站、西坡村文化广场、高楼村文化广场、西武当文化艺术团和西武当景区建设,总投资600万元。

发展乡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镇上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投资135万元镇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含文化广场25万元)。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镇党委决定,由领导班子成员私人筹资。书记、镇长每人从家里拿5万元,5名副职每人筹资2万元,凑齐了20万元,使文化站工程顺利开工。镇综合文化站位于杨家庄村委会院内,三层七间,建筑面积444平方米,共设业务用房10间,有文化娱乐室、展览室、电子图书阅读室、培训室、宣传工作室等,基本满足了群众文化工作需求。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已全部水泥硬化,广场外墙为透视墙,是全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的亮点。

在镇领导的带动下,各村也想方设法拉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坡村为了兑出文化广场用地,多次开会协调,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历时一个多月终于腾出了13亩土地。没有启动资金,他们找施工队垫资修建。一个总投资178万元,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8万元,广场120万元的文化广场终于建成。广场修有篮球场、亭子、花坛、花架,铺设了渗水砖,安装了路灯。广场内奇花异草品种繁多,为八渡镇文化建设打出了第一张名片。

八渡镇有个牛心山,明朝道教宗师张三丰曾经在这里居住修炼传道。有清代碑文记载:“牛心山古为西武当,苍松翠柏林木繁茂,阴雨时节烟雾笼罩,恍若仙境”。唐代诗圣杜甫当年游经此地,留下的著名诗句:“冈峦相经直,云水气参错,林廻硖角来,天窄壁面削”更为牛心山蒙上了传奇色彩。牛心山传说众多,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选择。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姚举科看到了它的前景,把村级经济定位为乡村旅游。为了使旅游文化尽快落地开花,他带领一班人到县上、市上争跑项目,利用新农村建设之机动员群众投资360多万元,建成了民居园。又投资185万元建设了园内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4亩,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5万元,广场140万元。广场修有水池、亭子、喷泉。有牌楼、杜甫铜像和健身器材。广场铺设渗水砖,栽有绿化树,被省上命名为乡村旅游示范村。

为了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高楼村成立了西武当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和西武当文化艺术团,配备了一流的设备,邀请了一流的演出人员。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艺术团实行股份制,演艺人员实行聘任制,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为艺术团增添了活力,去年至今共演出150多场次,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使旅游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西武当景区,制作了景点标志牌,景区整体规划图,建立了八渡镇旅游网站。

三、丰富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

去年至今,我们以打造特色旅游名镇为契机,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建设活动,共举办全民健身节2次,山货贸易节2次,山花旅游节2次,参与群众达3000多人,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高楼村成立了西武当文化艺术团,配备了一流的设备,邀请了一流的演出人员。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为艺术团增添了活力,去年至今共演出150多场次,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深受群众欢迎。

在去年举办的山花节上,我们推出了观花海登山游,推花海象棋比赛,赏花海尝农家乐和走进新农村电视秦腔大赛。在今年的山花节上,我们举办了垂钓大赛和摄影大赛,吸引了宝鸡市周边地区钓鱼、摄影爱好者300多人参加,为节日增添了气氛。

篇3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篇4

本文是借助“旅游+”模式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探索,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城镇建设的特色规划,特别是旅游文化的发展及文化品牌的塑造。通过突出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与整合,以及当代新型旅游文化元素和活动形式的介入,彰显城镇所独有的地域性文化魅力。

[关键词]

“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 旅游文化 ;创新设计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逐渐开始起步,旅游文化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广泛关注的领域。随着城市乡镇的整体规划发展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带来了经济消费,加速了其产业的投资、资源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了城镇化水平的建设。特色城镇建设需依托于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本质内涵。

一、关于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新型思维方式作用下的产物,它满足现代旅游文化的供求关系。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有多种界定,现将其整理如下。

1.在1990年召开了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冯乃康将会议研讨的观点整理分类。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③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2.1987年魏小安提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

3.1996年喻学才从不同维度上分析,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从狭义上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满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

4.1998年马波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5.1999年王德刚得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互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张国洪提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综上所述,从旅游文化的概念就可以看出“旅游+”模式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是一种多元的旅游文化信息包,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传播本土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

