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概述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文化的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文化的概述

篇1

【关键词】儒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2-02

是我国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彰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印证,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现代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对当代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二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心所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

的种种礼节,对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多为他人着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并且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荀子提出了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认为人性本恶,加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不会稳定。这些思想都为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孔子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仁、义、礼、智、信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后代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模式。儒家的内在观要求知行合一,学习要身体力行。儒家的教学原则如下:(1)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为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教学相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3)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先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学生做出表率。

3.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儒家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特点,既培养了教育者的艺术气息,又提高了人生的自我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儒家文化,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素质,有利于当代受教者中国梦的实现。

三 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在儒家文化中寻找更多合理有用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借鉴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1.融入儒家经典思想,明确文化向度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枯燥和讲授方式的单一,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较差,只知道儒家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因此,把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讲解儒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方法和道德情操。另外,也应将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比,淡化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利用儒家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把“义”“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相对比,突出道德在金钱利益中的重大作用;利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与现代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的状况相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2.引入儒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儒家在古代的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智力、兴趣和个性等,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注重儒家文化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率先垂范,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利用“慎独”教育学生的同时,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儒家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不仅是要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注重儒家文化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3.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完善教育目标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学说强调:追求真理和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大仁爱在教育中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仁爱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在实践中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关心他人的活动;再次,教育学生要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最后,培养“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将儒家“信则人任焉”与现代教育中的诚实守信相结合,讲述典故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冯季林.儒家教育思想的后现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篇2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来都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上演着一出出华夏子孙不断丰满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绵延不绝的演化中慢慢汇集而成的。此外,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特质与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补,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种习俗、思想、观念、行为的汇总,具体通过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梁漱溟;儒家文化;儒学复兴观;现实可能性;非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97-02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构架中并加以平等地讨论都要归功于梁漱溟的文化哲学,它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现在的时代,虽然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但是普通民众对于儒学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最浅显的层面,而且传统儒学的很多做人、做学问的态度仍值得当代人学习。梁漱溟在20世纪初就提出辩证地看待儒学,复兴儒学。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如何看待儒学成为探讨的重点。

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概述

(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首先,梁漱溟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式。“一民族的生活的样法……无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充斥着生活……”文化是满足意欲的方式。“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农业生产、社会治安、国家政治、伦理法则、教育设施、……”这些便强调了意欲产生文化的整体性。

其次,梁漱溟认为,意欲面对着三种“器界”,由此引发了人生的三种问题,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即人与物的问题,人对社会关系的需求,即人与人的问题;以及人与自身的问题。

最后,文化就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意欲的不同流向又形成了民族生活的样法。并且梁漱溟由意欲的不同,将世界文化分为三大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将意欲调和持中作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将意欲反身向后作为根本精神,西洋文化将意欲向前作为其根本精神。

(二)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影响及评价

1.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影响。中国当代社会深受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的影响。其中凸显文化的民族本位主义思想的由他的文化思想所体现和代表的现代新儒学的主旨精神,感召和影响了众多的热心人士,他本人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赞同。

梁漱溟在反思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进程和指导思想以后,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文化的民族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民族的、传统的东西逐渐在失去自己的生存土壤深深地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由此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与此同时,许多孔子学院出现在世界各地。

2.对梁漱溟文化哲学的评价。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虽然对近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和贡献,但是在他的思想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是其具有现代性。他的文化观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的一面,认同和世界文化,并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性反省。这是其思想进步性和现代性的体现。其次,是其具有保守性。梁漱溟想在承接西方成就的同时又期望避免西方文化的弊病;他在批评中国文化的消极因素的同时又力图从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东西。梁漱溟文化哲学是一种兼备保守性和现代性具有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

二、梁漱溟的儒学复兴在于实现儒学现代性及发挥其文化批判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儒家文化,其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功能都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在近代中国,传统儒学开始凋零,其普适性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挑战和中国传统社会解体重构的影响。

梁漱溟所思考的儒学价值观重建,既试图让儒学能够从新的政治制度中生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重视儒学与西方化的态度之间的互补,实现儒学现代性及发挥其文化批判功能,既坚持传统文化的改变与更新,也尽可能地吸取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如此,传统儒学便能在现代延伸新的力量,焕发新的生机。

梁漱溟认为儒学有其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性,他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文化承担形式,就他而言关于东西文化价值的思考,是通过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和转换新的研究方法,并且建立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解释系统。他所建构的文化儒学思路很好地说明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文化的交流,按照本民族现时需要,借助其他民族的思维框架,形成新的思维框架,以便达到世界同时代的思维水平,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应该依托本民族的思维特点,有选择性地吸取。

三、认识传统儒学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儒学,则儒学可以分为政统的儒学、道统的儒学和学统的儒学。

首先,总的来说,政统的儒学遗留在历史上问题比较多。在封建社会,儒家曾长期与政治相结合,无形之间对专制统治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特别重视道德教化的儒家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夸大道德的教化作用,那么不仅将会使道德政治化,也将会使道德逐步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其次,如果我们对道统的过分强调,不仅可能形成对其他学术文化的排斥,甚至形成对异端思想的压制。

再次,我们认为儒学的学统是最重要的。其学术思想的传统,包括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等等都是学统的儒学。其一,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身文化,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另外要有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其二,任何文化只要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拥有新的血液和生机活力,那么便能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得到适时的发展和更新。其三,虽然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思想文化不断更新,但是古代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及方式、理念可能是万古常新的。其四,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矛盾,即使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粹部分,要继续发展下去,也需要得到符合时代的新诠释。不断反思儒学的内在矛盾以及不断给儒学新的诠释在这个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才是儒学得以复兴的生命线。

四、复兴儒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兴儒学首先要使儒学对现代社会有价值,考虑现代社会严峻的问题,根据现存的现实问题为儒学复兴提供现实基础。

