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的核心

篇1

摘要:就当前旅游发展的情况来看,旅游文化产业与娱乐型、消费型产业之间的结合已经很多;但是思想教育与旅游文化建设的结合尚不多见。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旅游业的结合尤为重要,需要一个全新的设计,来打造一个旅游文化与国家政策的融合。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石家庄和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分析从设计思路到规划布局的生成过程,将无形的主题蕴涵到有形的园林中,探讨在和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策划功能划分环境营造和谐

Abstract: On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entertainment, consumer industry conversion between is so many; but the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much closer relation. Not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the socialist nuclear.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ich requires a new design, to create a travel article,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of fusion. This article mainly by Shijiazhuang and cultural theme park planning desig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philosophy. From design to the layout of the generation process, the intangible to tangible theme gardens,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a society advocate. Justice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theme park landscape design features and essence.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theme planning; functional division; environment; cultural theme park

主题公园是现代公园的一种,围绕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主题,由模拟景观和园林环境为载体,向大众提供旅游、娱乐等有偿产品与服务的人造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个开发经营的产业项目[1]。除具备公园的一般要素,主题公园的园区环境还突出地表现一个或多个主题,其规划设计要求环境、建筑与人关系的高度统一,以及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密切配合。和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是以满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应用水体和植物改善生态环境,并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强调景观延续性、多样性和适用性,真正将和谐思想贯穿于全园设计中,在和谐自然生态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由此获得和谐的社会、人文、艺术环境。

一、确立主题公园的基本理念

1.以适应大众需求为条件

中国当代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旅游发展阶段,任何较大的旅游项目若仅仅锁定于高端旅游市场,不以大众游客为目标,就不可能取得成功[2]。主题公园应努力开发适合大众游客欣赏的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应该是集创新性、娱乐性、大众性、多样性、科技性为一体的娱乐场所。

2.以挖掘深厚文化为根本

旅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感官范畴,它更需要上升体现为一种现代精神文明层面的渗透,而现代精神文明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当中,例如现代企业宣传广告,它传播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生产的产品,更是一种企业文化模式的宣传,通过文化的宣传来让消费者认同并接受这种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就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

做越长。因此,可以说世界一切资源都可以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建设主体公园的条件是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对旅游产品品位的降低,主题公园建设应紧密结合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展当地的深厚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涵盖人类文明的一切行为现象,我们可从科学技术、民族风俗、产业优势、历史文化、认知艺术、情感归属等多个方面来丰富和深化它的内涵,使其逐步具有大众性、文化性、商品性、市场性、延伸性、价值性、传承性、可再生性等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民歌、曲艺、器乐、剪纸、皮影、图谱等都极为传统,为主题公园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礼乐资源及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

3.以符合国家政策为依托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主题公园,是指符合国家愿望的,将旅游文化与国家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从思想上体现国家政策的主题公园。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和谐人际关系、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都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和谐文化主题公园,也应该符合国家的基本愿望和政治教育。

4.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理念

1992年6月在巴西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第一个原则指示: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应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活[3]。由此可见,“健康、富有,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公共主题。现代社会的人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疾病”概念了,人们追求的是最新的“健康”理念――全身心的健康。我们不能祈望在物质上人人平等;但在健康问题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公园设计从这一理念出发,也是这个主题公园的一大特色。

5.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

和谐社会目标的任务体现在“以民为本”,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些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提出,是经过党和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结晶。建设以和谐为理念的主题公园更应该达到“以民为本”的目标,充分体现民主与民生。

二、通过主题策划实现设计内涵

1.天人合一

主题公园的中轴线在这里回归自然,完美消融在自然的园林风景之中。中华文明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森林公园都围绕着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进行设计,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该区以高大乔木为主要造景植物,乔灌草搭配,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群落,同时散养部分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林间分布现代化的低碳环保的节能科技型建筑,作为游客低碳生活的体验模板,以唤起游客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

2.神圣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的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对于旅游越来越不仅仅满足于自然风景的观光旅游,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有更大的诉求。和谐主题公园的建设就是以人们的这种诉求为出发点,旨在创建一个和谐文化文明公园,这个文化文明公园将透过最新的科技,融合视觉艺术不同的方式如三维、四维、五维的多媒体制作,电影,互动游戏,历史考据,短片,标本、展版、文物,场景等,演绎圣经的故事,令游客寓教育于娱乐,感受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心灵感受,让大家亲身踏足人类文明发展奇妙之旅!从思想上深入,也可以是一些诗歌、小说、一些铜管乐队等,通过各种方式来给游客灌输一种思想,让和谐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

3.民主民生

回望两会,感受最强烈的有两个词:民主、民生。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发扬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公园的主题策划也应时刻围绕着民主、民生,因此,主题公园的设计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

4.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因此,在绿地景观营构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联合报社启动“百万家庭节约环保行动”,向游客发放环保布袋子,倡导“环境与人类共存,健康与环保同行”,为建设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会作贡献;请游客体验科技型的节能环保样板房的各种功能,让科技和低碳同行。

三、通过功能划分实现设计目标

公园的空间分布可以通过划分功能区来实现设计目标。突出城市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底蕴,创造人文景观,打造公园绿地精品,形成城市园林特色。

1.崇和仰圣区

用“三道并流”的形式来集中体现和谐文化。园区内的三方分别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头像、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群雕、还有一尊神情悠然自得的“吉祥卧”式卧佛,分别代表道家、儒家和佛教[4]。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由此可见,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简而言之,“三教合一”实现了这三道的交汇、融合。这也是古往今来多少圣人一直在苦苦寻求三道合一的方法,意欲构建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思想。

2.智尚仁和区

(1)务实廉洁

“主题公园”是一个城市深层次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表露。基于此,在主题公园内,融入古色古香的古典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元素气息,以爱祖国、讲诚信、树廉风、促和谐为主线,精心打造思想道德、戏曲演艺苑、廉洁之花苑以及诚信文明、道德廉洁两条长廊,通过石雕、木刻、书法、橱窗、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宣传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涌现出得各类典型模范人物。

(2)慈善与感恩

倡导“兴公益,泽社会”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对慈善事业价值的认识。市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都能够在这里定期开展慈善义卖、义演、义诊、义务咨询等慈善公益活动;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也可以聚集到这里进行公益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慈爱园将成为石家庄市民认识慈善、了解慈善、传播慈善的平台,成为一个慈善事业的宣传阵地,成为石家庄慈善文化活动的热点地带。

(3)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长长的千米文化古栈道上的成语小故事又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中华文字的精辟和凝练。在这里,和谐就是一种状态。

3.奇石、雅石、盆景共赏区

以石会友,天下共赏。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当今社会,赏石的风气更是遍及全国,奇石异种发掘的很多,可以说是繁星灿烂。主题公园的该区内放置无数没有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奇石采天地之精华,得人间之灵性,以绝无雷同的个性为特点,以自然天成论为上品。使每一件石玩精品都达到形奇、色美、质佳、纹丽、座雅、名切,每一款奇石在整体上协调统一,具有特定的主题、意境、或捉摸不定的美感,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

该区还建有亭子,旁边立有上百棵具有多年历史的阴沉木,在阴沉木之间穿插着盆景和钟乳石。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赏石、赏景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平和心境的广阔天地。

4.“荷塘月色”区

荷花是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植物,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莲子和莲藕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莲子还是传统中医的一味良药,荷叶除了餐桌上的用途外,还是孩子们在夏日里游戏嬉闹时的一把遮荫碧伞。总之,荷花渗透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又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荷花还是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作为一种寻常的植物,荷花遍布大江南北,为普通百姓所接近;但它不寻常的品格又令人肃然起敬。对于它,中国人有着特殊的理解与感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和谐精神的完美体现,用谐音来表意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荷”恰与“和”、“合”谐音。它暗示了荷花背后种种美好的寄望: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心态的平和;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等等。

5.燕赵和韵区

对发生在河北地区的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的传统故事和模范人物进行介绍,以展现燕赵大地上的社会和历史风尚,同时对燕赵民间文化进行介绍。通过园区里的雕塑、石刻、影壁、蜡像等,全方位地展示中华独特的文化风貌。游人可以在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起步发现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邯郸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二十四个砖墙围成八卦阵,中间是个八卦图,每个墙体上一个图谱,有口诀、有注解,或是二十四个真人大小的石雕,目的是让游客可以按照图谱练习太极拳。唐山皮影艺术展,其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等。藁城宫灯,无极剪纸,井陉拉花,辛集皮贴画,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栾城的抬花杠,西宫大蜡会。

6.牌坊和六尺巷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现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位于公园内的牌坊,石砌整块雕刻而成,上刻有古人书法体“知恩报恩”四字,以此四字为做人准则,来回报社会。六柱五开间的门楼式牌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纹镂空浮雕,图案优美,立体对称,技艺精湛。六尊石雕太狮,倚靠六根白柱,蹲于牌坊基座之上,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知恩报恩牌坊”整体大气、古朴典雅,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刻有《新二十四孝》的图文简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沐浴和谐之风,在主题公园内紧接牌坊打造了一条长20米,宽2米的巷子,春风劲吹六尺巷,和谐美德永流芳!通过打造六尺巷,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更能感受到和谐之风的洗礼,深刻的明白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7.娱乐广场区