二、“旅游+”模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旅游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城镇的本土化、特色化建设,促进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及城镇化特色建设是拓宽旅游业的有效途径。麻学峰、高楠在研究城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旅游是基本的精神需求,更是旅游者的心态问题,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爱还需要创造,当下讨论的主要都是围绕着策略和技巧,而不是旅游者心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调文化与现代设计真正的解决方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更是需要思维的革命。站在旅游文化的视角,有学者认为“体验”是展现旅游的本质。从“体验”的概念可以延伸为一种“实践”,这一观点在多门学科中均有体现。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例分析,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人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活动形式。教育学认为“体验”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不同学科对“体验”虽有不同理解,但认为体验的共同点是一种“实践”和“领会”,是对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情感感受。所以体验强调的是心理感知和认识的过程,是对行动过程的感受。

三、“旅游+”模式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途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主题精神文化,通过本土化风情特色深入挖掘以及旅游文化产业链的研发创新等,能够在更广度和深度上重新定义旅游文化资源。如何更有效地打造区域品牌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新途径成为硬任务。

1.区域文化原生态设计

注重“旅游+”模式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自然协调统一,宏观上为实现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现实中为拉近旅游者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参与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保护原生态文化建设须深入调研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属性、资源条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莲子镇为例,隆尧县莲子镇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创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5年被国家评选为40个环境优美乡镇之一,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乡镇。莲子镇让大自然成为天然的设计师,去开创属于旅游地本土的自然属性,如利用土壤、植物的多样性去建立天然绿色生态园等;让旅游者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以及体验自然,使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立自主的保护自然环境行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打造生态亮点,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城镇,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生态结构稳定性,使旅游地的设计成为集绿化功能、生态功能和旅游实用功能于一体,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意识。

2.大众娱乐化设计

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娱乐思维,旅游产业需要具备娱乐化的设计项目,以满足人们追求旅游带来的空间感和自由度。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发现,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例如,韩国安养市主题艺术公园,公园内大型公共装饰艺术作品均来自不同国家设计师的参与,将市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娱乐。真实将旅游设计和城镇化建设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3.突出艺术化设计

谈到艺术化的设计,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是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产品如何才能带有地方特色?除了挖掘旅游地本土文化资源外,还需要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对其进行设计,让游人能够体验到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这个特色小镇将艺术化形成产业特色经营,在龙头产业“金音集团”的基础上形成乐器产业,在2014年别评为“全国最美村镇”、国家级“青少年音乐体验基地”,作为旅游产品创建了音乐艺术乡镇的市场。旅游者享受艺术化的氛围,其审美需求是旅游者主观需求和旅游地所提供的特色产品共同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强调环境景观以及周边设施关注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统一。

4.强调功能性设计

旅游外延设计不仅要注重美学等原则,同时还要实现功能性。一个城镇相关延伸设计的有无市场性,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关键是看其设计能否具备功能性特质。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下面从五感设计进行分析。

(1)视觉设计

视觉是人们感知世界最直观的方式,视觉同样具有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通过视觉我们可以感知周围的一切,感受大自然的五彩斑斓和美丽人文。视觉化信息设计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同时在各个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视觉传达导视系统设计注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倡导“旅游+”模式下旅游地应坚持实用功能为主,兼具审美功能的设计诉求,融入旅游地人文内涵,提升氛围,打造以人为核心的主题体验的设计思路。

(2)听觉设计

通过声音感知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声音是微妙又神奇的,通过声效的设计会使旅游者能更加通感地享受外界环境。声音与环境协调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注重声学相关事物的延展设计,创造出不同环境、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声音,将环境与声音产生捆绑记忆。所以听觉系统设计将源于自然界的声音通过设计的途径回归于自然,反馈于人。这将是十分新颖和有效的设计。

(3)味觉设计

人的五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味觉在“旅游+”模式下创建新型城镇的多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天津杨柳青的城镇化进程较早,现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建设,实施采摘基地、杨柳青庄园、野外烧烤等多种项目。在旅游设计中味觉刺激感受一般通过景观环境的体验行为和饮食环境活动相结合。