那么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的危机都有哪些?人为满足自身需求一味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入不敷出,生态环境失衡恶化,出现生态危机;由于现代人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超于一切,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甚至形成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至于多次爆发世界战争;另外,人类过于注重金钱和感官享受,以致出现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的问题,甚至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当前人类社会矛盾需要解决,甚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还应注意到,我们在当代谈传统儒学的复兴,目的也不是再使传统儒学达到占据统治地位,而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继续生长,获得新的生命力。

五、儒学复兴的可能性

以人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儒学有其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首先,遵循自然规律的先进意识的中国儒家思想并不反对现代的科学与民主,并且对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浮躁人心有调节作用。

其次,能够适应时局变化的儒家思想不仅能够改进自身,而且还能够容纳外来文化。从先秦发展到宋明的儒家思想,还是有很多观点能够与时俱进,有些诠释本身就是进步的表现。儒家思想在时间的打磨下和新思想的融入中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儒家思想的复兴与现代人文科学思潮异曲同工。

最后,在当代世界的很多国家中儒家思想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在中国本土,在政治和教育领域里儒家思想早已失去了统治地位,但是在社会道德和民间习俗层面,它仍然发挥着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虽然儒学的影响力不可与儒学鼎盛时期相比,但儒家思想走到千年后的今天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力,说明传统儒学还有复兴甚至繁荣的可能,不可否认其价值。在不久之后,梁漱溟也预期中国文化的复兴。

六、复兴传统儒学的非现实性

虽然传统儒学还有继续发展的生命力,但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复兴传统儒学还有一定的非现实性。

首先,自近代开始儒家思想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在中国思想、政治界的中心统治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影响力。且现在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是,传统儒学要复兴首先就失去了官方的支持。

其次,传统儒学在经历了20世纪的“十年”,传统的儒家思想几乎遭到很大的毁灭,及至现代各种西方思想的冲击,传统的儒学已经十分缺乏立足之地。

最后,梁漱溟作为第一代近现代新儒家已经意识到了儒家思想本身存在不足,在中认为在不放弃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可以接受西方思想,传统儒学无论其从现实还是理论上都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七、结语

时代在改变,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必要复兴以及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价值,发掘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生长点,传统儒学如何复兴是个问题,百年前梁漱溟对这个问题就有自己现代性的看法。如果我们想要在现代复兴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在现代的复兴由可能变为现实,那么我们可以开出新学统、政统,在加大儒家思想宣传的同时,培育、发展儒家思想的接班人,那么便能使儒家的道统薪火相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儒家思想可能在现代“复兴”,但像“独尊儒术”一样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传统儒学既不可能在中国重现,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参考文献:

[1]王秋.心性学视域与中国现代性问题――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析论[J].学术交流,2014(6).

[2]王晓黎.钱穆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之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篇4

引言

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项目。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古代水利工程,随着《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落地和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及《大运河京津冀段通航计划》,大运河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凸显,相关的旅游开发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遗产廊道(herritage corridor)概念源于美国,指的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目前国内学者也将此概念引用到中国的运河旅游开发。

运河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较成熟:美国把废弃的伊利运河河段作为历史遗迹开通旅游线路,体验开凿运河的艰险;俄罗斯开发波罗的海运河旅游,体验沿岸城市风光观光;丹麦在哥本哈根运河开通著名的水上观光巴士;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以四通八达的城市运河交通网闻名;瑞典约塔运河、德国勃兰登堡水道都可以通过运河体验民族风情;罗马尼亚的黑海运河是观光多瑙河三角洲自然风光的生态通道;法国的“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运河网”是一项宏伟工程,体验美丽的乡村风光;英格兰的什罗普郡联合运河展示了英国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还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运河情景。除此之外,国外运河旅游还开发了各自独特的旅游产品:包括自行租船驾船、租独木舟或皮艇、乘坐改装过的古代运煤船(Narrowboat)、乘坐家庭式游船(Houseboat)等,内容丰富多样。

我国非常重视发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旅游的规划与研究,提出整合运河旅游资源,创新整合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国内学者针对大运河开发与保护开展了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存在着以下观点:一是发展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轴线;二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运河遗产的文化地位;三是基于产业、空间、环境管理的运河开发保护等。

二、京杭大运河及山东南段整体旅游发展现状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大运河杭州段、扬州段旅游线路比较成熟,开发模式主要有:乘坐仿古船串联起大运河遗迹,并开发运河亮灯设计,实现短途旅游。扬州以北的运河旅游发展相对落后。

本文选取了京杭大运河山东南段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整体旅游发展进行分析。

(一)地理位置

根据《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山东段属齐鲁文化旅游区段,属于规划中的六个区段之一,德州、聊城、济宁、台儿庄四城属于运河“十六节点”城市。

以黄河为界将山东段运河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南段北起济宁市梁山县,沿运河向南至枣庄市台儿庄(图1),全长237公里,沿岸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山东南段特点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沿线附近涉及泰安市、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任城区、市中区、曲阜市、微山县、枣庄市台儿庄等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还拥有运河文化、梁山好汉文化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表1,图1)。

2.生态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该段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带:南面的台儿庄附近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北面的梁山县年降水量下降至600毫米。南面的可种植水稻和小麦,而北面只能种植小麦,南北自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使得生态旅游资源极富特色。

3.政策导向有利

除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导向,由于该区是传统的煤矿基地,随着近年来煤产量下降,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开发旅游,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京杭大运河山东南段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大运河旅游供给侧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该段大运河旅游产业供给侧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围绕运河旅游仅有一些简单的旅游产品,与扬州段、杭州段有一定差距,与国外种类多样的旅游产品更是相差甚远,这与大运河旅游受到国内外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

(二)传统著名景点和新开发景点星罗棋布,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发挥运河穿针引线的作用

该段已有的著名景点,如曲阜三孔、水泊梁山都在距离运河1小时路程内,却都没有与大运河密切联系;新开发的运河附近景点如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等星罗棋布,没有通过运河遗产廊道串联起来,无法发挥运河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该段运河客运码头较少,济宁以北没有在运行的客运码头,一些运河旅游景点年久失修。同时,由于没有开发出该段最具代表性的运河遗迹,无法打造如杭州拱宸桥那样的代表性景点。

