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自救知识培训

篇1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培训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255名低年资护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由我院6位专业的BLS/ACLS导师对她们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总体掌握情况不理想,采用AHA的培训方法,能明显提高其掌握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美国心脏协会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8

Study on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methods for junior nurses

JIANG Xiao-hong,LI Xiao-feng,YE Ze-bing,et al

(Guangdong Provincial Second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510317)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junior nurses by two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and compa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ining effect.

Methods:255 junior nurses (3 years or les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trained by six BLS/ACLS tutors through traditional (control group) and AH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group) methods.Compared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There was remarkablely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aining on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P<0.05).

Conclusion:The total level of junior nurses about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not enough.The AHA training method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first aid skills for junior nurses,and it should be promoting.

Key wordsJunior nurses;First aid knowledge;First aid skills;Traini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现代医学认为,“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患者实施救护,对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极为重要[1]。在医院,护士常常是发现急危重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因此,一线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执业时间短,经验水平相对欠缺,为了提高其急救水平,本研究将两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法用于低年资护士,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低年资护士255名,均为女性。学历:本科29名,大专197名,中专29名。年龄18~23岁。均未曾系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随机分为观察组128名,对照组127名。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培训导师:由我院长期从事急诊、急救的6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2名主讲长期担任急救培训任务。6名导师均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导师资格证书。培训内容:(1)急救知识。主要包括七部分:创伤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呼吸心脏骤停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烧伤急救(热水及油烫伤、化学烧伤、电烧伤),中毒急救(气体中毒、食物中毒、中毒、动物咬伤等),儿童/产妇急救(儿童急救、产妇急救),自然灾害救护(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其他意外急救(气管异物、脑卒中、中暑、电击伤、溺水等)。(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内容参见《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1.2培训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1)急救知识。采用幻灯讲解+视频录像+经典病例讲解等方式,培训时间为8 h。(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技能培训采用视频播放+导师示范指导的方式,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6。采用高仿真CPR训练模拟人,模拟人与学员的比例为1∶3。培训时间为8 h。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1)急救知识。采用幻灯讲解+经典病例讲解等方式,培训时间为8 h。(2)急救技能。采用导师讲解+导师示范指导的方式,并由一位导师主讲,其他导师辅助指导的模式。采用高仿真CPR训练模拟人,模拟人与学员的比例为1∶3。培训时间为8 h。

1.3考核内容分为培训前考核和培训后考核。(1)急救知识。总分100分,均为单选题,共20题,每题5分,考试时间30 min。80分及以上为合格。(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操作时间2 min。评分标准:参见《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培训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表1)

2.2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合格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日益关注,患者对护士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职业技能中最基本的要求。培训前根据对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考核的结果显示,护士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十分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1)护士思想上的不重视。相当部分护士认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跟她们没有关系,那是医师的事。(2)护士缺乏培训的平台。很多护士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大多来自工作经验、院内活动,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甚至有人纯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这种单纯依靠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提高急救水平的现状十分不利于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不利于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3]。由于许多临床危重疾病(心脏骤停,气管异物等)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相当严重。在医院内,而护士常常是首先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在院前急救,护士是直接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执行者,如掌握了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则可以第一时间立即实施抢救,争得挽救患者生命最宝贵的时间,这样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保障[4],因此,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院采用了两种培训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的培训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知识点的讲解,能实现各个知识点的详细传授,往往忽略了将急救知识向急救意识、急救技能转化的介导。表2显示,AHA的培训模式能让学员更牢固的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AHA的理论课学习,采用幻灯片放映结合实例讲解并插入视频,使得课程知识点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学员易于获得深刻印象,有利于学员在充分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上升为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优秀的教学视频,更是使学员对知识点有直接感官上的认知过程,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员普遍反应较好;技能操作学习方面,通过视频示范教学和导师分组教学并亲自示范形式,导师和学员在数量上按比例分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组合,使得每个学员的平均指导受教时间相对充足,都得到较好的反复练习的机会,既有利于导师及时发现学员存在的问题并给与指正,也有利于学员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得以解答,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切实提升自身的急救技能水平,为临床救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可提升救治的整体水平[5],改善救治的结果[6],这对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借鉴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的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毓,叶泽兵,郝建志.广东省加快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272-274.

[2]美国心脏协会.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1.

[3]倪水芹,彭桂娥,李昱.规范化培训在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84-585.

