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
一、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
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公认的对循环经济城市的定义。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城市就是一个“以循环经济为经济运行模式发展经济的城市”。在此,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定义循环经济城市为:循环经济城市是―个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和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质量高:循环经济城市不仅要实现持续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减少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环境质量好,环保基础设施齐备,环境管理严格:为确保环境的可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在循环经济城市显得更加重要。循环经济城市必须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依据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3)城市物质代谢趋于“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城市应在这一点上投入更大的努力,通过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废弃物资源化体系,使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够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物质的代谢趋向“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循环。
(4)产业结构合理,模仿生态链的生产活动成为工业、农业生产的主要运行方式,推动物质循环的管理机构建设齐全。
(5)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有力保障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市民的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强,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二、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横向标准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评价标准来看,横向分为三个标准级别,由高到低,分别是I级、II级、III级。
1.横向三级标准
III级是3个标准级别中最低的一个级别,设置这个级别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循环经济推广阶段而考虑的。我国目前有663个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到5%。搞好试点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对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推动和帮助试点做好循环经济建设的每一步工作,所以在这―级别标准值的设置上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鼓励性,因此标准值设置得较低。
I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较高的一个级别,它是国家给试点城市挂牌的参考级别。这个级别的标准值应该好于III级标准值,代表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高水平。在试点城市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选择循环经济建设质量好、水平高的试点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模范城市.并挂牌授予国家级的示范城市,重点扶持挂牌城市向国际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引导没有达到II级标准的城市向挂牌城市学习,借鉴经验,继续努力建设,共同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最高的一个级别,这个级别相当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通过扶持和鼓励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朝着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努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一部分循环经济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对带动国内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纵向层次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框架结构来看,纵向分为四个层次,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其中每―层都是相邻的上一层的内涵延伸和特征分解,共有33个特征指标。
其中,目标层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它是具体指标层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准则层将目标层分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4个方面,代表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4个特征;要素层根据准则层的内涵分为具有概括作用的11个要素,进一步对准则层细分;具体指标层根据要素层的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33个指标上反映、揭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
1.目标层: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它是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最终目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通过指标层的取值分析,判断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符合哪一级标准,直观地表达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准则层:根据对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的分析,将准则层设置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从不同侧面反映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
3.要素层:它包括物质代谢要素层、环境竞争力要素层、结构特征要素层和保障措施要素层。
(1)物质代谢要素层。物质循环代谢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包括了生态效率、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生态效率的提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日的之一。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将原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模式通过“废弃物一资源”补链形成完整的“资源―产品一废弃物―资源”闭合物质流动模式。对循环经济城市来说,废弃物资源化是物质代谢中关键的环节之―,只有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原始资源消耗降低和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减少。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物质代谢另一重要环节,它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了途径。
(2)环境竞争力要素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水平,这其中又涉及到污染物控制的手段是否得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备、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问题。为此环境质量、排污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这4个要素综合地反映出循环经济城市环境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3)结构特征要素层。合理和完善的结构是提高物质代谢效率的基础,结构特征包括了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都是控制物质代谢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部分,它们共同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结构特征。机构设置通常指的是循环经济的管理机构。产业布局指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这些都是物质流动的基础平台,布局的合理将有助于物质代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保障措施要素层。保障措施包括绿色消费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内容,而宣传教育则是提高整个社会循环经济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4.指标层:它包括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和保障措施具体指标层。
