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同当地人同时进行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与农事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并修身养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乡村旅游正以一种激增的成长事态成长着,然而她所为经济带来的增长指数却不甚乐观,这也从正面反映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之处,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及时避免发展中的威胁。
一、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原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特性与特质,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地经济结构的完善程度,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旅游地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农家乐等项目的低门槛可以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就业队伍中。
(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
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地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潜在资源和能力,发现更多可发展资源,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
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带给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重要性。仅靠旅游收入维持经营一方面不足以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仅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则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产业结合的特质。
(二)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在整体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单一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纪念品最大的差距是应该具备乡村特色,即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目前乡村旅游纪念品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摆件或者小饰品为主,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心意。
(三)相关管理政策及法规体制不完善
首先,当旅游经营者选择投资乡村旅游后,为节省成本或者其他原因等,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任人唯亲,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成熟法制中,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其因竞争压力大、项目单一造成的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无序发展等请款,因而出现规制混乱的现象。
(四)资源保护体制欠缺
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引导
乡村旅游是将一种生态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经营者注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前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期的思想引导以及认识的提高,通过传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规则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该向公众传递乡村旅游的价值,普及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源处减少资源破坏现象的产生。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俗,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的乡村聚落;有着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等。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和设计,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三)培育人才,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服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并且重点的有规划的进行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服务的水平,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培养乡村旅游的服务型人才,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力,努力为旅游者提供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更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其实,产品与效益问题的解决是上述各环节问题顺利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功体现。此时,人们所要进行的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思考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 自然资源 文明行为 合理保护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 592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旅游中的存在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在推进国家整体经济结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眼下乡村旅游已作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观光游览的同时文明的旅游行为亟需快速提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粗放、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道德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景点的发掘建设和宣传,更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里变成一名旅游者,旅游者的文明旅游和接待地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保护景区函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从文字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达到这些目的所做的旅行。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军仍是以国内游客为主,在游玩欣赏的过程里有很多不雅行为,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行为,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主要表现在游客对食物和特产的浪费行为。大家到乡村旅游,一般会选择就近的农家乐或者当地的特色饭店就餐,我们针对大连旅顺、金州、庄河几处进行了采访,几乎每桌的客人都浪费三分之一的食物,原因是农村餐饮行业就餐消费水平普遍不高,客人点餐数量多;还有是农家乐餐饮量大,很多游客处于放松请客等原因,点餐远比用餐多得多,造成景区内的浪费现象。
二行,旅游者到异地往往不约束自己,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不能有序地进行观赏和游览,这里包括旅游者素质低。很多时候旅游者到了乡村之后,看见广阔天地彻底身心放松。往往在大众面前能做到找垃圾桶,去公共卫生间,但是到了自己独处或者小范围活动的时候大家就很随便,我们登山的时候经常能看见矿泉水瓶子、食品包装袋等。现在周末或小长假,家长一般会带孩子或老人进行周边游。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出门感受自然之美,更应该懂得榜样示范的作用,有了家长文明之举,才能看见文明旅游的希望,我们发现孩子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很好,而往往出门旅游都是家长自己行为随意。包括安全排队买票等候,有序进行游览、参观。所以成年人的文明之行关乎自身、关乎环境、关乎未来。
三娱,旅游者鉴赏能力偏低,对自然及文化历史不能珍惜爱护,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仍有大量的破坏资源及损坏文明古迹现象发生。在乡村旅游中,有很多的红色文化基地以及文物展览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由于认识不够,对其宣传和讲解的力度不够,这样就导致了大家的保护意识薄弱。其次对于乡村的自然资源保护不够,很多景区为了多开发旅游项目,过度接待旅游人数,对于旅游高峰期没有控制,例如很多地方开辟漂流,人为改河道、拓宽河道,还有的在生态保护区周边开展商业旅游项目等。
