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循环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源循环科学

篇1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改革探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基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国家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战略方针的基础上,以缓解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开设的新兴交叉型专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得国际化交流日趋重要,急需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兼备的新型人才[1,2]。而对于许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词汇匮乏、专业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较低,从而导致在国际交流和前沿知识的汲取方面极其匮乏。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资源循环产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对欲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发展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现状及其他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探讨了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课程教学思考。

1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主要问题

1.1专业教材缺失,思路不清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因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不完善,因此还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英语教材,而现有的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相近专业的教材,内容太过专一,与本专业的教材需求不符,导致学生感觉杂乱,目标不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浓

商洛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其生源大多数来自于陕西省。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以2015年第一批29名学生为例,陕西省有24人,外省有5人,其中高考成绩及格率58.62%,最高分仅118分,最低分只有44分;此外,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甚少而教学内容涉及得学科领域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有些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致使学生多处于应付考试的状态,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没有成效。

1.3教师能力有限,效果不佳

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一般多为本专业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但因其未接受过英语教学训练,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之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此外,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因教学任务的压力进度较快,与学生的学习进度脱节,学生基本上处于在未完全理解上一知识点就被带入了下个知识点,从而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的状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3]。

2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商洛学院正在向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转型,目的是为了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更应使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以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1明确培养目标及人才需求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与时俱进,急社会之所需,全球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应具备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之外,更应该掌握本专业的最新行业信息和技术水平,能够在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更能在一些公开课及其相关网络平台上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具有专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以多媒体辅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导致了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完全不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词汇、短语的用法和翻译技巧的详细讲授,忽略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急需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4,5],使用多媒体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思考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水平。

2.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6,7]。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获取行业的前沿信息及发展动态,掌握具备英文文献阅读的能力并初步具备科技英文写作的能力。为此,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科技英文的写作应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和科技英文写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商洛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但专业英语词汇量依然不足,且阅读和写作能力欠缺。因此,可针对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科技英文的写作,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需求,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加强相关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科技英文的写作,然后通过教师批阅讲评,归纳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文文献阅读技巧和科技英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及写作注意要点,通过训练,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此外,也为欲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加强英文文献的学习和科技英文写作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3结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近些年新设立的专业,而与之对应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也是新设课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不间断地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学习潜力,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促使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

作者:杨娇 刘璇 崔孝炜 曹宝月 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食品专业英语》课程思考———以铜仁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48-249.

[2]刘仰硕,李明.化学与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16):202-203,209.

[3]苏立新.地方高校转型视角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88-89.

[4]张琳,陈妮,张点.互动式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47-149.

[5]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3(06):119-123.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 问题 建议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所谓节能减排,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有效节约能量和物资资源,减少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的排放,而站在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节约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与此同时,循环经济就是一种资源重复利用的经济形式,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然后将废弃物排放,而现在社会提倡的循环经济是指将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以后将废弃资源二次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将能源充分利用,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

(1)以生态规律为基础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更需要以生态规律为基础进行生产、消费,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活动,争取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所以说,我们要向改变自然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

(2)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能源节约不仅要对资源少用,使能耗降低,而且要综合各种资源的使用,数次利用,加强循环,进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现阶段实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摒弃了传统的垃圾场的设置,而是将资源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人类维护的生态系统。在进行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时,除了要将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外,还需要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水平,让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对环境有益的技术。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不仅需要将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考虑全面,更需要考虑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3)建立封闭的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态规律。具体指工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代谢与共生关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产品互用的循环结构,进而形成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使得资源在循环中得到科学合理、充分的利用,进而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将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还有效地优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管理,鼓励节能减排的创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各地都在的大力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经清洁生产,加强对清洁生产的科学审核,同时增强了对电力、化工、建材等一些重点污染企业的改造力度,对于企业的清洁生产活动、技术改造活动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适时淘汰相对落后的产业,使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保证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二次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多年来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我国现在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让然处在初级阶段,与真正的和谐型社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

首先,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型污染问题,化工企业、纺织企业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最多、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因此我国的减排任务非常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其次,我国有一部分河流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治理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河流的水质离实际的要去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我国有许多大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新设备的问题,传统的就设备经过多年的工作,设备老化严重,而企业对于设备更新的投入明显不足,一些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企业的设施陈旧问题更加严重,他们的治理污染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有的治污目标不明确,资金不足,导致频频出现进度问题。第四,我国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治理问题,飘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以及燃煤锅炉、旧城改造、房屋建设、汽车尾气等一系列问题都家具了城市环境的污染,一些老城市还存在着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更是污染了成分是环境。