(1)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生态效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水消费弹性系数、新建工程建筑节能率来表示。这3个指标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切入,通过消耗弹性系数表示经济增长与物耗、能耗之间的关系。新建工程建筑节能则是从目前城市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建筑节能方面入手,强调新建工程的节能。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用家电回收率、废旧汽车轮胎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来表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工业重复用水、中水回用等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完善“废弃物――资源”这―物质代谢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市中水回用率的提高能够解决我国现存的水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新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用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来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资源和能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土地和一次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加速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资源和能源的有限必然特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退化土地的恢复治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2)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环境质量主要从大气和水环境角度考虑,以《“十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为参考,用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来表示。大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到市民生存环境的安危,又与循环经济倡导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减少废气的排放有助于大气质量的提高:减少废水、固废的排放有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水平。
排污控制土要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角度出发,参照环境质量中的指标,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来表示。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表示了GDP增长速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包含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的,还将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设定主要根据是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员大幅增长,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环境建设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表示。这4个指标都是围绕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而设置。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危险废弃物的科学规范化的处置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措施:城市绿化建设对保持自然生态、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管理用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率来表示。环境管理是―种管理手段,它以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从整体角度对排污控制和环境建设进行管理。通过调控环保投资,保证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预防了污染源的出现,避免了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了环境质量。这两个指标正是根据环境管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而设置的,它们综合地反映了城巾环境管理水平。
(3)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机构设置用循环经济推进机构(信息交流中心)、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来表示。这两个机构是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而专门设立的,它们是循环经济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推进机构对循环经济在城巾的各个层次上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各层次提供循环经济的信息、法律法规及政策,而且对循环经济在社会上的开展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城市废旧资源的集中回收与管理,而且为废旧资源再利用部门提供畅通的资源获取渠道。
产业布局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生态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普及率来表示。产业布局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循环经济理念组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是工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工业系统生态关联、农业系统生态关联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效应的重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篇2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规政策概况
(一)美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法规政策
1,美国循环型企业模式。循环型企业模式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范围,又被称为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基本特征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环使用,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和物料的使用量,延长生产链条,尽量降低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使得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其实质是人类对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活动的规划和管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损耗,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将循环经济中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它是一种绿色化、生态化的生产全过程污染调控模式,以期通过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及绿色消费等手段,尽可能实现零排放的循环生产,以达到较少甚至没有污染物产生的目标。
2.美国循环经济法规与政策。美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被称为混合立法模式,因为在美国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有关循环经济或再生利用资源的内容都是在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如1980年修订的《资源回收和保护法》,1990年出台的《预防污染法》,都体现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根据各州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循环经济法规。截至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循环经济法规。这种立法模式中,美国将循环经济仅仅作为环境污染防治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法律上确立环保优先序列,并实行多种经济政策。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防治条例》,第一次提出源头防止废物的生成是环境保护首选策略,使环境保护的重心,从末端处理转向事前预防,从治标转向了治本。不过,相对而言,在1970年施行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才具有最高的环境基本法的地位。因而,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污染预防性模式。
