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翻译;旅游文化;文化输出
【项目】2013年河南省政府招标资助课题:河南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旅游文化输出为例。项目号:2013B049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5-2.5
一、引言
河南旅游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河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产品中有底蕴深厚的古都文化、根文化和佛文化,有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还有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美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和开封。近些年来,我省在旅游产品文化包装上也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好评。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河南省旅游景区到2015年达到年平均接待量为海内外游客四亿人次的目标。然而河南省的旅游翻译却并没有提出相匹配的目标和要求,依然存在着如译文“过信”、“人本”不足、缺乏协作与监管等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打通旅游文化、翻译的复合型人才奇缺,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强度”受限。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当前国际较量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亦是我国各省、区进行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的必然突破点。由于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及柔性力量,故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构成的最重要元素;旅游是体现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载体之一。拥有厚重旅游文化资源的河南,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首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软实力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曾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下,要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世人所知,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谈提高软实力就是句空话。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的重点是中译外。旅游翻译是翻译活动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其他翻译一样,旅游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转换的标准和翻译策略问题,译者也同样需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译得好,会有助于游客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地理风情的感悟,适当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和向往,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影响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水平的“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内集旅游和翻译为一体的符合型人才亦是奇缺。在河南省“旅游立省”的大环境下,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遏制了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翻译在提升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打通中西的高水平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旅游外宣效果打折。尽管旅游翻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但受文化、国情、社会民生等方面诧异的影响,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者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如王秋生(2004)在《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中提出并讨论了在南京旅游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英文标识;、张草(2013)谈到了徐州的旅游景点翻译,汪翠兰(2006)作为我省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景区的一些翻译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担任着重要角色。翻译工作的进行要以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度了解和掌握为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方法和理论,完成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但是,以河南省几个名胜景区的翻译为例,可以看出,这些景点的相关内容的翻译并没有遵循翻译理论、利用合理的翻译策略,这归根结底在于旅游翻译中缺乏中译外的高素质人才。
篇3
关键词:古文化遗址 旅游解说系统 构建 黔西观音洞
古文化遗址凝聚着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大自然上万年的时间沉淀,是自然界罕见且无法再生无法替代的财富,是集厚重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为一体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教育水平及自身素养的提高,文化遗产旅游日益兴起,古文化遗址地将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文化资源之一。然而要把这种特殊的古文化景观进一步推向国内外市场,让大众游客认识、理解和欣赏,离不开旅游解说的积极引导和深入剖析,这就需要在古遗址旅游资源和游客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通过构建古文化遗址解说系统向旅游者展现中华远古文化和史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使其感受古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从而唤起旅游者对古遗址自觉的保护意识,对文化遗产旅游地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古文化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明确界定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古文化遗址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部分,指遗存至今的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它活动中留有文化遗存的场所。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居住遗址、生产遗址、寺庙遗址、祭祀遗址、商贸遗址、科教古文化遗址、交通通讯遗址、古城遗址、军事遗址等。古文化遗址展现特有的人类文明,成为现代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事件原委、文化形成与演变以及理解其他民族独特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还是当今旅游业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二)古文化遗址特征
1.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化
古文化遗址的构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产生、发展于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中,与所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涉及物质载体之中的非物质层面,如古风民俗、、民族心理、工艺技术和文化场所等方面,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综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历史的全景图。
2.不可替代与稀缺性
古文化遗址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是无可替代的,即便是相同时空内的其他同类文化遗产也不能替代。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古文化遗产的现实存量是很少的,即便是今日留存下来的也总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威胁和破坏,一旦破坏了就失去了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3.敏感度与脆弱性
古文化遗址是在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场所,受本身的生态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高度敏感性与脆弱性。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会议上古迹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就是大会讨论的重要专题,会议号召世界各国必须给予古迹遗址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二、古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功能及作用
旅游解说系统一词自从20世纪末出现以来,对它的界定较多,但认同的是,旅游解说系统包括了多个层面,即通过运用媒体帮助游客了解特定的信息,达到保护资源、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遵循这一界定,结合古文化遗址的特点,在古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凸显以下的功能及作用。
(一)基本信息和服务导向
古文化遗址大多地处偏远,文物分布点多面广,其展品及陈列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的专业知识。采用多种方式为游客提供古文化遗址的基本信息和服务导向,帮助旅游者了解古文化遗址的价值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使之在游览过程中得到便利、舒适是古文化遗址解说系统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二)教育和保护功能
通过旅游解说让旅游者寓教于乐, 增长科普知识,达到教育和保护的目的是解说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古遗址的旅游解说更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和历史教育的责任,使旅游者对古文化遗址的资源及其科学、艺术价值有较深刻的理解,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另外,古文化遗址资源存在高度的敏感度与脆弱性,必须是保护性的开发。因此,通过旅游解说系统建设,加深当地管理者、旅游从业者及广大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价值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以之实现“了解-理解—欣赏—保护”的深化目的。
(三)审美和宣传功能
古文化遗址大多在外观上没有自然景观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的美。如果没有解说旅游者难以感受到其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其蕴含的非物质层面的古风民俗、、工艺技术和文化场所等方面则更需要通过旅游解说来帮助游客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形成关注、增强文化认同感,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旅游价值。将审美和宣传功能纳入古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有助于吸引投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为保护古文化遗址提供必要的经费,实现古遗址旅游的良性循环。
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
(一)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概况
观音洞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20万—4万年。西沙井观音洞的出土文物,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50、6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贵州远古时期的开景,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我国著名考古专家裴文中曾说:“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其内涵丰富,性质突出,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遗址为中国国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贵州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黔西观音洞遗址的管理和保护一直非常重视,2010年启动了黔西沙井观音洞“国遗”保护规划,并且将遗址的文化旅游开发纳入规划之中。由于遗址的旅游开发工作还处于建设初期,加上观音洞遗址的旅游解说系统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因此对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根据古文化遗址的特征和黔西县旅游业基础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解说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的主要环节,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二)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
根据古文化遗址的特征和黔西县旅游业基础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施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进行科学的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和建设
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一定要纳入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作为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说系统的构建连接观音洞文化旅游区的物质空间与意识空间,使旅游空间系统化。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必须以旅游区的总体规划为依托,根据观音洞文化遗址区域的环境、特色及其它专项规划的要求,决定解说系统的各项内容。
2.遗址旅游解说内容的建设
解说内容是在对解说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为的思想付诸其中,以突出解说对象的本质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的旅游解说资源就是观音洞遗址的发掘情况、文化遗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等内容。观音洞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主洞、南北两个支洞组成。鉴于遗址面积广、陈列内容多的特点,首先,提炼出景区讲解的总主题,然后在不同的重点区域内再增加副主题,让每一个区域的特色凸显,主题明确,增强游客的感知和理解。再者是通过特色鲜明的旅游解说凸显景区资源的特色,着重展示其独一无二的考古和文化价值。如观音洞文化遗址是长江以南迄今所知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和发展。通过解说系统使游客感受到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和史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而获得精神的熏陶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体现观音洞遗址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最后,在解说内容上将科普信息转化成易于旅游者接受的旅游信息。古遗址知识对于一般的解说受众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在解说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解说,从旅游休闲的角度对其重新诠释。
3.文化遗址中的非物质层面的深度挖掘
在文化遗址中,各类出土器物和人类遗迹其背后蕴含的美学思想、、民风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印记,是文化遗址最深厚的价值所在。贵州的历史从几条零星的关于 、夜郎的史料中证明不过两三千年的时间,“史前文化”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无字碑,直至1964年黔西观音洞遗址的发现才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探索研究黔西观音洞遗址承载的非物质层面不仅是历史还原的有力的物证,还能使“静态”的遗址转变为“活态化”,这些非物质层面承载的文化信息一定要成为旅游解说开发利用的重要对象,成为观音洞文化遗址中的活态文化,成为旅游者领悟、理解观音洞文化的丰富素材。
4.设计合理的自导式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的配套建设包含诸多方面。黔西观音洞遗址面积广、内容多、游程长的特点,要让游客进入遗址后,就能获得书面的、图形的或语音等各种设施设备服务,让旅游者从多种渠道了解遗址资源状况,使游客能“读懂”景区。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到遗址内设施、设备应尽量齐全、先进。再者,遗址内自导式解说系统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设计规划后要先进行论证、再安装。如景区内的标识牌的设计和布局,一是在规格、材质、风格等进行统一,在通往遗址的道路两侧、路面设置明晰的导示牌及英汉双语说明,除规范的公众信息提示作用外,还有宣传、吸引游客的效应;二是要与环境相协调,标识牌的颜色、样式、制作材料与遗址的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观音洞遗址的风格和整体风貌;三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解说牌的设施要完善,设置要有利于旅游者观看,用语要礼貌、温馨,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体验。
5.重视导游解说系统建设的人才培养
在古遗址旅游过程中导游员是解说系统的“软件”,其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对遗址旅游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导游人才队伍建设应该纳入进行旅游规划的一个部分,要建立人才储备基地,培养本土人才。古遗址类旅游产品是需要游客“游懂和读懂”古遗址这本精美的历史文化巨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导游员的现场讲解和引导,对导游解说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景区应采取专门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保证导游讲解质量,聘请专家为景区的讲解员进行定期遗址专业知识的培训,景区导游人员持证才能上岗,从源头上抓好导游讲解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古遗址旅游游客体验感知质量和满意度。
古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是旅游解说和古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古文化遗址旅游解说系统建设一定在遵循要古文化遗址特点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的规划,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导游人才的培养等主要环节,使古文化遗产在行之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下造福于全人类,且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孙明阳.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 1999(1).