(4)嗅觉设计

嗅觉感受在旅游环境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通常与视觉和听觉共同产生功效,旅游环境的自然景观、大型或小型的绿植栽培设计,都是通过嗅觉来体验旅游地的独特性。不同的嗅觉体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情绪感受,嗅觉设计更关注旅游者的内在情绪效应,同时不断努力去创造人们向往的独特嗅觉空间。

(5)触觉设计

触觉设计在“旅游+”模式下城镇化建设中应用能够同旅游者建立起更为直接、更为真实的感受。从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体验类型的触感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旅游项目中,符合旅游者的消费特征和爱好。生活类型的触感设计更多侧重于旅游地公共设施及相关设计范畴,如雕塑设计、公共座椅设计、艺术装置设计等。触觉设计将游客的触觉感受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让旅游者随时随地能够获得触觉感受。

5.注重设计的科学性

旅游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以下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旅游+”模式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较多交叉学科,需要多学科进行交融设计,同时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正如规划学类(旅游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需建立跨专业设计平台小组进行科学、准确的综合设计。第二,受到旅游空间、地域环境的改变,需用专业科学的态度,打破环境场所、地域传统的变更,运用因地制宜、节能低碳、生态环保的思维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构建,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制订出更加灵活的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城镇本土特色资源文化优势,打造旅游文化生态发展,形成有效的资源循环和创新机制,树立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口碑,广揽人才、创建品牌、汇集人气,建立城镇区域特色建设是核心任务。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做优、做强、做出特色。通过现代设计更加彰显区域原生态的多元建设。在保定市高阳县庞口镇,城镇化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汽车农机配件”年均交易额结算比例达40亿元人民币,全国最大的汽车农机配件市场就是庞口镇1994年创建的,抓住汽车农机配件市场为依托的庞口镇1997年被河北省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又被河北省命名为“全省5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依此不断挖掘、不断营造和创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新途径。

作者:田瑾 王增成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注: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旅游+”模式与我省特色城镇建设的结合研究》调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601514。

参考文献:

1.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极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人文地理,2001,

2.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2012

3.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资源科学,2014

4.桓占伟.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基于旅游文化概念的分析.人文地理,2007

篇5

去年6月,上海有一家叫翠域・木竹坞Emerald Hills的团队,在莫千山一个叫木竹坞的美丽村庄,打造起一个万国洋家乐群。从去年秋天开始,这个融合了加拿大籍、新加坡籍、中国上海籍的管理团队,寻找来意大利、W地利、西班牙、中国上海等各国设计师,共同寻找异国风情和莫千山民居的完美结合点,来到了这个叫木竹坞的地方。每个设计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绞尽脑汁,为的是自己的设计能和这个地方有个更好的融合。在这个莫千山木竹坞这块翠绿的地方,共同打造一个e有风情的精品设计民宿群。一幢幢传统民居在各国设计师创意之下,被改造成风格不同的度假别墅,并保留传统乡村文化,让这个小山村重焕生机。正是这种管理层和设计师不同文化的大胆交融和不拘一格,造就了翠域.木竹坞也许是莫千山包容度最大的一个地方。

翠域.木竹坞Emerald hills不同的建筑风格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们的追求,无论是自然舒适的中国新乡村风还是简约明理的新中式抑或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式风格甚至还有意大利地中海式风格,应有尽有。尽管是不同年龄层次和审美标准的人们,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能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地方居住。当然,最重要的是彼此都能享受到美丽且自然的莫千山风景,能在这里有个美好的住宿和游玩体验。

上海悦榕庄行政总厨打造餐点,选用金可儿的床垫和5星标准的床铺,西班牙进口的洗浴用品……每样配置他们都是精益求精,在这自然清幽的山谷中,奢华与朴素混搭,只为让舒适和自然达到最佳的结合!