四、京杭大运河山东南段旅游开发建议

(一)深入大运河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

应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运河旅游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深入开发适合该段大运河旅游“小而精”的旅游项目,深入大运河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

(二)重视旅游创新,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应结合遗产廊道的特点,创新式地运用线性旅游空间串联春秋儒家文化、宋代好汉文化、明清运河文化、抗日游击队文化等,开创从春秋到年代的“文化历史穿越式旅程”;串联中国北方和南方过渡地带自然人文风光,开创从北方到南方的“大自然跨越式旅程”。学习国外改装运煤船的做法,开发适合运河航行的游船。

(三)以人为本,创立运河水路联运机制

创立运河水路联运机制,增强旅行交通的舒适度,使交通成为旅游的一部分。发展沿岸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古镇等,把现有的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各旅游点与大运河有机结合,让儒家文化教育融入该区自然风光之中。

(四)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十三五规划纲》中提出,要“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该段北侧运河沿岸种植小麦等作物,可发展北方平原观光农业;该段南侧沿岸是水稻小麦交替种植的地区,可发展南方平原观光农业;微山湖段依据鸬鹚捕鱼、乘船采莲、打捞菱角等传统水上农业项目,可发展体验农业;该段沿岸有传统的打野兔、捉知了猴(蝉幼虫)等野趣,可发展创意农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精细化旅游产业规划

加强客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扶鼓励一部分以拉煤为主的运河“水上人家”参与运河旅游事业。做好精细化旅游产业规划,规范旅游市场。

(六)注重保护,在开发的同时推动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传统文化氛围;塑造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28-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氛围塑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发展创新,将其精髓融入到我们的室内设计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室内设计中传统面临挑战今天,理应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使我们的室内设计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

一、室内设计的概述与现状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它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一是空间设计,即是对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进行组织调整,形成所需的空间结构;二是装修设计,即对空间维护实体的界面进行设计处理;三是陈列设计,即对空间的陈列物品进行设计处理;四是物理环境设计,即对室内体感气候,采暖,通风等方面进行设计处理。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处理的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室内的氛围。关于室内设计,我们不仅需要舒适美观,同时还要具有良好传统的文化氛围。

目前,中国室内设计对于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停留在装饰、陈设上等直接采用一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的元素,没有将传统符号进行艺术处理,使整个室内空间缺乏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如:有些室内只是通过在玄关处摆放一些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瓷器意图体现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这仅仅遵守了传统之形,缺乏文化氛围的整体感。我认为室内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他因素,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合理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氛围和时代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因此,我们需要多了解与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室内设计体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氛围的概述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三种文化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逐步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首先是孔孟的儒家文化,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道家文化,道家的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再次是佛教文化东渐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从而在感性中通过语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自由。由此可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室内设计中,创造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永远的。”当我们的设计作品缺乏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就会黯然失色,失去强大的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氛围

所谓文化氛围,是指一定环境中通过人的文化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情调,给人以强烈的文化感觉。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可以通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立足于透过其外在形式把握其中的精神所在,需要我们多关注、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化为自身的修养,在作品中自然的流露,在运用传统元素时应将其抽象简约、移植嫁接等之后用于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同时,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设计内涵,结合现代技术,营造出更适合现代审美的室内设计。

三、室内传统文化氛围塑造

根据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室内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一,在空间设计上返璞归真。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对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上却有着相似的观点。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城市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很多人就会渴望能够与大自然亲近。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进行空间的设计上可以巧妙地处理室内空间内部与室外空间的关系,利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空间类型将室外的自然风光作为窗户的背景等借助自然景观,使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大自然,放松心情。在室内环境中塑造一种自然的传统文化氛围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如:一些房地产公司的室内设计高度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在室内空间上运用虚实的围合、隔断等,通过借景增加空间的流动感、广阔感,同时在空间中采用柔和的色彩,古朴的材质,传统的装饰符号等,创造出一种高雅、宁静的自然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第二,传统文化的陈设装饰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室内陈设装饰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在室内陈设使用一些具有原始情调或自然气息的家具、艺术品、灯具、绿化等,塑造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使用藤编的沙发、手工蜡染制品或是在墙面上挂上或画上一些绘画,还可以在绘画前方再放一些盆栽植物,虚实结合,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享受。此外还能使用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陈列品来怡情悦目,给人以精神享受。在装饰上,我们可以对重要的墙面上做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装点修饰。如:我可以通过收藏的古典家具、传统字画等装点电视背景墙,从而对整个空间中的传统文化氛围起到点睛之笔。

第三,色彩与光影中创造意境。色彩的应用常常会影响都人们的情感,因此在室内空间中色彩搭配非常重要,一般处理色彩会使用色相相近的颜色,在其中用以寻找变化,或者使用色相相差较远的颜色,寻找一种相辅相成的和谐效果。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需要一种具体的颜色作为载体。因此,具有变化的颜色与和谐的颜色在光影的作用会产生不同情调的意境。在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室内设计中,一般多采用较柔和的光线来表现一种安静稳重的效果。如:在室内环境中,利用柔和的自然光线照射在室内的陈设装饰上会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自然感受,或者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上加以特殊的照明灯具,使室内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为浓厚。

第四,体现地方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室内环境中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在空间上返璞归真,展示自然气息;在陈列装饰上运用传统元素;在色彩与光影中制造意境。此外还要注意地方特色与时代要求。首先,传统文化在每个地区表现的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应去认识、了解地方特色,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室内传统文化氛围。如:皖南地区的雕梁画栋,室内的木制饰品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其次,我们在使用一些传统元素时应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提练,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自然的流露,若简单的重复传统,会使我们的设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符合不了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四、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牢记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要将自己融入国际设计潮流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室内设计以找到一种传承与创新两者间的契合点,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势。

一种良好的室内传统文化环境,使人感到恬静自然,心灵净化,可以暂时摆脱城市的喧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情创作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室内环境,形成现代和传统结合的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提高中国是室内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文建,陈游.室内空间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胡大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设计在线,2007-09.