[4]Larsson R,Engstr?m A.Swedish ambulance nurses′ experiences of nursing patients suffering cardiac arrest[J].Int J Nurs Pract,2013,19(2):197-205.

[5]冯苏举.急救小组在提高现代化医院急救水平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80-81.

[6]Sodhi K,Singla MK,Shrivastava A.Impact of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outco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1,15(4):209-212.

篇2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篇3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式;以赛促教

我校是一所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从2007年开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同类学校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培养高技能、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职应用型人才也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参加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其目的之一。笔者在参加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此与读者分享。

一.竞赛载体--学生“电子协会”

我院2006年成立了学生学科型社团“电子协会”,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校级电子设计竞赛,藉此吸纳优秀的学生加入。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组织义务电器维修活动。每年组队参加江西省电子设计现场赛,每次获得的成绩都位居高职高专院校前列。从校级和省级赛事中进一步发掘拔尖学生,参加更高级别(如“国赛”)的赛事。

二.我院学生电子信息类专业能力现状

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在类似“国赛”的教学和培训中,我们前期做得远远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竞赛资料严重缺乏。当然,这些情况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于是,笔者从2009年开始系统地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国赛”的培训方式,并致力于将竞赛指导中获得的经验及相关成果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去,让更广大的学生受益。“国赛”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交叉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力电子等学科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可以说“国赛”是考察的是学生对产品研发技术的掌握程度。我院在这些学科领域的软硬件实力尚处劣势,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深感责任重、压力大。

三.“国赛”培训方式

因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技术门槛较高,涉及的软硬件设计研发知识面广泛,需综合应用单片机、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各种电路模块的设计制作等,最后设计调试出能达到功能要求的系统。所以,我们着力于收集和整理各种相关培训教学资料集(视频教程、芯片手册、赛题汇编、功能模块及其软硬件资料)。基于我院的实际情况,归纳提出了“抓基础、重实践、模块化”的培训方式。

“抓基础”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单片机内外部资源的操作,熟悉C语言的编程风格及常用程序代码的编写;

“重实践”就是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看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来理解晦涩难懂的单片机技术及C语言程序的编写方式,可以说,看十遍书本不如好好的做一次实验;在训练学生使用单片机能力时,我们给出了以下13个基本实验让学生反复实践,最后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模块化”:由于无法准确预测每次竞赛的出题方向,所以我们精选了十几个典型的电路模块,在平时让学生对其剖析,深刻理解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驱动程序,如此便做到了以不变应万变。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训练学生阅读中英文芯片资料的能力,因为当今控制类产品的主流研发方式都是以某种微处理器(如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各种芯片来实现预期功能,不同的芯片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我们在竞赛前一个月的集训中购买了一些常用电路模块,如:超声波测距模块、红外检测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角度传感器模块、GSM通信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等,带领学生从软硬件两方面对这些电路模块做了细致的剖析,一个一个模块的理解消化。如此即可将他人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自己的设计。在竞赛的四天三夜中,这前期的“模块化”训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生基本上做到了以不变应万变,比较顺利。

开展培训工作以来,我们收集和整理的技术开发资料具有内容详实、资料完整、可读性强的特点,为我院今后开展此类赛前培训活动带来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四.带赛感想 以赛促教

“以赛促教”是国家、各省区组织各种学科竞赛的初衷。因此,每次大赛都得到了省教育主管部门及学院的大力支持。笔者记得在2011年“国赛”开始前召开的竞赛巡视员会议上,省教育厅领导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对电子信息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政策,殷切期望各高校务必重视该竞赛,期望带赛老师能以竞赛为平台,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竞赛结束了,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将在“国赛”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培训经验及整理出来的资料(包括众多不同系统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芯片手册、各种程序段等等)全面推向全校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当中去,让广大学生也成为受益者,这才是我们带赛、参赛的最终目标所在,而不仅仅是使参赛的几位学生受益。

五.结束语

只有学生、教师都积极参与, 并采取适合的赛前培训方法,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将促进广大教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而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省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印发dw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应急救护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立足于现场,对受灾人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尊重生命、促进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应急措施。国务院总理同志为此作出“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增加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的重要指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镇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易发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事故随时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掌握自救互救技术已成为当今人类求生的基本需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使广大市民掌握最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及时、正确地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向广大市民宣传自救互救应急知识”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已任,切实开展群众性初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初级应急救护培训新格局。