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篇7

扎鲁特旗――弘扬民族瑰宝,提升地域文化品牌

扎鲁特旗历史悠久,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中,这里的人民创造出独树一帜、个性鲜明、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民族文化艺术最为著名。

如何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的“软实力”硬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当地政府对扎鲁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众多优秀民族文化符号进行一一盘点,经过慎重地挑选与多方面探讨,决定将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与目标定位在打造“乌力格尔”品牌上。

瞄准了发展民族文化的定位与目标,该旗在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培养乌力格尔新人、组建乌力格尔艺术团、开展乌力格尔创作与研究、建设乌力格尔博物馆等。为力求实效、力求成果,该旗成立了曲艺家协会;旗人民政府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签约,成立了“乌力格尔、好来宝传承基地”,录制乌力格尔、好来宝说唱艺术资料;与中国曲艺家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成功举办了 “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在当地蒙古族小学建立了乌力格尔特色班,招收学员;扩大乌力格尔艺术团规模,由专职和业余胡尔齐演员组成的乌力格尔艺术团发展到300多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投入8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乌力格尔博物馆”,投资3000多万元,启动了炮台山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文化胜地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扎鲁特文化品位。

扎鲁特旗在精心挖掘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旗乌兰牧骑苦练内功,着力提高民族文化艺术水平,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新,精心组织编排了民族歌舞《永远的乌力格尔》等民族艺术节目。2009年,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通辽”文艺演出,赢得好评。2011年央视一套“五一” 国际劳动节大型文艺晚会上,来自科尔沁草原的扎鲁特旗乌兰牧骑演员表演了好来宝《劳模赞》,让全国各族人民领略了蒙古族说唱艺术瑰宝――好来宝的魅力,也让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人民感到骄傲与自豪。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扎鲁特旗充分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优秀文化,创作了一大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民族文化艺术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同时,“家庭民族文化大院”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亮丽风景线。格尔朝鲁苏木的布仁门德一家热衷于乌力格尔说唱艺术,经常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他们表演的乌力格尔、好来宝内容丰富、新颖,受到农牧民群众和社会的好评。目前,全旗像这样的文化大院已有20多家。

奈曼旗――以文化繁荣助推经济发展

奈曼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多年来,历届旗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同沙海作战,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沙地高效农作物、开发沙地旅游业,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之后,又着力加快文化大旗建设步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助推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不仅切实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也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得以加快。

城乡联动夯实文化基础。近些年来,奈曼旗筹措资金,陆续建成了图书馆综合大楼、人民广场、乌兰牧骑办公楼、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文博数字化管理体系、内蒙古东部“影视一条街”等文化精品工程;筹备建设“诺恩吉雅”大剧院和包括民族历史博物馆在内的会展中心;完成了12个苏木镇综合文化站、100个村文化室、121个草原书屋、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12个苏木镇、273个自然村、8004户。目前,全旗95%以上农牧民都能通过图书室、草原书屋或信息服务站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宽了致富渠道。

用互动思维培育文化产业。近年来,制定了《奈曼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完成了《怪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有8个项目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借助赛马节、西瓜节等平台,吸引多家企业来奈曼旗洽谈合作;旗文艺团体以签约合作的方式,先后赴四川、上海等地演出;以奈曼王府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新镇“柏盛园”为代表的休闲文化游、以孟家段沙漠草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游等旅游品牌声名大振;文艺作品大型歌舞剧《诺恩吉雅》获得了自治区政府“萨日娜”奖、中篇小说《洪水、女人和狗》和《迁坟》获自治区政府“索龙嘎”奖、版画《蓝色的高原》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

用特色活动增强文化活动。以“诺恩吉雅”文化节、奈曼“西瓜节”为龙头,以社区、企业、校园、村镇、广场为阵地,以广场文化园、校园艺术节、秧歌汇演、民歌演唱大赛等为重要载体,以老年艺术团、女子艺术团、少儿艺术团等业余团体为骨干,以秧歌、摄影、版画、书法、歌舞等艺术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东明镇代筒村评剧团、义隆永镇西地村人口文化大院、东明镇和白音塔拉苏木皮影戏等文化项目,已成为活跃在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活动。