篇6

[关键词]市民社会;儒家文化;大一统;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13-02

一、市民社会概述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话语。伴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正在发育、生长和崛起。市民社会关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战略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它所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借鉴。

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过程从实质上讲,就是把原本属于社会的权力逐步还给社会的过程,因此中国市民社会是自上而下的,带有明显的政府作为的色彩。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育呈现出以政府培育为主、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生长为辅的总体特点。它不是以现存政治秩序与权威的颠覆力量的身份出场,而是作为一种建设性因素登台。中国市民社会的这种特殊进程,决定了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控导作用,这使得市民社会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其存在与发挥作用往往要借助于政府的权威与权力。

二、市民社会的构建

(一)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

1.大一统中的多元社会

儒家讲求天生万物各正其性命,物性自足宜物各付物,故儒家思想与多元社会不相冲突,但儒家同时又提倡大一统,不因社会的多元而否定社会的一元。在儒家看来,社会应在大一统中存在,多元社会应是大一统下的多元社会。要在中国营建市民社会,最宜取的作法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吸取传统的政治智慧,在中国建成大一统中的多元社会。如此,社会既多元又一元,既独立又一统;既有神圣的普遍根基可以安立生命,又有具体现实的详密制度可以保护社会各自的特殊利益;既有公共权力来统摄社会不使社会因多元而无政府化,又能保障社会利益的独立与多元。

2.忠信仁爱下的契约关系

儒家讲忠,忠是一种尽心尽力为对方谋事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个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上,故忠的关系尽其在我,而不待外求,以忠为基础结合成的社会关系将会是一种稳固的社会关系,可以弥补以利为基础结合成的契约关系松散动荡之不足。所以在中国建立契约关系,必须建立以忠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如此的契约关系才是稳固的契约关系。儒家讲信,信乃足契约关系得以存在的内在道德支柱,故儒家的信义传统应是中国式契约关系的精神道德基础。儒家讲仁爱,讲人相与之情厚,此种仁爱相与之情可化解契约化社会由理性与法律带来的冷漠无情,使人间多一份亲情爱意。因此,在中国建构市民社会,其契约关系必须是忠信仁爱下的契约关系,此契约关系不仅可欲与可能的契约关系,同时亦是中国式的契约关系。

3.正义谋利下的市场经济

儒家是赞同谋利的。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是针对君子修身与统治者治国来说的,而不是针对民众与社会的需要来说的。从儒家的思想来看,儒家常把治国者(君子)与一般民众区别开来。对治国者儒家要求从严,要求“正其义不谋其利”,要求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但是,对一般民众,儒家要求甚宽。儒家认为人生而有欲,人的物价欲望亦为天之所生,亦有其正当的存在理由。但是,儒家对利亦有清醒认识,看到利对人心社会有腐蚀作用,故《大学》所谓“仁者以身发财”(因为追求财富而丧失自己的本性)。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利对人心社会的腐蚀作用呢?儒家认为解决之道上只有用义来指导利,即只有正其义后谋其利。儒家正义谋利的思想正可治愈市场经济重利轻义的缺失。如果市场经济果能做到正其义而后谋其利,其腐蚀人心社会的消极作用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因此,要在中国建构市民社会,其市民社会的基础――市场经济――就应该是正义谋利下的市场经济。如此的市场经济才是可欲的市场经济,建立正此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亦才是可欲的市民社会。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桥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

1.形成弹性的社会结构,化解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的矛盾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矛盾和冲突有时还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缓解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使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保障,当个人拥有多种利益并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组织来表达和追求时,他们就更有可能与代表普遍利益的政府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进而使个人特殊利益和国家普遍利益之间达成相互宽容、让步和妥协,减少矛盾和冲突,甚至使个人利益上升为国家的普遍利益。

2.弘扬理性和契约精神,构造和谐社会的法理基础

理性精神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理性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市场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异质化,为求得自身利益的满足,这些彼此排他的利益主体有时不得不通过契约结成新的利益群体或合法性组织,从而使这些异质性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包含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契约性人际关系纽带,而这种契约性人际关系纽带的形成正是法治的基础,是政府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前提,市民社会本身就蕴含着社会自立、法治的逻辑。中国社会要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换,就必须借助市民社会所张扬的理性精神和契约性规则。

3.培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弘扬社会公德,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民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个人解放,使每个人都能追求自己的幸福,扩张自己的权利;市民社会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利益关系多元化,引发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多级化,从而提供了民主政治生长发育的土壤,使个人由经济上的自由最终走向政治上的自由。所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既是市民社会培育的结果,又是市民社会成长的给养。市民社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在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中,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平等自由意识、科学意识、社会契约意识、政治意识、思想意识等理性观念要素是成熟的,这种理性精神推动了和谐社会的理性构建。

市民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就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的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和谐社会根据于制度,表现为精神。和谐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培育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文精神,并在这一精神条件作用下进一步达到新的和谐高度。因此,市民社会培育的人文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篇7

【关键词】 回族消费伦理;经济观念;政策

经济观念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发生而产生,但是经济思想的产生则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对所具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概括才得以形成完整地经济思想体系。同样,回族消费伦理思想的产生也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唐宋元时期的萌芽,到民国时期的深化,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内涵、特点

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是对伊斯兰教文化改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改造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正是由于这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特殊性,使得回族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值得我们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消费意识下降的今天去探讨和反思。