四、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1)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宣传

只有加大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才能够强化全民对能源节约的认识,进而在社会中营造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在进行这项活动的宣传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来了解关于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潜能,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保证。国家通过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从最简单的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方面做起,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模式。

(2)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当土地资源丰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往往采用的是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也叫做粗放式经营。如果土地资源紧缺,人们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创新科技手段。同时,如果劳动力的价格较高,那么科学的发展也就会被迫加快, 以此来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创新则应该朝着代替资源的方面发展,创新出能够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

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长远性和前瞻性,节能减排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做到的。因此,首先要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支持属于政治性的,在循环经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有效实施,同时,政府要将各种利益统一协调,统一部署重大事项,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其次,要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调整等相关政策进行政策的引导,适当调节并影响企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的建立,促进企业能够对废物进行综合性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

(4)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要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就必须要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给投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多元化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能力,鼓励与限制要同时进行,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对于情节生产工作要全面推进。与此同时,还有尽量加强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培育和奖励,促进这些企业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对其他企业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政府的作用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是非常有力的,要想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就必须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以此来促进环保型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坚持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将由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而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彻底打击。其次,要同时发展受保护地区和收益地区,只有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

(5)加强生态化改造,提倡清洁生产

首先,要对企业加强生态化改造,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上,进行企业的优化整合,将污染项目集中布点、有效处理,并做到达标排放。其次,生产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严格执行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严格审核高污染的企业和使用有毒原材料的企业,对他们要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建立健全可行有效的清洁生产管理机制,使污染物成为资源,成为没有无污染的有用资源。因此,只有加强生态化改造,促进清洁生产才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我国有许多重工业企业,同时这些企业又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性企业。对于重工业,我国在进行环保工作时,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淘汰落后的工艺。同时,重工业要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每年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设备和人才的更新,而且在技术的改造中,也要坚持环保的思想。此外,重工业还应该积极改善生产环境,进行厂区绿化等活动,建立生态工业园。

(7)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节能减排就是一项迫切完成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强领导的作用,建立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度,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到最终的政绩考核中。其次,要将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进行层次上的分解,将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同时将奖惩制度落实到工作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强化广大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五、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的关系

(1)节能减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资源短缺的主要矛盾,只有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中就明确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我们只有将节能减排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国家的政策和部署上来,才能够全力以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节能减排是促进重工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重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更是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企业。当前,我国的重工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与国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的中国业的集中度较低,产能相对落后,这也是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的很总要原因。因此,我国的重工业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最大程度的降低,促进我国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近年来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节能减排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必须要坚持把资源的高效利用视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坚持资源再利用的原则,保持低消耗、低排放的发展目标,将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转化为现代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毅民.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4).

[2]邓崎琳.坚持节能减排践行科学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04).

[3]陆萍.李训东.淮钢特钢资源循环利用实践[J]..现代冶金.2009.37(03).

[4]袁春晖.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3).

[5]杨小川.泉林集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6]杨波.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7]周一枝.以循环经济促节能减排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1(01).

[8]郭允义.展新华.李效生.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8.28(02).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 思考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传统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与利用,通过优化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经济活动效率和效益的最佳化,经济学发展成了纯粹有关市场、价格、价值、资金等孤立系统,看不到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循环经济首见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的著作,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加以论述,开始并未实际发展为国家层次的模式。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尖锐,其内涵不断被完善,日渐为社会重视。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使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资源短缺阻碍经济发展

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虽然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相对就比较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式相当严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攻击的压力。

2.社会循环领域发展基础薄弱

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即静脉产业,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行程“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发展静脉产业,关键是建立一个废弃物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但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尚未行程废弃物处理的市场机制,而大多由社会公益事业部门承担,静脉产业的发展在低水平徘徊。手机方面,废弃物产量大而接纳设施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分类方面,虽然在积极倡导垃圾分类活动,但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尚未显现;回收利用方面,由于我国垃圾处理企业普遍经营年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资源回收率低,与废物的产生数量和速度相比,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比例远远不能达到回收资源、防止污染的要求。

3.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巨大

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很多重污染产业环保成本大幅度增加。而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群众收入水平,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较低,这些高污染企业开始从环保要求比较严格的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必然加剧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区域性差异更为突出。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

1.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比,科学技术呈加速趋势向前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一定要实现区域技术的平衡发展,虽然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技术发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就我国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来讲,目前宜采用节约资本型技术,这是因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资本都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要素,而劳动力则是相当丰富的。采用节约资本型技术,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使问题得以缓解,而节约资本型技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而且还有利于资本积累。