掀起唱红歌、唱和谐、传幸福的热潮,与游客互动,让更多的游客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体验园林文明建设的成果。举办“和谐园林”文化活动,通过趣味欢乐、健康有益、参与性高、覆盖面广的活动,展示园林艺术的风采,弘扬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围绕和谐主题,实施“文化艺术节”、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组织开展群众才艺大赛、地方曲艺演唱活动;组织参加《百姓大舞台》群众迎新年欢乐会;开展舞龙大赛、城乡对歌大拜年;欢乐歌舞演出活动,健身舞蹈大赛等。

夜间丰富的活动体验,湖边的亭阁有琵琶、古筝、扬琴演奏等等,使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主要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结合城市灯饰亮化,开展地区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实施灯展组织,优秀园火巡演;开展自制灯笼比赛,举办庙会,花会,灯会,杂技表演,民俗活动,民俗比赛。

四、通过环境营造实现设计原则

1.和谐化原则

将公园的几个功能区,按类别在公园的大区域内成“回”字型和谐分布。乡土树种、草、灌、林相结合,疏密相间,共种植乔木成、灌木千株,还有大面积的草坪、色块,绿地与水面和谐相应。实现整体和谐,夜间打造灯光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公园内的湖水与大道路灯及树林景观系统,对公园灯光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整体和谐、灯光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使公园的灯光系统与湖面的灯光系统合二为一,相辅相成[5]。公园灯光系统根据音乐系统的节奏、韵律变化而改变灯光系统的明暗与色相,突出其城市自然和谐的主题形象。

2.生态化原则

引滹沱河水进公园,建立园中湖,形状如石家庄市的地图,可以行船,湖边有假山,有山坡,有草坪,有灌木丛,有拱形木桥,湖心亭。保持原本生态与绿色园林式的品质,形成大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6]。园林内的景色,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了生态性、自然性,达到了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

3.园林化原则

漫步园内林荫主道,不时出现的刻有孝、善、礼、廉、智等精美文字的散石点缀其间,与和谐文化这一主题相得益彰,勉人奋进。公园主路的两侧,利用巨石、散置的趣石、石阵、石质小品等向人们展示礼仪文化,并且注重老年和儿童的需要,采用一些富有娱乐性的小品、歌谣等。将篆刻的趣石巧妙运用在崎岖路径中,引人暇想,并做简单的有人参与的美德雕塑,丰富游览的经历,摆设游戏性质的设施加深游人的印象。

五、结束语

主题定位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结合和文化主题公园的实际,在设计过程中融入 “以人为本”、“身心健康”、“和谐社会”的理念;做到主题定位准确、功能区划合理。总之,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要坚持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7],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物群落,在城市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科学、文化、艺术美。同时,设计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延承历史文脉,保护稀有林地,整合人文与自然资源,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萌.论主题公园持久生命力的培育[J].现代城市研究,2010,3(21).

[2]林广思.“主题”――言语构筑的中国当代园林[J].新建筑,2005(4):64-66.

[3]田斌,吴映梅,李正.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1.02.13(435):11-13.

[4]朱丽艳,李百航.攀枝花市仁和公园主题定位与规划理念简析[J].林业建设,2007(4):18-20.

[5]吉立峰,魏一菁.人性的场所――三里河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6(3):34-38.

[6]王浩,徐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6):56-60.

篇2

关键词:翻译 跨文化交流 旅游经济 旅游资料 旅游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 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 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 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 foot building 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 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 ”而不译成“Jade 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着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 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 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 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 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 Tian An Men 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 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 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 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 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 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 Leek 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Stewed Beef 。音译+意译: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西苑饭店 Xiyuan 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t Ballswith Brawn Sauce、棕子Pyramid -shaped Dumpling 。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 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 Office For”(补票处),Off 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 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 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 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 G'ANJIE 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 Departure 国际出发、InternetCafe 网吧、Drinking Water 饮用水、Shopping Mall 购物商城、Information 问询服务、CarRental 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 如:Turn Right 向右转弯、Slow 减速行驶、No 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 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 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历史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商业推广

1 历史人文景观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旅游业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滚滚浪潮中,经受了来自多方面的考验,稳步前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果。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的便利,人民对于旅游业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固有的营销模式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或者转型。

1.1 文化传播形式僵化

如今在我国,传统的历史人文旅游大多是大建特建,一个比一个宏伟,游客进去后发现味同嚼蜡,后悔不已。因为我国大部分景观的形式都大同小异,无非是修建庭院,开设展览,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眼界被打开的旅客来说,目前的模式已经缺乏吸引力了。作为“山寨”大国,桂林阳朔县一台旅游舞台表演《印象-刘三姐》火了,随后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印象-某某》便如雨后春笋四处开花。疯狂地照葫芦画瓢的背后折射出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模式的僵化呆板,也是中国现今个行个业现状的写照。

1.2 商业盈利模式乏力

我国旅游景点的商业模式的运营也是“病入膏肓”。我国旅游景点的门票之高如同中国房价足以让发达国家感到“自叹不如”。同样是迪士尼,上海高峰期的门票近500元一张,香港和美国也是只有450港元(合计约378人民币)和59美元(合计约383人民币),中国人民的收入远超香港美国了吗?当然没有。的雅怒藏布江大峡谷门票高达270元一张,而日本的富士山、韩国的汉拿山都是免费的。对于旅游景点“病态”的高门票,旅游公司解释到这样是做为了继续开发旅游景点,维持发展。然而对于我国旅客来说,把近40%的“游金”都花在门票上,实属不爽。如今旅游资源多样化,高门票容易导致旅客人数的锐减,反而降低了门票总收入,在僵化的营销模式下,也只能再提高门票价格。在旅游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全面依赖提高门票价格的盈利模式是单一的、不可持续性的。

2 夫子庙旅游现状

每逢谈到“江南四大特色街区”,都会说起上海的城隍庙、无锡的崇安寺、苏州的观前街以及南京的夫子庙。夫子庙作为南京的城市名片,见证了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兴衰荣辱,它对于南京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夫子庙已经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群,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众多申遗的传统小吃等人文景观堪称一绝。但是如果拨开繁华的表面,夫子庙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重“商”轻“文”:学者李修福在2010年《红河学院学报》上做过一项关于旅客游玩夫子庙后的调查报告,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据统计,只有14.6%的游客认为夫子庙景区具有六朝与明清文化,而47.5%的游客认为十里秦淮古韵完全感受不到。

1984年重建时,夫子庙的定位在于“旅游、文化、商贸”。随着夫子庙景区的不断建设,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成为商贾集聚之地,现在夫子庙商业圈成了继新街口和湖南路商业圈之后南京三大商业圈之一,商业气息逐渐取代了文化旅游气息,这与夫子庙滥觞时的定位背道而驰。虽然从2012年起,逐年对夫子庙进行了升级改造,规整了商家的店铺风格,翻新了老街,搬走了花鸟鱼虫市场,对外来的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洋品牌也加入了秦淮血统的设计等等。政府也希望从外观设计上使游客对夫子庙重新认识,对秦淮传统文化重新挖掘,加强历史文化的配套活动等,但是在旅客眼里,夫子庙已经成为披着文化的外衣,骨子里都是现代的混血儿了。半数游玩过夫子庙的旅客都不知道孔夫子文化和科举文化等等,商业化过于严重,饮食和购物充斥景区,景点的概念已经逐渐褪色、淡化。作为生活在南京三十年的老城南,夫子庙只是作为低档的购物场所,已经不是旅游景点了。

3 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夫子庙旅游发展的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借助3D软件,通过硬件设备营造出让人可以获得身临现场的体验感。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旅游业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日后它还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试想下,你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电脑或者打开手机,去北京看长城、去埃及看狮身人面雕像。随着旅游出行、酒店住宿、景区门票等出行费用的不断增加,不少上班族的假期也捉襟见肘。虚拟旅游意味着你不需要旅途劳顿、来回倒时差……只需要一张舒适的椅子,就能享受一趟酷炫的旅行。针对夫子庙的现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夫子庙焕发出第二春。

3.1 全新旅游景点文化的创新

夫子庙的景点很多,可以说是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夫子庙之所以重“商”轻“文”是因为景点虽多,旅客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和历史故事,除了极少部分旅行团有导游介绍以外,基本无人知晓,相反的对于购物品牌,旅客们已经司空见惯。商家们不遗余力的通过大分贝的音响或者营业员卖命的宣传等手段拉拢客户,反观旅游景点就“低调”太多了。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在游玩之前就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移动设备预习下景点的大致内容,游客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游玩,并且游客可以把讲解程序下载到手机或者移动设备里,戴着耳机跟随着导航就可以边听边看,如果没有尽兴还可以再来一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旅游景点在夫子庙商家拉客狂轰滥炸的广告攻势下另辟蹊径,深度开发了本地文化,使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感受到夫子庙高雅文化和民俗文化和谐共存、庙市合一的特色,在“商”与“文”之间找到平衡点。

3.2 全新商业模式的推广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举步维艰的夫子庙传统小吃打入一剂强心剂。对于蜗居在犄角旮旯小巷中的名小吃,一般的游客很难发现,就算发现了也可能会因为偏僻或者人气差从而选择放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夫子庙所有美食都纳入平台,夫子庙现在全境都覆盖了免费的WIFI,通过网络系统和虚拟现实平台,游客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传统小吃,了解他们的方位、价格、网评、做法以及文化。“酒香不怕巷子深”,就算离开夫子庙甚至是南京,也可以通过该虚拟现实平台的付费系统选择感兴趣的店家进行网购。好处在于一方面规范了市场,让用心做好美食的店家知名度越来越响亮、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淘汰掉夫子庙一些黑心店家,只做“一锤子买卖”宰客的无良店主,让顾客来做出公正的评价,对于推广夫子庙传统美食有百利无一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新的“秦淮八绝”即将在中华大地上枯木逢春。

参考文献:

[1] 吴福林.夫子庙史话[M].南京出版社,2004.