用经贸唱戏吸引国内外目光。例如,连续举办三届奈曼“西瓜节”。通过文化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西瓜种植专家为奈曼旗西瓜产业把脉建言,使奈曼旗成为“全国沙地优质无籽西瓜生产基地”。中国作家创作基地暨中国作家生态林揭牌仪式也在奈曼旗举行,多名作家参加了植树造林、捐书题字、参观生态建设基地等活动。成功举办了“沙海明珠、魅力奈曼”首届奈曼国际沙漠文化旅游节。期间,汽车越野拉力赛、摩托车越野拉力赛、沙漠婚礼、篝火晚会、民间歌舞、民族文化艺术表演以及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等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12万多人次,也吸引了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了沙漠旅游文化节的讯息;《人民日报》以“黄沙大漠、见证浪漫”为题,刊载了沙漠婚礼的大幅照片及解读文字;中央电视台《赛车时代》栏目以摩托车场地赛、摩托车拉力赛为着眼点制作播出了专题节目。特别是《乡村大世界》和《相约》节目的录制播出,都极大地提升了奈曼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左后旗――开发民俗文化景点,创立民族旅游品牌

科左后旗把当地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不断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涵,有力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发展。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AAAA景区,享有“南有九寨沟,北有大青沟”的盛誉,2006年被列为自治区“中国乡村游”景点,走进沈阳世博会;努古斯台、阿古拉湿地草原旅游景区,具有“天赐敖包山,地藏蒙古风”之英姿,是科尔沁草原旅游文化的又一金质品牌。科左后旗依托原有资源优势,不断扩展民俗旅游精品路线,增加了双福寺、僧格林沁纪念馆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2010年,该旗按照打造蒙古族特色生态旅游城镇的发展定位,突出展现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城镇品位,重点建设了“一线五镇”,即一条精品线“努古斯台─阿古拉─大青沟”旅游线;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吉日嘎朗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五个特色旅游镇。现已形成了以大青沟旅游区为龙头、努古斯台和阿古拉湿地草原旅游区为延伸的“三带四区三条线”的民俗旅游发展格局。这些“带、区、线”各具特色,强力拉动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擎起了强旗富民的大旗,成为该旗一项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涵。科左后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被自治区命名为“科尔沁叙事民歌之乡”和“好来宝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成为对外宣传的闪亮名片。近年来,该旗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全力打造品牌,使其成为民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品牌。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在当地诞生或广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结集出版了《蒙古族民歌》一书;依据民歌达那巴拉的故事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达那巴拉》;经采集、整理、上报的马具制作工艺,好来宝、科尔沁蒙医正骨、科尔沁叙事民歌,被列入国家或自治区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精心保护、培育、发展科尔沁叙事民歌、好来宝、大青沟民俗文化旅游节、双合尔楚故兰、马具制作工艺等民族文化品牌,有效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为更好地把当地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景地的竞争优势,将拍摄电视故事片《大青沟史话》,以现代传媒手段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大青沟更具神奇色彩和吸引力。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秦皇岛 旅游文化 网络传播平台

有“京津后花园”美称的秦皇岛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2003年入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是秦皇岛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2010年12月9日召开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上,秦皇岛与成都、舟山、张家界4个城市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旅游文化包装宣传和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何宣传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困绕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构建秦皇岛旅游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更好更快地宣传秦皇岛呢?又该如何选择更有效率的宣传与传播媒体呢?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并且新的形式不断涌现。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比如电视购物,虽然电视是传统媒体,但是电视购物作为新兴起而且具备一定意义上理念的创新也具备相当的市场需求而产生,当属新媒体之列。再如,网络中的具体的一些新颖的媒体形式,或者新兴的一些因网络而产生的信息通道,也是可以成为新媒体。比如腾讯、开心网、以及个人博客这些具体项目的创新也是新媒体的典范,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效应。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现状

文章基于旅游网站的常见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重点抽查出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旅游网站进行综合研究:

(二)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的问题

(1)缺乏综合性强的旅游门户网站,缺少对旅游文化的系统展示平台。秦皇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长城、滨海、生态具有代表性,大部分秦皇岛旅游网站在界面设计方面没有体现出秦皇岛的特色;游客无法从一个网站中对秦皇岛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有深入的认识。

(2)资源缺少系统化的整合,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各网站对秦皇岛市旅游文化的传播各有侧重,缺少系统化的整合,很难通过某个网站较为全面、完整地查阅到关于秦皇岛市文化发展的全貌;另外对秦皇岛特色美食和特色商品介绍很少。