[3]王玉琼.文化遗址非物质层面的解析及开发路径——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11).
[4]史继忠.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J].当代贵州,2007(1).
篇4
概念的解读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它并不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而其本质指向是景物背后的东西,即景物所固有的内涵、所传达的信息、所隐蔽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它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 产品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
旅游产品这里专指旅游纪念品,其含义广义上是旅游者在旅途中购买的并带回去的商品,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或者是工艺品。狭义上是旅游城市、旅游区(点)的形象代言物,如景观、建筑、纪念事件、地方文化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用性的或有收藏和赠送价值的商品。旅游产品对旅游者来说是为了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意象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各个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成语典故、数字意象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意象与产品设计
每一件成功的产品设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灵感来源,而文化无疑是这些来源的重要依据,所以更好的把握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文化意象价值和谐地融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特色,且各民族也因生存环境的不同,传统习惯方式的不同,又形成各自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意象包括特定区域文化和形象的人文风情、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服饰、生活器皿、地理符号等内容 。这些因素综合构成了设计师和用户对于地域文化意象独特的识别要素,成为各文化意象产品设计灵感创意之根本。
1.文化意象与产品设计的层次对应关系
文化意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外显文化意象层次、行为层和内隐性价值层,分别与产品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相对应。外显文化意象层包括体现地域文化的传统服饰、风景等外在的印象;在产品设计中体现在产品的本能层次:包括造型、色彩、材质、表面装饰等内容。文化意象的行为层包括地域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为产品的功能、使用性、操作性等。行为层次的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可用性。文化意象的内隐性价值层包括地域内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观和信仰,也包括人们的审美观等内容;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为产品的文化特质、风格和情感等。产品的反思层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以及在体验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情感等内容 。
2.文化意象美学思想指导产品设计
(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互补,儒崇尚伦理,道崇尚自然,释寻求解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儒家生态伦理的崇高道德境界。“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互为相通、相合和统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即自然界。“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人与万物是同生共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 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
(2)“道法自然”的造物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道家思想认为,“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在创造器物时候是效法道的,不言而喻也就是效法自然的,这就是最早的仿生设计的造物美学观。“道法自然”就是像自然学习,效法自然界生物的形态、色彩、图案、肌理、材料、功能与结构,从而来创造更优良的人造物。所以在老庄看来,人类的活动是要效法自然的,而大自然之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是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的“道”的原理。大自然并未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创造了一切。
(3)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崇尚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情趣。设计倡导顺物自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设计要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美、自然美,一切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反对多余而无用的装饰。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理想的目标了。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理想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是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物为人所用、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界观。
设计探索与实践
1.课题选择――涪陵文化意象
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有着“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历代著名文人和流寓贤士大夫多汇聚于此,作文吟诗、著述讲学,创造了辉煌的涪陵文化。其具体表现为①传说类:“元符庚辰涪翁来”的由来”;② 技艺类: 涪陵胭脂萝卜什锦泡菜、涪陵龙潭八牌锣鼓;③歌曲类:新妙打谷场号子(翻叉歌);④巴枳文化;⑤易理文化;⑥石鱼文化;⑦乌江盐道文化等构成了涪陵的总体文化意象。
2.设计构思与方法
设计构思是多种思维的复合运动形式,它是推动设计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常用的几种设计思维方法如下:
(1)继承型设计法
继承型设计有模仿的意味,有模仿改良的设计思想,继承型设计思想不同于复古主义,强调批判、跟进、扬弃、推陈出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是继承型最常见的方式。
(2)移植设计法
所谓移植设计就是把现有的技术或形态、色彩、构造、机理等应用到另一个产品设计中去,或由一个东西引申出其它东西,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移植的方法。移植也有模仿设计的意味,是模仿其形态、色彩(图案)、材质机理,移植应用到新的设计中去,使新的产品的质量更优越,成本更低,造型更美,达到设计目的的一种方法。
(3)替代设计法
替代设计就是使用其它元素(如:材料、能源、结构等)进行替换,形成新的产品形象。
3.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
根据文化意象的三个层次(外显文化意象层次、行为层和内隐性价值层)与(产品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相对应的关系提出一下几点设计方法。
(1)形态设计
形态设计是外显文化意象的体现,是文化外在的印象。在产品的造型中体现为:造型、色彩、材质和表面装饰
(2)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是文化意象的行为层的体现,表现的是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或者特种行为模式等。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为产品的可用性和操作性等。
(3)情感设计
情感设计是文化意象的内隐性价值层体现,表现的是区域内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观和信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为产品的文化特质情感和风格等。情感设计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感受,以及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等内容。
(4)体验设计
美国用户体验专家 Nathan Shedroff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产品体验设计的过程中包含了两个体验的行为:设计者对市场的研究体验,从而确定设计题材,这是设计的前提。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这是设计者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设计的目的。
4.设计开发实践
要获得涪陵地区这种富有特色地域文化意象的创意,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地域文化的根源获得突破性想法,或者借助区域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一些携带文化气质的器物、用具、图案、典故等。基于此,我们以历史人文为主线,寻找其深藏的设计内涵,使这种独特气息贯穿于旅游产品设计之中。
旅游产品设计流程,应该是产品设计流程在旅游产品设计上的具体落实,指导设计师设计出系统的充满体验趣味的旅游产品设计作品。在此原则下,笔者和笔者的团队组员进行了涪陵文化意象的设计实践。首先设计师进行市场体验行动,根据本文第三部分内容第一章节(课题的选择――涪陵文化意象),逐个逐个进行体验调查,工作之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走到哪里都有吃片片鱼火锅的”。经调查发现涪陵人自古就有爱吃片片鱼的饮食文化特色,同涪陵的乌江石鱼文化刚好可以很好的结合,设计一款以食/石鱼文化为主题的片片鱼火锅系列设计,在考虑安全、市场、材料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创新设计。经过饭店、烧烤店等多家餐饮店市场体验行动,设计团队根据多方信息反馈整理,最终设计了一款食/石鱼文化的火锅系列设计。见(本人作品《乌江“食/石”鱼》),该火锅造型及案填充来自于乌江石鱼文化中鱼的造型和装饰纹样,火锅水位的多少和察看方法也取自鱼乌江石鱼测量水位的行为方式,同时火锅在工作时,沸腾的水翻起来的水泡就如同乌江的浪拍打着乌江石鱼的视觉感受,在这样的情景下欣赏乌江美景,品味乌江文化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小结
地域文化意象是旅游产品设计的背景,历史人文是展开旅游产品设计的主线,这正是地域特色存在之根本。要获得这种富有地域特色文化意象的创意,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地域文化的根源获得突破性想法。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点。基于地域文化意象的旅游产品设计既是一个充满快乐体验的过程,又是一个极富创造的挑战过程。它不仅是形态造型的设计,图案色彩的设计,更是消费者心理的体验系统
篇5
关键词 三峡;文物;旅游产品;转化途径;遗产廊道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6)-01-0012-06
三峡水库区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2000年,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委员会审批,正式将1087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湖北217处,重庆506处),地面文物点364处(湖北118处,重庆246处)。经过全国数千名专业考古人员历时10年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至2003年4月,135米蓄水区域的680项文物考工工程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①。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赋存和新的开发思路。