三、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全镇的初级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发证率力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及救援人员能够及时、正确地实施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力争到2012年底达到以下指标:

(一)每个村(居)委会的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20%,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持证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4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4%。

(三)普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人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2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2%。

(四)初级救护培训普及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是现场的、初级的、群众易于掌握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2、中毒(化学和食物)、触电、溺水、烧伤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的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3、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五、培训方法与步骤

全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2009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力争成为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典范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篇5

【中图分类号】 R 16I.5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94-01

【关键词】卫生教育;课程;可行性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而大学生在校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某项对500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迫切需要掌握初级救生技术。为此,从2003年起,镇江市急救中心与江苏大学合作,在江苏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课程,目的是促使受训大学生牢固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最关键的初级救生术,从而提高受训者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在突发灾害或急病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1304年江苏大学北固校区(包括医学院、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各专业四年级和2005年校本部(包括在校各学院及各专业)二、三年级大学生。

1.2方法在同一节课(2学时)内先进行《院前急救医学》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再请学生进行现场模拟演练。每次教学任务结束前对选修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

1.2.1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经急救专家精心选择确定,参照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四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中毒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自杀、溺水的现场急救以及常见传染病的现场急救。每项内容均安排2学时,授课与操作各占1个学时。

1.2.2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所有内容首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急救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2.3理论和操作相结合除讲授急救理论外,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急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以及气道异物的急救方法等操作的训练在部分教学案例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2.4颁发《初级救生员证》,挑选优秀学生参加急救中心的社会实践 在选修结束前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初级救生员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自愿的原则下,让学生利用暑假,分批前往急救中心参加3周的社会实践,比较全面地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结果

第1次有176名医学生选修,第2次有197名医学生选修,第3次有338名非医学类综合专业大学生选修,于每次教学任务结束前进行无记名调查,共调查513名参加选修课的学生。结果显示,95.1%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88.5%认为授课内容实用,还有10.1%的学生认为还应该增加旅游伤害、运动伤害等内容;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医学》,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帮助。

3讨论

急救知识的普及宣传效果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素质。《院前急救医学》课程开设后,在该校校园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深受学生欢迎。该选修课报名人数由最初的176人稳步发展到目前的197人和338人,学生专业从原来单一的医学院扩展至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汽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等7所学院。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而自救互救知识正是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之一。笔者认为,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能使他们很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宣传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在高校内开设《院前急救医学》,初步效果明显。说明在高校内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选修课是可行的,但依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厂矿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方法 选择两个厂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两种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急救知识的业余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 培训后两组培训对象成绩皆有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只要培训方法得当,厂矿社区居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 急救知识; 厂矿社区; 培训模式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白金10分钟”时间的时效性不是“120”所具有,而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来的专业人员抢救。在各种灾害频发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就等于放弃掉“白金时间”[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主要以厂矿企业社区为主,从近三年来本社区903例死因谱分析得出,院前病死率占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区“第一目击者”缺乏应有的急救常识,使患者失去急救最佳机会。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对厂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辖区厂矿社区的民印厂小区和通用机械厂小区作为研究小区,小区楼栋长、家有慢性患者或老年人的居民作为培训目标人群,共208名,年龄(56.1±4.1)岁;男性119名,女性89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到高中为主,占78%;职业为工人。两小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批进行业余培养,每批培训25~30人,每批培训4个课时。并按小区不同将培训目标人群分为两组,民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观察组,共123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分别占课时30%和70%;通用机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对照组,共85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占课时各为50%。

1.2.2 分析本辖区居民的死因谱,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死因构成、顺位,猝死及非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编印《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急救常用人体解剖常识、生命体征的判断,猝死识别、胸外心脏按压定位及深度、吸呼比等;急救技能的训练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程序、海氏急救法[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

1.2.3 培训师均由获得广西红十字急救中心培训合格证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担任,以《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急救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讲解,急救技能主要是利用模拟人进行示范,并由培训对象亲自操作来达到培训目标。

1.2.4 对培训目标人群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第一目击者”是否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是否能正确呼救,是否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能否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掌握哪些外伤处理的知识等。

1.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从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和培训后考核得知,“第一目击者”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呼救的由21.6%上升到87.2%,具有识别猝死基本知识的由2.5%上升到77.6%,掌握CPR技术的由1.44%上升到57.7%,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者由4.8%上升到63.9%。各项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2.2 两组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比较,观察组123例中合格81例,合格率为65.9%;对照组85例中合格57例,合格率为67.1%。培训后两组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培训后观察组徒手CPR及四大技术两项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海氏急救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灌输“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是我们提高大众自救意识的一个切入点,根据社区死因谱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以社区发生的急症事件为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生动、直观的主动求知过程[3],激发了居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