(3)互动环节少,缺少特色支撑。网站中对景点特征的描述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图片为辅,没有体现旅游网站的多媒体的特点,例如缺乏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应用。对一些新兴的旅游方式比如自助游、互助游缺乏支持。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策略

(一)打造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的品牌平台

(1)构建统筹的官方门户网站。传送正规渠道信息与国外成功的旅游文化网络传播案例相比,我国旅游网站各自为政,缺乏管理,网络传播难以发挥实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针对秦皇岛旅游实际,建立门户网站来统筹秦皇岛旅游官方业务网和旅游文化传播网。

(2)构建横向旅游文化传播网,挖掘潜在旅游者。依据游客群体特征来丰富网络传播平台语言版本,在各大搜索引擎上广泛注册,让更多国内、外游客能通过传播平台了解以旅游立市的秦皇岛。此外还可在人气旺盛的门户网站上给出秦皇岛旅游的链接。例如:Facebook和人人网都有一个公共主页的功能,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张公共主页来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与自己的拥有进行沟通。

(二)推进多媒体平台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

(1)构建“秦皇岛旅游文化网络宣传体系”。以互联网为依托,系统地开展秦皇岛旅游文化建设与品牌宣传,构建一个“秦皇岛旅游网络宣传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个百度贴吧;一个旅游微博;一个旅游节事活动;一份旅游电子地图;一个QQ旅游交流群;一个旅游视频资源库;一本旅游电子相册;一首旅游网络歌曲;一套旅游邮票;一套旅游一卡通;一次网络旅游知识竞赛等。

(2)建构“秦皇岛网络视频资源库”。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构建形象化的秦皇岛视频资源库,将秦皇岛旅游资源更快、更好地呈现在更多旅游者的面前,如优酷网中的“秦皇岛之魂”视频短片点击率颇高,将等画面完美呈现,打造出一幅“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的美丽画卷;再如如孟姜女庙景点的对联,欢乐中国行主持人董卿演示断句读法视频就是很好的宣传片,欢乐中国行—魅力秦皇岛节目将这座兼得山海之势,蕴涵着无数美丽传说的海滨之城立体、形象、深刻地刻画在全国人民的脑海。这种传播沟通不像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那样是夹杂在众多的广告片中的,所有的观看者都是在不受任何其他广告的干扰下观看的,观看次数不受限制,其深度传播程度亦远非传统电视广告可比。

(三)构建“影视旅游型”景区

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作品的拍摄和热播使得一大批传统的旅游景区重新焕发出光彩。据东北某旅行社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游客认为出游地选择因素中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52%的游客在旅游期间会询问当地导游关于东北题材影视剧的情况,72%的游客想品尝正宗的东北菜,43%的游客想了解电视剧中描述的东北农村风貌,24%的游客在参团前询问所行线路是否有影视剧中的外景地。正所谓“影视搭台,旅游唱戏”影视剧的热播,产生了旅游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各种旅游要素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闯关东》以雪乡作为外景拍摄地,从而让雪乡这个白雪堆积,炊烟袅袅的梦幻冰雪童话般的小乡村,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成为游人向往的地方。再如辽宁象牙山风景区也借《乡村爱情》火爆而起,仅作为一部电视作品拍摄主景地,成为了关注度极高的旅游景区之一。影视与旅游的结合实现了彼此的双赢,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文化传播的推广宣传功能

(1)制造新闻提高曝光度。应该每隔几天都有一到两篇的介绍秦皇岛市风景或者节事活动的公关新闻稿出现在各大网站,能保证秦皇岛市不间断的曝光度。要加强在网络宣传推送方面的主动传播,不仅多快好省地巩固了已有的知名度,而且显现了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城市形象。

(2)口碑传播扩大知名度。在综合门户网上的开设专门社区,集中游客们对饮食、酒店、娱乐、景区等方面点评,真实客观,有参考性。“自由行俱乐部“论坛中,配合着自驾游的行程,在网络论坛的旅游板块全程曝光,吸引更多的驴友。

(3)举办节事活动。节事活动的举办既能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又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展创意性的节事活动是加深游客体验的良策。