在经济政策方面,美国主要采用四种生态税收、保证金政策、新鲜材料税、填埋和焚烧税、垃圾收费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废旧资源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二)丹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法规政策
1.丹麦循环工业园模式。循环工业园模式属于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范畴,典型代表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因此又被称为卡伦堡模式。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已经成为各国循环经济膜拜的“圣地”。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内主要以四大企业为循环载体,其基本特征是:按照生态工业学原理,企业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问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都来源于另一家工厂的废物排放,如废气、废水、废渣等。这样不仅省去了各个企业末端排放物的处理费用,还降低了各自生产成本,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2.丹麦的循环经济法规与政策。丹麦于1991年颁布施行了《预防污染法》。该法在清洁生产和回收废弃物一章中规定,资助采用清洁生产和回收废弃物而大幅度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同时资助有关清洁生产和回收再利用方面的信息活动。一年后,丹麦着手制定废弃物排放和循环利用规划,并且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须制订地区性规划。1997年,丹麦颁布法律规定所有可燃性废弃物必须作为能源回收利用,禁止填埋。
(三)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法规政策
1.德国废弃物回收模式。废弃物回收模式,属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范畴,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循环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的再生循环。
德国的公共回收系统是指德国人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或垃圾袋分别回收不同种类的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ualesSystem Deutschland),简称DSD,亦被称为绿点公司,它是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盈利性社会中介组织。产生之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包装物生产厂家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自愿联合组成,截止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控制着德国包装废弃物的搜集、运输、分类、处理。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定量化评价;循环指数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33-05
循环经济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但是循环经济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这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直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滞胀。因此,构建以经济系统中物质要素的环状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一套衡量经济系统循环程度的指标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
1 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物质流分析方法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评价循环经济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经济类、资源类、生态环境类等若干类指标,每类指标又包括若干具体指标[1-3]。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若干体现3R原则的指标,但是综合性指标体系固有的局限性,导致此类指标体系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循环经济的真正内涵。二是基于某些特定的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例如史宝娟等基于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4],而更多的研究则是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方法来评价循环经济。MFA是测算经济系统中物质消耗量的基本分析工具。继1992年奥地利和日本各自建立整体物质流帐户后,一些发达国家也建立了物质流账户。在国内,一些学者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就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5-9]。
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从物质流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定量评价展开了初步研究。陆钟武等针对铁元素、铅元素建立了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并对其循环程度进行了评价[10-11]。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元素的循环利用评价上,没有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也没有考虑到与区域外的物质交换和系统中可能的物质沉淀。
2 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
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是从物质流动角度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经济系统的抽象,这里的物质是对包括自然资源、物资产品、废物、再资源化的资源等具体形态物质的抽象。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模型Ⅰ假定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其他经济系统之间没有物质上的交换。根据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流动的基本特征,将其流动过程概括为资源开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消费过程和废物处理过程四个阶段[12],见图1,其中不包括虚线部分。
2.1 资源开采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
资源开采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第一个环节,该过程从自然环境中开采自然资源以供社会经济系统运行需要。设该过程输入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量为F(F0)。图1 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模型
产品生产过程将输入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废物输出,假定该过程中没有物质存留,即总输入量等于总输出量。其输入总量包括从资源开采过程输入的F和从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R,其输出量中产品和生产废物的流量分别为P和W。由物质质量守恒知:
王 奇等:循环经济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定义再资源比率α为再资源化的资源在总资源流量中的比例,即
2.2 产品消费过程
产品消费过程的输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产品生产过程输入的产品P;另一部分为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再利用产品U。其输出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输出到废物处理过程的消费废物V;另一部分为输出到系统沉淀的S。这里的系统沉淀,是指由于产品的使用寿命与对社会经济系统评价的时间范围不一致而导致的暂时退出流动过程存留的部分产品。这就是说,经济系统中的部分物质产品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内不会变为消费废物而积存到下一时间段;同样,其前的时间阶段留下来的物质产品可能会在该阶段转化为消费废物。这里的S为产品消费过程对系统沉淀的净输出。这些物理量满足:
再利用产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消费的产品所包括的再利用部分;另一部分是经废物处理后重新进入产品消费过程的部分。为了表达的方便,模型中这两部分都以经废物处理过程输入的形式来表示。定义产品再利用率β为再利用产品量占产品消费总量的比例:
2.3 废物处理过程
废物处理过程从产品生产过程输入生产废物W,从产品消费过程输入消费废物V;把这些废物再资源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后全部输出,一部分以资源形式输入产品生产过程,流量为R,一部分以再利用产品的形式输入产品消费过程,流量为U,最后一部分以环境无害的形式H返回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满足:
2.4 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
在模型Ⅰ中,假定经济系统与其他的经济系统没有物质上的交换,而实际中的经济系统往往与其它的经济系统有着物质上的交换。鉴于此,将物质流模型扩展为模型Ⅱ。一个经济系统与其他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关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物质产品的交换(假定经济系统间无废物交换),定义所考察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交换的自然资源净输入流量和物质产品的净输出流量分别为M,N(-F<M<+∞,-P<N<+∞),见图1,其中模型Ⅱ包括了图中虚线的部分。
3 循环经济定量化评价指数
3.1 基于物质流模型Ⅰ的循环指数I1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呈环状流动状态,具体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产品消费过程中产品的再利用,生产废物和消费废物的再资源化等。经济系统中,参与环状流动的物质要素越多,那么其循环程度越高,即循环经济的程度也越高。
循环指数I1的基本思想是:某一时期内参与环状流动的资源流量在总的资源流量中的比例。其中,参与环状流动的资源流量包括R和U1,总的资源流量包括R、U1和F。这里的U1是由再利用产品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与资源的比例不变这一假定按比例折算成的资源流量,其数学表达式是:
因此,基于物质流模型的循环指数I的数学表达式是:
零的时候,循环指数I1才为零;当二者之一等于1或者都等于1的时候,循环指数I1为1。这表明,如果经济系统满足该模型的基本假定,那么提高废物再资源化的程度、提高产品再利用的程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构建。如果社会经济系统的产品均来自再资源化而来的资源或者这些产品被完全再利用,那么该经济系统既不需要再开采自然资源也不会产生任何废物,实现了理想状况下的循环经济。
3.2 基于物质流模型Ⅱ的循环指数I2
模型Ⅱ考虑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上的交换关系。根据与循环指数I1同样的原则,设计循环指数I2:
容易验证,I2仍然满足对α,β单调递增的性质。3.3 循环指数与3R原则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已经达成共识,即“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现利用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循环指数I1与“3R”原则的关系。
减量化,是指在保证社会经济系统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从而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在该物质流模型中,减量化意味着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F。易知I1对F的偏导数小于零,循环指数I1是F的单调减函数,随着F的减少,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在物质流模型Ⅰ中,再利用意味着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再利用的产品物质流U。易知I1对U的偏导数大于零,循环指数I1是U的单调增函数,随着U的增大,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在物质流模型Ⅰ中,再循环意味着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再资源化的物质流R。易知I对R的偏导数大于零,循环指数I1是R的单调增函数,随着R的增大,循环指数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循环指数I1的变化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一致的,“3R”原则的实施可以使得循环指数I的数值增大。
对循环指数I2同样的分析表明,I2的变化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也是一致的。但是,与循环指数I1相比,I2考虑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的物质交换。易知,I2对M(N)的偏导数均小于零,即随着M(N)的增大,I2会不断降低。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经济系统提高了从其他经济系统输入的资源流量,那么其循环经济的程度就会降低,因为该经济系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起运行;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的输出流量,这些产品将彻底退出该经济系统的运行,降低了产品再利用的流量,从而也降低了该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程度。
4 案例研究:日本社会经济系统1987年和2000年的循环程度评价
运用构建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模型和循环指数对日本社会经济系统1987年和2000年的物质流动状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图2是日本1987年和2000年的物质总量流动平衡图[13,14],它描述了1987年和2000年日本的人均资源输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与废弃物处理或处置状况。
可见,日本的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有物质上的交换,可以计算循环指数I2;现假定日本1987和2000年的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没有物质上的交换,而其他数据保持不变,据此计算循环指数I1。计算结果见表1。
可见,1987年和2000年日本经济系统的I2值都比I1值低,这反映了国际贸易对日本经济系统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国际贸易,忽略日本经济系统与外界在资源与产品等方面的联系,而仅仅评价日本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其循环指数I1数值高;如果考虑输入资源和输出产品对日本经济系统运行状况的影响,那么循环指数I2数值要低于I1。这就是说,日本经济系统表面上看来较好的循环经济水平(对应于较高的I1值)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其国际贸易中对资源的输入和对产品的输出。
从时间来比较,1987年和2000年的循环指数I1相等,这说明日本经济系统表面的循环程度基本没有改变;而循环指数I2则明显降低,这说明日本经济系统的循环程度实际上有所降低,同时也说明其较高的表面的循环程度的维持依赖于更多地资源输入或产品输出。
5 结论与展望
根据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征,将物质在系统内的运动分作了资源开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消费过程和废物处理过程,建立了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经济系统物质运动循环程度的循环指数I1和循环指数I2。I1和I2都是再资源化资源在资源总量中的比例和再利用产品在产品总量中的比例的单调递增函数,二者的取值区间均为[0,1],而且数值越大,表征所考察系统的物质循环程度越高。分析还表明,循环指数I1和I2的变化都与循环经济的“3[WTBZ]R”原[WTBX]则相一致。特别地,循环指数I2反映了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物质交换对其循环程度的影响。
对同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I1值与I2值的差别反映了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对其发展状况的影响程度。如果某经济系统不受其他经济系统的影响,即不存在物质交换,那么I2=I1;如果所考察的经济系统需要从其他经济系统输入自然资源或输出物质产品,那么I2< I1;如果所考察的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输出了自然资源或输入物质产品,那么I2> I1。
当然,循环指数I1和I2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评价方法需要有较为系统的物质流数据基础,而实际统计中这方面的数据较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该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2):4~7.[Niu Guimin.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ycling Economic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5,(2):4~7.]
