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养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素养总结

篇1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

目前,在比较短的新闻电视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信息比较少,播出时间比较短,新闻中的信息量也非常少,因此一般不会以主持的形式播出。但是在很多大型的新闻节目报道过程中,还需要有特定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报道过程中,主持所占有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所构成的主要形态。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新闻节目播放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新闻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式,以此为我国新闻电视节目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表现形式的培养

1.注重团队合作性

随着现阶段最新的媒体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以小组的形式所开展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个主持人、两个以上的记者协同,几个人组成采访的小组,最终完成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根据新闻的内容和任务需求,在小组中一般有主持人、摄像记者、采访记者、录音记者等,因此在新闻节目主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的原则,保证人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节目主持工作顺利的进行和开展。

2.加强创造思维

一般情况下,比较成熟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报道和采访模式,为了避免出现比较大的失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目主持的效果。节目主持人还需要根据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规律进行固定模式的新闻报道。但是这种新闻采访模式过于程序化,这一点也限制了节目主持人的创造能力。所以还需要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创新其主持的模式,激发起创造的思维,这样才能够在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做出最具有新意的报道。

3.避免浮躁新闻

由于现阶段,电视新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的总体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很多主持人都缺乏实际的调查和研究精神,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过程中信息量严重不足,新闻播出之后多空话和套话,受众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想要实现电视新闻播出的良好效果,还需要强调节目播放和录制过程中主持人的理性思考,保证主持人能够在根本上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并且避免新闻报道出现程序化的现象。这也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能够在新闻主持的前期做好对人物的了解,避免流水账形式的采访和报道,并且注重对新闻事件的理性思考,这也是专题采访报道的基础内容。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技巧的培养

1.建立人脉关系

一个作家想要写出好的作品,还需要在生活中进行积累,同样一个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的前期能够不断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够快速的发现新闻线索,了解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同时在主持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最新的问题,能够在根本上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一个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想要做好新闻主持工作,需要和各行各业的人群接触,这样才能够实现其新闻素材的收集,这种人脉关系也能够帮助节目主持人事业的发展,保证电视新闻的顺利播出。

2.提高主持质量

电视节目在报道的过程中,其节目的理念就是展现给观众的灵魂和品格,这也是在报道中非常深层次的内涵。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还需要在报道的过程中以人文精神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还需要在电视新闻的报道过程中重点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服务能力,避免雅俗的内容,同时还需要以高雅的品质实现亲民的新闻内容,这也是一个好的新闻专题目主持人所需要具有的思想性。

3.加入真情实感

在电视新闻报道和采访的过程中,节目主持人需要和摄影人员相互沟通和协调,并且注重选择适合的景色,衬托出节目主持人所表达内容的情绪和气氛,这样也能够在节目播出的时候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给观众在情绪上的共鸣,这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电视新闻报道。同时也能够在根本上受到观众的喜爱,给予观众真实的感受,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节目主持人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内容。

三、结语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持过程中,节目主持人需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还需要注重表现和技巧,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质量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这也是现阶段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工作所需要的主要内容,由于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需要在摄影机前进行实时的报道,所以如果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很容易在主持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电视新闻播出失误,严重影响新闻质量,同时也是对受众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还需要在根本上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以此保证播出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及新闻节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韵熙. 论内地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培养[J]. 新闻研究导刊,2014,(11):9+60.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古代文学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古代文学是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之一,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思想内容,将这些优秀的思想精华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情感人、以情树人,真正发挥高职学校“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文化和思想水平的共同发展。

一、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代文学凝聚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人们智慧的结晶[1]。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指导,有利于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注重教学实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等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创新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性因素。在高职古代文学教育之前,高职学校的古代文学教师首先要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2]。

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深入掌握学习的内容和其中的学习意义。

(二)注重教学实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个人素养。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论语》方面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提问学生“你们怎样看待友谊呢?”等问题,调动课堂氛围,展现学生的思维想法。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要注意珍惜朋友,重视友谊。在指导学生对“孟子的论辨艺术”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习之后,提问学生“孟子的辩论艺术主要具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完成且总结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相关话题为辩论点,将所学习的“孟子辩论艺术”运用于实际辩论活动当中。

结束语

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的同步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02):145-146.