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得到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费原则具有宗教性与民族性;第二,消费观念具有附儒性和本土化;第三,消费习俗具有自觉性和持久性。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性,与回族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关系。首先,回族穆斯林将伊斯兰教义思想作为自己思想的最高指导,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时时刻刻用教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遵循着教义的原则规定。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宗教思想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回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压迫与摧残,其中也包括在外在压力下被汉化的危险,但是回族先民凭着共同的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奋起反抗,又适应当时社会背景大环境的需求,积极努力地将自身的信仰文化融入到新的文化体系中,吸纳新的文化特色,充实完善其民族原始文化,使其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二、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期,尚未形成回族的概念。所以,这一时期就无从谈起消费思想。但是,这一时期,以商人身份来到中国的回族先民,其经济交往活动对后期回族形成消费伦理思想起到重要作用,唐宋时期可以说是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形成的前期阶段,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回族消费伦理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来华经商的阿拉伯、波斯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在中国的定居初期,只是局限在自己相同的小团体之间,他们的意识形态总体来说是纯伊斯兰式的。到了元朝,穆斯林开始了以为群体标志,在特定区域组织内进行聚居,逐渐的与周围的汉文化相融合,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政府国策的干预,使得在中国聚居的“纯穆斯林”开始与其他民族结合,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本国人民,并且逐渐融入中国文化。试图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融洽的结合起来,为后期伊斯兰学者构建具有二元文化特色的回族消费伦理思想奠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

三、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的形成阶段:明朝到清中叶

元末明初,回族正式形成。在回族形成过程中,面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文化体系,回族穆斯林的精神生活和观念很长时期是双重的、矛盾的。到了明代,政治和意识上的双重歧视,汉化现象在初形成的回族团体中越来越严重,也正是由于这种“存亡危机”意识的刺激,一大批的回族学者试图将回族宗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融洽的结合起来,用儒家文化来翻译注释伊斯兰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伊斯兰文化日益加深的影响,标志着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由于明末清初的回族学者、伦理思想家们提出了“忠君顺主”的“二元忠诚”思想,解决了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对君王与对真主的信仰问题,同时又提出了“五典”等既不同于伊斯兰道德伦理观念又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区别的学说,使得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良好的融合。对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进行改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阐释经典经济思想,在两大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经济理论相关的理论和规范。这样,包含着回族消费伦理思想的经济思想理论就最终形成发展起来了。

四、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的持续发展:晚清

在清王朝奉行大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回族的与风俗习惯不但没有得到尊重反而受到了各方面的危害。生活在两大文化夹缝中的回族人民,以为主要精神依托,衍生出了众多的教派与门宦的分支,为回族经济思想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清政府的胁迫下,回族的经商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回族各项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在大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在清时期,回族的经济伦理更加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经济思想的影响更加深刻;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门宦经济思想的形成逐渐发展成为了回族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清朝时期,虽然回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生存环境艰难。但是,回族的经济思想仍旧在继续发展并进一步完善。

五、回族传统消费伦理思想的深化阶段:民国

在清王朝统治之后,中国人民依旧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而提出的“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主张从未得到实现,甚至在的操控之下,回族民众处在更加不利的处境。虽然回族穆斯林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客观政治因素,但他们凭借着自身独具的经商意识和文化道德规范,在艰难曲折中使得回族经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在民国社会环境改善经济提升的背景下,崇商思想在各大城市日益兴盛。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回族买办资本家。在消费方面,回族人民能够克服一切周围环境的影响,恪守教义中的消费原则与禁忌,发扬教义中的福利分配思想。各个阶层的回族民众身体力行的参加救济活动,使得慈善机构以及民间救助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这一时期,寺院经济思想的成熟,对于回族经济思想的深化发展更是起到重要作用。在民国时期,回族的经济伦理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各项经济活动都初具规模,并在伊斯兰教义的指导下开始有条不紊的施展开来。

回顾回族传统消费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回族之所以能够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共同的、严格的教规以及其强烈的共同民族意识。其次,在中国汉文化的同化下,回族思想中也难免具有了一些汉文化的色彩,回族伊斯兰学者吸收了中国封建宗法中的阶级等级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渗透融合到回族的消费观念之中来,刘智主张以衣冠的不同来区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服有常制,制有常级,非其位,不服其服……冠服者,明尊卑,辨等杀,分中裔,别贵贱”[1]这些都显示出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汉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同化。最后,回族穆斯林也适中坚持遵守着各个方面的教义原则,并不因为胁迫压力与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放弃本教的原则训诫。回族从形成发展至今受到各个方面的打压摧残,但是都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抗使得回族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回族民族精神的持久性。

【注 释】

[1] (清)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冠服”篇,引自.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古籍资料汇编,第一辑第三函,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 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4] 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台北:台湾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5] 赖存理.回族商业史[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6] 李伟、潘忠宇.回族伦理文化导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

[7] 朱琳.回族经济思想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篇8

结构式家庭治疗是由美国的米纽琴(Minuchin)及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最初米纽琴是想发展一种理论和一套特殊的干预技术以治疗支离破碎的贫困家庭。在《贫民窟的家庭》(Minuchin et al,1967)一书中,米纽琴揭示了家庭重组和家庭成员间有效层级形式的需要,为家庭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家庭及家庭治疗》(Minuchin,1974)及《家庭治疗技巧》(Minuchin & Fishman,1981)等书中,米纽琴清楚介绍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巧与方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米纽琴从研究中发现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用于治疗心理生理病例的家庭成功率很高,并著有《心理生理病家庭》(Minuchin & Roseman,1978)一书。

结构式家庭治疗以家庭为治疗对象,通过对标签病人的症状行为进行观察,扰动家庭的固有结构、情感等级、行为模式来帮助家庭扩大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降低内部张力、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1]。它认为患者的问题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善症状不能单从治疗个体入手,而应将整个家庭系统作为治疗对象。同时,结构式家庭治疗与其他家庭疗法一样,把个体问题置于关系之中进行理解,但是它更注重对家庭结构的分析、解构和重建,其目的在于重建家庭结构、清晰界限使家庭成员以自由的、非理性的模式彼此沟通。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是建立在系统论和控制论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概念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子系统、界限以及结盟、权力和联盟。

(一)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任何一个家庭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性,并在一系列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寻求适应性发展,必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内部组织,用来规定不同家庭成员独特的位置、角色、权利和义务,并决定怎样、何时以及与谁相关联,这就是家庭结构。一般而言,这种结构以无形的方式隐藏在家庭成员的行为反应、言语表达及情感态度中,因此,从家庭结构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间的亲疏远近、联盟、界限等的关系。同时,米纽琴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具有阶层化的结构,如父母必须能够驾驭其子女及次系统之间的分化,功能必须有互补性等[2]。