以前在探讨库区建成后三峡旅游的新格局时,往往只重视空间的平面延伸(由干流向支流腹地扩展)和垂直变化(水位上升后两岸的景观变化),如吕斌教授提出:三峡旅游将从“一轴”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形成“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和空间拓展模式②。此外,张立明③、田世政④、李国平⑤、王顺克等⑥,都对三峡旅游的空间变化提出了设想。但以上成果最大的薄弱点是单纯从空间形态去分析三峡旅游格局,对三峡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分析重视不够,如果离开三峡文物古迹去论证三峡旅游,无疑是“形而下”的观察角度,尤其是水位上升后,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破坏,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离开旅游产品去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是十分片面的。并且,三峡人文景观经过长期的叠加积淀,形成了有机延续的“遗产廊道”,无论水位如何变化,这条完整的“遗产廊道”是三峡旅游的永恒主题。
对三峡文物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李秀清针对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提出了文物与旅游协调发展的构想⑦;李丽从三峡旅游景观“人文化成”的角度,论述了旅游景观对象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人文基础⑧;罗玲对三峡古镇旅游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⑨;笔者对三峡历史时期的盐业遗址进行考察,对手工业遗产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⑩;笔者还结合游记、志记、咏记对三峡历史旅游景观复原研究进行了探讨[11]。但是,以上研究成果都没有吸收135米蓄水区域考古工作的最新的系统成果。本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三峡考古新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演绎了人文景观的历史剖面和空间分布规律,为三峡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三峡淹没区内文物的空间分布及其保护方式
三峡淹没区内的文物大致分为以下6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石刻及其他,现代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古遗址,古墓葬。根据国家文物局普查资料,主要分布在以下沿江区域(见表1)。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在三峡的考古发现中,许多重大的地下文物惊现于世,为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有力佐证;同时,地面文物的保护与迁移又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笔者整理了有影响的文物考古成果如下(见表2):
资料来源: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1998(1):7679.
文物考古部门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方式:
1.原地保护
对于淹没区的地面文物,尽可能原地保护,保持其原真性和唯一性。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水下博物馆建设(白鹤梁水下碑林);二是围堰式加固保护(石宝寨);三是直接修复保护,许多民居建筑在三峡建设中得到修复,与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如杨家湾老屋就是坝区最大、最完整的民居修复工程。
2.易地搬迁及复制
易地搬迁及复制包括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搬迁地点又分为后靠搬迁与异地搬迁。三峡文物的异地搬迁主要类型[13]: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反映了长江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搬迁时要考虑整体格局及风貌的保存,包括建筑元件和粘合剂的处理。在选址时应注意所选地址的环境风貌与迁入文物原有的环境风貌相似。巫山大昌民居、新滩民居、楠木园民居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寺观祠庙建筑:寺观祠庙是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祭祀内容除了佛教、道教诸神外,更多的是反映地方性英烈人物、地方原始神灵以及和水运相关的祭祀内容。在搬迁时与城镇景观协调,成为点状文化景观坐标。
石刻造像:长江两岸的石刻造像题材广泛,涵盖了宗教、水文、礼仪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搬迁时一般后靠迁移。如瞿唐峡题刻,从南宋的“中兴圣德颂”碑到抗战时期的“打走倭寇”的誓言,极大的扩展了“夔门天下雄”的文化内涵。官渡口镇青龙山上的“楚蜀鸿沟”更是历史疆界的分界标志。
3.整理及展示
对三峡文物的整理展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留取资料展示,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居民采访、摄影测绘、照片记录、摄像记录等方式,将三峡众多的文物古迹进行科学的整理,最后形成数字化的资料库;二是文物的修复、整理和展示,通过建立博物馆陈列,集中展示三峡考古的出土文物。
二、三峡文物旅游资源的转化途径
1.新旅游景观的产生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和文物被淹没的程度,文物作出了相应的保护处理办法。搬迁或原地保护的景点形成了新的旅游人文景观,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第一,岸景垂直高度的变化和腹地游线的延伸。水位上升后,三峡的雄奇景观受到一定影响,以瞿唐峡的入口夔门为例,北岸崖高约200―360m,南岸高约为160―230m,蓄水后南岸崖壁仅仅剩下50m左右的崖岸,江面宽度由原来的90―150m变成蓄水后的175―250m,万水汇夔门,“夔门天下雄”的壮观在相当程度上被减弱。所以,峡江两岸的题刻内涵需重新演绎。但是,水位上升使得大宁河、香溪等支流的游览空间大大扩展,尤其是大宁河。宁厂古镇是极具价值的手工业城镇,以前的水路游览只能到达巫溪县城,蓄水后的游线可直接延伸至此,使宁厂盐业手工业城镇和宁河栈道得以全面展示。
第二,景观地理坐标的变化。随着文物的异地搬迁,人文景观的地理坐标发生相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长江南北的迁移和沿江迁移。比如:丰都县城从长江以北搬迁至长江以南,以前的码头―县城―鬼城游览格局演变成隔江相望的格局,形成人间(南岸新县城)―鬼神世界(北岸平都山)的鲜明对比。云阳张飞庙随着县城向西迁移至双江新址,依旧保持了县城―庙对应的格局,地理坐标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县城与修旧如旧的张飞庙景观对比十分强烈。在异地搬迁保护的时候,除了整体搬迁外,还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办法,使许多零散的文物集中布局,形成新的旅游景区。如秭归县将24处地面文物集中迁入茅坪新县城,打造凤凰山观光旅游区。
第三,景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部分淹没区,采取了环境整治、加固保护的处理方式,使原有人文景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前依山而建的石宝寨、丰都鬼城和白帝城均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型景区。使这些军事城堡、宗教圣地和历史遗迹的景观环境更增添了神秘性,从游线设计到解说系统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2.三峡文化的旅游人类学思考
在三峡文物的普查与考古发掘中,上至新石器土著文化,下至抗战的陪都文化都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大量的巴文化遗址为揭示三峡地区人类原生状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为后来历史文化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巴文化是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但长期以来从文化理念到旅游载体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相比邻近地区的楚文化和蜀文化的旅游开发,明显滞后。三峡考古成果为巴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旅游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域文化理念的全面演绎和旅游化识别。三峡地区各风景点连绵不断,但是以往在游客的心目中都是断续的点,缺乏文化序列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原点,支撑和演绎了三峡文化的脉络。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巴文化的记载很少,考古发现的涪陵小田溪墓群、云阳李家坝遗址、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等,为巴国王朝提供了有形的证明。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具有忠义尚武、崇鬼尚巫的民族特点,历来有“巴为将,蜀为相”的说法。这些文化特质可形成三峡人文景观的基点,顺江而下,从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开县故居―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延伸至湖北楚文化地域内的屈原祠、秋风亭(为纪念寇准而建)等景点,都有巴文化精神理念的体现。
第二,为沿途的旅游冷点地区提供了资源赋存。三峡地区景点众多,级别普遍很高,许多城市位于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却处于旅游的阴影区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旅游开发方式,比如忠县,以前仅仅有石宝寨作为沿途游船眺望景点,旅游开发十分落后。中坝遗址的发掘使忠县成为三峡文物第一大县,中坝遗址文化层最厚超过12米,从新石器至近现代,延续不断,文化信息的蕴含量难以估计,被考古界称为“五千年无字史书”。县城内还有巴蔓子将军墓地、严颜将军故里等遗迹、汉代三阙(丁房阙、无名阙、巫杨阙)文物等。笔者认为:忠县的旅游开发以“巴国故都,忠义之邦”为品牌,将形成三峡旅游的新亮点。景观展示从先秦文物(文明起源)―巴蔓子将军墓地(春秋战国巴国将军刎颈谢国,义薄云天)―汉代三阙(精美的汉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盛,并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全国唯一的“三巴”行政区划格局)―严颜将军故里(三国大将,忠义之士)―石宝寨(明末抗亲女将秦良玉)。而且,忠县原名临江,得名源于唐太宗感慨该地多忠义之士,赐名“忠县”,是唯一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第三,手工业遗址旅游―三峡经济的支撑和场景再现。千百年来三峡地区的经济支撑依靠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运输,农业生产遗迹很难通过旅游再现,但手工业遗址不仅保存了传统的作坊经营手段,而且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进而形成古镇的文化精神空间,凸显了三峡河谷地区独特的手工业城镇意象。以宁厂古镇为例,自然盐泉的开采可上溯至巴人的传说时代,延续至明清的场镇兴盛。作为手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将生产环节(原料采集―工艺制作―产品―运输方式),转换成旅游景观的三个层次: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景观解读,既反映了自然的人文化过程,又演绎了“手工业史”历程(见表3)。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博物馆旅游――世界最大文物基地的文物展示
三峡是本世纪最大的文物考古基地,对出土文物的收集、整理、展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相应的旅游经济效益。博物馆的建设,是三峡文物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不能搬迁的文物遗址,采取现场博物馆的方式,比如白鹤梁碑刻遗迹,反映了上千年来长江水位的变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尽管将全部淹没至水下,国家还是投巨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下博物馆。不仅完整地保留其科学性,同时形成了三峡最为独特的景观。
为了给三峡文物提供全面展示的空间,在重庆将修建三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跨地域命名的博物馆,也将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三峡博物馆与重庆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形成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将三峡文化和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峡旅游起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