3.2 平均年龄偏大,“空巢”老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厂矿企业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本次培训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因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不易理解医学术语,理论知识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相关解剖知识的培训,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加深感性认识,增进了居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3.3 在社区培训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显得很重要。从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特殊要求来考虑,社区急救主要以操作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研究结果得出,30%和50%的课时在理论授课上的分配,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没有差别,说明安排30%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急救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海氏急救法主要用于各年龄段气道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救[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所以两组比较没有差别。相对而言,徒手CPR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操作比较复杂,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训练,适当增加技能操作时间,不仅促进了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篇7

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2012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2014年年末,普及率不低

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2014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

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

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1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

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

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

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指导,加强监督。区红十字会要不断加强对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学计划、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行业

篇8

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团结协作,积极建立“遇害能防,遇险会救,遇难能帮”为全民急救事业注入新活力。

两年来,协会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市民、农民工等不同群体普及急救知识40余次。在六一儿童节为孩子们举办专场急救知识培训;赴阳曲县、方山县等贫困山区对650名村民、140名乡村医护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两年间普及人数8千余人。

在人流密集的迎泽公园、龙潭公园为市民手把手辅导急救技能;在青年宫广场、社区等为市民宣传普及急救知识;远赴汾阳市汾阳医学院举办“自救互救走进大学校园”活动,组织志愿者代表参加“校园急救实践大赛”,让学生们很快掌握要领;

随着协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单位主动参与到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中,先后为全省铁路护路系统领导200余人讲解应急体系组建和响应的流程;多次为省、市大型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先后参与了中部六省贸易博览会、中国太原能源博览会、中国太原国际马拉松等。特别是一些专业医疗机构也发来邀请,为一所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100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并纳入该院绩效管理。

为扩大传播效果,协会推出 “一分钟学会徒手救援”的宣传册;策划“急救志愿者‘救’在您身边”全民普及急救知识有奖大赛” ;建立协会网站,网上注册并通过爱心积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开设了“山西急救志愿者协会”微博,开展“微电影” 活动等。

两年来,急救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急救志愿者达1万余人,其中7000名在校学生,4000余名社会人员,在高校及相关单位设立了协会工作站,急救网络已具雏形,社会效果良好。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急救; 知识技能

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让人们掌握自救互救的本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具有学习、理解、接受能力与可塑性强的特征,因此,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调查通过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旨在为开展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遵义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非医学专业105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2 方法 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四部分组成。于2011年10月进行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5份,其中个人信息不完整、问卷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所有问卷经核查后统一编号,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102例学生,其中2010级39例(38.2%),2011级63例(61.8%),年龄(19.83士1.22)岁。

2.2 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102例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为93.1%;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自评中,学生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分别是4.9%、4.9%、4.9%、5.9%和5.9%,见表1。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为多项选择,5个选项被102例学生共勾选194次,勾选次数按百分比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电视、广播、网络72次(37.1%);报刊、书籍56次(28.9%);老师、家长、同学48次(24.7%);讲座、培训15次(7.7%);其他3次(1.5%)。

2.3 培训现状 102例学生中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为95例(93.1%),接受过1次培训的学生为4例(3.9%)、接受过2次及以上培训的学生为3例(3.0%)。

2.4 培训需求 92例(90.2%)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而且认为“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应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学生所占百分比最多为44例(22.9%)。在培训方式上,73例(71.6%)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并且超过一半的学生(57.8%)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

3 讨论

3.1 重视急救培训,提高学生急救水平 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从入学第1天起就开始接受急救相关知识的教育[1]。本调查显示,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学生为95例(93.1%),而且在急救技能自评中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说明学生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他们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急救培训,增强他们的急救意识,提高其急救水平。

3.2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满足学生培训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由此反映出学生具有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强烈意愿。所以,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优势,利用学校和附属医院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及开展有效的培训等。此外,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借助远程教学等方式进行培训,让学生更快捷、更方便地学习急救知识技能。

4 建议

无论是否会经历灾难,都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因此,提高全民的急救常识势在必行,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更是必不可少。对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强化急救意识,开展急救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健康信仰。通过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技能,肩负起“第一目击者”的重任并发挥传播载体的作用,促进周围人群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以推动我国急救全民化的发展。(2)开设形式多样的急救课程或者急救培训。最大范围地使人人都能参与和系统、全面、准确地掌握急救知识技能。(3)推广急救员证书考试制度。不仅让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标准化、经常化,还能使其学有一技之长,从而拓宽就业面[2],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韦正莉,陈务贤,梁榕,等.心血管病患者家庭成员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9.