[2]杜莹.立足文本解读 提升人文素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及探索[J].陇东学院学报,2012,(07):102-103.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带有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很多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素质。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材中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都不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同。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挖掘积极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化和影响。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建立起来。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歌颂父爱的音乐和诗词,学生在这种父爱氛围的熏陶下,内心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深化,这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2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会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很多学生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经常聘请一些专家进行培训和讲座,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要求渗透其中,教师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就能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都能有所提升。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现代化的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和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需要的信息,查阅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项目,给学生布置业余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专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总结。在完成业余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请教他人,学生和他人切磋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些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形成乐于创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集体力量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4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从“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2]师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102.

[3]杨丽芝.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32:65.

[4]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70.

[5]王宇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6,06:77.

篇4

1.1生物学的释义

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以及生活的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进化的过程中,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如:生物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进行医学与农学研究的基本前提,生物学可广泛应用与医疗方面、药剂的制作方面、以及畜牧产业与种植产业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较之以前看来,生物学可广泛应用于更多的生活领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前,生物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上述所提到的领域范畴,已经广泛应用到环境的保护方面、能源的利用方面、化学工业方面与食品的安全方面等等。

1.2人文素养的释义

人文素养,也常常被人们称为人文精神。从字面的理解来看,“人文”一词在这里所体现的是人文科学(比如,哲学、文学、政治学等);“素养”主要指人的素质与涵养。所以说,对于人文素养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即: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以人为研究对象来表现出来的人文科学。人文素养的主要思想在于将人作为对象,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单个人的个体的人文素养水平是衡量该个体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准,也可以说,人文素养水平是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育,对传统的精神文明成果所进行的积累,因此,人文素养水平能够反映社会的文明水平。

2.在生物学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教师自身应提高人文素养

在教师进行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除了应该具体较好的专业素养与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外,更应该具有公正、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会通过细致入微的言行举止中所表现出来,学生也会在不经意间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的个人性格特点、精神面貌、个人修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主动地、不间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广泛狩猎各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广阔胸襟,使自己的人文素养方面得以不断地提高,只有在教师具有较为高尚的人文素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能够对社会具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将对学生的教育涵盖在每个环节之中,在日常的师生沟通环节,教师应增强对学生人文方面的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关心与尊重,从而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综合型素质的人才。

2.2在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2.2.1在教学内容上增添人文知识

生物学不在人文素养教育的范畴之内,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但生物学体系主要是以往的专家、学者对生物的基本构成、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对生物的变化的规律进行探究与分析所逐渐的形成累积与总结。因此,深入研究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生物学的教材中包含着渊博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如人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是由上千名的各国生物学家、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所绘制;DNA的二级结构模型是由两位科学家在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理,通过二人的合作,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创新而得出的。由此可以发现,在科学的范畴之内,科学家欲寻求事情的真理往往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科学家自身坚韧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快速地推动生物学体系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科学领域内的前沿学科。所以,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养知识落实于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开发,使学生成为具有尊重生命与科学、敢于挑战、敢于追求与创新、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格品质。

2.2.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我国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方法,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应具有较强的文化专业素养以及较为高尚的人格品质的双重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引导式教育法、情景模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鼓励学生自发性地学习,勤于探究、整理与分析。如进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将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问题与理论相结合,并组织同学进行分组研究,课下查阅资料与交流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进行阶段性考核时,尽量减少纯理论性的题目,相应地增加综合分析的复合题型,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系统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人文素养方面也可以得到提升。