[2] 赵霞,向洪.正说秦淮八艳[M].哈尔滨出版社,2006.

[3] 李丽红.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以旅游教学为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篇4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状;P-C-M模式构建

在早期,旅游经营者只是通过把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如今,旅游文化营销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战略,探究成因,一方面,旅游文化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能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现状分析

(一)旅游文化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准确来讲,应为文化旅游,景点有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反之,单纯的景点无法吸引游客。旅游因文化理念的加入,而提升了莫大的附加值。现如今,旅游行业已从“单纯只靠游客数量增加收益”的怪圈中跳出,所以,不断挖掘深层次的景点文化内涵,才是旅游行业的生存之道。但现状则为,旅游行业经营者对挖掘深层次旅游文化的理念匮乏,只是简单的对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变化,开发,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再次解读旅游环境,导致旅游文化没有连续性。

(二)旅游文化主题缺少特色和个性。景区的生命力、吸引力就在于景区的主题。特色主题、个性主题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比如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典型水乡古镇――乌镇,以“淳朴秀丽的水乡景色、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历史沉积的民俗节目”为主题,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主题,是旅游文化营销中的核心,是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所在。因为,旅游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过程。但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景区、景点普遍存在严重的“跟风嫌疑”。所以,旅游文化主题的特色和个性,决定着景区的长远发展,切勿盲目跟风、雷同。

(三)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枯燥单一。现在的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已经与“文化”二字背道而驰,如果说早期的文化旅游还算是营销手段之一的话,现在,则不然。因为多次经历文化旅游后,游客对其已经熟知。“文化旅游”已经无法再次吸引游客,“降价”反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生命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其次,旅游文化营销的宣传策略手段也普遍单一,除了不停投入的广告宣传外,很难见到其他出彩的宣传方式,宣传缺乏立体感,持久性;再次,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旅游经营者只把目光盯在全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长假上,造成大量游客短时间内涌入各大景区,被网民讽刺为,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人头。

(四)旅游文化营销策略呈现快餐式。旅游文化快餐式的营销策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误区。例如:《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热播后,取景的淄博市淄川区涌泉村,就成了当地最炙手可热的旅游地。但是在《马向阳下乡记》开播之前,淄博市淄川区的涌泉村,只是一个距离淄川区中心35公里远的小村庄,由于位于群山之中,尽管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风景区,但是来此探访的人却并不多。然而随着电视剧慢慢退出银幕,涌泉村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类似这种景点品牌如昙花一现般。这样的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缺乏张力,缺乏生命力。

二、新时期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构建

旅游文化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市场、需求、文化。原因在于,一是旅游本身就是连接市场与需求的桥梁,实现市场与需求的良性对接,是旅游的根本任务;二是文化因素影响着市场、需求,是旅游联系的第三个端点。所以,市场(P)、需求(m)、文化(C)这三者成为了互为影响的三角关系,且这三者,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在此种新形式的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下,又可以细分为四类:第一种,以旅游产品为目标,以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兼顾文化因素,考虑的顺序依次为:市场、文化、需求,即为P-C-M营销运作模式;第二种,以需求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需求、市场、文化,即为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第三种,以文化创新为目标,以市场为核心,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市场、需求;第四种,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化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需求、市场。以上四种营销方式,由于出发点和注意点的不同,效果的取得亦会不同。接来下,我们就以这四种营销模式,细细分析。

(一)挖掘旅游文化产品内涵,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 。P-C-M营销运作模式,其中,文化(C)作为连接市场(P)和需求(m)的中间项,意为借助文化媒介,把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旅游文化营销,实质为营销与文化的结合。文化不能因为营销的原因,而去改变自身。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属性的力量强于营销力量,在营销与文化的结合中,营销应以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辅之于恰当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若为了营销而去强行改变、改造文化属性、文化内涵,这样会增加不必要的投入。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能使游客对文化产生认同感、亲切感,然后,再把产品推向游客,这样有助于产品实现价值。

(二)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运用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M-C-P营销模式中,需求(m)目标,意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物质消费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忽视游客的精神消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文化内涵。原因在于:一方面,不会存在纯文化的旅游产品,文化必定依附产品而存在,但并不意味文化因此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产品决定性因素,是旅游文化营销的核心、灵魂。所以,在营销前,旅游经营者应深入了解产品文化底蕴,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对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再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使得二者保持通畅。比如,山西省的旅游开发就很值得提倡,不仅开发文物古迹、山水自然景色,而且还将文物古迹与山水相结合,利用文物古迹的文化感染力,将山水自然景色,推向市场。

(三)确保旅游策略的差异性,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创新是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今,人们对于文化需求提高,满足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如何把握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上,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符合旅游产品特色的文化主题,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旅游经营者的面前。诚然,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比如当地政策、景区的硬件措施等。但关键还是在于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彻底融合。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吸引游客的文化主题,将文化主题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比如苏州拥有各式各样、数目总多的私家园林,将这种园林历史文化融入至当地水乡古镇中,形成了特有的园林古镇文化。

(四)实现多文化营销的整合,争取满足不同需求C-M-P格局。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引导市场,满足市场,是营销的过程和目标。旅游行业也是如此。C-M-P营销运作模式就是以需求为关键点,以文化为出发点,以产品为着力点。具体为,密切关注市场,发现市场变化动态,挖掘消费空白点,以此为基础,掌握文化发展潮流,预测文化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未来消费需求,再推出适当的旅游产品,符合人们对旅游文化的消费观。营销法则有一条为:发现需求,也就是创造了需求。C-M-P营销运作模式,正是对这一法则的很好诠释。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对文化营销实现整合,不再单纯的依靠广告、降价等单一手段,争取满足不同需求C-M-P格局。

结束语: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对精神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因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旅游行业应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选择属于适合增加发展的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1.1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篇6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贵阳市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is the new industry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also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development ofguizhouprovince, thus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ecomes quit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 ofguizhou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perty right of the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humanistic tourism resource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 is needed. on the one hand, hope to help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of guiyang to find the leak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medy them timely. therefore, to make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more adaptable to the inceasingly drastic cultural market and also to enhance the brand and industry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hope to be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order to make rational planning,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of guiyang in future. therefore, rational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could be put forward to th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ofguiyang. keywords: tourism,tourism culture industry,intellectual property, guiyang.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旅游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注意力产业。旅游环境的营建和产品的打造,是为争夺更多的市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切离不开展示、少不了关注。旅游文化产业极具商业化个性、人性化品格、文化性内涵,包容了来自几乎整个世界的注意力。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特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和支撑。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谁就掌握了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又因为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就业机会和生产总值,人们又将旅游文化产业看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服务为核心,以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开发快乐精神资源和获取自然历史知识为动机,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等配套发展的大型文化产业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国民旅游消费迅速兴起并呈现爆炸式增长,满足多层次的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功能和任务,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在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9年以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的出台,寻求对我省旅游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迅速升温,逐渐形成热潮。 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1.1.1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 

文化产业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引导舆论宣传、防御文化殖民)、文化传播功能、审美与评价功能。 

图1.1 

如图1.1所示,文化产业主要分为三层,分别是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了新闻书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电影电视、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研究、会展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作为核心行业而存在。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是服务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中的互联网、旅行社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销售等行业均服务于处于核心层中的核心行业。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和文化产业外围层衍生和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主要涉及到了服务于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1.1.2旅游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为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向外不断辐射的综合性产业。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亦称“自然景观”,这是指能够使人们产生美感,并能构成景观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新奇别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体验和心境快乐。 

二是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亦称“人文景观”,是指古今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富有人文特色、精神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文明成果,是物质形态和精神蕴含凝聚而成的景观资源,所体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神韵。这其中也包括了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筑成就、新生事物等等。[2] 

人文旅游资源突出的是一种历史特性,它是用静态的景观形态来体现动态的历史内容,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性和思想蕴含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跻身于“世界遗产”大国。这是以人为载体的一种社会现实,注重的是现实的人的一种心理触动。如各旅游区举行的历史文化表演,由于表演者从历史的角度刻画人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节,再现一定时期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着深深的历史符号、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3] 一是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智力成果又不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现。但它又与思想的载体不同。权利主体独占智力成果为排他的利用,在这一点,有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所以过去将之归入财产权。 

二是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其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无体财产,但是它与那种属于物理的产物的无体财产(如电气)、与那种属于权利的无形财产(如抵押权、商标权)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动(大脑的活动)的直接产物。 

三是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识产权既与人格权亲属权不同,也与财产权(其利益主要是经济的)不同。 

四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力、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1)商标权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 

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4] 

图1.2(商标注册证书) 

(2) 著作权 

著作权,又称为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总称。[5] 

著作权的客体包括了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计算机软件、建筑模型设计、戏剧作品、口述作品等。登记著作权之后,著作权人可享有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设置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图1.3(著作权登记证书) 

(3)专利权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6] 

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的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 

专利主要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取得专利的发明又分为产品发明(如机器、仪器设备、用具)和方法发明(制造方法)两大类。 

图1.4(发明专利证书) 

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同发明一样,实用新型保护的也是一个技术方案。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较窄,它只保护有一定形 状或结构的新产品,不保护方法以及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注重实用性,其技术水平较发明而言,要低一些,多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改进性的技术发明,可以称为"小发明"。 