三、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的概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分布有明显的经济中心,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以及娱乐及环境的大力改善[14]。目前,全世界有三条“廊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法国的Canal du Midi南运河 (1996),西班牙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 朝圣通道(1998)和奥地利的Sermmering 铁路 (1998)[15]。由于遗产廊道的空间规模巨大,文化积淀深厚,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三峡是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延续的“遗产廊道”,割裂了文化传承的空间分析都会使三峡旅游的研究走入误区。长江三峡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遗产廊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丝绸之路、大运河正在积极进行跨区域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但研究工作明显滞后。对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有两篇论文值得借鉴。王志芳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的文化内涵、保护管理方法、选择标准和旅游开发启示。拢6!@钗啊⒂峥准崽岢隽艘挪廊道的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拢7!
笔者认为,遗产廊道是跨区域的历史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不断叠加和地理空间延伸的产物,景观的时空演替是遗产廊道的核心。三峡遗产廊道的旅游研究由以下3个层次组成:文化基因――人类迁移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旅游品牌的形成。
1.三峡遗产廊道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文明起源的空间奠定了文化的原始基因,并形成了旅游开发的基点坐标
作为长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如河口、河流阶地等)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点(如盐、铁、渔业等)或者重要山川防御要地,形成了三峡早期文明的源头。虽然许多考古遗址不能开发成观赏性的旅游景点,但是构成了三峡游线的文化坐标。如小田溪墓群(乌江长江交汇处)、巫山人遗址(大宁河长江交汇处)、大溪遗址(大溪长江交汇处)、中坝遗址(盐业产地)、宁厂古镇(盐业产地)、白帝城(夔门要塞)等。这些文化地理坐标给三峡遗产廊道提供了物质与非物质交流融合的旅游文化理念。
2.三峡遗产廊道人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叠加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一版的《行动指南》认为。拢保釜#骸耙挪廊道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三峡廊道中主要的的迁徙过程和主要历史事件有:
(1)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之争,随着楚国势力的西进,巴国不断向西退守至嘉陵江支流,形成巴国古都的空间迁移,从平都(今丰都)――枳(今涪陵)――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阆中。
(2)三国时期吴蜀之争,使三峡成为重要的战争通道并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如白帝城、张飞庙等。
篇6
一、就如何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方面
1、认为当前我县旅游业从依托做好旅游接待服务向发展休闲旅游和共建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正合时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感。一是随着的做大做强,我县每年有百余万旅游者过境或留宿,这对我县发展休闲旅游具有相当的客源优势。二是当前旅游业主流正在从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变,特别是我们,世界自然遗产座落在,我县发展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互补,符合同一区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差异性”的需求。三是随着周边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县旅游接待服务功能面临着周边县市的竞争和挑战,如得不到及时转型,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和共建旅游目的地将会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2、认为发展休闲旅游,我县要制定产业政策,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有所作为,要做好总体规划、项目策划,起点要高、竞争力要强。
3、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县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休闲旅游要深入挖掘整理我县历史名人、古迹遗存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并有效地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去,形成有我县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
4、认为发展我县休闲旅游要做好布局。当前要重点发展“县城、怀、紫湖”这金三角,其中“县城”这一角为重中之重。要在“山、水、廊”上做好文字,即怀、、三清湖、、玉琊溪及玉紫旅游公路走廊上做文字。
5、认为发展休闲旅游要重视信誉,要创新机制,引进智囊团,强化机构建设,加大宣传,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并以彻实落实项目,带动发展。
二、建议策划“漂流”项目。主要内容:1、运动式漂流。在七一水库坝至上段,利用水库放水形成激流,以橡皮艇为漂流工具,营造运动、制激的体验效果;2、竹筏观光漂流。以运动式漂流的终点处为起点,以山头屿水坝为终点,河中沙洲可用卵石芦苇营造芦滩效果,沿途设置山岸观光点,丰富观光效果。
三、建议策划“脉野战基地”项目。主要内容:野战基地内设森林野战,打靶场、生存挑战训练、大型烧烤园、高空训练场、定向越野、军事训练、野外宿营、攀岩、山顶K歌、水上项目、篝火晚会、儿童游乐场等。是休闲、旅游、娱乐、度假的好去处,更是团体拓展训练、学生军训、踏青、旅游、素质教育的基地。
三、建议策划“()文化园”项目。主要内容:1、借我县历史名人及古迹遗存(清代考棚、阎立本、文成塔等),结合我县“博士县”品牌,展示我县文化底蕴,供游客细品文化历史;2、借“三清奇石”展示,让游客品味奇石文化及地质演变的奇妙。3、借“怀砚台雕刻博览园”展示,让游客了解砚台雕艺术;4、借“根雕艺术园”展示让游客领略根雕文化。5、借“冰溪古镇”展示,让游客探秘古色文化。
四、建议策划“怀国际高山滑雪场”项目。主要内容:1、在海拨较高处建立供造雪使用的蓄水池;2、在入口区建设综合服务用房;3、在120亩土地内设立长度在150米以上的滑雪滑道4条以上,并在适宜处设置儿童戏雪场一处、初学者滑雪培训场地一处;4、从滑雪场最高处到最低处设置一条滑雪专用索道。
五、建议策划“三清湖水上高尔夫练习场(滑草场)”项目。主要内容:在三清湖水面上建设一个水上高尔夫练习场,让游客体验水上高尔夫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六、建议策划“万柳洲儿童乐园”项目。主要内容:1、浪漫森林案子休闲区。以风车郁金香等营造一个浪漫的森林活动区;2、儿童游乐区:以摩天轮、卡丁车等20余项游乐设备组成一个动感游乐区;3、童话世界知识区:以小品、雕塑的形式,布局一个以童话故事、世界名人典故为内容的休闲区。
七、建议策划“印象—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主要内容:以大规模夜游为目的通过对冰溪河山水景观和表演艺术、灯光艺术、音响效果的合理整合与策划,打造一台高规模的山水夜游节目。
八、建议打造“温泉度假区”项目。在县城周边和的旅游公路沿线,请省地质部门进行勘探是否有地热。尽快打造脚下第一温泉度假区项目。
篇7
河湟文化河湟地区旅游资源发展对策建议
一、对青海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
1.河湟区域范围及河湟文化的界定
青海是“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之源,“三江”谓之华夏民族的摇篮。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多出现在一些重要河流的沿岸。比如,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埃及;公元前21世纪亚洲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18世纪,西南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建立了南北统一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在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公元前1000多年就出现了约20个奴隶制小国,等等。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每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我国从夏朝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期,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们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河湟地区。河湟区域顾名思义是指靠近黄河、湟水两条河流的地方,大致包括黄河上游九曲之地和青海境内湟水谷地,具体讲是指今天青海省境内青海湖以东,包括西宁市及所属湟源、湟中、大通3县,海东地区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循化、化隆六县,海南州贵德及黄南州大部分在内的地区。然而,任何一个区域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和人们的需要人为界定的。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对古代河湟进行地域划分的时候,这种文化的区域范围应该广得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界线。因为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具有传播和衍化的属性。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河湟文化的范围还应包括甘青交界地区、河西走廊及宁夏部分地区。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乐都柳湾出土的文物为例,发掘出的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00多座,出土文化遗物4.9万余件,其中仅陶器就有3万余件。该区域平均海拔1700—2500米,是省内地势最低、自然条件最好、人口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也是省内六大世居民族(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文化交融并存的沃土,为孕育河湟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河湟这一特定区域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地,是秦汉文化通西域文化的交融地,是长期以来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藏文化相比较,具有更多汉文化的特征;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又具有更多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因此,河湟文化带有复杂的民族色彩和东西部文化的过渡特征,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2.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璀灿夺目的古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近4万件彩陶,这使河湟具有了“彩陶故乡”“彩陶王国”之称,有极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民和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灾难性遗址,有“东方庞贝”之称,可开发为世界级旅游景点;南凉古国(虎台遗址);宋代唃厮啰政权所在地青唐城(今西宁)遗址。