四信,旅游地当地人对旅游者欺骗较多,宰客现象普遍存在,无论大小城市,对游客有不同程度的欺骗。很多乡村旅游是由农户自由组建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户为了经济利益,欺客、宰客经常发生;信誉度降低破坏了乡村旅游的口碑和吸引力;还有的是拷贝景区形式,完全的商业化让人感觉可惜可悲,失去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实现乡村文明旅游的措施
如何营造文明旅游过程,文明的乡村旅游路在何方,如何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如何让资源争创最大社会效益,这是需要接待地和旅游者及政府监管多方的努力。
(一)旅行社的责任和义务
旅行社应承担起宣传文明行为的责任和义务,或者合同中规定文明旅游行为要求及对目的地的保护和珍惜的责任。在报名初期强调到乡村旅游保护环境的意义,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网站评比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来有偿奖励或赠送再次旅游的优惠消费。评价是对旅游者吃、住、行、娱、游、购每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汇总,建立个人旅游信息卡,如同每个人的银行信用卡信誉度一样,这样公平公正的信息,以达到约束旅游者在异地的旅游行为。很多游客折树枝、随手车窗抛物等行为都应该现场被指正,由被迫文明旅游行为最终变成自觉的文明旅游行为,导游不仅仅是讲解而包括了宣教和监督职责。最后旅行社在各个环节做得好与坏由旅游者对其进行评定,包括行程是否合理,领队导游是否认真履行合同内容(即是否对文明旅游进行规范的讲解和要求)。通过这些项目对旅行社进行最终的评定,现在大家所做的信息反馈往往是针对导游而不是针对旅行社,所以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然后景区景点通过游客的行为给旅行社进行评定,检查旅行社是否履行了对游客文明的要求。
(二)提高行政能力,健全监管的方式
为了达到乡村旅游资源、旅行社、旅游者三者之间的平衡,相互约束互惠互利,乡村旅游资源长远发展和有效保护,这就需要政府无形之手来进行有效监管和透明的控制。组建一个有效组织或利用现有的组织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评定。并把结果公平公正地推向社会,利用互联网和科学的监管方式持之以恒提高旅游系统的执行能力。采用评定、创建、规范对最终认可权,对优秀的旅行社给予支持或免除相应的费用和手续,评定结果随时关注和不断更新,国家行政机关坚持逐级地监管和检查。另外景区景点要进行公益宣传和教育,发挥当地高校大学生的优势,分为义务和有偿的两种方式来提升公民旅游行为。
(三)城市公民素质亟待综合提高
很多旅游地是山美、水美、人不美,原因是因为当地人太依赖于旅游而生存,所以欺骗游客的事件比比皆是。或者对举手之劳索要报酬,或强制要求游客额外消费,否则吃不好玩不好,当然这与地方的保护主义分不开,还和行政监管制度不健全,实施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笔者自身作为一个旅游者深有感触,到武夷山漂流没有给工作人员额外的小费,当你询问这美景的时候得到的全是不知道的答案。还有在异地坐出租车经常绕远或不予回答一些简单的城市概况,这时心里感到一阵凉意,难道只有金钱才能让人开口吗?社会越来越发展,人情越来越淡薄,所以要提高旅游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公民的每一个文明行为开始。
三、结束语
面对中国的乡村旅游市场,我们在呐喊我们的潜力,我们在挖掘我们资源,同时我们也在破坏我们的旅游环境。商业炒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所以每一个爱旅游的人都在急切地盼望能更好地规划和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可我们拿什么去保护它,守望它呢,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除了自觉自律,就只能依靠相互约束的力量了!旅游者在异地的旅游中往往流露出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自己,那是怎样的自己,让我们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反射出一个文明的旅游使者吧!文明旅游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吉县;政府职能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型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式,不过当前大部分地方搞的乡村旅游事实上是农家乐,农家乐是个本土概念,未有学者准确定义过,这两个概念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代,所以在这里我们混用一下。
一、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的竹乡、生态县。区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县域旅游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全县休闲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作为休闲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吉“农家乐”的发展经历了培育、发展、规范、提升几个重要阶段,至今已年逾十载。十余年来,安吉“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规范,质量稳步提升,品牌逐步打响。目前,全县共完成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村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8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全县共有“农家乐”600余户,床位10000余张。2009年安吉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0年1月至10月,安吉“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
二、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安吉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渐趋成熟,基本形成产业化,无论是从产业集聚度上,还是从产业成熟度上,都远超城市。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给考察团带来了很深的触动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监管有力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纵向分工,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早在2005年,安吉就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1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并陆续在条件成熟的14个乡镇建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立“农家乐”服务站,形成结构完整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并各司其职,通过实行逐级考核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
其次,是在横向上密切配合,实行部门联动。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的成立,大大地提高了部门联动的效率。安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依靠安吉县“农家乐”经营服务准则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外,在人员培训上也实行部门协作,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制定每年的培训方案,然后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水平。
再次,为加强市场监管,安吉县还先后出台了《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消防、治安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安吉县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政策,并定期开展“农家乐”集中整治活动。另外,安吉还非常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监督,倡导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处理游客投诉、调解经营户纠纷、统一市场价格、推行抱团经营等,进一步有效促进了“农家乐”经营户在客源安排、处理纠纷、礼仪接待、市场营销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已经形成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障
安吉一直坚持农家乐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快建立“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户分散经营可能带来的市场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已基本完成。安吉乡村旅游紧紧围绕“中国大竹海”和“中国美丽乡村”两大品牌定位,明确“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针,为每个地区和每种类型的“农家乐”量身打造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多条特色精品线路,为“农家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稳步发展,安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为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安吉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乐通”贷款管理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并明确从2010年起,县财政农发金每年增长20%,主要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另外,为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安吉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开发,并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的中级职称评定,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三)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创新营销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农家乐”与传统的依托景区景点招徕游客的旅游发展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单个的“农家乐”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农家乐”旅游要想很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将区域内“农家乐”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区域性品牌。