[2] 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22~25.[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 Environment, 2005,(3):22~25.]
[3] 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Yang Huafeng, Zhang Hual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ycling Economy[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2005,(9):123~128.]
[4] 史宝娟,赵国杰.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经济,2006,(4):87~89.[Shi Baojun, Zhao Guojie. On the Method of Circular Economical System Based on Energy Theory[J]. Ecological Economy, 2006,(4):87~89. ]
[5] 刘敬智等.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1):46~51.[Liu Jingzhi et al.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Dematerializ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y[J]. Resource Science, 2005,27(1):46~51.]
[6] 陈效逑等.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Chen Xiaoqiu 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 2000,15(1):17~23.]
[7] 陈效逑等.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38~547.[ Chen Xiaoqiu et al. Material Input and Output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y System[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3,39(4):538~547.]
[8] 张天柱等. 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44(9):1166~1170.[Zhang Tianzhu 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Fossil Fuel Usage in the Chinese Economy[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 & Tech), 2004,44(9):1166~1170.]
[9] 张天柱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2004,44(12):1688~1691. [Zhang Tianzhu 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 & Tech)., 2004,44(12):1688~1691.]
[10] 陆钟武.关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的基础研究[J].金属学报,2000,36(7):728~734.[Lu Zhongwu. A Study on the Steel Scarp Resources for Steel Industry[J].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00,36(7):728~734.]
[11] 毛建素,陆钟武.关于中国铅的资源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78~80.[Mao Jiansu, Lu Zhongwu. Study on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of Lead for China[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17(3):78~80.]
[12] 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6~40.[Deng Nansheng, Wu Feng.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36~40.]
[13] Motoyuki Suzuki. Ener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need for zero emission concept[A].see:Theory and Ac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1998.23~28
[14] Government of Japan. Fundamental plan for establishing a sound material-cycle society[R].2003,3.[HT][HJ3/5]
Study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ng of Circalar Economy
WANG Qi WANG Hu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o assess the recycling
material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when the strategy of circular economy is emphasis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flow in the economic system, two material flow models are built. One of which is for an ope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for a closed one. Then two circular indices (I1 & I2) are designed to evaluate circular economy. At the end, a case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the economic system in Japan.
篇4
【关键词】:农业 循环 核心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0-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地大物博,但我国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且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循环型农业被认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资源与环境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相应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一,政府加强了引导,充分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二,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当务之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意义;利用
1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意识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的紧迫性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中,循环经济作为其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良好地发展经济,更能够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来源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应用流程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污染排放”,这种线性经济是单向流动的,并且是遵循“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这三个模式的。在这种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现有的能源进行大量的开采和掠夺,在资源利用方面则是一次性的,通过资源变废弃物这种方式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下,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出现短缺和枯竭的情况,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循环经济则与传统经济大大不同。循环经济是基于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提倡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两者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遵循生态系统模式下,进行的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物质的过程。循环经济则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在输入端尽量减少生产消费中所需使用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数;“再循环”则是在输出端把产品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只有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有效资源。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障碍
首先循环经济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循环经济看作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和方式。循环经济这一竞技模式的运转可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源和表层来帮助人们发展绿色经济。其次,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资源短缺匮乏的地区,循环经济是国家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流程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缺乏有效的运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问题,因为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这种时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紧密结合运营机制和加强政府、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4循环经济的展望
4.1循环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高新技术应抓住机遇,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商机,大力研发如废旧物循环利用等的无公害技术,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变更自己的产业方向,从由数量增长的类型转变为质量品质的类型,积极研究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以达良好绿色的经济运营模式。
4.2循环经济在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
再循环制造并非收集废旧产品不停循环进行简单修补,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更新”废旧产品,可以让它比原先的产品质量更好,如新的产品一样。例如,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橡胶的国家,所以在轮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胶的生产制造方面,如果我们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轮胎技术,就可以在不用担心高速行驶时车子使用的再造轮胎发生爆胎的同时,节省橡胶资源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我国的有限资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资源
很多废旧产品在基本耗尽利用价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处理后,将其制作成短纤维,用以生产制作环保类的速干球衣供给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队使用。塑料袋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塑料袋进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产品。
4.4循环经济中产品的发展也要依靠绿色设计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篇8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from the industry,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n,around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as its core, it researches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 i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Yan'an city.