(二)家庭子系统(Family Subsystem)

家庭子系统是指家庭中的个人、两人组合或更大一些的集合,如配偶子系统、父母子系统、同胞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运作共同组成了家庭系统。子系统共同存在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以一种完整的方式运行,以保护家庭系统的分化和完整性。而每个家庭成员都可能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子系统,在不同的子系统中可能拥有不同水平的权力,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互动。

(三)界限(Boundary)

家庭系统和家庭子系统及个人和外在的环境由一种看不见的线分开,这条线称为界限,是用来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家庭成员子系统间清晰定义的界限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彼此分离,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弹性的家庭界限使家庭成员具有自主性,在家庭成员需要支持的时候,又能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关心和支持[3]。如果家庭子系统之间的界限僵化,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淡漠,缺乏感情的投入、沟通及相互的支持。相反,如果家庭界限模糊,则会使家庭成员人际距离过短,造成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替代和干扰,从而使家庭缺乏角色规范和权力层级。

(四)结盟、权力和联盟(Alliance,Power & League)

结盟是家庭成员在执行一项操作或任务时支持或不支持对方的程度。另一方面,权力是指家庭成员对一项操作或任务结果的影响力。联盟则是指家庭成员间的结合或对立的方式,比较偏重成员间情绪与心理上的联结。在很多家庭中,联盟常常是造成家庭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

二、对结构式家庭治疗本土化发展的评析

结构式家庭疗法与中国的家庭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的许多理念是一致的。比如将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注重权威;强调等级的观念;忽视夫妻关系,重视亲子关系;压抑情绪;家庭成员角色关系僵硬等。正是这些决定了家庭疗法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说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为结构式家庭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基础。下面阐述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观的特点并对结构式家庭疗法的实用性进行简单评析。

(一)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观

1.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的类型

一般说来,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①复合家庭,又叫联合家庭或者扩大了的家庭,指两代以上的夫妇及其子女、亲属所组成的家庭,包括已婚的同胞兄弟在内,这类家庭人数最多;②直系家庭,又叫主干家庭,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甚至第四代;③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包括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④单身家庭,包括终身未婚或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⑤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的其他家庭类型(段庆林,吴光春,1999)。有研究者利用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获得的个案资料对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核心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直系家庭约为30%,复合家庭不足10%(王跃生,2000),说明小家庭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家庭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的家庭结构从16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以核心家庭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

2.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大体是在先秦时期形成的,是以先秦儒家,尤其是孟子的家庭观念为基础的,主要体现在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三个方面。

夫妻关系。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夫妻关系。《孟子·万章上》中说:“男女居室,乃人之大伦。”《荀子·大略》认为:“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夫妇为家道之始,又是整个社会人伦的基础,故称之为“大伦”。传统儒家伦理观念要求夫妻忠贞专一、和睦相处、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这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前提,但作为妻的一方在此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方处于十分卑下的地位,这在汉以后更为明显和突出。《十三经》的《仪礼》篇中提出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说”,《周礼》篇对“妇”提出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伦理道德要求,此即是我们所熟知的“三从四德”说。另外我们常谈及的来源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中的“夫为妻纲”指的是丈夫是妻子的主导和支撑,作为妻子必须服从于丈夫体现了“夫”的绝对权威。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中,强调的是“父子关系”,在权威话语中,很少提及母与女,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先秦儒家认为由血缘形成的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故孟子将其放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之首。父子关系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这在先秦儒家及有关典籍中多有涉及。《礼记·大学》说:“为人,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荀子》讲:“为人父”应“宽惠而有礼”,“为人子”应“敬爱而致文”。在诸多的阐述中,我们可看到先秦儒家的家庭观注重父子之间的关系,但偏重于对“子”的道德要求,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以“孝”为核心的根源所在,同时也体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4]。

兄弟姐妹关系。先秦儒家在论及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时强调的是兄弟关系。《礼记·大学》要求“为人兄”应“慈爱而见友”,“为人弟”应“敬诎而不苟”。孟子的五伦说谈及的兄弟关系应遵循“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这一是要求兄友弟恭、长惠幼顺,孔子称之为“悌”,孟子称之为“义”;二是强调长、幼地位有很大的差别,长子、嫡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是爵、职和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兄的地位仅次于父,父不在时兄可代其位置,父亲去世后母亲要服从他,故常以父兄并称,孝悌并提;次子和庶子的地位相对低些,所以强调“长幼有序”。

3.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观的评价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类型及家庭观深受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注重等级观念,丈夫(父亲)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家庭关系中,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夫妻关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受到儒家礼教观念的影响,中国家庭的沟通大多是沉默型沟通,家庭的价值观和规则多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家庭成员通常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因此较易于压抑自己的情绪[5]。中国家庭的这些特点以及结构式家庭治疗本身的特点的相容性为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实用性

1.结构式家庭治疗允许不同文化背景与价值的融入

结构式家庭疗法是问题和成长取向的模式,是在不改变家庭成员的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帮助和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并塑造行为,因而结构式家庭治疗允许不同文化背景与价值的融入。此外,结构式家庭治疗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界定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家庭,而是强调家庭的结构是否良好[6]。它强调理解家庭、爱孩子之心才是治疗的关键,这有利于其在本土的发展。

2.与传统中国家庭的高度结构化不谋而合

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的等级与结构,家庭成员处于等级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力。结构式家庭治疗强调家庭结构和功能,从理念的角度来讲,它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有很多相似之处,结构的理念在于去除阻挠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构,取而代之以比较健全的结构,使家庭功能得以发挥。中国家庭强调结构,偏爱于现在的行为和当前的治疗情景,这也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念所在,因而结构式家庭治疗和中国家庭的高度结构化在理念取向上不谋而合。