二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汉、土、撒拉、回族、藏、蒙古等民族民俗风情各具特色,特别是土、撒拉族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在国内所独有。河湟“花儿”也独具风格。
三是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河湟地区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宗教寺院,如以瞿坛寺、塔尔寺、佑宁寺、夏琼寺、却藏寺、卡的喀哇寺、阿琼南宗寺、白马寺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平安洪水泉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寺院;西宁北禅寺、湟源南朔山、互助五峰寺等道教寺院。上述各派寺院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研究不够
受人才、资金等制约,对河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大,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许多景区景点的旅游项目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有些重要内容面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境地。有些虽然进行了挖掘,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同时,在挖掘人文资源、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较滞后,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综合效益低。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和旅游尚未形成有机结合
厚重、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经济难得的宝贵资源,但目前青海省东部地区对这些文化资源还基本停留在挖掘和保护上,没有真正地将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如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挖掘不够,景区内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不充分,大多数景区还未设置相应展示当地和景区文化的场所。同时景区内不同程度存在讲解不完善、对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不到位的现象。
3.文化产业的开放程度较低
旅游市场体系建立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运转的市场分工合作体系,没有形成有效关联的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未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诸如文化产业规模要大、文化产业集中度要高、文化产业并联性要强等还不具备。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尚未确定。
4.展现河湟文化的载体还不多
如西宁市区还没有一条能够充分展示河湟文化的步行街,反映河湟文化的传统曲艺演艺场所缺乏,使得来青海省东部旅游的游客不能在晚间很好地体验地方特色文化。同时,各县、区的曲艺演出一般以村社为单位,规模小,属自娱自乐,向游客展示的机会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旅游宣传促销手段滞后
对国内外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宣传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宣传促销人才紧缺,使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同时,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区县产品很好地融入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客源共享度低。为旅游者提供的消费产品层次低、种类窄、文化内涵不多、文化附加值明显不足,没有可以延续到旅游之后的文化产品,至今无法提供更多层次、更有现代文化产业特点的消费产品。
6.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滞后,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由于财力有限,投资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环节相对薄弱,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人均消费低。尤其在旅游旺季,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更加突出,难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全方位大力推动建设进程。
7.缺乏区域协作,旅游业发展活力不足
目前省、市、县都有发展旅游业的规划,但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缺乏全省层面上的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规划机制,区域间缺乏协作,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圈,甚至重复建设,没有特色,形不成品牌。
三、河湟文化背景下青海省东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青海东部区域的旅游规划
一是建议相关部门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原则,把青海东部旅游开发纳入全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给予高度重视。二是坚持突出河湟文化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以独创性、原生态取胜,力争原汁原味。三是克服旅游规划中的随意性。过去青海省旅游规划几乎由外来旅游规划单位承接,他们对青海实际情况不了解,缺乏调查研究,使规划脱离青海省具体情况,这是青海旅游业一直发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规划必须有本地专家参与。四是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青海处在我国西北区青藏高原,只有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从青藏高原上的,西北地区新、宁、甘、陕等省区的旅游“形象遮蔽”下走出来,形成自已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游人。
2.打造“唯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文化旅游品牌
青海东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下文化产品可以成为“唯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是民和金三川文化旅游区。这里有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三川土族风情、全省水热条件最优的自然环境、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旅游名镇的官亭镇等,可建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旅游胜地。二是以乐都柳湾墓地为中心的彩陶文化。在乐都柳湾墓地可以进一步发掘柳湾人的生活地、赖以生存的生产经济活动方式、制陶工艺过程等。以彩陶为中心,进行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三是打造黄教祖寺——塔尔寺新形象。塔尔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在黄教六大寺院中享有“祖寺”的特殊地位。建议一方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重新规划打造,铸造一尊宗喀巴像,修建宗喀巴广场等,大大提升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地位。四是进一步提升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土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土族旅游必须进一步提升,应与都兰吐谷浑墓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从当前的一般性民风习俗,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土族风情旅游的文化品位。五是青海“花儿”。“花儿”是唯一广泛流传于我国青、甘、宁省(区)的由多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青海是“花儿”的海洋、“花儿”的家乡,“花儿”为青海民歌之魂。大力加强青海“花儿”研究、推广,培育“花儿”歌手,使青海“花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3.加大对青海省东部旅游开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服务功能,突出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环西宁200公里最具魅力的旅游圈。建议省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支持东部旅游开发建设。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继续加快公路主干线与景区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切实改善青海省东部旅游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加大旅游景区尤其是重点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重点景区能留住游客,实现“旅从速、游从缓”,推进旅游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
4.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
一是建议加强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和策划,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新、奇、特的旅游形象,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等机会宣传、展示河湟文化旅游形象,树立全民参与意识,形成热情、诚信的社会氛围;二是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省内外旅游交流会和巡回促销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外宣传;三是邀请省内外记者、旅行社到青海省东部观光,特别是要借助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提升宣传层次,并以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旅行社加入青海省东部文化旅游圈的旅游项目;四是由相关部门牵头,旅游景区(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旅游宣传栏,在饭店、宾馆、旅游大巴等无偿提供《青海东部旅游宣传手册》。
5.拓宽旅游开发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商业融资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遇到的普遍问题。建议根据国家有关文化产业项目的金融优惠政策,制定符合青海特点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应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积极搭建政府信用平台,适度放宽政府举债空间,缓解建设资金压力,使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地,以保障文化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优惠政策。
6.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议省政府及省级主管部门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合理调整、配置相关部门的职责,设立综合性景区管理机构,加大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旅游景区(点)走向市场。围绕建设兰西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与兰州、西安、银川及省内各市县的旅游合作,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建立区域联盟,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真正融入大旅游经济圈,全面促进青海省东部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谢佐.河湟文化三题[N].西海农民报,2011—11—29.