图1.5(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是产品的装饰性或艺术性外表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是平面图案,也可以是立体造型,更常见的是这二者的结合,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主要条件是新颖性。外观设计与发明、实用新型有着明显的区别,外观设计注重的是设计人对一项 产品的外观所作出的富于艺术性、具有美感的创造,但这种具有艺术性的创造,不是单纯的工艺品,它必须具有能够为产业上所应用的实用性。外观设计专利实质上是保护美术思想的,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思想;虽然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与产品的形状有关,但两者的目的却不相同,前者的目的在于使产品形状产生美感,而后者的目的在于使具有形态的产品能够解决某一技术问题。 

图1.6(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4) 域名注册 

域名就是上网单位的名称,是一个通过计算机登上网络的单位在该网中的地址。一个公司如果希望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就必须取得一个域名,域名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数字和字母。通过该地址,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所需的详细资料。域名是上网单位和个人在网络上的重要标识,起着识别作用,便于他人识别和检索某一企业 、组织或个人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除了识别功能外,在虚拟环境下,域名还可以起到引导、宣传、代表等作用。 1.3 知识产权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作用 

1.3.1 知识产权有助于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形象 

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企业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无论是发展特色产品,还是贴上独有标签,都需要通过知识产权进行确权、维权行动。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技术和创新。因此,当我们对技术和创新进行保护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技术和创新的作用,第一就是确权,确定该项技术和创新内容属于企业自身;第二,就是维权,维护企业的技术和创新内容不受到侵犯。因此,当我们将知识产权很好的运用到旅游文化当中来时,就能更好的保护企业的品牌,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 企业价值包含了无形的企业价值和有形的企业价值。在此,无论是商标权的获得,还是著作权以及专利权的获得,或者是域名的注册,都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使企业在市场当中有更加巨大的市场价值,从而通过无形的知识产权,获得了无形的企业价值。 

另外,将知识产权运用的客体,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到市场当中,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增值。增值,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提高,还在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上得到重要的认可。这样也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有形价值。 无论是市知名商标、还是省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都是以企业注册商标为基础的。政府也针对获得上述荣誉的企业,有着资金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甚至可以主动帮助企业打假维权。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当中,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通过知识产权的树立,来帮助自己获得政府最大的限度的帮扶。 

另外,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认牌购物。当一个企业将自己的知识产权系统有效建立后,就会获得社会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2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1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中自然旅游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1.1 贵阳市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了天河潭、花溪公园、南江大峡谷、桃源河、六广河、紫江地缝、情人谷、红枫湖、香火岩峡谷、百花湖等。自然旅游资源由于是天然具有的,不具备产品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论述贵阳市自然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将从商标、著作权和域名注册三方着重论述。 

2.1.2 商标权的保护 

接下来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中自然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当中,商标权的保护的状况展现出来,并将和他同一类型不同地域的景区进行比较: 景区 核心层商标注册量(件) 外围层商标注册量(件) 相关层商标注册量(件) 核心层商标抢注量(件) 外围层商标抢注量(件) 相关层商标抢注量(件) 天河潭 1 0 0 0 0 10 南江大峡谷 1 2 2 1 1 1 情人谷 0 0 0 1 1 10 红枫湖 0 0 0 4 3 27 紫江地缝 0 0 0 0 0 3 桃源河 0 0 0 0 0 0 六广河 0 0 0 0 0 3 花溪公园 0 0 0 0 10 51 香火岩 0 0 0 0 0 0 百花湖 0 0 0 1 3 7 共计 2 2 2 7 18 112 表2.1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自然旅游资源景点商标情况 表2.2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自然旅游资源景点商标情况与安顺市对比 

通过表2.1,我们可以得知,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点商标注册量仅为6件,竟然远远低于商标抢注件数,景区的商标权流失严重;抢注单位凭借商标权的获得,利用景区的名气,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而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严重受损。 

安顺市是整个贵州省商标权保护较为完善,政府较为重视的地区。表2.2将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自然旅游资源景点商标与安顺市做了一个对比,发现虽然安顺市自然旅游资源少于贵阳市,但是商标注册数远远多于贵阳市,景点全部都有商标注册行为,而贵阳市商标注册景点只占了总数的20%。以黄果树风景区为例,黄果树旅游集团针对黄果树风景区商标全类注册,并且凡是在黄果树举行的会议和黄果树景区自发开展的节庆活动,均有注册。不仅全面保护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全面保护了外围层和相关层,堪称贵州旅游景点的典范。 

另外,通过表2.1可以了解到,在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当中,商标申请单位只有南江大峡谷和天河潭两家景区。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知识产权的保护令人堪忧。并且在提交商标注册申请的两家单位,即南江大峡谷和天河潭,由于天河潭商标早已被其他企业抢注,目前,天河潭商标依然处于申请无效状态。也就是说,在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有且仅有一处景点拥有自己的商标,即南江大峡谷。 

图2.1 

如图2.1所示,在国家商标总局已提交的“南江大峡谷”商标注册情况中,总共有三家单位申请注册了“南江大峡谷”这一商标。其中由景区管理单位注册的商标总共涉及5个商标类别,均属于旅游和旅游涉及的相关类别。另外两家单位同时也注册了这一商标,商标类别也属于旅游相关产业。 

旅游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由于商标注册分为45个类别,其中又着重分为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两大类。因此在商标申请当中,也深刻的体现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概念。所以在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注册商标时,旅游和旅游规划作为核心层,在商标类别的注册应当是重中之重,其次作为外围层的餐饮、娱乐服务、广告等次之,最后才是作为相关层的产品生产、加工提供。 

在此以南江大峡谷为例,进一步进行分析。在南江大峡谷景区申请注册的商标中涉及到了娱乐服务、餐饮、旅游和农特产品。的确也将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都有所保护。但是我们发现,核心层当中的旅游规划并没有进行保护,外围层中的广告也没有注册保护,即使在相关层的特色产品上,也仅仅保护了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是没有进行保护的。 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当“南江大峡谷”这一商标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被注册且注册单位并非是景点管理单位时,就会存在商标权的流失,造成经济利益和景点声誉上的损失。如图示七所示,另外两家非景区管理单位也提交了“南江大峡谷”的商标注册,并且除了旅游以外的商标注册都核准通过。也就是说,在旅游的外围层和相关层中的部分行业的“南江大峡谷”这一标志,已被其他非景区管理单位拿到了商标专用权。由于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和唯一性,其他单位已注册“南江峡谷”商标所涉及行业,南江大峡谷景区都将不能使用这一商标,这将造成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损失。这样的情况正如天河潭景区所遭遇到的一样。 

图2.2 图2.3 如图2.2所示,天河潭景区已经申请注册旅游的商标,但是在图2.3中我们可以看到商标无效了。而在图2.2当中有多达5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申请注册“天河潭”这一商标,可见这一情况是多么的严重。由于其他企业和个人在先注册“天河潭”商标,导致景区自身去申请注册景区名字时,商标申请注册无效。 

2.1.3 著作权的保护 

旅游文化产业中,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的著作权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景区对外宣传的标识进行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登记;第二个方面是对景区景点进行摄影作品著作权登记和美术作品著作权登记。 

纵观整个贵阳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没有一家单位将自己的景区标识进行著作权登记,也没有一家单位将自己景区的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这就让很多企业和个人有机可趁。 

同样以南江大峡谷为例,尽管南疆大峡谷在商标权的保护上面在贵阳市处于一个较好的保护状态,但是在著作权这一块是缺失的。首先,南江大峡谷无论是在网络推广上,还是在平面媒体推广上,都已经统一运用了同一标识进行景区的对外宣传,但却尚未将这一标识在国家版权中心登记著作权,这将会造成该标识被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而不能用更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其次,未将南江大峡谷的经典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同样会造成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该景点进行商业利用,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比如黄果树瀑布,天河潭旱洞出口钟乳石瀑,梵净山蘑菇石等。都是其他企业和个人将景区的景点作为商标图样申请商标,或者是作为产品包装、产品来源地宣传进行商业利用。 

另外,由于中国加入了《伯尼尔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所以再中国境内登记的版权在全球的178个国家都是有效的。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固定性,属于天然所有,而旅游行为是流动性的,旅游行为的流动性加上旅游景区的对外宣传的大范围,同样使景区的名声和景区的景点享誉国内外。这样的话,就更应该将著作权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重要的部分来进行落实,尤其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 

核心层登记著作权之后,外围层和相关层也得到了相关的保护。因为著作权登记,如果是个人登记有效期是有生之年及生后50年;企业登记有效期是50年。也就是说,只要著作权保护的有效期内,作品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那么,无论企业和个人在哪个行业,或者在任何途径上使用到登记过后的著作权作品,都是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由于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和相关层是餐饮住宿、娱乐服务、广告销售、特色工艺产品等等,所以只要登记了著作权之后,这些外围层和相关层中的所涉及到的行业,在景区后期发展拓展当中,都是畅通无阻,受到保护。也保证了其他企业和个人不能用到著作权作品的内容。 

2.1.4 域名保护 

域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当这个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域名才进入到了知识产权的范畴。由于域名分为国际域名和国内域名,域名内容,又有英文域名和中文域名之分,所以再保护的过程当中,必然的会出现一些偏差。 论文出处(作者):