3.已有本土研究证明其有效性

随着整个咨询与治疗系统对家庭治疗的重视,已有不少专业人员在临床领域使用此种疗法并报告了疗效。对香港家庭的结构治疗显示17个家庭中有15个家庭认为治疗是有效的,家庭结构治疗运用在对精神分裂症的干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神经性厌食患者、难治强迫症患者、问题青少年等治疗中,其报告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三、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一)治疗缺乏本土化的技巧

结构式家庭疗法在内地还是新兴事物,其理念、词汇都是翻译过来的。在进行治疗之前,治疗师有必要了解中国人的沟通、交往方式和实际需要。而且一些会引起冲突、危机感的治疗技巧有时会把家长推到直面强烈情绪或直面某人某事的情境中,这对于爱面子的东方人来讲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哪些要点到为止,哪些应含蓄隐喻,哪些是文化的禁忌,哪些是家庭伪装的和谐……这些都需要治疗师有一定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家庭咨询经验。但目前适用于东方家庭的技术总结文献和教学经验还十分有限。

(二)需要跟进东方家庭的结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关系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家庭的规模越来趋向核心化,而且核心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出现了一些其他类型的家庭结构形式如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同居家庭等。同时,婚姻趋向自主,离婚率增加;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趋势增加;家庭功能日趋社会化等[7]。这些都是家庭治疗所面对的挑战。因此为达到良好的家庭咨询效果,治疗师应该不断跟进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做到对家庭的价值取向和处理问题方式的洞察才能在治疗过程中达到助人的效果。同时,治疗师还应了解家庭所处的社区和地域的特征,其工作应植根于大的社会结构中,不能只看到有限的生活片段。

(三)家庭治疗的训练课程尚待开发

结构式家庭治疗除了要求治疗员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有一定时期的跟导师学习式的实习和被督导的过程,如果多举办类似课程,对培训及向本地推广结构家庭治疗工作很有效。在美国,资深咨询师和社区服务人员都花费很多时间从事治疗、示范、训练、督导、研究和写作,所以家庭治疗才能突飞猛进,这是国内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不可否认这需要很多社会公共福利资源,而在内地还没有这样的福利机构、捐款机构和资助项目,但这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甚至心理治疗得到长足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洪幼娟. 结构式家庭疗法的应用技术概述[J]. 宜春学院学报,2010(05).

[2]钟华. 家庭结构疗法的理论及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02).

[3]张微. 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J]. 社会工作,2007(01).

[4]王彦敏. 中、犹传统家庭观之比较[J]. 东岳论丛,2006(03).

[5]朱眉华,K.C. Douglas. 中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6]祝菡.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2).

[7]胡亮. 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 西北人口,2004(02).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问题;对策

商务英语翻译是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块非常重要的敲门砖,没有英语翻译作为商务合作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就等同于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割裂开来,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语法规则均大相径庭,因此在商务翻译中难免会存在误翻、漏翻等情况发生,为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长计议。

一、商务英语翻译概述

所有的英语翻译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具体的商务活动所展开,因此商务英语翻译首先需要具有完整性,即能够将双方的内容完整的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特别是商务活动中的关键内容,好比说价格、时间、地点等等。其次商务英语翻译非常凝练,所有的商务活动最看重的就是效率和结果,因此能将冗长的句子用最凝练的语句翻译出来,节省贸易双方的时间是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做到的事情,但是虽然商务英语翻译力求简洁,最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比如说合同的书写、事项的说明等等都有专门的套话和翻译套路,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1]。

二、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翻译不到位

目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词汇翻译不精准、不到位,这与译者长时间处于汉语言文化环境有关,译者长期使用汉语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容易忽略英语文化和语用习惯,比如说在翻译亚洲四小龙一词时,有不少译者将其直接翻译成the four Asian dragons,在中国将龙视为奇珍异兽,中国人认为龙代表着英勇威猛、高大勇敢,甚至将其作为中国的象征,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将龙视为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不详之物,此时将亚洲四小龙直接翻译成dragon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句式翻译不到位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译者在句式翻译上不到位,这主要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英语的语法规则不太一样,汉语的句式以主谓宾结构为主,而英语的句式则存在很多倒装、被动句式等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翻译。与此同时,相对于拥有严谨规则的英语,汉语在句法句式上比较随意,只要意思能够准确表达到位,及时中间有一些细微的错误也没有太大关系,而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任何不严谨的翻译都有可能会造成贸易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影响到贸易合作[2]。

3.语用不同影响翻译

汉语和英语在语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经常会出现错翻的情况,比如说中国由于千百年来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讲求中庸之道,无论是在接受赞美还是提出意见方面都鲜少会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而是采用“曲线救国”迂回委婉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因此在英语当中鲜少有一些模糊性的词语比如说差不多、几乎、尽量等等,而中方译者在讲求精准的商务英语翻译中仍然习惯使用这样的词语,因此这也会导致翻译出现障碍。

三、完善商务英语翻译,促进文化沟通

(1)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想要将商务英语翻译的更加地道,更贴近外国人的语言习惯,需要中方的译者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语言文化,特别是需要了解在西方国家中的禁忌和避讳,以免因为误翻而导致对方不愉快。

(2)提高专业翻译能力。商务英语翻译对译者的翻译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译者在平时需要多多注重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特别是一些翻译术语,在真正的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比如说世界银行有专门的术语即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想当然的翻译成The World Bank,这需要译者在平时多多阅览英语翻译词典和专业的翻译书籍[3]。

(3)中西合璧所向披靡。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但是也并不能完全摒弃中国的语言文化,译者需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找到中文和英文的融合点,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需要结合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共同点,将其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

四、结论

总而言之,商务英语翻译在商务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需要得到不断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针对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不规范,甚至有错翻等情况,需要翻译人员加强对两国文化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在英语翻译当中要摒弃传统的汉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完全按照对方的逻辑规则和语用习惯,尽量将中文以信、达、雅的方式翻译给外国商务人士,从而促进两国达成贸易合作和贸易互惠关系,并且使得两国友谊得到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

[1]郑鑫蕊.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故事,2015,11:90-91.