[4]河北人民出版社.青年知识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5]拉有清.乐都历史纵横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5.
篇8
关键词: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4203
1引言
农家乐是指利用农家庭院和乡土资源,营造农家特色和乡村情趣,以提供餐饮服务为主,辅之以多种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的经营实体[1]。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较早,自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以来,农家乐发展历史已有30年。现有星级农家乐47家,2015年乡村旅游收入63.9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0%,接待游客2150.96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次的92%。乡村旅游解决了2.1万人的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助农增收人均6842元。
2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优势
2.1经济实力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201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和 “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是全省第一个破千亿的县域经济体,全国百强区排名35位,强大的财政实力,为旅游业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
2.2产业基础好
龙泉驿区是全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是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持。
2.3区位条件突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成都天府新区主体发展区之一,地处“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腹心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区内交通状况较好,公交线、地铁线和乡镇内部道路网络完善,这为农家乐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2.4旅游资源丰富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是成都断陷带与龙泉山隆褶带之间的构造断块。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赋予了龙泉驿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国际桃花节已打出品牌,客家文化土壤利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噱头够,为农家乐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5可规划用地多
据统计,至2018年龙泉驿区规模流转用地达20万亩以上,大量的土地空余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农家乐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3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投资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规划
龙泉驿农家乐经营者70%为外来投资者,多追求短期效益,旺季经营淡季歇业,长远规划意愿不强,创新力不足;本地农家乐业主经营多为跟风上马,业态低端,经营惨淡。各乡镇缺乏旅游发展区域规划,行政壁垒严重,导致农家乐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合力和区域特色。
3.2经营业态低端,基础设施落后
龙泉驿农家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状态,缺乏对旅游基础资源的挖掘,90%的农家乐业态低端,接待项目多为吃农家饭、钓鱼喝茶和摘果,与成都其它区县农家乐发展差距明显。农家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60%的星级农家乐存在停车位建设不规范、导视系统不完善、厨房设施简陋和厕所建设落后等问题。
3.3旅游淡旺季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
龙泉驿农家乐的季节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每年桃花节期间交通堵塞、人满为患外,其余时间游客稀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表现为白天热闹非凡,晚上重归死寂。农家乐产品单一,最具潜力和特色的资源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突出,只能提供简单的观光和休闲项目;住宿则以农家屋为主,接待条件差,住宿类型较少,整体档次普遍偏低,经营情况不理想。
3.4发展引导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方面龙泉驿区政府发展重心为汽车工业。2015年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仅为7%,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特点,导致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3];另一方面,旅游职能部门力量弱,且缺少旅游行业协会的指导,旅游专项资金较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家乐无序发展,行业引导和自律性差。
3.5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乏力
绝大部分农家乐环境评价不达标,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垃圾容纳能力不足,缺乏垃圾桶和集中的垃圾收集设施,垃圾处理能力有限;二是耕地破坏严重,游客活动致使土壤结构破坏,耕性下降,出现部分农家乐硬化耕地用于日常经营。三是多数农家乐不具备污水处理能力,随意倾倒和排放现象普遍,对当地水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3.6智慧化水平低,宣传营销不足
农家乐的智能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和扩大宣传的重要途径。当前龙泉驿农家乐智能化建设由政府指导,过度依赖政府宣传,农家乐新媒体的应用普及率很低;农家乐缺乏高素质经营、运营和从业人员,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旅游经营运营和宣传营销。
4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全域旅游”、“美丽中国”、“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成都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下,结合龙泉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农家乐发展实际,龙泉驿农家乐的发展必须要果断转型,变“观光型”为“休闲体验型”;需整合资源,消除部门壁垒,合力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需加强教育资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力度,紧抓农业产业,深挖农耕文化并注入精神内涵、创意开发龙泉驿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营销宣传精准服务游客,完善基础设施,用高品质旅游体验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4.1政策指导,整体规划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当前龙泉驿区正在拟定《旅游十三五规划》和《乡村旅游十三五规划》,一方面建议积极对接涉旅部门,捆绑政策、打包资金,制定农家乐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发展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农家乐的全面升级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建议龙泉驿农家乐发展核心乡镇,筹建农家乐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力量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加强对农家乐带头人的培育,提高农家乐的营运能力和服务意识。
4.2加强引导,行业自律
2016年7月龙泉驿区第一个全区旅游行业协会―成都市龙泉驿旅游协会成立,建议支持旅游协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农家乐市场行为,督促农家乐业主依法开展诚信经营,维护旅游行业的市场秩序,积极指导龙泉驿区内旅游景区和农家乐/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二是宣传农家乐发展的信息,组织技术交流,开展新经验、新标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组织开展涉旅宣传、行业培训、产品研发,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四是接受政府部门转移的相关职能,参与有利于农家乐发展的公共服务。
4.3积极宣传,智慧营销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营运的冲击和自驾游的兴起,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和消费习惯。为适应信息化的新的形式,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实现各个乡镇全域移动、电信、联通4G网络覆盖,实现农家乐核心区实现免费WIFI稳定覆盖;二是改善软件条件,建立农家乐网站和在线支付平台;三是成立农家乐智慧营销管理团队,打造微信平台,提升信息到达率和有效率,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4.4加大政策指导,完善基础设施
农家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然而,乡镇财力有限,旅游配套设施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旅游公共配套服务经费短缺,建议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建议引入PPP项目,积极改善农家乐周边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鼓励农家乐业主联合本地农户组建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合作社,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一、三产业融合;三是建议在严厉打击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的同时,通过土地整理、适度集中居住和增减挂钩等方式,配套解决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
4.5挖掘旅游资源,研发特色产品
依托本地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等模式,发挥高校服务地方职能,搭建政、产、学、企联动平台[5],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升级体验项目。挖掘农耕文化,乡村资源,开发具有特色文化的休闲度假类体验项目;二是加强住宿接待能力,建议融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品尝美食和健康养生等元素,分层次打造乡村HOTEL、特色客栈、特色民宿、汽车营地、乡村露营地等度假产品。三是研发特色农家菜品。建议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餐饮服务标准,建立餐饮经营的服务人性化、卫生安全化、菜肴本土化和质量标准化的规范体系;四是策划农事节会活动,打造农家乐品牌。建议制定龙泉驿乡村菜旅游路线规划,开展乡村美食技艺大赛,对接旅游养老市场、研学旅游市场和创客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家乐品牌。
4.6加强资源保护,合理持续开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家乐作为龙泉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建议政府强力推进植被恢复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垃收集、河道管护、农家乐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的力度,全面杜绝脏乱差烂现象;加强宣传,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建立奖惩机制,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4.