2.充分重视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作用

循环经济不是宣传一种“永动机”的理念,物质循环利用是要付出能量消耗代价的,是可能再次产生污染的,因为物质在被利用后,必然导致品位的降低、纯度的下降等所完全循环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高技术才能把物质循环做得可行和经济上合理。当今社会发展也证实循环经济理念是可行的。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不是永远与物质和能量消耗增加、污染程度加剧和生态的恶化相伴而生的,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使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矛盾会逐渐减小。

3.构建适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经济激励与限制手段的运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生产再生产品的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环保行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部门可以采取补贴、贷款、贴息等激励措施,使得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行为,通过征税、罚款等限制的经济手段将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及循环利用资源产品的价格,以促进企业和个人进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金涌: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

[2]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篇4

参考文献的写作能帮助读者研读更多的原始资料,本文针对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写作格式案例来给大家作参考,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

[4]许晓萍,王留军.节水型社会差别水资源费征收模式探析[J].水资源保护,2013,29(3):87-90.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3-01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来,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紧了循环经济的研究。本文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如何构筑旅游循环经济进行浅论,促进旅游业持续性大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旅游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当今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旅游法规的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缺乏国家性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立法水平和步伐参差不齐。从调整范围上看,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很多重要领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三部法律作为旅游管理的典型法规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国旅游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从长远看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循环经济立法也应当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作出相应地调整,而不是仅仅制定偏重于那一方面的政策法,从我国的法治状况看,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现实需要出发,应当制定出一部旅游与经济法叉的专项法规,这样更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偏远的旅游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这些地区多数为还未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其旅游价值不可小觑,只是因为未经申报审批而未划入特殊区域来进行特别保护。但这些区域恰恰是更应予以重点保护的。由于调整范围的狭窄,使得很多可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却无法寻求救济。

(二)旅游业盲目开发,只强调收益,很大程度上忽视风险的存在。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多数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拥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即做到旅游开发,又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是少数。由此看来,那种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一)对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第三产业越发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科学选择。我国总体上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代表性旅游资源非常短缺。为了能更好的缓解资源约束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旅游资源难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是加快旅游业循环发展的科学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旅游发发达城市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旅游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景点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27.

[4]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其主要目标是:(1)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2)强调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3)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4)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1循环经济评价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方案,规划蓝图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依据方案来测定发展速率,评价发展水平,跟踪监测战略实施的进程,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循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对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和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数据,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3)预警。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区域,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循环经济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区域内运行。

(4)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循环经济评价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发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环节,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决策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信息来源。

2.2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地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国家、地区、部门以及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优化原则:循环经济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方面,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例如系统分解和目次分析法等,由总指标(总目标)分解成次级指标,由次级指标再分解成三级指标(可将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单个指标)及其横向结构(层次结构)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能对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产出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其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可行性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都力求标准的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片面追求可行性而损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造成指标体系理论上的过多破绽甚至重大残缺。所以从现有制度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选择,想办法采集,以体现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3)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评价一个系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评价其目标所达到程度。因此,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达到一致性,不仅能够正确评价系统的发展程度,而且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循环经济现有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3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及解释

3.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遵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它与现行国民经济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了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评价指标。

3.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与解释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6个子模块(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36个指标。

3.2.1目标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

3.2.2准责层:由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6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增长指数(A)用于评价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第1~5个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第6~10个指标反映经济结构水平和趋势;第11~13个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水平和趋势。科技进步指数(B)用于评价系统科技进步状况,包括7个指标,重点突出绿色技术导向。资源消耗指数(C)用于评价系统资源消耗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量和消耗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废弃物排放指数(D)用于评价系统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水平和趋势,包括4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数(E)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2个指标。循环利用指数(F)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6个子模块指数的计量分别来源于指标层相对应的指标。

3.2.3指标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计量工作是在指标层进行的。对应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我们要在指标层完成36个指标的基础测算。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业(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且此类原料价值在产品价值中占有较大比重(50%以上)的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率,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对该类资源的替代程度越高。

(2)静脉产业(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率,是指报告期静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基期增长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静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静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循环链构建程度越高。

(3)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重,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对外贸易,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以下指标的计算公式略)。

(4)绿色技术(减物质化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占新技术比重,是指报告期绿色技术项数占新技术总项数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绿色技术发展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技术发展水平越高。

(5)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使用比率,是指绿色能源的使用量与能源使用总量的比率。它可能用来评价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程度。

(6)万元GDP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消耗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越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替代程度越高。