篇7
关键词: 旅游; 高职教育;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20-01
目前旅游类高职教材往往由相应的本科教材经过删减缩截而成,或者由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成校本教材,也有的是由出版社出面,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出的。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缺乏高职特色,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符,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大多是本科教材的浓缩版。而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让高职学生使用本科的教材学习,学起来不仅非常吃力,而且接受程度往往不高。
同时,旅游高职教材其内容往往脱离各地区及行业发展的实际,与职业缺乏衔接。旅游高职专业一般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双证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对同样的内容出现不同的讲述,甚至出现一定的矛盾。
再者,配套的实践教材不足。实践教学在旅游高职教学中应处于重要地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优秀的实践教材却相当缺乏,实践教材往往和理论教材“合二而一”,没有被单独的提出来并予以充分的重视。甚至在某些课程中,与理论课程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完全缺失,需要有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进行编制以适应教学活动要求。这样既极大的消耗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旅游高职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为了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合格教材,应在教材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高职旅游类教材的管理
从国家到学校都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高专旅游类教材编写管理体系。比如国家应成立相应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在研究审核高职类教学内容和规律的基础上统一明确高职教材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职业要求、格式特色、编写标准、编者资格、选用程序等,以之来规范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从宏观的角度上来把握教材的编纂,确保高职类教材的应用针对性和编写规范性。从学校角度上来说应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用标准,对教材的专业性、专门性、实践性、时效性、教师对教材的评价和学生对教材的评价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改变目前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主任单方面决定教材选用的局面,建立专门的学校教材编选委员会,引入学校对于选用教材的评审和意见,以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二、加强高职旅游类教材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较为薄弱,尤其对于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针对于高职教学的教材必须有别于本科教材,且不能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它必须针对于自己培养对象的特点,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编排的循序渐进以及表述方式的深入浅出。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针对高职生基础较差的这个特点来进行编写或选用,从而确保高职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再者,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职业性专门型人才,所以相应的教材内容就必须突出其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要注重实践内容的讲述,注意所提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注意教材内容的技能性特点。比如,众多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导游基础这门课程,而在该专业学生所希望通过的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中也有该门课程的内容,且当地旅游局一般对于此还专门组织编写了专用的导游基础教材,如果在该院校的此门课程教学中选用该考试专用教材则既能保证内容上的技能性特点和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针对性,同时也保证了实践教学对于教材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总之必须注意教材“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协调,既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也应紧密结合职业方面的要求。
三、注意校本教材的开发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发展在我国终究尚属于初始阶段。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创建出自己的办学特点是关乎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在教材这个角度上说,使用统一出版的教材虽然在教材内容或选用便利度上比较好,但毕竟针对性有所不足,教材内容的区域性、编者的学术层次、教材的内容编排都不一定能满足和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校内资源整合,组织学校自己的教材编写的团队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并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广泛吸纳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专家及管理者的意见,编纂出相应的针对于自身教学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以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毕业生。
四、加快教材的更新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操作性实用人才,所以其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必须能够对实际工作岗位中使用的方法、手段等内容有详细的讲解和描述,即教材必须和一线工作有紧密地联系。同时,其内容绝不能仅限于只介绍已经成熟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式方法,也要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变化等必须有及时而全面地反映,注重介绍业界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进步的需要。注意随时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迫切要求的新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坚决防止出现学习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落伍的问题。
五、注重校企联合开发教材
旅游高职教材要求反映出实用性、先进性,使得学生看后即能理解甚至掌握一定程度的操作技能,教材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而这种教材仅仅凭教师独力来编写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学校在编写教材时可邀请相关旅游企业的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员来共同研究开发,充分的实现理论学者与一线专家的紧密结合,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突出旅游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反映出旅游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和最新要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还能够促进学校和旅游企业间其他方面的合作发展,例如建立或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促进教师“双师型”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篇8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