[2]黄珊燕.龙泉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四川省情,2016(2):57~59.
[3]石培华.树立新的旅游经济观[J].人民日报,2015-11-6.
篇9
坚持把遵守执行《宪法》和依法行政作为工作基本遵循,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宪法》《文物保护法》《旅游法》《体育法》等法规以及相关管理条例,不断强化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旅游市场、文物场所及广电的管理。在依法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繁荣。积极配合依法治县和“平安”建设以及脱贫攻坚、“三大行动”等全县性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县级各部门普法宣传活动及“宪法宣传日”活动。依法行使部门行政权力,开展涉及行政审批的证明事项清理,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认为不需要的证明事项或者能通过各部门之间调用数据信息后就能解决的证明事项予以清理,真正使“最多跑一次”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情况
抓整合、建机制、明职责、强管理、树正气,强化执行力,呈现出团结、积极、实干、拼搏、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县委有决定,政府有部署,人大有监督,政协有帮扶,我们负责执行。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地灾防控、两联一进、三大行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灾后重建、城市建设、重大工程推进、示范创建、对口援建、维护稳定、意识形态、扫黑除恶等工作。
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
部门局长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任命并把权力委托给局长在文体旅局这个岗位去履行相关职能职责的,要为人民办事、要做实事,要干成事,整个过程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1.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繁荣发展再创业绩。每年重点组织举办“送戏下乡”系列活动138场、文艺演出队伍达到一村一队,疫情期间创作歌曲《花开的声音》收录进州疫情展览馆;整合资源,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52个贫困村文化室“回头看”工作,完成我县52个贫困村文化室实施设备巩固提升采购工作。建设县级图书馆1个,增设地方文献室,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常态抓好申报州级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四防”及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积极配合做好文旅资源普查工作。旅游资源普查不可移动文物197处,文化资源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197处,普查可移动文物19件;普查非遗项目118项,涵盖文学、音乐、舞蹈、体育、医药等多领域,对以后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2.全域旅游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紧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思路,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立足资源环境优势,以发展生态旅游为目标,围绕“多元文化福地,旅游度假圣地”主题,着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得到巨大提升,接待能力显著增长,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被命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2020年因肺炎疫情影响,截止目前我县实现旅游接待人次74.5万人次,累比减少26.54%;实现旅游接待收入59209.15万元,累比减少25.64%。
3.体育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一是着力推进“体育+旅游”新发展模式,借举办古树梨花契机同时开展自行车骑行、新浪3v3、汽摩拉力赛、行走天空跑等活动;全民健身运动会吸引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1000余人参赛,获得了良好反响。二是业余体校代表县参加川甘青篮球赛、州州运会等省内外运动会比赛均取得佳绩。三是“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项目训练基地”成功落户我州县,是州、也是县体育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四、办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县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
近年来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都对文化旅游工作特别重视,值得高兴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也特别关心文旅工作,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与建议。代表提出的《关于打造俄热乡嘎斯都村纳海景点的建议》,容中代表提出的《关于规划建设二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议》,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索乌山景区开发力度的建议》。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提出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并积极改进和落实。同时,认真办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及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在具体落实和办理过程中,自己能够做到亲自抓、带头抓、认真抓,着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议案按时办结,满意率达100%。
篇10
一、高度重视,立即行动
在全市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活动中,旅游行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市纠风办向我局反馈的200条群众意见和建议,我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归纳和分析。结合市委、市政府实施“打造特色旅游基地”和“旅游强市”战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整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我市旅游业又好有快地发展。
(一)向各县旅游管理部门,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二级单位和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印发通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单位对旅游政风行风的现状,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行业关注的热点,旅游服务的难点和当前旅游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深刻的反思,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解决存在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根据群众意见建议对整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到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员,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查摆问题,找差距,落实整改措施。
(三)针对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深刻剖析根源,选准突破口,抓住重点,制定措施积极整改。
(四)制定集中整改工作方案,对组织领导、方法步骤、整改内容、整改时间、整改对象和整改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正视问题,落实整改
在整改工作中,市旅游局坚持把做好民主评议旅游政风行风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压力变动力,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整改工作落到本职岗位上。
针对旅游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市旅游局组织执法人员在旅游旺季、小长假和黄金周期间开行旅游投诉直通车,深入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接待单位,针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旅游购物、消费欺客宰客;旅游业务经营“黑社”;无证带团导游;旅游交通有安全隐患;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差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经营行为等问题现场受理游客投诉,实行动态监管。日常的旅游市场监管工作,市旅游局通过××旅游网、××日报、天中晚报向社会公布旅游咨询和投诉电话,及时受理游客投诉,旅游投诉处理满意率达到100%。开展对全市旅行社租用车辆和旅游业务经营广告行为专项检查工作,市旅游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旅行社租(使)用车船管理工作的通知》(驻旅[2007]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旅行社租(使)用旅游车辆管理工作的通知》(驻旅[2008]42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旅行社租(使)用车船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驻旅[2009]58号)文件,严禁旅行社组织“夕发朝至”的团队旅游,消除安全隐患;联合工商部门开展了旅行社广告、旅行社门市部专项治理工作,净化了旅游市场。
针对部分旅游经营单位诚信缺失问题。市旅游局向全市旅游行业印发了《××市诚信旅游活动方案》,建立了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诚信档案,并对旅行经营单位经营基本信息及奖惩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按照考核结果进行诚信旅游企业等级公示,实现末位淘汰。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也是旅游市场各种问题集中的焦点。为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推动各旅行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全市旅行社全面开展“星级旅行社”评定活动。根据旅行社星级评定标准,同时结合《2009年度国内旅行社业务及服务质量考评工作方案》和《2009年度旅行社业务档案检查评比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旅行社维护旅游者利益及服从行业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全市共评定5家星级旅行社,其中新世纪旅行社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旅行社。