网站建设是必须要进行域名的注册,上述贵阳景点都已经将首字母缩写或者是全拼进行了域名注册,建立站点。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区分出国际域名和国内域名,英文域名和中文域名。上述的10个景点注册的都是国际域名,如.com,.net,并且都是用英文注册的。但是,都忽略了国内域名和中文域名。中国的国内域名是.cn,同样在国际上有效,只不过注册机构是在中国而已。因此,即使注册了国际域名,但是没有注册国内域名,同样会遭到域名的抢注。同理,中文域名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一些知名度高的景点。 

在这里,贵阳市的10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点,在这一块都进行了基础的保护。之所以说进行了基础的保护,是因为都有建设自己的网站,或者是在平台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站点。贵阳市尚未出现域名抢注的现象,但是享誉中外的西江千户苗寨就发生了域名被抢注的现象。西江千户苗寨,之前已经注册了国际域名和国内域名,用的是首字母缩写进行的域名注册。但是,没有进行中文域名的注册。在2011年4月7日,深圳的一家公司公然将“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中文域名的注册,并告知了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管理公司。后来,景区管理公司想要通过争议将域名争回来,但是却没有办法。 

正因如此,域名注册,注册的不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注册其中的一个域名也不算是全面的域名保护。应当全面的注册,才是全面的保护。 

2.2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中人文旅游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2.1贵阳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贵阳市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了青岩古镇、镇山布依寨、香纸沟、黔灵公园、甲秀楼、文昌阁、高坡苗族等。人文旅游资源由于是物质形态和精神蕴含凝聚而成的景观资源,所体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神韵,不具备产品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论述贵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同样将从商标、著作权和域名注册三方着重论述。由于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景观,还是人文旅游资源景观,包括后来的社会旅游资源景观,在域名保护上面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当中,将不再重复提及域名注册的保护。 在此,我们直接通过表格的形式清晰的来分析贵阳市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即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 景区 核心层商标注册量(件) 外围层商标注册量(件) 相关层商标注册量(件) 核心层商标抢注量(件) 外围层商标抢注量(件) 相关层商标抢注量(件) 青岩古镇 0 0 0 1 4 9 镇山布依寨 0 0 0 0 0 4 甲秀楼 0 0 0 0 2 1 文昌阁 0 0 0 1 1 40 黔灵公园 0 0 0 1 3 25 香纸沟 0 0 3 0 0 1 高坡苗族 0 0 0 0 0 0 共计 0 0 3 3 10 80 表2.3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商标情况 

如表2.3所示,贵阳市的主要人文景观当中,只有香纸沟进行了商标注册。而且注册的并非是核心层的商标类别。并且,抢注率比较高的是知名度较大的几处景点,即黔灵公园、文昌阁和青岩古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几处景点由于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广泛的被大众接受和使用。所以无论是政府单位和还是景区管理处都对商标注册不重视。换句话说,即使其他企业和个人拿到了以景区名字注册成功的商标,也不会对景区造成任何影响,反而会有利于景区的宣传。这一点在青岩古镇上尤为突出。 

青岩古镇素来以卤猪脚和玫瑰糖而出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特色小吃的美味让这座古镇更加具有知名度。所以,以青岩命名的各色小吃和酒楼如雨后春笋出现在贵阳的各个角落。而在商标注册上面,冠以青岩之名的商标更是数不胜数。正因为如此,青岩古镇的风管处,对此也没有任何举动,反而更加觉得没有必要去进行此类事情。所以,当青岩古镇发展到以官方的名义办理旅游商标、旅游产品商标、旅游服务商标之时,赫然发现,青岩一名早已被他人注册。即使对景区起到了广泛宣传的作用,但是商标权已经流失,对名字的专用权已经不在景区管理单位的手上。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景区被大众广泛的接受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对景区的宣传作用,但是景区也不应当放任商标权的流失。因为作为旅游文化产业来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尤为重要。无论是处于上游旅游文化产业的企业,还是处于下游旅游文化产业的企业,景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所涉及,必然会在相关行业上有所发挥。这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来的必经之路。 

2.2.3 著作权保护 谈及人文旅游资源的著作权保护,那就多姿多样了。因为人文资源包括了诸多元素,诸多元素的保护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各色的文艺表演,可以运用舞蹈作品登记,音乐作品登记,口述作品登记,戏剧作品登记;特有的建筑,可以运用到摄影作品登记,建筑设计作品登记等。例如镇山布依寨的布依酒歌,布依情歌,都可以作为音乐作品和口述作品登记起来。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歌曲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原因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传承下来,但是登记作品著作权之后,就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布依族的傩戏、地戏,都将是著作权保护的对象。在此,登记著作权更多的作用不是去害怕和担心其他企业和个人侵犯合法权益,作用更大的是使著作权登记的作品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再者,在镇山布依寨和青岩古镇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建筑,将这些建筑登记著作权以后,也能够更好的保护起来。在我们进行物质上面保护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在精神层面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人文景观当中,对企业标识和人文景观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同样重要。以图2.4和图2.5为例。 

图2.4 图2.5 图2.4所展示的是一家企业的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商标的图样就是青岩古镇的城头。也真是因为青岩古镇的景区管理处没有对景区的重点景点和标志景点进行著作权登记,才造成了景区的经典景点被其他企业和个人有机可趁,注册成为商标。同样的事业发生在了镇山布依寨的身上。 

镇山布依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屯兵寨子。房屋的建设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尤其依山伴水的优势更让其增添了许多亮色。但是,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一直处于散漫经营,散漫管理的状态。图2.5是镇山布依寨的经典景点半边山,也是被其他企业注册成为了商标。但是如果,将图片登记成为了著作权,就不会又这样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商标注册,景点拥有者也可以依法进行相关方面的维权。 

所以,无论是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还是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著作权都尤为重要。他是保障景区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保障,即使处于被动维权,也能在维权的过程中不落下风。 3 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无论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还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都没有很好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商标权,还是著作权,都大量的流失。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极为薄弱。但是,也可以看得到,被抢注的商标、未经授权利用的图形,也是少数的,在保护薄弱的同时,也可以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3.1 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报告里明确的指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中国民族产业的知识产权。而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贵州省,也出台了《贵州省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寻求对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在各地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探索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手段,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丰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为强化我省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三条重要路径。 

3.1.1 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 

以景区景点名称为核心要素进行商标申报,不仅要对景区景点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进行商标申报,更要在外围层和相关层进行商标申报。名称的商标不是对名称的垄断,而是对名称的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抑制景区名称被非景区景点来源地的企业和个人抢注,才能更好的控制商标有效、高效的利用。如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商标,之前分别被贵阳的自然人和凯里的自然人抢注。西江千户苗寨风管处知道后,积极应对,通过商标争议和商标的相关类别的重新注册,积极应对商标抢注造成的危机。在应对商标危机的同时,也许可“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名字给当地的企业和农户使用,使当地的企业和农户通过“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名字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更好的宣传和推广了“西江千户苗寨”。政府机制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分配,使商标权的利益最大化得到了体现。因此,在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区域整合,统一管理和有效分配,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 

3.1.2 探索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是应当将商标保护、著作权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域名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要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注册商标,实现上下游产业和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的全面保护,还应当把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固有文化进行著作权的登记,多重手段并重,多管齐下。另外,由于21世纪是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也让我们知道,域名保护在知识产权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传统手段,我们要保护;我们更要与时俱进,采用新颖的手段进行保护。 

3.1.3 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 

地理标志是指产品的来源地有着鲜明的地理特色,区别于同类产品。诸如都匀毛尖、湄潭翠芽、从江椪柑的等。结合刚才的区域整合和统一管理,政府应当扶持一批当地的特色企业,打造地理标志农特产品。例如,青岩的玫瑰糖和卤猪脚非常出名,政府就应当整合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护。这不仅仅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更是将当地的特色产品打上了统一的标签,宣传推广出去。这也更有利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监控和维权。目前,贵阳市也在积极打造清镇酥李和清镇黄粑地理标志,希望能够通过地理标志的申请拉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丹寨县的特色产品和特色资源非常丰厚。丹寨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打造地理标志。这其中就包括了享誉国内外的丹寨锦鸡舞,丹寨硒米,丹寨刺绣和竹编工艺品。这不仅仅是使这些特色文化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特色文化在宣传出去的同时也打上了浓浓的丹寨的烙印,将丹寨的特色产品和特色资源利益最大化了。因此在贵阳市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地理标志的同时,应当有针对性的挖掘特色资源,强有力的打造特色产品,在这些特色产品上也深深印下贵阳的烙印。 

3.2 旅游文化产业企业的自身保护 

3.2.1 积极“走出去” 

在此,积极“走出去”,不仅是产品和服务走出省门,走出国门,也是要将知识产权的触角,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区域。“多彩贵州”这一商标已经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了商标的全面注册,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更加迷惑。因为在2005年,多彩贵州刚刚启动之时,多彩贵州就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多的还是代表贵州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直尚未保护。这其中不仅仅是保护的难度大,更重要在内部一直未达成统一的意见。直到2010年,才由省委宣传部统一进行了此商标的申请。此商标的申请,也极大的提升了贵州的文化品牌,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其中不足。 

我曾经和省旅游局的领导交谈过,该领导对“多彩贵州”商标的申请持有保留意见。他认为,“多彩贵州”申请商标是大大局限了“多彩贵州”这一品牌的使用和宣传。但是,他却对同坐的文化遗产传人大加鼓励,鼓励他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这也让我看到上述文中我所提到的意见不一和矛盾的心态。一面担心知识产权的进行影响到了品牌利用的局限性,一面又希望更多的传承人和文化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这就更应该鼓励我们的旅游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不仅仅的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企业,更应该有其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只有这样,我们在将我们的品牌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3.2.2 大力“引进来” 