关键词: 延安市;循环经济;研究
Key words: Yan'an city;circular econom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014-03
0 引言
1965年,“循环经济”一词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Kenneh E.Boulding提出,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971年,美国环境经济学家AllenV.Kneese、Robertu.Ayres和RalphC.Darge,利用物质平衡理论、数学模型和实例,从概念和定量的角度完整地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也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不断深入[1]。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2],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延安市作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作为国家首批的历史名城之一的延安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工业基础较好,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但是,传统的高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煤、炭以及油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效益降低,若再按照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满足延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3]。发展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根本变革,将是延安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延安市循环经济概况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十二五”时期,是延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城市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使延安市资源和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如何继续搞好经济,又要搞好环境,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延安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研究延安市循环经济建设对延安市以及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如表1延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2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分析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循环经济意识薄弱。观念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上级宏观决策层的事,不少人态度不积极,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
2.2 经济结构单一,加工转化能力严重不足。石油“一支独秀”,石油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石油、煤炭等高耗能产业能源的初级开采来发展经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
2.3 政策规划滞后。延安市虽然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相应管理制度、激励政策、财政资金均未建立,推动和指导作用不够;
2.4 产业园模式发展滞后 目前延安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由于技术的制约,大多大型的煤炭,油气企业未能很好做到清洁生产,以及相对应的煤油气化工,煤油设备,建筑等资源深加工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区县之间互相交流交少;
2.5 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形势严峻 延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35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49m3,是全国人均量的25.8%,全省人均量的47.7%[4]。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6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如果没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从根本上将难以实现[5]。
3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3.1 延安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有力条件 ①丰富的资源支撑。油、煤、气、盐各类矿产资源富集,有利于开展矿产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源材料储量可观,为发展延安市循环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②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 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113.35亿元,6个县区先后跨入陕西十强县。延安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保障。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陕西省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延安市政府、市委领导在《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十二五”要加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④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发展第三产业得天独厚。红色旅游、黄土风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两圣两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历史文化遗迹9622处。红色革命纪念地455处,享誉世界和全国[6]。
3.2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在发展循环经济应始终坚持以发展促循环、以循环谋发展;坚持节约为本,减量化优先;坚持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再利用和资源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生性(Repreduce)、替代性(Replace)的5R原则,因地适宜,工业、农业、服务业相协调,逐步推荐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延安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具体措施 ①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整合园区企业产业结构,形成封闭式循环产业链条,提高资源产出率;建立技术创新和信息系统应用平台,提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表2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一览表。
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理念,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建设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村级绿色生活社区。图1延安市农业循环经济链示意图。
③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立足于旅游优势,建设“两黄两圣”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继续扩大延安市旅游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商贸流通网络构,建城市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乡镇商品流动网络;开发“城市矿产”,促进资源“再利用”。
④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布局。建设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乡生产、生活供水保障能力;要基本完成重点城镇污水厂设施建设,推广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建设非常规水资源收集回用系统,完善废、污水收集回用系统。
⑤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继续加强完善延安市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延安市政府要作为整个循环经济的总规划师、总工程师,统筹安排和大力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情况进行管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延安市循环经济目标—效益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丰富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三类产业循环经济互动局面基本形成,形成500亿元以上新的经济增长点。
4.1 有利于延安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将实现节能量220万吨标准煤,将促进“十二五”延安市万元GDP的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减少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总目标的实现。基本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油气回采污水零排放。
4.2 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十二五”末,延安市矿产资源预期达到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原油采收率达到30%以上;油、煤、气深加工就地转化率要分别达到70%、60%和90%。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达到90%以上。资源价值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增加了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率。
4.3 先进节能技术快速发展,废弃物资源化效果显著 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能源的深度开发加工能力重复利用率与大大提高,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瓦斯气、油泥等资源普遍得到利用,煤矸石发电厂、粉煤灰制建材、石油伴生气发电、煤层气发电、轻烃回收再利用形成较大规模,废弃物资源化效果显著。
4.4 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将彻底的改变以前单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发展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形成围绕煤、油、气、炭为中心,煤炭化工,油气化工,环保建材等深加工产业共同发展的循环工业产业园,在工业园中可以充分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尽量达到“零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对环境影响减到最小化。
4.5 延安市整体环境大幅度提升 加强延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对传统认为“废弃物”的处理、再循环利用,工业、农业、旅游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形成,可以实现节约资源的消耗的目标,使延安市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深入调查了解,分析了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延安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群胜.循环经济转型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工学博士论文,2011(9).