2.2.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人文关怀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指教师组织同学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与模式以及具体如何分配授课时间的相关形式。举例来说,通常,以往学生的座位顺位的排列一直采用按身高顺序依次排列的方式,也就是俗称的“秧田式”,这样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可以依据会议室圆形的方式来进行排列或是分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座位的排列。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圆形设计与小组排列的方式可有效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从而较大程度的促进社会交往的活动的进行。在消除座位的主要与次要的区别后,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趋于公平。在进行具体的授课时,教师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2.3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物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大量进行实验的实践。因此,应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有效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提升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团队意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分为小组进行,强调小组成员的彼此合作,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对待实验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遵守操作的具体规范。面对所观察到的实验变化如实记录,如果出现与预先结果发生偏差的情况时,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与步骤,探究其原因,通过不断地尝试与努力,寻求最后的结果,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与总结,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认真的态度,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从而认真落实人文素养的教育。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人文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人文素养虽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几堂语文课的学习就能够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读不懂文章的情况,除了反映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外,还体现出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些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念和内涵的感知能力,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过程,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沉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学,通过每一堂课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对语文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价值观进行深入剖析和提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当代初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理念和现代化理念展开交锋,各种新型的观念和信息涌入我们的头脑,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初步形成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受到冲击和影响,使得初中生的内心变得浮躁。而当代初中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初中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承担起发展的重担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他们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也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注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初中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身阅历不足,对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很难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向老师学习,从而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难免过于沉闷和枯燥。所以,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挖掘和提升,对于改善枯燥的课堂环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深度挖掘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教学素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我国古代《史记》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同时,外国经典名著,同样也体现出丰富多样的外国民族风情和价值理念,例如《变色龙》《最后一课》等外国经典名著,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还应深度剖析教材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人文修养,这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3.借助多媒体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动画或音乐,能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信息表现出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各种信息和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文化魅力和人物品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通过播放《水浒传》的相关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

篇6

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更加明确,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更加清晰,另外也规定了学生在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是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技技能过硬,又有人文底蕴的人才,在这里重点强调,当前社会人才必须具有开放的全球化视野,良好的自学与总结能力。总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次培养模式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2.构建高素质的“双融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双融通的教师队伍有别于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强调的“双师”队伍。这里所讲的双融通的师资队伍应该将自身专业知识与本人的人文修养融为一体,除了“授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传道”和“解惑”。只有将人文价值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教师才能使自身的感悟、认知和理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才能不止于知识层面,真正到达“觉悟”的境界。

3.完善的教学内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必须优化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适度加大人文类课程的课时数,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三者教学课时达到平衡,形成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的科学安排,力争使人文类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30%-50%。努力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丰富化,课程体系科学化。

4.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的方法上仍然是“灌输”、“说教”和“训练”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本就抽象、空洞、无力的人文知识素养显得更为乏味。学生不应该被动的“听、记、被”,而应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人文素养,在对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理解基础上,发自内心的批判和抵抗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的人文意识。教师应该采用人文方法,通过直觉、体验和内省三种形式来实现。以发自内心“原始”的潜意识进行由穿透力的洞察来感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同学们通过自身亲身经历,运用观察、感受、实践、探究达到对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实现内省,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素养。

5.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篇7

一、在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知识结构形成具有奠定作用。教学目标分为课时目标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前者是组成元素和基础条件,后者则是“集小胜为大胜”的厚积薄发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善于围绕课时目标深入学习、深刻体悟,努力追求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那么不仅可以在循序渐进中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品质,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淀他们的人文元素。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一起把目标确定为“疏通文意,感知教材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让他们贴近上述目标,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个体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活动;然后依然围绕既定目标进行交流、梳理、总结和提炼。如此而为,在节约化课堂活动中既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又能生性元素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精神血液中。

二、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自古以来即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从知识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人文性角度来说,努力追求“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加强学生的“阅读、诵读、品读”训练,就是激励和引导他们逐步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让他们在“读”中不断地感知文本内涵,感受作者思想,感悟人文情怀。比如,可从《最后一课》文章中读出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和正义必胜的强烈信念,可从《美丽的西双版纳》文章中读出祖国风光之美、人文景观之妙以及作者的无限赞美之情,可从《背影》中读出“至爱亲情的平凡而伟大”以及乌鸦反哺的感恩情怀……所有这些,岂不是现代青少年亟需滋补的思想营养吗?