“引进来”是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一种渴求。“引进来”的是技术上的创新,文化中的融合,知识产权观念和态度的改变。由于贵州省经济落后和信息方面的滞后,导致了贵州省的绝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处于落后的状况。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知识产权保护是处于绝对的落后阶段。在河南,有一个旅游景点叫做云台山,是中国驰名商标。在贵州,同样有一个旅游景点叫做云台山,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但是,目前贵州云台山,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步,因为“云台山”这一商标注册不了。因为首先是河南云台山已经注册商标了,并且是中国驰名商标,因此,贵州云台山不仅仅是旅游类别的商标,不能注册,任何一个商标都不能注册。因为,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明文规定,注册商标不能与中国驰名商标相冲突。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由于经济的落后和信息的滞后,导致了我们旅游文化产业当中出现了想做不能做的这种境况。 

所以,我们更应当大力“引进来”。发展特色产品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独创特色品牌,优先保护;宣传特有文化的同时,集百家,又和而不同,多种方式并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宣传和开展知识产权的讲座,大力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改变旅游文化产业当中的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知识产权观念和态度。 

3.2.3有机结合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 

在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都隶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在人文旅游资源当中,包含了许多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诸多元素。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筑成就、新生事物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作为商标注册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在此我们再用一个表格来简要的说明一下诸如此类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上该如何保护。 人文旅游资源内容 

保护类别 

丹寨锦鸡舞(苗族舞蹈形式) 

41类(文娱表演) 

台江反排木鼓舞(苗族舞蹈形式) 

41类(文娱表演) 

侗族大歌(侗族舞蹈形式) 

41类(文娱表演) 

岜沙(生活族群) 

41类(文娱表演)、39类(旅游) 

且兰古国(历史遗迹、地名古称) 

涉及多个类别,包括旅游、餐饮、表演 

珠郎娘美(侗族神话传说) 

41类(文娱表演) 

思州(地名古称) 

16类(特色产品) 

给哈(苗族特色乐器) 

41类(文娱表演) 

夜郎(历史遗迹、地名古称) 

涉及多个类别,包括旅游、餐饮、表演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聚集地地名) 

涉及多个类别,包括旅游、餐饮、表演 

表3.1 贵州省已注册商标的人文旅游资源 

首先,从表3.1我们不难发现,在贵州省已注册商标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中,都是将特有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地理古称等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进行了注册,个别商标将外围层和相关层进行了注册。以文艺形式出现的人文旅游资源,其核心层就是文艺表演行业,注册的类别也就的文艺表演的商标类别。诸如历史遗迹、地理名称之类的人文旅游资源,注册的商标类别也是以旅游为主的商标类别,同样是核心层。这也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启示在贵阳市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商标权保护的时候,应当对挖掘出来的特色之处,进行到商标注册,以加以很好的利用。例如,高坡就可以直接以地名注册,保护到商标权不会流失。 

其次,之前在著作权当中也谈论到了,关于人文旅游资源著作权的保护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在保护的同时不仅要结合商标的注册保护,保证商标权不被流失,同时也要保证著作权这一块属于著作权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村寨和文化遗产传人。因为,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将贵州,将贵阳的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有效的开发利用、合理保护传承下去。 

结语 

通过对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和域名保护上的现状调查、分析,清晰的发现目前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不仅仅是不完善,更多是保护薄弱。针对目前这一现状,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应当积极同政府合作,加速转变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升知识产权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获取知识产权资源,得到更加完善、全面的保护。 

诚然,由于调查的时间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原因,此文还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但是接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调查现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更好的加深我对专业只是的理解,以及能够给贵阳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出谋献策。 

[1] 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4]龚妮丽 吴秋林.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5]胡惠林 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 2006 

[6]张胜冰 徐向昱 马树华 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7]李康化 文化市场营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8]方克立 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m].上海: 2006 

[10]陶鑫良 知识产权基础[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11]徐棣枫 沈晖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12] 曾培芳 王鸿 知识产权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13]朱雪忠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5]席唤民 新编旅游统计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16]黄亚钧 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7]杜炜 旅游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1] 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2] 龚妮丽 吴秋林.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20~30 

[3] 陶鑫良 知识产权基础[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小镇;大阳

进入新千年以来,以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与传统文化产业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更加伟大的了。”“旅游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中国旅游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旅游业市场变化趋势,才能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旅游的创新,还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并应用到旅游开发之中,由此产生新的旅游业态和新型旅游产品”。[2]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是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支撑力量。未来旅游文化小镇的建设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小镇文化旅游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3],它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后者发展催生了文化新业态,拓展了新的文化产业内涵。随着旅游市场由大众旅游向小众旅游的转变,旅游消费的新趋势逐渐变为以文化性和休闲性为主诉求。而旅游小镇融合了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多重旅游功能,成为旅游的热点产品。旅游小镇的概念是在小镇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它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4月强调,“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在国家层面,引导扶持1000个小城镇发展为特色镇”[4]。因此,作为魅力小镇的典型代表,旅游小镇在国家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旅游小镇建设的重点在于彰显其“特色化”;旅游小镇的核心在于“泛旅游产业整合”。旅游产业的整合依托传统的思路可能会是死路一条,而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才是正途。科技创新如何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成为旅游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郭琳、李翠军[5]认为科技进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展示的手段,它使旅游景区产品开发、设计更趋合理、规范、科学。张捷[1]强调了信息技术、交通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对旅游发展的多重作用。刘艳[6]详细分析了科技和旅游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科技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王玥[7]就网络技术给旅游业带来的挑战、高科技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冲击进行了研究。但学者们更多的只是阐述了科技与旅游融合的互动问题,而在推进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小镇内涵,彰显其个性特色并没有太多涉足。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概况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地理区位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市位于晋东南地区,雄踞太行,俯瞰中原。在中国版图上,晋城处于中心位置,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大阳曾为全国的冶炼重地、九州针都,工商业发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如今,大阳镇煤炭、冶铸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泽州县名列前茅,为大阳古镇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悠久的建制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存为大阳古镇注入大笔文化财富。大阳古镇因其历史上的繁盛,被盛誉为“三晋第一镇”,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因其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镇活化石”;因其丰富活态的民俗文化,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按照车程计算,在大阳镇三小时旅游经济圈内,包括了北至长治,西至临汾、运城、三门峡,南至济源、洛阳、郑州、开封,东至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诸多大中型城市。在这一范围内,共有5A级景区13处,4A级景区82处以及众多分散的旅游资源。在大阳古镇所在的这一旅游区域内,旅游景点众多,但都属于观光型景点,缺乏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大阳古镇拥有34万㎡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体量巨大。大阳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底蕴深厚。从区位、交通、体量、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大阳古镇有条件成为“晋东南旅游集散地”,并在未来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区别于其他古镇景区的特色在于其巨大的建筑体量以及鲜活的历史呈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竞争力和独特性体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大阳曾经是一个官商云集的古镇,从内阁首辅到户部尚书,从知府县官到举人秀才,大大小小的官员形成不同规制、不同体量的院落建筑,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核心阶层的“仕官文化”。同时,大阳还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冶铁工业特别是制针贸易使大阳成为富庶之地,在官家大院之外,形成了体现商业阶层文化的商家大院。不同阶层的院落形成了古镇特有的街巷机理,既体现了风水格局,又反映了人文秩序。大阳的珍贵在于容纳各阶层的庞大建筑群,全景式地展示了古代的风韵,大阳古镇是一部再现古人风貌的百科全书。2.珍藏在古宅背后的仕官商贾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阳古建筑群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岁月的久远,更多的是能提供给当代人一个了解古人故事的载体,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大阳鲜活的大院、寺庙、祠堂、家庙、书院、牌匾、贡院等,向世人诉说着古代士人、氏族、仕官生活和商业沉浮,整个大阳古镇是一部承载文化演变的史书。3.从宫廷到民间的文艺胜地大阳的民俗与其他古镇不同之处既在于其绵延久远的传承,更在于上至宫廷、下达百姓的包容。既有并列于春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繁盛于春秋、秦汉的《阳阿》《薤露》;又有诸宫调、卖针歌、八音会等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曲艺,还出现了赵飞燕等历史名人。因此,大阳是古代中国传统歌舞音乐的都会。4.中国传统工艺匠人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繁荣立足于经济的繁荣,大阳的繁盛在于商业的发达,大阳曾是晋城周边的商贸集散地,铁器行、布艺号、染坊、银楼、当铺、酒坊、醋坊成千上万。支撑繁华商贸的是多种传统工艺的集聚,冶铁工艺、制针工艺、传统酿酒和制醋工艺、银器工艺、竹器编制和染布工艺、制香工艺、皮革工艺等群技荟萃,形成了古代工艺文化的聚集地,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资源特色

根据大阳镇旅游资源类型普查统计可知,在全国旅游资源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大阳镇旅游资源占6个主类、8个亚类和18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占全国的87.5%,亚类占全国的35.5%,基本类型占全国的13.5%。对于一个旅游文化小镇来说,旅游资源类型相对比较齐全,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二、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产品体系建设

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的旅游开发,应深挖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采用文化先导、旅游跟进、保护于内、发展在外的策略,打造“中国大阳,活着的古镇”品牌。立足晋东南,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围绕“活”字做足文章,紧扣“煤铁之乡”“九州针都”“仕官之乡”“飞燕故里”等主要文化脉络,深挖文化内涵,以打造古镇品牌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力,整合古镇院落、传统工艺、生态农业、民间节庆和民俗演艺五大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全景LIVE体验为模式,实施“产品破题、项目点睛、空间突围、营销出位、设施提升”五大突破路径。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发展理念