(4)鼓励专业企业带动秦皇岛旅游网站发展。政府作为秦皇岛旅游业、软件业、网络业发展的倡导者,理应在网站的发展,尤其在旅游网站的发展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就秦皇岛缺乏专业的旅游网站企业这一现状而言,政府应制定一些积极的政策,鼓励成熟的旅游网站公司落户秦皇岛,带动秦皇岛的旅游网站的发展。再者,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应多学习借鉴同程、携程的发展经验,加强与成熟的旅游网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提高旅游网站自身的实力和企业知名度。

四、结论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旅游文化网络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托新媒体技术对秦皇岛市旅游文化进行包装宣传,打造本市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广阔平台,更加有效、快捷地宣传秦皇岛的旅游文化,扩大秦皇岛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篇9

公司法人代表储德翰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和企业家,在从事林业工作、根雕和石雕艺术创作三十多年以及多年的企业管理中获得很多荣誉,是世界华商协会理事单位,被世界华商协会授予“爱国企业家”、中国文联和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团中央授予“全国绿化先进个人”,获得“安徽省星火带头人”、“安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他创作的根雕作品《嘱咐》曾获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佳作奖”,《盛唐舞韵》获第五届花卉博览会银奖,《东方雄狮》获首届中国国际林博会金奖,《虎啸山河》和《梅飞雪舞》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林博会金奖,《开拓者》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林博会特别金奖;盆景《映山红》亦获南京园艺博览会金奖。208件奥运根雕作品的成功问世更是全国瞩目,使储德翰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根雕大王”,被誉为“著名的民间雕塑艺术家”,并因此受中央电视台五台邀请,作为现场嘉宾参加奥运火炬手境外选拔活动;2008年元月18日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乡约》栏目实地采访,并于同年6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2010年,因其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殊贡献,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官员出访美国。

成名后的储德翰仍然脚踏实地,始终以弘扬根艺文化、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为己任,希望以民族工艺来引领世界的艺术潮流。在部分根雕作品被许多喜爱根艺文化的有识之士高价收藏后,储德翰又以此作为资本,于2008年开始投资兴建“大别山映山红生态文化大观园”(以下简称“大观园”),经过几年时间的经营和发展,一跃成为岳西县最具盛名的映山红博览园、最美的生态后花园、距离县城最近的生态养生度假圣地。2011年12月,储德翰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1年度“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

大观园占地3000亩,计划总投资7.8亿元,建设工程分为三期。主要建设内容有:映山红(杜鹃花)花园、根雕艺术馆、珍稀盆景园、古树园、奇石馆、民俗馆、文化村、儿童乐园、迪斯尼游乐城、地下迷宫、大观楼、望月楼、古城堡、鹫峰寨、千级登山步道、佛文化传经说法的祈树园、健身馆、养生馆、商务会展中心、书画艺术馆、农副土特产品展销长廊、综艺文化培训中心、垂钓中心、休闲木屋、观光亭、农家乐餐厅、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恐龙园等。大观园以映山红为主题,融大别山人文及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健身娱乐、农耕、商务洽谈、影视传媒为一体,力争打造成为一处文化产业基地和休闲养生度假圣地。到目前为止,已修通4.6公里园区公路,建成合计1500余亩的映山红花园、奇石园和古树园、果树园等,120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餐厅,1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地下迷宫,气势宏伟的古城墙,环绕园区10公里的游步道,5公里石头台阶,20幢石头寨,两座石头堡,17幢休闲木屋别墅,1200平方米根雕艺术展馆,1500平方米奇石馆。还有8000平方米综合商务大楼、原生态恐龙园、万人停车场、游乐中心等正在建设之中。

作为新兴的旅游圣地、底蕴丰厚的文化产业基地和舒适的休闲养生度假圣地,大观园建设项目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安徽省“861”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安庆市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2010年度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安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是“大别山(安徽・岳西)映山红旅游文化月”的主要活动场所,更是生态岳西度假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观园农家乐餐厅先后被安庆市旅游局和安徽省旅游局评为“五星级农家乐”餐厅,大观园也在2011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篇10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

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