三、在生活链接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不断深化学生的实际感悟,进而在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中逐步增强他们的愉悦情趣、个性修养、精神力量和成功信念。如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教材内容浅显无需精讲细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善于把不同类型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联系感悟中“吸收与积淀”。 某教师首先讲了一个生活小故事――在公交车上,由于拥挤甲无意中踩了乙的脚,乙出口骂道:“干嘛要拱呢?今年又不是猪年?”甲回应道:“今年又不是狗年,你干嘛要叫呢?”于是他俩一来一去地就吵起来了。“假如你是当事者,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由此把课堂与生活、学习与体验结合了起来。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生活事例,最终实现“狭隘有害、宽容有益”的生活教育目标。

四、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语文活动模式。勤于读写、乐于读写和善于读写,这既是语文学习的良好活动,更是综合性精神活动和习惯品质的锤炼过程。阅读是一种吸收、储存和消化,写作则是一种输出、舒展和张扬,更是对自我个性的一种凝练和打磨,这往往能够折射出当事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风格。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善于通过读和写来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尤其写作方面,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学生“心口如一”的习作风格,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努力做到“我手心”,逐步塑造他们的淳朴心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独立和谐的健康人格。所谓“文如其人”,讲的就是写作与素养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把读写教学打造成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 模块化教学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5-01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一、考核方式也不尽统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就业时学生基本应用能力不足,终身发展受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最近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合格中职生“八个一”的标准,我们着手进行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学习和吸收模块式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分为五个模块: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和钢笔字。

1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传承传统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1.1 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以就业为导向,弹性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

1.2 重在阅读与欣赏,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名著”,是我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八个一”的标准之一,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和载体,因此,作为中职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肩负着传统和时代两个因素的教育使命,是语文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编写这一模块时,以中职语文教材为依据,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全面地精选文学阅读与欣赏的内容,例如第二册语文,课堂上选择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善良》《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我爱这土地》《雨巷》《雷雨》《将进酒》(男生班)《念奴娇・赤壁怀古》(男生班)《琵琶行》(女生班)《雨霖铃》(女生班)《师说》等课文。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灿烂文化和传统精神,在学生早自读时,我们补充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诗词等内容作为朗读材料。

2 应用文写作模块――让学生注重实效、学以致用

(1)目标: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公务性、日常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要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解决问题和促进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着“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了条据、书信、个人求职简历、讲话稿、通知、计划、总结、合同、报告、启事、海报等常用应用文种进行讲解和练习。突出表述的精要性,力求写作格式的规范和内容的简明扼要、切合实际,避免长篇大论;突出例文的典范性,选择规范的例文进行精当的讲解;突出特色的鲜明性,在讲解文种时,力求使例文内容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突出训练时的操作性,提倡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减少理论知识的练习,侧重小组合作进行写作训练和展示。

3 普通话模块――让学生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

(1)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证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演讲及其它口语交际,毕业时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2)这个模块的教学主要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采用情境教学,在学生掌握准确发音,朗读和说话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强调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学习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怎样与人礼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学校每年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三甲以上水平,与口语相关专业的(如文秘、商贸、服装专业)要求达到二乙以上水平。

4 演讲和口语交际模块――让学生“能说会道”

(1)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胆量,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及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需要。

(2)该模块要求每堂语文课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给学生轮流锻炼的机会并确保每个同学每期参与和上台至少4次锻炼的机会。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灵活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半脱稿和脱稿演讲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实施,教师重在指导、点评和总结,学生重在多实践。

5 钢笔字模块――让学生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

(1)目标:通过楷体钢笔字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写字的态度,达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匀称,有一定的速度,并力求流畅、美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毕业时能写一手规范的硬笔字,为以后适应岗位练好基本功(开设制图课程的专业适当补充仿宋体知识)。