针对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市旅游局邀请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举办了全市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市旅游行业共277人参加了旅游标准化、旅游政策法规培训、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培训,并获得了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中高级岗位资格证书,极大地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对注册2009年度ic卡导游员进行职业道德、礼貌礼节、职业技能和旅游政策法规的培训。
针对部分经营单位存在的强行消费,商业欺诈现象。市旅游局加大了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化管理力度,组织开展以“阳光行动”为主题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事实细则》和《河南省旅游条例》,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违约失信、擅自改变行程、超出合同以外购物等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在全行业经营单位显要位置公示了旅游投诉和咨询电话,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的举报。“十一”黄金周前夕,向社会了旅游消费提示,让广大游客明明白白消费,开开心心旅游。
针对部分群众反映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高的问题。市旅游局积极向市政府报告,经过积极努力,我市旅游年票在今年4月份正式发行。一张旅游年票60元限本人一年内可以不限次数游览,极大地方便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在我市长期居住或务工的外地群众,深得群众的欢迎;嵖岈山推出了千万门票大派送活动,金顶山向社会发放10万张免费门票,其中面向××市范围内1万余张;铜山景区、金顶山景区结合自身实际,也推出了旅游年票优惠活动。同时继续协调各景区对在“三八”节、教师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对特殊人员实行门票优惠。
对于群众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建议,市旅游局完成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市、县旅游局精心论证、包装了30多个旅游项目,汇编了《××市旅游招商项目册》,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区也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今年6月份,××区政府与北京达沃撕颠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签订了《河南省××市××区生态、旅游概念性规划(含商桐公路沿线及蚂蚁山周边两个片区)》合同书。××县加大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先后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南海禅寺旅游发展规划》、《梁祝故里详细规划》。
对于群众关于加大我市旅游宣传力度的建议。市旅游局组织编印了《天中揽胜》宣传画册、《××旅游图》以及中、英、日、韩文对照的《××旅游》宣传画册和《锦绣天中一日游》宣传折页,拍摄了《传奇天中》风光片等宣传资料,丰富了我市宣传品的内容,提高了宣传品的档次。举办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抓住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契机,举办了××分会场暨嵖岈山第一届西游文化节启动仪式,活动周期间先后组织了《情系嵖岈·春满人间》文艺演出、百家旅行社××踩线、百名记者看天中、百名越野摩托车车手城市巡游,金顶山首届旅游节、“千家万户登金顶”登山比赛、2009河南省越野摩托车锦标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了××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大了对北京、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周边省份和省内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及中部旅游交易会,全方位宣传推介××旅游产品。邀请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有效提升了××的形象。
在对群众意见建议整改工作中,我局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市旅游政风行风建设的现状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长效机制建设同旅游业快速发展仍不相适应。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窗口行业,行风是关系旅游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生命线。市旅游局作为政府主管窗口行业的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监管意识、服务意识,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市“旅游强市”的战略高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政风行风建设。
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
1.旅游服务态度差,饮食欠佳。(××市:××县)
2.旅游,建议费用降低。(××市:××县)
3.旅游,公司要诚信。(××市:××县)
4.旅游点要杜绝旅游导购,服务质量要改进。(××市:××县)
5.旅游方面,黑导游要治理,门票价格过多。(××市:××县)
6、开发尽量多的旅游景点。(××市:××县)
7.旅游,建议以后服务态度好。(××市:××县)
8.旅游市场要规范,黑导游要取缔。(××市:××县)
9.旅游,服务不周到。(××市:××县)
10.旅游,存在服务质量低下,收费高,管理不规范。(××市:××县)
11.旅游路线少,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市:××县)
12.旅游服务不规范。(××市:××县)
13.政府部门机构,旅游系统服务意识差,乱收费,市旅游局管理不到位。(××市:××县)
14.旅游,建议降低费用,在农村建立分社,丰富农民生活。(××市:××县)
15.旅游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市:××县)
16.旅游旅游景点;有很多景点可以开发利用,建议多开发利用,修路可供人方便行走,确实为人民大众服务。(××市:××县)
17.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市:××县)
18.旅游:真实服务与承诺不一致。(××市:××区)
19.旅游加大开发力度。(××市:××区)
20.旅游:建议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管。(××市:××区)
21.旅游: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县旅游事业停滞不前,没有工作针对性。(××市:××县)
22.旅游管理乱骗人多。(××市:××县)
23.旅游保障消费者利益强化管理。(××市:××县)
24.旅游导游素质不高服务差欺骗消费者。(××市:××县)
25.旅游服务差乱收费。(××市:××县)
26.旅游服务质量差不遵守职业道德。(××市:××县)
27.旅游加强对景区购物进行整顿、治理防导游强制消费者购物。(××市:××县)
28.旅游收费不透明随意更换线路。(××市:××县)
29.旅游业调整标准,经常公示。(××市:××县)
30.旅游:旅游景点收费高,环境差。(××市:××区)
31.旅游:接受旅游合同后,服务质量跟不上,导游素质良莠不齐。(××市:××区)
32.旅游:旅游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市:××区)
33.旅游:真实服务与承诺不一致。(××市:××区)
34、在门票中,买了大门票买小门票。(××县)
35.旅游:价格贵,建议门票价格降低。(××市:××县)
36.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市:××县)
37.旅游:服务质量差。(××市:××区)
38.旅游:规范旅游路线,制止导游带游客购买纪念品收回扣现象,提高旅游质量。(××市:××县)
39.旅游:建议旅游局规范景区门票,让能够"一票通"(××市:××县)
40.旅游:建议来××投资的企业去风景区应免收门票,为××招商引资提供更好的吸引力。(××市:
××县)
41.旅游:加强管理。(××市:××县)
42.旅游:建议对旅游业加强管理。(××市:××县)
43.旅游:有乱收费现象。(××市:××县)
44.旅游:管理监管不到位。(××市:××县)
45.旅游:对本地企业,居民减免门票,开放本地旅游景点。(××市:××县)
46.旅游:建议××旅游降低外来企业的门票费用。(××市:××县)
47.旅游:建议省周边各个旅游景点可以免费游玩,可以刺激其它行业带来收益。例如:服务行业可以带来更多。(××市:××县)
48.旅游:建议旅游局能为我们在××工作员工提供优惠卡。(××市:××县)
49.旅游:有欺诈现象。(××市:××县)
50.建议旅游市场加强整顿。(××市:高新开发区)
51.旅游,管理不行,引起游客投诉。(××市:高新开发区)
52.旅游,加大景点开发力度。加大景区管理力度。加大景点对外宣传力度。(××市:高新开发区)
53.旅游,建议市旅游局管理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市:高新开发区)
54.旅游,建议严格管理,收费服务透明。(××市:高新开发区)
55.旅游,有欺骗顾客行为。(××市:高新开发区)
56.旅游:加大管理力度。(××市:××县)
57.旅游:加强服务管理。(××市:××县)
58.旅游:需完善。(××市:××县)
59.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市:××县)
60.旅游:加强导游及票区管理。(××市:××县)
61.旅游:价格贵,服务质量差。(××市:××县)
62.旅游:合同不合理,途中购物较多。(××市:××县)
63.旅游:存在拉客购买商店。(××市:××县)
64.旅游:花钱买罪受,坑蒙拐骗。(××市:××县)
65.旅游时进购物店多。(××市:××县)
66.旅游:落实国家旅游相关政策。(××市:××县)
67.旅游:旅游景点门票涨价。(××市:××县)
68.旅游:乱涨价。(××市:××县)
69.旅游:希望旅游服务再好些。(××市:××县)
70.旅游:旅游业不发达,服务质量上不去。(××市:××县)
71.旅游: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市:××县)
72.旅游:价格偏高。(××市:××县)
73.旅游:有待进一步规范,价格不透明。(××市:××县)
74.旅游:强行消费,需改善。(××市:××县)
75.旅游:价格偏高,加强景点商店管理。(××市:××县)
76.旅游:安排购物多,收费不合理。(××市:××县)
77.旅游:强行消费,需改善。(××市:××县)
78.旅游:进一步规范旅游业行业管理。(××市:××县)
79.旅游:服务质量不够好。(××市:××县)
80.旅游陷井太多,职业道德差,骗消费者。(××市:××县)
81.旅游服务要改进。(××市:××县)
82.旅游:服务不到位。(××市:××县)
83.旅游:旅游导游引导购物消费。(××市:××县)
84.旅游:监督不到位。(××市:××县)
85.旅游时有骗钱现象。(××市:××县)
86.旅游团组织不当,费用过高,有宰客现象。(××市:××县)
87.旅游旅游服务各项目收费不透明。(××市:××县)
88.旅游:价格高,老百姓游不起。(××市:××县)
89.旅游:2009年5月1日旅游时,景点乱涨价。(××市:××县)
90.旅游:门票价格高。(××市:××县)
91.旅游:节假日时门票上涨。(××市:××县)
92.旅游:服务差,购物多。(××市:××县)
93.旅游强制消费项目多。(××市:××县)
94.旅游部门服务差。(××市:××县)
95.旅游: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市:××县)
96.建议旅游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市:××县)
97.旅游:导游引导旅客购物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市:××县)
98.旅游:有些旅游景点周边环境,治安环境不好,有待加强管理。(××市:××县)
99.旅游:门票收费降低点。(××市:××县)
100.旅游:有欺诈游客现象。(××市:××县)
- 上一篇:建筑行业战略
- 下一篇: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