以旅游为引导发展新型旅游文化小镇必须坚持“突出亮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秉承这样一种“保护为先,科学发展;文化兴镇,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1.保护开发理念秉承“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指导,以再现千年古镇的繁荣风貌为目标,以保护为前提,充分研究古镇的历史价值、人文特色、建筑格局,在保证古镇“核心”特色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以景观融入、空间叙事的手法,凸显大阳的历史人文和社会风貌等,使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能够借助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文化兴镇理念文化是古镇延续发展的根脉,也是古镇吸引力的来源,弘扬大阳传统文化,展示大阳珍贵的文化内核是留住大阳吸引力的保证。在传承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活化文化的载体、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大阳文化,使大阳成为文化的传承区和示范区,保证古镇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3.产业惠民理念着眼于古镇的长期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烈的产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本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带动特色饮食、老屋民宿、旅游商品产业,使旅游业成为支撑古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实现旅游富民。4.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全产业链带动战略,以大阳古镇为核心,联动周边乡村、景区,推进大阳镇全域旅游发展。大阳古镇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大阳古镇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大阳古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大阳的经济发展。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建立健全符合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发展新需求的产品体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围绕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休闲化、多元化、新业态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古镇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民俗度假旅游、农业乡村旅游、专项旅游五大旅游产品。1.古镇观光旅游以古镇古建筑为重点,修缮古建筑群落,复活古代生活场景,通过古建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开发古代生活4D展示、虚拟显示互动等产品,通过文化博览、生态观光的方式,抓住文化休闲市场需求趋势,将大阳古镇建设成为产品丰富、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建筑景观博览、园林赏析、文化欣赏等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通过“裴家十八院”“茹太素故居”“张都堂院”“常翰林院”“阳阿县衙”“汤帝庙”“吴神庙”“镇史馆”等支撑项目来完成。2.文化休闲旅游以大阳古镇的千年文化为吸引核,从古建、历史、民俗、节庆等四个方面,展现“怀古、感叹、欣赏、留恋”旅游情感,开发民俗体验、演艺观赏、节庆体验等旅游产品。以创新工艺品制作体验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商品为突破点,以节庆活动为吸引点,以商业贸易为经济增长点,设计互动式、参与式的多元体验方式,提升民俗文化、歌舞文化、仕官文化的感受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名镇。以“阳阿公主府”“飞燕宫”“古舞节”“祈雨节”“灯棚节”“采薇乐坊”“大阳曲艺中心”“阳阿古街”等项目支撑文化休闲旅游。3.民俗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特色和古镇空间,将民俗文化嵌入到古镇的各个角落之中,开发高端旅游度假市场,紧抓深度旅游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家庭团体游客、企业商务团体游客等细分客源市场,开发旅居度假、艺术休闲、家庭亲子、商务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古镇高端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大阳十五巷”“阳阿老街”“西集客栈”“汉乐府”“古商业街”“创意文化休闲街”“美食街”等支撑项目完成。4.专项旅游依托大阳古镇历史民俗、生态田园、文化景观等资源,打造自驾野营、美食餐饮、研学教育、商贸购物等四大专项旅游产品。以自驾旅游和美食旅游为重点,建设自驾车营地、美食广场、馔面馆等项目,通过美食业态的引导,激发研学群体和购物群体。以自驾车营地、馔面馆、三晋传统手工艺博览园、民俗展览馆等支撑项目实现。

三、以科技创新打造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智慧景区”

在文化旅游盛行的年代,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仅是满足“看”,更多的是追求过程“三性”、目标“三感”和动机“三求”[8]。过程“三性”即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以及可参与性,这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所在。目标“三感”即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这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即求补偿、求解脱和求刺激,这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8]。特色小镇旅游发展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关注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塑造上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9]。集文化、休闲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小镇的旅游模式成为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10]。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推动全域旅游的大发展。科技创新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更有助于小镇文化内涵的“活化”,有助于挖掘特色文化,以及有助于完善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和塑造特色化的旅游体验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活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镇特色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支撑体系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信息化、智慧化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必须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小镇”。1.建设大阳旅游小镇数据中心建设大阳古镇景区多网互联数据中心,既包括了IT基础设施,即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的部署,还包括为这些设施配套的机房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泛在的、宽带的、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载体,通过构建光纤数据网络、无线WIFI网络、移动通讯网络、无线对讲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在景区形成多层次的、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系。2.建设大阳旅游小镇软件支撑系统和监控调度中心构成小镇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监控调度中心主要包括集中设置视频、GPS监控指挥、接处警等系统,并可利用大屏幕设备结合GIS地图,放大和定位重要位置的视频和监控电子地图等。

(二)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应用系统

旅游小镇应用系统包括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视频监控与分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售检票系统、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移动应用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以及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等九大方面。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能够实现景区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协同办公,提供一个简单、高效、快速的办公平台,完成工作人员的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智能化办公,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视频监控系统是“通过摄像头采集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等地的实时场景视频数据”[11],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供工作人员实时监视各类现场”[11],从而有效保障游客疏导、灾害预防、应急预案等工作。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景区值守、智能处置、决策会商、远程指挥、应急联动等功能,协助景区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和调度景区队伍、景区物资、景区装备等资源,可实时或及时将相关任务指令、事件发展情况和景区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结合监控画面和GIS地图,实现可视化协调指挥、有序调度、有效监督。售检票系统(电子门票、门禁)由售票、检票、中心管理与结算系统、门闸机等构成。该系统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12]。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匹配的管理系统。通过导游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导游级别、导游信息管理、导游评级、导游预约、导游排班、导游评价等功能,通过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及管理,可实现对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大阳古镇景区自助导览系统以旅游数据中心为支撑,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库,打造数字旅游地图和自助语音导游。自助导游硬件设备“能显示景区导游图,支持无线上网,支持全球定位系统,完成自助导游讲解”;“能提供手机自助导游软件下载,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完成景区地图查询搜索、游览线路选择、景点自助讲解等功能”[12]。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与导游服务系统紧密联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呼叫服务中心、建设多媒体展示系统,在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主要景点及游览线路等位置放置可提供信息查询、预订终端(多媒体触摸屏)服务。景区电子商务系统(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是大阳古镇“旅游官网”。游客通过该网站可查询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各要素信息,查看景区旅游动态,购买、预订门票、旅游商品、线路、酒店,进行在线咨询问题等。景区管理单位可通过网站景区的信息,如旅游线路、折扣信息、新闻、门票、旅游商品网上销售预订、促销信息、招商项目等。通过该四大系统能够迅速实现旅游者入园、导览与信息收集的目标。小镇旅游移动应用系统。通过构建手机支付系统,联合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终端,推出大阳古镇“旅游钱包”应用。通过大阳古镇旅游数据中心,设计大阳古镇“旅游通”智能手机app。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运用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13],完成旅游文化小镇的数字虚拟景区,实现文化小镇的虚拟旅游。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平台能在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应用。

(三)以科技创新构筑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保障体系

篇8

在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要做到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合理地利用双方发展的动因和支撑性因素,建构起适合于二者发展的运作(生态)系统,最终又必须落实到付诸实践、如何操作的问题上来,因此,研究二者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尤为重要。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建构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与各级政府政策策略的制定,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构建形式等等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政策策略制定、民间音乐开发与保护和建构文化产业三大块面。本文对此做一些讨论。

一、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

由政府制定颁发的政策和法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力大过于任何其它的作用力。所以,关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相关联的事项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等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如何制定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

要制定二者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首先作研究分析,理清各种关系,找到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依据。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产业是一种形式,文化是它的内核,重要的在于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产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化产业。要使其产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必须是文化形态的维护和文化价值的保护,这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最后形成诸如法规、措施之类的政策和策略。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文化当然是它的内核,它的产业形式是旅游产业。对于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而言,它就更加具体一些,它是旅游文化产业之一种,它的内核就是民间音乐文化。因此,维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形态、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它存活,是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关键所在。其操作模式概括为:

按照上述操作模式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是基于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其价值的保护,并结合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的,因而,它们的实施会对二者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起到政策上的推进和保证作用。

二、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

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是在合理地开发运用中的保护,同时又反过来,只有做到合理地开发运用,才能够做到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和价值的维护。这样,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

民间音乐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根据现实的严峻情况,我们曾经实行过很多的保护措施,诸如保护区、文化村之类的形式,想把它们锁定在一微小的区域内,像实验室一样地让它们保持存活,事实证明:这难以做到。但是,旅游产业提供了一个展示民间音乐的场域,这就是等于提供一个生存的机会,也就是给民间音乐提供一个活态保护的机会。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可以用开放的形式,重建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有望能在旅游这一行业中,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保护民间音乐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精髓部份,所以,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个动态过程中,其最高级的目标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民间音乐的活态保护是这个动态过程操作的中心。

在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过程中,原生态民间音乐,包括各种音乐的品类、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特征、音乐的地域和民族特征,音乐的操作者,乐器和乐队的构成,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赖以生存地理和人文背景等内容等等,仍然是内核,总的一句话,文化是其内核。最后落实到产业上,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之产业只是一个载体,但是,这个载体也是活态的,它把上述的一切内容承载于一体,按照产业的运作方式,完成产业的功能和使命。藉此,来完成整个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

这种操作模式,用一言以蔽之,即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活态为中心,以产业为载体;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此二者形成互动的相辅相成的运作体系。我们将其概括为:

三、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持续性发展的政策策略制定的操作模式,也讨论过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的操作模式,理顺了我们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我们最基本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问题了,这就是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操作模式的构建。我们拟定从总体上的一般操作和各种类别的具体操作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并且用一般模式和具体模式分别表述之。

1.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指的是,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一般性的操作模式。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它的内核;民间音乐开发与活态保护、旅游产业的良性运作是中心;旅游文化产业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在于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所以,首先必须围绕保护民间音乐的文化形态的和价值做文章,这是建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关键。接着充分考虑产业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保持产业这个载体的活态性,也就是能够良性运作。

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地域性的问题,为产业选址,把产业建在哪一个地方最合适,对于这个问题,除了考虑产业以外,还必须考虑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要与原生态音乐的环境紧密联系,最好是不能脱离原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做到不脱离,也要做到体现出原生态的环境;一个是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目的,即求异性,注重打造产业的特色,其特色的打造也要围绕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形态特色和风格特点,同时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等,由多方面综合决定;一个是要考虑到产业的效益,要能够获得较为长久的利润。

因此,建构具有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的操作模式,就是以文化为核心,把文化性、地域性、特色性和长效性这四个大项结合在一起,做综合考虑,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长效产业。这种操作模式称为一般模式,其结构情况如下:

般模式:文化性(核心)+地域性+特色性+长效性

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思路,是最一般的表达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2.具体模式

具体模式指的是,在建构双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时,建构各类具体的产业所形成的操作模式。

在实际的产业建构中,一般模式结合各种具体的因素会产生各种具体的结构形式,它们形成各种类型,在此,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作具体模式。从这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讲具体模式是一般模式融入其它的因素后,从另一个角度新生出来的。这时,一般模式的内容已经上升为原则性的东西了,它成为一个总的做法。在这种总的做法得以确保以后,又由具体模式决定具体的做法。具体模式的结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在此我们参考目前一些分类的习惯,根据投资者、举办者和产业的外部结构形态进行分类命名,将其主要的形式概括为如下的具体模式。

(1)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

“政府资助 主打品牌”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出资以主打品牌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举办者是政府部门,由政府拨款或者采用其它的形式进行资助,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挖掘某民间音乐事项的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理清其与民族、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然后,决定产业的地址,再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把其打造成代表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旅游文化品牌。由政府部门对产业进行管理,管理的措施可以是多样化的,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各级政府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打造这种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政府部门可以分级管理,也可以联合管理。此种模式基本上隶属于行政部门,受行政措施和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大。

(2)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

“企业投资 商业运作”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企业出资以商业运作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经济实体或者其它的团体,他们看中某地的某一民间音乐事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发现其文化价值、代表性的风格特色,预计可能的经济效益,确认其开发价值,决定产业的地址后,进行招标,引商投资,决定承办者。然后,再由承办者理召集人马,构建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策划出具体的表演程序,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互配套的其它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设施等等,以商业化运作的形式组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的控制较少,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形式进行管理,受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影响较大,风险很大,人才的流动频繁,追逐利润的机制作用力很强,要谨防其对文化价值不是很注重的现象的发生。

在这种模式中,有由一家大企业投资的,也有由几家企业联合投资的,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拥有最高的权力,掌握着整个产业的命脉。若他们只关注获利,而不关注文化的话,这样的文化产业,最终会变异和转型,要不然就会因其失却文化价值而难以维持下去。因此,要谨防这一负面影响。

(3)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

“民营集资 乡镇企业”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当地村民集资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某村某寨在原生态音乐的某一种类型上具有很悠久的传统,具有很高超的技艺代代传承下来,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村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地分析论证,觉得很有开发价值,于是集资兴办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这种产业受行政和商业机制的影响相对来讲都比较薄弱,受专家观点的影响也不是很深,所以,它的内容和环境、音乐项目的结构形式,音乐表演程序和操作形态,风格特征等等,都是较为原生态的。像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大多都有这样的产业项目。其运作方式具有半商业化和半行政化的性质,由村民自己组织一个专门的组织,根据居民们的统一意见实行管理。

(4)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

“政企共建 半政半商”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与企业出资联合举办的以行政与商业两种手段兼顾的形式运作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某个企业,他们联合一起组织专家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政府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可以直接对产业起作用,同时产业也接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5)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

“校企结合 半企半学”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以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由学校组织人力,也可以特邀部份专家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其文化底蕴和价值、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等,确认其开发价值,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也可以通过招标选择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等等,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可以派人参与管理,学校的教育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往往是学校的实验场所,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加项目的策划和表演,同时充当管理者。

(6)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

“政企学校 三位一体”指的是,在一般模式的理念下,由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其发起者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学校,一般在政府的调控下由三方面组织人力(其中学校和研究所是专家学者集中之地,所以学校是中坚力量)组成团队,对某一地域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调查,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民间音乐的形式,挖掘其文化价值,确认其开发价值,预计其经济效益,选择产业的地址。然后,像“校企结合半企半学”一样,多半由企业充当承办者,由学校与承办者具体负责民间音乐的项目体系的构建,具体表演程序,表演形式的策划,以及相关的其它项目和设施的组建等等,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派人参与管理,产业可以得到行政的强有力的支持,学校的教育和研究所的科研对产业的影响很大,产业成为学校的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策划、表演和操作的管理。

篇9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正成为旅游业中备受关注、具有全局意义的要素。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也势必是旅游文化上的竞争。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大力发展和创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陕西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旅游业也是陕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面对机遇与挑战,陕西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要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出了“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铿锵之音。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陕西,旅游文化的竞争力又与国内其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市场魅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战略背景下,陕西省政府明确,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应当在建设旅游文化上下功夫,重点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物产、特色景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史化、流行文化、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文化内容。

2生态美学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

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其着眼于生命体之间,乃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和谐之美,强调自然与人交互感应、“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谐相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互惠性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美学。生态美学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周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是营造审美的生存状态,而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要对旅游活动中的一切审美对象都必须保持“亲和”的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欣赏而不据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伤害,这又与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亲和”万物是一致;此外旅游业的“求美”、“审美”核心文化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紧密依靠生态学和美学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态学和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可以并且理应成为当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态美学观亦将是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首先都存在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态美学内蕴与地域特色的陕西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树立起“以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另一方面开展自然生态对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颇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陕北黄土人文旅游资源,延安、照金红色革命历史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实例考察分析,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景点景区档次,推出并打响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生态美学观建设陕西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

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问题。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义之争。界定旅游文化是进行实质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窦石认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其“主体应当是鲜明地反映了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体外,旅游文化还有广泛的部分,它表现在一般社会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及其与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体系相交错的瞬间。杨时进在其由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专著《旅游述略》中对这一见解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晏亚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贾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尽管旅游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近30年时间,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指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基本共识,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2、旅游文化的学科地位之争。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地位的论文。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学发凡》已经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据北京刘垣生《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会上代表们也曾对旅游文化学科的建立问题进行了讨论。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认为无论是对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它标志着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上述学者急于赋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学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东、傅吉新两位学者在其《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认为旅游文化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文化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概念――“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限。因此,对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应侧重于:作为一种继承。旅游文化可视为从过去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选择,旅游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接受和妥善处理变化的创造性力量。”在论文主体部分,他们对于这个提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尽管事实上人们说旅游文化是‘真实的’,确实‘在那里’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知识观念,用以表达一系列复杂的人类行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学者们提出这一点已经几十年了。人类学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写道‘文化不变的是一种为方便之目的而分离出来的人造单元’。克罗伯(Kroeber)在1945年进行了类似的断言。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描述一种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过程中,并非陈列某种古怪的事物……而是尽力引诱某处的某人来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亲眼所见和对话所引诱而看它们那样’,与其陷入对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争论和寻找一种(或多种)本质含义,也许不如聪明地采取实际的观点来问一问:当提及旅游文化时,倾向于表达什么具体问题?”

3、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指出: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看,旅游经济结构的综合性、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形体景观的趣味性和活动内容的启示性,及其满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律性,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学学术讨论会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务中出现了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无疑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谢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费振家认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并强调重视旅游文化营销。罕华兴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于邦成、陈晓辉也指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内质(特质),是旅游的高级形式和精神享受”;“发展旅游业要树立大文化观”。(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源泉。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的过程,旅游开发的价值最终是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可持续旅游业要求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支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基础”。赵文红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二)关于旅游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1、关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据估计,全世界宗教徒占总人口的3/5以上。我国从来没有陷入到宗教极端主义的狂热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被宗教化。杨文棋认为,宗教旅游文化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秦永红提出,宗教与旅游通过文化相联,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的,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专项旅游宗教文化之旅。朱桂凤提出,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觐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欣赏。王亚欣提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是以旅游业促进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旅游饮食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如马晓京提出,我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食用性价值和通过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两方面。唐留雄提出,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饮食的精华,满足旅游者对“吃”的需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提升中华饮食文化氛围,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饮食文化溶入到旅游节目中去,使其真正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瑞新提出,只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资源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更为鲜明独特的“饮食色彩”。这便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关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如锦英提出,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是水融、混为一体的,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张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为旅游审美的重要内容。刘雷提出,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或者说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的基本动因。张军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传统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变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才得到延续。人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人人都想从旅游中获得新奇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异国他乡的民俗文化,正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猎奇的心理需要。

二、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回归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趋势

旅游在经历了单纯的观光游到如今的深层次的旅游文化,这种回归文化的趋势取决于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