[2]范昌伟.日照市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5).
[3]傅国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杨华峰,刘敏,朱娟,李伟.湘潭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 (9)第16卷第3期.
[5]延安市水利局,延安市“十二五”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2010.
篇9
关键词: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以至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及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四低”: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我国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经为一些国家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等方面,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是应运而生的资源再生产业,为一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国民的行为
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既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规范了政府、社会、企业和国民的行为。
(二)政府的经济支持和鼓励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用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调节循环经济的有效杠杆,是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美国联邦政府1978年出台的《能源税收法》,对购买太阳能和风能能源设备所付金额中头2000美元的30%和其后8000美元的20%,从当年须交纳的所得税中抵扣;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的发电技术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
(三)发展循环经济要提升科学技术的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篇10
关键词: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绝对增加以及客观资源环境的约束,资源稀缺的欠发达地区需通过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文章对商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建立。
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绝对增加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人们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研究以及实践不断深入。“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1966)。而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发展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商洛依据自身资源的相对稀缺以及现有工业格局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而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区域经济“蛋糕”,增加商洛人民收入,改善商洛自然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足够的动力启动和支持。
1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动力源是促进系统发生作用和持续发展演进的来源,它促进循环经济主体向循环经济系统不断发展。一是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成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目标和企业、公众、政府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幸福指数等社会效益目标;而外部效益则是指政策支持、社会监督、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具体来讲,在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上具体可分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资源环境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环境动力四种。
1.1经济发展动力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能够作为商洛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选择。商洛位于陕西东南,经济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所辖六县一区中有两个县为全国贫困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商洛市处于经济区8市区第六位,仅排在杨凌和铜川之前,其中一区三县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的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177.5元,比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低9188.6元,只有平均水平的43.86%。主要原因在于按传统的经济理论,商洛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企业家才能处于绝对劣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相对稀缺的资源使得商洛生产落后,走着一条传统的、低效的经济发展道路,客观上商洛有重新选择更优越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动力。
1.2资源环境发展动力
商洛土地总面积不大,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土石山区。商洛市境内有黄河与长江的支流流过,最主要的是长江支流丹江,流量有限。2006年底耕地总资源192 114 hm2,常用耕地面积128 011 hm2,人均0.053 hm2;建设用地面积37 271.2 hm2,人均0.016 hm2。耕地资源极其有限,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绝对增加;另一方面,商洛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主要矿产金、银、煤、铝、锌等,钾长石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开发此类资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在环境比较脆弱的条件下,选择以“3R”为理念核心的循环经济使得商洛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主动选择。
2 构建商洛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体系
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商洛实现跨越发展的主动出击,需要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与经济政策支撑体系。
2.1建立实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陕西省材料科学工程院商洛分院、中国商洛核桃研究所、比亚迪新能源商洛研究所以及商洛学院等科研单位,引进和培养大量具有践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模式,使企业向集约型企业发展。重点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率,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再者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成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搭建工业经济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引导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产业整合和物质能量的优化集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和领域,推进企业尾矿、废渣、粉尘、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2.2建立形成法律、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抱回和防治法律体系,如2003年1月1日实施的《清洁生产法》,通过这些法律规范使得企业发展以再利用为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降低对周遭环境的污染。
同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手段等经济政策推进商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低息、无息和减税政策、可归还的保证金法、资源回收鼓励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或排污权以及垃圾收费等方式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的行为进行限制惩罚。
3 结语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商洛在经济水平低、资源约束大、创新经济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循环企业、循环产业群、工业园区从点到面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琴等.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J]. 北方环境. 2003
[2] 柯金虎.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论析[J].科技导报,2002,(12):33—35.
- 上一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 下一篇:资源循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