[2]高山.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对策[J].校园英语,2015,01:222.

篇10

关键词:思南花烛;情感;喜庆

0 概述

据《说文》记“烛,庭燎,大烛也”,且古人也常说“秉烛夜游”。《周礼・司@氏》云“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就是明显的佐证。东汉王充著《论衡・幸遇》“或铄脂烛,或燔枯草”,所以烛文化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思南花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寄托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喜事烘托气氛的一种方式。“烛”在儒家文化中占的一席之地,据《礼记・曾子问》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可见“烛”在古人严重的重要性。思南花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寄托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南花烛有别于一般的蜡烛,在“烛”的发展进程中,思南花烛以蜡为基本材质,制成各种动、植物形状小心翼翼粘贴上去,形成颜色各异、丰富多彩、大小不等的“花烛”,一直传承至今,在铜仁西部方圆几百里地经久不衰。特别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婚嫁习俗中,点烛庆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了传承儒家婚嫁文化的一个亮点

1 思南花烛的做法与种类

思南花烛以当地的竹木为烛心,将烛芯缠上一层灯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部温软细长,可以织成凉席。茎的中心部分如同海绵,松、柔软、能胀能缩,吸水吸油,具备作为灯芯的特质,古时常作桐油灯的灯芯,俗称灯草),然后用野生乌桕油加上菜油,制模浇铸成烛坯。在此基础上,用木头、红薯、萝卜或是其他东西制成的上千种模具,蘸以融化的蜡行成各种图案粘贴其坯上,最终成为花烛。思南花烛的分类多以喜事的种类而分,常见的有金榜题名时庆祝用的报喜烛,娶妻时高堂中的花烛又名嫁烛,夫妻圆房时的圆房烛、给老人祝寿时的寿烛等。花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根据地域,各花烛叫法形式也略有不同。如在思南县内,同类花烛的样式根据老艺人的自己的理念,所做出来的各有不同。

2 思南花烛的情感

思南花烛大小各异,长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如,嫁烛。满月烛等,也有20厘米左右的,如报喜烛。思南花烛的价格取决于花烛装饰的丰富性和花烛的长度。花烛的形状、颜色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2.1 龙凤烛的情感表达

龙凤烛作为思南花烛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龙凤烛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色彩为黄色与红色相搭配,一根烛心上装饰着龙的纹样,并用木质的龙头进行装饰,另一根装饰着凤的纹样,并用凤头进行装饰。花烛身上有用蜡制作的龙鳞,工艺精湛。远处望去犹如一条龙和一条凤盘旋在两根花烛上,花烛精美生动。龙凤烛并不是在洞房中点燃的,而是在高堂中,夫妻拜堂所点燃的花烛。花烛越做越大,自然就说明这家人亲戚朋友多、耗时长。龙凤烛暗示龙凤呈祥,表达吉祥如意。并有对新人生活美好祝福的意义。龙凤在中国古代具有富贵、皇族的代表。也表达了两位新人事业和情感上的愿望。龙凤烛尺寸在80厘米左右,烛心略粗,在新人入洞房之前开始点燃,一直到天明。期间不可灭,寓意两位新人永结同心。

2.2 报喜烛的情感表达

报喜烛在思南花烛中种类很多,多半以简易的粉色花装饰,黄色的花瓣进行烘托。花烛整体偏小。如同一串粉色的花卉。报喜烛在古时候多于金榜题名,为孩子祝贺所点的蜡烛,不过有时也会在孩子考取功名送行时点燃,预祝能考取功名。现如今报喜烛由于价格低廉,样式美观,用途就更加丰富了。报喜烛以“喜”为主,寄托了长辈对晚辈事业的美好祝愿。报喜烛简单朴素,燃烧时间并不是很长也暗示了孩子不需要大富大贵,平平安安简简单单。

2.3 祝寿烛的情感表达

寿烛在思南县种类很多,一种是仿红花绿叶所做的花烛,简单而不失华丽。 另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用薄薄的蜡管拼成的红色“寿”字的蜡烛。寿字旁边是用黄色的花卉进行装饰,圆柱形的花烛有两面都有寿字,字体清晰瘦长,配上黄色花卉的点缀,显得庄重而典雅。给长辈祝寿时,所点的寿烛所选数量不是确定的。一般的人家会买上一到两支寿烛,摆在高堂上,等待着晚辈前来祝寿。寿烛越长代表的亲朋好友越多,需要点燃时间越长。还暗示着家丁兴旺儿孙满堂。在现如今寿烛的传统仍然存在。代表的晚辈对长辈的敬意,思南县人民通过点寿烛,来祝愿自己的长辈平平安安,延年益寿。红色黄色的交替,也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

2.4 满月烛的情感表达

思南县满月烛的种类形式非常丰富,多以蜡制的牡丹花朵进行装饰,喇叭花形式的花瓣进行点缀。花朵和花瓣颜色各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满月烛顾名思义是孩子满月庆祝时所点的蜡烛。在花烛的大小,颜色,形状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以牡丹花图案为主,象征着孩子平平安安,大富大贵。据调查,在当地满月烛还具有去除孩子身上“邪气”,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只有点了满月烛,孩子才算完完整整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一生也会健健康康。满月烛的形式多样,一般孩子满月时会点燃一两支,数量不定。满月烛在摆放和选择上没有过多讲究,普通的花烛也可充当满月烛使用。

3 结语

思南花烛从古到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花烛的传承,对于思南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思南花烛种类丰富,每类花烛的起源和发展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每支花烛都有它自己的情感寄托。也是思南人对美好愿望的精神支柱,情感的表达是花烛艺术传承的基础。每一个花烛图样元素都是情感表达的细胞。花烛文化的情感,每一类花烛的样式、形状、颜色都略有不同。它取决于艺人对情感得诠释。也是思南人对美好未来的一种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 徐潜.中国民间手工艺[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 张华华.雕龙绣凤饰红烛――民间手工艺“龙凤花烛”对比研究[J]. 2015(10).