篇10

【关键词】 急救;护理人员;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整体系统。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如:2003 年SARS爆发流行、2008 年汶川地震及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车祸、窒息、溺水等事件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我院护理部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护理人员在遇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 筹备阶段

护理部拟定应急救治能力培训计划,培训时间6个月。

培训人员:全院护理人员:

1.1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共同商讨、确定培训计划,按内科、外科系列确定培训内容,制定急救流程。搜集资料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灾害和灾难事故)应急预案、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交通伤员抢救预案、集体食物中毒抢救预案。

1.2 分工明确,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分别负责专项培训内容。

1.3 选派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急救技术。

1.4 筹备急救物品、器械、模拟人。

1.5 制作急救流程图,急救知识多媒体课件。

2 培训内容

2.1 急救知识培训

2.1.1 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先止后包(先止血再包扎)、先重后轻、先救后送,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要沉着、迅速判断病情,开展现场急救工作。

2.1.2 现场施救的常规程序:认知事件、安全评估、病情判断、急救呼救、病情处理、维持平衡

2.1.3 伤情判断与分类培训:伤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道是否正常、循环情况、有无

2.1.4 大出血、意识状态。

分类:一级优先:红色标识;二级优先:黄色标识;三级优先:绿色标识;四级优先:黑色标识。

2.2 常用急救知识培训

常用急救药品剂量、作用及用途。病情观察要点、徒手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囊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吸痰、吸氧、测中心静脉压等技术的培训。

2.3 内科急救知识培训

咳血的急救、低血糖症急救、消化道出血急救法、急腹症急救、高血压危象的紧急处理、癔病急救法、癫痫急救法、脑出血急救法、心绞痛、心肺复苏等。

2.4 外科急救知识培训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跌倒损伤处理、烧烫伤处理、迅速止血、紧急包扎、骨折救护、搬运、溺水急救、中暑急救、眼异物处理、咽喉异物处理等。

2.5 器械使用培训

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微泵、除颤仪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及紧急状态下制作简易辅助工具方法。

2.6 消毒隔离培训

消毒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个人防护技术、消毒程序,消毒方法选择。

2.7 心理疏导培训

护理人员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不但要承担急救、护理任务,在需要时、必要时还要承担心理疏导工作,所以护理人员还有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

2.8 组织能力培训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控制混乱局面。组织人员进行急救自救。镇定有序的指挥:一旦灾祸突然降临,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现场人员较多,要一面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医务人员前来现场,一面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处理,合理组织分流运送。

3.培训形式

急救知识讲座:护理部合理安排学习程序,每项学习内容重复学习两次,避免因值班等原因错过学习。

操作示范:设操作室,备模拟人、急救物品。每项操作专人负责示范、指导,医院护理人员随时学习。

模拟急救:个人急救模拟、配合急救模拟:设置急救情景:骨折、猝死、溺水等,按急救流程个人急救或多人配合施救。

4 考核

4.1 口试

护理部人员及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间下科室随机提问急救知识,及时给与指导。

4.1 笔试

理论考试,考核急救原则、急救知识、设置病例考核病例分析、急救程序。

4.2 操作考核

逐项考核操作项目,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氧、吸痰、止血、包扎等。

4.3 应急能力考核

抽签决定模拟急救项目进行个人模拟急救考核。抽签决定模拟急救项目及人员进行配合模拟急救考核。

5 完善补充

5.1 根据考核情况组织科室相互学习专科急救知识、器械使用。

5.2 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6 结果

6.1 护理部与高职称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11%,成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筹备阶段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

6.2 6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能独立应对突发事件, 遇突发事件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可按上级部署组织、指导完成急救工作。

6.3 24%护理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技术操作。

6.4 根据考核结果选思想觉悟高、业务强、心理素质好护理人员成立预备救援小组。

7 讨论

7.1 重视个体差异

由于护士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活动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7.2 在考核中发现问题

建立考核制度可帮助我们了解护士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也起到督促护士加强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