“全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幻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朱世蓉,2015)
全域旅游的理念合理地解决了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顽疾”。 卢小丽等人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中,1994年专注的问题直到2011年还依然存在。
(一)Leeuwis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并不能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业是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相关利益的分配还未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吴冠岑等研究指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这两个风险均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乡村现代化和保留乡村“原真性”之间的矛盾则一直存在。黄震方等人则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以及全域乡村旅游等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提升,而在实践中,并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中, 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 也强调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乡村的“乡村性”特征。
(一)让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调动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加强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二)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瞿伟等,2011),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力。民宿是可以同时容纳民俗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创新性载体,相对国内的“农家乐”来说,民宿的形式发展更加成熟,产业状态更加稳定。
(三)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可采用后现代主义旅游建筑的理念(杨振之),在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建筑内外部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接入现代化生活设备。两权相较取其轻,留不住原居民,从何谈起“原乡性”。
(四)将文化创意应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
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篇10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被定义为: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以农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独特的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及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生活形态等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特色为卖点,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长春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分析
(一) 长春市旅游资源分布发展调查
1、长春市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长春市乡村旅游大致发生在2000年左右,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春市目前共有旅游点617家,乡村古镇11家,农业园区99家。充分展示了 “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目标。
2、长春市乡村旅游地区分布
长春市各城市和县(市)的“长春市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如表一。
3、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
(1)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题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长春市乡村旅游重要的组成要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途径。
(2)长春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开发
良好的品牌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大量吸引旅游者,是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长春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旅游品牌的塑造。
(二) 长春市乡村旅游的运行模式
1、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
“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接待等事宜,借助赖以生存的环境,适当开发。
2、民俗文化村旅游模式
民俗文化村旅游模式是指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然后加以利用,发展成旅游产品。
3、观光采摘园模式
观光采摘园是利用果蔬产品,结合展示、加工等手段,为旅游者提供观光采摘活动.
4、教育农园模式
教育农园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结合农产品、农具展示等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游客可以充分的体验到农业的神奇,以及丰富的农业知识。
(三) 长春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春市区域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
长春市确定的首批“长春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22家中,就有11家是来自于双阳区。长春市绿园区仅有关东文化园一座乡村旅游景点,而农安县也仅仅只有草原颐家休闲农场一处。
2、长春市乡村旅游政策缺陷分析
(1)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规划指导
目前,长春市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极为盲目。不顾环境保护等问题,专注于投资少,收益快的项目。
(2)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长春市乡村旅游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时间较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就相对较多,如果这类现象不制止的话,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岌岌可危。
(3)产品单一、深度化不够
长春市的乡村旅游的旅游景区十分贫乏,按照中国人的疲劳思想,一味模仿不追求创新,这就导致了资源形态未深加工为产品形态,产品深度化不够。
三、长春市乡村旅游问题对策分析
长春市乡村旅游发展时期较短,残留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
(一)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社特指在我国农村80年代以后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保护农民利益,而且,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政策体系建设与多利益主体协调
所谓乡村旅游政策的利益整合,是在利益分化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在保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各种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建立以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机制。
(三) 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却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2015年,国家将农村的建设重点变为了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各级旅游部门应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饮水安全、卫生等方面都要加强管理,以便更好的为城市旅游者服务。
- 上一篇:旅游文化的核心
- 下一篇:化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