(2)此模块主要要求学生坚持练习,每个学生发一本庞中华《楷书入门基础训练》字帖和两个练字本练习,学生每天至少练好3~5个字。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定期考核,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在班级的展览墙上,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篇9

关键词: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历史教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身为教育者,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促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作用。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中学生健全心理品格、活跃思维方式,提高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自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究和研究如下。

一、建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本人所在的文津中学较充分地利用了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统、宽松的学习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文津用她先进的办学理念,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优良的校风学风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文津人。

二、弘扬班级文化,塑造良好风尚,促进心灵成长。

打造优良的班级文化,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班级“硬文化”要过硬。教室要做到三化,即净化、绿化、美化,其中“美化”是关键,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班级誓词、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优秀人物故事、学习园地)等,力求教室和谐、高雅。2、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津手册》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出体现班级特色的制度。如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内容,反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三、诵读经典,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在精神食粮中提高人文修养。

诵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民族文化滋养心性;诵读英文经典,吸取外来文化精华,扩大知识视野。开展由扬州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中英文《经典诵读百篇》系列读本“读书会”活动,使师生保持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濡染于心,培养人格和情操,提高其品性和修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胸怀的21世纪的新人。

四、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校要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欣赏课,并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书画、征文、歌咏、辩论、晚会主持人、校园十佳歌手等比赛,举办文艺晚会、英语圣诞晚会等活动。此外,学校还要重视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运动不仅是力量、速度、技术的较量,而且也是意志的锻炼,它体现了自我锻炼和自我超越。

五、利用学科教学,创设人文课堂,让人文气息滋润学生心田。笔者试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转变教学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其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所以,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鲜明的人物或者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配合人文素养的具体事例来教学。如具有“仁爱”思想的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阅览一些人物传记,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以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

3、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导学式课堂模式”。我校全面贯彻“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此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和导评促学”四大板块和“导预、导问、导法、导评”四个阶段、“疑、研、慧、促”四个关键点构成。此模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得以渗透。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和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个具有影响学生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思想解放的前沿和人的完善;从生活本身出发,为学生自由全面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社会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公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放意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胸襟的现代公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把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贺银瑞,江佑.心理健康教育,2004.

[2] 魏书生.办主任工作漫谈,1993(8).等

[3] 梅玉萍.论体育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16-17.

[4] 李耀政.体育交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3):107-109.

[5] 杨同银.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 黄葳著.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成达如.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1996.(4)

[8] 刘绍华.缺失的德育方式[J].班主任之友.2005年(6)

篇10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人文因素的相互融合。1.发展性。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看,很多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提出,发展和应用都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随着时展而发展的特点,不得不承认的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2.综合性。综合性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又一特点,与其它学科单一知识或仅几门关联知识不同,信息技术涉及范围既包括基础学科,又包括边缘学科,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性,而具有一定的文化课性质,需要人文因素的渗透。3.工具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与其他工具性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可以通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把它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相融合,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中,使学生在拥有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提高人文素养。4.应用性。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种应用性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有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人,需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感,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而这中间的桥梁就是人文素养。

二、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人文因素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关系来看,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杂的时代,各种信息需要我们去辨别,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不会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抵制某某产品的极端活动,一些抵制行为是爱国的表现,但有一些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为之,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辨别上的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辨别信息的能力。2.避免因信息技术而造成情感弱化。需要承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与人交流,便利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因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拉近了人与人的沟通,但信息技术归根结底还是机械化,技术化的产物,当中缺少人文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是对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化的一种弥补。3.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人文因素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课讲述比尔•盖茨的成功历史和经验,以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励志故事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4.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高中时代的学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一门知识或一门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例如:熊猫烧香的病毒制造者李俊,他拥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却没有将自己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反而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是最典型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没有给予及时的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5.避免过度依赖科学技术而忽视自我意识。目前的信息技术正以一个非常高速的状态发展,在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出现,过度注视信息技术而忽视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些工具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如信息技术,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