(7)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产品物料流失(损失)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资源损失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资源损失越少。

(8)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排放量越少。

(9)包装物回收利用率,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占产品包装物总量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

篇7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32-03

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议,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培刚教授、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中国农谷”构想,并在荆门实施。至今,中国农谷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据统计数据显示,荆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粮、棉、油、生猪、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1/9-1/8。并于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4.4亿元,同比增长32.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2:1提升到2.5:1,并建立起果蔬种植,特色养殖,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相衔合的循环经济体。2014年全部农业总产值实现增加值3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 5.0%。

一、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

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经济的原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把依赖传统的,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经济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倡导经济活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3R”为基本原则,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新的资源”的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体系。

中国农谷以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然而,中国农谷这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相关成熟的技术支撑及发展模式来借鉴,在探索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一)技术水平障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方面都较为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也尚不完善,还无法为循环经济深化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因而导致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链不能良好的衔合。

(二)模式性障碍

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和普遍的经济模式,各地区都还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并没有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形式或可以复制的标准样式,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试探和突破。

(三)制度性障碍

政府应当实施有效率的制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凸显出经济效应的循环经济建设,政府应当予以扶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及不协调,导致信息的不畅,难以使系统的整体合力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传统意识性障碍

部分地方企业及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过于追求经济短期快速增长,造成环境伤害的同时,部分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而浪费。

二、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一)科技水平保障措施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相关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

(二)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价值链,其价值函数可表示为W=W有用物质+有用能量+W可再生物质+可再生能量-W废物可见,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价值链的形成只有通过减少使用剩余物来实现1。因此建立工农业复合型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二次资源”作为农产品养殖肥料或企业加工燃料再次利用,来使得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亦可借鉴外国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循环经济体系最大程度优化。

(三)制度性障碍保障措施

探索并加快地方法制建设,将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将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与技术扩散。在建立鼓励扶持制度法规的同时,也应建立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相关的约束机制,鼓励与约束同时进行,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四)意识性障碍保障措施

加强绿色宣传,发掘与弘扬区域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消费来引导循环经济,通过经营者的绿色责任与绿色理念来促使其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从更大空间范围来规划和设计循环经济实体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及其“废物”资源、技术资源等分布情况,对循环经济进行宽视野的系统性设计,以使更大范围的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够纳入到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资源更充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规模效益。

三、总论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的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由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落后。为改善这种状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建立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试行试点,试探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模式,建立绿色新型农业经济,采用“规模化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沼气能源利用+生态种植”模式,用生态链串起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力求畜牧排泄物“零排放”,在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协调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追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结果,通过试点的试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循环链,将生态友好、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开来,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理分析[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李飞,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

[5] 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爽(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刘霞(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篇8

[关键词] 化学工业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一、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涉及资源加工与能源转化过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品不仅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而且是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等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发展模式日渐国际化。我国GDP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动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等的快速发展,化工行业年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 我国的乙烯产量近年均增长率达10.9%。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同期原油加工能力年均增长8%,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合成纤维产量年均增长18.43%,居世界第一位;这些主要化工产品均位居世界前列。由此可见,化学化工科学及其所发展出来的技术都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继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5%。化工生产中的废气、废水排放量在全国工业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中居首位。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1995年我国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此法对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目前我国已经在5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有上千家企业通过了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中国石化、钢铁等企业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采取污染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充分利用等措施。

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认识与实践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是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需要“消化”而逐渐发展成为以“资源化、再利用”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他们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形成旨在改变“大量废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向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其政府对再生能源企业提供抵税和补助两大优惠政策。

美国实行对电力增收附加费和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相结合的政策,政府带头鼓励再生能源开发和使用。

日本对能源消耗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

三、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化学工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化学工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思想是从项目的设计、原料选择、工艺过程、技术进步及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最少化。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综合重复有效的利用资源是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是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变资源消耗型为资源节约增涨的根本出路,走循环式企业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就是要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尽可能的少产生,并在中间过程加以治理再利用。对于那些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要作最后的无害化处理。是节约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也是生态经济,就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

化工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它消耗了大量资源,制造了大量污染物。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少的三废物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化工发展。

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是分不开的。节约经济、生态经济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 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不管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废弃物过多和排放量过多的问题。虽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该条例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限制。该法规中的有关条例鼓励企业领导者生产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源和材料。对于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公民有权制止和举报。对于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和信息,公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颁布循环经济法后,法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和废物回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环保意识,应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对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多种影响,从而使产业中的原材料和企业排除的废物得到有效地控制,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篇10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

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